标题:佛教中的十二神兽与狗生肖 内容: 佛教中的十二神兽与狗生肖◎柏 音在古代的宗教典籍里,与狗有关的记述很多,这些记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不同宗派及其教理对狗的态度。 佛经中提及狗的章节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狗子得度的故事,《度狗子经》言:昔有一国,谷米涌贵,人民饥饿。 沙门分卫欲出城门,逢猎屠儿抱一狗子持归,欲杀。 沙门求救,不听:沙门举饭饲狗,以手摩杖,咒愿狗子得食。 善心生焉,人将还家。 屠杀食之,即生大长者家,复值沙门出家成道。 佛教力戒杀生,讲求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容了对动物、植物所含的怜悯慈悲精神。 沙门度狗则通过这样一个寓言式的故事,向人们释说人与动物所具的同体平等性,以及佛教倡导的慈悲精神。 我国的十二生肖与佛教文化中的十二神兽几乎完全一致。 虽不能说汉地的十二生肖文化来自于佛教,但至少可以说它们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法苑珠林》引《大集经》说:阎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兽,并是菩萨化导人道初生,当菩萨往窟,即属此兽扩持,得益。 故汉地十二辰依此行也。 动物为天宫的守卫。 大势至传达了佛陀的意思,各种动物纷纷赶来,首先赶到的是猫,其后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 大势至以先到者为入选守卫,并请他们等待如来佛的到来。 等了一会儿,猫很不耐烦,便溜了出去。 如来佛来时,猫还未回来,这时,猪赶来了,便站在前十一位候选者之后。 于是猫就排在十二属相之外,鼠被排在首位,猪则列在末位。 不过从印度早期的神话《阿婆缚纱》分析,十二生肖原为十二个神的驾兽,后成了佛教的护法神将。 据佛经《药师本愿经》记载,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本尊称作药师佛,他在成佛时曾发下十二个誓愿,救众生之病源,治无名之痼疾。 因此,佛弟子当中,流传着弥陀有四十八愿,药师有十二大愿的美谈。 关于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佛经曾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而所谓的十二大愿,则是依佛教的基本思想,即苦、集、灭、道为中心而展开的。 与十二大愿相对应的则是药师佛手下的十二药叉神将,他们又按昼夜十二辰划分护守,与十二生肖一一对应。 据佛教文献说,十二神将,又称十二神明王,即药师之十二神。 据说:十二药叉神将,因闻佛说药师经之功德,即发愿于后末世,拥护此经,利乐有情。 故佛经曾云: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不复更有恶趣之怖。 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尽形归佛法僧,誓当荷负一切有情,为作义利,饶益安乐。 大概由于东方琉璃世界是由十二药叉神将守护的缘故,因而《药师本愿经》在佛教史上,有时也译成《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经》。 对于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与十二神将的关系,太虚大师认为:药师本因地中所发十二大愿,上求佛德,下利有情,果上得满本愿,乃等流为十二药叉神将,故十二大愿,即化成十二药又神将。 故十二神将,乃佛果之化身,如西方弥陀欲令法音宣布,变化众鸟,而今东方药师欲令十二大愿具体表现,化此十二神将。 故约迹而论,为十二神将;约本而论,即佛身等流也。 而佛经里所说的十二位护法神将,也恰好与汉地的十二生肖动物的排列一致。 1.宫毗罗大将(或曰金毗罗大将)。 为子神,本尊弥勒菩萨。 2.伐折罗大将。 为丑神,本尊势至菩萨。 又译为金刚大将。 3.迷企罗大将。 为寅神,本尊弥陀如来。 4.安底罗大将。 为卯神,本尊观音菩萨。 又译作安陀罗、安捺罗。 5.頞罗大将。 为辰神,本尊如意轮观音。 6.珊底罗大将。 为巳神,本尊虚空藏菩萨。 7.因陀罗大将。 为午神,本尊地藏菩萨。 又译成因达罗印陀噜。 8.波尼罗大将。 为未神,本尊文殊菩萨。 9.摩虎罗大将。 为申神,本尊大威德明王。 10.真达罗大将。 为酉神,本尊普贤菩萨。 11.招社罗大将。 为戌神,本尊大日如来。 12.毗羯罗大将。 为亥神,本尊释迦如来。 以上十二位护法神将组成了严密的护法方位体系。 为众生消灾去难,镇邪扶正,与十二种动物相对应。 据佛经《大集经》卷23记载,十二神将分别居住在不同的方位,在不同的山和窟中修持护卫,如以下所示:南方琉璃山:种种色窟-蛇;无死窟-马;善住窟-羊。 北方银山:金刚窟-猪;香功德窟-鼠;高功德窟-牛。 西方颇梨山:上色窟-猕猴;誓愿窟-鸡;法床窟-犬。 东方金山:明星窟-狮子;净道窟-兔;喜乐窟-龙。 由此可以看出,与狗对应的方位是西北方,而其对应的季节是秋季。 这里的十二种动物,除狮子以外,其余都与汉地的生肖相同。 十二位神将或直接呈兽头人身相,或以头盔上的动物为标志。 在佛教的十二生肖里与狗对应的是招社罗大将,他修持的本尊是密宗中的主佛大日如来。 戌神有时也称为摩睺罗。 佛教东传日本之后,戌神变成了观音菩萨的化身。 据《药师经疏》说:地藏菩萨造印佛执,其法始以十二神兽为诸圣化,酉神西,阿弥陀,左右有戌申神,申势至云云。 由此可见,佛教关于犬的记述大多与佛教慈悲的思想以及护持佛法有紧密的关系。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古代人对于动物的认识态度。 摘自《佛教文化》 发布时间:2024-11-04 08:48:4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7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