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舜法师:关于净土真宗几个重要问题的讨论 内容: 宗舜法师:关于净土真宗(本愿法门)几个重要问题的讨论缘 起宗舜“关于净土真宗(本愿法门)的一封公开信”在戒幢律寺网站和一些网页上发表后,引起了净土学人的关注。 赞同的有,反对的也有。 北京一位信仰本愿法门的居士批评宗舜的一封短信被苏州的一位居士四处转发,针对短信中提到的一些重要问题,宗舜与北京那位居士讨论了几次,当然是不能达成共识。 但讨论的问题,已经涉及净土真宗(本愿法门)的理论核心。 如指出亲鸾的一些思想是外道宿命论的东西,净土真宗(本愿法门)对善导大师的歪曲等等,都有助于帮助大家认清净土真宗(本愿法门)的真相。 本愿法门的势头近年来日盛一日,在不明真相的净土行者中,造成了混乱。 幸而教内有识之士对此问题观点一致,采取了各种办法对本愿法门进行了批驳。 灵岩山明学大和尚在今年纪念印光大师生西六十周年的纪念研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反对:反对会集本,反对本愿法门。 《重庆佛教》也发表了多篇批判文章,对遏制本愿法门进一步扩张,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宗舜1996年即对净土真宗问题非常关注,97年写过《公开信》后,除了为所编《杨仁山居士评净土真宗论著汇编》写了个前言外,一直没有再写其他文章讨论这些问题,只是在教学中和弘法中作了一些专题讲座。 目前对本愿法门的问题讨论日趋热烈,需要有更多人对此发表意见,以期达成共识,消除分裂。 故将旧文检出,略作文字上的修正,提供给大家参考。 也用以纪念印祖生西六十周年。 2000年11月15日于苏州对“评宗舜法师的公开信”的几点意见1、如来出世本怀是什么? 宗舜按:宗舜以为,《法华经》中说得已经够清楚了,所谓“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经中解释:“云何名诸佛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方便品)宋代法贤法师译本《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中于每一愿后都有“不久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久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语,宗舜说世尊出世本怀是令众生成佛,和什么经论、祖师(除开净土真宗不谈)开示相违背? 欲令众生成佛,是目的,立四八大愿度众生,是手段。 对于“令众生成佛”之根本总愿,当然无论哪尊佛的度生方法都是别愿,都是方便。 净土真宗把十八愿判为唯一真实之愿,其他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又有几个祖师赞同? 杨仁山居士说过,说佛有违心之愿,是在谤佛。 而把亲鸾说的“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别有用心地传为善导大师的话,为其说张本,是在谤祖! 答复:很高兴与法师坦诚讨论,也许我们的看法的差异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对于如来出世的本怀是令众生成佛,我想谁也没有异议。 问题是“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不管是谁说的,这个说法对不对,是否符合佛的本怀? 答案是肯定的。 理由是:若论被机之广,度生之众,非弥陀本愿莫属。 偏赞本愿,并无否定佛说其他法门之意。 经言: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善导大师言:“一切善恶凡夫得往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言:“如来所以兴出于世间,说彼佛不可思议真实功德光明名号利益大事因缘。 ”宗舜按:这个话不能说对不对,要从是方便说还是真实说、是了义还是不了义的角度来讲。 应该说这两句话是方便说、不了义说。 佛法一味平等,并无高低之别,《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即是其意。 作为一种法门的自赞,是没有问题,就好象“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一样,怎么会有第一第二的区别? 所以每个法门都说自己的最好、最高、成就最快。 净土法门无论如何自赞第一,别的法门谁会同意? 从一门自赞的角度说,这话没有大的问题,小问题却不是没有,关键就是其中的“唯说”二字。 唯者独义,世尊如果本意只在弥陀净土法门,何苦四十九年中,广说其他法门惑乱众生? 此法门出后,世尊还说其他法门,又是什么本怀? 也引一段善导大师的话来作证明: “问曰:十方诸佛,断惑无殊,行毕果圆,亦应无二。 何以一种净土,即有斯优劣也? 答曰:佛是法王,神通自在。 优之与劣,非凡惑所知。 隐显随机,望存化意,或可故隐彼为优,独显西方为胜。 ”(《四帖疏》之序分义) 为化众生,应众生之机,故隐他方国土之殊妙,显西方之独胜,并不是说果然就是只有弥陀本愿最为殊胜,更不是只为说此一门。 所以说,从佛法全体看,往生西方,为无量法门之一门,是方便之一种。 从应与弥陀净土有缘众生之机来看,往生西方,为最殊胜之法门,是唯一真实之教。 故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对于全体佛法来说是方便说、不了义说。 净宗八祖莲池大师即说: “夫华严具无量门,求生净土,华严无量门中之一门耳。 就时之机,盖由此一门而入华严,非举此一门而废华严也。 ”(《云栖法汇》之遗稿一“答苏州曹鲁川邑令”) “若论被机之广,度生之众,非弥陀本愿莫属。 ”此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即如净土法门在国外就没有密宗影响大,信的人就少。 教必须应机,不是机去应教。 经中讲他方佛国,用作佛事的方法都不同,也不是唯此一教。 “偏赞本愿,并无否定佛说其他法门之意。 ”这是居士的好心,可见正统佛法在居士心中是天良未泯,幸甚幸甚! 不过居士的好心并不符合净土真宗的观点,净土真宗的“选择”是什么意思? “取舍”是什么意思? 这里宗舜讨论批评的是净土真宗,不是净土宗。 用正统净土宗的观点回应宗舜批评净土真宗的问题,居士的立场叫人欢迎,但话不能算数。 即如印光大师的话,居士视为权威,净土真宗是否承认? 居士如果是净土真宗的“修正主义”,还有希望! 起码是“人民内部矛盾”。 顺便一提,《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来源不清,既不见于历代经录记载,也不见历代藏经收录,只见于清末日本人编的《续藏经》,极有可能是日本人伪托的东西,如欲传播,请三思。 2、净土是否为末法时代机法相应之教 宗舜按:此不成问题,宗舜什么时候说过“净土不是末法时代机法相应之教”? 但这个教的内容是不是就只是纯凭他力就够了? 世尊为何在净土三经中广陈善恶之事,令人修净业三福等(文在信中已经列了不少,此不重复)? 答复:法师本来同意净土为末法时代机法相应之教,为何对“圣道门当废,净土门当兴”这个法门兴衰的判断大加挞伐呢? 印光大师《净土决疑论》言:“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稀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 ”宗舜按:宗舜大加挞伐的是源空、亲鸾说的“废”! 请问,圣道门中的什么东西可废? 因果? 善恶? 六度? 四摄? 菩提心? !结合后面什么特别之教来说,这些在特别教之中? 在特别教之外? 如果果然可废,净土三经中的所说的这些内容,居士如何融通? 公开信中引过杨仁山居士的一段话,居士好象视而不见,只好再钞一遍: “黑谷以菩提心及六度等,皆判为杂行,悉应废舍。 诚如彼言,则不发菩提心者,是为正行,废布施则悭贪者为正行,废持戒则恣纵者为正行。 由此推之,嗔恚、懈怠、散乱、愚痴者,皆为正行,颠倒说法,至于此极! 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 故知佛法非外人所能破也! ”(《 阐教编》) 印光大师的话居士引来是很堂皇,可惜只能给居士作一半的证明,请居士指出印光大师舍圣道、废圣道的话来再说。 3、往生是凭自力还是凭弥陀本愿力 宗舜按:这是中国净土宗早有定论的事情,本来不需要讨论的(可看《疏钞》《要解》等),自力他力缺一不可,没有弥陀他力,不可能有往生之事;没有众生自力,信愿如何生起? 只要他力如果行的话,如何有六道轮回? 就算要“领受”恩赐,领受之心还是要由自而起呀。 不然为什么有宗舜这种就是不肯信“纯他力”的业障凡夫? 这里用了一个非此即彼的“是……还是”问句,将人误导到只能选择一样,本身就是不负则的说法。 对这个问题还要讨论,是净土真宗的专利。 答复:往生到底凭谁的力量? 请看印光大师的开示: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嗔痴,令其尽净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于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 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 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 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续编卷上第一百五九页“与张静江居士书”)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 其余法门,皆仗自力。 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 此修净土之最要一关也。 (续编卷上第二百零二页“复陈慧新居士书”) 法师言“没有众生自力,信愿如何生起”,我认为信愿由佛发起。 善导大师言:“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往生礼赞)。 “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般舟赞)。 无量寿经言:“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法师还要问信愿如何生起吗! 宗舜按:宗舜驽钝,越看居士之言越不明白,当然还是要再问问! 居士引文确实不错,不过可惜读得很熟,却没有读懂,于这里所讲的内容不合。 印光大师之言,是在比较净土法门和其他法门的异同的背景下讨论,故有此说,亦合经意,宗舜同样承认。 但我们现在是同在净土法门中讨论,而且讨论的是:是不是只凭他力(佛力)就可以了。 印光大师说得不错,“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 ”那么,如果有如宗舜这种业障凡夫,不肯上船呢? 船都尚且不登,谈什么船力自力! 如果有人闻佛名号不欢喜、不愿意往生(现在不是很多吗? ),信愿是不是佛不令他发起? 佛力一味平等,如何令众生有发有不发? 这里自力他力如何解释? 能发是佛力,不能是自力,看来起码在现在还是业力大过佛力也! 至于终究如何,那又是别时的问题了,下面再说。 4、净土法门为特别法门、由特别教理 宗舜按:这个话很奇怪,特别的法门,要什么“特别”的教理? 如果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唯侍信愿,不论断证”的特别教理,并不特别呀,与“通途教理”特别在哪里? 请为宗舜指出净土宗这个与“通途”相同、不同的地方。 宗舜并没有站在禅宗等非净土宗立场上谈这个问题,这里故作高论,起码是对宗舜观点的歪曲。 一切净土法门都有上面四句所概括的特点,如药师法门、弥勒净土等,都没有说要仗开悟等力,要断要证,不能带业往生呀! 弥陀净土又与这些有什么不同的“特别教理”? 答复: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 印光大师开示: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 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 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 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平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 (续编卷上第二五九页“复善觉大师书”) 须知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与通途法门并论。 若不明此义,以仗自力通途法门之义,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肯信受,则其失大矣。 佛说难信,盖即指此。 若无此执,则谁不信受奉行焉。 (增广卷三序第八七页“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 净土法门,唯信为本。 信得及,五逆十恶皆能往生。 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 以净土法门,仗佛慈力,其余法门,皆须己力。 一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资格而为官。 一为特别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堕地即为一切臣宰所恭敬。 二种法门,不可并论。 而具足惑业之凡夫,可不慎所择哉。 (增广卷一书一第八五页“复周智茂居士书”)宗舜按:多谢居士广引,不过居士好象只看几个名词,根本不管宗舜问什么,所以往往文不对题。 只好罗嗦几句:站在净土宗的角度,宗舜绝对承认他是特别之教。 但是这个特别,是特别在度众生的方便上,而不是通途教理之外,别有一个净土教理。 即如前面也说过,这个特别之教承认不承认因果? 劝不劝人修十善? 发不发菩提心? 修不修六度四摄? 如果都不需要,真是“特别”之教,宗舜胆子小、心量小,不敢信受。 请区别净土真宗和净土宗的不同观点,宗舜一再强调,我们不是在讨论净土宗的教理,是在讨论净土真宗的问题! 请注意这个“特别”! 5、恶人正机论来自善导大师机之深信 宗舜按:请引善导大师原话以详所以。 答复:依据:善导大师两种深信:“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观经疏)宗舜按:要谈这一问题,先要弄懂什么是“恶人正机”论。 善导大师所说的话,是从策励凡夫必须依弥陀大愿求生净土,舍此难以出离的角度所说的,与净土真宗的恶人正机论不是一码事。 而净土真宗的恶人正机是说,恶人因为无丝毫善业可夸,故只能全赖他力,而全赖他力就绝对可生。 而善人因为有善行,就会自己以为凭善业(自力)可以往生,故而不能纯赖他力,夹杂自力,而障碍往生。 如果善人都可以往生,那么恶人就更能往生了。 所以亲鸾说: “(一)善人犹可往生,何况恶人。 然世人常谓:‘恶人犹可往生,何况善人。 ’此言似理而非,实违背本愿他力之意趣。 (二)所以者何? 自力行善之人,缺于专靠他力,故不合弥陀之本愿。 若翻自力之志,转靠他力,则往生真实报土无谬矣。 (三)弥陀为悯念烦恼具足之众生,所行都不能出离生死而发愿之本意,是在于恶人成佛故,靠他力之恶人,完全是往生之正因。 是故谓‘善人犹可往生,何况恶人。 ’云云。 ” (《叹异钞》) 恶人正机说的要害,在于混淆善恶因果。 善导大师虽说“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但并无“罪恶生死凡夫”就比善人更易往生的说法。 相反,正因有“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的“机之深信”,所以更要殷勤修善。 宗舜也来引几段善导大师的话: “问曰:今欲劝人往生折,未知若为安心起行作业,定得往生彼国土也? 答曰: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先具三心,必得往生。 ……三者,回向发愿心。 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 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如《观经》具说,应知。 ”(《往生礼赞偈》) 又说:“若有愿生彼国者,劝修五念门,五门若具,定得往生。 ……五者回向门。 所谓专心若自作善根及一切三乘五道一一凡圣等所作善根,深生随喜,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 以此随喜善根及己所作善根,皆悉与众生共之,回向彼国,故名回向门。 ”(同上) 这样的话,还有不少,请结合下一条中所引来看。 其实,净土真宗表面尊善导大师,其实,不过是将善导大师的话断章取义拿来作自己邪说的幌子而已,哪里是真信其言! 即如纯赖他力,完全不凭自力,与善导大师的观点违不违背? 用杨仁山居士评净土真宗的话来说,净土真宗的引证,完全是“循行数墨,全不解义”! 或者说,是明知其意,为售己说而故意曲解。 如此作略,令人无奈。 6、纯他力来自善导大师凡夫入报土论,善非往生报土之因,恶也不成为障碍 宗舜按:请指出“善非往生报土之因,恶也不成为障碍”的来历。 答复:善非往生报土之因:“报法高妙,小圣难阶”。 恶也不成为障碍:“谤法阐提,回心皆往”(善导大师)。 末世众生,业障深重,善根浅薄,心智狭窄,寿命短促,加以知识希少,魔外纵横,修余法门欲于现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诚为甚难稀有之事。 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证,唯恃信愿。 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 噫,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唯此一法,最为周挚。 (增广卷三序第六一页“净土释疑序”)宗舜按:如果“善非往生报土之因”能成立,请解释以下经文: 其一: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观经》) 其二: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位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同上) 其三: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 (《无量寿经》卷下) 其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 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同上) 其五: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同上) 这样的段落实在太多,引不过来! 公开信中也有一些,请问是不是往生之因? 善导大师说小圣难阶,是说小圣独凭自己之力、不凭佛力则难至报土,并非说往生不要善行。 善导大师的话被你们断章取义引来,真是煞费苦心! 歪曲其意,是在谤祖! 如果说“恶也不成为障碍”,请问经中为何屡屡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恶人一生造恶,临终时能遇净土法门和善知识者,千中无一,祖师早有教诫,印光大师的《文钞》居士读得既然这么熟,就不用宗舜引了。 善导大师也说过:“(下品上生者)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 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途,未可出也。 ”(《四帖疏》之玄义分) 善导大师又说:“三从今向世尊下,至忏悔已来,正明夫人净土妙处,非善不生。 恐有余愆,障不得往,是以求哀,更需忏悔。 ”(《四帖疏》之序分义) 再引一段明白不过的话作证明: “若自他境上,获得三业,能令清净,即是生佛国之正因。 问曰:既道三业清净是生净土正因者,云何作业,得名清净? 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总断不行,是名清净。 又自他身口意相应善,即起上上随喜心,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善根回生净土,故名为正因也。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 请解释这些话该如何会通。 7、杀千人也往生,原文全文意义是凡夫为业所所束缚,唯凭弥陀本愿力才能出离 宗舜按:宗舜不知居士读过此语原文没有? 照居士一厢情愿的为净土真宗开脱之言,恐怕是没有读过的,或者读了,还没有读懂。 为了不“断章取义”,宗舜就把此段全文照录如下: (一)为信弥陀之本愿不思议而不怕恶者,即过靠本愿故,不得往生之说。 此条疑误本愿,又不知善恶是宿业之所使也。 (二)发善心,亦是宿善之所催;作恶事,亦是恶业之所然。 故亲鸾圣人有言:“须知积于兔毛之尖端许微尘之罪,莫不成作宿业。 ” 有一时圣人问我言:“唯,圆房,汝能信我语乎? ”我答言:“然,我信师父之语。 ”师又问:“然者,绝无违我语乎? ”我言:“绝无违我师也。 ”师言:“我又诚问汝,汝不去杀千个人乎? 然者,必定往生净土。 ”我言:“虽我师之意,一人亦杀不得也。 ”师言:“然汝先何故言无违我语乎? ”时我辞穷,不知何答。 师又言:“如是汝须当知凡事,如意能作者,为往生令汝杀千人,而汝应即能杀之。 然若无杀一人之业者,即不敢杀也。 又不杀者,亦非汝心之善,或无杀心,有时亦敢杀百人千人,亦所不知。 ” 我师如是之说,但为诫我等,不可对善而作我善,对恶而作我恶,作狭劣见解,而失落本愿不思议之救云。 (《叹异钞》第十三条,后有长文难具引) 宗舜驽钝,请高明解释此段之意究竟何在。 答复:引慧净法师翻译的《叹异钞》第十三章 (怖畏罪恶之异义)供大家了解原意: 以弥陀本愿之不思议,而不惧恶,谓之“本愿夸”,不得往生之说。 此事者:既疑本愿,亦不知善恶之宿业也。 起善心是宿善所催故,思恶事亦恶业使然也。 亲鸾上人曰:应知造恶虽小如兔毛羊毛之尖端微尘,亦无非宿业。 一时师问曰:唯圆! 汝信我语乎? 答曰:然也。 师又问:若尔者,不违我语乎? 因再问故,答以:谨领教言。 师曰:先,往杀千人,可否? 如此则往生一定。 答曰:言虽如此,然以此身器量,即虽一人,亦不能杀得。 师诘曰:若尔者,何故言不违亲鸾之语乎? 以此可知:若凡事可以任心者,则所言之为往生故,令杀千人,即能杀之;然而,无杀一人之业缘者,不能杀害也,非我心之善而不杀;又虽思不害,亦有杀百、千人之事。 师作此说者,为诫我等:不可谓心善是往生之助,心恶是往生之障,而不知本愿不思议之救度也。 上人在世之昔,传闻有堕于邪见之人言:“为救度造恶者本愿故,而好故造恶业,以为往生业因,致受种种恶评。 ”上人致书严诫曰:“不可因药而好毒”。 此为止彼之邪见也,绝非言恶是往生之障。 若持戒持律方能信本愿者,我等如何能离生死;虽卑贱之身,得遇本愿者,诚然可夸赞也。 虽如此,自身不具之恶业者,亦非随意可造也。 上人又言:“在河海曳网垂钓为渡世者,在山野狩猎捕鸟为生计者、务农者、经商者,皆同因宿业故。 应作之业缘若催时,任何行为亦作之。 近顷,有后世者态之人,以为善者方能念佛;或于道场贴文示曰:”曾犯某某事者,不准入道场。 “岂非外示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者乎! 夸本愿而造罪,亦是宿业之催故;因此,善事、恶事皆任业报,唯专信本愿,方是他力。 《唯信钞》亦言:”是否知弥陀仅有多少力量,而以为罪业之身难得救度乎? “亦惟有本愿夸之心,归凭他力之信心,方决定故也。 凡断尽恶业之后,始可信本愿者,固可无本愿夸之念;然而烦恼若断,即已成佛;弥陀为佛思维五劫之愿,则毫无意义矣! 以本愿夸诫人者,自身亦是烦恼、不净具足之人也,既如此,岂非本愿夸乎。 究竟如何之恶是本愿夸,如何之恶非本愿夸? 反而觉其幼稚也。 [译注] ”后世者态“:故作修行者之态。 宗舜按:居士但引全文,未作说明,宗舜不知道居士究竟是如何理解的,只好又不惜眉毛了。 此段文字的要害,在于认为今生的为善为恶,都是前世业因使然,即前文所谓”发善心,亦是宿善之所催;作恶事,亦是恶业之所然。 “这话应该是对了一半,因为佛教不是定命论。 佛教更强调今生的断恶修善,断除恶缘,使恶果不生;勤修善业,促使善缘成熟,使善果早熟。 在《无量寿经》等中,这些话实在太多了。 而净土真宗认为宿业既定,行善是过去的善因驱使,造恶也是过去的恶因驱使,所以不需要害怕造恶。 而且如果过去没有恶因,今生想造恶也造不成,所以”善事、恶事皆任业报“。 但是,佛教讲的因果并不是亲鸾所说的这种呆板的因果! 我们今天所作的一切,有宿业使然,也有新起的”一念无明“导致的新业。 从十二因缘来看,修道者就是要认识人生痛苦的成立原因(流转门),进而修解脱道,灭除烦恼而证悟(还灭门)。 导致众生流转之因,关键是烦恼。 造业而不受报,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业“是亲因缘,”惑“是俱有缘。 没有俱有缘,但靠亲因缘,”业“是不能生起的。 阿罗汉断惑之后,宿业仍在,但不能生,也就不受报。 《菩提道次第略论》明烦恼生起之相云:”能成流转之因,虽须惑业二者,然以烦恼为主。 若无烦恼,昔所集业纵越数量,如无水土等之种子,不能生芽。 于业,若无俱有因,亦不生苦芽故。 若有烦恼,虽无先业,亦可于彼无间从新积集而取后蕴故也。 “(卷三)比照上面所引亲鸾所说:”若凡事可以任心者,则所言之为往生故,令杀千人,即能杀之;然而,无杀一人之业缘者,不能杀害也,非我心之善而不杀;又虽思不害,亦有杀百、千人之事。 “可以看出,亲鸾的”任业报“说是典型的定命论,是外道的观点。 按照这种观点,既然造恶是宿业不可避免,就算纵情造恶,也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因为我们这些凡夫无力对抗宿业呀。 有善不为也没有可惭愧的,因为我们没有宿业呀。 那么,结果只能鼓励大家消极行善,积极造恶。 就算亲鸾自己苦口婆心地说”不可因药而好毒“,后果岂是他能控制的! 源空当年创本愿念佛说,门下就大肆诽谤他宗,倡言念佛门无有戒行,让大家无恐造恶,弄的源空只好写了个《七条起请文》,规范门下的行为。 但是,源空的弟子并没有认真遵守这七条禁戒,因为按照净土真宗的教义,既不可能不批评他宗,又不可能严持戒律。 最后,源空弟子二人因私通宫女,引发朝廷禁止专修念佛,源空也被处以流放。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前车之鉴,能不深思! 8、所引别时意趣,更是善导大师早已否定了的 宗舜按:所谓别时意趣,是佛说法中四意趣之一,见无著菩萨造《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等,善导大师之批评,侧重于对十声是否往生的评判上。 对五逆十恶的人来说,临终至诚恳切之十声,当然可以当下往生,并非别时。 如说别时,是违经之谈,善导大师破斥有理(注意,这是有的”通论之家“的观点,并非无著菩萨的观点)。 但是,弥陀既然成佛,我们(一切凡夫都在内)决定往生,这个往生,是不是当下? 是不是别时意趣? 如果我们还没有往生原因是什么? 善导大师破的是什么,请再详细读《四帖疏》。 答复:什么时候往生? 无量寿经:”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宗舜按:佩服佩服,居士真高明,引一句经,就想将这个大关节蒙混过去(或者根本不懂宗舜说些什么? )。 宗舜如今只好不惜眉毛,缠住不放,说得清楚些。 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具足信愿的人什么时候(今生、他生。 后者就是别时。 )往生的问题,而是请教居士无信无愿的人什么时候往生的问题。 一切众生最终当往生成佛,这话不错,否则,如经中所讲,”不取正觉“。 但是,往生要靠信愿,有信愿才能往生。 现在的情况是,有很多人如果现在还没有信愿,他们会不会往生? 这一生都不信亦无愿,这一生会不会往生? 如果不能往生,不是别时是什么? 别时作为佛说法的一种意趣,善导大师有这个本事否定? 如果不与事实经论相吻合,就是善导大师否定了,也不行! 依人还是依法? 何况善导大师并没有否定别时意趣,否定的是对临终十念即生的错误理解,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是宗舜还是居士会错了《四帖疏》之意? 请再读再读! 9、所引杨仁山说正行杂行完全歪曲善导大师愿意 宗舜按:请高明详谈所以,不要作此笼统蒙混之说。 答复:善导大师: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宗舜按:居士所说,大概是指杨仁山居士”评《选择本愿念佛集》“和”评《真宗教旨》“等文中的几段话: ”《本集》(按,即《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四云:‘上辈之中,虽说菩提心等余行,望上本愿,意唯在众生专称弥陀名。 而本愿中更无余行,三辈俱依上本愿,故云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也。 一向者,对二向三向等之言也。 ……(中略)虽先说余行,后云一向专念。 明知废诸行唯用念佛,故云一向。 ’ (杨仁山评)此段所论‘一向’之言,甚违经意。 经中所说菩提心及诸功德,皆是念佛行门。 良以一切法入一法,一法摄一切法,方见纯杂无碍妙用,即得名为一向专念也。 若如此中所说,为‘废诸行’归于念佛而说者,则经中有自语相违之过。 何以故? 经文明明一联说下,绝无废归之意也。 且著衣吃饭,亦是杂行,便利睡眠,亦是杂行。 必须不食不眠,一口气念到死,方合此《集》引证‘一向’之言也? 佛经何等深妙,而以浅见测之,岂不贻误后人哉? “(”评《选择本愿念佛集》“) ”又第十号云:‘真俗之名,有重重之义。 本宗假以安心门为真谛,以伦常门为俗谛。 本宗既开许畜妻,不能无五伦。 既有五伦,不能不履其道,是为俗谛。 凡夫之罪虽大,较诸愿力,不啻沧海一粟,所以不问吃肉畜妻也。 众生之善为有漏,弥陀之报土为无漏。 有漏之善,不可以生于无漏土。 ’ (杨仁山评)第十号所说,尽是杂行杂修,何以前文力扫诸行,岂所扫者是出世行,而不扫者是世间行乎? 夫世间行长生死业,而出世行逆生死流。 孰正孰反,必有能辨之者。 伦常门是世善,世善尚不废,何为偏废出世善耶? 一切世善,均在菩萨万行中摄,但能回向净土,则成往生业,否则人天果报而已。 发菩提心者,一切世善皆成无漏;不发菩提心,虽修五度,总属有漏。 “(”评《真宗教旨》“) ”原书云:‘居士以著衣吃饭、便利睡眠为杂行,佛者之口气,须禁此不祥语矣! ’ (杨仁山评)宗门参禅者,每云除吃饭便利是杂用心,律中在著衣、吃饭、睡眠上,制戒数十条,何谓佛者不应说? 岂不闻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乎? 不祥之语,莫大于违经意。 “(”评小粟栖《念佛圆通》“) 杨仁山居士所说的杂行(也就仅限于杂行,不关正行的事),确实与善导大师的意思不完全一样,只能说,杨仁山居士说的杂行,是他理解的杂行,不是善导大师的杂行。 问题是杨仁山居士的话有没有错? 杨仁山居士重点在批评净土真宗废圣道、废善行、废六度、废菩提心等出世间善法,而不废伦常等世间善行,甚至不废”吃肉畜妻“的奇怪论调。 评点之时,有一时猛下针砭之谈,意在引起大家重视,不能视为呆板不变的论断。 这里把杨仁山居士的几段话全部引出,相信大家自有公论。 的确,”不祥之语,莫大于违经意。 “这里才是吃紧处! 10、公开信完全违背净土宗,其过非浅 宗舜按:居士之答复引证虽多,但并不能说明居士对净土真宗的回护能够成立。 而且居士理解的净土真宗,是用正统净土宗修正后的”净土真宗“(或者时下自称”本愿法门“,以示与净土真宗有区别? ),说明居士对净土真宗也还不是全盘吸收。 居士说公开信完全违背净土宗,盼如宗舜评点来信一般,将其过一一指出。 如果果然错在宗舜,宗舜当将批评意见公之于众,以正视听,肃清不好的影响。 如果不能,或仅作戴帽子似的”盖棺论定“,也就只好如开始所说,各说各话,各行其是。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99年7月6日于西园 附录一: 关于净土真宗的一封公开信释宗舜写在前面: 净土真宗,日本亲鸾创立于唐初,数百年来,中国无闻。 清末,随列强入侵,其说亦流入国内,并在南京等地建有多处本愿寺,加之兴办学校,影响渐广(时间在1876年,日本东本愿寺首次于上海创立别院,开始传教)。 杨仁山居士因于日本搜求中土佛教佚籍,与净土真宗学人交往甚多,但并未留意其教义。 后因净土真宗欲印法然(源空)等人著作于金陵刻经处,故取《选择本愿念佛集》等书一阅,发现”与经意不合处颇多“,于是加以评点,寄还净土真宗学人,希望他们能够尊重佛经,改变认识。 但数次往还,终于意见相左,不可统一。 而随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净土真宗在中国未能立住脚跟。 加上当时禅、教、净、律、密各宗,均有明眼善知识主持法席,其邪说也没有大的影响。 ”文革“后,宗教政策得以落实,海外法师纷纷来内地弘法,各种书籍大量涌入。 初期,净土真宗并没有直接传入,只有黄念祖居士在《无量寿经解》中大量引用其说,而且不加鉴别,致使净土真宗的不少错误说法成为解释《无量寿经》的依据。 而且,黄念祖居士将亲鸾在《教行信证》里自撰的”正信念佛偈“中的”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一句,莫名其妙地传为善导大师所说,为少数人扬自谤他,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为会集本这种被净宗祖师批驳(莲池大师的批驳见《弥陀疏钞》,印光大师的批驳见《印光法师文钞》)的非华非梵的”伪经“的流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 九十年代初期,净土真宗开始由台湾传入内地。 接着,内地出现了专弘净土真宗的出家人,西安的慧开法师就是一个典型。 97年后,净土真宗更是加快了在内地的活动,并由过去由台湾输入图书,直接改为在内地印刷,陕西、安徽、江苏均有大量信徒拜倒于净土真宗的脚下,声势日众。 慧开法师关于净土真宗开示的磁带,也被台湾转录,流入内地。 97年夏,宗舜在浙江三门多宝讲寺学习,慧开法师给熟识的果义法师及多宝讲寺老和尚智敏法师等来信,除贩卖其邪说外,指责他们学修是钻故纸堆,弘法是自误误人,语气之激烈,态度之强硬,措辞之尖刻,实在令人发指! 果义法师嘱宗舜代复一函,批驳其错误言行。 因事关如来圣教法义,不得不据净土宗之经论及祖师大德之意,勉力为之。 事后,亦未留于心。 然近年来,净土真宗著作大量传播,甚至有人不辨邪正,通过网络,在自己的净土专页上为他们大力鼓吹,令人齿冷心寒! 迫不得已,将旧稿检出,作为公开信公之于众。 为使大家方便了解净土真宗人的真实思想言行,特将慧开法师原信附后,并略加按语评点,以供参考研究。 另有二封信,大意相同,故节录一二段,不复具录。 并将杨仁山居士留下的”评《真宗教旨》“、”评《选择本愿念佛集》“等著作,录入公开于苏州西园戒幢律寺网站,方便学者学习研究。 孟子曰:予岂好辩? 予不得已也! 数年来,目睹净土宗内异端迭起,邪说纷飞,而众人趋之若鹜,绝不肯自己加以辨析,如矮人观场,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净土宗一至十三祖的谆谆教诲,全然不敌信口开河之胡说。 曰祖净土大德者,竟扬一己异见;曰尊印光大师者,《文钞》抛于脑后,末世最后之津梁,前途堪忧。 愿我同修,舍弃私心之好恶,以如来圣教兴衰为念,深入学习研究净土典籍,弄清真相、廓清迷云、摒弃邪说,使净土宗回到诸祖开创之正路,庶不负如来出世之悲心、弥陀弘愿之本怀、祖师阐教之大恩,亦为末世众生,找到真正的归途! 真心论道,不避忌讳,知我罪我,均不可免,但为圣教,宗舜不敢辞也。 己卯初夏于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无尽灯楼 慧开法师道席:从果义法师处得阅师阐发日本净土真宗谬论之函三通,至为惊诧! 满纸半通不通之妄言,全篇似是而非之歪理,”外表贤善“,看似婆心苦切,愍人而悲天;”内怀虚假“,其实骄狂无知,不惭且不愧! 倡纯赖他力之真宗邪说,谤十方诸佛之护念正轨,”此岂人子之所为乎“? 亦当使一切正信佛子”大愤恨“也! (引号内之言,据师信中之语奉还于师) 真宗邪说,并非新鲜货色,百年之前,即遭杨仁山老居士等大德以正法破斥,故在国内全无立锥之地,盖正信真修之士不屑闻也。 而师如今抱此枯骨,自觉津津有味,不惜工本,大肆裨贩,自许”普代佛化“,其实不过以盲导盲,”自误误人“! 宗舜既与师同于释尊教下出家学修,实不忍见师背正道,造重罪,误尽天下人往生之正途,故不惜眉毛,剖肝陈言,真心论道,且护法心切,故不避忌讳也,盼海涵! 要澄清真宗纯他力等问题,必须遵循一条根本原则:既是净宗,一切观点均应不背净土之根本三经:--《无量寿经》(大经)、《观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小本)。 亦即应依圣教量为准绳。 师若以此三经归”圣道门“而必欲废之,则师等所说之净土,乃源空,亲鸾乃至师之净土,非弥陀之净土也。 宗舜非唯不知此等超佛越祖之境界,亦不待与言,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倘师尚循此三经立论,则以三经辨师之函,通篇之呓语,其谬不过以下数端: 一者曲解佛意,蛊惑人心。 亲鸾曰:”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又判四十八愿中,独十八愿真实,余皆虚假,然诸佛出世之本怀究竟何在? 《法华》拈出云: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弥陀利生之本怀又究竟何在? 宋译《大经》(法贤译本)于每愿后,均明言曰:令生者成就(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说,弥陀即与十方诸佛同一悲仰,此方为弥陀之本愿,其余一切愿,均为成就此愿之辅助,方便,岂独十八愿独真实乎! 真宗故意曲解佛意,取十八一愿而废诸愿,甚至言十九愿等非佛本意,是诬佛有违心之语,胆大如斯,令人发指! 净土真宗既谓释尊本怀”唯说“弥陀本愿,何以说后又广说他经? 如涅槃前,说:《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金陵刻经处本)即劝生十方佛国,并言”十方佛刹,净妙国土,“”无差别也“。 此岂不是释尊自己违背自己之本怀么? 师于函中大言今日”圣道门当废,净土门当兴“,以为”机教不合“。 然师所谓”机教“,释尊竟以正等觉而反不知不觉乎? 既然信佛为一切智智,即当知佛说为诚谛之言,说弥陀净土之后,又说药师法门,明言”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于有情生时,为其灭除现世资身等种种苦忧,于有情死后,为其以广大之愿摄归七佛净土。 甚至对于欲生极乐而”未定者“,药师如来遣八大菩萨导之以往,弥陀接之于前,药师送之于后,此真为诸佛之彻底悲心之体现也,倘”机教不合“,释尊岂非又以此等不合机教之法”惑乱“众生? !吾等现居浊世,确为障深罪重之凡夫,然幸得暇满人身,正应奋大精进、发大勇猛,上求下化。 师既舍俗出家,得预僧伦,更应孝顺三宝,续佛慧命,绍隆正法,岂可处处甘居下流,以”自身乃愚痴之机,受报之身,实非修习学道之机“矫饰邪说,推诿责任! 尤其是以己之怯弱下劣心态,见有勤修苦学者,便觉刺目摧心,甚至责他人不受”佛所赐之往生,却殷勤修行善恶“,谤学人读诵大乘,深研教理之往生正因为”终日于故纸堆中不知自拔,自误误人“。 真是颠倒太甚! 究其根本,不过在若人人学教依行,得具金刚慧眼,师所贩卖之真宗”水货“便无市场,便无利养名闻,便不能由尔等纵情造恶、”断恶人(真宗之徒! )之救度“也! 难怪师要悻悻地叫嚣:”开大愤恨乎! “ 真宗为售其说,不惜工本,竭力夸大”末法“,唯”他力救度“当机,圣道门当废,种种论调,蛊惑人心。 其实,释尊独留大本,乃为末法万年之最后百年设。 今正值末法之初分,如果将一切圣言扫尽,则如末法之中分后分何? 正因去圣日远,才要尽可能地将如来圣教弘扬昌明,才能使佛法延续至万年之后。 仁山老居士有云:”黑谷《语录》释‘经道灭尽特留此经’之文,…….遂欲将万年后灯焰欲灭之象,提至今时用之。 是释尊教本有万年住世,而黑谷直欲促而短之,是何意也? “(《杂评》) 的确,真宗之教,处处望万年后之末法速至,是则盼佛法速灭,非盼佛法常住,请师扪心自问,是何心哉? ! 更何况,时间不过为众生安立之假法(假名),本无一定可言,依圆教之理,三时原可互摄,正末只在一心。 故《华严》云:一切唯心造。 《维摩》曰:心净则佛土净。 西藏佛教原已衰颓,宗喀巴大师发弘誓、重戒律、精行持,将末法转为正法五百年,此等诸事,恐真宗信徒尚未梦见! 不依圣教转识净心,惟务随顺自己陋习,此实是心外求法。 心外求法,即是外道,谤佛谤法,进为魔道也! 作为魔子魔孙之师,有何资格责备他人! 如何方是上体佛心、下应群机之言? 仁山老居士曰:”或曰:同一证道,何不概用普度法门(指念佛),令人省力? 答曰:凡夫习气最重,若令其专念佛名,日久疲懈,心逐境转,往往走入歧途而不自觉,故必以深妙经论,消去妄情,策励志气,勇锐直前,方免中途退堕也。 “(学佛浅说) 此方为可仰对三宝,俯对六道之诚谛言也,师不妨检点心身,反躬以问,再察其实! 二者,混淆善恶,颠倒事理。 日本净土真宗创始人亲鸾,学台宗于比睿山达20年,终不成,又从源信在”常行三昧堂“修念佛,亦不成,始从源空信奉唯赖纯他力之邪说。 同时,又因奉此邪说,与其师同被朝庭革除僧籍,处以流放,夺去僧名,破戒娶妻生子,故而心理下劣晦暗,其于《教行信证》中自供云: ”悲哉愚秃鸾,沉没于爱欲广海,迷惑于名利大山,不喜入定聚之数,不快近真证之证,可耻可伤矣! “(卷三) 正因如此,亲鸾才颠倒出”善人尚能往生,何况恶人哉“之”恶人正机“说,更进而说”不必害怕恶行,没有能妨碍弥陀本愿,阻碍众生往生之恶行“,直至高唱”纵杀千人,也可往生“,(均见《叹异抄》)胆大欺心,莫甚于斯! 凡此种种,不过掩自身之劣迹。 师随其后,亦步亦趋,于函中云:”又何有暇顾及善与恶等乎? 三界不实之虚假善恶,殷勤系念,又岂是出生死之道乎? “并云往生”全由佛所惠施,无个人善恶之事“,此等谬论,全背净土三经! 小本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观经》下品下生之人,正因”作不善于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以宿世善根,方感善知识开示念佛,以”至心“念佛具足十念,方得往生。 《无量寿经》则以大量篇幅,广陈善恶之事,其明曰: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谓之不然,终无有是。 ……如此之人,……待其罪极,其寿未终尽,便顿夺之,下入恶道,累世勤苦,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魏译本) 佛陀并谆谆劝勉: ”当熟思计,远离众恶。 择其善者勤而行之……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 同时又清楚地说: ”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 进而更说: ”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均见魏译本卷下) 此等至显至明之语,师何以不闻不知? 真宗不是特重大经么? 顺佛愿者方得生,此是净宗必然之理。 师之妄言”殷勤系念“”虚假善恶“非出离之道,自谓无暇顾及善恶之事云云,谤诸佛、凌圣言、逆佛意、掩众明,师固无暇顾及善恶,只恐善恶有暇不舍师等! 佛”无有出期“之授记,只恐乃专为师等真宗信徒设也! 师于函中质问他人:”你难道已逃离三界之火逼吗? ......生死道上,独来独去,你骗得了谁呢? “宗舜今以此言反问于师,倡此谤佛谤法之邪说,作此无君无父之谬论,自己尚一厢情愿地以为净土在握,衡之圣言,”你骗得了谁呢? !“ 其三、不通教理,自欺欺人。 真宗要害,在于纯信他力。 其实自他二力,如车二轮,缺一不可,此为至浅之理。 真宗强分为二,殊为可笑。 仁山老居士云: ”信心者,自心所起也;他力者,自心所现之他力也。 除却现前一念,复何有哉? 自他皆是假名,废假名之自,而立假名之他,妙用无方。 以龟毛易兔角,幸勿执为实法也。 “ 而师不顾事实,目学修为”钻故纸堆“、”学解“。 自以为有”纯是不可思议之他力救度“,既有此等”佛所赐之往生“的便宜事,又何惧造三途之业乎? !肆无忌惮,全由不知教理,自欺欺人,诚可哀愍。 佛若可赐往生,不待弥陀,过去无量诸佛早已赐予了! 仁山老居士云: ”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发此三心者,仍系自力也。 若云从他力生,他力普遍平等,而众生有信不信,岂非各由自力而生信乎? 倘不仗自力,全仗他力,则十方众生皆应一时同生西方,目前何有四生六道,流转受苦耶? 能领佛敕者,自心也,故仍从自心生。 “(评《真宗教旨》) 师又云:”弥陀已经成佛,我等往生便已决定。 “此语虽然不假,但却是”别时意趣“。 窥基大师释曰: ”《摄大乘》云,非唯由愿方乃得生,别时意故。 如以一钱货得千钱,别时方得,非今即得,十念往生亦复如是,十念为因,后方渐生,非由十念死后即生,为除懈怠不修善者,令其念佛,说十念因生净土故。 “(《法苑义林章》卷二十) 真宗种种谬说,此处难一一具列,杨仁山老居士之《阐教编》已破斥殆尽,可谓体无完肤! 今寄上《杨仁山集》一册,盼师深阅反省! 师动辄斥人”外表贤善,内怀虚假“,以宗舜看来,此八字考语,正为真宗信徒之真实写照。 不以心缘外境,纵情五欲为非,而以勤修深学为非,以此作为自己不学无术之掩饰,此非”内怀虚假“者何? 师既知”我等业缘深重,混滥僧伦“,大可学乃祖亲鸾舍戒还俗,而竟以此”混滥僧伦“之身,广受十方信施之供养,假讲经以播邪见,断信众之慧命,天下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惭可耻之事? 此非”内怀虚假“者何? 佛具无缘之大慈,视众生犹若一子,而师诬谤诸佛舍师不度,谓”诚知自身是佛法舍弃之人“,自标贤善,责”殷勤修行善恶“者,”断后世无智之人出离之一道,以断我世尊之咐嘱苦心“、”断恶人之救度“,为己废圣道之邪说张本,赞己毁他,谤法诬人,此又非”内怀虚假“者何? ! 仁山老居士尝剥去真宗之”画皮“,道出其真实面目: ”黑谷以菩提心及六度等,皆判为杂行,悉应废舍。 诚如彼言,则不发菩提心者,是为正行,废布施则悭贪者为正行,废持戒则恣纵者为正行。 由此推之,嗔恚、懈怠、散乱、愚痴者,皆为正行,颠倒说法,至于此极! 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 故知佛法非外人所能 破也! “(《 阐教编》) 师可持此言以自照! 师既好心出家,复遇净土法门,就应以如来家业、众生慧命为重,启正信,开智门,以报佛恩于万一,庶几不负此生,倘再一意孤行,广播邪说,下场如何,宗舜不忍思之也! 改师之偈曰: 同顺佛愿无别道,四海之内皆兄弟! 同尊圣教无别道,四海之内皆兄弟! 信愿念佛无别道,四海之内皆兄弟! 时近中秋,盼善自 珍摄! 后学宗舜 顶礼 1997年9月11日 附录二:评宗舜法师的公开信宗舜法师关于净土真宗的公开信涉及到净土法门的根本教义,包括如来出世本怀,净土是否为末法时代机法相应之教,往生是凭自力还是凭弥陀本愿力,净土法门为特别法门、由特别教理等四个方面。 这些问题净土祖师本来都有定论,而宗舜法师不明白净土法门为特别法门及净土法门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唯侍信愿,不论断证的特别教理,以通途教理论净土法门,所以其观点完全与净土经论和祖师论释相背。 例如恶人正机论来自善导大师机之深信,纯他力来自善导大师凡夫入报土论,善非往生报土之因,恶也不成为障碍。 一切善恶凡夫得往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其引文断章取义,如杀千人也往生,原文全文意义是凡夫为业所所束缚,唯凭弥陀本愿力才能出离。 所引别时意趣,更是善导大师早已否定了的。 所引杨仁山说正行杂行完全歪曲善导大师愿意。 总之,公开信完全违背净土宗,其过非浅。 附录三:复苏州某居士某某居士:你好。 你转给几位居士的信,宗舜有幸拜读。 有人肯提不同的意见而且能形成文字,于大家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只是各说各话,好象不能统一。 比如宗舜批判净土真宗说他也是”其观点完全与净土经论和祖师论释相背“,而这位居士指责宗舜也是这么一句。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当然,真理总是真理,好在经论都在,可以一一检出来复核,不是由谁说了就可以算的。 依法不依人,不要只停留在口头。 居士的话说得很好,”佛智也不是我等凡人能够究竟的,以凡夫心测佛力与井底之蛙相比可能蛙都不能比。 “宗舜深表赞同,所以希望大家都坐下来,认真读点经论,深入研究一下佛言祖意,不要少得即足,人云亦云。 对净土真宗,宗舜不知道居士等究竟了解多少,如果要为他们辩护,请先将杨仁山居士评判的文章逐一驳倒,再作道理。 如果不屑,只好各行其是,但不要打净土宗的旗号,直接用净土真宗就好。 因为宗舜等所说的净土宗,是慧远乃至印光大师开创的净土宗,不是今天夏莲居、黄念祖、净空法师乃至净土真宗的”净土宗“,此中区别,不详细研究他们的差异,所见所言都是居士所说的”井底之蛙“,甚至是”可能蛙都不能比“。 盼先放下别的,读熟《印光法师文钞》等三编再说。 今复此信,亦就某居士指责宗舜的几个问题,提几点不同看法。 有话大家说,有理大家讲,对不对? 即颂 吉祥! 沙门宗舜作礼 1999年6月28日夜 于苏州西园戒幢佛学研究所无尽灯楼 发布时间:2024-11-15 08:15:2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7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