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宏印法师:印顺导师访问记 内容: 宏印法师:印顺导师访问记问:静坐时,如何静下来止观? 答:修道的主体,不外乎止观,因止观而成就定慧。 或依止而修观的,也有依观而成就止的。 但一般来说,真正的观慧要成就止才能起修的。 约达成静止来说,方法很多,但基本原则是不变的。 第一、要在心理上抓住一事,如一开始就想什么都不想,那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 这也就是说,先要修“念”。 佛法中,如念佛、念法、念僧等是念,“数息观”是“安那般那念”,就是念出入息;不净观也是“念不净”。 心要安在所念上,不让它跑掉,如念佛的,心不离于佛这一念。 能系念不忘,其它的杂念事自然就没有了。 第二原则是:如“念”一驰散,就要马上抓回来──“摄心”。 初学习时,念是一定要驰散的,忽而想这,忽而想那,不可能安住在所念的。 心念虽然散失了,不要心生厌、悔,只要立刻把它抓回来;否则徒增烦恼。 念一跑就抓回来(只怕妄想驰散到别处,而不能警觉);慢慢的念稍一动,就能很快安住所念了,到最后,不再驰散,心便安静的住在那里了。 “摄念”如照顾小孩子一样,不是一次两次的,要多次的教导,才会习惯下来,否则打他骂他,也是没有用的。 这也就是孟子说的:“收其放心而已矣”! 经上有一个有趣的比喻说:“心好比小狗一样,是到处乱跑的,必须要用一根绳子把它拴在柱子上。 起初,它还是乱转乱跳,但等到转无可转,跳无可跳,也就静静睡下来不动了”。 修止要修念,修是“修习”,慢慢地习以成性。 心就会静下来而安住不动了。 到后来,只要一坐,心就静下来了。 一直到“超作意位”,自然安住,才算是真正成就了。 有此静止心,再修习观慧,不断的修习,不断地进步,最后到达“止观双运”,才能引发真般若。 问:修行人是否每天静坐比较好? 答:修行人,能静坐是最好的,但修行要有善巧。 年轻人,体力好,如果思想不太复杂,静坐是比较容易静定的。 从前,出家人静坐的时间很多,在家人事业忙,每天也没有太多时间来静坐。 最好,每天静坐,要有一定的时间,每天规定在一定的时间,起初时间不要长,而是慢慢地增加。 否则,时间长了,坐不住而勉强,只是增加心烦意乱而已。 无论学习什么,一定要有兴趣,静坐也是一样,不可勉强时间延长,如勉强而引起烦躁,一失去兴趣,就成障碍了。 在一定的时间内静坐,渐渐延长时间,如果坐得好,如法善巧,比一天到晚静坐的人,不一定差到那里去。 所以要有一定时间,只因养成习惯性,是很重要的。 从前吃鸦片的人,有的每天在一定的时间里抽一次,结果六、七天就上瘾了;另有一种人,今天晚上抽一次,明天早上又抽一次,没有一定的时间,个把月下来还没有上瘾,这主要是时间不定,不容易成为习惯。 因此,在一定时间内不间断的实行,充满兴趣而养成习惯,在修习上是相当重要的。 修定的人,真正得定后,有一种余力,出定后也仍有轻安愉快的感觉。 问:修定时如何修缘起空观? 答:先要深切了解缘起无自性的道理,然后把它“归纳”起来,归纳成原则性的。 比如观“四句”不可得,天台宗观“四生”不可得。 如果不理解缘起性空的要义,那是观不起来的。 从“止”再起“观”,慢慢的止与观两者才可以相称,到达“止观双运”。 如果光是修观,或光是修定,那么没有定的观,便是“散心观”;而修定不修观,于佛法上也无多大用处。 ‘华雨集第五册’ 发布时间:2024-11-15 08:57:4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7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