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蔡礼旭:《群书治要360》齐家治国的宝典(第七集) 内容: 尊敬的法师、胡总、吴董,各位长辈、各位同道,大家好! 我们谈到君道,第五点是纳谏,第六点是杜谗邪。 我们在听到谗言的时候,要能够判断。 当然别人进谗言是个缘,不能把责任都推到进谗言的人,他也可能是一时胡涂。 这是个缘分,这谗言会发生作用,根源还在自己,这个就是为什么老祖先提醒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有句格言讲,谗不自来,因疑而来;间不自入,(这些离间的话),乘隙而入。 虽然我们曾经听过,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君听臣当诛,君王听了谗言,下属可能要被指责、处罚,甚至被杀害;夫妇可能听之离,就离异了;兄弟听之别,可能兄弟就不和了。 所以谗言是很不好的副作用,但是根源还是离不开我们自身,假如我们没有对身边的人,亲人,或者我们的领导,或者我们的下属产生疑心,他再怎么讲,障碍不了。 已经把亲朋好友的不好记在心里,甚至有记怨,那这个空隙就出来,离间的话才进得去。 孔子在《论语》当中有说,任何人都不能离间闵子骞的家庭。 闵子骞是二十四孝之一,他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而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母,对他非常不好。 他后母生了两个弟弟,用棉花帮他们做冬衣,用芦花做衣服给他,芦花不保暖。 闵子骞还驾马,在寒风当中驾马,他冷得受不了,这个缰绳握不住,之后车子就出状况了。 父亲很生气,你驾马怎么驾成这样? 拿那个马鞭打他的时候,把衣服打破了,芦花就飞出来了。 后母虐待他这么久,他父亲发现了,很生气,马上就回到家里,要休掉他的后母。 大家想一想,假如他心上有后母的不是,那很可能他就添油加醋,他们家可能悲剧就产生了,后母就得离开。 可是你看他的至孝,对后母也是至孝。 他看父亲这么生气,一定要把后母赶走,他马上跪下来求情,他说到,母在一子寒,后母在,只有我一个人寒冷,母去三子单,后母假如去了,我两个弟弟都要跟着挨饿受冻,所以求父亲不要赶后母走。 大家想一想,一个女人虐待了这个小孩,虐待了这么久,遇到这么大的事,他不只没有责怪,还帮你、帮你的亲生两个骨肉求情,所以人的良知就唤醒了。 所以天下没有不可以感化的人,在这些圣贤的风范里面感受得到。 后母后来就醒悟了,就视他为自己所生的了。 这个时候,孔子赞叹的就是说,以闵子骞这种孝心,任何人都不可以离间他跟父母、跟兄弟的感情。 另外还有一位也是历史上的人物,叫周文灿。 他的哥哥没有他的成就,所以他供养他哥哥,养他哥哥。 他哥哥住在他家,有一天喝酒喝醉了,回来打他,发酒疯打他,结果旁边的邻居看不下去了,集体要到他们家骂他哥哥。 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处理? 终于有人帮我出气了。 那大家想一想,想出气还得想一想这口气出完了,是不是事情会更难收拾。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我们都求一时的痛快,那句话出去了,可能好几个月,彼此的关系都没有办法很自然的互相的沟通,就都有隔阂。 甚至一句话,三年五年的朋友从此不再见面了,你看那句话杀伤力有多大? 你能忍下来了,几年的交情还可以保留下来。 所以忍很重要,才能保持彼此的关系。 文灿不是这样,人家跑过来要替他出气骂他哥哥,他马上冲出去拦着所有的人,他说:你们不要离间我兄弟的感情! 他养他哥哥,他哥哥还喝酒,拿他的钱去喝酒,还打他,他完全没有放在心上,赶快去拦住大家,你们不能骂我哥,不能让我哥难堪。 这些邻居被他对兄弟这种情义感动,走了走了,就回去了。 那大家想一想,事情接着会怎么发展? 他哥哥酒醉醒过来,会不会知道这个情况? 我喝酒醉打了我弟弟,人家抱不平,我弟弟居然说不要离间我兄弟的感情。 一次、两次、三次,他哥哥的心也是肉做的嘛,就被弟弟这种德行感动了。 所以我们不能有疑心,不能心中有这些怨、有这些成见,不然谗言就很容易进来。 而一般会进谗言的,往往都是求目的、巴结谄媚的比较多。 一些话进来,你很不喜欢听,那就比较正直;我们面子放不下,才会难过。 五十四句就讲出来:【夫人主莫不爱爱己。 而莫知爱己者之不足爱也。】君王没有不宠幸喜爱自己的人,却不知道喜爱自己的人其实并不值得宠幸。 就像清朝用了和珅,和珅很懂皇帝的心,常常可以陪他去找乐子,可是到头来国家的风气可能就被这些会谄媚的人给毁掉了。 反而是像唐太宗就是因为魏征很正直,他这个朝代才兴盛起来。 【故惑小臣之佞。】所以被这些身边奸佞的小臣迷惑。 【而不能废也。】不能远离、不能罢黜他们。 【忘违己之益己。】忘记了其实常常跟我们有不同看法的下属、同仁,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太武断,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其实他是可以利益我们的。 【而不能用也。】反而不能任用他们。 所以我们假如能真正受谏,很可能很多正直的人都可以跟我们推心置腹。 当然也有可能,比方你身边的同仁、下属来给你做建议,可是他的建议眼前好像好,但是看远了不好。 你看得到流弊、副作用,他看不到,可是他提这个建议,他也是一番好意,是吧? 他兴冲冲的想了三天没怎么睡觉,跑来给你建议,你能不能体会他的心意? 体会到了,可是确实会有副作用,怎么办? 哎呀,感谢你这么用心为团体、为公司考虑,这个建议我好好想一想,再给你答复。 你尊重了他的心意,过两天缓和一下,领会他的心意了,再跟他喝杯灵芝茶,大家很欢喜的,再分析给他听。 你尊重了他的心意,同时又藉这个机会,让他学到看事情方方面面,甚至看得更深远,这些都是人情事理。 他用心了那么久,你一下不行啊! 哎呀,太差了! 他被泼了冷水。 所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所以这个心要柔软。 面对谗言,你也不能一下子就骂他骂一顿,骂了以后他以后都不听你的话,你就不能教他了。 人都没有学,不要去责怪任何人,他跟我有缘就帮助他。 所以在经典里面有段话: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 他的父母、他的爷爷奶奶、他的祖先不懂,没有人教他,不要责怪他了。 这个都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厚道,老祖先教的包容、宽恕。 你今天看这个人行为非常不好,他说:我爸又没有教我。 你很生气,找你爸去! 结果他爸爸也很无辜的说,我爸也没有教我。 找你爷爷去! 他爷爷说,我爸也没教我。 所有的人站在一个坟墓面前,你还要怎样呢? 所以我们中华儿女这几代忽略了圣教的传承,大家都吃了不少苦,所以都要包容,不要计较。 可是有人又说了,他已经学五年了,还这个样子,不能原谅! 有没有道理? 告诉大家,学五年还学成这样,更可怜! 他比没学还可怜,是不是? 他学了五年还变这样为什么? 他所有的道理是解偏了、解歪了,他掉到一个陷阱出不来。 而且他还打着学《弟子规》,他造的业更重,你对他要更慈悲! 你看,应该是这么去想事才对。 包含很多人对孩子很有耐性,对大人不行。 我们就跟他交流:请问你觉得是孩子好教还是大人好教? 大人几十年了,他养成很多习惯了,他更辛苦,所以对大人要更有耐心,是吧? 我们有时候就是执着在自己一个念头,他都四十岁了,怎么连这个都不懂! 他四十岁是身体大,又不是智慧高,怎么可以着相呢? 所以你转个弯,念头一过,你的心量就愈来愈大,不会跟人对立,对人这么有成见。 所以我们第一天就跟大家讲,老祖宗在很多经典的第一句,都是最重要的人生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信任每个人都可以成圣成贤,他现在的这些坏习惯是因为很可怜,没有受到好的教育,苟不教,性乃迁,你就不会去指责了。 怎么样? 我当他的表率,让他对圣教有信心,他就改得更快了。 所以人怎么放下对任何一个人的指责呢? 我的师长有个法宝,大家想不想知道? (答:想!)法宝听了以后就马上用出来。 因为有学生问他老人家,我实在很难不见人家的过,虽然常常听师长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可是满脑子都是这个人不对、那个人错,怎么办呢? 老人家说,你从今天开始,看到任何人的错,你就告诉自己错在我。 比方说他不孝,是我的孝还不能感动他,我没有给他做好榜样。 那你就不会看他的错,会拉回来提升自己,是我做得还不够好;你看到别人不守规矩,说,是我还没有把持戒、守法的榜样给他看;你看到人家不廉洁,你说好,我先做廉洁给他看。 包含我们在公交车当中,很多人看着说,这些年轻人怎么不会让座呢? 与其在指责这些年轻人,不如我们怎么样? 做给他看就对了。 所以所有人的错都告诉自己,是我做得还不够好,我应该成为他的榜样,让他改那个过。 所以世间人不孝,我就做孝的榜样;世间人不悌,我就做悌的榜样;世间人不忠,我就做忠的榜样;世间人不诚信,我就做诚信的榜样。 那当下我们不会去见世间过,只会任何的过失都告诉我们这一生的责任,我要做世间的好榜样,这样就对了。 我们看第七点审断。 我们要集思广益,广纳雅言,但是最后最高领导人得要做决定,所以有句成语叫乾坤独断,最后还是要有人拍板。 所以审断就告诉我们,领导者不是跑到第一线去做事情,领导者要抓整个团体的大方向。 所有的人都很努力,结果方向错了,全军覆没。 所以他要时时保持冷静,他才能去决断。 还有包含他要选人、用人,那个都是领导者的天职。 而下面的人,他的天职是做好他分内的工作,他要精通他所管的工作。 管财务的人,他的财务能力要不断提升;管生产的人,他生产流程要更精密。 不同部门有不同的属性,他都要去好好的学习那方面。 而最高领导者他就要抓方向、抓决策,然后用对重要的干部。 我们看二十六页五十八句:【人君之大患也。】君主的最大忧患。 【莫大乎详于小事。 而略于大道。】当领导者很大的忧患,没有比详察小事,什么芝麻蒜皮他就很喜欢管,而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略于大道。 【察于近物。 而暗于远数。】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却忽略了长远的规画、谋划。 【自古及今。 未有如此而不亡也。】从古至今只要是如此的,没有不灭亡的。 所以我们看,一个商业的团体,它能了解到整个事业的根本在道德,德者,事业之基也,事业的基础,就像盖大楼,你基础不牢,迟早这个房子要倒下来。 所以大家很有福报,贵公司重德。 历朝历代留名青史的商团,都是把德摆在第一位,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你看领导者正确了,他能利益多少团队的人,还有他们的家庭。 所以这个是能够看得很远,不是看得很近,甚至不是只有看到了眼前的业绩而已。 其实我们看现在当父母的人,是看到了孩子一生幸福成败的做人做事态度,还是看到了他的数学分数? 你们怎么无辜的看着我? 你们看,这个不只是君主,父母也是,你假如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这个家不可能会有发展。 所以你能看多远,你的孩子就站在你的肩膀上,他更有智慧,青出于蓝胜于蓝。 所以人一定要有格局,看什么事情要看根本,看得深远。 所以我们很希望我们这个大团体成为商业界的表率。 我们去年看的商道不能白看。 林尚沃,他湾商,很有成就。 那我们也应该在这个商业时代、商业王国,成为落实中华祖宗伦理道德教诲的表率,我们就为民族做了最大的贡献,让世间的人对老祖宗的教诲充满信心。 我们接着看第二个大项臣术。 其实我们每个人很可能是当领导又当下属。 可能有人会说,皇帝他是君,他就不是臣。 大家注意,我们老祖宗很厉害,请问皇帝叫什么? 天子。 子就是人家的孩子、人家的臣。 所以一有天灾的时候,皇帝怎么做? 斋戒沐浴,到天坛忏悔。 大家去翻清朝的历史,康熙他们发现天灾的时候,都是忏悔自己无德,好几天吃素菜,恭恭敬敬,不敢胡思乱想,然后才去天坛忏悔,写疏文昭告上天。 在历史当中都记载,至诚感通。 他们每次去祭天、忏悔,晴空万里,等到他把祭文念完,整个天空就开始充满乌云,他一回宫,没多久开始下雨。 然后就接二连三从各省送来奏折,什么六百里加急的、八百里加急的,六百里加急就是一天跑六百里,那个马要换好几批,赶紧把这个情况上报给皇帝,马上各省同时都下雨。 所以真的是可以感动天地的,只要用真诚的心。 为什么? 他是皇帝,他都反省自己了,老百姓也学到这个态度,就挽回天心了嘛。 所以我们古人,哪怕到了皇帝,他都知道要屈下来,要当臣、要当儿子,而且他奉行天道,代天来教化老百姓。 而为臣第一个要立节,要有气节。 孟子讲了一句话,富贵不能淫,我们有了高位置,不能在那里享乐,那是要为民谋福利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自己很贫穷的时候,自己做人的原则不能动;威武不能屈,任何权力的压迫,利益、美色的诱惑,都不能够动摇。 这个就是有气节。 不然国家的事、公家的事交给我们,最后搞砸了,那我们就对不起国家、领导的信任。 六十二句,刚好梁老师也有给大家举到了:【杨震字伯起。 弘农人也。】今天在座姓杨的朋友请举手。 你们今天认祖归宗,你们终于知道,请放下,你们的堂号叫四知堂:天知、神知、你知、我知。 决定要不欺暗室,不履邪径才好。 你看他:【迁东莱太守。 道经昌邑。 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谒见。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道经昌县的时候,刚好他曾经推荐的茂才王密刚好就是当昌县的县长,去拜见他,在夜里怀着黄金十斤要送给杨震。 杨震说,你看古人在讲话很有味道,他没有说,你怎么贿赂我? 这个太白了,没有含蓄的美。 真的,古人讲话很有学问,很有那个人情事理的拿捏。 你看他怎么讲,讲得真艺术:【震曰:故人知君。】我这个老朋友理解你,我才推荐你出来当官。 【君不知故人何也。】你怎么这么不了解我,还拿黄金给我。 我再翻译一下:你不是侮辱我吗? 待会儿还有些句子我们再分析,这个都是古人在讲话,他有含蓄,给对方留个面子,不要太露骨。 这么一提醒,他想起:对啊,当初你推荐我是看重我,我不应该用这个动作来做才对。 王密可能很想报恩,这个方法不是很好,他说:【暮夜无知者。】现在夜晚没有任何人看到。 我刚刚走过来的时候都很小心,没有人跟着我。 这个是我加的,这样才有戏剧张力。 当然加的时候是戏剧张力,没有的有些义理不可以自己乱加。 【震曰。 天知神知。 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 其实人最可悲的是欺骗谁? 欺骗自己的良知。 所以这个是立气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包含我们在事业当中,都要拿准做这个事业的良知、商业的情操,不可以违犯,给这个商业界一个好的榜样,树立商道。 像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我们的天职就是要树立师道。 第二尽忠。 尽心尽力。 我们看忠字,中心,心不偏,不偏不倚叫忠。 其实就是我们的心不起贪瞋痴慢,都是一心一意为对方着想,这是尽忠。 六十五句:【子曰。 君子之事上也。】君子事奉他的领导、君王。 【进思尽忠。】进,他刚好有这个机会,他在朝为官的时候,都想着如何帮助皇帝治理天下。 【退思补过。】退朝以后在家庭里面,还在想着君王这段时间有哪些不妥当,我赶紧要提醒他,纠正、补救君王的过失。 【将顺其美。】对于君王的优点、爱民的政策,赶紧尽心尽力去发扬。 【匡救其恶。】对于他的缺点,适时的来匡正它。 【故上下能相亲也。】所以上位的君王和下位的臣子都能够相亲相爱,这是臣的本分。 其实我们看这段话,您假如是领导人,遇到了一个臣子,时时对你都是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这样的臣子、这样的人生缘分,要好好珍惜,很难得。 第三,为人臣有劝谏的本分。 而这个劝谏:【忠有三术。】臣子尽忠有三种表现。 【一曰防。 二曰救。 三曰戒。】什么是防呢? 【先其未然。 谓之防也。】错误都还没有发生,有一点征兆,这个臣子就懂得赶紧提醒。 二曰救,就是已经发生错误,刚开始,赶快调整,亡羊补牢,叫:【发而进谏。 谓之救也。】第三:【行而责之。 谓之戒也。】错误已经完全不能挽回了,造成了,然后直言把问题讲出来,这叫戒,戒就是以后不要再犯。 所以这个都是为人臣劝谏的功夫,但是哪个功夫最高? 防。 有任何征兆,预防。 【防为上。 救次之。 戒为下。】预防是最上等的措施,补救是次等,告诫是最下等。 这跟医生医病一不一样? 一样。 最高的医生是什么? 根本就还没有生病,看到一点症状就把它治好了。 这在我们微渐当中,翻到一百三十五页,两百九十四句。 所以臣子要有智慧,皇上的哪个动作、领导哪个动作不对了,以后一定造成什么结果,马上劝他。 【暖曰。 王独不闻魏文侯之问扁鹊耶。】庞暖告诉他的君王,君王,你没有听过魏文侯曾经请教过扁鹊这个神医的问题吗? 魏文侯问扁鹊:【曰。 子昆弟三人。 其孰最善为医。】你们兄弟三个人都是医生,谁的医术最高? 【扁鹊曰。 长兄最善。】我的大哥功夫最好,我的二哥:【中兄次之。】我:【扁鹊最为下也。】【文侯曰。 可得闻耶。】为什么呢? 你能讲给我听听看吗? 【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我大哥看病人的脸色,在病还没有形成的隐微阶段,就把他的病治好,所以他的名气不会出这个人的家。 【中兄治病。 其在毫毛。 故名不出于闾。】我的二哥治病,在病情稍微发作的时候就把病治好,所以他的名声不会出这个病人家里的巷子。 【若扁鹊者。 镵血脉。 投毒药。 割肌肤。 而名出闻于诸侯。】我治病,要扎针疏通他的血脉,还要开药(有点副作用的汤药),还有要动手术帮他治病,所以每个人都知道我在治病,每个人都知道这个人病很重了,是我治好的,所以我的名气响彻各国诸侯。 这段话也很有味道。 请问大家,其实我们每个人,比方说遇到一件事情,搞得焦头烂额,后来有人来帮我们救火,我们非常感谢那个帮我们救火的人,可是从来没有感谢那个曾经提醒过我们的人。 甚至于那个提醒我们的人,我们还嫌他烦,不理他,然后特别感谢那个帮我们救火的人,然后对那个人说,你真有义气! 我们翻到一百三十三页,两百九十句。 有一个人,家里失火了,结果很多人去帮他灭火,头发都烧掉了,焦头烂额,他马上摆酒席请这些人,这些人太够意思了。 结果旁边有一个人跟他讲,某某人好早以前就叫你把那些柴火移开,把那个烟囱稍微改一改,你听他的话就不会有火灾的,你不听他的话才造成这个结果。 现在那个头发烧掉的人当上宾,那个早就劝你的人,你根本理都不理他。 这个人一听开悟了,赶紧去把那个人请来喝两杯。 所以您看这个句子:【教人曲突远薪。 固无恩泽。】他早就提醒那个人改变烟囱,移开柴草,但是当事人不觉得他有恩泽。 【燋头烂额。 反为上客。】帮助救人,烧得燋头烂额的人,都是座上宾。 【盖伤其贱本而贵末。 岂夫独突薪可以除害哉。】这是痛感失火的人家其实本末倒置了,假如他已经能先听别人劝,他根本不会有这个恶果。 所以你看其实实在讲,我们现在人生出了状况,很多人来帮忙化解,重要的是,以后还会不会遇到这些事? 会。 可是假如我们现在就好好听孔老夫子的教诲,听《群书360》的教诲,我们可能人生往后所有的灾难就化掉了,而不是去感谢每个帮我们收拾残局的人而已了。 所以每天清晨三炷香,谢天谢地,谢孔老夫子,谢古圣先贤。 我们真听他的话了,他才是真正从根本帮助我们的人。 【后世多损于杜塞未萌。 而勤于攻击已成。 谋臣稀赏。 而斗士常荣。】后世的人,大部分在防患于未然当中不会去注意,可是却努力于抢救已经造成的后果。 这些深谋远虑的大臣很少受到奖赏,反而是灾祸现前,那些拼命的斗士得到尊崇。 所以人有时候这个好歹、本末不见得看得清楚。 所以以后我们犯了什么问题的时候,不只要感谢那个救火的人,还要感谢谁? 这件事好像谁提醒过我,妈妈曾经给我讲过,我没听才造成这个结果。 赶紧去给妈妈磕个头,请妈妈吃顿饭,然后说,妈,我早听你的话,我就不会吃这个苦头了,以后妳多跟我提醒、多跟我讲讲。 第四个为臣的重点我们已经讲过了,是举贤。 我们接下来看第三个重点贵德。 贵德当中第一个大项尚道,崇尚道德,崇尚大自然的法则。 我们看七十五句,三十五页,这是我们这几天有一直提到的句子:【好学近于智。】好读圣贤书的人、肯深入圣贤教诲的人,慢慢的就接近智慧。 【力行近于仁。】将所学到的教诲好好去落实的,尤其是念念为他人着想的,他慢慢的仁慈心就时时能提起来。 其实愈做反而愈能知道他人的苦痛,我相信诸位伙伴们应该很有感受,你真正去接触到不同的人,才知道其实活在现在这个社会,容不容易?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你念通了,你可以救民于水火当中。 真的人有时卡在父子的冲突,卡在夫妻的冲突,真的都有想轻生的念头。 你把道理给他讲清楚了,可能就救活了一个人或救活了一个家庭。 所以你真的在生命当中,有一个人因为你讲的话他不自杀,力行近于仁,你会愈仁慈的去救这些很危急的人。 可是你没有做过,你的体会不深。 我曾经教一个学生,前几节课也跟大家谈到,他已经换了三所学校,到我们学校第四间。 我跟这个孩子讲,你就不要打人、不要骂人,人家就不会讨厌你了。 那个孩子皱着眉头讲的那句话,我记忆深刻。 他说:老师,我很想改,可是我改不了。 很想改,人之初,性本善;可是我改不了,苟不教,性乃迁。 有没有看到他的可怜? 他明明可以做圣人,居然被习气困住。 看到这样的孩子,其实是他在帮我,他在唤醒我教育的爱心,面对任何的孩子不可以放弃,力行近于仁。 【知耻近于勇。】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知道自己的错误,然后发羞耻心、勇猛心去改过来,这个人是接近勇了。 能够知道智、仁、勇,则知道怎么样提升自己的修养:【知斯三者。 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你自己身修好了,你正己就可以感化别人。 你走过怎么放下习气的过程,你对别人还在路上,你可以跟他娓娓道来。 你自己都没有放下的功夫,你跟他讲,摄受力也有限,他可能边听边觉得,你讲得这么轻松,哪有那么容易? 所以一个人真正自己走过来了,真正把自己严重的习气改过来,他讲话人家信服,所以他就可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 则能成天下国家矣。】能够教化人,能够带领、管理好人民,就能办好天下国家的事情。 所以我们带领团队,要从修身下手,要从时时提起智、仁、勇的态度来对治自己的习气。 提起智,就不情绪化;提起仁,就不自私,念念为他想;提起勇,就不退缩,就不自欺,有勇气去突破。 第二孝悌。 这个单元是贵德,只要有德,事业一定成就,因为你抓到根本了。 而德行当中,孔子在《孝经》讲,夫孝,德之本也,德行的根本在这里,教之所由生也,你教孩子、你教下属、你教学生,一定要从根本孝道开始。 我们现在的教育,知识技能太多,没有教到孝的根本,所以出来,哪怕是读了十八年、十六年的书,他连做人最基本的孝道他都不见得懂,所以教育不能本末倒置。 我们看八十八句,孝顺的人他的心境跟他的行持,我们看到:【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走每一步不敢忘父母。 【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为什么? 因为怕自己的行为有危险,身有伤,贻亲忧,怕自己的言语会招来灾祸跟侮辱,德有伤,贻亲羞。 【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 是故道而弗径。 舟而不游。 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就是一个人他在做事情的时候,他会想,这个身体是父母给我的,不可以伤害到它。 所以走路不可以走斜径,危险,跌下去怎么办? 但是大家有没有看到,很多西方的风气,愈危险愈刺激的,花一大堆钱去做,你们有没有花一堆钱去冒险? 去高空弹跳? 包含你看西方很喜欢赛车,开到几百,那个稍有闪失命就没了。 你说他们做那些事情,父母提心吊肝,不是只有胆,连肝都吊起来了。 舟而不游,那个河那么大,湍急,有船你还不坐,在那里逞勇斗胜,这个都是不孝。 所以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就是做危险的事情。 【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一讲话不敢忘了父母。 【是故恶言不出于口。 忿言不及于身。】任何恶言、违反道德的话不出去,他就不会招来别人的侮辱。 【不辱其身。 不羞其亲。】他不侮辱自己的名节、不侮辱自己的人格,不让父母感到羞耻,这样可以算是孝。 你今天跟人相处到人家跟你结怨,到你家来破口大骂,那父母多难过,是吧? 你假如今天跟人广结善缘,所有乡亲的人你不在的时候,常常跑到你家来,你儿子真好啊,对我们家乡贡献真大。 妈妈爸爸每天多欢喜,光宗耀祖。 第三仁义。 这个仁义,对另一半、对下一代、对父母,延伸到对国家、民族都要有这一份仁义。 九十二句曾子说道:【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作为一个读圣贤书的人,他的心志不可以不宏大、刚毅。 大家看老祖先用这两个字真有智慧,弘,宏大,毅,毅力、长远,代表读圣贤书的人,心要怎么样? 弘,把天下的安危放在心上;毅,你终此一生要有恒心,不可以退缩,不可以半途而废。 我们今天弘扬中华文化,你半途而废了,不是变成一个负面的榜样了吗? 不是,负面的例子,负面不能作榜样,这个词汇要用对。 任重而道远,这个责任很重大,行走的路很遥远。 为什么遥远? 因为要走一辈子。 所以老祖宗有另外一句话,《360》也有,叫盖棺论定。 你这一生的结论什么时候下? 你真正断气了,棺材关起来了,叫盖棺论定。 还没有到那一天,都别讲得太早。 有些人一辈子都不错,最后晚节不保,所以要毅,要坚持到底,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把实行仁德、把弘扬圣教当作自己的责任,这是非常深远、重大的,不亦重乎。 这个重不是重量,是重要,不是沉重,是觉得我做的这个事情太重要了,我这一生没有白来,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所以商道靠我们复兴,叫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这种责任要承担到死为止,这个路是很长远的。 在佛家还讲,不是这一生行菩萨道,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所以用佛家来讲,死而不已,不亦远乎? 因为佛家的教诲,它还延伸到未来世。 我们再看四十五页,九十六句:【贫贱之知不可忘。 糟糠之妻不下堂。】这个是道义。 一个人在贫贱的时候的好朋友、知己,不能因为你飞黄腾达了,就忘了这些患难相助的朋友,这样人家会很寒心的。 今天你事业很发达了,无形当中,你的亲戚朋友看到你,心里会有点顾忌,他会不会看不起我? 无形当中会有一种距离感。 这个时候你马上很亲切的请他吃饭、请他喝茶,然后又常常提到,当时候初中的时候,就是你拉我一把,就是曾经我没有带便当,你还让一半便当给我吃,人他就觉得很念旧。 所以人不能因为事业成功了,曾经几十年来帮助过我们的人的恩我们都想不起来,那我们就在富贵当中堕落了。 糟糠之妻不下堂,对于在我们贫苦的时候,跟我们胼手胝足、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糟糠之妻,不可以抛弃,要念太太的辛劳跟她这份知遇之恩。 她信任我们,跟我们不分彼此,才有今天的这个家。 这句话是东汉光武帝跟他的大臣宋弘的对话。 因为汉光武帝的姐夫去世了,他想帮姐姐找个丈夫,结果问姐姐,妳看满朝文武百官,妳觉得哪个妳比较满意? 结果他姐姐说宋弘的德风最好。 皇帝就去说媒了。 这个皇帝也不好干,还要帮姐姐说媒。 就告诉宋弘,我听说人一发达了,换朋友,还要换妻子,好像是有这种风气。 结果宋弘接话了,接得很有艺术,他没有马上回绝皇帝,他先告诉皇帝,贫贱之知不可忘,皇帝一听,对,皇帝的正气有点恢复了。 接着才把更重要的下一句话讲出来,糟糠之妻不下堂,皇上,我不可能背叛我的妻子。 这个也是讲话的艺术,没有马上回绝,先有一个buffer,有一个缓冲。 不然人家觉得,我找你来做皇亲国戚,你马上皇上,怎么可以背叛妻子呢? 皇帝说,我还给你训啊? 是不是? 但是他先娓娓道来,贫贱之知不可忘,皇帝马上有点清醒,他再来,糟糠之妻不下堂。 结果湖阳公主在旁边听,失不失望? 不应该失望,她应该高兴,为什么? 她没看错人,是不是? 她看对了,他没有接受,她应该高兴自己眼光很正确。 再来,我们看贵德当中第四点诚信。 第一百零一句,这个诚信、信用非常重要。 【子夏曰。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信而后谏。 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这个也是人情事理。 子夏讲到,领导者、君子在位的时候,先要取得民众的信任,然后才好分配工作给老百姓,让他们来建设国家。 假如老百姓都不信任我们,我们派一大堆工作给他们,老百姓会觉得你在虐待我。 所以信是很重要的人与人的基础。 信而后谏,他信任你了,不管他是领导,还是你的下属,他信任你,你再劝他,他就容易接受。 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他不信任你,你就劝他,他觉得你是不是看他不顺眼,是不是对他有看法? 那反而造成误会。 大家看,在我们的团体当中,林董让我们做什么事,我们就很欢喜去做,他讲什么话,我们欢喜接受,有没有? 为什么? 有信任的基础啊! 我们知道他都是为我们好啊! 所以领导者都表演给我们看了,是吧? 这个要(掌声)谢谢! 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去了,是吧? 所以你看现在我们的林董团结大家弘扬中华文化,每个人都要学中华文化,每个人都听,每个人都接受,因为知道林董说叫我们学这个一定对我们有好处,我们相信他。 所以首先要立信于家庭,立信于自己的团队,才有后面的发展。 所以这里下一句都有讲到:【故君以信训其臣。 则臣以信忠其君。 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 夫以信先其妇。 则妇以信顺其夫。 上秉常以化下。 下服常而应上。 其不化者。 百未有一也。】所以人与人的五种关系,五伦关系都是感应。 我曾经听到一个故事很感动。 有一个乡下的老师,他的母亲去看他,结果隔天他还得要去教书,他跟母亲辞别就出门。 因为他在乡下教书,他得过一条河,结果在过河的时候踩着石头,那个石头滑掉了,他就掉到河里,就湿了身了,就赶紧跑回家换衣服。 他妈妈看到这个情况,他正在换衣服,这个母亲就问他,你有没有把那一颗石头摆正? 他愣住了,他滑下去就想着赶快回来换衣服,他没想到后面还有人要走,那石头已经动了、摇了,他妈妈说:你这样还当老师? 赶快回去扶正! 你看他妈妈这一个教导他记多久? 一辈子都不敢忘。 父母以信诲其子,信义,这个孩子会记一辈子。 第五个大项,正己。 我们看五十页孔子讲到:【其身正。 不令而行。】领导者自己言行端正,一切合乎规矩,人民自然拥戴,你不发号施令,他们都效法学习你的行为。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但领导者假如本身就做不好,纵使有很多规定,底下的人也不愿意服从,甚至于会什么? 阳奉阴违。 所以领导最重要的,身正,以身作则。 我们复习一下第一天讲的,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办政治首先就是领导者先端正自己。 再来,第六点度量。 量大福大,一个人有度量,才能让自己团体的人安心。 不然你肚量很小,动不动就要骂人、指责人,你身边的人会得心脏病,他随时很紧张。 有句格言说得好,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 到你的团队来,像个大家庭一样,大家在这里快乐成长,这个就让人安,这都是你的德量。 我们昨天看达摩祖师传,那个盗贼要置达摩祖师于死地,他时时慈悲待他。 所以我们看这两句,一百一十九句,这个是东汉光武帝讲的:【夫建大事者。 不忌小怨。】真正做大事的人,不会去计较人家的小错误或者小过节。 一百二十句:【老子曰。 报怨以德。】达摩祖师昨天是报怨以德,包含人家不给他坐船,说印度的人吃饭用手抓。 所以人与人要尊重对方的宗教,尊重对方的风土民情,这个才是学礼之人。 礼敬礼敬,你当然要尊重别人。 昨天的片子里面,首先人家吃饭的习惯要尊重,包含人家走路不穿鞋子,你也要尊重。 而且你们觉得穿鞋子健康,还是不穿鞋子健康? 大家有空放假的时候,到大自然去踩踩地,我们这个脚很久没有接地气了,要接通天地之气。 生活习惯都有不同,互相尊重,但是那片子里面的人都会以自己的生活习惯去衡量别人,去看别人,好像不正常。 但是你看,达摩祖师面对人家对他生活习惯的质疑,他恒顺他,你摆了一双鞋一定要我穿,不穿你生烦恼,好,我把鞋子拿起来吊着,是吧,我走了以后那个人说,哎,拿走了,穿了,穿了,很高兴。 恒顺众生,只要你高兴,好,做你高兴的事情,他没有挂碍。 最后这一双鞋子还派上作用,对不对? 开棺以后只剩一只鞋子,当时候达摩祖师已经一百五十岁了。 第七点,谦虚。 这个是德行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梁武帝不能受益,就是他没有谦卑受教的态度,所以他那一生后面还有磨难,没有成道。 而慧可大师非常谦虚的接受了他第一个师父跟第二个师父的教诲,他那一生就成道了。 我们看现在企业界有非常多世界五百强,在一夕之间垮下来,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都是他的领导者有了成就以后恃才傲物,觉得自己做什么都能成,旁边的人讲他也不听,最后就败了。 《易经》有六十四卦,其中有一卦是六爻皆吉,什么时候都是吉祥,就是谦卦。 《了凡四训》有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第四点叫谦德之效,特别有一个章节专门谈谦虚,可见得谦虚对人生成败的关键。 第八,谨慎。 昨天我们在听梁老师讲的很多例子,那个一念之间有没有守住,是天壤之别。 他守住了,福荫后代;守不住,祸延子孙。 所以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所以这一念之间,差别太大太大了。 明朝英宗皇帝时代有一个人叫曹鼐,他后来当了宰相。 可是他在当小官的时候,在监狱里面看到一个女犯,长得实在是太美丽了,他就动了心。 可是他有警觉性,他一动心,马上拿着毛笔一直写四个字,曹鼐不可,曹鼐不可,写了几十遍,写完烧掉,写完烧掉,写到天亮,然后过关了。 他假如没过关,他还能做宰相吗? 所以这个方法不错,今天回去买毛笔,伏住自己的邪念、恶念。 接着提醒我们,一百三十四句:【传曰。】传是指《国语》这本经书。 【从善如登。 从恶如崩。】行善像登山一样,坏习惯会把我们往下拉,你得往上蹬。 从恶如崩,我们起个邪念,然后去做了一个不好的行为,可能就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九,交友,交朋友。 人出社会以后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很大。 我们看到一百四十九句,孔子在世的时候就断言,我去世以后,子贡德行会退步,子夏的德行会提升。 为什么呢? 因为子贡喜欢跟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子夏喜欢跟比自己贤德的人在一起。 大家注意去观察,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跟老人谈话,喜欢跟年长的人讨教经验,这样的人少年老成,他讲话就不像他的年龄。 为什么? 他接触的人时时都在提升他。 所以孔子做比喻,为什么他这两个学生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故曰。 与善人居。】都跟比他优秀的人在一起。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即与之化矣。】他被身边的善人所感染、影响。 【与不善人居。】跟比自己德行差的、不善的人在一起。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亦与之化矣。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者焉。】所以君子、有见识的人,他交朋友是非常谨慎的,一定是找这些真正有道德的人来辅助他的德行。 第十,学问。 这个学问决定不是指有背一大堆书跟经句,我们看一百五十四句,就可以了解什么是真学问。 【曾子曰。 君子攻其恶。 求其过。 强其所不能。 去私欲。 从事于义。 可谓学矣。】什么是真学问? 对自己的恶习气绝不留情,攻其恶,赶尽杀绝;求其过,每天人家告诉我们有哪些过失,欢喜接受去改;强其所不能,我有哪一些能力不行的,下功夫不断提升。 所以人家给我们责任,要去承担,要去提升,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 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一个人要有道德,首先要先把自私自利调伏、放下。 从事于义,时时想着道义,要尽道义,这样是有学问的人。 最后,第十一个,有恒。 人的道德修养,人的事业、家业都要有恒心才能够经营圆满,所谓有恒为成功之本。 但是要培养出恒心,也得要用一些方法,比方从今天开始每天听经听一个小时,这是练恒心。 是吧? 每天写反省日记,写日记的时候落实哪一句,见人善,即思齐,今天哪一个人给我启示,记下来。 我们新加坡一位师姐,刚刚我们在一起坐的时候,她的手机里面都是我师长讲经的文字稿。 我说你看人家这么用功,老人家的教诲时时不离开,那我今天回去写日记,这一条我就要记下来。 这个就是你每天的日记都在沉淀你今天的收获。 包含我们都知道健康很重要,但是人要健康一定要有恒心,因为活动活动,要活就得动。 请问大家每天有没有运动半小时以上? 不然我们学一大堆自己都不锻炼,身体还是不好。 每天泡泡脚,变成一个习惯,这个都是练恒心。 再来,推荐大家每天看一则德育故事,两年你就跟七百六十八个圣人学过东西。 这套书很宝贵,成为你的传家宝典。 真肯学的,真肯每天学一则讲给孩子听的,这套书我送给你。 你得真学,你没有真学,要拿回来还我。 每个人的用心都不会白费的,或者你的团队,每次聚会你就把那套《德育课本》拿出来,镇山之宝,来,我今天跟你们讲两则。 你团队的家道就传下去了。 大家假如需要这套书可以到我们中心来领取。 第四个单元为政,就是如何带领团队办政治。 一开始就是务本,当然了这个句子有一二十条,都是本。 我们讲一句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八十一页,一百七十九句,这又是譬喻:【水泉深。 则鱼鳖归之。 树木盛。 则飞鸟归之。 庶草茂。 则禽兽归之。 人主贤。 则豪杰归之。 故圣王不务归之者。 而务其所归。】水泉很深,自然感来很多鱼鳖,感应;树木茂盛,飞鸟都来这里生活、筑巢;草木茂盛,禽兽就来这里繁衍后代。 这都很自然的,不是强求的。 一个君主贤明、仁德,各方豪杰自然来归附。 所以真正务根本的人,这个圣王、这个领导者不去攀求人家来归附,不去强求缘分,而是什么? 务其所归,他要创造一个团队、创造一个环境是让每个人来都会幸福,都会事业圆满,都会事业成就,都会到这里来成就他的慧命,因为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不分彼此。 一个团体只要能够像家一样不分彼此,这个团队有魅力,有吸引力,每个人来了都不想离开了。 所以应该用心在哪? 不是去攀求人家来,而是创造一个最美好的环境让人成长,让人成就他的事业,就对了。 这是务本。 第二个要知人,为政,第一个务本,第二个知人善任。 因为你用人用对了,你的团体就安定了,就像大舜用了五个人,天下就安定。 因为这五个人就是最懂这五个领域的贤者。 当然你要知这个人,你要从很多生活方方面面去判断,一百八十五句,八十五页,你就要观察了。 【居视其所亲。 富视其所与。 达视其所举。 穷视其所不为。 贫视其所不取。 五者足以定之矣。】你就判断这个人的人格:平常居住的时候看他亲近的人;他一有钱富贵了,看到他所交往的人跟所布施的人;他显达的时候,看他能不能大公无私的去推荐人;他穷困的时候,看他有没有虽然人穷志不穷,不会去做违背气节的事情;他贫穷了,贫贱了,他也没有丝毫的贪恋苟取。 这样去判断,就可以判断出一个宰相的人才。 所以你在团体里要委以大任的人,你要判断对。 你用错一个顶梁柱,这个房子会垮下来。 所以盖一个房子四根柱子牢了,这个房子就不可能会倒。 知人、任使,知人要善任,你要要用对他,他的专长在财务,你不能把他用到销售去了。 所以这个是你要用对,而且你用对了一个人,他会影响整个团体,他会把整个团队带好。 第四,九十二页,至公,要有公心,这里举到《礼记》的天下为公。 为政者、领导者第五点很重要,要看重教化,第五点是教化。 你只要把人教好了,大家都有德行了,这个团队一定兴旺。 我们看一百页,两百二十句,你这个教化里面,你自己带头以外,要树立团队的好榜样出来,让整个团队相观而善。 你的团队里面有谁当先生当得好,你要表扬他;有哪个人当儿子当得好,你要表扬他。 然后让所有的人都向他学习,这个是很有智能的领导者。 所以:【显贤表德。 圣王所重。 举善而教。 仲尼所美。】你就把这些榜样都树起来,举这些善的行为让所有的人来效法,这也是孔子的智慧。 最近整个中国大陆高层重视道德模范的表扬,很多忠的表现、孝的表现,感动了上亿的人民。 国家政府可以这么做,团队也可以这么做,这个是教化的力量。 第六个礼乐,这个在李越老师的课讲得比较多,我们就从中去领会就对了。 所以李老师取名字可能也跟她这一生的使命有关系,她就得要制礼作乐才行,所以人要认命。 第七要爱民,这个很重要,怎么爱呢? 这里有一个比喻,一百零九页,两百四十一句:【故善为国者。 御民如父母之爱子。 如兄之慈弟也。】爱护你底下的人就像父母爱子,兄长爱弟弟一样。 【见之饥寒。 则为之哀。 见之劳苦。 则为之悲。】等于时时都是感同身受来对待底下的人。 好,时间已经到了。 我们最后一百三十页,第五个大项,敬慎。 其实这个我们讲了不少,就是微渐。 第一句话,两百八十二句:【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都要 看到这些细微的变化。 我相信大家这样的胸怀,一定可以开百年、千年不衰的家道,祝福每个人的家族。 第二个是风俗,就是风气,影响每个人,所以大家好学传统文化,这个就是好的风俗。 第三,治乱。 一百三十八页,治乱的关键在哪里呢? 刚刚我们讲了,五不祥就是关键。 其实后面很多句子,我们前面的课程都讲到了。 那有机会也欢迎大家到我们中心,每个礼拜六下午两点半到六点,有三个小时的课程就是讲《群书360》,现在是讲到务本,第四单元为政的务本。 最后也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合家平安。 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4-11-26 08:52:5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8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