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导论——行持 内容: 诸经开示净土行法,万别千差。 如持名,观像,观想,实相等,一一行成,都能往生净土。 其中只有这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 如果持到一心不乱,那实相妙理亦能全体显露,西方妙境便得彻底圆彰。 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 所以释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 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了。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 倘觉高声过于费力,默念又易昏沉,便只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叫做金刚持。 却又不可执定。 或觉费力,就不妨默持。 或觉昏沉,就不妨高声。 如心难归一,当至诚恳切,摄心而念。 无论声默,都要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 如果妄念还是汹涌,当用印光法师提倡的十念记数法。 其法从一句念到十句,要念得分明并且要记得分明。 十句念了,再从一句念到十句。 随记随念,不可掐珠。 如十念直记为难,可分为两气,即从一至五,从六至十。 或分三气念,即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 这样的把全心力量,用在一声佛号上,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自然无从著脚。 此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 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只是从一至十的念去。 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到晚,无不相宜。 不但去妄,最能养神。 即使日念数万,也是这般的记。 当做事时,或难记数。 暂且恳切直念,事完仍旧摄心记数。 那掐珠念佛,只宜于行动时用。 (倘在静坐养神时也掐珠,因手动著,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惟有这一法,行住坐卧,无不相宜。 卧时不可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 至于念佛功课,随人而定,大概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念佛毕,念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各十声,念回向文一遍,拜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各三拜,三皈依毕。 朝暮总是如此。 当诵经,要匀匀净净,不快不慢。 当念佛,要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涩不掉,不浮不沈的念去。 当回向,要从自己心中发出真正大菩提愿,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 而我心并无所著,如虚空等,不是唯读旧文一遍便罢。 最忌忙忙促促,一气赶去,只望完却一天的功课,便有苟且了局的念头,就不是真正修行了。 或要念大乘诸经咒等,宁可另一时作,立为午课,不宜在朝暮正课内夹杂。 (事忙的又当别论。)那佛像虽是纸画木雕,即同真佛。 当早晚参拜,必诚必敬,出而问讯,入而问讯,五里十里常在目前,一饮一食先须供养。 要晓得如来灭后,所存的只有经像。 如将土木金彩等像看作真佛,便能灭业障而破烦惑,证三昧而出生死。 古人有诗道:纸画木雕泥塑成,现成真佛甚分明,皈依不是他家事,福德还从自己生。 万树花开因地暖,千江月现为波清。 朝参暮礼常如此,在处皆通极乐城。 能够举目动口无不是佛,在一切时处留心西向,则感应易成,根境易熟。 佛堂安排之法,最好只供一佛二菩萨,一经一炉,一桌一椅,不放多余物件。 庭中须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 要使这心一丝不挂,万虑皆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且不知我今天所作的是修行之事,便能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 如果我们平时将一切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 一旦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 这念佛正行,虽然各随自己身份而立,不必定执一法。 但除正课之外,一日到夜,总要记得就念。 别事打断了,事毕就念。 行住坐卧,拈匙举筋,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令这一句洪名不离心口,字字从念头上著实,句句从求西方里出来。 须知修净之法,不外专勤两字。 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 所谓执持名号,就是要我们把这句佛紧持在心,不可暂忘。 有一念间断,便非执持。 有一念夹杂,便非执持。 须念念相续,无间无杂。 于一切时,不愚不昧。 既不散乱,亦不昏沉。 能够这样念佛的,可说事上能一心精进的了。 倘能体究到万法皆如,心佛不二。 离了这能念之心,别无所念之佛。 离了所念之佛,也别无能念佛心。 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即佛即心,即心即佛。 如是乃至生佛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 净秽苦乐,所厌取舍,烦恼菩提,生死涅槃,都是平等,无有二相,一道清净。 不用勉强安排,但如实体究。 体究到极处,与自本心忽然契合,才知穿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 在二六时中,想找一些异相,了不可得。 能这般了达,便是理上能一心精进的了。 但要晓得事一心似难而易,理一心似易而难。 只要能事一心的,往生可必。 兼能理一心的,上品可阶。 究竟信愿真切的,只要执持一句名号,虽或不明谛理,已能成就净业。 品位虽卑,决定往生。 最忌初学便讲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好听话。 这是工夫做到极处的境界。 倘未到极处,便在这个上头著脚,必成懈怠。 至于驰骋狂慧,耽著顽空,自心未能开悟,却来轻谈净土,蔑视往生的,更属为害不浅。 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这种人是断乎学不得的。 说到作观,必须熟读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法,次第渐入。 当细参经文,如法修持。 要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 要知道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著。 果能做到这般境地,境愈深妙,则心愈专一,那观想的利益实非小小。 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欲以躁妄心急求境现,这就全体是妄,与佛与心都不相应,其结果是不堪问的。 所以善导大师说: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 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 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正是深防不善用心,致入魔境。 行人要自量根性才好。 发布时间:2024-12-08 08:15:4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8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