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见魔最深隐而难知 内容: ◎ 憨 山 余初度岭。 至五羊时。 菩提树下。 弟子修六逸公。 即相率同辈归依。 乃至出岭之南岳。 游吴越。 相从于艰难困苦中。 始终二十五年。 未尝少闲。 及余归隐匡庐。 公素为生死心切。 志求向上。 亦相从于金轮峰顶。 闭死关三年。 单提一念。 幸有自信之地。 今以省师归故山。 拈香请益。 老人因示之曰。 出家为生死。 求向上一路乃本分事。 禅人死关三年。 其于放下身心。 抖擞客尘烦恼。 消磨习气。 乃最初一步。 业已自信。 但于参究生死病根。 未能顿拔。 以参禅先须识取生死病根。 方能用药调治耳。 何谓生死病根。 以贪嗔痴慢。 皆以我见而为根本。 一切圣凡。 二种生死。 皆因执我。 然我依见立。 是则妄见。 乃我执之本。 称为法身之刺。 见刺不拔。 生死难出。 是以一切凡夫。 执身心人我是非之见。 一切外道横执邪见。 二乘圣人。 执生死涅槃。 欣厌取舍之见。 一切菩萨。 执有生可度。 有佛可求之见。 等觉圣人。 未忘佛见法见。 故有二愚。 乃至祖师门下。 初学参禅者。 则多先起待悟之见。 于未悟中。 妄起未得谓得之见。 及有一念狂心暂歇处。 即执为妙悟。 便生得少为足之见。 即将古人言句。 攀扯回为己解。 执为向奥妙之见。 以此蕴集于怀。 不肯唾却。 久之酿成毒药。 以致误堕邪见。 纵有一念顿悟自心。 本来无物。 则又堕在光影门头。 以为究竟之见。 所以云门道。 只饶得到法身。 为法执不忘。 己见犹存。 堕在法身边。 谓之抱守竿头。 则永无超脱之见。 总之但有丝毫情见未除。 皆是生灭边收。 通是生死病根。 纵然悟得。 尚属生死。 故云悟之一字。 亦须唾却。 何况全未了悟。 但依希恍忽。 便起知见。 自以为得。 即将古人现成语句。 把作自己妙悟。 此皆堕自欺。 全非真参实究功夫。 如此用心。 皆是未识生死病根之过也。 所以古德云。 不用求真。 唯须息见。 苟知见消亡。 不真何待。 所以佛示阿难云。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此其究竟穷元。 单以见为生死病根。 以从法身而起妄见。 见有身心世界。 而沉生死。 故今以离见为出生死。 证法身之极则也。 马鸣大师。 示人以离念为真修实证。 以因念有见。 若见谢则念自离。 妄自泯矣。 是知贪嗔烦恼之病根浅。 唯独见刺之病根深。 最为难拔。 故参究工夫。 烦恼易断。 习气难除。 习气不除。 则妄见潜滋。 妄见滋。 则纵有悟处。 皆成习气。 以成魔见矣。 所以楞严经中。 说见魔最深。 隐而难知也。 禅人有志。 真参实究。 直须看破。 切不可堕在知见网中。 正当做工夫时。 只将赵州无字。 与六祖本来无一物同参。 于未提起时。 先将身心内外。 一齐放下。 放下又放下。 放到无可放处。 透底看者无字。 毕竟有什么气息。 才有一念起处。 当下一觑。 觑定看他。 毕竟是个甚么。 如此安身立命。 在话头上靠定。 深锥痛札。 一念不移。 如老鼠咬棺材。 自有透脱时也。 切不得将古人公案言句。 蕴在胸中。 将来比拟。 以拟心即错。 决不是古人见处。 至于寻常应缘时。 只将话头靠定。 历历孤明。 自然不被境风摇夺。 乃至与人接谈时。 切不可将古人公案。 作自己知见。 以资谈柄。 此一种病根最深。 以正当说时。 直图爽快。 全不知不是自己本分事。 以此纵心矢口。 全不曾回头照看。 所以不知是病。 若养成此病。 则将为大我慢魔。 乃狂魔之所摄持。 今目中所见。 缁白好禅者。 比比皆然。 不可不惧也。 古人参禅。 无别糸奥妙。 只是肯将凡情圣解。 一齐扫却。 放得胸中空落落。 不留丝毫知见作主宰。 知见不存。 则真见发光。 自然了无一物矣。 如此放下时。 则当人一念。 如大火聚。 一切尘情习气。 一触便烧。 如红炉片雪。 绝无影迹可留。 回观一切知见边事。 如说梦耳。 所以道。 参禅无诀法。 只要放得下。 若放下一念。 则一念真实。 若念念放下。 则念念真实。 若彻底放下。 则尽未来际。 彻底真实矣。 公行矣。 能不忘此叮咛之言。 则与老人眉毛撕结。 未常有丝毫闲隔时也嗟嗟。 老人老矣。 倘负此缘。 错过此生。 则再求今日之缘。 又不知几千万劫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 发布时间:2024-12-22 08:20:2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8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