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六入本虚妄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三卷原文:阿难:譬如有人。 以舌舐吻熟舐令劳。 其人若病则有苦味。 无病之人微有甜触。 由甜与苦显此舌根。 不动之时淡性常在。 兼舌与劳同是菩提。 瞪发劳相因甜苦淡。 二种妄尘发知居中。 吸此尘象名知味性。 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 非甜苦来非因淡有。 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甜苦来。 淡即知灭云何知淡。 若从淡出甜即知亡。 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若从舌生。 必无甜淡及与苦尘。 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 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 以一冷手触于热手。 若冷势多热者从冷。 若热功胜冷者成热。 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 涉势若成因于劳触。 兼身与劳同是菩提。 瞪发劳相因于离合。 二种妄尘发觉居中。 吸此尘象名知觉性。 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 非离合来非违顺有。 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何以故若合时来。 离当已灭云何觉离。 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若从根出。 必无离合违顺四相。 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必于空出。 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 劳倦则眠睡熟便寤。 览尘斯忆失忆为妄。 是其颠倒生住异灭。 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 兼意与劳同是菩提。 瞪发劳相因于生灭。 二种妄尘集知居中。 吸撮内尘见闻逆流。 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此觉知性离彼寤寐。 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 非寤寐来非生灭有。 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何以故若从寤来。 寐即随灭将何为寐。 必生时有。 灭即同无令谁受灭。 若从灭有。 生即灭无孰知生者。 若从根出。 寤寐二相随身开合。 离斯二体此觉知者。 同于空花毕竟无性。 若从空生。 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译文】 佛说:阿难,比如有这么一个人,不断地用舌头舔拭自己的嘴唇,这么做导致舌头的疲劳。 如果这个人有病在身,就会感觉到嘴巴里有苦味,如果这个人身体健康的话,可能会感到嘴巴里略微有一些甜味。 有了苦味和甜味的感受,才凸现出了舌根的存在,当这个舌根没有去舔拭嘴唇导致疲劳的话,本来嘴巴里是淡味道,或者说没有味道。 这个舌根和舌根疲劳现象是本来清净菩提本心的瞪发劳相。 在疲劳现象的作用下,在苦味、甜味和淡味的虚妄外部尘相上,好像产生了味道的感知,配合这些外部尘相,就叫做味觉、知味性。 阿难,你要知道味觉离开了苦味、甜味和淡味等外部虚妄尘相的话,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实体。 阿难,你要知道,这个味觉不是从苦味、甜味来的,也不是从淡味来的,也不是从舌头上产生的,更不是从虚空中出来的。 为什么呢? 如果说这个味觉来自于苦味、甜味的话,那个没有什么感觉的淡味自然就不存在了,又怎么能感觉到淡味呢? 我们能够感觉到淡味,因此味觉来自于苦甜滋味的说法就不对了;如果说味觉来自于淡味,那么不应当能够辨别甜味苦味,可是我们能够分辨甜味苦味,因此说味觉来自于淡味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如果说味觉来自于舌根的话,那也就不需要淡味、甜味和苦味的存在了,也就是说这个味觉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了,因此这种说法也不对;如果说味觉来自于虚空的话,那岂不是说虚空自己有味道,关我们自己的嘴巴什么事情呢! 你的嘴巴又怎么能知道空中的味道呢! 因此说,味觉也不是来自于虚空。 经过这样的分析,最后的结论是:这个舌头、舌根、舌入,是虚妄的幻相,既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用现代医学知识分析:舌头主要由肌肉构成,舌头表面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很多味蕾,其作用是对进入口腔的饮食进行接收,舌尖部位的味蕾能够把甜味的信息接收;舌面稍微靠后部位的味蕾,则能接收咸味的信息;舌根部位的味蕾则专注于苦味信息的接收;靠近舌面两侧比较靠后的位置,该处的味蕾对酸味接收更强些。 在这些味蕾的帮助下,饮食中的各种味道都被收集起来,通过舌神经传递进大脑中枢神经细胞团,进行分析和判断。 因此说舌根本身不具备味道的分别能力,只接收那些信息,真正的分析判断还是大脑中枢的事情。 舌根并不是味觉的分析部位。 佛紧接着分析起了身入,佛说:比如说有一个人,他的一只手冷,一只手热,当他把这两只手握到一起的时候,如果冷的利害一些,热手就会变得冷一些;如果热的利害一些,冷手就会变得热一些。 因此这种通过接触而显现出冷热变化的知觉,当双手分开的时候,也就不知道冷热的变化,只知道各手的冷热了。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个冷热的变化,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双手疲劳的接触,而这个身体与疲劳的表现,其实也都是本来清净菩提本心的瞪发劳相。 因为双手的接触与分开,这两种虚妄的外尘幻相,好像产生了感触,再结合外尘幻相一起,就成了知觉的形成。 阿难你要知道,这个知觉,如果离开了双手接触、双手分开、舒服、不舒服等外尘幻相,究竟没有存在的实体。 因此阿难,这个知觉,并不是从接触分开而来,也不是从舒不舒服而来,不来自于身根,也不来自于虚空。 为什么呢? 如果说这个知觉来自于接触,当分开的时候,就应当没有知觉了,为什么还有已经分开的感觉呢? 因此说知觉并不因为接触而来;舒服不舒服的道理其实也是一样;如果说知觉来自于身根,那也就是说这个知觉本身并不存在接触分开舒服不舒服等状态,也就是说自己的身体本来就没有存在的自性,也就是说知觉来自于身并不正确;如果说知觉来自于虚空,那就是空自己的感知,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说知觉也不是来自于虚空。 经过这样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身体、身根、身入,本来就是虚妄的幻相,并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同样地,我们用现代医学的知识进行一下分析: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尤其是身体的表面真皮层中,密密麻麻地分布着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有很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的也就包括了冷觉、热觉、痛觉、触觉等知觉内容。 也就是说通过这些神经末梢,就可以收集到局部自己的冷热痛触,还可以收集到有所接触的其他事物所带来的冷热痛触,而且因为冷热的传导特性,在接触到不同温度的事物时,哪怕是自己不同温度的两只手,也都会感受到冷热的温度变化。 这个信息的收集,直接由神经末梢进行,不同于前面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先由其他细胞接受信息,再转化成为神经信号传播。 这些神经末梢把收集到的信息,先传递到低级一些的中枢--脊髓,以便直接作出一些必要的反应,然后再由脊髓传递到大脑相应的中枢细胞团进行相关的辨别和处理。 因此还是可以知道,知觉的基础信息,可以来自于身体的感知,但是真正的知觉的分析判别,还是在后面。 接下来佛就分析了六入中的最后一入,佛说:阿难,有这么一个人,他在劳累之后就会睡觉,等他睡足之后自然会醒;当他看到外尘景象的时候,就会产生记忆,当一些记忆丢失的时候,就叫做忘记了。 所有的这些,全部都是众生颠倒生活的形成、延续、发展、消亡的整个过程。 而这个过程,是结合了外部虚幻的尘相,次第发生的,这种前后顺序毫不混乱的现象,就称作了意知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识。 这个意识连同种种疲劳的相状,其实也都是本来清净菩提本心的瞪发劳相。 阿难你要知道,因为生灭的虚妄尘相,引发了好像知觉意识的存在,知觉意识结合上种种内在的见闻等尘相,就好像我们反过来追寻根源一样,可是我们并没有追寻到最根本的地步,而是在半路上得出了一个结论就停下了,这个结论就叫做觉知性。 这个觉知性,如果离开了睡眠、觉醒等生灭虚妄的外部尘相,就没有一个存在的实体了。 因此阿难,你应当明白,这个觉知性,并不是从睡眠觉醒中来,也不是因为生灭尘相而来,不来自于意根,也不来自于虚空。 为什么呢? 如果说这个觉知性来自于觉醒,那么睡眠状态就不存在了,那么什么是睡眠呢? 因此觉知性并不来自于觉醒;如果说觉知性来自于生的现象,那么灭的现象也就等于没有了,那又是谁在领受这个灭的现象呢? 因此,这个觉知性并不来自于生的现象;如果说觉知性来自于灭的现象,生的现象自然就消失了,又怎么能够知道生的现象呢? 也就是说觉知性不来自于灭的现象;如果说觉知性来自于意根,那也就是说睡眠和觉醒这两种状态,是随着身体的劳作和沉静而改变的,当离开了这个劳作和沉静的时候,这个觉知性好像虚妄的空中花一样没有什么意义,觉知性并不来自于意根;如果说觉知性来自于虚空,也就是说虚空自己知道自己是虚空,和你没有任何关系,因此说觉知性并不来自于虚空。 经过这样的分析,最后的结论是意识、意根、意入,本来就属于虚妄幻相,既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经过上述两章的内容,佛已经对六入的虚妄性进行了分析。 到此为止,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以及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被佛论断成虚妄不实的了。 这些名相是佛为了暂时性地引导一些学人,能够摆脱外道进入佛门而假立,并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五蕴六入;在佛的分析过程中还可以感受到:当佛在否定这些名相时,用的最多的论断有一个隐性的前提,这些名相存在一个可捉可摸的实体。 只有这样,佛的这些论断才能成立,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当时的知识水平下,达到佛所期望的论断效果。 可是当运用现代的科学知识来加以分析的话,就只能浅尝辄止,否则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推理过程了,就不是《楞严经》了。 因此,在紧接的十二处、十八界的虚妄性论证过程中,佛还是运用了同样的分析手法,大家提前明白就好了。 发布时间:2024-12-23 08:41:4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8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