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评《真宗教旨》 内容: ◎ 杨仁山 十余年前,获《真宗教旨》一卷,悉心研究,觉与经意不合处颇多,遂参注行间,以备刍荛之采。 真心论道,不避忌讳,所谓个中人方谈个中事也。 近时泰西各国办理庶务,日求进益,总不以成法为足。 贵宗广布佛教,势将遍于地球,伏愿参酌损益,驾近古而上之。 故不惮繁言,阳似辩驳,阴实资助,祈大雅鉴之。 极乐净土,由弥陀愿力所成。 弥陀既发大愿,勤修圣道,方得圆满。 经云: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此即圣道之极则也。 以圣道修成本愿,若云舍圣道,则是违本愿矣。 因果相违,岂得往生? 经云: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良有以也。 以净土为入圣道之门,生净土后,则一切圣道,圆修圆证。 若在初修时,唱言舍圣道,便是违背净土宗旨矣。 净土门以三经一论为依,切须体究经论意旨,方名如来真子也。 《真宗教旨》第一号云:第一祖龙树菩萨。 祖其作《易行品》,而不祖其讲布《华严》、《中论》。 存上句,删下句,可免埽拂圣道之弊。 龙树作《易行品》,只分难易,不显立埽。 今真宗立净土而埽圣道,与《论》意不符。 龙树说难行、易行二道是活法。 于圣道中开出净土一门,接引后学,此为同中别也。 利根于现生中得念佛三昧,即证入圣道门;钝根于往生后花开见佛,亦证入圣道门。 此为别中同也。 阐扬圣教者,须将死法说成活法,不得将活法说成死法。 佛教命脉,仅如悬丝,可不惧哉! 又第二号云:本宗名净土真宗,据念佛成佛,是真宗之语。 以亲鸾上人为始祖,大织冠镰足公之裔,而藤原有范公之男也。 夫人玉日氏,摄政关白兼实公之女也。 初,源空大师倡净土宗,海内风靡,门人三百余,上人实为其上足。 关白归大师为大檀越。 一日曰:大师持戒而念佛,弟子啖肉畜妻而念佛,无乃有胜劣耶? 大师曰:同一念佛,何差之有? 曰:弟子有女,屈一上足为婿,以断天下后世之疑。 大师以上人应,上人辞不可,是为开宗之缘由。 于佛教门中专重净土,于净土门中,专重他力信心,可谓简而又简,捷而又捷矣。 此法在家二众行之相宜。 出家五众,自有清规,若一概效之,则住世僧宝断矣。 末法万年仪表,不可废也。 又第三号云:以圣道、净土二门判一代教。 大小、半满、权实、显密,为圣道门,是系此土入圣之教。 《大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系往生净土之教。 又圣道门中有竖出、竖超,法相、三论为竖出,华、天、密、禅为竖超。 净土门中有横出、横超,以诸行往生为横出,是系自力;以念佛往生为横超,是系他力。 圣道为十方刹土解脱之门径。 生西方净土之人,亦由圣道而证妙果。 修诸行者,若不念佛回向,亦不得往生。 又第四号云:方今系佛灭度二千八百二十五年,人劣才暗,不能践圣道而登大果,是所以圣道不振也。 以不可行之法,强于不能行之人,迫鸡入水,岂理哉? 道绰逼鸡入水之喻,为留形秽土之人而说,非为修圣道者说也。 迫鸡入水,即遭淹没。 未闻修圣道而堕落者。 盖圣道虽难速证,亦作净土资粮。 与弥陀因地同一修途,自然与果位光明相接也。 专修净土之语可说,不修圣道之语不可说。 盖净土亦是圣道无量门中之一门,修净土,即摄一切圣道入一门。 所谓他力信心者,废自显他也。 不许自他相对,即成绝待圆融法门矣。 克实论之,信心者,自心所起也;他力者,自心所见之他力也。 除却现前一念,复何有哉! 自他皆是假名,废假名之自,而立假名之他,妙用无方。 以龟毛易兔角,幸勿执为实法也。 又第六号云:于四十八愿中,以第十八愿为真实,其所被之机为正定聚,生真实报土。 十九、二十为方便。 十九之机,回向诸行,止至化土,故为邪定聚。 二十之机,或进入第十八,或退坠第十九,故为不定聚。 开说第十八为《大经》,开说第十九为《观经》,开说第二十为《小经》。 《大经》机教俱顿,《观经》机教俱渐,《小经》教顿机渐。 生净土者,盖入正定聚,绝无邪定及不定聚。 经有明文,处处可证。 若以《观经》所摄,判为邪定聚,则是聚九州铁,铸成一大错矣! 《观经》被大机,最极圆顿。 一生可证初住位,与善财、龙女齐肩,于观中蒙佛授记是也。 何得判为机教俱渐? 又第八号云:方今居大丛林,称大和尚,外标贤善,内实贪吝,被绸缎,坐氍毹,尊大养望,瞒人自欺,岂称君子? 不但此等人非正修行,即终身修苦行,衲衣一食,叩头跣足,昼夜不眠,或处禅堂,或居山洞,自负修行,不肯虚心看经学道,但以除妄念为功,日久功深,一念不起,便谓证道。 殊不知恰成就一个无想外道,离佛法悬远矣。 功行浅者,命终之后,随业轮转,岂不哀哉! 又第九号云:信心从他力而发,名他力信心。 佛力为他力,明信佛智为信心。 祖师曰:归命之心,非从我生,从佛敕生,故名他力信心。 自力之徒,修杂行杂修,他力之徒不修之。 自力之信有九品,所生之土亦有九品,经曰胎生。 他力之信,一相无别,所生之土,亦一无量光明土,经曰化生。 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发此三心者,仍系自力也。 若云从他力生,他力普遍平等,而众生有信不信,岂非各由自力而生信乎? 倘不仗自力,全仗他力,则十方众生皆应一时同生西方,目前何有四生六道,流转受苦耶? 能领佛敕者,自心也,故仍从自心生。 所云不修者,如禅宗之无修无证乎? 抑如世俗之随波逐流乎? 下文俗谛,非杂行杂修而何? 九品之中,上品上生者,立刻见佛,得忍受记。 以下诸品,均无胎生之事。 《大经》所说之胎生,以疑惑无智所感,与上品之超越、中品之纯笃,大相悬殊矣。 又第十号云:真俗之名,有重重之义。 本宗假以安心门为真谛,以伦常门为俗谛。 本宗既开许畜妻,不能无五伦。 既有五伦,不能不履其道,是为俗谛。 凡夫之罪虽大,较诸愿力,不啻沧海一粟,所以不问啖肉畜妻也。 众生之善为有漏,弥陀之报土为无漏,有漏之善,不可以生于无漏土。 《第十号》所说,尽是杂行杂修。 何以前文力埽诸行,岂所埽者是出世行,而不埽者是世间行乎? 夫世间行长生死业,而出世行逆生死流。 孰正孰反,必有能辨之者。 伦常门是世善。 世善尚不废,何为偏废出世善耶? 一切世善,均在菩萨万行中摄。 但能回向净土,则成往生业,否则人天果报而已。 发菩提心者,一切世善皆成无漏;不发菩提心,虽修五度,总属有漏。 贵宗所奉者《大经》第十八愿。 今先录愿文,随后解释。 经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此中有乃至二字,可见七日持名,减至一日,又从一日减至十念,是最少最促之行也,向下更无可减矣。 《大经》下辈生者,正是此机。 其上辈者,是十九愿所被之机。 今云十八愿为正定聚,十九愿为邪定聚,此即大违经意。 十八愿未言五逆谤法不得往生。 凡与经意相违者,均是谤法。 《观经》下品下生,十恶五逆回心即生,未收谤法。 盖谤法者,与弥陀愿光相背也。 今判十八愿所被之机,生真实报土,十九之机,止至化土。 此等抑扬,未知何所依据? 请将经文确证,一一指出,以释群疑。 摘自《杨仁山居士遗著》 发布时间:2024-12-26 08:24:3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8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