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三) 内容: 度一切苦厄。 此乃照见五蕴皆空之效果。 既然已照破了五蕴,那么还会有什么苦、什么厄呢? 度即度脱之义。 一切乃指所有也。 所谓苦者,就是我们身心的感受、身心的不安。 苦有很多种苦,细细讲来有十八种苦。 通常讲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前面我们已讲过了,苦与乐是没有一定分界线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何谓苦,何谓乐呢? 这些无不都是依据每个人所养成的习气,对身心感受而产生的妄想、妄见。 如果符合自己的习气,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则认为是快乐;如果不符合自己的习气,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则被认为是苦。 所以,苦与乐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 譬如,一套中等水平的房子,对于有钱人来说,平淡得很,不会以此感到惬意,也不会引起什么快乐欢喜。 因为他居住的条件要比这好得多。 但是在贫穷人看来,哎呀! 真是太好了。 他会感到快乐,高兴得不得了,住进去就不想走了。 又譬如,一个做脑力工作或很轻松工作的人,一旦下放到车间里,就会觉得很累、很苦,体力吃不消。 但是,如果让没有职业的人或者原工作比这更繁重、更艰苦的人来做,他会感到很轻松、很快乐。 所以,苦与乐没有一定的分界线,没有统一的标准。 关键看是否符合个人的习惯。 然而,人们共同感到的最大的苦,就是生死苦,即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 这两种生死,前面已几次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所谓厄者,就是三灾八难。 诸如:刀兵厄、贼劫厄、水、火、风、雹、地震等厄。 这些厄都是过去所造的恶业,在今生感得的果报。 个别做业个别有厄,共同做业共同受厄。 这些业,障碍我们学佛修道。 最大的厄就是五住烦恼,它代表了一切厄。 哪五住烦恼呢? 第一是见爱住地(又称:见一处住地)烦恼。 见爱者,就是看见某种东西就发生爱感,希望据为己有。 住地,就是根深蒂固、牢不可拔。 因为有这个见爱之故,你见了喜欢,一心想取为己有。 别人见了,也同样想取为己有。 你争我夺,总有一方得不到,求不得苦就来了。 所以见爱住地是个根本大烦恼。 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说,如果除了见爱住地,那就不要紧了。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见爱住地消灭了,对一切境都不会生心动念,就不会生爱感和占有欲望了,也不会发生争夺了,也就没有患得患失了。 所谓烦恼,都是由患得患失而产生的。 没有得失,没有患得患失,怎么还会有烦恼呢? 没有烦恼,心里就空净、就自在了。 能这样,死后一定升天,至少生欲界天。 而且,由于他在人间是修道的,见爱住地烦恼已经没有了,所以他在天上与普通天人也不相同。 在欲界天,福享完了,则又降到人间,而且环境很好。 人间寿命完了,又升天。 如是四升四降,不会再向下堕落。 四升四降之后,则成为二果向。 意思是,虽未修成二果罗汉,但已趋向于二果罗汉了。 再升降两次,也就是六次,就成功为二果罗汉了。 二果就是一来果,只用再来人间一次,就至少证得三果不还果,即不用再到人间来了。 所以,我们只要破除了见爱住地,就绝对不要紧了,就是生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怕。 因为见爱住地破了,就只会向上升进,而不会下降堕落了。 我们修行用功,就要时时处处提高警惕,锻炼自己对境不生心、不动念。 也就是说,要时时刻刻观照。 要明白境界都不可得,都是虚幻不实的,而不要执著它。 一切随缘,有粥吃粥,有饭吃饭。 今天安排我做什么工作,我就做什么工作,只管坦荡无事地去做,而不要自己去增加烦恼。 这便是直对现实,只见当下。 一旦功夫成熟了,时节因缘到了,则桶底脱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那么,无漏种子在八识田里种好了,就再也不会下降堕落了。 就是习气顶重顶重,最最差的情况,也不过七次升天上,七次生人间,经七次升降就大事了毕了。 因此,我们修行总以明心见性为第一重要。 见性之后,就不著相了。 因为性是个空性,是根本没有什么可得的嘛。 在见性的基础上,勤除习气,最终必能证成正果,而不会入邪道了。 反之,如果没见性而先求发神通,这样盲修瞎练下去,非但没有用处,而且还有入魔的危险。 一旦入魔,就不堪设想了。 真修道人,情愿不成道,也不愿入魔。 所以,学佛修道,明心见性是第一,是根本,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欲爱住地烦恼。 此即欲界天,要比人间享福得多。 不过执著在欲界天上享受,还是烦恼呀,因为还没有出六道轮回呀。 所以,欲爱住地也要消除。 对欲界天也不执著,欲界天也不可得。 那么,这个欲爱住地烦恼就没有了。 第三是色爱住地烦恼。 此即色界天了,色界天比欲界天更好。 贪、嗔、痴、慢、疑属于思惑,也称迷事惑。 见道以后,数数修习才能断尽,故又称修惑、修所断惑。 思惑可分为三界八十一品。 哪八十一品呢? 人间、欲界天有九品。 色界天有四禅天,每一层天有九品,四九是三十六品。 再上面是无色界天四空天,每一层天也是九品,也是三十六品。 三十六加三十六是七十二,七十二加欲界的九品就是八十一品。 如果八十一品思惑都断尽了,就出三界了,分段生死就了了。 色界天虽然好,仍要把它照破不可得,它就阻不住你,你就透过去了。 那么,你就断了色界天的三十六品思惑,破了色爱住地烦恼。 第四是无色爱住地(又称:有爱住地)烦恼。 此即无色界天空界天。 空界天有四层,称为四无色天,就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这无色界天,没有色相,纯属空相了。 小乘圣人一听到这里空无所有,就喜欢了,就著了这个空相。 如果你不执著这个空相,不贪著、不恋著无色四空天,把这三十六品思惑都断了,仍然把它照破不可得,那就破了无色爱住地烦恼,就可以出三界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 第五是无明住地烦恼。 见思惑破了之后,一切事理还不能够圆融无碍,还有尘沙惑、无明惑。 虽然四住地破了之后,分段生死了脱了,但是还有变易生死没有了脱。 只有破了无明,就是无明住地也破了之后,才能够把二死都了脱。 所以,五住烦恼若都除掉了,一切苦厄也就都度脱了,证得真正大道了,一切都能任运随缘,得大自在了。 综上所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是《心经》全文的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明白了这个总持,下面的经文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这一段讲解得较多。 为了便于明白,我们概括地作一简明的小结。 《心经》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里节选出来的。 所以一开始不用序分,佛就直呼大菩萨之名观自在菩萨。 这一句就开门见山地把全经的总纲点出来了。 这一句就能够包括全经了。 佛以观自在菩萨作为我们修学的典范和榜样,让我们大家学习观自在菩萨,用甚深广大的观照法门,由观照开发般若妙智,即世间和出世间运用无碍的、彻底究竟的大智慧。 并以这样的大智慧的功行,把色、受、想、行、识五蕴一起照破。 其实,五蕴本质上是空无所有的,是虚幻的。 所以照见五蕴皆空,不要执著在法见上,要连照见也不可得。 因为照见就是法。 非但照见、观照是空,最后连空也不可得。 有空就是没有照破。 照见五蕴皆空,不是光把五蕴空掉就算了。 连空都不可得,一切都不可得,这才谓之皆空,才能说是照见五蕴皆空。 然后消尽了见爱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无明住地五住烦恼,了脱了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到达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任运腾腾、腾腾任运,真正大自在了。 所以,观自在菩萨五个字概括了整个观照修持法门。 一切功夫都离不开观照,它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因此,它能够包括全经,也是前四句经文总持分的总纲。 观自在菩萨能得大自在,就会有下面的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同样,假如没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能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得不到大自在了。 所以,观自在菩萨是以果命名的。 由此也可看出这四句话的内涵关系所在,而时字正是表达了这种内在关系的画龙点睛的关键之笔。 因为真性是净裸裸、赤洒洒、毫无遮盖、时时现前的缘故,所以真见性者是没有时间分别的。 一见彻见,一见永见,时时处处都见。 真见性者,抡刀上阵也是见性。 因此吾人只要于妄念断处彻见自性,那么一切处、一切时,举手投足,言谈笑骂,皆化为自性的妙用。 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无不都是自性的显现。 这自性不是断灭空,而是俱足一切、能够应缘显相起用的妙有真空。 《心经》所教导我们的,就是要我们认识这妙有真空的真性,从而圆证大道。 以上约略地阐述了经文第一节总持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的精义,接下来再讲第二节色空分。 二、色空分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有些人把这三个字误解了,以为是佛圆寂焚化金身时所产生的舍利,或者是大善知识圆寂荼毗时烧取的舍利。 其实,这里的舍利子不是这个意思。 这里的舍利子,是人名,是佛的一个弟子。 舍利是梵文音译,意思是鹙鹭,原是舍利子母亲的名字。 印度人的风俗习惯是常以父亲或母亲的名字、或以父母名字合并起来为名。 舍利子是以他母亲的名字为名的。 他母亲聪明伶俐,身材修好,相貌漂亮,以鹙鹭为名。 印度有这样的传说:鹙鹭的眼光非常敏锐,在空中飞行时,能将海里的游鱼看得清清楚楚,然后一下子飞下来,把游鱼啄食了。 因这位女子异常聪明,故称之为舍利鹙鹭。 这个子呢? 是中文,即儿子的意思,是舍利之子。 舍利子,这个名字是梵文中文的合称。 有的经上称为舍利弗,弗是梵文,就是子的意思。 舍利弗则完全是以梵文为名。 舍利子是佛的大弟子,在佛弟子中智慧第一。 他有个娘舅叫摩诃拘希罗,中文意思是大膝,他的膝盖很大。 他是修外道的,辩才无碍。 舍利子的妈妈常常和哥哥辩论,但她总是失败。 自从她怀了舍利子后,再辩论时,哥哥反而失败了,总辩不过她。 摩诃拘希罗就晓得这个未出世的外甥智慧了不得。 摩诃拘希罗发愤外出访道了。 但他学的仍是外道。 等他学道回来,再去和舍利子的妈妈辩论时,外甥已经跟随佛出家了。 他很气愤,就去找佛辩论。 佛问他:你以什么为宗呢? 他说:我以一切不受为宗。 佛又问:你既然一切不受,那么,你这个宗还受不受呢? 佛的反问,使摩诃拘希罗觉得两处负堕:假如说受,那就自己破了自己一切不受的宗旨。 假如说不受,则无一切不受之宗可言呵! 受或不受两种回答均不行,左右不是。 这时,摩诃拘希罗才感到自己太缺少智慧了,而佛的智慧极为广大。 于是,他也跟随佛出家修道了。 舍利子在佛弟子中智慧最高,而《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本,主要讲般若,开发学人的大智慧。 所以,只有让舍利子出面与佛对话,才能与本经义旨相符。 佛讲的每一部经文都有其独到的义旨,而与佛对话的弟子也各与此经的义旨相应。 譬如,《金刚经》说真空,一切都不可得。 佛为了突出妙有真空之理,就问须菩提:于汝意云何? 因为须菩提在佛弟子中解空第一,故喊须菩提,以之与金刚般若的空性相应。 因为舍利子是智慧第一,所以佛讲《心经》讲到重要的地方时,就喊,舍利子! 你听好呵: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由此而开示了色空不二之义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段内容非常重要。 它是《心经》的要旨、《心经》的精华所在。 真能把这个色空不二的道理弄清楚,我们就开悟了。 所以,我们要不厌其烦、反反覆覆地谈这个道理。 我们先来谈谈这个色。 色是指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 而六尘又可分为三种色。 第一种色谓之可对可见的色。 可对就是可以跟我们面对,我们可以接触到的意思。 可见是指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它。 六尘中的第一尘色尘,就是指这种色,是有相相。 诸如长短方圆、青黄赤白、男女老少、山河大地、草木丛林、饮食起居等等,既可看得见,又能接触感觉到。 第二种是可对不可见的色。 眼睛看不见它,但却能感觉得到、接触得到,这就是声、香、味、触。 声音,我们的眼睛是看不见的,但我们的耳根却能够听到它,能够分辨出,这是音乐声,还是汽车喇叭声,还是说话声,还是喜笑怒骂声等等。 香、臭气味,我们的眼睛看不见,但我们的鼻子能分别出来,还可以分辨出究竟是什么香味,兰花香、桂花香、玫瑰花香等等。 甜酸苦辣碱等味道,眼睛是看不见、分别不出来的,却可以用舌头品尝出是什么味道。 触是接触,譬如冷暖、燥湿等等,通过身体接触,就会感觉出来。 身体接触了冷空气,就会觉得冷;接触了热空气,就会觉得热。 声、香、味、触是属于可对不可见的色。 第三种是不可对不可见的色。 眼睛既看不见,也接触不到,这就是法。 法就是法尘,是六尘之一,是前面色、声、香、味、触五尘落谢的影子。 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香臭,舌头品尝到的酸甜苦辣,身体所接触到的外境,这一切相的影子落在我们的第六识(即大脑)里成为意识,这就是法尘。 这个法尘,既不可见,又不可对。 由上述可知,色包括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又从何而来呢? 刚才已讲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境而来的。 六尘加上六根当中的眼耳鼻舌身都是色。 至于意根,是对各种有色境缘所产生的思想分别,是无相相,看起来属于心法,不是色法。 但是,一动意念就有相,故也不离色法。 所以,这个色包括我们身外、身内的一切有相相,同时也包括心识的无相相。 这一切色都不异空,因为这一切色都无自性,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没有因,不能成事;有了因,没有缘,也不能成事。 佛经里讲的空就是因缘所生法,即: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不无因生。 不自生的意思是,光有一个主因,而没有它缘,任何事物都不会产生出来。 譬如,我们种棉花,光有主因棉花种子,而没有它缘,如泥土、阳光、水分、肥料等等,那棉花是长不出来的。 这就叫做不自生。 不它生就是说虽有它缘,而无主因,事物也是生不出来的。 尽管有阳光、水分、泥土、肥料等等,但若没有棉花种子,怎么会长出棉花来呢? 这就是不它生。 不共生,不是两方面和合而生。 假如以甲、乙两方面合起来生,那么究竟以甲方为主,还是以乙方为主呢? 何况甲和乙也根本没有主体,成立不了两个方面呵! 因为甲也是因缘生,乙也是因缘生,因缘套因缘,根本没有主体。 譬如,男女相合,生出一个小孩。 那么,是以男方为主,还是以女方为主呢? 若说以男方为主,男的身体没有主体。 因为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 四大者,即地、水、火、风。 我们常常说四大皆空,就是说,我们人不过是地水火风四大合成体,而没有主体,是地水火风一时因缘会和在一起,而成为人的。 因缘散了,四大分散了,人就死了。 男方如此,女方也不例外,两者都没有主体。 世间的一切一切都无不如此,都是因缘合成。 男女相合,生下来的孩子还是因缘合成。 所以,叫做不共生。 不无因生,就是说假如没有一个主因,没有内因和外因,是不能成就事物的。 一定要有主因、有内因和外因,众缘和合才能相生。 也就是说一切事物均需因缘和合而后生,既然是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体,所以当体就是空。 说到空,前面我们已讲过了。 凡夫大都认为空为相对的空,即顽虚空和断灭空。 而佛法说的空,是色的当体即空,以诸法无自性故空。 但同是修道人,以根性不同故,在空的认识上也有不同。 如小乘罗汉、辟支佛等以析法为空,大乘初门菩萨以体法为空,这都不究竟。 大菩萨与佛说的空才是空有一致的妙有真空。 刚才我们讲了一切色相皆因缘所生,没有自体,故谓之空,即缘起性空。 下面我们要进一步说明妙有真空的道理。 前面我们讲了世间的一切境物是可对又可见的色尘,所以历历在目。 既然历历在目,看得见,接触得到,为什么又说是空呢? 这不是实实在在的有吗? 我们说,一切色相之所以能形成,无不都是我们的自性的作用,是我们真空妙有的性体所显现的。 试看世上所有的事物,哪一样不是通过我们大脑的构思和手足的操作而成。 大脑之所以能构思,手足之所以能操作,究竟又是谁的功能呢? 例如,我们人的眼睛之所以能见到东西,看到色相,并不是眼根能看到。 现代科学家也说,眼睛不能见物,而是大脑的功能。 大脑的视神经坏了,眼睛就看不见东西了。 这话只对了一半。 假如全是大脑的功能,当我们一口气上不来,死掉了,这个眼睛和大脑还在,为什么看不到任何东西了呢? 足见里面还有个能看的东西,这就是佛性。 大脑和眼睛犹如电线与灯泡,纵然安装齐备,但不通电,还是不能亮。 而佛性犹如电,是个大动力,由它起作用,才能看得见东西。 这能看东西的性能,叫做见性能见之性。 一旦人死了,我们所说的佛性就离开了这个躯壳,离开了这个肉体。 虽然眼睛和大脑还在,也没有坏,但他对物已不能见了。 所以,能见者谓之见性,能闻声者谓之闻性,能嗅到香臭各种气味者谓之嗅性,能尝出酸甜苦辣者谓之尝性,等等。 这叫做本是一精明(佛性),分为六和合(眼、耳、鼻、舌、身、意)。 所以,一切事物都离不开性,离开性就没有一切事物,什么事也做不成。 《楞严经》说得清楚: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这个性是妙有的真空体,它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无有丝毫形相,说似一物即不中。 这个真空万能体,是构造、变现一切色相的主体。 就是说,这个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的空。 因为一切色相无不都是真空妙有的性体所显现的,都是我们的自性所起的作用,离开自性是没有色相的。 所以,一切色相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切色相。 自性无相,是有而不有,不空而空的真空,而色相则是不有而有,空而不空的妙有。 一切色相与妙有真空本来没有两样。 但世上的人往往都执著了有形象的色为实有,且迷入心窍、牢不可破。 佛悲悯众生,教我们认清真理,强调指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谓不异者,就是没有差异的意思。 何以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呢? 因为性空之故,才能显现色相,倘若性不空,已经成为一种有色有相的实体,就不能显现诸相。 为什么呢? 举个很浅显的例子,假如我们这间房子空了,才能搬进来桌子、大立柜等等。 相反,这个房间堆满了东西,已没有空地方了,那就什么也搬不进来了。 所以,性体是真空无相,才能显现一切色相,才能变现千差万别的妙相。 正因为自性无相,是不可以眼见的,所以又称性为妙体。 无论在全身内外的哪一个部份都找不到它。 把头脑打开找不到,把身体解剖了,把心脏剖开了,也寻不到。 它既不在脑,也不在心,了无踪影,了不可得。 这就是说,性是了无迹相,不能用眼见的。 眼前一切有相的境物,虽然可以借其见性而看到,但是谁能够看到自己的这个见性呢? 因为眼睛只能看见有相的东西,这是其一。 其二,眼睛只能看到与其相对的东西,不和眼睛相对则不能看见。 譬如:我们的眼睛能看见自己的眼睛吗? 因它不和眼睛相对,就看不见了。 而自性是绝对的真心,不是相对的东西,所以不能眼见。 假如有见,就非真见了。 性是了无迹相,不能眼见。 所以,性为真空。 虽然是真空,但它能够应缘起用。 就是说,对境之后,它能够发识,能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所以,性又是妙有,而不是顽空。 当见性通过眼睛对一切色相分别的时候,一切色相才显现。 譬如,我们看见一个人,你怎么会知道是人,而不是其他东西呢? 你又怎么会知道是男是女、是张三还是李四呢? 这完全要靠意识的分别,才能把这个人的相显现出来。 既然色相是由见性所现,所以色相就是性。 依此可知,见、闻、嗅、尝、觉、知六种性,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发生作用,从而显现一切色,也就是六尘。 所以,一切色相、一切现象都是性的显现。 色不能离性,性也不能离色。 离性就没有色,离色也没有性。 有人会问,如以见性为例,究竟是先有色相,还是先有见呢? 我们不妨分析研究一下。 假如说先有见,后有色相,那么见就应在前,色相就在后了。 但没有色相,你能见个什么呢? 又怎能谈得上那是见呢? 所谓见者,只因有色相之故,才见到了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若无色相,又从何而起见的作用呢? 所以,见性只有从色相上才能显示它能见的作用。 反过来说,假如先有色,而后有见,那么色应当在前,见应当在后。 然而,没有见又何能显色呢? 既然没看见,怎能会知道有什么色相呢? 也就是说,没有见性,这个色相从何而显现出来呢? 大家都没有见,那么,色虽有也等于没有,也不能显现出来。 因此,性与相是不能分离开的。 见性如此,其他的诸如闻、嗅、尝、觉、知等性的作用,也是如此。 因此说,色之于性,性之于色,两者之间是不能分离开的。 前面我们已讲过了,性的本体即空,那么色的本体又何异于空呢? 所以,色和空是了无分别的,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我们常常说佛教是不二法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切都不二。 因为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你说是一吧,它又是二;你说是二吧,它又是一。 本是一体,所以不能分离出来。 你一定要分别,那就误入歧途了。 我们前面反覆以水和波浪作例子。 水和波浪也是一,因为水和波浪同以湿为体。 水是静止相,而波浪以动为相,水因风起了波浪,相则由静变为动,相变了,看起来是两样,但都是一体。 所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镜子和影子的道理也是如此。 无论用什么材料,或做成什么样式,只要是镜子,则都能显影。 倘若不能显影,就不成为镜子了。 因镜不离影、影不离镜故,镜即是影、影即是镜,故称之为不二法门。 我们人呢,从生下来,一有知识,就把性所显现出来的山河大地、宇宙万有等一切影像都当成真有,而去捕风捉影。 也就是说,只看到影子,晓得影子,而不晓得影子是镜光显现出来的,没有认识这个镜光。 倘若我们能认识了这个镜光,也就识得佛性了。 为什么呢? 因为影子有来去,有生灭,而镜光总是常在。 镜子是猫来了现猫,狗来了现狗,所显现的影子有来有去,有生有灭,但镜光从不变异。 山河大地等一切境相也是常寂光中的影子。 我们常说沧海桑田,现在是沧海,将来可变为桑田;过去是桑田,现在却变为沧海了。 譬如,我们中国的云南,从前是大海,现在变成山和田了。 虽然这些色相和刚才所说镜子里的影子是在不断地变化,有来有去、有生有灭。 但镜光和性体一样,是没有生灭、如如不动的。 没有镜子,不能现影;没有影子,不能成为镜子。 也就是说,性离不开色相,色相离不开性。 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 这个道理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门。 这一点能够透过,就是明心见性。 不要以为明心见性是一桩难上加难、只有圣人才能证到的事情。 修道人往往被明心见性四个字吓住了,认为高不可攀,不是现代人所能做到的。 因之,一谈到明心见性,就谈虎色变,不敢靠拢。 认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而只能依靠净土宗,用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出路。 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听佛说法后,再明心见性吧。 在现今这个娑婆世界上,明心见性是不可能的。 这话对一般善男信女说来,是千真万确的。 因为现当末法时代,众生皆根钝障重,在这娑婆世界上修行,确是不易成就。 但末法时代也有正法,不是没有上根人,决不能一刀切,一律对待,而把明心见性高高地推到圣境上,自己不敢承当。 通过上面反覆讲述的道理,就会明白:明心见性不在别处,就在你眼前,就在你能见、能闻、能行、能做处,回光一瞥,识得这个灵知就是自己的佛性,则一生修学事毕。 一切众生都能见能闻,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 这万能智性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 既然一切众生都能见能闻,都具如来智性,那么就不要再把明心见性高推圣境,而认为高不可攀了。 只要在这能见、能闻等八大作用处,回光一照,认识这能见者是谁,能闻者是谁,在这上面一见而肯定,再不生疑,进而绵密保任,不要让它沾染色境,时时空灵。 才有念起,便予觉破;刚将著境,随即牵转。 做到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何愁不能圆证菩提! 自性是无相的真空体,性空无住,色相也空不可得,故无须企求,无须患得患失。 《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明白了性色真空的真理,就不会落在色尘上而被其所左右、动摇了。 自己做得主,不为仆人所愚弄、所把持,不住一切境相,不执一切事物,时时绵密观照,就可以进入明心见性的境界了。 前面我们讲过了,一切境相皆是自性显现,没有自性,就没有境相,也无从见任何境相。 因为有见性之故,才能见到色相。 既然见相即是见性,相是能见的见性显现,那么,相就是性,性就是相。 而性是真实不虚的,则色相也就真实不虚了。 《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说的就是世间一切相皆性所显现,性真实故,相也不虚而常住。 前面谈到了眼睛只能看到有相的东西,而且要和眼睛相对才能看见。 但是性无相,且又是绝对永恒的,那么如何见性呢? 因为一切色相都是自性的显现,所以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 色外无心,心外无色。 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真正明白见相即是见性,见性即是见相。 所以大慧宗杲禅师曾说,要肉眼见道,才是真正见道。 仅是心地法眼见道,不为真正见道。 道理就在于此。 没有性是不能显现万物的。 反过来,没有一切色相又如何能见到这个无相的性呢? 这一切色相都是你自性的显现,都是你自己的化身佛。 我们寻常总以为化身者,是能变化出千千万万各种不同的分身,且能显现异常的神用。 这都是因不明白真理所致,不明白所有一切事物、所有一切色相都是我们的化身。 我们前面曾举了个例子,天空中的白云,因风吹而变现出苍狗相、狮子相、大山大川相等等。 尽管它千变万化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但它本体还是白云呵。 同样,世界上有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色相,但都是佛性的显现,都是自性的变化。 教下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所谓万法就是一切色相。 法在佛教里含义很广,非但是色相,连我们的思想也包括在内。 这一切都离不开识神的作用,即万法唯识,而识神就是自性所起的妙用呵! 自性如水,识神如波。 波就是水、水就是波,都是自性的妙用。 有体必有相用,可以显现各种色相,发挥各种作用。 同理,没有一切相用,又哪里知道有体呢? 体就是理,相用就是事。 事以理显,理以事成。 譬如面前这个答录机,就是经过人们反覆思考、分析研究,多次试验,不断改进,终于掌握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这就是自性所起的识神妙用呵! 所以叫万法唯识。 理和事互为依止,妙不可分。 性和色、空和色都是同样的道理。 这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门。 真正明白了这个真理,肉眼就可见道! 就不会被色相所迷惑,从而一改执著物境、认假为真的夙习,而能透过假相见本质自性理体,这才是真正开悟、彻见本性了。 古来大德曾把修行人圆证菩提的三个次第,形象地比喻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凡夫。 假观);见山非山,见水非水(心眼见道。 空观);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彻底见性。 中观)。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之所以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反覆地讲不二法门,就因为它很重要,是《心经》的要旨、精华。 只有把这个道理真正弄明白了,你才能进入明心见性的境界。 下面我们再谈谈,佛为什么说了色不异空,又接著说空不异色,然后又进一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 因为这几句不仅内容不同,而且所度的物件也不同,义理精微,所以句句深入,层次步步提高。 色不异空是对凡夫讲的。 凡夫都著相、著有,把一切境相都认为是实有,贪得无厌,因而说色不异空,教大家清醒明白,不要执著所有色相。 纵然你费尽毕生心力,使尽计谋,追逐求取,可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反而临终随业受报,枉受轮回之苦,太不值得了。 空不异色是对二乘说的。 因二乘人执空,认为色之外有空、空之外有色,因而废色守空。 他们认为凡夫因执著色相,为物所使,困扰受苦,造业受报,故生死不了。 欲了生死,则必须远离这个色相肉体,故断除人我执,破有,守空。 殊不知,有个空在,还是著有。 而且死守空边,这空便成为生死窠臼。 守在这窠臼边,虽了了分段生死,不入六道轮回,但因执空,法见未除,不得自在,还有变易生死未了,故不是真正见性,尚不是究竟法。 所以佛说空不异色而度之,使他们晓得空和色无有两样,不要执空废有,从而破除法执,圆证菩提。 不异二字虽说是没有差异、没有两样的意思,但总好像还是有两样东西存在,不是一体。 所以佛紧接著斩钉截铁地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是破菩萨色、空尚存二见而说的。 菩萨虽然知道色和空无有二样,但无二样毕竟还是针对两种东西比较而言,仍不是一个分不开的浑同体。 所以佛慈悲心切,为破菩萨执有二见之过,进一步明确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空不是两个体,无有二般。 色、空是一个体,是完全一致的,色空就是一。 尽管现千差万别的相,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佛是教我们认清真理,不要把相和性、色和空误认为大体相同的两样东西,而去追逐企求,以致误入歧途。 我们修行人真正明白了色、空不二的道理,也就会明白大乘佛教中的空不是顽空、断灭空,而是妙有真空。 因性空无住,当体即空,所以相也虚幻不实,了不可得。 故我们对一切色相,不可执著企求、患得患失。 何谓妙呢? 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一切色相无不是自性的显现,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一切唯心造。 在色相上不分别、不执著,随缘起用,不取不舍,这就是妙! 我们只有把色、空不二的道理真正弄清楚了,见相即是见性,就可以透过一切色相,而见自性。 见性即是见相,就可以由性而起妙用,任运腾腾,腾腾任运,光明自在,圆证菩提。 有的人就不理解,山河大地是器世间,是没有知觉的,怎么会有佛性呢? 佛性是有知觉的呀! 他不知道,这山河大地本来就是我们八识当中的相分。 八识的功能有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四种,这是相宗所讲的内容。 其实,相宗和性宗都是一体。 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那么,弘法的菩萨就以三界唯心为性宗,以万法唯识为相宗。 由相用而归于性体,叫破相见性,即性宗。 由性体而起相用,就是真空的妙用,叫大机大用,即相宗。 性宗、相宗本是一体,相即是性,性即是相。 关于相宗八识的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我们将放在后面再讲。 前面我们已介绍了,《心经》所说五蕴中的色蕴包括十一个色法,即五根和六尘。 受想行识四蕴是心法。 受想两蕴摄五十一个心所法。 行蕴摄二十四个不相应法。 识蕴摄八个心王法,八个心王就是八个识。 因此,色和心两法共摄有九十四法,均是有为法。 再加上六个非色非心的无为法,合计起来是一百法。 这一百法就是相宗的《百法明门论》里的精义。 释迦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 弥勒佛用识大修行,证成功后,则把八万四千法门缩为六百六十法。 因为我们这个阎浮提人根性比较差,尤其是末法时代,感到这八万四千法门太繁琐,不容易理解,不容易记得清楚。 所以,弥勒佛慈悲,从八万四千法门中,拣重要的归纳整理起来,缩成六百六十法。 印度的无著菩萨,在禅定中进入兜率天弥勒内院,聆听弥勒佛讲述六百六十法的《瑜伽师地论》之后,又把它浓缩归纳为一百法。 由于这二位菩萨相继做了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工作,才使我们这些后生小子能够理解,容易信入。 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真是慈悲无限、功德无量。 不然的话,八万四千法门这么繁琐,哪里能够理解清楚,又怎么能够信受奉行呢? 《心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言简意赅,义理非常丰富。 它把无著大师的一百法,弥勒菩萨的六百六十法,甚至释迦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都统统包括在内了。 真可谓芥子纳须弥呵! 这就是说,《心经》所说的五蕴就能够统摄八万四千法门。 仅色蕴所说的十一个色法,就这么完备、这么广阔。 我们人呢,对于色法执著得很深,因为它有相可见,又可见又可对,故而把它提到最前面来讨论,让我们提高警觉,清醒深彻地觉悟到,色相与真空本来就没有两样。 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这个真理是由妙慧觉照而来的,观自在菩萨所修的甚深般若法,就是彻底的妙智慧。 这个妙智慧即真如无为法,比喻为镜光。 假若我们以镜光、影子作比喻的话,那么,九十四个色法和心法就是影子,六个无为法就是镜光。 六种无为是: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其中的真如无为就是涅槃。 无为妙智能够觉照,观见五蕴的发起,进而将其照空,故能够照见五蕴皆空。 假如我们不修行,怎么能够了然于真如实相,而不迷于妄识呢? 舍离了妙智,就不能照空色蕴,更不能由此产生度一切苦厄的效果。 色蕴看起来不容易破,因为有十一个之多。 事实上,我们并不是一个一个地去破,只要知道一切本来是空无所有,而不去计度分别,不妄生议论,不胡思乱想,那么,虽有色也是无住的妙色,即妙有真空,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既然色蕴如此虚幻不实、当体即空,同时也是妙有真空之性所显,那么,五蕴中的其余四蕴也不例外。 所以,下文紧接著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四蕴,虽然是心法,是无相相,但是和有相相的色法没有两样,同样是虚幻不实的,同样是真心所现。 色蕴既破,受想行识四蕴也就随之而破了。 所谓一法破,法法皆破。 由此可类推之: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蕴是总法,举一反三。 五蕴法如是,其他一切诸法也莫不如是,这就是这句经文的意义。 假如有人问:何谓色即是空? 我们回答:投石打破沉潭月,窈窕杨柳慢摆风。 如若再问:如何是空即是色? 我们对他说:张长王矮李面赤,桃甜梅酸李子涩。 诸位听懂了吗? 假如不懂,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上面所说的一百法。 前面仅讲了一百法的数目,并未讲到一百法的内容,现在我们不妨再继续讨论一下。 因为你不懂刚才的答语,这一百法的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另外,通过讲《心经》中色、空的道理,大家把相宗的一百法也了解了,这也是个非常好的事情。 一百法内,第一个是心法,称之为八大心王。 前六大心王就是我们讲过的眼、耳、鼻、舌、身、意。 这六种心,产生六种识。 眼睛能看见色相,叫眼识;耳朵能听到声音,叫耳识;其他鼻、舌、身、意四根对香、味、触、法四尘所生的识,就是鼻、舌、身、意四识。 还有两个心王,是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第七识是末那识,义为我执,相宗称为染净依,是专事传导输送的。 相宗有一熟语:弟兄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往来传消息。 往来传消息的就是这个第七识。 其中一个痴就是第八识,它是含藏识,不问好与坏,只要由第七识传来,就都储藏在里面了。 五个门前做买卖的就是眼、耳、鼻、舌、身,这兄弟五个专对外境,应付事宜。 其中一个最伶俐就是第六识,即意识,其势力最强,一切事情都靠这个第六识来分别取舍。 假如第六识不动,那么眼睛对境的时候,就和镜子照物一样,是现量的。 现量者,就是这个东西是个长的,你看著就是个长的;那个东西是短的,你看著就是个短的,丝毫不加任何美丑、好坏、恶善、是非等分别。 假如第六识随五识一起启动,就生起了善恶、美丑、好坏、得失等种种事端。 所以说,一切善恶都是第六识(意识)所造作的。 第七识染净依,是依六识净而净,六识染而染,它只给第八识传送消息而不加拣择分别。 第八识接收第七识传来的消息,不分好坏,只管储藏起来,所以它最痴。 这八个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被称为八大心王。 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 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 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 即是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体自证自用,所以叫做自证分。 相分是由于真如不守自性,妄动而自生疑,迷住了本来智光圆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无相真如变成虚空四大的妄相,这虚空四大的妄相复变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了。 所以说,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看起来是器世间,但却均是我们第八识的相分变现出来的。 因有无明之故,使我们迷失了本性,佛性被无明包裹住,钻进躯壳里面,而执著这个少分的四大为自我,只认取这个身体才是我,才是自身,却不识一切事物都是我,外面的器世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等,都是我们法身四大种性所变现,都是我们自己,都是八识的相分。 把身外的多分的地水火风四大一切物境都认为是身外之物,不关我事,只识得色身为我,而不知空寂为我,把本来的智慧光明,变成为能见的妄见,岂不冤苦! 倘若你精进用功,打破了无明,反璞归真,识得本来面目,方知你的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境物无不是你心王的王土。 佛性无相,能大能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么大,但并不在我性之外,俱是我们的圆明真性所显现,属于本性的相分。 既然在我性之内,那么不是我又是谁呢? 既然是佛性所现,那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器世间也是佛! 所谓见分,就是我们能看见事物的功能。 但若看见事物,就执著在上面,则变为妄见了。 如看见张长李矮,就住在张长李矮上,而不肯放手,这就是妄见了,这个妄见就是见分。 虽然是妄见,真如在迷中,迷失了本性,但佛性是不减的。 只要我们精进用功,是能够自己证到本体的,这就叫自证分。 证自证分就是恢复我们本来,证到真如佛性。 这就是八识的四分。 上面简单介绍了心法,接下来,我们讲讲心所法。 心所法又叫心使,是心王应用的侍从,犹如富人家的佣人、奴仆一样。 心所法有五十一法,共分为六位。 第一、遍行心所。 遍行就是无时无处不在运行,即一切时一切处都能遍,任何根性都能遍。 遍行又分为五法,就是意、触、受、想、思。 假如不是这个遍行五法作祟,我们本来是一点不动的,本是灵明圆融,本是智光圆满,本是不生不灭的。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本来是八识的精明,由真如佛性映著五根起照见妙用的。 它就像镜子照物一样,朗照而不加分别美丑好恶,这就是现量真心,是本性的常寂智光。 坏就坏在这个遍行五法上,因为这五种法是一切善恶最初的动机,由于这遍行五法的作用,触境生心,分别取舍,造业受报,而落得个生死轮回,受苦不了。 第七识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我。 它根据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所闻到的气味,舌头所尝到的味道,身体所觉到的感触,就分别好坏美丑,思量不停,但第七识根本是虚假的,它只是虚有其位。 因为它只能接收传送,只是随著六识染净转移而已。 但它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自己,因而恒审思量,起惑造业。 所以,第七识不能修行。 有些人弄错了,认为第七识是清静识,能修行,其实不是这样的。 假如不是遍行五法作祟,六识也是智慧光明朗照。 因为第六识虽然能分别好坏美丑,但是它不趣向外境,它只是待缘,就是碰到事缘之后,它才分别;碰不到事缘,它并不分别,所以它也没有善恶。 坏就坏在这个遍行五法上,由于遍行五法意、触、受、想、思的把持,六识就著相了,意触受想思是无相的,看起来是无,实际上就是一念。 一个念头往往是造一切罪业的根由。 古代有一则公案,徒弟问师父:如何是一念? 师父答:不觉成山丘!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倘若没有遍行五法,第六识本是慧光圆满、现量昭然。 这慧光圆满、现量昭然就是大定。 不要认为定住了,像木头、石头一样,才叫定。 那是死定,不是大定。 当我们明明白白,不为境所迷惑、动摇,就是大定。 既然是大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就能任运起用,而没有妨碍。 但是,由于我们的第八识里面含藏了无量劫来的一切善恶种子,而这些种子藏在八识田里面,往往是薰发鼓动,使我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动了念,这就是遍行五法中的第一个意。 意就是意识。 就像一条鱼潜到水底,窜动不已,水波也就随之翻动不停了,所以也叫做作意。 作就是造作,它时时刻刻在动,无事生非,不管是善,不管是恶,使这个心总是不停地起念。 作意就是生心动念的开始。 众生无始以来,从来没有离开过念头,就是由于作意在捣乱、在起作用,就是由于我们的习气种子在八识里面鼓动,引心向境,使得心趋向于境界、粘著于境界。 所以说,坏就坏在这个作意上。 假如没有作意,我们就慧光朗照、现量昭然了。 因此,我们修行最要紧的就是要截断这个意,使作意不动。 净土宗念佛,禅宗参话头,密宗三密加持等等,其目的都是要截断这个意。 假如这个意不动、不起,那么我们尽管对境遇缘,也不会迷惑动摇了。 所以,修行最要紧的就是要截断这个意,使这个意不动。 触就是接触外境。 当你作意了,心动了,就引心向境,把这个心引到境界上,和境粘滞到一块了。 境又分为两种:一个是内境,是种子,称为习气,这习气在里面薰第八识;另一个是外境,由无明因缘变现为境。 六识揽之则发起现行。 譬如:有人爱好声色犬马,这个习气就在八识里面鼓动,薰发第八识,使他不知不觉地时时向往著声色犬马(内境),一旦他碰到了声色犬马的境界(外境),就不免有所举动,随之而行,这就是现行。 于是,他的心就被这个境界粘住了,滞在境界里而不舍了。 这个已经发生了的外境,反过来又触他的心,和其心接触、粘滞到一块去了,这就叫做触。 受就是接纳、领受的意思。 这个妄境一显现,他就接纳、领受境缘,而不能自已,舍不得离开了。 于是他就跟著这个境界来鼓动,随著境转,执著不舍,不肯放手,而且加上许多名相,这就是想。 心想不停,一发不能舍弃,所以思潮迁流不息,生起现行造善、恶诸业。 因此,思就是迁流不断,驱心造业之义。 这遍行五法都全了,就成为维系善恶的一面,但这一面是非常非常微细的,不是用定力观照可以看得到的,所以它叫流注生灭。 所谓流注,就像永无休止的流水一样,而这水流不像大海中的惊涛骇浪,也不像江河的波涛滚滚,而像静静的小溪水微微细细地流。 其实它流动得很快,快到极点了,反而不显其动,你也就看不见它,以为它是不动的。 实际上,既然色蕴如此虚幻不实、当体即空,同时也是妙有真空之性所显,那么,五蕴中的其余四蕴也不例外。 所以,下文紧接著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四蕴,虽然是心法,是无相相,但是和有相相的色法没有两样,同样是虚幻不实的,同样是真心所现。 色蕴既破,受想行识四蕴也就随之而破了。 所谓一法破,法法皆破。 由此可类推之: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们作功夫修持,就是要把这个心时时地摄在所修的法上。 比如念佛法门,就是要用佛号摄住六根不动,而不可有口无心地散心念。 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确切不移、无可改变的至理名言了。 参禅的人之所以要起疑情,就是要摄心不起。 修密法的人,要身口意三密相应,也是为了断除这微细的一念。 《起信论》曰:离念境界,唯证相应。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在理上明白、清楚了,就须遵循这些确切的教导和指示,精进地用功修行,这样才能成道。 上面介绍了五十一心所法中的五个遍行心所,下面我们接著讲一下心所法的第二位别境心所。 别境就是个别著境,即每个心的缘境,也就是著善、著恶的心,进而要造业了。 一旦到达别境时,那就止也止不住了,就要造业了。 别境心所又分为五法:欲、解、念、定、慧。 欲就是我们的欲望。 因为大家皆执著这个色身,所以都希望享乐,这就是乐欲。 当我们遇到了自己所喜欢的、心爱的境界,就很希望到这境界当中去,有所作为。 这就是要去造业的心。 譬如爱财的人,一旦看见了很好的发财机会,就会起发财的欲望心。 要发财,则必然要去造作。 不去造作,财怎么能够到手呢? 所以说,这个欲是必做之心。 接下来是解理解、胜解之意。 譬如,理解了在什么样的形势与环境中,怎样做才能发财,不然的话必遭失败。 这就是说,当他理解了什么境界对自己有利,事情怎样办才能成功,于是就下定决心去做,要他停不干,那是不可能的了。 这就是解。 念就是念念不忘,牢牢记取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定是专一之意。 不是修道入定或戒定慧中的定,而是专注事缘境界,执著不舍,专心致志地去做他的粘著生死的事业,这叫做定。 慧是慧黠之意,不是佛法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通达世法与出世法,一切圆融无碍,究竟的智慧),而是世间所说的世智才聪,是他在认为可以做的事业上,了然不疑,从而积累了经验,即对某种事情怎样做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这叫做慧。 上述就是五个别境心所的作用。 假如没有别境五心,纵然有前面的意、触、受、想、思善恶之念,也不会成为事实。 这个别境五法,不但世间的一切善恶事业需它成就,就是出世修行,也需要此五法,方能够成就。 我们修法欲成大道、欲离生死、欲度众生同出苦海,这不是欲吗? 因欲成道,故先须理解佛说的经义,次须摸清修行的道路,怎样修才能成功,且收事半功倍之效,而不致走冤枉路,这就是解。 念就是修道要念念不忘,专心致志地将整个身心扑在道业上。 不论修什么法,皆要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念念不忘地修去,才能成就。 念佛的人不是说二六时中都要执持名号,不可稍懈吗? 所谓二六时中,即二六一十二个时辰,也就是二十四小时,须将这佛号时时安在妄心中,念念不忘地执持不舍,这样死心踏地地用功,才能将妄心变成佛心。 念佛是在心地上用功夫,是在生死最切近处下手,所以最易成就。 任何事业,乃至十法界都是唯心所造,造贪、嗔、痴恶业,就落六道轮回。 反之,念佛、念法、念僧就能成佛。 所以修法要念念不忘地修,才能有所成就。 至于定和慧,我们学佛修行的目标是开大智慧成道。 要开智慧先须得定,若不得定,对境迷乱,为境牵引,覆障本性,怎能开得出智慧? 但是要得定,先须识得一切声色货利皆虚幻不实,犹如空花水月不可取、不可得,方能舍之而得定。 为舍离幻境,故须戒。 戒为定母,慧从定生。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的基础、根本要理,不可缺少。 五别境心所,看起来不是好东西,是造善恶业的祸端,就像前面讲五蕴中所说的那样,虽是造生死业之本,但我们如能善用它,则能用来成就佛道,救度众生。 心所法的第三位是善法,是我们修行成道的资粮。 共有十一种: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信是信仰,乃一切事业成功之母。 尤其修道,首重信仰,如信心不坚,即无成功之望,故为首位。 惭、愧二字,我们平常都是连在一起说的。 譬如说某个人犯了错误,毫无惭愧之心,毫不知羞耻。 其实,惭、愧有不同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惭是自惭,自己感到羞惭,深受良心的责备,于是自觉地不做坏事。 愧是愧他,愧对他人,对不起人家,像欠了人家一笔难以偿还的债,内疚不安,所以不敢做坏事。 接下来是无贪、无嗔、无痴。 我们知道,贪、嗔、痴三毒是六道轮回的祸首,一切过患的根源。 反过来,无贪、无嗔、无痴就是善了,非但人人能成圣贤,修道者也能证成大道了。 因为一切作意都是由贪引起的,都是由于我们看见了可欲境、可乐境,而心生贪念,总想取到手,于是不择手段,乃至造杀、盗、淫种种恶业。 所以说,贪为害最大,是个首恶。 如果没有贪就不会造业,一切恶业都止息了。 那么,无贪当然就是善了。 嗔指嗔恨心,是由于事情不合己意、不顺己心,或别人比我好,或因贪取不能得等等而引起的。 此心一生,即怒气不息,烦恼不休,非但修道不成,做人也就失群寡助了。 如果无嗔,处处自谦自责,虚怀若谷,为道安有不成乎? 贪和嗔根源在痴。 芸芸众生,因追逐外境,昧却本真,不识世间法都是空苦无常,而误认为实有,求取不已,随业流转,才成贪心,求而不得,又生嗔心,妄造恶业。 如果无痴,打开般若大智,知道一切皆空,不可得,不可取,又贪个什么呢? 若无贪,嗔从何来? 所以说,痴乃三毒之根也。 精进是努力不懈、勤奋进取的意思。 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不精进努力地去做,都不会成功的。 例如,我们上次去体操训练馆,亲眼目睹了体操健儿的训练情况,为了完成体能训练达标的任务,几位小运动员倒立在那里,黄豆般的汗珠不断往下滴,体能已达到极限状态,即一般人已不能再忍受的程度,可是他们还是咬紧牙关,艰难地苦练下去。 看了这种情形,真使人感动不已。 世间法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学佛修法是要了生死,成就亘古亘今不变之真常大道的伟大事业,我们的目的是要证成佛果,如此宏伟的目标,怎么能不倍受艰辛地精勤地修练呢? 理应比世人更努力精进,他们用十分力,我们就应该用百分力。 念佛的人,尚且要二六时中,精进不懈。 参禅的人、修密法的人更要加倍努力精进,不然的话,终生无成。 即或参禅修密的人开悟了,仍要精进不懈。 为什么呢? 因为多生历劫的习气尚未消除光,只有把习气消光,度生功德圆满,才能圆成果地佛。 而且,如果不时时刻刻地自励鞭策自己,反而放逸懈怠的话,还是会悟后迷的。 所以,稍一懈怠,就不会圆满成就。 而精进、勤奋是治放逸、懈怠等懒惰病的良药。 由此而知,精进、勤奋是成道之本,是非常重要的。 轻安是轻松、安逸、自在的意思。 我们若能离开贪、嗔、痴三毒,就会像放下了千斤担子一样,如释重负,身心轻松愉快。 所以,修佛的人身心轻快安逸、逍遥自在。 倘若还感觉不到身心轻快安逸,可以说还根本没有上路。 因为你的心还执著在世法世相上,放不下所负的重担,不肯舍弃它,所以得不到身心轻快安逸的自在感。 那就必须狠狠地斥责自己,鞭策自己,努力精进。 一切放下,才堪荷负如来家业的重担。 不放逸。 放逸是自己的身心言行放纵,毫无顾忌,不受任何约束的意思。 放逸就是懈怠、因循、败事的祸首,也是贪嗔痴三毒之所依。 放逸必定是闲闲散散地贪恋境乐,而不思上进,把自己有限的精力与时间浪费在声色犬马玩乐的爱好上,而白白地来世上做人一次,毫无建树、成就,岂不饮恨永世! 不放逸就是防止懈怠不前,敦促大家努力用功,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成道才有希望。 行舍是舍弃的意思。 我们只有舍弃了贪嗔痴,使心平等正直、无所粘滞,方可入道。 倘若我们心有所住,粘著东西不舍,妄心如何能转为清净,又怎么能平等正直呢? 所以说,念念舍处,就是念念入处。 舍弃了世法上一切虚幻不实的名利权势、荣华富贵,就能念念入道了。 就像人走路一样,假如前步不舍,站住不动,后步能跟上来吗? 这样能前进吗? 所以,修道要行舍,要勇于无畏地施舍,一切不住,妄心才能够寂净、不昏沉、不掉举,才能定慧等持,证入大道。 反之,若粘著在世法上,妄心就必然像五蕴中的行蕴一样,念念迁流不停了。 这样一来,修道不是昏沉,就是掉举,又怎么能够定慧等持,开大智慧呢? 所谓掉举者,就是念念不停地胡思乱想;所谓昏沉者,就是打瞌睡、昏昏入睡。 这些都是因贪嗔痴三毒恶习薰发妄想所致。 我们要行舍,不但是指身外之物要舍,即使自己的身心都要舍,这样才能真正入道。 讲到做行舍功夫,也是有层次的。 初步是舍离世法,一切不住。 但因旷劫执著的旧习难除,尽管想要用力斩断,但并不是一朝一夕即能斩得断的,须长时间与之奋斗,才能渐渐除尽。 因为做此功夫必须用力,故称有功之用。 功夫慢慢做得精纯了,舍到一念不生了,住著世法之见已除,就需进一步舍离佛法了。 倘若还有法见在,执著佛法不舍,那还是不究竟。 故所谓行舍,须世法、出世法一概皆舍,方为究竟。 功夫做到佛法也舍离,不可得了,即由有功之用进入到任运自然的无功之用了。 无功之用方为大用,从而自然合道。 任何人修道都必然要经过这几个阶段,不可能一下子就会任运到无功之用。 修道人初步皆是用力舍。 要肯舍,否则就不能入道。 修净土宗的人要肯舍离才能往生,假如不肯舍离娑婆世界,仍恋著不放,那又怎么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古德曾云:念佛一念,欣厌具足。 欣是欣往西方极乐世界,厌是厌离娑婆世界,而厌离就是要舍弃的意思。 修净土宗如此,修学佛教任何宗派、任何法门莫不如此,都要行舍。 同时,行舍就要善巧方便地做功夫。 妄想起来,既不要讨厌它,也不要压制它,更不要怕它,而是不理睬它,不跟它走,不随它跑,将它转空,就自然轻安入定了。 假如压制念头不起,就如搬石头压草,石去草又生,终不是究竟法。 而且难免要落到无记中去,像木石一样,无有知觉,终不能成佛。 所以,行舍不是盲目地胡来,而是要善巧地做功夫。 念佛的人只要提起佛号;参禅的人只要提起话头;修密的人只要提起咒语,妄念自然就消失了。 这是行舍的妙法。 不害是慈悯众生、饶益众生而不为众生所烦恼的意思。 它是专门对治我们的嗔恨心的。 如果我们没有嗔恨心,就不会伤害他人,同时也潜在地增长了自己的慧命,并在无形之中消除了自己的业障,所以这是自善。 佛教有一条重戒是不杀生。 不杀生则隐隐地滋长自己的慧根,这和儒教宣扬的仁义一样。 这十一个善法我们就概括地介绍到这里。 善法只有十一种,而恶法呢? 有根本烦恼六种,随烦恼二十种,加起来有二十六种之多。 可见世间的众生为善少而作恶多。 言之,怎能不令人慨然长叹! 恶法也谓之烦恼法,我们先讲根本烦恼,这是心所法的第四位。 所谓根本烦恼,就是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的根子。 它共分为六种,即贪、嗔、痴、慢、疑与不正见。 这六种烦恼就是人我和法我两种我执的根本,也是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的根本。 一切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的所有枝叶都是从此而产生的。 贪嗔痴三毒前面已重复讲了许多,这里就不多讲了。 贪嗔痴三毒是最坏的东西,是伤害法身、断除慧命的罪魁祸首,所以把它们放在首位。 接下来是慢、疑、不正见。 这三个烦恼是障道的根本。 为什么这样讲呢? 我们先从慢说起。 慢是贡高我慢之意。 因为慢认为我顶好、顶高,那怎么会无我呢? 当然是有我了。 既然有我,就障无我,就是无我的障碍了。 《金刚经》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只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都没有了,都破尽了,才能断人我执,进而破法执,断法我。 人、法皆空,才能了两种生死。 而我慢是执著有我,障了无我,生死如何能了呢? 疑则不信,故障正信。 世间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均以信为首。 只有信心坚固,才能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做起事来才有力量,才能成就。 一切众生皆在六道轮回中枉受生死之苦,而要出这苦海只有相信佛法,虔诚修道,别无他途。 所以,净土宗的修行要诀是信、愿、行。 首先要信得真、信得切,才能发愿修行。 信仰坚固,发愿才能深广宏大,修行才能精进、勤奋,才能有所成就。 其他宗派无不以信为首。 如果疑而不信,以为人活著是有,死了就没有,结果疑真认妄,追逐贪取虚幻的名利权势、荣华富贵,造业受报,所以疑为害甚大。 人们总以为死了就没有了,殊不知人活著也是没有。 因为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都是依他起,本无自体,本来皆空。 说有者,不过是假相,而不是实有。 若执为实有,不是痴吗? 还有人问:人死了如有识神离体,有谁看见过呢? 如果说眼睛看得见的才是有,看不见的是没有,那么,世间上眼睛看不见的物质多得很,你能说它没有吗? 譬如X光射线、紫外线、红外线、分子、原子、中子、质子、电子等等,人们通过科学实验,逐步观测证明了它们确实存在著,大家还能否定它们的存在,而说没有吗? 所以,不能因我们的眼睛看不见,而否定它的客观存在。 我们更须知道,一切作用、一切功能、一切现象都是从你眼睛看不见的真心佛性而发起的。 如果没有佛性,我们这个身体犹如木偶,那又怎么谈得上做任何事呢? 所以,我们要坚信不疑,佛法是科学的。 依照它的方法去做、去修持,是会得到验证的。 念佛证到念佛三昧,参禅参到开悟,修密证 发布时间:2024-12-28 08:34:2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8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