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元音老人:大音希声 一、元音老人书信 答深圳弘法寺印钦法师 内容: 答深圳弘法寺印钦法师【印钦法师俗名张乃勇,编者】李上师:近安【元音上师批语:做一切事俱随缘应付,不起第二念,既无患得患失之心,亦无毁誉成败之念,须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做时如别人在做,做过后,如未做一样,无一点痕迹留落心中,而不是逃避现实呆在无事匣里。】某某请台湾禅师来杭传法一事,上次已经写信报告了一些情况。 事后,某某又与我、水行舟、阿仙、乐医师一讲,我又心活了【元音上师批语:真理不怕辩论】,又觉得他有些道理。 他讲心中心法,下坐后如何观心,李师没讲清楚,【元音上师批语:真没讲清楚吗? 叫大家看一念不起处,非同木石了了分明的是谁? 又说念起要看见不随之流浪,这不是如实观照吗? 难道要如此人所说,将吃东西的味道留在心中或将同房的淫乐长期伫在心脑中,才是观照吗? 假如这是观照,只是魔王的观照,是下地狱的观照。 再说讲个观照,已是多余,已是钝置了行人。 本来大家都是佛,只要醒悟,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就是当人的佛性,起念就是妙用,用不着照空,才是真正的禅法。 现在此人叫大家每个细节都不忽略,这是不起分别吗? 这不是着相吗? 细品食味和淫乐,还要将食品经过咽喉肠胃的情影体会出来,这是“当下即了”吗? 既要念念不停留,又叫人将淫欲念发展扩大到身体各部和一切生活中去,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 魔王说法就是这样矛盾百出。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是正是魔? 要听其言,观其行。 如言行不一致,纵说得天花乱坠,亦知其为魔。 此人到广州说法,要先讨四千元,才肯说;到深圳,开口就骂人,驳他的话,就动手打人,及至于喊警察抓他,才灰溜溜的逃走。 所谓的禅宗大德就是这样吗? 真丢人。】而台湾禅师来传的如实关照,有下手处,马上好用,是方便法门,是如来正法,万法都要规到这里,是唯一的正法。 观照,即是法平等,不起分别,做任何事,均要清楚,每个细节都不忽略。 因为法皆是缘起性空,所以在观照中当下即了。 因在仔细观照中,随缘起念中,念念不停留,如有停留即有不清楚处,即是妄心。 即要挨那禅师的打。 我拿出您上次在三台山讲的录音稿与之对照:观自在就是叫我们做功夫,观是观照,时时看着念头的起处,不动摇,自是自己。 什么是自己呢。 我们错认色身是自己,认这身体是我,就要享受,要吃得好,穿得好,贪得无厌,这就造业受报了。 这色身不是我,这色身是我们所住的房子,里面有个真人,这真人才是我,这真人就是现在六根门头放光的东西——能见能闻的功能,就是我们在当下一念不生,前念断,后念不起,当中没有念头的时候,这时候,虽然一念不起,但非木石无知,而是了了分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能见所见,能闻所闻,都不可及,能所双忘,这就是我们的本性,这就是自己。 圭峰禅师说:“莫认色身,以空寂为体”。 我们的本性象虚空一样,虚空就是我,我就是虚空。 假如我之外有一个虚空,还有一个空在,那也不是了。 我们不要向外面去求取,放下就是。 莫求真,但歇妄,不要求啊! 你本来就是佛哦,还求什么佛呢? 歇下妄心就是菩提。 菩提者就是正觉,就是觉悟,我们观这个自己。 但是刚开始明白了道理,心还提不住,要跟境界跑,需要做功夫看住它,观照这本性安住在本位上。 功夫做熟了,进一步观也不要了,观是有功之用,再要进到无功之用,无为法,一切不可得,观就不要了。 但是要注意:功夫到这一步,才能不要观,功夫没有到,你把观放掉,便流浪了。 有人说一切时做功夫是住着。 开始时需要住着,你不住着功夫上,你就跟境跑了. .. .. .我们做功夫要懂诀窍,这诀窍就是不要着神奇,不要弄玄妙,认识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灵知是当人的本性,以平常心处理一切事物而一丝不可得。 [此一段为引用元音老人所讲—编者注]水行舟还是觉得太笼统,不如这新法来的清楚【元音上师批语:他讲的什么新法? 不妨拿出来大家讨论】,觉得以此来补充心中心法【元音上师批语:呜呼! 可怜!】,给人多个阶梯,多个方便还是很好。 【元音上师批语:圆顿大法本来无门门,哪有什么阶梯? 上面说过,讲个观照已是多事了也。】我心即动摇了【元音上师批语:这都是脚跟不点地之过】,想多了解了解这部法的内容。 花了些时间了解,但结果我发现都一样。 还是要靠自己做功夫。 【元音上师批语:不过也好,吃一堑长一智。 下次可不为妖言魔语所惑矣。】法无高下,人心不同,一念清净之心,即是最简单方便的观照法。 【元音上师批语:本来佛法就是这么简单,没有什么玄妙复杂,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贪取外相,迷失本来而落轮回。 今苟觉悟,千年暗室,一灯能明,何用多所求取? 所以临济禅师悟后说:黄檗佛法无多子也。】什么是一念清净之心,即是放下有求之心。 因为我还想“速成就”,【 元音上师批语:本来是佛还想成就个什么?】还想找方便法。 所以一念清净之心就升不起来了。 所以还是一切不可求,只管息妄,莫求真。 【元音上师批语:是! 是! !!】一切无求是道常。 这样,一切事一切时都好做,孩子事烦,不起分别,没有取舍,无所求,即不会觉得烦,只是随缘而做即是。 其他一切烦恼事也皆是如此。 【元音上师批语:今日可谓醒悟矣! 真不枉用功一番。】说来说去是这样简单,可做起来又总是走失,总是各种各样的所求之心障碍了一念清净之心的升起。 【元音上师批语:多生积习,本非一日可除,只须时时觉察,损之又损,则水到渠成,圆证果地矣。】惭愧惭愧。 唯有好好用功以补救。 【元音上师批语:元音上师批语:如是,如是! !!】某某现在陷入较深,可能再没人跟他跑。 冷上一些时候,有助于他反省自己。 【元音上师批语:只为根不净,转令魔所着,此亦宿世之业障报也,但也是脚跟不点地之过。】上师如能有空,可再方便开示一下,坐下如何用功之事,【元音上师批语:坐下用功,八个字可以概括,即:“内 不随念转;外 不为境牵”行坐住卧处俱能做到,不消三五年,即能打成一片。】或将这九四年杭州三台山讲话录音稿,再重新整理一下【元音上师批语:这也可以】,拿来流传。 不知上师身体近况【元音上师批语:尚好】,是否吃得消。 如上师想要那录音稿,可让吴某转告我,不用回信。 【元音上师批语:不要了。】祝上师身体健康。 【元音上师批语:祝你上上升进,圆满成就。 中丁 3月2日 】弟子张乃勇 愧拜一九九五年二月十八日一丝心得何为一念清净心,知幻不求诸妄息。 色身本自【元音上师批语:假】四大取【元音上师批语:成】,幻生幻灭无来去【元音上师批语:自体】。 执着色身必贪求,成佛求速还是取【元音上师批语:妄】。 自己本是天真佛,歇下妄心真即显。 刹那见性当下是,无生法忍须不【元音上师批语:不须】疑。 如不坚信此真性,【元音上师批语:纵脱】根尘脱落也无益。 【元音上师批语:亦非真】外求之心不冥灭,【元音上师批语:实未】证悟之后还要【元音上师批语:是】迷。 任你定入九重天,【元音上师批语:有】求心无法脱六道【元音上师批语:轮回】。 元音上师批语:时时警觉【元音上师批语:不】贪求心,时时一念清净起【元音上师批语:常现前】。 时时住在【元音上师批语:着】清净心【元音上师批语:亦是幻】,清净遍满住亦离。 西湖水满还是浅,都是西湖水自体。 幻化绿生万重象,皆是性空自菩提。 时时用功观自在,事事物物参【元音上师批语:唱】禅题【元音上师批语:偈】。 透得身边索【元音上师批语:琐】事禅,何须重金远求师。 有求即是能所在,巴掌打死也是迷。 李上师:近安。 您离开杭州这段时间,我们又聚了两次,一次在周医生家,第二次在阿仙家。 还是讨论知见问题。 一、什么是见性? 为什么李师说见性并不难,那么难在哪里? 为什么李师开始在信中讲某某理上见性,后又讲他根本没见性。 心中心法讲的见性是什么? 二、什么是根尘脱落? 什么是猛着精彩,一把擒来? 三、在保任除习气期间,做观心的功夫时观什么? 如何是缘起性空? 怎样觉照? 因为大家都有要搞清楚的要求,所以讨论得很认真。 李师拍一下手,告我们:前念已断,后念未起时,了了觉知的就是你的本性。 见性就这么简单。 至于这个境界、那个境界,见到这个、那个都不是,因为都是有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说是【元音上师批语:似】一物即不中”。 难在敢于承当,我们往往不认可。 还要再找,再外求。 承当不是空口说说的,而是真的一切放下,不再有所求,认认真除习气。 李师拍手“啪! ”的一声,念头中断,一念清净心升起。 即是见性,但因积习太深,很快又被习染复盖,如月亮一闪而过,又被乌云掩盖。 这一闪而过与沥沥孤明的月亮是同一个,完全一样,只是见者,时见,时不见。 一闪而过,也是见,如能当下承当,就此深信不疑,一切放下,去做认真除习的工夫,就是大根器的人,可惜,多数人不能这样,还要疑,还要找,脚根不点地,所以李师说是根本没见性。 心中心法讲的见性是在一定的定境基础上,一下子根尘脱落,“虚空粉碎大地【元音上师批语:平】沉浮”,能所双忘,此时“猛着精彩,一把擒来”。 ——就是要我们认清空净本身即是自性,就是要我们承当下来,不要再疑。 根尘脱落是没有能所的,一有能所,已是启用【元音上师批语:应用也不着能所】。 所以根尘脱落时,会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境界,但有这种境界并不等于就是见性,因为有些气功师也能练出这种境界,还要【元音上师批语:认识】承当下来,深信不疑,就此去做保任的功工夫。 在保任期间,我们要时时觉照,觉时,不是觉知见,而是要觉性体本空,一齐放下【元音上师批语:一切举措施为皆是本性妙用】,比如乐静讲,看到电视中的坏人抽烟等等丑态,而想到他们与我本性一样,只是因迷而这样,而起悲心等等,这还都是觉在知见上。 平时观心的觉照,觉的是烦恼起处或逐境起念时,马上一齐放下,空掉,善、恶念都不起,一有分别已经不是了。 所以,在我们目前,力量很差,经常失觉的情况下,要多做做王骧师教我们的于大喜或大悲时,突然“断”一分钟,和平时经常“沉”半分钟,每天数十次。 这些方便法门很适合我们现在的状况。 再有,讨论中,还涉及了禅宗参话头。 这实际上是考验学人平时是否住在本性上,不着相,工夫如何。 如跟着禅师的话头跑,或滞语答不出,都不对。 因为都是又回到了思维习气上去了。 如工夫好,心清净自然流出,所谓直言对答,肯定能答得好。 记得去年在三台山李师饭后闲谈中提问何为三身,我在李师心力加持下,因清净而能自然答出,答得不用动脑筋,很轻松,即是所谓“直心”。 有时,我很羡慕一些直心的道友,觉得他们的根器真好。 其实,直心无法学,只管老老实做歇妄的功夫,妄心少了,常住本性,自会直心。 四月二十一日 乃勇 愧拜乃勇:来信所讨论问题,非常中肯,足见你们用功俱有进境,且都有正见,将来一定有大成就。 这是你们的福德,也是佛门之幸。 匆复。 元音4月27日与寿同尽,何如此了之一了百了,关系于生生世世者乎。 即尊贵如帝王亦不免同草木同腐,金刚偈云:三千七宝诚多,用尽终归生灭。 一句偈文,悟之直到菩提,是何等意气。 (此为上师一文稿——书信提供者注)世俗:我相:自恃有财宝学问,轻慢一切人人相:虽行仁义而言高自负,不普敬他人,我有道,不会敬他众生相:好事归己,恶事施于人寿者相:对境取舍分别修行人:我相:心有能所,轻慢众生人相:恃持戒生定,轻 破戒无定者众生相:厌三途苦,愿生诸天寿者相:心爱长寿,勤修福业,诸执不忘灵训参归宗:沩山谓仰山,莫入阴界当会取不会的信位人位夹山法身、法眼芙蓉楷答话船子打夹山:睦州 二个如丧考妣灵云:如何得离生死? !青山本不动如何是真常流注? 似镜长明向上更有否? 有,打破镜来相见。 发布时间:2024-12-30 08:51:4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8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