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僧格 内容: 僧格济群法师作为一个出家人,僧格的养成也非常重要。 所谓僧格,也就是出家人特有的品格和威仪。 僧格不仅是衡量一个僧人的标志,也关系到佛法在世间的流传。 世人对佛教的印象,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读了佛经,而是通过对出家人的观察得来。 如果僧人威仪具足、自在安详,往往不需要通过说教,就能使人折服并对佛法生信。 但如果出家人缺乏应有的修养,散漫粗俗,世人往往也会因此而生起轻慢之心,觉得佛法不过如此。 僧人的威仪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气质,一是外在的言行。 内在气质源自定、慧的修习,从而保有内心的祥和自在。 一个修行有素、内心安然淡定的人,所传递的气息也是安详而有摄受力的。 反之,一个心浮气躁的人,则会散发出焦虑不安的气息。 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大多数人来到寺院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宁静。 如果出家人也表现得心浮气躁,又何以教化世人? 关于威仪的教化作用,佛经中记载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当年,舍利弗尊者未出家时,已是很有成就的外道修行者。 某日,因目睹马胜比丘的威仪而大为折服,心生景仰,恭敬询问道:你的老师是谁? 必是大成就者吧? 他平日都为你们说什么法? 马胜比丘回答说:我的老师就是释迦牟尼,在他的教法中有这样一个偈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舍利弗闻之起敬,并由此因缘追随佛陀出家,成为佛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尊者。 可见,威仪的教化作用不可思议,而威仪的基础就是僧格。 那么,僧格从何而来? 必须通过戒律的规范和定、慧的熏修。 我们进入寺院之前,也是和常人无别的在家人,也会充满世俗的想法,喜欢名利声色,或许还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或举止散漫,或争强好胜。 对于在家人来说,这些也许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 但出家之后就必须依戒律改造自己的言行,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一个内心真正调柔的人,行为必然是如法的。 而在没有完全调伏内心之前,严格依照戒律的要求生活,则能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消融习气。 在戒律中,对于行住坐卧皆有一定之规,从而使我们由身的调柔达至心的调柔。 关于僧格的培养,也有相应的程序,那就是五年学戒,不离依止。 出家后,必须在五年内依止师长学习戒律,实践作为僧人的行为准则及生活方式,包括沙弥戒、比丘戒。 有律仪生活为基础,才能进一步闻思经教。 这里所说的依止,不仅是学习戒律的条文,更要在师长的指导下生活,将戒律落实在行动中。 比丘戒包括止持和作持两部分。 止持,即比丘所应遵循的二百五十戒。 作持,则包括诵戒、结夏、安居等。 止持的特点,是告诉我们什么不能做,如在家五戒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属于止持的范围。 止持乃以止为作,从而止息内心的贪、嗔、痴烦恼。 无始以来,我们因无明而养成很多不良积习,如何克服它们? 首先就应远离这些错误行为。 就像吸毒者在戒毒期间,必须远离毒品,否则很难奏效。 出家人的生活,一方面是通过戒律来限制自身行为,通过止息的力量来对治恶行。 一方面是保持少欲知足的生活状态。 出家生活是简单的,生活环境简单,内心也容易获得平静。 若是环境太复杂,幻想自然随之增多。 欲望特别大的人,必然要为了满足欲望而不断操劳,不断消耗自己的时间、精力、心力。 现代人虽然生活好了,但普遍活得很累,时刻都在挣钱和消费的循环中奔忙,几乎没有片刻闲暇。 相比之下,出家人确实太有福报了。 我们不必为生存奔波,我们的生活,是为真理而求索,为悟道而修行。 也正因为如此,生活方式要尽可能简单,既能减少内心贪著,也是珍惜现有福报。 在早期僧团中,佛陀规定比丘们奉行极为简朴的生活准则,树下坐,常乞食,云游四方,一瓶一钵,身无长物。 中国古代禅僧的生活也同样淡泊超然,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正是这种了无牵挂的修道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匮乏,但内心却充实自在。 生活在现代的出家人,物质生活虽然比以前丰富了,修道环境却非常严峻。 现代人修行确实比古人要难,因为外在的诱惑太多了。 修行需要有相对清净的环境,尤其在尚未具备相应定力之前,环境是否清净如法,更显得重要。 过去,寺院的一堵围墙就将我们和红尘隔开了。 但现在,报刊、电视、网络早已突破了围墙的阻隔。 即使我们身处围墙之内,仍可能受到外界干扰。 所以,我们除了持戒之外,还必须培养自身的定力,否则很难抵挡种种诱惑。 除例行的早晚功课之外,我们应该每天安排一定的禅修时间。 打坐能帮助我们将心安住于正念,培养生命内在的自主力量。 当这种力量强大之后,我们才有能力抵挡外在环境。 否则的话,很难在五欲六尘中保持初心不退。 即使能够坚持,也往往坚持得非常艰难。 而有了定力之后,内心自然就能安住。 此外,我们还要具足透视世间的智慧。 学习教理,便是帮助我们获得正确看待世间和人生的智慧。 若看不清世界的真相、看不清生命的奥秘、看不清自身心念的幻化无常,我们和世人的认识又有什么差别? 可以说,我们就没有在佛法中真正得到受益。 对于出家人来说,外在威仪和内在心行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造就僧格的两大要素。 其中,通过修定而开发智慧更为重要。 若能以佛法智慧俯视世间,我们才能真正保有超然物外的自在,才能救济群迷而不为尘劳所染。 2004年秋讲于寒山书院《发心、僧格、正见》 发布时间:2025-01-07 08:46:5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9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