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内容: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弘 一其实对于临终的病人,不用给他太多的建议,不要弄巧成拙! 尤其有时在家人会很好心,告诉他:你一定要吃某某药、某某食物等等。 其实这个时候,他需要的不是这些,往往需要的就只是身心的安宁。 如果我们以世间爱执之心劝诫他:你一定要吃什么药,不吃不行啊! 一直说一直说,会让他很烦,反而对他身心的稳定有障碍。 所以我们要本着慈悲与善巧的智慧,来判断怎样对病人好,就怎么做;而不只是单方面,自己想要怎么做。 所谓慈悲,就是无论我们赞叹他的善根、或是为他说法,都是出于一种希望他能够离苦得乐的慈悲心。 而不是以讲法者的姿态,在这里滔滔不绝的说法,不是这种心态。 而是真正地对他的苦感同身受,希望帮助他离苦得乐的慈悲心。 所谓智慧就是要善巧方便地引导。 劝导亡者有两大重点:第一要放下;第二要提起。 用种种开示,劝他放下对娑婆世界的执着。 如果他内心有特别放不下的事情,就要多开导他,或帮他处理好,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比如他还有些财务,没有处理好,就要赶快帮他处理好。 或者他有什么心愿未了,赶快帮他解决。 如果实在无法解决的,就要为他开示,引导他放下。 再者,就是要提起--提起他的正念。 一方面列举他今生所修的善业,让他心生欢喜,对自己有信心。 这个信心很重要,当他对自己有信心时,再念佛求生西方,就容易相应。 另一方面,就是为他说法,引导他的去处。 当然,主要是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他有特别欢喜修的法门,这时候就要引导到他相应的法门。 比如说他是修藏密的,那我们若在旁边念阿弥陀佛助念,他如果不契机,这就不相应了。 或者他本身喜欢念观音菩萨,我们若硬要他念阿弥陀佛,他也会因为不相应,反而起烦恼。 若让病人因此起烦恼,有时候反而会依着恶念,堕落三恶道,那就不好了。 而且他这个烦恼心,还是缘着三宝的境界而起,那更不好。 所以这时候,不管对他开示也好,用药也好,或者给他吃什么东西也好,都要以善巧智慧来判断。 不是说我们认为好的,就一定给他,要看他的接受的程度。 关于劝导放下和提起的运用必须灵活,没有固定的格式,只有透过一次次的实际操作,以培养经验。 如果找到相应的切入点,让他生起欢喜心。 这时再帮助他放下对娑婆世界的执着,就容易多了。 或者有的人对未来非常迷茫,我们就先告诉他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让他提起好乐心了,再劝他放下身心世界,他就容易放下。 还有的人特别执着某些事情,我们就要先破他的执着,让他先放下之后,再帮他回忆这一生所修的善业,或者再为他讲未来的去处,他才听得下去。 这些都要试试看,我们在跟他讲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反应,所以临终关怀最好在往生前几个月就开始,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还要观察他的神识清不清楚,如果神识都不清楚了,那讲再多也没有用。 所以重点就是为他讲相应的开示,以提起他的正念。 到病人临终时,他已经断气、或快断气了,我们此时就是稍微提醒一下,之前跟他所说的法就好。 摘自《南山律在家备览--别行篇》 发布时间:2025-01-09 08:20:1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9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