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依境发心 内容: 依境发心◎ 良因既然以法界为量,十法界的善法浩瀚无垠,如果我们的心量卑微,岂能容纳? 就像大海要广大无边,才能容纳百川。 所以我们必须发起相应的广大心才能容受。 本段就是说明能缘的心,要如何扩展,才能与法界的境量相应。 《事钞》云:次令发戒。 应语言:当发上品心,得上品戒。 《行事钞》说:授戒师要令受戒的人,发起戒体,就应该告诉戒子说:当发起上品心,才能得到上品戒体。 如果不事先练习,不知道什么是上品心,更不知道如何发起上品心,那么授戒师即使这么说,也是枉然。 所以必须先介绍什么是上品心,再谈如何发起的善巧方便。 道宣律祖介绍上品心时,是先介绍下品、中品心后,才谈到上品心的。 为什么呢? 首先是因为上品心具足慈悲与智慧,是比较微细的境界。 所以要通过下品、中品到上品,渐次地认识后,对上品心才能真正地了解,而不会含糊笼统。 例如有时我们只是发起人天的善念,却会以为这就是菩提心。 就像有的人常常到佛寺做义工,大家会赞叹说:菩萨你很发心! 久而久之就真以为我们是菩萨了,而事实上这可能只是人天的善念而已。 真正菩萨的发心是很广大的,所以我们要从人天的发心次第学习,才不会以凡滥圣。 同时,从下到上依次学上来的话,才能凸显出菩提心的殊胜。 就像学人曾经看过一个印度教的外道写的一本书,其中谈到他们的修行法门。 我看的时候感到这个外道的慈悲、智慧,实在也是很了不起。 此时转念再想,佛陀时代只有那些大阿罗汉,才能折伏这些外道,这时才深感阿罗汉的尊贵。 平常我们在大乘佛法的环境中,常常会将阿罗汉跟菩萨相比,而显得阿罗汉的慈悲与智慧都比较卑劣;当与外道修行人相对比,会发现原来阿罗汉也是很了不起的。 当感受到阿罗汉的殊胜后,再往上看菩萨。 菩萨可以生生世世为了众生,而不辞劳苦地度化众生,这时才能感受到菩萨的不可思议。 阿罗汉的慈悲心已然非常殊胜了,而菩萨的大悲心更是不可思议! 我们做善事,如果被人讥嫌、毁谤,往往就退心了,心想算了,为了大家这么努力地付出,结果却是这样,我还不如自己用功更好,很容易就会有这种心态。 此时,若比对阿罗汉那种无我与慈悲,再比对菩萨的大悲心,才能真正感受到菩提心的殊胜。 所以从下到上的次第学习,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避免我们认知错误,所以从下、中、上,一个个去比对,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上品心。 第二就是通过与下品、中品心的比对,才可以真正地看到上品心的殊胜,而生起好乐追求之心。 摘自《南山律在家备览导读宗体篇》 发布时间:2025-01-11 08:54:1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9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