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法莲华经文句 第一卷 内容: 妙法莲华经文句 第一卷 妙法莲华经文句第一卷天台法华[跳-兆+(梳-木)]序镜中沙门神逈述叙曰。 至理无名。 名流四天之下。 真乘不动。 动出三界之中。 证教即事而凝然。 悉檀随缘而化物。 无谋汲引。 功莫大哉。 妙法莲华经者。 洎仁雄出世。 为一大事因缘之所说之也。 但药木不同。 受润成异机宜匪一。 禀教亦差。 其施权也。 则鹿苑四谛之法轮。 其显实也。 则鹫峰三变之净土。 旨深词置。 人尊道高。 彰寿量之远本。 会伽耶之近迹。 雨吹击演。 废昔说之筌蹄。 开示悟入。 获今家之鱼兔。 微尘菩萨。 增道损生。 草庵声闻。 耻小欣大。 药王烧臂而供养。 多宝全身以证明。 圆极冲微。 不可得而言也有天台大师。 法号智顗。 昔于如来前。 亲听兹典。 位居五品。 声振两朝。 不历讲肆。 佛乘悬解。 陀罗尼力乐说不穷。 常于陈主大极殿。 对御讲仁王般若经。 万乘屈膝。 百官弹指。 且如观心释。 妙离有无。 取真性作轨。 藉资照成彻。 叙名诠宗异于古德。 五义核理。 皆扶圣教。 自智者弘法三十余年。 独有维摩疏。 隋朝奉炀帝敕。 撰此之玄文。 乃是灌顶法师私记合二十卷。 非智不弹。 斯言允矣。 及其灭后一百余载。 至唐天宝中岁在戊子。 有东阳郡清泰寺朗和尚。 法门之眉寿。 凉池之目足。 乘戒俱急。 内外兼包。 获满慈之宝器。 坐空生之石室。 必于讲授之次。 默然叹曰。 观其义趣。 深契佛乘。 寻其文势。 时有不次。 或文续义断。 或文后义前。 或长行前开其章。 或从后直述其义。 或偈中先举其数。 或后不次其名。 然圣意难测。 但仰信而已。 今因诸听徒频劝请曰。 上根易悟。 探颐不迷。 中下之流。 寻文失旨。 傥更垂次比。 此则弘益巨多。 和上再三筹量。 事不获已。 乃专念大师。 求加可否。 因梦所感。 方始条伦。 盖亦随情便宜。 诚谅。 非苟求同异。 辄有增减于其间矣。 冀后诸学者。 晓其元意。 寻领索裳。 担金弃砾。 说真实法。 非虚妄人。 助玄风之广扇。 备丹丘之添削。 则百界千如。 宛同府契。 化城宝所。 尽亲津桥。 赖弥勒之殷勤。 回文殊之靳固。 辅发智之六足。 褒春秋之一言。 神逈等。 并采综文前。 轻安谛理。 莫不空王佛所。 同共发心。 十六沙弥。 咸皆代讲。 翳花逢日。 除瘼养珠。 诚愧雁门之笔。 曷窥龙嚬之奥。 庶探玄之士。 沐道流而有本焉天台智者大师说序品第一(佛出世难佛说是难。 传译此难自开悟难闻师讲难一遍记难。 余二十七于金陵听受。 六十九于丹丘添削。 留赠后贤。 共期佛慧)委释经题已如上说。 序者训庠序。 谓阶位宾主问答悉庠序也。 经家从义谓次由述也。 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 次序也。 放光六瑞起发之端。 由序也。 问答释疑正说弄引。 叙述也。 具此三义故称为序。 品者中阿含云跋渠。 此翻为品。 品者义类同者。 聚在一段故名品也。 或佛自唱品如梵网。 或结集所置如大论。 或译人添足如罗什。 今药王本事是佛唱。 妙音观音等是经家。 译人未闻。 诸品之始故言第一。 佛赴缘作散花贯花两说。 结集者按说传之。 论者依经申之。 皆不节目古讲师但敷弘义理不分章段。 若纯用此意。 后生殆不识起尽。 又佛说贯散。 集者随义立品。 增一云。 契经一分。 律一分。 阿毗昙一分。 契经更开四。 谓增一长中杂。 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 长阿含破邪见。 中阿含明深义。 杂阿含明禅定。 律开五部及八十诵。 阿毗昙开六足八犍度等。 阿含谓。 施戒慧六度皆足也。 谓根性道定等八种聚也。 天亲作论以七功德分序品。 五示现分方便品。 其余品各有处分。 昔河西凭。 江东瑶。 取此意节目经文。 末代尤烦光宅转细。 重雰翳于太清。 三光为之戢耀。 问津者所不贵昙鸾云。 细科烟扬杂砺尘飞。 盖若过若不及也。 庐山龙师。 分文为序正流通。 二十七品统唯两种。 从序至法师。 言方便言真实。 理一说三故。 宝塔下。 身方便身真实。 实远唱近故。 又从方便至安乐行。 是因门从踊出下是果门。 齐中兴印。 小山瑶。 从龙受经分文同。 玄畅从序至多宝为因分。 从劝持至神力为果分。 从嘱累尽经为护持分。 又有师云。 从序至学无学人记。 是法华体。 从法师至嘱累。 明受持功德。 从药王尽经。 美诸菩萨本愿。 有师作四段。 初品为序段。 从方便至安乐行。 开三显一段。 从踊出讫分别功德。 开近显远段。 后去余势流通段。 光宅云从印受经。 初三段次各开二。 谓通序别序。 正谓因门果门。 流通谓化他自行。 二序各五。 二正各四。 二流通各三。 合二十四段(云云)。 夫分节经文悉是人情。 兰菊各擅其美。 后生不应是非诤竞。 无三益丧一道。 三益者。 世界等三悉檀也。 一道者。 第一义悉檀也。 天台智者分文为三。 初品为序。 方便品讫分别功德十九行偈。 凡十五品半名正。 从偈后尽经。 凡十一品半名流通。 又一时分为二。 从序至安乐行十四品。 约迹开权显实。 从踊出讫经十四品。 约本开权显实。 本迹各序正流通。 初品为序。 方便讫授学无学人记品为正。 法师讫安乐行为流通。 踊出讫弥勒已问斯事佛今答之半品名序。 从佛告阿逸多下。 讫分别功德品偈。 名为正。 此后尽经为流通。 今记从前三段消文也问。 一经云何二序答。 华严处处集众。 阿含篇篇如是。 大品前后付嘱。 皆不乖一部。 两序阿妨。 今不安五义者。 本门非次首故也。 迹门但单流通者。 说法未竟也。 有无之意云尔。 今帖文为四。 一列数二所以三引证四示相。 列数者。 一因缘二约教三本迹四观心。 始从如是终于而退。 皆以四意消文。 而今略书。 或三二一。 贵在得意不烦笔墨。 二所以者问若略则一。 若广匪四。 所以云何答。 广则令智退。 略则意不周我今处中说。 令义易明了。 因缘亦名感应。 众生无机虽近不见。 慈善根力远而自通感应道交故。 用因缘释也。 夫众生求脱此机众矣。 圣人起应应亦众矣。 此义更广处中在何。 然大经云。 慈善根力有无量门。 略则神通。 若十方机感。 旷若虚空。 今论娑婆国土。 音声佛事。 则甘露门开。 依教释者。 中说明矣。 若应机设教。 教有权实浅深不同须置指存月亡迹寻本。 故肇师云。 非本无以垂迹。 非迹无以显本。 故用本迹释也。 若寻迹迹广徒自疲劳。 若寻本本高高不可极。 日夜数他宝。 自无半钱分。 但观己心之高广。 扣无穷之圣应。 机成致感逮得己利。 故用观心释也。 三引证。 方便品云。 十方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若人天小乘非一非大。 又非佛事不成机感。 实相名一广博名大。 佛指此为事。 出现于世。 是名一大事因缘也。 又云以种种法门。 宣示于佛道。 当知种种声教。 若微若着若权若实。 皆为佛道而作筌罤。 大经云。 粗言及软语。 皆归第一义。 此之谓也。 寿量品云。 今天人阿修罗。 皆谓我少出家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得三菩提。 然我实成佛已来。 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以斯方便导利众生。 方便品又云。 我本立誓愿。 普令一切众。 亦同得此道。 如我等无异。 又五百受记品云。 内秘菩萨行。 外现是声闻。 实自净佛土。 示众有三毒。 又现邪见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众生。 此则师弟皆明本迹(云云)。 譬喻品云。 若人信汝所说。 即为见我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并诸菩萨。 当知随有所闻谛心观察。 于信心中得见三宝。 闻说是法宝见我是佛宝。 见汝等是僧宝(云云)。 四示相者。 且约三段示因缘相。 众生久远蒙佛善巧。 令种佛道因缘。 中间相值。 更以异方便。 助显第一义。 而成熟之。 今日雨花动地。 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复次久远为种。 过去为熟。 近世为脱。 地涌等是也复次中间为种。 四味为熟。 王城为脱。 今之开示悟入者也复次今世为种。 次世为熟。 后世为脱。 未来得度者是也。 虽未是本门。 取意说耳。 其间节节。 作三世九世。 为种为熟为脱。 亦应无妨。 何以故。 如来自在神通之力。 师子奋迅大势威猛之力。 自在说也。 以如是等故。 有序分也。 众见希有瑞。 颙颙钦渴。 欲闻具足道。 佛乘机设化。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故有正说分也。 非但当时获大利益。 后五百岁远沾妙道故有流通分也。 又示教相者。 此序非为人天清升作序。 非为二乘小道作序。 不为即空通三作序。 不为独菩萨法作序。 乃为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佛道作序耳。 此正不指世间为正。 不指萤光析智为正。 不指灯炬体法智为正。 不指星月道种智为正。 乃指日光一切种智为正。 此流通非为杨叶木牛木马而作流通。 非流通半字。 非流通共字。 非流通别字。 纯是流通圆满修多罗满字法也。 次示本迹者。 久远行菩萨道时。 宣扬先佛法华经。 亦有三分上中下语。 亦有本迹。 但佛佛相望是则无穷。 别取最初成佛时所说法华三分上中下语。 专名为上。 名之为本。 何以故。 最初成佛初说法故。 为上为本。 此意可知。 中间行化。 助大通智胜然灯等佛。 宣扬法华三分者。 但名为中。 但名为迹。 何以故。 前有上故。 前有本故。 今日王城所说三分。 但名为下但名为迹。 乃至师子奋迅之力。 未来永永所说三分。 亦指最初为上为本。 譬如大树虽有千枝万叶。 论其根本不得传传相指同宗一根。 此喻可解(云云)。 次示观心相者。 当约己心论戒定慧为三分。 修行以戒初。 定中慧后。 若法门以慧为本。 定戒为迹。 又戒定慧各各作三分。 前方便白四羯磨结竟。 为戒三分。 二十五方便正观历缘。 又善入出住百千三昧等为定三分。 因缘所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为慧三分。 已约三分示四种相。 当用此义。 从如是去至作礼而退已还。 悉作四意消文。 但准望此义比知则易。 分别显示其辞则难。 行者善思量之。 语异意同。 千车共辙万流醎会者也○序有通别。 从如是去至却坐一面通序也。 从尔时世尊去至品别序也。 通序通诸教。 别序别一经。 通序为五或六或七(云云)。 如是者举所闻之法体。 我闻者。 能持之人也。 一时者闻持和合非异时也。 佛者。 时从佛闻也。 王城耆山闻持之所也。 与大比丘者。 是闻持之伴也。 此皆因缘和合次第相生。 又如是者。 三世佛经初皆安如是诸佛道同不与世诤。 世界悉檀也。 大论云。 举时方令人生信者。 为人悉檀也。 又对破外道阿欧二字不如不是。 对治悉檀也。 又如是者信顺之辞。 信则所闻之理会。 顺则师资之道成。 即第一义悉檀也。 因缘释甚广不能具载(云云)。 约教释者。 经称三世佛法初皆如是。 先佛有渐顿秘密不定等经。 渐又三藏通别圆。 今佛亦尔。 诸经不同如是亦异。 不应一匙开于众户。 又佛阿难二文不异为如。 能诠诠所诠为是。 今阿难传佛何等文。 诠何等是。 不可以渐文传顿是以偏文诠圆是。 传诠若谬则文不如。 文不如。 则理不是。 此义难明。 须加意详审。 且依渐教分别。 佛明俗有文字真无文字。 阿难传佛俗谛文字。 与佛说不异。 故名如。 因此俗文会真谛理。 故名为是。 此则三藏经初。 明如是也。 佛明即色是空空即是色色空空色无二无别。 空色不异为如。 即事而真为是。 阿难传佛文不异为如。 能诠即所诠为是。 此则通教经初如是也。 佛明生死是有边。 涅槃是无边。 出生死有边。 入涅槃无边。 出涅槃无边。 入于中道。 阿难传此出有入无出无入中。 与佛说无异为如。 从浅至深无非曰是。 此则别教经初如是也。 佛明生死即涅槃。 亦即中道。 况复涅槃宁非中道。 真如法界实性实际。 遍一切处无非佛法。 阿难传此。 与佛说无异。 故名为如。 如如不动故名为是。 是则圆经初如是也。 若动俗入如三藏义耳。 不动俗即是如通教义耳。 动如入如别教义耳。 不动如而是如圆教义也(云云)。 若顿如是与圆同。 不定如是前后更互。 秘密者隐而不传。 敷八教网亘法界海。 惧其有漏。 况罗之一目若为独张。 又一时接四箭。 不令堕地。 未敢称捷。 策钝驴驱跛鳖尚不得一。 何况四耶(云云)。 约本迹释如是者。 三世十方横竖皆尔。 过去远远。 现在漫漫。 未来永永。 皆悉如是。 何处是本何处是迹。 且约释尊。 最初成道。 经初如是者是本也。 中间作佛说经。 今日所说经初如是者。 皆迹也。 又阿难所传如是者迹也。 佛所说如是者本也。 又师弟通达如是。 非始今日。 亦非中间者本也。 而中间而今日者迹也。 观心释者。 观前悉檀教迹等诸如是义悉是因缘生法。 即通观也。 因缘即空即假者。 别观也。 二观为方便道。 得入中道第一义。 双照二谛者。 亦通亦别观也。 上来悉是中道者非通非别观也。 下文云。 若人信汝所说。 即得见我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并诸菩萨。 即观行之明文也。 信则论机。 见则是应。 即因缘也。 又信有浅深。 见有权实。 种种分别不同者。 即分别教。 又信法华之文。 则见实相之本。 若见身子之化。 则见龙陀之本。 若见始成释尊。 亦见久成先佛。 若见千二百比丘八万菩萨者。 亦见其本也。 又闻经心信无疑。 觉此信心明净。 即是见佛。 慧数分明是见身子。 诸数分明是众比丘。 慈悲心净是见诸菩萨。 约心为四帖释转明。 若释他经但用三意。 为未发本显迹故。 当知今经三释与他同。 一释与彼异。 四番释如是竟(云云)。 我闻者。 或闻如是盖经本不同前后互举耳。 今例为四释。 大论云。 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 作心欲闻。 众缘和合故言我闻问。 应言耳闻。 那云我闻答。 我是耳主。 举我摄众缘。 此世界释也。 阿难登高称我闻。 大众应悲号。 适见如来今称我闻。 无学飞腾说偈。 佛话经明。 文殊结集。 先唱题次称如是我闻。 时众悲号此为人释也。 阿难登高称我闻遣众疑。 阿难身与佛相似。 短佛三指众疑释尊重出。 或他方佛来。 或阿难成佛。 若唱我闻三疑即遣。 此对治释也。 阿难学人。 随俗称我闻。 第一义中无我无闻。 古来众释同是因缘一意耳。 约教解释者。 释论云。 凡夫三种我。 谓见慢名字。 学人二种。 无学一种。 阿难是学人。 无邪我能伏慢我。 随世名字称我无咎。 此用三藏意释我也。 十住毗婆沙云。 四句称我皆堕邪见。 佛正法中无我谁闻。 此用通教意也。 大经云。 阿难多闻士。 知我无我而不二。 双分别我无我。 此用别教意也。 又阿难知我无我而不二。 方便为侍者。 传持如来无碍智慧。 以自在音声传权传实。 有何不可。 此用圆教释我也。 又正法念经。 明三阿难。 阿难陀此云欢喜。 持小乘藏。 阿难跋陀此云欢喜贤。 受持杂藏。 阿难娑伽此云欢喜海。 持佛藏。 阿含经有典藏阿难。 持菩萨藏。 盖指一人具于四德。 传持四法门其义自显(云云)。 本迹释者。 若未会入。 可言阿难随世名我。 若发迹显本。 空王佛所同时发心。 方便示为传法之人。 何所不能。 观心释者。 观因缘所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者我无我也。 即假者分别我也。 即中者真妙我也(云云)。 释闻者。 阿难佛得道夜生。 侍佛二十余年。 未侍佛时应是不闻。 大论云。 阿难集法时自云。 佛初转法轮。 我尔时不见。 如是展转闻。 当知不悉闻也。 旧解云。 阿难得佛觉三昧力自能闻。 报恩经云。 阿难求四愿。 所未闻经愿佛重说。 又云佛口密为说也。 胎经云。 佛从金棺出金臂。 重为阿难。 现入胎之相。 诸经皆闻况余处说耶。 此文云。 阿难得记即忆本愿持先佛法皆如今也。 此因缘释也。 若约教者。 欢喜阿难。 面如净满月。 眼若青莲华。 亲承佛旨如仰完器。 传以化人如泻异瓶。 此传闻闻法也。 欢喜贤。 住学地得空无相愿。 眼耳鼻舌诸根不漏。 传持闻不闻法也。 典藏阿难多所含受。 如大云持雨。 此传持不闻闻法也。 阿难海。 是多闻士。 自然能解了是常与无常。 若知如来常不说法。 是名菩萨具足多闻。 佛法大海水。 流入阿难心。 此传持不闻不闻法也。 今经是海阿难。 持不闻不闻之妙法也。 本迹解者。 如上四闻皆迹引。 而本地不可思议(云云)。 观心释者。 观因缘法是观闻闻。 观空是观闻不闻。 观假是观不闻闻。 观中是观不闻不闻(云云)。 一念观者妙观也(云云)。 一时者。 肇师云。 法王启运嘉会之时者。 世界也。 论云。 迦罗是实时。 示内弟子时。 食时着衣者。 为人也。 三摩耶是假时。 破外道邪见者。 对治也。 若时与道合者。 第一义也(云云)。 若见谛已上无学已下。 名下一时。 若三人同入第一义。 名中一时。 若登地已上名上一时。 若初住已上。 名上上一时。 今经是上上一时。 此约教分别也。 本迹者。 前诸一时迹也。 久远实得之一时本也。 观心释者。 观心先空次假后中。 次第观心也。 观心即空即假即中者。 圆妙观心也。 佛者。 劫初无病劫尽多病。 长寿时乐短寿时苦。 东天下富而寿。 西天下多珠宝多牛羊。 北天下无我无臣属。 如此时处不感佛出。 八万岁时百年时。 南天下未见果而修因。 故佛出其地。 离车子云。 摩竭提国如大池。 佛出其国如大莲华。 无胜云。 佛于众生平等无二。 汝等耽荒五欲。 不见佛耳。 非佛弃汝出摩竭提。 此皆世界释也。 日若不出池中未生生已等华翳死无疑。 佛若出世则有刹利婆罗门居士四天王乃至有顶。 此就为人释也。 三乘根性感佛出世余不能感。 善断有顶种。 永度生死流。 此就对治说也。 佛于法性无动无出。 能令众生感见动出。 而于如来实无动出。 此就第一义说也。 皆因缘释耳。 佛名觉者知者。 于道场树下。 知觉世间出世间总相别相。 觉世即苦集。 觉出世即道灭。 亦能觉他。 身长丈六寿八十老比丘像。 菩提树下三十四心正习俱尽者。 即三藏佛自觉觉他。 带比丘像现尊特身。 树下一念相应。 断余残习者。 即通佛自觉觉他。 单现尊特相坐莲花台受佛职者。 即别佛自觉觉他。 隐前三相。 唯示不可思议如虚空相。 即圆佛自觉觉他。 故经云。 或见如来丈六之身。 或见小身大身。 或见坐花台为百千释迦说心地法门。 或见身同虚空遍于法界无有分别即此义也。 是为约教分别也。 本迹释者。 一佛为本三佛为迹。 中间示现数数唱生数数唱灭皆是迹也。 唯本地四佛皆是本也。 观心释者。 观因缘所生心。 先空次假后中皆偏觉也。 观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圆觉也(云云)。 住者。 能住住所住。 所住即是忍土王城。 能住即是四威仪。 住世未灭此则世界因缘释住也。 又住者。 住十善道住四禅中。 此即为人因缘释住也。 又住者。 住三三昧。 对治因缘释住。 又住者住首楞严。 即是第一义因缘释住(云云)。 约教者。 三藏佛从析门发真无漏。 住有余无余涅槃。 通佛从体门发真。 住有余无余涅槃。 别佛从次第门入。 住秘密藏。 圆佛从不次第门入。 住秘密藏。 前三佛住能所皆粗。 后一佛住能所俱妙。 今经则是圆佛住于妙住也。 本迹解者。 三藏佛应涅槃。 慈悲垂迹生身住世。 通佛誓愿慈悲。 扶余习度众生作佛事。 别圆佛皆慈悲薰法性。 愍众生故垂应法界。 当知四佛住本佛住。 以慈悲故住于忍土王城。 威仪住世。 是名迹住。 观解者。 观住于境。 或住无常境即空即假即中等境。 以无住法住于境中故名为住。 王舍城者。 天竺称罗阅只伽罗。 罗阅只此云王舍。 伽罗此云城。 国名摩伽陀。 此云不害。 无刑杀法也。 亦云摩竭提。 此云天罗。 天罗者王名也。 以王名国。 此王即驳足之父。 昔久远劫。 此王主千小国。 王巡山值牸师子。 众人迸散。 仍共王交。 后月满来殿上生。 王知是己子。 讹言我既无儿。 此乃天赐养为太子。 足上斑驳时人号为驳足。 后绍王位喜啖肉。 敕厨人无令肉少。 一时遽阙。 乃取城西新死小儿为膳。 王言大美。 敕之常办此肉。 厨人日捕一人举国愁恐。 千小国兴兵废王。 置耆阇山中。 诸罗刹辅之为鬼王。 因与山神誓。 誓取千王祭山。 捕得九百九十九。 唯少普明王。 后时伺执得之。 大啼哭恨生来实语而今乖信。 驳足放之还国。 作大施立太子。 仍就死形悦心安。 驳足问之。 答得闻圣法。 因令说之。 广赞慈心毁呰杀害。 仍说四非常偈(云云)。 驳足闻法得空平等地即初地也。 千王各取一渧血三条发。 赛山神愿。 驳足与千王共立舍城。 都五山中为大国。 各以千小国付子胤。 千王更迭知大国事。 又百姓在五山内。 七遍作舍七度被烧。 百姓议云。 由我薄福数致煨烬。 王有福力其舍不烧。 自今已后皆排我屋为王舍。 由是免烧故称王舍城。 又驳足共千王。 立舍于其地故称王舍。 又驳足得道放赦千王。 千王被赦于其地故。 名地为王赦。 而经家借音为屋舍字耳。 因缘出大论及诸经(云云)。 约教者。 像法决疑经云。 一切大众所见不同。 或见娑罗林地悉是土砂草木石壁。 或见七宝清净庄严。 或见此林是三世诸佛所游行处。 或见此林即是不可思议诸佛境界真实法体。 例知此义四见不同。 所住既然能住亦尔。 此则约教分别也。 本迹观心在后说。 耆阇崛山者。 此翻灵鹫。 亦云鹫头。 亦云狼迹。 梁武云。 王鴡引诗人所咏关睢是也。 尔雅云似鵄。 又解。 山峰似鹫将峰名山。 又云。 山南有尸陀林。 鹫食尸竟栖其山。 时人呼为鹫山。 又解。 前佛今佛皆居此山。 若佛灭后罗汉住。 法灭支佛住。 无支佛鬼神住。 既是圣灵所居。 总有三事。 因呼为灵鹫山。 有五精舍。 鞞婆罗跋恕。 此云天主穴。 萨多般那求诃。 此云七叶穴。 因陀世罗求诃。 此云蛇神山。 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 此云少独力山。 五是耆阇崛山问。 劫火洞然天地廓清。 云何前佛后佛同居此山答。 后劫立本相还现。 得神通人。 知昔名以名今耳。 例如先劫姓瞿昙将本姓以姓今也。 约教释山。 例如城义说(云云)。 观释者。 王即心王舍即五阴。 心王造此舍。 若析五阴舍空。 空为涅槃城。 此观既浅如见土木。 若体五阴舍即空。 空为涅槃城。 即通教也。 若观五阴舍。 因灭是色获得常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之四德常为诸佛之所游处。 若观五阴即法性法性无受想行识。 一切众生即是涅槃。 不可复灭。 毕竟空寂舍。 如是涅槃。 即是真如实体(云云)。 观心山者。 若观色阴。 无知如山。 识阴如灵。 三阴如鹫。 观此灵鹫无常。 即析观也。 观此灵鹫即空。 体观也。 观灵即智性。 了因智慧庄严也。 鹫即聚集缘因。 福德庄严也。 山即法性正因不动。 三法名秘密藏。 自住其中亦用度人。 下文云。 佛自住大乘。 即别圆二观(云云)。 中者。 佛好中道。 升中天中日降中国中夜灭。 皆表中道。 今处山中说中道也。 释同闻众为三。 初声闻次菩萨后杂众。 诸经多尔。 旧云有事有义。 事者。 逐形迹亲疎。 声闻形出俗网迹近如来。 证经为亲故前列也。 天人形乖服异迹非侍奉。 证经为疎故后列也。 菩萨形不检节迹无定处。 既不同俗复异于僧。 处季孟之间。 故居中仲也。 有义者。 声闻欣涅槃。 天人着生死。 各有所偏。 菩萨不欣不着。 居中求宗故在两间。 释论意亦尔。 此一解似两释。 事解似因缘。 义解似约教(云云)。 本迹解者。 声闻内秘外现。 何尝保证涅槃。 天人皆大萨埵。 岂复耽染生死。 皆是迹引二边。 而本常中道也。 观心释者。 从假入空观。 即偏破生死。 从空入假观。 即偏破涅槃。 中道正观无复前后(云云)。 列声闻为二。 先比丘次比丘尼。 比丘又二。 先列多知识次列少知识。 旧呼为大名闻小名闻。 虽然无据。 今依文判如此。 就多知识众为六。 一类二数三位四叹五列名六结。 一类者。 皆是大比丘气类也。 譬群方贵贱各有班辈。 今诸比丘皆众所知识。 高誉大德也。 释论明与者。 共义。 举七一解共。 谓一时一处一戒一心一见一道一解脱也。 若历教应各明七一。 三藏一七一。 通教二七一。 别教无量七一。 圆教一七一。 若未发迹正是三藏通教中七一。 直明两意几异。 时处戒解脱是同。 心见道三种则异。 若至开三显一。 即得入圆教七一也。 法华论四种声闻。 今开住果者为两析法住果是三藏声闻。 体法住果是通教声闻。 开应化者为两。 登地应化别教声闻。 登住应化圆教声闻。 开佛道声闻亦为两。 令他次第闻佛道。 是别教声闻。 令他不次第闻佛道。 即圆声闻。 声闻义浩然云何以证涅槃者判之(云云)。 大者。 释论明大者。 亦言多亦言胜。 器量尊重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 升出九十五种道外故言胜。 遍知内外经书故言多。 又数至一万二千故言多。 今明有大道故有大用故有大知故故言大。 胜者。 道胜用胜知胜故言胜。 多者。 道多用多知多故言多。 道即性念处。 大于一切智外道。 用即共念处。 胜神通外道。 知即缘念处。 多四韦陀外道也。 约教释大多胜者。 大人所敬等。 是三藏中释耳。 大者。 大力罗汉所敬也。 多者。 遍知生灭即无生灭法也。 胜者。 胜三藏四门也。 此通教释也。 又大者。 体法大力罗汉所敬也。 多者。 恒沙佛法皆知也。 胜者。 胜二乘人。 此别教释也。 又大者。 诸大菩萨所敬也。 多者。 法界不可量法悉知也。 胜者胜诸菩萨也。 此圆教释也。 本迹者。 此诸大德久为诸佛之所咨嗟。 本得胜幢三昧超诸外道。 先已成就种智遍知。 迹来辅佛行化。 示作爱见中大多胜。 欲引乳入酪。 又作三藏中大多胜。 欲引酪入生苏。 示方等中大多胜。 欲引生苏入熟苏。 示转教作般若中大多胜。 欲引熟苏入醍醐故。 作法华中大多胜也。 然其本地大多胜又矣(云云)。 观心者。 空观为大。 假观为多。 中观为胜。 又直就中观心性广博。 犹若虚空故名大。 双遮二边入寂灭海故名胜。 双照二谛多所含容。 一心一切心故名多也。 比丘者。 肇师云。 秦言净命乞食破烦恼能持戒怖魔等。 天竺一名含此四义。 秦无以翻故存本称。 什师云。 始出妻子家。 应以乞食自资清净活命。 终出三界家必须破烦恼持戒自守。 具此二义。 天魔怖其出境也。 释论云。 怖魔破恶乞士。 魔乐生死。 其既出家复化余人。 俱离三界乖于魔意。 魔用力制翻被五系。 但愁惧而已。 故名怖魔。 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恶故言破恶。 夫在家三种如法。 一田二商三仕。 用养身命。 出家人佛不许此。 唯乞自济身安道存福利檀越。 三义相成即比丘义也。 涅槃宝梁皆举破恶名比丘者。 不具说也。 今明此三义应通初后。 如初出家时白四羯磨。 无作戒力遍一切境翻无作恶。 初修禅定发定共戒。 防伏意地贪嗔不起。 初修观慧发相似道共戒。 能伏烦恼。 初心亦称破恶。 何独后心耶。 怖么者。 初剃发禀戒已令魔愁。 修定欲伏恼烦。 修慧欲破烦恼。 初心亦令魔怖。 何独后心耶。 乞士者。 初离邪命以乞自活。 修禅历境求定修慧缘理求无漏皆是乞士。 何况相应而非乞士。 具此义故通名比丘。 依经家皆叹后心比丘耳。 此皆三藏意。 若历缘求真名乞士。 破障理之惑名破恶。 修此行怖四魔。 即通教义。 若历三谛求理名乞士。 除通别惑名破恶。 怖八魔十魔者。 即别义。 若即生死求实相味名乞士。 达烦恼即菩提名破恶。 魔界即佛界者。 是圆教义。 若未发迹但明前二义。 若已显本具后意也。 本迹者。 本登涅槃山顶。 与无明痴爱父母结业妻子别。 出分段变易家。 久除五住何恶不破获真法喜如食乳糜更无所须。 持中道道共尸波罗蜜摄众生戒度。 魔界降伏。 即佛界如堪任乘御。 本地功德久已成就。 为调众生。 迹示五味比丘传引众生。 例如前释。 观心者。 观一念心净若虚空。 不为二边桎梏所碍。 平等大慧无住无著即名出家。 以中观自资。 活法身慧命名为乞士。 观五住烦恼即是菩提。 是名破恶。 一切诸边颠倒无非中道。 即是怖魔(云云)。 众者。 天竺云僧伽。 此翻和合众。 一人不名和合。 四人已上乃名和合。 事和无别众。 法和无别理。 佛常与千二百五十人俱。 三迦叶千人。 身子目连二百五十。 又云。 耶舍五十。 杂阿含四十五云。 五百比丘中。 九十人三明。 九十人俱解脱。 余但慧解脱。 释论明四种僧不依净命名破戒僧。 不解法律名愚痴僧。 五方便名惭愧僧。 苦法忍去名真实僧。 此中非三种。 但是真实僧。 若依四教者。 此僧历偏圆五味座。 作同闻人。 今正是圆教中证信也。 本迹释者。 本与实相理和。 又与法界众生机缘和。 而迹为半字事理之僧。 历五味中引诸众生(云云)。 观解者。 初学中观入相似观。 既未发真惭第一义天愧诸圣人。 即是有羞僧。 观慧若发即真实僧。 若异此者。 即前两僧。 不依观行名破戒僧。 不解观相名愚痴僧。 举类义竟。 二明数者。 即是一万二千人也本迹者。 本是一万二千菩萨。 迹为万二千声闻也。 观者。 观十二入。 一入具十法界。 一界又十界。 界界各十如是。 即是一千。 一入既一千。 十二入。 即是万二千法门也。 三明位者。 皆是阿罗汉也。 阿颰经云应真。 瑞应云真人悉是无生。 释罗汉也。 依旧翻云无著不生应供。 或言无翻。 名含三义。 无明糠脱。 后世田中不受生死果报故云不生。 九十八使烦恼尽故名杀贼具智断功德。 堪为人天福田。 故言应供。 含此三义释阿罗汉也。 或言初始学无生生未无生。 初虽怖魔魔未大怖。 初虽乞士未是灼然应供。 今获无生忍。 破烦恼贼尽。 是好良田。 以果对因释罗汉三义。 若论成就应取果三义。 若通于初。 亦取因三义。 如此释者。 皆三藏通中意耳。 若别圆者义则不然。 非但杀贼亦杀不贼。 不贼者涅槃是。 是亦须破。 故是杀贼义。 不生于生亦不生不生。 无漏是不生。 非但应供亦是供应。 一切众生是供应。 皆叹初地初住德也。 本迹者。 本得不受三昧。 于二边无所著故名不生。 断五住惑故名杀贼。 能福九道饶益众生故有应供。 本义也。 方便度众生。 历五味传传作不生。 迹也又本是法身迹示己利。 本是般若迹示不生。 本是解脱迹示杀贼(云云)。 观心者。 空观是般若假观是解脱。 中观是法身。 又观心者。 从假入空观亦有三义。 乃至中道观。 杀无明贼。 不生二乘心。 供养此人如供养世尊。 方等云。 供佛及文殊。 不如施行方等者一食充躯。 下文云。 毁赞佛罪福轻。 毁赞持经者罪福重。 何者佛无食想。 久离八风不为损益。 施持经者。 全肉身续报命。 生法身增慧命故有益。 毁之忧恼退悔。 若失好时则不可救故大损(云云)。 四叹德文。 有五句叹上三德。 法华论云。 初句总后句别。 当知诸句皆叹罗汉句耳。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 此两句叹上杀贼。 漏者三漏也。 成论云。 失道故名漏。 律云。 痴人造业开诸漏门。 毗昙云。 漏落生死。 论律语异而同明漏义。 良由贼诳失于理宝。 贫穷孤露造诸恶业致生死苦。 亡法身失慧命丧重宝。 皆是贼义。 不应谓是不生义叹德也。 烦恼者。 即九十八使。 流扼缠盖等逼恼行人。 烦恼是能润。 漏业是所润。 能所既尽。 正是杀贼义。 那得作不生叹耶。 逮得己利一句。 是叹应供。 三界因果皆名为他。 智断功德皆名己利。 己利具足故成应供。 尽诸有结心得自在两句。 是叹不生。 诸有即二十五有生处也。 结即二十五有生因也。 因尽果亡叹不生明矣。 不应作杀贼叹也。 罗汉但应结尽。 未应有尽。 有尽者。 因中说果。 又尽在不久也。 心得自在者。 定具足名心自在。 慧具足名慧自在。 慧自在未必心自在。 心自在必慧自在。 今言心自在。 即是定慧具足。 俱解脱人。 俱解脱人生决定尽。 验知叹不生德也。 若依法华论者。 呼为上上起门。 则是以后释前也。 论云以诸漏尽故名罗汉。 以心得自在故名有结尽。 如是传传释上也。 本迹者。 不生不生名大涅槃。 烦恼漏流其源久竭。 不复堕落二乘及凡夫地。 即本不生。 法身智断实相功德名本己利。 得王三昧破二十五有。 显出我性具八自在我名本杀贼。 迹示二乘功德耳。 观心者。 中道正观不漏落空假二边。 二边烦恼灭也。 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衣珠秘藏是己之物即己利也。 正观中道结贼则断。 无结故有亦断。 二边不能缚心故名自在。 虽有烦恼如无烦恼。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即其义也。 五列名。 略举二十一尊者。 佛诸弟子皆备众行。 而隐其圆能。 各从一德标名者。 欲引偏好故。 增一阿含云。 憍陈如比丘。 皆共上座名者。 有德大人相随。 舍利弗共智慧深利者相随。 目连共神通大力者相随。 皆掌一法引诸偏好意也若欲消名须识其行。 从德立号无往不通也。 一一罗汉例作四释(云云)。 憍陈如姓也。 此翻火器。 婆罗门种。 其先事火从此命族。 火有二义照也烧也。 照则闇不生。 烧则物不生。 此以不生为姓。 阿若者名也此翻已知或言无知。 无知者非无所知也。 乃是知无耳。 若依二谛即是知真。 以无生智为名也。 无量寿文殊问。 阿毗昙婆沙。 皆称为了本际知本际。 若依四谛即是知灭。 而诸经多名为无知。 或翻为得道。 增一阿含云。 我佛法中宽仁博识。 初受法味者。 拘邻如比丘第一。 故以阿若为名也。 愿者。 佛昔于饥世。 化为赤目大鱼。 闭气不喘示为死相。 木工五人先斧斫鱼肉。 佛时誓言。 于当来世先度此等。 先愿与其无生故云阿若。 又迦叶佛时。 九人学道五人未得果。 誓于释迦法中最先开悟。 本愿所牵前得无生故。 名阿若。 行者。 智生惑灭智断行也。 夫巨夜长寝无人能觉。 日光未出明星前现。 憍陈如比丘。 初得无生智。 譬若明星在众明之始。 一切人智明。 无前陈如故名阿若。 最先破闇莫过明星。 陈如亦尔。 一切人闇灭。 无前陈如故名阿若。 前者。 太子弃国捐王入山学道。 父王思念遣五人追侍。 所谓拘邻頞鞞。 亦云湿鞞。 亦阿说示。 亦马星跋提。 亦摩诃男。 十力迦叶。 拘利太子。 二是母亲三是父亲。 二人以欲为净。 三人以苦行为净。 太子勤行苦行。 二人便舍之去三人犹侍。 太子舍苦行。 还受饮食苏油暖水。 三人又舍去。 太子得道先为五人说四谛。 初教二人。 拘邻法眼净。 四人未得。 三人乞食六人共啖。 次教三人三人法眼净。 二人乞食六人共啖。 第三说法时。 拘邻五人八万诸天。 远尘离垢五人得无生。 佛三问知法未。 即三答云已如。 地神唱。 空神传。 乃至梵世咸称已知。 拘邻最前。 初见佛道相。 初闻法鼓初服道香。 初尝甘露初入法流初登真谛。 阎浮提得道。 最在一切人一切天一切罗汉前。 故十二游经云。 佛成道第一年度五人。 第二年度三迦叶。 第五年度身子目连。 当知阿若在前明矣。 此因缘释也。 三藏教者。 盲譬无生智。 镜譬无生境。 阴入界也。 头等六分譬现在因也。 像譬未来果也。 若开眼取镜形对像生。 愚故不断绝。 若闭眼如盲则无所见不见六分是因不生。 不见镜像是果不生。 故阿含经云。 若谓有色色是净。 净即生非不生。 若谓有受想行识识是净。 净即生非不生。 若谓有受受是乐乐即生非不生。 乃至色色是乐。 乐是生非不生。 若计有想行行是我。 我是生非不生。 乃至色色是我。 我是生非不生。 若计有识识是常。 常是生非不生。 乃至色色是常。 常是生非不生。 譬如执镜见面面是生非不生。 若谓有五阴悉是生非不生。 若能知色非净乃至识非常又能知色无常苦空不净乃至识无常苦无我不净者。 是为不生非是生。 如盲执镜不见像生。 是为不生非是生。 既知不生。 宁复于中计我是色。 计我异色我在色中色在我中。 乃至识亦如是。 如是观者。 现因来果俱皆不生。 如盲对镜不见形像。 是名观阴无生观智也。 观入界者。 凡言海者。 虽复深广亦有此彼岸。 盖小水耳。 若眼见色已。 爱念染着贪乐。 起身口意业者。 是为大海。 沉没一切世间天人修罗当知。 眼是大海色是涛波爱此色故是洄澓。 于中起不善觉是恶鱼龙。 起妒害是男罗刹。 起染爱是女鬼。 起身口意是饮醎自没。 是为眼色无知而生无明爱。 爱生故名为行。 行生故名为业。 业缚识入中阴。 是为识生。 所受胞胎五疱未成。 是为名色生。 五疱成已名六入生。 六入未能别苦乐。 名为触生。 别苦乐名受生。 于尘起染名爱生。 四方驰求名取生。 造身口意名有生。 应受未来五阴。 名生生。 未来阴变名老生。 未来阴坏名死生。 心中内热名忧生。 发声大唤名悲生。 身心憔悸名苦恼生。 是名眼见色时即有三世十二因缘大苦聚生非不生。 耳鼻舌身。 意眼界乃至法界亦如是。 是为入界生非不生。 云何不生。 观眼色时。 不种苦种不生苦芽。 不漏臭汁不集蛆蝇。 若种不生则芽不生。 则臭汁不生。 则蛆蝇不生。 故名不生。 云何苦种。 眼见色时起贪恚觉是为苦种。 念于五欲法是生苦芽。 六根取六尘是名臭汁流出。 于六尘中善恶竞起是名蛆蝇。 若知眼色无常苦空无我。 则贪恚不生念欲不生。 取境不生善恶行不生。 是为不生。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是眼界乃至法界亦如是。 阿若最初得此三藏不生智故。 名阿若憍陈如。 通教无生观。 譬如幻人执幻镜以幻六分临幻镜睹幻像。 像非镜生非面生。 非镜面合生。 非离镜面生。 既不从四句生。 则非内外中间。 不常自有亦无灭处。 去不至东西南北方。 性本无生。 非灭生无生。 性本无灭。 非灭灭无灭。 无生无灭故曰无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又观幻色如幻镜像。 观受如泡。 观想如炎。 观行如芭蕉。 观识如幻。 幻不从幻物生。 不从幻师生。 非物师合生。 非离物师生。 四句求幻生生无从来。 四方求幻灭灭无去处。 性本无生。 非灭生无生。 性本无灭。 非灭灭无灭。 无生无灭故曰无生。 观根尘村落结贼所止。 从本已来一一不实。 妄想故起。 业力机关假为空聚。 无明体性本自不有。 妄想因缘和合而有。 有本自无因缘成诸。 烦恼业苦如旋火轮。 观其本无。 皆如上说。 此通意(云云) 发布时间:2025-01-25 09:01:4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9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