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暗有无不停转 内容: 明暗有无不停转◎ 黄炳寅禅门多的是说偏说反话头,偶然出现少数正面问答,则需高手过招。 譬如临济宗真净禅师初参黄龙大师:龙问:什处来? 师曰:特来礼拜和尚。 龙曰:恰值老僧不在。 师曰:向什么处去? 龙曰:天台普请,南岳游山。 师曰:恁么则学人得自在去也。 龙曰:足下鞋什处得来? 师曰:庐山七百五十文唱来。 龙曰:何曾得自在? 师指鞋曰:何尝不自在? 龙骇之。 黄龙大师在当时禅林望重一方,是位自视颇高的临济宗高僧。 这段话头看起来似乎瞪眼说瞎话,但参学时间倒要注意四面不可触原则,因此,不能在话中夹入在不在,我如何,也是不住不执的表态。 这位弟子对禅宗推理方法极为熟练,很能顺势而下,见机转圜。 黄龙企图在僧履上逼他得,弟子却用一个唱字拨去机锋。 黄龙更进一步将问题反射回真净,弟子搬出禅门基本大法--心法,将话头从容转到鞋子上,正是《庄子秋水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翻版,更是佛祖时代十一世祖富那夜奢尊者与马鸣大士之间有名的锯义论辩:马问: 我欲识佛,何者即是? 祖曰:汝欲识佛,不识是也。 曰:佛既不识,焉知是乎? 祖曰:既不识佛,焉知不是? 曰:此是锯义。 祖问:锯义者何? 曰:与师平出。 比较之下,便知本文所录真净禅师对于佛祖这段话头的锯义推理法相当融会贯通,既不抄袭,又能推陈出新,将黄龙老和尚的机锋轻轻转在鞋上。 他只是不曾明说:和尚如何知道鞋子不自在而已。 黄龙阅人无数,又焉能不懂弟子在暗示双方扯平--与师平出之义也。 明问明答或正问正答是险招,不触机锋即此意,除非像黄龙或真净等水准可以运转自如,否则会自讨苦吃。 参学禅门文献,以此等案例最具禅趣且能发人深省。 禅门话头同样也会累积一些经验谈。 有位照杲禅师曾指出:需明有语中无语,无语中有语。 这与明中有暗,暗中有明相近,不过明暗之机变显然有更大弹性。 至于正问正答原很少见(不易转也),若有,则需相当大的功力了。 乍学初受,宁可多绕弯可以多学些说话技巧,却不必楞充贸进,贻笑大方也。 照杲禅师又说,明白了说话有正反明暗,可以称得上终日穿衣,未尝挂一丝缕。 终日吃饭,未尝咬一粒米。 直是呵佛骂祖,有什么过! 他引用了寸丝不挂典用正文挑出,反文转,这段话头无须答,原是夫子自道说法。 但是,如拟完全掌握禅师话头转语变化,的确必须从传统逻辑中大翻身。 譬如这位禅师话头中之衣,深入体会包括有个人各种智障、业识,四大八风等等在内。 此衣绝不好穿也。 总之,中国禅门喝法有一定的出处,乃是综合了佛学原创思想的一些精华,兼容并蓄了中国文化中如易经阴阳二元互补,老庄哲学若干无为观念,再揉合当代风俗民情而创造出的教学或砥砺思想辅助的方法。 透过它使参学者可以从实践中透悟佛法,将个人有限的思考扩大到无限空间。 禅宗心法正是:自由飞翔的灵性,追逐光明的意志。 摘自《破禅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5-02-01 08:42:5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9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