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古代的译经院 内容: ◎张家提9月30日是国际翻译日,每个国家的语言都不一样,而为了能够互通交流、互相了解才有了翻译。 在中国历史上,佛经翻译对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艺术和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汉以来的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翻译思想史、理论史的肇始。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中国古代翻译佛经的官设机构--译经院。 译经院多设于宫殿或规模比较大的寺院之中。 我国之佛典翻译工作始于后汉,多领先帝王之保护和支持才能完成。 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译经院当属隋大业二年(606)隋炀帝在营建东都时,在洛阳上林园建翻经院,从长安招徕达摩笈多等人在译经院中从事佛教典籍翻译活动,并任命彦琮掌管处理庶务。 唐代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在长安大慈恩寺建造翻经院,安置玄奘法师从印度取回的佛像、经卷、佛舍利等物。 第二年二月,玄奘法师便在翻经院大规模翻译经典。 唐神龙二年(706),唐中宗在长安大荐福寺造翻经院,专供义净法师翻译经典。 至宋太宗时,法天翻译出《圣无量寿经》、《七佛赞》等经典,州官上表进奉 ,宋太宗览表大悦,于是命人在京城建造译经院,命天息灾、法天、施护等高僧在此从事译经工作。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译经院改为传法院。 当时的很多高僧大德在此从事佛经翻译工作。 这座译经院的组织相当完备,设有译主、证义、证文、书字、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等九职,通称译场九位。 又在传法院西侧附设印经院,负责刊行所的经典。 传法院是北宋的译经中心,所翻译的经典几乎囊括当朝的所有译经。 在《大中祥符法宝录》、《景佑新修法宝录》中收录译经院所翻译的经典有一百多部之多。 景佑以后的的北宋经典翻译,由于缺少资料,史料中记载的仅有智吉祥、金总持、日称、招德、慧询等高僧在此从事译经工作。 译经院的九位经典翻译者,每人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经典的考证、翻译和润色等过程。 据《佛祖统记》所载:天息灾述译经仪式,于东堂面西粉布圣坛,开四门,各以一梵僧主之,持秘密咒七日夜。 又设木坛布圣贤名字轮,曰大法曼拏罗。 请圣贤阿伽沐浴(阿伽此云器,凡供养之器,皆称曰阿伽,今言阿伽,乃是沐浴器),设香华灯水肴果之供。 礼拜绕旋,祈请冥佑,以殄魔障。 在从事经典翻译时,九位经典翻译人员共同合作,方能完成经典的翻译。 第一,译主。 译主正坐面外,宣传梵文。 第二,证义。 坐在译主左边,与译主一起评量梵文。 第三,证文,坐在译主右边,听译主高声诵读梵文,以勘验梵文的差错。 第四,书字,书字负责审听梵文,书写成华字,这些书写的华文,多为梵文的音译。 第五,笔受,将书写成华文的梵音翻译成华音。 比如将梵文素怛览翻译为经。 第六,缀文,回缀文字使成为完整句子的意思。 比如,笔受云照见五蕴彼自性空见此,今云照见五蕴皆空,大率梵音多先能后所,如念佛为佛念,打钟为钟打,故须回缀字句,以顺中土之文。 第七,参译,参考两土文字,使翻译准确无误。 第八,刊定,就是将文字冗长的经句加以刊削,定取句义,使更简洁。 第九,润文,僧官在僧众南向设位,参考详订对经文加以润色。 译经院中的僧众在译经期间,每天沐浴三衣坐具,保持威仪齐整,所需要的四事供养,悉由官府供给。 宋代译经院翻译经典十分兴盛。 据《山堂考》索曰:太宗崇尚释教,置院于太平兴国寺,后改为传法院,车驾亦尝临幸。 得西域僧法天及天息灾、施获等,取所献梵书翻译焉。 天息灾等并赐紫袍师号,又命文臣润色其文。 是岁天息灾等献所译经文一卷,诏入藏刻板流行。 自是尽取禁中梵夹,俾之翻译,每诞节即献经焉。 天息灾等皆至朝散大夫光禄寺鸿胪卿以卒。 自是译经之盛,后世无比。 译经院是中国古代翻译佛经的重要机构,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历代的佛经翻译家都曾组织规模宏大的译场,邀请高僧大德共同参与佛教经典的翻译。 正是有了众多的翻经院和高僧们不辞辛苦地翻译经典,才使我们今天能够阅读到内容异彩纷呈的佛教经典。 摘自《灵隐寺》 发布时间:2025-02-20 08:44:5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9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