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 内容: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内容提要:坚固妄想是色阴的根源,虚明妄想是受阴的根源,融通妄想是想阴的根源,幽隐妄想是行阴的根源,颠倒细微精想就是识阴的根源。 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触及离是受阴的边际,记与忘是想阴的边际,生与灭是行阴的边际,前四阴是否湛然是识阴的边际。 原文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 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 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 为次第尽? 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净心目。 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白话解阿难听了佛的示诲,全都记忆分明。 即时从座起身,向佛顶礼欢喜奉持。 阿难当众再对佛说:“正像佛所说,色受想行识这五阴的根源,在于我们以五种虚妄作为自己本来的心。 在此之前,我们平常还未听过如来作这么详细的开示。 至于修行者想灭除这五阴的障碍,是同时消除抑或是渐次灭尽? 这五阴互相之间,有什么界限?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之心,使在这会中大众得清净心目,利于度济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原文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 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温陵曰:生死妄业,尘垢妄缘,真净性中既无所留,全因妄起,犹如迷头。 则五阴相中,五妄为本,从可知也。)妄元无因。 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迷因缘者,称为自然。 彼虚空性,犹实幻生。 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 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白话解佛告诉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生灭与无生灭、种种尘垢,乃至虚空,我说的这些种种名,都是为了分析妄想而方便施设的名词。 人们本来妙明精真的觉性,缘尘垢起妄想,生出种种器世间,像演若达多迷头认影一样。 妄想无因,为了分析妄想,便施设种种因缘。 对因缘有迷惑的,便说是自然。 都像虚空一样,都是幻生幻灭的现象。 所说的因缘,所说的自然,都是人们妄心计度的见识。 阿难,对那些从妄相所起处说的因缘,若明白了妄相本是虚无,则可知因缘亦归于无所有。 至于不说因缘而说自然的,同样归于无所有。 因此,如来让你明白,五阴的根源,都是妄想。 一坚固妄想原文汝体先因父母想生。 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 心想登高,足心酸起。 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白话解譬如先因父母想有你,才有你的身体。 意识的生灭也是一样,如果你心不想,意识这个命便不会传下来。 前边我说过,谈说酸梅,口中便生涎水。 心想登临悬崖,脚心便有酸感。 口中没有酸梅,足下不是悬崖,如果不是你身体的妄觉,怎会有口中流水、脚心发酸之事? 因此,应当知道,这称为第一种坚固妄想。 这就是色阴的根源。 二虚明妄想原文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 由因受生,能动色体。 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白话解以前面的例子分析,当你登临高处,心中感到危险时,会浑身酸软,因受阴的作用,你的色身对当前的境界会产生顺益违损的感受,这称为第二种虚明妄想,这就是受阴的根源。 三融通妄想原文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 寤即想心,寐为诸梦。 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白话解你心中思念的、考虑的事情,并不都是色身当前面临的事物,而你的色身总会随你的思虑发生变化。 以前接触过的色、声、香、味、触,都会随念显现。 醒时心生幻想,睡着时见于梦境。 你的想念摇动妄情,这称为第三种融通妄想,这就是想阴的根源。 四幽隐妄想原文化理不住,运运密移。 甲长发生,气销容皱。 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 如必是真,汝何无觉? 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白话解身体的生理变化及因藏识与现识结合的活动,潜移密化,指甲慢慢生长,气血时刻运行。 容颜,慢慢变皱,新陈代谢,你却无感觉。 阿难,若不是你自己的事,你的身体怎么会有变化? 若一定是真实的事,为什么你无感觉? 这称为第四种幽隐妄想,这是行阴的根源。 五颠倒细微精想原文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 于身不出见闻觉知。 若实精真,不容习妄。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 经历年岁,忆妄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 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阿难当知。 此湛非真。 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 若非想元,宁受妄习。 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1,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注】1罔象虚无似无说是网,似有说是象。 藏识种子变现的幻相,虚无缥缈,所以说是罔象虚无。 白话解又当你处在湛然寂静之时,如果你是真的常寂灭,应当没有任何见闻觉知,不容许出现任何因虚妄习气而显现的情景。 但是,很多年前见到的一件不寻常的事物,你早就不想它了,已对此不存在任何妄想了。 它却忽然在你的心境中跳出来,而且还记忆得清清楚楚。 这是过去熏习而成的潜藏心底的藏识种子在起作用,你怎么理解? 阿难,应当知道,这个湛然寂静是不真实的。 譬如急流水,看水面很恬静,不见下面的急流,不是水下没有急流。 这不是想阴所生,怎么会有这种虚妄习气? 这与六根互相开合不同,这种妄想没有消灭之时。 这是微细虚妄习气在你的见闻觉知出现的罔象虚无妄想。 这称为第五种颠倒细微精想,这就是识阴的根源。 六五阴界限原文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1。 唯色与空,是色边际。 唯触及离,是受边际。 唯记与妄,是想边际。 唯灭与生,是行边际。 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2。 理则顿悟3,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4,因次第尽。 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吴兴曰:所指前说,亦有渐顿二义,巾体是一,以喻真性,悟则成顿也。 巾结有异,以喻妄想,除则成渐也。 原夫天巾由次第而结,亦次第而解,所譬六根及以五阴,生之与灭,一往相类,再研有殊。 何者? 以六根义横,五阴义竖故。 且如六根迷真起妄,因妄成根必无先眼次耳等异,至于返妄归真亦无从粗至细之理,岂非义横耶? 前以解结次第为喻者,但取六根差别,及选圆通,谓之次第也。 并明五阴亦迷真起妄,既云生因识有,灭从色除,岂非义竖耶? 若以解结喻之,则两番次第,宛有伦绪,当知前文举喻不可以喻难法,此中引例,不可以根难阴。 适时之说,须晓大纲。)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 令识虚妄。 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注】1因界浅深即五阴的界限浅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名词概念,都要规定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是为了研究、探讨、交流的方便,人为地定下来的。 在自然科学范畴,在局部的小范围内的问题容易定出严格的定义,在宏观的及微观的问题上,便很难给出准确的定义了。 在社会科学范畴,自古以来,人们认识问题,都是以我为主,东家与西家,南国与北国,概念难以统一,各说各的理,各划各的定义。 特别是在探讨人的认识问题上,要对一个名词概念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定出能令众人公认的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事,或者可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 “我”研究“我”,以“我的认识”研究“我的认识”,谁是主? 谁是客? 我是主吗? 我是客吗? 究竟我是谁? 这已经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了。 不过,为了研究、探讨、交流的方便,名词概念的界,还是要划的,即使是很模糊,有界总比没有界好。 若不然,人们都将不知所从。 但是,必须明白,这些界都是方便施设,事实上并没有一条真正存在的界线。 五阴界限怎么划? 看清眼前的色相是虚妄的,消色归空,便说是色阴尽。 六根接触六尘,便是受,六根离尘,便是不受,便说是受阴尽。 对眼前的幻相,不记挂在心上,把他忘掉,便说是想阴尽。 妄想相续便是生;妄想不相续,便是灭;离了分段生灭,再不起粗重烦恼,便说是行阴尽。 前四阴都尽了,眼前清澈湛然,细微精想也灭了,便说是识阴尽。 要注意,说诸阴尽,都是“说”的,都是方便施设。 至于这些界限,这些标准,谁做到了什么程度,可打多少分,五十分? 一百分? 只有各人自己去评判了。 你自己打的分,算不算数,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2生因识有,灭从色除如果第六识意识不起作用,识阴已尽,一切妄想不生,十方十二类众生都无生之理。 心中一切众生都从识阴流出,所以说生因识有。 先要离色阴,才能离受、离想、离行、离妄识。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则一切妄识都不生,便说妄识灭了,所以说灭从色除。 3理则顿悟量变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忽然眼前一亮,心中豁然开朗,这就是一次顿悟。 4事非顿除要灭除各种烦恼事,不是朝夕功夫,而是长期刻苦磨练的事情。 这是量的变化与积累的过程。 白话解阿难,色受想行识这五阴,都是从五种妄想而成。 你现在想知道这五阴的界限深浅,听我跟你说。 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触及离,是受阴的边际,记与忘,是想阴的边际,生与灭,是行阴的边际。 前四阴是否湛然,是识阴的边际。 这里说的五种阴,互相重叠而生。 所以生,是因识而有。 所以灭,是从色而除。 理则是顿悟的,一念悟时,五阴齐消了。 事则不是顿除的,要做到烦恼止息,只能因次第而除一步步达到彻底止息。 我已用巾结同你作过比喻,同你分析过六解一亡的道理,还有什么不明白,要再来询问呢? 你应将这五阴妄想的根源,想通想透,对将来末法之中修行的众生传示明白,让众生识其虚妄,厌离妄根,不恋三界,发心趣向大涅槃。 ” 发布时间:2025-02-21 09:19:3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9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