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九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九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疏。 故毗卢下。 第二明引遮那。 又上义证今即文证。 不可得言即般若相。 故般若中广说无得为般若故。 疏又文殊下。 第三引五字证为般若门。 疏然初五字下。 第二释别列中合为四十二段。 今疏有三初别释五字。 二释所余。 三总结示。 今初五字约五字陀罗尼经。 而引不空会通字音。 然古诸德于此经中不多解释。 静法有章名为漩澓。 六门分别。 一释名。 二体性。 三建立。 四释相。 五利益。 六问答。 而其释相亦广引诸经而不全具。 又诸经字音参杂。 以梵音轻重三藏解释不看下义。 但取字同故多乖舛。 如涅槃以阿字为噁不中以啰字为多。 此等不以义定故多讹谬。 今亦别有一章。 总引十经一论。 一兴善译华严四十二字门。 二大般若第四百九十三。 引大品般若第八。 四放光般若第六。 五光赞般若第十。 六普耀经第三。 七兴善三藏别译文殊问般若字母。 八别译金刚顶瑜伽字母。 九涅槃第八。 十即今经。 言一论者即智度论。 其五字经唯释初之五字。 一一具引对会异同。 今疏但用大般若及兴善别译四十二字。 以二本多同故。 初之五字用五字经。 余文全要钞更引证余在别章。 然上十经前五释四十二字母。 次四即释五十二字母。 次第不同义则多同。 五字经中唯释五字。 大品放光光赞但大般若广略之异。 字义相同。 次第不同义则多同。 智论又释大品义亦同也。 故疏但用二经具释三十七字故。 今桉定用五字。 疏文分二。 先别释五字。 后收摄圆融。 今初五字钞却广引五字。 分为五段。 文皆有三。 一牒本经字母。 二以彼经义释之。 三会今经之意。 今初一阿者。 即第一牒经字母。 即今经云唱阿字时。 今但略取所牒之字下。 四十一字皆然。 二是无生义即五字经释义。 三以无生之理下。 会释今经意云。 诸法皆悉无生故无差别故。 上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 若能如是解斯人见如来。 而大般若金刚顶全同上释。 大品云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故。 智论释云若菩萨一切语法中闻阿字时即时随义。 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 阿提此言初。 阿耨波陀此言不生。 故释曰论文二节。 一随经释义。 二阿提此言初下。 会释方言下四十一字皆然。 见此论文则知四十二字皆是所依之相。 从此入于无得般若。 故名为般若之门。 放光云。 阿者谓诸法来入不见有起。 光赞云。 阿者因缘之门。 一切法已过去者亦无所起。 释曰上二经起即生义。 因缘之门从缘生也。 文殊问经云。 阿者是无常声。 普曜云。 然此言云无者。 是宣无常苦空无我之音。 上二经似同小乘之无。 若取无彼常等即与无生义同。 此阿字上声短呼故译涅槃噁字当初。 虽呼小异义亦同也。 故云噁者不破坏故。 不破坏者名曰三宝。 喻如金刚亦同无生义耳。 疏二多者此牒经也。 彼经第二下疏有五。 一依五字释。 二今云多下桉今多释。 三如即无边差别者会经也。 四应是译人下。 会释偏正。 言字形相近者。 今示二梵之形多[虱-(乏-之+虫)+ㄠ]啰[虱-(乏-之+虫)+工]。 此二小近声相滥者同叠韵故。 五若顺无尘下。 正以啰字会释经文。 以诸经字义第二多同故。 大品云啰字悟一切法离尘垢故。 放光云。 二啰者垢貌于诸法无有尘。 光赞云。 是啰之门法离尘垢。 金刚顶云。 啰者一切法离故。 涅槃云。 啰者能坏贪瞋痴说真实法。 亦坏尘垢义。 智论云。 若闻啰字即随义。 知一切法离垢相。 以啰阇此言垢故。 以上诸经皆第二啰字。 同离垢义故无惑矣。 疏三波者别译及余经多是跛字。 今依五字跛字释义。 大般若言跛者。 一切法胜义教。 大品云。 跛者第一义故。 放光云。 跛者诸法泥洹最第一义。 文殊问经云。 出胜义声。 释曰上诸经皆独明第一义但是所遣。 唯金刚顶云跛者第一义不可得则具般若相矣。 故疏云谓真俗双亡下。 会经前二字。 以第一义遣俗。 今亦无第一义则复遣真。 为双亡真俗是真法界上即所照。 从诸法皆等含普照义。 智论云。 若闻跛字即知一切法入第一义。 以波啰末陀此言第一义故。 释曰此亦但入第一义耳。 疏四者兴善译为左字。 义则全同五字经也。 文中先释义。 后诸行既空下。 会经大般若云。 入者字门悟一切法远离生死。 若生若死皆无所得。 释曰诸行即生死体也。 然诸经多明生死之行。 大品涅槃义当遮字。 俱明出世之门。 大品云遮字修不可得。 涅槃云。 遮者即是修义。 调伏一切诸众生故。 然出世行亦不可得。 方为般若之门耳。 智论云。 若闻遮字即时。 知一切法诸行皆悉非行。 以遮利夜此言行故。 疏五那者别译为曩。 字义亦全同。 文中先依五字释义。 后谓性相双亡下。 会释经文诸经多是那字。 大般若云。 闻那字门入一切法远离名相。 若名若相皆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故。 大品云。 那字门诸法离名性相不同不失故。 放光云。 那者谓于诸法字本性亦不得亦不失。 光赞云。 是那之门一切诸法离诸名字。 计其本净而不可得。 普曜云。 其言不者出不随众生离名色之音故。 文殊问经云。 曩字是遍知名色之声。 金刚顶云。 名色亦不可得。 上三经皆云名色。 名即名字总取二字为生死自性。 涅槃云。 那者三宝安住无有倾动喻如门阃。 释曰真实三宝永离名相。 智论云。 若闻那字即知一切法。 不得不失不来不去。 以那素此言不故。 疏又云以那字下。 第二收摄圆融。 于中四一从后倒收。 谓由第五双无性相何有第四诸行。 诸行即相故有相则有第三第一义谛。 既无有行。 何有第一义谛。 由第一义空故。 有第二本来清净。 既无第三何有第二。 由第二本净故方说不生。 既无第二何有不生。 疏以阿字法本不生故。 那字无有性相者。 旋转互收以初阿字生第五那字。 则周匝如环。 谓不生之中何有性相。 故令五字互相生起旋转无碍。 疏汝知是要下。 结成观行悟本清净成三空观。 云离我我所我所即法。 故上三段皆五字经文。 疏遮那经下。 会释二文亦是结前生后。 结前五字生后余三十七字。 言多依彼经即毗卢遮那经。 及阿目佉所译即别译华严四十二字门。 此则别译义既与大般若同。 则是依大般若而有二三字音小异故不言依耳。 然阿目佉别译皆先牒经般若之名。 而别名为先。 后方释义次下当见。 疏六逻字彼为攞字。 云称攞字时。 入无垢般若波罗蜜门。 悟一切法出世间故。 爱支因缘永不现故。 释曰今疏但引释义更不引经。 彼与今经全同。 但此别名在下。 彼别名在上耳。 然准五字及彼译四十二字。 初十二字唯第五有不可得言。 余十一字即以不生清净亦无无有等。 为般若相。 余三十字皆有不可得言。 不可得言即般若相。 其不生等亦般若相。 故有不生更不要于不可得言。 若诸字中无不可得及不生等。 则但是所依之法。 如前遮字无有诸行。 若无无有但言于遮。 遮即行故但是所依。 如色即是空是般若相。 若但云色但是所空耳。 诸字例然。 亦如下第十五迦字云作者不可得。 若无不可得但是作者耳。 迦即作者故余皆准之。 此下诸字文亦多三初牒字母。 次引彼释。 后会经文。 牒字之文下钞不科。 后二皆科而经若易兼无会经但引义耳。 今此具二先引彼释。 后离世间下会释今经可知。 然大品放光等多为逻字耳。 智论云。 闻逻字即知一切法。 离轻重相以逻此云轻故。 意明有惑为重断即为轻。 今不可得亦无轻矣。 即无无明亦尽也。 疏七拕字别译为娜字。 大品为陀字。 放光为拕义皆同也。 文中先释义。 后方为不退转下会经也。 智论云。 若闻拕字知一切法善相。 以陀摩此言善故。 释曰调伏寂静真如平等善之极也。 疏八婆上声字别译及般若。 皆为麽字。 与蒲我切义大同。 文中先释义。 后方入金刚场者会经。 如佛入金刚三昧。 断如金刚。 惑在金刚场则无缚解为真断也。 智论云。 若闻婆字即知一切法无缚脱。 以婆他此言缚故。 疏九茶字别译为拏字。 二俱上声。 大品放光亦为茶字。 文中先释义。 后是普摧义即会经也。 智论云。 若闻茶字即知矫法不热。 天竺茶阇陀此言不热故。 释曰若茶是不热。 则前离热已是所遣得清凉故。 方为般若之相。 疏十沙(史我切)字别译为洒字。 大品放光等皆为沙字。 文中先释义。 后如海含像者会经。 像之与水不相碍故。 智论云。 若闻沙字即知人身六种相。 以沙此言六故。 释曰以大品云沙字门诸法六自在王性清净故。 即内六处为六自在王。 心海湛然不碍见闻觉知。 犹如湛海不碍像故。 疏十一嚩(房可切)字此下疏文恐繁不举次第。 今钞牒疏欲令不乱皆如次第。 若有会经即科出之其释义文。 或略不指。 文中能遍安住即是会经。 此乃仍上释义便会经文。 智论云。 若闻嚩字知一切法离言语相。 以嚩嘙他此云言语故。 疏十二哆字从不动则圆满发光。 会经也。 如密室灯定如止水影圆。 契于如如知无动矣。 智论云。 若闻哆字即知诸法在如中不动。 以哆他此言如故。 疏十三也(以可切)字。 悟如实不生是释义。 则诸乘下会经。 智论云。 若闻夜字即知诸法入实相等。 不生不灭以夜他跋此言实故。 释曰得此论释知异第一阿字。 彼云初不生今云如实不生。 则不生所依法体异也。 疏十四瑟吒字后普光明下。 会经智论单云吒字。 论云若闻吒字即知一切法无障碍相。 以吒婆此言障碍故。 释曰障碍即制伏任持。 疏十五迦字悟作者不可得。 此字上略一切法下。 犹有不可得此后诸字。 皆上有悟一切法。 下有不可得。 疏文从简故并略之。 下方总说耳。 从则作业如云下会经智论云。 若闻迦字即知诸法中无有作者。 以迦谓迦罗迦此云作者故。 释曰既无作者何有作业。 业既云云不可承揽。 无我无造故无差别。 疏十六娑(苏我切)字。 但有释义。 具云悟一切法。 时平等性不可得故。 故智论云。 若闻娑字知一切法一切种不可得。 以萨娑此言一切故。 释曰论云一切种智故。 普曜云。 其言智者出智慧不坏音。 金刚顶云一切法谛不可得。 涅槃云娑者为诸众生演说正法。 意明种智应时而说亦不可得故。 今经名降注大雨也。 疏十七麽字者。 别译为莽麽。 字却为第十八。 大品云。 麽即悟一切法。 我所执性不可得。 我慢高举下会经。 智论云。 若闻麽字知一切法离我我所义。 以麽迦此言我所故。 疏十八伽(上声轻呼)字。 别译为誐字。 义亦全同易故不会经。 若欲会者以行取故而能安立。 智论云。 若闻伽字即知一切法底不可得。 以伽陀此言底故。 释曰行取即生死底甚深故。 疏十九他(他可切)字。 疏但释义易不会经。 会者真如平等是所依处。 出生一切终归此故。 智论云若闻他字即知四句如去不可得。 以多他阿伽度此言如来去故。 如去即是处所如来时去故。 疏二十社字。 别译为惹字但举其义若会经者有能有所。 是世间海故贤首品能缘所缘力。 一切法出生速灭不暂停。 念念悉如是今不可得成般若矣。 智论云。 若闻阇字即知诸法生死不可得。 以阇提阇罗此言生死故。 疏二十一锁字别译是娑嚩字。 若会经者念佛庄严最安隐故。 智论云。 若闻湿波字即知一切法不可得。 如湿波字不可得。 论云湿波字无别义。 而光赞中云无所起。 无所起即安隐义。 疏二十二拕字。 别译为驮字。 义必然者。 以第七亦有拕字注云为上故。 然经云拣择法聚即能持界性。 法聚差别即是界义各各持自性也。 智论云。 若闻驮字知一切法性不可得。 以驮摩此云法故。 疏二十三奢(尸苛切)字。 别译为舍。 大般若云舍。 涅槃云奢。 若会经者寂静则顺佛教。 智论云。 若闻赊字即知诸佛寂灭相。 以赊多(都饿切)此云寂灭故。 疏二十四佉字。 若会经者智慧等空故能含藏。 智论云。 若闻呿字知一切法等于虚空不可得义。 以呿伽此言虚空故。 疏二十五叉(楚我切)字。 别译为漩澓字。 若会经者业海深广无不包含。 非是无为终竟须尽。 智论云。 若闻叉字则知一切法尽不可得。 以叉耶此言尽故。 疏二十六娑(入声)多(上声)字。 先释义后惑障为非处下会经。 智论云。 若闻娑哆字即知诸法边不可得。 以阿利迦哆度求那。 此言是事边不可得。 释曰。 以大品云多字门诸法有不可得故。 论为此释以有即有边必对无故。 有是妄惑故为非处。 以为有边无是真空故。 名为处故为无边。 惑智双绝即不可得。 疏二十七坏(轻呼)字。 别译为孃字。 若会经者能所知性即智慧门。 能知为智慧智慧即门。 所知为智慧智慧之门。 智论云。 若闻惹字即知一切法中无智相。 以惹那此言智故。 释曰但有能知必有所耳。 疏二十八曷攞哆(上声)别译为攞他(上声)后执着为下。 会经言境义者。 总有四义。 一文义是所诠义。 二境义是所缘境。 三道理义谓苦无常等。 四性义即第一义空。 今是第二生死是果执着是因。 并是智慧所观境义。 智论云。 若闻曷攞哆字。 即知一切法义不可得。 以阿利他此言义故。 疏二十九婆(上声呼引)字圆满之言下。 会经兴善译为道场者。 故彼云称婆字入一切宫殿道场庄严。 般若波罗蜜门。 以梵云曼茶罗。 通圆满道场二义故。 智论云。 若闻婆字了知一切法。 不可得破坏相。 以婆伽此言破故。 释曰经中宫殿庄严以从缘故。 亦可破坏以不可得即非庄严。 方为圆满成般若矣。 从然此婆下。 会其文谓顺于诸经多是去声故。 疏三十车(上声)字别译为縒。 若会经文既方便。 随喜乐故各别圆满。 智论云。 若闻车字即知一切法无所去。 以伽车此言去故。 大品亦云。 闻车字时入诸法欲不可得。 而论云去者以放光云车者无可弃去。 即是乐欲所去耳。 疏三十一娑(入声)麽。 会经可知。 智论云。 若闻湿淼字即知诸法坚牢。 如金刚石义。 以阿湿淼此言石故。 释曰意明专念坚牢。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亦不可得。 疏三十二诃婆(并上声)字。 别译为诃嚩。 文中释义无缘召令有缘即会经也。 智论云。 若闻火字即知一切法无音声。 以火夜此言唤来故。 疏三十三縒字。 别译为哆婆字。 若会经者勇健方能修入功德。 智论云。 若闻縒字即知一切法无悭无施。 以末縒罗此言悭故。 释曰无悭最勇健施为行首。 勇而能行故偏说耳。 疏三十四伽(上声)字。 若会经者如地之厚平等能持亦能含藏。 如海平等能持能包云雨说法。 智论云。 若闻伽字即知诸法不厚不薄。 以伽那此言厚故。 释曰厚薄之事事则已入般若矣。 疏三十五吒字。 别译为姹(上声)字。 若会经者积集念佛故能普见。 智论云。 若闻咃字即知一切法无住处。 南天竺咃那此言处故。 释曰念即处也。 疏三十六拏(嬭可切)字。 别译为儜字先释义。 后谓以常观下会经。 智论云。 若闻拏字即知一切法及众生。 不去不来不生不灭不坐不卧不立不起。 众生空法空以南天竺云拏此言不故。 释曰去等即是喧诤。 无即是不上二俱不可得方为般若。 疏三十七娑(入声)颇字。 别译但云颇字。 若会经者化生究竟方为遍满果报。 智论云。 若闻颇字即知一切法。 因果皆空。 以颇罗此言空故。 释曰因果俱空方为圆满。 亦不可得。 疏三十八娑(同上)迦字。 别译为塞迦。 若会经者蕴积为广大藏。 无碍光轮所积蕴也。 智论云。 若闻歌字即知一切法五众不可得。 以歌大此言众故。 释曰五众即五蕴也。 略举一蕴耳。 疏三十九也(夷舸切)娑(苏舸切)字。 若会经者衰老性即佛法境界。 兼余老死者。 菩萨勇勐观境也。 智论云。 若闻磋字即知磋字空诸法亦尔。 释曰以是通相更无别释。 然衰老性即是别义。 疏四十室者字。 别译云室左。 文中先释义谓积集即下。 会经诸处即是足迹者。 佛所行迹故。 智论云。 若闻遮字即知一切法不动相义。 以遮逻此言动故。 释曰以大品云遮字门诸法行不可得行即动义。 足即能行即因行有迹迹为所行。 若依此义法雷遍吼即行法也。 疏四十一吒(耻加切)别译为吒。 文中先释义。 后谓无我下会经。 智论云。 若闻吒字即知一切法此彼岸不可得。 以吒罗此言岸故。 释曰即无我驱迫。 令至彼岸亦不可得。 若约表位此当等觉故。 法身欲满始本欲齐故亡二岸。 疏四十二陀(引声)文中先释义。 后谓此究竟下。 会经从然新译下。 会经字音即兴善别译也。 智论云。 若闻茶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 以彼茶此言必故。 释曰唯至究竟为必不可得故。 般若中以无所得则得菩提。 又约表位此四十二当妙觉。 故大品云。 茶字门入知诸法边竟处。 光赞云。 是吒之门一切法究竟边际尽其处所。 无生无死无有作者皆菩提意也。 若约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则初阿最后茶。 疏上来从娑字下。 第二总相结束于中三。 一会释上文以疏恐繁故文略之。 若欲说时应须一一具其上下一切等言。 如云陀字悟一切法究竟。 处所不可得故。 而上引智论多具上下。 二其中难者下会上之义。 三更有对会下。 指广在余。 于中有三。 一对会同异前已会竟。 二修观仪式。 三所得功德。 后之二门皆兴善别译。 今当叙之先明所得功德者。 彼文结云又善男子。 如是字门是能悟入法界边际。 除如是字表诸法门更不可得。 何以故。 如是字义不可宣说。 不可显示。 不可执取。 不可了知。 不可观察离诸相故。 善男子譬如虚空。 是一切物所归趣处。 此诸字门亦复如是。 诸法空义皆入此门方得显了。 若菩萨摩诃萨。 于如是入诸字门得善巧智。 于诸言音所诠所表皆无罣碍。 于一切法平等空性尽能证持。 于众言音咸得善巧。 若菩萨摩诃萨。 能听如是入诸字门即显字印。 闻已受持读诵通利。 为他解说不贪名利。 由此因缘得二十种功德。 何等二十。 谓得强忆念。 得胜惭愧。 得坚固力。 得法旨趣。 得增上觉。 得殊胜慧。 得无碍辩。 得总持门。 得无疑惑。 得违顺不生恚爱。 得无高下平等而住。 得于有情言音善巧。 得蕴善巧处善巧界善巧。 得缘起善巧因善巧缘善巧。 得法善巧。 得根胜劣智善巧。 得他心智善巧。 得观星宿善巧。 得天耳智善巧。 得宿住随念智善巧。 神境智善巧。 生死智善巧。 漏尽智善巧。 得说处非处智善巧。 得往来威仪施设善巧。 是为得二十种殊胜功德。 大般若放光光赞大同于此。 第三修观仪式者。 彼文标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释云。 夫欲顿入一乘。 修习毗卢遮那如来法身观者。 先应发起普贤菩萨微妙行愿。 复应以三密加持身心。 则能悟入文殊师利大智慧海。 若能修行者。 最初于空闲处摄念安心。 闭目端身结跏趺坐。 运心普缘无边刹海。 谛观三世一切如来。 遍于一一佛菩萨前。 殷勤恭敬礼拜旋绕。 又以种种供具云海。 奉献如是等一切圣众。 广大供养已复应观自心。 心本不生自性成就。 光明遍照犹如虚空。 复应深起悲念。 哀愍众生。 不悟自心轮回诸趣。 我当普化拔济。 令其开悟尽无有余。 复应观察自心。 诸众生心及诸佛心。 本无有异平等一相。 成大菩提心莹彻清净。 廓然周遍圆明皎洁。 成大月轮量等虚空无有边际。 复于月轮内右旋布列。 四十二梵字悉皆金色。 放大光明照彻十方。 分明显现一一光中具无量刹海。 一一刹海有无量诸佛。 一一诸佛有无量圣众前后围绕。 坐菩提场成等正觉。 智入三世身遍十方。 转大法轮度脱群品。 悉令现证无住涅槃。 复观悟入般若波罗蜜四十二字门。 了一切法皆无所得。 能观法界悉皆平等无异无别。 修瑜伽者若能与是旋陀罗尼观行相应。 即能现证毗卢遮那如来智身。 于诸法中得无障碍。 第四贤圣优婆夷可知。 第五坚固长者无念约心者。 即以无字两用。 若无着念三字连释。 则无着约止而不碍念念明记即止观双行也。 亦离二障则以智断而严法身三德备矣。 第六妙月长者可知。 第七无胜军解脱有二释。 一约用无尽。 二又诸心境下约体无尽。 从既见佛下。 以法释名。 第八最寂静即如次释前二义者。 先释始终无妄。 后善男子我以住是下。 释随行不虚心。 行称言故所作成满通二利满。 从虚诳言息下。 以法释名。 于中初释最寂静。 次寂静即为净行释婆罗门。 后言行君子之枢机下。 释其城名。 然此一句即周易系辞子曰。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 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 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 言出乎身加乎民。 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制动之主枢机之发荣辱之主。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 虽为外典意与斯合。 但所言所行内外异耳。 疏会缘之终此二满者。 即悲智满。 言将见慈氏绍佛位者。 慈氏悲满。 佛位智满耳。 第九德生有德三就五类法中等者。 疏文有三。 一释一切法即有为。 一切以无为下。 出拣无为所以。 同掌珍论真性。 有为空故。 从异熟识等。 出余四类之果。 异熟是心。 等余七识及心所色法并不相应。 二从无始下。 释我见等能成之因。 然我见有二。 一与七识相应即执第八以为内我故谓我所与四惑相应。 今言我见等者等取爱慢。 二者与六识相应我执。 兼外取妄境以为我所。 及起余惑故云种种。 三故感已下辨因。 感果可知。 疏四五二句。 别明不相应者。 然不相应有二十四。 今二门中略遣其四。 等于所余。 四中言即是时者。 释经三世三世是二十四中之一时故。 从谓依行下。 出三世如幻之由。 行即五蕴刹那生灭。 前后相续。 已谢为过去。 未起为未来。 生已未谢名为现在。 离行之外何有分位而有三世耶。 况所依行空能依何有。 疏五即无常生老等者。 即二十四中之三。 一无常。 二生。 三老等。 即等上经言生灭及死。 皆无常摄。 生老二字。 即是二法但略无住。 又诸圣教多合生灭名为无常。 所以然者生名为有。 有非恒有不如无为。 灭名为无。 无非恒无不如兔角。 由不同彼无为兔角二常之相。 故名无常。 疏谓依生已坏灭下。 显如幻所由。 故唯识第二云。 然有为法因缘力故本无今有。 暂有还无表异无为假立四相。 本无今有有位名生。 生位暂停即说为住。 住别前后复立异名。 暂有还无无时称灭。 斯即依生已坏灭分位建立也。 言皆妄分别者正显幻因。 然其忧悲苦恼即生老中事。 体非不相应行。 又上四五亦是前十二因中别义。 四明三世生老死耳。 疏既有妄想故心见皆倒者。 即出三倒也。 一想倒二心倒三见倒。 然十行品已广分别。 彼有多义。 今是一义。 以心见非倒见由想乱故令余二皆倒耳。 疏幻法非有等者。 此中且约有无一异。 兼下中道以为三观。 亦应有离四句。 又以合性相非一非俱非句。 非异之义当非俱句。 既离二边已是中道。 亦亡中道绝待中也。 上即事理无碍由斯交彻下。 即事事无碍。 余义如前。 疏约事则其中下。 先释广大。 有多下释毗卢遮那。 阿僧祇下释庄严。 蕴多楼下释藏。 疏具云迷谛隶者。 西域记亦翻为梅怛丽。 皆梵音轻重。 然有三缘者。 此三展转相生。 谓由遇慈氏如来故得慈心三昧。 得三昧故母亦慈也。 慈依智住者。 上以楼阁为二智故。 疏句各四事可知者。 此四亦即涅槃四近因缘。 前已频释故云可知。 初二句即亲近善友。 第三句即听闻正法。 第四句即如说修行。 正念思惟遍于四句故。 句句皆令起如是想。 亦可第四句合正念思惟。 又第一句是具四之人余三可知第二相竟。 疏。 自下大文第三慈氏一人者。 先来意后故办一生下。 释摄德成因之名。 疏契法性之真源者。 文有十句。 初四法说一向契实。 前三约法后一约人。 人亦得名圆成实故。 次四喻明。 就相契实。 即法而虚同实理故。 皆上句标相下句释成。 后二句约法结其性相。 经言无有生递兴谢者。 以更兴谢故无定生。 下句既从缘生。 明无定性。 无性即法界也。 疏此三无碍即三观一心者。 初假次空后中说有前后。 善财观心一念顿具。 非是从假入空等也。 今初报酬善恶者。 文有十句但释其四事相滥故。 业是增上缘即诸业习气。 果即异熟由名言种。 从信起佛通真。 应信为道源必到佛地故。 化佛应现敬心便感。 机感于佛。 云感他化身信心成佛乃是自佛。 余易可知故。 疏不释。 疏二契无性下。 有十一句略不释初三及八十一。 若具释者既回向菩提。 岂谓后身而无果也。 二即理故非常。 以执定有则着常故。 既知正因非无因矣。 断见无果此见无因。 释第四句中常计无常是二乘倒。 不见涅槃妙有实理。 无常计常是凡夫倒宁知二空如实之理。 疏自在见者。 即第五句妄谓自在能生万物。 今知从业故不从他。 自修人业尚不生天。 安得由他令我苦乐。 释次二句疏文可知。 其往来见易故不释。 影像随身去来无实。 随业六道实无往来。 中论云。 诸行往来者常不应往来。 无常亦不应往来。 众生亦复然。 有无可知。 离一切法见。 释有三句初以理遣者。 法性空中法即非法。 二缘会不得不生。 缘离不得不灭。 故一切法不得自在。 三以愿为因出生诸法。 因成无性净法亦无。 末句易见。 疏三会归中道者。 疏中有二先总明。 后别释。 前中言随一句皆离上诸过者。 如随种生茅即离断常无因颠倒等。 今且通说者不对诸过。 但通相说中道义耳。 疏如种生芽下。 别释唯就种芽示中道相。 余并略之。 说此中观便收前二。 即显空假是此中道之空假耳。 非是从彼空假入斯中矣。 如是离断常等者。 例释上文总离诸过。 疏种芽横喻万法者。 言知一切法故。 谓若善若恶若内若外皆从自种假缘生故。 如印生文。 竪喻诸法者。 此阴亦灭即现在阴灭也。 彼阴续生者。 三世相望故。 即涅槃经须弥山顶品已引今复略示。 谓此阴亦灭者中阴生也而此五阴不至中阴。 中阴五阴非余处来。 因现在阴有中阴阴。 如蜡印印泥者。 蜡印况于现在阴也。 泥上文成喻中阴阴也。 印坏者现阴灭也。 文成者中阴阴生也。 印不至泥如现在阴不至后阴。 以印因缘而生是文。 即如因现在阴有中阴阴也。 现阴不至后阴即是不常。 后阴非余处来。 因现阴有即是不断。 不断不常是中道义。 余如前说。 疏了世心现亦唯心观者。 正是中道故致亦言。 即就唯心以辨三观。 假心缘现即假观也。 现而无性即空观也。 上二不二即中道观也。 下法喻句对前可知。 叹所住楼阁。 义理宏博。 经文浩大类例可知故不委释。 疏尔焰地者。 此云所知等者。 疏略引入大乘论。 论云。 菩萨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 到尔焰地向于涅槃。 以愍众生还入生死。 阿僧祇劫示受勤苦。 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 具足一切功德智慧。 是故超度尔焰之地。 乃至云菩萨处生死海中。 第一阿僧祇劫修净治地行求净解脱。 第二阿僧祇劫修净禅定行。 第三阿僧祇修净智慧行。 除尔焰地障。 是故菩萨名乘自在乘。 满足十地得无碍无障。 一切具足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以尔焰智得成大果。 释曰。 尔焰梵语此云智母。 亦云智度。 亦云境界。 亦云所知。 即所知障亦名尔焰。 以经云令过尔焰海故。 疏但用所知一义。 即论中第三劫过生死海也。 论中又云入十地时便能永断。 由斯十地说断二愚及彼麁重。 皆取尔焰为所知也。 若据初云到尔焰地。 及后结云以尔焰智。 得成大果即含余义。 今取经意但举一耳。 疏百一十善知识古有多释者。 略叙三释。 初一即上古释。 二贤首释先叙后若依此下刊定破师。 三有云下即刊定记释。 于中亦二。 先叙彼释。 后若尔下疏破其释。 明其立义前后相违。 上皆叙昔。 疏若会通下疏为会释。 总会三释从后倒会。 二然下复云下会藏和尚意。 取一百一十表法为妙。 言设有三贤亦唯具十者。 十地一一摄三位故。 一位尚得总摄于十。 况三贤望地类例相似摄之善成故。 十地中各修一度。 十行之位亦各一度。 十住之位初是发心。 后是灌顶十地之位。 初证发心后亦灌顶而受位。 故依开等觉合信属住。 若合等觉即开十信。 开信是退开等觉是进要令十一成百一十。 其第一师义设经来未尽者亦百一十。 疏界城即十八界者。 十八界是生死因相故。 晋经云三界。 三界为城郭约果相故。 言界地即地等四界者。 俱舍云。 大种谓四界即地水火风。 能成持等业坚湿煖动性故。 及六处等并如二地。 疏即凡身一生者。 约圆融说。 亦解行一生约行布说。 故千年之乌下。 成第一凡身一生之义。 依实修者下。 通伏难。 恐有问言约法圆融是则可尔。 岂得有凡身一生而得成办。 故为此通非独善财行者岂能即得。 余如发心功德品。 三入十住者此中十句文有三节。 初二总具行位。 后四亦通。 中间四句乃有三义。 一但摄三贤。 以三是智慧入法界同住义故。 四五皆行故六是愿故。 二又上四下重以此四摄十地。 三即十地证智证十法界故。 四即别地行故。 五即称理具修行故。 六即大。 愿导诸行故。 三又上四下义含通别者。 别如初配通谓位故。 疏文有二百二十一句。 下文分为二。 先总科。 后别释。 前中总有四意。 初明通发三心。 二且分为二。 三又前多明下依三种发心分之为二。 四又前明菩提心殊胜功德下。 约高广分即光统意故。 依之释文。 若顺第三意则前段但是三贤。 即分为三摄上十二。 初三段十住次五十行。 后四十向。 二意皆通。 有宗法师。 于二百二十一喻皆立别名。 亦不分判亦无别理。 疏以金刚智终成菩提故者。 既始从种性终至金刚菩提之智。 竪配理明。 初心顿具诸位功德。 正顺经宗。 故毗卢遮那品云。 一切功德皆在最初菩提心中住即其义也。 又后一百三句自在德中。 若唯配十地亦可束之。 十住为初地。 十行为二地。 十向为三地。 初二三地并为四地。 四五为五地。 后五依前如次判之。 亦顺本文恐繁不配其中行相。 疏其间梵语广如音义者恐繁故指。 疏中随难已释其二。 谓毗笈摩婆楼那余未释者。 今当具之言大应伽者。 应伽云身。 然身有四名。 一曰伽耶。 二曰设理罗。 三曰第诃。 四曰应伽。 然应伽亦云分谓支分也。 次云树名珊陀那者。 此云和合。 或云断续。 谓此药能令已断伤者再续和合也。 次药名阿蓝婆者。 此云药汁其药出香山及雪山中。 天生在于石臼之内。 或云得喜。 谓得此药生欢喜故。 四须弥下四地德中波利质多罗树。 波利此云遍也。 亦曰周匝质多罗。 此云间错庄严也。 意言此树众杂色华周匝严饰。 或曰圆妙庄严。 次云婆师迦华。 具云婆利史迦。 言婆利史者此云雨也。 迦谓迦罗。 此云时也。 雨时生故。 瞻卜迦华此云黄色华。 其华有香气而形似栀子华也。 苏摩那华此云悦意华。 其华形色俱媚令见者心悦故。 五椰子下明五地德。 药汁名诃宅迦。 此云金色水。 甚于九转还丹之力也。 迦陵频伽鸟前已释竟。 此云美音。 或曰妙声。 此鸟本出雪山在[穀-禾+卵]能鸣。 其音和雅听者无厌。 摩诃那伽此云大龙。 亦云大象。 今此力士力如龙象。 八如人下八地德中摩竭鱼者。 此云大体也。 谓即此方巨鼇之类。 两目如日。 张口如暗谷。 能吞大舟。 凡出濆流即如潮上。 噏水如壑。 高下如山。 大者可长二百余里。 安缮那青色药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九 发布时间:2025-05-06 08:04:0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0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