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究竟大悲经 内容: 究竟大悲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5册No. 2880究竟大悲经卷第二、三、四No. 2880究竟大悲经卷第二其地大何以然者□□□□□□□□□□□□□□□是病本云何如是解脱用。 佛告无碍菩萨摩诃萨曰。 世间大地荷负四种重担。 一者诸山。 二者江河。 三者草木。 四者众生。 净秽俱载无心简择。 是名地之功能。 外地如是。 内地亦然。 病本者谓不销融乖地之用。 用同于地。 即病解脱。 无碍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地大可尔。 水大病本亦有百一。 云何如言说为解脱。 佛告无碍菩萨摩诃萨曰。 汝言地大可尔。 水大病本亦有百一者。 此事不然。 何以故。 世间水者能浣能洗能润能渍。 如无简择。 无简择故不选是择非。 无选是择非故垢秽同归。 同归真净故名水用。 外水如是。 内水亦然。 以慎水故混融真净垢净同如。 即病解脱。 若不慎水违水之用。 内外皆违名为病本。 无碍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地水可然。 火大病本亦有百一。 云何如说为解脱用。 佛告无碍菩萨摩诃萨曰。 世间火者香臭俱烧。 如无简择为灰。 是一味无有别。 外火如此。 内火亦然。 顺火销融名解脱用。 若乖如违之即是病本。 无碍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地水火可尔。 风大病本亦有百一。 云何世尊说为解脱用。 佛告无碍菩萨摩诃萨曰。 世间风者香臭二气鼓击普收归于空理。 外风如此。 内风亦然。 顺风普收归空理一即解脱用。 违风乖用名为病元。 无碍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地水火风一一违用乖四用名为病元者。 何法为是。 唯愿慈哀愍此会众及未来众生。 开违顺二法令众得闻案教修学。 佛告无碍菩萨摩诃萨曰。 地水火风四大尊重顺是非双融。 违招祸患万端。 何以故。 世间地者顺便增长果实。 以头触之丧命损身受苦万端。 水大亦然。 顺便除去垢秽随人转用。 投身于中没溺如死。 火大亦然。 顺便温和得中吹生作熟济养弥宽。 投身于中丧失躯命。 风大亦然。 顺则鼓击飘动生长万物。 投身于风绝气如死。 比校内外其唯不别。 顺名体解。 违名外求。 无碍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虽言比校内外其唯不别。 不解自身违顺之由。 愿佛慈洪嘱当指授。 佛告无碍菩萨摩诃萨曰。 一切众生形质为地大。 血脉为水大。 温暖为火大。 出入气为风大。 违于地大则无身。 违于水大脉川拥塞。 违于火大不能销融。 违于风大绝于气息。 是故顺为体解。 违为继结。 顺为体解名解脱元。 违为继结名为病本。 四百四病由违如起。 无量解脱从顺如生。 无碍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四大体解名为真极。 色受想行识未蒙大师指授嘱当。 唯愿大师慈哀愍念指授分明解众生缚。 佛告无碍菩萨摩诃萨曰。 色同四大。 受想行识今为汝等更说。 受无简择。 无简择故得失是非一异俱受。 俱受名顺。 即受解脱。 妄辩得失是非名为继缚。 亦名病本。 想者想缘诸境好恶得失香臭。 俱缘无所简择。 以无简择故如能遍缘。 缘如无间故曰解脱。 妄为分别名为患元。 行者是非二境得失俱游不背非存。 是故曰解脱。 违如从之名为病元。 识者遍缘根门不简垢净。 垢净不简任根使用。 名为解脱。 若违一根即为病元。 何以故。 顺如无逆名为体解。 体解无缚随自性流。 随自性流故一切身相贪欲恚痴皆解脱用。 无碍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言顺者。 以何等顺顺于顺。 复言随自性流。 以何等随随自性流。 圣说精微不能了故。 唯愿指授归伏体解。 佛告无碍菩萨摩诃萨曰。 汝所问者甚大利益。 吾今为汝分明敷演。 汝问顺者以何顺顺于顺。 以自性顺顺于自性。 故知顺性为圣。 违性为凡。 以性顺顺性。 无顺无性。 据违名顺。 违没顺亡。 是即解脱。 违名继业。 顺名业缚。 继缚既没。 解脱亦无。 复言随自性流以何等随随自性流者。 以自性随随自性流故。 影现根门普遍身内。 以随随随。 随无不周。 无所不周故性随性流。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 上至顶天下尽六欲宫殿振动。 无量大众不觉喜踊投身佛前。 于时众中有一无垢大士名曰灵真。 奋迅哮吼猛无畏力如白佛言。 如此体解之人当生何处。 佛告灵真曰。 如此体解者别教所不摄。 当生翅头未城弥勒佛国化城之内。 耳餐零向出没随佛。 显一切众生身内有佛父母品第六复次无碍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如上所说体解归真。 一切身相皆解脱用。 一切众生分段以下依因父母如有身相。 身相既显名身为解脱用。 若一切众生身相悉解脱者。 此解脱依因父母如便有之。 故知应佛缘佛报佛亦有父母。 何以然者。 应佛缘佛报佛有出生故。 以有出生毕有父母。 若佛有父母者。 唯愿说之。 佛告无碍菩萨摩诃萨曰。 汝言问道一切众生依因父母如得增长名为解脱者。 以此类之比校置问。 吾今为汝广开显示。 真处虽一立名无量。 名虽无量皆从感基如起。 今为感开通名为父母。 所以者何。 一切众生身内佛父母者。 太阳真极已为父。 无碍神性已为母。 寂照已为父。 照寂已为母。 天真已为父。 零宅已为母。 如此父母出生应佛缘佛报佛真一无名。 为引未悟以名名之。 名起不足名灭有余。 无碍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说太阳真极已为父。 无碍神性已为母。 寂照已为父。 照寂已为母。 天真已为父。 零宅已为母。 出生之由未蒙指授。 佛告无碍菩萨摩诃萨曰。 太阳真极者。 众生根本善恶玄元。 群识零宅法界混沌。 降注归下名之为父。 无遍感应由感影现。 称之为母。 从此父母出生应佛缘佛报佛。 感受太阳真极。 勇现神通通根不住照用千差。 千差用寂即是照真。 真明内朗名为真照。 真照照真混融大寂。 寂如常觉谓之生应。 即觉惔虚谓之生缘。 惔虚苞容谓之生报。 报缘应等皆是寂用。 用寂归寂即无寂无寂不寂。 体销相融一异俱亡。 欲言其有不见其形。 欲言其无空理吐经。 不有不无万相由生。 无碍菩萨摩诃萨闻法欢喜已偈叹曰。 浑浑常不浊澄澄复不清清浊合不合故号生无生太一真无缝蒙澒混沌流是非无别用一一不独夯一一一无量无量一一一澪流遍法界常满如不溢一一一普容普容于一一圆中归理轶无气无形质苞罗无内外内外即苞罗是非无异同信心清流河佛言无碍菩萨摩诃萨曰。 汝今谛听。 重说偈言。 身相容受等虚空纳受是非无他我爱是背非是狂乱历劫增长于殃祸于时无碍菩萨摩诃萨闻法欢喜。 愿共法界众生常闻深法体解归真。 对治服药治病品第七复次无碍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一切众生保重身命起无量颠倒。 虽闻深法不能究竟彻解其元。 譬如有人性命为本。 虽有性命要假饮食衣服如有存立。 虽蒙世尊指授契要重玄真路。 身刚意矿虑动心浮。 不能就路蹬真圆中。 天真妙性为法身。 要契重玄以为慧命。 唯愿世尊为说折伏刚矿之法以严法身慧命。 佛告无碍菩萨摩诃萨曰。 汝今快问是义相须之法。 譬如有人居贫日久无方取济。 默念思惟。 我今贫病自不得金无以可除。 有主之金取之难得。 无主之金随我取用。 复闻世有金山。 金虽无量仍在矿中。 其矿刚毳不任锤打。 看其矿色与金无别。 矿虽是金不任金用。 何以故。 未折伏故。 未入炉冶故。 其贫人复作是念。 我欲觅舍除去贫病。 阙于方便眼看叵得。 得金之来要须取金之具。 取金具者炉冶蒙炭甘[火*過]断杖[打-丁+備]及人功粮食资储。 虽得是具不得金师。 阙于方便亦不得金。 复作是念。 何处有好金师。 我当求之。 空中有声如语之曰。 汝心精专求金除贪不能得师。 我教汝处安在太府山中紫彻宫里。 与诸仙贤同共议论。 我今具教汝处不知求此金法可得以不。 贫人闻已心大欢喜。 遂便膝行前进迳由三百里达至其所。 两膝穿破不觉种失膝盖。 于是长跪师前如求出金之法。 专精虔重不觉疮痛。 金师语曰。 此法甚重不得轻。 然相与观如来心志在穴彻已得为限终不相违。 汝自摧伏我慢。 结斋百日清禁自居。 立盟敬重吾当授与。 即奉师教摧伏我慢。 结斋百日清禁自居。 要期立盟如至师所。 师知其意泣如语之曰。 若逢良贤途中授与。 若不逢贤父子不传。 观汝精专闻毕领解。 来吾授汝真金之法。 真金之法不过寸素。 汝持将去顺如用之。 贫人得之生大欢喜。 勇武还家如法造作。 遂丰金用自恭除贫慧及亲族。 以此类之。 慧命法身如实真金在自恃刚毳意虑浮矿之中。 自不折伏无由可现。 无碍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今睹大圣即是出一切众生身内慧命法身真金无上。 大师唯愿指授出之方轨。 佛告无碍菩萨摩诃萨曰。 成如所言快问出一切众生身内慧命法身佛性真金。 吾今为汝敷演出之方轨。 于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遍敬。 欢喜无量如白佛言。 唯愿世尊为说一切众生身内佛性真金去矿具度取之要教。 佛告遍敬菩萨摩诃萨曰。 一切众生我慢自居。 是非盈怀增减二见。 贡高自恃好胜欺人。 陵夺所爱蔓陷师长。 轻实父母打斫众生自在加害。 翳障佛性真金以为矿用。 汝今请问出之方轨。 吾今与汝指当要切分班事用。 何以故。 上尽龙象下尽蜫蚁。 于中一切众生敬之如佛。 所有音声爱之如法。 于善于恶不生分别顶戴如僧。 以为取炭。 敬一切众生如佛。 除其我慢贡高。 敬一切音声爱之如法。 除其是非增减二见。 于善于恶不生分别敬之如僧。 除其好胜欺人陵夺所爱蔓陷师长轻突父母打斫众生自在加害。 以此三药去前三毒病。 名之为得炭。 常居下下进他自退。 念除已过不说人短。 以为智火。 说火未尽以偈颂曰。 高元水不停最滢众流归摧慢学卑下法流自然依法流常炽然要先随下去信器滢泪里决定在中住守死荡诤讼家定泯外缘怨憎同一揆圆明显法身舍身常居贱存心作奴婢恭给一切众毕竟不休止遍敬菩萨摩诃萨豁然意解如白佛言。 世尊一切众生感形有命。 悉皆诤其上如不诤下。 悉诤其胜如不诤不茹。 悉皆诤前如不诤后。 是故上尽六欲下尽识海。 于中一切众生不见有诤下诤不茹诤后诤贱诤卑诤无知。 是故学人常处无诤之中。 怨憎自灭祸无由生。 毕愿受持如说偈言。 弃众人所收收众人所弃任纵随尘转无求乐自至众人所弃我独存众人所存我便舍不与一切人诤爱无诤逍遥归法社遍敬菩萨摩诃萨如白佛言。 世尊炭火已彰。 自余未备。 愿大慈怜重说圆具。 佛告遍敬菩萨摩诃萨曰。 万相俱融名为甘埚。 泯归大寂名为炉治。 真际随感以为[打-丁+備]扇。 鼓击销融去煻金现。 若人能得如法奉修。 荡除坚矿。 慧命法身光辉显曜。 虚通无碍周圆自在。 又复譬如蜂王将领徒众入空树中如作居宅。 蜂王语蜂子曰。 要须勤力可得蜜成。 是诸蜂子受敕加功蜜乃方成。 蜜既成已。 有人遇见即便生念。 蜜者世间上味方便定取。 取蜜之来筏树去蜂然后取蜜。 既取得蜜自恭已用惠及亲族。 是故慧命法身在我见树中。 为贡高疾妒得失是非恗谈自所显已浊他我慢陵欺谤毁贤良众蜂守护。 先筏其树然后去蜂。 乃得佛性天真。 慧命法身不生不灭不腐不坏。 真如上蜜自恭已用同尘不染惠及无量教人方轨。 以是因缘对治服药。 遍敬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筏树由斧。 去蜂由人。 不知用何法得筏我见树。 用何法得降贡高疾妒得失是非恗谈自所显己浊他我慢陵欺谤毁良贤众蜂之虫。 慈尊哀愍愿毕为说。 佛告无碍菩萨摩诃萨曰。 随尘不染同他物一。 故名筏我见树。 觉过寻改一切相泯尘劳归寂。 故言除蜂。 说是法时。 无量大众生大欢喜顶戴奉行。 除一切众生修道作佛病品第八无碍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往古来今千贤万圣。 从渐至顿修道作佛。 何故如来今日说道亡心灭意止章断句。 凡佛两融玄果俱丧。 佛无佛果凡无入圣。 凡圣是一。 何用如来说真法乎。 佛告无碍菩萨摩诃萨曰。 为汝未悟如有言说。 若其体解言说则无。 故知未悟之徒寻教归真。 是故心是贪根。 意是瞋本。 缘动分别是其痴。 若不除毒害无由灭。 是故亡心息意缘动俱寂。 心灭意亡缘动俱寂。 名拔毒根。 若不然者。 从心意缘虑中修道作善行。 诸忍诸度诸波罗蜜八万四千诸度法门等。 皆是贪瞋痴三毒中修。 何以故。 心意缘虑是三毒根本。 故知断河断上元。 筏树先筏根。 若不亡心息意即缘动寂者。 皆杂毒作善。 因中杂毒果亦杂毒。 譬如乳蜜置毒于中。 若有人饮乳蜜美味不变如能杀人。 乳蜜虽甜中有害毒。 但嗜其甜如不顾毒。 当时口美久后便害。 然先去其毒如不除乳蜜。 无碍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若贪瞋痴以为毒者。 贪世间美色财钱宝物。 克利拥己广起诸非造作颠倒五逆不善可以为毒。 贪法爱道顺善修行。 让利先人自居不足。 何妨之有如言从心意缘虑如修道者皆言杂毒。 佛告无碍菩萨摩诃萨曰。 从心意缘虑中贪法爱道顺善众行让利先人自居不足者。 是名毒心中善。 如似毒中乳蜜。 饮如食之非不得美。 当时解之寻后加害。 从心意缘虑中修道爱善非不得乐乐中有苦。 譬如从心意缘虑中修治善法招天王果报。 果报精微世望绝伴。 衣则宝饰。 食则百味。 宫殿佳丽。 磬向余振。 远看似炎。 近若飞来。 虽受此乐。 乐中有苦。 何以然者。 其中亦有魄怖惊芒众怀死难。 藉此杂毒善资收。 天王果既居上位自在处宽。 不依理路横加杀戮。 杀戮兹多造过无量。 因此过起坠落三涂。 苦恼备受众苦无暂时息。 岂不依因心意缘虑杂毒善中如招重剧。 故言贪法爱道。 毒乳相和非不得乐。 缘乐自在乐尽苦至无量苦逼。 故知三毒中修善故名毒。 修善毒修善法还受毒善之果。 因毒善果中起自在业杀戮无道。 纵意造作无所畏弹。 坠落三涂受苦万端。 故知此苦善毒中苦。 何以故。 有贪瞋痴故。 贪佛一毒。 憎恶二毒。 不识恶与佛体一名异。 名为三毒。 云何名为真行。 故知真行无行无行无不行。 以此验知修道要期断恶从善。 背三涂苦归佛果乐。 如此之徒名为修道。 作佛病。 声闻二乘小行菩萨都不能断。 何以故。 非不能断。 但以封是心强偏怗着净去恶情重归善处甚继结成病不能得舍。 是故保病为是谓以为真。 无内觉力故不谓病是病爱病如不舍。 自有觉力识病是病即病解脱。 无碍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虽闻此说。 大众迷闷殒绝不苏。 犹如病人欲趣死门精神倒错无方取济。 唯愿大圣垂慈重为分明解说。 令此大众还得惺悟。 尔时世尊一一毛端出大音声。 皆师子吼。 其声遍满无量世界。 众王游步。 从众生一一毛孔直入佛性山中本际无生大寂道场。 天真圣种如如子上叆叇垂云降注法药。 本愿鼓击一时惺悟。 于时众中有一大士名曰灵真。 欢喜无量涌身佛前。 举目一盻四方所有丘墟冢垠山陵堆埠皆作微尘。 一一尘中各有化佛。 异口同音如说偈言。 同尘随物转事用常不惑宁神泯是非现居安乐国无碍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今此大众蒙圣觉力皆得惺悟。 虽得惺悟于深。 法中不能具解。 以不解故不识乳蜜及与毒合。 愿大悲尊重为披折。 令此会众及未来世一切诸众生具细解了。 佛告无碍菩萨摩诃萨曰。 心存真处已为乳蜜。 贪佛圣果是名一毒。 既贪佛果即便弃凡。 弃凡憎恶名为瞋毒。 贪瞋交竞不睹反本。 不知佛凡无殊性相通照名为痴毒。 如此三毒置于乳蜜之中害损无量。 何以故。 贪瞋痴三毒不亡。 比校如言是非销融。 既非销融生灭所摄。 名为毒乳相和。 说是法时。 一切大众生希有心。 愿常闻如是真实法音。 究竟大悲经卷第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5册No. 2880究竟大悲经卷第二、三、四究竟大悲经卷第三□□□大千顿纳扭山海顿逊丘墟乎腹重得自在勇猛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从心性本际海藏。 涌动沸乱出生无量诸佛无量菩萨。 无量贤圣无量仙贤隐士。 无量经藏无量经教。 无量能法音无量智慧无量神通。 无量转变无量巧便无量辩才。 无量宫殿无量花盖庄严之具。 是故上尽顶天下尽水际。 于中一切圣众皆从心性本际。 而便有之说而不足。 以偈叹曰。 无碍自在佛性王安坐转变莲花台无量佛凡于中现毕竟寂灭无去来[嶊-隹+棄]碣磨心性王叆磊呼决定吼是非碎烂作微尘混融大寂一如口神性智王无量力驱使诸根顺九流虎摆违顺情继结撮搭灰粉置太幽扭扑五阴诸见脉贪善弃恶作微尘三毒罗刹真佛智一切身相实法珍真性发作诸根寂无等振吼音声泯一切得失即体融三宝于是现世间趐动不走遍缘诸境不动寂往来任纵法使然性照合通遍不历无障无碍神性王无边杂类智慧炬体解归真等法性四辩应机共人语心王自在喧呃瞋忿怒作帐伏诸魔碎诸分别是非心香臭俱融共同波□并法力力中力和合四大作一体转用阴阳为天地一一身相无源底众生转动混沌流虚源一气理处收推寻踪绪无头尾含怉异类周不周四龙足力负天地宛转动身岩法界山陵燋烂七日现作帐初首试一大力神王吼要先除嘊是非作微尘安得更有正士作神力降注剑霜雹当头即穴夜叉寻后剥十六一种人分布齐历历治扫六魔贼往往无当敌而此无量偈权应出一身方便心海涌法界是一人佛告勇猛菩萨摩诃萨曰。 快说偈教。 汝等大众宁神冲寂。 吾今重颂。 心性本际真金山阿梨耶龙引出云叆叇垂布遍十方降注洗浣五阴村阿梨耶龙云中游伊离测沦霃色延长促短遍十方皆是无碍大心力阿梨耶龙无碍力游于四大五阴空往来无诤和九流任纵自韵神无功梨耶奋迅振六合雷电鼓击光辉辉不动真际而遍过黑闇根中开明照梨耶神通性无碍山河名壁于中过无量质碍不能遮何苦能牵入鼎镬勇猛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大圣垂慈开教悉圆。 不审此说为从心出。 为从心性而出。 为无从而出。 唯愿慈尊分明显示。 令迷教之徒知根所由。 佛告勇猛菩萨摩诃萨曰。 上尽顶天下尽水际。 于中一切众生种种形质无量善恶。 皆从心性而出。 何以故。 但心性无出。 无出之出是名真出。 是以得知。 上尽诸佛下尽识海。 从心心而有性心有。 故一切皆心用。 心用无边际即用名为心。 心用用心无用无心。 复次冥识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大圣所说一切皆心心。 一切心无别心。 无别心故一切皆心用。 若如是者。 云何有清凉心。 云何有热恼心。 云何得不清凉不热恼等。 一心性热则常热。 凉则常凉。 不凉不热常应不凉不热。 何以故。 心性之理常无别故。 佛告冥识菩萨摩诃萨曰。 一切皆心心一切。 神游法界无障碍。 心一切一切一心。 法界游宅爱无所爱。 无所不无所。 形声影向皆无别。 冥识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不解为是心用性性用心。 唯愿大慈尊披折令众得开解。 佛告冥识菩萨摩诃萨曰。 心用性缘虑。 是真净性用心不可毁坏照真金。 是故心不用性无秽净。 性不用心无混融。 无混融无始复无终。 无始复无终心用性性用心。 说是法时。 无量大众乘实智驾性性龙圆本净止缘切。 一切诸法即相解脱品第十复次天真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一切众圣莫不皆说顺情之法。 何故今日世尊所说之法皆是违情。 违性则苦。 苦是患源。 故知情者以贪为体。 若无有贪无所依恃。 有依恃故一切果报由情贪而有。 何以故。 若不贪善无以息恶。 若不息恶无以归真。 以此类之。 云何今日如来说言。 泯非丧是。 福祸同流。 同流归真。 归真太极。 太极之理本无是非。 是非既丧。 一切混融。 混融之中则无凡无佛。 何用教为。 佛告天真菩萨摩诃萨曰。 贪者以情为体。 情者以贪为本。 由有情起即有违顺。 违顺既与随虚妄流。 是故顺情称善。 违情称恶。 若情既息。 贪亦随亡。 情贪既无。 善恶自谢。 是以得知。 贪善弃恶。 是继缚业。 本非解脱。 是故据此情贪之中。 立其与夺显四种解脱。 何者为四。 一者无愿解脱。 二者无作解脱。 三者无想解脱。 四者无学解脱。 何以故。 有愿为愿所继。 从继业受生。 一非解脱。 有作为作业所继。 从继业牵生。 二非解脱。 有想缘虑为想业所继。 从继业牵生。 三非解脱。 有学有想念为想念继学所继。 从继业牵生。 四非解脱。 天真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如来说四解脱门。 复显四种非解脱。 四种解脱名障解脱义。 义犹自未显。 唯愿世尊哀愍救护愿毕解说。 佛告天真菩萨摩诃萨曰。 四种解脱者。 无愿为初。 何以故。 无愿称为解脱。 有愿之来为愿所继。 凡有愿者有心要期。 要期满愿。 满愿之由良由妄起。 妄起望满为愿。 愿满所继。 继业招生。 故知以妄集妄还继妄。 继继相继故非解脱。 无愿无累。 无累无妄。 累妄俱融。 无满无称。 名真解脱。 无作解脱者。 一切皆无作。 何以故。 无作无为。 无为则无利无功德。 无利无功德。 不为利益功德所继。 名为无作解脱。 无想解脱者。 若无想念则无继结。 何以故。 想念波动境风飘浮。 从外缘想牵想牵继业。 继业招生。 不名解脱。 是故无想即无念。 无想继结不为业牵。 名为无想解脱。 无学解脱者。 无学无忧有学有忧。 何以故。 学从心意而起。 是故学者劳心役虑增长我见。 是非得失分别好恶贡高自恃。 以有如是见故名继缚。 无学无忧。 何以故。 万想自融圆流海藏。 藏寂用寂。 藏用体泯。 名为无学解脱。 天真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心性是一。 解脱应一。 何故如来今日说四解脱门。 心性是一。 应说一解脱门。 佛告天真菩萨摩诃萨曰。 一切众生心性是一。 而说四解脱者。 良由群生继结之兴不过有四。 是以且据继结说四解脱。 理而言之。 四继既没。 一上犹无。 何容有四。 但以四收继收无尽故。 且举四名其义属。 所以然。 体泯相没。 解亦无解。 安得有脱。 以此类之。 舍恶从善修道作佛。 皆是继缚。 善及作佛犹是继继。 况复诞纵诸非宁非继缚。 故知继缚是封。 封善封恶。 以封结招生故非解脱。 天真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解脱之因何者为是。 解脱之果何者为是。 唯大慈愍愿为重说。 佛告天真菩萨摩诃萨曰。 有心修善。 名天人之因。 心存是非乐行恶行。 是三涂之因。 善恶双泯体融大寂。 名为佛因。 亦名解脱因。 设名名之佛因。 如实佛因不何名目。 何以故。 佛因者无因可因。 有因之因因果相待。 相待之因名为继缚因。 非解脱因。 天真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因说竟。 果犹未说。 唯愿世尊重为显示解脱之果。 佛告天真菩萨摩诃萨曰。 解脱果者。 金刚心谢大明种智以为解脱果。 理而言之。 解脱之理无因无果。 无果之果名解脱果。 说是法时。 无量大众冥会不起为因无得为果同真际等法性。 即相无相万物不迁事用究竟品第十一复次鉴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如上所说。 说次第十品立义不同言教各异。 众圣道一教门应一。 云何设名题目而有众多。 不审此理愿佛说之。 令当来大众知教开通拥闭同异。 佛告鉴照菩萨摩诃萨曰。 众圣异谈旨当唯一。 所谓依心教门众多。 所谓依身。 若离身心则无言教。 故知言教尘沙理旨无殊。 教门无量归处无别。 以此类之。 十方诸佛语说同故。 无量菩萨方便处多。 陈章吐教似如有异。 究其玄旨毕竟无别。 譬如色界天子眷属无量音乐叹咏清雅婉约辞巧各异。 游腾虚空上升光音。 而至佛所各各一心尽意乐佛。 论其文辞音曲箜篌琴笛悉皆不同。 穷其意也皆叹佛好。 叹好处同名为一语。 上来教门差互不同。 随问对释。 虽教文弥万而无二趣。 但以种种开通会归任纵。 说是众圣无二之理圆真教时。 水行天子树音天子百千眷属。 一时云会而至佛所。 各各恭敬正坐一面。 长跪叉手以偈叹曰。 众圣说无别有垢无垢如一切相通达言教悉无殊众圣言说异意旨悉皆同文字即解脱大小理处通众圣明了慧方便开初始文起为未悟既悟相即理众圣善方便随宜皆不实执教谓为是即便起放逸众圣相影向同说一如理教门虽无量达解悉会是众圣所师法轨处悉无殊伏藏圆明显万相即体如众圣巧便说慈心詃诱人圆明显伏藏觉性明了真众圣明了说销融于毒害恼恼先自无何处有五盖佛告水行天子树音天子曰。 一切言教不离心相。 至于文字不离身相。 是故身相得解脱时。 文字即解脱用。 水行天子树音天子异口同音而白佛言。 世尊一切言教文字以何为体。 以何为实。 言教文字根本何者为是。 寻教会理文字即解脱用者。 何者为是。 愿大慈尊说其所由。 令无量大众知文字所由道教根本。 佛告水行天子树音天子曰。 一切言教心相是本。 一切文字身相是体。 身相为实。 寻教会理者。 穷其心生住灭名为寻教会理。 文字即解脱用者。 诸根真照真照真照圆寂寂照照寂同尘无染。 名为文字即解脱用。 鉴照菩萨摩诃萨前白佛言。 世尊大圣圆觉轨法修学而成等觉。 等觉圆具还说真轨。 自得令他得同入正智乘。 乘者乘于法乘而究竟之由。 何故如来今日说道。 心相是言教。 身相是文字。 若心相是言教者。 一切众生具足言教。 若身相是文字者。 一切众生具足文字。 言教复具文字复具道教。 自有何用在大圣会所而听法乎。 轨心为则轨身为用。 则法成用久来解脱。 何故今日说言文字即解脱用。 佛告鉴照菩萨摩诃萨曰。 若如汝所问。 心相非言教。 身相非文字者。 十方诸佛无量菩萨一切圣众。 离心之与身而有言教者。 无有是处。 譬如外求九十五道杂类鬼神入人身内遂起恶见。 而要大圣。 若离身心及与善恶苦乐果报而有言说。 我当信受。 若不然者。 所有言说皆道我身。 身是顽铜。 心是痴源。 教我学学其顽痴之法。 我定不从。 大圣复语汝。 若如是要请之来。 何不离身心善恶苦乐果报。 而要于我求之。 人即便答大圣言曰。 我实离之。 大圣复问。 汝若离身心而要请者。 汝今所问为是离身心而问。 为是不离而问。 若离身心谁为问者。 若不离而问即非理之要。 所以然者。 身为外攞。 心王常处中。 心王欻生念使口而便问。 是以得知。 问者皆由身心。 若离身心无复有问。 以此证知。 往古来今三世诸佛所有法藏。 唯心性为本。 若离心性则无言说。 是故无量真法隐在四大五阴。 千是万非取舍简默。 恶见尘中隐名为四大五阴。 千是万非取舍简默。 恶见尘劳显即四大五阴。 千是万非取舍简默。 恶见尘劳以为文字根本。 若离身心纵令佛辩无所言说。 既无言说。 抄何为经。 既无可抄。 字亦无字。 鉴照菩萨摩诃萨前白佛言。 世尊若身心是法藏根本文字所由者。 法本无染文字常净。 而此身心岂得无染常净。 佛告鉴照菩萨摩诃萨曰。 心性本净。 犹如明王虽处身中不为身尘所染。 名为无染。 明王虽在尘中。 王不染尘。 尘不染王。 尘不染尘。 名为常净。 无染常岂非真实法轨文字经教。 以此证知。 无边经卷唯一切众生身是。 无边法藏唯一切众生心性天真是。 若离此二。 众圣权实无量言教四辩宣扬。 悉皆息驾旨章断句。 是以得知。 大圣圆音古今理通唯说身心。 是以愚人名身心为生灭秽恶。 不名文字经教以为生灭秽恶。 岂不违理太甚。 横增我见。 颠倒情奢。 错用非宜。 说而不足。 以偈颂曰。 菩提大道想念融毕竟三毒真佛体是非从来任性流始终本末无依底身想究竟能容受无简无择无成破无染常净法力转搜穷踪绪无善恶鉴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说。 体融大寂相即真用。 真用用真无真无用。 无真无用。 云何而言违理太甚横增我见颠倒情奢错用非宜。 性及身相毕竟无非是亦随没。 谁为违理。 谁为横增我见。 谁为颠倒。 谁为错用。 若有违理我见颠倒错用。 即非法藏亦非经卷。 何以故。 前言后教自相违故。 佛告鉴照菩萨摩诃萨曰。 实如所言。 快问是义。 体融大寂相即无碍。 混沌天真名作太一。 摄为法藏。 显为文字。 摄则归空没影。 显则身相俱现。 对身名经。 隐覆名藏。 改形换质正是太一洪源神变自在。 是故经教文字乃是生灭苦空所摄。 言文字即解脱用者。 是教门之中苦空解脱非是太一洪源神变解脱。 汝复以违理我见颠倒错用。 以难我者。 非无理路。 但教门与夺显异去结。 理而言之。 违与无违相寂灭。 寂灭无灭无灭可灭也。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普泯。 闻佛所说豁然意解。 即于身上了了分明见十二部经。 精粗深浅渐顿炳着。 行行分明义句渊奥。 相泯百非理融万是混含混沌。 天成无缝金纸银字通天卷轴。 以皮为纸。 以骨为笔。 以清脉为水。 以髓为墨。 以自性理书之而无错谬。 于时大众一时悟解。 照境分明。 往古来今无量经教豁然意解一时领纳。 身上受持更无外求。 息妄泯真平等现前。 显一切众生身与法一如无二品第十二复次混融菩萨摩诃萨前白佛言。 世尊如上所说。 一切经卷唯一切众生身是。 若一切众生身是经卷。 经卷即是法聚。 若一切众生身身为法聚。 身法聚者。 唯愿世尊慈哀为说。 令无量大众及下方一切诸众生达解自身究竟法聚。 息于外求见真善知识。 佛告混融菩萨摩诃萨曰。 一切众生身如实名为经卷亦名法聚。 何以故。 从解惑立名不同。 体解究竟名为经卷亦名法藏。 迷惑立名名为众生。 亦名生死亦名苦聚。 亦名颠倒亦名外求。 何以故。 众生不解名之为惑亦名外求。 以是缘由不识自身之上有无量法聚十二部经。 遂便外向求善知识名为众生。 将法逐法既遇善知识。 已善知识为其说法。 教真法处而语之曰。 若欲求法。 先当自求。 若自求者。 净佛知见广开三藏。 三藏者所谓佛藏所谓法藏所谓僧藏。 因此三藏复开三藏。 其三藏者何。 若向下方同下方名目而说。 同下方名目者。 所谓修多罗大藏。 般若波罗蜜大藏。 波罗提木叉大藏。 以此三种大藏统收法界一切法尽。 混融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如来所说教。 诸众生若求法者先当自求。 若自求者净佛知见广开一切众生身内二种三藏。 虽闻圣说不能解了。 不知何者为佛藏。 不知何者为法藏。 不知何者为僧藏。 不知何者是修多罗大藏。 不知何者是般若波罗蜜大藏。 不知何者是波罗提木叉大藏。 以不知故愿佛说之。 佛告混融菩萨摩诃萨曰。 汝所问者。 问于自求净佛知见广开一切众生身内二种三藏。 汝今澄神冲处。 吾今广为说之。 论其一切众生身内佛藏者。 以自性清净天真法佛隐在四大五阴三毒罗刹文字藏中。 是故名四大五阴三毒罗刹文字名为佛藏。 故知隐为法佛冲寂。 显为应佛妙用。 妙用殊能开物障盖。 复次法藏者。 真处不动圆照诸根轨真有用称之为法。 法在诸根尘门外用文字之内。 故知诸根尘门名教文字以为法藏。 何以故。 寻文证理会理舍文。 隐为法藏。 显名理用。 隐为惑障。 显为大慧。 复次僧藏者。 地水火风色受想行识。 阴阳和合神性住持。 名为僧藏。 神性无染恒和九流。 调畅七十万脉开通去拥隐在藏中。 隐为常和。 显为无诤。 隐为顺性而流。 显为任纵从尘。 复次修多罗大藏者。 是四大五阴文字章句显发实相。 显为文字。 隐为尘劳。 显为实相。 隐四大五阴。 复次般若波罗蜜大藏者。 缊寂内照大慧朗融。 隐在智起想痴奸巧诈伪藏中。 复次波罗提木叉大藏者。 销融是非圆注性海。 隐在着善着恶封断藏中。 显为防非止善。 隐为善恶简隔。 显为双融善恶。 隐为着善弃恶。 混融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如来说三种三藏其义分明。 不审一切众生将法逐法何者为是。 唯愿大慈尊哀愍一切众而为众生说。 佛告混融菩萨摩诃萨曰。 一切众生身是法聚。 何以故。 一切众生身内有净满法佛。 净满不动圆现诸根。 诸根圆现照而不染。 名之为法。 是故众生不见法性以为烦恼。 众生既照性烦恼以为性。 若人断烦恼是即名为杀佛。 烦恼若可断必无有是处。 是断烦恼修道者即是杀佛亦是苦聚。 以此证知烦恼即金刚。 金刚之体何须断坏。 是为众生与法一如无二。 烦恼与性天真不殊。 故知众生与法一如无二故。 言以法将法而求于法。 亦名法求法法。 亦名法还逐法。 不觉时以法逐法。 既觉之时法体即法法无动转。 故知法常住无所求故。 法常寂然相自融故。 说是法时。 无量大众异口同音以偈叹曰。 众生未解自身相苦行勤劬求知识今象大师开法眼身心动转皆法力迷心波浪求佛法封恶着善一倍错希求解脱望离苦今始觉知转被缚迷心波浪求知识闻说此法一倍翻昔来修者谓解脱谁知正是学仇怨昔来所行谓为真谁知今时一倍违烦恼颠倒性海一怯身法聚觉即归昔来所闻种种法弃恶从善向佛果谁知贪佛为毒继苦克不当大殃祸佛告混融菩萨摩诃萨无量大众。 汝等眷属以法听法。 吾今为大众而说偈曰。 众生身相皆法聚究其性相是佛块烦恼体实不生灭真性金刚不沮坏从头至足无非法圆明寂照遍十方善恶理融无障碍随流混合不相妨十方世界大经卷唯有此法众生是息忘融真同性际乃为寻教会如理说是法时。 无量大众欢喜踊跃。 具足法照法智法眼法云无生顶戴奉行。 究竟大悲经卷第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5册No. 2880究竟大悲经卷第二、三、四究竟大悲经卷第四(端供二年)对一切众生辩邪正品第十三复次悟正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下方所有外道六师。 若提子等亦自说言。 我所说者文真理正世间无过。 复有九十五道。 皆是鬼神。 住持建立亦说正法。 我所言说者文真理正世间无过。 复于下方有一国土名曰谄为。 彼国人民乐小教法。 专精断恶趣向善果。 贪善弃恶不造过短。 时此内而有丘埌名曰天险。 其此埌中遂有野狐王。 其王具足野狐妖魅之术。 即语狐众。 此中国主乐善弃恶。 举国人民一切同然。 我虽不明亦有听力。 我能闇诵弃恶从善局教经文。 我有通力复能飞行虚空。 我若诵弃恶从善局教经文。 乘空而至住彼国王殿前。 变作人像端坐空中。 去地一千尺。 出大音声而说经法。 彼国国王宫人婇女百千眷属。 并及国界臣人士庶信圣情殷都无照境。 若见我至必生希有。 随我所要受用我语。 劝其舍命撰食血肉。 脱取衣裳并诸宝物。 摄来归家持将入市。 贸易好肉详共食之。 岂非上计。 彼时狐众启狐王曰。 我等从众怕怖畏人。 偷盗猪羊并及野命。 辛苦无量不能得济。 王有如是上妙伎能。 何不速去。 狐王闻是遂便起心。 闇诵弃恶从善卷教经文。 三日三夜遂诵小乘九部局教经文三百余卷上下通利。 遂变形质乘空而去。 住在国王殿前。 去地一千尺而说经法。 果如所言。 彼国国王宫人婇女百千眷属。 并及国界臣民士庶一时云集。 举目睹见哀哽噎悲泣交盈。 睹是信圣情殷自无照境。 盲心瞎意而生信顺。 其狐王见已心大欢喜。 默念忖省。 狐王语人众曰。 为法丧身经教炳着。 彼虽闻法曾未有一。 即于殿前有十三人。 一时舍命。 狐语众人曰。 如此大好更无能过。 如此经教劝人舍身命财。 汝等施我宝物并及上服。 我将持去。 而此大众竭己名珍及身上服一切施与。 其狐王复语时众。 如此舍命最是上士。 我以神力摄持将去安置玉山宝堂之内。 作是语已唯见风起。 而此死人并诸宝物悉皆摄将有无遗一。 如此往还入国经□□到。 其狐王得死人食讫。 遂遣狐子变作人像。 赍持宝物市买肉。 至屠儿行上论肉价数。 不觉屠儿行上而有猛狗奋振相啮而诤于骨。 狐时见狗心生忙怕。 不觉忽然变为狐状。 其狗即来而便啮杀。 屠儿得此宝物不敢私。 宁而告市主而语之曰。 初见人像赍宝物。 共论肉价许言道买。 遂见狗斗忽变为狐。 狗即寻时而便啮杀。 具以上事敢持来告。 如是次第转上而至国王。 国王见已即便言曰。 此是我最小儿所玩宝物。 持以施佛。 何故今日在狐手。 时有正士名曰灵真。 即前伏地而启王曰。 赐臣万死乃敢发言。 王时开思百死不问。 若其有语但当说之。 灵真长脆叉手前着近王而启言曰。 已前空中说经者是为狐魅妖术。 臣当时欲道。 惧违王意不敢出言。 今见此验送死陈实。 王语真曰。 汝何故当时即知。 真答曰。 但诵其文不解中义。 劝人弃恶从善。 都无销融是非得失双泯。 彼此一如香臭一体。 虚心意寂万相同流。 以此取验当时即知。 若其飞行是圣者。 一切飞鸟岂是大圣。 王语真曰。 错矣奈何。 真语王曰。 亦可师集军众多将猛狗。 违彼丘埌断除天种正见流行。 王即用真语。 而命军众克时定日违彼丘埌。 狐变作人来迎于王。 猛狗走逼还为狐状。 狗即啮杀。 宝物悉在。 王遂还国散下诸州呼来认物。 以此证知举世无量一切言说。 口如似正心处邪中。 谤是行非情存取受。 若为分别。 唯愿世尊分明辩说。 令后代众生离于妖诳。 佛告悟正菩萨摩诃萨曰。 汝所问者。 为当来一切众生闻融混法者。 辩其邪正真伪得失交竞之徒。 汝言外道六师若提子等所有言说。 皆止封为宗。 定计神我为体。 推寻理路意在断常。 九十五道杂类鬼神。 入人身内住持建立而作鬼语。 所有言说乍轻乍重都无首尾。 虽言说善复言道恶浮祚沈意在贪取。 小乘九部所有教法皆是一向断恶趣归善果附傍鬼神。 是故鬼神妖魅片兴相似不正善恶。 遂便妖通而能诵得。 何以故。 一切众生谄曲诈伪虚多实少。 恳悦心傍常怀鬼意。 是故大圣识机知变。 附傍鬼心而与说法。 不堪顿旧附而拉诱。 渐渐前进引向圆教。 虽有别教九部圆教十二。 如此谄曲诈伪虚多实少。 恳悦心佞。 亦当读诵不解中义。 消伏三毒。 融是丧非。 一向无之。 如此之徒与彼狐魅妖术等无差异。 举世无量信诳者众信实者少。 是故以诳相诳而受诳语。 既受诳已信顺于诳。 没命丧身种种宝物常施与诳。 何以故。 盲无慧目。 不睹真处圆融之理。 复无真善知识第相诲约。 居近恶友纯是不祥。 设有正士而语实法。 违于信诳反更相仇。 是以读诵讲说乐著名闻自无消融。 不语则已。 语则贪□取法卖佛望空指注。 岂非口便似正心处邪中。 谤是行非情存取受。 统束如此之徒名之为伪亦名为邪。 如此邪伪是外邪伪。 悟正菩萨摩诃萨前白佛言。 世尊如来照境玄见处远。 豫知下方之事。 唯愿慈尊说真说伪说正说邪。 说内道说外道说理说表。 令无量大众不为众惑所诳也。 佛告悟正菩萨摩诃萨曰。 汝问真者。 所谓观善无善善体虚凝。 观恶无恶恶体虚凝。 虚凝不别性相是一。 善恶双泯取受自谢。 目之为真。 善恶双起得失交竞。 善来缨心恶来栖意。 骨继善恶名之为伪。 善恶双泯得失永谢。 香臭一如万相归玄。 目之为正。 善恶不泯得失位别。 香臭两殊万相烟张。 名之为邪。 混融寂藏太一理收。 寂光内朗理圆无外。 目之为内道。 心起毒生百念烟张。 千是万非交集在怀。 名之为外道。 体融相没。 寂照照寂寂照诸根用照寂用太极。 太极无极安有可同。 无同无极绝于言像说名。 名之为理。 万相不没。 六识染尘缘风飘动。 为外所牵。 名之为表。 为汝问故设名题字。 而有真伪邪正内外表里。 卢舍那威神加备光音天中诸菩萨对谈。 无真无伪无邪无正无内无外无表无理。 唯是通天无缝清净法聚。 说是法时。 无量大众于邪正真伪内外表里。 一时醒悟永离惑诳。 辩一切众生闻经起信皆是宿基品第十四复次金刚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如来今时布教。 一切皆违不同别教所有言说与夺处强。 先夺后与复融与夺。 其言若克皆是违情逆意不可堪胜。 云何而有众生闻即信解。 云何而有众生闻即生信而不能解。 云何而有众生闻不能信反增讪谤。 如此三种人者。 何因缘有信解者。 有信不解者。 有不信讪谤者。 不解此因。 愿佛说之。 佛告金刚照菩萨摩诃萨曰。 善哉快问是义同异违顺教门所由。 汝等今者问三种人。 吾今为汝如实辩之。 其经文似近理处冲玄。 于异冥会体一虚宗圆融。 万境相即不迁。 体泯用寂恼热金刚贪瞋凝等。 名真佛智。 闻此生信复能解了究其玄旨者。 皆是宿世久远已曾闻故。 如此之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殖圆法之耳已。 于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不可算数佛所而殖德本。 闻而生信复能益解。 如此之流悉是大基坠落下生名为上士。 复次闻此深经混融之处而便生信不能解者。 皆是宿世久远已曾闻故。 当闻之时一会听之而不深思其义。 复无少分消伏双泯善恶。 以是因缘闻便欢喜生信无量。 如此之人名为中士。 复次闻经不生信者。 皆是宿世久远造五逆行谤一切混融行者。 以谤因缘而便坠落堕于三涂受苦无量。 经百劫千劫百千亿劫受罪毕已。 谤报受飞禽走兽之形。 复倍上数受谤报毕。 生在人中或为下贱。 复受毕已生在种性之中。 以本谤因缘还复起谤名为下士。 金刚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而此上基之人。 已曾于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不可算数佛而殖德本。 常应上生。 何故下坠。 唯愿慈尊为众敷演。 佛告金刚照菩萨摩诃萨曰。 如此闻经生信复能解者。 实从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不可算数佛所而殖德本。 但以余习未除而来生此。 复能久署奉佛之因而来生此。 故知佛菩萨处苦化物设教。 于先为此上基中之士冥中敷演道教资益。 令解案教奉持。 当来三会龙花初首。 寻光云集俱成等学。 无量宿基之士悉皆同号。 处尘不染常放光明慈善尊佛。 金刚照菩萨摩诃萨而白佛言。 世尊加此宿世久远造五逆行讪谤圆教行者。 不审此人当来弥勒出世之时。 三会之中亦得闻法已。 不未审此理。 愿佛说之。 佛告金刚照菩萨摩诃萨曰。 一切圆教混融双泯善恶行者。 及佛菩萨若在世出世。 不与众生作烦恼因缘。 唯与一切众生作解脱因缘。 譬如郁金山顶有旃檀树。 急风吹动其有香气。 逆风四十里。 何况顺风。 复有二种人俱至树下。 一便闻香欢喜赞叹无量。 一便闻香生于怒毒恶言讪毁。 于此二人香熏一种。 但彼前人取舍自异以此取证。 圆满行者及佛菩萨唯有功德香熏无有。 是非诸恶臭气所及。 如是信顺之人自作近因果亦不远。 如此讪谤之人得作远因近不离苦。 三涂重剧一切备受。 值佛出世第三会上神光普遍。 而此讪谤之人寻光集会得蒙忏悔。 业习不除人天往反恒闻深法。 常被人谤。 八万劫中乍进乍退至最后阿勒得佛所。 上会说法获柔顺忍也。 金刚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复有一种人。 见圆满双泯是非善恶彼此真实行者亦不亲成供养。 咨禀道教亦不谤毁。 如此之人弥勒圣尊三会说法得在会不。 佛告金刚诸菩萨摩诃萨曰。 如此不谤毁人。 虽不亲承供养。 咨禀道教不造过短。 弥勒佛第三会上寻光云集闻法受道。 永离苦因不受尘劳。 金刚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别教之中真成行者。 身四威仪及波罗提木叉毕竟不犯。 于甚深法中而不生信亦不究竟。 如来出世得在会不。 佛告金刚照菩萨摩诃萨曰。 别教之中所有行者。 真成专精不造过短。 威仪及波罗提木叉毕竟不犯。 虽于深法不能生信究竟消融。 如来出世第二会上神咒名及并名仙人玉女。 何以故。 虽于深法而无片分。 神器明净破封改着入大乘位。 说是法时。 一切大众闻佛所说。 照境分明自知行位深浅在会所由。 校量功德品第十五复次智度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一切经教有轻有重有深有浅。 而此功德有多有少以不。 未审此理。 愿佛说之。 佛告智度菩萨摩诃萨曰。 如此契要和融甚深浅法轮。 若人一闻于与小乘四果乖而不合。 何况人天余报善恶强弱之所能牵。 何以故。 若闻此法而能生信。 纵令余习未亡受杂类形。 闻秘密圆教生信领解。 于小教法冥然不入。 闻秘密圆教喜踊领纳。 反流柱于生死泉源。 于深法中便得自在。 譬如阿耨大池初始生时如牛口许。 不长则已。 长则出八大河。 洗浴无量佛菩萨圣众。 不洗一切愚痴凡夫。 以是因缘闻此法轮生大欢喜。 爱染受持而无放舍。 当知此人与一切众生作不请之友发大法聚池。 出生八解脱河。 而此大法聚池洗浣一切宿基冥著文积行人。 不洗一切小乘局教人天四果愚痴凡夫。 以是因缘闻秘密圆教喜踊无量而善恶双融者。 其功难量。 小乘四果人天殊报不以为比。 何以故。 功德殊胜故。 而此功德乃是无功之功无德之德。 无功无德世间功德之所不并。 假使有人身获小乘极果阿罗汉自在具足。 别教巧便教法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断恶从善趣向四果得罗汉神通。 不如有人闻此经教一经于耳。 何以故。 若闻此法一经于耳生希有者。 于善于恶不生分别。 于诸众生不起轻心敬之如佛。 以是因缘其功难量。 何以故。 无功之功功用绝矣。 功用绝故功所不能及。 功不及故德亦亡。 无德之德何得能并。 故知一切功德之所不及。 以是因缘名重不名轻。 名深不名浅。 其功德名多不名少。 于时佛告智度菩萨摩诃萨曰。 一切众生身内天真佛性可度量不。 智度菩萨摩诃萨而白佛言。 世尊一切众生身内真实佛性不可度量。 佛复告智度菩萨摩诃萨曰。 一切众生身内二种法身可思量不。 智度菩萨摩诃萨而白佛言。 世尊一切众生身内二种法身不思量。 佛告智度菩萨摩诃萨曰。 若人一闻此经于耳。 其福无量不可度量亦不可思量。 何以故。 非二乘所知故。 复非人无惛识所知故。 纵令具佛大智不能度量闻经功德。 何况读诵受持案教奉修。 佛告智度菩萨摩诃萨曰。 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有限际不。 智度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无有限际。 佛告智度菩萨摩诃萨白。 若人闻此经法而爱乐专精奉修。 其人功德无有限际。 其心洪广亦无限际。 智度菩萨摩诃萨前白佛言。 世尊而此经教兴显于世。 何以出家众僧净持戒行坐禅念定修诸功德。 而于此法而不奉持。 依教修行信顺者鲜。 讪谤者众。 亦是修道之人如何于佛深法之中起于无量分别。 因分别故而招苦报。 唯愿慈尊为说之。 佛告智度菩萨摩诃萨曰。 如此经教出兴于世。 犹如慈心龙王降注甘露。 滂流普遍无心简择。 一切普润不多不少裁量在足。 草茂萌牙五谷滋长。 百草光泽鲜明茂盛。 不奈枯木无荣蒙润转增腐坏。 如来道教普沾六道含识有形。 岂越道俗二众而得简隔。 但彼出家在家之人。 依于如来幽诱教法而便受持如来灵诱教法。 持戒坐禅念定功德。 偏枯着净封执铿然不肯舍离。 闻此秘密圆教是非双泯之理不能受持。 既不能受反生讪谤。 譬如枯木虽蒙润泽转增腐坏。 若能改换定执破封去着双泯彼此神器先净。 如顺风泛舟俄尔千里。 若不改执不如凡夫具足烦恼众生。 佛告智度菩萨摩诃萨曰。 为汝问故分辩法相说言有深有浅有大有小有渐有顿。 理而言之。 法体是一更无次第。 前后都真离于名目。 说是法时。 无量大众于异悟同泯归本际。 流通品第十六复次方便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当何名此经云何奉持。 唯愿世尊分明说之。 使诸行人受佛教法。 佛告方便菩萨摩诃萨曰。 此经名为究竟大悲哀恋改换经。 亦名佛菩萨往复论义经。 亦名秘密圆教经。 亦名万物不迁经。 亦名改换不改换经。 亦名究竟菩提无发不发经。 若欲受持读诵如此经者。 要须双泯是非混融得失。 万相不迁即□佛智。 若能如是名受持经者。 如是受持经人。 百劫千劫百千万亿恒河沙不可算数诸天冥理奉施所须天缯宝衣甘露妙食以充济之不令乏少。 尔时会中有大力神王。 久署妙因爱乐大乘守护大乘。 即于佛前而启言曰。 我等徒众百人俱愿佛听许护持此经。 许护持此经已不令毁坏。 若有恶人毁坏此经。 我等徒众举目看之令作微尘。 佛时默然不言。 不道许听不听。 尔时方便菩萨摩诃萨而告大力神王曰。 佛尔默然。 即是听许。 复有天上人中十方世界宝王。 宝王自然集。 奉宝来施供给所须称彼心足令其欢喜。 复有无量八部神王。 虔恭致敬护持行者。 不令众邪蛊毒鬼神妖魅横来于烦妨其道业。 复有五岳神王。 冥理奉献神芝上药灌注受持经人五阴身田。 除诸行者谤报恼热。 复有光音天子冥觉道师五百人。 俱各各整理威仪迭相顾眄犹如象王。 从坐而起前至佛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世尊若有人受持读诵深思大乘玄绝义者。 我等徒众承佛神力终日竟夜周匝围绕不现其形。 冥觉熏修令思义行者豁然意解。 方便菩萨摩诃萨前白佛言。 世尊云何名为究竟大悲哀恋。 佛告方便菩萨摩诃萨曰。 自性天真净满灵照不为物修成。 故名究竟。 大者万莫能容。 谓之为大。 悲者教备仓生。 名之为悲。 哀恋者等爱众生犹如髓目。 名之为哀恋。 故名究竟大悲哀恋。 方便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 世尊云何名为改换经。 愿大慈尊显示说之。 佛告方便菩萨摩诃萨曰。 改者改凡入圣。 改愚入慧。 改闇入明。 改生死入涅槃。 名之为改。 换者转苦以为乐。 转杂形质归理无形。 名之为换。 故名改换。 经者从首至尾十六品义类相开文字属着。 名之为经。 经名众多。 类况可知。 方便菩萨摩诃萨前白佛言。 世尊云何流通此经沾及末代利益无量一切众生。 佛告方便菩萨摩诃萨曰。 若有行者诵读受持广为人说。 自利利他彼此受润。 故名流通沾及暇乖。 尔时卢舍那佛在冲天之上自然光炎宫中。 与无量恒河沙大菩萨众。 并及下方欲界天子八万亿众。 上至顶天十地菩萨。 欢喜无量不散而去。 各住本国忽然不现。 究竟大悲经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5-05-08 08:15:5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0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