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观经 内容: 佛说观经大正藏第85册No. 2914观经No. 2914佛说观经观十方佛法念观十方佛者。 坐观东方。 廓然大光。 唯见一佛。 结跏趺坐。 举手说法。 心明观察。 光明相好书然明了。 常系在心不令外缘心。 若余念摄念令还。 如是见者便增至十佛即见十佛。 增至百佛。 乃至千佛。 乃至无量无边佛。 若近者则便转远广博。 但见诸佛光光相接。 心明观察得如是者。 复观想东南方亦如上观。 既得成已乃至西方。 乃至十方亦复如是。 既向方方皆见佛。 说法与当。 复一时往观十方佛。 一念所缘周遍得见。 定心成就者。 于定中见十方佛。 皆与已说法疑网悉除得无生忍。 若有宿业因缘不见诸佛者。 当一日一夜六时忏悔。 劝请随喜渐得见佛也。 纵使诸佛不为说法。 是人心得安乐无诸患也。 五门禅要经云。 坐禅法要五门。 一者安般。 二者不净。 三慈心。 四观缘。 五念佛。 安般不净二门。 观缘此三门。 有内外境界。 念佛慈心缘外境界。 所以五门者随众生病。 若乱心多者教以安般。 若贪受多者教以不净。 瞋恚多者教以慈心。 若着我多教以因缘。 若不没心者教以念佛。 乃一心观佛。 若观佛时当至心。 观佛相好。 了了分别。 已然后闭目忆念在心。 若明了即开目。 极心观之明了。 然后还坐。 正身意系念。 如前如对真佛。 明了无异。 即白师云。 系念见佛无异。 师言。 汝还本坐系念额上一心念佛。 尔时额上有佛像相。 从一至十乃至无边。 若行人所见多佛。 从额上出者。 若去身乃远而还者乃见大乘人也。 三乘人所出佛。 还近身作地金色。 此诸佛尽人于平如掌。 净如镜。 观己身明净如地。 此名念佛三昧境界。 得是境界已白师云。 此好境界。 此名初门观也。 复今系念在心。 然后观佛即见诸佛。 从心出乃手执琉璃仗。 仗两头出。 三乘人光焰有大小。 如是出已未后佛执仗。 在心正立而住。 末后住佛。 回身还入。 先去佛尽来随人。 若小乘人入尽则止。 若大乘人入已。 悉从身毛孔满于四海。 上至有顶。 下至风际。 如是明已还来人身如净琉璃。 所以光明还来人身者。 欲示踊猛健疾境界。 相好如是已如师云。 此名一切念处。 以能生诸定故名念处。 是邪道上杖者定。 相光者智慧相也。 此内凡夫境也。 复令舍前二观。 系心在脐。 即一心观脐观脐不久觉脐有动相。 谛观不乱。 见脐有物。 如鹰卵。 其色鲜白。 即再白师。 师云。 汝更观在处。 乃观已有莲华。 琉璃为茎。 黄金为台。 台上有佛。 结跏趺坐。 第一佛如脐中。 复有莲华。 上复有佛。 结跏趺坐。 如是展转相出。 乃至大海边。 末后一佛还入第二佛脐。 第二佛还入第三佛脐。 如是展转还入乃至人脐。 佛令为一一佛人。 行人脐中已。 行人自诸毛孔之回出莲华。 满虚空中。 如垂宝璎珞。 如是出生诸莲花。 尽入脐。 行人乃身体柔软。 轻悦自见。 己身明净如杂宝色。 即以白师。 师云。 大善成定相也。 复令有观脐中。 即见顶有五瑞相。 观已见有一佛。 有光中结跏趺坐。 更观佛有物。 即见佛口中种种莲华出。 出已遍满大地。 更观五光中佛。 见脐中五师子出。 已食出莲华。 已还入五色光中。 佛脐中师子入已五光。 及佛即入此顶名师子奋迅三昧定相也。 行人观光入佛身已行人作金色。 已见脐中有物。 如日月明净。 见已白师。 师云。 言更观即见佛。 于腋下及腰中出凡四佛。 乃出已一一佛放无量日光。 日光明净。 因日光见四天下色。 上至有顶。 下至风际。 总皆明了。 如见掌中。 无所挂碍。 名为清净解脱也。 若见此已还见四佛。 从出处如入。 入已复见焰光。 前入后出。 后入前出。 左出右入。 右出左入。 如是竟见自身明净。 及水四边圆满净光。 名为念佛三昧。 在四禅境界也。 修白骨观法先观身皮肉筋脉总坏尽唯白骨连。 色如珂雪光亦如是。 若不见者。 譬如癞病人。 医语言。 须饮血色同乳者即当差。 其家人令作银器盛血即令饮之。 云汝病差也。 其病人云。 血我当不吃。 语云。 白乳。 汝肯不见中物。 悉皆白色耶。 汝罪故见是血也。 但作乳想。 莫念血想也。 如是七日即变。 为乳也。 何况实是白骨。 而不能见也乃见骨人人骨人之中其心生灭相续如线贯珠。 如是所见及观外身亦如是。 若心故精进不懈怠。 如钻燧见烟。 穿井见泥。 得水不久。 若心静即行住坐卧皆见白骨。 了了如水澄。 清则见面相。 浊则不见也。 观佛三昧佛为法王。 能令人得种种善法。 是故坐禅之人先当念佛。 念佛者能令无量罪灭也。 人若念佛。 佛亦念人。 譬如王念于人怨家不能侵害念佛亦耳恶法敬为患也。 或云。 佛不在世。 云何忆念之。 人自信无过于服。 当观如好佛像。 如见真佛也。 先从肉髻眉毫下至足。 复至肉髻相。 相谛观还于静处。 闭目思念。 系心在像。 不令他缘。 若有余想收之令还。 心自观察如意得见。 是名观缘定也。 当作是念。 云我亦不往。 像亦不来。 乃见佛者当由心定想住也得观佛言。 已然后进观生身便得见之。 如对面无异也念心驰散。 多缘恶法。 当如乳母看子。 不令作恶。 或心不肯住。 即责之云。 生老病死苦常来逼切。 若生天上乐着妙欲无有治心。 若坠恶道恐怖苦恼即善心不生也今遇佛教。 当至心念佛。 种种责已。 念心行住坐观。 常得见佛也然后更进生身禅定。 已展转则易生身观。 法观者既以观像心随相成就。 即敛意入定即得见。 当因心于像以念。 生身观云。 如坐于菩提树下。 光明头照相奇特。 又如鹿苑中为五比丘说四谛法时。 又如耆舍崛山放大光明为大众说般若法时。 随用一处。 系念在心。 不令散乱。 心想既得住。 即便见佛。 乃举身快乐贯彻四支。 譬如热得清凉寒遇温室。 世间之乐无已喻法身。 法观者已于空中见佛生身。 当因生身观内法身。 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悲无量善业。 如人先见金瓶内有宝珠。 所以法身真妙。 神智无比。 无近无远。 无难无易。 无边世界悉在目前无有一法而不知者。 一切法无所不了。 是故行人当专念不令散乱。 若心有余缘即摄之令还。 复复次一切命过者。 知当死时。 先悉诸根如投大坑。 发至梵天。 甚大怖畏。 无边死贼唯佛力能救拔。 兴种种人天涅槃乐。 复次一切诸佛世世常为一切众生故不惜身命。 如释迦佛。 为太子时出游见癞人。 即敕医言。 须得生人血饮之乃差矣。 太子云。 是人难得一死一生即不可也即以自身与之。 令病愈矣。 佛为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佛恩深过父母过也假使一切人悉为一分二分。 分中当念佛。 不应余念。 如是种种功德随念行事。 若此念成断除结缚。 乃至可得无生忍。 若不得定即生六欲天中。 最尊第一。 后生诸佛前也。 无量寿佛观无量寿观者。 有二种人。 钝根者先观额上一寸无皮但见赤骨。 念念在心不令他缘。 心若有余念摄之令还。 如是成已。 令变赤骨方可一寸令白如雪。 既如是已令观自身。 皆白骨亦如雪色。 得成已又观身骨。 作琉璃色。 光明清净。 观彻表里。 如是见已。 又令琉璃身中放日光。 自近乃远遍满阎浮唯见光明。 又摄其光入于身中。 既入尽已复放如初。 凡诸观行从易及难。 初少后多。 从身中放日光已。 即于光中观阿弥陀佛。 其佛身放大光明。 向西端坐。 相谛观。 然后总观其身。 结跏趺坐。 如紫金山。 系念在之。 妙相不令他缘。 若有余念收之令还。 与佛对坐无异。 如是不久便可得见也若利根者。 乃便观作日光。 然光明想法界光明。 乃于光中观之。 便可见佛也行者若欲生为净土者。 当作是观也乃观诸法实相云。 世间如梦如幻皆无实者。 但以颠倒虚妄之□横起烦恼受诸罪报。 如人见小儿共争。 瓦石土木等便生瞋闷。 观诸世间亦复如是。 当与大悲誓愿度一切有情。 常伏其心。 修行二忍。 所为众生忍法忍也。 众生忍者。 若恒沙等众生扣恶心。 于己分乃不生瞋恚也。 种种恭敬不生欢喜也。 又观众生无先无后。 若有先者则无因缘。 是即无初。 若无初者亦无中后。 如是观者□堕常断二边。 用安隐道观诸众生。 不生邪见。 是名众生忍也。 法忍者。 当观诸清净毕竟空想。 心无挂碍能忍。 是名法忍也新发心者。 虽未得此法忍者。 当如是修习也。 又观诸毕竟空想。 而于众生常兴大悲。 凡有善事无皆回向愿生无量寿佛国也。 佛说观经一卷 发布时间:2025-05-15 08:02: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0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