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黑谷上人语灯录 内容: 黑谷上人语灯录《大正藏》第83卷No. 2611黑谷上人语灯录序恭以诸佛大悲偏愍常没众生。 喻如父母之最怜恶子也。 弥陀超世弘愿由此偏愍而建立。 释迦大悲本怀说彼弘愿而始畅矣。 然往生行业亦随机且千。 就中称名念佛固为二尊之素意也。 唐悟真善导和尚深解佛意乘时利见。 安养是报土五乘能齐入万行为杂行。 称名为正行。 于是称名别愿之致理明。 凡入报土之路躅烛。 自此厥后年序几五百焉。 独有吾祖黑谷上人。 闻而知之张而大之。 净土宗门肇开乎本朝。 称名音声洋洋乎阖国。 然门徒中异说纷纭各称师说互争是非。 金鍮难辨岐路易迷。 予生百岁之下忝挹其流。 虽自知不当其任而敢欲守成祖教。 其幸有遗文在。 欲集以备龟镜。 因旁求粗得之。 而其文有和有汉。 其和者别编之。 其汉者今编之。 汉文总十七章分为十卷。 并拾遗一卷。 是实行者照心行之大明灯也。 由名曰语灯录。 其网罗之所漏同志者续编焉。 文永十一年腊月如来成道日望西楼沙门了惠谨书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一厌欣沙门了惠集录汉语第一之一(当卷有一章)大经释第一无量寿经释第一(正依善导。 傍依诸师。 并述愚怀)将释斯经。 略有五意。 一者大意。 二者立教开宗。 三者净教本末。 四者释名。 五者入文解释。 一大意者。 释迦世尊舍无胜净土而出此秽土。 为欲说净土教劝诱众生令得生净土。 弥陀如来舍此秽土而出彼净土。 为欲引导秽土众生令得生净土。 是则诸佛摄取净土出兴秽土之本意也。 善导和尚云。 释迦斯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 彼唤此遣等(云云)此乃此经大意也。 二立教开宗者。 亦分为二。 一诸宗立教不同。 二正立二教。 一诸宗立教不同者。 法相三时·三论二藏·天台四教五时·华严五教十宗·真言二教十住心等(云云)二正立二教者。 依绰禅师。 略立二教以判一代佛教。 一圣道教。 二净土教。 圣道教者。 若小乘。 若大乘。 若显教。 若密教。 皆圣道之摄(云云)二净土教者。 小乘法中全不说净土法门。 大乘之中多说往生净土法门。 名之净土教。 今此经正是净土教摄(云云。 次以横截五恶趣文释二教差别。 道绰净影龙兴昙鸾意同之)抑三乘四乘圣道正像既过至末法时。 但虚有教无有行证。 故浇末之世求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人。 是甚难得。 然则浊恶众生何以得离生死。 然往生净土法门虽未断尽无明烦恼。 依弥陀愿力生彼净土。 超出三界永离生死。 求其事迹纪传所载甚多。 故知。 往生净土法门是未断惑而出过三界之法门也。 末代出离生死除往生净土之外更有。 无有是处。 故欲速出五浊魔境超二死苦际者。 必当归净土门故。 道绰禅师释此经横截五恶趣文云。 若依此方修治断除。 先断见惑离三途因。 灭三途果后断修惑。 离人天因绝人天果。 斯皆渐次断除不名横截。 若得往生弥陀净国。 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 横截五恶趣者。 截其果也。 恶趣自然闭者。 闭其因也(云云)天台真言皆名顿教。 然彼断惑证理故犹是渐教也。 明未断惑凡夫直出过三界长夜者。 偏是此教。 故以此教为顿中之顿也。 三净教本末者。 于往生教有根本有枝末。 例如真言以毗卢遮那经而为根本。 以余杂部而为枝末。 净教亦尔。 故以此经而为根本。 以余兼明往生净土诸经而为枝末。 又以斯经名正往生教。 以余诸经名傍往生教。 又以此经名有功往生教。 以余诸经名无功往生教。 又以斯经名具足往生教。 以余诸经名不具足往生教(云云)四释名者。 佛者乃是梵音。 此翻为觉。 三觉圆满故以名佛。 此指能说释迦。 即举通号以显别体。 说者口音陈唱名句为体。 无量寿者所说佛名。 梵阿弥陀此译云无量寿。 经者梵修多罗。 此翻名綖。 圣人言说能贯诸法如綖贯华。 是乃就喻为名。 綖能贯华经能持纬。 其用相似。 故亦名经。 此经则说彼阿弥陀佛因愿果证功德。 故名无量寿经。 五入文解释者。 此经一部两卷分为三段。 初自我闻如是至愿乐欲闻。 是序分也。 次自乃往过去久远无量至下卷略说之耳。 是正宗分也。 后自其有得闻彼佛名号至靡不欢喜。 是流通也。 初就序分有通有局。 从我闻如是而下语通诸经。 故名通序。 亦曰证信序。 从尔时世尊光颜魏魏而下文局今经。 故名别序。 亦曰发起序。 次就正宗略有四段。 一四十八愿兴意。 二依愿修行。 三所得依正四往生行业。 一四十八愿兴意者。 所谓四十八愿者。 是法藏比丘所发之愿也。 凡就愿有二。 一总愿。 二别愿也。 一总愿者四弘誓愿也。 一切菩萨通发此愿趣向菩提。 无有异路。 别愿者诸佛菩萨各各不同。 且如释迦五百·药师十二·今阿弥陀四十八愿。 今此四十八愿应一一对十方诸佛随宜释之。 经云。 乃往过去久远无量无央数劫有佛出世。 名锭光如来。 次有佛名光远(乃至)第五十三有佛名处世。 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 时有国王名离垢净王(亦名无诤念王。 一体异号)闻佛所说发无上道心。 即弃金轮位行作沙门。 辞万乘富求无上道。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号曰法藏。 诣世自在王如来所(乃至)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 国土之粗妙。 应其心愿悉现睹之。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 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 其心寂静志无所著。 一切世间无能及者。 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阿难白佛。 彼佛国土寿量几何。 佛言。 其佛寿命四十二劫。 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已上)又大阿弥陀经云。 其佛即选择二百一十亿佛国土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好丑。 为选择心中所欲愿。 楼夷亘罗佛(此云世自在王佛)说经毕昙摩诃(此云法藏)便一其心即得天眼。 彻视悉自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好丑。 即选择心中所愿。 便结得是二十四愿经(平等觉经亦复同之)此中选择者。 即是取舍义也。 谓于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中。 舍人天之恶而取人天之善。 舍国土之丑而取国土之好也。 大阿弥陀经选择义如是。 此经亦有选择之义。 谓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是也。 选择与摄取其言虽异其意是同。 是则舍不清净行而取清净行也。 上文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 其义亦然。 准是今于四十八愿一往各论选择摄取义者。 第一无三恶趣愿者。 于所睹见二百一十亿土中。 或有有三恶趣之国土。 或有无三恶趣之国土。 乃选舍其有三恶趣粗恶国土。 而选取其无三恶趣善妙国土。 故云选择也。 第二不更恶趣愿者。 于彼诸佛土中。 或有虽国中无三恶道。 其国人天寿终之后从其国土复更三恶趣之土。 或有不更恶趣之土。 乃选舍其更恶趣粗恶国土。 而选取其不更恶趣善妙国土。 故云选择也。 第三悉皆金色愿者。 于彼诸佛土中。 或有一土中有黄白二类人天之国土。 或有纯黄金色之国土。 乃选舍黄白二类粗恶国土。 而选取黄金一色善妙国土。 故云选择也。 第四无有好丑愿者。 于彼诸佛土中。 或有人天形色好丑不同之国土。 或有形色一类无有好丑之国土。 乃选舍好丑不同粗恶国土。 选取无有好丑善妙国土。 故云选择也。 乃至第十八念佛往生愿者。 于彼诸佛土中。 或有以布施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持戒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忍辱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精进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禅定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般若(信第一义等是也)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菩提心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六念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持经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持咒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起立塔像饭食沙门及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种种行。 各为往生行之国土。 或有专称其国佛名为往生行之土。 如此但以一行配一佛土者。 是一往义也。 再往论之其义不定。 或有一佛土中以多行为往生行之土。 或有多佛土中通以一行为往生行之土。 如是往生之行种种不同。 不可具述也。 今则选舍前布施持戒乃至孝养父母等诸行。 而选取专称佛名。 故云选择也。 且约五愿略论选择其义如是。 自余诸愿准此应知。 问曰。 如余诸愿选舍粗恶而选取善妙。 其理可然。 何故第十八愿选舍一切诸行。 偏唯选取念佛一行为往生本愿乎。 答曰。 圣意难测。 不能辄解。 虽然今试以二义解之。 一者胜劣义。 二者难易义。 初胜劣义者。 念佛是胜。 余行是劣。 所以者何。 名号者是万德之所归也。 然则弥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 及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 皆悉摄在彼佛名号之中。 故名号功德最为胜也。 余行不然。 各守一隅而已。 是以为劣。 譬如世间屋舍。 其屋舍名字中摄栋梁椽柱等一切之具。 而栋梁等一一名字中不能摄一切。 应知。 佛名号功德胜余一切功德也。 故舍劣取胜以为本愿欤。 次难易义者。 念佛易修诸行难修。 且约诸宗言之。 昔时法藏比丘若以三密行为往生愿。 则如真言宗无畏不空慧果法全等辈往生。 自余诸宗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见性成佛为往生愿。 则如佛心宗慧可僧璨弘忍惠能等辈往生。 自余诸宗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一乘实相为往生愿。 则如天台宗天台章安妙乐道邃等辈往生。 自余诸宗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海印顿观为往生愿。 则如华严宗贤首清凉等辈往生。 自余诸宗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八不中道为往生愿。 则如无相宗嘉祥法朗等辈往生。 自余诸宗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万法唯识为往生愿。 则如有相宗玄奘慈恩等辈往生。 自余诸宗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二百五十等戒为往生愿。 则如四分宗南山东西之律师往生。 自余诸宗之人不可得生。 然念佛往生愿真言止观行人共同修之。 华严达磨门人修之无妨。 有相无相行人四分五分律师勤修念佛何为有妨。 诚是易相续故。 往生有凭也。 由是支那本邦诸宗高僧发愿往生之人古来甚多。 不遑枚举焉。 然则真言等八宗行者皆共不漏往生慈悲愿网也。 若以布施建为别愿。 戒日独可得往生。 一切贫穷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起塔建为别愿。 育王一可得往生。 一切困乏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稽古钻仰建为别愿。 访生光基之伦可得往生。 浅识粗漫不可得生。 若以多闻广学建为别愿。 生肇融睿之类可得往生。 寡闻狭劣不可得生。 若以弃家舍欲建为别愿。 出家二众可得往生。 在家二众不可得生。 若以豪贵显官建为别愿。 一人三公可得往生。 万民庶黎不可得生。 然今念佛往生本愿不简有智无智持戒破戒多闻小见。 不简在家出家。 一切有心之者易唱易生。 譬如一月浮于万水无嫌水浅深。 大阳照于世界不选地高低。 法照禅师五会法事赞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 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 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 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已上)是则摄万机于一愿。 收千品于十念者也。 问曰。 一切菩萨皆立誓愿。 而或有已成就。 或有未成就。 未审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为已成就耶。 为未成就耶。 答曰。 法藏菩萨誓愿一一成就举世信受莫敢狐疑。 何者。 极乐世界中既无三恶趣。 当成。 是即成就第一无三恶趣之愿也。 何以得知。 即其愿成就文云。 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是也。 又彼国人天寿终之后无更三恶趣。 当知。 是即成就第二不更恶趣之愿也。 何以得知。 即其愿成就文云。 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更恶趣是也。 又彼国人天无有一人不具三十二相。 当知。 是即成就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之愿也。 何以得知。 即其愿成就文云。 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是也。 如是初自无三恶趣愿终至得三法忍愿。 一一誓愿皆悉成就。 于中岂第十八念佛往生之愿独不成就乎。 然则念佛之人皆当往生。 何以得知。 即其愿成就文云。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是也。 凡四十八愿庄严净土。 华池宝阁无非愿力。 何为其中独疑念佛往生本愿。 加之一一愿终皆云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而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成佛本誓是已成就。 当知。 一一誓愿不虚设也。 故往生礼赞云。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 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已上)释家深得愿旨。 须仰信耳。 问曰。 经云十念。 释云十声。 念声之异其义如何。 答曰。 念声是一。 何以得知。 观经下品下生云。 令声不绝。 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已上)今依北文。 声即是念。 念即是声其义分明。 加之大集月藏经云。 大念见大佛。 小念见小佛。 感师释云。 大念者大声念佛。 小念者小声念佛。 应知。 此亦念声是一也。 问曰。 经云乃至。 释云下至。 其意如何。 答曰。 乃至下至其意是一。 经言乃至者从多向少之言。 多者上尽一形。 少者下至十声一声等。 是则多少相对之言也。 释言下至者。 下者对上之言。 即下至十声等。 上者上尽一形。 是则上下相对之言也。 然上下相对其例非一。 且如宿命通愿云。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识宿命。 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如是五神通及以光明寿命等愿中一一皆置下至之言。 准之此愿乃至即同彼愿下至。 然则善导所释下至之言其意合会经旨也。 但解斯愿诸师善导其意不同。 诸师局言十念往生愿。 谓若不满十即不得生也。 善导通言念佛往生愿。 上从一形下至临终十声一声。 称念皆生也。 然则诸师局言十念往生愿者。 其意不周。 所以然者。 上舍一形下舍一念故也。 善导通云念佛往生愿者。 其意即周。 所以然者。 上取一形下取一念故也。 抑此四十八愿皆有拔苦与乐之义。 何故尔者。 大悲者拔苦也。 大慈者与乐也。 第一无三恶趣大悲拔苦也。 第二不更恶趣亦是大悲拔苦也。 第三悉皆金色者是与乐也。 第四无有好丑亦是与乐也。 乃至第十八念佛往生愿有其二意。 出离生死是拔苦也。 往生极乐是与乐也。 生死众苦一时悉离。 净土诸乐一念顿受。 阿弥陀佛若无此愿极恶众生何以得离苦海。 远劫已来世世未值弥陀誓愿。 是故至今尚在三界众苦火宅。 未到四德常乐宝城。 过去流转盖是如斯。 未来楚痛亦复几多。 然今何幸值斯大愿。 虽已得遇大愿。 若不信之曷异不值。 既能信之正是值也。 虽已信之若不行之亦同不信。 既能行之正是信也。 行业有诚。 决定往生。 愿力不虚何容拟疑。 若得往生解脱生死。 远离众苦。 即是大悲拔苦也。 夫一往生极乐。 去则身心恒受诸乐。 眼见如来圣众。 见见增眼根乐。 耳听深妙法音。 听听增耳根乐。 鼻闻功德法香。 闻闻增鼻根乐。 舌尝法喜禅悦味。 尝尝增舌根乐。 身蒙弥陀光明。 触触增身根乐。 意缘极乐妙境。 缘缘增意根乐。 凡极乐世界一一境界无不离苦得乐良缘。 风吹宝树是乐。 枝叶华果齐调常乐之韵。 波洗金岸是乐。 微澜回流自发四德之音。 鹤啭是乐。 妙声清雅演根力觉道法门。 鸿鸣是乐。 宫商自然出念佛念法念僧妙法。 步金地升宝阁。 天衣被身天乐响耳。 如是快乐不可尽言焉。 实是念佛誓愿阿弥陀佛大慈悲心之所发。 剧苦众生拔苦与乐之方便也。 又为女人别发愿云。 设我得佛。 其有女人闻我名字。 欢喜信乐发菩提心。 厌恶女身。 命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就此有疑。 上念佛往生愿不简男女。 来迎系念两愿亦通男女。 而今更发此愿。 其意如何。 然熟案斯事实有其理。 女人障重。 若不约女人别发一愿。 则恐一切女人即生疑心。 何者女人过多障深。 一切贤圣之所呵弃。 故道宣引经云。 十方世界有女人处即有地狱。 障相甚多。 今出少分。 内有五障。 外有三从。 五障者一者不得作梵天王。 二者帝释。 三者魔王。 四者转轮圣王。 五者佛身。 一者不得作梵天王者。 色界初禅之主梵众梵辅之王也。 无量梵王更居全无以女身而登高台阁刷三铢之襟者。 二者帝释者。 欲界第二天须弥八万之顶三十三天之王殊胜殿之主也。 无量帝释替移都无以女身升彼宝座者。 三者魔王者。 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王也。 百千魔王转住未曾有以女身坐其位者。 四者转轮圣王者。 东西南北四州之主金银铜铁四轮王也。 其中未尝闻一人有女轮王也。 五者佛身者。 佛身者是出世无上妙果四德圆满尊体。 诸佛虽无边无有女质佛也。 前之四报是生灭之境轮回之质。 而尚叵得如是。 何况往生极乐出世妙果乎。 如此疑之故别发女人往生愿也。 哀哉女身之拙大梵高台之阁所嫌。 梵众辅佐之席隔交。 六天魔王之位。 四经轮王之迹。 永绝而莫预焉。 有漏虚妄果报无常生灭幻身尚不能成。 何况出世无上佛体乎。 实可悲痛也。 然依彼佛悲愿而得往生。 则三惑速灭二死永除。 长夜顿明觉月正圆。 四智圆明春苑三十二相之华容鲜发。 三身即一秋空八十种好之月面朗。 澄位是妙觉高贵之独尊。 四海灌顶之法王。 形是众德圆满之妙相。 三点融通之圣容也。 岂非大幸哉。 抑如善财大士觅知识于二百余城。 雪山童子投全身于半偈鬼口。 志干丈夫勇猛精进如此。 而应成佛。 若夫缓行疏求。 设历尘劫岂可成就。 故五戒优婆塞闻妇之哀鸣而感鼻虫报。 四禅苾刍谤佛之化导而结无间果。 如此之类不可胜计也。 丈夫尚尔。 何况女身乎。 是故诸经论中处处呵摈女人。 自非三途八难何处可居之地。 富楼那尊者成佛国土说无有诸女人亦无诸恶道等。 等三恶道而永削女人迹。 天亲菩萨往生论中释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同根缺败种而远隔圣众交。 诸佛净土希望绝思。 且夫吾朝灵验胜地皆悉嫌去。 比睿山者传教大师之所建。 桓武天皇之敕愿也。 大师亲自羯磨结界限谷画峰不入女人。 一乘之峰高峙五障之云无叆。 一味之谷深幽三从之水绝流。 药师医王灵像耳闻而眼不视。 大师创建妙境徒望无由登临。 高野山者弘法大师结界之峰。 真言上乘弘通之地。 三密之月轮普照不破女人非器之闇。 五瓶之智水等洽不洒女人垢秽之质。 于此等所尚有其障。 何况于出过三界之净土乎。 加之圣武天皇营造十六丈金铜卢舍那前遥拜见之尚不许入扉内。 天智天皇建立五丈石像弥勒前高仰礼之尚坛上有障。 乃至金峰云上醍醐霞中皆禁女身污影。 悲哉两足双眸不异男子而不克蹈严验之胜境观贤圣之灵躯。 瓦砾荆棘之土泥木塑像之佛有障如斯。 何况众宝合成之净土万德究竟之佛身乎。 佛鉴女人怀疑心于玆故别有斯愿也。 善导释此愿云。 乃由弥陀本愿力故女人称佛名号正命终时。 即转女身得成男子。 弥陀接手菩萨扶身坐宝华上。 随佛往生。 入佛大会证悟无生。 又一切女人若不因弥陀名愿力者。 千劫万劫恒沙等劫终不可得转女人。 或有道俗云女人不得生净土者。 此是妄说。 不可信也。 是则拔女身苦器与净方快乐。 慈悲誓愿利生方便也。 二依愿修行者。 发四十八愿后为成就此愿。 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行愿。 难行苦行积功累德。 或人云。 其因行者多摄六度。 六度者。 一檀·二戒·三忍·四进·五禅·六慧也。 就初檀有无量。 谓国城妻子奴婢仆从聚落田地舍宅园林象马车乘珍宝辇舆等诸身外一切财物能施与之。 谓之外施。 眼耳鼻舌身头目髓脑等一切身上诸根能舍与之。 谓之内施。 然则弥陀如来本行菩萨道时。 修檀送劫波。 经云。 所施目如一恒河沙。 如乞眼婆罗门之缘。 又有饮血众生乞其身份生血。 所施生血如四大海水。 又有啖肉众生。 乞其身份脂肉。 所施脂肉如千须弥山。 所舍舌如大铁围山。 所舍耳如纯陀罗山。 所舍鼻如毗富罗山。 所舍齿如耆阇崛山。 所舍身皮犹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云云)或时成肉山被食啖众生。 或时成大鱼与身份众生。 菩萨慈悲以此可知。 然饮血啖肉之众生无情破菩萨利生之肤。 耽食嗜味之凡夫无端食萨埵慈悲之肉。 如是非啻一劫二劫。 兆载永劫之间流四大海水之血。 竭千须弥山之肉。 难舍能舍。 难忍能忍。 圆满檀度。 究竟尸罗。 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圆满。 万行具足也。 三所得依正者。 依即国界庄严众宝合成。 正即三身四智究竟圆满。 初法身者。 无始无终。 离一切相。 绝诸戏论周圆无际湛然常住。 次报身者。 报万行因所感得之万德身也。 布发掩泥之功感绀琉璃顶。 流血割肉之绩得紫磨金肤。 代禽之慈不空。 早得鹅王之相。 代兽之悲有诚。 速感鹿王之膊。 破脑治他病故。 今成医王中大医王。 施肉与商人故。 今成船师中大船师。 施灯烛故成光明无量佛。 断杀生故成寿命无量圣。 以宝与人故成众宝国土之主。 以床施人故得大宝华王之座。 布施为库藏。 收百福庄严之财。 持戒为良田。 下三菩提之种子。 着忍辱坚甲固战魔王之十军。 乘精进骏马早超险难之六道。 以禅定清水洗诸欲垢。 以智慧船筏渡生死大海。 凡酬万行因感万德果。 如华结果。 似响应声。 是则酬实修万行得实证万德也。 次应身者。 起大神通变现十方。 而随机宜为说妙法。 令诸众生利益安乐。 是则应同秽土始终八相示现之身也。 次佛色身相好功德者。 谓其身量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其身色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此则酬六度万行修因。 六八大愿之所显现也。 今略辨其大概而已。 四往生行业者。 此乃有二。 一大分二行。 二依文别释。 一大分二行者。 亦分为三。 一正分二行。 二依善导论得失。 三以感师等义助善导之义。 一正分二行者。 亦分为二。 一略牒二行。 谓依善导等往生之行大分即有二种。 一念佛行。 二余诸行(诸师未必如此分别。 故知往生正行难辄可了也)二释其行相。 此亦为二。 一释念佛。 二释诸行。 一释念佛者。 念佛者或观佛相好。 或观佛光明。 或依归命想。 依引接想。 一心称念弥陀佛名。 名之为念佛也。 设无观念但信称名亦名念佛(云云)二释余诸行者。 凡求极乐者不必念佛。 各随乐欲修种种行。 其相广在经论。 不能具引。 然诸经所说其业虽多结其纲要不出三意。 故往生要集云。 诸经行业总而言之不出梵网戒品。 别而论之不出六度。 细明其相有其十三。 一财法等施。 二三归五戒八戒十戒等多少戒行。 三忍辱。 四精进。 五禅定。 六般若(信第一义等是也)七发菩提心。 八修行六念(佛法僧戒施天谓之六念)九读诵大乘。 十守护佛法。 十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十二不生憍慢。 十三不染利养也(云云)二依善导论得失者。 此亦有二。 初先释二行。 次正论得失。 初先释二行者。 观经疏第四云。 就行立信者。 然行有二种。 一者正行。 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 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 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 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私云。 就此文有二意。 一明往生行相。 二判二行得失。 初明往生行相者。 依善导和尚意。 往生之行虽多大分为二。 一正行。 二杂行。 初正行者。 就此有开合二义。 初开为五种。 后合为二种。 初开为五种者。 一读诵正行。 二观察正行。 三礼拜正行。 四称名正行。 五赞叹供养正行也。 第一读诵正行者。 专读诵观经等也。 即文云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是也。 所言等者。 指上三经。 全非等取余经典也。 五种正行皆限弥陀一佛功德。 所以观察礼拜称名赞叹四种正行既唯在彼弥陀依正。 岂读诵行独兼他经乎。 第二观察正行者。 专观察彼国依正二报也。 即文云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是也。 第三礼拜正行者。 专礼拜弥陀也。 即文云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是也。 第四称名正行者。 专称弥陀名号也。 即文云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是也。 第五赞叹供养正行者。 专赞叹供养弥陀也。 即文云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是也。 若开赞叹与供养而为二者。 可名六种正行也。 今依合义故云五种。 次合为二者。 一者正业。 二者助业。 初正业者。 以上五种之中第四称名为正定之业。 即文云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是也。 次助业者。 除第四口称之外以读诵等四种而为助业。 即文云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是也。 问曰。 何故五种之中独以称名念佛为正定业乎。 答曰。 顺彼佛愿故。 意云。 称名念佛是彼佛本愿行也。 故修之者乘彼佛愿必得往生。 由愿不虚故。 以念佛为正定之业也。 其本愿义至下应辨。 但正定者法藏菩萨于二百一十亿诸佛誓愿海中选定念佛往生之愿。 故云定也。 选择之义如前释之。 读诵等行即非本愿选择之行。 故名为助。 然则念佛是正中之正体。 诵等是正中之助。 助正虽异同在弥陀。 是故对余杂行皆名为正。 然而非无胜劣之义也。 次杂行者即文云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是也。 意云。 杂行无量不遑具述。 今且翻对五种正行以明五种杂行。 一读诵杂行。 二观察杂行。 三礼拜杂行。 四称名杂行。 五赞叹供养杂行也。 第一读诵杂行者。 除上观经等往生净土经已外于大小乘显密诸经受持读诵。 悉名读诵杂行。 第二观察杂行者。 除上极乐依正已外大小显密事理观行。 皆悉名观察杂行。 第三礼拜杂行者。 除上礼拜弥陀已外于一切诸余佛菩萨等及诸世天等礼拜恭敬。 悉名礼拜杂行。 第四称名杂行者。 除上称弥陀名号已外称自余一切佛菩萨等及诸世天等名号。 悉名称名杂行。 第五赞叹供养杂行者。 除上弥陀佛已外于一切诸余佛菩萨等及诸世天等赞叹供养。 悉名赞叹供养杂行。 此外复有布施持戒等无量之行。 皆可摄尽杂行之言也。 次判二行得失者。 若修前正助二行。 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 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 即其文也。 案此文意。 就正杂二行有五番相对。 一亲疏对。 二近远对。 三无间有间对。 四不回向回向对。 五纯杂对也。 第一亲疏对者。 先亲者修正助二行者于阿弥陀佛甚为亲昵。 故疏上文云。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故名亲缘也。 次疏者杂行也。 翻亲言之。 众生口不称佛佛亦不闻之。 身不礼佛佛亦不见之。 心不念佛佛亦不知之。 众生不忆念佛者佛亦不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常相舍离。 故名疏行也。 第二近远对者。 先近者修正助二行者于阿弥陀佛甚为邻近。 故疏上文云。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 故名近缘也。 次远者杂行也。 翻近言之。 众生不愿见佛佛亦不应念现目前。 故名远也。 但亲近义是虽似一。 善导之意分而为二。 其旨见于疏文。 故今所引释也。 第三无间有间对者。 先无间者。 修正助二行者于阿弥陀佛忆念不间断。 故文云。 名为无间是也。 次有间者。 是杂行也。 翻无间言之。 修杂行者于阿弥陀佛忆念常间断。 故文云。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是也。 第四不回向回向对者。 先不回向者。 修正助二行者纵不别用回向而自然成往生之业。 故疏上文云。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 云何具足。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次回向者。 杂行也。 翻不回向言之。 修杂行者若用回向则成往生之因。 若不用回向则不成往生之因。 故文云。 虽可回向得生等是也。 第五纯杂对者。 先纯者。 修正助二行者是纯极乐之行也。 次杂者。 是杂行也。 翻纯言之。 修杂行者是非纯极乐之行。 通于人天及以三乘。 亦通于十方净土。 故云杂也。 然则西方行者须舍杂行修正行也。 问曰。 此纯杂义于经论中有其证据乎。 答曰。 于大小乘经律论中立纯杂二门其例非一。 大乘即于八藏之中而立杂藏。 八藏者安然和尚教时义中引菩萨处胎经云。 一胎化藏。 二中隐藏。 三摩诃衍方等藏。 四戒律藏。 五十住藏。 六杂藏。 七金刚藏。 八佛藏。 当知。 七藏是纯。 一藏是杂也。 小乘即于四含之中而立杂含。 四含者一增一阿含。 二长阿含。 三中阿含。 四杂阿含。 当知。 三含是纯。 一含是杂也。 律即于二十犍度中立杂犍度。 二十犍度者。 一受戒犍度。 二说戒犍度。 三安居犍度。 四自恣犍度。 五皮革犍度。 六衣犍度。 七药犍度。 八迦絺那衣犍度。 九鸠腅弥犍度。 十瞻波犍度。 十一呵责犍度。 十二人犍度。 十三覆藏犍度。 十四遮犍度。 十五破僧犍度。 十六灭诤犍度。 十七尼犍度。 十八说法犍度。 十九房舍犍度。 二十杂犍度。 当知。 前十九是纯。 后一是杂也。 论即于八犍度中立杂犍度。 八犍度者。 一业。 二使。 三智。 四定。 五根。 六大。 七见。 八杂。 当知。 前七是纯。 后一是杂也。 又小乘经量部于五藏中而立杂藏。 五藏者一修多罗藏。 二毗尼藏。 三阿毗昙藏。 四杂藏。 五咒藏。 当知。 四是纯。 一是杂也。 又贤圣集中唐宋两传于十科中而亦立杂。 十科法者。 一译经。 二义解。 三习禅。 四明律。 五护法。 六感通。 七读诵。 八遗身。 九兴福。 十杂科。 当知。 前九是纯。 后一是杂也。 大乘义章立五聚法门。 五聚者一教聚。 二义聚。 三染聚。 四净聚。 五杂聚。 当知。 前四是纯。 后一是杂也。 又非啻显教。 密教之中亦有纯杂法。 谓山家佛法血脉谱云。 一胎藏界曼陀罗血脉谱一首。 二金刚界曼陀罗血脉谱一首。 三杂曼陀罗血脉谱一首。 此亦前二是纯。 后一是杂也。 纯杂之例虽多今且举其少分而已。 是则纯杂之义随法不定。 而今善导和尚意且于净土行而论纯杂也。 又此纯杂名不唯内典。 外典之中其例亦多。 恐繁不出矣。 但于往生行而分二行。 不限善导一师。 若依道绰禅师意者。 往生之行虽多束而为二。 一谓念佛往生。 二谓万行往生。 念佛是正。 万行是杂也。 若依怀感禅师意者。 往生之行虽多束而为二。 一谓念佛往生。 二谓诸行往生(惠心同之)念佛是正。 诸行是杂也。 此之三师言异意同。 各立二行摄往生行甚得其旨。 最可归依也。 余师不然。 行者思择焉。 又善导和尚往生礼赞中细判二行得失。 谨案彼文云。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何以故。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不违教故。 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 百时希得一二。 千时希得五三。 何以故。 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与教相违故。 不顺佛语故。 系念不相续故。 忆想间断故。 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 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 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 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 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 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 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 十即十生。 杂修不至心者。 千中无一。 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 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 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 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 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 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 乃至成佛不经生死。 岂非快哉。 应知。 私云。 夫斯文者实是行者之至要也。 专杂之训得失之诫甚以苦口。 求极乐之人盍贮心腑哉。 若夫抛杂修专者百即百生。 如弃迂向直。 何不到也。 舍专修杂者。 千中无一。 如舍夷赴险。 遂莫达矣。 往生要集下云。 问。 若凡下辈亦得往生云何近代于彼国土求者千万得无一二。 答。 绰和尚云。 信心不淳。 若存若亡故。 信心不一。 不决定故。 信心不相续。 余念间故。 此三不相应故不能往生。 若具三心者不往生者无有是处。 导和尚云。 若具能如上。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 百时希得一二。 千时希得三五(已上)此问答意明以善导和尚二修决往生极乐之行也。 意云。 若依专修而行用者千万悉生。 若据杂业而欣求者一二叵生。 既惠心意于西方行以善导和尚而为指南。 其余末学宁不依凭乎。 况又吾辈后于惠心既二百年。 人根与时昧劣佛法逐日浇薄。 何得相比乎。 呜乎近代浅识之徒处愚诮贤。 居末非本。 不止自失。 又坏他信根。 诚可悲也。 然则欲得往生极乐国土。 由此答意舍杂修专。 是先德意。 努力服膺。 不可懈慢也。 又绰禅师三信三不信亦是专杂二修之义。 答中二文为成一意。 师资雷同无差而已。 三依感师智荣等补助善导之义者。 此有七家。 一感师。 二智荣。 三信仲。 四觉亲(天竺人)五源信。 六永观。 七珍海。 一感师者。 群疑论云。 问曰。 前后发意众生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深染着懈慢国土。 进不能生阿弥陀佛国土。 千万众时有一人生阿弥陀佛国。 以此经准难可得生何。 答曰。 由此经有斯言教。 故善导禅师劝诸四众。 专修西方净土业者。 四修靡坠三业无杂。 废余一切诸愿诸行。 唯愿唯行西方一行。 专修之人千无一失。 杂修之者万不一生。 何以故。 皆由懈慢执心不牢固。 是知。 杂修之者为执心不牢固之人。 故生懈慢国也。 正与处胎经文相当。 若不杂修专行此业。 此即执心牢固定生极乐国(云云)二智荣者(其文在别纸)三信仲者(其文在别纸)四觉亲者(其文在别纸)五源信者。 即有二意。 一三重问答。 二专修等。 谓此师立十门专明念佛往生。 其中于第八门念佛诸行相对有三番问答。 后当释之。 是则舍诸行取念佛之意也。 次于第十门亦有十门料简。 谓第一极乐依正乃至第十助道人法也。 其中第二往生阶位中有二问答。 以善导专杂二修义问答决择。 是亦舍杂取专之意也。 六永观者。 依善导道绰意作往生十因。 于念佛一门开出十因。 永废诸行。 是岂非但念佛行哉。 七珍海者。 作决定往生集。 建立十门明往生法。 其中亦依善导二修之文。 此傍虽述诸行。 正用念佛往生也。 爰知。 于往生行业论专杂二行。 弃舍杂行专修正行。 天竺震旦日域其传来尚矣。 二依文别释亦二。 初总论傍正者。 今经既是往生经根本也。 就此当论念佛诸行之旨。 而今依善导意释之二门之中念佛为宗。 加之天台十疑等引此经以念佛为宗(云云)二别依经文释念佛行者。 其文有七。 一者四十八愿中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之文。 二者愿成就处诸有众生闻其名号等之文。 三者明三辈往生中上辈生中一向专念之文。 四者同中辈生中专念之文。 五者同下辈生中专念之文。 六者流通分中其有得闻彼佛名号等之文。 七者同流通中当来之世等之文。 此七处文皆专明念佛往生也。 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者。 是四十八愿中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也。 问。 四十八愿虽皆微妙殊胜于中亦有要否。 何愿最要。 答。 浅见曷辄辨其优劣。 然善导出其要云。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 专心想佛佛知人。 于念佛门独发此愿。 于诸行门更无别愿。 二愿成就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等者。 就此文中虽有经文来意一念十念诸师不同唯除五逆释义。 浑以念佛一行往生之义决无疑矣。 三三辈中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者。 于上虽以二文明念佛往生义。 未分其品。 故今开一念佛而为三段。 以分其品。 此有二意。 一念佛往生有三种品。 为欲令行者舍中下而欣上品故。 二为使行者知念佛位分齐故。 问。 三辈之文念佛之外说诸行业。 似不特局念佛一行。 谓上辈中念佛外举出家受戒发心修诸功德。 中辈中念佛外说菩提心及斋戒等善。 下辈中念佛外说发菩提心等。 何故唯谓念佛往生乎。 答。 佛智难测。 何辄解之。 然今依善导意而案斯文略有三意。 一但念佛往生。 二助念佛往生。 三但诸行往生。 一但念佛者。 凡论三辈九品之义本就一法论之。 例如九品烦恼等也。 何必就行多少而论之乎。 故今就本愿念佛一行以说三品往生之旨也。 以何知之。 谓以三辈文俱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也。 凡一向言所所之文皆不兼余之意也。 故知。 唯就念佛而立三品分别其品也。 故善导释云。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 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依此释意三辈俱明念佛往生也。 问。 此释未遮前难。 何弃余行唯云念佛乎。 答。 此有三意。 一为废诸行归于念佛故说诸行也。 二为助成念佛故说诸行也。 三为约念佛诸行二门各立三品故说诸行也。 一为废诸行归于念佛故说诸行者。 准善导观经疏中云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释意。 上辈之中虽说菩提心等余行。 望上本愿意唯在众生专称弥陀名。 以本愿中更无余行故。 故知。 三辈俱依上本愿故云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也。 一向者不兼余之言也。 例如彼五天竺有三种寺。 一者一向大乘寺。 此寺之中无学小乘。 二者一向小乘寺。 此寺之中无学大乘。 三者大小兼行寺。 此寺之中大小兼学。 此则大小两寺有一向之言。 兼行之寺无一向之言。 由知。 今此经中一向之言亦复可然。 若念佛外更加余行则非一向。 准寺可云兼行。 而既云一向。 不兼余明矣。 然先虽说余行。 后云一向专念。 明知。 废舍诸行唯用念佛也。 不然一向之言以何消之哉。 二为助成念佛故说诸行者。 此亦有二意。 一以同类善根助成念佛故。 二以异类善根助成念佛故。 初同类善者。 即前所引善导和尚专修正行中助行是也。 前委明了。 二异类善者。 是往生要集意也。 彼集中立十门释念佛往生义。 其中第四正修念佛。 第五助念方法助念方法。 此有七种(云云)彼集问云。 上诸门中所陈既多。 未知。 何业为往生要。 答。 大菩提心。 护三业。 深心至诚常念佛。 随愿决定生极乐(云云)此义似今经意。 此即以异类善根助成念佛也。 彼集意异类善根以助念佛为决定往生业。 此随能助则可谓诸行往生。 今且随所助摄为念佛门也。 三为约念佛诸行二门各立三品故说诸行者。 今文中菩提心及造像等诸善根乃准余经各是一往生业也。 然则斯文于菩提心等诸善根各立三品明往生业也。 且就菩提心有上中下三品。 以上品发心为上品业。 乃至以下品发心为下品业。 菩提心已尔。 造像等亦如是。 故知。 此文于诸行分三品也。 是故往生要集中引此等文为诸行往生证也。 加之善导观经疏释复有三种众生文。 粗述此义(云云)约念佛立三品者。 往生要集中引此三辈文以为念佛往生证据。 其意同之。 是则但念佛往生义也。 问。 就念佛一法何分三品耶。 答。 此亦有三义。 一约遍数多少。 二约时节长短。 三约安心浅深。 一约遍数多少者。 善导释云。 每日三万遍上品业。 以此案之。 二万是中。 一万是下也。 是则约遍数多少分三品也。 九品准之。 二约时节长短者。 惠心弥陀经记中以彼经七日念佛为上品。 准之或以十日念佛为上上品。 是则一往约时节久近分三品也。 九品准之。 三约安心浅深者。 自可知耳。 故知。 今文就念佛亦立三品也。 上来其义已尔。 由知。 今三辈文有但念佛义。 有助念佛义。 又有诸行往生义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门。 众生随类各得其解。 以佛意多含故。 由今且作此三解耳。 又就此三义论其傍正。 以但念佛为正。 余二为傍。 何以故。 准佛本愿故。 依前后多文故。 凡修往生业总有但念佛等三意。 机品差别。 各依意乐而勤修之。 予以导公为依凭耳(已上正宗分毕)六流通文云。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 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此有四意。 一来意。 二废助念及诸行明但念佛。 三举一念况十念等。 四深信佛语不生诽谤。 一来意者。 上正宗分正为时会众生说念佛往生法也。 今流通分非但当时获大利益。 至末法时亦说念佛往生法。 远济未来也。 二废助念及诸行明但念佛者。 于第十八愿成就文明但念佛往生。 来迎等愿及三辈文明助念往生诸行往生。 由此诸修往生行者怀疑难决。 故至流通则废助念诸行二门。 明但念佛往生也。 又此经说次即似观经。 观经之中先逗机缘广说十三定善三福九品之业。 而明诸行往生之旨。 至其付嘱则云。 佛告阿难。 汝好持是语。 持是语者。 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释云。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是则彼此两经其意全同。 岂可不信哉。 三举一念况十念等者。 此文非但明下品一念往生。 兼明上中二品往生。 当知。 一念犹往生。 况十念哉。 十念尚往生。 况多念哉。 一日犹往生况七日哉。 七日尚往生。 况一月哉。 一月尚往生。 况一夏九旬哉。 一夏尚往生。 况一年哉。 一年尚往生。 况一生哉。 四深信佛语不生诽谤者。 夫但念佛往生文义如此。 听此之人谁不欢喜踊跃。 若其有人听之反为诽谤。 当知。 此人五劫中应堕大地狱。 故称扬诸佛功德经云。 其有不信赞叹称扬阿弥陀佛名号功德。 而谤毁者。 五劫之中当堕地狱具受众苦。 然言当堕地狱而未谓何地狱。 言具受众苦而未说苦相。 呜乎等活碎剌磨舂之苦乎。 众合两山合摧之痛乎。 若一堕于此噬脐奚容及乎。 冀智愚贤不肖但信佛语莫为诽谤。 无量劫以来未尝值此法。 今适获人身而诸根具足。 方得闻此难信妙法。 何不欢喜反生诽谤。 设满大千火直过要闻法。 莫容易看过徒为后悔也。 七当来之世经道灭尽。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斯经止住百岁者。 释此文有多意。 一者来意。 二者重废诸行明但念佛。 三者约圣道净土二教住灭而劝往生。 四约十方净土极乐净土二教住灭而劝往生。 五约兜率西方二教住灭而劝往生。 六约释迦慈悲弥陀本愿而劝往生。 一来意者正宗五文并流通初文虽明但念佛往生文理显了。 然诸行往生念佛往生经论重卷列轴相共流行。 是以正像末法之间念佛诸行并行是非傍正实难一决。 或见诸行往生经论则执诸行往生之旨。 或见念佛往生经论则执念佛往生之旨。 孰是。 孰非。 自非佛智谁能知之。 然而依此止住百岁之文则但念佛往生之理自是分明。 是宜举后以劝今也。 是故净影双卷经疏释云。 以后劝今。 是故上次此文来也。 二重废诸行明但念佛者。 夫于诸行略有十三。 一布施。 乃至十三不染利益。 如前举也。 取要言之。 有持戒往生。 有持经往生。 言持戒往生者。 依四分五分十诵僧祇梵网地持璎珞等大小戒经。 持三归五戒乃至声闻具足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乃至三聚净戒。 以此为往生业。 然彼百岁时经道灭尽。 是等戒经皆悉灭尽。 彼时已无戒经。 故亦无受戒者。 已无受戒者。 故亦无持戒者。 已无持戒者。 故亦无破戒者。 其时唯有无戒众生。 然彼时众生唯能至诚念弥陀名必得往生也。 又此经虽有持戒之言。 而不说持戒行相。 说持戒行相者。 乃在大小戒律。 然彼戒律先灭持戒之行何因修之。 又此经虽有发菩提心之言。 而不说菩提心行相说菩提心行相者。 乃在菩提心经等。 然彼经先灭菩提心行何因修之。 故善导释云。 万年三宝灭。 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始皇之烧五经而不失诵尚在人口。 称弥陀名可以例之)因此案之。 今时我等设不专持戒行。 若能一心念弥陀佛何不遂往生。 况又随分持一戒二戒者哉。 然则今时浇季缁素持戒破戒及无戒者。 但能一心念佛。 皆当往生也。 次言持经往生者。 谓有华严法华及诸大乘经。 持此以为往生行业。 然彼百岁时斯等诸经皆悉灭尽。 其时众生何以持经。 唯此经留故。 依此经念佛即得往生也。 故善导释云。 万年三宝灭等。 因此案之。 今时我等设虽不持华严法华等经。 但能念佛何不遂往生。 然则不论持经与不持经。 有往生志之辈应当唯念弥陀名号。 必得往生也。 次就持咒言之。 咒者谓诸陀罗尼。 乃随求尊胜宝箧印。 光明真言等神咒。 若能持之求净土者皆当得往生。 然彼百岁时此等陀罗尼皆悉灭尽。 其时众生何由持之。 故善导释云。 万年三宝灭等。 然则今时我等设虽不持神咒。 若能念佛何不往生。 不论持咒与不持咒。 有往生志之人应当唯念弥陀名号。 必得往生也。 次有诸宗甚深理观之行。 谓法相宗五重唯识三性三无性观。 三论宗八不中道胜义皆空观。 华严宗十玄六相法界圆融观。 天台宗一念三千一心三谛观。 达磨宗即心是佛一念不生观。 真言宗阿字本不生三密同体观也。 此等观门皆依经论建立之。 然彼百岁时所依经论皆悉灭尽。 其时众生何因修之。 就中禅家一门教外别传。 以心传心。 非文字上。 少涉拟议即隔天渊。 自非最上越格之器。 谁能得入。 古人尚病焉。 况末法万年之时人乎。 然独此经留故。 彼时众生依凭此经唯能念佛皆得往生也。 故善导释云。 万年三宝灭等。 因此案之。 今时我等设虽不修此等观行。 一心称名何不往生。 故知。 往生极乐之道无过专念弥陀名号也。 三约圣道净土二教住灭而劝往生者。 谓圣道门诸经先灭。 故云经道灭尽。 净土门此经特留故云止住百岁。 当知。 圣道机缘浅薄净土机缘是深厚也。 四约十方净土极乐净土二教住灭而劝往生者。 谓十方净土往生诸教先灭。 故云经道灭尽。 极乐净土往生此经特留故云止住百岁。 当知。 十方净土机缘浅薄极乐净土机缘深厚也。 五约兜率西方二教住灭而劝往生者。 谓上生心地等上生兜率诸教先灭。 故云经道灭尽。 西方净土往生此经特留故云止住百岁。 当知。 兜率虽近机缘浅薄。 极乐虽远因缘深厚也(念佛诸行二教住灭于上已论。 故今略之)六约释迦慈悲弥陀本愿而劝往生者。 问曰。 既云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若尔释尊以慈悲而留经教何教不留。 而何不留余经唯留此经乎。 答曰。 纵留何经别指一经则亦不避此难。 然特留此经者有深意欤。 若依善导和尚意者。 此经之中已说弥陀如来念佛往生本愿。 释迦慈悲为留念佛特留此经。 余经之中不说弥陀如来念佛往生本愿。 故释尊慈悲而不留之也。 凡四十八愿皆无非本愿。 而特以念佛往生愿而为规模。 故善导释云。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故知。 四十八愿中唯以念佛往生愿而为愿王也。 是以释迦慈悲特以此经止住百岁也。 例如彼观无量寿经中不付嘱定散诸行独付嘱念佛之行。 是则以顺彼佛愿故也。 问曰。 百岁之间留念佛者其理可然。 若尔此念佛行为局彼时机。 为通正像末法之机。 答曰。 当广通于正像末法之机。 以后劝今。 其义应知。 上来依善导道绰惠心等意且加愚意取要摘诠粗解释毕。 若有片言契合佛意愿令自他俱归净土于菩提果得不退转也。 若于文理有所错谬愿仰后贤挍正且凭三宝照鉴者也。 无量寿经释。 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一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二厌欣沙门了惠集录汉语第一之二(当卷有一章)观经释第二观无量寿经释第二(诸师解释虽多今则正依善导而傍以余师释辅助善导)将释此经略有五意。 一说时前后。 二来意。 三释名。 四释二善义。 五入文解释。 一说时前后者。 寿观两经前后难定。 今依一义寿经为先。 观经为后。 乃是有文有理。 先文者此亦有三。 一华座观文云。 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意云。 寿经先说彼愿。 今指彼云愿力所成。 乃知。 寿经是先。 今经是后也。 二中辈下生文云。 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其义同上)三双卷经上文云。 阿难白佛。 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 为未成佛。 为今现在。 佛告阿难。 今已成佛现在西方。 去此十万亿刹。 其佛世界名曰安乐(云云)今经具说彼土依正二报。 今经若先彼经何有此语。 故知。 寿经是先也。 次理者。 寿经先说彼佛发心修行及果上依正二报。 今经即就彼经所说依正说此十三观。 故知。 寿经是前。 此经是后也。 二来意者。 寿经虽说能化弥陀修因感果。 未说所化行者修因感果。 故次弥陀修因感果。 说行者修因感果也。 又寿经虽说三品往生。 而未说九品义。 今则开彼三品而为九品。 是为此经来意也。 更有多义。 今且存一二耳。 三释名者。 佛谓能说教主。 说谓所说教法。 即定散二善等。 简异菩萨圣弟子及余外道等说。 故称佛说。 观谓能观即通指十三观。 无量寿谓所观境正指第九一境。 是所观境虽有十三。 举无量寿以摄余也。 所以者何。 无量寿者。 是彼土教主弥陀如来正报之身。 既有正报。 必当有依报之宝树宝池等。 故举正摄依也。 又无量寿者。 彼土教主既有教主。 必当有眷属之观音势至等。 故举主摄伴也。 经谓贯线常法等义如常。 四料简定散二善者。 往生业因虽多不出定散。 故欲释文先须料简之。 定善即有十三。 谓日观乃至杂想观也。 散善即有三福九品。 定者则即虑以凝心。 故曰定也。 散者即废恶以修善。 故曰散也。 五入文解释者。 依善导意。 此经为两处二会之说。 一王宫会。 二耆阇崛山会也。 王宫会者。 文有四段。 以为三分(以得益分属正宗分也)初自如是我闻至云何见极乐世界已来。 是序分也。 二自佛告韦提汝及众生至下品下生。 是正宗分也。 三自说是语时至诸天发心。 是得益分也。 四自阿难白佛至韦提等欢喜。 是流通分也(已上王宫会)次灵山会者。 阿难自王宫还而为大众再述彼王宫会。 是亦当有三分。 而无别说相者。 经家之略而已。 序分者。 有通有别。 通序如是等句。 别序一经发起随缘各别。 如净名经毗耶现疾为序。 如法华经现瑞放光为序。 今经则以阇王造逆韦提厌秽欣净为别序也。 正宗分者。 此中有二。 一定善分。 二散善分。 就定善有十三。 一日想观。 二水想观。 三地想观。 四宝树观。 五宝池观。 六宝楼观。 七华座观。 八像想观。 九佛身观。 十观音观。 十一势至观。 十二普观。 十三杂想观也。 一日想观者。 问。 何故观日乎。 答。 此有三意。 一为令众生知极乐正方也。 不取冬夏两时。 唯取春秋二时。 二为令众生知罪障轻重也。 罪障有三。 一黑障如黑云障日。 二黄障如黄云障日。 三白障如白云障日。 行者若此相现须忏悔罪障也。 三为令众生知极乐光明也。 若此观成时或化佛等现(如道瞬)行者唯除睡时行住坐卧一心专注。 必得成就。 二水想观者。 如上日想行住坐卧专观日轮。 今此水想亦四威仪不问时节久近。 专观水也。 所以次日观为水观者。 疏问曰。 次何故观水。 答。 观日轮表彼界长晖。 今观水显彼琉璃地平正。 三地想者。 疏释修观法曰。 即向静处面向西方。 正坐跏趺一同前法。 既住心已。 徐徐转心想彼宝地杂色分明。 初想不得乱想多境。 即难得定。 唯观方寸一尺等。 或一日二日三日。 或四五六七日。 或一月一年二三年等。 无问日夜行住坐卧。 身口意业常与定合。 唯万事俱舍田如失意聋盲痴人者。 此定必即易得。 若不如是三业随缘转。 定想逐波飞。 纵尽千年寿。 法眼未曾开。 若心得定时。 或先有明相现。 或可先见宝地等种种分明不思议者。 有二种见。 一者想见犹有知觉故虽见净境。 未多明了。 二者若内外觉灭。 即入正受三昧。 所见净境即非想见。 得为比挍也。 修此地观亦可往生。 经曰。 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虽双卷经说七宝地。 而彼不说观地往生之旨。 是故只见彼经之人未知此旨。 然今至此经始知观地往生之旨。 故知。 往生之行非啻念彼佛名。 又观彼地亦是往生极乐业因也。 四宝树观者。 来意者可知。 虽双观经说七重行树。 而彼不说观树之旨。 故今具说行者修观观成功益。 五宝池观者。 先来意者。 宝树虽精若无池水未名好也。 一为不空世界。 二为庄严依报。 为斯义故有此池渠观也。 次观成义准前可知。 亦有思惟正受二义。 思惟者。 行住坐卧常思惟之。 若不思惟池相不现。 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 三昧相应妙境现前。 次观功能准地观可知。 六宝楼观者。 先来意者。 彼净土中虽有宝树宝池。 若无宝楼宫殿亦未为精。 经文虽说五百亿宝楼。 而实无量无边。 次观成亦有二。 准前可知。 次观功能有二种益。 一现身灭罪。 二身后往生。 故经曰。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 命终之后必生彼国。 虽双观经说宫殿等。 而彼不明观想往生之益。 故今此经中具说其益也。 七华座观者。 就此有五。 一来意。 二正明观相。 三辨邪正。 四明利益。 五思惟正受。 一来意者有二。 一上是通依。 今则别依。 二上是依报。 下则正报。 二正明观相者。 是观大宝莲华王也。 依经有三。 一华叶相。 二华台相。 三台上四柱宝幢。 一华叶相者。 经曰。 令其莲华一一叶作百宝色。 乃至遍覆地上。 二华台相者。 经曰。 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 三台上四柱宝幢者。 经曰。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 三辨邪正者。 华座相现名为正观。 若他相现前名为邪观。 四明利益者。 经曰。 灭除五万劫生死之罪。 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就此文有二益。 一灭罪。 二往生。 五思惟正受者。 准前可知。 次明华座在所。 善导曰。 弥陀化主当心坐。 华台独迥最为精。 惠心曰。 在中央最上地上。 八像想观者。 就此亦有五。 一来意。 二正明观相。 三辨邪正。 四利益。 五思惟正受。 一来意者。 上既观座。 须观真佛坐于其上。 然初心之人不能直观真佛。 故先观形像也。 故善导曰。 斯乃群生障重。 真佛之观难阶。 是以大圣垂哀且遣住心形像。 又或虽初心之人随其意乐直观真佛。 故观念法门直说真佛。 其旨见观佛三昧经等(云云)二正辨观相者。 就此有三。 一佛像想。 二二菩萨像想。 三多身像想。 一佛像想者。 经曰。 先当想像。 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 善导曰。 于一金像逆顺观想之。 自顶上至足下千辐轮。 名之为顺观。 自千辐轮至顶上者。 名之为逆观。 如是逆顺观之。 不久必得成就。 是则弥陀像想也。 二观音势至像想者。 经曰。 见此事已。 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 如前莲华等无有异。 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 是则先观二菩萨华座也。 又曰。 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 亦放金光如前无异。 是则观世音像想也。 又曰。 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是则势至像想也。 准前佛观。 于二菩萨各亦当先修像观。 是乃佛观成就之后亦观二菩萨形像也。 三多身像想者。 经曰。 一一树下复有三莲华。 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 遍满彼国。 以此文案之。 像想观不止一三尊。 更有无量三尊像想。 例如释迦像想观。 其旨见观佛三昧经。 三邪正者。 经曰。 令与修多罗合。 若不合者名为妄想。 若有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 四利益者。 此观有二益。 一灭罪益。 二现身得三昧益。 故经曰。 作是观者。 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 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五思惟正受者。 准前可知。 善导曰。 十三观中此宝地宝华金像等观最要。 若欲教人即教此法。 但一法成者余观即自然了也。 九佛身观者。 就此亦有五。 一结前生后(亦名来意)二正明观相。 三辨观邪正。 四明观利益。 五思惟正受。 一结前生后者。 观形像者本是为观真佛。 已观像了。 次当观真。 真像有次。 故次像来也。 又或虽初心之人。 随其意乐直观真佛。 是故明之。 二正明观相者。 就此有十三。 一身量大小。 二身色不同。 三毫相大小。 四眼相大小。 五毛孔光大小。 六圆光大小。 七化佛多少。 八侍者多少。 九相多少。 十好多少。 十一光多少。 十二光照远近。 十三光明摄益。 一身量大小者。 经曰。 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然诸佛身量随机长短不同。 且如七佛身量长短不同。 言七佛者。 初毗婆尸佛身长六十由旬。 次尸弃佛身长四十由旬。 减前佛者二十由旬。 毗舍婆佛身长三十二由旬。 减前佛者八由旬。 次拘留孙佛身长二十五由旬。 减前佛者七由旬。 次拘那含牟尼佛身长二十五由旬。 次迦叶佛身长十六丈。 次释迦佛身长仅丈六。 如当来弥勒佛身长千丈。 七佛之中最高毗婆尸佛。 而是尚仅六十由旬。 而今阿弥陀佛身长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岂不是至高乎。 是其身量大小也。 二身色不同者。 且如七佛身量虽有大小不同。 于其身色是共同紫金色。 而今弥陀如来阎浮檀金色。 是机感之不同。 故道世曰。 敬寻法身平等非有优劣。 但随机业异故现化不同。 是以释迦牟尼出世紫金色。 而千比丘咸见赭容。 十六信士偏观灰色。 自彼之异佛恒一也。 三毫相大小者。 经曰眉间白毫右旋宛转。 如五须弥山。 然毫相大小诸佛不同。 且如释迦佛白毫径一寸周围三寸(云云)四眼相大小者。 经曰。 佛眼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 然诸佛眼相随身大小自有不同(云云)五毛孔光大小者。 经曰。 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善导释云。 此明毛孔光大小。 愚案曰。 是乃遍身光欤。 于遍身光诸佛不同。 且如毗婆尸佛及尸弃佛遍身光一百由旬(云云)如是七佛身光大小不同也。 六圆光大小者。 经曰。 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世界。 是则彼佛项圆光也。 诸佛圆光大小不同。 毗婆尸佛圆光百二十由旬尸弃佛圆光四十五由旬。 毗舍婆佛圆光四十二由旬。 拘留孙佛圆光三十二由旬。 乃至释迦佛圆光七尺也。 七化佛多少者。 经曰。 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是圆光中化佛而彼真佛所化作也。 此化佛本非彼土所有。 以神通力故暂化作之。 本无忽有。 故名为化。 此化佛常为行者随逐护念。 又来迎引接多亦化佛。 八侍者多少者。 诸佛皆有执事弟子。 且如毗婆尸佛有执事弟子。 一名骞荼。 二名提舍。 以后六佛皆有执事弟子。 化佛亦有执事弟子。 今于弥陀化佛说执事多少也。 然大僧必用沙弥为执事弟子。 不用大僧。 故释迦牟尼佛以阿难为执事弟子。 以阿难留习而居学地也。 是故今佛以观势二菩萨而为侍者。 然此二大士实是古佛。 隐实示权为佛侍者。 辅翼圣化也。 九相多少者。 经曰。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 经明佛相好有四种说。 一三十二相。 二八十随好。 三八万四千。 四无量尘数。 同人相故说三十二相。 胜诸天故说八十随好。 为诸菩萨故说八万四千。 明佛实相好故说无量尘数也。 今说弥陀佛相。 亦有二说。 一三十二相。 二八万四千。 一三十二相者。 般舟经并今像观初文是也。 二八万四千者。 则今文是也。 十好多少者。 经曰。 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依观佛经等意相与好有同有异。 同者经曰。 同人相故说三十二相。 胜诸天故说八十种好。 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妙相好。 佛实相好无量尘数也。 我初成道时。 于杂华经广已说。 是故今略不说之。 依此文则相与好全非别物也。 异者。 同经相与好各别说之也。 今文是依相好各别之义也。 相者是好之大也。 好者是相之小也。 十一光多少者。 经曰。 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总计相好之光明无量无边。 非算数所知。 或人且计白毫一相之光明云。 七百五俱低六百万光明。 十二光照远近者。 经曰。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释曰。 此明光照远近。 一一光明者。 即前八万四千光明也。 十方世界念佛众生者。 即前光明之所照也。 十三光明摄益者。 经曰。 摄取不舍。 是即前光明摄取念佛众生而不舍名为光明摄益也。 念佛利益之义后须释之(已上正明观相毕)三观邪正者。 准前诸门。 观佛身而见佛身。 名之为正。 若见余境名之为邪。 四利益者。 就此有二。 一现在利益。 二当来利益。 现在利益有四。 一见弥陀一佛。 二见一切诸佛。 三见佛心。 四现前授记。 一见弥陀一佛者。 由真佛观成现身得见彼佛。 是则现身见佛之利益也。 二见一切诸佛者。 若成此观则非止见弥陀一佛。 遍见十方诸佛。 十方诸佛者。 东方善德佛乃至上方广众得佛下方明德佛等也。 由念弥陀一佛得见此等诸佛也。 三见佛心者。 若成此观非止见佛色身。 亦能见佛内心。 故经曰。 亦见佛心。 佛心者大慈悲是。 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是名见佛心之益也。 四现前授记者。 若成此观则非止见佛色身及内心。 亦能于三昧中得蒙成佛记别。 故经曰。 见无量寿佛者。 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 若欲现身得成佛记别。 应当修习观佛三昧也。 次当来利益者。 就此有二。 一往生。 二得无生忍。 故经曰。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 五思惟正受者。 准前可知。 十观音观者。 例前此亦有五。 一结前生后。 二正明观相。 三辨观邪正。 四明观利益。 五示观次第。 一结前生后者。 上既观彼教主。 主必有伴。 故次主观伴。 然彼土菩萨声闻无量无边。 若欲具观之非凡智所能及。 而唯此二大士在佛左右。 翼赞圣化嗣补佛处。 卓然超出于海众中。 故特观此二菩萨也。 左右有次。 故次佛观先观观音或随其意乐。 于佛观前亦得观二菩萨。 二正明观相者。 就此有十四。 一身量大小。 二身色不同。 三肉髻螺发不同。 四圆光大小。 五化佛侍者多少。 六身光之中普现五道众生。 七天冠化佛。 八面色与身色不同。 九毫光转变。 十身服光璎。 十一宝手慈用。 十二足下德用。 十三身相同佛。 十四以二相亏居不足地。 今十四功德一一取要释之。 一身量大小者。 经曰。 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 异本经那由他下加恒河沙三字。 故或曰观音身量反高于佛。 然而岂伴高于主乎。 故今本为正也。 二身色不同者。 经曰。 身紫金色。 三肉髻螺发不同者。 经曰。 顶有肉髻。 四圆光大小者。 经曰。 项有圆光而各百千由旬。 五化佛侍者多少者。 经曰。 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 如释迦牟尼佛。 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 以为侍者。 六身光之中普现五道众生者。 经曰。 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善导曰。 观音菩萨大慈悲已得菩提舍不证。 一切五道内身中。 六时观察三轮应。 七天冠化佛者。 经曰。 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 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 高二十五由旬。 八面色与身色不同者。 经曰。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 九毫光转变者。 经曰。 眉间毫相备七宝色。 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 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 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 善导释曰。 毫光转变遍满十方。 化侍弥多更比红莲华之色。 十身服光璎者。 光璎者乃观世音所服之宝衣也。 经曰。 有八十亿光明。 以为璎珞。 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十一宝手慈用者。 经曰。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 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 犹如印文。 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 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 其光柔软普照一切。 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善导赞曰。 恒舒百亿光王手。 普摄有缘归本国。 十二足下德用者。 经曰。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 自然化成百亿光明台。 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 普散一切莫不弥满。 十三身相同佛者。 经曰。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 十四以二相亏居不足地者。 经曰。 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善导释曰。 师徒位别果愿未圆。 致使二相有亏。 表居不足之地。 三观邪正者。 准上可知。 四明观利益者。 经曰。 作是观者不遇诸祸。 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 何况谛观。 此文即有灭罪生善之义。 其旨可知。 五示观次第者。 经曰。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 次观天冠。 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 亦令明了如观掌中。 具如观佛经也。 应当逆顺观之。 若不观相好者应称名号。 弘猛慧海经曰。 众生有苦。 三称我不往救者不取正觉。 又十一面神咒经曰。 若有称念百千俱胝那由他诸佛名号。 复有暂时于我名号至心称念。 彼二功德平等平等。 诸有称念我名号者一切皆得不退转地。 十一势至观者。 就此有五。 一者结前生后。 二正明观相。 三辨观邪正。 四观成利益。 五思惟正受。 一结前生后者。 准前可知。 二正明观相者。 经曰。 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 又曰。 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以此思之。 势至身量大同观音。 而其不同之相有九。 一圆光大小。 二光照远近。 三化佛侍者多少。 四无边光名义。 五大势至名义。 六顶上宝华之相。 七顶上肉髻宝瓶之相。 八行步之相。 九坐时之相也。 一圆光大小者。 观音圆光百千由旬。 势至圆光百二十五由旬。 比观音圆光是甚小也。 二光照远近者。 观音圆光既百千由旬。 理可远照矣。 今之圆光唯百二十五由旬。 所照亦可近也。 三化佛侍者多少者。 疏有其文。 经则无文。 四无边光名义者。 经曰。 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 有缘众生皆悉得见。 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 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 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五大势至名义者。 经曰。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 令离三途得无上力。 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六顶上宝华之相者。 经曰。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 一一宝华有五百亿宝台。 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 七顶上肉髻宝瓶之相者。 经曰。 顶上肉髻如钵头麾华。 于肉髻上有一宝瓶。 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八行步之相者。 经曰。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 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 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九坐时之相者。 经曰。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 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 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 分身观世音菩萨。 分身大势至菩萨。 皆悉云集极乐国土。 侧塞空中。 坐莲华座。 演说妙法。 度苦众生。 善导问曰。 弥陀经曰。 彼国众生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 何故云度苦也。 答曰。 就苦乐有二种。 一三界中苦乐。 二净土中苦乐。 一三界苦乐者。 即以三途八苦为苦。 即以人天五欲乐为乐。 虽言是乐然是大苦。 竟无有一念真实乐也。 二净土苦乐者。 地前望地上为苦。 地上望地前为乐。 下智证望上智证为苦。 上智证望下智证为乐。 今言度苦众生者。 但为进下位令升上位。 转下证令得上证。 称本所求即名为乐。 故言度苦也。 若不然者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 大悲为用。 毕竟常住离于分段之生灭。 更就何义名为苦也。 三辨观邪正者。 准前可知。 四观成利益者。 经曰。 观此菩萨者除无量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作是观者不处胞胎。 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此文之中有灭罪与往生二利益也。 应知。 五思惟正受者。 如前辨之。 又不作观能念佛号者。 此菩萨摄之令生净土得无生忍。 故经曰。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十二普观者。 先来意者。 上来极乐依正二报身土主伴具观之毕。 往生之行已满足焉。 然修上诸观本为往生。 虽已观依正未修往生观。 故次上此观来。 次依经文次第释往生之想。 往生想者。 谓华台圣众虽未来迎。 而豫为来迎想。 虽未命终而豫为命终想。 虽未乘莲台而豫为乘莲台想。 虽未往生而豫为往生想。 虽未入宝池而豫为入宝池想。 虽莲华未开而豫为莲华开想。 虽眼目未开而豫为眼目开想。 虽光明未照而豫为光明照想。 虽未见佛菩萨而豫为见佛菩萨想。 虽未闻水鸟树林诸佛说法而豫为闻之想。 如此胜解作意为往生观。 此观若成必得往生。 就此亦有思惟正受二义。 准前可知。 十三杂想观者。 先观大身佛菩萨。 后观小身佛菩萨。 此有三意。 一先观大身者。 为使行者自在观之。 二或观未成之人去大就小。 三或随意乐观之。 观其小身者。 应观弥陀如来丈六像。 或在池水华上。 或在宝阁之内。 或在宝林宝树下。 或在宝台宝殿之内。 或在虚空宝云华盖之内。 如是随意宝阁宝林宝树等一一住心想之。 皆作化佛想。 机境相称则成就甚易矣。 此观乃有三尊非独观佛也。 又有真佛。 有形像。 有小身。 有大身。 又有华座等。 故云杂想也。 杂义甚多。 且述一两。 余准知之。 如上十三观不限时节。 只以成就为期。 所以不说日数论观成就。 由众生根有利钝故。 善导释华座观中地想观云。 唯观方寸一尺等。 或一日二日三日。 或四五六七日。 或一月一年二三年等。 无问日夜行住坐卧。 身口意业常与定合。 唯万事俱舍由如失意聋盲痴人者。 此定必即易得若不如是三业随缘转。 定想逐波飞。 纵尽千年寿法眼未曾开。 已上十三定善略释如此。 此义但此经说。 寿经未说之也(云云)二散善者。 此亦有二。 一者来意。 二者释三福九品。 一来意者。 众生根性有二。 一禅定之机。 二散乱之机。 若为散机亦说定法。 机法乖违虚失巨益。 故说三福九品散善也。 二释三福九品者。 此亦有二。 一者三福。 二者九品。 一三福者。 一者孝养父母。 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 具足众戒。 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 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 劝进行者。 孝养父母者。 凡在家出家人皆有父母。 必当务孝养。 在家孝养出论语孝经等。 出家考养如经论广说之。 如释尊担父王金棺。 目连得通度亡母等。 此即出家孝养也。 声闻戒有生缘奉事法。 菩萨戒有孝顺父母说。 凡孝养之法虽有内外。 而共赞至道之法。 称至德要道。 最足以为往生业也。 奉事师长者。 夫知生死之可厌。 涅槃之可欣。 而发心立行皆师之力。 凡夫智解必由师生。 其生知者未之有也。 是以师恩实深。 报谢最难。 是故雪山半偈投身。 释尊千岁为床。 常啼碎髓于无竭。 药王薪身于净明。 南山曰。 父母七生师僧累劫。 良有所以也。 夫八宗学徒谁人不有师长。 就中真言不禀师授则不读一句。 自余诸宗皆有师资相承之道。 然则入身于佛门者。 岂无奉事师长义乎。 若有往生志者。 各宜奉事师长而即回之为往生业也。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者。 翻十恶业为十善业。 于中慈心不杀者。 此有二义。 一慈无量。 二十善中第一善。 慈无量者。 具有四无量。 今举初摄后。 是修四无量为往生业之意也。 二十善中第一善者。 乃于十善总别举之。 谓十恶俱是罪而以杀生为其第一。 今翻十恶。 故以不杀总别举之。 此则以十善为往生业也。 所谓十善者。 非但佛法。 亦是轮王旧法。 有往生志者。 宜持十善者也。 受持三归者。 归佛法僧也。 就此有翻邪三归五戒三归八戒三归等。 又有菩萨三归。 俱是入道初门。 今回此法以为往生业也。 具足众戒者。 就戒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菩萨三聚净戒及十重四十八轻戒也。 不犯威仪者。 有三千威仪。 有八万威仪。 戒是诸佛之本源。 行菩萨道之根本也。 若有往生志者。 宜持此等诸戒。 此即戒门往生意也。 若约宗论之。 正是律宗。 兼通诸宗也。 发菩提心者。 发四弘誓愿大菩提心也。 就此亦有诸宗发菩提心。 法相则有唯识发心。 三论则有无相发心。 华严则有法界发心。 天台则有圆融发心。 真言则有三密发心。 各以此等发心回为净土业也。 其发心相即如宗宗章疏说之(云云)深信因果者。 乃于因果有世间因果。 有出世因果。 世间因果者。 此即六道之因果也。 出世因果者。 此即四乘三乘之因果也。 若约诸宗解之。 俱舍成实律宗是三乘之因果。 法相三论两宗是亦三乘之因果。 华严是五教之因果。 天台是四教之因果。 真言是五相三密之因果。 达磨宗是佛乘之因果也。 各于此等自宗因果发起深信。 回此功德以为净土业也。 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者。 对文名读。 离文称诵。 是即举五种法师中读诵二行。 摄受持等三也。 或举读诵二。 具摄书写等十种法行也。 大乘之言以简小乘。 此非别指一经。 通指一代所说一切显密诸大乘经。 于中有已结集经。 有未结集经。 又于已结集经。 或有隐龙宫不流布人间之经。 或有留天竺未来汉地之经。 今就本朝将来之经论之。 贞元入藏录中。 始自大般若经六百卷终至于法常住经显密诸大乘经。 总六百三十七部二千八百八十三卷也。 此等诸经皆摄读诵大乘一句。 请西方行者各应随其意乐。 或读诵法华。 或读诵华严。 或读诵涅槃。 或读诵遮那教王等经及诸尊法等。 以为往生业也。 又应或解说或书写如上诸经。 以为往生业也。 问曰。 显密旨异。 何显中摄密乎。 答曰。 显密二经共是大乘。 是故贞元录中显密同编入大乘经部内。 故摄读诵大乘一句。 非言是显教中摄密教旨也。 问曰。 尔前经中何摄法华乎。 答曰。 今言摄者。 非论权实偏圆等义。 只是读诵大乘之言普通观经前后大乘诸经而已。 文虽唯言大乘无选权实。 正当华严般若法华涅槃等实大乘诸经也。 方等者。 诸大乘经明平等理。 故云方等也。 劝进行者者。 就此有二。 一圣道劝进行者。 二净土劝进行者。 一圣道劝进行者者。 为他说圣道修行法门乃至一句一偈。 即以其功德深心回向为往生业也。 二净土劝进行者者。 为他说往生净土法门乃至一句一偈。 即以其功德深心回向为往生业也。 又有堂塔修造劝进行者。 谓劝他建立修复塔寺。 即以其功德深心回向为往生业也。 然则华严天台三论法相真言禅门俱舍成实大小律宗。 如此诸宗所修万行。 及世间经典所明孝养父母仁义礼智信等世善。 皆摄此三福业中也。 西方行者各宜寻文学之。 二九品者。 释之为三。 一明开合异。 二分别品位不同。 三就文别解。 一开合异者。 开前三福以为九品。 是故九品行业即是三福。 更无别体也。 二品位不同者。 此亦为三。 一约行浅深。 二约行多少。 三约时长短。 一约行浅深者。 且如念佛一行而有九品浅深。 诸余读诵发心等行亦复如是。 二约行多少者。 上品具五行。 中品具四行。 下品具三行。 具如双卷经说。 是则约行多少。 有品位不同也。 三约时长短者。 且约一戒行。 尽形与一日时有长短。 分之以为中上中中二行。 即此意也。 三就文别解者。 亦分为二。 一总分三品。 二就文别解。 一总分三品者。 上辈此有三品。 上上上中上下。 虽三品不同总为上品也。 中辈亦有三品。 中上中中中下。 虽三品不同总为中品也。 下辈亦有三品。 下上下中下下。 虽三品不同总为下品也。 又此上辈三品同是大乘善人。 中辈三品分之为二。 中上中中二品同是小乘善人。 中下一品是世俗善人也。 下辈三品约恶轻重分之。 不依修因浅深。 谓以十恶为下上。 以破戒为下中。 以五逆为下下。 是则三品同是遇恶之人也。 二就文别解者。 就九品文各别释之。 初释上辈三品。 就上品上生文此有三段。 一修因。 二往生。 三往生已后得益。 凡就九品皆有此三段。 一修因者。 经曰。 上品上生者。 若有众生乃至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二往生者。 是亦有二。 一圣众来迎。 二行者往生。 一圣众来迎者。 经曰。 生彼国时。 此人精进勇猛故。 乃至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二行者往生者。 经曰。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 乃至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三往生已后得益者。 经曰。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等。 若有上品上生志之人当一日乃至七日之间或持诸戒行。 或读诵方等经典。 或修行六念。 而期往生也。 上品中生例前亦有修因往生得益之三。 一修因者。 经曰。 不必受持读诵。 乃至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二往生者。 例前此亦有二。 一佛来迎者。 经曰。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 乃至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二行者往生者。 经曰。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 乃至即生彼国七宝池中。 三生后得益者。 经曰。 此紫金台如大宝华。 经宿即开等。 凡三论法相华严真言天台禅门诸宗皆有解第一义之旨。 若愿求上品中生之徒。 当于第一义甚深实相妙理信解不疑。 回此胜因以得生彼国也。 上品下生例亦有三。 一修因者。 经曰。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 乃至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二往生者。 是亦有二。 一佛来迎者。 经曰。 行者命欲终时。 阿弥陀佛乃至发无上道心。 我来迎汝。 二行者往生者。 经曰。 见此事时即自见身。 乃至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三生后得益者。 经曰。 一日一夜莲华乃开已下文是也。 若有乐欲上品下生之人。 当发无上菩提心深信因果也。 上来大乘善人上辈三品往生略述如此。 次释中辈三品。 依善导分为二。 中上中中二品是小乘善人也。 中下一品是非大乘。 亦非小乘。 未遇佛法世俗之善人也。 中品上生例前亦有修因往生得益之三。 一修因者。 经曰。 若有众生受持五戒。 乃至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二往生者。 例前此亦有二。 一圣众来迎者。 经曰。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乃至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二行者往生者。 经曰。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 乃至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三生后得益者。 经曰。 莲华寻开当华敷时等。 若有中品上生志之人。 当以所持戒法至心回向成辨往生大事也。 中品中生例亦有三。 一修因者。 经曰。 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斋。 乃至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二行者往生者例亦有三。 一圣众来迎者。 经曰。 戒香薰修。 如此行者命欲终时。 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 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 乃至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 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二行者往生者。 经曰。 行者自见坐莲华上。 莲华即合。 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 三生后得益者。 经曰。 经于七日莲华乃敷等(已上小乘)若有中品中生志之辈。 当一昼夜等随分受持近事等戒。 至心回向发愿得生彼国也。 中品下生例亦有三。 一修因者。 经曰。 善男子善女人。 孝养父母。 乃至遇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二行者往生者。 例亦有二。 一圣众来迎者。 此品之中虽无来迎之文。 而准前后诸品是必合有来迎。 今无文者盖译家之略耳。 故善导料简九品。 为十一门。 建立文虽有具不具品品皆有来迎之义。 怀感等诸师皆亦存有来迎之义也。 二行者往生者。 经曰。 闻此事已寻即命终。 乃至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三生后得益者。 经曰。 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等。 若有中品下生志者。 当孝顺父母仁慈爱物。 回此福业得生彼国也。 上来中辈三品如此。 后释下辈三品。 此三品人全无大小善根及世俗善根。 唯有十恶破戒五逆之罪。 临命终时。 遇善知识。 始称弥陀名号。 仅一念十念者。 因随罪业轻重立为三品。 下品上生是十恶人。 例前亦有修因往生得益之三。 一修因者。 经曰。 或有众生。 作众恶业。 乃至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二行者往生者。 例亦有二。 一圣众来迎者。 经曰。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 乃至诸罪消灭。 我来迎汝。 二行者往生者。 经曰。 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 乃至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三生后得益者。 经曰。 经七七日莲华乃敷等。 九品之中此品最要。 颇相当我等分。 今时末法之运道俗希有正信。 依经一日夜间有八亿四千念。 念念皆是三涂业因。 身口诸业亦复几许。 自非本愿名号不可思议之力。 何以得往生彼国乎。 若有下品上生志之人。 当至心念佛发愿回向往生彼国也。 下品中生是破戒人例亦有三。 一修因者。 经曰。 命欲终时。 地狱众火乃至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二往生者。 例亦有二。 一圣众来迎者。 经曰。 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 吹诸天华。 华上皆有化佛菩萨。 迎接此人。 二行者往生者。 经曰。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三生后得益者。 经曰。 七宝池中莲华之内。 经于六劫莲华乃敷等。 然浇季缁素多不受戒。 既无戒法。 宁论持破从令有受戒者。 希有发起上品之心。 若不发起上品之心。 何得戒体。 纵令有得戒体毁犯甚多。 自非弥陀十力威德名号光明神力。 何由得出生死。 当随犯随忏至心唱念佛号得生下中品也。 下品下生是五逆人。 例亦有三。 一修因者。 经曰。 如此愚人乃至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二往生者。 例亦有二。 一圣众来迎者。 经曰。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二行者往生者。 经曰。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三生后得益者。 经曰。 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 莲华方开等。 已上略释三福九品散善毕。 上来所释定散二善是正宗分。 粗解其大纲耳。 次流通分有多文段。 取要释之。 经曰。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等。 释此文乃为二。 一依善导尽废定散诸行唯归念佛一行。 二以经诸文资助其义。 一依善导尽废定散诸行归念佛一行者。 善导释此文曰。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 正明付属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二以经诸文资助其义者。 此经虽说定散二善明诸行往生。 论其正意则唯在念佛往生而已。 其文甚多。 略指三五。 一第九观光明遍照文。 二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文。 三下品上生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文。 四同下品上生化佛称赞行者文。 五下品中生听闻弥陀功德往生文。 六下品下生十念往生文。 七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文也。 释光明遍照文乃有三义。 一平等义。 二本愿义。 三亲缘等义。 一平等义者。 夫华严说事事圆融。 法华明诸法实相。 圆融实相之行人何得漏弥陀光明。 道行胜天理趣金刚等受持法师。 别毕竟空之旨谈离言无二法。 云何不蒙弥陀光明。 持思益经识平等如如。 受圆觉经达建立一切。 依首楞严知包含十方。 学大集经融染净二法。 解涅槃知佛性。 习净名悟不二。 弥陀如来无缘慈光可照如是等一切显密事理行者。 然唯照念佛行者不摄取余行者有何意也。 余熟案之。 以平等大悲故光明摄益唯在念佛行者。 何者。 若照经论通达之者。 末世众生愚痴者多。 智慧者少。 利根者少。 钝根者多。 然念佛法门智愚利钝齐平修之。 智人修之。 是故大圣文殊教念佛于法照禅师。 愿王普贤说愿偈于莲华胜会。 愚人修之。 是故即此观经十恶破戒五逆罪者教令念佛。 当知。 念佛一行普通凡圣智愚利钝。 故今摄取光明唯照念佛行者也。 二本愿义者。 谓余行非本愿行。 故不照摄之。 念佛是本愿行故照摄之。 故善导六时礼赞曰。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 本愿最为强。 三亲缘等义者。 善导问曰。 备修众行但能回向。 皆得往生。 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 此有三义。 一明亲缘。 众生起行。 口常称佛。 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 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 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 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 故名近缘也。 就此有二。 一平生。 二临终。 一平生者。 若人念佛阿弥陀佛无数化身化观世音化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念佛草庵虽隘而恒沙圣众云集。 同庵罗园之华座。 三昧道场虽陕。 而无数贤圣侧塞。 等灵鹫山之苔筵。 十万亿刹宛如咫尺。 容膝丈室殆如太虚。 若人不念佛则恒沙圣众一个不接。 无数化佛一佛不来。 念与不念得失天渊。 行者应知。 二临终者。 念佛行人命欲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应声现前其前。 明知。 念佛众生与佛甚近也。 三明增上缘。 众生称念即除却多劫罪。 命欲终时。 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故名增上缘也。 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文者。 善导释曰。 若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 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世音大势至菩萨。 护念行者。 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 不问行住坐卧。 一切时处。 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 今既有斯胜益可凭。 愿诸行者各须至心求往。 下品上生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文者。 善导问曰。 何故闻经十二部但除罪。 千劫称佛一声即除罪。 五百万劫者何意也。 答曰。 造罪之人障重。 加以死苦来逼。 善人虽说多经。 餐受之心浮散。 由心散故除罪稍轻。 又佛名是一即能摄散以住心。 复教令正念称名。 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又观念法门中以下品上生为念佛往生者。 不取闻经功德。 故知。 诸往生行中念佛是最胜。 故废诸行而归念佛也。 同下品上生化佛称赞行者文者。 善导释曰。 三明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 我来迎汝。 不论闻经之事。 然望佛愿意者。 唯劝正念称名。 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 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 将为要益也。 下品中生听闻弥陀功德往生文者。 善导释曰。 明善人为说弥陀功德。 又释除罪曰。 明罪人既闻名号即除罪多劫。 下品下生十念往生文者。 善导释曰。 四明善人安慰教令念佛。 五明罪人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 六明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 七明念数多少声声无间。 八明除罪多劫。 九明临终正念即有金花来应。 又惠心释曰。 极重恶人无他方便。 唯称弥陀得生极乐。 今依此文。 以念佛是最胜能灭极重恶业。 孝养等诸善岂堪比挍。 况又至死苦来逼时孰能暇修余行哉。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花文者。 善导释曰。 五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已来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 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即有其五。 一明专念弥陀佛名。 二明指赞能念之人。 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希有。 更无物可以方之。 故引芬陀利为喻。 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花。 亦名希有花。 亦名人中上上花。 亦名人中妙好花。 此花相传名蔡花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 人中妙好人。 人中上上人。 人中希有人。 人中最胜人也。 四明专念弥陀名者。 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 亦如亲友知识也。 五明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 即净土是也。 到彼长时闻法历事供养。 因圆果满。 道场之座岂悬。 问曰。 经云。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等者。 且赞叹念佛者诱引之言而已然释家何意言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相待杂善独叹念佛乎。 答曰。 文虽幽隐而义则分明。 所以知者。 此经既说定散诸善与念佛行。 而于其中独标取念佛。 喻芬陀利华。 是则相待定散诸善以显念佛功能超绝。 所谓人中好人者。 是待恶而所美也。 人中妙好人者。 是待粗恶而所称也。 人中上上人者。 是待下下而所赞也。 人中希有人者。 是待常有而所叹也。 人中最胜人者。 是待最劣而所褒也。 问曰。 既以念佛名上上者。 何故不说上上品中。 至下下品而说之乎。 答曰。 岂前不云。 念佛之行广亘九品。 是故往生要集曰。 随其胜劣应分九品。 然而至下下品说之者盖有由也。 谓下品下生是逆罪人。 而能除灭逆罪余行之所不堪。 唯有念佛之力堪能灭之。 是即为极恶最下人而说极善最上法。 例如彼无明渊源之病非中道府藏之药则不能治。 而彼五逆重病渊源。 非此念佛府藏灵药何能得治。 故弘法二教论引六波罗蜜经云。 第三法宝者。 所谓过去无量诸佛所说正法及我今所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 乃至调伏纯熟有缘众生。 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一闻于耳皆悉忆持。 摄为五分。 一素呾缆。 二毗奈耶。 三阿毗达磨。 四般若波罗蜜多。 五陀罗尼门。 此五种藏教化有情。 随所应度而为说之。 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间寂修静虑者。 而为彼说素呾缆藏。 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 而为彼说毗奈耶藏。 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相。 循环研核究意甚深。 而为彼说阿毗达磨藏。 若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 离于我法执着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蜜多藏。 若彼有情乃至造诸恶业四重八重五无间罪。 谤方等经。 一阐提等种种重罪使得消灭。 速疾解脱顿悟涅槃。 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 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苏熟苏及妙醍醐。 契经如乳。 调伏如酪。 对法教者如彼生苏。 大乘般若犹如熟苏。 总持门者譬如醍醐。 醍醐之味乳酪苏中微妙第一。 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 总持门者。 契经等中最为第一。 能除重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已上)所谓五无间罪者。 是五逆罪也。 往生教中念佛三昧。 是如总持。 亦如醍醐。 若非念佛三昧醍醐灵药。 则五逆深重病甚为难治矣。 问曰。 若然下品上生是十恶轻罪人。 何故说念佛乎。 答曰。 念佛三昧重罪尚灭。 何况轻罪。 余行不然。 或有消一而不消二。 唯有念佛轻重兼灭。 一切遍治。 譬如阿伽陀药遍治一切病。 故以念佛为王三昧。 凡九品配当是一往义。 再往论之。 五逆回心通于上上。 读诵妙行通于下下。 十恶轻罪。 破戒次罪。 各通上下。 解第一义发菩提心亦通上下。 是则一法而通九品。 九品互通即八十一品也。 是以迦才云。 众生起行既有千殊。 往生见土亦有万别。 莫见一往文而起封执也。 于中念佛是最胜行。 故引芬陀利华以为譬喻。 余行不然。 又念佛行者弥陀如来观音势至等常来守护如影与形。 不暂舍离。 余行不然。 又念佛行者舍命已后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余行不定。 又道绰于念佛一行立始终两益。 安乐集曰。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寿尽必生。 此名始益。 言终益者。 依观音授记经。 阿弥陀佛住世长久兆载永劫亦有灭度。 般涅槃时唯有观音势至。 住持安乐摄引十方。 其佛灭度亦与住世时节等同。 然彼国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 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 常见弥陀现在不灭。 此是其终益也(已上)今依此等文义。 弃舍诸行偏归念佛也。 又所以上上品亦有念佛者。 经曰。 一者至诚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 必生彼国(已上)此经三心即同本愿三心。 谓至心者。 即至诚心也。 信乐者。 即深心也。 欲生我国者。 即回向发愿心也。 是则三心通念佛及诸行。 是故善导释此三心。 以通正杂二行。 故知。 三心通九品也。 二心已通九品。 明知。 念佛亦通上上也。 又所谓三心者。 是行者至要往生目足。 所以者何。 经云。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明知。 具三心者是必得往生也。 释云。 若少一心即不得生明知。 三心一少则是不得往生也。 于中至诚心者。 是真实心也。 其相如疏释也。 次深心者。 谓深信之心。 当知。 生死之家以疑为所止。 涅槃之城以信为能入。 故疏建立二种信心以令决定九品往生也。 回向发愿者。 以所修善根回向净土。 其义如疏。 又此三心者。 总而言之通诸行法。 别而言之在往生行。 今且以通属别。 行者当留心。 勿敢忽诸矣。 问曰。 华严天台真言禅门三论法相诸师各造净土章疏。 何不依彼等师唯用善导一师乎。 答曰。 彼等诸师虽造净土章疏。 而不以净土为宗。 唯以圣道而为其宗。 是故不依彼等诸师也。 善导偏以净土为宗。 而不以圣道为宗。 故偏依善导一师也。 问曰。 净土祖师其数是多。 谓弘法寺迦才慈愍三藏等是也。 何不依彼等诸师唯用善导一师哉。 答曰。 此等诸师虽宗净土未发三昧。 善导是三昧发得之人。 于道既有其证。 故专依用之。 问曰若依三昧发得者怀感亦是三昧发得之人。 何不用之。 答曰。 善导是师也。 怀感是弟子也。 故依师而不依弟子也。 况师资之释差异甚多。 故不用之。 问曰。 若依师而不依弟子者。 道绰是善导之师也。 抑又净土之祖师也。 何不用之。 答曰。 道绰虽师未发三昧。 故自不知往生得否。 乃问善导曰。 道绰念佛得往生否。 善导令辨一茎莲华置之佛前。 而言曰。 行道七日花不萎悴即得往生。 由之七日行道果然花不萎黄。 道绰叹其深诣。 因请入定观当得生否。 善导即入定须臾报曰。 师当忏三罪。 方可往生。 一者师尝安佛尊像在檐牖下。 自处深房。 二者驱使策役出家人。 三者营造屋宇损伤虫命。 师宜于十方佛前忏第一罪。 于四方僧前忏第二罪。 于一切众生前忏第三罪。 道绰静思往咎。 言皆不虚。 于是洗心悔谢讫而见善导。 即曰。 师罪灭矣。 后当有白光照烛。 是师往生之相也(已上新修往生传)爰知。 善导和尚行发三昧。 德堪师位。 解行非凡正是晓矣。 况又时人谚曰。 佛法东行已来未有禅师盛德矣。 绝伦之誉不可得而称者欤。 加之条录观经文义之时颇感灵瑞。 屡预圣化。 既蒙圣加造经科文。 是以举世称证定疏。 贵之如佛经法。 即彼疏第四卷末曰。 敬白一切有缘知识等。 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浅短。 然佛教幽微。 不敢辄生异解。 遂即标心结愿请求灵验。 方可造心南无归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三宝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彼土诸菩萨大海众及一切庄严相等。 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 若称三世诸佛释迦佛阿弥陀佛等大悲愿意者。 愿于梦中得见如上所愿一切境界诸相。 于佛像前结愿已日别诵阿弥陀经三遍。 念阿弥陀佛三万遍至心发愿。 即于当夜见西方空中。 如上诸相境界悉皆显现。 杂色宝山百重千重种种光明下照于地。 地如金色。 中有诸佛菩萨。 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动身手。 或住不动者。 既见此相合掌立观。 量久乃觉。 觉已不胜欢喜。 于即条录义门。 自此已后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 既了更不复见。 后时脱本竟已复更至心要期七日。 日别诵阿弥陀经十遍。 念阿弥陀佛三万遍。 初夜后夜观想彼佛国土庄严等相。 诚心归命一如上法。 当夜即见三具硙轮道边独转。 忽有一人乘白骆驼来前见劝师。 当努力决定往生。 莫作退转。 此界秽恶多苦。 不劳贪乐。 答言。 大蒙贤者好心视诲。 某毕命为期不敢生于懈慢之心(云云)第二夜见阿弥陀佛身真金色在宝树下金莲华上坐。 十僧围绕亦各坐一宝树下。 佛树上乃有天衣挂绕。 正面向西合掌坐观。 第三夜见两幢杆极大高显。 幡悬五色道路纵横人观无碍。 既得此相已即便休止不至七日。 上来所有灵相者本心为物不为己身。 既蒙此相。 不敢隐藏。 谨以申呈义后。 被闻于末代。 愿使含灵闻之生信有识睹者西归。 以此功德回施众生。 悉发菩提心。 慈心相向。 佛眼相看。 菩提眷属作真善知识。 同归净国共成佛道。 此义已请证定竟。 一句一字不可加减。 欲写者一如经法。 已有如此深理。 故今偏依善导和尚释义如斯。 冀见闻随喜诸人共同金池之宝台也。 观经释一卷。 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二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三厌欣沙门了惠集录汉语第一之三(当卷有三章)小经释第三如法书写法则第四如法念佛法则第五阿弥陀经释第三将释此经。 略有五意。 一明往生所依。 二辨二行胜劣。 三述轻来意。 四释经题名。 五入文解释也。 一明往生所依者。 此经即是往生极乐之所依也。 夫往生极乐之旨。 经论所说甚多。 于中论其最要。 无有过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此三部经者也。 何以知之。 略有六文。 一善导疏文。 二天台十疑文。 三慈恩要决文。 四迦才净土论文。 五智景疏文。 六惠心往生要集文也。 一善导疏文者。 彼疏释专修正行文云。 一心专读诵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等。 今依此文。 西方学者当专读诵此三部经也。 二天台十疑文者。 彼中第四疑问曰。 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而须偏念弥陀佛耶。 答曰。 凡夫无智不敢自专。 专用佛语。 故能偏念阿弥陀佛。 云何用佛语。 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 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 数十余部经论等文殷勤指受劝生西方净土。 故偏念也。 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 接引众生。 又观经曰。 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 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法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 今依此文。 净业缁素当学三经一论也。 三慈恩要决文者。 彼释长时等四修中。 释恭敬修云。 二者恭敬修此修有五。 一敬有缘圣人。 谓行住坐卧不背西方。 涕唾便利不向西方也二敬有缘像教。 谓造西方弥陀像变。 不能广作但作一佛二菩萨亦得。 教者弥陀经等五色袋盛自读教他。 此之经像安置室中六时礼赞华香供养。 特生尊重。 三敬有缘善知识。 谓演净土教者。 若千由旬已来并须敬重亲近供养。 别学之者总起敬心。 与己不同知深敬也。 若生轻慢得罪无穷。 故须总敬。 即除行障。 四敬同缘伴。 谓同修业者。 自虽障重独业不成。 要藉良朋方能作行。 扶危救厄助力相资。 同伴善缘深相保重。 五敬三宝。 同体别相并合深尊敬。 不能具录。 乃依此文。 西方行者当专敬弥陀像。 专读诵阿弥陀经等也。 此中言等者。 即指寿观二经也。 是则慈恩亦劝往生之业专念弥陀。 读诵此经以为至要也。 四迦才净土论者。 彼论中引十二经七论。 为往生极乐证。 十二经者。 一无量寿经。 二观无量寿经。 三小阿弥陀经等。 七论者一往生论。 二起信论等。 五智景疏文者。 意同迦才。 六惠心往生要集文者。 彼集中即引天台十疑迦才净土论。 以为其证。 明知。 往生极乐经论其数虽多。 而以此三部经为最要也。 二辨二行胜劣者。 依往生要集。 即有念佛诸行二行。 彼集立十门明念佛往生。 其第八门念佛证据中。 以念佛对诸行。 有三番问答。 第一问曰。 一切善业皆有利益。 各得往生。 何故唯劝念佛一门。 答。 今劝念佛非是遮余种种妙行。 只是男女贵贱不简行住坐卧。 不论时处诸缘。 修之不难。 乃至临终愿求往生。 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故木槵经曰。 难陀国波琉璃王遣使白佛言。 唯愿世尊特垂慈愍赐我要法。 使我日夜易得修行。 未来世中远离众苦。 佛告言大王。 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 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 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 称佛陀达磨僧伽名。 过一木槵子。 如是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 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 无诸谄曲者。 舍命得生第三炎摩天。 衣食自然常受安乐。 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 当得除断百八结业。 背生死流趣涅槃道获无上果(略钞。 感禅师意亦同。 已上难易意也)况复诸圣教中多以念佛为往生业。 其文甚多。 略出十文。 一占察经下卷云。 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 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 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 决定得生彼佛净国。 善根增长。 速成不退。 二双卷经三辈之业虽有浅深。 然通皆云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三四十八愿中于念佛门别发一愿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四观经云。 极重恶人无他方便。 唯称弥陀得生极乐。 五同经云。 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六同经曰。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七阿弥陀经曰。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 八般舟经曰。 阿弥陀佛言。 欲来生我国者当念我名。 数常专念莫有休息。 如是得来生我国。 九鼓音声经曰。 若有四众。 能正受持彼佛名号。 以此功德临欲终时。 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 令其得见。 见已寻生。 十往生论以观念彼佛依正功德为往生业(今案此文。 诸圣教中以念佛为往生业。 其文甚多。 以布施等诸行为往生业。 其文是少。 此乃少分多分意也。 今劝念佛往生者。 即依多分意耳)第二问曰。 余行宁无劝信文耶。 答。 其余行法因明彼法种种功能。 其中自说往生之事。 不如直辨往生之要多云念佛。 何况佛自既言当念我名乎。 亦不言佛光明摄取余行人。 此等文分明。 何重生疑耶。 第三问曰。 诸经所说随机万品。 何以管见执一文耶。 答。 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曰。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 其心怯弱惧畏信心难可成就。 意欲退者。 当知。 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 随以专心念佛因缘随愿得往生他方佛土。 如修多罗说。 若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 所作善业回向愿求生彼世界。 即得往生(已上)明知契经多以念佛为往生要。 若不然者四依菩萨即非理尽(已上)言非理尽者。 佛虽普逗机缘说念佛及诸行。 未委分别念佛诸行。 四依论师佛之灭后出世。 搜佛正意述往生业。 而不劝示诸行往生。 偏教念佛往生。 是故今阁如来随宜诸行。 依四依理尽念佛行也。 上来三番问答问虽是三。 案其答文则有六义。 一难易义。 二多分少分义。 三因明直辨义。 四本愿非本愿义。 五光明摄取不摄取义。 六如来随宜四依理尽义也。 念佛诸行相对决择广如彼集也。 三述经来意者。 观经虽初广说诸行遍逗机缘。 后废诸行结归念佛一行。 然尚彼经诸行文广念佛文狭。 是以行学之徒义路易迷。 是非难决。 故今此经废舍诸行。 唯明念佛。 是即为于念佛行令生决定信也。 四释名者。 佛者娑婆化主三身万德之释尊。 说者此土化仪四辨八音之声教。 阿弥陀者。 极乐教主之名。 十方诸佛之所称赞也。 然此经说一日七日念佛十方诸佛证诚及彼国依正二报功德。 今阿弥陀三字尽摄收之。 谓阿弥陀是能成人。 依正是所成报。 举能成佛摄所成报。 又阿弥陀是所证佛。 诸佛是能证佛。 举所证佛摄能证佛也。 经者如前辨之。 五入文解释者。 初从如是我闻至大众俱。 是序分也。 自尔时佛告至是为甚难。 是正宗也。 佛说此经已下是流通也。 序分且措。 正宗有多文段。 大分为二。 一极乐依正。 二念佛往生。 初就依正论之。 依报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华池黄金地等。 正报有化佛菩萨及声闻缘觉阿鞞跋致众生。 菩萨中有一生补处。 此等依正功德前已显了。 今则且就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之文料简。 惠心即此名圣众俱会乐。 圣众者是普贤文殊弥勒等也。 然普贤菩萨主华严法界圆融法门。 虽不得遇贤首清凉。 若欲学六相十玄法门者。 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也。 况彼宗祖智俨大师既往生极乐也。 文殊菩萨主三论八不中道二谛方等般若波罗蜜法门。 虽不得值兴皇嘉祥。 若欲学中百十二法门者。 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也。 弥勒菩萨应世亲请。 自都率天降中印度。 演说瑜伽。 法相宗祖。 虽不得值玄奘慈恩。 若欲学五分十支五位百法法门者。 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也。 又楞伽经说云。 于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 名龙树菩萨。 能破有无见。 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 证得欢喜地。 往生安乐国。 乃依此文。 龙树普萨亦已往生在极乐界。 龙树菩萨已是天台三论及真言祖师也。 若欲广学显密两教者。 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也。 非但俱会此等圣众。 复能得会我等无始已来父母师长朋友知识妻子眷属已往生者。 若欲相见生生世世父母师长妻子眷属朋友知识等者。 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也。 二念佛往生此中亦分为二。 一念佛往生。 二引证劝进。 念佛往生亦分为二。 一修因。 二感果。 就修因亦为二。 一发愿。 二念佛。 初发愿者。 谓发往生愿也。 经曰。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 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也。 二念佛者。 亦分为二。 一简小善二正修念佛。 一简小善者。 小善者。 谓不足为往生因诸小善根也。 而大小义异说纷纭。 今依善导。 即以杂善名为小善。 专念佛名名为大善。 是故释曰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云云)二正修念佛者。 谓是一心称念彼佛名号名为念佛。 经曰。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是也。 此即专修正行念佛三昧文也。 此文中有四意。 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 是乃指念佛行者也。 此文虽曰善男善女意兼恶人。 是故善导释此文云。 若佛在世。 若佛灭后。 一切造罪凡夫但能回心念阿弥陀佛。 愿生净土即得往生。 二执持名号者。 此正修念佛也。 三若一日乃至七日者。 是修念佛三昧时节之延促也。 文虽但举一日七日。 意兼一生乃至十声一声等。 是故善导释此文云。 上尽百年。 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以此案之。 今此经意非但明于善人一日七日往生。 亦兼明于十恶轻罪破戒次罪五逆重罪之人往生也。 四一心不乱者。 修念佛时心不散乱。 至诚信心专念佛名。 是即往生之修因也。 又经曰。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等者。 文有二意。 一圣众来迎。 二行者往生也。 一圣众来迎者。 念佛行渐成就。 往生期既至时。 弥陀如来与诸圣众俱来迎接行者也。 凡就来迎观经乃说九品迎接之相。 其文云。 上品上生者。 无数化佛与佛共来。 乃至下品下生但金莲华来等。 问。 此经来迎者九品生中是何来迎。 答。 若依圣众多少定其品位。 是似上品上生之相。 所以者何。 此经曰。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云云)是虽不说圣众多少。 据称赞净土经。 曰。 临命终时。 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 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 慈悲如祐令心不乱。 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 此文已曰无量声闻等。 故知。 是上品上生也。 又此经说修因时节曰。 若一日乃至七日。 观经亦明上品上生修因时节曰。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 两经全同。 明知。 上品上生来迎也。 又明往生修因。 九品之中多明上上。 行者发愿理亦可期上上。 夫我等建往生愿。 非欲己身快乐。 处生死淤泥起菩提愿行。 妄心内发。 尘境外竞。 恐是自他共没。 何得救摄。 不如。 疾到彼刹证得无生具足神通。 得大自在。 变现十方。 施作佛事。 期上品往生。 意在于玆也。 故天台发愿文云。 上上品金刚台不空弥陀仪轨云。 上上品欲往生净土。 又善导六时礼赞观念法门皆言上品往生。 故知。 今经意亦就上上品明念佛往生也。 是非愚见。 有先德曰。 今是说上品修因。 二行者往生者。 既得佛来迎。 乘观音莲台。 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八功德池中也。 观经说往生已后莲华开敷迟速闻法得道利益。 今经望彼是略而已。 又约修因时节延促。 明念佛浅深者。 时节既七日也。 理即容有七品念佛。 是就但念佛分品位意也。 总论品位。 双卷有三品。 观经有九品。 今经有七品也。 问。 于时节有或十日或九十日等不同。 何故今就七日明念佛行。 答。 其例非一。 若依世俗。 种族曰七世七庙。 宝曰七宝。 药曰七日药。 胎内位经七日转变成就。 依出世者。 或云七佛。 或佛出胎之后现行七步。 或初果经生至七生。 胎藏金刚两部灌顶俱用七日。 方等法华两经行法亦用七日。 用七日者修法成就之期限也。 凡用七数其例甚多。 不暇枚举也。 又惠心释但念佛往生之由了。 问曰。 何故此经不说十六想观(此问意者。 十六想观者日想乃至下辈生想也。 今经何故不说彼十六想观及三福大善。 唯说此称名念佛乎)即答曰。 运念于帷帐之中。 决证于尘刹之外。 其不如念佛。 故今经不要劝余观。 广略随宜不得一例(史记高祖本纪曰。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 高祖曰。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 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 陛下慢而侮人。 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 有功者害之。 贤者疑之。 战胜而不予人功。 得地而不予人利。 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 给馈饷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今假此语势润色念佛事耳)二引证劝进者。 此亦有二。 一来意。 二正引证劝进。 一来意者。 凡于佛所说有信不信者。 于今经所说亦有信不信。 若于前所说念佛往生法生敬信无疑者。 何用证诚。 今此六方诸佛证诚偏为疑惑不信者也。 疑惑之相其类非一。 外道之辈于佛教法都不信之。 况于念佛往生法乎。 又佛法中如小乘人尚不信有他方佛土。 况念佛往生之法乎。 又虽学大乘有信者。 而于五逆十恶破戒之徒往生。 或亦不信。 又疑。 设虽善人。 如何具薄凡夫仅以一日七日念佛一念十念念佛之力。 直离三界秽恶。 入净土不退境。 言凡夫往生者。 或是诱引之言乎。 或是别时意趣乎。 今为如是疑惑不信之人。 有此证诚也。 又五逆十恶罪人自于其身为疑。 谓我是十恶五逆罪人业障年深。 设修念佛如何得生极乐。 如是自疑敢不信往生。 是故有此证也。 又疑谓。 往生极乐者。 当以读诵大乘等种种胜行。 何由称名念佛一行而得往生。 如是疑故用此证诚也。 二正引证劝进者。 此亦有五。 一以自证知见劝进。 二引他佛证劝进。 三示现当利益劝进。 四举我为诸佛所赞劝进。 五总结劝进。 一以自证知见劝者。 我是法王。 于法而得自在。 于净土依正往生因果彻视了了。 我明见其胜利。 是故说之。 汝等何不信之。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 故经曰。 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此乃释迦世尊以自证知见劝进众生。 令信念佛往生。 设不引用他佛证诚。 实可信受发愿者也。 二引他佛证劝进者。 引用他界十方恒沙诸佛助成劝进也。 此有二意。 一一佛多佛。 二共化不共化。 一一佛多佛者。 谚曰。 强力不如众力。 世尊已以自证知见劝进。 而恐众生犹不信之。 故引他方诸佛劝进令生物信也。 二共化不共化者。 唯识论曰。 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姓法尔更相系属。 或多属一。 或一属多。 故所化生有共不共。 或多属一者。 谓多众生系属一佛也。 或一属多者。 谓一众生系属多佛也(系属者言有缘也)今依此意。 释诸佛证诚者。 或有众生。 由闻东方恒沙诸佛证明可断疑惑。 又或二方三方乃至十方亦复如是。 此依共不共意引证劝进也。 问曰。 何故诸佛证诚唯局念佛。 答曰。 若依善导。 念佛弥陀本愿之行。 故有证诚。 余行不尔。 故无证耳。 问曰。 若尔双卷经等并说念佛。 何无证诚。 答曰。 解有二义。 一者双卷观经等中虽说念佛兼明余行。 故无证诚。 此经一向纯说念佛。 故有证诚也。 二者双卷观经等中虽无证诚之言。 以此例彼。 于彼必亦应有证诚。 文虽在此经义则通彼经故天台十疑云。 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声陀罗尼经等云。 释迦佛说此经时。 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诚。 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 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已上)故知。 彼经亦有证诚也。 三示现当利益劝者。 亦分为二。 一约佛名经名举三益劝。 二约往生发愿举三益劝。 一约佛名经名举三益。 劝者经曰。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是诸佛所说名及经名者。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 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已上)文中有二。 一佛名。 二经名。 一佛名者。 即上所证弥陀名号。 若人闻此阿弥陀名。 皆蒙护念。 得不退转菩提之益也。 护念者。 喻如鱼子为鱼母所念故摄养增长。 行者亦尔。 蒙诸佛护念故得信根坚固增长也。 不退者。 由诸佛护念力得信根坚固增长。 故于菩提果亦得不退也。 已上二者是现益也。 得菩提者。 即当来利益也。 二经名者。 即此阿弥陀经名也。 闻此经名如闻佛名。 亦有护念不退及得菩提三益也。 其旨可知。 惠心问曰。 此经说阿弥陀功德之外全无别事。 今文何故亦赞经名。 答曰。 佛与法别。 是故各有利益。 佛者阿弥陀佛也。 法者阿弥陀经名也。 阿弥陀佛者人也。 阿弥陀经者法也。 是即人法各别。 故各有利益也。 今出人法各别例证。 略记曰。 如下品上生者寿终之时闻诸经名除千劫罪。 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罪。 又大论第九曰。 有一比丘诵阿弥陀经及摩诃般若。 是人欲死时语弟子曰。 阿弥陀佛与彼大众俱来。 即时动身自归须臾命终。 命终之后弟子积薪烧之。 明日灰中见舌不烧。 诵阿弥陀经故见佛自来。 诵般若经故舌不可烧(乃至)有人。 罪垢结缚一心念佛。 信净不疑。 必得见佛。 终不虚也。 明知。 各有利益也。 二举发愿利益劝往生者。 就中有三。 一不退。 二往生。 三菩提(此中略护念)一不退者。 以至诚心发往生大愿者。 于菩提果得不退转也。 二往生者。 由至心发愿故必得往生。 设经生死毕竟不虚。 譬如少许金刚堕地而能穿入。 其地虽厚不能留碍。 必至于本际也。 故知。 发愿之功最大。 前劝信受者正为此而已。 四举我为诸佛所赞叹。 劝者。 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 而作是言。 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等文是也。 五总结劝者。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等文是也。 已上正宗分毕。 三流通者。 经曰。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 闻佛所说欢喜信受。 作礼而去。 就此文分为三。 佛说此经已者。 是结前生后也。 舍利弗及诸比丘等者。 是闻法奉行人也。 闻佛所说欢喜信受者。 是奉行之相也。 奉行人者。 闻上所说念佛往生法门奉行之人也。 其中有声闻。 有菩萨。 有杂众。 声闻众中有舍利弗目连迦叶阿难罗云宾头卢等。 菩萨众中有文殊弥勒常精进等。 杂众中有天人阿修罗等。 惠心释曰。 智慧深利者相从舍利弗。 神通大力者皆相从目连。 其余尊者各有所掌。 迦叶阿难传持远迨像末。 罗云宾头卢等守护至八万岁况复文殊是三世诸佛之智母。 十方佛土中说法之上首。 弥勒是诸佛长子当来导师。 乃至常精进一切众生不请之友。 何时何处其不弘通。 乃至天龙八部福力自在领世间者。 常能守护教法流通也。 此中且出文殊菩萨念佛三昧弘通之相。 如来灭后千有余年。 唐法照禅师登五台山。 至竹林寺面值普贤文殊二大圣者。 师乃稽首作礼问言。 末代凡夫去圣时遥。 智识转劣垢障尤深。 佛性无由显现。 佛法浩瀚。 未审修行于何法门。 最为其要。 唯愿大圣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 汝今念佛。 今正是时。 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 福慧双修。 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 我于过去久远劫中。 因观佛故。 因念佛故。 因供养故。 今得一切种智。 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 故知。 念佛诸法之王。 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 照又问。 当云何念。 文殊言。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不可思议。 汝当继念。 令无间断。 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疾得成佛。 说是语已。 时二大圣各舒金手。 摩照顶为授记别。 汝已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 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 无过念佛。 则能速证无上菩提。 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 照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 又就奉行人有横竖二意。 一横者。 一切诸人听闻念佛往生法门。 各于处处弘通此法。 二竖者。 如来灭后乃至佛法灭尽之后百岁之时。 弘通此法以利众生。 其中善导一师于净土门悉废诸行专修念佛。 非但自行。 亦以化他。 乃作章疏普益众生。 故知。 念佛往生横遍十方。 竖达三际也。 奉行相者。 经曰。 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是也。 闻佛所说者。 舍利弗等诸大声闻。 文殊等诸大菩萨。 释提桓因等天人。 听闻念佛往生法门也。 欢喜信受者。 闻此念佛往生法门深信胜解不敢以生一念疑谤也。 诸大菩萨诸大声闻犹以如是。 况凡下人乎。 然今有人闻念佛往生教。 叨生诽谤不信。 如是之人极恶阐提。 故善导以念佛三昧相对一切解脱法门。 释判出离迟速胜劣。 其文云。 如来出现于五浊。 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 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 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众等回心皆愿往。 手执香华常供养。 又释闻佛所说欢喜信受文云。 世尊说法时将了。 殷勤付属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 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瞋毒。 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涂身。 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 众等回心生净土。 手执香华常供养。 世尊说法时将了殷勤付属弥陀名者。 教主释迦如来说念佛往生法门了。 正以但念佛往生法。 殷勤付属舍利弗等诸大声闻文殊等诸大菩萨也。 五浊增时多疑谤者。 于此念佛往生之法人多疑惑生诽谤也。 道俗相嫌不用闻者。 道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即出家五众也。 俗者优婆塞优婆夷即在家二众也。 是乃出家在家七众。 于念佛往生之法门相嫌。 无听闻习学之意也。 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者。 彼七众辈见念佛修行者。 各起瞋毒。 种种方便欲破坏此法门。 竞为怨敌也。 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者。 不信上慢未得已得之辈。 妄起邪见。 毁谤念佛三昧。 不惧当来。 自取恶果。 喻如日出盲者不见自陷深坑也。 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等者。 过去既未信此法门。 今生亦疑而生诽谤。 故今回心深信此法。 忏悔世世生生破法之罪。 奉行供养此法门也。 此经意趣略述如此。 凡案三经意。 诸行之中选择念佛以为旨归。 先双卷经中有三选择。 一选择本愿。 二选择赞叹。 三选择留教。 一选择本愿者。 念佛者。 是法藏比丘于二百一十亿土中。 而所选择往生之行(细旨见上)故云选择本愿也。 二选择赞叹者。 上三辈中虽举菩提心等余行。 释迦乃不赞叹余行。 唯赞叹于念佛一行云。 当知一念无上功德。 故云选择赞叹也三选择留教者。 又上虽举余行诸善。 释迦选择唯留念佛一法。 故云选择留教也。 次观经中又有三选择。 一选择摄取。 二选择化赞。 三选择付属。 一选择摄取者。 经中虽明定散诸行。 弥陀光明唯照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故云选择摄取也。 二选择化赞者。 下品上生人虽有闻经称佛二行。 弥陀化佛选择念佛。 云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故云选择化赞也。 三选择付属者。 于上来定散诸行中。 唯独付属念佛一行。 故云选择付属也。 次阿弥陀经中有一选择。 谓选择证诚也。 虽诸经中广说往生诸行。 六方诸佛于彼诸行而不证诚。 独至此经中说念佛往生。 恒沙诸佛各舒舌覆大千。 说诚实语而证诚之。 故云选择证诚也。 加之般舟三昧经中又有一选择。 谓选择我名也。 弥陀自说言。 欲来生我国者。 常念我名莫有休息。 故云选择我名也。 本愿·摄取·我名·化赞此之四者是弥陀选择也。 赞叹·留教·付属·此之三者是释迦选择也。 证诚者六方诸佛之选择也。 然则释迦弥陀及十方恒沙等诸佛同心选择念佛一行。 余行不尔。 故知。 三经共选念佛以为宗致也。 夫欲速离生死。 且二种胜法中舍圣道门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 正杂二行中抛诸杂行选归正行。 欲修正行。 正助二业中犹傍助业选专正业。 正定业者。 即是称彼佛名。 称名必得往生。 由佛本愿故也。 抑双卷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净土三部妙典。 或依菩萨论说。 或据人师解释。 讲赞之毕。 至经大旨念佛深义专以善导和尚用为依凭焉。 但自开演之朝至讲毕之夕。 仅三个日文文句句未遑细释。 且任管见略述大意。 恐多误错。 怀惧于冥显耳。 凡义解称说之道表白唱导之师。 于经论中得甚深旨。 师资相承为如来使。 出悬河之辩启愚蒙之知。 玄义贯精妙理彻神。 赴缘逗机开阐法门。 众生因玆各开慧解。 发心修行以期菩提矣。 然予昔在睿峰扇天台之余风。 挹玉泉之下流。 三观六即疑云未披。 四教五时迷闇未晓。 况又于异宗他门乎。 粤于善导所立往生净土之宗。 虽有经论赞仰之无人。 虽有疏书习学之无伦。 是以疏相承血脉法。 乏面授口诀义。 夜光从晦冥。 何敢不悲叹。 予因少探佛意粗窥圣训。 从三昧发得之妙诲宣九品往生之义意。 愚见不敏。 深理何当。 况又章疏文义幽远。 不遇导师决智难生。 不游支那遗训难了。 然今辄应三经讲赞之请开于三日解说之会。 譬如鱼鳖登层云上。 奚有翔天之用。 虽然重贤上人承于太上法王睿命。 殷勤致请。 余多年蒙圣渥。 道契日久。 尽未来际不可歇尽。 是故不顾诽谤于世。 解释要义。 既以如是。 若人听理勇为信受。 幸为得其人焉。 若又不信诽谤亦自为毒鼓缘。 诽谤赞叹俱是梦事信毁同睹万亿佛身。 冀与法王世世生生结大因缘。 永为法友。 如无诤念王与法海梵士也。 且在会诸人亦同普眴摩尼因缘。 乃至微尘刹土众生普蒙摄取不舍妙光。 三有六趣有情齐入诸上善人嘉会矣。 阿弥陀经释一卷本云。 文治六年二月一日。 于东大寺讲之毕。 所请源空上人。 能请重贤上人。 净土三部经如法经次第第四一经料纸。 植楮种已。 一千日间当修念佛礼赞。 若欲读诵应读三部经也。 若无如此料纸用市店纸亦得。 一道场庄严(如常)一前方便七个日。 沐浴洁斋净衣等如常。 但于内衣绢绵之类用否从宜。 如老比丘及多病人着蚕服亦得矣。 袈裟必须用如法衣。 一入道场次第。 将入道场。 先须洒水。 香炉花筥香象等如常。 次无言行道三遍奉请合杀等如常。 次诸众列立宝座前。 诵总礼伽陀。 其偈曰。 归命本师释迦佛十方世界诸如来愿受施主众生请不舍慈悲入道场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哀愍纳受入此道场。 本国弥陀诸圣众平等俱来坐道场道场圣众实难逢众等顶礼弥陀会南无极乐世界诸尊圣众慈悲护念证明功德。 次弥陀赞叹偈曰弘誓多闻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南无极乐化主弥陀来迎引接决定往生。 次经赞叹偈曰。 念念思闻净土教文文句句誓当勤忆想生死流浪久专心听法入真门南无净土三部甚深妙典命终之后往生极乐。 次礼赞(自日没时始之)诸众着座导师登高座。 礼赞之后高声念佛三百遍。 但依时早晚。 次经赞叹伽陀。 其词如前。 但开白之时阙略念佛。 开白已后除总礼伽陀。 次例时作法如常。 但日没一时修之。 次读经(双卷观经)但转读多少随时早晚。 次出堂。 七个日间每时如此(已上前方便次第)一写经七个日。 沐浴洁斋入道场礼赞念佛赞叹读经等次第如前方便。 一无乖违。 一起笔次第。 初日晨朝礼赞以后。 启白导师选其器量。 分经行程。 并笔墨等如常。 日别书写。 礼赞以后多少随宜。 七个日间可竣其功。 次日别解说日中礼赞以后勤之。 七个日间仪式如此(已上写经次第)一奉纳次第。 赞叹如前。 多少随宜。 行路之间合杀等如常。 一礼赞时克。 日没(申时)初夜(戌时)中夜(子时)后夜(寅时)晨朝(辰时)日中(时午)净土如法经次第竟。 本曰。 此法则者黑谷上人准法华如法经所选出之。 大和入道见佛欲奉修于后白河法皇追荐之法事。 一夜梦。 有人告曰。 奉为追荐修如法经。 觉后乃语上人。 上人即撰净土如法经法则与之(云云。 此本在二尊院)私曰。 有广法则。 载般舟赞文(恐是伪书欤)如法念佛法则第五。 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三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四厌欣沙门了惠集录汉语第一之四(当卷有半章)选择集第六选择本愿念佛集本第六(选择本末已有印本别行于世。 故今略不编入于此)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四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五厌欣沙门了惠集录汉语第一之五(当卷有半章)选择集第六选择本愿念佛集末第六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五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六厌欣沙门了惠集录汉语第一之六(当卷有三章)往生要集大纲第七同略料简第八同诠要第九往生要集大纲第七将释此集。 通准经论当分三门。 一者大意。 二者释名。 三者入文解释。 初大意者。 夫法性平等绝净秽相。 而不离染净缘起因缘假有。 是故佛劝厌秽欣净。 然厌之而徒厌则劳而无功。 欣之而空欣则终无所至。 是故修念佛行求愿往生。 愿行具足必至净土。 是其大意也二释题号者。 言往生者。 舍此往彼莲华化生。 草庵瞑目之间。 便是莲台结趺之时。 从圣众后一念之顷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故言往生也。 要者。 此集中虽有念佛诸行二门。 而不以诸行为其要。 但以念佛为往生要。 故序文云。 依念佛一门聊集经论要文。 又总结要行曰。 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又第八念佛证据门云。 不如直辨往生之要多云念佛。 又云。 明知。 契经多以念佛为往生之要。 依此等文。 故知。 要之言者唯在念佛不通诸行也。 集者。 广依经论撰集念佛往生之文。 故言集也。 三入文解释者。 此中有二。 一者分别三段。 二者料简章门开合。 分别三段者。 一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一序分者。 初自夫往生极乐至备于废忘矣者。 是序分也。 二言正宗者。 自大文第一至下卷末宝性论偈。 正宗分也。 三言流通者。 下卷尾末七言四句偈。 是流通分也。 二料简章门开合者。 先开次合。 先开者。 如序中云。 总有十门。 分为三卷。 一厌离秽土。 乃至十问答料简。 是即开义也。 次合者。 前之十门束为五门。 谓一厌离秽土门。 二欣求净土门。 此门之中摄收第三极乐证据门。 三正修念佛门。 此门之中摄收助念别时利益证据四门。 四往生诸行门。 五问答料简也。 问曰。 十门次第集主定有其意。 而今末学肤受辄论开合有何所由耶。 答曰。 第三极乐证据门者。 意即释通第二欣求净土之疑。 谓对十方及以都率。 唯偏释成西方一土。 故开为一门。 合在第二也。 五六七八之四门者。 依正助·长时·别时修因得果义。 一往开之。 而对诸行共是念佛。 故亦合在正修念佛门也。 凡今集中念佛一门之言往往。 乃序中曰。 依念佛一门聊集经论要文。 又第八念佛证据门中问曰。 一切善业各有利益。 各得往生。 何故唯劝念佛一门。 又第九门初谓求极乐者。 不必专念佛须明诸行各任乐欲。 序中所言依念佛一门者。 总指一部十门之中所言念佛。 是对诸行云一门也。 第八念佛证据门中所言念佛一门者。 指上正修念佛已下四门。 亦对诸行云一门也。 第九门初言念佛者。 虽无一门之言意指正修已下五门。 亦对诸行为一门也。 略辨章门开合毕。 往生要集略料简第八今略料简此集。 且有广略要三。 初孰广料简者此一部中有序正流通厌离等十门。 十门者。 一厌离秽土。 二欣求净土。 三极乐证据。 四正修念佛。 五助念方法。 六别时念佛。 七念佛利益。 八念佛证据。 九往生诸业。 十问答料简也。 第一厌离门中有七。 一地狱。 二饿鬼。 三畜生。 四阿修罗。 五人。 六天。 七总结也。 凡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 甚可怖畏。 此乃可厌之处也。 第二欣求门中有十。 一圣众来迎乐。 二莲华初开乐。 三身相神通乐。 四五妙境界乐。 五快乐无退乐。 六引接结缘乐。 七圣众俱会乐。 八见佛闻法乐。 九随心供佛乐。 十增进佛道乐也。 彼国是永无有三涂苦难之名。 但受殊胜微妙之乐。 此乃可欣之处也。 第三极乐证据门中有二。 一对十方。 二对都率。 此乃相对余方论其优劣。 广引经论决归西方也。 第四正修念佛门中有五。 一礼拜门。 二赞叹门。 三作愿门。 四观察门。 五回向门也。 此中就作愿门有二。 一缘事四弘誓愿二缘理四弘誓愿。 又就观察门有三。 一别相观。 二总相观。 三杂略观。 杂略观中又有极略。 众生根性自有利钝。 故观亦明广略。 又文中具观称二念。 然集主虽广劝观念意在称名也。 第五助念方法门中有七。 一方所供具。 二修行相貌。 三对治懈怠。 四止恶修善。 五忏悔众罪。 六对治魔事。 七总结要行也。 此中修行相貌乃有四修三心。 四修者。 一长时修。 二殷重修。 三无间修。 四无余修。 三心者。 一至诚心。 二者深心。 三回向发愿心。 又就止恶修善有六。 一持戒不犯。 二不起邪见。 三不生憍慢。 四不恚不嫉。 五勇猛精进。 六读诵大乘。 第六别时念佛门中有二。 一寻常行仪。 二临终行仪。 第七念佛利益门中有七。 一灭罪生善。 二冥得护持。 三现身见佛。 四当来胜利。 五弥陀别益。 六引例劝信。 七恶趣利益。 第八念佛证据门中有三重问答。 第九往生诸行门也。 第十问答料简门中有十。 一极乐依正。 二往生阶位。 三往生多少。 四寻常念相。 五临终念相。 六粗心妙果。 七诸行胜劣。 八信毁因缘。 九助道资缘。 十助道人法。 此为广义也。 次就略料简者。 第五助念方法门中总结要行七法是也。 文云。 问。 上诸门中所陈既多。 未知何业为往生要。 答。 大菩提心·护三业深信至诚常念佛。 随愿决定生极乐。 况复具余诸妙行。 问。 何故此等为往生要。 答。 菩提心义如前具释。 三业重恶能障正道。 故须护之。 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其念佛心必须如理故具深信至诚常念三事。 常念有三益。 如迦才云。 一者诸恶觉观毕竟不生。 亦得消于业障。 二者善根增长。 亦得种见佛因缘。 三者熏习熟利临命终时正念现前(已上)业由愿转。 故云随愿往生。 总而言之。 护三业是止善。 称念佛是行善菩提心及愿扶助此二善。 此等法为往生要。 其旨出经论。 不能具之。 此总结要行者是即此集肝心决定往生要法。 学者更思择之。 识其要否。 文乃有二问答。 且初问中上诸门者。 上有五门。 一厌离秽土。 二欣求净土。 三极乐证据。 四正修念佛。 五助念方法。 即指此等云上诸门也。 所陈既多者。 厌离门有七章。 欣求门有十章。 证据门有二章。 正修门有五章。 助念门有六章。 此等诸章所明既多。 故云所陈既多也。 未知何业为往生要者。 于上诸门所述之行既有数条。 于要否法学者叵识。 为决要法故云未知等也。 次初答中解之有二。 一粗述答意。 二正释文。 初述答意者。 问。 既出上诸门众行。 问其要否故。 答亦于上诸门中简示其要行也次正释文者。 又分为二。 一总约五门简之。 二别约二门简之。 初总约五门简者。 上厌离等三门。 是非往生要故简而不取。 第四第五二门。 正是往生要行。 故简而取之。 大菩提心常念佛者。 是即第四正修念佛门也。 护三业深信至诚者。 是即第五助念方法门也。 次别约二门简者。 此亦有二。 一约第四门简之。 二约第五门简之。 初约第四门简者。 此中有五念门。 于中乃以作愿观察二门为往生要。 自余三门望彼尚是非往生要。 是故今云菩提心及念佛。 更不云礼赞等。 又就菩提心有事有理。 今文之中虽未简之。 若例念佛以事为要。 又言念佛者。 是观察门之异名也。 然于念佛有观有称。 于二行中称名为要。 故次答中云。 称念佛是行善。 以此思之。 此集本意以称念佛为往生至要也。 次约第五门简者。 此中有方处供具等六法。 于中乃以修行相貌止恶修善二法为往生要。 自余四法非往生要。 是故且舍而不取也。 又就修行相貌乃有四修三心。 于四修中无间为要。 余三望彼尚是非要。 故文引要决云。 三者无间修。 谓常念佛作往生想。 但于三心全取不弃。 皆是往生要也。 故文云。 深信至诚常念佛随愿决定生极乐。 深信至诚者。 即初二心也。 随愿者。 即回向发愿心也。 又就止恶修善有六一持戒不犯。 二不起邪见。 三不生憍慢。 四不恚不嫉。 五勇猛精进。 六读诵大乘。 此六法中唯取第一为往生要。 文云护三业是也。 余五望彼尚是非要。 是故且弃而不取也。 所谓戒者是菩萨戒。 非声闻戒。 其旨见文。 但菩萨戒又有轻重。 今则舍轻取重。 是故文云。 三业重恶案此问答之意。 凡依此集欲往生者应当先发缘事大菩提心。 次持十重木叉。 具足三心常称弥陀名号也。 次之问答此明以菩提心等七法为往生要之由也。 其文易解。 恐繁不释。 上来于厌离等五门。 简其要否既已如此。 下别时等五门。 望彼亦非至要自可知耳。 又于念佛有二。 一但念佛。 此即前正修门意也。 二助念佛。 此即今助念门意也。 此集之意以助念佛为决定业欤。 但善导和尚意不尔(云云)上来所述此为略义也。 后就要料简者。 唯约念佛一行劝进文是也。 第四正修念佛门中观察门云。 初心观行不堪深奥(乃至)是故可修色相观。 此分为三。 一别相观。 二总相观。 三杂略观。 应随意乐用之(乃至)若有不堪观念相好。 或依归命想。 或依引接想。 或依往生想。 应一心称念(意乐不同故明种种观)行住坐卧语默作作常以此念在于胸中。 如饥念食如渴追水。 或低头举手。 或举声称名。 外仪虽异心念常存。 念念相续寤寐莫忘。 又第八念佛证据门问曰。 一切善业各有利益。 各得往生。 何故唯劝念佛一门。 答。 今劝念佛非最遮余种种妙行。 只是男女贵贱不简行住坐卧。 不论时处诸缘。 修之不难。 乃至临终愿求往生得其便宜。 不如念佛。 故木槵经云。 难陀国波琉璃王遣使白佛言。 唯愿世尊特垂慈愍赐我要法。 使我日夜易得修行。 未来世中远离众苦。 佛告大王。 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 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 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 称佛陀达磨僧伽名。 乃过一木槵子。 如是若十若二十乃至百千万亿。 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 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炎魔天。 衣食自然常受安乐。 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 当得除断百八结业。 背生死流趣涅槃道获无上果(略感禅师钞意同之)况复诸圣教中多以念佛为往生业。 其文甚多。 略出十文。 一占察经下卷云。 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 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 一心不乱。 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 善根增长速成不退(如上观察者。 观于地藏菩萨法身及诸佛法身与己自身。 平等无二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 又观己身无常如幻可厌等也)二双卷经三辈之业虽有浅深。 然通皆云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三四十八愿中于念佛门别发一愿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四观经极重恶人(云云)五同经云。 若欲至心(云云)六同经云。 光明遍照(云云)七阿弥陀经云。 不可以少善根(云云)八般舟经云。 阿弥陀佛言欲来生我国者(云云)九鼓音声经曰。 若有四众(云云)十往生论云。 观念彼佛依正功德为往生业(已上)此中观经下下品·阿弥陀经鼓音声经。 但以念佛名号为往生业。 何况观念相好功德耶。 问。 余行宁无劝进文耶。 答。 其余行法因明彼法种种功德。 其中自说往生之事。 不如直辨往生之要多云念佛。 何况佛自言当念我名乎。 亦不云佛光明摄取余行人。 此等文分明。 何重生疑乎。 问。 诸经所说随机万品。 何以管见执一文耶。 答。 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云。 复次众生初学此法。 其心怯弱惧畏信心难可成就。 意欲退者当知。 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 随心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往生他方净土。 如修多罗说。 若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 所作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 即得往生。 明知。 契经多以念佛为往生要。 若不尔者。 四依菩萨即非理尽。 私曰。 此中有三番问答。 初问意自可知。 于中唯劝者。 正指上观察门行住坐卧等文也。 何者。 凡寻一部始末。 殷勤劝进只在观察一门。 且答文中约易行辨之。 可以见也耳。 答中有二义。 一难行易行。 谓诸行难修。 念佛易修。 二者少分多分。 谓诸行劝进文甚少。 念佛诸经多劝进之。 次问答中问意可知。 答中有三义。 一者因明直辨。 谓诸行非专为往生说之。 念佛专为往生选说之。 二者自说不自说。 谓诸行非阿弥陀如来自说。 念佛阿弥陀佛自说当念我名。 三摄取不摄取。 谓诸行佛光不摄取之。 念佛佛光即摄取之。 后问答中问意可知。 答中有一义。 如来随机四依理尽。 谓诸行释迦如来随众生机说之。 念佛四依菩萨尽理劝之。 是即此集本意也。 应委思之。 又往生阶位云。 问。 若凡下辈亦得往生。 云何近代于彼国土求者千万。 得无一二。 答。 绰和尚云。 信心不深。 若存若亡故。 信心不一。 不决定故。 信心不相续。 余念间故。 此三不相应者不能往生。 若具三心不往生者。 无有是处。 善导和尚云。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 毕命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 百时希得一二。 千时希得三五(言如上者。 指礼拜等五门。 至诚等三心。 长时等四修也)私云。 惠心已定往生得否。 以善导道绰而为指南也。 又处处多引用绰导二师之释。 然则随顺惠心之辈必当归依道绰善导。 披安乐集明了圣净二门之意。 阅观经疏领会安心起行之旨。 以为出离解脱准则也。 往生要集诠要第九往生要集上卷云。 夫往生极乐之教行浊世末代之目足也(乃至)总有十门。 分为三卷。 一厌离秽土。 二欣求净土。 三极乐证据。 四正修念佛。 五助念方法。 六别时念佛。 七念佛利益。 八念佛证据。 九往生诸业。 十问答料简等。 私曰。 案其要义。 先就章门而有开合。 谓开则立十门。 如上所列。 合则不出五门。 一厌离秽土。 二欣求净土。 三念佛往生。 四诸行往生。 五问答料简也。 今则且依五门料简。 第一厌离秽土门者。 静以。 我等久留生死由昔未厌此秽恶土。 是故欣净土人先厌秽土。 初立此门者由是也。 此中有二。 一别明厌相。 二总结厌相。 初别明厌相者。 既举六道。 一地狱(乃至)六天。 次总结厌相者。 即有广略及以极略。 皆引用经论令起厌离也。 第二欣求净土门者。 设虽厌秽土。 若不欣净土不可往生。 故次立此门也。 此亦有二。 一正明欣相。 二问答料简。 初正明欣相者。 即举十乐。 一圣众来迎乐(乃至)十增进佛道乐也。 次问答料简者。 此即十门中第三极乐证据门也。 此亦有二。 一对十方。 二对兜率。 以极乐证据即欣求所凭故合摄此门也。 第三念佛往生门者。 设虽厌此欣彼唯愿无行亦不可成。 是故正明念佛。 为往生业故次立此门也。 此中有三。 一念佛行相。 二念佛利益。 三问答料简。 初念佛行相者。 此亦有三。 一正修念佛。 二助念方法。 三别时念佛。 一正修念佛者。 此即十门中第四门也。 此亦有五。 一礼拜门(乃至)五回向门也。 二助念方法者。 此即十门中第五门也。 此亦有七。 一方处供具(乃至)七总结要行也。 三别时念佛者。 此即十门中第六门也。 此亦有二。 一寻常别时。 二临终行仪。 第二念佛利益。 者其即十门中第七门也。 此中有七。 一灭罪生善(乃至)七恶趣利益也。 第三问答料简者。 此中乃有三番问答。 此即十门中第八念佛证据门也。 正修已下五门皆约念佛。 故合摄此门也。 第四诸行往生门者。 凡求极乐者不必专念佛。 须明诸行以任乐欲。 故次立此门。 此即十门中第九门也。 此中有二。 一别出诸经文。 二总结诸行。 初别出诸经文者。 华严法华随求尊胜等显密诸大乘经也。 次总结诸行者委明其相。 即有十三。 一者财法等施(乃至)十二者不染利养也。 第五问答料简简者。 此即就前诸门问答解释。 故至终立此门。 此即十门中第十门也。 此中有十一。 极乐依正(乃至)十助道人法也。 前三即通念佛诸行。 后七但约念佛一行也。 上来五门中厌离欣求一门是修行方便。 念佛诸行二门是往生业因。 又就业因有要不要。 念佛为要。 诸行非要。 故序文云。 依念佛一门聊集经论要文。 又念佛证据门第二问答中云不如直辨往生之要多云念佛。 又同第三问答中云。 明知。 契经多以念佛为往生要。 故知。 往业之要唯限念佛不通诸行也。 因今复约念佛一门以论开合。 开则正修助念别时利益证据五门。 合则摄在正修念佛一门。 以助念已下四门助成正修一门也。 今且就正修门料简此中有五。 所谓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也。 此五门中但以观察而为其要。 正得念佛名者但观察一门故。 就此观察又有观佛称佛二意。 初观佛者。 此中有三。 一别相观。 二总相观。 三杂略观也。 一别相观者有二。 先观华座。 次观相好。 相好出四十二。 于中又有广略。 初自顶上终至足下顺逆观之也。 二总相观者。 此亦有二。 先观华座。 次观佛身。 佛身亦二。 初依观经等观相好光明。 次就佛身观三身一体及诸佛同体也。 三杂略观者。 此亦有二。 一白毫观。 二往生观也。 又有极略观。 此略观白毫也。 又有称念佛。 即文云。 若有不堪观念相好。 或依归命想。 或依引摄想。 或依往生想应一心称念(已上意乐不同故明种种观)行住坐卧语默作作常以此念在于胸中。 如饥念食。 如渴追水。 或低头举手。 或举声称名。 外仪虽异心念常存。 念念相续寤寐莫忘。 行住坐卧下正劝念佛。 此即劝上所明观念及称名也。 常以此念心念常存者。 劝无间修。 当知。 此文意劝或观念或称名任意乐。 随根机无间相续也。 然观念称念有胜劣难易。 观念为胜。 称念为劣。 故念佛证据门中云但以念名号为往生业。 何况观念相好功德。 又观念难修称念易行。 故上所引文云。 若有不堪观念相好(乃至)应一心称念。 是以依胜劣则先劝观念。 约难易则专劝称念也。 而此集意自始至终舍难取易。 故序中云。 披之修之易觉易行。 又念佛证据门中云。 男女贵贱修之不难。 当知。 观称之中尚就易行专劝称念也。 于此称念又用三想。 谓归命想引接想往生想也。 此中以引接想为要。 故临终行仪中云。 愿佛引接。 南无阿弥陀佛。 凡按此集大意。 专依念佛劝进行者。 序中所言依念佛一门者。 即指今正修念佛门也。 又证据门初云唯劝念佛一门。 亦指今门也。 故念佛证据门念佛诸行相对以判往生得失。 文中有三问答。 义则有六相对。 谓初问答中有二相对。 一难行易行对。 二少分多分对也。 初难行易行对者。 诸行难行。 念佛易行。 即文云。 男女贵贱不简行住坐卧。 不论时处诸缘。 修之不难。 乃至临终愿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及木槵经难陀国波琉璃王因缘是也。 次少分多分对者。 诸行少分说。 念佛多分说。 即文云。 诸圣教中多以念佛为往生业。 其文甚多。 略出十文。 初自占察经终至往生论是也。 第二问答中有三相对。 一因明直辨对。 二自说不自说对。 三摄取不摄取对也。 一因明直辨对者。 诸行因明行也。 念佛直辨行也。 即文云。 其余行法因明彼法种种功能。 其中自说往生之事。 不如直辨往生之要多云念佛是也。 因明者且如法华药王品中云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是也。 此即因明即身成佛功能及五种法师等种种得益说往生事而已。 直辨者。 大经·观经·阿弥陀经等说念佛者。 元来是为往生一事故云直辨也。 二自说不自说对者。 诸行非弥陀佛自所说行。 念佛即弥陀佛自所说行。 即文云。 佛既自言当念我名是也。 此指上所引十文中般舟三昧经文也。 三摄取不摄取对者。 诸行佛光明不摄取行。 念佛佛光明摄取行。 即文云。 亦不云佛光明摄取余行人是也。 此亦依上所引十文中观经光明遍照文也。 第三问答中有一相对。 谓随宜尽理对也。 诸行如来随宜之说。 念佛四依尽理说也。 即文引马鸣菩萨起信论结云。 明知契经多以念佛为往生要。 若不然者四依菩萨即非尽理是也。 今以此六义案二行要否。 诸行非往生要。 念佛是往生要。 是故第九诸行一门且列行名。 而未细明行相。 只云任各乐欲不殷勤劝行者。 独念佛一门但念助念·长时别时·或行相·或利益·或引证·或道理。 分明释之。 殷勤劝之。 故知集主本意专以念佛为往生要也。 加之问答料简门中云。 问。 若凡下辈亦得往生。 云何近代于彼国土求者千万得无一二。 答。 导和尚云。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 百时希得一二。 千时希得三五(言如上者。 指礼拜等五念门·至诚等三心·长时等四修也)注云言如上者指礼拜等五念门等者。 即往生礼赞序云。 如观经说者。 具三心必得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 所谓身业礼拜彼佛。 口业赞叹称扬彼佛。 意业专念观察彼佛。 凡起三业必须真实。 故名至诚心(乃至)毕命为期。 誓不中止。 即是长时修。 又问答料简门下文指群疑论引善导和尚前文释懈慢难。 即彼论文云。 善导禅师劝诸众生专修西方净土业者。 四修靡堕。 三业无杂。 废余一切诸愿诸行。 唯愿唯行西方一行。 杂修之者万不一生。 专修之人千无一失。 杂其行坠于懈慢邦。 专其业生于安乐国(云云)集主决判往生得否专用善导专杂二修。 此则嫌杂修杂行。 劝专修正行之旨炳然可知焉。 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六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七厌欣沙门了惠集录汉语第一之七(当卷有半章)逆修说法第十(自初七日至三七日)某者雕刻三尺阿弥陀佛引接形像。 而作七七日预修佛事。 应彼固请庆赞说法。 观夫双卷·阿弥陀等经·及诸论之中说佛功德有无量身。 或说一身。 或说二身。 或说三身。 或说四身。 乃至华严经说十身功德。 今且就真化二身赞叹弥陀功德。 分此真化二身出双卷经三辈文中。 先真身者。 是真实之身也。 谓弥陀因位之时于世自在王佛所发六八愿之后。 兆载永劫之间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六度万行。 所得修因感报之身也。 观经云。 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眉间白毫右旋婉转如五须弥山。 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 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也。 此是不限弥陀一佛。 一切诸佛亦皆如是。 然诸色中白色为本。 诸佛何为不须白色。 谓白色异变。 唯有黄金之色不变。 诸佛皆欲显常住不变之相。 是故现黄金色。 是乃观佛三昧经意也。 但真言宗中有五种法。 其本尊身色随法各别。 然是暂时方便假色非佛本色也。 凡造为佛像众彩虽非不得功德。 必须金色者正为是也。 是造佛功德即决定往生业因。 次生及三生必得往生也。 上来弥陀如来真身功德略述如斯。 次化身者无而歘有云化。 然随机应时化现其身大小不同。 经曰。 或现大身满虚空中。 或现小身丈六八尺。 就化身佛又有多种。 先圆光化佛者。 经云。 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次摄取不舍化佛者。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者。 是真佛摄取也。 更有化佛亦能摄取。 谓三十六万亿化佛各与真佛俱摄取十方世界念佛众生也。 次来迎引接化佛者。 九品来迎各有化佛。 然随品位而有多少。 上品上生来迎真佛外有无数化佛。 上品中生有千化佛。 上品下生有五百化佛。 乃至如是次第减之。 下品上生真佛不来迎。 而但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 其化佛身量或丈六八尺。 化菩萨身量亦称可之。 下品中生亦有化佛·菩萨来迎。 下品下生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案经此文虽如不说化佛来迎。 今依善导观经十一门义。 彼云。 今此十一门义约对九品文。 一一品中皆有此十一。 然于其第九门明命终时圣众迎接不同去时迟疾。 故知下品下生亦有化佛来迎。 但五逆人由罪根深不能明见化佛菩萨。 唯见所坐金莲而已。 或文有隐显也。 次又为十方行者有现小身化佛。 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 以神足诣极乐白佛言。 娑婆世界众生欲修往生行业无其形像。 佛愿为现身相。 佛言。 汝应先行。 寻当现彼。 五通还时圣仪已至。 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上。 菩萨即模写之。 弘传世间。 名五通曼陀罗。 又本朝智光法师所感曼陀罗流布世间。 举世知焉。 载在日本往生传也。 又有为教化新生菩萨化现小身。 上来所说此是弥陀如来化身功德略示如是。 今所造立三尺尊容模仿祇园精舍圣像以拟最期终焉先导者也。 凡造立佛像有种种相。 或有讲堂说法之相。 或有池水沐浴之相。 或有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之相。 或有光明遍照摄取不舍之相。 如是佛像若刻若画。 虽皆为往生业然而来迎引接之相尚获其便宜也。 彼见尽虚空界之庄严。 闻转妙法轮之音声。 临七宝讲堂之砌。 游八功德池之滨。 如是种种微妙依正二报亲自视听皆由圣众来迎之功也。 然则有往生极乐志之辈。 应豫造来迎引接形像深仰来迎引接誓愿。 所谓来迎愿者。 即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愿是也。 此乃正为临终正念有来迎也。 谓行者命欲终时疾苦逼身。 必起境界·自体·当生三种爱心。 尔时阿弥陀如来放大光明现行者前。 行者既见未曾有事。 专心归敬更无他念。 又佛之悲念加祐行者。 由之妄念忽止正念安静。 是故称赞净土经说。 慈悲加祐令心不乱。 既舍命已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阿弥陀经说。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令心不乱与心不颠倒此即令住正念之义也。 明知非临终正念故有来迎。 由来迎故临终正念也。 凡平生之时已成往生行业之人。 临终必得圣众来迎。 已得来迎之时即由佛力住正念也。 然今时行者多不辨其旨。 于寻常行懒惰不营。 至临终时俄祈正念。 是僻见也。 行者能得此旨。 于寻常行业不起怯弱心。 此是行业至要。 莫生容易心也。 有往生传沙门志法遗偈曰。 我在生死海幸值圣船筏我所显真圣来迎卑秽质若欣求净土必造画形像临终现其前示道路摄心念念罪渐尽随业生九品其所显圣众先赞新生辈是于此界所造形像即作先导。 送着净土之证据也。 又药师经云。 有能受持八分斋戒。 或经一年或复三月。 受持学处以此善根。 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 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 临命终时有八菩萨。 乘神通来示其道路。 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花中自然化生(已上)若彼八菩萨不示其道路。 此未定人难得往生。 准此思之。 弥陀如来与诸圣众来迎引接彼行人者。 亦是指示道路之义。 诚有其理也。 是以御庙僧正此来迎愿名现前导生愿。 又为对治魔事来迎者。 古曰。 道高魔高。 佛道修行必有魔障难也。 真言宗中云誓心决定魔宫振动。 修行天台止观四种三昧。 十种境界发中云魔境来。 又菩萨三祇百劫修行既成唱正觉时。 魔王来至种种障碍。 何况凡夫具缚行者设虽修往生行业。 不对治魔障难者遂往生素怀难也。 然阿弥陀如来围绕无数化佛菩萨。 光明赫奕现行者前。 此时魔群不能近前障碍。 然则来迎引接为对治魔障也。 来迎之义略述如斯。 由此等义思之。 若造佛像当造来迎形像也。 赞佛功德大概如斯。 次三部经者。 三部之名其例非一。 所谓大日三部。 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是也。 弥勒三部上生经·下生经·成佛经是也。 镇护国家三部法华经·仁王经·金光明经是也。 法华三部无量义经·普贤经·法华经是也。 今此弥陀三部经也。 有人师云。 净土教有三部。 所谓双卷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也。 依此今名净土三部经。 亦名弥陀三部经也。 又或师云。 彼三部经加鼓音声经名四部(云云)凡诸经中或有说往生净土法。 或有不说。 华严经已说之。 即四十华严中普贤十愿是也。 大般若经中总不说之。 法华经中说之。 即药王品即往安乐世界文是也。 涅槃经中亦不说之。 又真言宗中大日经金刚顶经莲华部说之。 大日分身而非别说也。 诸小乘经都不说之。 然说往生净土法门不如此三部经。 故净土宗以此三部为所依经也。 又于净土法门立宗名者。 非吾之初唱之。 其证是多。 今为初学出其少分。 元晓游心安乐云。 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 是其证也。 彼元晓者华严宗祖师也又慈恩西方要决云。 依此一宗。 亦其证也。 彼慈恩者法相宗祖师也。 又迦才净土论云。 此之一宗窃为要路。 亦其证也。 又善导观经疏云。 真宗叵遇。 亦其证也。 后迦才·善导俱专此净土一宗之人也。 自宗他宗释既如此。 又凡立宗名者天台法相等诸宗皆依师资相承立之。 于净土宗亦有师资相承血脉。 所谓菩提流支三藏·惠宠法师道场法师昙鸾法师·法上法师·道绰禅师·善导禅师·怀感禅师·小康法师等也。 自菩提流支至法上者出道绰安乐集。 自他宗师既立净土宗名。 净土宗祖师亦次第相承。 今依此义相传立净土宗名也。 然有难云未曾闻八宗外有净土宗者。 不知此旨之所致也。 凡诸宗法门有浅深广狭。 谓真言天台等诸大乘宗者。 广复深。 俱舍成实等小乘宗者。 广而浅。 此净土宗者狭复浅。 然彼诸宗于今之时机与教不相应。 此以教深而机浅教广而机狭故也。 譬如韵高而和者少。 又如小器盛大物也。 唯此净土一宗法门机教相应。 故修之者必得成就。 然则于彼不相应教莫肯劳费身心。 应唯归此相应法门速出生死也。 今所讲赞者。 净土三部中双卷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也。 略辩其大纲。 先无量寿经初说阿弥陀如来因位本愿。 次说彼佛果位二报庄严。 是则说阿弥陀佛修因感果功德也。 上卷初所说四十八愿等即彼佛因位发愿也。 同卷末及下卷初所说净土庄严并众生往生因果即彼佛果位愿成就也。 一一誓愿皆悉成就经文分明。 不遑具释。 于中说众生往生因果者。 即是念佛往生愿成就也。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文及三辈文是也。 若依善导和尚意者。 就此三辈业因当立正杂二行。 就其正行亦有二种。 即正助二业也。 三辈俱云一向专念者即正定业也。 此外又有助业。 又有杂行。 披此经文正当彼观经疏正杂二行也。 又中辈文有起立塔像句。 所谓像者经文虽不明指示之。 依怀感禅师群疑论。 立都率西方十五同义中有造像同义。 其中造弥陀形像之证据引此中辈起立塔像文。 故知彼像者是弥陀形像。 而亦往生助业也。 又此三辈中虽说菩提心等余善。 若望第十八愿则意在令专称弥陀名号。 故云一向专念也。 一向之言是对二向三向之义。 若念佛外兼修余善则非一向义也。 愿求往生之人。 专依此经宜得此意者也。 双卷经大意略述如此。 次阿弥陀经者。 初说极乐世界依正二报。 次说修一日七日念佛而得往生。 后说六方诸佛于念佛一行证诚护念之旨。 此则此经不说余行。 选说念佛一行。 文云。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又云。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爰知余善少善根也。 念佛多善根也。 修彼少善根余行不可得往生。 修此多善根念佛必可得往生也。 是故善导和尚释此文云。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云云)阿弥陀经大意略而如斯。 夫念佛往生是弥陀如来本愿之行也。 教主释尊选定之法也。 六方诸佛证诚之说也。 余行不然。 其旨具在经文及诸师释也。 佛经功德略述如斯。 第二七日弥陀及观经并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有七宝庄严地。 名曰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者其土教主也。 佛身色如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也。 身量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也。 凡佛功德不可以言演尽。 且诵伽陀称扬赞叹。 犹如大海之一滴也。 伽陀曰。 面善圆净如满月(云云)又经显佛功德。 疏释经意。 是故释经则彰佛德。 赞佛反显经功。 辨疏又明经意。 故佛·经·疏三皆可赞叹矣。 然不能具演。 今且就经讲赞弥陀功德。 实九牛之一毛而已。 凡震旦人师释经皆有大意释名入文解释三段。 而略之不述。 且取其要释之。 就此观无量寿经乃有二意。 初明修定散二善往生净土。 次明称念名号往生净土。 先释定散义者。 佛应韦提之请光台中现十方净土。 其时韦提复请云。 我今乐生极乐世界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世尊于是始自日想观终至杂想观说十三观。 是名定善。 此定善成就即现身见佛也。 初日想观者。 初欲修观先须春秋时正之时。 明见落日将没未没状如悬鼓住在空中。 既见日已安坐静处闭目忆想。 忆想若失复起见日。 如此修习想凝心定。 闭目开目了了分明则观成就。 十三观初说此观者即有三意。 一者欲令行者识境住心。 谓春秋二际日正东出而直西没。 弥陀佛国即当彼日没处故也。 二者欲令行者识知自业障有轻重自修忏悔。 此观若成当境现时。 或如钱大。 或如镜大。 于此明上即见业障轻重之相。 或有黑障。 犹如黑云障日。 或有黄障。 又如黄云障日。 或有白障。 如似白云障日。 是即三毒业障之云障蔽净心之境。 不得朗然显照。 行者若见此相。 即入道场。 于佛像前悲涕雨泪。 深生惭愧。 忏悔无始已来三业罪愆。 令观日者亦为此也。 三者欲令行者识知弥陀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光明等相。 内外照曜超过此日百千万倍故也。 次水想观者。 行者欲观极乐界琉璃地。 然具缚凡夫无始已来未尝见之。 若欲直观恐难成就。 宜藉方便。 彼地平正无有高下。 是即弥陀旷劫等行无偏。 正习俱亡所能感报。 今此界中欲取能平之者。 无过于水。 示斯可平之相况彼琉璃之地。 是故先观水也。 欲作此观乃先见水澄清。 而后闭目想水。 亦如前日想观。 水想成就又作冰想。 乃想冰之内外映彻。 冰想成后又作琉璃之想。 此想成已即见彼琉璃地。 故知水想冰想即是地观前方便也。 次地想观者。 前水冰想次第成就。 地观亦随成就。 此观即有地下·地上·虚空三种。 一言地下庄严者。 即经水观文中从下有金刚七宝下至不可具见已来是也。 此亦有七。 一明幢体等是无漏金刚。 二明擎地相显映庄严。 三明方楞具足表非圆相。 四明百宝合成量出尘沙。 五明宝出千光周无边之际。 六明光多异色色照他方。 随机变现无时不益。 七明众光散彩映绝日轮。 新往者睹之卒难周悉。 二言地上庄严者。 即经文中从琉璃地上下至分齐分明已来是也。 此明依持圆净。 七宝池林等是能依。 琉璃宝地是所依。 地是能持。 池台树等是所持。 此由弥陀因行周备。 致使感报圆明明净之义。 即无漏为体也。 就中言金绳已下。 正明黄金作道状似金绳也。 或以杂宝为地。 琉璃作道。 或以琉璃为地。 白玉作道。 或以紫金白银为地。 百宝作道。 或以不可说宝为地。 还以不可说宝作道。 或以千万宝为地。 二三宝作道。 如是转相间杂。 转共合成。 转相照曜。 转相显发。 光光色色各各不同而无杂乱。 行者等莫言但有金道而无余宝作道也。 三言虚空庄严者。 即经文中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下至乐器以为庄严已来是也。 此明地上杂宝一一各出五百色光。 一一色光上涌空中作一光台。 一一台中宝楼千万各以一二三四乃至不可说宝以为庄严合成等也。 行者当知。 唯除睡时恒忆此事。 此想若成一一观之极令明了。 闭目开目不令散失。 若能如此则得三昧。 见彼国地了了分明。 经云。 佛告阿难。 汝持佛语。 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 善导释此文云。 三明简机堪受堪信。 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 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 急为说之。 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 是名真报佛恩。 何以故。 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 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 人天之乐犹如电光。 须臾即舍。 还入三恶长时受苦。 为此因缘但劝。 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 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 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若不乐信行者如清净觉经云。 若有人闻说净土法门。 闻如不闻。 见如不见。 当知此等始从三恶道来罪障未尽。 为此无信向耳。 佛言。 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 此经又云。 若人闻说净土法门。 闻即悲喜交流。 身毛为竖者。 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 今得重闻即生欢喜。 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又释此观利益文心得无疑句云。 四明修因正念不得杂疑。 虽得往生含华未出。 或生边界。 或堕宫胎。 或因大悲菩萨入开华三昧。 疑障乃除。 宫华开发。 身相显然。 法侣携将游于佛会。 斯乃注心见于宝地即灭宿障罪愆。 愿行之业已圆。 命尽无疑不往。 今既观斯胜益。 更劝辨知邪正。 上来即以水观经释而明地观。 此以地观思想方便即于水观中说故也。 应知。 次宝树宝池宝楼观等。 疏文具释。 今且略之。 就中如是赞叹依报。 即为赞叹阿弥陀佛也。 次观音观。 次势至观。 彼国虽有无量圣众且取其要。 此二菩萨是佛左右胁侍补处萨埵。 故赞此二菩萨。 自余菩萨略之不出也。 次普观想者。 是自往生之观也。 虽未至临终时作已往生想也。 大安寺有胜行上人者。 修五轮观成就之人。 居常每日入环堵中数刻而出。 一日出迟。 徒弟凿壁偷眼不见上人。 唯见床上水之澄清。 试以投石有声。 弟子怪之。 上人出定之后自觉胸间有物。 楚痛难忍。 召其徒曰。 汝等见吾定相有何事乎。 徒报以实。 上人曰。 汝待我更入定为取之去。 上人翌日入定。 徒复窥见床上有火。 光焰炽然。 乃探石取去。 上人起定。 无复痛苦。 一日又见床上有莲华一茎馨香郁郁。 弟子怪问。 上人答曰。 我入水轮三昧时成水。 入火轮三昧时成火。 入莲华三昧时成莲华也。 又云。 现身往生极乐世界也。 以如是事思之。 虽不如此经说遍修习往生观。 而有现身往生极乐。 何况平常凝往生观耶。 彼上人真言宗人(云云)又唐朝明旷法师十三观中。 自日想观至普往生观十二观成就人也。 今时行者志愿勇猛观行不怠必当成就也。 故此经云。 无量寿佛身量无边。 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云云)次杂想观者。 缩彼佛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大身之量。 观丈六八尺小身佛相也。 上来此是十三定善也。 次散善者。 三福九品也。 但天台等意十三观上加九品三辈观名十六想观。 今则分定散十三名定善。 三福九品以为散善。 此即善导一师释意也。 先三福者。 一孝养父母者。 父母是能生之因缘有大重恩。 宜行孝养。 就之有世出世孝养。 世间孝养者。 俗书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出世孝养者。 自行佛道以劝父母。 令归三宝入菩提道。 是真实孝养也。 奉事师长者。 因师长缘学识成德。 因行无亏乃至成佛。 是乃师恩胜父母恩。 所谓父母七生。 师僧累劫。 良有所以也。 是以雪山童子仅闻半偈。 而以投身而报罗刹恩。 常啼菩萨求觅般若。 割身供养昙无竭菩萨也。 应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者。 言慈心不杀者。 此明一切众生皆以命为本。 若见恶缘怖走藏避者但为护命也。 是故经云。 一切诸众生无不爱寿命。 勿行杖。 恕己可为喻。 此即虽在十善业中。 十善之中长命最善。 故特标出之耳。 修十善业者。 如常可知。 二受持三归者。 归依三宝。 此翻邪三归也。 佛是无上大师。 能令众生舍邪趣正。 法是无上良药。 能令众生除烦恼毒得法身寿。 僧是无上福田。 能令众生生功德芽。 故须归依也。 具足众戒者。 然戒有多种。 或三归戒。 或五戒·八戒·十善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沙弥戒·或菩萨三聚戒·十无尽戒等。 故名具足众戒也。 不犯威仪者。 轻戒名威仪。 重戒名戒也。 大乘八万威仪。 小乘三千威仪也。 三发菩提心者。 菩提即是佛果之名。 心是众生能求之心。 然诸宗意各是不同。 而皆愿行俱在此土。 今净土宗菩提心者。 欲先往生净土而度一切众生断一切烦恼。 悟一切法门证无上菩提之心也。 深信因果者。 有世间因果。 有出世因果。 世间因果者。 即六道因果也。 出世因果者。 即四乘因果也。 凡如来一代圣教所说不出如此十界因果。 是故一代说教尽摄此一句也。 读诵大乘者。 通指一切显密诸大乘经。 非直读诵一两部经。 读诵五种法师之中。 乃举其二以显余三。 十种法行之中。 出其二种显余八种。 此通显密一切大乘诸经。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等皆是往生业也。 读诵小乘等非往生业也。 中边论云。 施十种法行者但限大乘(云云)然则华严·般若·方等乃至法华·涅槃诸经摄此句中。 非啻显教。 密教亦然。 乃大日经·金刚顶经乃至诸尊别法皆悉摄此句中。 因之思之。 诸经中说往生净土事者即是再说。 所以尔者。 此经总说受持读诵诸大乘经而得往生之义。 则虽经不说受持当得往生。 而其理自显然。 然说之者叮咛劝示也。 唐土有常敏者。 奉帝宣旨。 劝大般若书写供养终得往生也。 诸余大乘经准之可知。 劝进行者者。 此有圣净二门劝进。 一代诸教诸宗法门总而括之。 则不出此圣道净土二门。 八宗九宗即圣道门也。 净土宗即净土门也。 然则此二门劝勉其解行者皆劝进行者也。 但劝进小乘戒恐难得往生欤。 劝进念佛最是往生大因缘也。 有房翥者。 曾劝一人令修念佛。 其人由念佛力即得往生。 房翥一时暴亡到阎魔厅。 王考簿曰。 君曾劝一人令修念佛。 彼已得生净土。 君今当乘此福亦得生净土也。 此乃劝进往生之明验也。 三福业略述如斯。 次九品者。 先上品上生者。 初说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次说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三心者。 善导和尚意即往生安心。 非起行也。 文虽在上上义则通下下。 是由三心浅深亦有九品阶位也。 虽有九品之差具足三心必得往生。 故云若少一心即不得生也。 又非但通九品。 亦通摄定善也。 但天台等诸师意不尔(云云)三种众生者。 经云。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三者修行六念(云云)依善导意。 一但能持戒修慈。 二不能持戒修慈。 但能读诵大乘。 三不能持戒修慈读经。 但能念佛·法·僧·戒·舍·天也。 此之三人各以己业。 上尽一形下至七日一日等。 励心勤行必生上品上生。 是佛灭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 一日七日日数虽少。 以修业勇猛故得往生也。 然则彼三种业非必一人兼三。 就一行之皆得往生也。 矧又具行三种者哉。 次上品中生者。 经说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若约诸宗解之。 即是理观往生也。 然诸宗理观其义不同。 且天台宗一心三观。 真言宗阿字本不生五相成身等观。 法相宗五重唯识。 三论宗胜义皆空等也。 各随所修回向发愿得往生也。 今则依善导意者。 经文但言善解未论其行。 末必修观证理之义。 但闻大乘所说空理。 欢喜信受不敢惊动也。 故疏释云。 善解大乘空义。 或听闻。 诸法一切皆空。 生死无为亦空。 凡圣明闇亦空。 世间六道出世间三贤十圣等。 若望其体性毕竟不二。 虽闻此语其心坦然不生疑滞也。 又云。 深信世·出世苦乐二种因果及诸道理不生疑谤。 次上品下生者。 经说但发无上道心是即菩提心往生也。 然就菩提心诸宗所立亦各不同。 且如天台。 有藏·通·别·圆四教菩提心。 真言有行愿·胜义·三摩地之三种菩提心。 三论·法相·华严·达磨各皆有菩提心。 但导师意欲自先生净土。 满足菩萨大悲愿行。 而后还入生死遍度众生。 即以此心名菩提心也。 具如上释。 上来上品三生是大乘凡夫善人也。 次中品三生者。 即是小乘凡夫善人也。 先中品上生者。 经说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 然修戒时不定。 或是终身。 或一年·一月·一日·一夜·一时等。 大意皆毕命为期不得毁犯也。 次中品中生者。 经说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 是一日一夜持戒之人也。 次中品下生者。 经说孝养父母行世仁慈。 此是在生之间未遇佛法。 但行世间仁义礼智信之人。 然至临终时始遇善知识。 回向彼世善往生净土也。 问。 世善何为报土之因耶。 答。 世间五常·佛法五戒。 世·出虽异其致是一。 故梵网曰。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此人平生虽未曾听出世正法。 然而能务世间道法。 至临终时始闻彼佛土乐事及彼佛难思大愿发愿生心。 虽是世善已入佛法。 宁容不生乎。 次下品三生者。 即是恶人之往生也。 先下品上生者。 即是十恶轻罪凡夫人也。 经云。 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斯愚人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云云)众恶者。 即指十恶也。 无有惭愧者。 不顾耻自他也。 十二部经者。 大乘具十二部。 小乘但说九部。 无方广授记无问自说也。 首题名字者。 题谓题名。 即是一部总标。 若准天台。 以名·体·宗·用·教之五重玄义释之。 略说经甚深义趣。 胜解开发信根卓立。 故除却千劫罪也。 是则在生之间偏造十恶。 未遇佛法罪人。 至临终时始遇善知识。 闻经念佛得往生也。 次下品中生者。 即是破戒次罪凡夫也。 即经说云。 或有众生。 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如此愚人偷僧祇物。 盗现前僧物。 不净说法无有惭愧。 以诸恶业而自庄严。 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 遇善知识以大慈悲为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 广说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 吹诸天华。 华上皆有化佛菩萨。 迎接此人(云云)盖于近来僧尼凡不可论持戒·破戒何者论持戒·破戒者。 是在正法·像法之时。 至今末法但是名字比丘而已。 故传教大师末法灯明记云。 设末法中有持戒者既是怪异。 如市有虎此谁可信。 又云。 于末法中但有言教而无行证。 若有戒法可有破戒。 既无戒法。 由破何戒而有破戒。 破戒尚无。 何况持戒。 夫受戒之法中国请持戒僧十人证明得戒。 于边地请五人证明得戒。 然近来求持戒僧尚难得一人。 况五师乎。 然则此经说破戒者。 且约正·像时耳。 次下品下生者。 即是五逆重罪之凡夫也。 即经说曰。 或有众生。 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 迳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 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此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 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 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云云)上来所明散善九品也。 合说三福。 开即九品。 定散二善略述如此。 次明名号付属之义者。 经云。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云云)善导释之云。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 正明付属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则此经虽说定散诸行。 而不以定散诸行付属流通。 但以念佛一行付属阿难流通未来。 以是弥陀本愿之行故也。 遐代者此指法灭之后百岁。 即末法万年后佛法皆灭不闻三宝名字之时也。 此时所谓圣道法门皆灭。 又十方净土往生法门亦灭。 又上生都率法门亦灭。 又诸行往生法门亦灭。 唯此念佛往生一门孤然独立广益群品。 一念归信之辈。 暂时称名之徒皆得往生。 永出生死。 故云流通遐代也。 是则举远摄近也。 望佛本愿者。 指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也。 一向专称者。 指双卷经所说三辈文中一向专念也。 一向之言舍余之词。 此经初虽广说定散。 至后一向选择念佛一行付属流通故也。 然则欲随弥陀本愿顺释尊付属者。 当须一向修念佛行愿求往生也。 大凡念佛往生之理胜诸行往生者即有多义。 一者因位本愿。 谓弥陀如来因位法藏菩萨之时。 发起四十八愿选定众生往生净土之行。 乃尽选舍余行。 选取念佛一行以为本愿。 其选择本愿者。 即无量寿经所说第十八愿是也。 二者光明摄取。 谓此是阿弥陀佛还念因位本愿。 以相好之光明摄取念佛众生令得往生。 而不摄取余行者也。 三者弥陀自说。 谓跋陀和菩萨问阿弥陀佛言。 诣极乐世界当修何行。 得往生彼国。 彼佛答言。 欲来生我国者。 当念我名莫休息。 即得往生。 是则彼佛自劝念佛不劝余行也。 四者释迦付属。 谓即此经所说付属流通之文是也。 此即付属念佛一行不付属余行也。 五者诸佛证诚。 谓此如阿弥陀经所说释迦佛。 选说念佛往生利益。 六方诸佛同赞同劝。 各于其国舒广长舌。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诚其事。 是则为令一切众生信念佛往生决定无疑也。 余行则无如是证诚也。 六者法灭往生。 善导释曰。 万年三宝灭。 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 皆当得生彼(云云)是即末法万年之后独有念佛一行施往生利益也。 加之下品上生十恶罪人临终之时。 虽有闻经与称佛之二善。 化佛来迎唯赞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不赞闻经之益也。 又双卷经说三辈往生业之中。 虽说菩提心及起立塔像等余行。 至流通处赞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不指余行赞无上功德也。 上来念佛往生之旨取要辨之耳。 第三七日阿弥陀佛双卷经阿弥陀经夫诸佛功德百千万劫之间昼夜称说不可穷尽。 因玆教主释尊称扬阿弥陀佛功德。 取要中要略说此无量寿经等三部妙典。 佛既如是。 何况末代凡僧犹足尽其一德乎。 然为善根成就今即称扬赞叹。 抑阿弥陀佛内证外用功德无量无边。 取要不如名号功德。 是故即彼阿弥陀佛特以名号济度众生。 释迦大师亦多赞叹彼佛名号流通未来。 今亦就彼名号以赞叹其利益。 阿弥陀者是梵语也。 此翻曰无量寿。 又曰无量光。 又曰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焰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起日月光。 是知名号中具光明与寿命之二义。 彼阿弥陀佛一切德中寿命为本。 而光明胜故也。 故今亦须赞叹光明·寿命二德。 先明光明功德者。 初无量光者。 经云。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云云)惠心勘之云。 一一相中各具七百五俱低六百万光明炽然赫奕。 一相所出光明如斯。 况又八万四千相乎。 诚非竿数所及。 故云无量光者。 次无边光者。 彼佛光明其数如上。 非啻光明无量。 其所照之处亦无有边际。 故云无边光也。 次无碍光者。 如此世界日月灯烛等光。 若有隔碍则不能照曜。 而彼佛光十方世界无不彻照。 若夫不然则此世界念佛众生应不得蒙彼佛光摄。 所以者何。 彼极乐世界与此娑婆世界中间隔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 其一一三千大千世界各有四重铁围山谓先有围一四天下之铁围山。 高齐须弥山。 次有围小千界之铁围山。 高至第六天。 次有围中千界之铁围山。 高至色界初禅。 次有围大千界之铁围山。 高至第二禅。 然则若非无碍光者其一世界尚不可彻。 何况十万亿世界乎。 然彼佛光明彻照彼此中间无量大小诸山。 摄取此界念佛众生无有障碍。 照摄所余十方世界亦复如是。 故云无碍光也。 次清净光者。 人师释云。 无贪善根所生光也(云云)贪有二。 淫·财也。 清净者。 凡触此光者除彼二贪。 贪名不净。 故以清净名光明也。 若约戒者当不淫戒·不悭贪戒。 寔是法藏比丘之昔不淫·不悭二戒功德所生之光。 故触此光者即灭此二贪欲之罪也。 若有人多贪不得持不淫·不悭贪戒。 至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者。 即彼佛放无贪清净光明照触摄取。 故除淫贪·财贪不净。 灭无戒·破戒罪愆。 成无贪善根身。 均持戒清净人也。 次欢喜光者。 此是无瞋善根所生光也。 久持不瞋恚戒故得此光。 触此光者灭瞋恚罪。 若多瞋人专修念佛以彼欢喜光摄取之故。 瞋恚罪灭同忍辱人。 亦如前清净光灭贪欲罪也。 次智慧光者。 此是无痴善根所生光也。 久修一切智慧断尽愚痴烦恼故得此光。 此光即能灭愚痴罪。 然则虽无智念佛者。 彼智慧光摄取之故。 能灭愚痴罪愆即与智者无有异也。 以下诸光准此可知。 如是彼佛光明功德备种种巨益也。 今细分别更有多种光明。 大分为二。 一者常光。 二者神通光也。 初常光者。 即是常恒不断光明。 然诸佛常光各随意乐即有远近长短不同。 如释迦佛。 常光一寻。 或照七尺。 或照一里。 或照一由旬。 或照二三四五乃至百千由旬。 或照一四天下。 或照一佛世界。 或照二佛三佛乃至百千佛世界等。 今此阿弥陀佛常光凡于八方上下无央尘数诸佛国土无所不照。 辨此常光乃有异说。 平等觉经别指头光。 观经总云身光。 往生要集广解其义。 今略不举也。 次神通光者。 是乃临时发起光明也。 且如释迦如来。 欲说法华经之时照东方万八千土者。 即神通光也。 凡诸佛功德虽则一一皆遍法界。 然余功德遍法界相尚不显然。 但有光明。 其相分明。 故诸功德中以光明最为胜也。 又诸佛中弥陀如来光明最胜。 是故教主释尊赞曰。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又云。 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 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此是彼佛光明与余佛光明相对挍量其胜劣也。 其得如是殊胜光明酬因位愿行也。 谓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 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光明。 选择思惟愿言。 设我得佛。 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已发此愿之后。 兆载永劫之间积功累德。 愿行相应感得此光明也。 昔佛在世有灯指比丘。 生时指头放光照十里间。 后从佛出家得罗汉果。 因指头放光之因缘名曰灯指比丘。 此人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时。 修补故佛像指亏损。 由此功德得如此报也。 又有梵摩比丘。 从身放光。 照一由旬。 以是过去献灯明于佛故也。 又阿那律于说法座睡眠。 佛种种弹呵。 阿那律即发惭耻心永断睡眠。 经七日后失明。 问之医师。 医曰。 人以食为命。 眼以睡为食。 若人七日不食命岂不尽乎。 命尽非医疗之所及。 眼亦如是。 时佛哀之。 教天眼法。 因修其法即得天眼。 洞视三千大千世界。 如见掌中庵摩罗果。 此人过去欲盗佛物因入塔中。 灯火欲灭。 乃以箭正灯炷。 自见佛相端严殊胜。 忽生悔心而发无上道心。 从是以来生生世世得无量福。 今遇释迦如来出世之时遂得解脱。 亦获天眼第一也。 以此等因缘案之。 今此法主禅门然四十八灯献四十八愿王。 是即光明之业。 亦是天眼之业也。 然念佛业成就生彼佛国。 则不修相好神通等别因。 由彼佛愿力自具三十二相得五神通。 其三十二相中有光明相。 其神通中有天眼通。 是则虽不可劳修其别业。 然又如此供养灯明之人何无其验乎。 此虽同得光明之报。 必有其优劣也。 光明功德略述如此。 次寿命功德者。 诸佛寿命各随意乐而有长短。 惠心僧都乃作四句。 或有佛寿命长所化众生命短。 如华光如来。 佛寿十二小劫。 众生寿命八小劫也。 或有能化佛命短所化众生命长。 如月面如来。 佛寿一日一夜。 众生寿五十岁也。 或有能化所化俱命短。 如释迦如来。 佛与众生俱八十岁也。 或有能化所化俱命长。 如阿弥陀如来。 佛与众生俱无量岁也。 故此经云。 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 汝宁知乎。 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 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 禅思一心竭其智力。 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 不能穷尽知其限极。 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 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 依大论意。 若有神通大菩萨等计之。 则以一大恒沙劫也。 除此之外非二乘凡夫所能数知。 故云无量也。 凡论佛功德乃有能持所持之义。 谓以寿命即为能持。 余诸功德皆为所持。 一切万德皆悉寿命所持故也。 何者若无寿命相好·光明·说法利生及诸庄严·一切功德依何而住。 据此观之。 独唯寿命无量一愿摄持自余诸愿。 大悲善巧亦显于此愿也。 抑弥陀如来发寿命无量愿。 非爱惜己身求长寿果报。 只是济度利生方便。 亦是为令众生发欣求之心也。 以一切众生皆愿寿命长远故也。 翻阿弥陀云无量寿。 良有所以也。 又如法华经。 以显释迦如来久远实成之旨为殊胜甚深义。 是以彼二十八品中。 以寿量品用为最胜。 故知诸佛功德但以寿命为第一功德也。 夫得长寿果报与众生饮食。 又不杀生命以为业因。 由饮食续命。 故与饮食即是与命也。 持不杀戒则不杀生命。 不杀生命与众生命也。 是因果相应等流之法也。 阿弥陀佛如此。 愿行成就得此寿命无量德也。 然则今此逆修七七日间。 供佛施僧之营即是寿命长远业也。 设不修其业因而得生彼国者。 由佛愿力得无量寿。 何况如是别修其业因乎。 寿命功德略述如斯。 彼佛虽则如此寿命无量。 又有涅槃隐没之相。 道绰禅师就之释念佛众生有始终两益。 明其终益引观音授记经云。 阿弥陀佛住世长久兆载永劫亦有灭度。 般涅槃时唯有观音势至。 住持安乐接引十方。 其佛灭度亦与住世时节等同。 然彼国土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 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 常见弥陀现在不灭。 据此观之。 念佛功德不亦不可思议乎。 呜呼人或自谓。 一到彼国亲觐如来所愿已定。 何必又忧远劫灭度。 然若正至其时奚耐痛哭乎。 彼释尊入灭时。 证果罗汉·深位大士。 尚悲别离号泣哀叹。 况其余众生乎。 然则准秽土思净土。 阿弥陀佛已入涅槃之后。 八万相好永销。 无量光明罴照。 彼时会众生悲哀之情又几何乎。 七宝微妙之林。 八功如意之水。 玩弄不乐。 奇华异草之色。 灵禽殊鸟之音。 见闻生悲。 净·秽虽异教主灭度既同。 迷·悟境别所化悲叹何别。 唯有念佛之人免此大患。 岂不幸乎。 冀愿往生人直入专修念佛一门也。 次双卷无量寿经者。 净土三部经中以此经为根本也。 何者一切诸善以愿为本。 是以愿能导诸行故。 然此经既说弥陀如来因位誓愿。 故知是根本也。 即经说曰。 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 名世自在王如来。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 心怀悦豫。 寻发无上正真道意。 弃国捐王。 行作沙门。 号曰法藏。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诣世自在王如来所。 稽首佛足。 右绕三匝。 长跪合掌以颂赞已而白佛言。 我已发起无上道心。 欲设净土普度众生。 愿佛为我广宣经法。 我当修行摄取佛国。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 即为法藏比丘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人天之善恶国土之粗妙。 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时法藏比丘闻佛所说。 又见严净国土。 见已即便具足五劫。 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云云)(已上取意)此即于所行二百一十亿刹土中。 选取而建四十八誓愿也。 是故异译大阿弥陀经。 此愿名选择愿。 所谓选择者即取舍义也。 此经意亦有选择义。 谓云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是也。 今且明选择义者。 先初无三恶趣愿者。 彼诸佛国土中或有有三恶道之国。 则选舍不取之。 或有无三恶道之国。 则选取以愿之。 次不更恶趣愿者。 彼诸佛国土中或有虽其国中无三恶道。 其国众生寿终之后复更他方三恶道之国。 则选舍不取之。 或有不复更三恶道之国。 则选取以愿之。 乃至第十八念佛往生愿者。 彼诸佛国土中或有以布施为往生业之国。 或有以或持戒或忍辱或禅定或智慧或发菩提心或持经或持咒乃至或孝养父母或奉事师长等种种行为其各国往生各行。 或有专称念其国教主名号以为往生行之国。 选舍其布施等种种之行不取。 选取其专称名号一行以立愿之。 如此以一行配一佛国者。 是一往义耳。 应知今且举三愿以论选择义。 自余诸愿准例可知。 此乃始自无三恶趣愿终至得三法忍愿。 思惟选择之间凡历五劫也。 如是选择摄取已后。 乃诣佛所一一说之。 又说颂曰。 我建超世愿。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乃至)斯愿若克果。 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人当雨珍妙花(云云)法藏比丘说此颂已。 应时普地六种震动。 天雨妙华以散其上。 自然音乐闻虚空中。 又空中赞言。 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由此亦知。 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一一成就也。 又知彼世自在王佛法中亦必有此法藏菩萨四十八愿经受持读诵之也。 凡诸宗人各以所依经持之。 今净土宗之人当持此经。 持此经者。 即持念佛往生愿也。 此即六八愿中以第十八为根本也。 故善导曰。 弘誓多门四十八。 偏标念佛最为亲。 然则念佛往生之道其源出于此经。 观·小两经及以余诸经中所说皆以此经所说本愿为根本也。 故善导释观经所说光明摄取文曰。 唯有念佛蒙光照。 当知本愿最为强。 又释同经下品上生双说闻经·称佛。 化佛但赞称佛不赞闻经曰。 然望佛愿意者。 唯劝正念称名。 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 又释同经付属文曰。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又释阿弥陀经所说一日七日念佛曰。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自余所说例之应知。 抑第十八愿中选舍一切诸行。 唯偏选取念佛一行为往生本愿者。 盖有二义。 一者念佛有殊胜功德故。 二者念佛是易行故。 初殊胜功德故者。 彼佛所有因位果上一切功德。 皆悉摄在此名号中。 是故一唱南无阿弥陀佛即得无上大善根也。 是以西方要决曰。 诸佛愿行成此果名。 但能念号具包众德。 故成大善不废往生。 余行不然。 各守一偶。 譬如世间屋舍名字之中摄栋梁椽柱等一切家具。 而栋梁等一名字中不能摄一切也。 应知。 二易行故者。 但称名号不简贤愚。 不简老少有病无病行住坐卧。 修之得便。 故往生礼赞云。 问曰。 何故不令作观。 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 答曰。 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也。 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 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又往生要集问曰。 一切善业各有利益各得往生。 何故唯劝念佛一门。 答曰。 今劝念佛非是遮余种种妙行。 只是男女贵贱不简行住坐卧。 不论时处诸缘。 修之不难。 乃至临终愿求往生。 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若以布施为本愿者。 贫穷困乏辈断往生希望。 若以持戒为本愿者。 破戒无戒徒断往生希望。 若以禅定为本愿者散乱粗动人不可得往生。 若以智慧为本愿者。 愚痴无智者不可得往生。 自余诸行准此应知。 然堪布施·持戒等诸行者极少。 贫穷·破戒·散乱·愚痴者甚多。 若以如上诸行用为本愿。 得往生者甚少。 不得往生者甚多矣。 法藏大悲遍摄一切欲得往生。 是以唯以称名一行立为本愿也。 故法照禅师五会法事赞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来迎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虽如此立誓愿。 其愿若不成就则无由依凭也。 然彼法藏菩萨一一誓愿皆已成就。 其旨显然在愿成文矣。 于中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云。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是也。 凡四十八愿庄严净土。 华池宝阁无非愿力。 何于其中独可疑惑念佛往生愿乎。 加之一一愿终云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而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成佛之誓既以成就。 故知一一之愿实不虚设也。 故善导云。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次三辈往生文皆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虽有菩提心等诸善。 是为废说。 望佛本愿意在一向专念彼佛名号而已。 善导观经疏云。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以彼解此。 其旨可知。 次流通文云。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此亦废诸行付属念佛一行也。 次独留念佛文云。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此经者。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独留此经者即独留念佛也。 所以然者。 此经虽有菩提心持戒等之言。 而未说其行相。 说其行相者广在菩提心经大小戒律等。 而彼经律先灭。 何因修之。 故善导往生礼赞释此文云。 万年三宝灭。 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况又此经所说诸行为废而设。 其旨已明于上。 不劳复出。 次阿弥陀经者。 文云。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 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等。 善导释此文云。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因知以杂善名少善根。 以念佛为多善根也。 故龙舒净土文云。 襄阳石刻阿弥陀经乃隋陈仁棱所书。 字画清婉人多慕玩。 自一心不乱而下。 云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 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今世传本脱此二十一字。 次六方如来证诚之文此即证诚念佛也。 然诸佛证诚文虽在此经。 以义案之亦可通双观等。 故天台十疑论云。 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声陀罗尼经等云。 释迦佛说此经时。 十方世界各有恒河沙诸佛。 舒其舌相遍覆三千世界。 证诚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本愿大悲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或可双观经等中虽说本愿念佛而兼明余行。 故不证诚。 此经一向纯说念佛。 故证诚之。 上来佛经功德略赞大旨如是。 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七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八厌欣沙门了惠集录汉语第一之八逆修说法第十之余(自四七日至六七日)第四七日阿弥陀佛观无量寿经夫诸佛功德无量无边不思议不可说。 而非凡夫浅智所能恻识也。 虽尔今为功德略而释之。 且有总别二种功德。 先总功德者。 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等是也。 此乃一切诸佛内证平等具足。 一佛无有异也。 言三身者。 谓法·报·应。 先法身者。 此即诸佛所证境界。 无相甚深妙理。 一切诸法毕竟空寂即名法身也。 次报身者酬因之身。 此即证彼法身无相妙理之智名报身也。 此二身者周遍法界包含万象。 次应身者。 为济度众生。 于无际限中假示际限。 于无功用中假现功用。 随类应同之身。 如是功德等觉十地菩萨尚非觉知境界。 况薄地凡夫乎。 昔佛在世东方思惟华佛土有菩萨。 名应持。 来此土而礼佛足。 绕千匝已念。 佛身短小惟丈六乎。 即欲量佛身。 手执竹筇计之。 佛身更高十倍。 应持以神力。 即变形高三百三十万里。 佛身更高五百四十二万兆垓二亿里。 以佛神力应持往至上方百亿恒沙世界。 有世界。 名莲华庄严。 佛号莲华。 上至彼界未见释尊之顶。 不知佛身远近况何。 往问彼佛。 莲华佛答言。 更过恒沙劫亦不能见释迦佛之顶。 智慧言辞悉皆如是。 应持头面礼足而复本形。 佛收神力。 终舍竹筇。 乃成竹林。 名杖林山。 玄奘三藏亲到此处。 又佛在灵山时。 目连自念。 欲知佛声所至远近。 即从座起住须弥顶。 闻如来声如在目前。 自以神力住大千边大铁围顶故闻无异。 佛念。 目连欲试我清净音畅。 吾今欲现神时。 目连承佛神力。 去至西方界分九十九恒河沙。 佛土。 名光明幡。 佛号光明王。 至彼故闻犹对面。 彼佛身长四十里。 菩萨身长二十里。 食钵高一里。 目连于彼钵缘上行。 彼菩萨白佛此是何虫。 着沙门服在钵上行。 彼佛言。 莫轻。 此贤释迦佛神足弟子号目连也。 彼佛告目连。 此土菩萨声闻众见卿身小生轻慢心。 当现神力。 目连踊身虚空现种种神变。 诸菩萨怪未曾有。 彼佛告目连。 仁不宜试佛声远近。 假使过恒沙劫亦不能知。 目连投彼佛足悔过。 佛告目连。 小乘神通不过三千大千世界。 汝到此者是释迦佛神力也。 若欲还彼卿身一劫尚不能到。 目连曰。 吾今迷惑不知所去。 彼佛告言。 在东方。 目连叉手自归说偈言。 唯愿天人尊。 冀垂力愍念。 愿显其国土。 今欲还本土。 佛于灵山为放光明。 承光还到。 到已忏悔。 功德难计如是。 不但释迦一佛。 一切诸佛亦皆如此。 次阿弥陀如来别德者。 彼佛有八万四千相。 其中乃以白毫一相为最胜也。 故观经说云。 观无量寿佛者。 从一相好入。 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 见眉间白毫者。 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依导师意。 从头上螺发至足下千辐轮。 于一一相好顺逆观十六遍。 后注心眉间白毫莫杂乱。 然则于诸相中今且赞叹白毫一相功德。 依惠心意有五。 谓白毫业因·白毫相貌·白毫作用·白毫体性·白毫利益也。 初白毫业因者。 大集经云。 由不隐他德称扬其德之功德得白毫相。 又戒经云。 不妄语功德成白毫。 此是一往随机说也。 又观佛三昧经云。 无量劫间身心精进昼夜无懈。 如拂头然。 勤修六度万行大慈大悲等诸功德。 得此白毫相。 然则阿弥陀佛法藏比丘之昔兆载永劫之间。 勤修六度四摄无量无边妙行。 以所积集无量功德获得此白毫功德也。 次白毫相貌者。 经云。 眉间白毫右旋婉转如五须弥山。 右旋婉转者。 正显白毫相貌也。 如五须弥山者。 即喻毫相高大也。 或云旋转如颇梨珠。 或云软如睹罗绵。 或云白如珂雪。 是皆取譬且显其相耳。 此白毫一相中又有八万四千随好。 此相与好即大小差别也。 大而严丽云相。 小而微妙云好也。 其一一好又有八万四千光明。 惠心勘其白毫一相所放光明。 乃有七百五俱胝六百万光明。 次白毫作用者。 谓白毫所放光明中现众佛事也。 依惠心意。 其所现光明遍十法世界化作佛事。 谓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 就其佛身有二。 一始终应同身。 二无而欻有身也。 始终应同者。 如释迦佛示现八相是也。 无而欻有者。 不须八相忽然现者是也。 又或应以菩萨·二乘·比丘·比丘尼·梵王·帝释·国王·大臣等身而得度者即为现其诸身。 如普门品普门示现也。 非啻白毫一相。 八万四千其一一相皆亦如此。 次白毫体性者。 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是中道义(已上)自毫亦即因缘生法。 是故其性即空即假即中也。 即空故非因非果。 毕竟空寂无有体用也。 即假故因果体用万德历然。 一切诸法具足无阙。 然则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声闻缘觉·一切地狱鬼畜·一切修罗人天。 凡百界千如三千世间皆悉摄在弥陀白毫一相中也。 即中道故非有非无。 又非具足非不具足。 离因离果亦不离因果。 无体无用亦非无体用。 如意珠喻应知。 非啻白毫一相备空假中。 余一一相亦具三谛。 又非啻弥陀一佛功德备三谛圆融义。 余一切诸佛皆亦具足圆融无碍也。 又一切诸菩萨皆亦备之。 乃至六趣四生众生无不亦备三谛妙理。 凡于此三谛理凡圣等备迷悟同具。 非啻正报。 依报亦尔。 然则阿鼻依正全处极圣自心。 毗卢身土不越凡下一念。 但虽凡圣同具。 凡夫迷故事用未显。 圣者悟故事用已显。 是天台宗意也。 次白毫利益者。 观佛三昧经云。 观此相者除却九十六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生死之罪。 是则不用彼三谛观。 但观其相灭罪如此。 或罗结白丝。 拟彼毫相见之。 犹灭罪障。 白毫功德存略如斯。 但就应佛论之。 唯有肉髻白毫二相。 而异凡夫二乘及菩萨也。 余相凡夫或有具者。 又有感肉髻者。 昔南岳大师行法花三昧时。 普贤菩萨来摩其顶。 顶上忽生肉髻。 又沙门遵式行般舟三昧四十九日。 常行不坐卧。 由此受病吐血甚多。 而以死为期终不退转。 亲见观音。 垂手其口引出数虫。 复舒指注甘露于口。 身心清凉呕血顿止。 既而顶高寸余。 宛似肉髻。 然此是勇猛精进之功一时感得而已。 非常途之事也。 凡夫设虽具足相好。 胜劣明昧全非比校。 应佛功德既已如此。 况又报佛功德乎。 佛身功德大概如此。 次观无量寿经者。 此经乃说定散二门明往生行。 所谓三福九品散善十三定善也。 先三福者。 经云。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孝养父母者。 就此有世间孝养。 有出世孝养。 世间孝养者。 孝经等说是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次出世孝养者。 如说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断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是也。 夫离父母家。 不顾其养。 剃除头发犯毁伤戒。 不聚无子。 致无后患。 如此且似忘恩背德。 然至其引父母入无为门。 终出二种生死登无上佛位者。 岂有孝之又过于此者耶。 苟有大德不拘小节。 如彼泰伯短发文身自从吴越之俗。 违于身体发肤之义。 然孔子称之曰。 其可谓至德矣。 又如夷齐。 饿死首阳致无后患。 然孔子称之。 求仁得仁者也。 世贤其犹如是。 况出世之人耶。 故心地观经云。 若人欲报父母恩。 代于父母发誓愿。 入阿兰若菩提道场。 昼夜常修于妙道。 如彼南岳·天台·玄奘·慈恩等诸师者。 智行内积名誉外显。 德耀千古道传万代。 岂非显父母之大者耶。 又律中有生缘奉事法。 谓父贫者置寺内养之。 母贫者置寺内养之梵网经云。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 孝顺至道之法。 孝名为戒。 奉事师长者。 于此亦有世·出世师。 世间师者。 教授仁·义·礼·智等之道。 礼·乐·射·御等之法者是也。 出世师者。 教授出离生死·趣向菩提之道者是也。 就出世师或有训圣道得道之法。 或有诲净土往生之法。 各随其宗授其教法。 乃至教示一句一偈皆是师也。 然出世师恩胜父母恩。 全非比校。 故道宣律师云。 父母七生师僧累劫。 有沙弥道衍者。 为奉事师生涯不受具戒始终仕师。 由其功德终得往生矣。 又舍利弗弟子有均提沙弥者。 亦为事师不受具戒。 此类非一。 学者当自策励踏辙于先贤也。 慈心不杀者。 十善之中初不杀也。 十善之中不杀最善。 故别举之。 或可四无量心中初慈无量也。 即举初一摄后三也。 慈无量者。 缘诸众生与乐之心也。 悲无量者。 缘诸众生救苦之心也。 喜无量者。 拔苦与乐喜快之心也。 舍无量者。 冤亲平等之心也。 是即于禅定中修此四心也。 修十善业者。 一者不杀生。 二者不偷盗。 三者不邪淫。 四者不妄语。 五者不绮语。 六者不恶口。 七者不两舌。 八者不贪。 九者不瞋。 十者不邪见也。 如天台宗有四教四无量心及十善业。 如真言宗有五种四无量心及十善业。 事相虽同观心则有浅深。 故有如是不同也。 受持三归者。 归依佛法僧也。 此有多种。 谓翻邪三归·五戒三归·八戒三归·十戒三归·具戒三归·菩萨戒三归等也。 大分不出二种。 一者大乘三归。 二者小乘三归也。 具足众戒者。 天台意者有二具足戒。 谓大乘具足戒·小乘具足戒也·大乘依梵网持五十八戒也。 小乘依四分·五分·十诵·僧祇等律。 比丘持二百五十戒。 比丘尼持五百戒也。 不犯威仪者。 是亦有大乘威仪。 有小乘威仪。 大乘八万威仪。 小乘三千威仪也。 发菩提心者。 诸师意不同也。 天台有四教菩提心。 谓藏·通·别·圆是也。 如止观说。 真言有三种菩提心。 谓行愿·胜义·三摩地是也。 如菩提心论说。 华严菩提心如菩提心义及游心安乐道等说。 三论法相菩提心如彼宗章疏说。 又有善导所释菩提心。 如观经疏述之。 然则菩提心之一句广亘诸经遍该显密。 诸求往生之人各须发自宗之菩提心。 设无余行以菩提心为往生业也。 深信因果者。 就此有二。 一世间因果。 二出世因果。 世间因果者。 即六道因果也。 如正法念经说。 出世因果者。 即四乘因果也。 如诸大小乘经说。 若就出世因果遍论诸经所说因果。 诸宗之意其义不同。 今且依天台者。 谓华严经说佛及菩萨二种因果。 阿含经说声闻·缘觉二乘因果。 方等诸经说四乘因果。 般若诸经说通·别·圆三教因果。 法华经但说佛因果。 涅槃经亦说四乘因果也。 然则深信因果之言遍摄一代圣教。 设无余行以此一行亦得往生也。 若于此因果起疑谤者。 非啻不往生应堕恶道也。 昔相宗学生新罗国顺璟法师诽谤花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文。 忽大地破裂即身堕地狱。 其坑后尚在焉云。 此是诽谤佛乘因果堕地狱也。 诚可畏也。 读诵大乘者。 读诵者。 即是五种法师之中略举转读·讽诵二师以显受持等三师也。 若约十种法行。 即是略举披读·讽诵二种法师。 以显书写供养等八种法行也。 大乘之言以简小乘。 非是别指一经。 通亘一切显密诸大乘经。 然则读诵大乘一句遍摄如来一代大乘诸经也。 劝进行者者。 谓有圣道行者。 有净土行者。 各就其门劝进其行。 即以此劝进为往生业也。 三福业因大概如斯。 凡净土学人亦应学大藏经。 所以然者。 此经三福业中所说诸行行相散说已在于诸经中。 不学诸经何以知之。 矧又解说法师乎。 次十三定善九品散善如前日粗述之。 坐久恐劳听徒。 故略之耳。 第五七日阿弥陀佛双卷经五祖影某甲禅门图画阿弥陀佛尊容及五祖影像庆赞供养。 故吾今重称扬赞叹之。 先赞叹阿弥陀佛功德者。 即有依正二报功德。 先依报者。 彼佛国中所有宝地宝树宝池宝殿等及地下地上一切庄严也。 先宝地者。 大经中说七宝为地。 观经中说琉璃为地。 阿弥陀经中说黄金为地。 三经说异。 以何为实。 予熟案之。 以实论之。 以不可说无量妙宝为彼国地。 然大经说七宝为地者。 此娑婆俗即以七宝为殊胜宝。 是故佛欲顺其乐欲令众生生欣心。 故为此说也。 观经中说琉璃地者。 此经又劝众生观想。 欲以水观为地观前方便。 故说琉璃地。 以是水相似彼平地复似琉璃故也。 阿弥陀经说黄金为地者。 七宝之中以黄金为第一。 此亦顺乐欲耳。 次宝树者。 如此娑婆世界林树以成佳景。 彼地虽妙若无宝树则何足为庄严。 准此土故有宝树也。 其宝树高八千由旬。 亦无老死者。 亦无小生者。 亦无初生渐长者。 起即同时顿起量数等齐。 以是彼界无漏无生无有生死渐长之义也。 就此宝树有纯有杂。 纯树者。 根茎枝叶等唯同一宝以严成之。 无杂余宝。 故云纯树也。 杂树者。 若根茎若枝叶众宝杂饰。 故云杂树也。 次宝池者。 虽有宝树若无宝池亦未名好。 一为不空世界。 二为庄严依报。 为斯义故有宝池也。 次宝殿者。 宝树·宝池虽是精妙。 若无宝殿彼土圣众何处住在。 故有宝殿也。 凡如此等依报庄严皆从阿弥陀佛无漏心中流出。 由佛心是无漏故庄严亦是无漏也。 加之有自然衣服。 有自然饮食。 非是行者自业之所感得。 皆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也。 次正报功德者。 阿弥陀佛身量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有八万四千相。 其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好。 其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又观音势至及彼土所有菩萨人天。 皆悉摄在阿弥陀佛正报功德。 以彼五通等身心功德是亦佛愿力所成也。 是故虽双卷经说彼土诸依正功德。 经题唯云无量寿经。 此即由经中所说依正功德皆悉彼佛愿力所成故也。 次无量寿经者。 夫如来设教皆为众生济度。 而众生根机无量故。 如来教法亦是无量。 今此经者为令众生往生净土说之。 故此经中即明阿弥陀佛修因感果极乐净土二报庄严。 是为令众生发欣求心也。 然释此经。 诸师领解途辙不同。 今且依善导和尚意。 此经偏说专修念佛为众生往生正业也。 何以知之。 经说彼佛因位本愿云。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此即彼佛因位法藏比丘之时。 于世自在王佛之所。 睹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 就中选择所立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也。 然四十八愿中愿其行者。 唯此第十八愿而已。 而此愿中不愿余行。 但立念佛一行以为本愿。 故知此经偏说专修念佛为正业也。 所谓本愿念佛者。 即口称彼佛名号也。 故善导和尚观念法门中。 引此本愿文曰。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 称我名字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往生礼赞中亦引此文曰。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熟顾我等众生若以自力而求往生必有疑心。 未审此行业契彼佛意也否。 是则往生之事恐亦难矣。 然今既修彼佛选定行业。 又复彼佛誓愿已成。 十劫以前已得成佛。 知是我等往生之道决矣。 岂不亦大幸乎。 是故此经下卷说此愿成就文云。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又凡四十八愿庄严净土。 华池宝阁无非愿力。 何于其中可独疑惑念佛往生愿乎。 又往生业因虽决定于念佛一行。 而行者根性自有上中下。 故此经明三辈往生。 即上辈文云。 其上辈者。 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修诸功德。 愿生彼国。 中辈文云。 其中辈者。 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 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多少修善。 奉持斋戒。 起立塔像。 饭食沙门。 悬缯然灯。 散华烧香。 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下辈文云。 其下辈者。 假使不能作诸功德。 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无量寿佛。 愿生其国。 此三辈中虽举菩提心等余行。 望上所说彼佛本愿。 意在众生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故云一向也。 故观念法门中善导释曰。 又此经下卷初云。 佛说。 一切众生根性不同。 有上中下。 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 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由知三辈共是念佛一行也。 凡一向者遮余之词。 例如彼五天竺有三种寺。 一者一向大乘寺。 此寺之中无学小乘。 二者一向小乘寺。 此寺之中无学大乘。 三者大小兼行寺。 此寺之中大小兼学。 故云兼行寺也。 是则大小两寺有一向言。 兼行之寺无一向言。 由是当知。 此经一向之言亦遮余也。 若夫念佛之外兼修余行则非一向也。 然此三辈文中说余行者即有三意。 一者为废诸行归于念佛而说诸行也。 二者为助成念佛而说诸行也。 三者为念佛与诸行各立三品而说诸行也。 此三义中初义为正。 其旨如上应知。 次此经流通分中说云。 佛语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已上)虽上三辈文中念佛之外说诸功德。 今至流通不赞余善。 但赞念佛为大利无上也。 念佛功德胜余功德明矣。 是则诸行一往随机说之而已。 夫大利者对小利之言。 无上者对有上之言也。 既指一念云大利亦云无上。 何况百念千念万念乎。 普劝一切往生人等。 应当一向专称大利无上名号。 何舍无上大利念佛。 而执有上小利余行乎。 又此经下卷云。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此经者。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夫释尊遗法有正·像·末三时差别。 然其正法五百年间教·行·证三俱具足。 故有如教修行现得证者。 其像法一千年间但有教·行无得证者。 末法万年之间但有教法无行·证人。 至末法万年后。 如来遗教皆悉灭尽。 尔时但有此无量寿经止住百岁。 此经止住者。 即念佛止住。 问曰。 经唯云特留此经。 何云念佛止住乎。 答曰。 此经所诠全在念佛。 其旨见前不能再出。 善导·怀感·惠心等意亦复如是。 所以然者此经虽有菩提心之言。 未说菩提心之行相。 而说菩提心行相者广在菩提心经等。 而彼经先灭。 菩提心之行何因修之。 又虽有持戒之言。 未说持戒行相。 而说持戒之行相者广在大小戒律。 而彼戒律先灭。 持戒之行何因修之。 自余诸行准此可知。 故善导往生礼赞释此文曰。 万年三宝灭。 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又释此文略有四意。 一者圣道净土二教住灭前后。 二者十方西方二教住灭前后。 三者兜率西方住灭前后。 四者念佛诸行二行住灭前后也。 一圣道净土二教住灭前后者。 谓圣道门诸经先灭。 故云经道灭尽。 净土门此经特留。 故云止住百岁也。 当知圣道机缘浅薄。 净土机缘深厚也。 二十方西方二教住灭前后者。 谓十方净土往生诸教先灭。 故云经道灭尽。 西方净土往生此经特留。 故云止住百岁也。 当知十方净土机缘浅薄。 西方净土机缘深厚也。 三兜率西方二教住灭前后者。 谓上生兜率诸教先灭。 故云经道灭尽。 往生西方此经特留。 故云止住百岁也。 当知兜率虽近缘浅。 极乐虽远缘深也。 四念佛诸行二行住灭前后者。 诸行往生诸教先灭。 故云经道灭尽。 念佛往生此经特留。 故云止住百岁也。 当知诸行往生机缘最浅。 念佛往生机缘甚深也。 问曰。 既云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世尊慈悲何教不留。 而不留余经特留此经有何意也。 答曰。 特留此经者其有深意欤。 若依善导意者。 此经之中已说弥陀如来念佛往生本愿。 故释尊慈悲为留念佛殊留此经也。 凡四十八愿皆虽本愿。 殊以念佛为往生规。 故善导释云。 弘誓多门四十八。 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 专心想佛佛知人。 故知四十八愿中特以念佛往生之愿为本愿中之王也。 故特留此经也。 例如彼观无量寿经中不付属定散之行。 唯独付属念佛之行。 是即顺彼佛愿故付属念佛一行也。 总此无量寿经说念佛往生文有七所。 一本愿文。 二愿成就文。 三上辈中一向专念文。 四中辈中一向专念文。 五下辈中一向专念文。 六无上功德文。 七特留此经文也。 上来双卷经大意略述如斯。 次五祖者。 昙鸾法师·道绰禅师·善导禅师·怀感法师·少康法师是也(传出下第九卷。 故今略之)凡图祖师真影者即有二意。 一为报恩德。 二为见贤思齐也。 然净土宗师资相承乃有二说。 一菩提流支三藏·慧宠法师·道场法师·昙鸾法师·大海禅师·法上法师次第相承。 此出安乐集。 二菩提流支三藏·昙鸾法师·道绰禅师·善导禅师·怀感法师·少康法师次第相承。 此出唐宋两传。 第六七日阿弥陀佛观无量寿经凡诸佛功德不可思议。 然酌巨海一滴提高山片块前已赞叹。 然今更为诸人增进功德再叹其少分。 诸佛有相好功德。 有名号功德。 相好功德如先已释。 名号功德者一切诸佛各有二种名号。 谓通号别号也。 别号者释迦·药师·阿閦等是也。 阿弥陀者即彼佛别号也。 此云无量寿无量光。 此别号功德如前已释之。 通号者如来应供乃至佛世尊等十号是也。 于中佛者具云佛陀。 此翻觉者。 此有三意。 自觉·觉他·觉行穷满也。 自觉者简异凡夫。 此由声闻狭劣唯能自利阙无利他大悲故。 觉他者简异二乘。 此由菩萨有智故能自利有悲故能利他。 常能悲智双行不著有无故。 觉行穷满者简异菩萨。 此由如来智行已穷时劫已满出过三位故名为觉者也。 往生要集对治懈怠章举佛功德二十种中。 第二赞叹名号功德。 引维摩经云。 诸佛色身威相种姓戒定智慧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 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具诸佛法悉皆同等。 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 名为多陀阿伽度。 名为佛陀。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 汝以劫寿不能尽受。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 多闻第一得念总持。 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已上)又西方要决云。 诸佛愿行成此果名。 但能念号具包众德。 故成大善(已上)次观无量寿经者。 粗释大意者。 凡欲依教起行必当先知教相。 言教相者。 谓如来一代法门浅深大小权实等差别也。 然诸宗立教其旨不同。 如法相宗立三时教以摄一代诸教。 如三论宗立二藏教摄大小诸教。 华严宗立五教。 天台宗立四教。 今我净土宗道绰禅师安乐集立圣道净土二教摄一代圣教。 初圣道门者。 谓于此娑婆世界断惑开悟至果之道也。 就此总分有二。 谓大乘圣道·小乘圣道也。 若别论者四乘圣道。 谓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也。 次净土门者。 愿求出此娑婆秽恶境生彼安乐不退国之道也。 所以立二门者。 即为令舍圣道入净土门也。 就此又有二由。 一由去大圣是遥远也。 二由理深解微也。 立此二门非独绰一师。 昙鸾·天台·迦才·慈恩等诸师皆有此意。 且昙鸾法师引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 以立难行易行二道。 所谓难行道者即是圣道门也。 易行道者即是净土门也。 难行易行·圣道净土其言虽异其意是同。 天台·迦才同之。 可知。 又慈恩西方要决云。 亲逢圣化道悟三乘。 福薄因疏劝归净土。 此中二乘者即圣道门也。 净土者即净土门也。 三乘净土圣道净土其名虽异其意亦同。 然则今时末代众生知自无三学分。 则须舍圣道归入净土也。 今此观经偏说往生净土行业。 初说定散二善且随一切诸机。 次简念佛一行以显如来本意。 故经云。 佛告阿难。 汝好持是语。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等(云云)善导疏曰。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 正明付属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则此经之意。 于净土诸行中令舍杂行专修念佛也。 故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判其胜劣得失。 即彼疏云。 次就立行信者。 然行有二种。 一者正行。 二者杂行(云云)就此二行乃有五番相对。 一亲疏对。 二远近对。 三有间无间对。 四回向不回向对。 五纯杂对也。 一亲疏对者。 修正行者甚亲阿弥陀佛。 故疏上文云。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故名亲缘也。 修杂行者口不称佛佛不闻之。 身不礼佛佛不见之。 心不念佛佛不知之。 彼此三业常相舍离。 故名疏行也。 二近远对者。 修正行者邻近彼佛。 故疏上文云。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 故名近缘。 修杂行者不愿见佛佛不应念现在目前。 故名远也。 但亲近义虽似是一。 善导之意分而为二。 其旨见于疏文。 故今引释耳。 三无间有间对者。 修正行者乃于彼佛忆念不间断。 即疏文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是也。 修杂行者乃于彼佛忆念间断。 即疏文云心常间断是也。 四回向不回向对者。 修正行者纵令不用回向自然成往生业。 故疏上文云。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 云何具足。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修杂行者用回向时成往生业。 若不回向不成往业。 即疏文云虽可回向得生是也。 五纯杂对者。 修正行者是纯极乐之行。 而不通余人天及三乘等业。 亦不通余十方净土业。 故名纯也。 杂行不然。 即通人天三乘及十方净土往生业因。 故云杂也。 又善导和尚往生礼赞序判此专杂得失云。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何以故。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不违教故。 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 百时希得一二。 千时希得三五。 何以故。 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与教相违故。 不顺佛语故。 系念不相续故。 忆想间断故。 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 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 心生轻慢虽作业行。 常与名利相应故。 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 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 予比日见闻诸方道俗。 解行不同。 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 十即十生。 杂修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前文虽许千中五三。 后文则曰见闻诸方千中无一。 导师在世已尔。 何况今时时机共衰。 岂舍百即百生专修。 可修千中无一杂行乎。 行者善自思量。 右说法六条者。 外记禅门(安乐房遵西父也)修七七日逆修之时。 乃以上人为前六会导师。 是其随闻记也。 结愿唱导真观勤之。 故今略之。 但此录有二本。 或有真字。 或有假字。 未知何正。 今且就真字本集之者也。 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八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九厌欣沙门了惠集录汉语第一之九(当卷有二章)净土五祖传第十一善导十德第十二类聚净土五祖传第十一第一位昙鸾法师(六传)一续高僧传第七(义解篇)云。 释昙鸾或为峦。 未详其氏。 雁门人也。 家近五台山。 神迹灵怪逸于民听。 时未志学。 便往寻焉。 备觌遗踪心神欢悦便即出家。 内外经籍具陶文理。 而于四论佛性弥所穷研。 读大集经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 因而注解。 文言过半便感气疾。 权停笔功。 周行医疗。 行至汾州秦陵故墟。 入城东门。 上望青霄忽见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 由斯疾愈欲继前作。 顾而言曰。 命惟危脆不定其常。 本草诸经具明正治。 长年神仙往往间出。 心愿所指修习斯法。 果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 承江南陶隐居者方术所归广博弘瞻海内宗重。 遂往从之。 既达梁朝。 时大通中也。 乃通名云。 北国虏僧昙鸾故来奉谒。 时所司疑为细作推勘。 无有异词。 以事奏闻。 帝曰。 斯非觇国者。 可引入重云殿。 仍从千迷道。 帝先于殿隅却坐绳床。 衣以袈裟。 覆以衲帽。 鸾至殿前顾望无承对者。 见有施张高座上安几拂正殿中傍无余座。 径往升之。 竖佛性义。 三命帝曰。 大坛越佛性义深。 略已标叙。 有疑赐问。 帝却衲帽。 便以数关往复。 因曰。 今日向晚。 明须相见。 鸾从座下仍前直出。 诘曲重沓二十余门一无错误帝极叹讶曰。 此千迷道从来旧时往还疑阻。 如何一度遂乃无迷。 明旦引入大极殿。 帝降阶礼接问所由来。 鸾曰。 欲学佛法恨年命促减。 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 帝曰。 此傲世遁隐者。 比屡征不就。 任往造之。 鸾寻致书通问。 陶乃答曰。 去月耳闻音声。 玆辰眼受文字。 将由顶礼岁积故使真应来仪。 正尔整拂藤薄。 具陈花水。 端襟敛思伫聆警锡。 及届山所接对欣然。 便以仙方十卷用酬远意。 还至浙江。 有鲍郎子神者。 一鼓涌浪七日便止。 正值波初无由得度。 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 心如所请当为起庙。 须臾神即见形。 状如二十。 来告鸾曰。 若欲度者明旦当得。 愿不食言。 及至明晨涛犹鼓怒。 才入船里怙然安静。 依期达帝具述由缘。 有敕为江神更起灵庙。 因即辞还魏境。 欲往名山依方修治。 行至洛下。 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 鸾往启曰。 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 留支唾地曰。 是何言欤。 非相比也。 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 纵得长年少时不死。 终更轮回三有耳。 即以观经授之曰。 此大仙方。 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也。 鸾寻顶受。 所赍仙方并火烧之。 自行化他流靡弘广。 魏主重之号为神鸾焉。 下敕令住并州大岩寺。 晚复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忠寺。 时往介山之阴。 聚徒蒸业。 今号鸾公岩是也。 以魏兴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遥山寺。 春秋六十有七。 临至终日幡花幢盖高映院宇。 香气蓬勃音声繁闹。 预登寺者并同嘱之。 以事上闻。 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 营建砖塔。 并为立碑。 今并存焉。 然鸾神宇高远机变无方。 言晤不思。 动与事会。 调心练气。 对病识缘。 名满魏都。 用为方轨。 因出调气论。 又著作王邵随文注之。 又撰礼净土十二偈续龙树偈后。 又撰安乐集两卷等。 广流于世。 仍自号为有魏玄简大士云。 二安乐集(道绰)下云。 昙鸾法师康存之日常修净土。 亦每有世俗君子。 来呵法师曰。 十方佛国皆为净土。 法师何乃独意注西。 岂非偏见生也。 法师对曰。 吾既凡夫智慧浅短。 未入地位。 念力须均。 如似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 岂得纵放全无所归。 虽复难者纷纭而法师独决。 是以无问一切道俗。 但与法师一面相遇者。 若未生正信劝令生信。 若已生正信者皆劝归净国。 是故法师临命终时。 寺傍左右道俗皆见幡花映院。 尽闻异香。 音乐迎接遂往生也。 三迦才净土论云。 沙门昙鸾法师者并州汶水人也。 魏末高齐之初犹在。 神智高远三国知闻。 洞晓众经独步人外。 梁国天子萧王恒向北礼昙鸾菩萨。 注解天亲菩萨往生论裁成两卷。 法师撰集无量寿经奉赞七言偈百九十五行并问答一卷流行于世。 劝道俗等决定往生得见诸佛。 恒请龙树菩萨临终开悟。 诚如所愿此方报尽半宵之内现圣僧像。 忽来入室云。 我是龙树菩萨。 便为说曰。 已落之叶不可更附枝也。 未束之粟不可仓中求也。 白驹过隙不可暂时留也。 已去者叵反。 未来未可追。 现在今何在。 白驹难可回。 法师妙达言旨。 知是告终。 即半夜内发遣使者。 遍告诸村白衣弟子及寺内出家弟子。 可三百余人。 一时云集。 法师沐浴着新净衣。 手执香炉。 正向西坐。 教诫门徒。 索西方业。 日初出时大众齐声念弥陀佛便即寿终。 寺西五里之外有比丘尼寺。 并是门徒。 明相出后集堂食粥。 举众皆闻空内有微妙音乐西来东去。 中有智者。 告大众言。 法师和上一生教人修净土业。 今此音声向东去者。 必应多是迎法师来。 食讫相命睹法师去。 庭前相待未出寺庭之间。 复闻音乐远在空中向西而去。 尼僧等相与至彼乃见无常。 此依经论定得生西方也。 四瑞应传云。 齐朝昙鸾法师家近五台。 洞明诸教。 因得此土仙经十卷。 欲访陶隐居学仙术。 后逢三藏菩提问曰。 佛法中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否。 三藏唾地警曰。 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 纵得延寿年尽须堕。 即将无量寿观经授与鸾曰。 此大仙方。 依而行之长得解脱永离生死。 鸾便须火遂焚仙经。 忽于半夜见一梵僧。 入房语鸾曰。 我是龙树菩萨。 便说偈曰。 落叶不可更附枝。 未束粟不可仓中求。 白驹过隙不可暂驻。 已去者叵反。 未来未可追。 现在今何在。 白驹难可回。 法师乃知寿终集弟子三百余人。 自执香炉向西教诫门徒劝崇西方。 以日初出时齐声念佛。 即便寿终。 寺西五里有一尼寺。 闻空中音乐西来东去。 须臾又闻东来西去。 五新修往生传云。 释昙鸾雁门人也。 少游五台。 感其灵异。 自誓出俗。 三乘顿渐具陶文理。 又尝抱疾行至汾州。 俄见云荫如盖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 鸾方瞬目疾乃随愈。 鸾于是复用心佛道。 常如不及。 开蒙诱俗无问远近。 初鸾好为术学。 闻陶隐居得长生法。 千里就之。 陶以仙经十卷授鸾。 鸾跃然自得。 以为神仙之术其必然也。 后还洛下遇菩提留支。 意颇得之问支曰。 佛道有得长生乎。 具能却老为不死乎。 支笑而对曰。 长生不死吾佛道也。 旋以观无量寿经授之曰。 汝可诵此则三界无复生。 六道无攸往。 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 其为寿也有劫石焉。 有河沙焉。 河沙之数有极。 寿量之数无穷。 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 鸾承其语骤起深信。 遂焚所学仙经。 而专观经焉。 每于观经得其理义。 修三福业。 想像九品。 虽夫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不懈于始念。 魏主怜其志尚又嘉其自行化他流靡弘广号为神鸾。 敕住并州大岩寺。 未几移住汾州玄忠寺。 一夕鸾正持诵。 见一梵僧掀昂而来入其室。 曰吾龙树也。 所居净土。 以汝有净土之心故来见汝。 鸾曰。 何以教我。 树曰。 已去不可反而失。 鸾以所见胜异必知死生之期届矣。 即集弟子数百人咸陈教诫言。 其四生役役其止无日。 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 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 因令弟子齐声高唱阿弥陀佛。 鸾乃西向冥目。 顿颡而示灭。 是时道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由西而来。 良久乃寂。 六龙舒净土文云。 昙鸾初自陶隐居得仙经十卷。 鸾欣然自得以为。 神仙必可致也。 后遇僧菩提留支问云。 佛道长生乎。 能却老不死乎。 支云。 长生不死吾佛道也。 遂以十六观经与之云。 汝可诵此。 则三界无复生。 六道无复往。 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 其为寿也有劫石焉。 有河沙焉。 沙石之数有限。 寿量之数无穷。 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 鸾深信之。 遂焚仙经而专修观经。 虽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亦不懈怠。 魏主怜其志尚。 又嘉其自行化他流传甚广号为神鸾。 一日告弟子云。 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 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 因令弟子高声念阿弥陀佛。 向西闭目叩头而亡。 是时僧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从西而来。 良久乃止。 第二位道绰禅师(四传)一续高僧传第二十四(习禅篇)云。 释道绰姓卫并州汶水人。 弱龄处俗。 闾里以恭让知名。 十四出家。 宗师经诰。 大涅槃部偏所弘传讲二十四遍。 晚事瓒禅师修涉空理。 亟沾徽绩。 瓒清约雅素慧悟开天。 道振朔方。 升名晋土。 绰禀服神味。 弥积岁时。 承昔鸾法师净土诸业。 便甄简权实。 搜酌经论。 会之通衢。 布以成化。 克念缘数想观幽明。 故得灵相潜仪有情欣敬。 恒在汶水石壁谷玄忠寺。 寺即齐时灵鸾法师之所立也。 中有鸾碑。 具陈嘉瑞。 事如别传。 绰般舟方等岁序常弘。 九品十观分时绍务。 尝于行道际有僧。 念定之中见绰缘佛珠数相量如七宝大山。 又睹西方灵相。 繁缛难陈。 由此盛德日增。 荣誉远及。 道俗子女赴者弥山。 恒讲无量寿观将二百遍。 导悟自他用为资神之宅也。 词既明诣说甚适缘。 此事引喻听无遗拘。 人各捏珠口同佛号。 每时散席响弥林谷。 或邪见不信。 欲相抗毁者及睹绰之相善饮气而归。 其道感物情为若此也。 曾以贞观三年四月八日。 绰知命将尽通告事相。 闻而赴者满于山寺。 咸见鸾法师在七宝船上。 告绰云。 汝净土堂成。 但余报未尽耳。 并见化佛住空天花下散。 男女等以裙襟承得薄滑可爱。 又以干地插莲花不萎者七日。 及余善相不可殚纪。 自非行感伦通讵能会此者乎。 年登七十忽然龀齿新生如本全无历异。 加以报力休健容色盛发。 谈述净业理味奔流。 词吐包蕴气沾醇醴。 并劝人念弥陀佛名。 或用麻豆等物而为数量。 每一称名便度一粒。 如是率之。 乃积数百万斛者。 并以事邀结。 令摄虑静缘通俗向其绥道望风而成习矣。 又年常自业穿诸木栾子以为数法。 遗诸四众教其称念。 屡呈祯瑞。 具叙行图。 着净土论二卷。 远谈龙树天亲。 迩及僧鸾惠远。 并遵崇净土明示昌言。 文旨该要详诸化范。 传灯县。 岁积弥新。 传者重其陶蓥风神研精学观故。 又述其行相。 自绰宗净业坐常面西。 晨宵一服鲜洁为体。 仪貌充伟并部推焉。 顾眄风生舒颜引接。 六时笃敬初不缺行接唱承拜生来弗绝。 谗有余暇口诵佛名。 日以七万为限。 声声相注弘于净业。 故得镕铸有识师训观门。 西行广流斯其人矣。 沙门道抚名胜之僧。 京寺弘福逃名往赴既达玄忠同其行业。 宣通净土所在弥增。 今有惰夫口传摄论唯心不念。 缘境又乖。 用此招生。 恐难继想。 绰今年八十有四而神气明爽。 宗绍存焉。 二迦才净土论云。 沙门道绰法师者亦是并州晋阳人也。 乃是前高德大鸾法师三世已下悬孙弟子。 讲涅槃经一部。 每常赞叹鸾法师智德高远自云。 相去千里悬殊。 尚舍讲说修净土业已见往生。 况我小子所知所解何足为多将此为德。 从大业五年已来即舍讲说修净土行。 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礼拜供养相续无间。 贞观已来为开悟有缘。 时时敷演无量寿观经一卷。 示诲并土晋阳大原汶水三县道俗。 七岁已上并解念弥陀佛。 上精进者用小豆为数。 念弥陀佛得八十石或九十石。 中精进者念五十石。 下精进者念二十石。 教诸有缘不向西方涕唾便利。 不背西方。 坐卧。 撰安乐集两卷见行于世。 去贞观十九年岁次乙巳四月二十四日。 悉与道俗取别。 三县内门徒就别前后不断。 难可记数。 至二十七日于玄忠寺寿终。 时有白云从西方来。 变为三道白光。 于自房中彻照通过。 终讫乃灭。 后烧坟陵。 时复有五色光三道。 于空中现映绕日轮。 绕讫乃止。 复有紫云。 三度于坟上现。 遗终弟子同见斯瑞。 若准经断并是诸佛慈善根力能令众生见如此事。 又准花严经偈说。 又放光明名见佛。 此光觉悟命终者。 念佛三昧必见佛。 命终之后生佛前。 三瑞应传云。 唐朝道绰禅师并州人也。 玄忠寺。 讲观经二百遍。 三县七岁并解念佛。 自穿槵珠。 劝人念佛。 语常含笑。 不曾面背西。 语善导曰。 道绰恐不往生。 愿师入定为佛得否。 善导入定见佛百余尺。 问曰。 道绰现修念佛三昧。 不知舍此报身得往生否。 又问曰。 何年月得生。 答曰。 伐树连下斧。 无缘莫共语。 还家莫辞苦。 又令绰忏悔。 一者安置经像于浅处。 自居安稳房中。 二者作功德使出家人。 对十方僧忏悔。 三者因修建伤损含生。 对众生忏悔。 又问。 终时有何瑞相令人见闻。 答曰。 亡日我放白毫远照东方。 此光现时来生我国。 果至亡日三道光照房内。 又见昙鸾法师七宝池中。 语曰。 净土已成。 余报未尽。 紫云坟上三度现。 四新修往生传云。 释道绰并州人。 弃家已来历访名师。 后闻瓒禅师理行兼着。 卑志事之。 寻憩石壁谷玄忠寺。 寺即后魏昙鸾法师旧止也。 鸾于其寺久蕴净业。 至其亡日叠有祥异。 郡人奇之。 捃摭其事刻之于石。 绰读其文弥深信。 讲涅槃经二十余遍每叹。 鸾法师智德高远尚舍讲说修净土业已得往生。 况我小子所解何足为多。 而恃此为德。 即舍讲说修净土行。 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日别七万遍为限。 礼拜供养相续无间。 为开悟有缘每讲观经二百余遍示诲道俗。 七岁已上念阿弥陀佛。 教用小豆为数。 上者念得九十八十石。 中者念得五十石。 下者三十石教诸有缘不向西方大小便利涕唾。 不背西坐。 声声相注弘净土业。 每见佛住空中。 天华下散。 大如钱。 其色鲜白遍满虚空。 大众以手承花。 人人皆得七日不萎。 又撰安乐集两卷。 见行于世。 唐贞观三年四月八日。 道俗集其寺。 示如来之降生也。 且见鸾于空中乘七宝船。 由其上而指绰曰。 汝于净土堂宇已成。 但惟报命未尽。 尔复见化佛与化菩萨飘飖在空。 众乃惊叹大生信服。 虽夫无种阐提之人亦率服之。 以故唐初并汾诸郡重渍净业由绰盛焉。 贞观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遇疾。 道俗省觐者不可胜记。 至二十七日欲终时。 又有圣众。 从西方来。 两道白光入房彻照。 终讫乃灭。 又欲殡时复有异光。 于空中现。 殡讫乃止。 复有紫云。 于塔上三度现。 众人同见斯瑞。 第三位善导禅师(六传)一续高僧传第三十七(遗身篇)云。 近有山僧善导者。 周游寰求访道津。 行至西河遇道绰师唯行念佛弥陀净业。 既入京师广行此化。 写弥陀经数万卷。 士女奉者其数无量。 时在光明寺说法。 有人告导曰。 今念佛名。 定生净土不。 导曰。 定生定生。 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 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 上柳树表。 合掌西望倒投。 身下至地遂死。 事闻台省。 二瑞应传云。 唐朝善导禅师姓朱泗州人也。 少出家。 时见西方变相叹曰。 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 及受具戒妙开律师。 共看观经悲喜交叹乃曰。 修余行业迂僻难成。 唯此观门定超生死。 遂至绰禅师所。 问曰。 念佛实得往生否。 师答曰。 各辨一莲花行道七日不萎者即得往生。 又东都英法师讲华严经四十遍。 入绰禅师道场游三昧。 而叹曰。 自恨多年空寻文疏劳身心耳。 何期念佛不可思议。 禅师云。 经有诚言。 佛岂妄语。 禅师平生常乐乞食。 每自责曰。 释迦尚乃分卫。 善导何人端居索供养。 乃至沙弥并不受礼。 写弥陀经十万卷。 画净土变相三百铺。 所见塔庙无不修葺。 佛法东行未有禅师之盛德矣。 三新修往生传云。 释善导不悉何许人。 周游寰求访道津。 唐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行方等忏。 及净土九品道场讲观经。 导大喜曰。 此真入佛道之津要。 修余行业迂僻难成。 惟此观门速超生死吾得之矣。 于是笃勤精苦若救头然。 续至京师激发四部弟子。 无问贵贱。 彼屠沽辈亦击悟焉。 导入堂则合掌跪一心念佛。 非力竭不休。 乃至寒冷亦须流汗。 以此相状表于至诚。 出即为人说净土法化诸道俗。 令发道心修净土行。 无有暂时不为利益。 三十余年无别寝处。 不暂睡眠。 除洗浴外曾不脱衣。 般舟·行道礼佛·方等以为己任。 护持戒品纤毫不犯。 曾不举目视女人。 一切名利无心起念。 绮词戏笑亦未之有。 所行之处争申供养。 饮食衣服四事丰饶皆不自入。 并将回施。 好食送大厨供养徒众。 唯食粗恶才得支身。 乳酪醍醐皆不饮啖。 诸有施将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 所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堵。 所在之处见坏伽蓝及故博塔等皆悉营造。 然灯续明岁常不绝。 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 始终无改。 化诸有缘。 每自独行不共众去。 恐与人行谈论世事妨修行业。 其有暂申礼谒闻说少法。 或得同预道场亲承教训。 或曾不见闻披寻教义。 或展转授净土法门。 京华诸州僧尼士女或投身高岭。 或寄命深泉。 或自堕高枝。 焚身供养者略闻四远。 向百余人。 诸修梵行弃舍妻子者。 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遍者。 念阿弥陀佛日得一万五千至十万遍者。 及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不可知数。 或问导曰。 念佛之善生净土耶。 对曰。 如汝所念遂汝所愿。 对已导乃自念阿弥陀佛。 如是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 十声至百声光亦如之。 导谓人曰。 此身可厌。 诸苦逼迫。 情伪变易无暂休息。 乃登所居寺前柳树。 西向愿曰。 愿佛威神骤以接我。 观音势至亦来助我。 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惊怖。 不于弥陀法中以生退堕。 愿毕于其树上投身自绝。 时京师士大夫倾诚归信。 咸收其骨以葬。 高宗皇帝知其念佛口出光明。 又知舍报之时精至如此。 赐寺额为光明焉。 四又云。 唐往生高僧善导临淄人也。 幼投密州明胜法师出家。 诵法华维摩。 勿自思曰。 教门非入一道一途。 若不契机功即徒设。 于是投大藏经。 信手探之得无量寿观经。 便喜诵习于十六观。 恒谛思惟。 忱节西方以为冥契。 欣惠远法师胜躅。 遂往庐山观其遗范。 乃豁然增思。 自后历访名德。 幽求妙门功微理深未有出般舟三昧者。 毕命斯道。 后遁迹终南悟真寺。 未逾数载。 观想忘疾已成深妙。 便于定中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 涕泗交流举身投地。 既获胜定随方利物。 初闻绰禅师晋阳开阐。 欲不远千里从而问津。 时逢玄冬之首。 风飘落叶填满深坑。 遂挈瓶钵入中安坐。 一心念佛。 不觉已度数日。 乃闻空中声曰。 可得前行。 所在游履无复挂碍。 遂出坑进程。 至绰禅师所展会夙心。 绰公即授与无量寿经。 导披卷详之。 比来所睹宛在。 因即入定七日不起。 或问导曰。 弟子念佛。 得往生否。 导令辨一茎莲花。 置之佛前。 行道七日花不萎悴即得往生。 依之七日果然花不萎黄。 绰叹其深诣因请入定观当得生否。 导即入定须臾报曰。 师当忏三罪。 方可往生。 一者师尝安佛尊像在檐牖下自处深房。 二者驱使策役出家人。 三者营造屋宇损伤虫命。 师宜于十方佛前忏第一罪。 于四方僧前忏第二罪。 于一切众生前忏第三罪。 绰公静思往咎。 皆曰不虚。 于是洗心悔谢讫而见导。 即曰。 师罪灭矣。 后当有白光照烛。 是师往生之相也。 导化洽京辈。 道俗归心者如市。 后于所住寺院中画净土变相。 忽催令速成就。 或问其故。 则曰。 吾将往生。 可住三两夕而已。 忽然微疾掩室。 怡然长逝。 春秋六十九。 身体柔软。 容色如常。 异香音乐久而方歇。 时永隆二年三月十四日。 五念佛镜云。 善导阇梨在西京寺内。 与金刚法师挍量念佛胜劣。 升高座遂发愿言。 准诸经中世尊说。 念佛一法得生净土。 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弥陀佛定生净土。 此是真实不诳众生者。 即遣此堂中二像总放光。 若此念佛法虚不生净土诳惑众生。 即遣善导于此高座上即堕大地狱。 长时受苦永不出期。 遂将如意杖指一堂中像。 像皆放光。 六龙舒净土文云。 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 于是笃勤精苦若救头然。 每入佛堂合掌胡跪一心念佛。 非力竭不休。 虽寒冰亦须流汗以表至诚。 出即为众说净土法门。 无暂时不为利益。 三十余年不暂睡眠。 般舟·行道·礼佛·方等专为己任。 护持戒品纤毫不犯。 未尝举目视女人。 绝意名利远诸戏笑。 所行之处净身供养。 饮食衣服有余并以回施。 好食送大厨供众。 粗恶自食。 乳酪醍醐皆不饮啖。 诸有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 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 见坏寺及坏塔皆悉修营。 然灯续明每岁不绝。 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 始终无改。 不与众同行。 恐谈世事妨修行业。 展转授净土法门者不可胜数。 或问导云。 念佛之善生净土否。 答云。 如汝所念遂汝所愿。 于是导自念阿弥陀佛。 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 十声以至百声光明亦如此。 其劝化偈云。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躘踵。 假饶金玉满堂。 难免衰残老病。 任是千般快乐。 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 但念阿弥陀佛。 后谓人曰。 此身可厌。 吾将西归。 乃登寺前柳树投身自绝。 高宗见其念佛口出光明。 又舍身时精至如此。 赐寺额为光明。 慈云式忏主略传云。 阿弥陀佛化身至长安。 闻浐水声乃曰。 可教念佛。 三年后满长安城中念佛。 后有法照大师。 即善导后身也。 第四位怀感法师(二传)一宋高僧传第六(义解篇)云。 释怀感不知何许人也。 秉持强悍精苦从师。 义不入神未以为得。 四方同好就雾市焉。 唯不信念佛少时迳生安养。 疑冰未泮。 遂谒善导用决犹豫。 导曰。 子传教度人。 为信后讲。 为渺茫无诣。 感曰。 诸佛诚言不信不讲。 导曰。 若如所见令念佛往生岂是魔说耶。 子若信之至心念佛当有证验。 乃入道场三七日不睹灵瑞。 感自恨罪障深。 欲绝食毕命。 导不许。 遂令精虔三年念佛。 后忽感灵瑞。 见金色玉毫便证念佛三昧。 悲恨宿垢业重妄构众愆。 忏悔发露。 乃述决疑论七卷(即群疑论是也)临终果有化佛来迎。 合掌向西而往矣。 二瑞应传云。 感法师居长安千福寺。 博通经典。 不信念佛问善导和尚曰。 念佛之事在何门。 答曰。 君能专念佛当自有证。 又问。 颇见佛否。 师曰。 佛言何可疑哉。 遂三七日入道场。 未有其应。 自恨罪深欲绝食毕命。 师止而不许。 三年专志遂得见佛金色玉毫证得三昧。 乃自造往生决疑论七卷。 临终佛迎。 合掌向西卒。 第五位少康法师(三传)一宋高僧传第二十五(读诵篇)云。 释少康俗姓周缙云仙都山人也。 母罗氏。 因梦游鼎湖峰得玉女手捧青莲授。 曰此花吉祥。 寄于汝所。 后生贵子。 切当保惜。 及生康之日青光满室香似芙蕖。 迨襁褓之年。 眼碧唇朱齿白得佛之一相。 恒端坐含笑。 时乡中善相人也。 目之此子将相之才。 不语吾弗知也。 年甫七岁。 抱入灵山寺中。 佛生日礼圣容。 母问康曰。 识否。 忽发言云。 释迦牟尼佛。 闻皆怪之。 盖生来不言语也。 由是父母舍其出家。 年十有五所诵之经已终五部。 於越州嘉祥寺受戒。 便就伊寺学毗尼五夏之后往上元龙兴寺听花严经·瑜伽论。 贞元初至于洛京白马寺殿。 见物放光。 遂探取。 为何经法乃善导行西方化道文也。 康见欢喜。 咒之曰。 我若与净土有缘惟此轴文斯光再现。 所誓才终果重闪烁。 中有化佛菩萨无算。 遂之长安善导影堂内乞愿见善导。 真像化为佛身。 谓康曰。 汝依吾施设利乐众生同生安养。 康如有所证。 南至江陵果愿寺。 遇一法师。 谓康曰。 汝欲化人径往新定。 缘在于彼。 言讫不见。 止有香光。 望西而去。 洎到睦郡。 入城乞食得钱。 诱掖小儿能念阿弥陀佛。 一声即付一钱。 后经月余孩孺蚁慕念佛。 多者即给钱。 如是一年。 凡男女见康则云阿弥陀佛。 遂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 筑坛三级。 聚人午夜行道。 唱赞二十四契称扬净邦。 每遇斋日云集所化三千许人。 登座令男女弟子望康面门。 即高声唱阿弥陀佛。 佛从口出。 连诵十声十佛若连珠状。 告曰。 汝见佛身即得往生。 以贞元二十一年十月示众嘱累。 止劝急修净土。 言毕跏趺。 身放光明而逝。 天色斗变。 狂风四起。 百鸟悲鸣。 乌龙山也一时变白。 今坟塔存于州东台子岩。 岁久唯余方石。 石傍之土相传疗疾。 州民凡婴众病悉焚香取土随服多差。 石之四隅若车辙焉。 汉乾祐三年天台山德韶禅师重建其塔。 至今高敞。 时号后善导焉。 系曰。 康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 变体而作。 非哀非乐。 不怨不怒。 得处中曲韵。 譬犹善医以饧蜜涂逆口之药。 诱婴儿之入口耳。 苟非大权入假何能运此方便度无极者乎。 唱佛佛形从口而出。 善导同此作佛事。 故非小缘哉。 二新修往生传云。 释少康缙云仙都人。 母罗氏。 梦游鼎湖峰。 得玉女捧青莲花授之。 且曰。 此花吉祥。 授之于汝。 当生贵子。 及生康日青光满室香似芙蕖。 年十有五诵法花·楞严等经五部。 寻究毗尼。 及听花严·瑜伽诸论。 贞元初至洛下白马寺。 见殿内文字累放光明。 康不能测。 前而探取之。 乃善导昔为西方化道文也。 康曰。 若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光明再发。 所愿未已果重闪烁。 康曰。 劫石可移而我愿无易矣。 遂之长安善导影堂。 大陈荐献。 方陈荐献时。 倏见善导遗像升于空中。 谓康曰。 汝依我事利乐有情。 则汝之功同生安乐。 康闻其语如有所证。 南适江陵果愿寺。 路逢一僧。 谓曰。 汝欲化人当往新定。 言讫而隐。 洎到睦郡。 睦人尚无识者。 未从其化。 康乃丐钱诱掖小儿。 与之约曰。 阿弥陀佛实汝良导。 能念一声与汝一钱。 小儿务得其钱也随亦念之。 后经月余孩孺念佛俟钱者比比而是。 康曰。 可念十声。 乃与尔钱。 小儿亦如其约。 如是一年无长少贵贱。 凡见康者则曰阿弥陀佛。 以故念佛之人盈道路焉。 贞元十年康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 筑坛三级。 聚人午夜行道。 每道场时康自登座。 令男女面康赓声高唱阿弥陀佛已。 又赓声和之。 至康唱时众见一佛从其口出。 连唱十声则有十佛。 若联珠状。 康曰。 汝见佛否。 如见佛者决生净土。 其礼佛人数千。 亦有竟不见者。 贞元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嘱累道俗。 当于安养起增进心。 于阎浮提生厌离心。 又曰。 汝曹此时能见光明真我弟子。 遂放异光数道。 奄然弃世焉。 入塔于台子岩。 天台德韶禅师重新之。 今之人多指其塔为后善导焉。 三龙舒净土文云。 小康贞元初至洛下白马寺。 见殿中文字累放光明。 探取之。 乃善导西方化道文也。 康曰。 若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发光明。 言未已光乃闪烁。 遂至长安善导影堂。 大陈荐献。 善导于空中曰。 汝依吾事利乐有情。 则汝之功同生安养。 又逢一僧。 谓曰。 汝欲化人当往新定。 言讫而隐。 新定今严州也。 至彼人尚无识者。 康乃乞钱诱小儿与之。 约曰。 阿弥陀佛是汝本师。 能念一声与汝一钱。 小儿务得其钱。 随声念之。 后月余小儿念佛求钱者众。 康乃云。 念佛十声乃与尔钱。 小儿从之。 如此一年。 无长少贵贱。 凡见康者则称阿弥陀佛。 以故念佛之人盈于道路。 后康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 筑坛三级。 聚人午夜行道。 康升座令人面西。 康先唱阿弥陀佛。 次众人和之。 康唱时众见一佛从其口出。 连唱十声则有十佛。 若联珠状。 康云。 汝见佛否。 如见佛者决生净土。 其礼佛人数千。 亦有竟不见者。 后嘱众人。 当于安养起增进心。 于阎浮提生厌离心。 又云。 汝等此时能见光明真我弟子。 遂放异光数道而亡。 当时空上人从诸传之中类聚于净土五祖高妙德今写雕版印弘通于世间酌流讨源者谁不慕玩此善导十德第十二叹善导德为二。 一者垂迹门。 二者本地门。 就垂迹门准例天台且叹十德。 一者至诚念佛德二者三昧发得德三者光从口出德四者为师决疑德五者造疏感梦德六者化导盛广德七者遗身入灭德八者帝王归敬德九者遗文放光德十者形像神变德一至诚念佛德者。 合掌胡跪一心念佛。 非力竭不休。 乃至寒冷亦须流汗。 以此相状表于至诚是也。 二三昧发得德者。 观想忘疲已成深妙。 便于定中备观宝阁瑶池金座。 宛在目前是也。 三光从口出德者。 自念阿弥陀佛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 十声至百声光明亦如此是也。 四为师决疑德者。 绰叹其深诣因请入定观当得生否。 导即入定须臾报曰。 师当忏三罪。 方可往生是也。 五造疏感梦德者。 就此有二。 谓前梦后梦也。 言前梦者。 师欲造观经疏。 而先七日祈请其事即感灵梦。 其状具载疏第四卷。 例如吾朝圣德太子造法华疏时。 即入梦殿。 金人东来指示深义也。 次后梦者造疏已后又七日祈请之(云云)造疏求加护于三宝感得灵梦其例非一。 如华严澄观本邦慈觉大师等也。 六化导盛广德者。 化诸有缘以授净土法门。 京华诸州僧尼士女。 或投身高岭。 或弃命深泉。 或自堕高枝。 焚身供养者粗闻四远向百余人。 诸修梵行弃舍妻子者。 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遍者。 念阿弥陀佛日得一万五千至十万遍者。 及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不可知数是也。 七遗身入灭德者。 师谓人曰。 此身可厌。 诸苦逼迫。 情伪变易无暂休息。 乃登所居寺前柳树。 西向愿曰。 愿佛威神骤以摄我。 观音·势至亦来助我。 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惊怖。 不于弥陀法中以生退堕。 愿了于其树上投身自绝是也。 八帝王归敬德者。 高宗皇帝知其念佛口出光明。 又知舍报之时精至如此。 赐寺额为光明焉是也。 九遗文放光德者。 贞元初少康至洛下白马寺。 见殿内文字累放光明。 康不能测。 前而探取之。 乃师所为西方化导文也。 康曰。 若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光明再发。 所愿未已。 果重闪烁。 康曰。 劫石可移而我愿无易矣是也。 十形像神变德者。 少康遂之长安善导影堂大陈荐献。 时彼遗像忽升空中。 谓康曰。 汝依吾事利益有情。 则汝之功同生安乐。 康闻其言如有所证是也。 二本地门者。 师即阿弥陀佛化身。 事出在于西方略传。 宜哉独得本愿深旨。 念佛众生亦应合会本地内证也。 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九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十厌欣沙门了惠集录汉语第一之十(当卷有五篇)略要文第十三初学钞第十四诸遗诫文第十五(三通)遣北越书第十六诸方答书第十七(二通)净土宗略要文第十三道绰禅师立圣道净土二门。 判一代圣教。 而舍圣道正归净土之文。 安乐集云。 问曰。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远劫以来应值多佛。 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 依大乘圣教。 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为二。 一谓圣道。 二谓往生净土。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 一由去大圣遥远。 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经云。 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 未有一人得者。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 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是故大经云。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 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 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 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 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 然持得者甚希。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 是以诸佛大悲劝归净土。 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 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善导和尚意。 释尊出世本意唯说念佛往生之文。 法事赞云。 如来出现于五浊。 随宜方便化群萠。 或说多闻而得度。 或说小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 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 舍杂行归正行之文。 观无量寿经疏第四卷释上品上生三心中深心云。 就行立信者。 然行有二种。 一者正行。 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 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 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 即心常间断。 虽可回向得生。 众名疏杂之行也。 善导和尚判正杂二行得失之文。 往生礼赞云。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何以故。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不违教故。 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 百时希得一二。 千时希得三五。 何以故。 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与教相违故。 不顺佛语故。 系念不相续故。 忆想间断故。 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 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又云。 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 解行不同。 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善导和尚意三部经共唯明念佛往生之文。 观经疏第三云。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挍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 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 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此例非一也。 弥陀如来唯以名号为往生本愿之文。 往生礼赞云。 如无量寿经云。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念佛利益之文。 无量寿经下卷云。 佛语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往生礼赞云。 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 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 私云。 一念既得无上功德。 当知十念即十无上功德。 百念即百无上功德也。 应知。 末法万年后余行悉灭时。 释迦如来以慈悲特留念佛之文。 无量寿经下卷云。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此经者。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往生礼赞云。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以念佛为多善根。 以诸行为少善根之文。 阿弥陀经云。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善导释此文云。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花现。 身心踊跃坐金莲。 六方诸佛等护念念佛行者之文。 观念法门云。 又如弥陀经说。 若有男子女人。 七日七夜及尽一生。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 故名护念经。 护念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 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 一切灾障自然消散。 除不至心。 往生礼赞云。 十往生经云。 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 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 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又如观经云。 若称礼念阿弥陀佛。 愿往生彼国者。 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世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 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 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 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 今既有斯胜益可凭。 愿诸行者各须至心求往。 释尊以弥陀名号殷勤付属舍利弗之文阿弥陀经云。 佛说此经已。 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 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善导法事赞释此文云。 世尊说法时将了。 殷勤付属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 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瞋毒。 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 毁灭顿教永沉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 未可得离三途身。 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 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 唯照念佛行者之文。 观无量寿经云。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往生礼赞云。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不赞杂善。 唯叹念佛行者之文。 观无量寿经云。 若念佛者当知。 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花。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彼经疏云。 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已来。 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即有其五。 一明专念弥陀佛名。 二明指赞能念之人。 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希有。 更无物可以方之。 故引分陀利为喻。 言分陀利者。 名人中好花。 亦名希有花。 亦名人中上上花。 亦名人中妙好花。 此花相传名蔡花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 人中妙好人。 人中上上人。 人中希有人。 人中最胜人也。 释迦如来不付属余行。 唯以念佛付属阿难之文。 观无量寿经云。 佛告阿难。 汝好持是语。 持是语者。 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彼经疏释此文云。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 正明付属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私云。 此中定者始自日想观以来十三观是也。 散者初三福业后九品业是也。 此定散二善中虽说诸往生行。 佛本愿者唯在名号。 故释迦如来唯以名号付属阿难尊者也。 念佛行者必当具足三心之文。 往生礼赞云。 必欲生彼国土者。 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 所谓身业礼拜彼佛。 口业赞叹称扬彼佛。 意业专念观察彼佛。 凡起三业必须真实。 故名至诚心。 二者深心。 即是真实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 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无有疑心。 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 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 故名回向发愿心。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 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不简下智破戒等。 依弥陀本愿唯念名号即得往生之文。 法照禅师五会法事赞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 闻名念我总来迎。 不简贫穷将富贵。 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 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砾变成金。 修行净业时节延促之文。 观经疏第四云。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已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 唯以净土为期。 此一条者元久元年二月十七日。 上人为伊豆山源延所集也。 净土初学钞第十四往生要集(上卷)极乐证据云。 问。 十方有净土。 何唯愿生极乐耶。 答。 天台大师云。 诸经论处处唯劝众生偏念阿弥陀佛。 令求西方极乐世界。 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 殷勤指授劝生西方。 是以偏念也(已上)大师披阅一切经论凡十五遍。 应知所述不可不信(乃至)如天台十疑云。 阿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摄引众生。 又观经云。 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 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 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 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声陀罗尼经等云。 释迦佛说此经时。 皆十方世界各有恒沙诸佛。 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证诚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 何以故得知。 无量寿经云。 末世法灭之时特留此经。 百年在世摄引众生往生彼国。 故知弥陀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 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有一经两经略劝往生。 不如阿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丁宁劝往生也(已上往生要集取意)私云。 唐土怀感·我朝惠心于往生行大分为二。 一者念佛往生。 二者诸行往生也。 念佛往生者可知。 诸行往生者。 往生要集云。 今私云。 诸经行业总而言之。 不出梵网戒品。 别而论之不出六度。 细明其相有其十三。 一者财法等施。 二者三归·五戒·八戒·十戒多少戒行。 三者忍辱。 四者精进。 五者禅定。 六者般若(信第一义等是也)七者发菩提心。 八者修行六念(念佛。 法。 僧。 戒。 舍。 天。 谓之六念。 十六想观亦不出之)九者读诵大乘。 十者守护佛法。 十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十二不生憍慢。 十三不染利养也(已上)私问云。 天台大师十疑论意。 念佛诸行之中何为往生之行。 答云。 凡十疑论一部之中。 二十余所乃有念佛往生之词。 而无诸行往生之文。 故知天台意者于往生门则以念佛为行。 不以余行为行也。 虽五大部章疏之中少有弥陀极乐之事。 而彼难备往生解行。 不以往生极乐为本意劝之故。 十疑论者专为劝进往生极乐作之。 然则欲得往生。 虽台宗人当依十疑学念佛门。 惠心先德亦有此意也。 又法相宗慈恩大师虽作百本章疏。 别作西方要决一卷以劝自他往生。 然则彼宗学人若期往生求西方者。 当学要决知往生行。 是亦惠心之意也。 又三论宗先达律师永观乃作十因劝励念佛往生。 珍海又作决定往生集以演念佛往生之道。 又真言宗不空三藏作阿弥陀仪轨宣说念佛往生之旨。 但念佛行相与显宗所谈其意少有异也。 又弥陀大小神咒句句有阿弥多之词。 是即句句唱弥陀之意也。 若无阿弥多之句。 纵诵甘露之句无其验者欤。 然则诸宗学者谁人违背念佛法门耶。 应知。 诸宗经疏目录华严宗华严经六十卷(觉贤译)。 法界观门一卷(杜顺)搜玄记五卷(智俨)。 探玄记二十卷。 教义分齐章三卷。 金师子章一卷。 指归一卷。 华严三昧观门一卷。 普贤观行法门一卷。 华藏世界观门一卷。 华严策林一卷。 华严妄尽还源观一卷。 心经疏一卷。 梵网经疏三卷。 起信论疏三卷。 同别记一卷。 十二门论疏一卷。 法界无差别论疏一卷(已上法藏述)新译华严经八十卷(十法行)新译华严疏二十卷。 随疏演义钞四十卷。 四十华严经(般若译)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 华严法界玄镜一卷。 华严纲要三卷。 华严略策一卷。 行愿品别行疏一卷。 三圣圆融观门一卷。 十二因缘观门一卷。 五蕴观门一卷。 答皇太子所问心要一卷。 华严刹海变相赞一首。 答复礼法师颂一首。 证道颂一首(已上澄观述。 出圆宗文类)已上出东大寺圆超录此宗章疏虽多今取其要不过于此。 此等法门中五教十宗十玄六相等法文义虽广而不演往生极乐之事。 是非西方指南也。 天台宗妙法莲华经八卷(罗什译)。 法华玄义十卷(天台)同释签十卷(妙乐)。 同文句十卷(天台)同文句记十卷(妙乐)。 摩诃止观十卷(天台)同辅行传弘决十卷(妙乐)禅门修证十卷。 同观心论一卷。 维摩经玄疏六卷(已上天台)。 同经略疏十卷(妙乐)四教义十二卷(天台)。 三观义二卷(天台)涅槃经疏十五卷(灌顶)。 同玄义一卷(灌顶)同金錍论一卷(妙乐)。 金光明经疏三卷(天台)同经玄义一卷(天台)。 华严经骨目二卷(妙乐)梵网经义记二卷。 请观音经疏一卷。 观无量寿经疏一卷。 阿弥陀经义记一卷。 阿弥陀十疑论一卷(已上天台)已上出延历寺玄照录此宗章疏虽多其要不过于此。 此等章疏文义广博。 取要不过教观二门。 教则以四教五味为要。 观则以三观六即为宗。 往生极乐之旨即在观经疏十疑等。 三论宗法华经八卷。 法华经疏十二卷。 同经新撰疏六卷。 同经统略三卷。 同经游意一卷。 法华论疏三卷。 涅槃经疏二十卷。 维摩经略疏五卷。 同经广疏六卷。 胜鬘经宝窟三卷。 仁王经疏二卷。 金刚般若经疏四卷。 金光明经疏一卷。 大品般若经略疏四卷。 同经广疏十卷。 同经游意一卷。 观无量寿经疏一卷。 无量寿经疏一卷。 盂兰盆经疏一卷。 弥勒经游意一卷。 中观论四卷(龙树菩萨造)。 中观论疏十卷。 百论二卷(提婆菩萨造)。 百论疏三卷。 十二门论一卷(龙树菩萨造)。 十二门论疏三卷。 十二门论略疏一卷。 中论玄一卷。 三论序疏一卷。 二谛章三卷。 大乘玄五卷。 法华玄论十卷。 净名玄八卷(已上吉藏)已上出元兴寺安远律师录此宗章疏虽多取要不过于此。 此中观经双卷经疏虽明往生之旨其义不委。 其余皆明八不中道二谛等旨。 此等义门是明三祗成佛之旨。 不宗往生极乐之义也。 法相宗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金刚般若会释三卷(基撰)六门陀罗尼经一卷。 六门陀罗尼经疏一卷。 般若理趣经一卷。 般若理趣分述赞三卷。 无垢称经六卷。 无垢称经疏六卷。 般若心经一卷。 般若心经疏一卷。 妙法莲华经八卷。 法华玄赞十卷。 弥勒上生经一卷。 同经疏二卷。 西方要决一卷(已上基师)法华义决一卷(惠沼)同经摄释四卷(智周)同经决释记八卷(宗俊)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 同经疏六卷(惠沼)十一面神咒心经一卷。 同经疏一卷(惠沼)梵网经疏五卷(智周已上大乘经疏)瑜伽论百卷(弥勒菩萨造玄奘译)瑜伽论钞十六卷(基)大乘百法明论一卷(世亲菩萨造玄奘译)百法论玄赞一卷(基)摄大乘论钞十卷(同)大乘阿鞞达摩集论七卷。 对法论钞七卷(基)辨中边论三卷。 同疏三卷(基)二十唯识论一卷。 同论疏二卷(基)三十唯识论十卷。 同论疏十卷(基)同论枢要二卷(同)同论别钞五卷(同)同论了义灯七卷(惠沼)同论演秘七卷(智周)宗轮论疏一卷(基)大乘法苑林章七卷(同)入道章一卷(智周)已上出东大寺平祚录此宗章疏虽多取要不过于此。 慈恩大师虽作百部章疏。 成唯识论而为其宗。 故号唯识法师。 然此论中明唯识三性十地因果等而不明往生极乐之旨。 故学此唯识论及五分十支之人不知往生极乐之道。 欲知此宗极乐之道。 应学怀感法师群疑论并慈恩大师西方要决也。 地论宗(此有两家。 一者南地。 二者北地。 南地者以慧光为祖师。 北地者以道宠为祖师。 慧光有十人大弟子)(南)宝意三藏。 慧光上统。 净影寺慧远(慧光律师之孙弟)。 僧范道凭等。 (北)菩提留支三藏。 道宠等。 华严经疏七卷。 涅槃经疏十卷。 无量寿经疏一卷。 观无量寿经疏一卷。 维摩经疏四卷。 胜鬘经疏三卷。 温室经疏一卷。 十地论疏七卷。 大乘义章十四卷(已上慧远。 续高僧传云。 章疏五十余卷)(云云)本朝三论宗人兼学此宗而不立为别宗也。 净影大师者自欣都率既生都率。 又遗诫门徒令修都率之业。 因玆虽造观经等疏。 而不殷勤劝西方也。 凡其所谈教证二道六相圆融等法门也。 六相者总别同异成坏之六相也。 又大乘义章中多以四宗释判法门浅深。 四宗者。 一立性宗。 二破性宗。 三破相宗。 四显实宗也。 立性宗者毗昙意也。 破性宗者成实意也。 破相宗者诸大乘经空无相义也。 显实宗者真如法界随缘之义也。 摄论宗(此有两家。 一者南地。 二者北地。 南地以真谛三藏及法泰而为祖师。 北地以昙迁禅师而为祖师。 又地论净影大师随昙迁禀摄论)(南)真谛三藏。 法泰。 静嵩。 智恺。 僧宗。 僧忍。 法唯。 (北)昙迁。 慧休。 慧远。 净业。 摄论疏二十五卷(真谛与智恺共撰之)同论疏六卷。 杂心疏五卷(已上静嵩)此宗意明十种胜相诸法唯心之旨。 摄论梁代传来此土。 尔后百年之间世多不修净土之业。 此即由不会得此论别时意趣之文也。 此文消通之后渐修净业者多矣。 私云。 或人云。 摄论宗人宜依西方要决愿求往生也。 其旨见别纸。 大乘律宗(传教大师所立也)菩萨地持经十卷。 梵网经二卷。 总大乘律二十七部五十五卷具如目录。 梵网经义记二卷(天台)授菩萨戒仪一卷(本妙乐注智证)同经疏一卷(明旷)显戒论三卷。 同缘起二卷(已上山家)传述一心戒文三卷(光定)显扬大戒论八卷(慈觉)普通授菩萨戒广释三卷(安然)授如来金刚宝戒式一卷(延昌)天台圆教菩萨戒相承师资血脉谱一首。 ○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丨逸多菩萨丨天竺鸠摩罗什三藏丨灵山听众南岳慧思大师灵山听众天台智者大师丨章安灌顶大师丨缙云智威大师丨东阳慧威大师丨左溪玄朗大师丨荆溪湛然大师丨琅玡道邃大师-大日本国比睿山前入唐受菩萨戒沙门最澄-前入唐受菩萨戒沙门义真(道邃弟子)此大乘律宗经论章疏之中不明往生极乐之旨。 唯明成佛得道之义。 但明旷等疏中有以持戒行德回向极乐。 然是傍依观经等意而已。 禅门章云。 十重四十八轻不为化城。 亦不为人天果报也。 真言宗(本朝有八家。 各有师资相承血脉谱)此有二宗。 一者大日宗。 二者金刚顶宗。 大日宗立三部摄诸尊。 金刚顶宗立五部摄诸尊。 三部五部之中各有莲华部法。 虽是弥陀之法而非往生净土之行。 唯是速疾成佛之法也耳。 但诸尊法中有往生之法。 谓随求尊胜无垢净光如意轮宝箧光明阿弥陀等法是也。 虽有是法只为一机。 非往生极乐通方之法也。 若准善导意。 此等中唯弥陀供养法可摄读诵正行也。 又新译阿弥陀大咒即是旧译鼓音声陀罗尼之同本也。 此虽导师所览。 然非本愿行故。 不立为正定之业也。 成实宗(立五时判一代。 此有南北两家。 北地以罗什僧嵩而为祖师。 南地以僧糅而为祖师)成实论十六卷(师子觉造罗什译)。 同论义章二十卷(惠影)同疏十六卷(道藏)此宗意者四谛立章。 五聚明义。 又就此论有大小诤。 或以为大乘宗。 或以为小乘宗(云云)大日经疏云。 成实诸宗应知。 此一论有诸家不同。 例如四分三家也。 然此论一部十六卷二百二品。 其中唯明三乘圣道之旨。 更不明往生极乐之义也。 又梁朝三大法师云旻藏皆是此宗之人也。 云者光宅寺法云师也。 善通法华。 旻者庄严寺僧旻法师也。 明解十地胜鬘。 藏者开善寺智藏法师也。 精详涅槃。 妙乐大师云。 自梁陈已来释法华者以光宅为长。 俱舍宗(以唐三藏并普光法宝而为祖师)俱舍论三十卷(世亲菩萨造玄奘三藏译)同论记十五卷(普光)宋高僧传普光传云。 其疏至圆晖略之为十卷。 如汉之有沱欤。 同论疏十五卷(法宝)宋高僧传法宝传云。 至乎六离合释义。 俱舍宗以宝为定量矣。 光师往往同迦湿弥罗余师礼记衍字也。 又云。 时光宝二法师者若什门之融睿焉。 大乘对俱舍钞释此论大意云。 四含幽键六足明鉴也。 诸法体用凡圣因果。 三十轴之内辨尽矣。 印度学者号而为聪明论。 良有所由也。 又此论意声闻三生六十劫得道。 独觉四生百劫得道。 菩萨三祇百劫成佛。 唯明三乘得道不说往生极乐之法。 虽名聪明论而于往生义不若四纸阿弥陀经欤。 四分律宗(虽有十诵僧祇等律而不弘之)四分律。 四十五卷或六十卷。 此有三家。 一者相州日光寺法砺(疏十卷号旧疏。 宗依成实论)二者西太原寺怀素(开四分律宗记十卷宗依说一切有部)三者终南山道宣(行事钞三卷六卷。 钞六卷。 云云)诸家教相同异集云(山王院)律有两家。 一疏家。 二钞家。 今时律宗以钞家为高祖。 凡此律宗大意不出戒本羯磨。 戒本者即是止恶。 羯磨者即是修善。 以此止行二善远期三乘道果。 近期人天果报。 然本律文不明净土。 但四分律钞瞻病送终篇劝往生极乐。 然是非律正意。 傍依双卷观经等意而已。 故知以戒律为宗之人。 若愿求往生宜依瞻病送终之仪也。 诸遗诫文第十五(有三通)没后遗诫文一(此有二条)一普告予遗弟等。 予之没后各宜别住。 不须共居一所。 共居虽似和合。 而又恐起斗诤。 不如闲居静处独行念佛也。 又为予修追福。 亦莫聚居一所致诤论起忿怒也。 且莫修图佛写经檀施等善。 唯应一向修念佛之行。 平生之时自行化他既唯念佛一行。 没后宁杂自余修善哉。 又气绝之后即时兴行念佛。 或一昼夜或一七日至诚勤修。 不要中阴之间不断念佛。 恐生懈惓还妨勇进也。 有志之辈勿敢乖遗语矣。 一予见闻古今人之没后。 在家出家多有喧哗。 皆由诤遣尘也。 或兄弟忽忘连枝之昵。 或同法俄变一器之志。 每见闻此事不敢胜安忍。 普告予门人。 于予没后就坊舍资具等莫起诤论。 白衣尚可愧。 况于缁服乎。 门徒虽多信空实是多年给仕弟子。 因为表恳志聊有遣属。 谓黑谷本坊(寝殿杂舍)白川本坊(寝殿杂舍)阪下园一所。 洛中领地一所。 此外本尊(三尺弥陀立像定朝)圣教(折写六十卷等)付属之者也(其书在别纸)又吉水中坊(旧在西山广谷)高畠领地一所。 付属之感西也。 又吉水东新坊。 本故六条尼公之所持而圆亲为其假子。 故今付属之圆亲(其书在别纸)又吉水西旧坊长尊其本主也。 今还遣之。 佛堂一宇(旧在大谷)西坊尼公以西尊成乘乞之。 因付与之。 此外杂舍一两皆附西坊付属之长尊也。 感西·长尊是亦年来常随弟子故付与之者也。 凡五众亡后资财皆入僧。 生存之间物属于己。 予今分与乃以此也。 没后二条豫示遗诫如斯。 若夫不忘累劫之缘。 荷负半偈之恩。 服膺遗语以拟报恩同法遣弟共如水乳。 互策励心行同入和合海。 是予所愿也。 建久九年四月八日。 释源空。 七个条起请文二。 普告予门人念佛上人等。 一停止未窥一文一句谩破真言止观诽谤余佛菩萨。 右至立破之道者。 是学匠分上之事而非愚人境界。 况又诽谤正法。 弥陀本愿既除此等恶人。 其报当堕那落。 岂非痴闇之极哉。 一停止以无智身相对有智人别行辈好致诤论。 右论义者是智者之所为而非愚人之分也。 且诤论之处诸烦恼起。 智者远离之百由旬也。 况于一向念佛行人乎。 一停止对别行人以愚痴偏执心。 劝弃舍彼本业横瞋嫌之。 右修行之道宜各勤自宗法不敢妨余人行。 故西方要决云。 别学之者总起敬心。 与己不同但知深敬也。 若生轻慢得罪无穷。 加之善导和尚又大呵之。 未知祖师之诫。 是愚闇之甚也。 一停止言念佛门无有戒行。 专劝淫酒食肉。 希见守律仪者名杂行人。 反说凭弥陀本愿者勿恐造恶。 右戒是佛法之大地也。 众行虽区同依于此。 是以善导和尚不举目视女人。 此其行状过本律制。 净业之徒若不顺之。 远违如来之遗教。 近背祖师之嘉躅。 都无据者哉。 一停止未辨是非。 痴人不依圣教。 又非师说。 恣立私义妄致诤论。 取笑智者迷乱愚人。 右若夫如此西天大天此土再诞者也。 全同九十六种异道。 尤可恐惧焉。 一停止以痴钝身好致唱导。 不知正法说诸邪法。 诳惑无智道俗。 右无解作师者。 是梵网之制戒也。 愚闇之辈不畏当来。 唯务眼前以净土教为名利谋。 欲网檀越妄为邪说。 诳惑世人之过甚重。 是宁非国贼乎。 一停止自说邪法言为正法伪称师说。 右如此虽是各人所说。 而其积恶归予一身。 污弥陀教法。 扬师范恶名。 不善之甚无过之者也。 上来七条甄录如斯。 少学教文弟子等者颇知旨趣。 予也年来所修念佛随顺圣教不用私心。 不敢逆人意。 又无惊世听。 因玆至今三十个年。 未尝遇患难。 安静涉日月。 然而比来十个年间。 无智不善之辈时时纷然起来。 非啻妨碍弥陀净业。 又复污秽释迦遗法。 何不加炳诫乎。 此七个条之外虽有不法之闻。 其事繁多难具纪述。 总如此等不法之事。 敬慎勿敢犯焉。 若背此制者非予门人乃魔眷属也。 当摈斥门下不复对面矣。 自今以后各随传闻必当告之。 若不然者反同党类。 其过全如作者。 是故今日普促门人集会一所。 告命垂诫。 虽先是有所闻未知谁人。 悲叹送年序。 而非可默止。 越及于此事矣。 制禁旨趣如斯而已。 元久元年(甲子)十一月七日。 沙门源空(御判)信空(法莲房)感圣(定生房)尊西(相缘房)证空(善惠房)源智(势观房)行西。 圣莲。 见佛(大和入道)道亘(玄教房)导西(敬光房)寂西(真阿弥陀佛)宗庆。 西缘(兵卫入道)亲莲(性善房)幸西(成觉房)住莲。 西意(善寂房)佛心。 源莲(信愿房)源云。 欣西(唯愿房)生阿弥陀佛。 安照。 如进。 导空。 昌西。 道也。 遵西(安乐房)义莲。 安莲(如愿房)道源。 证阿弥陀佛。 念西。 行首。 尊净。 归西。 行空(法本房)道感。 西观。 尊成。 禅忍。 觉西。 玄耀。 澄西。 大阿。 西住。 实光。 觉妙。 西入。 圆智。 导众(心性房)尊佛。 莲惠(证法房)源海。 安西。 教芳。 诣西。 祥圆。 辨西。 空仁。 示莲。 念生。 尊莲。 尊忍。 参西。 仰善。 忍西。 住阿弥陀佛。 镜西。 仙空。 惟西。 好西。 祥寂。 戒心。 显愿。 佛真。 西尊。 良信。 绰空。 善莲。 莲生(法力熊谷)阿日。 静西。 度阿弥陀佛。 成愿。 觉信(尊性房)自阿弥陀佛。 愿西。 私云。 执笔法莲房也(右大辨行隆息也)送山门起请文三。 睿山黑谷沙门源空敬投。 当寺住持三宝护法善神宝前。 右源空壮年之昔粗窥三观幽户。 衰老之今偏望九品净境。 是乃访先贤之古迹。 更非下愚之今案也。 然近闻华夷皆言。 源空偏弘念佛道诽谤他教法。 诸宗由此陵夷。 诸行由之窒塞矣。 一闻此言心神惊怖。 又闻浪言遂闻于山门而及于众议。 欲加严诫频达贯首矣。 予于是且恐且喜。 所恐者以贫道之所以叨劳众徒之胸襟也。 所悦者自此永锁谤法之名也。 若非众徒之纠断者何发贫道之困蒙哉。 夫弥陀愿网虽普救济一切善恶。 尚漏五逆谤法之辈。 故彼佛本愿云。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然则劝念佛者谁谤正法。 且圣道净土二门虽异。 至其所期同在一实。 惠心往生要集云。 行者生彼国已(乃至)即从菩萨渐至佛所。 跪七宝阶瞻万德之尊容。 闻一实道入普贤之愿海。 欣求净土之人又何弃舍华严法华等妙法乎。 源空念佛余暇以披天台教释。 凝信心于玉泉之流。 致渴仰于银池之风。 旧执犹存焉。 今心又何轻乎。 抑予所劝化者老后遁世之辈愚昧出家之徒。 或来草庵剃头。 或敲松窗述志。 对此等人偏教极乐专劝念佛。 是乃报色衰穷不能练行。 性质闇昧不堪研精。 是故暂措难解难入之门试示易修易往之道。 佛智既设方便。 则虽凡虑岂无斟酌。 固非存教之是非。 由偏顾机之堪不也。 此事尚为法灭之缘肯止之耳。 愚蒙窃惑。 请取决于众断也。 源空天性鲁钝不好化导。 而有讲说由不得已也。 后来若以僻说弘通。 当受众徒严责。 此所不可避也。 此等子细先年呈誓词了。 虽不及复陈。 而严责既叠。 不得敢默。 覆述下情。 只仰贤虑之渊鉴耳。 所陈若以虚欺日别七万念佛空失其利。 现当二世常沉重苦。 永受楚毒无免出期矣。 伏乞一切三宝护法诸神证明知见。 源空敬白。 元久元年(甲子)十一月七日。 沙门源空。 私云。 执笔宰相法印圣觉也。 遣北越书第十六今世归念佛门人中。 多有无智诳惑之辈。 不知一宗废立。 不闻一法名目。 内无道心。 外求名利。 恣作妄语迷乱男女。 偏营渡世谋计。 不顾来世恶报。 奸弘一念之伪法。 以文懈怠之过也。 剩立无念之新义。 犹废一称之小行。 善根削迹恶火增势。 为受刹那五欲之乐不畏永劫三途之苦。 乃示人云。 凭弥陀本愿者设虽五逆勿惧焉。 从所欲造之可也。 又不应着袈裟。 只着俗服。 又不应断淫肉(云云)呜乎是何言也。 弘法大师释异生羝羊心云。 但念淫食。 如彼羝羊。 此辈即其人也。 亦是十住心中三恶道心也。 诚可悲哉。 如是之人非止妨余教法。 乃亦失念佛行。 劝懈怠无惭之业。 示舍戒还俗之仪。 此即附佛法之外道。 天魔傥类。 破灭佛法过外道之外道。 只恐痴闇之人堕彼魔网也。 凡念佛行者随分持戒。 不造众恶。 念念策励四威仪不懈废。 又不妨碍余教余行。 总于佛法作恭敬心。 故善导和尚观念法门云。 唯须持戒念佛(乃至)或得三万六万者皆是上品上生人。 又观经疏云。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怀感法师群疑论云。 志求都率者勿毁西方行人。 愿生西方者勿谤都率之业。 各随性欲任情修学。 莫相是非即为佛法。 递相非拨便行魔业也。 祖训如是。 慎勿从邪说也。 又近闻北越有一邪人大作忘语云。 法然上人日课七万遍念佛只是外方便也。 内有实义。 人未知之。 所谓实义者信知弥陀本愿一念名号则必往生极乐。 净土之业乃于是满足焉。 一念即生。 不劳多念。 一念之外何重唱之。 又有究竟实义。 只是信知本愿而已矣。 彼上人门人中迟钝之人未闻此义。 利根之辈仅有五人得此深法。 我即其一人也。 此深法门乃彼上人己心中之奥义。 择器传之。 所不容易授也。 如此邪说一无有实。 虚诳之甚虽不足论。 今为疑者自立誓词。 贫道平生所述心行之外别有所秘之法门者。 十方三宝当垂知见。 日别七万念佛并空失其利益。 圆顿行者初缘实相。 具修六度至无生忍。 何法更有无行而得道乎。 乞愿缠缚此魔网者。 速出邪见稠林。 就正直之坦涂。 以遁捺落铁城。 登宝池金莲矣。 抑彼诳惑之辈未读半卷书。 滥称予之弟子托事于师范。 或自立称名弘愿门义。 或作邪书号念佛文集。 彼邪书中先作伪经以为之地。 所谓念佛秘经是也。 又伪称华严般若等大乘经说云。 不应劳作诸善。 应当唯修一念(云云)彼书今现流布华夷。 如此邪书所未曾闻。 智者一见抚掌大笑。 愚辈亦幸莫见误也。 贫道山门已来五十年间广阅诸宗章疏。 钻仰年积圣教殆尽。 又或一夏修四种三昧。 或九旬行六时忏法。 显密诸行斋戒熏练。 既至老迈身心劳疲。 于玆深信弥陀本愿专勤念佛。 然犹于他宗教悉致敬重。 况素所贵真言止观哉。 予之传持本山黑谷宝藏。 若有所阙乃书写补之。 初心愚昧不知予意。 仅闻念佛心行叨怀偏邪之执。 实可伤也。 此趣先年粗载七条教诫之文。 子细多端不能枚举也。 呜乎北越程远。 寄悠思于雁札。 山川迢递。 隔面万里之月。 龙云相逐。 容膝一佛之席而已。 承元三年(己巳)六月十九日沙门源空。 诸方答书第十七基亲取信本愿章双卷经上云。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已上)同经下云。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往不退转(已上)往生礼赞云。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 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无有疑心。 故名深心(已上)观经疏云。 一者决定深信。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 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已上)基亲熟案此等文自启发信知。 虽为罪恶生死凡夫。 深信本愿唱佛名号。 乘彼愿力决定往生。 如是信知焉。 是以称名念佛日五万声更无他事。 或云。 信本愿人一念已足。 五万称名更无益也。 欲积多念者由疑本愿也。 予云。 念佛一声之外不须多念。 积多念者不信本愿出在何文。 或云。 须多念者是自力心。 故不信本愿也。 一念已足。 多念又何为乎。 予云。 凡自力他力者圣净二门相对论之。 净土门中虽有正杂二修之别。 共乘彼佛愿故皆名他力。 圣道门者即难行道也。 以是自力故。 净土门者即易行道也。 以是他力故。 然则杂行尚非自力。 何况称佛之多念乎。 故善导疏曰。 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专念名号定得往生。 既言上尽百年。 岂非是多念乎。 且吾师上人日别唱七万声。 吾从师踪。 故唱五万耳。 或又云。 本愿是一念也。 二念已后为谢佛恩。 故善导礼赞曰。 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已上)知是相续为报佛恩也。 予云。 佛好功德弥多品位弥高。 是故行者相续多念则称佛意。 是乃为报佛恩。 非汝所谓之报谢也。 兵部卿基亲奉上人书。 近日道体安宁也否。 弟子基亲辱承尊师慈悔。 深立信于阿弥陀佛本愿。 公务之暇唱佛日五万遍。 顷有邪人。 诘难多端。 悉胸臆之妄谈全非师授之正道也。 今别记吾所领解取信本愿之趣。 谨呈之猊座下。 又有邪人曰。 深信本愿修念佛者。 出家在家共不应避淫酒食肉等诸恶业也。 予曰。 在家且措。 出家犯淫食肉无有此处。 善导和尚不举目见女人。 岂非是龟镜乎。 伏乞受师贤判以防邪人诬说。 幸甚谨言。 上人答兵部卿基亲书。 恭领芳书。 承闻。 君虽公务事繁深信弥陀本愿之旨。 日别称名至五万遍。 实是人中芬陀利华。 随喜何极乎。 且披见寄取信本愿一章。 无有一事违愚怀也。 邪人妄说固不足言。 离圣教文恣立私义。 实附佛法外道天魔所为。 尚非面谒难尽。 不堪痛叹。 可恐可恐。 指南钞云。 答空阿弥陀佛书也。 接来翰审道情。 闻所劳日久矣。 痛怀不少。 但痟病设虽服药无验多不至死门。 宜应保养。 抑凡夫之出离生死也无如往生净土。 往业虽多无过称名。 称名往生是乃彼佛本愿行也。 故善导和尚云。 如无量寿经云。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已上)凡念佛之时应作是观。 本愿不误必垂引接。 此外不须别观行也。 又往生要集临终行仪云。 应作是念。 如来本誓一毫无谬。 愿佛决定引接我。 南无阿弥陀佛。 或渐渐取略应念。 愿佛必引接。 南无阿弥陀佛(已上)临终观念取要不过此也。 又平常正念之时。 称名积功。 设虽临终不称佛名。 决定往生也。 其旨见群疑论。 平生克决信于此处。 宁临死门有所恐乎。 三月十日源空。 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十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十一(并序)厌欣沙门了惠集录シツカニオモムミレバ。 良医ノクスリハヤマヒノシナニヨテアラハレ。 如来ノ御ノリハ机ノ熟スルニマカセテサカリナリ。 日本一州净机纯熟シテ。 朝野远近ミナ净土ニ归シ。 缁素贵贱コトコトク往生ヲ期ス。 ソノ滥觞ヲタツヌレハ。 天国排开广庭天皇(钦明)ノ御世ニ。 百济国ヨリ释迦弥陀ノ灵像ハシメテコノ国ニワタリ给ヘリ。 释迦ハ拨遣ノ教主。 弥陀ハ来迎ノ本尊ナレハ。 二尊心ヲオナシクシテ。 往生ノミチヲヒロメムガタメナルヘシ。 シカレハ小恳田天皇(推古)ノ御时。 圣德太子二佛ノ御意ニシタカハセ给ヒテ。 七日弥陀ノ名号ヲ称ツテ。 祖王(钦明)ノ恩ヲ报ジ。 御文ヲ善光寺ノ如来ヘタテマツリ给ヒシカハ。 如来ミツカラ御返事アリキ。 太子ノ御消息ニイハク名号称扬七日已此是为报广大恩仰愿本师弥陀尊助我济度常护念如来ノ御返事ニイハク一念称扬恩无留何况七日大功德我待众生心无间汝能济度岂不护太子ツヰニ往生ノ瑞相ヲアハツテ。 利益ヲ四海ニシメシ给ヒキ。 ソノノチ大炊ノ天皇ノ御时。 弥陀观音化シ来リテ。 极乐ノ曼陀罗ヲヲリアラシテ。 往生ノ本尊トサタメヲキ给フ。 ココニ六字ノ功德粗アラハレラ。 二尊ノ本意ヤウヤクヒロマリシキハ。 慈觉慈惠等ノ圣人。 ミナ极乐ヲネガヒラサリ给ヒキ。 惠心僧都ハ楞严ノ月ノ前ニ往生ノ要文ヲアツメ。 永观律师ハ禅林ノ花ノ下ニ念佛ノ十因ヲ咏シテ。 ヲノヲノ净土ノ教行ヲヒロメ给ヒシカトモ。 往生ノ化道イマタサカリナラサリシニ。 中比黑谷ノ上人势至菩萨ノ化身トシテ。 ハジメテ弥陀ノ愿意ヲアキラメ。 モハラ称名ノ行ヲススメ给ヒシカハ。 劝化一天ニアマネク。 利生万人ニヲヨフ。 净土宗トイフ事ハ。 コノ时ヨリヒロマリケルナリ。 シカレハ往生ノ解行ヲマナフ人ミナ上人ヲモテ祖师トス。 ココニカノナガレヲクム人オホキ中ニ。 ヲノヲノ义ヲトルコトマチマチナリ。 イハユル余行ハ本愿カ本愿ニアラザルカ。 往生スルヤセスヤ。 三心ノアリサマ二修ノスガタ。 一念多念ノアラソヒナリ。 マコトニ金鍮シリガタク。 邪正イカテカワキマフヘキナレハ。 キクモノヲホク源ヲワスレテ流ニシタガヒ。 新ヲ贵テ旧ヲシラズ。 尚书ニイヘルコトアリ。 人贵旧器贵新。 予コノ文ニオドロキテ。 薄上人ノフルキアトヲタツネテ。 寝近代ノアタシキミチヲステントオモフ。 ヨテ或ハカノ书状ヲアツメ。 或ハ书籍ニノスルトコロノ词ヲ拾フ。 ヤマトコトハハソノ文见ヤスク。 ソノ意サトリヤスシ。 ネカハクハモロモロノ往生ヲモトメン人。 コレヲモテ灯トシテ。 净土ノミチヲテヲセト也。 モシオツルトコロノ书アラハ。 后贤カナラスコレニツゲ。 时ニ文永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 上人迁化ノ日。 报恩ノ心ザシヲモテイフコトシカ也和语第二之一(当卷有三章)三部经释第一御誓言书第二往生大要抄第三三部经释双卷经。 观经。 阿弥陀经。 コレヲ净土三部经トイフ。 双卷经ニハ。 マヅアミタホトケノ四十八愿ヲ卜キ。 ノチニ愿成就ヲアカセリ。 ソノ四十八愿トイフハ。 法藏比丘。 世自在王佛ノ御マヘニシテ。 菩提心ヲヲコシテ。 净佛国土成就众生ノ愿ヲタテ给フ。 ソノ四十八愿ニ。 アルヒハ无三恶趣トモタテ。 アルヒハ不更恶趣トモトキ。 アルヒハ悉皆金色トモイフハミナ。 第十八ノ愿ノ夕メナリ。 ソノ第十八愿トイハ。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トイヘリ。 四十八愿ノ中ニ。 コノ愿コトニ胜タリトス。 ソノユヘハ。 カノ国ニモシムマルル众生ナクハ。 悉皆金色无有好丑等ノ愿モ。 ナニニヨテカ成就セン往生スル众生ノアルニツキテコソ。 身ノイロモ金色ニ好丑アル事モナク。 五通ヲモ具シ。 宿命ヲモサトルベケレ。 コレニヨテ善导释シテノ给ハク。 法藏比丘四十八愿ヲタテ给ヘルニ。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四十八愿ニ一一ニミナコノ意アリト释シ给ヘリ。 ヲヨソ诸佛ノ愿トイフハ。 上求菩提下化众生ノ心ナリ。 大乘经ニイハク。 菩萨愿有二种一上求菩提二下化众生也。 其上求菩提本意为易济度众生(云云)シカレハタタ本意ハ。 下化众生ノ愿ニアリ。 イマ弥陀如来ノ国土ヲ成就シ给フモ。 众生ヲ引接センガタメナリ。 总シテイツレノホトケモ成佛已后ハ内证外用ノ功德。 济度利生ノ方便ミナフカクマシマシテ。 胜劣アル事ナケレドモ。 菩萨ノ道ヲ行シ给ヒシ时ノ。 善巧方便ノチカヒハコレマチマチナル事也。 ソノ中ニ弥陀如来ハ。 因位ノ时。 モハラワガ名号ヲ念センモノヲムカヘントチカヒ给ヒテ。 兆载永劫ノ修行ヲ众生ニ回向シ给フ。 浊世ノワレラガ依怙。 末代ノ众生ノ出离。 コレニアラズハナニヲカ期センヤ。 コレニコテカノホトケモ。 ミツカラ我建超世愿トナノリ给ヘリ。 三世ノ诸佛モ。 イマタカクノコトキノ愿ヲハヲコシ给ハス。 十方ノ萨埵モイマタコレラノ愿ハマシマサス。 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人当雨珍妙花トチカヒシカバ。 大地六种ニ震动シ。 天コリ花フリテ。 ナンヂマサニ正觉ナリ给フヘシトツケタリキ。 法藏比丘イマタ成佛シ给ハストモ。 コノ愿ウタガフヘカラス。 イカニイハンヤ成佛已后十劫ニナリ给ヘリ。 信ゼスハアルヘカラス。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ト释シタマヘルハコレナリ。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文)コレハ即第十八ノ愿成就ノ文ナリ。 愿ニハ乃至十念トトクトイヘトモ。 マサシク愿成就ノ中ニハ。 一念ニアリトアカセリ。 又次ニ三辈往生ノ文アリ。 コレハ第十九ノ临终现前ノ愿成就ノ文ナリ。 发菩提心等ノ业ヲモテ三辈ヲワカツトイヘトモ。 往生ノ业ハ通シテミナ一向专念无量寿佛トイヘリ。 コレスナハチカノホトケノ本愿ナルカユヘ也。 マタ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トイフ文イリ。 汉朝ニ玄通律师トイフモノアリキ。 小戒ヲタモテルモノナリ。 远行テ野寺ニ宿シタリケルニ。 邻房ニ人アリテコノ文ヲ诵ス。 玄通コレヲキキテ一两遍诵シテノチ。 ヲモヒイダス事モナクワスレニケリ。 ソノノチコノ玄通律师戒ヲヤフレリ。 ソノシミニヨテ阎魔ノ厅ニイタル时。 阎魔法王ノ给ハク。 ナンヂ佛法流布ノトコロニムマレタリキ。 所学ノ法アラバスミヤカニトクヘシトテ。 高座ニノボセ给ヒキ。 ンノ时玄通高座ニノボリテオモヒメクラスニ。 スヘテ心ニオホユル事ナシ。 野寺ニ宿シテキキシ文アリ。 コレヲ诵セントオモヒイデテ。 其佛本愿力トイフ文ヲ诵シタリシカハ。 阎魔法王タマノカフリヲカタフケテ。 コレハコレ西方极乐ノ弥陀如来ノ功德ヲトク文ナリトイヒテ。 礼拜シ给ヒキ。 愿力不思议ナル事コノ文ニ见ヘタリ。 佛语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即是具足无上功德(文)弥勒菩萨ニコノ经ヲ付属シ给フニハ。 乃至一念スルヲモテ。 大利无上ノ功德トノ给ヘリ。 经ノ大意コレラノ文ニアキラカナルモノナリ次ニ观经ニハ。 定善散善ヲトキテ念佛ヲモテ阿难ニ付属シ给フ。 汝好持是语トイヘルハコレナリ。 第九ノ真身观ニ。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トイフ文アリ。 济度众生ノ愿ハ平等ニシテ差别アル事ナケレトモ。 无缘ノ众生ハ利益ヲカウフル事アタハズ。 コノユヘハ弥陀善逝平等ノ慈悲ニモヨホサレテ。 光明アマネク十方世界ヲテラシテ。 一切众生ニコトコトク缘ヲムスハシメンガタメニ。 光明无量ノ愿ヲタテ给ヘリ。 第十二ノ愿コレナリ。 又名号ヲモテ因トシテ众生ヲ引接ジ给フ事ヲ。 一切众生ニアマネクキカシメムガタメニ。 第十七ノ愿ニ。 十方世界ノ无量ノ诸佛。 コトコトク咨嗟シテワカ名ヲ称セストイハハ正觉ヲトラシト誓给ヒテ。 次ニ第十八ノ愿ニ。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トタテ给ヘリ。 コレニヨテ释迦如来コノ土ニシテトキ给フガコトク。 十方ニモ。 ヲノヲノ恒河沙ノホトケマシマシテオナシクコレヲシメシ给ヘルナリ。 シカレハ光明ノ缘ハアマネク十方世界ヲテヲシテモラスコトナク。 又十方世界ノ无量ノ诸佛。 ミナ名号ヲ称赞シ给ヘハ。 キコエストイフトコロナシ。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靡所闻誓不成正觉トチカヒ给ヒシハコノユヘナリ。 シカレハ光明ノ缘ト。 名号ノ因ト和合セハ。 摄取不舍ノ益ヲカウフランコトウタガフヘカラズ。 コノユニ往生礼赞ノ序ニイハク。 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トイヘリ。 又コノ愿ヒサシク众生ヲ济度センガタメニ。 寿命无量ノ愿ヲタテ给ヘリ。 第十三ノ愿コレナリ。 总シテハ光明无量ノ愿ハ。 横ニ一切众生ヲヒロク摄取センガタメナリ。 寿命无量ノ愿ハ。 竖ニ十方世界ヲヒサシク利益センガタメナリ。 カクノコトキノ因缘和合スレベ。 摄取ノ光明ノ中ニ又化佛菩萨マシマシテ。 コノ人ヲ常ニ摄护シテ。 百重千重ニ围绕シ给フニ。 信心イヨイヨ增长シ。 众苦コトコトク消灭ス。 又临终ノ时ホトケミツカラ来迎シ给フニ。 モロモロノ邪业系ヨクサフルモノナシ。 コレハ众生イノチヲハル时ニノゾミテ。 百苦キタリセメテ。 身心ヤスキ事ナク。 恶缘ホカニヒキ。 妄念ウチニモヨホシテ。 境界自体当生ノ三种ノ爱心キヲヒヲコル。 第六天ノ魔王コノ时ニアタリテ。 威势ヲヲコシテモテサマタゲヲナス。 カクノコトキノ种种ノサハリヲノゾカンカタメニ。 カナラス临终ノ时ニハミツカラ菩萨圣众ニ围绕セラレテ。 ソノ人ノマヘニ现ゼントチカヒ给ヘリ。 第十九ノ愿コレ也。 コレニヨテ临终ノ时イタレハ。 ホトケ来迎シ给フ。 行者コレヲ见タテマツリテ。 心ニ欢喜ヲナシテ。 禅定ニイルガコトクシテ。 タチマチニ观音ノ莲台ニ乘シテ。 安养ノ宝チニイタル也。 コレラノ益アルガユヘニ。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トイフナリ。 又コノ经ニ具三心者必生彼国トトケリ。 三心トイハ。 一ニハ至诚心。 二ニハ深心。 三ニハ回向发愿心ナリ。 三心ハマチマチニワカレタリトイヘトモ。 要ヲトリ诠ヲエランテコレヲイヘハ。 深心ニオサメタリ。 善导和尚释シテノ给ハク。 至トイハ真ナリ。 诚トイハ实ナリ。 一切众生ノ身口意业ニ。 修スルトコロノ解行。 カナラス真实心ノ中ニナスヘキ事ヲアカサントス。 ホカニ贤善精进ノ相ヲ现シテ。 ウチニ虚假ヲイダク事ヲエザレトイヘリ。 ソノ解行トイハ。 罪恶生死ノ凡夫。 弥陀ノ本愿ニヨテ。 十声一声决定シテムマルト真实ニ解テ行スルコレナリ。 ホカニハ本愿ヲ信スル相ヲ现シ。 ウチニハ疑心ヲイダク。 コレハ不真实ノ心ナリ。 深心ハフカク信スル心也。 决定シテフカク自身ハ现ニコレ罪恶生死ノ凡夫ナリ。 旷劫ヨリコノカタツネニ流转シテ出离ノ缘ナシト信ジ。 决定シテフカクコノ阿弥陀如来。 四十八愿ヲモテ众生ヲ摄取シ给フ事。 ウタカヒナクオモンバカリナケレハ。 カノ愿力ニ乘シテサタメテ往生スル事ヲウト信スヘシトイヘリ。 ハシメニマヅ罪恶生死ノ凡夫。 旷劫ヨリコノカタ出离ノ缘アル事ナシト信セヨトイヘルハ。 コレスナハチ断善阐提ノコトクナルモノ也。 カカル众生ノ一念十念スレハ。 无始ヨリコノカタイマダイデサル生死ノ轮回ヲイデテ。 カノ极乐世界ノ不退ノ国土ニムマルトイフニヨリテ信心ハオコルベキナリ。 ヲヨソホトケノ别愿ノ不思议ハコレ凡心ノハカルトコロニアラス。 唯佛ト佛トノミヨクシリ给ヘリ。 阿弥陀佛ノ名号ヲトナフルニヨテ。 五逆十恶コトコトクムマルトイフ别愿ノ不思议ノチルラマシマス。 タレカコレヲウタガフベキ。 善导ノ疏ニイハク。 アルヒハ人アリテ。 ナンチ众生旷劫ヨリコノカタ。 ヲヨヒ今生ノ身口意业ニ。 一切ノ凡圣ノ身ノウヘニヲイテ。 ツブサニ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ノツミヲツクリテ。 イマタノゾキツクス事アタハス。 シカモコレラノツミハ三界恶道ニ系属ス。 イカンソ一生ノ修福念佛ヲモテ。 スナハチカノ无漏无生ノ国ニイリテ。 ナガク不退ノクラヰヲ证悟スル事ヲエンヤトイハバ。 イフベシ。 诸佛ノ教行ハカス尘沙ニコエタリ。 禀识ノ机缘随情ヒトツニアラズ。 タトヘハ世间ノ人ノマナコニ见ツヘク信シツヘキガコトキハ。 明ヨク暗ヲ破シ。 空ヨク有ヲフクム。 地ヨク载养シ。 水ヨク生润シ。 火ヨク成坏スルガコトシ。 カクノゴトキラノ事コトコトク待对ノ法トナヅク。 スナハチミツカラ见ルベシ千差万别ナリ。 イカニイハンヤ佛法不思议ノチカラ。 アニ种种ノ益ナカランヤトイヘリ。 极乐世界ニ水鸟树林ノ微妙ノ法ヲサヘツルハ不思议ナレトモ。 コレラハホトケノ愿力ナレハト信シテ。 ナンソタタ第十八ノ乃至十念トイフ愿ヲノミウタガフベキヤ。 总シテ佛说ヲ信セハ。 此モ佛说ナリ。 カノ花严ノ三无差别。 般若ノ尽净虚融。 法花ノ诸法实相。 涅槃ノ悉有佛性。 タレカ信セサランヤ。 カレモ佛说ナリ。 コレモ佛说也。 イヅレヲカ信ジ。 イツレヲカ信ゼサランヤ。 ソレ三字ノ名号ハスクナシトイヘトモ。 如来所有ノ内证外用ノ功德。 万亿恒沙ノ甚深ノ法门ヲコノウチニオサメタリ。 タレカコレヲハカルヘキヤ。 疏ノ玄义分ニコノ名号ヲ释シテイハク。 阿弥陀佛トイハ。 コレ天竺ノ正音。 ココニハ翻シテ无量寿觉トイフ。 无量寿トイハ。 コレ法。 觉トイハ。 コレ人。 人法ナラヘテアラハス。 カルガユヘニ阿弥陀佛トイフ。 人法トイハ所观ノ境也。 コレニツヰテ依报アリ正报アリトイヘリ。 シカレハハシメ弥陀如来。 万德无漏ノ所证ノ法门ヨリ。 观音势至。 普贤文殊。 地藏龙树。 乃至カノ土ノ菩萨声闻等ニイタルマテ。 ソナヘ给ヘルトコロノ事理ノ观行。 定惠ノ功力。 内证ノ智惠外用ノ功德。 ミナコトコトク三字ノ中ニオサマレリ。 サレバ极乐界ニイヅレノ法门カ。 モレタルトコロアラン。 シカルニコノ三字ノ名号ヲハ。 诸宗ヲノヲノワカ宗ニ释シイレタリ。 真言ニハ阿字本不生ノ义。 四十二字ヲ出生セリ。 一切ノ法ハ阿字ヲハナレル事ナキカユヘニ功德甚深ノ名号トイヘリ。 天台宗ニハ空假中ノ三谛。 正了缘ノ三义。 法报应ノ三身。 如来所有ノ功德。 コレヲイデザルガユヘニ功德莫大ナリトイヘリ。 カクノコトク诸宗ヲノヲノワカ存スルトコロノ法ニツヰテ。 阿弥陀ノ三字ヲ释セリ。 イマコノ宗ノ意ハ。 真言ノ阿字本不生ノ义モ。 天台ノ三谛一理ノ法モ。 三论ノ八不中道ノ旨モ法相ノ五重唯识ノ意モ。 总シテ森罗ノ万法ヒロクコレヲ摄ストナヲフ。 极乐世界ニモレタル法门ナキカユヘニ。 タタシイマ弥陀本愿ノ意ハ。 カクノコトクサトレトニハアラス。 タヾフカク信心ヲイタシテトナフルモノヲムカヘントナリ。 耆婆扁鹊カ万病ヲイヤスクリハ。 モロモロノ木。 ヨロヅノ草ヲモテ合药セリトイヘトモ。 病者コレヲサトリテ。 ソノ药木何分。 ソノ药草何两和合セリトシラス。 シカレトモ是ヲ服スルニ万病コトコトクイユルカコトシ。 タタウラムラクハコノクスリヲ信ゼスシテ。 ワカヤマヒハキハメテヲモン。 イカカコノ药ニテハイユル事アラントウタカヒテ服セスンハ。 耆婆カ医术モ。 扁鹊カ秘方モ。 ムナシクシテソノ益アルベカラザルガコトク。 弥陀ノ名号モカクノコトシ。 ソレ烦恼恶业ノヤマヒキハメテヲモシ。 イカカコノ名号ヲトナヘテムマルルコトアラント。 ウタカヒテコレヲ信ゼスハ。 弥陀ノ誓愿。 释尊ノ所说ムナシクシテ。 ソノシルシアルベカラズ。 タタアフキテ信ズベシ。 良药ヲエテ服サスシテ死スルコトナカレ。 昆仑ノ山ニユキテ。 玉ヲトラズシテカヘリ。 栴檀ノハヤシニイリテ枝ヲヨヂスシテイデナハ后悔イカカセン。 ミツカラヨク思量スベシ。 ソモソモワレラ旷劫ヨリコノカタ佛ノ出世ニモアヒケン。 菩萨ノ化道ニモアヒケン。 过去ノ诸佛モ现在ノ如来モミナコレ宿世ノ父母也。 多生ノ朋友ナリ。 シカルニカレハステニ菩提ヲ证シ给ヘルニ。 ワレハテニニヨテ生死ニハトトマレルソト。 ハツベシハツベシ。 カナシムベシカナシムベシ。 本师释迦如来ノ众生大罪ノヤマニイリ。 邪见ノハヤシニカクレテ。 三业放逸ニ。 六情纵荡ナラン者ヲ。 ワカ国土ニトリヲキテ。 教化度脱セシメムトチカヒ给ヒタリシハ。 ソモソモイカニシテカカル众生ヲハ。 度脱セシメムトチカヒタモフゾトタヅヌレハ。 阿弥陀如来ノ因位无诤念王ト申セジ时菩提心ヲヲコシ。 众生ヲシテ生死ヲ过度セシメントチカヒ给ヒテ。 スナハチ国ヲモクラヰヲモステテ。 摄取众生ノ愿ヲヲコシ给ヒシニ。 释迦如来ハ其时宝海梵志ト申テ。 无诤念王ノ臣下ナリシガ。 同ジク菩提心ヲヲコシテ。 ワレカナラス秽土ニシテ正觉ヲナリテ。 恶业ノ众生ヲ引导セントチカヒ给ヒテコノ愿ヲヲコシ给ヘル也。 旷劫ヨリコノカタ诸佛出世シテ。 缘ニシタカヒ机ヲハカリテ。 オノオノ众生ヲ化度シ给フ事。 カヅ尘沙ニスキタリ。 アルヒハ大乘ヲトキ。 小乘ヲトキ。 アルヒハ实教ヲヒロメ。 权教ヲヒロム。 有缘ノ机ハミナコトクソノ益ヲウ。 ココニ释尊八相成道ヲ五浊恶世ニトナヘテ。 放逸邪见ノ众生ノ出离ソノ期ナキラアハレミテ。 コレヨリ西ニ极乐世界アリ。 佛マシマス阿弥陀トナヅケタテマツル。 コノ佛ハ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トチカヒ给ヒテ。 佛ニナリ给ヘリ。 スミヤカニ念セヨ。 出离生死ノミチオホシトイヘトモ恶业烦恼ノ众生ノ。 トク生死ヲハナルル事。 コノ门ニスギタルハナシトヲシヘテ。 ユメユメウタカフ事ナカレ。 六方恒沙ノ诸佛モ证诚シ给フナリト。 ネンコロニヲシヘ给ヒテ。 ワレモシヒサシク秽土ニアラハ。 邪见放逸ノ众生。 ワレヲソシリワレヲソムキテ。 カヘリテ恶道ニオチナン。 浊世ニイデタル事ハ。 本意タタコノ事ヲ众生ニキカシメンカタメナリトテ。 阿难尊者ニ。 ナンチヨクコノ事ヲ遐代ニ流通セヨトネンコロニ约束シオキテ。 跋提河ノホトリ。 沙罗林ノモトニシテ。 八十ノ春ノ天。 二月十五ノ夜半ニ。 头北面西ニシテ灭度ニ入给ヒキ。 ソノ时ニ日月ヒカリヲウシナヒ。 草木イロヲ变シ。 龙神八部禽兽鸟类ニイタルマテ。 天ニアフキテナキ。 地ニフシテサケフ。 阿难目连等ノモロモロノ大弟子等。 悲泣ノナミタヲヲサヘテアヒ议シテイハク。 释尊ノ恩ニナレタテマツリテ。 ソコハクノ春秋ヲオクリキ。 化缘ココニツキテ。 黄金ノハダヘタチマチニヘタタリ给ヒヌ。 アルヒハワレラ世尊ニ问タテマツルニ答ヘ给ヘル事モアリ。 アルヒハ释尊ミツカラ告给フ事モアリキ。 济度利生ノ方便。 イマハタレニムカヒテカ问タテマツルベキ。 スベカラク如来ノ御コトハヲシルシヲキテ未来ニモツタヘ。 御カタ见トモセントイヒテ。 多罗叶ヲヒロヒテ。 コトコトク是ヲジルシヲキシヲ。 三藏タチコレヲ译シテ唐土ニヒロメ。 本朝ヘツタヘタマフ。 诸宗ニ学スルトロロノ一代圣教コレ也。 シカルル阿弥陀如来。 善导和尚トナノリテ。 唐土ニイテテ。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小解证三明或教福惠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トノ给トリ。 释尊出世ノ本怀。 タタコノ事ニアリトイフベシ。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トイヘハ释尊ノ恩ヲ报スルモ。 マタ唯コノ念佛ニアリトイフベシ。 モシコノタヒムナシクスキナハ。 出离イツレノ时ヲカ期セントスル。 スミヤカニ信心ヲヲコシテ生死ヲ过度スベシ。 次ニ回向发愿心トイハ。 人コトニ具シツベキ事ナリ。 国土ノ快乐ヲキキテタレカネカハサランヤ。 ソモソモカノ国土ニ九品ノ差别アリ。 ワレライツレノ品ヲカ期スヘキ。 善导和尚ノ御意ハ极乐ハ是报土。 弥陀ハ是报佛ナリ。 サレハ未断惑ノ凡夫ハ。 スベテムマルヘカラストイヘトモ。 弥陀别愿ノ不思议ニテ。 罪恶生死ノ凡夫。 一念十念シテスナハチムマルト释シ给ヘリ。 シカルヲ上古ヨリコノカタ。 オホク下品トイフトモ足ヌベシトイヒテ上品ヲネガハス。 コレハ恶业ノヲモキヲヲソレテ心ヲ上品ニカケサル也。 モシソレ恶业ニヨラハ总テ往生スヘカラズ。 愿力ニヨテムマレナハナンソ上品ニススマン事ヲカタシトセン。 ソレ弥陀净土ヲマウケ给事ハ。 愿力ノ成就スルユヘナリ。 シカレハコレ念佛ノ众生ノムマルベキクニナリ。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トタテ给ヒテ。 此愿ニヨテ感得シ给フトコロナルカユヘナリ。 今此观经ノ九品ノ业ヲイハハ。 下品ハ五逆十恶ノ罪人。 临终ノ时ハシメテ善知识ノススメニヨテ。 アルヒハ十声。 アルヒハ一声。 称念シテムマルル事ヲエタリ。 シカルニワラ罪业ヲモシトイヘトモ五逆ヲハツクラス。 行业ヲロソカナリトイヘトモ一声十声ニスギタリ。 临终ヨリサキニ弥陀ノ誓愿ヲ闻得テ。 随分ニ信心ヲイタス。 サレハ下品マテハクダルベカラズ。 中品ハ小乘ノ持戒ノ行者。 及世间ノ孝养父母仁义礼智信等ノ行人ナリ。 コノ品ニハ中中ニムマレカタシ。 小乘ノ行人ニモアラズ。 マタタモチタル戒モナケレハワレラカ分ニアラズ。 上品ハ大乘ノ凡夫。 菩提心等ノ行ナリ。 菩提心ハ诸宗ヲノヲノ其意ヘ同ジカラズ。 净土宗ノ意ハ。 净土ニムマレントネカフヲ菩提心トイフ。 又念佛ハスナハチコレ大乘ノ行ナリ。 无上功德ナリ。 シカレバ上品往生ハ手ヲヒクベカラズ。 又本愿ニ乃至十念トタテ给ヒテ。 临终现前ノ愿ニ大众ニ围绕セラレテソノ人ノマヘニ现セントタテ给ヘリ。 中品ハ声闻众ノ来迎。 下品ハ化佛ノ三尊。 アルヒハ金莲花等ノ来迎ナリ。 シカルヲ大众ニ围绕セラレテ现セントタテ给ヘル本愿ノ意趣ハ。 上品ノ来迎ヲマウケ给ヘリ。 ナンゾアナカチニアヒスマハンヤ。 又善导和尚。 三万已上ハ上品上生ノ业トノ给ハリ。 数遍ニヨテ上品ニムマルヘシ。 又三心ニツヰテ九品アルヘシ。 信心ニヨテ上品ニムマルヘシト见エタリ。 上品ヲネカフ事ハ。 ワカ身ノタメニハアラズ。 カノクニニムマレヲハリテ。 カヘリテトク众生ヲ化センカタメナリ。 コレアニホトケノ御意ニカナハサランヤ。 次ニ阿弥陀经ハ。 マツ极乐ノ依正ノ功德ヲトク。 コレ众生ノ愿乐ノ心ヲススメンカタメナリノチニ往生ノ行ヲアカスニ。 少善根ヲモテハ。 ムマルル事ヲウベカラス。 阿弥陀佛ノ名号ヲ执持シテ一日七日スレハ。 往生スル事ヲウトアカセリ。 众生コレヲ信セサラン事ヲヲソレテ。 六方ニヲノヲノ恒河沙ノ诸佛マシマシテ。 大千ニ舌相ヲノヘテ证诚シ给ヘリ。 善导释シテイハク。 コノ证ニヨテムマルル事ヲエスハ。 六方如来ノノヘ给ヘル舌。 ヒトタヒ口ヨリイテヲハリテ。 ナガククチニ还リイラスシテ。 自然ニ坏烂セントノ给ヘリ。 シカレハ是ヲウタカハンモノハ。 弥陀ノ本愿ヲウタカフノミニアラス。 释尊ノ所说ヲウタカフナリ。 释尊ノ所说ヲウタカフハ。 六方恒沙ノ诸佛ノ所说ヲウタカフナリ。 スナハチ是大千ニノヘ给ヘル舌相ヲ坏烂スル也。 モシ又是ヲ信セハ。 タタ弥陀ノ本愿ヲ信スルノミニアラス。 释尊ノ所说ヲ信スルナリ。 释尊ノ所说ヲ信スルハ。 六方恒沙ノ诸佛ノ所说ヲ信スル也。 一切ノ诸佛ヲ信スルハ。 一切ノ法ヲ信スルニナル。 一切ノ法ヲ信スルハ。 一切ノ菩萨ヲ信スルニナル。 コレスナハチ一切ノ三宝ヲ信スルナリ。 コノ信ヒロクシテ广大ノ信心ナリ。 善导和尚ノイワク。 为断凡夫疑见执皆舒舌相覆三千共证七日称名号又表释迦言说真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到彼花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心心念佛莫生疑六方如来证不虚三业专心无杂乱百宝莲花应时见(文)御誓言ノ书モロコシワカ朝ニ。 モロモロノ智者タチノ沙汰シ申サルル。 观念ノ念ニモアラス。 又学问ヲシテ念ノ心ヲサトリテ申ス念佛ニモアラス。 タタ往生极乐ノタメニハ。 南无阿弥陀佛ト申シテ。 ウタカヒナク往生スルソトオモヒトリテ。 申スホカニハ别ノ子细候ハス。 タタシ三心四种ナト申ス事ノ候ハ。 ミナ决定シテ。 南无阿弥陀佛ニテ往生スルソト思ウチニコモリ候ナリ。 コノホカニオクフカキ事ヲ存セハ。 二尊ノ御アハレミニハツレ。 本愿ニモレ候ヘシ。 念佛ヲ信セン人ハ。 タトヒ一代ノ御ノリヲヨクヨク学ストモ。 一文不知ノ愚钝ノ身ニナシテ。 尼入道ノ无智ノトモカラニオナシクシテ。 智者ノフルマヒヲセスシテタタ一向ニ念佛スヘシコレハ御自笔ノ书ナリ。 势观圣人ニサヅケラレキ往生大要抄イマワカ净土宗ニハ。 二门ヲタテテ释迦一代ノ说教ヲオサムルナリ。 イハユル圣道门。 净土门ナリ。 ハシメ花严阿含ヨリ。 ヲハリ法花涅槃ニイタルマデ。 大小乘ノ一切ノ诸经ニトクトコロノ。 コノ娑婆世界ニアリナカラ。 断迷开悟ノミチヲ。 圣道门トハ申スナリ。 是ニツキテ大乘ノ圣道アリ。 小乘ノ圣道アリ。 大乘ニ二アリ。 即佛乘ト。 菩萨乘ト也。 小乘ニ二アリ。 即声闻ト。 缘觉トノ二乘ナリ。 コレヲスヘテ四乘トナツク。 佛乘トハ即身成佛ノ教ナリ。 真言达蘑天台花严等ノ四宗ニアカストコロナリ。 スナハチ真言宗ニハ。 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ト申シテ。 コノ身ナカラ。 大日如来ノクライニノホルトナラフ也。 佛心宗ニハ。 前佛后佛以心传心トナラヒテ。 タタチニ人ノ心ヲサシテホトケト申ナリ。 カルガユヘニ即心是佛ノ法トナツケテ。 成佛トハ申サヌナリ。 コノ法ハ释尊入灭ノ时涅槃经ヲトキヲハリテノチ。 タタ一偈ヲモチテ迦叶尊者ニ付嘱シ给ヘル法ナリ。 天台宗ニハ。 烦恼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ト观シテ。 观心ニテホトケニナルトナラフ也。 八岁ノ龙女カ南方无垢世界ニシテ。 スミヤカニ正觉ヲナリシソノ证ナリ。 花严宗ニハ。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トテ。 マタ即身成佛トナラフナリ。 コレラノ宗ニハミナ即身顿证ノムネヲノブレハ。 佛乘トナツクル也。 ツキニ菩萨乘トイハ。 历劫修行成佛ノ教ナリ。 三论法相ノ二宗ニナラフトコロナリ。 スナハチ三论宗ニハ。 八不中道ノ无相ノ观ニ住シテ。 シカモ心ニハ四弘誓愿ヲヲコシ。 身ニハ六波罗蜜ヲ行シテ。 三阿僧祇ニ菩萨ノ行ヲ修シテノチホトケニナルト申ス也。 法相宗ニハ。 五重唯识ノ观ニ住シテ。 シカモ四弘ヲヲコシ。 六度ヲ行シテ三祇劫ヲヘテ。 佛ニナルト申ス也。 コレラヲ菩萨乘トナツク。 ツキニ缘觉乘トイハ。 飞花落叶ヲ见テ。 ヒトリ诸法ノ无常ヲサトリ。 アルヒハ十二因缘ヲ观シテ。 トキハ四生。 ヲソキハ百劫ニサトリヲヒラクナリ。 ツキニ声闻乘トイハ。 ハシメ不净数息ヲ观スルヨリ。 ヲハリ四谛ノ观ニイタルマテ。 トキハ三生。 ヲソキハ六十劫ニ。 四向三果ノクラヰヲヘテ。 大阿罗汉ノ极位ニイタル也。 此二乘ノ道ハ。 成实俱舍ノ两宗ニナラフトコロ也。 又声闻ニツキテ戒行ヲソナフベシ。 比丘ハ二百五十戒ヲ受持シ。 比丘尼ハ五百戒ヲ受持スルナリ。 コレヲ五篇七聚ノ戒トナツクル也。 又沙弥沙弥尼ノ十戒式沙摩尼ノ六法。 优婆塞优婆夷ノ五戒ミナコレ律宗ノ中ニアカストコロ也。 ヲヨソコノ四乘ノ圣道ハ大小乘ヲエラハズ。 ワレラカ身ニタヘ。 时ニカナヒタル事ニテハナキ也。 モシ声闻ノミチニヲモムカハ。 二百五十戒タモチカタク。 苦集灭道ノ观成シカタシ。 モシ缘觉ノ观ヲモトムトモ。 飞花落叶ノサトリ。 十二因缘ノ观。 トモニ心モヲヨバヌ事也。 又菩萨ノ行ニヲヰテハ。 三聚十重ノ戒发得シカタク。 四弘六度ノ愿行成就シカタシ。 サレハ身子ハ六十劫マテ修行シテ。 乞眼ノ恶缘ニアヒテ。 タチマチニ菩萨ノ广大ノ心ヲヒルカヘシキ。 イハンヤ末法ノコノコロヲヤ。 下根ノワレラヲヤ。 タトヒ即身顿证ノ理ヲ观ストモ。 真言ノ入我我入。 阿字本不生ノ观。 天台ノ三观六即中道实相ノ观。 花严宗ノ法界唯心ノ观。 佛心宗ノ即心是佛ノ观。 理ハフカク。 解ハアサシ。 カルカユヘニ末代ノ行者ソノ证ヲウルコトキハメテカタシ。 コノユヘニ道绰禅师ハ圣道ノ一种ハ今ノ时ハ证シカタシトノタマヘリ。 スナハチ大集月藏经ヲヒキテ。 ソノアリサマヲアカセリ。 コマカニノフルニヲヨハズツキニ净土门ハ。 マヅコノ娑婆世界ヲイトヒステテ。 イソギテカノ极乐净土ニムマレテ。 カノクニニシテ佛道ヲ行スル也。 シルレハカツカツ净土ニイタルマテノ愿行ヲタテテ。 往生ヲトグヘキ也。 カノ国ニムマルル事ハ。 スベテ机ノ善恶ヲエラハス。 タタホトケノチカヒヲ信シ。 信セサルニヨル。 五逆十恶ヲツクレルモノモ。 タタ一念十念ニ往生スルハ。 スナハチコノコトハリ也。 コノユヘニ道绰ハ。 タタ净土ノ一门ノミアリテ。 通入スベキミチナリト释シ给ヘリ。 通シテイルベシトイフニツキテ。 ワタクシニ意ウルニ二ツノ心アルベシ。 一ニハヒロク通シ。 二ニハトヲク通ス。 ヒロク通ズトイハ。 五逆ノ罪人ヲアケテナヲ往生ノ机ニオサム。 イハンヤ余ノ轻罪ヲヤ。 イカニイハンヤ善人ヲヤト意エツレハ。 往生ノウツハモノニキラハルルモノナシ。 カルカユヘニヒロク通ストイフ也。 トヲク通ストイハ。 末法万年ノノチ法灭百岁マテ。 コノ教トトマリテ。 ソノ时キキテ。 一念スルミナ往生ストイヘリ。 イハンヤ末法ノナカヲヤ。 イカニイハンヤ正法像法ヲヤト意得ツレハ。 往生ノ时ニモルル世ナシ。 カルガユヘニトヲク通ストイフナリ。 シカレハコノコロ生死ヲハナレントオモハンモノハ。 难证ノ圣道ヲステテ。 易往ノ净土ヲネカフヘキ也。 又コノ圣道净土ヲハ。 虽行道易行道トナツケタリ。 タトヘヲトリテコレヲイフニ。 难行道トハ。 サカツキミチヲカチヨリユカンカコトシ。 易行道トハ。 海路ヲフネヨリユクカコトシトイヘリ。 シカルニ目シヰ足ナエタヲンモノハ。 陆地ニハムカフヘカラズ。 タタフネニノリテノミ。 ムカヒノキシニハツクヘキナリ。 シカルニコノコロノワレラハ。 智慧ノマナコシヰ。 行法ノアシナエタルトモカラ也。 圣道难行ノサカシキミチニハ。 スヘテノソミヲタツベシ。 タタ弥陀本愿ノフネニノリテノミ。 生死ノウミヲワタリテ。 极乐ノキシニハツクベキナリ。 イマコノフネトイハ。 スナハチ弥陀ノ本愿ニタトフル也。 其本愿トイハ。 四十八愿也。 ソノナカニ。 第十八ノ愿ヲモテ。 众生ノ行トサタメタルナリ。 二门ノ大旨略シテカクノコトシ……圣道ノ一门ヲサシヲキテ。 净土ノ一门ニイラントオモワン人ハ。 道绰善导ノ释ヲモテ。 所依ノ三部经ヲ习フヘキナリ。 サキニハ圣道净土ノ二门ヲ分别シテ。 净土门ニイルベキムネヲ申ヒヲキツ。 イマハ净土ノ一门ニツキテ。 修行スヘキヤウヲ申スヘシ。 ソレ净土ニ往生セントオモハハ。 心ト行トノフタツ相应スヘキナリ。 カルカユヘニ善导ノ释ニ。 タタシソノ行ノミアルハ。 行スナハチヒトリニシテ。 マタイタルトコロナシ。 タタソノ愿ノミアルハ。 愿スナハチムナシクシテ。 マタイタルトコロナシ。 カナラス愿ト行トアヒタスケテ。 ナストコロミナ克ストイヘリ。 ヲヨソ往生ノミニカキラズ。 圣道门ノ得道ヲモトメンニモ心ト行トヲ具スヘシトイヘリ。 发心修行トナヅクルコレナリ。 今此净土宗ニ善导ノコトキハ。 安心起行トナツケタリ。 マヅソノ安心トイハ。 观无量寿经ニトイテイハク。 若众生アリテカノクニニムマレムトネカハンモノハ。 三种ノ心ヲヲコシテ即往生スヘシ。 ナニヲカ三トスル。 一ニハ至诚心。 二ニハ深心。 三ニハ回向发愿心也。 三心ヲ具スルモノハカナラスカノクニニムマルトイヘリ。 善导和尚ノ观经ノ疏。 ナラヒニ往生礼赞ノ序ニ。 此三心ヲ释シ给ヘリ。 一ニ至诚心トイハ。 マヅ往生礼赞ノ文ヲイダサハ。 一ニハ至诚心。 イハユル身业ニカノホトケヲ礼拜センニモ。 口业ニカノホトケヲ赞叹称扬センニモ。 意业ニカノ佛ヲ专念观察センニモ。 ヲヨソ三业ヲヲコスニハ。 カナラズ真实ヲモチヰヨ。 カルガユヘニ至诚心トナツクトイヘリ。 ツギニ观经ノ疏ノ文ヲイタサハ。 一ニ至诚心トイハ。 至トイハ。 真也。 诚トイハ。 实ナリ。 一切众生ノ身口意业ノ所作ノ解行。 カナラズ真实心ノ中ニナスベキ事ヲアカサントオモフ。 外ニハ贤善精进ノ相ヲ现シテ。 内ニハ虚假ヲイダク事ナカレ。 善ノ三业ヲヲコスハカナラズ真实心ノ中ニナスベシ。 内外明闇ヲエラハズ。 ミナ真实ヲモチヒヨトイヘリ。 此二ツノ释ヲ。 ワタクシニ料简スルニ。 至诚心トイハ。 真实ノ心ナリ。 ソノ真实トイハ。 内外相应ノ心也。 身ニフルマヒ。 口ニイヒ。 意ニオモハン事。 ミナ人メヲカザル事ナク。 マコトヲアラハス也。 シカルヲ人ツネニ。 コノ至诚心ヲ。 炽盛心ト意得テ。 勇猛强盛ノ心ヲヲコスヲ。 至诚心ト申スハ。 此释ノ心ニハタカフ也。 文字モカハリ。 意モカハリタルモノヲ。 サレハトテソノ猛利ノ心ハ。 スヘテ至诚心ヲソムクト申ニハアラズ。 ソレハ至诚心ノウヘノ。 炽盛心ニテコソアレ。 真实ノ至诚心ヲ地ニシテ。 炽盛ナルハスグレ。 炽盛ナヲヌハオトルニテアル也。 是ニツキテ九品ノ差别マテモココロウベキ也。 サレハ善导ノ观经ノ疏ニ九品ノ文ヲ释スル下ニ。 一一ノ品コトニ。 辨定三心以为正因トサタメテ。 此三心ハ九品ニ通スベシト释シ给ヘリ。 惠心モ是ヲヒキテ。 禅师ノ释ノコトキハ。 理九品ニ通スヘシトコソハシルサレタレ。 此三心ノ中ノ至诚心ナレハ。 至诚心スナハチ九品ニ通スヘキ也。 又至诚心ハ。 深心ト回向发愿心トヲ体トス。 コノ二ヲハナレテハ。 ナニニヨリテカ。 至诚心ヲアラハスヘキ。 ヒロクホカヲタツヌヘキニアラス。 深心モ回向发愿心モマコトナルヲ至诚心トハナツクル也。 三心ステニ九品ニ通スヘシト意エテノウヘニハ。 ソノ差别ノアルヤウヲココレウルニ。 三心ノ浅深强弱ニヨルヘキ也。 カルカユヘニ上品上生ニハ。 经ニ。 精进勇猛ナカルカユヘニトトキ。 释ニハ日数スクナシトイヘトモ。 作业ハゲシキカユヘニトイヘリ。 又上品中生ヲハ。 行业ヤヤヨハクシテト释シ。 上品下生ヲハ。 行业コワカラスナト释セラレタレハ。 三心ニツキテ。 コワキモヨハキモアルヘシトコソココロエラフタレ。 ヨハキ三心具足シタラン人ハ。 クラヰコソサカランスレ。 ナヲ往生ハウタカフベカラサル也。 ソレニ强盛ノ心ヲヲコサスハ。 至诚心カケテ。 ナガク往生スヘカラスト意エテ。 ミダリニ身ヲモクダシ。 アマサヘ人ヲモカロシムル人人ノ不便ニオボユル也。 サラナリ强盛ノ心ノヲコランハメテタキ事ナリ。 善导ノ十德ノ中ニ。 ハシメノ至诚念佛ノ德ヲイダスニモ。 一心ニ念佛シテチカラノツクルニアラサレハヤマス。 乃至寒冷ニモマタアセヲナカス。 コノ相状ヲモテ至诚ヲアラハスナトアルナレハ。 タレタレモサコソハハケムヘケレ。 タタシコノ定ナルヲノミ至诚心ト意エテ。 是ニタガワンヲハ至诚心カケタリトイハンニハ。 善导ノコトク至诚心至极シテ。 勇猛ナラン人ハカリゾ往生ハトグヘキ。 ワレラカコトキノ尪弱ノ心ニテハ。 イカカ往生スベキト臆セラレヌヘキ也。 カレハ别シテ善导一人ノ德ヲホムルニテコソアレ。 コレハ通シテ一切众生ノ往生ヲ决スルニテアレハ。 タクラフベクモナキ事也。 所诠ハタタワレラカコトキノ凡夫。 ヲノヲノ分ニツケテ。 强弱ノ真实ノ心ヲヲコスヲ至诚心トナヅケタルトコソ。 善导ノ释ノ意ハ见エタレ。 文ニツキテコマカニ意ウレハ。 外ニハ贤善精进ノ相ヲ现シ。 内ニハ虚假ヲイタクコトナカレトイフハ内ニハ愚ニシテ。 外ニハ贤相ヲ现シ。 内ニハ恶ヲノミツクリテ。 外ニハ善人ノ相ヲ现シ。 ウチニハ懈怠ニシテ。 ホカニハ精进ノ相ヲ现スルヲ。 虚假トハ申ス也。 外相ノ善恶ヲハカヘリミズ。 世间ノ谤誉ヲハワキマヘズ。 内心ニ秽土ヲモイトヒ净土ヲモネカヒ。 恶ヲモトトメ。 善ヲモ修シテ。 マメヤカニ佛ノ意ニカナハン事ヲオモフヲ。 真实トハ申也。 真实ハ虚假ニ对スルコトハ也。 真ト假ト对シ。 虚ト实ト对スルユヘナリ。 コノ真实虚假ニツキテクハシク分别スルニ。 四句ノ差别アルベシ。 一ニハ外ヲカサリテ内ニハムナシキ人。 二ニハ外ヲモカサラス内モムナシキ人。 三ニハ外ハムナシク见エテ内ハマコトアル人。 四ニハ外ニモマコトヲアラハシ内ニモマコトアル人。 カクノコトキノ四人ノ中ニハ。 前ノ二人ヲハトモニ虚假ノ行者トイフヘシ。 后ノ二人ヲハトモニ真实ノ行者トイフベシ。 シカレハタタ外相ノ贤愚善恶ヲハエラハス。 内心ノ邪正迷悟ニヨルヘキ也。 ヲヨソコノ真实ノ心ハ。 人コトニ具シカタク。 事ニフレテカケヤスキ心バヘナリ。 ヲロカニハカナシトイマシメラレタルヤウモアルコトハリ也。 无始ヨリコノカタ今身ニイタルマテ。 オモヒナラハシテ。 サシモヒサシク心ヲハナレヌ名利ノ烦恼ナレハ。 タタントスルニヤスラカニ离カタキテナリケリト。 オモヒユルサルルカタモアレトモ。 又ユルシハンヘルヘキ事ナラネハ。 ワカ心ヲカヘリミテ。 诫ナヲスヘキ事ナリ。 シカルニワカ心ノ程モオモヒシラレ。 人ノウヘヲモ见ルニ。 コノ人目ヲカサル心ハヘノ。 イカニモイカニモオモヒハナレヌコソ。 返返心ウクカナシクオボユレ。 コノ世ハカリヲフカク执スル人ハ。 タタマナコノマヘノホマレ。 ムナシキ名ヲモアゲントオモハンヲハ。 イフニタラヌ事ニテヲキツ。 ウキ世ヲソムキテ。 マコトノミチニヲモムキタル人人ノ中ニモ。 カヘリテハカナクヨシナキ事カナトオホユル事モアル也。 ムカシコノ世ヲ执スル心ノフカカリシナコリニテ。 ホドホドニツケタル名利ヲフリステタルバカリヲ。 アリカタクイミジキ事ニオモヒテ。 ヤカテソレヲ。 コノ世サマニモ心ノイロノウルサキニトリナシテサトリアサキ世间ノ人ノ。 心ノソコヲハシラス。 ウヘニアラハルルスガタ事ガラバカリヲ。 タトカリイミシカルヲノミ本意ニオモヒテ。 フカキ山路ヲタツネ。 幽ナルスミカヲシムルマテモ。 ヒトスヂニ心ノシヅマランタメトシモオモハデ。 ヲノツカヲタヅネキタラン人。 モシハツタヘキカン人ノオモハン事ヲノミサキダテテ。 マガキノウチ庭ノコダチ。 庵室ノシツラヒ。 道场ノ庄严ナト。 タトクメテタク。 心ボソク物アハレナラム事ガラヲノミ。 ヒキカマヘント执スルホトニ。 罪ノ事モ。 ホトケノオホシメサン事ヲモカヘリミス。 人ノソシリニナラヌ样ヲノミオモヒイトナム事ヨリホカニハオモヒマジフル事モナクテ。 マコトシク往生ヲネガフヘキカタヲハ思モイレヌ事ナトノアルガ。 ヤカテ至诚心カケテ。 往生セヌ心バヘニテアル也。 又世ヲソムキタル人コソ。 中中ヒジリ名闻モアリテサヤウニモアレ。 世ニアリナガラ往生ヲネカハン人ハ。 此心ハ何ユヘニカアルヘキト申ス人ノアルハ。 ナヲコマヤカニ心エザル也。 世ノホマレヲオモヒ。 人メヲカザル心ハナニ事ニモワタル事ナレハ。 ユメマボロシノ荣花重职ヲホモフノミニハカキラヌ事ニテアル也。 中中在家ノ男女ノ身ニテ后世ヲオモヒタルヲハ。 心アル事ノイミシクアリカタキトコソハ人モ申ス事ナレハ。 ソレニツケテ。 外ヲカザリテ人ニイミジガラレントオモフ人ノアランモカタカルヘクモナシ。 マシテ世ヲステタル人ナトニムカヒテハ。 サナカラン心ヲモ。 アハレヲシリカホニアヒシリハンタメニ。 后世ノオソロシサ。 此世ノイトハシサナントハ申スヘキゾカシ。 又カ样ニ申セハ。 ヒトヘニコノ世ノ人メハイカニモアリナントテ。 人ノソシリヲモカヘリミス。 ホカヲカサラネハトテ。 心ノママニフルマフガヨキト申スニテハナキナリ。 菩萨ノ讥嫌戒トテ。 人ノソシリニナリヌヘキ事ヲハナセソトコソイマシメラレタレ。 サレバハウニマカセテフルマヘハ。 放逸トテワロキ事ニテアルナリ。 ソレニ时ニノゾミタル讥嫌戒ノタメハカリニ。 イササカ人メヲツツムカタハ。 ワサトモサコソアルヘキ事ヲ。 人目ヲノミ执シテマコトノカタヲモカヘリ见ス。 往生ノサハリニナルマデニ。 ヒキナサルル事ノ返返モクチオシキ也。 讥嫌戒トナヅケテ。 ヤカテ虚假ニナル事モアリヌヘシ。 真实トイヒナシテ。 アマリ放逸ナル事モアリヌベシ。 コレヲカマヘテカマヘテ。 ヨクヨク意エトクヘシ。 词ナヲタラヌ心ケスル也。 又此真实ニツキテ。 自利ノ真实利他ノ真实アリ。 又三界六道ノ自他ノ依正ヲイトヒステテ。 カロシメイヤシメンニモ。 阿弥陀佛ノ依正二报ヲ。 礼拜赞叹忆念センニモ。 ヲヨソ厌离秽土欣求净土ノ三业ニワタリテ。 ミナ真实ナルヘキマネ。 疏ノ文ニツブサ也。 ソノ文シゲクシテ。 コトコトク出スコトアタハズ。 至诚心ノアリサマ略シテカクノコトシ二ニ深心トイハ。 マヅ礼赞ノ文ニイハク。 二者深心。 スナハチ真实ノ信心ナリ。 自身ハ是烦恼ヲ具足セル凡夫ナリ。 善根薄少ニシテ。 三界ニ流转シテ。 火宅ヲイテスト信知シテ。 イマ弥陀ノ本弘誓愿ノ名号ヲ称スル事。 下十声一声ニイタルマテ。 サタメテ往生スル事ヲウト信知シテ。 乃至一念モウタカフ心アル事ナカレ。 カルカユヘニ深心トナツクトイヘリ。 次ニ观经ノ疏ノ文ニイハク。 二ニ深心トイハ。 スナハチコレ深信ノ心ナリ。 又二种アリ。 一ニハ决定シテ。 フカク自身ハ现ニ是罪恶生死ノ凡夫也。 旷劫ヨリ此カタ常没常流转シテ。 出离ノ缘アル事ナシト信セヨ。 二ニハ决定シテフカク彼阿弥陀佛ノ四十八愿ヲモテ。 众生ヲ摄受シ给フ事ウタカヒナクオモンハカリナケレハ。 カノ愿力ニ乘シテ。 サタメテ往生スル事ヲウト信シ。 又决定シテフカク释迦佛。 コノ观经ノ三福九品定散二善ヲトキテ。 カノホトケノ依正二报ヲ证赞シテ。 人ヲシテ欣慕セシメ给フ事ヲ信シ。 又决定シテフカク弥陀经ノ中ニ。 十方恒沙ノ诸佛ノ。 一切ノ凡夫决定シテムマルル事ヲウト证劝シ给ヘリ。 ネカハクハ一切ノ行者。 一心ニタタ佛语ヲ信シテ身命ヲカヘリミス。 决定シテ依行ジテ。 佛ノ舍シメ给ハン事ヲハ即ステ。 ホトケノ行セシメ给ハン事ヲハ即行シ。 ホトケノ去シメ给ハントコロヲハ即サレ。 コレヲ佛教ニ随顺シ。 佛意ニ随顺ストナヅケ。 コレヲ真ノ佛弟子トナツク。 又深心ヲ深信トイハ。 决定シテ自心ヲ建立シテ。 教ニ顺シテ修行シテ。 ナカク疑错ヲノゾキテ。 一切ノ别解别行。 异学异见异执ノタメニ。 退失シ倾动セラレサレトイヘリ。 ワタクシニ此二ツノ释ヲ见ルニ。 文ニ广略アリ。 言ニ同异アリトイヘトモマヅ二种ノ信心ヲタツル事ハ。 ソノオモムキコレヒトツナリ。 スナハチ二ノ信心トイハ。 ハシメニワカ身ハ烦恼罪恶ノ凡夫也。 火宅ヲイデス。 出离ノ缘ナシト信セヨトイヒ。 ツキニハ决定往生スヘキ身ナリ信シテ一念モウタカフヘカラス。 人ニモイヒサマタケラルヘカラズナトイヘル。 前后ノコト叶相违シテ意得ガタキニ似タレトモ。 心ヲトトメテ是ヲ案スルニハシメニハワガ身ノホトヲ信ジ。 ノチニハホトケノ愿ヲ信スル也。 タタシノチノ信心ヲ决定セシメンカタメニ。 ハシメノ信心ヲバアクル也。 ソノユヘハ。 モシ初ノワカ身ヲ信スル样ヲアゲスシテ。 タタチニ后ノホトケノチカヒバカリヲ信スベキムネヲイダシタラマシカハ。 モロモロノ往生ヲネカハン人。 杂行ヲ修シテ本愿ヲタノマサランヲハシハラクヲク。 マサシク弥陀ノ本愿ノ念佛ヲ修シナカラモ。 ナヲ心ニモシ贪欲瞋恚ノ烦恼ヲモヲコシ。 身ニヲノツカラ十恶破戒等ノ罪业ヲモヲカス事アラハ。 ミタリニ自身ヲ怯弱シテ。 返リテ本愿ヲ疑惑シナマシ。 マコトニ此弥陀ノ本愿ニ。 十声一声ニイタルマデ往生ストイフ事ハ。 オホロケノ人ニテハアラジ。 妄念ヲモヲコサス。 ツミヲモツクラヌ人ノ。 甚深ノサトリヲヲコシ。 强盛ノ心ヲモチテ申シタル念佛ニテゾアルラン。 ワレラゴトキノエセモノトモノ。 一念十念ニテハヨモアラジトコソオホエンモニクカラヌ事也。 是ハ善导和尚。 未来ノ众生コノウタカヒヲヲコサン事ヲカヘリミテ。 此二种ノ信心ヲアゲテ。 ワレラガゴトキ烦恼ヲモ断ゼス。 罪恶ヲモツクレル凡夫ナリトモ。 フカク弥陀ノ本愿ヲ信シテ念佛スレハ。 十声一声ニイタルマテ决定シテ往生スルムネヲハ释シ给ハル也。 カクダニ释シ给ハサラマシカハ。 ワレラガ往生ハ不定ニソオホエマシ。 アヤウクオホユルニツケラモ。 此释ノ。 コトニ心ニソミテオホエハンヘル也。 サレハ此义ヲ心エワカヌ人ニコソアルメレ。 ホトケノ本愿ヲハウタカハネトモ。 ワカ心ノワロケレハ往生ハカナハシト申アヒタルガ。 ヤガラ本愿ヲウタガフニテ侍ルナリ。 サヤウニ申シタチナハ。 イカホトマデカ佛ノ本愿ニカナハズ。 サホトノ心コソ本愿ニハカナヒタレトハシリ侍ルヘキ。 ソレヲワキマヘサランニトリテハ。 烦恼ヲ断ゼサランホトハ。 心ノワロサハツキセヌ事ニテコソアランズレバ。 イマハ往生シテントオモヒタツ世ハアルマシ。 又烦恼ヲ断シテソ。 往生ハスベキト申スニナリナバ。 凡夫ノ往生トイフ事ハミナヤフレナン。 スデニ弥陀ノ本愿力トイフトモ。 烦恼罪恶ノ凡夫ヲハ。 イカテカタスケ给フベキ。 エムカヘ给ハジ物ヲナト申スニナルゾカシ。 佛ノ御チカラヲバイカホドトシルゾ。 ソレニスギテホトケノ愿ヲウタガフ事ハイカカアルベキ。 又ホトケニタチアヒマイラスルトカアリナント申スヘキ事ニテコソアレ。 スベテワカ心ノ善恶ヲハカラヒテ佛ノ愿ニカナヒカナハザルヲ意得アハセン事ハ。 佛智ナラテハカナフマジキ事也。 サレハ善导ハ观经ノ疏ノ一ノマキニ。 弘愿ヲ释スルニ。 一切善恶ノ凡夫ムマルルコトヲウル事ハ。 阿弥陀佛ノ大愿业力ニ乘シテ增上缘トセズトイフ事ナシトイヒヲキテ。 ホトケノ密意弘深ニシテ教门サトリカタシ。 三贤十圣モハカリテウカガフトコロニアラズ。 イハンヤワレ信外ノ轻毛ナリ。 アヘテ旨趣ヲ知ンヤトコソハ释シ给ヒタレバ。 善导ダニモ十信ニダニモイタラヌ身ニテ。 イカテカホトケノ御意ヲシルベキトコソハ。 オホセラレタレバ。 マシテワレヲガ解ニテ。 ホトケノ本愿ヲハカラヒシル事ハ。 ユメユメオモヒヨルマシキ事也。 タタ心ノ善恶ヲモカヘリミス。 罪ノ轻重ヲモワキマヘス。 意ニ往生セントヲモヒテ口ニ南无阿弥陀佛トトナヘハ。 コエニツイテ决定往生ノヲモヒヲナスヘシ。 ソノ决定ノヨリテ。 スナハチ往生ノ业ハサタマル也。 カク意エツレハヤスキ也。 往生ハ不定ニヲモヘハヤカテ不定ナリ。 一定トヲモヘヤカテ一定スル事ナリ。 所诠ハ深信トイハ。 カノ佛ノ本愿ハ。 イカナル罪人ヲモステス。 タタ名号ヲトナフル事一声マテニ。 决定シテ往生スト。 フカクタノミテ。 スコシノウタガヒモナキヲ申ス也。 观经ノ下品下生ヲ见ルニ。 十恶五逆ノ罪人モ。 一念十念ニ往生ストトカレタリ。 十恶五逆等贪瞋四重偷僧谤正法。 未曾惭愧悔前愆トイヘルハ。 在生ノ时ノ恶业ヲアカス。 忽遇往生善知识急劝专称彼佛名化佛菩萨寻声到一念倾心入宝莲トイヘルハ。 临终ノ时ノ行相ヲアカス也。 又双卷经ノオクニ。 三宝灭尽ノ后ノ众生。 乃至一念ニ往生ストトカレタリ。 善导释シテイハク。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トイヘリ。 此二ツノ意ヲモテ。 弥陀ノ本愿ノヒロク摄シ。 トヲクヲヨフホトヲハシルヘキ也。 重ヲアゲテ轻ヲオサメ。 恶人ヲアケテ善人ヲオサメ。 远キヲアケテ近キヲオサメ。 后ヲアケテ前ヲオサムルナルヘシ。 マコトニ大悲誓愿ノ深广ナル事タヤスク言ヲモテノフヘカラス。 心ヲトトメテオモフノキ也抑此コロ末法ニイレリトイヘトモ。 イマタ百年ニミタズ。 ワレラ罪业ヲモシトイヘトモ。 イマタ五逆ヲツクラス。 シカレハハルカニ百年法灭ノノチヲスクヒ给ヘリ。 イハンヤ此コロヲヤ。 ヒロク五逆极重ノツミヲステ给ハス。 イハンヤ十恶ノソレラヲヤ。 タタ三心ヲ具シテ。 モハラ名号ヲ称スヘシ。 タトヒ一念トイフトモミダリニ本愿ヲウタカフ事ナカレ。 タタシカヤウノコトハリヲ申ツレハツミヲモステ给ハネハ。 心ニマカセテツミヲツクランモクルシカルマシ。 又一念ニモ一定往生スナレハ。 念佛ハオホク申サズトモアリナント。 アシク意ウル人ノイデキテツミヲハユルシ。 念佛ヲハ制スルヤウニ申シナスガ。 返返モアサマシク候也。 恶ヲススメ善ヲトトムル佛法ハイカカアルヘキ。 サレハ善导ハ。 贪瞋烦恼ヲキタシマシヘザレトイマシメ。 又念念相续シテイノチノヲハランヲ期トセヨトヲシヘ。 又日所作ハ五万六万乃至十万ナトトコソススメ给ヒタレ。 タタコレハ大悲本愿ノ一切ヲ摄スルナヲ十恶五逆ヲモモラサス。 称名念佛ノ余行ニスグレタル。 ステニ一念十念ニアラハレタルマネヲ信セヨト申スニテコソアレ。 カヤウノ事ハアシク意ウレハ。 イツカタモヒガ事ニナル也。 ツヨク信ヅルカタヲススムレハ邪见ヲヲコシ。 邪见ヲヲコサセジトコシラフレハ。 信心ツヨカラスナルガ术ナキ事ニテ侍ル也。 カヤウノ分别ハ。 此ツイテニハ事ナガケレバ起行ノ下ニテコマカニ申ヒラクベシ。 又ヒクトコロノ疏ノ文ヲ见ルニ。 后ノ信心ニツヰテ二ツノ心アリ。 即佛ニワヰテフカク信シ。 经ニツヰテフカク信スベキマネヲ释シ给ヘルニヤト意得ラルル也。 マヅホトケニツヰテ信ストイハ。 一ニハ弥陀ノ本愿ヲ信シ。 二ニハ释迦ノ所说ヲ信シ。 三ニハ十方恒沙ノ证劝ヲ信スヘキ也。 经ニツヰテ信ストイハ。 一ニハ无量寿经ヲ信シ。 二ニハ观经ヲ信シ。 三ニハ阿弥陀经ヲ信スルナリ。 スナハチハシメニ决定シテフカク阿弥陀佛ノ四十八愿トイヘル文ハ。 弥陀ヲ信シ。 又无量寿经ヲ信スル也。 ツキニ又决定シテフカク释迦佛ノ观经トイヘル文ハ。 释迦ヲ信シ。 观经ヲ信スルナリ。 ツキニ决定シテフカク弥陀经ノ中トイヘル文ハ。 十方诸佛ヲ信シ。 又阿弥陀经ヲ信スル也。 又ツキノ文ニ。 佛ノ舍シメ给ハンヲハステヨトイフハ。 杂修杂行ナリ。 ホトケノ行セシメ给ハン事ヲハ行セヨトイフハ。 专修正行也。 ホトケノ去シメタマハン事ヲハサレトフハ。 异学异解杂缘乱动ノ处ナリ。 善导ノ。 ミツカラモサヘ他ノ往生ノ正行ヲモサフト释シ给ヘル事。 マコトニヲソルベキ物ナリ。 又佛教ニ随顺ストイハ。 释迦ノ御ヲシヘニシカタヒ。 佛愿ニ随顺ストイハ。 弥陀ノ愿ニシタカフ也。 佛意ニ随顺ストイハ。 二尊ノ御意ニカナフナリ。 イマノ文ノ意ハサキノ文ニ。 三部经ヲ信スベシトイヘルニタカハス。 诠シテハタタ杂修ヲステテ。 专修ヲ行スルガ。 ホトケノ御意ニカナフトコソハキコエタレ。 又ツキノ文ニ。 别解别行ノタメニヤブラフサレトイフハ。 解异ニ行异ナラン人ノ。 难ジヤフランニツヰテ。 念佛ヲモステ。 往生ヲモウタカフ事ナカレト申ス也。 サトリコトナル人ト申スハ。 天台法相等ノ诸宗ノ学生コレナリ。 行コトナル人ト申スハ。 真言止观等ノ一切ノ行者是ナリ。 コレラハミナ圣道门ノ解行也。 净土门ノ解行ニコトナルカユヘニ。 别解别行トハナツケタリ。 カクノコトキノ人ニ。 イヒヤブラルマシキコトハリハ。 此文ノツギニコマカニ释シ给ヘリ。 スナハチ人ニツキテ信ヲタテ。 行ニツキテ信ヲタツトイフ二ノ信ヲアゲタリ。 ハシメノ人ニツキテ信ヲタツトイヘルコレナリ。 ソノ文广博ニシテツフサニ出スコトアタハス。 シカレトモソノ义至要ニシテマタステガタキニヨリテ。 コトハヲ略シ意ヲトリテソノヲモムキヲアカサハ。 解行不同ノ人アリテ。 经论ノ证据ヲヲヒキテ。 一切ノ凡夫往生スルコトヲエストイハハ。 スナハチコタエテイヘ。 ナンジカヒクトコロノ经论ヲ信セサルニハアラス。 ミナコトコトクアムヒテ信ストイヘトモ。 サラニナンジカ破ヲハウケズ。 ソノユヘハ。 ナンジカヒクトコロノ经论ト。 ワカ信スルトコロノ经论ト。 ステニ各别ノ法门ナリ。 ホトケ此观经弥陀经等ヲトキ给フ事。 时モ别ニトコロモ别ニ对机モ别ニ利益モ别ナリ。 佛ノ说教ハ。 机ニシタカヒ。 时ニシタカヒテ不同ナリ。 カレハ通シテ人天菩萨ノ解行ヲトキ。 是ハ别シテ往生净土ノ解行ヲトク。 即佛ノ灭后ノ。 五浊极增ノ一切ノ凡夫。 决定シテ往生スル事ヲウトトキ给ヘリ。 ワレイマ一心ニ此佛教ニヨリテ。 决定シテ奉行ス。 タトヒナンヂ百千万亿アリテムマレズトイフトモ。 タタワカ往生ノ信心ヲ增长シ成就セントコタヘヨトイヘリ。 又行者サラニ难破ノ人ニムカヒテトキテイヘ。 ナンヂヨクキケ。 ワレイマナンチカタメニ。 サリニ决定ノ信相ヲトカントイヒテ。 ハシメハ地前菩萨及罗汉辟支佛等ヨリ。 ヲハリ化佛报佛マデタテアケテ。 タトヒ化佛报佛十方ニミチミチテ。 ヲノヲノヒカリヲカガヤカシ。 シタヲイダシテ十方ニオホヒテ。 一切ノ凡夫念佛シテ一定往生ストイフ事ハ。 ヒガ事ナリ信スヘカラストノ给ハンニ。 ワレコレラノ诸佛ノ所说ヲキクトモ。 一念モ疑退ノ心ヲヲコシテ。 カノ国ニムマルル事ヲエサラン事ヲヲソレジ。 ナニヲモテノユヘニトナラハ。 一佛ハ一切佛也。 大悲等同ニシテスコシノ差别ナシ。 同体ノ大悲ノユヘニ。 一佛ノ所说ハスナハチ是一切佛ノ化ナリ。 コヽヲモテマヅ弥陀如来。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ト愿シテ。 ソノ愿成就シテステニ佛ニナリ给ヘリ。 又释迦如来ハ。 コノ五浊恶世ニシテ。 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サカリナル时。 弥陀ノ名号ヲホメ。 众生ヲ劝励シテ称念スレハカナラズ往生スル事ヲウトトキ给ヘリ。 又十方ノ诸佛ハ。 众生ノ释迦一佛ノ所说ヲ信セサラン事ヲヲソレテ。 スナハチトモニ同心同时ニヲノヲノ舌相ヲ出シテ。 アマネク三千世界ニオホヒテ。 诚实ノコトハヲトキ给フ。 ナンダチ众生。 ミナ释迦ノ所说所赞所证ヲ信スベシ。 一切ノ凡夫罪福ノ多少时节ノ久近ヲトハス。 タタヨク上ハ百年ヲツクシ。 下ハ一日七日十声一声ニイタルマデ。 心ラヒトツニシテモハラ弥陀ノ名号ヲ念スレハ。 サタメテ往生スル事ヲウトイフ事ヲ信スヘシ。 カナラスウタカフコトナカレト证诚シ给ヘリ。 カルガユヘニ人ニツヰテ信ヲタツトイヘリ。 カクノコトキノ。 一切诸佛ノ。 一佛モノコラズ同心ニ。 アルヒハ愿ヲヲコシ。 アルヒハソノ愿ヲトキ。 アルヒハソノ说ヲ证シテ。 一切ノ凡夫念佛シテ决定往生スヘキムネヲススメ给ヘルウヘニハ。 イカナルホトケノ又キタリテ往生スヘカラストハノ给フベキゾトイフコトハリヲモテ。 ホトケキリテノ给フトモオトロクヘカラストハ信スル也。 ホトケナヲシカリ。 イハンヤ地前地上ノ菩萨ヲヤ。 イハンヤ小乘ノ罗汉ヲヤト意エツレハ。 マシテ凡夫ノトカク申サンニヨリテ。 一念モウタカヒオトロク心アルヘカラストハ申ナリ。 オホカタ此信心ノ样ヲ。 人ノ意エワカヌトヌトオホユル也。 心ノソミソミト身ノケモイヨダチ。 ナミタモオツルヲノミ。 信ノオコルト申スハ。 ヒガ事ニテアル也。 ソレハ欢喜随喜悲喜トゾ申ヘキ。 信トイハウタカヒニ对スル意ニテ。 ウタカヒヲノゾクヲ信トハ申スヘキ也。 ミル事ニツケテモ。 キク事ニツケテモ。 ソノ事一定サゾトオモヒトリツル事ハ。 人イカニ申セトモ。 不定ニオモヒナス事ハナキゾカシ。 コレヲコソ物ヲ信スルトハ申セ。 ソノ信ノウヘニ欢喜随喜ナトモヲコランハ。 スグレタルニテコソアルヘケレ。 タトヘハトシコロ心ノホトヲモミトリテ。 ソラ事セヌタシカナラン人ソトタノミタラン人ノ。 サマサマニオソロシキ誓言ヲタテ。 ナヲサリナラスネンコロニチキリヲキタル事ノアランヲ。 フカクタノミテワスレスタモチテ。 心ノソコニフカクタクハヘタランニ。 イト心ノ程モシラザラン人ノソレナタノミソ。 ソラ事ヲスルソトサフサマニイヒサマタゲンニツキテ。 スコシモカハル心ハアルマシキゾカシ。 ソレガヤウニ弥陀ニ本愿ヲモフカク信シテ。 イヒヤフラルヘカラス。 イハンヤ一代ノ教主モ付嘱シ给ヘルヲヤ。 イハンヤ十方ノ诸佛モ证诚シ给ヘルヲヤト意ウヘキニヤ。 マコトニコトハリヲキキヒラカザランホトコソアラメ。 ヒトタヒモ是ヲキキテ。 信ヲヲコシテンノチハ。 イカナル人トカクイフトモ。 ナニカハミタルル心アルヘキトコソハオホエ候ヘ。 ツキニ行ニツヰテ信ヲタツトイフハ。 即行ニ二ツアリ。 一ニハ正行。 二ニハ杂行ナリトイヘリ。 此二行ニツヰテ。 アルヒハ行相。 アルヒハ得失。 文ヒロク义オホシトイヘトモ。 シハラク略ヲ存ス。 ツフサニハ下ノ起行ノ中ニアカスヘシ。 深心ノ大要ヲトルニ是ニアリコノ文ニ下卷アルヘシトミユルガ。 イツクニカクレテ侍ルニカ。 イマタタツネエズ。 モシタツネウル人アラハコレニツケ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十一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十二厌欣沙门了惠集录和语第二之二(当卷有五章)念佛往生要义抄第四三心义第五七个条起请文第六念佛大意第七净土宗略抄第八念佛往生。 要义抄ソレ念佛往生ハ。 十恶五逆ヲエラハス。 迎接スルニ十声一声ヲモテス。 圣道诸宗ノ成佛ハ。 上根上智ヲモトトスルユヘニ。 声闻菩萨ヲ机トス。 シカルニ世ステニ末法二ナリ。 人ミナ恶人ナリ。 ハヤク修シカタキ教ヲ学センヨリハ。 行ジヤスキ弥陀ノ名号ヲトナヘテ。 コノタビ生死ノ家ヲイツヘキ也。 タダシイヅレノ经论モ。 释尊ノトキヲキ给ヘル经教ナリ。 シカレバ法华涅槃等ノ大乘经ヲ修行シテ。 ホトケニナルニナニノカタキ事カアラン。 ソレニトリテコトニ法华经ハ三世ノ诸佛モコノ经ニヨリテホトケニナリ。 十方ノ如来モコノ经ニヨリテ正觉ヲナリ给フ。 シカルニ法华经ナトヲヨミタテマツランニ。 ナニノ不足カアラン。 カヤウニ申ス日ハマコトニサルヘキ事ナレトモ。 ワレラカ器量ハコノ教ニヲヨバサルナリ。 ソノユヘハ。 法华ニハ菩萨声闻ヲ机トスルユヘニ。 ワレラ凡夫ハカナフヘカラストオモフヘキ也。 シカルニ阿弥陀ホトケノ本愿ハ。 末代ノワレラカタメニヲコシ给ヘル愿ナレハ。 利益イマノ时ニ决定往生スヘキ也。 ワカ身ハ女人ナレトオモフ事ナク。 ワカ身ハ烦恼恶业ノ身ナレハトイフ事ナカレ。 モトヨリ阿弥陀佛ハ罪恶深重ノ众生ノ。 三世ノ诸佛モ十方ノ如来モステサセ给ヒタルワレラヲムカヘント。 チカヒ给ヒケル愿ニアヒタテマツレリ。 往生ウタカヒナシトフカクオモヒイレテ。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ト申セハ善人モ恶人モ。 男子モ女人モ。 十人ハ十人ナカラ百人ハ百人ナカラ。 ミナ往生ヲトクル也。 问テイハク。 称名念佛申ス人ハミナ往生スヘシヤ。 答テイハク。 凡念佛ニ他力ノ念佛アリ。 自力ノ念佛アリ。 他力ノ念佛ハ往生スヘシ。 自力ノ念佛ハ本ヨリ往生ノ志シニテ申念佛ニアラサレバ。 マタク往生スベカラズ。 问テイハク。 ソノ他力ノ样イカム。 答テイハク。 タダヒトスヂニ佛ノ本愿ヲ信シ。 ワガ身ノ善恶ヲカヘリ见ズ。 决定往生セントヲモヒテ申スヲ。 他力ノ念佛トイフ。 タトヘハ麒麟ノ尾ニツキタル蝇ノ。 ヒトハネニ千里ヲカケリ。 轮王ノ御ユキニアヒヌル卑夫ノ。 一日ニ四天下ヲメクルガゴトシ。 コレヲ他力ト申ス也。 又巨ナル石ヲフネニイレツレハ。 时ノホトニムカヒノキシニトヅクガゴトシ。 コレハマタク石ノチカラニアラズ。 フネノチカラナリ。 ソレガヤウニワレラガチカラニテハナシ。 阿弥陀ホトケノ御チカラ也。 コレスナハチ他力ナリ。 问テイハク。 自力トイフハイカン。 答テイハク。 烦恼具足シテワロキ身ヲモテ。 烦恼ヲ断シ。 サトリヲアラハシテ。 成佛スト意エテ。 昼夜ニハケメトモ。 无始ヨリ贪瞋具足ノ身ナルガユヘニ。 ナガク烦恼ヲ断スル事カタキナリ。 カク断シガタキ无明烦恼ヲ。 三毒具足ノ心ニテ断セントスル事。 タトヘハ须弥ヲ针ニテクダキ。 大海ヲ芥子ノヒサクニテクミツクサンガコトシ。 タトヒハリニテ须弥ヲクダキ。 芥子ノヒサクニテ大海ヲクミツクストモ。 ワレラガ恶业烦恼ノ心ニテハ。 旷劫多生ヲフルトモ。 ホトケニナラン事カタシ。 ソノユヘハ。 念念步步ニオモヒト思フ事ハ。 三途八难ノ业。 ネテモサメテモ案ジト案スル事ハ。 六趣四生ノキヅナ也。 カカル身ニテハ。 イカテカ修行学道ヲシテ成佛ハスベキヤ。 コレヲ自力トハ申ス也。 问テイハク。 圣人ノ申ス念佛ト。 在家ノモノノ申ス念佛ト胜劣イカム。 答テイワク。 圣人ノ念佛ト世间者ノ念佛ト。 功德ヒトシクシテ。 マタクカハリメアルヘカラス。 疑テイハク。 コノ条ナヲ不审也。 ソノユヘハ。 女人ニモチカヅカス。 不净ノ食モセズシテ。 申サン念佛ハタトカルヘシ。 朝夕ニ女境ニムツレ。 酒ヲノミ不净食ヲシテ申サン念佛ハ。 サタメテオトルヘシ功德イカテカヒトシカルヘキヤ。 答テイハク。 功德ヒトシクシテ胜劣アルヘカラズ。 ソノユヘハ阿弥陀佛ノ本愿ノユヘヲシラサルモノノ。 カカルオカシキウタガヒヲハスルナリ。 シカルユヘハ。 ムカシ阿弥陀佛。 二百一十亿ノ诸佛ノ净土ノ。 庄严宝乐等ノ誓愿利益ニイタルマテ。 世自在王佛ノ御マヘニシテコレヲ见给フニ。 ワレラゴドキノ妄想颠倒ノ凡夫ノ净土ニムマルヘキ法ノナキ也。 サレハ善导和尚释シテイハク。 一切佛土皆严净凡夫乱想恐难生トイヘリ。 コノ文ノ心ハ一切ノ佛土ハタヘナレトモ乱想ノ凡夫ハムマルル事ナシト释シ给フ也。 ヲノヲノノ御身ヲハカラヒテ御ヲンズベキナリ。 ソノユヘハ。 口ニハ经ヲヨミ。 身ニハ佛ヲ礼拜スレトモ。 心ニハ思ハシ事ノミオモハレテ。 一时モトトマル事ナシ。 シカレハ我ラカ身ヲモテ。 イカテカ生死ヲハナルベキ。 カカリケルホドニ旷劫ヨリコノカタ三途八难ヲスミカトシテ。 烔燃猛火ニ身ヲコガシテイヅル期ナカリケル也。 カナシキカナヤ。 善心ハトシトシニシタカヒテウスクナリ。 恶心ハ日日ニシタカヒテイヨイヨマサル。 サレバ古人ノイヘル事アリ。 烦恼ハ身ニソヘル影。 サテムトスレトモサラス。 菩提ハ水ニウカヘル月。 トラムトスレトモトラレスト。 コノユヘニ阿弥陀ホトケ。 五劫ニ思惟シテタテ给ヒシ。 深重ノ本愿ト申スハ。 善恶ヲヘタテズ。 持戒破戒ヲキラハズ。 在家出家ヲモエラハス。 有智无智ヲモ论セズ。 平等ノ大悲ヲヲコシテホトケニナリ给ヒタレハ。 タダフカク本愿ヲ信シテ念佛申サハ。 一念须臾ノアヒタニ。 阿弥陀ホトケノ来迎ニアヅカルヘキ也。 ムマレテヨリコノカタ女人ヲ目ニ见ズ。 酒肉五辛ナガク断シテ。 五戒十戒等カタクタモチテヤム事ナキ圣人モ。 念佛ニ不足ノヲモヒナシテ。 余行ヲマシエ申サンニヲキテハ。 佛ノ来迎ニアヅカラン事。 千人ガ中ニ一人。 万人ガ中ニ五三人ナトヤ候ハンスラン。 ソレモ善导和尚ハ千中无一トヲホセラレテ候ヘバ。 イカガアルベク候ラントヲホエ候。 ヲヨソ阿弥陀佛ノ本愿ト申ス事ハヤウモナク。 ワカ心ヲスマセトニモアラズ。 不净ノ身ヲキヨメヨトニモアラズ。 タダネテモサメテモ。 ヒトスヂニ御名ヲトナフル人ヲハ。 临终ニハカナラズキタリテムカヘ给フナルモノヲトイフ心ニ住シテ申セハ。 一期ノヲハリニハ。 佛ノ来迎ニアヅカラン事ウタガヒアルベカラズ。 ワカ身ハ女人ナレハ。 又在家ノモノナレバトイフ事ナク往生ハ一定トオホシメスベキ也。 问テイハク。 心ノスム时ノ念佛ト。 忘心ノ中ノ念佛ト。 ソノ胜劣イカム。 答テイハク。 ソノ功德ヒトシクシテ。 アヘテ差别ナシ疑テイハク。 コノ条ナホ不审ナリ。 ソノユヘハ。 心ノスム时ノ念佛ハ。 余念モナク一向极乐世界ノ事ノミ。 オモハレ。 弥陀ノ本愿ノミ案セラルルガユヘニ。 マシフルモノナケレバ。 清净ノ念佛ナリ。 心ノ散乱スル时ハ。 三业不调ニシテ。 口ニハ名号ヲトナヘ。 手ニハ念珠ヲムハスバカリニテハコレ不净ノ念佛也。 イカテカヒトシカルベキ。 答テイハク。 コノウタカヒヲナスハ。 イマタ本愿ノユヘヲシラザルナリ。 阿弥陀佛ハ恶业ノ众生ヲスクハンタメニ。 生死ノ大海ニ弘誓ノフネヲウカヘ给ヘル也。 タトヘハオモキ石。 カロキアサカラヲヒトツフネニイレテ。 ムカヒノキシニトヅクガコトシ。 本愿ノ殊胜ナルコトハ。 イカナル众生モ。 タダ名号ヲトナフルホカハ。 别ノ事ナキ也问テイハク。 一声ノ念佛ト。 十声ノ念佛ト。 功德ノ胜劣イカム答テイハク。 タヾオシ事也疑テイハク。 コノ事又不审ナリ。 ソノユヘハ。 一声十声ステニカズノ多少アリ。 イカテカヒトシカルベキヤ答一声十声ト申ス事ハ最后ノ时ノ事ナリ。 死スル时一声申スモノモ往生ス。 十声申スモノモ往生ストイフ事ナリ。 往生ダニモヒトシクハ。 功德ナンソ劣ナラン。 本愿ノ文ニ。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コノ文ノ意ハ。 法藏比丘。 ワレホトケニナリタラン时。 十方ノ众生极乐ニムマレントオモヒテ。 南无阿弥陀佛ト。 モシハ十声。 モシハ一声申サン众生ヲムカヘズハ。 ホトケニナラジトチカヒ给フ。 カルカユヘニカズノ多少ヲ论セズ。 往生ノ得分ハオナジキ也。 本愿ノ文显然ナリ。 ナンゾウタガハンヤ问テイハク。 最后ノ念佛ト。 平生ノ念佛トイツレカスダレタルヤ答テイハク。 タタヲナジ事也。 ソノユヘハ。 平生ノ念佛。 临终ノ念佛トチナンノカハリメカアラン。 平生ノ念佛ノ死ヌレハ。 临终ノ念佛トナリ。 临终ノ念佛ノノブレハ。 平生ノ念佛トナル也难シテイハク。 最后ノ一念ハ百年ノ业ニスクレタリト见エタリ。 イカム答テイハク。 コノウタガヒハ。 コノ文ヲシラサル难ナリ。 イキノトドマル时ノ一念ハ。 恶业コハクシテ善业ニスグレタリ。 善业コハクシテ恶业ニスクレタリトイフ事也。 タダシコノ申ス人ハ念佛者ニテハナシ。 モトヨリ恶人ノ沙汰ヲイフ事也。 平生ヨリ念佛申テ往生ヲネガフ人ノ事ヲハ。 トモカクモサラニ沙汰ニヲヨハヌ事也问テイハク。 摄取ノ益ヲカウフル事ハ。 平生カ临终カ。 イカム答テイハク。 平生ノ时ナリ。 ソノユヘハ。 往生ノ心マコトニテ。 ワカ身ヲウタガフ事ナクテ。 来迎ヲマツ人ハ。 コノ三心具足ノ念佛申ス人ナリ。 コノ三心具足シヌレバ。 カナラズ极乐ニウマルトイフ事ハ。 观经ノ说ナリ。 カカル心サシアル人ヲ。 阿弥陀佛ハ八万四千ノ光明ヲハナチテテヲシ给フ也。 平生ノ时テヲシハジメテ。 最后マテ舍给ハヌナリ。 カルカユヘニ不舍ノ誓约ト申ス也问テイハク智者ノ念佛ト。 愚者ノ念佛ト。 イヅフモ差别ナシヤ答テイハク。 ホトケノ本愿ニトヅカハ。 スコシノ差别モナシ。 ソノユヘハ阿弥陀佛ホトケニナリ给ハザリシムカシ。 十方ノ众生ワカ名ヲトナヘハ。 乃至十声マテモムカヘント。 チカヒヲタテ给ヒケルハ。 智者ヲエラヒ。 愚者ヲステントニハアヲス。 サレハ五会法事赞ニイハク。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コノ文ノ意ハ。 智者モ愚者モ。 持戒モ破戒モ。 タタ念佛申サハ。 ミナ往生ストイフ事也。 此心ニ住シテ。 ワカ身ノ善恶ヲカヘリミズ。 ホトケノ本愿ヲタノミラ念佛申スヘキ也。 此タピ轮回ノキヅナヲハナルル事。 念佛ニスギタル事ハアルヘカラズ。 コノカキヲキタルモノヲ见テ。 ソシリ谤セントモガラモ。 カナラズ九品ノウテナニ缘ヲムスピ。 タガヒニ顺逆ノ缘ムナシカラズシテ。 一佛净土ノトモタラマ。 抑机ヲイヘハ。 五逆重罪ヲエラハズ。 女人阐提ヲモステス。 行ヲイヘハ。 一念十念ヲモテス。 コレニヨテ五障三从ヲウラムヘカラズ。 コノ愿ヲタノミ。 コノ行ヲハゲムヘキ也。 念佛ノチカラニアラスハ。 善人ナヲムマレカタシ。 イハンヤ恶人ヲヤ。 五念ニ五障ヲ消シ。 三念ニ三从ヲ灭シテ。 一念ニ临终ノ来迎ヲカウフラント。 行住坐卧ニ名号ヲトナフベシ。 时处诸缘ニ此愿ヲタノムベシ。 アナカシコアナカシコ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三心义观无量寿经ニハ。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トイヘリ。 礼赞ニハ。 三心ヲ释シヲハリテ。 具三心者必得往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トイヘリ。 シカレバ三心ヲ具スヘキナリ。 一ニ至诚心トイフハ。 真实ノ心ナリ。 身ニ礼拜ヲ行シ。 クチニ名号ヲトナヘ。 心ニ相好ヲオモフミナ真实ヲモチヒヨ。 スヘテコレヲイフニ。 秽土ヲイトヒ净土ヲネカヒテ。 モロモロノ行业ヲ修センモノ。 ミナ真实ヲモテツトムヘシ。 是ヲ勤修センニ。 ホカニハ贤善精进ノ相ヲ现シ。 ウチニハ愚恶懈怠ノ心ヲイダキテ修スルトコロノ行业ハ。 日夜十二时ニヒマナク。 コレヲ行ズトモ往生ヲエス。 ホカニハ愚恶懈怠ノカタチヲアラハシ。 ウチニハ贤善精进ノオモヒニ住シテコレヲ修行スルモノ。 一时一念ナリトモ。 ソノ行ムナシカラスカナラス往生ヲウ。 コレヲ至诚心トナヅク……二ニ深心トイフハ。 フカク信スル心ナリ。 是ニツヰテ又二アリ。 一ニハワレハコレ罪恶不善ノ身。 无始ヨリコノカタ六道ニ轮回シテ。 出离ノ缘ナシト信シ。 二ニハ罪人ナリトイヘトモホトケノ愿力ヲモテ强缘トシテ。 カナラズ往生ヲ得ト信ス。 コレニツヰテ又二アリ。 一ニハ人ニツキテ信ヲタツ。 二ニハ行ニツキテ信ヲタツ。 人ニツキテ信ヲタツトイフハ。 出离生死ノミチオホシトイヘトモ。 大キニワカチテ二アリ。 一ニハ圣道门。 二ニハ净土门ナリ。 圣道门トイフハ。 此娑婆世界ニテ烦恼ヲ断シ。 菩提ヲ证スルミチナリ。 净土门トイフハ。 コノ娑婆世界ヲイトヒ。 カノ极乐ヲネカヒテ。 善根ヲ修スル门ナリ。 二门アリトイヘトモ。 圣道门ヲサシヲキテ净土门ニ归スベシ。 シカルニモシ人アリテオホク经论ヲヒキテ。 罪恶ノ凡夫往生スル事ヲエジトイハン。 コノコトバヲキキテ退心ヲナサス。 イヨイヨ信心ヲマスヘシ。 ユヘイカントナレハ。 罪障ノ凡夫ノ净土ニ往生ストイフ事ハ。 コレ释尊ノ诚言也。 凡夫ノ妄执ニアラズ。 ワレスデニ佛ノ言ヲ信シテフカク净土ヲ欣求ス。 タトヒ诸佛菩萨キタリテ。 罪障ノ凡夫净土ニムマルヘカラズトノ给フトモ。 コレヲ信スヘカラズ。 ユヘイカントナレハ。 菩萨ハ佛ノ弟子ナリ。 モシマコトニコレ菩萨ナラハ。 佛说ヲソムクベカラズ。 シカルニステニ佛说ニタガヒテ。 往生ヲエズトノ给フ。 マコトノ菩萨ニアラズ。 又佛ハコレ同体ノ大悲ナリ。 マコトニ佛ナラハ。 释迦ノ说ニタカフベカラズ。 シカレハスナハチ。 阿弥陀经ニ。 一日七日弥陀ノ名号ヲ念シテ。 カナヲスムマルル事ヲウトトケリ。 コレヲ六方恒沙ノ诸佛。 释迦佛ニオナシク。 コレヲ证诚シ给ヘリ。 シカルニイマ释迦ノ说ニソムキテ往生セストイフ。 カルガユヘニシリヌ。 コレマコトノホトケニアラス。 天魔ノ变化ナリ。 コノ义ヲモテノユヘニ。 佛菩萨ノ说ナリトモ信スヘカラス。 イカニイハンヤ余说ヲヤ。 ナンチカ执スルトコロノ经论大小コトナリトイヘトモ。 ミナ佛果ヲ期スル秽土ノ修行。 圣道门ノ意ナリ。 ワレラカ修スルトコロハ。 正杂不同ナレトモ。 トモニ极乐ヲネカフ。 往生ノ行业。 净土门ノ意ナリ。 圣道门ハコレ汝ガ有缘ノ行。 净土门ハコレワレラガ有缘ノ行。 コレヲモテカレヲ难ズヘカラス。 カレヲモテコレヲ难スヘカラズ。 カクノコトク。 信ズルモノヲバ。 就人立信トナヅク。 ツキニ行ニツキテ信ヲタツトイフハ。 往生极乐ノ行マチマチナリトイヘドモ二种ヲバイデス。 一ニハ正行。 二ニハ杂行也。 正行トイフハ。 阿弥陀佛ニヲキテ。 シタシキ行ナリ。 杂行トイフ阿弥陀佛ニヲキテウトキ行ナリ。 マヅ正行トイフハ。 是ニツキテ五アリ。 一ニハイハク读诵。 イハユル三部经ヲヨムナリ。 二ニハ观察。 イハユル极乐ノ依正ヲ观スル也。 三ニハ礼拜。 イハユル阿弥陀佛ヲ礼拜スル也。 四ニハ称名。 イハユル弥陀ノ名号ヲ称スル也。 五ニハ赞叹供养。 イハユル阿弥陀佛ヲ赞叹シ供养スル也。 コノ五ヲモテアハセテ二トス。 一ニハ一心ニモハラ弥陀ノ名号ヲ念シテ。 行住坐卧ニ时节ノ久近ヲトハズ。 念念ニステザル。 コレヲ正定业トナヅク。 カノホトケノ愿ニ顺スルガユヘニ二ニハサキノ五ガ中ニ。 第四ノ称名ヲノゾヒテホカノ礼拜读诵等ヲミナ助业トナヅク。 ツキニ杂行トイフハ。 サキノ五种ノ正助二业ヲノゾキテ已外ノ。 モロモロノ读诵大乘发菩提心持戒劝进等ノ一切ノ行ナリ。 此正杂二行ニツキテ五种ノ得失アリ。 一ニハ亲疏对。 イハユル正行ハ阿弥陀佛ニシタシク杂行ハウトシ。 二ニハ近远对。 イハユル正行ハ阿弥陀佛ニチカク。 杂行ハ阿弥陀佛ニトヲシ。 三ニハ有间无间对。 イハユル正行ハオモヒヲカクルニ无间也。 杂行ハ思ヲカクルニ间断アリ。 四ニ回向不回向对。 イハユル正行ハ回向ヲモチヒサレトモヲノツカラ往生ノ业トナル。 杂行ハ回向セサル时ハ往生ノ业トナラス。 五ニハ纯杂对。 イハユル正行ハ纯极乐ノ业也。 杂行ハシカラズ。 十方ノ净土乃至人天ニ通スル业也。 カクノコトク信スルヲ就行立信トナツク。 三ニ回向发愿心トイフハ。 过去ヲヨピ今生ノ身口意业ニ。 修スルトコロノ一切ノ善根ヲ真实ノ心ヲモテ极乐ニ回向シテ往生ヲ欣求スル也。 コレヲ回向发愿心トナヅク。 コノ三心ヲ具シヌレハ。 カナラス往生スル也七个条起请文ヲヨソ往生净土ノ人ノ要法ハ。 オホシトイヘトモ。 净土宗ノ大事ハ。 三心ノ法门ニアル也。 モシ三心ヲ具セサルモノハ。 日夜十二时ニ。 カウベノ火ヲハラフガコトクニスレトモ。 ツヒニ往生ヲエストイヘリ极乐ヲネガハン人ハ。 イカニモシテ三心ノヤウヲ心エテ念佛スヘキ也。 三心トイフハ。 一ニハ至诚心。 二ニハ深心。 三ニハ回向发愿心ナリ。 マヅ至诚心トイフハ大师释シテノ给ハク。 至トイフハ真也。 诚トイフハ实也トイフリ。 タダ真实心ヲ。 至诚心ト善导ハオホセラレタル也。 真实トイフハモロモロノ虚假ノ心ノナキヲイフ也。 虚假トイフハ。 贪瞋等ノ烦恼ヲヲコシテ。 正念ヲウシナフヲ。 虚假心ト释スル也。 スベテモロモロノ烦恼ノヲコル事ハ。 ミナモト贪瞋ヲ母トシテ出生スルナリ。 贪トイフニツヰテ喜足小欲ノ贪アリ。 不喜足大欲ノ贪アリ。 イマ净土宗ニ制スルトコロハ。 不喜足大欲ノ贪烦恼也。 マヅ行者カヤウノ道理ヲ心エテ念佛スヘキ也。 コレガ真实ノ念佛ニテアル也。 喜足小欲ノ贪ハクルシカラズ。 瞋烦恼モ敬上慈下ノ心ヲヤフラズシテ。 道理ヲ心エンホト也。 痴烦恼トイフハ。 ヲロカナル心ナリ。 此心ヲカシコクナスヘキ也。 マヅ生死ヲイトヒ净土ヲネカヒテ往生ヲ大事トイトナミテモロモロノ家业ヲ事トセサレハ。 痴烦恼ナキ也。 少少ノ痴ハ往生ノサハリニハナラズ。 コノホトニ心エツレハ。 贪瞋等ノ虚假ノ心ハウセテ。 真实心ハヤスクオコル也。 コレヲ净土ノ菩提心トイフナリ。 诠スルトコロ。 生死ノ报ヲカロシメ。 念佛ノ一行ヲハゲムガユヘニ真实心トハイフ也。 二ニ深心トイフハ。 フカク念佛ヲ信スル心ナリ。 フカク念佛ヲ信ストイフハ。 余行ナク。 一向ニ念佛ニナル也。 モシ余行ヲカヌレハ。 深心カケタル行者トイフ也。 诠スルトコロ。 释迦ノ净土三部经ハヒトヘニ念佛ノ一行ヲトクト心エ。 弥陀ノ四十八愿ハ。 称名ノ一行ヲ本愿トスト心エテ。 フタ心ナク念佛スルヲ。 深心具足トイフナリ。 三ニ回向发愿心トイフハ。 无始ヨリコノカタノ所作ノモロモロノ善根ヲ。 ヒトヘニ往生极乐トイノル也。 又ツネニ退スル事ナク念佛スルヲ。 回向发愿心トイフナリ。 コレハ惠心ノ御义ナリ。 此心ナラハ至诚心深心具足シテノウヘニツネニ。 念佛ノ数遍ヲナスヘシ。 モシ念佛退转セハ。 回向发愿心カケタルモノ也。 净土宗ノ人ハ。 三心ノヤウヲヨクヨク心エテ念佛スベキ也。 三心ノ中ニ。 ヒトツモカケナハ往生ハカナフマヅキ也。 三心具足シヌレハ往生ハ无下ニヤスクナルナリ。 スベテワレラガ轮回生死ノフルマヒハ。 タダ贪瞋痴ノ烦恼ノ绊ニヨリテ也。 贪瞋痴ヲコラハ。 ナヲ恶趣ヘユクヘキマトヒノヲコリタルゾト意エテ。 是ヲトドムヘキ也。 シカレトモイマダ烦恼具足ノワレラナレハ。 カクハ意エタレトモツネニ烦恼ハヲコル也。 ヲコレトモ烦恼ヲハ心ノマラウ人トシ念佛ヲハ心ノアルシトシツレハ。 アナカチニ往生ヲハサヘヌ也。 烦恼ヲ心ノアルシトシテ念佛ヲ心ノマテウ人トスル事ハ。 杂毒虚假ノ善ニテ往生ニハキラハルル也。 诠スルトコロ。 前念后念ノアヒタニハ。 烦恼ヲマジフトイフトモ。 カマヘテ南无阿弥陀佛ノ六字ノ中ニ。 贪等ノ烦恼ヲヲコスマジキ也一。 ワレハ阿弥陀佛ヲコソタノミタレ。 念佛ヲコソ信ジタレトテ。 诸佛菩萨ノ悲愿ヲカロシメタテマツリ。 法华般若等ノ。 メテタキ经トモヲ。 ワロクオモヒソシル事ハユメユメアルヘカラズ。 ヨロヅノホトケタチヲ。 ソシリ。 モロモロノ圣教ヲウタカヒソシリタランズルツミハ。 マヅ阿弥陀佛ノ御心ニカナフマジケレバ。 念佛ストモ悲愿ニモレン事ハ一定也一。 ツミヲツクラジト身ヲツツシミテヨカラントスルハ。 阿弥陀ホトケノ愿ヲカロシムルニテコソアレ。 又念佛ヲオホク申サントテ。 日日ニ六万遍ナドヲクリヰタルハ。 他力ヲウタガフニテコソアレトイフ事ノオホクキコユル。 カヤウノヒガ事ユメユメモチフヘカラズマヅイヅレノトコロニカ。 阿弥陀佛ハツミツクレトススメ给ヒケル。 ヒトヘニワガ身ニ恶ヲモトドメエズ。 ツミノミツクリヰタルママニ。 カカルユクエホトリモナキ虚言ヲタクミイダシテ。 物モシラヌ男女ノトモカラヲ。 スカシホラカシテ。 罪业ヲススメ。 烦恼ヲヲコサシムル事。 返返天魔ノタグヒナリ。 外道ノシワザ也。 往生极乐ノアタカタキナリトオモフベシ。 又念佛ノカスヲオホク申スモノヲ。 自力ヲハゲムトイフ事。 コレ又モノモオホエズアサマシキヒガ事也。 タダ一念二念ヲトナフトモ。 自力ノ心ナラン人ハ。 自力ノ念佛トスヘシ。 千遍万遍ヲトナフトモ。 百日千日ヨルヒルハゲミツトムトモ。 ヒトヘニ愿力ヲタノミ。 他力ヲアフキタラン人ノ念佛ハ。 声声念念シカシナカラ他力ノ念佛ニテアルヘシ。 サレバ三心ヲヲコシタル人ノ念佛ハ。 日日夜夜时时克克ニトナフレトモ。 シカシナカラ愿力ヲアフキ。 他力ヲタノミタル心ニテトナヘヰタレハ。 カケテモフレテモ。 自力ノ念佛トハイフヘカラス一。 三心ト申ス事ヲシリタル人ノ念佛ニ。 三心具足シテアラン事ハ左右ニヲヨバズ。 ツヤツヤ三心ノ名ヲダニモシラヌ。 无智ノトモカラノ念佛ニハ。 ヨモ三心ハ具シ候ハジ。 三心カケハ往生シ候ナンヤト申ス事。 キハメタル不审ニテ候ヘトモ。 コレハ阿弥陀ホトケノ法藏菩萨ノムカシ五劫ノアヒタ。 ヨルヒル心ヲクダキテ案ジタテテ。 成就セサセ给ヒタル本愿ノ三心ナレバ。 アダアダシクイフベキ事ニアラズ。 イカニ无智ナラン者モコレヲ具シ。 三心ノ名ヲシラヌモノマテモ。 カナラスソラニ具センズル样ヲ择ハセ给ヒタル三心ナレバ。 阿弥陀佛ヲタノミタテマツリテ。 スコシモウタカフ心ナクシテ。 コノ名号ヲトナフレハ。 アミタホトケカナラズワレヲムカヘテ。 极乐ニユカセ给フトキキテ。 コレヲフカク信シテ。 スコシモウタカフ心ナク。 ムカヘサセ给ヘトオモヒテ念佛スレハ。 コノ心ガスナハチ三心具足ノ心ニテアレバ。 タダヒラニ信ジテダニモ念佛スレバ。 スズロニ三心ハアルナリ。 サレバコソヨニアサマシキ一文不通ノトモカラノナカニ。 ヒトスチニ念佛スルモノハ。 临终正念ニシテ。 メテタキ往生ヲスルハ。 现ニ证据アラタナル事ナレバ。 ツユチリモウタカフベカラズ。 中中ヨクモシラヌ三心沙汰シテ。 アシサマニ心エタル人人ハ。 临终ノワロクノミアリアヒタル。 ソレニテタレタレモ心ウヘキナリ一。 トキトキ别时ノ念佛ヲ修シテ。 心ヲモ身ヲモハゲマシトトノヘススムヘキ也。 日日ニ六万遍ヲ申セハ七万遍ヲトナフレバトテ。 タダ在モイハレタル事ニテハアレトモ。 人ノ心サマハ。 イタク目モナレ。 耳モナレヌレハ。 イソイソトススム心モナク。 アケクレ心イソカシキ样ニテノミ。 疏略ニナリユク也。 ソノ心ヲタメナヲサン料ニ。 时时别时ノ念佛ハスヘキ也。 シカレハ善导和尚モ。 ネンコロニススメ给ヒ。 惠心ノ往生要集ニモ。 ススメサセ给ヒタル也。 道场ヲモヒキツクロヒ。 花香ヲモマイラセン事。 コトチカラノタヘムニシタカヒテカザリマイラセテ。 ワガ身ヲモコトニキヨメテ道场ニイリテ。 アルヒハ三时アルヒハ六时ナドニ念佛スベシ。 モシ同行。 ナドアマタアラン时ハ。 カハルカハルイリテ不断念佛ニモ修スベシ。 カヤウノ事ハヲノヲノコトガラニシタカヒテハカラフベシ。 サテ善导ノオホセラレタルハ。 月ノ一日ヨリ八日ニイタルマデ。 或ハ八日ヨリ十五日ニイタルマデ。 或ハ十五日ヨリ二十三日ニイタルマテ。 或ハ二十三日ヨリ晦日ニイタルマデト。 オホセラレタリ。 ヲノヲノサシアハザラン时ヲハカラヒテ。 七日ノ别时ヲツネニ修スヘシ。 ユメユメスズロ事トモイフモノニスカサレテ。 不善ノ心アルベカラズ一。 イカニモイカニモ最后ノ正念ヲ成就シテ目ニハ阿弥陀ホトケヲ见タテマツリ。 口ニハ弥陀ノ名号ヲトナヘ。 心ニハ圣众ノ来迎ヲマチタテマツルヘシ。 トシコロ日コロイミヅタ念佛ノ功ヲツミタリトモ。 临终ニ恶缘ニモアヒ。 アシサ心モヲコリヌルモノナラバ顺次ノ往生シハヅシテ。 一生二生ナリトモ。 三生四生ナリトモ。 生死ノナガレニシタガヒテクルシカラン事ハクチヲシキ事ゾカシ。 サレバ善导和尚ススメテオホセラレタル样ハ。 愿弟子等临命终时(乃至)上品往生阿弥陀佛国トアリ。 イヨイヨ临终ノ正念ハイノリモシ。 ネガフベキ事也。 临终ノ正念ヲイノルハ。 弥陀ノ本愿ヲタノマヌ者ゾナド申スハ。 善导ニハ。 イカホドマサリタル学生ゾトオモフベサ也。 アナアサマシオソロシオソロシ一念佛ハ。 ツネニオコタラヌガ。 一定往生スル事ニテアル也。 サレバ善导ススメテノ给ハク。 一发心已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又云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トイヘリ。 カヤウニススメマシマシタル事ハアマタオホケレトモ。 コトコトクニカキノセス。 タトムヘシ。 アフグベシ。 サラニウタガフベカラズ一ゲニゲニシク念佛ヲ行シテ。 ゲニゲニシキ人ニナリヌレバ。 ヨロヅノ人ヲ见ルニ。 ミナワガ心ニハヲトリタリ。 アサマシクワロケレバ。 ワガ身ノヨキママニハ。 ユユシキ念佛者ニテアル物カナ。 タレタレニモスグレタリト思フ也。 コノ事ヲハヨクヨク意エテツツシムベキ也。 世モヒロシ。 人モオホケレバ。 山ノ奥林ノ中ニコモリヰテ。 人ニモシラレヌ念佛者ノ。 贵クメテタキ。 サスガニオホクアルヲ。 ワガサカズシラヌニテコソアレ。 サレバ。 ワフホドノ念佛者ヨモアラジト思フハヒガ事也。 大憍慢ニテアレハ。 ソレヲタヨリニテ。 魔缘ノ付テ。 往生ヲサマタクル也。 サシバワガ身ノイミジクテ。 ツミヲモ灭シ极乐ヘモマイラバコソアラメ。 ヒトヘニ阿弥陀佛ノ愿力ニテコソ烦恼ヲモ罪业ヲモホロボシウシナヒテ。 カタシケナク弥陀ホトケノ。 テヅカラミヅカラムカヘトリテ。 极乐ヘカヘラセマシマスコトナレ。 サレバワガチカラニテ往生スル事ナラバコソワレカシコシトイフ慢心ヲバヲコサメ。 若憍慢ノ心ダニモヲコリナバ。 タチトコロニ阿弥陀ホトケノ愿ニハソムキヌルモノナレバ。 弥陀モ诸佛モ护念シ给ハスナリヌレバ。 恶魔ノタメニモナヤマサルル也。 返返モ憍慢ノ心ヲヲコスヘカラズ。 アナカシコアナカシコ念佛大意末代恶世ノ众生。 往生ノ心サシヲイタサンニヲキテハ。 又他ノツトメアルヘカラズ。 タダ善导ノ释ニツヰテ。 一向专修ノ念佛门ニイルヘキナリ。 シカルヲ一向ニ信ヲイタシテ。 ソノ门ニイル人ハキハメテアリカタシ。 ソノユヘニアルヒハ他ノ行ニ心ヲソメ。 アルヒハ念佛ノ功德ヲヲモクセザルナルヘシ。 ツラツラコレヲオモフニ。 マコトシク往生净土ノ愿。 フカキ心ヲモハラニスル人アリカタキユヘカ。 マヅコノ道理ヲヨクヨク意得ベキ也。 スベテ天台法相ノ经论圣教モ。 ソノツトメヲイタサンニ。 一ツトシテアダナルベキニハアラズ。 タダシ佛道修行ハ。 ヨクヨク身ヲハカリ。 时ヲハカルヘキナリ。 佛ノ灭后第四ノ五百年ニダニ。 智慧ヲミガキテ烦恼ヲ断スル事カタク心ヲスマシテ禅定ヲエン事カタキガユヘニ。 人オホク念佛门ニイリケリ。 スナハチ。 道绰善导等ノ。 净土宗ノ圣人コノ时ノ人ナリ。 イハンヤコノコロハ。 第五ノ五百年斗诤坚固ノ时也。 他ノ行法サラニ成就セン事カタシ。 シカノミナラズ念佛ニヲキテハ。 末法ノノチナヲ利益アルベシ。 イハンヤイマノ世ハ末法万年ノハジメ也。 一念モ弥陀ヲ念ゼンニ。 ナンゾ往生ヲトゲザランヤ。 タトヒワレラソノウツハ物ニアラズトイフトモ。 末法ノスヘノ众生ニハサラニニルヘカラズ。 カツハ又释尊在世ノ时スラ。 即身成佛ニヲキテハ。 龙女ノホカハイトアリガタシ。 タトヒ又即身成佛マデニアラズトイフトモ。 コノ圣道门ヲヲコナヒアヒ给ヒケン。 菩萨声闻タチ。 ソノホカノ权者ヒジリタチ。 ソノノチノ比丘比丘尼等。 イマニイタルマデ经论ノ学者。 法华经ノ持者イクソバクゾヤ。 コレミナ上根上智ノ人ナリ。 ココニワレラコトキハ。 タトヒ圣道ヲマブトイフトモ。 カノ人人ニハサラニヲヨフヘカラズ。 カクノゴトキノ末代ノ众生ヲ。 阿弥陀ホトケカネテサトリ给ヒテ。 五劫ノアヒタ思惟シテ。 四十八愿ヲオコシ给ヘリ。 ソノ中ノ第十八ノ愿ニイハク。 十方ノ众生。 至心ニ信乐シテ。 ワガ国ニムマレントネガヒテ乃至十念センニ。 モシムマレズハ。 正觉ヲトラジトチカヒ给ヒテ。 スデニ正觉ヲナリ给ヘリ。 コレヲ释尊ノトキ给ヘル经。 スナハチ观无量寿等ノ三部经ナリ。 シカレバスナハチ今日ノ我等ゴトキノ众生ハ。 モハラ念佛ヲ行シテ往生ヲ期スベキモノナリ。 タトヒ恶业ノ众生等。 弥陀ノチカヒバカリニ。 ナヲ信フイタサズトイフトモ。 释迦ノコレヲ一一ニトキ给ヘル三部经。 アニヒトコトバモムナシカランヤ。 ソノウヘ又十方诸佛ノ证诚モタダコノ经ニ见エタリ。 他ノ行ニヲキテハ。 カクノコトキノ证诚见エズ。 シカレバ时モスギ。 身モコラフマシカラン。 禅定智慧ヲ修センヨリハ。 利益现在シテ。 シカモソコバクノホトケタチ。 证诚シ给ヘル弥陀ノ名号ヲ称念スベキ也。 又后世者ノ中ニ。 极乐ハアサク。 弥陀ハクダレリ。 期スルトコロ蜜严华藏ノ世界ナリト。 心ヲカクル人モ侍ルニヤ。 ソレハナハタオホケナシ。 カノ土ハ断无明ノ菩萨ノホカハイル事ナシ。 又一向专修ノ念佛门ニイリテ。 日别ニ三万遍モシハ五万遍。 六万遍。 乃至十万遍ナト称フトイフトモ。 コレヲツトメヲハリナンノチ。 年来受持读诵ノ功ツモリタル诸经ヲモヨミタテマツラデハ。 ツミニナルベキカト不审ヲナストモガラモアリ。 ソレハイカデカツミニナルベキニテハ侍ルベキ。 末代ノ众生。 ソノ行成就シカタキニヨリテ。 マヅ弥陀ノ愿力ニ乘シテ。 念佛往生ヲトゲテノチ。 净土ニテ阿弥陀如来。 观音势至ニアヒタテマツリテ。 モロモロノ圣教ヲモ学シ。 サトリヲモヒラクヘキナリ。 又末代ノ众生念佛ヲモハラニスベキ事。 ソノ释オホカル中ニ。 观经ノ疏ノ第三ニ。 善导释シテノ给ハク。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 若比念佛全非比校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 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 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此例非一也。 广显念佛三昧竟トアリ。 又善导ノ往生礼赞ノ中ノ。 专修杂修ノ文等ニモ。 杂修ノモノハ。 往生ヲウル事千ガ中ニ一二ナヲカタシ专修ノモノハ。 百ハ即百ナカラムマルトイヘリ。 コレラハ何事モソノ门ニイリナンニハ。 一向ニモハラ他ノ心アルヘカラザルユヘナリ。 タトヘハ今生ニモ主君ニツカヘ。 人ヲアヒタノムミチ。 他人ニ心サシヲワクルト一向ニアヒタノムト。 ヒトシカリザル事也。 タダシ家ユタカニシテ。 ノリ物僮仆モカナヒ。 面面ニ心サシヲイタスチカラモタヘタルトモカラハ。 カタカタニ心サシヲワクトイヘトモ。 ソノ功ムナシカラズ。 カクノゴトキノチカラニタヘザルモノハ。 所所ヲカヌルアヒダ。 身ハツカルトイヘトモ。 ソノシルシヲエカタシ。 一向ニ人一人ヲタノメハ。 マツシキ者モカナラズソノアハレミヲウル也。 スナハチ末代恶世ノ无智ノ众生ハカノマツシキ者ノコトシムカシノ权者圣人ハ。 家ユタカナル众生ノコトシ。 シカレハ无智ノ身ヲモテ。 智者ノ行ヲマナハンニヲキテハ。 贫シキモノノ得人ヲマナバンガコトク也。 又ナヲタトヘヲトラバ。 タカキ山ノ人モカヨフベクモナカラン。 岩石ヲ。 チカラタヘサランモノ。 石ノカド木ノ根ニトリスガリテノホラントハゲマンハ。 杂行ヲ修シテ往生ヲネガハンガコトクナリ。 カノ山ノミネヨリ。 ツヨキツナヲオロシタランニスガリテノホランハ。 弥陀ノ愿力ヲフカク信シテ。 一向ニ念佛ヲツトメテ。 往生センガコトクナルベシ。 又一向专修ニハ。 三心ハコトニヲノツカラ具足スヘキ也。 三心トイフハ。 一ニハ至诚心。 二ニハ深心。 三ニハ回向发愿心也。 至诚心トイフハ余佛ヲ礼セズ弥陀ヲ礼シ。 余行ヲ修セス弥陀ヲ念ジテ。 モハラニシテモハラナヲシムル也。 深心トイフハ。 弥陀ノ本愿ヲフカク信シテワガ身ハ无始ヨリコノカタ罪恶生死ノ凡夫トシテ生死ヲマヌカルヘキミチナキヲ。 弥陀ノ本愿不可思议ナルニヨリテ。 カノ名号ヲ一向ニ称念シテ。 ウタガヒヲナス心ナケレハ。 一念ノアヒダニ八十亿劫ノ生死ノツミヲ灭シテ。 最后临终ノ时。 カナラズ弥陀ノ来迎ニアヅカルナリ。 回向发愿心ナイフハ。 自他ノ行ヲ真实ノ心ノ中ニ回向发愿スル也。 コノ三心一ツモカケヌレハ往生ヲトゲガタシ。 シカレバ他ノ行ヲマジヘンニヨリテ。 罪ニナルヘカラズトイヘトモ。 ソノココロヲハカリ见ルニ。 ナヲ念佛往生ヲ不定ニオモヒテ。 イササカノウタカヒヲノコシテ。 他事ヲクハフルニテ侍ルベキ也。 又コノ三心ノ中ニ。 至诚心ヲヤウヤウニ心エテ。 コトニ诚ヲ至スヘキコトヲ。 カタク申シナストモカラモ侍ルニヤ。 ソレハ弥陀ノ本愿ノ本意ニモタガヒテ。 信心ハカケヌルニテアルヘキ也。 イカニ诚ヲ至ストイフトモカラモ。 造恶ノ凡夫ノ身ノ。 己ガチカラニテ往生ヲ成就センホトノコトハイカデカ侍ルヘキ。 タダ本愿ノ不思议ニテ往生ハシ侍ルヘケレ。 サヤウニ诚モフカクヨカラン人ノタメニハ。 カクアナカチニ不思议ノ本愿ヲヲコシ给フベキニアラズ。 コノ道理ヲ存シテ。 マコトシク专修念佛ノ一行ニイル人ハヨニアリカタキ也。 サレハ昙鸾法师ハ智慧高远ナリトイヘトモ。 四论ノ讲说ヲステテヒトヘニ往生ノ业ヲ修シテ。 一向ニモハラ弥陀ヲ念ジ。 相续无间ニシテ现ニ往生シ给ヘリ。 道绰モマタ讲说ヲヤノテ念佛ヲ修シ。 善导ハ杂修ヲキラヒテ专修ヲツトメ给ヒキ。 又道绰禅师ノススメニヨリテ并州ノ三县ノ人。 七岁已后一向ニ念佛ヲ修セシトイヘリ。 シカレバ。 ワガ朝ノ末法ノ众生。 ナンゾアナカチニ杂修ヲコノマムヤ。 タダスミヤカニ弥陀如来ノ愿。 释迦如来ノ说。 道绰善导ノ释ヲマナブヘシ。 杂修ヲシテ极乐ノ果ヲ不定ニセンヨリハ。 专修ノ业ヲ行シテ往生ノノソミヲ决スベキナリ。 カノ道绰善导等ハ。 念佛门ノ人人ナレバ左右ニヲヨブベカラズ。 法相宗ニヲキテモ。 慈恩大师ノ西方要决ニイハク。 末法万年余经悉灭。 弥陀一教利物偏增ト释シ给ヘリ。 又オナシキ书ニイハク。 三空九断之文。 十地五修之教。 生期分促死路非遥。 不如息多闻之广业专念佛之单修トイヘリ。 シカノミナラス又大圣竹林寺ノ记ニイハク。 五台山竹林寺ノ大讲堂ノ中ニシテ。 普贤文殊东西ニ对座シテ。 モロモロノ众生ノタメニ妙法ヲトキ给フ时。 法照禅师ヒサマツキテ文殊ニ问タテマツリキ。 未来恶世ノ凡夫イツレノ法ヲヲコナヒテカ。 ナガク三界ヲイテテ净土ニムマルル事ヲウベキト。 文殊コタヘテノ给ハク。 往生净土ノハカリコト。 弥陀ノ名号ニスギタルハナク。 顿证菩提ノミチ。 タダ称念ノ一门ニアリ。 コレニヨテ释迦一代ノ圣教ニ。 オホクホムルトコロミナ弥陀ニアリ。 イカニイハンヤ未来恶世ノ凡夫ヲヤトコタヘ给ヘリ。 カクノコトキノ要文等智者タチノヲシヘヲミテモ。 ナヲ信心ナクシテ。 ウケカタキ人界ニ生レテ。 ユキヤスキ净土ニイラザラン事。 后悔ナニ事カコレニシカンヤ。 シカルニ当世专修念佛ノ行者ニヲヰテ。 モハラ难ヲクハヘテアザケリヲナストモカラオホクキコユルニヤ。 コレ又ムカシノ权者タチ。 カネテマヅサトリジリ给ヘル事也。 善导ノ法事赞ニイハク。 世尊说法时将了。 殷勤付嘱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 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瞋毒。 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 毁灭顿教永沉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 未可得离三途身。 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云云)又平等觉经ニイハク。 モシ善男子善女人アリテ。 カクノコトキラノ净土ノ法门ヲトクヲキキテ。 悲喜ヲナシテ身ノ毛イヨタチテヌキイダスガゴトクナルハ。 シルヘシコノ人过去ニスデニ佛道ヲナシテキタレル也。 モシ又コレヲキクトイフトモ。 スベテ信乐セサランニヲキテハ。 シルヘシコノ人ハハシメテ三恶道ノ中ヨリキタレル也。 シカレハカクノコトキノ谤难ノトモカラハ。 左右ナキ罪人ノヨシヲシリテ。 论谈ニヲヨブベカラザル事也。 又十善カタクタモタスシテ。 忉利都率ヲネガハンハ。 キハメテカナヒカタシ。 极乐ハ五逆ノモノモ念佛ニヨリテムマル。 イハンヤ十恶ニヲイテハサハリトナルベカラズ。 又慈尊ノ出世ヲ期センニモ。 五十六亿七千万岁イトマチトヲ也。 イマダシラス。 他方ノ净土ソノトコロトコロニカクノコトキノ本愿アルコトヲ。 极乐ハ弥陀ノ愿力ハナハタフカシ。 ナンソホカヲモトムヘキ。 又コノタヒ佛法ニ缘ヲムスヒテ。 三生四生ニ得脱セントノソミヲカクルトモカラアリ。 コノ愿キハメテ不定也。 大通结缘ノ人。 信乐忏愧ノコロモノウラニ一乘无价ノ玉ヲカケナカラ。 隔生即忘シテ三千尘点ガアヒタ。 六趣ニ轮回セシニアラスヤ。 タトヒ又三生四生ニ必定得脱スベキニテモ。 ソレヲマチツケン轮回ノアヒダノクルシミ。 イトタヘカタクマチトヲナルヘシ。 ココニワレラコノタヒハシメテ人界ノ生ヲウケタルニモアラジ。 世世生生ヲヘテ。 如来ノ教化ニモ。 菩萨ノ弘经ニモ。 イクバクカアヒタテマツリケン。 タダ不信ニシテ教化ニモレキタレルナルベシ。 三世ノ诸佛十方ノ菩萨思ヘハミナコレムカシノトモ也。 释迦モ五百尘点ノサキ。 弥陀モ十劫成道ノサキハ。 カタシケナク父母师弟トモタガヒニナリ给ヒケン。 ホトケハ前佛ノ教ヲウケ。 善知识ノヲシヘヲ信シテ。 ハヤク发心修行シ给ヒテ。 成佛シテヒサシクナリ给ニケル。 ワレラハ信心オロカナルユヘニ。 イマニ生死ニトドマレルナルヘシ。 过去ノ轮转ヲオモヘハ。 未来モ又カクノコトシ。 タトヒ二乘ノ心ヲハヲコスト云トモ。 菩提心ヲバヲコシカタシ。 ココヲモテ如来胜方便ヲタレテ他力往生ノ法ヲ教ヘ给ヘリ。 浊世ノ众生自力ヲハケマサンニハ。 百千万劫难行苦行ヲイタストフトモ。 ソノ勤ヲヨブトコロニアラズ。 又カノ圣道门ハ。 ヨク清净ニシテソノウツハモノニタレラン人ノツトムベキ行也。 懈怠不信ニシテハ中中行ゼザランヨリモツミトナルカタモアリヌヘシ。 念佛门ニヲイテハ。 行住坐卧。 ネテモサメテモ持念スルニソノタヨリアラテトガナク。 ソノウツハモノヲキラハズ。 コトコト往生ノ因トナル事ウタガヒナシ。 サレハ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来迎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トイヘリ。 又イミジキ经论圣教モ。 最后临终ノ时ニ至テハ。 智者トイヘトモソノ文ヲ暗诵スルコトアタハス。 念佛ニヲイテハ。 イノチヲキハムルニイタルマデ。 称念スルニ。 ソノワツラヒナシ。 又诸ノホトケノ誓愿ノタメシヲヒカンニモ。 药师ノ十二ノ誓愿ニハ。 不取正觉ノ愿ナク。 千手ノ愿ハ不取正觉トチカヒ给ヘトモ。 イマダ正觉ヲナリ给ハズ。 弥陀ハ不取正觉ノ愿ヲヲコシテ。 正觉ヲナリテスデニ十劫ヲ经给ヘリ。 カクノコトキノチカヒニ信ヲイタサザラン人ハ。 又他ノ法门ヲモ信仰スルニヲヨハズ。 シカレバ返返モ一向专修ノ念佛ニ信ヲイタシテ他ノ心ナク。 日夜朝暮行住坐卧ニヲコタル事ナク。 称念スヘキ也。 专修念佛ヲイタストモカラ。 当世ニモ往生ヲトグルキコエソノカスオホシ。 杂修ノ人ニヲイテハソノキコエキハメテアリカタシ。 ソモソモコレヲ见闻テモ。 ナヲヨコサマノヒカヰンニイリテ。 物难セントオモハントモカラハ。 サタメテイヨイヨイキトヲリヲナシテ。 シカラバムカシヨリホトケノトキヲキ给ヘル经论圣教。 ミナモテ无益ノイタツラ物ニテウセナントスルニコソナドアサケリ申サンスラン。 ソレハ天台法相ノ本寺本山ニ修学ヲイトナミテ名ヲモアケ。 オホヤケニモツカヘテ官位ヲモノソマントオモハンニヲイテハ左右ニヲヨブヘカラズ。 又上根利智ノ人ハソノカキリニアラズ。 コノ心ヲエテヨク了简スル人ハアヤマリテモ圣道门ヲコトニヲモクスルユヘト存ズベキ也。 シカルヲナヲ念佛ニアヒカネテツトメヲイタサン事ハ。 圣道门ヲ既ニ念佛ノ助行ニ用ヘキカ。 ソノ条コソ返返圣道门ヲウシナフニテハ侍ルメレ。 タダコノ念佛门ハ。 返返モ他ノ心ナク后世ヲ思ハントモカラノ。 ヨシナキ僻胤ニヲモムキテ。 时ヲモ身ヲモハカラズ。 杂行ヲ修シテ。 テノタビタマタマウケカタキ人界ニムマレテ。 サバカリアヒガタキ弥陀ノチカヒヲステテ。 复三途ノ旧里ニカヘリテ。 生死ニ轮转シテ。 多百千劫ヲヘンカナシサヲ思ヒシラヌ人ノタメニ申ニテ候也。 サラバ诸宗ノイキトオリオモフヘキ事ニハアラサル也净土宗略抄コノタヒ生死ヲハナルルミチ。 净土ニムマルルニスギタルハナシ。 净土ニムマルルヲコナヒ。 念佛ニスギタルハナシ。 オホヨソウキ世ヲイデテ佛道ニイルニオホクノ门アリトイヘトモ。 オホキニワカチテ二门ヲ出ス。 スナハチ圣道门ト净土门ト也。 ハシメニ圣道门トイハ。 此娑婆世界ニアリナガラ。 マドヒヲタチサトリヲヒラク道也。 コレニツキテ大乘ノ圣道アリ。 小乘ノ圣道アリ。 大乘ニ又二アリ。 スナハチ佛乘ト菩萨乘ト也。 小乘ニ又二アリ。 声闻乘ト缘觉乘ト也。 コレラヲ总シテ四乘トナヅク。 タダシコレラハミナ。 コノコロノワレラガ身ニタヘタル事ニアラズ。 コノユヘニ道绰禅师ハ。 圣道ノ一种ハ今时ニ证シカタシトノ给ヘリ。 サレバヲノヲノノヲコナフヤウヲ申シテ诠ナシ。 タダ圣道门ハ闻トヲクシテサトリカタク。 マトヒヤスクシテワガ分ニハオモヒヨラヌミチナリト。 オモヒハナツヘキ也ツキニ净土门トイハ。 コノ娑婆世界ヲイトヒステテイソキテ极乐ニムマルル也。 カノ国ニムマルル事ハ阿弥陀佛ノチカヒニテ人ノ善恶ヲエラハズ。 タダホトケノチカヒヲタノミタノマサルニヨル也。 コノユヘニ道绰ハ。 净土ノ一门ノミアリテ通入スヘキミチナリトノタマヘリ。 サレバコノコロ生死ヲハナレント思ハム人ハ。 证ジカタキ圣道ヲステテ。 ユキヤスキ净土ヲネカフヘキ也。 コノ圣道净土ヲハ。 难行道易行道トナヅケタリ。 タトヘヲトリテコレヲイフニ。 难行道ハケハシキミチヲカチニテユクカコトシ。 易行道ハ。 海路ヲフネニノリテユクカゴトシトイヘリ。 アシナエ目シヰタラン人ハ。 カカルミチニハムカフヘカラズ。 タダフネニノリテノミムカヒノキシニハツクナリ。 シカルニコノコロノワレラハ。 智慧ノマナコシヰ。 行法ノアシナヘタルトモカラ也。 圣道难行ノケハシキミチニハ。 总シテノソミヲタツヘシ。 タダ弥陀ノ本愿ノフネニノリテ。 生死ノウミヲワタリ。 极乐ノキシニツクヘキ也。 イマコノフネハ。 スナハチ弥陀ノ本愿ニタトフル也。 ソノ本愿トイハ。 弥陀ノムカシハシメテ道心ヲヲコシテ。 国王ノクラヰヲステテ出家シテ。 ホトケニナリテ众生ヲスクハントオホシメシシ时。 净土ヲマウケムタメニ。 四十八愿ヲヲコシ给ヒシ中ニ。 第十八ノ愿ニイハク。 モシワレホトケニナランニ。 十方ノ众生。 ワガクニニムマレントネカヒテ。 ワカ名号ヲトナフル事。 下十声ニイタルマテワガ愿力ニ乘シテ。 モシムマレスハ。 ワレホトケニナラジトチカヒ给ヒテ。 ソノ愿ヲヲコナヒアラハシテ。 イマステニホトケニナリテ十劫ヲ经给ヘリ。 サレハ善导ノ释ニハ。 カノホトケイマ现ニ世ニマシマシテ。 成佛シ给ヘリ。 マサニシルヘシ本誓重愿ムナシカラズ。 众生称念スレハ。 カナラス往生スル事ヲ得トノ给ヘリ。 コノコトハリヲオモフニ。 弥陀ノ本愿ヲ信シテ念佛申サン人ハ。 往生ウタガフヘカラズ。 ヨクヨクコノコトハリヲ思日トキテ。 イカサマニモマヅ阿弥陀佛ノチカヒヲタノミテ。 ヒトスチニ念佛ヲ申シテ。 コトサトリノ人ノ。 トカクイヒサマタケムニツキテ。 ホトケノチカヒヲウタカフ心ユメユメアルヘカラズ。 カヤウニ心エテ。 サキノ圣道门ハ。 ワカ分ニアラスト思ヒステテ。 コノ净土门ニイリテ。 ヒトスチニホトケノチカヒヲアフキテ。 名号ヲトナフルヲ。 净土门ノ行者トハ申ス也。 コレヲ圣道净土ノ二门ト申スナリツキニ净土门ニイリテヲコナフヘキ行ニツキテ申サハ心ト行ト相应スヘキ也。 スナハチ安心起行トナヅク。 ソノ安心トイハ。 心ツカヒノアリサマ也。 スナハチ观无量寿经ニ说テイハク。 モシ众生アリテ。 カノクニニムマレント愿スルモノハ。 三种ノ心ヲヲコシテ。 スナハチ往生スベシ。 何等ヲカ三トスル。 一ニハ至诚心。 二ニハ深心。 三ニハ回向发愿心也。 三心ヲ具スルモノハ。 カナラスカノクニニムマルトイヘリ。 善导和尚コノ三心ヲ释シテノ给ハク。 ハシメノ至诚心トイハ。 至トイハ。 真也。 诚トイハ。 实也。 一切众生ノ身口意业ニ。 修セントコロノ解行。 カナラズ真实心ノ中ニナスベキ事ヲアカサントヲモフ。 外ニハ贤善精进ノ相ヲ现シテ。 内ニハ虚假ヲイダク事ヲ得サレ。 又内外明闇ヲキラハズ。 カナラズ真实ヲモチヰルガユヘニ至诚心トナヅクトイヘリ。 カルガユヘニ至诚心トトカレタルハ。 スナハチ真实ノ心ヲ云ナリ。 真实トイフハ。 身ニフルマヒ口ニイヒ心ニ思ハン事モ。 内ムナシクシテ外ヲカザル心ナキヲイフナリ。 诠シテハマコトニ秽土ヲイトヒ净土ヲネカヒテ。 外相ト内心ト相应スヘキ也。 ホカニハカシコキ相ヲ现シテ。 ウチニハ恶ヲツクリ。 外ニハ精进ノ相ヲ现シテ。 内ニハ懈怠ナル事ナカレトイフ意也。 カルガユヘニホカニハ贤善精进ノ相ヲ现シテ。 ウチニハ虚假ヲイダク事ナカレトイヘリ。 念佛ヲ申サンニツヰテ。 人目ニハ六万七万申スト披露シテマコトニハサ程モ申サスヤ。 又人ノミルオリハタウトケニシテ。 念佛申スヨシヲ见エ。 人モ见ヌトコロニテハ念佛申サズナドスルヤウナル心ハヘ也。 サレハトテ。 ワロカラン事ヲモホカニアラハサンガヨカルヘキ事ニテハナシ。 タダ诠スルトコロハ。 マメヤカニホトケノ御意ニカナハン事ヲホモヒテ。 内ニマコトヲヲコシテ。 外相ヲハ机嫌ニシタガフヘキ也。 机嫌ニシタガフガヨキ事ナレバトテ。 ヤガテ内心ノマコトモヤフルルマテフルマハハ。 又至诚心カケタル心ニナリヌヘシ。 タダウチノ心ヲマコトニテ。 ホカヲハトテモカクテモアルヘキ也。 カルガユヘニ至诚心トナツク。 二ニ深心トイハ。 スナハチ善导释シテノ给ハク深心トイハ。 フカク信スル心也。 コレニ二ツアリ。 一ニハ决定シテ。 ワカ身ハコレ烦恼ヲ具足セル罪恶生死ノ凡夫也。 善根薄少ニシテ。 旷劫ヨリコノカタツネニ三界ニ流转シテ。 出离ノ缘ナシト。 フカク信スヘシ。 二ニハ。 フカクカノ阿弥陀佛。 四十八愿ヲモテ众生ヲ摄取シ给フ。 スナハチ名号ヲトノフル事。 下十声ニイタルマテ。 カノホトケノ愿力ニ乘シテ。 サタメテ往生ヲ得ト信シテ。 乃至一念モウタカフ心ナキカユヘニ深心トナヅク。 又深心トイハ。 决定シテ心ヲ建。 深ノ教ニ顺シテ修行シテ。 ナガクウタカヒヲノゾキテ。 一切ノ别解别行。 异学异见。 异执ノタメニ。 退失倾动セラレサレトイヘリ。 コノ释ノ意ハ。 ハシメニワガ身ノ程ヲ信シテ。 ノチニハホトケノチカヒヲ信スル也。 ノチノ信心ノタメニ。 ハシメノ信ヲハアクル也。 ソノユヘハ。 往生ヲネガハンモロモロノ人。 弥陀ノ本愿ノ念佛ヲ申シナガリ。 ワガ身ニ贪欲瞋恚ノ烦恼ヲモヲコシ。 十恶破戒ノ罪恶ヲモツクルニヲソレテ。 ミタリニワガ身ヲカロシメテカヘリテホトケノ本愿ヲウタガフ。 善导ハカネテコノウタガヒヲカカミテ。 二ツノ信心ノヤウヲアゲテワレラガゴトキノ烦恼ヲモヲコシ。 罪ヲモツクル凡夫ナリトモ。 フカク弥陀ノ本愿ヲアフキテ念佛スレハ。 十声一声ニハタルマデ。 决定シテ往生スルムネヲ释シ给ヘリ。 マコトニハシメノワガ身ヲ信スル样ヲ释シ给ハサリセハ。 ワレラガ心バヘノアリサマニテハ。 イカニ念佛申ストモカノホトケノ本愿ニカナヒガタク。 イマ一念十念ニ往生スルトイフハ。 烦恼ヲモヲコサズ。 ツミヲモツクラヌメデタキ人ニテコソアルラメ。 ワレラコトキノトモカラニラハヨモアラシナド身ノ程思ヒシラレテ。 往生モタノミカタキマテアヤウクオホエナマシニ。 コノ二ツノ信心ヲ释シ给ヒタル事ハ。 イミジク身ニシミテオモフヘキ也。 コノ释ヲ心エワケヌ人ハ。 ミナワガ心ノワロケレハ。 往生ハカナハジナトコソハ申アヒタレ。 ソノウタカヒヲナスハ。 ヤガテ往生セヌ心ハヘ也。 此ムネヲ意エテ。 ナカクウタカフ心アルマシキ也。 心ノ善恶ヲモカヘリ见ヅ。 ツミノ轻重ヲモ沙汰セズ。 タタ口ニ南无阿弥陀佛ト申セハ。 佛ノチカヒニヨリテ。 カナラズ往生スルゾト。 决定ノ心ヲヲコスヘキ也。 ソノ决定ノ心ニヨリテ。 往生ノ业ハサダマル也。 往生ハ不定ニオモヘハ不定也。 一定トオモヘハ一定スル事也。 诠シテハフカク佛ノチカヒヲタノミテ。 イカナル过ヲモキラハズ。 一定ムカヘ给ゾト信シテ。 ウタカフ心ノナキヲ深心トハ申候也。 イカナルトガヲモキラハネバトテ。 法ニマカセテフルマフベキニハアラズ。 サレバ善导モ不善ノ三业ヲバ。 真实心ノ中ニスツベシ。 善ノ三业ヲハ。 真实心ノ中ニナスヘシトコソハ释シ给ヒタレ。 又善业ニアラザルヲバ。 ウヤマテコレヲトヲサカレ。 又随喜セサレナド释シ给ヒタレバ。 心ノヲヨハン程ハツミヲモヲソレ。 善ニモススムベキ事トコソハ心エラレタレ。 タダ弥陀ノ本誓ノ善恶ヲモキラハス。 名号ヲトナフレハ。 カナラスムカヘ给ソト信シ。 名号ノ功德ノイカナルトガヲモ除灭シテ。 一念十念モカナラス往生ヲウル事ノ。 メテタキ事ヲフカク信シテ。 ウタカフ心一念モナカレトイフ意也。 又一念ニ往生スレバトテ。 カナリズシモ一念ニカキルヘカラズ。 弥陀ノ本愿ノ意ハ。 名号ヲトナヘン事。 モシハ百年ニテモ。 十二十年ニテモ。 モシハ四五年ニテモ。 モシハ一二年ニテモ。 モシハ七日一日十声一声マデモ。 信心ヲヲコシテ南无阿弥陀佛ト申セハ。 カナラスムカヘ给ナリ。 总シテコレヲイヘハ。 上ハ念佛申サント思ヒハシメタランヨリ。 イノチヲハルマテモ申也。 中ハ七日一日モ申シ。 下ハ十声一声マテモ弥陀ノ愿力ナレバ。 カナラズ往生スヘシト信シテ。 イクラ程コソ本愿ナレトサダメズ。 一念マデモ定メテ往生スト思ヒテ。 退转ナクイノチヲハランマデ申スベキ也。 又マメヤカニ往生ノ心サシアリテ。 弥陀ノ本愿ヲタノミテ念佛申サン人。 临终ノワロキ事ハ何事ニカアルヘキ。 ソノユヘハ。 佛ノ来迎シ给フユヘハ。 行者ノ临终正念ノタメ也。 ソレヲ意エヌ人ハ。 ミナワカ临终正念ニテ念佛申シタランオリソ。 ホトケハムカヘ给フヘキトノミ意エタルハ。 佛ノ本愿ヲ信セズ。 经ノ文ヲ意エヌ也。 称赞净土经ニハ。 慈悲ヲモテ加ヘ祐ケテ心ヲシテミダラザラシメ给フトトカレタル也。 タタノ时ヨクヨク申シヲキタル念佛ニヨリテ。 カナラスホトケハ来迎シ给フ也。 佛ノキタリテ现シ给ヘルヲ见テ。 正念ニハ住スト申スヘキ也。 ソレニサキノ念佛ヲバムナシク思ヒナシテ。 ヨシナキ临终正念ヲノミイノル人ノオホクアル。 ユユシキ僻胤ノ事也。 サレハ佛ノ本愿ヲ信セン人ハ。 カネテ临终ヲウタカフ心アルヘカラズ。 当时申サン念佛ヲゾ。 イヨイヨ心ヲ至シテ申ヘキ。 イツカハ佛ノ本愿ニモ。 临终ノ时念佛申タラン人ヲノミ。 ムカヘントハタテ给ヒタル。 临终ノ念佛ニテ。 往生スト申事ハ。 モトハ往生ヲモネガハズシテ。 ヒトヘニツミヲツクリタル恶人ノ。 スデニ死ナントスル时。 ハシメテ善知识ノススメニアヒテ。 念佛シテ往生ストコソ。 观经ニモトカレタレ。 モトヨリ念佛ヲ信セン人ハ。 临终ノ沙汰ヲバアナガチニスヘキ样モナキ事ナリ。 佛ノ来迎一定ナラハ。 临终ノ正念ハ。 マタ一定トコソハヲモフヘキコトハリナレ。 コノ意ヲヨクヨク心ヲトドメテ。 意ウベキ事ナリ。 又别解别行ノ人ニ。 ヤブラレザレトイハ。 サトリコトニ。 ヲコナヒコトナラン人ノ。 イハン事ニツキテ。 念佛ヲモステ。 往生ヲモウタガフ心ナカレトイフ事也。 サトリコトナル人ト申スハ。 天台法相等ノ。 八宗ノ学匠ナリ。 行コトナル人ト申スハ。 真言止观ノ一切ノ行者也。 コレラハ圣道门ヲナラヒヲコナフ也。 净土门ノ解行ニハ异ナルガユヘニ。 别解别行トナヅクル也。 又总シテオナシク念佛ヲ申ス人ナレトモ。 弥陀ノ本愿ヲバタノマスシテ。 自力ヲハケミテ。 念佛ハカリニテハイカカ往生スヘキ。 异ナル功德ヲツクリ。 コトナル佛ニモツカヘテ。 チカラヲアハセテコソ。 往生程ノ大事ヲバトグベケレ。 タタ阿弥陀佛ハカリニテハ。 カナハシモノヲナドウタガヒヲナシ。 イヒサマタケン人ノアランニモ。 ケニモト思ヒテ。 一念モウタガフ心ナクテ。 イカナルコトハリヲキクトモ。 往生决定ノ心ヲウシナフ事ナカレト申ス也。 人ニイヒヤフラルマジキコトハリヲ。 善导コマカニ释シ给ヘリ。 意ヲトリテ申サバ。 タトヒ佛マシマシテ。 十方世界ニアマネクミチミチテ。 光ヲカカヤカシ舌ヲノヘテ。 烦恼罪恶ノ凡夫。 念佛シテ一定往生ストイフ事ヒガ事ナリ。 信スヘカラズトノ给フトモ。 ソレニヨリテ。 一念モウタカフヘカラズ。 ソノユヘハ。 佛ハミナ同心ニ众生ヲ引导シ给ニ。 スナハチマヅ。 阿弥陀佛净土ヲマウケテ。 愿ヲヲコシテノ给ハク。 十方众生ワガ国ニムマレントネカヒテ。 ワガ名号ヲトナヘンヒノ。 モシムマレスハ。 正觉ヲトラジトチカヒ给ヘルヲ。 释迦佛コノ世界ニイデテ。 众生ノタメニカノ佛ノ愿ヲトキ给ヘリ。 六方恒沙ノ诸佛ハ。 舌相ヲ三千世界ニオホフテ。 虚言セヌ相ヲ现シテ。 释迦佛ノ弥陀ノ本愿ヲホメテ。 一切众生ヲススメテ。 カノホトケノ名号ヲトナフレバ。 サタメテ往生ストノ给ヘルハ。 决定ニシテウタガヒナキ事也。 一切众生ミナコノ事ヲ信スヘシト证诚シ给ヘリ。 カクノコトク一切诸佛一佛モノコラズ。 同心ニ一切凡夫念佛シテ。 决定シテ往生スヘキムネヲススメ给ヘルウヘニハ。 イヅレノ佛ノ又往生セズトハノ给フヘキゾトイフコトハリヲモテ。 佛キタリテノ给フトモオドロクヘカラズトハ申ス也。 佛ナヲシカリ。 イハムヤ菩萨声闻缘觉ヲヤ。 イカニイハンヤ凡夫ヲヤト心エツレハ。 一度コノ念佛往生ヲ信シテンノチハ。 イカナル人トカクイヒサマタグトモ。 ウタカフ心アルヘカラズト申事ナリ。 コレヲ深心トハ申スナリ三ニ回向发愿心トハ。 善导コレヲ释シテノ给ハク。 过去ヲヨヒ今生ノ。 身口意业ニ修スルトコロノ。 世出世ノ善根。 ヲヨヒ他ノ一切ノ凡圣ノ。 身口意业ニ修スルトコロノ世出世ノ善根ヲ随喜シテ。 コノ自他所修ノ善根ヲモテ。 コトコトク真实深心ノ中ニ回向シテ。 カノクニニムマレントネカフナリ。 カルガユヘニ回向发愿心トナヅクル也。 又回向发愿シテ。 ムマレント愿ハムモノハ。 カナラヅ决定シテ。 真实心ノ中ニ回向シテ。 ムマルママ事ヲウル想ヲナス也。 コノ心フカクシテ。 ナヲシ金刚ノコトクシテ。 一切ノ异见异学。 别解别行ノ人ノタメニ。 动乱破坏セラレザレトイヘリ。 コノ释ノ意ハマツワガ身ニツキテ。 前世ニモツクリトツクリタラン功德ヲミナコトコトク极乐ニ回向シテ往生ヲネカフ也。 ワガ身ノ功德ノミナラズ。 一切凡圣ノ功德ヲモ回向スルナリ。 凡トイハ。 凡夫ノツタリラン功德ヲモ。 圣トイハ。 佛菩萨ノツクリ给ハン功德ヲモ。 随喜スレハワガ功德トナルヲモテ。 ミナ极乐ニ回向シテ往生ヲネガフナリ。 诠スルトコロ。 往生ヲネガフヨリホカニ。 异事ヲバネカフマジキ也。 ワガ身ニモ人ノ身ニモ。 コノ界ノ果报ヲイノリ。 又オナシク后世ノ事ナレトモ。 极乐ナリヌ净土ニムマレントモネガヒ。 モシハ人中天上ニムマレントモネカヒ。 カクノコトクカレコレニ回向スル事ナカレト也。 モシコノコトハリヲ思ヒサダメザランサキニ。 コノ土ノ事ヲモイノリ。 アラヌカタヘ回向シタラン功德ヲモ。 ミナトリ返シテ。 イマハ一スヂニ极乐ニ回向シテ往生セントネカフヘキ也。 一切ノ功德ヲミナ极乐ニ回向セヨトイヘハトテ。 又念佛ノ外ニ。 ワサト功德ヲツクリアツメテ回向セヨトイフニハアラス。 タダスギヌルカタノ功德ヲモ。 今ハ一向ニ极乐ニ回向シ。 コノノチナリトモヲノツカラタヨリニシタカヒテ僧ヲモ供养シ。 人ニ物ヲモホドコシアタヘタランヲモ。 ツクランニシタカヒテ。 ミナ往生ノタメニ回向スヘシトイフ意也。 コノ心金刚ノコトクシテ。 アラヌサトリノ人ニヲシヘラレテ。 カレコレニ回向スル事ナカレトイフ也。 金刚ハイカニモヤフレヌモノナレハ。 タトヘニトリテコノ心ヲモテ回向发愿シテムマルト申也。 三心ノアリサマアラアラカクノコトシ。 コノ三心ヲ具スレハカナラス往生ス。 モシ一心モカケヌレハムマルル事ヲエスト。 善导ハ释シ给ヒタレハ。 モトモコノ心ヲ具足スヘキ也。 シカルニカヤウニ申タツル时ハ。 别别ニシテ事々シキヤウナレトモ。 意エトケバヤスク具シヌヘキ心也。 诠シテハマコトノ心アリテ。 フカク佛ノチカヒヲタノミテ。 往生ヲネカハンスル心ナリ。 深キ浅キ事コソカハリメアリトモ。 タレモ往生ヲモトムル程ノ人ハ。 サ程ノ心ナキ事ヤハアルヘキ。 カヤウノ事ハ疏ク思ヘハ大事ニオホエ。 トリヨリテ沙汰スレハサスカニヤスキ事也。 カヤウニコマカニ沙汰シ。 シラヌ人モ具シヌヘク。 又ヨクヨク知タル人モ少ル事アリヌヘシ。 サレハコソイヤシクヲロカナルモノノ中ニモ往生スル事モアリ。 イミジクタトケナルヒジリノ中ニモ临终ワロク往生セヌモアリ。 サレトモコレヲ具足スヘキ样ヲモヨクヨク意エワケテ。 ワガ意ニ具シタリトモシリ。 又少タリトモ思ハンヲハカマヘテカマヘテ具足セントハケムヘキコトナリ。 コレヲ安心トナヅクル也。 コレゾ往生スル心ノアリサマナリ。 コレヲヨクヨク意エワクヘキナリ。 次ニ起行トイハ善导ノ御意ニヨラハ。 往生ノ行オホシトイヘトモ。 オホキニワカチテ二トス。 一ニハ正行。 二ニハ杂行也。 正行トイハ。 コレニ又アマタノ行アリ。 读诵正行。 观察正行。 礼拜正行。 称名正行。 赞叹供养正行。 コレラヲ五种ノ正行トナヅク。 赞叹ト供养トヲ二行トワカツ时ニハ。 六种ノ正行トモ申也。 コノ正行ニツキテ。 フサネテ二トス。 一ニハ一心ニモハラ弥陀ノ名号ヲトナヘテ。 行住坐卧ニヨルヒルワスルル事ナク。 念々ニステサルヲ正定ノ业トナヅク。 カノホトケノ愿ニ顺スルガユヘニトイヒテ。 念佛ヲモテマサシクサタメタル往生ノ业ニタテテ。 モシ礼诵等ニヨルヲハ。 ナヅケテ助业トストイヒテ。 念佛ノ外ニ阿弥陀佛ヲ礼シ。 モシハ三部经ヲヨミ。 モシハ极乐ノアリサマヲ观スルモ。 赞叹供养シタテマツル事モ。 ミナ称名念佛ヲタスケンガタメナリ。 マサシクサタメタル往生ノ业ハ。 タダ念佛ハカリトイフ也。 コノ正ト助トヲノソキテ外ノ诸行ヲハ。 布施ヲセンモ。 戒ヲタモタンモ。 精进ナランモ。 禅定ヲ修センモ。 カクノコトクノ六度万行。 法华经ヲヨミ。 真言ヲヲコナフ。 モロモロノヲコナヒヲハ。 コトコトクミナ杂行トナズク。 タダ极乐ニ往生セントオモハハ。 一向ニ称名ノ正定业ヲ修スヘキ也。 コレスナハチ弥陀本愿ノ行ナルガユヘニ。 ワレラガ自力ニテ生死ヲハナレヌヘクハ。 カナラスシモ本愿ノ行ニカキルヘカラストイヘトモ。 他力ニヨラズハ往生ヲトゲカタキカユヘニ。 弥陀ノ本愿ノチカラヲカリテ。 一向ユ名号ヲトナヘヨト。 善导ハススメ给ヘル也。 自力トイハ。 ワガチカラヲハゲミチ往生ヲモトムル也。 他力トイハ。 タタ佛ノチカラヲタノミタテマツル也。 コノユヘニ正行ヲ行スルモノヲハ。 专修ノ行者トイヒ。 杂行ヲ行スルヲハ。 杂修ノ行者ト申也。 正行ヲ修スルハ。 心ツネニカノ国ニ亲近シテ。 忆念ヒマナシ。 杂行ヲ行スルモノハ。 心ツネニ间断ス。 回向シテムマルル事ヲウヘシトイヘトモ。 疏杂ノ行トナヅクトイヒテ。 极乐ニウトキ。 行トイヘリ。 又专修ノモノハ。 十人ハ十人ナカラムマレ。 百人ハ百人ナカラムマル。 ナニヲモテノユヘニ。 外ニ杂缘ナクシテ正念ヲウルガユヘニ。 弥陀ノ本愿ト相应スルガユヘニ。 释迦ノ教ニ顺スルガユヘ也。 杂修ノモノハ。 百人ノ中ニ一二人ムマレ。 千人ノ中ニ四五人ムマル。 ナニヲモテノユヘニ。 弥陀ノ本愿ト相应セサルガユヘニ。 释迦ノ教ニ顺セサルガユヘニ。 忆想间断スルガユヘニ。 名利ト相应スルガユヘニ。 自モサヘ他ノ往生ヲモサフルガユヘニト释シ给ヒタレハ。 善导ヲ信シテ净土宗ニイラン人ハ。 一向ニ正行ヲ修シテ。 日日ノ所作ニ。 一万二万乃至五万六万十万ヲモ。 器量ノタヘンニシタカヒテ。 イクラナリトモハゲミテ申スヘキナリトコソ意エラレタレ。 ソレニコレヲキキナカラ。 念佛ノ外ニ余行ヲクハフル人ノオホクアルハ。 意エラレヌ事也。 ソノユヘハ。 善导ノススメ给ハヌ事ヲハ。 スコシナリトモクハフヘキ道理ユメユメナキ也。 ススメ给ヘル正行ヲタニモ。 ナヲモノウキ身ニテ。 イマタススメ给ハヌ杂行ヲクハフヘキ事ハ。 マコトシカラヌカタモアリヌヘシ。 又ツミツクリタル人タニモ往生スレハ。 マシテ功德ナレハ法华经ナトヲヨマンハ。 ナニカハクルシカルヘキナト申ス人モアリ。 ソレラハムゲニキタナキ事也。 往生ヲタスケハコソイミジカラメ。 サマタゲニナラヌバカリヲ。 イミジキ事トテクハヘヲコナハン事ハ。 ナニカハ诠アルヘキ。 恶ヲハサレハ佛ノ御意ニコノミテツクレトヤススメ给ヘル。 カマヘテトドメヨトコソイマシメ给ヘトモ。 凡夫ノナラヒ。 当时ノマヨヒニヒカレテ恶ヲツクル事ハチカラヲヨハヌ事ナレハ。 慈悲ヲヲコシテステ给ハヌニテコソアレ。 マコトニ恶ヲツクル人ノヤウニ。 余行ドモヲクハヘタカランハ。 チカラヲヨハス。 タダシ经ナトヲヨマン事ヲ。 恶ツクルニイヒナラベテ。 ソレモクルシカラネハ。 マシテコレモナトトイハンハ不便ノ事也。 フカキ御ノラモアシク意ウルモノニアヒヌレハ。 返リテ物ナラスアサマシクカナシキ事也。 タダアラヌサトリノ人ノ。 トモカクモ申サン事ヲハキキイレスシテ。 ススミヌヘカラン人ヲハ诱ススムヘシ。 サトリタガヒテアラヌサマナラン人ナトニ。 论シアフ事ナトハユメユメアルマシキ事也。 タダワガ身一人マヅヨクヨク往生ヲネカヒテ。 念佛ヲハゲミテ。 位タカク往生シテ。 イソキ返リキタリテ。 人人ヲ引导セントオモフヘキ也。 又善导ノ往生礼赞ニ。 问テイハク。 阿弥陀佛ヲ称念礼观スルニ。 现世ニイカナル功德利益カアル。 答テイハク。 阿弥陀佛ヲトナフル事一声スレハ。 スナハチ八十亿劫ノ重罪ヲ除灭ス。 又十往生经ニイハク。 モシ众生アリテ。 阿弥陀佛ヲ念シテ往生ヲネカフモノハ。 カノホトケスナハチ二十五ノ菩萨ヲツカハシテ。 行者ヲ护念シ给フ。 モシハ行。 モシハ坐。 モシハ住。 モシハ卧。 モシハヨル。 モシハヒル。 一切ノ时。 一切ノトコロニ。 恶鬼恶神ヲシテソノタヨリヲエセシメ给ハスト。 又观经ニイフコトキハ。 阿弥陀佛ヲ称念シテ。 カノクニニ往生セントオモヘハ。 カノ佛スナハチ无数ノ化佛。 无数ノ化观音势至菩萨ヲツカハシテ。 行者ヲ护念シ给フ。 サキノ二十五ノ菩萨ト。 百重千重ニ行者ヲ围绕シテ。 行住坐卧ヲトハズ。 一切ノ时处ニ。 モシハヒル。 モシハヨル。 ツネニ行者ヲハナレ给ハスト。 又イハク弥陀ヲ念シテ往生セントオモフモノハ。 ツネニ六方恒沙等ノ诸佛ノタメニ护念セラル。 カルガユヘニ护念经トナヅク。 イマステニコノ增上缘ノ。 誓愿ノタノムヘキアリ。 モロモロノ佛子等。 イカデカ心ヲハケマササランヤトイヘリ。 カノ文ノ意ハ弥陀ノ本愿ヲフカク信シテ。 念佛シテ往生ヲネカフ人ヲハ。 弥陀佛ヨリハシメタテマツリテ。 十方ノ诸佛菩萨。 观音势至无数ノ菩萨コノ人ヲ围绕シテ。 行住坐卧。 ヨルヒルヲモキラハズ。 カゲノコトクニソヒテ。 モロモロノ横恼ヲナス。 恶鬼恶神ノタヨリヲハラヒノソキ给ヒテ。 现世ニハヨコサマナルワヅラヒナク。 安稳ニシテ。 命终ノ时ハ。 极乐世界ヘムカヘ给フ也。 サレハ念佛ヲ信シテ往生ヲネカフ人ハ。 コトサラニ恶魔ヲハラハンタメニ。 ヨロツノホトケカミニイノリヲモシ。 ツツシミヲモスル事ハ。 ナシカハアルヘキ。 イハンヤ佛ニ归シ。 法ニ归シ。 僧ニ归スル人ニハ。 一切ノ神王。 恒沙ノ鬼神ヲ眷属トシテ。 ツネニコノ人ヲマモリ给フトイヘリ。 シカレハカクノコトキノ诸佛诸神。 围绕シテマモリ给ハンウヘハ。 又イツレノ佛神カアリテ。 ナヤマシ。 サマタクル事アラン。 又宿业カキリアリテ。 ウクベカランヤマヒハ。 イカナルモロモロノホトケカミニイノルトモ。 ソレニヨルマシキ事也。 イノルニヨリテヤマヒモヤミ。 イノチモノフル事アラハ。 タレカハ一人トシテヤミシヌル人アラン。 イハンヤ又佛ノ御チカラハ。 念佛ヲ信スルモノヲハ。 转重轻受トイヒテ。 宿业カキリアリテ。 ヲモクウクヘキヤマヒヲ。 カロクウケサセ给フ。 イハンヤ非业ヲハラヒ给ハン事マシマサザランヤ。 サレハ念佛ヲ信スル人ハ。 タトヒイカナルヤマヒヲウクレトモ。 ミナコレ宿业也。 コレヨリモヲモクコソウクヘキニ。 ホトケノ御チカラニテ。 コレホトモウクルナリトコソハ申ス事ナレ。 ワレラガ恶业深重ナルヲ灭シテ。 极乐ニ往生スル程ノ大事ヲスヲトゲサセ给フ。 マシテコノヨニイクホドラヌイノチヲノベ。 ヤマヒヲタスクルチカラマシマサザランヤト申事也。 サレバ后生ヲイノリ。 本愿ヲタノム心モウスキ人ハ。 カクノコトク围绕ニモ护念ニモアツカル事ナシトコソ善导ハノ给ヒタレ。 オナシク念佛ストモ。 フカク信ヲヲコシテ。 秽土ヲイトヒ极乐ヲネカフヘキ事也。 カマヘテ心ヲトトメテ。 コノコトハリヲオモヒホトキテ。 一向ニ信心ヲ至シテ。 ツトメサセ给フヘキ也。 カヤウニコマカニ申ノベタルヲハ。 ワタクシノコトハオホクシテ。 アヤマリアランナト。 アナヅリオホシメス事ユメユメアルヘカラズ。 ヒトヘニ善导ノ御コトバヲマナビ。 フルキ文释ノ意ヲヌキイダザテ申ス事也。 ウタカヒヲナス心ナクテ。 カマヘテ心ヲトドメテ御ランジトキテ。 意エサセ给フヘキ也。 アナカシコアナカシココノ定ニ意エテ。 念佛申サンニスキタル往生ノキハアルマシキ事ニテ候ナリ本ニイハク。 コノ书ハカマクラノ二位ノ禅尼ノ请ニヨテ。 シルシ进セラルル书也(云云)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十二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十三厌欣沙门了惠集录和语第二之三(当卷有四章)九条殿下ノ北政所ヘ进スル御返事第九镰仓ノ二位ノ禅尼ヘ进スル御返事第十要义问答第十一大胡太郎ヘツカハス御返事第十二九条殿下ノ北政所ヘ进スル御返事カシコマリテ申アケ候。 サテハ御念佛申サセオハシマシ候ナルコソ。 ヨニウレシク候ヘ。 マコトニ往生ノ行ニハ。 念佛カメテタキ事ニテ候也。 ソノユヘハ。 念佛ハ。 是弥陀本愿ノ行ナレハ也。 余行ハ真言止观ノタカキ行ナリトイヘトモ。 弥陀ノ本愿ニアラス。 又念佛ハ。 释迦付属ノ行ナリ。 余行ハ。 定散两门ノメテタキ行ナリトイヘトモ。 释尊是ヲ付属シ给ハス。 又念佛ハ。 六方诸佛ノ证诚ノ行ナリ。 余行ハ。 显密事理ノヤムゴトナキ行也トイヘトモ。 诸佛コレヲ证诚シ给ハス。 此ユヘニ。 样样ノ行オホシトイヘトモ。 往生ノミチニハ。 ヒトヘニ念佛ガスグレタル事ニテ候ナリ。 シカルヲ。 往生ノミチニウトキ人ノ申スヤウハ。 念佛ハ余ノ真言止观ノ行ニタヘザルヤスキママノツトメニテコソアレト申ハ。 キハメタルヒカ事ニテ候也。 ソノユヘハ。 余行ヲハ弥陀ノ本愿ニアラストキラヒステ。 又余行ハ释尊ノ付属ニアラザレハエラヒトトメ。 又余行ハ诸佛ノ证诚ニアラサルヲモテヤメヲサメテ。 イマハタタ弥陀ノ本愿ニマカセ。 释尊ノ付属ニヨリ。 诸佛ノ证诚ニシタカヒテ。 ヲロカナルワタクシノハカラヒヲハヤメテ。 コレラノユヘツヨキ念佛ノ行ヲ信ジツトメテ。 往生ヲバイノルヘシト申事ニテ候也。 サレハ惠心ノ僧都ノ往生要集ニ。 往生ノ业ニハ。 念佛ヲ本トスト申タルハ此意也。 今ハタタ余行ヲトトメ给テ。 一向ニ念佛ニナリ势给フヘシ。 念佛ニトリテモ。 一向专修ノ念佛ガメテタキ事ニテ候也。 ソノムネハ。 三昧发得ノ善导和尚ノ观经ノ疏ニミエテ候。 サレハ双卷经ニハ。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トトキ给ヒテ候。 ヲヨソ一向ノコトハハ。 二向三向ニ对シテ。 ヒトヘニ余行ヲエラヒステ。 キラヒノゾク意ニテ候ナリ。 往生要集ニモ。 诸行ノ中ニ念佛スグレタルヨシ见ヘテ候。 又传教大师ノ。 七难消灭ノ法ニモ。 念佛ヲツトムヘシトミエテ候。 サレハ君达ナトノヲイノリノ料ニモ。 念佛カメテタキ事ニテ候。 ヲヨソ十方ノ诸佛。 三界ノ天众ノ拥护シ给フ行ニテ候ヘハ。 现世后世ノ御ツトメ。 何事カコレニスキ候ハン。 イマハタタ。 一向专修ノ但念佛ニナラセ给フヘク候镰仓ノ二位ノ禅尼ヘ进スル御返事御文ノヤウクハシクウケ给候ヌ。 サテハ念佛ノ功德ハ。 佛モトキツクシガタシトノ给ヒテ候。 サレハ智慧第一ノ舍利弗。 多闻第一ノ阿难モ念佛ノ功德ハシリガタシトノ给テ候ヒシ也。 カクノコトク广大ノ善根ニテ候ヘハ。 マシテ源空ナトハ申ツクスヘクモ候ハス。 源空。 此朝ニワタリテ候圣教ヲ。 随分ニヒラキ见候ヘトモ。 净土ノ教文ハ。 ワタリハテストカンカヘテ候。 ワズカニ震旦ヨリトリワタシテ候。 教文ヲタニモ。 一年二年ナトニハ。 申ツクスヘクモオホエ候ハス。 サリナカラモ。 オホセヲカウフリテ候ヘハ。 少少申ノヘ候ヘシ。 先念佛ヲ信セサル人人候ヒテ。 申候ナル事ハ。 クマカヘノ入道。 ツノトノ三郎ナトハ。 无智ノモノナレハコソ。 余行ヲハセサセスシテ。 念佛ハカリヲハ。 法然房ハススメタレト申候ナル事。 キハマリナキヒガ事ニテ候。 其ユヘハ。 念佛ノ行ハ。 本ヨリ有智无智ヲエラハス。 弥陀ノマカシチカヒ给ヒシ本愿ハ。 アマネク十方世界ノ一切众生ノタメナリ。 无智ノタメニハ念佛ヲ愿トシ。 有智ノタメニハ余行ヲ愿トシ给フ事ナシ。 サレハ有智无智。 善人恶人。 持戒破戒。 贵モ贱モ。 男モ女モヘダテス。 若ハ佛ノ在世ノ众生。 若ハ佛ノ灭后ノ众生。 若ハ末法万年ノ后。 三宝ミナウセタル时ノ众生迄モ。 タタ念佛バカリコソ。 现当ノ祈祷トハナリ候ハメ。 善导和尚ハ弥陀ノ化身ニテ。 殊ニ一切众生ヲアハレミ给ヒテ。 诸ノ圣教ヲカンガヘテ。 专修念佛ヲススメ给ヘルモ。 ヒロク一切众生ノタメニテ候也。 サレハ弥陀ノ本愿ニヨリ。 善导ノ御心ニシタガヒテ。 念佛ノ一门ヲススメ候ハンニ。 イカテカ无智ノ人ノミニカキリテ。 有智ノ人ヲヘタテテ往生セサセジトトシ候ハンヤ。 若シカラハ。 弥陀ノ本愿ニモソムキ。 善导ノ御意ニモカナフヘカラス。 然ハ此边ニマウテキテ。 往生ノ道ヲタツネ候人ニハ。 有智无智ヲ论ゼス。 ヒトヘニ专修念佛ヲススメ候ナリ。 サヤウニ专修念佛ヲ申候ヲトトメントツカマツル人ハ。 先世ニ念佛三昧得道ノ法门ヲキカズシテ。 后ノ世ニサタメテマタ三恶道ニカヘルヘキ者ノ。 シカルヘクテサヤウニ申也。 ソノユヘハ圣教ニヒロクミエテ候也。 是即修行スルヲミテハ毒心ヲヲコシ。 方便シテキヲヒテアタヲナス。 カクノゴトキノ生盲阐提ノトモカラハ。 顿教ヲ毁灭シテナガク沉沦ス。 大地微尘劫ヲ超过ストモ。 イマタ三途ノ身ヲハナレン事ヲ得ヘカラスト。 トキ给ヘリ。 此文ノ意ハ。 净土ヲネガヒ念佛ヲ行ズル人ヲ见テハ。 毒心ヲヲロシヒガ事ヲタクミメクラシテ。 样样ノ方便ヲナシテ。 专修念佛ノ行ヲヤブリ。 アタヲナシテ。 申トトムル也。 カクノゴトキノ人ハ。 ムマレテヨリ佛法ノマナコシヰテ。 善根ノタネヲウシナヘリ。 阐提ノトモカラナリ。 是弥陀ノ名号ヲトナヘテ。 ナカク生死ヲハナレテ。 常住ノ极乐ニ往生スヘケレトモ。 コノ教法ヲソシリホロボスツミニヨリテ。 ナガク三恶道ニシツム。 カクノコトキノ人ハ。 大地微尘劫ヲツクストモ。 ナガク三途ノ身ヲハナレンコト有ヘカラストイフ也。 シカレハ则サヤウニヒガ事ヲ申サン人ヲハ。 カヘリテアハレミ给フヘキ也。 左程ノ罪人ノ申サンニヨリテ。 专修念佛ニ懈怠ヲナシ。 念佛往生ニウタガヒヲナシ。 不审ヲイタサン人ハ。 イフニカヒナキ事ニコソ候ハメ。 ヲヨソ弥陀ニ缘アサク。 往生ノ时イタラヌモノハ。 キケトモ信ゼズ。 念佛ノ者ヲミテハ腹ヲタチ。 声ヲキキテハイカリヲナシテ。 念佛ハアシキ事ナリナト申スハ。 スヘテ经论ニモ见ヘサル事ヲ申ニテ候也。 御意ヲエサセ给ヒテ。 イカニ申ストモ。 御心ハカリハ御变改候ヘカラス。 アナガチニ信ゼザラン人ヲハ。 御ススメ候ヘカラス。 佛ナヲ力ヲヨピタマハス。 イカニイハンヤ凡夫ノチカラハヲヨフマシク候。 カカル不信ノ众生ヲモ。 过去ノ父母兄弟亲类ナリト思召候テ。 慈悲ヲヲコシテ念佛申テ。 极乐ノ上品上生ニマイリテサトリヲヒラキ。 スミヤカニ生死ニカヘリイリテ。 诽谤不信ノ人ヲモ。 ムカヘントオホシメスヘキ事ニテ候ナリ。 此由ヲ御意得候ヘキナリ一异解ノ人ノ余ノ善根ヲ修センニハ。 财宝ヲアヒ助成シテオホシメスヘキ样ハ。 我コレ一向专修ニテ决定シテ往生スヘキ身ナリ。 他人ノトヲキミチヲ。 ワカ近キ道ニ结缘セサセントオホシメスヘキ也。 其ウヘ专修ヲサマタケ候ハサランハ结缘センニトガナシ一人一人ノ堂ヲツクリ。 佛ヲ作リ。 经ヲカキ。 僧ヲ供养センヲハ。 能能心ヲコタラスシテ信ヲヲコシテ。 カクノコトクノ杂善根ヲモ修セシメ给ヘト。 御ススメ候ヘシ一念佛ノ意ヲシラズシテ。 此世ノイノリニ佛ニモ神ニモ申シ。 经ヲモ诵シカキ堂ヲモ作ラハ。 ソレモ先ノコトクオホシメスヘク候。 セメテハ又后世ノタメニセバコソアラメ。 其要ナシナトオホセ候ヘカラス。 专修ヲサフル人ニハアラザリケリト思召候ヘシ一念佛ヲ申事样样ノ义候ヘトモ。 只六字ヲトナフルハカリニ一切ハオサマリテ候也。 意ニハ本愿ヲタノミ。 口ニハ名号ヲトナヘ。 手ニハ数珠ヲトリ。 ツネニ心ニカクルガ。 キハメタル决定ノ业ニテ候也。 念佛ノ行ハ。 本ヨリ行住卧时处诸缘ヲエラハス。 身口ノ不净ヲモキラハヌ行ニテ候ヘハ。 易行往生トハ申候ナリ。 但其中ニモ。 心ヲキヨクシテ申ヲハ。 第一ノ行ト申候也。 只净土ヲ心ニカクレハ。 心净ノ行法ニテ候也。 人ヲモカヤウニ御ススメ候ヘシ。 サヤウニツネニ申サセ给ハンヲハ。 トカク申ヘキ样候ハス。 我身モシカルヘクテ。 此度往生スヘシトオホシ召候ベシ。 ユメユメ此心能能ツヨクナラセ给ヘシ一。 念佛ノ行ヲ信ゼヌ人ニアヒテ论シ。 又アラヌ行ノ人人ニムカヒテ执论候ヘカラス。 アナカチニ别解异学ノ人ヲ见テ。 アナヅリソシル事候マシ。 イヨイヨ重罪ノ人トナサン事不便ニ候。 オナシ心ニ极乐ヲネガヒ。 念佛ヲ申サン人ヲハ。 タトヒ卑贱ノ人ナリトモ父母师匠ニモヲトラスオホシメスヘシ。 今生ノ财宝ノトモシカランニモ。 チカラヲクハヘ给ヘシ。 マタスコシモ念佛ニ心ヲカケ候ハンヲハ。 能能ススメタマフヘク候。 是モ弥陀如来ヘノ御ミヤツカヘト思召候ヘシ。 释迦如来入灭ヨリコノカタ。 次第ニ小智小行ニナリテ候ニ。 我モ我モト智慧アリガホニ申ス人人ハ过ニテ候ヘシ。 势メテハ录内ノ经教ヲタニモ。 キカズミズ。 イカニイハンヤ录ノ外ノ经教ヲ见ザル人ノ。 智慧有カホニ申スハ。 ヰノウチノカヘルニ似タリ。 随分ニ震旦日本ノ圣教ヲ取アツメテヒラキカンカヘテ候ニ念佛ヲ信ゼヌ人ハ。 先世ニ重罪ヲツクリテ。 地狱ニ久シク有テ。 又地狱ヘハヤク归ルヘキ人ナリ。 タトヒ千佛世ニイテテ。 念佛ハマタク往生ノ业ニアラストヲシヘ给フトモ。 信スヘカラス。 是ハ释迦如来ヨリハシメテ。 恒河沙ノ佛ノ证诚シ给ヘル事ナレハト思召テ。 御心ザシ金刚ヨリモカタクシテ。 一向专修ハ御变改候ヘカラズ。 若论ジ申サン人ヲハコレヘツカハサレテ。 タテ申サンヤウヲキケト仰候ヘシ。 样样ノ要文书シルシテマイラスヘク候ヘトモ。 タタコレニスキ候マシ。 又娑婆世界ノ人ハ。 余ノ净土ヲネカハン事ハ。 弓ナクシテ天ノ鸟ヲトリ。 足ナクシテタカキ木スエノハナヲオラントセンカコトシ。 必专修念佛ハ。 现当ノイノリト成候也。 コレモ经ノ说ニテ候也。 又御内ノ人人ニハ。 九品ノ业ヲ。 人ニシタカヒテ。 ハシメヲハリタヘ候ヒヌヘキヤウニ。 御ススメ候ヘシ。 アナカシコアナカシコ要义问答マコトニ此身ニハ道心ノナキ事ト病ハカリヤナケキニテ候ラン。 世ヲイトナム事ナケレハ。 四方ニ驰走セズ。 衣食トモニカケタリトイヘトモ。 身命ヲオシム心切ナラネハ。 アナカチニウレヘトスルニヲヨハス。 心ヲヤスクセン为ニモ。 舍候ヘキ世ニコソ候メレ。 イハンヤ无常ノカナシミハ目ノ前ニミテリ。 イツレノ月日ヲカヲハリノ时ト期セン。 サカヘアルモノモ久シカラズ。 イノチアルモノモ又ウレヘアリ。 スベテイトフヘキハ六道生死ノサカヒ。 ネガフヘキ净土ノ菩提也。 天上ニムマレテタノシミニホコルトイヘトモ。 五衰退没ノクルシミアリ。 人间ニムマレテ国王ノ身ヲウケテ。 一天下ヲシタガフトイヘトモ。 生老病死。 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 一事モマヌカルル事ナシ。 タトヒコレラノ苦ナカランスラ。 三恶道ニ归ルヲソレアリ。 心アラン人ハイカカイトハザルベキ。 ウケガタキ人界ノ生ヲウケテ。 アヒガタキ佛教ニアフ。 此タヒ出离ヲモトメサセ给ヘ问。 オホカタサコソ思フ事ニテ候ヘトモ。 カ样ニ仰ラルルコト叶ニツキテ。 左右ナク出家ヲシタリトモ。 心ニ名利ヲハナレタル事モナク。 无道心ニテ人ニ谤ヲナサレン事イカカトオボヘ候。 在家ニアリテオホクノ轮回ノ业ヲマサンヨリハ。 ヨキ事ニテヤ候ヘキ答。 タハブレニアマノ衣ヲキ。 酒ニエヒテ出家ヲシタル人。 ミナ佛道ノ因トナリキト。 旧キ物ニモ书ツタヘラレテ候。 往生十因ト申ス文ニハ胜如圣人ノ父母トモニ出家セシ时。 オトコハトシ四十一。 妻ハ三十三也。 修行ノ僧ヲモテ师トシキ。 师ホメテイハク。 衰老ニモイタラズ病患ニモノゾマズ。 今出家ヲモトム是最上ノ善根也トコソハイヒケレ。 释迦如来当来导师ノ慈尊ニ付属シ给フニモ。 破戒重恶ノトモカラナリトイフトモ。 头ヲソリ衣ヲソメ袈娑ヲカケタランモノヲハ。 ミナナンヂニツクトコソハ仰ラレテ候ヘ。 サレハ破戒ナリトイヘトモ三会得脱ナヲタノミアリ。 アル经ノ文ニハ。 在家ノ持戒ニハ出家ノ破戒ハスグレタリトコソハ申テ候ヘ。 诚ニ佛法流布ノ世ニムマレテ。 出离ノ道ヲシリテ。 解脱幢相ノ衣ヲカタニカケ。 释氏ニツラナリテ。 佛法修行セザランハ。 实ニタカラノ山ニ入テ。 手ヲムナシクシテカヘルタメシナリ问。 诚ニ出家ナトシテハ。 サスガニ生死ヲハナレ。 菩提ニイタラン事ヲコソハイトナミ候ヘケレ。 如何样ニカツトメ。 イカヤウニカネガヒ候ヘキ答。 安乐集ニ云。 大乘ノ圣教ニヨルニ二种ノ胜法アリ。 一ニハ圣道。 二ニハ往生净土也。 秽土ノ中ニシテヤカテ佛果ヲモトムルハミナ圣道门也。 诸法ノ实相ヲ观シテ证ヲエントシ。 法花三昧ヲ行シテ六根清净ヲモトメ。 三密ノ行法ヲコラシテ即身ニ成佛セントオモヒ。 アルヒハ四道ノ果ヲモトメ。 又三明六通ヲホガフ。 コレミナ难行道也。 往生净土门ナイフハ。 マツ净土ヘムマレテ。 カシコニテサトリヲモヒラキ。 佛ニモナラントオモフ也。 是ヲハ易行道トイフ。 生死ヲハナルル道道オホシ。 イツレヨリモイラセ给ヘ问。 サテハワレラガコトキノヲロカナルモノハ。 净土ノ往生ヲネカヒ候ヘキカイカン答。 安乐集ニ云。 圣道ノ一种ハ今ノ时ニハ证ジガタシ。 一ニハ大圣ヲサル事ハルカニトヲキニヨリ。 二ニハ理ハフカクシテサトリハスクナキニヨル。 此故ニ大集月藏经ニ云。 我末法ノ时ノ中ノ。 亿亿ノ众生行ヲヲコシ道ヲ修スルニ。 イマタ一人モウル者アラジト。 マサニ今末法五浊恶世也。 タタ净土ノ一门ノミアリテ通入スベキ道也。 ココヲモテ诸佛ノ大悲。 净土ニ归セヨトススメ给フ。 タトヒ一形恶ヲツクルトモ。 タダヨク心ヲカケテマコトヲモハラニシテ。 ツネニヨク念佛セヨ。 一切ノモロモロノサハリ自然ニノゾコリテ。 サタメテ往生ヲウ。 ナンゾ思ヒハカラズシテ。 サル心ナキヤトイヘリ。 永观ノイハク。 真言止观ハ理フカクシテサトリカタク。 三论法相ハ道カスカニシテマドヒヤスシトナト候。 实ニ观念ニモタヘズ。 行法ニモ得イタラザラン人ハ。 净土ノ往生ヲトゲテ一切ノ法门ヲモヤスクサトラセ给ハンハ。 ヨク候ヒナントオホシ候问。 十方ニ净土オホシ。 何レヲカネガヒ候ヘキ。 兜率ノ往生ヲネガフ人モオホク候。 イカカ思ヒ定候ヘキ答。 妙乐大师ノノ给ハク。 诸教所赞多在弥陀故以西方而为一准ト。 又显密ノ教法ノ中ニ。 モハラ极乐ヲススムル事称计ヘカラス。 惠心ノ往生要集ニ。 十方ニ对シテ西方ヲススメ。 兜率ニ对シテオホクノ胜劣ヲタテ。 难易相违ノ证据トモヲヒケリ。 寻御览势サセタマヘ。 极乐ハ此土ニ缘フカシ。 弥陀ハ有缘ノ教主也。 宿因ノユヘ。 本愿ノユヘアリ。 タダ西方ヲネカハセ给ヘキトゾオホエ候问。 サテハヒトスヂニ极乐ヲネガフヘキニコソ候ナレ。 极乐ヲネカハンニハ。 イヅレノ行カスダレテ候ヘキ答。 善导释シテノ给ハク。 行ニ二种アリ。 一ニハ正行。 二ニハ杂行ナリ。 正ノ中ニ五种アリ。 一ニハ礼拜ノ正行。 二ニハ赞叹供养ノ正行。 三ニハ读诵ノ正行。 四ニハ称名ノ正行。 五ニハ观察ノ正行也。 一ニ礼拜ノ正行トイハ。 礼センニハ。 即カノ佛ヲ礼シテ。 余ノ礼ヲマジヘザレ。 二ニ赞叹供养ノ正行トイハ。 赞叹センニハ。 即カノ佛ヲ赞叹供养シテ。 余ノ赞叹ヲマジヘザレ。 三ニ读诵ノ正行トイハ。 读诵センニハ。 弥陀经等ノ三部经ヲ读诵シテ。 余ノ读诵ヲマジヘザレ。 四ニ称名ノ正行トイハ。 称センニハ。 即カノ佛ヲ称シテ。 余ノ称名ヲマジヘザレ。 五ニ观察ノ正行トイハ。 忆念观察センニハ。 カノ土ノ二报庄严等ヲ观察シテ。 余ノ观察ヲマジヘザレ。 此五种ヲ往生ノ正行トス。 此正行ノ中ニ又二アリ。 一ニハ正。 二ニハ助也。 称名ヲモテ正トシ。 礼诵等ヲモテ助业トナヅク。 此正助二行ヲノゾキテ。 自余ノ修善ヲハミナ杂行トナヅク。 又释シテイハク。 自余ノ众善ハミナ善トナヅクトイヘトモ。 念佛ニタクラフレハマタク比挍ニアラズトノタマヘリ。 净土ヲネガハセ给ハハ。 一向ニ念佛ヲコソハ申サセタマハメ问。 余行ヲ修シテ往生セン事ハカナヒ候マシヤ。 サレトモ法华经ニ。 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所トイヒ。 密教ノ中ニモ决定往生ノ真言アリ。 诸教ノ中ニ净土ニ往生スベキ功力ヲトケリ。 又秽土ノ中ニシテ佛果ニイタルトイフ。 カタキ德ヲタニ具セル教ヲ修行シテヤスキ往生极乐ニ回向セハ。 佛果ニカナフマテコソカタクトモ。 往生ハヤスク候ヘキトコソオホエ候ヘ。 又ヲノヅカラ听闻ナトニウケ给ハルニモ。 法花念佛ハ。 ヒトツ物ト释セラレ候。 ナラベテ修センニ。 ナニカクルシク候ヘキ。 答。 双卷经ニ。 三辈往生ノ业ヲトキテ。 トモニ一向专念无量寿佛トノ给ヘリ。 观无量寿经ニ。 モロモロノ往生ノ行ヲアツメテトキ给フニ。 ヲハリニ阿难ニ付属シ给フ所ニハ。 ナンチ此语ヲタモテ。 此语ヲタモテトイフハ无量寿佛ノ名ヲタモツナリトトキ给フ。 善导观经ヲ释シテノタマフニ。 定散两门ノ益ヲトクトイヘトモ。 佛ノ本愿ニノゾムレハ。 一向ニモハラ弥陀ノ名号ヲ称セシムルニアリトイフ。 オナシキ经ノ文ニ。 一一ノ光明十方世界ノ念佛ノ众生ヲテラシテ。 摄取シテステタマハストトケリ。 善导释シテノ给ハク。 余ノ杂业ノモノヲテラシ摄取ストイフ事ヲハ论ゼスト候。 サレハトテ余行ノモノハ。 フツトムマレストイフニハアラス。 善导モ。 回向シテムマルヘシトイヘトモ。 スヘテ疏杂ノ行トナヅクトコソハオホセラレタレ。 往生要集ノ序ニモ。 显密ノ教法其文ヒトツニアラス。 事理ノ业因其行コレオホシ。 利智精进ノ人ハイマタカタシトセズ。 予ガゴトキノ顽鲁ノ者アニタヤスカランヤ。 此ユヘニ念佛ノ一门ニヨリテ。 经论ノ要文ヲアツム。 是ヲヒラキ是ヲ修スルニ。 サトリヤスク行ジヤスシトイフ。 コレラノ证据アキラメツヘシ。 教ヲエラフニハアラズ。 机ヲハカラフナリ。 我チカラニテ生死ヲハナレン事。 ハゲミガタクシテ。 偏ニ他力ノ弥陀ノ本愿ヲタノム也。 先德タチオモヒハカラヒテコソハ。 道绰ハ圣道ヲステテ净土ノ门ニイリ。 善导ハ杂行ヲトトメテ一向ニ念佛シテ三昧ヲエ给ヒキ。 净土宗ノ祖师次第ニアヒツケリ。 今ワヅカニ一两ヲアグ。 ケノ朝ニモ惠心永观ナトイフ。 自宗他宗ノ人师ヒトヘニ念佛ノ一门ヲススメタマヘリ。 专杂二修ノ义ハシメテ申ニヲヨハス。 净土宗ノ文オホシ。 コマカニ御览スヘシ。 又即身得道ノ行。 往生极乐ニヲヨバサランヤト候ハ。 マコトニイハレタルヤウニ候ヘトモ。 イツレニモ宗ト申ス事ノ候ゾカシ。 善导ノ观经ノ疏ニハ。 般若经ノコトキハ。 空惠ヲモテ宗トシ。 维摩经ノコトキハ。 不思议解脱ヲモテ宗トス。 今此观经ハ观佛三昧ヲモテ宗トシ。 念佛三昧ヲモテ宗トストイヘリ。 法花ハ。 真如实相平等ノ妙理ヲ观シテ证ヲトナ。 现身ニ五品六根ノ位ニモカナフ。 コレラヲモテ宗トス。 又法花ニハ。 オホクノ功力ヲアケテ经ヲホムルツイデニ。 即往安乐トモイヒ。 又即往兜率天上トモイフ。 コレハ便宜ノ说也。 往生ヲムネトスルニハアラス。 真言又カクノコトシ。 法花念佛一ツナリトイヒテ。 ナラベテ修セヨトイハハ。 善导和尚ハ。 法花维摩等ヲ诵シキ。 净土ノ一门ニイリニシヨリコノカタ一向ニ念佛シテ。 アヘテ余ノ行ヲマシフル事ナカリキ。 シカノミナラス净土宗ノ祖师アヒツイデ。 ミナ一向ニ名号ヲ称シテ。 余业ヲマジヘサレトススム。 コレラヲ案シテ专修ノ一行ニイラ势给ヘト申スナリ问。 净土ノ法门ニ。 マヅ何何ヲ见テ心ヅキ候ナン。 答。 经ニハ。 双卷。 观无量寿。 小阿弥陀经等。 是ヲ净土三部经トナヅク。 文ニハ。 善导ノ观经ノ疏。 六时礼赞。 观念法门。 道绰ノ安乐集。 慈恩ノ西方要决。 怀感ノ群疑论天台ノ十疑论。 ワカ朝ノ人师ニハ惠心ノ往生要集ナトコソハ。 ツネニ人ノミルモノニテ候ヘ。 タタシ何ヲ御览ゼストモ。 ヨク御意エアリテ念佛申サセ给ヒナンニ。 往生何事カウタカヒ候ヘキ问。 サテハ念佛ノ安心ヲハ。 如何样ニカココロヘ候ヘキ。 答。 三心ヲ具足セサセ给ヘ。 ソノ三心ト申スハ。 一ニハ至诚心。 二ニハ深心。 三ニハ回向发愿心也。 一ニ至诚心トイフハ。 真实ノ心也。 善导释シテノ给ク。 至トイフハ真ノ义。 诚トイフハ实ノ义。 真实ノ心ノ中ニ。 此三界六道ノ自他ノ依正二报ヲイトヒステテ。 三业ニ修スルトコロノ行业ニ。 カナラス真实ヲモチヒヨ。 外ニ贤善精进ノ相ヲ现シテ。 内ニ虚假ヲイダクモノハ。 日夜十二时ニツトメヲコナフ事。 カウベノ火ヲハラフガコトクニスルトモ。 往生ヲエズト也。 タダ内外明闇ヲエラハス。 真实ヲモチユルユヘニ至诚心トナツク。 二ニ深心トイフハ。 フカキ信也。 决定シテフカク信セヨ。 自身ハ现ニ是罪恶生死ノ凡夫也。 旷劫ヨリコノカタツネニ没シ。 ツネニ流转シテ出离ノ缘アル事ナシト。 又决定シテフカク信セヨ。 彼阿弥陀佛。 四十八愿ヲモテ众生ヲ摄受シ给フ。 ウタカヒナクウラオモヒナケレハ。 カノ愿力ニ乘シテサタメテ往生スト。 アフギネカハクハ。 佛ノコトハヲハフカク信セヨ。 若一切ノ智者百千万人キタリテ。 经论ノ证ヲヒキテ。 一切ノ凡夫念佛シテ往生スル事ヲエズトイハンニ。 一念ノ疑退ノ心ヲ。 ヲコスヘカラス。 タタケタヘテイフヘシ。 ナンヂカヒクトコロノ经论ヲ信ゼサルニハアラス。 ナンヂカ信スルトコロノ经论ハ。 ナンチカ有缘ノ教ナリ。 ワカ信スルトコロハ。 ワカ有缘ノ教ナリ。 今ヒク所ノ经论ハ。 菩萨人天等ニ通シテトケリ。 此观经等ノ三部ハ。 浊恶不善ノ凡夫ノタメニトキ给フ。 シカレハカノ经ヲトキ给フ时ハ。 所モ别ニ。 时モ别ニ。 对机モ别ニ。 利益モ别ナリキ。 今君カ妨难ヲキクニ。 イヨイヨ信心ヲ增长ス。 若罗汉辟支佛初地十地ノ菩萨十方ニミチ。 化佛报佛ヒカリヲカカヤカシ。 虚空ニシタヲハキテムマレストノ给ハハ。 又コタヘテイフヘシ。 一佛ノ说ハ一切佛ノ说ニオナシ。 释迦如来ノトキ给フ教ヲアラタメハ。 制シ给フトコロノ杀生十恶等ノツミヲアラタメテ又ヲカスヘシヤ。 サキノ佛ソラコトシ给ハハ。 后ノ佛モ又ソラコトシ给フヘシ。 オナシ事ナラハ。 只シソメタル法ヲハアラタメジトイヒテ。 ナカク退スル事ナキ。 コレヲ深心トイフ也。 三ニ回向发愿心トイフハ。 一切ノ善根ヲコトコトクミナ回向シテ。 往生极乐ノタメトス。 决定真实ノ心ノウチニ回向シテムマルルオモヒヲナス也。 此心フカク信スル事金刚ノコトクニシテ。 一切ノ异见异学。 别解别行人等ニ。 动乱破坏セラレザレ。 イマサラニ行者ノタメニ。 一ツノタトヘヲトキテ。 外邪异见ノ难ヲフセカン。 人アリテ西ニムカヒテ百里千里ヲユクニ。 忽然トシテ中路ニ二ツノ河アリ。 一ツニハコレ火ノ河南ニアリ。 二ツニハコレ水ノカハ北ニアリ。 ヲノヲノ广サ百步。 フカクシテソコナシ。 マサニ水火ノ中间ニ一ツノ白キ道アリ。 ヒロサ四五寸バカリナルヘシ。 此道ヒンカシノキシヨリ西ノ岸ニイタルマテ。 长サ百步。 ソノ水ノ波浪交过シテ道ヲウルホシ。 ソノ火ノ焰亦キタリテ道ヲヤク。 水火アヒマジハリテツネニヤム事ナシ。 此人ステニ空旷ノハルカナルトコロニイタルニ人ナクシテ。 群贼恶兽アリ。 此人ノヒトリユクヲミテ。 キヲヒキタリテコロサントス。 此人死ヲヲソレテタタチニハシリテ西ニムカフ。 忽然トシテ此大河ヲミルニ。 スナハチ念言スラク。 此河南北トモニホトリナシ。 中间ニ一ツノ白道ヲミル。 キハメテ狭少也。 二ツノ岸アヒサル事チカシトイヘトモ。 イカカユクヘキ。 今日サタメテ死セン事ウタカヒナシ。 マサニ归ラントオモヘハ。 群贼恶兽ヤウヤクキタリセマル。 マサニ南北ニサリハシラントオモヘハ。 恶兽毒虫キヲヒキタリテ我ニムカフ。 マサニ西ニムカヒテ道ヲタツネテサラントオモヘハ。 复ヲソラクハ此二ツノ河ニヲチヌヘシト。 此时ヲソルル事イフヘカラス。 即ミヅカラ思念スラク。 ワレイマカヘルトモ死シ。 マタサルトモ死セン。 一种トシテ死ヲマヌカレサルモノナリ。 ワレムシロ此道ヲ寻ネテサキニムカヒテサラン。 ステニ此ミチアリカナラスワタルヘシ。 此思ヲナス时。 东ノ岸ニタチマチニ人ノススムル声ヲキク。 キミタタ决定シテ此道ヲ寻ネテユケ。 カナラス死ノ难ナケン。 モシ住セハ即死ナント。 又西ノ岸ノウヘニ人アリテヨハヒテイハク。 ナンチ一心ニタタシク念シテ。 ミチヲタヅネテ直ニススミテ。 疑怯退ノ心ヲナサザレト。 アルヒハ一分二分ユクニ群贼等ヨハヒテイハク。 キミカヘリキタレ。 コノ道ハハケシクアシキ道ナリ。 スクル事ヲウヘカラス。 死ナン事ウタカヒナシ。 我等スベテ恶心ナシト。 此人ヨハフコエヲ闻トイヘトモ。 カヘリミズ。 直ニススミテ道ヲ念シテユクニ。 须臾ニスナハチ西ノ岸ニイタリテ。 ナガクモロモロノ难ヲハナル。 善友アヒムカヒテヨロコヒヤム事ナシ。 是ハタトヘ也。 次ニタトヘヲ合ストイフハ。 东ノ岸トイフハ。 即此娑婆ノ火宅ニタトフル也。 西ノ岸トイフハ。 即极乐宝国ニタトフルナリ。 群贼恶兽イツハリシタシムトイフハ。 即众生ノ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ナリ。 人ナキ空迥ノ泽トイフハ。 即ツネニ恶友ニシタガヒテ。 真ノ善知识ニアハザル也。 水火ノ二河トイフハ。 即众生ノ贪爱ハ水ノコトク。 瞋恚ハ火ノコトクナルニタトフル也。 中间ノ白道四五寸トイフハ。 即众生ノ贪瞋恼烦ノ中ニ。 ヨク清净ノ愿往生ノ心ヲ生スル也。 贪瞋コハキニヨルカユヘニ。 スナハチ水火ノコトシトタトフルナリ。 愿心スクナキガユヘニ。 白道ノコトシトタトフルナリ。 水波ツネニ道ヲウルボストイフハ。 爱心ツネニヲコリテ善心ヲ染污スル也。 又火焰ツネニ道ヲヤクトイフハ。 瞋嫌ノ心ヨク功德ノ法财ヲヤク也。 人ミチノ上ヲユキテ直ニ西ニムカフトイフハ。 即モロモロノ行业ヲメクラシテ直ニ西ニムカフニタトフル也。 东ノ岸ニ人ノコエアリテススメヤルヲキキテ。 道ヲタツネテ直ニ西ニススムトイフハ。 即释迦スデニ灭シ给ヒテノチ。 人见タテマツラサレトモ。 ナヲ教法アリテタツネツヘシ。 是ヲ声ノコトシトタトフル也。 アルヒハユク事一分二分スルニ。 群贼等ヨヒカヘストイフハ。 别解别行恶见人等。 ミダリニ见解ヲトキテアヒ惑乱シ。 ヲヨヒミヅカラ罪ヲツクリテ退失スルニタトフル也。 西ノ岸ノウヘニ人アリテヨハフトイフハ。 即弥陀ノ愿ノ意ニタトフル也。 须臾ニスナハチニシノ岸ニイタリテ。 善友アヒ见テヨロコフトイフハ。 スナハチ众生ヒサシク生死ニシヅミテ旷劫ニ轮回シ迷倒シ。 ミツカラマヨヒテ解脱スルニヨシナシ。 アフキテ释迦发遣シテ西方ニムカハシメ给フコトヲカフフリ。 又弥陀ノ悲心マネキヨバヒ给フニヨリテ。 二尊ノ意ニ信顺シテ。 水火ノ二河ヲカヘリミズ。 念念ニワスルル事ナク。 カノ愿力ノ道ニ乘シテイノチヲステヲハリテノチ。 カノ国ニムマルルコトヲエテ。 ホトケヲミタテマツリテ。 庆喜スル事キハマリナカランニタトフル也。 行者行住坐卧ノ三业ニ修スルトコロ。 昼夜时节ヲ问コトナクツネニ此解ヲナシ。 此想ヒヲナスヲ。 回向发愿心トイフ。 又回向トイフハ。 カノ国ニムマレヲハリテ。 大悲ヲヲコシテ。 生死ニカヘリイリテ。 众生ヲ教化スルヲ回向トナヅク。 三心ステニ具スレハ。 行トシテ成ゼストイフ事ナシ。 愿行ステニ成シテ。 モシムマレストイハハ。 此コトハリアル事ナケント。 已上善导ノ释ノ文ナリ问。 阿弥陀经ノ中ニハ。 一心不乱ト候ハコレ阿弥陀佛ヲ称申サン时。 余事ヲ少モオモヒマセ候マジキニヤ。 一声念佛申サン程。 物ヲオモヒマゼサラン事ハヤスク候ヘハ。 一念往生ニハモルル人候ハシト觉エ候又イノチノヲハルヲ期トシテ。 余念ナカラン事ハ。 凡夫ノアルマシキコトナレハ。 往生スヘキ事トモモ思ハレズ。 此义イカカ心エ候ヘキ。 答。 善导此事ヲ释シテノ给ハク。 ヒトタビ三心ヲ具足シテノチ。 见ダレヤブレザル事金刚ノコトクニテ。 イノチヲハルヲ期トスルヲ。 ナヅケテ一心トイフト候。 阿弥陀佛ノ本愿ノ文ニ。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トイフ。 此文ニ至心トイフハ。 观经ニアカストコロノ。 三心ノ中ノ至诚心ニアタレリ。 信乐トイフハ。 深心ニアタレリ。 欲生我国ハ。 回向发愿心ニアタレリ。 コレラヲフサネテ。 命ヲハルヲ期トシテミタレヌヲ。 一心トハ申ス也。 此心ヲ具センモノ。 モシハ一日二日。 乃至十声一声。 カナラズ往生スル事ヲウトイフ。 イカテカ凡夫ノ心ニ散乱ナキ事候ベキ。 サレハコソ易行道トハ申ス事ニテ候ヘ。 双卷经ノ文ニハ横截五恶趣。 恶趣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 易往而无人トトケリ。 マコトニユキヤスキコト。 是ニスギタルヤ候ヘキ。 劫ヲツミテムマルトイハハ。 イノチモミシカク。 身モ堪サラン人イカカトオモフヘキニ。 本愿ニ乃至十念トイヒ。 愿成就ノ文ニ。 乃至一念モ彼佛ヲ念シテ。 至心ニ回向スレハ。 即カノ国ニムマルルコトヲウトイフ。 造恶ノモノムマレズトイハハ。 观经ノ文ニ。 五逆ノ罪人ムマルトトク。 モシ世モクダリ人ノ心モヲロカナル时ハ。 信心ウスクシテムマレカタシトイハハ。 双卷经ノ文ニ。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 随意所愿可得度(云云)ソノ时ノ众生ハ。 三宝ノ名ヲタニ闻コトナシ。 モロモロノ圣教ハ龙宫ニカクレテ一卷モトトマル物ナシ。 タタ邪恶无信ノサカリナル众生ノミアリテ。 皆恶道ニ落チヌヘシ。 弥陀ノ本愿ヲモク。 释迦ノ大悲フカキユヘニ。 此教ヲトトメ给ヘル事百年ナリ。 イハンヤ此コロハ。 コレ末法ノ始也。 万年ノ后ノ众生ニヲトランヤ。 カルカユヘニ易往トイフ。 シカリトイヘトモ。 此教ニアフ者ハカタシ。 又ヲノツカラ闻トイヘトモ。 信スルコトカタキカユヘニシカモ无人トイフ。 マコトニコトヘリナルヘシ。 阿弥陀经ニ。 モシハ一日。 モシハ二日乃至七日。 名号ヲ执持シテ一心不乱ナレハ。 ソノ人命终ノ时ニ。 阿弥陀佛モロモロノ圣众ト现ニ其人ノマヘニマシマシテ。 ヲハル时心颠倒セズシテ。 阿弥陀佛ノ极乐国土ニ往生スル事ヲウトイフ。 此事ヲトキタマフ时ニ。 释迦一佛ノ所说ヲ信セサランコトヲヲソレテ。 六方ノ如来同心同时ニ。 各广长ノ舌相ヲイダシテ。 アマネク三千大千世界ニオホヒテ。 モシコノ事虚言ナラハ。 ワカ出ストコロノ广长ノ舌。 ヤブレタダレテ口ニイル事アラジトチカヒ给ヒキ。 经文释文アラハ也。 又大事ヲ成ジ给ヒシ时ハミナ证明アリキ。 法花ヲトキ给ヒシ时ハ。 多宝一佛证明シ。 般若ヲトキタマヒシ时ハ。 四方四佛证明シ给フ。 シカリトイヘトモ一日七日ノ念佛ノコトク证诚ノサカリナル事ハナシ。 ホトケモ此事ヲ实ニ大事ニオボシ召タルニコソ候メレ问。 信心ノヤウハウケ给ハリヌ。 行ノ次第イカカ候ヘキ。 答。 四修ヲコソハ本トスル事ニテ候ヘ。 一ニハ长时修乃至四ニハ无余修也。 一ニハ长时修トイフハ。 慈恩ノ西方要决ニイハク。 初发心ヨリ此カタ。 菩提ニ至ルマテ常ニ退转ナキ也。 善导ハ命ノヲハルヲ期トシテ。 誓テ中止セザレトイフ。 二ニ恭敬修トイハ。 极乐ノ佛法僧宝ニヲイテ。 ツネニ忆念シテ尊重ヲナス也。 コレ往生要集ノ意ナリ。 又要决ニイハク。 恭敬修コレニツキテ五アリ。 一ニハ有缘ノ圣人ヲウヤマフ。 二ニハ有缘ノ像教ヲウヤマフ。 三ニハ有缘ノ善知识ヲウヤマフ。 四ニハ同缘ノ伴ヲウヤマフ。 五ニハ三宝ヲウヤマフ。 一ニ有缘ノ圣人ヲウヤマフトイフハ。 行住坐卧ニ西方ニソムカズ。 涕涶便利ニ西方ニムカハザレトイフ。 二ニ有缘ノ像教ヲウヤマフトイフハ。 阿弥陀佛ノ像ヲツクリモカキモセヨ。 ヒロクスル事アタハズハ。 一佛二菩萨ヲツクレ。 又教ヲウヤマフトイフハ。 弥陀经等ヲ五色ノフクロニイレテ。 ミヅカラモヨミ。 他ニヲシヘテモヨマシメヨ。 像ト经トヲ室ノウチニ安置シテ。 六时ニ礼赞シ。 香花ヲ供养スヘシ。 三ニ有缘ノ善知识ヲウヤマフトイフハ。 净土ノ教ヲノヘンモノヲハ。 モシハ千由旬ヨリコノカタ。 ナラビニ敬重シ。 亲近供养スヘシ。 别学ノモノヲモ。 总シテウヤマフ心ヲヲコスヘシ。 モシ憍慢ヲナサハ。 罪ヲウルコトキハマリナシ。 ススミテモ众生ノタメニ善知识ト成テ。 カナラス西方ニ归スル事ヲモチヒヨ。 コノ火宅ニ住セハ。 退没アリテイデカタキカユヘ也。 火界ノ修道ハハナハタカタキカユヘニ。 西方ニ归セシム。 弥陀ノ净国ハ造恶ノ地ナシ。 ヒトタビ往生ヲエツレハ。 三学自然ニ胜进シテ万行ナラヒニソナハルカユヘ也。 四ニ同缘ノトモヲウヤマフトイフハ。 オナシキ业ヲ修スルモノ也。 ミヅカラハサハリヲモクシテ。 独业成セズトイヘトモ。 カナラズヨキトモニヨリテマサニヨク行ヲナス。 アヤウキヲタスケ。 アヤウキヲスクフ事。 同伴ノ善缘也。 フカクアヒタノミテヲモンスヘシ。 五ニ三宝ヲウヤマフトイフハ。 绘像木佛。 三乘ノ教旨。 圣僧菩萨。 破戒ノトモカラマテ。 ウヤマヒヲヲコシ。 慢ヲ生スル事ナカレ。 木ノカタフキタルハ。 タヲルルニマガレルニヨルガコトシ。 事ノサハリアリテ西ニムカフニヲヨハズハ。 タタ西ニムカフオモヒヲナスヘシ。 三ニ无间修トイフハ。 要决ニイハク。 ツネニ念佛シテ往生ノ心ヲナセ。 一切ノ时ニヲイテ。 心ニツネニ思ヒタタムヘシ。 タトヘハ若人他ニ抄掠セラレテ。 身下贱トナリテ艰辛ヲウク。 タチマチニ父母ヲオモヒテ本国ニハシリ归ラント思フ。 ユクヘキハカリコトイマタワキマヘズシテ他乡ニアリ。 日夜ニ思惟スルクルシミタヘシノフヘカラズ。 时トシテ父母ヲオモハストイフコトナシ。 ハカリコトステエナリテ。 ズナハチカヘリ达スル事ヲエテ。 父母ニ亲近シ。 ホシキママニ欢娱スルカコトシ。 行者モマタシカ也。 ムカシ烦恼ニヨリテ善心ヲ坏乱シテ。 福智ノ珍财ナラヒニミナ散失セリ。 ヒサシク生死ニシヅミテ。 ツネニ魔王ノヤツコトナリテ。 六道ニ驱驰セラレテクルシミ身心ヲセム。 今善缘ニアヒテ弥陀ノ慈父ヲキキテ。 日夜ニ发心シテ往生ヲネカフ。 マサニ佛恩ヲ念シテ。 报尽ヲ期トシテ。 心ニツネニ思フヘシ。 信心相续シテ余业ヲマシヘザレ。 四ニ无余修トイフハ。 要决ニイハク。 モハラ极乐ヲモトメテ。 弥陀ヲ礼念スルナリ。 但诸余ノ行业ヲ杂起セザレ。 所作ノ业ハ日别ニ念佛スヘシ。 善导ノノ给ハク。 モハラカノ佛ノ名号ヲ念シ。 モハラカノ佛ヲヨヒカノ土ノ一切ノ圣众等ヲホメテ余业ヲマシヘザレ。 专修ノモノハ。 百ハスナハチ百ナカラムマレ。 杂修ノモノハ百カ中ニワツカニ一二也。 杂缘ニチカヅキヌレハミツカラモサヘ他ノ往生ノ正行ヲモフル也。 我ミヅカラ诸方ヲミキクニ。 道俗ノ解行不同ニシテ专杂コト也。 タタ心ヲモハラニナスハ。 十ハ即十ナカラムマル。 杂修ノモノハ千カ中ニ一ツモエズトイフ。 又善导ノ御弟子释シテノ给ハク。 西方净土ノ业ヲ修セントオモハンモノハ。 四修オツル事ナク。 三业マヅハル事ナクシテ。 一切ノ诸愿诸行ヲ废シテ。 タタ西方ノ一行一愿ヲ修セヨトコソ候ヘ问。 一切ノ善根ハ。 魔王ノタメニサマタゲラルト。 是ハイカガシテ对治シ候ヘキ。 答。 魔波旬トイフ物ハ。 众生ヲタブラカスモノナリ。 一切ノ行业ハ。 自力ヲタノムユヘ也。 念佛ノ行者ハ。 身ヲハ罪恶生死ノ凡夫トオモヘハ。 自力ヲタノム事ナクシテ。 唯弥陀ノ愿力ニ乘シテ往生セントネガフニ。 魔缘タヨリヲウル事ナシ。 观惠ヲコラス人ニハ。 ナヲ九境ノ魔事アリトイフ。 弥陀ノ一事ニハモトヨリ魔事ナシ。 果人清净ナルカユヘニトイヘリ。 佛ヲタブラカス魔缘ナケレハ。 念佛ノモノヲハサマタグヘカラス。 他力ヲタノムニヨルカユヘ也。 百丈ノ石ヲ船ニヲキツレハ。 万里ノ大海ヲスクルカコトシ。 又念佛ノ行者ノマヘニハ。 弥陀观音等ツネニキタリ。 二十五ノ菩萨百重千重ニ围绕护念シ给ヘハ。 魔缘タヨリヲウヘカラス问。 阿弥陀佛ヲ念スルニ。 イカハカリノツミヲカ灭シ候。 答。 一念ニヨク八十亿劫ノ生死ノ罪ヲ灭ストイヒ。 又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ナト申候ソカシ问。 念佛ト申候ハ佛ノ色相ヲ念シ候カ。 答。 佛ノ色相光明ヲ念スルハ观佛三昧ナリ。 报身ヲ念ジ。 同体ノ佛性ヲ观スルハ。 智アサク。 心セハキ我等ガ境界ニアラス。 善导ノ给ハク。 相ヲ观セズシテ。 タタ名字ヲ称ゼヨ。 众生サハリヲモクシテ。 观成スル事カタシ。 此ユヘニ大圣アハレミヲタレテ称名ヲモハラニススメ给ヘリ。 心カスカニシテタマシヰ十方ニトビチルカユヘ也トイヘリ。 又本愿ノ文ヲ善导释シテノ给ハク。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愿生我国。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 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トオホセラレテ候。 トクトク安乐净土ニ。 往生セサセオハシマシテ。 弥陀观音ヲ师トシテ。 法花ノ真如实相平等ノ妙理。 般若ノ第一义空。 真言ノ即身成佛。 一切ノ圣教。 心ノママニサトラセオハシマスヘシ(云云)大胡太郎实秀ヘツカハス御返事サキノ便ニハサシアフ事候テ。 御返事コマカニ申サス候ヒキ。 サタメテ不审ニオホシ召候ラント思给候。 サテハタツネオホセラレ候シ事トモ。 御文ナトニテハ。 タヤスク申ヒラキガタキ事ニテ候。 アハレ京ニ久シク御逗留候シ时。 コマカニ御沙汰候ハマシカハ。 ヨク候ヒナマシ。 大方ハ念佛シテ往生スト申事バカリ。 ワツカニ见オヨヒ候。 我心一ツニフカク信シタルハカリニテコソ候ヘ。 人マテツマビラカニ申キカセナトスル程ノ身ニテ候ハネハ。 マシテ立イリタル事共ノ。 不审ナト。 御文ニテ申ヒラクヘシトモオホヘ候ハネトモ。 ワヅカニミヲヨビ候程ノ事ヲ。 ハバカリマイラセテ。 トモカクモ御返事申候ハサランコトノ。 ヲンレニ候ヘハ。 心ノヲヨブ程ハ。 カタノゴトク申候ハント存候也。 マヅ三心具足シテ往生スト申候事ハ。 实ニソノ名目ハカリヲウチキク时ニハ。 イカナル心ヲ申ヤラント。 事事シクオホエ候ヒヌヘケレトモ。 善导ノ御意ニテハ。 心エヤスキコトニテ候也。 カナラスナラヒ沙汰セザラン无智ノ人。 サトリナカラン女人ナドノ。 エ具セヌホトノ心ハエニテハ候ハヌ也。 タタマメヤカニ往生セント思ヒテ。 念佛申サン人ハ。 自然ニ具足シヌヘキ心ニテ候物ヲ。 其ユヘハ。 三心ト申スハ。 观无量寿经ニトカレテ候ヤウハ。 モシ众生アリテ。 カノ国ニムマレントネカハンモノハ。 三种ノ心ヲヲコシテ。 スナハチ往生スヘシ。 何等ヲカ三トスル。 一ニハ至诚心。 二ニハ深心。 三ニハ回向发愿心也。 コノ三心ヲ具スルモノハ。 カナラスカノクニニムマルトトカレタリ。 シカルニ善导和尚ノ御意ニヨラハ。 ハシメニ至诚心トイフハ。 真实ノ心也。 真实トイフハ。 イハク。 内ハムナシクシテ。 外ヲカサル心ノナキヲ申也。 スナハチ观经疏ニ释シテイハク。 外ニハ贤善精进ノ相ヲ现シ。 内ニハ虚假ヲイダク事ヲエサレトイヘリ。 コノ释ノ心ハ。 内ハヲロカニシテ。 外ニハカシコキ人トオモハレントフルマヒ。 内ニハ恶ヲツクリ。 外ニハ善人ノヨシヲシメシ。 内ニハ懈怠ノ心ヲ怀キテ。 外ニハ精进ノ相ヲ现スルヲ真实ナラヌ心トハ申也。 外モ内モアリノママニテ。 カザル心ノナキヲ。 至诚心トナヅクルニテコソ候メレ二ニ深心トイフハ。 スナハチコレ深ク信スル心也。 何事ヲフカク信スルゾトイフニ。 マヅモロモロノ烦恼ヲ具足シ。 オホクノツミヲツクリテ。 余ノ善根ナトナカラン凡夫。 阿弥陀佛ノ大悲本愿ヲアフキテ。 ソノ佛ノ大悲ノ名号ヲトナヘテ。 モシハ百年ニテモモシハ四五十年ニテモ。 モシハ十二十年ニテモ。 乃至一二年ニテモアレ。 スベテ往生セントオモヒハジメタラン时ヨリシテ。 最后临终ノ时ニイタルマテ懈怠セズ。 モシハ七日一日。 十声一声ニテモ。 ヲホクモスクナクモ。 称名念佛ノ人ハ。 决定シテ往生スヘシト信シテ。 乃至一念モウタガフ心ナキヲ深心トハ申也。 シカルニモロモロノ往生ヲネガフ人。 本愿ノ名号ヲタモチナガラ。 ナヲ内ニ妄念ノヲコルヲヲソレ。 外ニ余善ノスクナキニヨリテモ。 ヒトヘニワカ身ヲカロシメテ。 往生ヲ不定ニオモハバ。 ステニ本愿ヲウタガフナリ。 サレハ善导ハ。 ハルカニ未来ノ行者ノ。 此ウタカヒヲノコサン事ヲカガミテ。 其疑心ヲノゾキテ。 决定ノ心ヲススメムガタメニ。 烦恼ヲ具足シテ。 罪业ヲツクリ。 善根スクナク智解ナカラン凡夫。 十声一声マテノ念佛ニヨリテ。 决定シテ往生スヘキコトハリヲ。 クハシク释シヲシヘ给ヘル也。 タトヒオホクノ佛。 空ノ中ニ充满シテ。 光ヲハナチ。 舌ヲノペテ。 造罪ノ凡夫。 念佛シテ往生ストイフ事ハヒガ事ナリ。 信ズヘカラズトノ给フトモ。 ソレニヨリテ。 一念モオドロキウタガフ心アルヘカリス。 ソノユヘハ。 阿弥陀ホトケ。 イマタ佛ニナリ给ハサリシムカシ。 モシ我佛ニナリタラン时。 十方ノ众生。 ワカ名号ヲ十タヒトナヘ。 一コヱモトナヘム。 トナフルコトカミ百年ヨリ。 シモ十声一声マデモ。 モシワカ国ニムマレズトイハバ。 ワレ佛ニナラシトチカヒ给ヒタリシニ。 ソノ愿ムナシカラズシテ。 佛ニナリテ。 ステニ久シクナリ给ヘリ。 知ルヘシカノ名号ヲトナヘム人ハ。 カナラズ往生スヘシトイフ事ヲ。 又释迦佛。 此娑婆世界ニイデ给ヒテ。 一切众生ノタメニ。 カノ弥陀ノ本愿ヲトキテ。 念佛往生ヲススメ给ヘリ。 又六方恒沙ノ诸佛。 ヲノヲノ广长ノ舌ヲイダシテ。 释迦ノ念佛シテ往生ストトキ给フハ决定也。 モロモロノ众生。 フカク信ジテスコシモウタガフ心アルヘカラズト。 尔许ノ佛タチノ。 一佛モノコラス。 一味同心ニ证诚シ给ヘリ。 スデニ阿弥陀ホトケハ。 ソノ愿ヲタテ给フ。 释迦ホトケハ。 ソノ愿ノムナシカラザル事ヲトキススメ给フ。 六方恒沙ノ诸佛ハ。 ソノ说ノ真实ナル事ヲ证诚シ给ヘリ。 コノホカニ又イヅレノ佛ノ。 コレラノ诸佛ニタカヒテ。 凡夫念佛シテ往生セズトハノ给フヘキゾトイフコトハリヲモテ。 オホクノホトケ现シテノ给フトモ。 ソレニオドロキテ。 サテハ念佛往生カナフマシキカト。 信心ヲヤブリ。 疑心ヲヲコスヘカラス。 イハンヤ菩萨タチノノ给ハンヲヤ。 イハンヤ罗汉辟支等ヲヤト释シ给ヒテ候也。 イカニイハンヤ近来ノ凡夫ノイヒサマタケンヲヤ。 イカニメテタキ人ト申ストモ。 善导和尚ニマサリタテマツリテ。 往生ノ道ヲシリタランコトモアリガタク候。 又善导ハタダノ凡夫ニハアラス。 即阿弥陀佛ノ化身也。 カノ佛我本愿ヲヒロメテ。 アマネク一切众生ニシラシメテ。 决定シテ往生セサセン料ニ。 カリニ凡夫ノ人トムマレテ。 善导和尚トイハレ给フ也。 イハバソノ教ハ。 佛说ニテコソ候ヘ。 イカニイハンヤ垂迹ノカタニテモ。 现身ニ念佛三昧ヲエテ。 マノアタリ净土ノ庄严ヲ见。 佛ニムカヒタテマツリテ。 タダチニ佛ノヲシヘヲウケタマハリテ。 ノ给ヘル词トモ也。 本地ヲオモフニモ。 垂迹ヲタズヌルニモ。 カタクアフヒテ信スヘシ。 サレハタレモタレモ烦恼ノコキウスキヲカヘリミズ。 罪障ノカロキオモキヲモ沙汰セズ。 タタ口ニ南无阿弥陀佛トトナヘムコヱニツキテ。 决定往生ノオモヒヲナスヘシ。 ソノ决定ノ心ヲヤガテ深心トハナヅクル也。 ソノ深心ヲ具シヌレハ。 决定シテ往生スル也。 诠スルトコロハ。 トニモカクニモ念佛シテ往生ストイフ事ヲ。 フカク信ジテウタガハヌヲ。 深心トハナヅケテ候ナリ三ニ回向发愿心トイフハ。 是亦别ノ心ニハ候ハス。 ワカ所修ノ行业ヲ。 一向ニ极乐ニ回向シテ。 往生ヲネガフ心也。 カクノゴトキノ三心ヲ具シテ。 カナラス往生スヘシ。 此心一ツモカケヌレハ。 往生セズト善导ハ释シ给ヘル也。 タトヒ真实ノ心アリテウヘヲカザラストモ。 佛ノ本愿ヲウタガハハ。 スデニ深心カケタル念佛也。 タトヒ疑心ナクトモ。 外ヲカザリテ内ニ实ノ心ナクハ。 至诚心カケタル人ナルヘシ。 タトヒコノ二心ヲ具シテ。 カザル心モ疑心モナクトモ。 极乐ニムマレムトオモフ心ナクハ。 回向发愿心カケヌヘシ。 三心ヲ意エワカツ时ニハ。 カクノコトク别别ナル样ナレトモ。 诠ズルトコロハ。 真实ノ心ヲヲコシテ。 フカク本愿ヲ信ジテ。 往生ヲネガフ心ヲ。 三心具足ノ心トハ申也。 诚ニ是ホドノ心タニモ具足セズシテハ。 イカカ往生ホドノ大事ヲバトゲ给フヘキヤ。 此心ハ。 申セバ又ヤスキ事ニテ候也。 コレヲカヤウニ意エシラネバトテ。 又エ具足セヌ心ニテハ候ノヌ也。 ソノ名ヲダニモシラヌモノモ。 コノ心ヲハソナヘツヘク候。 又ヨクヨクシリタン人ノ中ニモ。 ソノママニ具セヌモ候ヒヌヘキ心ハヘニテ候也。 サレハコソイフニ甲斐ナキ人数ナラヌモノドモノ中ヨリモ。 タタヒラニ念佛申スハカリニテ。 往生シタリトイフ事ハ。 ムカシヨリ申ツタヘタル事ニテ候ヘ。 ソレラハミナシラネトモ三心ヲ具シタル人ニテアリケリト意エラルル事ニテ候也。 又年コロ念佛申タル人ノ。 临终ノワロキ事ノ候ハ。 サキニ申ツルヤウニ。 ウヘバカリヲカザリテ。 タウトキ念佛者ト人ニイハレントノミ思ヒテ。 下ニハフカク本愿ヲモ信ゼス。 マメヤカニ往生ヲモネガハヌ人ニテコソハ候ラメト意エラレ候也。 サレハ此三心ヲ具セザルユヘニ。 临终モワロク。 往生モセヌ事ニテ候也トシロシメスヘキ也。 カク申候ヘハ。 サテハ往生ハ大事ノ事ニコソトオボシメス事ユメユメ候マジキ也。 一定往生スヘシト思ヒトラヌ心ヲ。 ヤガテ深心カケテ往生セヌ心トハ申候ヘバ。 イヨイヨ一定ノ往生トコソオボシメスヘキ事ニテ候ヘ。 マメヤカニ往生ノ心ザシアリテ。 弥陀ノ本愿ヲウタガハスシテ念佛ヲ申サン人ハ。 临终ノワロキ事ハ大方ハ候マシキ也。 ソノユヘハ。 佛ノ来迎シ给フ事ハ。 モトヨリ行者ノ临终正念ノタメニテ候也。 ソレヲ意エヌ人ハ。 ミナワガ临终正念ニテ念佛申タラム时ニ佛ハムカヘ给フヘキ也トノミ意エテ候ハ。 佛ノ愿ヲモ信ゼス。 经ノ文ヲモ意エヌ人ニテ候也。 ソノユヘハ。 称赞净土经ニイハク。 佛慈悲ヲモテ加ヘ祐ケテ。 心ヲシテミダラシメ给ハズトトカレテ候ヘハ。 タダノ时ニヨクヨク申ヲキタル念佛ニヨリテ。 临终ニカナリス佛ハ来迎シ给フヘシ。 佛ノ来迎シ给フヲ见タテマツリテ。 行者正念ニ住スト申ス义ニテ候也。 シカルニ。 サキノ念佛ヲムナシク思ヒナシテ。 ヨシナク临终正念ヲノミイノル人ナトノ候ハ。 ユユシキ僻胤ニイリタル事ニテ候也。 サレハホトケノ本愿ヲ信ゼン人ハ。 カネテ临终ヲウタガフ心アルベカラストコソオホエ候ヘ。 タタ当时申サン念佛ヲハ。 イヨイヨ至心ニ申ヘキニテ候。 イツカハ佛ノ本愿ニモ。 临终ノ时念佛申タラム人ヲノミ迎ヘントハタテ给ヒ候。 临终ノ念佛ニテ往生スト申事ハ。 日比往生ヲモネガハス。 念佛ヲモ申サスシテ。 ヒトヘニツミヲノミツクリタル恶人ノ。 スデニ死ナントスル时ニ。 ハシメテ善知识ノススメニアヒテ。 念佛シテ往生ストコソ。 观经ニモトカレテ候ヘ。 モトヨリノ行者ハ。 临终ノ沙汰ヲハ。 アナガチニスベキ样ハ候ハヌ也。 佛ノ来迎一定ナラハ。 临终ノ正念モ亦一定トオホシメスヘキ也。 此大意ヲモテ。 ヨクヨク御心ヲトトメテ。 意エサセ给フヘク候。 又罪ヲツクリタル人タニモ。 念佛シテ往生ス。 マシテ法花经ナトウチヨミテ。 念佛申サンハ。 何カハクルシカルヘキト人人ノ申候ラン事ハ。 京边ニモサヤウニ申候人人オホク候ヘハ。 マコトニサゾ候ラン。 ソレハ余宗ノ意ニテコソ候ラメ。 ヨシアシヲサダメ申ベキニ候ハス。 僻事ト申サハ。 ヲソレアルカタオホク候。 タタシ净土宗ノ意。 善导ノ御释ニハ。 往生ノ行ニ大ニワカチテ二ツトス。 一ニハ正行。 二ニハ杂行也。 ハシメニ正行トイフハ。 是ニアマタノ行アリ。 ハシメニ读诵正行トイフハ。 コレハ无量寿经。 观经。 阿弥陀经等ノ三部经ヲ读诵スル也。 次ニ观察正行トイフハ。 コレハカノ国ノ依正二报ノアリサマヲ观スル也。 次ニ礼拜正行トイフハ。 コレハ阿弥陀ホトケヲ礼拜スル也。 次ニ称名正行トイフハ。 南无阿弥陀佛トトナフル也。 次ニ赞叹供养正行トイフハ。 コレハ阿弥陀佛ヲ赞叹シタテマツル也。 コレヲサシテ五种ノ正行トナヅク。 赞叹ト供养トヲ二ツノ行トスル时ハ。 六种ノ正行トモ申也。 此正行ニ付テフサネテ二ツトス。 一ニハ一心ニモハラ弥陀ノ名号ヲトナヘタテマツリテ。 立居起卧。 昼夜ニ忘ルルコトナク。 念念ニステザル者ヲ。 コレヲ正定ノ业トナヅク。 カノ佛ノ本愿ニ顺スルガユヘニト申テ。 念佛ヲモテマサシクサダメタル往生ノ业ト立テ候。 モシ礼诵等ニヨルヲハ。 ナヅケテ助业トスト申テ。 念佛ノホカノ礼拜读诵赞叹供养ナトヲハ。 カノ念佛ヲタスクル业ト申テ候也。 サテコノ正定业ト。 助业トヲノゾキテ。 ソノホカノモロモロノ业ヲハ。 ミナ杂行トナヅク。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ノ六度万行モ。 法花经ヲモヨミ。 真言ヲモヲコナヒ。 カクノコトクノモロモロノ行ヲハ。 ミナコトコトク杂行トナヅク。 サキノ正行ヲ修スルヲハ。 专修ノ行者トイヒ。 ノチノ杂行ヲ修スルヲハ。 杂修ノ行者ト申候也。 コノ二行ノ得失ヲ判スルニ。 サキノ正行ヲ修スルニハ。 心ツネニカノ国ニ亲近シテ。 忆念ヒマナク。 ノチノ杂行ヲ行スルニハ。 心ツネニ间断ス。 回向シテムマルル事ヲウヘシトイヘトモ。 スベテ疏杂ノ行トナヅクトイヒテ。 极乐ニウトキ行トイヘリ。 又专修ノモノハ。 十人ハ十人ナガラムマレ。 百人ハ百人ナガラムマル。 何ヲモテノユヘニ。 外ノ杂缘ナクシテ。 正念ヲウルカユヘニ。 弥陀ノ本愿トアヒ应フカユヘニ。 释迦ノヲシヘニタガハサルカユヘニ。 杂行ノモノハ。 百人ニ中ニ一二人ムマレ。 千人カ中ニ四五人ムマル。 何ヲモテノユヘニ杂缘乱动シテ正念ヲウシナフガユヘニ。 弥陀ノ本愿ト相应セサルカユヘニ。 释迦ノヲシヘト相违スルガユヘニ。 诸佛ノ语ニシタガハザルカユヘニ。 系念相续セザルカユヘニ。 忆念间断スルカユヘニ。 ミヅカラモ往生ノ业ヲサヘ他ノ往生ヲモサフルガユヘニナト释セラレテ候メレハ。 善导和尚ヲフカク信ジテ。 净土宗ニイラン人ハ。 一向ニ正行ヲ修スヘシト申ス事ニテコソ候ヘ。 ソノウヘハ善导ノヲシヘヲソムキテ余行ヲクハヘント思ハン人ハ。 ヲノヲノナラヒタル样トモコソ候ラメ。 ソレヲヨシアシトハイカカ申候ヘキ。 善导ノススメ给ヘル行ドモヲヲキテ。 ススメ给ハヌ行ヲスコシニテモクハフヘキ样ナシト申コトニテコソ候ヘ。 ススメ给ヘル正行バカリダニモナヲ物ウキ身ニテ。 イマタススメ给ハヌ杂行ヲ加ヘンコトハ。 マコトシカラヌカタモ候ゾカシ。 又ツミヲツクル人ダニモ念佛シテ往生ス。 マシテ善ナレハ法花经ナトヲヨマンハ。 何カクルシカランナト申候ランコソ。 无下ニキタナクオホシ候ヘ。 往生ヲタスケバコソイミジクモ候ハメ。 サマタゲニナラヌバカリヲ。 イミジキコトトテクハヘヲコナハンコトハ。 ナニカハ诠ニテ候ヘキ。 サレハ恶ヲハ佛ノ心ニツクレトヤススメサセ给フ。 カマヘテトドメヨトコソイマシメ给ヘトモ。 凡夫ノナラヒ当时ノマヨヒニヒカレテ。 恶ヲツクルハ力ヲヨハヌ事ニテコソ候ヘマコトニ恶ヲツクル人ノ样ニ。 シカルヘクテ经モヨ见タク。 余行モクハヘタカランコトハチカラヲヨハス。 但法花经ナトヲヨマンコトヲ。 一言叶ナリトモ恶ヲツクランコトニイヒナラベテ。 ソレモクルシカラネハ。 マシテ是ハナト申スランコトコソ不便ノ事ニテ候ヘ。 フカキ御ノリモアシク意ウル人ニアヒヌレハ。 カヘリテモノナラスキコヘ候コトコソ。 アサマシクオホエ候ヘ。 コレヲカヤウニ申候ヘハ。 余行ノ人人ハハラヲタツコトニテ候ヘハ。 御心一ツニ意得テ。 ヒロクチラサセ给マシ候。 アラヌサトリノ人ノトモカクモ申候ハン事ヲハ。 耳ニキキイレサセ给ハデ。 タダ一筋ニ善导ノ御ススメニシタガヒテ。 イマスコシモ。 一定往生スル念佛ノ数遍ヲ申ソヘントオホシメスヘキ事ニテ候也。 余行ハタトヒ往生ノサハリトコソナラズトモ。 不定ノ往生トハキコエテ候メレハ。 一定往生ノ正行ヲ修スベキニテ候ナリ。 正行ノイトマヲ余行ニイレテ。 不定ノ往生ノ业ヲクハヘン事ハ。 且ニ损ニテハ候ハスヤ。 ヨクヨク意エサセ给フヘキコトニテ候也。 タタシカク申候ヘハ。 杂行ヲクワヘン人ハ。 ナガク往生スマジナド申事ニテハ候ハス。 イカサマニモ余行ノ人ナリトモ。 スベテ人ヲクダシ人ヲソシル事ハ。 ユユシキトガオモキ事ニテ候也。 ヨクヨク御ツツシミ候テ。 杂行ノ人ナレハトテ。 アナヅル御心候マシク候也。 ヨカレアシカレ。 人ノウヘノヨシアシヲハ。 オモヒイレヌガヨキ事ニテ候也。 又心ザシ本ヨリ此门ニアリテ进ミヌヘカランヲハ。 コシラヘススメサセ给フヘク候。 サトリタガヒテアラヌサマナラン人ナトニ。 论ジアハセ给フ事ハアルマシキ事ニテ候。 ヨクヨクナラヒシリ给ヒタル圣タチダニモ。 サヤウノ事ヲハツツミテオハシマシアヒテ候ソ。 マシテ殿原ナトノ御身ニテハ。 一定假事ニテ候ハンスルニ候。 唯御身一ツニマツヨクヨク往生ヲネガヒテ。 念佛ヲハゲマセ给ヒテ。 位タカキ往生ヲトゲテ。 イソキ娑婆ニ还リテ人ヲハミチビカセ给ヘ。 カヤウニクハシクカキツケテ申候事モ。 返返ハバカリオモフ事ニテ候也。 アナカシコ御披露候マジク候。 アナカシコアナカシコ三月十四日源空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十三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十四厌欣沙门了惠集录和语第二之四(当卷有九章)大胡太郎ノ妻室ヘツカハス御返事第十三熊谷ノ入道ヘツカハス御返事第十四津户三郎ヘツカハス御返事第十五黑田ノ圣ヘツカハス御返事第十六越中ノ光明房ヘツカハス御返事第十七正如房ヘツカハス御文第十八禅胜房ニシメス御词第十九十二问答第二十十二个条问答第二十一太胡ノ太郎实秀カ妻室ノモトヘツカハス御返事御文コマカニウケ给ハリ候ヌ。 マヅハルカナル程ニ。 念佛ノ事キコシメサンガタメニ。 ワサト御シカヒ上セサセ给ヒテ候。 念佛ノ御心サシノ程返返アハレニ候。 サテタヅネオホセラレテ候念佛ノ事ハ。 往生极乐ノタメニハ。 イヅレノ行ナリトイヘトモ。 念佛ニスギタル事ハ候ハヌ也。 ソノユヘハ。 念佛ハコレ弥陀ノ本愿ノ行ナルカユヘ也。 本愿トイフハ。 阿弥陀ホトケイマタホトケニナリ给ハザリシムカシ。 法藏菩萨ト申シシイニシヘ。 ホトケノ国土ヲキヨメ众生ヲ成就セムガタメニ。 世自在王如来ト申シシホトケノ御マヘニシテ。 四十八ノ大愿ヲヲコシ给ヒシソノ中ニ。 一切众生ノ往生ノタメニ一ツノ愿ヲヲコシ给ヘル。 コレヲ念佛往生ノ本愿ト申也。 スナハチ无量寿经ノ上卷ニイハク。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已上)善导和尚此愿ヲ释シテノ给ハク。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已上)念佛トイフハ。 佛ノ法身ヲ忆念スルニモアラズ。 佛ノ相好ヲ观念スルニモアラス。 タダ一心ニモハラ阿弥陀ホトケノ名号ヲ称念スル。 コレヲ念佛トハ申也。 カルカユヘニ称我名号トハイフ也。 念佛ノ外ノ一切ノ行ハ。 コレ弥陀ノ本愿ニアラザルカユヘニ。 タトヒメテタキ行ナリトイヘトモ。 念佛ニハヲヨハサル也。 オホカタソノクニニムマレントオモハンモノハ。 ソノホトケノチカヒニシタガフヘキ也。 サレハ弥陀ノ净土ニムマレントオモハンモノハ。 弥陀ノ誓愿ニシタガフヘキ也。 本愿ノ念佛ト。 本愿ニアラザル余行トサラニタクラフヘカラス。 カルカユヘニ往生极乐ノタメニハ。 念佛ノ行ニスギタル事ハ候ハヌ也ト申ス也。 往生ニアラザル道ニハ。 余行又ヲノヲノツカサドルカタアリ。 シカルニ众生ノ生死ヲハナルルミチ。 ホトケノラシヘサマサマニオホク候ヘトモ。 コノコロノ人ノ三界ヲ出テ生死ヲハナルルミチハ。 タダ极乐ニ往生シ候バカリ也。 コノムネ圣教ノオホキナルコトハリ也。 次ニ极乐ニ往生スルニ。 ソノ行サマサマニオホク候ヘトモ。 ワレラカ往生セン事念佛ニアラズハカナヒカタク候也。 ソノユヘハ念佛ハコレ佛ノ本愿ナルカユヘニ。 愿力ニスガリテ往生スル事ハヤスシ。 サレバ诠スルトコロハ。 极乐ニアラズハ生死ヲハナルヘカラス。 念佛ニアラスハ极乐ヘムマルヘカラサル者也。 フカクコノムネヲ信ゼサセ给ヒラ。 一スヂニ极乐ヲネガヒ。 一スチニ念佛シテ。 コノタビカナラズ生死ヲハナレントオホシメスヘキ也。 又一一ノ愿ノヲハリニ。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トチカヒ给ヘリ。 シカルニ阿弥陀佛ホトケニナリ给ヒテヨリコノカタ。 スデニ十劫ヲヘ给ヘリ。 マサニシルヘシ誓愿ムナシカリズ。 ミナコトコトク成就シ给ヘルコトヲ。 其中ニ念佛往生ノ愿ヒトリムナシカルヘカラス。 シカレハ众生称念スルモノ一人モムナシカラス。 ミナカナラス往生スル事ヲウ。 モシシカラズバタレカホトケニナリ给ヘル事ヲ信スヘキヤ。 三宝灭尽ノ时ナリトイヘトモ。 一念スレハナヲ往生ス。 五逆重罪ノ人ナリトイヘトモ。 十念スレバ又往生ス。 イカニイハンヤ三宝ノ世ニ生レテ。 五逆ヲツクラザルワレラ弥陀ノ名号ヲトナヘンニ。 往生ウタガフヘカラズ。 イマコノ愿ニアヘル事ハ。 マコトニコレオポロケノ缘ニアラズ。 ヨクヨクヨロコビオホシメスヘシ。 タトヒ又アフトイフトモ。 モシ信ゼスハアハザルガコトシ。 イマフカクコノ愿ヲ信セサセ给ヘリ。 往生疑オホシメスヘカラス。 必必フタ心ナク。 ヨクヨク御念佛候ヒテ。 コノタヒ生死ヲハナレ。 极乐ニムマレサセ给フヘシ。 又观无量寿经ニイハク。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巳上)コレハ弥陀ノ光明タダ念佛ノ众生ヲテラシテ。 余ノ一切ノ行人ヲハ照サズトイフ也。 但余ノ行ヲ行シテモ极乐ヲネガハバ。 ホトケノヒカリテラシテ摄取シ给フヘシ。 ナンゾタダ念佛ノモノハカリヲエラヒテテラシ给フヤトナラハ。 善导和尚释シテノ给ハク。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已上)念佛ハコレ弥陀本愿ノ行ナルガユヘニ。 成佛ノ光明カヘリテ本地ノ誓愿ヲテラシ给フ也。 余行ハコレ本愿ニアラザルガユヘニ。 弥陀ノ光明キラヒテテラシ给ハサル也。 イマ极乐ヲモトメン人ハ。 本愿ノ念佛ヲ行シテ。 摄取ノヒカリニテラサレントオホシメスヘシ。 コレニツケテモ念佛ノ大切ニ候。 ヨクヨク申サセ给フヘシ。 又释迦如来コノ经ノ中ニ。 定散ノモロモロノ行ヲトキヲハリテ后ニ。 マサシク阿难ニ付嘱シ给时ニ。 上ニトクトコロノ定善ノ十三观。 散善ノ万行ヲハ付嘱セスシテ。 只念佛ノ一行ヲ付嘱シ给ヘリ。 经ニ云。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已上)善导和尚コノ文ヲ释シテノ给ハク。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上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已上)コレハ定散ノモロモロノ行ハ。 弥陀ノ本愿ニアラズ。 故ニ释迦如来往生ノ行ヲ付嘱シ给フニ。 余ノ定善散善ヲハ付嘱セスシテ念佛ハコレ弥陀ノ本愿ナルカユヘニ。 マサシクエラヒテ本愿ノ行ヲ付嘱シ给ヘルナリ。 イマ释迦ノヲシヘニシタカヒテ往生ヲモトメンモノ。 付嘱ノ念佛ヲ修シテ释尊ノ御意ニカナフヘシ。 コレニツケテモ又ヨクヨク御念佛候テ。 ホトケノ付嘱ニカナハセ给フヘシ。 又六方恒沙ノ诸佛。 舌ヲノヘテ三千大千世界ニオホヒテ。 モハラタダ弥陀ノ名号ヲトナヘテ。 往生ストイフハ。 コレ真实ナリト证诚シ给フ也。 コレ又念佛ハ弥陀ノ本愿ナルカ故ニ。 六方恒沙ノ诸佛是ヲ证诚シ给フ也。 余ノ行ハ本愿ニアラザルガユヘニ。 诸佛モ证诚シ给ハサル也。 コレニツケテモ又ヨクヨク御念佛セサセ给ヒテ。 六方ノ诸佛ノ护念ヲカウフラセ给ヘシ。 弥陀ノ本愿释尊ノ付嘱。 六方诸佛ノ护念。 一一ニムナシカラス。 コノユヘニ念佛ノ行ハ诸行ニハスグレタル也。 又善导和尚ハコレ弥陀ノ化身也。 净土ノ祖师オホシトイヘトモ。 タダヒトヘニ善导ニヨルニ。 往生ノ行オホシトイヘトモ。 オホキニワカチテ二トシ给ヘリ。 一ニハ专修。 イハユル念佛也。 二ニハ杂修イハユル一切ノモロモロノ行也。 上ニイフトコロノ定散等コレ也。 往生礼赞ニ云。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五三何以故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相间断故(已上)コレハ专修ト杂行トノ得失ナリ。 得トイフハ。 往生スル事ヲウルヲイフ。 イハユル念佛スルモノハ十人ハスナハチ十人ナカラ往生シ。 百人ハスナハチ百人ナカラ往生ストイフコレ也。 失トイフハ。 イハユル往生ノ益ヲウシナヘル也。 杂修ノモノハ。 百人カ中ニマレニ一二人往生スル事ヲエテ。 ソノ余ハムマレス。 千人カ中ニマレニ五三人ムマレテ。 ソノ余ハ又ムマレス。 专修ノモノノミ。 ミナムマルル事ヲウルハ何ノユヘソ。 阿弥陀佛ノ本愿ニ相应スルカユヘ也。 释迦如来ノヲシヘニ随顺セルカユヘ也。 杂业ノモノノムマルル事ノスクナキハナニノユヘソ。 弥陀ノ本愿ニタガヘルガユヘ也。 释迦ノヲシヘニシタガハサルガユヘ也。 念佛シテ净土ヲモトムルモノハ。 二尊ノ御ココロニフカクカナヘリ。 杂ヲ修シテ净土ヲモトムルモノハ。 二佛ノ御意ニソムケリ。 善导和尚二行ノ得失ヲ判セル事ハコレノミニアラス。 观经ノ疏ト申ス文ノ中ニ。 オホクノ得失ヲアケタリ。 シゲキカユヘニイダサス。 コレヲモテシリヌヘシ。 ヲヨソ此念佛ハ。 ソシルモノハ地狱ニオチテ多劫苦ヲウクル事キハマリナシ。 信スルモノハ净土ニ生レテ永劫乐ヲウクル事キハマリナシ。 ナヲナヲイヨイヨ信心ヲフカクシテ。 フタ心ナク念佛セサセ给フヘシ。 クハシキ事ハ御文ニハツクシカタク候。 コノ御ツカヒ申候ヘシ正月二十八日源空私云。 此御文ハ正治元年己未御使ハ莲上房尊觉也熊谷入道ヘツカハス御返事御文クハシクウケ给ハリ候ヌ。 加样ニマメヤカニ大事ニオホシメシ候ラン。 返返アリカタク候。 マコトニコノタビカマヘテ。 往生シナムトオホシメシキルヘク候。 ウケガタキ人身スデニウケタリ。 アヒガタキ念佛往生ノ法门ニアヒタリ。 娑婆ヲイトフ心アリ。 极乐ヲネガフ心ヲコリタリ。 弥陀ノ本愿フカシ。 往生ハタナココロニアル也。 ユメユメ御念佛ヲコタラス。 决定往生ノヨシヲ存セサセ给フヘク候。 何事モトトメ候ヌ九月十六日源空津户三郎入道ヘツカハス御返事御文クハシクウケ给ハリ候ヌ。 又タツネオホセラレテ候事トモ。 オホヤウシルシ申候一熊谷入道津户ノ三郎ハ。 无智ノモノナレハコソ。 但念佛ヲハススメタレ。 有智ノ人ニハ。 カナラスシモ念佛ニハカギルヘカラスト申ヨシキコエテ候ラン。 キハメタルヒガ事ニテ候。 ソノユヘハ念佛ノ行ハ。 モトヨリ有智无智ニカギラス。 弥陀ノムカシチカヒ给ヒシ本愿モ。 アムネク一切众生ノタメ也。 无智ノタメニハ念佛ヲ愿シ。 有智ノタメニハ余ノフカキ行ヲ愿シ给フ事ナシ。 十方众生ノ句ニ。 ヒロク有智无智。 有罪无罪。 善人恶人。 持戒破戒。 贤愚男女。 モシハホトケノ在世ノ众生。 モシハホトケノ灭后ノコノコロノ众生。 モシハ释迦ノ末法万年ノ后。 三宝ミナウセテノヲハリノ众生マテモミナコモレル也。 又善导和尚弥陀ノ化身トシテ。 专修念佛ヲススメ给ヘルモ。 ヒロク一切众生ノタメニススメテ。 无智ノ人ニノミカキル事ハ候ハス。 ヒロキ弥陀ノ本愿ヲタノミ。 アマネキ善导ノススメヲヒロメンモノ。 イカテカ无智ノ人ニカギリテ有智ノ人ヲヘダテンヤ。 モシシカラハ弥陀ノ本愿ニモソムキ。 善导ノ御意ニモカナフヘカラス。 サレバコノ边ニマフテキテ。 往生ノミチヲトヒタヅネ候人ニハ。 有智无智ヲ论ゼス。 ミナ念佛ノ行ハカリヲ申候也。 シカルニ虚言ヲ构ヘテ。 サヤウニ念佛ヲ申トトメントスルモノハ。 サキノ世ニ念佛三昧。 净土ノ法门ヲキカズ。 ノチノ世ニ又三恶道ニカヘルヘキモノノ。 サヤウノ事ヲハタクミ申候事ニテ候也。 ソノヨシ圣教ニ见エテ候也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途身ト申タル也。 コノ文ノ意ハ。 净土ヲネガヒ念佛ヲ行スルモノヲ见テハ。 イカリヲヲコシ毒心ヲフカクシテ。 ハカリコトヲメグラシ。 サマサマノ方便ヲナシテ。 念佛ノ行ヲヤブリ。 アラソヒテアクヲナシ。 是ヲトトメントスルナリ。 カクノコトキノ人ハ。 ムマレテヨリコノカタ。 佛法ノ眼シヰテ。 ホトケノタネヲウシナヘル阐提ノトモカラ也。 コノ弥陀ノ名号ヲトナヘテ。 ナガキ生死ヲタチマチニキリ。 常住ノ极乐ニ往生ストイフ。 顿教ノ御法ヲソシリホロポシテ。 コノツミニヨリテ。 ナガク三恶道ニシヅムナリ。 カクノコトキ人ハ。 大地微尘劫ヲスグトモ。 ナガク三恶道ノ身ヲハナルル事ヲウヘカラストイヘル也。 サレハサヤウニ虚言ヲタクミテ申候ラン人ヲバ。 カヘリテアハレムフキモノナリ。 サホトノモノノ申サンニヨリテ。 念佛ニウタガヒヲナシ。 不审ヲヲコサンモノハ。 イフニタラヌ程ノ事ニテコソハ候ハメ。 オホカタ弥陀ニ缘アサク。 往生ニ时イタラヌモノハ。 キケトモ信ゼズ。 ヲコナフヲミテハハラヲタテ。 イカリヲフクミテ。 サマタゲントスル事ニテ候也。 ソノ意ヲエテ。 イカニ人申トモ。 御心ハカリハユルカセ给フヘカラズ。 アナガチニ信ゼサランハ。 佛ナヲチカラヲヨビ给フマジ。 イカニイハンヤ凡夫ハチカラヲヨフマシキ事也。 カカル不信ノ众生ノタメニ。 慈悲ヲヲコシ利益セント思ハンニツケテモ。 トク极乐ヘマイリテ。 サトリヲヒラキテ。 生死ニカヘリテ诽谤不信ノモノヲモワタシ。 一切众生ヲアマネク利益セント思ヘキ事ニテ候也。 コノヨシヲ意エテオハシマスヘシ一一家ノ人人ノ善根ニ结缘助成セン事。 コノ条左右ニヲヨハス。 モトモシカルヘキ事ニ候。 念佛ノ行ヲサマタクル事ヲコソ。 专修ノ行ニハ制シタル事ニテ候ヘ。 人人ノアルヒハ堂ヲツクリ佛ヲツクリ。 经ヲモカキ僧ヲモ供养センニハ。 チカラヲクハヘ缘ヲムスハンガ。 念佛ヲサマタケ。 专修ヲサフル程ノ事ニハ候マシキ也一念佛申サセ给ハンニハ。 心ヲツネニカケテ。 口ニワスレストナフルガメテタキ事ニテ候也。 念佛ノ行ハ。 モトヨリ行住坐卧时处诸缘ヲキラハヌ行ニテ候ヘハ。 タトヒ身モキタナク。 口モキタナクトモ。 心ヲキヨクシテワスレズ申サセ给ハン事ハ。 返返神妙ニ候。 ヒマナクサヤウニ申サセ给ハンコソ。 返返アリカタクメテタク候ヘ。 イカナラントコロ。 イカナラントキナリトモ。 ワスレズ申サセ给ハハ。 往生ノ业ニカナラスナリ候ハンスル也。 コノ心ナカラン人ニハ。 ヲシヘサセ给フヘシ。 イカナラン时ニモ申サレザランヲコソ。 ネンジテ申サハヤトオモノベキニ。 申サレンヲネンシテ申サセ给ハヌ事ハイカテカ候ヘキ。 ユメユメ候マジ。 タダイカナルオリニモキラハズ申サセ给フヘシ一念佛ノ行アナガチニ信ゼザラン人ニ论シアヒ。 又アラヌ行。 コトサトリノ人ニムカヒテ。 イタクシヰテオホセラルル事候マシク候。 异解异学ノ人ヲ见テハ。 コレヲ恭敬シテ。 カロシメアナドル事ナカレト申タル事ニテ候也。 サレハオナシ心ニ。 极乐ヲネガヒ念佛ヲ申サン人ニハ。 タトヒ尘刹ノ外ノ人ナリトモ同行ノオモヒヲナシテ。 一佛净土ニムマレントオモフヘキ事ニテ候也。 阿弥陀佛ニ缘ナク。 极乐净土ニチキリスクナク候ハン人ノ。 信モオコラス。 ネガハシクモナク候ハンニハチカラヲヨバズ。 タダ心ニマカセテイカナランヲコナヒヲモシテ。 后生タスカリテ。 三恶道ヲハナルベキ事ヲ。 人ノ心ニシタガヒテススメ给フヘキ也。 又サハ候ヘトモ。 チリバカリモカナヒヌヘカラン人ニハ。 阿弥陀ホトケヲススメ。 极乐ヲネガハスヘキ也。 イカニ申ストモコノ世ノ人ノ。 极乐ニムマレテ生死ヲハナレン事。 念佛ナラテ极乐ニムマルル事ハ候マシキ事ニテ候也。 コノアヒタノコトヲハ。 人ノ心ニシタガヒテハカラフベキニテ候ナリ。 イカサマニモ物ヲアラソフ事ハユメユメ候マシキ事ニ候。 モシハソシリ。 モシハ信ゼサランモノヲハ。 ヒサシク地狱ニアリテ。 又地狱ヘ还ルベキモノナリトヨクヨク意エテ。 コワカラテコシラヘススムヘキニテ候。 又ヨモトオモヒマイラセ候ヘトモ。 イカナル人申トモ。 念佛ノ御心ナトタヂロキオホシメス事有マシク候。 タトヒ千佛世ニイテテ。 念佛ハ往生スベカラスト。 マノアタリヲシヘサセ给フトモ。 コレハ释迦弥陀ヨリハシメテ。 恒沙ノホトケノ证诚セサセ给フ事ナレハトオホシメシテ。 心サシヲ金刚ヨリモカタクシテ。 コノタビカナラス阿弥陀ホトケノ御マヘヘ参ランスルト。 オホシメスヘキ事ニテ候也。 カクノコトキノ事カタハシヲ申サンニ。 御心エ候テ。 ワガタメ人ノタメニヲコナハセタマフヘシ九月十八日真观(承)黑田ノ圣人ヘツカハス御文末代ノ众生ヲ。 往生极乐ノ机ニアテテミルニ。 行スクナシトテウタカフヘカラス。 一念十念ニタリヌヘシ。 罪人ナリトテウタカフヘカラス。 罪根フカキヲモキラハス。 时クタレリトテウタカフヘカラス。 法灭已后ノ众生ナヲ往生スヘシ。 イハンヤコノコロヲヤ。 ワガ身ワロシトテウタカフヘカラス。 自身ハコレ烦恼具足セル凡夫ナリトイヘリ。 十方ニ净土オホケレトモ。 西方ヲネカフハ。 十恶五逆ノ众生モムマルルユヘ也。 诸佛ノ中ニ弥陀ニ归シタテマツルハ。 三念五念ニイタルマテミツカラ来リテムカヘ给フカユヘ也。 诸行ノ中ニ念佛ヲモチユルハ。 カノホトケノ本愿ナルカユヘ也。 今弥陀ノ本愿ニ乘シテ往生シテンニハ。 愿トシテ成ゼストイフ事アルヘカラス。 本愿ニ乘ズル事ハ。 タダ信心ノフカキニヨルヘシ。 ウケカタキ人身ヲウケテ。 アヒカタキ本愿ニアヒテ。 ヲコシガタキ道心ヲヲコシテ。 ハナレガタキ轮回ノサトヲハナレテ。 ムマレガタキ净土ニ往生セン事ハ。 ヨロコビノ中ノヨロコヒ也。 ツミヲハ十恶五逆ノモノナヲムマルト信シテ。 小罪ヲモヲカサシトオモフヘシ。 罪人ナヲムマルイカニイハンヤ善人ヲヤ。 行ハ一念十念ムナシカラスト信ジテ。 无间ニ修スヘシ。 一念ナヲムマルイカニイハンヤ多念ヲヤ。 阿弥陀佛ハ不取正觉ノ词ヲ成就シテ。 现ニカノクニニマシセハ。 サタメテイノチヲハラン时ニハ来迎シ给ハンズラン。 释尊ハヨキカナヤワガヲシヘニシタガヒテ。 生死ヲハナレントスト知见シ给フラン。 六方诸佛ハヨロコバシキカナワレラガ证诚ヲ信ジテ。 不退ノ净土ニ往生セントストヨロコビ给フラント。 天ニアフキ地ニフシテ。 ヨロコブヘシコノタビ弥陀ノ本愿ニアヘル事ヲ。 行住坐卧ニモ报ズヘシカノホトケノ恩德ヲ。 タノミテモナヲタノムベキハ乃至十念ノ词。 信ジテモナヲ信スヘキハ必得往生ノ文ナリ越中国光明房ヘツカハス御返事一念往生ノ义ハ。 京中ニモ粗流布スルヨシウケ给ハルトコロ也。 ヲヨソ言语道断ノ事也。 マコトニホトホト御问ニモヲヨフヘカラサル事欤。 双卷经ノ中ニハ。 乃至一念信心欢喜トイヒ。 又善导和尚ノ疏ニハ。 上一形ヲ尽シ下十声一声ニイタルマテモ。 サダメテ往生スル事ヲウト信シテ。 乃至一念モウタガフ心ナカレトイヘル。 コレラノ文ヲアシク料简スルトモカラノ。 カカル大邪见ニ住シテ申候トコロ也。 乃至トイヒ下至トイヘルハ。 上一形ヲツクスヲカネタル词也。 シカルヲコノコロノ愚痴无智ノトモガラノ。 オホク偏ニ十念一念ナリト执シテ。 上尽一形ヲスツル条。 无惭无愧ノ事也。 マコトニ十念一念マテモホトケノ大悲本愿ナヲカナラス引接シ给フ无上ノ功德ナリト信ジテ。 一期不退ニ行ズヘキ也。 文证オホシトイヘトモコレヲ出スニヲヨハス不足言ノ事也。 ココニカノ邪见ノ人。 コノ难ヲウケテ答テイハク。 ワガイフトコロモ。 信ヲ一念ニトリテ念スヘキ也。 シカリトイヒテ又念佛スヘカラストハイハズト(云云)コトバハ寻常ナルニ似タレドモ。 心ハ邪见ヲハナレズ。 シカルユヘハ决定ノ信心ヲモテ一念シテノチハ。 又念セストイフトモ。 十恶五逆ナヲサハリヲナサス。 イハンヤ余ノ小罪ヲヤト信スヘキ也トイフ。 コノオモヒニ住センモノハ。 タトヒ多念ストイフトモ。 アニホトケノ御意ニカナハンヤ。 イヅレノ经论イカナル人师ノ说ソヤ。 コレヒトヘニ懈怠无道心ノイタリ不当不善ノタグヒノ。 ホシキママニ恶ヲツクラントオモヒテイヒ出セル事ナリ。 又念セスハソノ恶カノ胜因ヲサヘテ。 ムシロ三途ニオチサランヤ。 カノ一生造恶ノモノノ。 临终ニ十念シテ往生スルハ。 コレ忏悔念佛ノチカラナリ。 コノ恶义ニハ混乱スヘカラス。 カレハ忏悔ノ人也。 コレハ邪见ノ人也。 ナヲナヲ不可说ノ事也。 タトヒ精进ノモノナリトイフトモ此义ヲキカハカナラス懈怠ニナリナン。 マレニ持戒ノ人アリトイフトモ。 コノ说ヲ信セハスナハチ无惭ニナリヌヘシ。 ヲヨソカクノコキノ人ハ。 附佛法ノ外道也。 师子身中ノムシ也。 又ウタガフラクハ。 天魔破旬ノタメニ。 ソノ正解ヲウハハレタルトモカラノ。 モロモロノ往生ノ人ヲサマタゲントスルカ。 モトモアヤシムヘシ。 フカクヲソルヘシ。 コトコトク笔端ニツクシカタシ。 アナカシコアナカシコ正如房ヘツカハス御文正如房ノ御事コソ返返アサマシク候ヘ。 ソノノチハ心ナラスウトキヤウニナリマイリセテ。 念佛ノ御信モイカカトユカシクオモヒマイラセ候ツレトモサシタル事モ候ハス。 又申ヘキタヨリモ候ハヌヤウニテ。 思ナカラナニトナクムナシクマカリスキ候ツルニ。 タダレイナラヌ御事。 大事ニナドバカリウケ给ハリ候ハンタニモ。 イマ一度见マイラセタク。 ヲハリマテノ御念佛ノ事モ。 オボツカナクコソオモヒマイラセ候ヘキニ。 マシテ御心ニカケテツネニ御タツネ候ランコソ。 マコトニアハレニモ。 心クルシクモオモヒマイラセ候ヘ。 左右ナクウケ给ハリ候ママニマイリ候テ见マイラセタク候ヘトモ。 オモヒキリテシバシ出アリキ候ハデ。 念佛申候ハハヤト思ヒハシメタル事ノ候ヲ。 样ニコソヨル事ニテ候ヘ。 コレヲハ退シテモマイルベキニテ候ニ。 又思ヒ候ヘハ。 诠ジテハコノ世ノ见参ハトテモカクテモ候ナン。 尸ネヲ执ズルマドヒニモナリ候ヒヌヘシ。 タレトテモトマリハツベキ身ニモ候ハス。 ワレモ人モ。 タダヲクレサキダツカハリメニテコソ候ヘ。 ソノタエマヲ思ヒ候モ。 又イツマデゾトサダメナキウヘニ。 タトヒ久シト申候トモ。 ユメマボロシイク程カハ候ヘキナレハ。 タダカマヘテカマヘテオナシ佛ノ国ニマイリアヒテ。 ハチスノ上ニテ。 コノ世ノイブセサヲモハルケ。 トモニ过去ノ因缘ヲモカタリ。 タガヒニ未来ノ化导ヲモタスケン事コソ。 返返モ诠ニテ候ベキトハシメヨリモ申ヲキ候シカ。 返返モ本愿ヲトリツメマイラセテ。 一念モウタカフ御心ナク。 一声モ南无阿弥陀佛ト申セハ。 ワガ身ハタトヒイカニ罪フカクトモ。 佛ノ愿力ニヨリテ。 一定往生スルゾトオホシメシテ。 ヨクヨク一スヂニ念佛シ候ヘキ也。 ワレラガ往生ハユメユメワガ身ノヨシアシキニハヨリ候マシ。 ヒトヘニホトケノ御チカラバカリニテ候ヘキ也。 ワガチカラバカリニテハ。 イカニメテタク贵キ人ト申ストモ。 末法ノコノコロ。 タタチニ净土ニムマルル程ノ事ハアリカタクソ候ヘキ。 又佛ノ御チカラニテ候ハンニハ。 イカニ罪フカクヲロカニツタナキ身ナリトモ。 ソレニハヨリ候マシ。 タダ佛ノ愿力ヲ信ジ信ゼサルニゾヨリ候ベキ。 サレバ观无量寿经ニトカレテ候ハ。 ムマレテヨリコノカタ念佛一遍モ申サズ。 ソレナラヌ善根モツヤツヤナクテ。 アサユフモノコロシ。 ヌスミシ。 カクノコトキノモロモロノツミヲノミツクリテ。 トシ月ヲヲクリユケトモ。 一念モ忏悔ノ心モナクテ。 アカシクラシタルモノノ。 ヲハリノ时ニ。 善知识ノススムルニアヒテ。 タダ一声南无阿弥陀佛ト申シタルニヨリテ。 五十亿劫ガアヒダ。 生死ニメクルベキ罪ヲ灭シテ。 化佛菩萨三尊ノ来迎ニアヅカリテ。 佛ノ名ヲトナフルガユヘニ罪灭セリ。 ワレキタリテナヂヲムカフトホメラレマイラセテ。 スナハチカノ国ニ往生スト候。 又五逆罪ト申テ。 现身ニ父ヲコロシ。 母ヲコロシ。 恶心ヲモテ佛身ヲソコナヒ。 诸宗ヲ破リ。 カクノコトクヲモキツミヲツクリテ。 一念忏悔ノ心モナカランソノツミニヨリテ无间地狱ニオチテオホクノ劫ヲオクリテ苦ヲウクヘカラン者。 ヲハリノ时ニ善知识ノススメニヨリテ。 南无阿弥陀佛ト十声トナフルニ。 一声ニヲノヲノ八十亿劫ガ间生死ニメクルヘキ罪ヲ灭シテ。 往生ストトカレテ候メレハ。 サホトノ罪人ダニモ。 タダ十声一声ノ念佛ニテ往生ハシ候ヘ。 マコトニ佛ノ本愿ノチカラナラテハ。 イカテカサル事候ヘキトオホエ候。 本愿ムナシカラストイフ事ハ。 コレニテモ信ジツヘクコソ候ヘ。 コレハマサシキ佛说ニテ候。 佛ノ御言ハハ一言モアヤマラズト申候ヘハ。 タダアフギテ信スヘキニテ候。 コレヲウタガハハ佛ノ御ソラ事ト申ニモナリヌヘク候。 カヘリテハ又ソノツミモ候ヒヌヘシトコソオボエ候ヘ。 フカク信セサセ给フベク候。 サテ往生セサセオハシマスマジキヤウニノミ申キカセマイラスル人人ノ候ランコソ。 返々アサマシク心クルシク候ヘ。 イカナル智者。 メテタキ人人オホセラルルトモ。 ソレニナオドロカセオハシマシ候ソ。 ヲノヲノノミチニハメテタク贵キ人ナリトモ。 サトリコトニ行コトナル人ノ申候事ハ。 往生净土ノタメニハ。 中中ユユシキ退缘恶知识トモ申ヌヘキ事トモニテ候。 只凡夫ノハカラヒヲハキキイレサセオハシマサデ。 一スヂニ佛ノ御チカヒヲタノミマイラセオハシマスヘク候。 サトリコトナル人ノ。 往生イヒサマタゲンニヨリテ。 一念モウタガフ心アルヘカラズトイフコトハリハ。 善导和尚ノヨクヨクコマカニオホセラレヲキタル事ニテ候也。 タトヒオホクノホトケ空ノ中ニミチミチテ。 ヒカリヲハナチシタヲノベテ。 恶ヲツクリタル凡夫ナリトモ。 一念シテカナラス往生ストイフ事ハヒガ事ゾ。 信ズベカラズトノ给フトモ。 ソレニヨリテ一念モウタガフ心アルベカラズ。 ソノユヘハ。 阿弥陀佛ノイマタ佛ニナリ给ハザリシムカシ。 ハシメテ道心ヲヲコシ给ヒシ时。 ワレ佛ニナリタランニ。 ワガ名ヲトナフル事。 十声一声マデセンモノ。 ワガ国ニムマレズハ。 佛ニナラジトチカヒ给ヒタリシ。 ソノ愿ムナシカラズ。 スデニ佛ニナリ给ヘリ。 又释迦佛コノ娑婆世界ニイデテ。 一切众生ノタメニカノ本愿ヲトキ。 念佛往生ヲススメ给ヘリ。 又六方恒沙ノ诸佛。 コノ念佛シテ一定往生スト释迦佛ノトキ给ヘルハ决定ナリ。 モロモロノ众生一念モウタガフヘカラスト。 アラユル诸佛ミナコトコトク证诚シ给ヘリ。 スデニ阿弥陀佛ニ愿ヲタテ。 释迦佛ハソノ愿ヲトキ。 六方诸佛ハソノ说ヲ证诚シ给ヘルウヘハ。 コノホカニナニホトケノ又コレラノ诸佛ニタガヒテ。 凡夫往生セズトハノ给フベキゾトイフコトハリヲモテ。 佛现シテノ给フトモ。 ソレニオトロキテ信心ヲヤフリ。 ウタガフ心アルヘカラス。 イハンヤ菩萨タチノノ给ハンヲヤ又辟支佛ヲヤト。 コマコマト善导ハ释シ给ヒテ候也。 マシテコノコロノ凡夫ノイカニ申候ハンニヨリテ。 ゲニイカガアリンズランナト。 不定ニオホシメス御心ユメユメ候マジク候。 イカニメデタキ人ト申ストモ。 善导和尚ニマサリテ往生ノ道ヲシリタラン事モカタク候。 善导ハ又凡夫ニアラズ阿弥陀佛ノ化身也。 阿弥陀佛ノワガ本愿ヲヒロメテ。 众生ヲ往生セサセム料ニカリニ人トムマレテ。 善导トハ申候也。 ソノヲシヘハ。 申サハ佛说ニテコソ候ヘ。 アナカシコアナカシコウタガヒオホシメスマシキニテ候。 又ハシメヨリ佛ノ本愿ニ。 信ヲヲコサセオハシマシテ候シ御心ノ程见マイラセ候ニ。 ナニシニカハ往生ハウタカヒオホシメシ候ヘキ。 经ニトカレテ候コトキハ。 イマダ往生ノ道モシラヌ人ニトリテノ事ニテ候。 モトヨリヨクヨクキコシメシシタタメテ。 ソノウヘ御念佛ノ功ツモリタル事ルテ候ハンニハ。 カナラス又临终ノ善知识ニアハセオハシマサズトモ。 往生ハ一定セサセオハシマスヘキ事ニテコソ候ヘ。 中中アラヌサマナル人ハアシク候ナン。 タダイカナラン人ニテモ。 尼女房ナリトモ。 ツネニ御マヘニ候ハン人ニ。 念佛申サセテ。 キカセオハシマシテ。 御心一ツヲツヨクオホシメシテ。 タタ中中一向ニ凡夫ノ善知识ヲオホシメシステテ。 佛ヲ善知识ニタノミマイラセ给フヘク候。 モトヨリホトケノ来迎ハ。 临终正念ノタメニテ候也。 ソレヲ人ノミナ临终正念ニテ念佛申タルニ。 佛ハムカヘ给フトノミ心エテ候ハ。 佛ノ愿ヲ信セス。 经ノ文ヲ信セヌニテ候也。 称赞净土经ニハ。 慈悲ヲモテクハヘタスケテ心ヲシテミダラザラシメ给トトカレテ候也。 タダノ时ニヨクヨク申ヲキタル念佛ニヨリテ。 佛ハ来迎シ给フ时ニ正念ニ住スト申ヘキニテ候也。 タレモ佛ヲタノム心ハスクナクシテ。 ヨシナキ凡夫ノ善知识ヲタノミ。 サキノ念佛ヲハムナシクオモヒナシテ。 临终正念ヲノミイノル事トモニテ候ガ。 ユユシキヒガヰンノ事ニテ候也。 コレヲヨクヨク御意エ候テ。 ツネニ御目ヲフサギ掌ヲアハセテ。 御心ヲシヅメテオホシメスヘク候。 ネガハクハ阿弥陀佛本愿アヤマタス。 临终ノ时カナラスワガマヘニ现シテ慈悲ヲモテクハヘタスケテ。 正念ニ住セシメ给ヘト。 御心ニモオホシメシ。 口ニモ申サセ给フヘク候。 コレニスギタル事候マシ。 心ヨハクオホシメス事ノ候マシキ也。 カ样ニ念佛ヲカキコモリテ申候ハンナトオモヒ候モ。 ヒトヘニワガ身一ツノタメトノミハモトヨリオモヒ候ハス。 オリシモコノ御事ヲカクウケ给ハリ候ヌレハ。 イマヨリハ一念モノコサズ。 コトコトクソノ往生ノ御タスケニナサントコソ。 回向シムイラセ候ハンスレハ。 カマヘテカマヘテオホシメスサマニ。 遂サセマイラセ候ハハヤトコソフカク念ジマイラセ候ヘ。 モシコノ心ザシマコトナラバ。 イカテカ又御タスケニモナラデ候ヘキ。 タノミオホシメサルヘキニテ候。 ヲホカタハ申イテ候ヒシ一コトバニ。 御心ヲトトメサセオハシマス事モ。 コノ世一ツノ事ニテ候ハジト。 サキノ世モユカシク。 アハレニコソオモヒシラルル事ニテ候ヘハ。 ウケ给ハルゴトクハ。 コノタビマ事ニサキタタセオハシマスニテモ。 又オモハズニサキタチマイラセ候事ニナルサダメナキニテ候トモ。 ツヰニ一佛净土ニマイリアヒマイラセ候ハンハウタカヒナクオホエ候。 ユメマホロシノコノ世ニテイマ一度ナトトオモヒ申候事ハ。 トテモカクテモ候ヒナン。 コレヲハ一スヂニオホシメシステテ。 イトトモフカクネガフ御心ヲモマシ。 念佛ヲモハゲマシオハシマシテ。 カシコニテマタントオホシメスヘク候。 返返モナヲナヲ往生ヲウタガフ御心候マシク候。 五逆十恶ノヲモキ罪ツクリタル恶人。 ナヲ十声一声ノ念佛ニヨリテ往生ヲシ候ハンニ。 マシテ罪ツクラセオハシマス御事ハナニ事カ候ヘキ。 タトヒツクラセ候ヘキニテモ。 イク程ノ事カハ候ヘキ。 コノ经ニトカレテ候罪人ニハイヒクラフヘクヤハ候。 ソレニマヅ心ヲヲコシ出家ヲトゲサセオハシマシテ。 メテタキ御ノリニモ缘ヲムスビ。 时ニシタガヒ日ニシタガヒテ。 善根ノミコソハツモラセオハシマスニテ候ラメ。 ソノウヘフカク决定往生ノ法文ヲ信ジテ。 一向专修ノ念佛ニイリテ。 一スジニ弥陀ノ本愿ヲタノミテ。 ヒサシクナラセオハシマシテ候。 ナニ事ニカ一事モ往生ヲウタガヒオホシメシ候ヘキ。 专修ノ人ハ。 百人ハ百人ナカラ十人ハ十人ナカラ往生スト。 善导ノ给ヒテ候ヘハ。 ヒトリソノカズニモレサセオハシマスベキカハトコソオホエ候ヘ。 善导ヲモカコチ。 佛ノ本愿ヲモセメマイラセ给フヘク候。 心ヨハクハユメユメオホシメスマシク候。 アナカシコアナカシコ。 コトハリヲヤ申ヒラキ候トオモヒ候程ニ。 ヨニオホクナリ候ヒヌル。 サヤウノオリフシ骨ナクヤトオホエ候ヘトモ。 モシサスガノビタル御事ニテモ又候ランエシリ候ハネハ。 コノタビ申候ハデハイツヲカマチ候ヘキ。 モシノドカニキカセオハシマシテ。 一念モ御心ヲススムルタヨリニヤナリ候トオモヒ候バカリニ。 トドメエ候ハテ。 コレホトコマカニナリ候ヌ。 机嫌ヲシリ候ハネハ。 ハカラヒガタクテワビシクコソ候ヘ。 モシ无下ニヨハクナラセオハシマシタル御事ニテ候ハハ。 コレハ事ナガク候ヘク候。 要ヲトリテツタヘマイラセオハシマスヘク候。 ウケ给ハリ候ママニナニトナクアハレニオホエ候テ。 オシ返シ又申候也禅胜房ニシメス御词阿弥陀佛ハ。 一念トナフルヲ一度ノ往生ニアテカヒテヲコシ给ヘル本愿也。 カルカユヘニ十念ハ十度ムマルル功德也。 一向专修ノ念佛者ニナル日ヨリシテ。 临终ノ时ニイタルマテ申タル一期ノ念佛ヲトリアツメテ。 一度ノ往生ハカナラススル事也又云。 念佛申ス机ハ。 ムマレツキノママニテ申ス也。 サキノ世ノ业ニヨリテ。 今生ノ身ヲハウケタル事ナレハ。 コノ世ニテハエナヲシアラタメヌ事也。 タトヘハ女人ノ男子ニナラハヤトオモヘトモ。 今生ノウチニハ男子トナラザルカコトシ。 智者ハ智者ニテ申シ。 愚者ハ愚者ニテ申シ。 慈悲者ハ慈悲アリテ申シ。 悭贪者ハ悭贪ナカラ申ス。 一切ノ人ミナカクノコトシ。 サレハコソ阿弥陀ホトケハ十方众生トテ。 ヒロク愿ヲハヲコシテマシマセ又云。 一念十念ニテ往生ストイヘハトテ。 念佛ヲ疏相ニ申セハ。 信ガ行ヲサマタグル也。 念念不舍トイヘハトテ。 一念十念ヲ不定ニオモヘハ。 行ガ信ヲサマタグル也。 カルガユヘニ信ヲハ一念ニムマルトトリテ。 行ヲハ一形ニハケムヘシ又云。 一念ヲ不定ニオモフモノハ。 念念ノ念佛ゴトニ不信ノ念佛ニナル也。 ソノユヘハ。 阿弥陀佛ハ。 一念ニ一度ノ往生ヲアテヲキ给ヘル愿ナレハ。 念念コトニ往生ノ业トナル也十二问答问曰。 八宗九宗ノ外ニ。 净土宗ヲタツル事自由ノ条カナト。 余宗ノ人ノ申候ヲハ。 イカガ申シ候ヘキ答。 宗ノ名ヲタツル事ハ。 佛ノ说ニアラス。 ミヅカラ心ザストコロノ经教ニツキテ。 ソノヲシユル义ヲサトリキハメテ。 宗ノ名ヲハ判スル事也。 诸宗ノ习ミナモテカクノコトシ。 イマ净土宗ノ名ヲタツル事ハ净土ノ正依ノ经ニツキテ。 往生极乐ノ义ヲサトリキハメテヲハシマス先达ノ。 宗ノ名ヲハタテ给ヘル也。 宗ノヲコリヲシラザルモノノ。 左样ノ事ヲ申候也问曰。 法华真言等ヲハ。 杂行ニハイルヘカラスト人人ノ申候ヲハ。 イカカコタヘ候ヘキ答。 惠心先德。 一代圣教ノ要文ヲアツメテ。 往生要集ヲツクリ给ヘル中ニ十门ヲタツ。 ソノ第九ノ往生诸业门ニ。 法华真言等ノ诸大乘经ヲイレ给ヘリ。 诸行ト杂行ト言异ニシテ意オナシ。 イマノ难者ハ。 惠心ノ先德ニマサルヘカラザルモノ也问曰。 余佛余经ニツキテ。 善根ヲ修セン人ニ结缘助成シ候ハン事ハ。 杂行ト申候ヘキカ答。 ワガ心弥陀ホトケノ本愿ニ乘シ。 决定往生ノ信ヲトルウヘニハ。 他ノ善根ニ结缘助成セン事ハ。 マタマタ杂行ニナルヘカラス。 ワガ往生ノ助业トナルヘキ也。 他ノ善根ヲ随喜赞叹セヨト释シ给ヘルヲモテ意ウヘキ事也问曰。 极乐ニ九品ノ差别候御事ハ。 阿弥陀ホトケノカマヘサセ给ヘル事ニテ候ヤラン答。 极乐ノ九品ハ。 弥陀ノ本愿ニアラス。 四十八愿ノ中ニモナシ。 コルハ释尊ノ巧言也。 善人恶人一所ニムマルルトイハハ。 恶业ノモノトモ慢心ヲヲコスヘキカユヘニ九品ノ差别ヲアラセテ。 善人ハ上品ニススミ。 恶人ハ下品ニクタルト说给ヘル也。 イソキマイリテミルヘシ问曰。 持戒ノ行者ノ念佛ノ数遍ノスクナク候ハント。 破戒ノ行人ノ念佛ノ数遍ノオホク候ハント。 往生ノ后ノ位ノ浅深。 イヅレカススミ候ハキヤ答。 居テマシマス叠ヲヲサヘテノ给ハク。 コノ叠ノアルニヨリテコソ。 ヤブレタルカ。 ヤブレサルカトイフ事ハアレ。 ツヤツヤナカランタタミヲハ。 ナニトカ论ズベキ。 末法ノ中ニハ。 持戒モナク破戒モナシ。 タタ名字ノ比丘ハカリアリト。 传教大师ノ末法灯明记ニカキ给ヘルウヘニハ。 ナニト持戒破戒ノ沙汰ヲバスベキソ。 カカルヒラ凡夫ノタメニ。 ヲコシ给ヘル本愿ナレハトテ。 イソキイソキ名号ヲ称スヘシ问曰。 念佛ノ行者等。 日别ノ所作ニヲイテ。 コエヲタテテ申ス人モ候。 又心ニ念シテカズヲトル人モ候。 イヅレカヨク候ヘキ答。 ソレハ口ニテトナフルモ名号。 心ニテ念スルモ名号ナレハ。 イヅレモ往生ノ业トハナルヘシ。 タタシ。 佛ノ本愿ハ。 称名ノ愿ナルガユヘニ。 声ヲタテテトナフヘキ也。 コノユヘニ经ニハ令声不绝具足十念トトキ。 释ニハ称我名号下至十声トノ给ヘリ。 耳ニキコユル程ハ。 高声念佛ニトル也。 サレハトテ机嫌ヲシラズ。 高声ナルヘキニハアラス。 地体ハ声ヲ出サントオモフホキ也问曰。 日别ノ念佛ノ数遍。 相续ニイル程ハ。 イカカハカラヒ候ヘキ答。 善导ノ御释ニヨルニ。 一万已上ハ相续ニテ候ヘシ。 但シ一万遍ヲモイソキ申テ。 サテソノ日ヲクラサン事ハアルヘカラス。 一万遍ナリトモ。 一日一夜ノ所作トスベキ也。 总シテハ一食ノ间ニ。 三度バカリ思ヒイダサンハ。 ヨキ相续ニテアルヘシ。 ソレハ众生ノ根性不同ナレハ。 一准ナルベカラス。 心ザシダニフカケレハ自然ニ相续ハセラルル也问曰。 礼赞ノ深心ノ中ニハ。 十声一声必得往生。 乃至一念无有疑心ト释シ。 又疏ノ深心ノ中ニハ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ト释シ给ヘリ。 イヅレカワガ分ニハ。 オモヒサダメ候ヘキ答。 十声一声ノ释ハ。 念佛ヲ信ズル样。 念念不舍者ノ释ハ。 念佛ヲ行ズル样也。 カルカユヘニ信ヲハ一念ニムマルトトリテ。 行ヲハ一形ニハケムヘシトススメ给ヘル释也。 又大意ハ。 一发心已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ノ释ヲ。 本トスベキ也问曰。 本愿ノ一念ハ。 寻常ノ机ニモ。 临终ノ机ニモ。 トモニ通シ候ヘキカ答。 一念ノ愿ハ。 イノチツツマリテ。 二念ニヲヨハサル机ノタメ也。 寻常ノ机ニ通ズヘクハ。 上尽一形ノ释アルヘカラス。 コノ释ヲモテ意ウルニ。 カナラスシモ一念ヲ本愿トイフヘカラス。 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ト释シ给ヘリ。 コノ释ハ数遍ツモランモ。 本愿トハキコエタレハ。 タタ本愿ニアフ机ノ。 迟速不同ナレハ。 上尽一形下至一念ト。 ヲコシ给ヘル本愿也ト意ウヘキ也。 カルカユヘニ念佛往生ノ愿トコソ。 善导ハ释シ给ヘ问曰。 自力他力ノ事ハ。 イカガ意エ候ヘキ答。 源空ハ殿上ヘマイルベキ器量ニテハナケレトモ。 上ヨリメセハ二度マテマイリタリキ。 コレハワガマイルヘキシナニテハナケレトモ。 上ノ御チカラ也。 マシテ阿弥陀ホトケノ御チカラニテ。 称名ノ愿ニコタヘテ。 来迎セサセ给ハン事ハ。 ナンノ不审カアルヘキ。 ワガ身ツミヲモクテ无智ナレハ。 佛モイカニシテカスクヒ给ハンナトオモハンモノハ。 ツヤツヤ佛ノ愿ヲシラサルモノ也。 カカル罪人トモヲ。 ヤスヤストタスケスクハン料ニ。 ヲコシ给ヘル本愿ノ名号ヲトナヘナカラ。 チリバカリモウタカフ心ハアルマシキ也。 十方众生ノコトハノ中ニ。 有智无智。 有罪无罪。 善人恶人。 持戒破戒。 男子女人。 三宝灭尽ノ后ノ百岁マテノ众生ミナコモル也。 カノ三宝灭尽ノ时ノ念佛者ト。 当时ノ御房达トクラフレハ。 当时ノ御房达ハ。 佛ノコトシ。 カノ时ノ人ノイノチハタタ十岁也。 戒定慧ノ三学タダ名ヲダニモキカズ。 总シテイフハカリナキモノトモノ。 来迎ニアヅカルヘキ道理ヲシリナカラ。 ワガ身ノステラレマイラスヘキ样ヲハ。 イカニシテカ案ジ出スヘキ。 タダ极乐ノネガハシクモナク。 念佛ノ申サレサラン事ノミソ。 往生ノサハリニテハ有ヘケレ。 カルカユヘニ他力本愿トモイヒ。 超世ノ悲愿トモイフ也问曰。 至诚等ノ三心ヲ具シ候ヘキ样ヲハ。 イカカオモヒサタメ候ヘキ答。 三心ヲ具スル事ハ。 タタ别ノ样ナシ。 阿弥陀ホトケノ本愿ニ。 ワカ名号ヲ称念セハ。 カナラス来迎セントオホセラレタレハ。 引接セラレマイラセンスルソト。 フカク信シテ心ニ念シ口ニ称スルニモノウカラズ。 ステニ往生シタル心地シテ。 最后ノ一念ニイタルマテタユマザルモノハ。 自然ニ三心ハ具足スル也。 又在家ノ者トモハ。 コレ程マデオモハサレトモ。 タタ念佛申ス者ハ极乐ニムマルナレハトテ。 ツネニ念佛ヲダニモ申セハ。 ソラニ三心ハ具足スル也。 サレハコソイフニカヒナキモノトモノ中ニモ。 神妙ナル往生ヲハスル事ニテアレ问曰。 临终ノ一念ハ。 百年ノ业ニスグレタリト申スハ。 平生ノ念佛ノ中ニ。 临终ノ一念ホドノ念佛ヲバ申イダシ候マジク候ヤラン答。 三心具足ノ念佛ハ。 オナシ事也。 ソノユヘハ。 观经ニイハク。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トイヘリ。 必ノ文字ノアルユヘニ。 临终ノ一念トオナシ事也コノ问答ノ问ヲハ。 进行集ニハ。 禅胜房ノ问トイヘリ。 アル文ニハ隆宽律师トイヘリタヅヌヘシ十二个条问答问テイハク。 念佛スレハ往生スヘシトイフ事。 耳ナレタルヤウニアリナカラ。 イカナルユヘトモシラズ。 カヤウノ五障ノ身マテモ。 ステラレヌ事ナラハ。 コマカニヲシヘサセ给ヘ答テイハク。 ヲヨソ生死ヲイヅル行一ツニアラストイヘトモ。 マヅ极乐ニ往生セントネガヘ。 弥陀ヲ念セヨトイフ事。 释迦一代ノ教ニアマネクススメ给ヘリ。 ソノユヘハ。 阿弥陀佛本愿ヲヲコシテ。 ワガ名号ヲ念センモノ。 ワガ净土ニムマレズハ。 正觉ヲトラジトチカヒテ。 スデニ正觉ヲナリ给フユヘニ。 コノ名号ヲトナフルモノハカナラス往生スル也。 临终ノ时モロモロノ圣众トトモニキタリテ。 カナラス迎接シ给フユヘニ。 恶业トシテサフルモノナク。 魔缘トシテサマタクル事ナシ。 男女贵贱ヲモエラハス。 善人恶人ヲモワカタス。 至心ニ弥陀ヲ念スルニムマレズトイフ事ナシ。 タトヘハオモキ石ヲフネニノセツレバ。 シツム事ナク。 万里ノウミヲワタルカコトシ。 罪业ノオモキ事ハ石ノゴトクナレトモ。 本愿ノフネニノリヌレハ生死ノウミニンヅム事ナク。 カナラス往生スル也。 ユメユメワガ身ノ罪业ニヨリテ本愿ノ不思议ヲウタガハセ给フヘカラス。 コレヲ他力ノ往生トハ申也。 自力ニテ生死ヲイデントスルニハ。 烦恼恶业ヲ断侞ジツクシテ净土ニモマイリ菩提ニモイタルトナラフ。 コレハ步ヨリケハシキミチヲユクガコトシ问テイハク。 罪业ヲモケレトモ。 智慧ノ灯ヲモテ烦恼ノヤミヲハラフ事ニテ候ナレハ。 カヤウノ愚痴ノ身ニハ。 ツミヲツクル事ハカサナレトモ。 ツクノフ事ハナシ。 ナニヲモテコノツミヲケスヘシトモオホエス候ハイカン答テイハク。 タダ佛ノ御词ヲ信ジテウタカヒナケレハ。 佛ノ御チカラニテ往生スル也。 サキノタトヘノゴトク。 フネニノリヌレハ。 目シヰタルモノモ目アキタルモノモトモニユクガコトシ。 智慧ノマナコアル者モ。 佛ヲ念ゼサレハ愿力ニカナハス。 愚痴ノヤミフカキモノモ。 念佛スレハ愿力ニ乘ズルナリ。 念佛スル者ヲハ弥陀ノ光明ヲハナチテツネエテラシテ舍给ハネハ。 恶缘ニアハスシテ。 必临终ニ正念ヲエテ往生スル也。 サラニワガ身ノ智慧ノアリナシニヨリテ。 往生ノ定不定ヲハサダムヘカラス。 タダ信心ノフカカルヘキ也问テイハク。 世ヲソムキタル人ハ。 ヒトスヂニ念佛スレハ往生モ得ヤスキ事也。 カヤウノ身ニハ。 アシタニモユフヘニモ。 イトナム事ハ名闻。 昨日モ今日モオモフ事ハ利养也。 カヤウノ身ニテ申サン念佛ハイカカ佛ノ御意ニモカナヒ候ヘキヤ答テイハク。 净摩尼珠トイフ珠ヲ。 ニコレル水ニ投レハ。 珠ノ用力ニテソノ水キヨクナルガコトシ。 众生ノ心ハツネニ名利ニソミテ。 ニゴレル事カノ水ノゴトクナレトモ。 念佛ノ摩尼珠ヲ投レハ。 心ノ水ヲノツカラキヨクナリテ。 往生ヲウル事ハ。 念佛ノチカラ也。 ワガ心ヲシヅメ。 コノサワリヲノゾキテ。 后念佛セヨトニハアラズ。 タダツネニ念佛シテ。 ソノツミヲハ灭スヘシ。 サレハムカシヨリ在家ノ人。 オホク往生シタルタメシイクハクカオホキ。 心ノシヅカナラザランニツケテモ。 ヨクヨク佛力ヲタノミ。 モハラ念佛スヘシ问テイハク。 念佛ハ数遍ヲ申セトススムル人モアリ。 又サモナクトモナド申人モアリ。 イヅレニカシタガヒ候ヘキ答テイハク。 サトリモアリ。 ナラフムネモアリテ申サン事ハ。 ソノ心ノウチシリガタケレハ。 サダメガタシ。 在家ノ人ノ。 ツネニ恶缘ニノミシタシマレ。 身ニハ数遍ヲ申サズシテ。 イタヅラニ日ヲクラシ。 ムナシク夜ヲアカサン事。 荒凉ノ事ニヤ候ハンズラン。 凡夫ハ缘ニシタガヒテ退シヤスキ物ナレハ。 イカニモイカニモハゲムヘキ事也。 サレハ处处ニ。 オホク念念相续シテワスレザレトイヘリ问テイハク。 念念ニハスレザル程ノ事ハ。 ワガ身ニカナヒガタクオホエ候ヘ。 又手ニハ念珠ヲトレトモ。 心ニハソゾロ事ヲノミオモフ。 コノ念佛ハ往生ノ业ニハカナヒカタクヤ候ハンスラン。 コレヲキラハレハ。 コノ身ノ往生ハ不定ナルカタモアリヌヘシ答テイハク。 念念ニステザレトヲシユル事ハ。 人ノホドニシタガヒテススムル事ナレハ。 ワガ身ニトリテ心ノヲヨビ。 身ノハゲマン程ハ。 心ニハカラハセ给フヘシ。 又念佛ノ时恶业ノオモハルル事ハ。 一切ノ凡夫ノクセ也。 サリナガラモ往生ノ心サシアリテ念佛セハ。 ユメユメサハリトハナルへカラス。 タトヘハ亲子ノ约束ヲナス人イササカソムク心アレトモ。 サキノ约束变改スル程ノ心ナケレハ。 オナシ亲子ナルガコトシ。 念佛シテ往生セント志シテ。 念佛ヲ行スルニ。 凡夫ナルガユヘニ贪瞋ノ烦恼オコルトイヘトモ。 念佛往生ノ约束ヲヒルガヘサザレハ。 カナラズ往生スル也问テイハク。 コレ程ニヤスク往生セハ。 念佛スルホドノ人ハミナ往生スヘキニ。 ネガフモノモオホク。 念スルモノモオホキ中ニ。 往生スルモノノマレナルハ。 ナニノユヘトカ思ヒ候ヘキ答テイハク。 人ノ心ハ外ニアラハルル事ナケレハ。 ソノ邪正サダメガタシトイヘトモ。 经ニハ三心ヲ具シテ往生ストミヱテ候メリ。 コノ心ヲ具セザルガユヘニ。 念佛スレトモ往生ヲ得サル也。 三心ト申ハ。 一ニハ至诚心。 二ニハ深心。 三ニハ回向发愿心也。 ハシメニ至诚心トイフハ。 真实心也ト释シテ。 内外トトノホレル心也。 何事ヲスルニモ。 マコトシキ心ナクテハ成スル事ナシ。 人ナミナミノ心ヲモテ。 秽土ノイトハシカラヌヲイトフヨシヲシ。 净土ノネガハシカラヌヲネガフ气色ヲシテ。 内外トトノホラヌヲキラヒテ。 マコトノ志シヲモテ。 秽土ヲモイトヒ净土ヲモネガヘトヲシフル也。 次ニ深心トイフハ。 佛ノ本愿ヲ信ズル心也。 ワレハ恶业烦恼ノ身ナレトモ佛ノ愿力ニテ。 カナリス往生スルナリトイフ道理ヲキキテフカク信ジテ。 ツユチリバカリモウタガハヌ心也。 人オホクサマタゲントシテ是ヲニクミ。 コレヲサヘギレトモ。 コレニヨリテ心ノハタラカザルヲフカキ信トハ申也。 次ニ回向发愿心トイフハ。 ワガ修スルトコロノ行ヲ回向シテ。 极乐ニムマレントネガフ心也。 ワガ行ノチカラ。 ワガ心ノイミシクテ往生スヘシトハオモハズ。 佛ノ愿力ノイミジクオハシマスニヨリテ。 ムマルベクモナキモノモ生ルヘシト信ジテ。 イノチヲハラフ佛必スキタリテムカヘ给ヘシトオモフ心ヲ。 金刚ノ一切ノモノニヤブラレザルカゴトク。 コノ心ヲフカク信ジテ。 临终マデモトホリヌレハ。 十人ハ十人ナカラムマレ。 百人ハ百人ナカラムマルル也。 サレハコノ心ナキモノハ。 佛ヲ念ズレトモ顺次ノ往生ヲバトゲズ。 远缘トハナルヘシ。 コノ心ノヲコリタル事ハ。 ワガ身ニシルヘシ。 人ハシルヘカラス问テイハク。 往生ヲネガハヌニハアラス。 ネガフトイヘトモソノ心勇猛ナラス。 又念佛ヲ贱シト思フニハアラス。 行ジナカラヲロソカニシテアカシクラシ候ヘハ。 カルル身ナレハ。 イカニモコノ三心具シタリト申ベクモナシ。 サレハコノタビノ往生ヲハオモヒタエ候ヘキニヤ答テイハク。 净土ヲネガヘトモハゲシカラス。 念佛スレドモ心ノユルラカナル事ヲナゲクハ。 往生ノ心ザシノナキニハアラス。 心ザシノナキ者ハユルラカナルヲモナゲカズ。 ハゲシカラヌヲモカナシマズ。 イソクミチニハアシノヲソキヲナゲク。 イソガザルミチニハコレヲナゲカザルカコトシ。 又コノメバヲノツカラ发心スト申ス事モアレハ。 渐々ニ增进シテカナラス往生スヘシ。 日コロ十恶五逆ヲツクレルモノモ。 临终ニハジメテ善知识ニアヒテ往生スル事アリ。 イハンヤ往生ヲネガヒ。 念佛ヲ申シテワガ心ノハゲシカラヌ事ヲナゲカム人ヲハ。 佛モアハレミ菩萨モマモリテ。 障リヲノソキ。 知识ニアヒテ。 往生ヲウヘキ也问テイハク。 念佛ノ行者ハツネニイカヤウニカオモヒ候ヘキ答テイハク。 アルトキニハ世间ノ无常ナル事ヲオモヒテ。 コノヨノイクホトナキ事ヲシレ。 アル时ニハ。 佛ノ本愿ヲオモモヒテ。 カナラスムカヘ给ヘト申セ。 アル时ニハ人身ノウケガタキコトハリヲオモヒテ。 コノタヒムナシクヤマン事ヲカナシメ。 六道ヲメクルニ。 人身ヲウル事ハ。 梵天ヨリ糸ヲクダシテ。 大海ノソコナル针ノアナヲトヲサンカコトシトイヘリ。 アル时ハ。 アヒガタキ佛法ニアヘリ。 コノタヒ出离ノ业ヲウヘズバ。 イツヲカ期スベキトオモフヘキ也。 ヒトタビ恶道ニ堕シヌレハ。 阿僧祇劫ヲフレドモ。 三宝ノ御名ヲキカズ。 イカニイハンヤフカク信ズル事ヲエンヤ。 アル时ニハワガ身ノ宿业ヲヨロコブヘシ。 カシコキモイヤシキモ人オホシトイヘトモ。 佛法ヲ信ジ净土ヲネガフモノハマレ也。 信ズルマデコソカタカラメ。 ソシリニクミテ恶道ノ因ヲノミツクル。 シカルニコレヲ信ジコレヲ贵ヒテ。 佛ヲタノミ往生ヲ志ス。 コレヒトヘニ宿善ノシカラシムル也。 タダ今生ノハゲミニアラス。 往生スヘキ期ノイタレル也トタノモシクヨロコブヘシ。 カヤウノ事ヲ。 オリニシタガヒ。 事ニヨリテオモフベキ也问テイハク。 カヤウノ愚痴ノ身ニハ圣教ヲモミズ。 恶缘ノミオホシ。 イカナル方法ヲモテカ。 ワガ心ヲマモリ。 信心ヲモモヨホスベキヤ答テイハク。 ソノヤウ一ツニアラズ。 アルヒハ人ノ苦ニアフヲミテ。 三途ノ苦ヲオモヒヤレ。 アルヒハ人ノシヌルヲ见テ。 无常ノコトハリヲサトレ。 アルヒハ。 ツネニ念佛シテソノ心ヲハケマセ。 アルヒハツネニヨキ友ニアヒテ。 心ヲハヂシメラレヨ。 人ノ心ハオホク恶缘ニヨリテアシキ心ノヲコル也。 サレハ恶缘ヲハサリ。 善缘ニチカヅケトイヘリ。 コレラノ方法ヒトシナナラズ。 时ニシタガヒテハカラフヘシ问テイハク念佛ノ外ノ余善ヲハ。 往生ノ业ニアラズトテ。 修スヘカラストイフ事アリ。 コレハシカルベシヤ答テイハク。 タトヘハ人ノミチヲユクニ。 主人一人ニツキテ。 オホクノ眷属ノユクガコトシ。 往生ノ业ノ中ニ念佛ハ主人也。 余ノ善ハ眷属也。 シカレハ余善ヲキラフマデハアルヘカラス问テイハク。 本愿ハ恶人ヲキラハネバトテ。 コノミテ恶业ヲツクル事ハシカルヘシヤ答テイハク。 佛ハ恶人ヲステ给ハネトモ。 コノミテ恶ヲツクル事。 コレ佛ノ弟子ニハアラス。 一切ノ佛法ニ恶ヲ制セズトイフ事ナシ。 恶ヲ制スルニ。 カナラズシモコレヲトトメ得ザルモノハ。 念佛シテソノツミヲ灭セヨトススメタル也。 ワガ身ノタヘネハトテ。 佛ニトガヲカケタテマツラン事ハ。 オホキナルアヤマリ也。 ワガ身ノ恶ヲトトムルニアタハズハ。 ホトケ慈悲ヲステ给ハスシテ。 コノツミヲ灭シテムカヘ给ヘト申ヘシ。 ツミヲハタダツクルヘシトフ事ハ。 スベテ佛法ニイハザルトコロ也。 タトヘハ人ノオヤノ。 一切ノ子ヲカナシムニ其中ニヨキ子モアリ。 アシキ子モアリ。 トモニ慈悲ヲナストイヘトモ。 恶ヲ行ズル子ヲハ目ヲイカラカシ。 杖ヲササゲテ。 イマシムルガコトシ。 佛ノ慈悲ノアマネキ事ヲキキテハ。 ツミヲツクレトオホシメストイフオモヒヲナサハ。 佛ノ慈悲ニモモレヌヘシ。 恶人マテヲモステ给ハヌ本愿トシランニツケテハ。 イヨイヨ佛ノ知见ヲハハヅヘシ。 カナシムヘシ。 父母ノ慈悲アレバトテ。 父母ノマヘニテ恶ヲ行センニ。 ソノ父母ヨロコブベシヤ。 ナゲキナカラステズ。 アハレミナガラニクム也。 佛モ又モテカクノコトシ问テイハク。 凡夫ハ心ニ恶ヲオモハズトイフ事ナシ。 コノ恶ヲ外ニアラハササルハ。 佛ヲバハヂスシテ。 人目ヲハバカルトイフ物ナリ。 コレハ心ノママニフルマフヘシヤ答テイハク。 人ノ归依ヲ得ムトオモヒテ。 外ヲカザランハトガアルカタモヤアラン。 恶ヲシノバンガタメニ。 タトヒ心ニオモフトモ。 ホカマデハアラハサジトオモヒテ。 ヲサヘン事ハ。 スナハチ佛ニ耻ル心也。 トニモカクニモ恶ヲシノビテ。 念佛ノ功ヲツムヘキ也。 习ヒサキヨリアラザレハ。 临终正念モカタシ。 常ニ临终ノオモヒヲナシテ。 卧ゴトニ十念ヲトナフヘシ。 サレハネテモサメテモワスルル事ナカレトイヘリ。 オホカタハ世间モ出世モ。 道理ハタガハヌ事ニテ候也。 心アル人ハ。 父母アハレミ。 主君モハコクムニシタガヒテ恶事ヲハシリゾキ。 善事ヲハコノマントオモヘリ。 恶人ヲモステ给ハヌ本愿トキカンニモ。 マシテ善人ヲハ。 イカバカリカヨロコビ给ハント思フヘキ也。 一念十念ヲモムカヘ给フトキカハ。 イハンヤ百念千念ヲヤトオモヒテ。 心ノヲヨヒ。 身ノハゲマレン程ハハゲムヘシ。 サレバトテワガ身ノ器量ノカナハザランヲバシラス。 佛ノ引接ヲハウタガフヘカラス。 タトヒ七八十ノヨハヒヲ期ストモ。 オモヘハ梦ノコトシ。 イハンヤ老少不定ナレハ。 イツヲカキリトオモフヘカラス。 サラニ后ヲ期スル心アルヘカラス。 タダ一スチニ念佛スベシトイフ事。 ソノイハレ一ニアラズコレヲ见ムオリオリコトニオモヒイテテ南无阿弥陀佛トツネニトナヘヨ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十四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十五厌欣沙门了惠集录和语第二之五(当卷有三章)一百四十五个条问答第二十二上人ト明遍トノ问答第二十三诸人传说ノ词第二十四(御歌附)一百四十五个条问答一。 フルキ堂塔ヲ修理シテ候ハンヲハ。 供养シ候ヘキカ。 答。 カナラス供养スヘシトイフ事モ候ハス。 又供养シテ候ハンモアシキ事ニモ候ハス。 功德ニテ候ヘハ又供养セネバトテツミヲエ。 アシキ事ト申ユテモ候ハス一。 佛ノ开眼ト。 供养トハ一ツ事ニテ候カ。 答。 开眼ト供养トハ。 别ノ事ニテ候ヘキヲ。 オナシ事ニシアヒテ候也。 开眼ト申スハ。 本体ハ。 佛师カマナコヲイレヒラキマイリセ候ヲ申候也。 コレヲハ事ノ开眼ト申候也。 ツギニ僧ノ佛眼ノ真言ヲモテ。 マナコヲヒラキ。 大日ノ真言ヲモテ。 ホトケノ一切ノ功德ヲ成就シ候ヲハ。 理ノ开眼ト申候也。 ツギニ供养トイフハ。 ホトケニ。 花香佛供。 御アカシナトヲモマイラセ。 サラヌタカラヲモマイラセ候ヲ。 供养トハ申候也一。 コノ真如观ハ。 志候ヘキ事ニテ候カ。 答。 コレハ惠心ノト申テ候ヘトモ。 イラヌ物ニテ候也。 オホカタ真如观ハ。 ワレラ众生ハ。 エセヌ事ニテ候程ニ。 往生ノタメニハ。 成ヘキトモオモハレヌコトニテ候ヘハ无益ニ候一。 又コレニ计算シテ候トコロハ。 何事モムナシト观ゼヨト申テ候。 空观ト申候ハ。 コレニテ候ナ。 サレハ观シ候ヘキヤウハ。 タトヘハコノ世ノコトヲ执着シテ。 思フマシキトヲシヘテ候ト见エテ候ヘハ。 オホヤウ御ランノタメニマイラセ候。 答。 コレハミナ理观トテカナハヌ事ニテ候也。 僧ノトシコロナラヒタルダニモエセズ。 マシテ女房ナトノ。 ツヤツヤ案内モシラザランハ。 イカニモカナフマジク候也。 御タヅネマデモ无益ニテ候一。 コノ七佛ノ名号ヲトナフベキ样トテ。 人ノタビテ候ママニ信ジ候ヘハ。 ツミハウセ候ベキカ。 ナニ事モソレヨリオホセ候御事ハ。 タノモシク候ヒテ。 カヤウニ申候。 答。 コレサナクトモ候ナン。 念佛ニコレラノツミノウセ候マシクハコソ候ハメ一。 一文ノ师ヲモヲロソカニ申候ヘハ。 习ヒタル物ノ冥加ナシト申候ハ。 マコトニテ候カ。 答。 师ノコトハヲロソカナラズ候。 恩ノ中ニフカキ事コレニスギ候ハス一。 心ヲ一ツニシテ念シ候ハハ。 心ヨクナヲリ候ハズトモ。 何事ヲヲコナヒ候ハズトモ。 念佛ハカリテ净土ヘハマイリ候ヘキカ。 答。 心ノミダルルハ。 コレ凡夫ノ习ヒニテ。 チカラヲヨハヌ事ニテ候。 タダ心ヲ一ニシテ。 ヨク御念佛セサセ给ヒ候ハハ。 ソノツミヲ灭シテ。 往生セサセ给フヘキ也。 ソノ妄念ヨリモオモキツミモ。 念佛ダニ申候ヘハ。 ウセ候也一。 经ノ陀罗尼ハ。 灌顶ノ僧ニウケ候ヘキカ。 答。 法花经ノハクルシカラス。 灌顶ノ僧ノウケサスル陀罗尼ハ。 别ノ事ニ候。 ソレハオホメシヨラザレ一。 普贤经ニ。 佛ノ母ヲ念ズヘシト申候ハ。 答。 イサオホエス一。 百日ノウチノ。 赤子ノ不净カカリタルハ。 物マウデニハバカリアリト申タルハ。 答。 百日ノウチノアカ子ノ不净クルシカラス。 ナニモキタナキ物ノツキテ候ハンハ。 キタナクコソ候ヘ。 赤子ニカキルマシ一。 念佛ノ百万遍。 百度申テカナラス往生スト申テ候ニ。 イノチミジカクテハイカガシ候ヘキ。 答。 コレモヒガ事ニ候。 百度申テモシ候。 十念申テモシ候。 又一念ニテモシ候一。 阿弥陀经十万卷ヨミ候ヘシト申テ候ハ。 イカニ。 答。 コレモヨミツベカランニトリテノ事ニ候。 タダツトメヲ。 タカクツミ候ハンレウニテ候一。 日所作ハ。 カナラスカズヲキハメ候ハストモ。 カゾヘラレンニシタガヒテカゾヘ。 念佛モ申候ヘキカ。 答。 カズヲサダメ候ハネハ。 懈怠ニナリ候ヘハ。 カズヲサダメタルガヨキ事ニテ候一。 ニラ。 キ。 ヒル。 シシヲクヒテ。 香ウセ候ハズトモ。 ツネニ念佛ハ申候ヘキヤラン。 答。 念佛ハナニニモサハラヌ事ニテ候一。 六斋ニ。 斋ヲシ候ハンニハ。 カネテ精进ヲシ。 イカケヲシ。 ヨキ物ヲキテシ候ベキカ。 答。 カナラスサ候ハズトモ候ナン一。 一七日二七日ナト服药シ候ハンニ。 六斋ノ日ニアタリテ候ハンヲハ。 イカガシ候ヘキ。 答。 ソレチカラヲヨハヌ事ニテ候。 サレハトテ罪ニテハ候マジ一。 六斋ハ一生スベク候カ。 何年スベク候ソ。 答。 ソレモ御心ニヨルベキ事ニテ候。 イクラスヘシト申事ハ候ハズ一。 念佛ヲハ。 日所作ニイクラバカリアテテカ。 申候ヘキ。 答。 念佛ノカズハ。 一万遍ヲハシメニテ。 二万三万五万六万。 乃至十万マテ申候也。 コノ中ニ。 御心ニマカセテ。 オボシメシ候ハン程ヲ。 申ヲセオハシマスヘシ一。 阿弥陀经ヲハ。 一日ニ何卷バカリアテテカ。 ヨミ候ベキ。 答。 阿弥陀经ハチカヒテ一生中ニ。 十万卷ヲダニモヨミマイラセ候ヌレハ。 决定シテ往生スト。 善导和尚ノオホセラレテ候也。 每日ニ十五卷ツツヨメハ。 二十年ニ十万卷ニミチ候也。 三十卷ツツヨメハ。 十年ニミチ候也一。 五色ノイトハ。 ホトケニハ。 ヒダリニトオホセ候キ。 ワガテニハ。 イヅレノカタニテイカガヒキ候ヘキ。 答。 左右ノ手ニテヒカセ给フヘシ一。 佛ノ名ヲモカキ。 贵キ事ヲモカキテ候ヲ。 アダニセジトテ。 ヤキ候ハ罪ヲウルニ。 诵文ヲシテヤクト申候ハ。 イカカ候ヘキ。 答。 サル反故ヤキ候ハンニ。 何条ノ诵文カ候ヘキ。 シカレドモヤクハ罪ニテ候。 オホカタハ法文ヲハ。 ウヤマウ事ニテ候ヘハ。 タダキヨキトコロニ埋マセ给フヘシ一。 戒ウケ候时。 和尚トナリ给ヘ。 阿阇梨トナリ给ヘト申事ノ候。 心エ候ハス。 ナニトイフ事ニテ候ソ。 答。 和尚ト申候ハ。 マサシク戒ウクル根本ノ师ヲ申候也。 阿阇梨ト申候ハ。 戒ヲウクル时作法ヲイタス师ニテ候也。 コレヲハ羯磨阿阇梨ト申候也一。 斋シ候ハ功德ニ候ヤラン。 カナラススヘキ事ニテ候ヤラン。 答。 斋ハ功德ヲウル事ニテ候也。 六斋ノ御斋ゾサモ候ヒヌヘキ。 又御大事ニテ御ヤマヒナトモヲコラセオハシマシヌヘク候ハハ。 サナクトモ。 タダ御念佛ダニモヨクヨク候ハハ。 ソレニテ生死ヲハナレ。 净土ニモ往生セサセオハシマサンズル事ハ。 コレニヨルベク候一。 临终ノオリ。 阿弥陀ノ定印ナトヲナラヒテ。 五色ノ糸ヲヒカヘ候ヤラン。 タダサ候ハズトモ。 左右ノ手ニテヒカヘ候ヤラン。 答。 カナラス定印ヲムスフベキニテモ候ハス。 タダ合掌ヲ本体ニテソノ中ニヒカヘラレ候ヘシ一。 チカクテカナラスシモ。 见マイラセ候ハネトモ。 トヲラカニテ。 ヒカヘ候ヤラン。 答。 トヲクモ。 チカクモ。 便宜ニヨルベク候。 イカナルモクルシク候ハス一。 カナラス佛ラ见。 糸ヲヒカヘ候ハズトモ。 ワレハ申サズトモ。 人ノ申サン念佛ヲキキテモ。 死候ハハ净土ニハ往生シ候ヘキヤラン。 答。 カナラス糸ヲヒクトイフ事候ハス。 佛ニムカヒマイラセネドモ。 念佛ダニムスレハ往生シ候也。 又キキテモシ候。 ソレハヨクヨク信心フカクテノ事ニ候一。 ナガク生死ヲハナレ。 三界ニムマレシトオモヒ候ニ。 极乐ノ众生トナリテモ。 又ソノ缘ツキヌレハ。 コノ世ニムマルルト申候ハ。 マコトニテ候カ。 タトヒ国王トモナリ。 天上ニモムマレヨ。 タダ三界ヲワカレントオモヒ候ニ。 イカニツトメヲコナヒテカ。 还リ候ハザルヘキ。 答。 コレモロモロノヒガ事ニテ候。 极乐ヘ一タビムマレ候ヌレハ。 ナガクコノ世ニカヘル事候ハス。 ミナ佛ニ成コトニテ候也。 タダシ人ヲミチビカンタメニハ。 コトサラニ还ル事モ候。 サレトモ生死ニメクル人ニテハ候ハズ。 三界ヲハナレ。 极乐ニ往生スルニハ。 念佛ニスギクル事ハ候ハヌ也。 ヨクヨク御念佛候ヘキ也一。 女房ノ听闻シ候ニ。 戒ヲタモタセ候ヲヤブリ候ハンズレバトテ。 タモツトモ申候ハヌハ。 イカカ候ヘキ。 タダ听闻ノ场ニテハ。 一时モタモツト申候ガ。 メテタキ事ト申候ハ。 マコトニテ候カ。 答。 コレハクルシク候ハズ。 タトヒノチニヤブレ候トモ。 ソノ时タモタンオモフ心ニテ。 タモツト申スハヨキ事ニテ候一。 佛ノ薄ヲヲシテ。 又供养シ候カ。 答。 サ候ハストモ一。 所作ヲカキテ人ニシ入サセ候ハ。 イカカ候ヘキ。 答。 サナクトモ候ヒナム一。 卷经ヲ草子ニタタムハ。 罪ト申候ハイカカ候ヘキ。 答。 ツミヲエヌ事ニテ候一。 ホトケニ具スル经ヲ。 トリハナチテ人ニモタブハ。 ツミニテ候カ。 答。 ヒロムルハ功德ニテ候一。 一部トアル经。 一卷ツツトリハナチテヨマンハ。 ツミニテ候カ。 答。 ツミニテモ候ハス一。 ホトケニ厨子ヲサテスヘマイラセテハ。 供养スベク候カ。 答。 一切アルマジ一。 不轻ノコトク。 人ヲオカム事シ候ベキカ。 答。 コノコロノ人ノ。 エ意エヌ事ニテ候也一。 七岁ノ子シニテ。 イミナシト申候ハイカニ。 答。 佛教ニハイミトイフ事ナシ。 世俗ニ申シタランヤウニ一。 佛ニニカハヲ具シ候ガキタナク候。 イカカシ候ヘキ。 答。 マコトニキタナケレトモ。 具セデハカナフマジケレハ一。 尼ノ服药シ候ハ。 ワロク候カ。 答。 ヤマヒニクフハクルシカラス。 タタハアシク候一。 父母ノサキエ死ヌルハ。 ツミト申候ハイカニ。 答。 秽土ノナラヒ。 前后チカラナキ事ニテ候一。 イキテツクリ候功德ハヨク候カ。 答。 メデタシ一。 人ノマモリヲエテ候ハンハ。 供养シ候ヘキカ。 答。 セズトモクルシカラス一。 ワワクニ物クルルハ。 ツミニラ候カ。 答。 ツミニテ候一。 经ヲシテ供养セストモ。 クルシカラス候カ。 答。 タダヨムヘシ一。 经千部ヨミテハ。 供养シ候ヘキカ。 答。 サモ候マシ一。 忏悔ノ事。 幡ヤ花鬘ナトカザリ候ヘキカ。 答。 サラデモ。 タタ一心ゾ大切ニ候一。 花香ヲホトケニマイラセ候事ハ。 答。 晓ハ供养法ニカナラスマイラセ候。 タダノ花瓶ニサシチラシテモ供养スヘシ。 香ハカナラズタクヘシ。 便アシクハナクトモ一。 经ヲハ。 僧ニウケ候ベキカ。 答。 ワレトヨミツヘクハ。 僧ニウケストモ一。 听闻モノマウデハ。 カナラズシ候ヘキカ。 答。 セズトモ。 中中ワロク候。 シヅカニタタ御念佛候ヘ一。 神ニ后世申候事イカム。 答。 佛ニ申スニハスグマシ一。 说经师ハ。 ツミフカク候欤。 又妻ニナランモノモツミフカシト申候ハ。 マコトニテ候カ。 答。 本体ハ功德ヲウヘク候ニ。 末世ノハツミヲエツヘシ。 妻ニナランモノハ。 ツミ一。 麝香丁子ヲモチ候ハ。 ツミニテ候カ。 答。 カヲアツムルハ。 ツミ一。 妻。 オトコニ经ナラフ事。 イカカ候ヘキ。 答。 クルシカラス一。 还俗ノモノニ目ヲ见アハセズト申候ハ。 マコトニテ候カ。 答。 サマデハ不说。 ヒガ事一。 还俗ヲ心ナラズシテ候ハンハ。 罪イカニ。 答。 アサク候一。 神佛ヘマイランニ。 三日一日ノ精进。 イヅレカヨク候。 答。 信ヲ本ニス。 イクカトイフ本说ナシ。 三日コソヨク候ハメ一。 歌ヨムハツミニテ候カ。 答。 アナガチニエ候ハジ。 タダシ罪モエ。 功德ニモナル一。 サケノムハ。 ツミニテ候カ。 答。 マコトニハノムベクモナケレドモ。 コノ世ノナラヒ一。 角鸟鹿ハ。 カハリ候カ。 答。 タダオナシ事一。 尼ニナリテ。 百日精进ハヨク候カ。 答。 ヨシ一。 佛ツクリテ。 经ハカナラス具シ候ヘキカ。 答。 カナラス具スヘシトモ候ハス。 又具シテモヨシ一。 功德ハ身ノタフルホドト申候ハ。 マコトニテ候カ。 答。 沙汰ニヲヨヒ候ハス。 チカラノタフルホト一。 经ト佛ト。 カナラス一度ニスヘ候カ。 答。 サモ候ハス。 ヒトツツツモ一。 锡杖ハ。 カナラス诵スヘキカ。 答。 サナクトモ。 ソノイトマニ念佛一遍モ申ヘシ。 アマ法师コソアリク时。 ムシノタメニ诵シ候ヘ一。 イミノ日。 物マウデシ候ハイカニ。 答。 クルシカラス。 本命日ニモ一。 五逆十恶。 一念十念ニホロビ候カ。 答。 ウタガヒナク候一。 临终ニ。 善知识ニアヒ候ハズトモ。 日コロノ念佛ニテ往生ハシ候ヘキカ。 答。 善知识ニアハズトモ。 临终オモフ样ナラズトモ念佛サヘ申サハ往生スヘシ一。 诽谤正法ハ。 五逆ノツミニオホクマサレリト申候ハマコトニテ候カ。 答。 コレハイト人ノセヌ事ニテ候一。 死テ候ハンモノノカミハ。 ソリ候ヘキカ。 答。 カナラスサルマシ一。 心ニ妄念ノイカニモ思ハレ候ハ。 イカカシ候ヘキ。 答。 タダヨクヨク念佛ヲ申サセ给ヘ一。 ワカレウノ。 临终ノ物ノ具。 マヅ人ニカシ候ハイカカ候ヘキ。 答。 クルシカラス一。 五色ノイトヲウム事ハイカカ。 答。 オサナキモノニ。 ウマス一。 节アル杨枝ヲハツカハズ续带青带无文ノ带スルハイムト申候ハ。 答。 クルシカラス一。 服药ノワタハ。 アラヒ候ハザランハイカカ候。 答。 クルシカラス一。 ヨキ物ヲキ。 ワロキトコロニ居テ。 往生ネカヒ候ハイカカ。 答。 クルシカラス。 八斋戒ノ时コソ。 サハ候ハメ一。 月ノハバカリノ时。 经ヨミ候ハイカカ。 答。 クルシミアルヘシトモ见エス候一。 申ス事ノカナヒ候ハヌニ。 佛ヲウラミ申ハイカカ。 答。 ウラムヘカラス。 缘ニヨリ信ノアリナシニヨリテ。 利生ハアリ。 コノ世ノチノ世。 佛ヲタノムニハシカス一。 ヒルシシハ。 イヅレモ七日ニテ候カ。 又シシノ干タルハ。 イ见フカシト申候ハイカニ。 答。 ヒルモ香ウセナハ。 ハバカリナシ。 シシノヒタルニヨリテ。 イミフカシトイフ事ハヒガ事一。 月ノハバカリノアヒダ。 神ノ科ニ。 经ハクルシク候マジキカ。 答。 神ヤハバカルラン。 佛法ニハイマズ。 阴阳师ニトハセ给ヘ一。 子ウミテ。 佛神ヘマイル事。 百日ハバカリト申候ハ。 マコトニテ候カ。 答。 ソレモ佛法ニハ。 イマズ一。 法花经一品ヨミサシテ。 鱼クハズト申候ハイカニ。 答。 クルシカラス一。 ズズモタズ。 カケオビカケズシテ。 经ヲウケ候事ハイカニ。 答。 クルシカラス一。 斋ニマメアヅキノ御レウグハセズト申候ハ。 マコトニテ候カ。 答。 クルシカラス一。 ネテモサメテモ。 口アラハテ念佛申候ハンハ。 イカカ候ヘキ。 答。 クルシカラス一。 信施ヲウクルハ。 ツミニテ候カ。 答。 ツトメシテクフ僧ハクルシカラス。 セネハフカシ一。 神ノアタリノ物タフハ。 クチナハト申候ハイカニ。 答。 祢宜神主ハ。 ヒトヘニソノ身ニナルニコソ。 サラヌガ。 スコシクハンハオモカラジ一。 僧ノ物クヒ候モ。 ツミニテ候カ。 答。 ツミウルモ候。 エヌモ候。 佛ノモノ。 奉加结缘ノ物クフハ。 ツミ一。 大佛天王寺ナトノ边ニ居テ。 僧ノ物クヒテ。 后世トラントシ候人ハ。 ツミカ。 答。 念佛ダニ申サハ。 クルシカラス一。 斋スルアシタ。 御レウアマタニムカフハイカカ候。 答。 クルシカラス一。 斋ヲツトメラ见ソウツイカニ。 答。 クルシカラス一。 戒ヲタモチテ。 ノチ精进ハイク日シ候。 答。 イクカモ御心マカセ一。 听闻ハ功德ヲエ候カ。 答。 功ヲエ候一。 念佛ヲ行ニシタルモノガ。 物マウデハイカニ。 答。 クルシカラス一。 物マウデシテ。 经ヲ回向スベキニ。 经ヲハヨマデ。 念佛ヲ回向スル。 クルシカラスト申候ハイカニ。 答。 クルシカラス一。 ワガ心ザサヌ鱼ハ。 杀生ニテハ候ハヌカ。 答。 ソレハ杀生ナラス一。 服药ノズズハ。 アラヒ候ヘキカ。 答。 アラヒアラハス。 クルシカラス一。 千手药师ハ。 モノイマセ给フト申イカニ。 答。 サル事ナシ一。 六斋ニ。 ニラヒルイカニ。 答。 メサザランハヨク候。 一。 斋ノクヒ物ハ。 キヨクシ候ヘキカ。 答。 例ノ定行水モ候マジ。 カネテ精进モ候マジ。 ヒキイレモ。 タタノオリノニテ候ヘシ。 斋ノ诵文モ女房ハセズトモ。 タダ念佛ヲ申サセ给ヘ。 サシタル事アリテ。 斋ヲカキタラハ。 イツノ日ニテモセサセ给ヘ一。 三年オガミノ事。 シ候ヘキカ。 答。 サラズトモ候ナン一。 斋ノサバニハ。 菜ヲ具シ候ヘキカ。 斋ノ生饭ヲハ。 屋ノウヘニウチアゲ候ヘキカ。 カハラケニトリ候ヘキカ。 ワガヒキイレノサラニトリ候ヘキカ。 答。 イツレモ御心シタイ一。 女ノモノネタム事ハ。 ツミニテ候カ。 答。 世世ニ女トナル果报ニテ。 コトニ心ウキ事也一。 出家シ候ハネドモ。 往生ハシ候カ。 答。 在家ナガラ往生スル人オホシ一。 五色ノ糸ヲ。 アマタニキリテ。 人ニタマハンハ。 イカカ候ヘキ。 答。 キルベカラス一。 念佛ヲ申候ニ。 ハラノタツ心ノサマサマニ候。 イカガシ候ヘキ。 答。 散乱ノ心。 ヨニワロキ事ニテ候。 カマヘテ一心ニ申サセ给ヘ一。 カミツケナガラ。 オトコヲンナノ死候ハ。 イカニ。 答。 カミニヨリ候ハス。 タダ念佛ト见エタリ一。 尼ノ子ウミ。 オトコモツ事ハ。 五逆罪ホドト申。 マコトニテ候カ。 答。 五逆ホドナラネトモ。 オモク见エテ候一。 尼法师。 カミヲオホス。 ツミニテ候カ。 答。 三恶道ノ业ニテ候一。 经佛ナトウリ候ハ。 ツミニテ候カ。 答。 ツミフカク候一。 人ヲウリ候モ。 ツミニテ候カ。 答。 ソレモツミニテ候一。 精进ノ时ツメキラスト申。 又女ニカミソラセヌト申候。 イカニ。 答。 ミナヒガ事一。 ワレモ人モ。 サヱモンカク。 罪ニテ候カ。 答。 スゴサザランニハ。 ナニカ罪ニテ候ヘキ一。 酒ノイミ。 七日ト申候ハ。 マコトニテ候カ。 答。 サニテ候。 サレドモヤマヒニハ。 ユルサレテ候一。 鱼鸟クヒテハ。 イカケシテ。 经ハヨミ候ヘキカ。 答。 イカケシテヨム本体ニテ候。 セデヨムハ。 功德ト罪ト。 トモニ候。 タタシイカケセデモ。 ヨマヌヨリハヨムハヨク候一。 妻オトコ一ツニテ。 经ヨミ候ハン事。 イカケシ候ヘキカ。 答。 コレモオナシ事。 本体ハイカケシテヨムヘク候。 念佛ハセデモクルシカラス。 经ハイカケシテヨミ候ヘシ。 每日ヨミ候トモ一。 大根柚ハ。 ヲコナヒニハバカリ候ト申ハ。 イカニ。 答。 ハバカリナシ一。 尼ニナリタルカミ。 イカガシ候ヘキ。 答。 经ノ料纸ニスキ。 モシハ佛ノ中ニコソハコメ候ヘ一。 尼法师ノ绀ノキヌ着候ハイカニ。 答。 ヨニ罪ウル事ニテ候一。 物マウデシ候ハンニ。 男女カミアラヒ。 セメテハイタダキアラフト申候ハ。 マコトニテ候カ。 答。 イヅレモサル事候ハス一。 佛ヲウラムル事ハ。 アルマジキ事ニテ候ナ。 答。 イカサマニモ。 佛ヲウラムル事ナカレ。 信アルモノハ大罪スラ灭ス。 信ナキ者ハ小罪ダニモ灭セス。 ワガ信ノナキ事ヲハヅベシ一。 八专ニ。 物マウデセスト申ハ。 マコトニテ候カ。 答。 サル事候ハズ。 イツナランオリニモ。 佛ノ耳ニキカセ给ハヌ事ノ。 ナジカ候ヘキ一。 炙治ノ时物マウデセズ。 ソノオリノ着物モ。 スツルト申候ハ。 答。 コレモ又キハメタルヒカ事ニテ候。 タヽ炙治ヲイタハリテ。 アリキナトヲセヌ事ニテコソ候ハ。 炙治ノイミアル事候ハス一。 ヒルシシクヒテ。 三年ガウチニ死候人ハ。 往生セズト申候ハ。 マコトニテ候ヤラン。 答。 コレ又キハメタルヒガ事ニテ候。 临终ニ五辛クヒタル者ヲハヨセズト申タル事ハ候ヘトモ。 三年マテイム事ハオホカタ候ハヌ也一。 厄病ヤミテ死ヌル者。 子ウミテ死ヌル者ハ。 ツミト申候ハイカニ。 答。 ソレモ念佛申セハ往生シ候一。 子ノ孝养オヤノスルハ。 ウケズト申候ハイカニ。 答。 ヒガ事ナリ一。 产ノイミイクカニテ候ソ。 又イミモイクカニテ候ソ。 答。 佛教ニハ。 イミトイフ事候ハス。 世间ニハ产ハ七日。 又三十日ト申ゲニ候。 イミモ五十日ト申ス。 御心マカセニ候一。 没后ノ佛经シヲク事ハ。 一定スヘク候カ。 答。 一定ニテ候。 スヘク候一。 所作カキテシイレ。 カネテカカンスルヲ。 サシヅシ候ハイカニ。 答。 シイルルハクルシカラス。 カネテハ懈怠也一。 出家ハ。 ワカキトオヒタルト。 イヅレカ功德ニテ候。 答。 老テハ功德バカリエ候。 ワカキハナヲメテタク候一。 佛ニ花マイラスル诵文。 御ランノタメニマイラセ候。 答。 コレセンナシ。 念佛ヲ申サセ给ヘ一。 イミノ者ノ。 モノヘマイリ候事ハ。 アシク候カ。 答。 クルシカラス一。 物マウテシテ。 カヘサニワガモトヘ。 返ラヌ事ハアシク候カ。 又鱼鸟ニヤガテミダレ候事イカニ。 答。 熊野ノホカハクルシカラス一。 斋ノオリノ诵文ハ。 カクシ候ヘシト申候。 御ランノタメニマイラセ候。 答。 斋ノオリモ。 タダ念佛ヲ申サセ给ヘ。 女房ハ诵文セズトモ一。 女房ノ物ネタミノ事。 サレハツミフカク候ナ。 答。 タダヨクヨク一心ニ念佛ヲ申サセ给ヘ一。 桐ノハイ。 カミニツクルハ。 佛神ニ申事ノカナハヌト申候ハ。 マコトニテ候カ。 答。 ソラ事ナリ一。 物ヘマイリ候精进。 三日トイフ日マイリ候フキカ。 四日ノツトメデカ。 答。 三日ノツトメデマイル一。 物コモリシテ候ニ。 三日トオモヒ候ハンハ四日ニナシテイデ。 七日トオモヒテ候ハンハ八日ニナシテイデ候ヘキカ。 答。 ソレハ世ノ人ノセンヨウニ一。 ズスニ。 サクラクリ。 イムト申候ハイカニ。 答。 サル事候ハス一。 法师ノツミハ。 コトニフカシト申候ハ。 答。 トリワキ候ハス一。 现世ヲイノリ候ニ。 シルシノ候ハヌ人ハイカニ候ゾ。 答。 现世ヲイノルニ。 シルシナシト申事。 佛ノ御ソラコトニハ候ハス。 ワガ心ノ说ノコトクセヌニヨリテシルシナキ事ハ候也。 サレハヨクスルニハミナシルシハ候也。 观音ヲ念スルニモ。 一心ニスレハシルシ候。 モシ一心ナケレハシルシ候ハス。 ムカシノ缘アツキ人ハ。 定业スラナヲ转ズ。 ムカシモイマモ缘アサキ人ハ。 チリハカリノクルシミニダニモシルシナシト申テ候也。 佛ヲウラミオホシメスヘカラス。 タダコノ世。 ノチノ世ノタメニ佛ニツカヘンニハ。 心ヲ至シ。 实ヲハゲム事。 コノ世モオモフ事カナヒ。 ノチノ世モ净土ニムマルル事ニテ候也。 シルシナクハ。 ワカ心ヲハヅヘシ建仁元年十二月十四日。 ケザンニイリテ。 トヒマイラスル事一。 临终ノ时不净ノモノノ候ニハ。 佛ノムカヘニワタラセ给ヒタルモ。 カヘラセ给フト申候ハ。 マコトニテ候カ。 答。 佛ノムカヘニオハシマスホドニテハ。 不净ノモノアリトイフトモ。 ナジカハカヘラセ给ヘキ。 佛ハキヨキキタナキノ沙汰ナシ。 タダ念佛ゾヨカルヘキ。 キヨクトモ念佛申サザランニハ益ナシ。 万事ヲステテ念佛ヲ申スヘシ。 证据ノミヲホカリコレハ御文ニテタツネ申ス一。 家ノウチノモノノシタシキウトキヲキラハス。 往生ノタメトオモヒテ。 クヒ物キモノタマハンハ。 佛ニ供养セントオナシ事ニテ候カ。 答。 シタシキウトキヲエラハス。 往生ノタメトオホシメシテ。 物タビオハシマサン。 メテタキ功德ニテ候。 御ツカヒニヨクヨク申候ヌ一。 破戒ノ僧。 愚痴ノ僧。 供养センモ功德ニテ候カ。 答。 破戒ノ僧。 愚痴ノ僧ヲ。 スヱノ世ニハ。 佛ノコトクタトムヘキニテ候也。 コノ御ツカヒニ申候ヌ。 キコシメシ候ヘコノ御コトハハ。 上人ノマサシキ御手也。 アミタ经ノウラニヲシタリ见参ニイリテウケ给ハル事一。 每日ノ所作ニ。 六万十万ノ数遍ヲ。 ススヲクリテ申候ハント。 二万三万ヲズスヲタシカニヒトツツツ申候ハント。 イツレカヨク候ヘキ。 答。 凡夫ノナラヒ。 二万三万アツトモ如法ニハカナヒガタカラン。 タダ数遍ノオホカランニハスグヘカラス。 名号ヲ相续センタメ也。 カナラズシモカズヲ要トスルニハアラス。 タタツネニ念佛センガタメナリ。 カズヲサタメヌハ懈怠ノ因缘ナレハ。 数遍ヲススムルニテ候一。 真言ノ阿弥陀ノ供养法ハ。 正行ニテ候ヘキカ。 答。 佛体ハ一ツニ似タレトモ。 ソノ意不同ナリ。 真言教ノ弥陀ハ。 コレ己心ノ如来。 ホカヲタズヌヘカラス。 コノ教ノ弥陀ハ。 コレ法藏比丘ノ成佛也。 西方ニオハシマスユヘニ。 ソノ意オホキニコトナリ一。 ツネニ恶ヲトトメ。 善ヲツクルヘキ事ヲオモハヘテ念佛申候ハント。 タダ本愿ヲタノムバカリニテ。 念佛ヲ申候ハント。 イツレカヨク候ヘキ。 答。 废恶修善ハ。 诸佛ノ通戒ナリ。 シカレトモ。 当世ノワレラハ。 ミナソレニハソムキタル身ナレハ。 タダヒトヘニ。 别意弘愿ノムネヲフカク信ジテ。 名号ヲトナヘサセ给ハンニスギ候マジ。 有智无智。 持戒破戒ヲキラハス。 阿弥陀ホトケハ来迎シ给事ニテ候ナリ。 御意エ候ヘ上人ト明遍トノ问答明遍问タテマツリテノ给ハク。 末代恶世ノワレラガヤウナル罪浊ノ凡夫。 イカニシテカ生死ヲハナレ候ヘキ上人答テノ给ハク。 南无阿弥陀佛ト申シテ。 极乐ヲ期スルバカリコソ。 シエツヘキ事ト存シテ候ヘ僧都ノイハク。 ソレハ形ノ样ニ。 サ候ヘキカト存シテ候。 ソレニトリテ。 决定ヲセン料ニ申ツルニ候。 ソレニ念佛ハ申候ヘトモ。 心ノチルヲハイカガシ候ヘキ上人答テイハク。 ソレハ源空モチカラヲヨビ候ハス僧都ノイハク。 サテソレヲハイカガシ候ヘキ上人ノイハク。 チレドモ名ヲ称スレハ。 佛ノ愿力ニ乘ジテ。 往生スベシトコソ意エテ候ヘ。 タダ诠ズルトコロ。 オホラカニ念佛ヲ申候ガ第一ノ事ニテ候也僧都ノイハク。 カウ候カウ候。 コレウケ给ハリニマイリツルニ候ト(コレヨリ前后ニハ。 イササカモ词ナクテイテラレニケリ)上人又僧都退出ノ后。 当座ノヒジリタチニカタリテノ给ハク。 欲界散地ニムマレタルモノハミナ散心アリ。 タトヘハ人界ノ生ヲウケタル物ノ。 目鼻ノアルガコトシ。 散心ヲステテ往生セントイハン事。 ソノコトハリシカルヘカラス。 散心ナガラ念佛申スモノカ往生スレハコソ。 メテタキ本愿ニテハアレ。 コノ僧都ノ念佛申セドモ。 心ノチルヲハイカガスヘキト不审セラレツルコソ。 イハレズオホユレト(云云)诸人传说ノ词(御歌附)隆宽律师ノイハク。 法然上人ノノ给ハク。 源空モ念佛ノ外ニ。 每日ニ阿弥陀经ヲ三卷ヨミ候キ。 一卷ハ唐。 一卷ハ吴一卷ハ训ナリ。 シカルニコノ经ニ诠スルトコロ。 タダ念佛申セトコソトカレテ候ヘハ。 イマハ一卷モヨミ候ハス。 一向念佛ヲ申候也ト。 隆宽(每日ニ阿弥陀经四十八卷ヨマレキ)スナハチ意エテ。 ヤガテ阿弥陀经ヲサシヲキテ。 念佛三万遍ヲ申シキト(进行集ヨリイテタリ云云)乘愿上人ノイハク。 アル人问テイハク。 色相观ハ。 观经ノ说也。 タトヒ称名ノ行人ナリトイフトモ。 コレハ观ズヘク候カイカン上人答テノ给ハク。 源空モハシメハサルイタズラ事ヲシタリキ。 イマハシカラス。 但信ノ称名也ト(授手印决答ヨリイデタリ)又人目ヲカザラスシテ。 往生ノ业ヲ相续スレハ。 自然ニ三心ハ具足スル也。 タトヘハ苇ノシゲキ池ニ。 十五夜ノ月ノヤトリタルハ。 ヨソニテハ月ヤトリタリトモ见エネトモ。 ヨクヨクタチヨリテミレハ。 アシマヲワケテヤドルナリ。 妄念ノアシハシゲケレトモ。 三心ノ月ハヤドル也。 コレハ故上人ノツネニタトヘニオホセラレシ事也ト(カノ二十八问答ヨリイデタリ)アル时又ノ给ハク。 アハレコノタビシオホセハヤナト。 ソノ时乘愿申サク。 上人ダニモカヤウニ不定ゲナルオホセノ候ハンニハ。 マシテソノ余ノ人ハイカカ候ヘキト。 ソノ时上人ウチワラヒテノ给ハク。 莲台ニノランマデハ。 イカデカコノオモヒハタエ候ヘキト(闲亭问答集ヨリイデタリ)信空上人ノイハク。 アル时上人ノ给ハク。 净土ノ人师オホシトイヘトモ。 ミナ菩提心ヲススメテ。 观察ヲ正トス。 タタ善导一师ノミ。 菩提心ナクシテ。 观察ヲモテ称名ノ助业ト判ス。 当世ノ人善导ノ意ニヨラスハ。 タヤスク往生ヲウヘカラス。 昙鸾道绰怀感等。 ミナ相承ノ人师ナリトイヘトモ。 义ニヲイテハイマタカナラスシモ一准ナラス。 ヨクヨクコレヲ分别スヘシ。 コノムネヲワキマヘズハ。 往生ノ难易ニヲイテ存知シカタキ物也トアル时问テイハク。 智慧ノモシ往生ノ要事トナルヘクハ。 正直ニオホセヲカウフリテ。 修学ヲイトナムヘシ。 又タダ称名不足アルヘカラスハ。 ソノムネヲ存スヘク候。 タタイマノオホセヲ如来金言ト存ヘク候。 答テイハク。 往生ノ业ハ。 コレ称名トイフ事释文分明也。 有智无智ヲキラハストイフコトハリマタ显然也。 シカレハ。 往生ノタメニハ称名足ヌトス。 学问ヲコノマントオモハンヨリハ。 タタ一向念佛シテ往生ヲトグヘシ。 弥陀观音势至ニアヒタテマツラン时。 イヅレノ法文カ达セザラン。 カノクニノ庄严。 昼夜朝暮ニ甚深ノ法门ヲトク也。 但シ念佛往生ノムネヲシラザラン程ハ。 コレヲ学スヘシ。 モシコレヲシリナハ。 イクバクナラサル智慧ヲモトメテ。 称名ノイトマヲサマタグヘカラスアル时问テイハク。 人オホク持斋ヲススム。 コノ条イカン。 答テノ给ハク。 尼法师ノ食ノ作法ハ。 モトモシカルヘシトイヘトモ。 当世ハ机スデニヲトロヘタリ。 食スデニ减シタリ。 コノ分际ヲモテ一食セハ。 心ヒトヘニ食事ヲオモヒテ念佛シヅカナラジ。 菩提心经ニイハク。 食菩提ヲサマタケズ。 心ヨク菩提ヲサマタグトイヘリ。 ソノウヘハ自身ヲアヒハカラフヘキナリトアル时问テイハク。 往生ノ业ニヲイテハオモヒサタメヲハリヌ。 タタシ一期ノ身ノアリサマヲハ。 イカヤウニカ存ジ候ヘキ。 答テノ给ハク。 僧ノ作法ハ大小ノ戒律アリ。 シカリトイヘトモ末法ノ僧コレニシタガハス。 源空コレヲイマシムトモ。 タレノ人カコレニシタガフヘキ。 タタ诠スルトコロハ。 念佛ノ相续スルヤウニアヒハカラフヘシ。 往生ノタメニハ。 念佛ステニ正业也。 コノムネヲマモリテ。 アヒハゲムヘキナリアル人问テイハク。 ツネニ废恶修善ノムネヲ存シテ念佛スルト。 ツネニ本愿ノムネヲオモヒテ念佛スルトイツレカスグレテ候。 答テノ给ハク。 废恶修善ハ。 コレ诸佛ノ通诫ナリトイヘトモ。 当世ノワレラコトコトク违背セリ。 若别意ノ弘愿ニ乘ゼスハ。 生死ヲハナレカタキモノカアル人问テイハク。 称名ノ时心ヲホトケノ相好ニカケン事。 イカヤウニカ候ヘキ。 答テノ给ヘク。 シカラス。 タタ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トオモフハカリ也。 ワレラガ分际ヲモテ。 佛ノ相好ヲ观ストモ。 サラニ如说ノ观ニハアラジ。 タダフカク本愿ヲタノミテ。 口ニ名号ヲトナフルコノ一事ノミ假令ナラザル行也アル人问テイハク。 善导本愿ノ文ヲ释シ给フニ。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ノ安心ヲ略シタマフ事。 ナニ心カアルヤ。 答テノ给ハク。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トシリヌレハ。 自然ニ三心ヲ具足スルユヘニ。 コノコトハリヲアラハサンガタメニ略シ给ヘル也アル人问テイハク。 每日ノ所作ニ。 六万十万等ノ数遍ヲアテテ不法ナルト。 二万三万ノ数遍ヲアテテ如法ナルト。 イヅレヲカ正トスヘキ。 答テノ给ハク。 凡夫ノナラヒ二万三万ヲアツトイフトモ。 如法ノ义アルヘカラス。 タダ数遍ノオホカランニシカズ。 诠ズルトコロ心ヲシテ相续セシメンガタメ也。 カナラズシモカズヲ沙汰スルヲ要トスルニハアラス。 タダ常念ノタメナリ。 数遍ヲサダメツルハ懈怠ノ因缘ナルカユヘニ。 数遍ヲススムル也アル人问テイハク。 上人ノ御房ノ申サセタマフ御念佛ハ。 念念ゴトニホトケノ御意ニアヒカナヒ候ラントオボエ候。 智者ニテマシマセハ。 クハシク名号ノ功德ヲモシロシメシ。 アキラカニ本愿ノヤウヲモ御意アルガユヘニト。 答テノ给ハク。 ナンヂ本愿ヲ信ズル事マダシカリケリ。 弥陀如来ノ本愿ノ名号ハ。 木コリクサカリ。 ナツミミヅクミノタグヒゴトキノモノノ。 内外トモニカケテ。 一文不通ナルガ。 トナフレハカナラスムマレナント信ジテ。 真实ニ欣乐シテ。 ツネニ念佛申ヲ最上ノ机トス。 モシ智慧ヲモテ生死ヲハナルヘクハ。 源空ナンゾ圣道门ヲステテコノ净土门ニオモムクベキ。 マサニシルヘシ圣道ノ修行ハ。 智慧ヲキハメテ生死ヲハナレ。 净土门ノ修行ハ。 愚痴ニカヘリテ极乐ニムマルト(已上信空上人ノ传说ナリ进行集ヨリイデタリ)信空上人又イハク。 先师法然上人アサユフヲシヘラレシ事也。 念佛申ニハマタク样モナシ。 タダ申セハ极乐ニムマルトシリテ。 心ヲ至シテ申セハマイル事也。 モノヲシラヌウヘニ。 道心モナク。 イタツラニユヘナキコトヲイフ也。 サイハン口ニテ。 阿弥陀佛ヲ一念十念ニテモ申セカシト候ヒシ事也。 又御往生ノ后。 三井寺ノ住心房ト申ス学生。 ヒジリニ。 ユメノウチニ问レテモ。 阿弥陀佛ハマタク风情モナク。 タタ申ス事也ト答ヘラレタリト。 大谷ノ月忌ノ导师セラルトテ。 オホクノ人ノ中ニテ说法ニセラレ候キト(白川消息ヨリイデタリ)辨阿上人ノイハク。 故上人ノ给ハク。 ワレハコレ乌子モキザルオトコ也。 十恶ノ法然房カ念佛シテ往生セントイヒテ居タル也。 又愚痴ノ法然房ガ念佛シテ往生セントイフ也。 安房ノ助トイフ一文不通ノ阴阳师カ申ス念佛ト。 源空カ念佛トマタクカハリメナシト(物语集ニイデタリ)アル时问テイハク。 上人ノ御念佛ハ智者ニテマシマセハ。 ワレラガ申ス念佛ニハマサリテゾオハシマシ候ラントオモハレ候ハ。 ヒガ事ニテ候ヤランソノ时上人御气色アシクナリテオホセラレテイハク。 サバカリ申ス事ヲ用ヒ给ハヌ事ヨ。 モシワガ申ス念佛ノ样风情アリテ申候ハハ。 每日六万遍ノツトメムナシクナリテ。 三恶道ニオチ候ハン。 マタクサル事候ハスト。 マサシク御誓言候シカハ。 ソレヨリ辨阿ハイヨイヨ念佛ノ信心ヲ思ヒサダメタリキ(同集)又人ゴトニ。 上人ツネニノ给シハ。 一丈ノホリヲコヘントオモハン人ハ。 一丈五尺ヲコヘントハゲムヘシ。 往生ヲ期セン人ハ。 决定ノ信ヲトリテアヒハケムヘキ也。 ユルクシテハカナフヘカラスト(同集)又上人ノノ给ハク。 念佛往生ト申ス事ハ。 モロコシワガ朝ノ。 モロモロノ智者タチノ沙汰シ申サルル观念ノ念佛ニモアラス。 又学问ヲシテ念佛ノ心ヲサトリトホシテ申ス念佛ニモアラス。 タタ极乐ニ往生センカタメニ南无阿弥陀佛ト申テウタカヒナク往生スルソトオモヒトリテ申スホカニ。 别ノ事ナシ。 タタシ三心ソ四修ソナト申ス事ノ候ハ。 ミナ南无阿弥陀佛ニテ决定シテ往生スルソトオモフウチニオサマレリ。 タタ南无阿弥陀佛ト申セハ。 决定シテ往生スル事ナリト信シトルヘキ也。 念佛ヲ信セン人ハ。 タトヒ一代ノ御ノリヲヨクヨク学シキハメタル人ナリトモ。 文字一モシラヌ愚痴钝根ノ不觉ノ身ニナシテ。 尼入道ノ无智ノトモカラニワガ身ヲオナシクナシテ。 智者ノフルマヒセズシテ。 タタ一向ニ南无阿弥陀佛ト申テゾカナハンズナト(同集)又上人ノノ给ハク。 源空カ目ニハ。 三心モ南无阿弥陀佛。 五念モ南无阿弥陀佛。 四修モ南无阿弥陀佛ナリト(授手印ニイデタリ)又上人カタリテノ给ハク。 世ノ人ハ。 ミナ因缘アリテ道心ヲハヲコス也。 イハユル父母兄弟ニワカレ。 妻子朋友ニハナルル等也。 シカルニ源空ハ。 サセル因缘モナクシテ法尔法然ト道心ヲヲコスルユヘニ。 师匠名ヲサヅケテ法然トナヅケ给ヒシ也。 サレハ出离ノ志シイタリテフカカリシアイタ。 モロモロノ教法ヲ信ジテ。 モロモロノ行业ヲ修ス。 ヲヨソ佛教オホシトイヘトモ。 诠スルトコロ戒定慧ノ三学ヲハスギズ。 イハユル小乘ノ戒定慧。 大乘ノ戒定慧。 显教ノ戒定慧。 密教ノ戒定惠ナリ。 シカルニワガコノ身ハ。 戒行ニヲイテ一戒ヲモタモタズ。 禅定ニヲイテ一モコレヲエス。 智慧ニヲイテ断惑证果ノ正智ヲエス。 コレニヨテ戒行ノ人师释シテイハク。 尸罗清净ナラサレハ。 三昧现前セズトイヘリ。 又凡夫ノ心ハ物ニシタガヒテウツリヤスシ。 タトフルニサルノコトシ。 マコトニ散乱シテウゴキヤスク。 一心シヅマリガタシ。 无漏ノ无智ナニニヨリテカヲコランヤ。 モシ无漏ノ智剑ナクハ。 イカテカ恶业烦恼ノキヅナヲタタムヤ。 恶业烦恼ノ绊ヲ断セスハ。 何ソ生死系缚ノ身ヲ解脱スル事ヲエンヤカナシキカナカナシキカナイカカセンイカカセンココニワガゴトキハ。 スデニ戒定慧ノ三学ノウツハモノニアラズ。 コノ三学ノ外ニワガ心ニ相应スル法门アリヤ。 ワカ身ニタヘタル修行ヤアルト。 ヨロツノ智者ニモトメ。 モロモロノ学者ニトフラヒシニ。 ヲシユル人モナク。 シメストモカラモナシ。 シカルアヒタナゲキナゲキ经藏ニイリ。 カナシミカナシ圣教ニムカヒテテヅカラミツカラヒラキテミシニ。 善导和尚ノ观经ノ疏ニイハク。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トイフ文ヲ见得テ后。 ワレラガコトキノ无智ノ身ハ。 ヒトヘニコノ文ヲアフキ。 モハラコノコトハリヲタノミテ。 念念不舍ノ称名ヲ修シテ决定往生ノ业因ニソナフヘシ。 タダ善导ノ遗教ヲ信スルノミニアラス。 又アツク弥陀ノ弘愿ニ顺ゼリ。 顺彼佛愿故ノ文フカクタマシヰニソミ。 心ニトトメタル也。 ソノノチ惠心ノ先德ノ往生要集ノ文ヲヒラクニ。 往生之业念佛为本トイヒ。 又惠心ノ妙行业记ノ文ヲミルニ。 往生之业念佛为先トイヘリ。 觉超僧都。 惠心僧都ニトヒテノ给ハク僧都所行ノ念佛ハコレ事ヲ行ストヤセン。 コレ理ヲ行ストヤセント。 惠心コタヘテノ给ハク。 心万境ニサヘキル。 ココヲモテワレタタ称名ヲ行スル也。 往生ノ业ニハ称名モトモタレリ。 コレニヨテ一生ノ中ノ念佛。 ソノカズヲガンガヘタルニ。 二十俱胝遍也トノ给ヘリ。 シカレハ则源空ハ。 大唐ノ善导和尚ノヲシヘニシタガヒ本朝ノ惠心ノ先德ノススメニマカセテ。 称名念佛ノツトメ。 长日六万遍也。 死期ヤウヤクチカヅクニヨテ。 又一万遍ヲクハヘテ。 长日七万遍ノ行者ナリト(彻选择ニイデタリ)禅胜房ノイハク。 上人オホセラレテノタマハク。 今度ノ生ニ念佛シテ。 来迎ニアヅカランウレシサヨトオモヒテ。 踊跃欢喜ノ心ノヲコリタラン人ハ。 自然ニ三心ハ具足シタリトシルヘシ。 念佛申ナカラ后世ヲナゲク程ノ人ハ。 三心不具ノ人也。 モシ欢喜スル心イマタヲコラスハ。 渐渐ニヨロコビナラフヘシ。 又念佛ノ相续セラレン人ハ。 ワレ三心具シタリトシルヘシ(念佛问答集ニイデタリ)又イハク往生ノ得否ハ。 ワカ心ニウラナヘ。 ソノ占ノ样ハ。 念佛ダニモヒマナク申サレハ。 往生ハ决定トシレ。 モシ疏相ナラハ。 顺次ノ往生ハカナフマシトシレ。 コノ占ヲシテワカ心ヲハゲマシ。 三心ノ具スルト。 具セザルトヲモシルヘシ(同集)又イハク。 タトヒ念佛センモノ。 十人アランカ中ニ九人ハ临终アシクテ往生セズトモ。 ワレ一人ハ决定シテ念佛往生セントオモフヘシ(同集)又イハク。 自身ノ罪恶ヲウタガヒテ往生ヲ不定ニ思ハンハ。 オホキナルアヤマリ也。 サレバトテフテカカリテワロカラントニハアラス。 本愿ノ手ヒロク。 不思议ナル道理ヲ心エンガタメ也。 サレバ念佛往生ノ义ヲ。 フカクモ。 カタクモ申サン人ハ。 ツヤツヤ本愿ノ义ヲシラザル人ト心得ヘシ。 源空ガ身モ。 捡校别当トモガ位ニテソ往生ハセンスル。 モトノ法然房ニテハ往生ハエセジ。 サレハトシコロナラヒアツメタル智慧ハ。 往生ノタメニハ要ニモタツヘカラス。 サレトモナラヒタルカヒニハ。 カクノコトクシリタルハハカリナキ事也(同集)又イハク。 本愿ノ念佛ニハ。 ヒトリダチヲセサセテ助ヲササヌ也。 助サス程ノ人ハ。 极乐ノ边地ニムマル。 スケト申スハ。 智慧ヲモ助ニサシ。 持戒ヲモスケニサシ。 道心ヲモ助ニサシ。 慈悲ヲモスコニサス也。 ソレニ善人ハ善人ナカラ念佛シ。 恶人ハ恶人ナカラ念佛シテ。 タダムマレツキノママニテ。 念佛スル人ヲ念佛ニスケササヌトハ申ス也。 サリナカラモ恶ヲアラタメテ善人トナリテ念佛セン人ハ。 ホトケノ御意ニカナフヘシ。 カナハヌ物ユヘニ。 トアランカクアラントオモヒテ。 决定ノ心ヲコラヌ人ハ。 往生不定ノ人ナルヘシ(同集)又イハク。 法尔道理トイフ事アリ。 ホノホハソラニノホリ。 水ハクダリサマニナガル。 果子ノ中ニスキ物アリ。 アマキ物アリ。 コレラハミナ法尔道理也。 阿弥陀ホトケノ本愿ハ。 名号ヲモテ罪恶ノ众生ヲミチビカントチカヒ给タレハ。 タダ一向ニ念佛ダニモ申セハ。 佛ノ来迎ハ。 法尔道理ニテソナハルヘキナリ(同集)又イハク。 现世ヲスグヘキ样ハ。 念佛ノ申サレン样ニスグヘシ。 念佛ノサマタゲニナリヌヘクハ。 ナニナリトモヨロヅヲイトヒステテ。 コレヲトトマヘシ。 イハク。 ヒジリテ申サレズハ。 メヲマウケテ申ヘシ。 妻ヲマウケテ申サレスハ。 ヒシリニテ申スヘシ。 住所ニテ申サレスハ。 流行シテ申スヘシ。 流行シテ申サレスハ。 家ニ居テ申スヘシ。 自力ノ衣食ニテ申サレスハ。 他人ニタスケラレテ申ヘシ。 他人ニタスケラレテ申サレスハ。 自力ノ衣食ニテ申ヘシ。 一人シテ申サレスハ。 同朋トトモニ申ヘシ。 共行シテ申サレスハ。 一人笼居テ申スヘシ。 衣食住ノ三ハ。 念佛ノ助业也。 コレスナハチ自身安稳ニシテ念佛往生ヲトゲンガタメニハ。 何事モミナ念佛ノ助业也。 三途ヘカヘルヘキ事ヲスル身ヲダニモステガタケレハ。 カヘリミハククムゾカシ。 マシテ往生程ノ大事ヲハケミテ。 念佛申サン身ヲハ。 イカニモイカニモハククミタスクヘシ。 モシ念佛ノ助业トオモハスシテ身ヲ贪求スルハ。 三恶道ノ业トナル。 极乐往生ノ念佛申サンガタメニ。 自身ヲ贪求スルハ。 往生ノ助业トナルヘキナリ。 万事カクノコトシト(同集)沙弥道遍カタリテイハク。 故上人オホセラレテイハク。 往生ノタメニハ念佛第一ナリ。 学问スヘカラス。 タタシ念佛往生ヲセン程ハコレヲ学スヘシ(宗要集ニイデタリ)御歌阿弥陀佛トイフヨリホカハツノクニノナニハノ事モアシカリヌヘシ千トセフルコマツノモトヲスミカニテアミタホトケノムカヘヲソマツイケノミツ人ノココロニニタリケリニコリスム事サタメナケレハムマレテハマツオモヒテンフルサトニチキリシトモノフカキマコトヲアミタフツト申スハカリヲツトメニテ净土ノ庄严见ルソウレシキシハノ户ニアケクレカカルシラ云ヲイツムラサキノイロトミナサン露ノ身ハココカシコニテキエヌトモ心ハオナシハナノウテナソ阿弥陀佛ト十コヱナヘテマトロマンナカキネムリニナリモコソスレ月カケノイタラヌサトハナケレトモナカムル人ノココロニソスム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十五 发布时间:2025-05-16 08:06:2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0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