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宗之特色 内容: 净土宗之特色简介:所谓特色,即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 辨识事物,必须把握其特色,不然就会张冠李戴,产生错误;修学净土,也必须掌握净土宗的特色,不然就会圣净不分,失去往生。 净土宗有无特色? 很显然,若无特色,则净土一宗不能成立。 净土宗有何特色? 当代净土宗眼慧净法师,根据净土三经及相承祖释,提炼为四句话、十六个字,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准确、简练、系统、明了,独显弥陀救度,超胜余佛净土,不共圣道诸宗,至简易、至高深、至稳当、至快捷,万机不漏,一生速成;可谓握一宗咽喉,通法门幽关,除行人恐惧,畅往生达道。 前二句为根本纲宗,后二句明今生胜益;又前一句为因行,后三句为果益。 根本自摄枝末,因行必招果益,故四句可收为二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又可收入一句「本愿称名」。 本愿,明教理;称名,明行法;凡夫,明摄机;入报,明果益。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明净土宗之「机、教、行、益」,即:造罪凡夫,以弥陀本愿不虚故,称名愿生,皆得往生真实无漏极乐报土。 而且是平生之时圆满达成往生之业,不待临终;于此世间即获不退转之果位,非至极乐。 本愿称名:圣道诸宗以众生心性为体,悟明心性为宗;净土一宗以本愿名号为体,称名往生为宗,故「本愿称名」为净土宗不共圣道诸宗之特色。 又余佛净土虽也劝往生,但未闻有称名往生之本愿,弥陀一佛独发称名往生之本愿,故「本愿称名」为净土宗超胜余佛净土之特色。 凡夫入报:依圣道诸宗修习,必须登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前至诸佛报土;他方净土虽不乏高妙报土,然而一切决非罪障凡夫可至之处。 今净土一宗,凡夫称名,仗阿弥陀佛愿力,得生极乐最妙报土,证同弥陀,故此「凡夫入报」即为圣道诸宗所无、他方净土未闻之特色。 平生业成:圣道修行,仗自力累积之功,有渐次断证之位,初果圣人尚需七次往返天上人间,而后业成解脱,不受后有。 今净土宗,任何罪重之人,只此一生,决定往生,生死了办,不再轮回。 然而如果是必须累积一生勤行,直到临终见佛来迎,方才往生业成,仍然不免圣道自力的色彩,往生存有不确定的因素。 今说「平生业成」,不说「一生业成」,即是在平时一生之任何时候,皆是往生业成之时。 因本愿称名,往生仗佛愿力;佛愿力成故,众生往生之业已由佛边完成;佛边已成故,何时众生信受称名,实时乘佛愿力,往生之业达成,不待临终。 如果直到临终,才信受弥陀愿力,即于临终一念往生业成。 可知平生业成从机边含「临终一念业成」与「平生念念业成」两种状况,而从法边则是「弥陀愿力业成」。 任何人、任何时,信受称名,往生之业当体成就,业成不坏故,自然念念称名有相续之功,声声往生无不定之虑,故说「正定之业」、「万修万人去」、「遇无空过者」,独成净土宗之特色。 现生不退:于圣道修行,不退转位乃是极艰、极难、极重、极要、极尊、极大之事,非敢率尔轻谈,妄自期许,要须生生正见不失,勇猛精修,历一大阿僧祗劫才可达致,何况长劫疲劳苦修过程中,退道者如大海水之多,进步者只毛滴水之少;舍利弗以六住菩萨之位,尚以乞眼因缘退心,余者可知。 今净土宗,凡夫罪人,但以本愿称名一法,尽获弥陀因中万行果上万德,圆满成佛所需一切功德,于娑婆界登不退位,以烦恼身入圣众数。 如此教理,圣道诸宗所绝无,十方世界所仅有,独成净土宗之特色。 如此重要而鲜明之特色,虽然本含于佛经祖释之中,因未经明眼善知识提纯精炼,古今行人多忽略而过,如盲然不知。 今慧净法师将之系统归纳整理,鲜明提出,一一出示经文祖释为证,普令见闻之人耳目悉得开明,可谓于净土宗教理建设有着巨大的贡献,而对无量往生行人有着莫大的帮助,必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净土宗之特色》前言所谓「特色」,即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 净土宗之特色,即是净土宗特有之教义判释,为不共圣道诸宗,超胜余佛净土,而能纯粹彻底彰显「弥陀救度」之法门者。 其理论根据即是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名为「念佛往生愿」;此愿为愿中之王,根本之愿,以总为别,独称「本愿」。 一切善恶凡夫,只要称名念佛,自然乘佛本愿;现生永被弥陀光明摄取不舍,命终直入弥陀报土速证佛果。 故得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已非娑婆凡夫,已是极乐圣数。 不假万行回向,横超品位阶级;胜易圆顿,不可思议;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具体言之,开为四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本宗之「传承」,完全依据净土宗之大成者──唐朝高僧善导大师。 「本愿称名」之义,善导大师《观经疏》(《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一七页)结论言: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凡夫入报」之义,善导大师《观经疏》(《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五页)以问答释言: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义,善导大师《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第四三七页)以偈直言: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自具「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理。 谨恭录「经文」、「祖释」为证,并附「补充说明」于后净土宗之特色──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一、本愿称名(十五则)经文1. 《大经》「本愿文」(第十八愿)(《大经》第二五页):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祖释2. 善导大师《观经疏》「本愿释」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一页):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3.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本愿释」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五四页):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4.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本愿释」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三九页):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经文5. 《大经》「本愿偈」(《大经》第六四页):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6. 《观经》「本愿称名」之文(《三经读本》第一六七页):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7. 《观经》「付嘱称名」之文(《三经读本》第一七○页):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8. 《小经》「本愿称名」之文(《三经读本》第一七八页):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祖释9. 龙树菩萨《易行品》「本愿称名」之文(《易行品要义》第一三页):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10. 天亲菩萨《往生论》「本愿偈」(《论注要义》第七页):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11. 善导《观经疏》「本愿称名」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一七页):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12.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本愿称名」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二九页):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13.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本愿称名」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三八页):得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 14. 法照大师《五会赞》「本愿称名」之偈: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愚;一切众生皆度脱,称名即得罪消除。 15. 法然上人《选择集》「本愿称名」之文:弥陀如来为普摄于一切,不以诸行为往生本愿,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也。 (《法然上人全集》第三○页)本愿意唯在众生,专称弥陀名,而本愿中更无余行。 (《法然上人全集》第三六页)称名念佛是彼佛本愿行也,故修之者,乘彼佛愿,必得往生也。 (《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五页)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一二页)二、凡夫入报(七四则)祖释1. 善导大师《观经疏》「凡夫入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五页):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经文2. 《大经》「必至灭度」之文(《大经》第二四页):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3. 《无量寿如来会》「证大涅盘」之文(《大经》第一二四页):设我成佛,国中有情,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盘者,不取菩提。 4. 《大经》「住正定聚」之文(《大经》第五七页):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 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5. 《无量寿如来会》「到涅盘处」之文(《大经》第一二四页):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盘处;何以故? 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6. 《大经》「受乐无染」之文(《大经》第二九页):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7. 《大经》「相好如佛」之文(《大经》第二五页):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8. 《大经》「一生补处」之文(《大经》第六六页):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9. 《大经》「次如弥勒」之文(《大经》第一○九页):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 10. 《大阿弥陀经》「次如弥勒」之文(《大经》第一二三页):前后供养,无央数诸佛,以次如弥勒,皆当作佛。 11. 《大阿弥陀经》「相好如佛」之文(《大经》第一二三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 12. 《大阿弥陀经》「说法如佛」之文(《大经》第一二三页):说经行道皆如佛。 13. 《庄严经》「恶机成佛」之文(《大经》第一二一页):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牲,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一切皆得身真金色。 14. 《庄严经》「证同弥陀」之文(《大经》第一二二页):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慈悲,利益诸群生。 15. 《大经》「升道无极」之文(《大经》第七五页):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16. 《平等觉经》「往生报土」之文(《大经》第一二三页):速疾超便可到,安乐国之世界,至无量光明土,供养于无数佛。 17. 《无量寿经》「最尊第一」之文(《大经》第三九页):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18. 《大阿弥陀经》「诸佛不及」之文(《大经》第三九页):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19. 《大阿弥陀经》「诸佛之王」之文(《大经》第一二六页):阿弥陀佛,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20. 《大经》「国如涅盘」之文(《大经》第一九页):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到我国,快乐安稳。 21. 《大经》「超踰十方」之文(《大经》第三七页):其佛国土,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22. 《大经》「依正涅盘」之文(《大经》第五二页):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23. 《无量寿如来会》「无差别相」之文: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人天名。 24. 《大阿弥陀经》「同证涅盘」之文: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诸生阿弥陀佛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便自然长大。 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饮食。 其身体亦非世间人之身体,亦非天上人之身体;皆积众善之德,悉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甚姝好无比。 25. 《涅盘经》「虚无即是如来」之文:真解脱者即是虚无,虚无之身者即是如来。 26. 《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清净报土」之文:汝当生处,是阿弥陀佛清净报土,莲华化生,常见诸佛,证诸法忍,寿命无量百千劫数,直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我常佑护。 祖释27. 天亲菩萨《往生论》「妙境界相」之文(《论注要义》第一二页):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28. 天亲菩萨《往生论》「不虚作住持」之文(《论注要义》第一三页):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无异,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29.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皆得往生」之文(《论注要义》第六四页):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30.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所念弥陀,即是实相」之文(《论注要义》第六七页):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 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 一实一虚,岂得相比。 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闇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 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 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 31.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皆得清净法身」之文(《论注要义》第三四页):安乐净土诸往生者,无不净色,无不净心。 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 32.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眷属平等」之文(《论注要义》第四四页):使我国土,悉于如来净华中生。 眷属平等,与夺无路。 故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33.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大乘平等」之文(《论注要义》第四六页):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 34.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皆从如来生」之文(《论注要义》第五六页):愿我成佛,所有天人,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 「海」者:言佛一切种智,深广无涯,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喻之如海。 是故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不动」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倾动也。 35.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触光破闇」之文(《论注要义》第八八页):彼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 触之者,无明黑闇,终必消除。 36.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毕竟同得寂灭」之文(《论注要义》第七七页):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无异,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37.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平等一相」之文(《论注要义》第九一页):诸天共器,饭有随福之色;足指按地,乃详金砾之旨。 而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 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38.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超越十地」之文(《论注要义》第一○一页):《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本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 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 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 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 譬如有树,名曰好坚。 是树地生,百岁乃具。 一日长高百丈,日日如此。 计百岁之长,岂类修松耶! 见松生长,日不过寸。 闻彼好坚,何能不疑。 即同有人闻释迦如来,证罗汉于一听,制无生于终朝;谓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 闻此论事,亦当不信。 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谓之不然,亦其宜也。 39. 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利生自在」之偈(《论注要义》第一三二页):安乐佛国诸菩萨,夫可宣说随智慧,于己万物亡我所,净若莲华不受尘。 往来进止若泛舟,利安为务舍适莫,彼己犹空断二想,燃智慧炬照长夜。 三明六通皆已足,菩萨万行贯心眼,如是功德无边量,是故至心头面礼。 40. 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证果平等」之文(《论注要义》第一三二页):安乐声闻菩萨众,人天智慧咸洞达,身相庄严无殊异,但顺他方故列名。 颜容端正无可比,精微妙躯非人天,虚无之身无极体,是故顶礼平等力。 41. 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悉住定聚」之文(《论注要义》第一三二页):敢能得生安乐国,皆悉住于正定聚,邪定不定其国无,诸佛咸赞故顶礼。 42. 道绰大师《安乐集》「报佛报土」之文(《安乐集要义》第一三页):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 43. 善导大师《观经疏》「报佛报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一页):《大乘同性经》(卷下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44. 善导大师《法事赞》「无上涅盘」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四六五页):弥陀妙果,号曰无上涅盘。 45. 善导大师《观经疏》「往生证果」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三页):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46. 善导大师《观经疏》「西方寂静」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一四九页):西方寂静无为乐,毕竟逍遥离有无;大悲熏心游法界,分身利物等无殊。 47.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超诸佛剎」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二三页):观彼弥陀极乐界,广大宽平众宝成;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剎最为精。 48. 善导大师《法事赞》「称名入报」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四三七页):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49. 善导大师《法事赞》「直入涅盘」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七八页):佛使二十五菩萨,一切时来常护念;毕命直入涅盘城,直心实行佛迎来。 50. 善导大师《法事赞》「证得法身」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四二七页):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行来进止常随佛,证得无为法性身。 51. 善导大师《法事赞》「六识自悟」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四三五页):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52.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十地自然」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二九页):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53. 善导大师《般舟赞》「一入即证」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四六页):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一入弥陀涅盘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54. 善导大师《般舟赞》「毕竟逍遥」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五四页):一到弥陀赡养国,毕竟逍遥即涅盘;涅盘庄严处处满,见色闻香罪障除。 55. 善导大师《般舟赞》「念念证悟」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九一页):一入涅盘常住国,彻穷后际更何忧;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 56. 善导大师《般舟赞》「毕竟不退」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四九页):一念之间入佛会,三界六道永除名;三明六通皆自在,毕竟不退证无为。 57. 善导大师《般舟赞》「安乐无为」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七五页):忽忆地狱长时苦,不舍须臾忘安乐;安乐佛国无为地,毕竟安身实是精。 58. 善导《般舟赞》「相好同佛」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六○页):佛与圣众身金色,光光相照心相知;相好庄严无殊异,皆是弥陀愿力成。 59. 善导大师《般舟赞》「超证常伦」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七九页):极乐众生见闻益,超证常伦诸地上。 60. 善导大师《般舟赞》「一到即受」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六八页):一到即受清虚乐,清虚即是涅盘因。 61. 善导大师《般舟赞》「入涅盘门」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四○○页):念念回心生净土,毕命入彼涅盘门。 62. 善导大师《般舟赞》「念佛涅盘」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八四页):念佛即是涅盘门。 63. 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具通自在」之偈:凡夫若得到西方,旷劫尘沙罪消亡;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离无常。 64. 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悟道证真」之偈:众生随佛到西方,微尘故业自消亡;如来愿力亲加被,闻法悟道证真常。 65. 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华台念佛」之偈:西方进道胜娑婆,缘无五欲及邪魔;成佛不劳诸善业,华台端坐念弥陀。 66. 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自然成觉」之偈: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 67. 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还同法身」之偈: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68. 藕益大师《弥陀要解》「光寿同佛」之文: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69. 藕益大师《弥陀要解》「超位登极」之文:凡夫例登补处,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超尽四十一因位。 70. 藕益大师《灵峰宗论》「横超十地」之文:六字洪名真法界,不须方便自横超。 71. 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光寿同佛」之文:若生西方,则与佛光寿,同一无量无边矣。 72. 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入报同佛」之文: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 73. 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横超十地」之文:莫讶一声超十地,当知六字括三乘。 74. 法然上人「凡夫入报」之文:我立净土宗之元意,为显示凡夫往生报土也。 我依善导释义,建立宗门,以明凡夫生报土之义也。 (《法然上人全集》第四九○页)一切善恶凡夫,依口称念佛,往生无漏报土,是弥陀化身之善导和尚所解释也。 (《法然上人全集》第四七六页)称此名号者,得万行万善之功德,相应因位之本愿,而蒙迎接;故以本愿不思议之力,须臾之间生于报土,剎那之程开无生之悟,有何可疑耶! (《法然上人全集》第六○九页)言「十方众生」者:漏于诸佛教化之常没众生也,怜愍此等众生,诸佛之慈悲与阿弥陀佛之慈悲相同,此约「总愿」;若约「别愿」时,则阿弥陀佛之慈悲胜诸佛之慈悲。 其故者:依「常没众生以十声一声之称名功力,往生无漏报土」之愿也,阿弥陀佛名号之胜余佛名号,亦是因位之本愿所建立之名号故超胜也,若不如是,则不成报土之生因,而与诸佛之名号同。 (《法然上人全集》第五四三页)三、平生业成(三一则)经文1. 《大经》「即得往生」之文(《大经》第五八页):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2. 《观经》「摄取不舍」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四页):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3. 《观经》「芬陀利华」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一五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4. 《小经》「临终佛迎」之文: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5.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临终佛迎」之文: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 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临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 以是因缘,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花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 祖释6.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平生业成」之文(《论注要义》第六八页):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7.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秽土假名人」之文(《论注要义》第二八页):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 8.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同一念佛」之文(《论注要义》第九○页):彼安乐国土,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生。 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法界之内,皆为兄弟也。 眷属无量,焉可思议! 9. 善导大师《观经疏》「圣众庄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七页):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10. 善导大师《观经疏》「愿愿唯明专念」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六页):《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11.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称念必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三九页):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12. 善导大师《观经疏》「念佛皆往」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一页):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13. 善导大师《观经疏》「念佛易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一页):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14.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光号摄化」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四七九页):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15.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摄取不舍,故名弥陀」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四八二页):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16. 善导大师《观经疏》「六字释」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页):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17. 善导大师《观经疏》「机法二种深信」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四四页):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18. 善导大师《观经疏》「正定业」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五一页):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19. 善导大师《观经疏》「正念直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五六页):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20. 善导大师《观经疏》「立即得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一八一页):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21. 善导大师《观经疏》「心行具足、平生业成」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五九页):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22. 善导大师《法事赞》「善恶皆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八三页):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23.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三辈唯劝专念」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五四页):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24.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百即百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四七九、四八○页):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25. 善导大师《观经疏》「增上缘」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五页):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 26.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诸佛舒舌」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六○页):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 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27. 善导大师《观经疏》「芬陀利华」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一六页):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 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稀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 28. 善导大师《般舟赞》「平生业成」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九二页):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厌则娑婆永隔,欣则极乐常居;隔则六道因亡,轮回之果自灭;因果既亡,则形名顿绝也。 29. 藕益大师《弥陀要解》「平生业成」之文: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30. 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平生业成」之文: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31. 法然上人「平生业成,临终来迎」之文(《法然上人全集》第四三○页):明知:非临终正念故有来迎,由来迎故临终正念也。 凡平生之时已成往生行业之人,临终必得圣众来迎;已得来迎之时,即由佛力住正念也。 四、现生不退(一○则)经文1. 《大经》「现生不退」之文(《大经》第五八页):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2. 《无量寿如来会》「现生不退」之文: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 3. 《小经》「现生不退」之文: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祖释4. 龙树菩萨《易行品》「现生不退」之文: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称其名号。 (《易行品要义》第六页)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易行品要义》第一三页)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实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易行品要义》第一四页)5.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现生不退」之文(《论注要义》第二一页):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 6.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现生不退」之文(《论注要义》第八九页):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7.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断得证」之文(《论注要义》第八一页):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焉可思议! 8.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现生不退」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二八页):真形光明遍法界,蒙光触者心不退。 9. 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现生不退」之文: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10.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他力速得」之文(《论注要义》第一二○~一二二页):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何以言之? 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 无轮转故,所以得速。 一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 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 二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 三证也。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愚哉! 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净土宗之特色》导读净宗法师总导读所谓「特色」,即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 辨识事物,必须把握其特色,不然就会张冠李戴,产生错误;修学净土,也必须掌握净土宗的特色,不然就会圣净不分,失去往生。 净土宗有无特色? 很显然,若无特色,则净土一宗不能成立。 净土宗有何特色? 当代净土宗眼慧净法师,根据净土三经及相承祖释,提炼为四句话、十六个字,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准确、简练、系统、明了,独显弥陀救度,超胜余佛净土,不共圣道诸宗,至简易、至高深、至稳当、至快捷,万机不漏,一生速成;可谓握一宗咽喉,通法门幽关,除行人恐惧,畅往生达道。 前二句为根本纲宗,后二句明今生胜益;又前一句为因行,后三句为果益。 根本自摄枝末,因行必招果益,故四句可收为二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又可收入一句「本愿称名」。 本愿,明教理;称名,明行法;凡夫,明摄机;入报,明果益。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明净土宗之「机、教、行、益」,即:造罪凡夫,以弥陀本愿不虚故,称名愿生,皆得往生真实无漏极乐报土。 而且是平生之时圆满达成往生之业,不待临终;于此世间即获不退转之果位,非至极乐。 本愿称名:圣道诸宗以众生心性为体,悟明心性为宗;净土一宗以本愿名号为体,称名往生为宗,故「本愿称名」为净土宗不共圣道诸宗之特色。 又余佛净土虽也劝往生,但未闻有称名往生之本愿,独有弥陀一佛发称名往生之本愿,故「本愿称名」为净土宗超胜余佛净土之特色。 凡夫入报:依圣道诸宗修习,必须登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前至诸佛报土;他方净土虽不乏高妙报土,然而一切决非罪障凡夫可至之处。 今净土一宗,凡夫称名,仗阿弥陀佛愿力,得生极乐最妙报土,证同弥陀,故此「凡夫入报」即为圣道诸宗所无、他方净土未闻之特色。 平生业成:圣道修行,仗自力累积之功,有渐次断证之位,初果圣人尚需七次往返天上人间,而后业成解脱,不受后有。 今净土宗,任何罪重之人,只此一生,决定往生,生死了办,不再轮回。 然而如果必须累积一生勤行,直到临终见佛来迎,方才往生业成,仍然不免圣道自力的色彩,往生存有不确定的因素。 今说「平生业成」,不说「一生业成」,即是在平时一生之任何时候,皆是往生业成之时。 因本愿称名,往生仗佛愿力;佛愿力成故,众生往生之业已由佛边完成;佛边已成故,何时众生信受称名,实时乘佛愿力,往生之业达成,不待临终。 唯有临终才信受弥陀愿力者,方是「临终业成」,亦即临终一念往生业成。 可知平生业成从机边含「临终一念业成」与「平生念念业成」两种状况,而从法边则是「弥陀愿力业成」。 任何人、任何时,信受称名,往生之业当体成就,业成不坏故,自然念念称名有相续之功,声声往生无不定之虑,故说「正定之业」、「万修万人去」、「遇无空过者」,独成净土宗之特色。 现生不退:于圣道修行,不退转位乃是极艰、极难、极重、极要、极尊、极大之事,非敢率尔轻谈,妄自期许,要须生生正见不失,勇猛精修,历一大阿僧祗劫方可达致,何况长劫疲劳苦修过程中,退道者如大海水之多,进步者只毛滴水之少;舍利弗以六住菩萨之位,尚以乞眼因缘退心,余者可知。 今净土宗,凡夫罪人,但以本愿称名一法,尽获弥陀因中万行果上万德,圆满成佛所需一切功德,于娑婆界登不退位,以烦恼身入圣众数。 如此教理,圣道诸宗所绝无,十方世界所仅有,独成净土宗之特色。 如上,开为四句,合为一句「本愿称名」。 有此一句,自然流出三句。 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凡夫入报」;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平生业成」;因为「本愿称名」,所以「现生不退」。 如此重要而鲜明之特色,虽然本含于佛经祖释之中,因未经明眼善知识提纯精炼,古今行人多忽略而过,如盲然不知。 今慧净法师将之系统归纳整理,鲜明提出,一一出示经文祖释为证,普令见闻之人耳目开明,可谓于净土宗教理建设有着巨大的贡献,而对无量往生行人有着莫大的帮助,必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本愿称名」导读以何得知净土宗即是「本愿称名」? 先出《大经》本愿文,标明本愿所誓往生行法,唯是「乃至十念」。 继出善导大师本愿释之文(2至4),明弥陀本愿所誓「乃至十念」即是「称名下至十声」,弥陀「本愿」,唯在「称名」,甚为显然。 未知「本愿称名」唯是人师之释,还是也有同类经证? 继出《大经》本愿偈,明第十八愿即是「本愿」;继出《观》、《小》二经文(6至8),明第十八愿所说念佛即是「称名」、「持名」。 未知「本愿称名」唯是善导一师所释,还是敬有师承? 继出龙树、天亲、善导、法照、法然之文(9至15),明本宗之一脉相承。 ?「凡夫入报」导读以何得知净土宗即是「凡夫入报」? 一、先直出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以为明证,亦是标宗。 二、继出诸经之文,明所入报土之妙境界相。 分四:(1)2至16,明往生彼土,位证极果,所谓: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证大涅盘、证同弥陀。 (2)17至21,明彼土依正,超逾十方,无伦无比。 (3)22至25,明彼国众生差而无差,平等一相,德同如来。 (4)26,直明彼土为「清净报土」。 其中13、24二文兼明能入凡夫:「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牲」、「飞蠕动之类」;此等「皆生我剎,不久悉成佛,一切皆得真金色身」,「悉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凡夫入报,悉皆成佛,意最明显。 继出天亲、昙鸾、道绰、善导、法照、藕益、印光之文(27至73),明极乐报土之胜德:第一义谛妙境界相,无为无漏、超诸佛剎、平等一相、超证常伦、十地自然、光寿同佛、称名即入,劝令欣乐求往。 其中昙鸾十三文、善导二十文,最丰。 又道绰、善导直明「报佛报土」,乃为建立宗门故,意义非同寻常,由此之义,净土一宗确然建立。 最后以法然「凡夫入报」之文为总结,明此「凡夫入报」于净土宗建立之意义。 可知,善导、法然二大师于净土宗门之建立最为完备;也可知今辑《净土宗之特色》,用心全同祖师,为显弥陀愿力,畅往生达道。 「凡夫入报,五乘齐同」,彻底扫除了自力修行的残余阴影,彻底显明了阿弥陀佛的绝对救度,彻底泯灭了一切众生身份上的不平等,而究竟显示出平等一如的真理实相。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不仅是净土宗的豪壮宣言,实是一切佛法的妙高峰顶,一切诸佛的彻底慈悲,一切诸佛的终极宣示,罪劣凡夫的绝对安慰。 末代愚夫,罪障深重,虽闻「本来是佛」,怎奈「现是凡夫」,佛道虽修而不得,轮回欲出而偏入,徒奈何哉! 今闻「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则一切下劣众生的本有佛性,如柴遇火,骤然燃放光明;也如原子核裂变,释放巨大的能量,产生无穷的威力。 问:经文、祖释两相比较,经文为重,祖释次之,祖释服从于经文。 今先出祖释,再引经文,似乎次序相倒? 答:这是因为「凡夫入报」经中虽有义理,而无明文;加之圣道诸宗师各以自宗观念解释净土:见经中描述极乐境相高超,虽然承认是报土,但认为同诸佛报土,必须是大菩萨才能往生;见凡夫往生之经文,或者虽承认凡夫得生,但只能是最底的「凡圣同居土」,或者认为是「别时意」,今生并不能往生,而要多生累积之后才能往生。 总之,圣道诸宗师都看不到「凡夫往生报土」这一面,这是因为诸宗师囿于圣道自力修行的观念,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埋没了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大悲愿力,使得一切凡圣善恶皆得往生的通畅达道,堵塞而成只有少数人才能通过的羊肠小道。 唯有善导大师站在阿弥陀佛他力本愿的立场,鲜明地指出: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罪障凡夫,但称佛名,乘阿弥陀佛大悲本愿力为增上强缘,皆得往生。 由此释义,反观经文,群疑尽扫,众暗皆消,弥陀本愿宗旨彻底显明,凡夫往生之道彻底畅通。 问:既然如此,善导之前昙鸾之释,应不足引以为据。 答:昙鸾大师依天亲菩萨《往生论》,极乐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亦即是报土,而「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凡夫入报」之义毫无余遮,极为明显,只是当时并无极乐报化判属之争,所以也就不立「凡夫入报」的名目,但实义与善导大师毫无二致。 今由善导大师宗义成故,引据昙鸾大师之释,更见祖祖同心;乃至法照、藕益、印光皆然。 所谓一灯明照万色,万色还显一灯。 ?「平生业成」导读以何得知净土宗即是「平生业成」? 一、先出经文。 按《大》、《观》、《小》,正、傍先后。 (1)1,「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不待临终,故知平生业成。 (2)2,「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在平时,佛光摄取不舍故,往生业成。 (3)3,念佛之人,此世今生被赞为「芬陀利华」,「二圣为其胜友」,定指将来「当做道场,生诸佛家」,也是因其平生业成,决定得生极乐,决定成佛故;若平生往生之业尚不成,生死流转尚不免,何能承担如此盛赞。 (4)4、5,因平生业成故,临终佛迎。 所谓因成果现,若平生往生业因不成,则临终无佛来迎。 又经文临终只说来迎,不说植因,可知平生业因已成。 二、继出祖释。 按时代先后。 总二十六文中,善导大师占二十文。 (1)6,经文具言「乃至十念」,善导大师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念」,即是双含平生、临终。 故知释文虽举「十念」,实指「念佛」,而不限时、不限数,十念业成即是念佛业成,平生念佛即平生业成,临终念佛即临终业成,何时念佛即何时业成,然平生为常规,临终乃特例,故说「平生业成」。 又所谓「业事成办」,非成办在能念之众生,乃是成办在所念之佛名,如言:「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 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 一实一虚,岂得相比。」又言:「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 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2)7,由因果相续道理,明「平生业成」。 「秽土假名人」,此界念佛人;「净土假名人」,彼土之圣众;「不得决定一」,秽净遥隔,凡圣迥别故;「不得决定异」,果由因牵,圣因先成故。 由此土念佛圣因成就,得往生彼土报得圣果,故知平生业成。 (3)8、9,此界凡夫念佛人,与彼土菩萨圣众称为「兄弟」,以凡夫身,入圣众数,亦因念佛平生业成,决定往生,决定成圣故。 (4)10至14,由本愿不虚,明平生业成。 往生在乘佛愿力,佛愿力成故,往生之业由佛力自然成就。 众生平生信愿称名,平生即乘佛愿,平生往生业成。 (5)15、16,由名号功能,明平生业成。 称念名号,蒙彼佛光明摄取不舍。 名号具足佛愿佛行,赐于信顺称名之人。 故平生业成,不待临终。 (6)17至26,由称名必生,明平生业成。 若非平生业成,则不得称为「正定之业」,失却「我能护汝」之功,不可说为「必得往生」、「定得往生」、「皆得往生」、「尽得往生」、「易得往生」、「莫不皆往」、「立即得生」、「十即十生」等;唯有平生业成,才可说必生、皆生、易生。 (7)27,「今生既蒙此益」者,往生之业已成故;「舍命即入佛家」者,业成自然往生故。 (8)28至30,一念厌欣,往生业成,身虽在娑婆,心已送极乐,故得娑婆永隔,极乐常居。 (9)31,明平生业成、临终来迎、命终正念。 ?「现生不退」导读以何得知净土宗即是「现生不退」? 一、先出经文。 1至3,「愿生」、「当生」、「欲生」,皆指未生净土之前,身在娑婆之处,皆得不退,故知「现生不退」,不待极乐。 二、继出祖释。 (1)4,《易行品》是在说明今生得不退转地,有难易二道,而以阿弥陀佛本愿称名为易行道,故知为「现生不退」。 (2)5、6,《往生论注》宗承《易行品》,所说「正定」、「不退」自然同是「现生不退」。 (3)7,「不断烦恼」指此生现是凡夫,「得涅盘分」指虽未成佛,但决定成佛,即是不退转位;故知为「现生不退」。 (4)8,释经文「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此世念佛,蒙佛光摄取不舍故,住于不退。 (5)9,太子现居必定为王之位,念佛现居必定成佛之位,即是「现生不退」。 (6)10,总结。 举第十八愿明「本愿称名」,又是「平生业成」,必得往生故;第十一愿明「现生不退」,入正定聚故;第二十二愿明「报土速证」,超证常伦故。 故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发布时间:2025-05-21 08:02: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0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