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七 内容: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七长者李通玄撰善财童子善知识十回向位。 从推德昇进中自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辞退而去。 皆作五门。 已下诸位倣此例然。 一推德令善财昇进。 二示善知识方处国名广大。 三举善知识号曰鬻香长者名优钵罗华。 四劝善财往问五致敬辞去。 随文释义者。 叹德中以无碍愿住一切劫得如帝网诸无等行者。 即是十回向中愿行方便。 又以善知众香法门和合香药以充卖鬻。 以表回向和合。 智悲生死涅槃染净想念分别。 总成一丸定慧解脱知见香。 生死涅槃总自在。 如此合香。 以其众香合为一丸。 互相资益皆无自性。 不失自德同异自在。 此将鬻香长者。 青莲华表十回向和融理智大悲大愿万行总别自在总为一丸。 义无着故。 南方义如前十住初释也。 国名广大者。 广兴大愿。 起行无边。 普接一切群品故。 此愿是万行之风。 令行无边故。 又愿是智风。 令一切想念成大智神通自在用故。 愿是开敷一切三昧定风。 引发滞染净众生。 令无所依得无依智寂用自在遍一切众生故。 如十住之首。 以妙峯山而表无相智慧。 十行之首。 以三眼国比丘而表。 明行出缠。 十回向之首。 以合香长者而表回向和融智悲万行涅槃生死。 此是随位意趣。 思之可详其意。 此五十三善知识。 皆是昇进修行意趣。 甚须知之。 不妄修学此鬻香是表十回向。 以大愿和融十住十行理智慈悲入于生死一切无碍法界门。 名号青莲花。 表行不染生死不染涅槃于二不二而中不污如青莲花。 要以淤泥浊水之中而生不染泥水之性色香第一。 明菩萨以此大愿回向力故。 处于生死淤泥之中方始成法界佛果普贤万行功德果报。 色香第一余莫能胜。 诸花中青莲花为色香殊胜。 如诸行中以十回向和融生死涅槃智悲万行为一法界。 教化一切众生皆令无苦显大智香。 此为殊胜。 余别求出世者。 皆悉不如故。 以青莲花合香长者表之令易解故。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从尔时善财已下至我唯知此调和香法。 于此段中以立五门。 余下诸位亦倣此样例然。 一正念善知识教思惟昇进。 二渐次游行至长者所。 三致敬礼足。 四正申所求。 五长者说其自行授与善财。 随文释义者。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有十大愿门。 明入回向以愿和融一切真俗染净智悲无碍之门。 渐次游行者。 昇进也。 至广大国者。 以愿起智兴无尽行接引众生也。 乃至如十方世界微尘刹中。 一一尘内有无尽佛法及身行接引众生。 一切十方国刹尘中。 悉皆如是。 如帝网重重无尽。 以愿行广大。 国名广大。 于第四正申所求门中。 长者答言。 我善别知一切诸香有二义。 一实知世间诸香。 二以香表法。 一实知诸香者。 即经所说。 所谓一切香总体。 烧涂末是别陈。 香王出处已下是随生业类。 所生诸香且如已下人间有五种香。 罗刹中一种香。 天中有四种香。 总共有十种香。 其功能如经自具。 以将如上诸香表十回向。 香为明香性无依能发众善灭一切恶。 明大愿无依能兴无量善根故。 起无量大智之云雨无量白净法雨。 行无量大慈悲行。 化无量众生。 令得灭苦发无上意。 若无大愿不成发起大菩提心。 设修解脱悉皆二乘。 人间有香名为象藏。 此香因龙斗所生烧之一丸起大香云弥覆王都。 于七日中雨细香雨若霑着身身则金色者。 表如十住位中初发心时。 以七觉之香起大愿云。 广兴悲行。 普覆一切众生求一切智。 以止观龙与十二有支烦恼共斗。 彻空无际生智慧火燃大智香。 起慈悲云雨白法雨。 众生霑者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若着衣服宫殿楼阁亦皆金色者。 明因起大愿回向香所有一切世间忍辱慈悲观智总会法界自在白净法故。 若因风吹入宫殿中。 众生嗅者七日七夜离诸忧苦。 不惊不怖不乱不恚慈心相向志意清净者。 明转转而闻亦皆欢喜发大愿门起七觉意。 我知是已而为说法者。 明欲劝众生发无上觉心者。 要先劝发广大愿回向。 起坚诚誓愿之心。 先敷三十七品觉行华。 方堪为说至真之道。 如是劝修万无失一。 摩罗耶山者。 此山在南天竺境摩利伽耶国。 此国依此山立名。 此山多出白旃檀香。 此山出旃檀香名牛头。 若以涂身设入火坑。 火不能烧。 明治地住以起大愿力及回向力。 以上上十善法身无性之理以成戒体。 用涂其身。 回向入生死火坑。 贪瞋爱火不能烧害。 海中有香名为无能胜。 若以涂鼓及诸螺贝。 其声发时一切敌军皆自退散者。 明修行住以法忍成就。 回入生死海中教化众生。 以忍辱心闻一切善恶声音鼓。 恶邪怨敌自然退散。 阿耨达池边有沉水香名莲花藏。 其香一丸如麻子大。 若以烧之一丸香气普熏阎浮提界。 众生闻者离一切罪戒品清净。 明生贵住达三界业皆无障碍。 常生佛家无垢清净。 此同第四地位得出三界业。 以本四弘誓愿之心。 回入生死四流大池中。 教化一切沉溺生死众生。 皆无染着名莲花藏。 演微妙法香遍熏十方。 闻者罪灭戒品清净。 雪山有香名阿卢那。 是赤色香也。 堪以染绯。 若众生嗅此香者其心决定离诸染着者。 此是具足方便住禅波罗蜜门。 以大愿回向生死令诸众生离诸染习禅波罗蜜得入离垢三昧。 以雪山表是禅定体自白净无垢体故。 罗刹界中有香名海藏。 其香但为轮王所用。 若烧一丸而以熏之王及四军皆悉腾空者。 明表以第六正心住。 以三空智慧为罗刹回入生死海。 以般若轮王烧智慧海藏香。 熏生死海王四种魔皆昇法空已下总表十回向。 以十住十行中愿行和融生死涅槃真俗二智悲智二门使令自在。 十地依此而修。 成就法界自性无作缘起道理。 以烧香涂香合香以表之。 令学者易解。 皆倣此知之。 若十住十行十地中。 若无回向大智力。 但得二乘之道。 不可有成佛者故。 有修行之士。 大须善得其义明观教意总别同异成坏六相。 从我唯知此调和香法者。 明调和真俗二谛智悲愿行生死涅槃染净自在之香及以青莲花名号表之。 已下推德昇进。 余义如文自明。 第二推德昇进中。 如诸菩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十行经。 分为五门。 一推德昇进。 二示善知识方所。 三举善知识所居城名楼阁。 四举船师名婆施罗。 五顶礼辞去。 随文释义者。 南方义如初释。 城名楼阁者。 此近南海下湿人多以作楼阁而居。 亦约差别智。 以十回向中和融万法总别同异重重。 以立城名。 船师婆施罗者。 此云自在。 明于生死海而得自在。 此为十回向中以能入生死海行大慈悲。 以为戒体。 十住中以观生死海十二缘生以为性自清净本。 唯佛智故。 以为戒体。 十行之中明工巧法相法。 算法世间技艺饶益众生。 以为戒体。 此十回向以真入俗处生死海主导众生成慈悲行以为戒体。 如是三位修戒各有同异昇进法则。 船师者师以大慈悲为戒体。 常处生死海往来渡众生故。 如叹德中具明。 大意云。 具足成就无所着戒。 如船师渡人不住此岸不住彼岸。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从尔时善财已下至我唯知此大悲幢行若有见我及以闻我与我同住忆念我者皆悉不。 空于此段中分为五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昇进。 二渐次游行往诣彼城。 三见其船师在城门外海岸上住。 四礼敬合掌申其所求。 五船师授与善财自行法门。 随文释义者。 见船师在城门外海岸上住百千商人及余大众围绕。 此有二义。 一实有此行。 以主导入海商人及採宝者。 为海险难非圣智不知。 二表法。 以自得真门出缠离苦。 以其愿行成大悲海。 常临生死海岸引接众生。 商人百千表戒波罗蜜中万行圆满。 无量大众表行遍周。 满一切诸行。 经云。 往一切智大宝洲因成就不坏摩诃衍因者。 摩诃云大。 衍云说。 所乘之教。 总云大乘教。 远离二乘怖畏生死住寂静三昧旋还。 此明叹誉善财。 法明能以寂静三昧处生死旋还利生不出故。 善男子。 我知此海中一切宝洲一切宝处一切宝类一切宝种一切宝器。 如是宝圣智所知世间诸法。 表法者。 我知海中一切宝洲者。 明达一切智洲。 一切宝处者。 善别贤能诸根利纯。 一切宝类者。 善知同行类别行类。 一切宝种者。 善知大小乘差别种。 我知一切宝器者。 知众生大小根器堪与何法而成就之。 一切宝用者应根与法令任其作用。 一切宝境界者。 三乘三宝境界。 一切宝光明者。 三乘一乘智慧大小光明。 我知净一切宝者。 三十七道品十波罗蜜五停心观方便是。 净一切智宝方便鑽一切宝者。 止观二门是出一切宝者。 善能依根教令现智宝故。 作一切宝者。 以无相智起差别智。 以大愿风兴大慈云雨诸宝雨。 化一切众生和合心境。 令使无依自能显现一切智宝故。 一切龙宫难处者。 净土菩萨如龙分有慈悲游空神足一分自在。 夜叉喻声闻能害三毒亦得神通。 罗刹害难处者。 喻缘觉居涅槃海能害无明及诸佛一切智种不现前故。 如是等难悉皆以回向愿力同处生死。 不害无明十二有支。 达取无明成种种智。 处法界缘生自在门。 名为悉皆回避免其诸难。 亦善别知漩澓深浅者。 爱取有业深浅也。 波涛远近者。 情识想念攀缘多少。 水色好恶者爱心善恶。 亦善别知日月星宿运度数量昼夜晨晡晷漏延促者。 明了世事中明阴阳玄像五星行度数风起时分晷漏四时延促皆悉知之。 表法中明三位进修及三乘差别教分行门随行随根回转轨则方法时熟日月岁劫所经多少悉能知之。 其舡铁木坚脆机关澁滑水之大小风之逆顺。 如是一切安危之相无不明了者。 实知此事。 表法者。 明善知三乘回心堪入生死不堪入生死根品成熟及未成熟。 一乘中菩萨第六住第六地。 现前处生死中得出生死心。 三空智慧心三空智慧。 寂灭现前。 七住七地菩萨于出生死中常处生死。 八住八地得无生忍现前菩萨无功智现前任运利生。 九住九地学佛十力四无畏。 十住十地十分与如来出世智慧解脱知见齐圆住佛灌顶位。 十一地方学普贤神通妙行。 至普贤行品方终。 如来出现品中佛果文殊普贤三法法身根本智差别智方始理智大慈悲。 如先发愿。 称愿圆满。 如三乘教中后得智。 以普贤行教化众生。 此一乘中教法。 说似前后。 如是昇进不出一刹那际。 三乘因前果。 后道满三祇。 一乘见道。 在初发心住中加行。 行因在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 如是舡之铁木安危澁滑悉知之。 乃至知根迟速应止即止。 三乘及以人天法中乃至五停心观。 根若熟者应行即行。 令使昇进一乘法中。 以生死性十二有支。 便为法事大智用故。 已下大意如此。 善男子。 我将好舡运诸商众至安隐道乃至引至宝洲与其珍宝咸令充足然后将领还阎浮提者。 是事表法中。 明从初发心住得佛根本智。 自此已去经后诸位中。 皆与说其妙法。 至于十地一切智之。 珍宝已满。 十一地中。 还当送至本所旧住生死海中。 以此所得一切智之珍宝。 广利无尽众生。 此明约修行昇进作如是说。 使令易解。 而亦不出生死海中成大宝洲。 自余如文自具。 此皆约事说託事表法。 令众生易解故。 此是第二不坏回向善知识舡师云我将大舡如是往来无有令其一损坏者。 若有众生得见我身闻我法者。 令其永不怖生死海。 必得入于一切智海者。 是不坏回向义。 以戒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诸位通治约位门中。 以成大慈悲戒。 以海中舡师所表往来常不出生死海故。 成大悲幢行已下推德昇进。 第二推德昇进中。 从如诸菩萨已下至辞退而去。 有十行经。 约分为五门。 一推德昇进。 二示善知识所止之方三举善知识所居之城名可乐。 四举善知识之名号曰无上胜。 五礼敬辞去。 城名可乐者。 以长者善明断决人间种种诸事复能说出世之法。 众生乐之不舍故。 城名可乐。 长者号无上胜者。 此是忍波罗蜜门。 处众行之中。 忍为殊胜。 又德艺过世间故。 号为无上胜。 余行约前叹德中所说。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一切处修菩萨行清净法门无依无作神通之力。 于此段中约立五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昇进。 二渐次经历到于彼城。 三见无上胜长者在其城东无忧林中。 无量商众百千居士之所围绕。 四投身于地礼敬而起。 五正申所请随文释义者。 渐次经历到彼城内见无上胜在其城内者。 升进入位名内。 见无上胜在城东者。 明以智利生为东。 表不住本位。 东方表智。 以就俗引众生。 发明生位也。 西方表慈悲。 如下以观世音菩萨住金刚山之西阿表慈悲位也。 以是等一切诸佛回向。 佛者觉也。 以角宿在东方之宿。 以角主僧尼道士众善之门俗作此角计所主属。 合作此觉也。 为主众善门故。 角为天门众善也。 以此在城东普贤智行。 以东表之。 表明生众善之首。 观音大慈悲行以西方表之。 以西方是金。 金为白虎。 主秋主杀。 以是经云明练十方仪式主方神。 又主方神。 随方回转。 意明随方法回转以度众生。 然实大象性自无形体虚融而非迹随方表法。 法逐缘分。 圣人垂训于俗缠。 还以俗缘中事物而表法。 只如亡言之理。 不可以引蒙。 绝像真原。 不可以益俗。 是故以方隅而表法。 执之者还非利俗启迷。 废之者。 复失今者利俗启迷以城东。 是引迷明生起众善之义亦以房为青龙是世间福德之位。 无忧林中者。 此主忍波罗蜜。 以忍成满处行无忧故。 林者。 以此长者行遍十方随形而广荫群品。 以行广多覆荫故为林。 亦以化他令无忧故。 为无忧林也。 无量商人百千居士之所围绕者。 是所化之众。 表以愚易智以智易愚以恶易善。 亦为商人。 常处生死。 以行仁德化利群品。 名为居士。 此约行释。 善财童子观长者为众说法已以身投地。 表十回向大体约回真入俗以大慈悲善忍为地。 再云我是善财者。 表求法深重也。 亦明达我无我以成忍也。 已下长者告善财所行之行名。 成就至一切。 处菩萨行。 以明如一切诸佛回向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众生所行无不遍故。 如下文具明。 如十住中。 从初至第三住见三比丘。 表从世间修出世间法。 此从初回向见三长者。 是纯俗流。 合香船师无上胜等。 明从真入俗名为回向。 此是等一切诸佛回向中善知识。 以忍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诸位通治。 约位门中治入生死海中忍不自在障。 令得法忍自在。 前十住十行。 修出世间离苦忍。 此位明入世间中成就慈悲余饶益忍。 以此十回向中舍身肉手足国城妻子。 有来乞者。 无厌恨心倍增欢喜。 第二推德昇进中。 从如诸菩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十行半经。 分为五门。 一推德昇进。 二示善友所住之国。 三示善知识所居之城四举。 善知识名号。 五礼敬辞去。 城名迦陵林者。 此云相斗诤。 以此比丘尼位。 同十住中第四住十地中第四地。 出三界缠生如来家。 以回真入俗成无染慈。 明比丘是出俗义尼是慈音。 明回向行位门非男女性。 示相表法也。 以实而言。 此尼是此位法故。 以表以真入俗和融真俗是非染净二见诤故。 成法性理智处俗。 恒真无染之慈。 以灭真俗有无染净二见斗诤故。 成就第四至一切处回向。 行精进慈。 以此城名斗诤林者。 明慈行遍周覆荫广多故。 名为林。 亦约此比丘尼报得庄严宝林树广多。 故号为林。 国名输那此云勇勐者。 是精进义。 为此是第四精进波罗蜜此教皆是託处託事以表法也。 尼名师子频申者。 约德行成名。 如师子频申者。 明慈悲适悦。 行遍十方教化众生。 无有疲劳法乐义也。 如人身心舒适悦乐也。 表比丘尼虽行遍十方善和斗诤心恒出俗也。 回向中处缠无染慈故。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成就一切智解脱门。 于此段中约分五段。 一渐次游行至彼国城。 二周遍推求此比丘尼。 三众人告语比丘尼之所在。 四善财诣胜光王日光园中观察见比丘尼所有依报。 五善财合掌申请所求。 比丘尼授与善财自行之法。 如第四善财诣胜光王日光园中。 观察见比丘尼所有依报中。 及大众庄严有十三种。 一宝树庄严。 二七宝流泉陂池及华庄严。 三宝树下师子座庄严。 四众宝严地。 五林雨华香庄严。 六音乐树及众宝铃乐音和鸣庄严。 七天衣庄严。 八百千宝楼阁庄严及宝盖庄严。 九如须弥峯光明庄严。 十宫殿庄严。 十一叹比丘尼所有功德出世善根供养诸佛之所生起。 十二叹比丘尼志德三业现化业用周遍见者不空。 十三明大众围绕。 此已下三十种众。 皆明此比丘尼摄生行遍随根授法各各不同。 直至十一地金刚智。 次隣佛位已来众。 总皆摄化明一位遍五位行故。 一一位皆然。 皆行遍法界。 如是重重鍊磨。 以五十三法一百一十城法。 方称总别同异成坏无尽自在之法。 一一位中皆遍一切位也。 为显一法遍多法故。 以一位遍一切行故。 为显多法入一法故。 以五位五百法门入一法故。 明总不异别别不异总如网相入也。 如上胜光王之所舍施者。 是事表法者。 明一切智忍慈三法总会故。 比丘出家舍饰好是忍义。 尼是慈悲义。 胜光王。 是智明以愿力回向入俗行精进行和会忍智慈总摄五位之行总为一法界体用故。 以师子频申是法界门中法悦乐故。 从此精进行中。 会此三法忍智慈。 至第七第八回向位中。 见观音正趣菩萨。 方始齐故。 后之二位修佛十力作用也。 前三长者非无此智忍慈。 此约昇进胜劣言之长者。 表智多悲劣。 尼表悲心处世无染。 童女表染而不污。 波利质多罗树者。 此云香遍。 此树茎枝叶悉皆遍熏忉利诸天。 此乃约行遍熏法界。 迦隣衣。 此云细绵衣。 婆楼那天此云水天。 普眼舍得等十般若门。 如经具明。 是比丘尼所说之法。 如是无数百万般若门。 日光园者。 以忍智慈为园体。 善财合掌住立申请不致礼敬但与园中众树悉皆右绕者。 表明众树是行报生。 明以众行园林以忍智慈三法具故。 以表三行圆满但与行围绕。 是所敬法故。 无别礼也。 与众树围绕。 明会入忍智慈三行故。 是此位精进义。 善财申请比丘尼与法名成就一切智者。 此约根本智中忍智慈悲。 一切差别智。 从此三法而具足出生。 此摄化之众。 直至十地之后金刚智神通。 善财又请此法门境界如何。 如经云。 善男子。 我入此智光明门得出生一切法三昧王以此三昧故得意生身已下。 是此法门所作业用境界。 如经具明。 大意约以根本智起忍智慈悲万行。 大用自在差别法门。 称法界境界故。 从此样式修行相称。 即号观世音。 亦名正趣菩萨。 无功之智及慈悲齐等故。 是故第七回向中观世音与正趣同会一处。 善男子。 我见一切众生不分别众生相以智眼明见故乃至听闻语言音声佛法僧皆无所着以智眼所见法眠所知故已下。 推德令善财昇进。 第二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 是推德昇进。 于此昇进分中有十二行经。 分为五门。 一推德昇进。 二示善知识方所及所居之国。 三举所居之城名宝庄严。 四示善知识名号。 五礼敬辞去。 南方如初释国名险难者。 为此女人行禅波罗蜜门。 叹德之中。 一身端坐充满法界。 于自身中现一切刹。 善恶境界总以法界禅体遍该。 普含众行。 普摄众生。 普皆同事。 彻满十方一切诸境。 或有世人见其染行者。 见难信故。 号国名险难也。 城名宝庄严者。 见闻难信名为险难。 信而悟入心境皆无。 称性惑除生死永尽获自神通。 名宝庄严。 明二乘及出缠菩萨离而不为名为解脱。 此十回向中。 第五回向出缠行中。 第五清净无染禅。 入于世间。 同为俗事。 遍行利生之中。 乃至示行染法。 未曾一念染污之心。 故号女也。 而实体中非男非女。 以取妙智理性。 本真大慈悲体如女。 非如世情起男女等见。 若存世情起男女见者。 亦自不见此之法门。 此约菩萨以妙智用起慈悲之行。 宜同俗行。 周备十方。 对现色身。 应宜设化。 于此位中表菩萨有如是德。 处真不证。 在缠不污。 法门遍周法界。 谁是谁非。 此非世情思度故。 亦非世情愚惑所行。 自非智彻真原行齐法界。 宜应所为知根备俗者。 方能体会斯道欤。 婆须蜜女者。 此云世友。 或云天友。 为遍与天人作师友故。 或云以宝易财。 或示现世间淫染之行。 易以财事。 此皆世行难可了知三界六道人天地狱无行不备也。 此是不染而染。 唯普贤智所及。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菩萨离贪欲际解脱门。 于此段中约立五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昇进。 二渐次游行至险难国宝庄严城。 三处处推求婆须蜜女。 四于此城内市鄽之北于自宅内而得见之。 五见之礼敬正申所求。 随文释义中。 善财见于市鄽之北自宅中住者。 以生死烦多为市鄽。 北为坎位。 是北方主黑也。 是众迷愚众生之位也。 菩萨居此迷流爱海。 闤闠之处。 同行接生令其发明。 自宅中住者。 以众生生死海是菩萨自所住宅。 菩萨以大悲故。 住一切众生生死宅中。 度脱众生。 成就普贤之行。 具足无量功德。 如经云。 善财童子往诣其门见其住宅广博严丽已下。 广说庄严。 此是初见其依报。 次尔时善财见此女人颜貌端严乃至皮肤金色是见其正报及诸艺能已下。 具如经说。 尔时善财前诣其所已下申请所求。 善男子已下。 正授善财所行之法。 菩萨解脱名离贪欲际。 以此解脱随其乐欲而为现身。 十方三界所见不同。 如经具明。 又经云。 若有众生暂见我者。 即离贪欲得菩萨欢喜三昧者。 明有信者而修禅定禅悦其心故。 若有众生暂与我语者即离贪欲得菩萨无量音声三昧者。 明从定发慧了音声无体。 若有众生执我手者即离贪欲得菩萨遍往一切佛刹三昧者。 是引接义。 如是已下昇座。 是无相智增暂观于我是观照义。 频申是法悦义。 目瞬是见谛入佛智境也。 抱持于我者。 摄受不舍众生义。 咂我脣吻者。 受教说法义。 凡有亲近于我一切皆得离贪欲际入菩萨一切智地者。 都举诸有亲近无空过者皆获一切智门。 此明二乘及出缠菩萨但求离苦。 未入大慈悲入于生死海同事接生不达法界自在智王。 处染净而无垢会无依普光明智圆满十方。 任运利生无缚无解。 方名永离贪欲际也。 厌而出缠无大悲行。 智未究竟。 有所依在。 修行不应。 以有所得心一分无相无愿无作空解脱门。 莫以为足。 应修智悲发起愿求。 誓度众生。 学差别智。 尽三界法。 无不皆知明。 用三界事便成法界。 善照自他十二缘生。 成一切智。 了无边劫与今无二。 不求余处别有出世解脱涅槃。 以无作无依智。 印三界法本如是无别思求。 一依十住十行十回向法门圆会自当称。 此婆须蜜女。 是会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门。 为以行齐。 生死是非见亡。 以法界禅门真俗二染俱尽。 以性等法界智周有无。 无行不行。 无生不利。 招多福德故。 名无尽功德藏。 善财白言圣者种何善根修何功德已下。 其女与善财说自往昔因。 高行如来出世为长者妻布施宝钱。 及文殊师利劝发大菩提心。 以是因缘得如斯解脱。 我唯知此离贪欲际解脱者。 明往因以舍所重宝钱。 是离贪。 文殊师利劝发无上菩提心。 是离欲。 如一宝钱。 其所施不多。 为心贵重故。 能舍与多非异。 此是无尽功德藏回向。 亦以禅波罗蜜为体。 明圆通诸法。 是宝钱义。 约智门中诸位通治。 约位以第五回向中。 以出世禅入于生死。 真俗染净不自在障行不自在。 遍众生障治令自在故。 第二推德昇进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辞退而去。 有六行经。 分为五门。 一推德昇进。 二示其方所及以城名善度。 三举善知识居士名鞞瑟胝罗。 四举善知识所行事业供养旃檀塔座。 五礼敬辞退而去。 随文释义者。 南方如初释。 城名善度者。 约此居士善度众生故。 居士名鞞瑟者。 此云法胝罗者。 此云包摄。 为此居士智慧广大包摄十方一切法门。 具云悉怛履曳。 此翻为慈氏为明以第六出世智慧处俗行慈。 方便利生以行成名故。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至我唯知此菩萨所有佛不涅槃际解脱门。 于此段中约立五门。 一渐次游行至善度城。 二诣居士宅顶礼其足。 三合掌而立正申所求。 四居士为善财正说所行之法所行解脱门名不涅槃际五举所现行。 供养旃檀塔座。 供养旃檀塔座者。 经云我开旃檀座如来塔门。 时得三昧。 名佛种无尽者。 明一切众生分别心皆是如来智慧种同于诸佛智慧种无有生灭等相。 此同十住中第六住十行中第六行十地中第六地。 以十住十行中第六出世间之智慧门。 回向入缠处俗中智慧利生之行故。 为居士身。 处世化俗置一塔室。 于中安置一旃檀座。 不置形像。 表第六智慧门达无相法也。 以此塔座供养诸佛现在其前。 明无相法无有三世古今之见。 为以自佛智慧与一切诸佛智慧无相体。 同皆为一际。 一切众生亦与一切诸佛智慧本来一际。 为诸众生说如斯法。 令诸众生开佛知见入佛知见悟佛知见故。 城名善度。 居士名含摄。 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智慧皆一体不生灭故。 既是诸佛智慧无生灭性。 一切众生亦不生灭也。 故得一切诸佛不入涅槃。 此意明如座上无相是佛故。 善财白言此三昧境界云何已下。 是居士答。 入此三昧见佛之数。 此界他方三世诸佛。 总皆得见所有见佛之数如经具明。 意明诸佛众生无生灭相方便以将其旃檀座塔引接。 表示令一切众生达自身心性相智慧。 如旃檀座塔。 本来佛也。 明性相皆无俱不生灭。 达相如化了性如空。 智无依住何有生灭。 此是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以般若波罗蜜为体。 余九为伴。 此治出世智慧处生死中于大慈悲不自在障。 令得自在故。 第二推德昇进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 至辞退而去并颂。 有十四行经。 分为五门。 一推德昇进。 二示善知识方所。 三举山名补怛洛迦。 四举善知识名观自在号观世音。 五礼敬辞退。 随文释义者。 山名补怛洛迦者。 此云小白花树山。 多生白花树。 其花甚香。 香气远及。 为明此圣者修慈悲行门以谦下极小为行也。 华者。 明开敷万行故。 此慈悲谦下极小和悦行花开敷。 教化行香。 远熏一切众生。 皆令闻其名者发菩提心故。 举善知识名观自在者。 以旧经云观世音为正。 梵云光世音。 以慈悲光照世间。 闻苦便救。 有待念而方救者。 意令彼回心专缘善发心。 令功德善根深固也。 问曰。 观自在可无慈悲。 何以要须光世音。 答曰。 夫一切菩萨约行成名。 约名行表位。 虽一切菩萨皆具智悲二门。 今以名行表昇进。 要须以名表法。 今此第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成处世慈悲门。 以光世音名。 是慈悲之号。 以为表位行门令昇进也。 观自在者。 但明观照。 成出世般若义自在故。 以表观世间苦。 表悲门不如观世音之号。 法华中云。 普贤菩萨从东方宝威德上王佛所来者。 又余经云。 观世音在西方阿弥陀佛所者。 总是如来密意方便。 表法成名。 意云。 东方是智。 西方是悲。 以方表法。 实无方所。 但约东为春阳发生日出普照。 二十八宿中。 东方角宿及房心等七星。 皆为众善位以表智门。 西方七宿昴毕参等主白虎。 秋杀义。 昴为刑狱。 多主罚恶。 以观世音主之。 而实佛国一方满十方。 一尘含法界。 何有方所而存自他隔得别佛也。 先德翻经之士。 以三乘教谓此方无观世音。 以观自在充号。 此非实。 法界毗卢遮那如来境智道理。 于法华经中会三入一门中。 具有此三法。 文殊普贤观世音菩萨。 表法身无相慧及根本智。 即文殊之行主之。 表从根本智起差别行。 以普贤主之。 表大慈悲心恒处苦流不求出离。 以观世音主之。 以此三法属于一人所行令具足。 遍周一切众生界。 教化众生令无有余。 名毗卢遮那佛。 即明一切处文殊。 一切处普贤。 一切处观世音。 一切处毗卢遮那。 乃至微尘中重重充遍。 且约略明也。 如海上有山多贤圣者。 此约南海之上。 亦主生死海上。 余义如文具明。 亦约慈悲为流泉。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至我唯知此大悲行门。 于此段中约立五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昇进。 二渐次游行至于彼山。 处处求觅此大菩萨。 三见其西面岩谷之中观世音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 四善财见。 已欢喜。 观世音遥见善财称叹。 五善财顶礼申请。 观世音为说大慈悲行解脱门。 随文释义者。 如第五婆须蜜女。 以师子频申引接成悲举行。 及报身相及境界所居皆宝庄严。 至第六第七回向。 为大悲至极熟物利生。 不就自报。 就众生界秽境而居岩谷。 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 观世音菩萨坐金刚宝石。 无量菩萨皆坐宝石。 此是所居处表岩谷。 明险道趣。 泉流萦映者。 明慈悲莹彻。 树林蓊郁者。 表慈心荫密。 香草柔软者。 表和言芳教重悦人心。 右旋布地者。 表众生顺化布慈悲地令有所归。 观世音菩萨坐金刚宝石者。 表以金刚智用随悲行坚实深重无所倾动也。 结跏趺坐者。 智悲交彻也。 无量菩萨皆坐宝石者。 悲行坚厚也。 善财谛观目不暂瞬者。 敬法贵人慈心见彻无别念也。 善财叹德如经具明。 善财往诣观世音所。 观世音菩萨遥见善财。 即云善来。 并诸称叹未及致敬先有是言者。 明大悲深厚先致慰问及称叹然后顶礼旋绕申其所请。 观世音菩萨授与善财大悲行解脱门。 明回第六住第六地中修出世慈悲令成入俗慈悲之行。 至此位中菩萨。 是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满故。 入俗智亦于此满故。 如下文指位。 虽在东方有菩萨。 名为正趣。 及至见时还同会而居。 表此位菩萨入俗现行悲智齐也。 至次下文和会。 经云。 善男子。 我恒住此大悲行门。 常在一切诸如来所。 普现一切众生之前。 以四摄事摄诸众生。 广如经说。 意明。 不离根本智。 十方世界对现色身慈悲利物。 已下广明观世音菩萨自所。 誓愿利众生事行如。 下具明。 我唯得此菩萨大悲行门已下。 是推德昇进。 此是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门。 方便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诸位通治。 约位门中治十住十行中出世大悲处俗。 不自在障。 令得自在。 第二推德昇进。 从如诸菩萨已下。 至辞退而去。 有十八行半经。 分为五门。 一推德昇进。 二示善知识方所。 三举善知识名为正趣。 四重叹善知识光明威德神通普化。 五劝令往问。 问曰。 此何意不云辞退而去。 答曰。 为此观世音菩萨会中见正趣菩萨。 悲智二位在此位齐满。 表悲终即无明之智自成。 明悲智无二体故不辞去也。 又明从师子频申比丘尼。 修悲起智。 从此第八回向已去至第十地神。 即从智成悲。 即天神是智。 地神是悲。 明智悲合体即普贤行自在。 此明智悲应真体通神性。 名之天地之神。 非世鬼神也。 观世音菩萨云。 东方有一菩萨名曰正趣者。 明正智无邪故云正趣。 从空而来者。 明智体无依性无形质。 神无不遍。 自体真空起如幻身。 应缘利物。 一刹那际响应十方。 性无往来。 以虚空而现幻像。 故云从空而来东方者。 表是智也。 云南方表法为虚无。 为离中虚为明为正为日。 离者丽也。 以明丽于地者。 以北方为坎。 为黑。 以子为阴极。 癸为阴终。 以背黑。 而从明背邪而从正。 是初启蒙之位。 故往南方。 今至第八真如相回向。 即明东方为智为震为雷为音声为青龙为春生为福德为吉庆。 日生于寅出于卯。 定是非于辰巳也。 至午巳东。 总属阳位。 午为阳极未为阳终。 自未至丑。 是阴位。 以此第八智明真如相回向。 即取东方为智。 明照万邪故。 入于生死震动万有令明生故。 教化众生达真如故。 照愚夫道成君子之德故。 破佞邪道成正智故。 照一切恶生一切善故。 长诸善根成白净无垢吉祥福德故。 故东方表智。 西方表悲。 以此二位明悲智齐故。 正趣菩萨从东方以来白花山西一处而见。 以明东表智西表悲。 此观音正趣会悲智二位。 一分始终自此已去从智行悲也。 即次后天地之神。 是以明从悲行智即行狭不终以智行悲。 即行广无限自在故。 如十地位满智悲功成十一地中。 还以悲为体以智为用。 即摩耶是悲。 生佛是智。 如是一一位中昇进皆有意趣。 总别同异如东西南北。 表自有趣求启迷发明。 即往南方表之。 若明智悲益俗。 即东西表之。 观音在白花山西者。 白者金像也。 西方白表金位也。 主将位也。 东方者。 木位。 主青像。 主相位也。 相主生。 将主杀。 如来以约世间法则安立法门令世间易解故。 以此杀害之处置大慈悲之门。 以为救苦。 以东方春生之位。 置大智之门。 以表智生众善。 令易达其事故。 如老子云。 上将军居右。 偏将军居左。 明上者而具慈恐妄杀也。 而实大像溷然。 何有方形而可得也。 但约法立名设其则也。 然智悲之道。 以一法而满十方。 以一行而遍一切万行。 虽然约世轨则设法。 不无如世陈设者。 是随方应用也。 是故此经观世音菩萨云。 东方有菩萨名为正趣。 表第八智位。 照世间大夜故。 此同十住十行十地十一地第八无功智之大用故。 位同昇进生熟逆顺有异。 此正趣菩萨从空中来。 至娑婆世界轮围山顶。 以足指按地。 其娑婆世界六种震动者。 表智能破闇众生惑灭境亡散也。 智现妄亡。 妄业所报得大地之境界亦亡散故地动。 动者散也。 如定现前妄亡智应报境尽亡。 足指按地者。 智之所行也。 表以法空起智现。 前众执皆散。 轮围山是妄所执之报境。 无依智现所执境无。 以禅观方明不可以想心斟酌。 一切皆以众宝庄严者。 明妄亡境灭。 随智净福相应即诸功德便现身放光明映蔽一切日月星电天龙八部释梵护世四王所有光明皆如聚墨其光普照一切地狱畜生者。 如三界之光。 皆有漏业。 随生灭心功德所生。 皆未离生灭我所。 有漏业果。 皆有自他能所。 得业在如真理智无漏无我无作具法性清净。 任性大慈悲之智光。 非世所及。 无有隔障边际分剂可及。 十方洞彻六道遍周故。 已下智悲之行。 如经具明。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至我唯知此菩萨普门速疾行解脱门。 于此段中约立五门。 一依教速往诣彼菩萨所。 二顶礼合掌申请所求。 三正趣菩萨说自所行法。 名普门速疾行解脱。 四善财致问。 于何佛所得此法门所从来刹去此几何。 来已久如。 五正说所缘因依得法所在久近之数。 云善男子我从东方妙藏世界普胜生佛所而来此土。 于彼佛所得此法门者。 此约实而论。 智无方所远近之体。 约以表法中云东方妙藏世界普胜生佛所得此法门。 明东方是众善发生之位。 妙藏世界者。 是自妙理法身根本智藏性周圆满普遍十方。 名为世界。 普胜生佛所得此法门者。 明从根本智生差别智响应众生。 意明不移根本智大用而无功故。 从彼发来已经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者。 以根本智超尘出劫。 不属数量所收。 一一念中。 举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步者。 明念念中超出过如是情量度量。 一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佛刹。 我皆遍入至其佛所。 以妙供具而为供养。 此诸供具。 意明。 根本智性自遍周。 差别智业用亦如根本智遍周所作供养诸佛依根本智起。 以根本无作智印。 起如幻业用。 普印诸供养具无功而自成。 以用归本故。 明此第八回向已前以根本智行差别智。 具大慈悲。 及世所有一切功巧。 五明技术之法饶益众生。 此位差别智终约用从本。 总无功用。 任法自成。 教化众生亦复如是。 自余如经具明。 此是真如相回向。 以愿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诸位通治。 约位门中以治有功用行入于世间。 无功用智任运大悲。 此位明有学诸法已终会令悲智一性无二遍周故。 在观音会中一处而见。 第二推德昇进门中。 从如诸菩萨已下。 至辞退而去。 有八行半。 经约立五门。 一推德昇进。 二示善知识所在方所。 三举其城名堕罗钵底。 四举神名为大天。 五礼敬辞去。 随文释义者。 城名堕罗钵底。 此云有门。 为此第九回向主大法师位。 同十住中法王子住十地中第九妙善慧地。 有大法门饶益众生故。 故城名有门问曰。 何故此位见大天神。 为明第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智净为天。 其智无依不为不思而恒应万有。 故号天神。 即是此界乾神是也。 自会此智道相应也。 凡为天地日月五星名山大川五岳四渎河海社稷之神。 皆是菩萨所为。 非是凡世鬼神力所堪能故。 以乾为天门。 以净无垢智现众法故。 巽为地户。 以巽为风。 动生万物。 胜持万物荷负大地故。 以配长女主持阴位。 如初会风神是也。 今大天神城名有门。 如天净体现世一切所有法门。 此依化主立名。 有大法门故。 城名有门。 如天现像善恶俱示。 如天无思。 赏罚应时。 此天神即是无为无作净智为体。 一切众生同共有之。 从自心迷惑智殊品。 见各不同。 净秽皆别。 若心净者便为净土。 名第一义天。 一切智天。 非如五行生灭天也。 此天神是应真名神为明。 修行昇进渐智通灵性。 号之为神故。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至我唯知。 此云网解脱门。 于此段中约立五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昇进。 二渐次游行至有门城。 三推问诸人大天所在。 四知其所在。 往诣顶礼申请所求。 五时大天出。 四长手取四大海水。 用洗其面。 持金花以散善财而为说法。 随文释义者。 出四长手取四大海水自洗其面者。 明发大菩提心者难得难见。 取四大海水用洗面者。 明贵发心者洗面方观。 持诸金花以散善财者。 明贵重而观贵敬供养能发大菩提心者故。 又表四长手取四大海水以四无量心四摄法摄众生故。 用洗面者明以大悲水以从智用观察众生恒摄受也。 如芬陀利华者。 百叶白莲华也。 明端正香洁人皆乐见。 菩萨亦尔。 心端行正能说法。 香熏泽人心。 皆令解脱。 人皆乐见。 善男子我已成就云网法门者。 明大悲云普覆一切雨教如网漉众生故。 善财问言。 此法门境界云何。 如下所明。 金银琉璃[王*颇][王*梨]车璩玛瑙大焰宝离垢藏宝大光明宝宝璎珞宝耳璫及宝冠宝钏宝锁珠网种种摩尼等及华鬘香一切衣服音乐等具皆如山聚。 及无数百千亿诸童女众。 而彼大天授与善财令其舍施摄受众生如经广说。 及所教化饶益众生之行。 如经广明。 此是第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行中善知识。 以力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同治。 约位门中偏治处于三界菩萨人天众中说法。 不自在障。 令得自在。 入于灵智。 神化自在转正法轮。 第二推德昇进中。 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辞退而去。 有十行经。 约立五门。 一推德昇进。 二示善知识所在云在。 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中。 三举善知识地神名安住。 四劝诣彼问。 五礼敬辞去。 随文释义者。 问曰。 何故不云南方。 云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中有地神名安住者。 答曰。 此同十住中第十灌顶住。 回彼解脱入于生死。 令随智大慈悲饶益众生悉圆满故。 但云阎浮提无别偏求。 此以等法界回向法故。 又菩提场主地神是总摄义故。 十地倣此样式。 摩竭提国者。 前已释也。 菩提场主地神者。 以前明天神主智圆满。 此云地神主慈悲圆满。 表地能荷负万有长养众生故。 以表慈悲处下生诸法门育载荷负众生皆令离生死苦故。 以地神表之。 亦明地神是此位菩萨主持。 即是此号地神也。 明大悲厚载万物。 菩提场中者。 此位会菩提理智慈悲五法为一。 皆圆满故。 名安住神者。 于此五法齐圆无所倾动故。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至我唯知此不可坏智慧藏法门中。 于此约立五门。 一渐次游行趣摩竭提国菩提场内安住神所。 二百万地神同在其中。 同共称叹善财至德。 三百万地神放大光明照大千界。 普皆震吼庄严大地。 四示善财往业善根。 五举自行法门。 名菩萨不可坏智慧藏解脱门。 授与善财。 随文释义者。 百万地神表大慈悲行圆满故。 咸放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者。 明智满悲圆。 又三千大千世界一时震吼者。 皆明善财至此位智悲总圆满。 生死涅槃染净业谢。 福增报现致使如然。 地神以足指按地。 百千亿阿僧祇宝藏自然涌出者。 表善财自行所及故。 足指按地。 又表善财始发行入此位故。 既入此位报境。 便现所现宝藏是也。 初举地神自行报果。 后举善财所及处。 我得菩萨解脱名不可坏智慧藏者。 明悲从智起即无可坏故。 藏者。 以法界行。 智无不含。 悲无不满。 无生不济。 无苦不救。 智悲遍周。 名之为藏。 于行不着名为解脱。 凡所差别智中所行。 大慈大悲皆是菩萨行故。 唯法身根本智是佛也。 善男子。 我忆自从然灯佛已来。 常随菩萨恭敬守护观察菩萨所有心行者。 明从根本智起差别智学慈悲行也。 乃至如下文广明。 善男子。 乃往古世过须弥山微尘数劫。 有劫名庄严。 世界名月幢。 佛号妙眼。 于彼佛所得此法门。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 微尘数如来应正等觉悉皆承事者。 明大悲行深广自不求安。 乃至示成正觉入涅槃。 总是菩萨行收妙眼如来及世界。 总是智慈自己之法故。 如毗卢遮那如来处道满圆极之报身报土。 如是菩萨行无始无终。 是寻常家事周满十方。 如因陀罗网也。 自从此已去。 入十地位中。 所论发心近远皆是多。 表大悲深广。 不限其生及以劫量。 无始无终然亦不出刹那之际也。 随世多劫约智无时。 此是等法界无量回向。 以智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诸位通治。 约位门中治出世智悲。 回入生死中令自在故。 已下推德昇进入初地位中也。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七 发布时间:2025-06-11 08:12:0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0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