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五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五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疏。 诸佛菩萨始自发心下。 文中有三。 初列十恩。 二结成恩重。 三者引证。 初十恩者。 一发心普被恩。 二难行苦行恩。 犹如慈母嚥苦吐甘。 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 剜身千灯。 投形饿虎。 香城粉骨。 雪岭亡躯。 如是等事皆为众生。 三不顾自身者。 一向为他恩。 曾无一念自为于己。 犹如慈母但令子乐自杀不辞。 经云。 菩萨所修功德行。 不为自己及他人。 但以最上智慧心。 利益众生故回向。 四垂形六道恩。 谓已证灭道应受无为寂灭之乐。 而垂形六道遍入三涂。 长劫救物入于地狱。 以身救赎一切众生。 五随逐众生恩。 上辩横遍六道。 今约长劫不舍。 如子见父视父而已无出离心。 如来随之。 如犊逐母。 备将万行随逐救摄。 如须弥音遍净天王。 得随诸众生永流转生死海解脱门。 六见其造恶如割支体。 即大悲深重恩。 故善财童子谓无忧德神云。 圣者。 譬如有人唯有一子。 爱念情至忽见被人割截支体。 其心痛切不能自安。 菩萨摩诃萨。 亦复如是。 见诸众生造烦恼业。 堕三恶趣受种种苦。 心大忧恼。 若见众生起身语意三种善业。 生人天趣受身心乐。 菩萨尔时生大欢喜。 今略举悲深。 喜亦深故。 七迄成正觉隐其胜德者。 即隐胜彰劣恩。 十莲华藏尘数之相海滴难称。 无尽之德并隐不彰。 但云百劫修成三十二相。 三十四心断见修惑。 五分法身觉树初圆。 如老比丘同五罗汉。 故法华中。 脱珍御服。 着弊垢衣。 执除粪器往到子所。 八以贫所乐法诱摄拯救。 即隐实施权恩。 圆顿一乘隐而不说。 乃以三乘人天小法教化众生。 此上二句。 即净名经第三香积品中。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 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 维摩诘言。 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 佛为说刚强之语。 以调伏之言。 是地狱。 是畜生。 是饿鬼。 是诸难处。 是愚人生处。 是身邪行。 是身邪行报等。 乃至云。 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 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彼诸菩萨闻说是已。 皆曰未曾有也。 如世尊释迦牟尼佛。 隐其无量自在之力。 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 斯诸菩萨亦能劳谦。 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九见其憍恣示迹涅槃者。 示灭生善恩。 故法华云。 若佛久住于世。 薄福之人不种善根。 贫穷下贱贪着五欲。 入于忆想妄见网中。 若见如来常在不灭。 便起憍恣而怀厌怠。 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是故如来以方便说。 比丘当知。 诸佛出世难可值遇。 乃至云。 斯众生等闻如是语。 必当生于难遭之想。 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 四十七经有涅槃佛事。 与此大同。 十留余福教以济危苦者。 即悲念无尽恩。 谓世尊同人中寿应寿百年。 留二十年福以庇末法弟子。 大集月藏分第十卷云。 悲愍众生故舍寿。 第三分令我法海满洗浴诸天人。 假使毁禁戒。 悉住不退地。 若有挝打彼。 即为打我身。 若有骂辱者。 则为毁辱我。 又云。 留白毫之福以覆弟子言留教者。 即三藏八藏广益众生。 依之修行皆得成佛。 形像塔庙乃至舍利。 一兴供养千返生天等。 疏。 故自顶至足下结成恩重。 疏。 得人下。 引经证成。 初即涅槃第二十八。 不知恩者多遭横死。 即此经四十八随好品。 故经云下。 三引他经(月藏分)先一偈具足经文。 唯自利下取意引。 彼亦一偈云。 唯有传持正法藏。 宣扬教理施群生。 修习一念契真如。 即是真报如来者。 会意可知。 疏。 能离五邪者。 即智论二十二。 其第五。 名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 前四全同。 疏瑜伽名善守根门者。 即第二十三论云。 云何根律仪。 谓如有一能善安住密护根门防守正念。 乃至广说。 云何名为密护根门。 谓防守正念常委正念。 乃至防护意根。 及正修行意根律仪等。 疏净名云。 所见色等者。 即迦叶章。 令迦叶以空聚想入于聚落。 所见色于盲等。 所闻声与响等。 所嗅香与风等。 所食味不分别。 受诸触如智证。 知诸法如幻相。 无自性无他性。 本自不然。 今则无灭等。 是故藏护诸根则不犯尘境。 成六自在王。 岂为六贼所劫夺耶。 贤首品第十二疏。 夫行不虚设等者。 此有二来意。 初对前行以成今德。 后又前智首下。 广前所成之德故次来。 疏。 令起圆融信行等者。 天台智者。 依此一品立圆顿止观。 止观第一云。 此菩萨闻圆法。 起圆信。 立圆行。 住圆位。 以圆功德而自庄严。 以圆力用建立众生。 今宗即圆法。 意趣有五。 一信。 即起圆信。 二行。 三位。 四德。 五用。 皆以上圆融贯之。 彼释闻法云。 谓闻生死即法身。 烦恼即般若。 结业即解脱。 虽有三名而无三体虽是一体而立三名。 是三即一相。 其实无有异。 法身究竟般若解脱亦究竟。 般若清净余亦清净。 解脱自在余亦自在。 闻一切法亦复如是。 是名闻圆法。 云何起圆信。 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 无一二三而一二三。 无一二三是遮一二三。 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 无遮无照直入中道。 皆究竟清净自在。 闻深不怖。 闻广不疑。 闻非深非广意而有勇。 是名圆信。 云何行圆行。 一向专求无上菩提。 不余趣向。 三谛圆修。 不为无边所寂。 不为有边所动。 不动不寂直入中道。 是名圆行。 其位德用之圆。 全引今经。 若自取当经闻圆。 即闻上同时具足等十种玄门。 及依正无碍等。 依此起信即是圆信。 其圆行等。 并广如前说。 今此一品多广圆德用耳。 疏。 则与长行文有影略者。 长行起后但起发心。 偈中起后但起修行。 故二处起后互为影略。 就结前中长行有大功德无佛往修。 偈有往修复阙功德。 亦是影略。 疏。 一少言摄多义等者。 上一意诸赞叹者多义偈者是也。 第二意以偈有美妙文辞故。 疏。 后三开章下。 此段有二。 先正释经文。 后此初发心下。 问答料拣。 于中有二问答。 第一问发心浅深。 第二问圆摄所以。 前中。 疏。 以此甄别非无有异者。 此中异下二处之文。 疏。 故缨络云发心住者。 是人等者。 证成发心通始义也。 彼经第二初释经义品云。 佛子。 发心住者。 是人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圣人。 未识好恶因之与果。 一切不识不解不知。 佛子从不知始。 于凡夫地。 值佛菩萨教法之中。 起一念信。 便发菩萨心。 是人尔时信前名信相菩萨。 亦名假名菩萨。 亦名名字菩萨。 其人略行十心。 所谓信心。 进心。 念心。 定心。 慧心。 戒心。 回向心。 护法心。 舍心。 愿心。 又云。 佛子。 发心住是上进分善根人。 若一劫二劫。 乃至一恒二恒佛所。 行十信心信三宝常住等。 疏。 明知此中发心。 该于初后者。 具缚未识初发为始。 而一劫二劫修行方得初住。 住前但名信相菩萨。 居然通始终也。 疏。 问此既是初下。 第二问答。 显圆摄所以。 于中先问。 后古德下答。 于中三。 初正释本义。 二傍序异释。 三引妨会宗。 初中二。 先明行布。 后二圆融通摄门下圆融。 于中亦二。 先正辨圆融。 后此中有二门下。 出圆融所以。 于中三。 初双标二门。 二双释二门。 三问答料拣。 疏。 前中普揽下。 双疏二门。 即分为二。 就初门中又二。 一正明缘相。 广如玄中。 疏。 此经之中依斯义故下。 二会释经文。 言如下文十定不通等说者。 定通二品。 义该始终故。 等者等取十忍。 下经十忍之中。 有音声顺忍等。 谓约五忍明义。 七八九地得于无生已过信顺。 况于等觉。 今明等觉有音声等故是摄初。 疏。 十住十行等说者。 谓位位满处皆成佛故。 一住若不收诸住。 云何说得位满成佛。 故十住后有灌顶住。 海幢灌顶之后便说佛故。 疏。 如离世间品说者。 离世间品具二千行法。 如次配于住行。 而不存其位名。 但有与位相应之行故。 疏。 二法界融摄门等者。 在文可知。 疏。 问下发心功德品下。 第三问答料拣。 有三问答。 一会前后经文。 二问约法相收是则可尔下。 以法疑人。 先问。 后答。 答言十千劫乃是一经。 是即仁王经。 疏。 此经纵有行布下。 三通伏难。 谓有难言。 如上所说既有行布。 此与诸经复云何异。 故今答云。 行布乃是圆融之行布耳。 疏。 亦有引此下文下。 第二傍序异说。 即安国法师。 于中有三。 初正立。 二引文证成。 三辨顺违。 初中意明。 此中发心是初地证。 发心非信成就发心。 以其作用殊胜。 非地前故。 疏。 以有则获灌顶而昇位等。 非是信故者。 二引文证成。 而言等者。 彼有十义。 以证此中非信成就。 谓一以说断除疑网出爱流。 便得坚固不坏心故。 以若未入圣何。 以度疑。 若是凡夫何能不坏。 入见谛者乃能度疑。 信不坏故。 二若未入地不应得有常持戒故。 三不应云生如来家故。 四凡夫不得身语意业常无失故。 五不应则获功德法性身故。 六不应云则获十地十自在故。 七不应则获灌顶而昇位故。 八不应云则身充遍于虚空故。 九何以菩萨具智慧故。 十信大乘者。 犹为易。 能信此法倍更难故。 岂有凡法难于圣法。 故知此品正教舍凡展转乃至进入佛地。 今疏文中略引彼证故。 致等言是其一意。 疏。 若尔初地岂得灌顶下。 辨非。 文有五段。 初正以其所引难其所立。 但难其一余九例知。 谓既十地中方得灌顶。 纵是初地岂得灌顶。 二若云展转下。 假设彼救反以成立。 三若许从信下。 假纵彼救结破彼立。 四下文自有下。 广引文证。 显彼立非。 孟浪者出庄子。 已见华藏品。 五下发心品下。 例破。 后文所立非理。 以彼下文亦判彼品为初地发心故。 此既不立。 彼居然非。 疏。 门下云无量亿劫勤修学下。 第三引妨会宗。 于中有二。 先问后通。 前中即此品文。 安国坚执属证发心经多劫故。 非是初心一生故也。 亦非十千以为无量。 遮救自义。 况有救云无量即十千故。 疏。 通斯难者下通。 通意可知。 疏。 第三亦兼修行者。 以所具行位行即修行故。 位即亦是修行之德。 故云此及后二皆修行之德。 疏。 瑜伽菩萨地明等者。 疏文有二。 先释科文。 行相之言便引瑜伽明具五义。 而行相为总故为科目。 疏。 后因缘者下。 牒经别释因缘之义。 于中二。 先以义略释。 二后瑜伽云下。 引文释。 于中三。 初引瑜伽。 次引起信。 后会当经。 初中因缘之外更加四力。 缘谓见闻境界。 因谓内心发起。 力谓有所干能。 然即前四因正望发心以明力用。 自力即从种性因发。 他力即是善友所摄。 因力即是自起悲心。 加行力即长时苦行。 又四力成就即名为因。 亲能发故。 疏。 今经即初及三者。 文中无人劝故。 不言因加行故。 疏。 起信论智印经有七因缘者。 论云信成就发心者。 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 所谓依不定聚众生已有熏习善根力故。 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 欲求无上菩提。 得值诸佛亲承供养。 修行信心经一万劫。 信心成就故。 诸佛菩萨教令发心(一)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二)或因正法欲灭。 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三)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 入正定聚。 毕竟不退。 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若有众生善根微少等。 未经一万劫。 于中遇缘亦有发心。 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一)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二)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三)或学他发心(上有四缘)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 遇恶因缘。 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智印同此。 疏。 信谓于实德能。 深忍乐欲心净为性者。 唯识第六云。 云何为信。 于实德能深忍乐欲。 心净为性。 对治不信乐善为业(此总明体业)。 然信差别略有三种。 一信有实。 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 二信有德。 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 三信有能。 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 释曰。 实德能三即信依处。 忍乐欲三如次配之。 言能得能成者。 信己及他。 今得后成。 又无为得有为成故。 论云。 由斯对治彼不信心。 爱乐证修世出世善。 释曰。 上释信业。 下欲拣别。 故又问答。 论云忍谓胜解。 此即信因。 乐欲谓欲。 即是信果。 确陈此信。 自相是何问也。 岂不适言。 心净为性。 此犹未了彼心净言。 若净言即心应非心所。 若令心净惭等何别。 心俱净法为难亦然。 释曰。 此中三难。 初持业释。 次依主释。 后隣近释。 言为难亦然者。 同前惭等何别。 亦是心王俱时法故。 论曰。 此性澄清能净心等。 以心胜故立心净名。 如水清珠能清浊水。 惭等虽善非净为相。 此净为相无滥彼失。 又诸染法各别有相。 虽有不信自相浑浊。 复能溷浊余心心所。 如极秽物自秽秽他。 信正翻彼故净为相也(正义竟)。 有说。 信者爱乐为相。 应通三性。 体应即欲。 又应苦集非信所缘(此破小乘上座部)有执。 信者随顺为相。 应通三性。 即胜解欲。 若印顺者。 即胜解故。 若乐顺者。 即是欲故。 离彼二体无顺相故(此破大乘异师也)由此应知。 心净是信结也。 然今疏文略引标释义已周备。 今法宝下以论配经。 复有二意。 一者别配。 谓法有事理。 即是初实也。 法有理行即出世善等故。 是后能故。 云今法宝中已摄初后。 后亦三宝中皆具此三者。 义以前三通于三宝。 如文可知。 次大者下。 释下句也。 疏。 别中下。 上释总偈竟。 疏。 初半偈拣去偏伪者。 即天台止观中意。 然有二文。 一当第五卷明十法成乘。 中有真正发菩提心。 故云拣去偏伪。 故下疏云。 有二乘心者。 名之为偏等。 二者第一卷中明有五略。 谓发大心。 修大行。 感大果。 列大网。 归大处。 今即第一发大心中文。 然彼复分为三。 初方言。 次拣非。 后显是。 方言易了。 今将不求一行当彼拣非也。 余文即当显是。 今初。 彼文云。 道亦有通有别。 今亦拣之略为其十。 若心念念。 专贪嗔痴。 摄之不还拔之不出。 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恶。 如五扇提罗者。 此发地狱心行火途道(一)若其心念念。 欲多眷属。 如海吞流如火焚薪。 起中品十恶。 如调达诱众者。 此发畜生心行血涂道(二)若其心念念。 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叹咏。 内无实德虚比贤圣。 起下品十恶。 如摩揵提者此发鬼心行刀涂道(三)若其心念念。 欲胜于彼。 不耐下人轻他珍己。 如鵄高飞下视人物。 而外扬仁义礼智信。 起下品善心。 行阿修罗道(四)若其心念念。 欣世间乐。 安其臭身悦其痴心。 此起中品善心行于人道(五)若其心念念。 知三恶苦多。 人间苦乐相间。 天上纯乐。 为天上乐。 闭六根不出。 六尘不入。 此上品善心行于天道(六)若其心念念。 欲大威势身口意业。 才有所作一切弭从。 此发欲界主心行魔罗道(七)若其心念念。 欲得利智辩聪。 高才勇哲。 鉴达六合。 十方顒顒。 此发胜智心行尼揵道(八)若其心念念。 五尘六欲外乐盖微。 三禅之乐由如石泉其乐内熏。 此发梵心行色无色道(九)若其心念念。 知善恶轮环凡夫耽湎贤圣所诃。 破恶由净慧。 净慧由净禅。 净禅由净戒。 尚此三法如饥如渴。 此发无漏心行二乘道(十)若心若道其非甚多。 略举十耳(结)今疏欲具此十非故。 于经文。 委曲而取耳。 于疏文中分二。 先总明。 即瑜伽意。 后文中不求五事下。 正释经文配成十非。 然不必全尔故致多言。 以随一烦恼有三涂因故。 又但取意略明。 但寻上引疏文。 居然易了。 但人天因含其三界也。 一人。 二欲天。 三上二界。 余文可知。 有二乘下结成。 即前九为伪。 后一为偏也。 疏。 其中对上四因四缘可以意得者。 深心信解。 及深信诸佛及佛法。 即第一种性具足因。 恭敬尊重一切佛。 即第二赖佛菩萨摄受因。 以恭敬故。 但为永灭众生苦。 即第三多起悲心也。 常欲利乐诸众生庄严国土供养佛。 即第四长时勐利难行苦行也。 四因具矣。 言四缘者。 恭敬尊重一切佛者。 以见闻神变威力故。 即第一缘。 受持正法修诸智者。 以闻法微妙故。 即第二缘。 又受持正法者。 见法欲灭故。 即第三缘。 但为永灭众生苦者。 即见生受惑业苦。 是第四缘也。 见苦即缘。 长悲即因。 故虽一文因缘具足。 此中四力不具故不会之。 疏。 又上从不求五欲下。 重解经文以上来所解参古德意。 此下一向新意不干旧解。 文自有五。 一约信德。 二约菩提意。 三约佛性。 四约四弘。 五结归真正。 今初。 则经文五偈应分为二。 初一偈标信发心。 后四偈彰信之德。 疏。 今文并具但不次耳者。 彼经次云。 一亲近善友。 二供养诸佛。 三修习善根。 四者志求胜法。 五心常柔和。 六遭苦能忍。 七慈悲深厚。 八深心平等。 九爱乐大乘。 十求佛智慧。 疏。 四有三字者。 以供养佛字全同故。 疏。 又此十德即求菩提之意者。 第二明菩提意。 而云发菩提心等者。 彼广有文。 略举十四广结无边。 今但举一以等十三。 谓二欲承事供养一切诸佛。 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其悉无余下八字一一皆有。 三欲严净一切诸佛国土。 四欲护持一切诸佛正教。 五欲成满一切如来誓愿。 六欲往一切诸佛国土。 七欲入一切诸佛众会。 八欲知一切世界中诸劫次第。 九欲知一切众生心海。 十欲知一切众生根海。 十一欲知一切众生业海。 十二欲知一切众生行海。 十三欲灭一切众生烦恼海。 十四欲拔一切众生烦恼习气海。 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善男子。 以要言之。 菩萨以如是等百万阿僧祇方便行故发菩提心。 善男子。 菩萨行普入一切法皆证得故。 普入一切刹悉严净故。 是故善男子。 严净一切世界。 尽我愿乃尽。 拔一切众生烦恼习气。 尽我愿乃满。 释曰。 上皆菩提心所为也。 对今经文可以意得。 疏。 末后偈初句下。 三。 约佛性。 即随难重显种性具足三佛性义。 即佛性论第二卷第三显体分三因品。 论云。 复次佛性体有三种三性所摄义。 应知三种者。 所谓三因。 三种佛性三因者。 一应得因。 二加行因。 三圆满因。 初即二空所显真如。 由此应得菩提心。 乃至道后法身故。 二加行因者。 谓菩提心。 由此心故。 得三十七品。 十度十地。 乃至道后法身。 三圆满因者。 即加行因。 由此故得一切圆满。 三种佛性者。 应得因中具有三性。 一住自性性。 二引出性。 三至得果性。 释曰。 住自性者。 谓道前凡夫位。 引出性者。 从发心已上穷有学圣位。 至得果性者。 无学圣位。 疏。 又文有四弘可以意得者。 四约四弘也。 文中不求五欲等。 即显烦恼无边誓愿断。 但为永灭众生苦。 即众生无边誓愿度。 受持正法修诸智。 即法门无尽誓愿学。 证菩提故。 即佛道无上誓愿成。 故四具矣。 疏。 又上云深心信解常清净下。 第五结归真正。 于中二。 先显真正菩提心体。 后正结归。 前中意有其三意。 初约三心菩提。 二约三观。 三约四弘。 今初。 初明大智心。 次慨众生迷此下。 大悲心后悼昔不知下。 大愿心即菩提心。 灯大悲为油。 大愿为炷。 大智为光。 光照法界故。 上如次即直心。 大悲心。 深心也。 二约三观者。 悲愿是假观。 前大智心中直明本性清净。 即是空观。 烦恼即菩提本来是佛。 即中道观。 三约四弘者。 初通立理以是圆教四弘故。 称性明之。 从信烦恼即菩提下。 别显四弘。 初即烦恼无边誓愿断。 二由称本性而发心故下。 即佛道无上誓愿成。 三慨众生迷此下。 众生无边誓愿度。 四悼昔不知下。 法门无尽誓愿学。 此明四弘通指上四弘。 上但指文。 今将深心之言会通此四令圆妙耳。 疏。 有悲故不为无边所寂下。 正结归。 谓上虽多义不出悲智故今结之。 即结上疏文及经耳。 故止观第五明十法成乘中。 第二真正发菩提心云。 既深识不思议境一苦一切苦。 自悲昔苦起惑耽湎。 乃至云思惟彼我鲠痛自他。 即起大悲兴两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边誓愿断。 众生虽如虚空誓度如空之众生。 虽知烦恼无所有。 誓断无所由之烦恼(上二即空观)虽知众生甚多。 而度多多之众生。 虽知烦恼无边底。 而断无边底之烦恼(假观)虽知众生如佛。 而度如佛之众生。 虽知烦恼如实相。 而断如实相之烦恼(中观)何者。 若但拔苦因拔苦果此誓杂毒故须观空。 若偏观空则不见众生可度。 是名着空者。 诸佛所不化。 若偏见众生可度则堕爱见大悲非解脱道。 今则非毒非伪故名为真。 非空边非有边故名为正。 如鸟飞空终不住空。 虽不住空迹不可寻。 虽空而度。 虽度而空。 是故誓与虚空共斗故。 名真正发菩提心。 释曰。 此上释须三观所以。 又云又识不思识心一乐心一切乐心。 我及众生昔虽求乐因不知乐因。 如执瓦砾谓如意珠。 妄指萤光呼为日月。 今方始解故起大悲兴两誓愿。 谓法门无尽誓愿知。 无上佛道誓愿成。 虽知法门永寂如空。 誓愿修行永寂。 虽知菩提无所有。 无所有中吾故求之(上即空观也)虽知法门如空无所有。 而有誓愿画绘庄严虚空。 虽知佛道非成所成。 如空中种树使得华果(名假观也)虽知法门及佛果非修非不修。 非证得非不证得。 以无所证而证而得(中观也)是名非伪非毒。 名之为真。 非空非爱见。 名之为正。 如是慈悲誓愿。 与不思议境智。 非前非后同时俱起。 慈悲即智慧。 智慧即慈悲。 无缘无念普覆一切。 任运拔苦自然与乐。 不同毒害。 不同但空。 不同爱见。 是名真正发菩提心。 释曰。 但观上所引之文。 疏文居然易了。 即撮其大意而为此疏显经深玄。 然此经上下菩提心义。 文理渊博。 见其撮略故。 取而用之。 引而证之。 疏。 第二信为道元下。 此段多易。 但云一本义菩提本故者。 意以本义为果德元。 首义为因德元耳。 言元者善之长也。 即周易乾卦文言。 释乾元亨利贞四德云。 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仁。 嘉会足以合礼。 利物足以和义。 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 故曰乾元亨利贞。 今但用其一字义耳。 疏。 不信身心下。 反成上义。 知见相为菩提。 知见性为涅槃。 故法华论释开佛知见。 为无上义。 谓双开菩提涅槃疏。 如意珠略有五义者取与信相应义耳。 若准宝性论。 宝有六义。 颂云真实(一)世希有(二)明净(三)及势力(四)能庄严世间(五)最上不变等(六)。 今此胜义摄真实最上二义。 余四则同。 四即势力。 五即庄严。 或无庄严加此蕴义。 然疏五义皆言含法喻。 思之可知。 疏。 尚不得疥癞野干等者。 即萨遮尼揵子经第四。 疏。 初三颂明十住等者下。 明诸位。 皆含义理。 并如本品。 但言增上是不退住者。 由前正心但闻赞毁不动。 今闻无有利害更深而心不退故为增上。 余如下文寻之。 然皆隐位名存其中行。 或合或开。 或略或广。 不全次第者。 意明圆融信门即顿具故。 亦犹离世间品。 六位顿具故。 亦顿成二千行。 位位顿修故。 若一向次第者。 但得行布一分义耳。 疏。 以若有彼则有此者。 拣滥。 明此是圆融义。 才得一位即得一切位。 如十味香才烧一丸。 如小芥子十气齐发。 若有闻香十味齐闻。 若得沉气时。 则得檀气。 若得酥合则得龙脑等。 十味丸药服者齐得。 亦准此知。 非如钩锁由得于前方能得后。 非如涉路若行一里即得二里。 若行二里则进三里。 故此位中不在位名。 或开或合。 正在于此。 思之思之。 疏。 略辨十门三昧业用者。 然还源观。 立一体二用三遍四德五止六观。 亦不出此。 言一体者。 即自性清净圆明体。 即通为十定之体。 言二用者。 一海印森罗常住用。 即此第一三昧。 二法界圆明目在用。 即华严三昧。 言三遍者。 一者一尘普周法界遍。 二一尘出生无尽遍。 三一尘含容空有遍。 此三并是因陀罗网三昧门。 言四德者。 一随缘妙用无方德。 二威仪住持有则德。 三柔和质直摄生德。 四普代众生受苦德。 即次下第六三昧门。 言五止者。 一照法清虚离缘止。 二观人寂怕绝欲止。 三性起繁兴法尔止。 四锭光显现无念止。 五事理玄通非相止。 言六观者。 一摄境归心真空观。 二从心现境妙有观。 三心境秘密圆融观。 四智身影现众缘观。 五多身入一镜像观。 六主伴互现帝网观。 上之止观并是寂用无涯三昧门。 故此十门无不收矣。 广释一体六观等具如还源观辨。 疏。 海印之义下。 疏文分四。 一标章。 二总明。 三别示义类。 四总结料拣。 初一可知。 疏。 下经云。 如净水中四兵像下。 第二总明也。 即引当经及于他经。 以示能现所现海印之相。 言乃至莫不皆于水中现者。 其中间云。 各各别异无交杂。 剑戟弧矢类甚多。 铠冑车舆非一种。 随其所有相差别。 莫不皆于水中现。 而水本自无分别。 菩萨三昧亦如是。 即第十五经。 疏。 又云海有希奇等者。 即此卷中下合云。 无尽禅定解脱者。 为平等印亦如是。 福德智慧诸妙行。 一切普修无厌足。 疏。 大集十四云下。 引他经文。 疏文分二。 先正引。 后解释。 前中即虚空藏菩萨品头。 有一善男子言。 此中亦尔。 经云亦复如是余皆全同。 疏。 然此经文下。 解释。 此即此上大集。 言出现四天下像等者。 文云。 佛子。 譬如大海普能印现四天下中一切众生色身形像。 是故共说以为大海。 诸佛菩提亦复如是。 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性欲乐而无所现是故说名诸佛菩提。 下偈文云。 如海印现众生心。 以此说名为大海。 菩提普印诸心行。 是故说名为正觉。 疏。 言十义下。 第三别显义类也。 疏。 经云遍十方故者。 即是今经。 于一念顷遍十方也。 言普悉包含无所拒者。 即指上引。 十义所引皆上总中。 所引之经。 及出现品。 文多易了。 但第十云以不待对是故常现者。 此以第十释成第九即为拣异。 由十成九故云释成。 而九竪论。 十是横说。 故为拣也。 疏。 具上十义下第四总结。 于中先正结。 后问仁王三贤下。 问答料拣。 先问。 后答。 问即上卷菩萨教化品。 经云。 若菩萨住百佛国土中。 作阎浮提王王四天下。 修百法明门。 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生。 下偈云。 善觉菩萨四天下双照二谛平等道。 权化众生游百国。 始登一乘无相道。 释曰。 此前更无成佛之文。 疏。 答即上所引大集下。 第二答中有三。 初指前引答。 二别引文答。 三况出圆融。 今初。 谓上引大集灌顶即第十住。 故云彼说住终。 则初贤已得八相。 何得偏引仁王三贤无文。 疏。 若占察经下。 次引别文答。 谓占察经作佛有四。 初是信满。 正与今文相当。 余三因便故来耳。 二解满作佛即同前大集灌顶受位。 三证满者。 初证名证满故。 云净心地即初地故。 四究竟菩萨地。 即第十地后故。 起信云。 菩萨地尽觉心初起心无初相。 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 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是也。 疏。 起信依此下。 上正引经。 此方引论。 用信成就发心即第一信满位。 论云。 菩萨发是心故。 则得少分见于法身。 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 所谓从兜率天退。 入胎。 住胎。 出胎。 出家。 成道。 转法轮。 入涅槃。 即八相之文也。 疏。 况圆融门中不依次位者。 三况出圆义也。 则上所引尚是行布。 以四位成佛深浅不同故。 今初即具后故是圆融。 今约信满犹寄终教说耳。 疏。 因果无碍下。 通伏难。 谓有难云。 若初即后应坏因果故。 故为此通明其无碍。 正在因时即有果。 果中有因。 随门不同名因名果。 体无前后故得圆融。 双存则亦因亦果。 俱泯则果海离言。 疏。 又此化现非唯一位依一类界者。 重拣前文以圆融。 非唯一位则显具一切地位。 非依一类界则显遍于时处也。 第二华严三昧。 疏。 万行如华严法身故余如别说者。 遗忘集说。 略有十观。 一摄相归真观。 二相尽证实观三相实无碍观。 四随相摄生观。 五缘起相收观。 六微细容摄观。 七一多相即观。 八帝网重重观。 九主伴圆融观。 十果海平等观。 然此十观融四法界。 初二理法界。 始终不异。 三即事理无碍法界。 四即随事法界。 次五即事事无碍法界。 五即一多相容不同门。 六即微细相容安立门。 七即诸法相即自在门。 八即因陀罗网境界门。 九即主伴圆融具德门。 其第十观果海绝言。 通为前四之极。 则四法界十种玄门皆约因分。 然此十观略收万类不异玄中故指在余。 又释题中广显华严义竟。 又还源观释云。 广修万行称实成德。 普周法界而证菩提。 如华有结实之用。 行有感果之能。 今则託事表彰。 所以举华为喻。 严者。 行成剋果。 契理称真。 性相两亡。 能所俱绝。 显焕炳着故名严也。 良以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 何有饰真之行。 不从真起此。 则真该妄末行无不修。 妄彻真源相无不寂。 故曰。 法界自在圆明无碍用为华严三昧也。 若更总释。 总以万行严于法界。 成于法身为华严也。 行有行布圆融。 成佛亦有十身总别。 别如普眼长者以十波罗蜜严成十身。 融如八地一念之中十度圆修。 成佛之时十身无碍。 故曰华严。 余如题中。 第三因陀罗网三昧中。 疏。 次半颂举一例余。 亦有二意者。 前意对前第一意。 既一尘之中有多尘向来。 方说一尘摄刹。 今方说尘内所具余尘摄刹。 后意对前第二意。 此所例尘非前尘内。 是前尘外遍法界中尘也。 疏。 由于昔时以手持供供佛施人称周法界者。 此出因也。 供佛施人约其施行。 称周法界约其施心。 入深观故。 疏。 故令真流供具等诸佛之难思者。 显今果也。 真流供具显出供时心以称法界。 手出供具故。 等诸佛之难思者。 称因境也。 因虽尊胜。 心不称境非真供养。 由称真之因感称真之果。 能供真佛之境。 疏。 初半对治等者。 对治文显。 随心所乐为世界者。 顺心令喜故。 随行差别即当为人者。 心行不同生善异故。 如心寂静应教禅定。 若心明利为说智慧。 悉以善巧而成就文。 则连上属于为人。 第一义者。 谓要见理。 见理方得名成就耳。 又成就言通于上三。 前三悉檀皆为见理故。 疏。 第六四摄摄生三昧。 布施摄中。 前二偈有两重释。 先约财施。 所须王位皆属外财故。 王位兼于身命。 亦属内财。 疏。 又此施位下。 第二重释次半偈。 可爱着物即三种难行之一。 次法及无畏兼前财。 三为一切施。 又将后二属于遂求。 然准瑜伽六度四摄各有九门。 颂云。 自性一切难。 一切门善士。 一切种遂求。 二世乐清净。 自性皆一。 一切或二或三。 难行皆三。 一切门皆四。 善士皆五。 一切种皆六。 遂求皆七皆八。 二世乐皆九。 清净皆十。 四摄即当三十三卷。 至十行品更说其相。 今疏言即难行者。 以难行有三。 一物少自在施。 二可爱着物施。 三极大艰难获财施。 今当第二难也。 疏。 又后二偈至随求即与者。 是遂求施。 遂求有八。 一匮乏饮食而求乞者施以饮食。 二匮乏车乘而求乞者施以车乘。 三乏衣服。 四严具五资生什物。 六种种涂饰香鬘。 七舍宅。 八光明。 皆如初二句会文可知。 疏。 一切爱语等者下所列。 即三爱语。 一慰喻爱语。 二庆悦爱语。 三胜益爱语。 疏。 言种种梵音者。 即八种梵音等者。 文中具列初二。 疏释后六但标。 若释应云。 三调和谓大小得中。 四柔软者。 言无麁犷。 五不误者。 言无错误。 六不女者。 其声雄朗。 七尊慧者。 言无战惧。 八深远者。 脐轮发声。 疏。 随心说法应在后偈者。 以后偈说八万法门。 是顺正法教语故。 应合云随心为说。 前偈种种梵音故。 是随世仪轨。 合言随世所宜而化诱。 疏。 初颂一切同事者。 瑜伽同事不举别相。 但同上利行即名同事。 故利行居先则示同。 利衰等为一切也。 等取毁誉称讥苦乐。 忍于诸苦而同事故者。 难行有三。 亦无别相。 即同三利行为三难行同事。 谓一诸未行胜善根因。 诸有情所行利行。 二现在耽着广大财位众具圆满。 诸有情所行利行。 三于外道异执邪见邪行。 所行利行。 同事例耳。 今于上三同事皆须忍苦。 疏。 一即十种清净利行者。 谓一依外清净有五。 二依内清净有五。 依外五者。 一无罪利行。 二不转利行。 三渐次。 四遍行。 五如应。 论广释其相。 依内清净有五者。 一谓诸菩萨。 于诸有情起广大悲。 意乐现前而行利行。 二诸菩萨。 于诸有情起所作义利。 虽受一切大苦。 劬劳而心无倦。 深生欢喜。 为诸有情而行利行。 三安处最胜第一财位。 而自谦下如子如僕。 及离憍慢而行利行。 四心无爱染无有虚伪。 真实哀愍而行利行。 五起毕竟无复退转。 慈愍之心。 而行利行。 疏。 次三句即善士利行者。 善士有五。 一于真实义劝导有情。 二于应时劝导。 三于能行摄胜妙义劝导。 四于有情柔软劝导。 五于有情慈心劝导。 此之五相。 皆是大人之法。 慈心劝导举后等初。 疏。 次二偈即遂求利行者。 论云。 此略有八。 谓诸菩萨见诸有情于应惭处。 为无惭缠之所缠绕。 方便开解令离彼缠如无惭缠。 二无愧。 三昏沉。 四睡眠。 五掉举。 六恶作。 七嫉。 八悭。 皆如无惭缠说。 疏。 次二偈即一切种利行者。 彼说或六或七总有十三。 六者。 一应摄受者正摄受之。 二应调伏者正调伏之。 三憎背圣教者除其恚恼。 四处中住者令入圣教。 五于三乘中令其成熟。 六已成熟者令得解脱。 云何七种。 谓诸菩萨安处一分所化有情。 于善资粮。 守护长养。 所谓一依下乘出离。 二依大乘出离。 三于远离。 四于心一境性。 五于清净诸障。 六于二乘而正安处。 七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得安处。 疏。 后一偈即一切门利行。 谓不信令信故者。 此略有四。 一不信令信。 二犯戒有情令戒圆满。 三恶慧有情令慧圆满。 四悭悋有情于舍圆满。 今疏文中略举其一。 疏。 瑜伽广说利行居先等者。 会二前后。 可知。 疏。 婆沙七十九等者。 彼云。 毗奈耶说。 世尊有时为四天王。 以南印度边国俗语说四圣谛。 谓医泥迷泥瑜部达[甲*叶]剌蔑戾车语。 说四圣谛。 谓摩奢都奢僧摄摩萨缚怛啰毗剌达。 论引净名圆音为难。 下释有七。 一云。 有作是说。 佛以圣语说四圣谛。 能令一切所化有情皆得领解。 何以作此等语说。 答为满彼意故。 彼天欲闻故。 下并取意引之。 二复次世尊欲显于诸言音皆能善解故。 谓有疑。 佛不能余语等。 三复次有所化者。 依佛不变形言而得受化。 有所化者。 依佛转变形言而受化者。 四复有说者。 佛以一音说四圣谛。 不能令一切所化有情皆得领解。 世尊虽有自在神力。 而于境界不能改越。 如不能令耳见诸色等。 通圆音云。 答不须通。 非三藏故。 诸赞佛颂言多过实。 如常在定不睡眠等皆过实也。 五复次如来言音遍诸声境。 随所欲语皆能作之故。 复伽陀作如是说。 六复次佛语轻利速疾转故。 故云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各各随所解。 七复次如来言音虽有多种。 而同有益故说一音。 释曰。 然上七解。 前三可通。 后四浅近。 即彼小乘三藏说故。 疏。 篾戾车者。 三藏云恶中恶。 亦云奴中奴。 皆义翻耳。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五 发布时间:2025-06-13 08:08:2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