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三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三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疏。 又后三偈下。 第二襵叠重释。 上之十偈从后渐收。 于中有二。 先正收后结叹。 前中自有三重。 第一收后三偈。 为三无性观者。 唯识论云。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初则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释曰。 谓依遍计所执性。 说相无自性性。 由彼体相毕竟非有。 犹如空中华绳上蛇故。 故今偈云一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 次依依他起性。 立生无自性性。 此如幻事託众缘生。 无始妄执自然性故。 故今偈云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 后依圆成实性。 立胜义无自性性。 谓即胜义。 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 故今偈云若实非实。 若妄非妄。 皆是假说。 实即圆成。 非妄即契圆成之智。 圆成之智成于出世。 并是假名。 实尚不存何况非实。 举况总结。 故云其非实妄及世间。 一时总遣。 疏。 又此五偈下。 第二合前四喻。 由依此义十偈正答。 亦可分四。 初诸法无体性一偈法说宗因。 次四偈举四同喻。 三有四偈别合前喻。 四者末后一偈结成前义。 则五分具矣。 疏。 又前五偈下。 第三重总结。 十偈可知。 疏。 文殊一问下。 第二结叹。 以缘起深理幽玄该博故。 问答包含。 今释竭愚发扬玄旨。 勿以经少责疏文繁。 第二财首菩萨。 疏。 余准此知者。 上三各显二义。 下七不欲繁文。 故令例知。 若具说者。 行二义者。 一随修何行时。 二以何行化之。 其能化行与所行行未必全同。 如行施行时。 或以施行化。 或以禅慧行化故。 解二义者。 一随有深浅之解。 二说诸佛菩萨之解化故。 言论二者。 一随何国俗言说。 二宜用何等言辞化故。 心乐二者。 一随希求何法。 二称根为说诸愿乐故。 方便二者。 一随何进趣时。 二随用何善巧等化故。 思惟二者。 一随思求何义。 二宜说云何思化故。 观察二者。 一如说修学时。 二称宜为说观察相故。 疏。 准诸深经及此偈文略有四意者标也。 下别释四中。 前三别明。 后一总摄。 就前三中。 一佛见下。 初一空不碍化答。 二佛知下。 智不碍悲答。 三随化下。 化不违空答。 疏。 四融上诸义等者。 即总摄上三共为一致也。 然前三中。 初后即性相交彻。 中一乃悲智双运。 故今融成悲智性相皆无障碍。 就文更三。 初明所化性相无碍。 即前第一意。 二从以斯义故下。 蹑前初意以辨能化。 即前第二意。 悲智无碍。 悲对前事。 智对前理。 三今以寂灭非无下。 更融前能所。 兼具前第三意方成一味。 于中二。 先正明。 后结释。 前中亦三。 初融所化性相无碍以成能化。 无化而化。 即前第一意。 二以通缘非有下。 即融其能化。 以成前第三化不失空。 三所化既空有无二下。 对于所化。 成前第二能化悲智无碍之义。 疏。 不碍有而观空下。 第二结释。 于中有五。 一既云不碍有而观空方能入理。 结成问意。 则前以空难。 随化非得意也。 二不动下。 既云不动真而随化。 结成答意。 三从众生不知此理下。 结成化意。 四从非直下。 正结无违。 非但无违。 兼能相成。 五故净名下引证。 但证为众生说如斯法。 即观众生品。 维摩诘问文殊师利菩萨云。 云何观于众生。 文殊师利答言。 我观众生如第五大。 如第六阴。 如第七情。 如第十三入等。 意明毕竟空。 故次净名问云。 若尔云何行慈。 答曰。 当为众生说如斯法。 是即名为真实慈也。 然上云寂灭非无之众生者。 体虽寂灭不无众生之相。 由寂灭故恒不异真。 由非无故而恒成立。 是故不动真际等者。 即智论意。 谓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 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细寻可见。 疏。 大经亦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即二十六经。 教体中已辩。 疏。 今初。 三颂若着我下。 疏文有二。 先总标二观。 后总相而言下释经文于中先依二空观释。 后依念处观释。 今初。 即二空观者。 谓界分别及四念处。 皆明二空故。 故便以二空科判经文。 疏。 初一我空下。 即界分别观。 谓十八界等中。 求我不得故。 言上半寻思观者。 斯为方便。 即显下半是如实观。 疏。 谓揽缘假立者。 此释初句。 次来无所从下。 释次句。 虚假似立下。 双结二句。 疏。 以身观身者。 即借老子之言。 彼云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国观国。 以天下观天下。 彼意令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如观一叶落知天下秋。 虽不知空寂例知同也。 疏。 此观亦寂故不起心者。 此释不起心分别。 然此句有二意。 一既物我皆虚故。 不分别物我之异。 此意即浅故略不出。 今明知空之心。 即是此观二我既寂。 观何由生。 若观不忘非见空矣。 则空病亦空能所双寂矣。 疏。 内身拣于外器及他身者。 释初偈内身二字以念处。 然四地中有于三身。 然智论瑜伽各有解释。 今即瑜伽意。 一以自身为内身。 二以器物缾衣车乘等为外身。 三以外有情妻子男女等为内外身。 故今拣于后二。 疏。 念处有二下。 释第二此中谁是我句。 谓有问言。 准念处观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今何观身为无我耶。 故今答云。 有通有别。 上以别难。 今约通说。 故于观身得作无我及苦无常不净之观。 今但举无我耳。 疏。 复有二种一小二大下。 通释一偈。 以为通妨。 谓有问言下。 既别观受及心法。 法应无我何无不净苦等观耶。 故今答云。 约大乘说故。 然大乘中具有二观。 谓约世谛则观身等为不净等。 约第一义则观身等同虚空等。 今约大小对辩观身不净等唯属小乘。 观身性相同虚空等唯属于大。 疏。 谁是我言已兼二我者。 上约界分别观释谁是我。 但遣人我。 次第二偈方遣法我。 今约大乘念处故兼二我。 谓于四大五蕴求其主宰了不可得。 但蕴等合即无人我。 观蕴等相缘成故。 空则无法我。 疏。 又别则身受不同等者。 此亦通妨。 谓有问言。 大小二观皆观身受心法。 今何三偈皆有身言。 故为此通。 以身受心法但合五蕴。 五蕴皆身故。 亦犹净名方便品云。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磨。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 是身如芭蕉。 中无有坚。 是身如幻。 从颠倒起。 此则如次喻于五蕴皆名是身。 若别说者。 应言是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热时焰。 诸行如芭蕉。 诸识犹如幻。 今皆言身明知四处皆得称身。 故云通则受等皆身。 疏。 前问意下。 结成前问。 疏。 命谓命根等者。 疏文有二。 先释上半。 于中又二。 先释寿命二字。 后总释两句。 今初。 先依小乘。 即俱舍根品偈云。 命根体即寿。 能持燸及识。 论引对法云。 云何命根。 谓三界寿。 谓有别法能持燸识说名命根。 此有三法。 寿为能持故名为体。 疏云色心色即是燸。 燸必依色故。 疏。 实谓由业种力下。 约大乘释。 即唯识第一广破小乘离色心外别有命根竟。 示正义云。 然依亲生此识种子。 由业所引功能差别住时。 决定假立命根。 而疏云。 引一期报众同分体者。 通大小乘。 大乘是假。 小乘是实。 故俱舍云。 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 又云。 同分有情等。 同谓身形等同互相似故。 分者因义。 谓由此分能令有情身形等同。 言有情者。 同分所依拣非情也。 等者。 拣于不等。 正显能依同分义也。 论云。 别有实物名为同分。 彼言众同分者。 众多同分故。 广如彼说。 唯识广破竟示正义云。 然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别假立同分。 即大乘义具如疏文。 疏。 从业缘起下。 二通显上半。 先以因缘门释。 后况刹那下。 以生灭门释。 疏。 喻以火轮下。 释偈下半。 疏。 有三意。 初二皆喻上生灭门。 而初就所知。 二就能知。 第三意喻上因缘门。 然上法说因果对明。 今合喻中能所对说。 命为能依。 心为所依。 依心假立故。 是因缘故。 生公云。 如杖薪之火。 旋之成轮。 轮必资火而成照。 情亦如之必资心而成用也。 以彼情依于心。 类此命依于心。 疏。 然无常等经论异说。 净名涅槃诸经皆说。 下第三住当广示之。 今依中边盖是一义耳。 即第二论。 彼论具有无常苦空无我。 论云。 无常三者。 一无性无常。 谓遍计所执。 此常无故。 二生灭无常。 谓依他起。 有起尽故。 三垢净无常。 谓圆成实。 位转变故。 苦三种者。 一所取苦。 谓遍计所执。 是补特伽罗我执所取故。 二事相苦。 谓依他起。 三苦相故。 三和合苦。 谓圆成实。 苦相合故。 空有三者。 一无性空。 谓遍计所执。 此无理趣可说为有。 由此非有说为空故。 二异性空。 谓依他起。 以妄所执不如实有。 非一切种性全无故。 三自性空。 谓圆成实。 二空所显为自性故。 无我三者。 一无相无我。 谓遍计所执。 此相本无故名无相。 即此无相说为无我。 二异相无我。 谓依他起。 此相虽有而不如彼遍计所执。 故名异相。 即此异相说为无我。 三自相无我。 谓圆成实。 无我所显以为自相。 即此自相说为无我。 彼论结云。 如是所说。 无常苦空无我四种。 如其次第。 依根本真实各分三种。 释曰。 根本真实者。 上论云。 谓三自性所以名真实者。 偈云。 许于三自性。 唯一常非有。 一有而非真。 一有无真实。 释曰。 彼论具释如其次第。 一常非有即是遍计。 一有非真即是依他。 一有无真实即是圆成。 释此句云。 唯圆成实亦有非有。 唯有非有。 于此性中许为真实。 释曰。 论意云。 具有具无。 有此非有。 故为真实。 其无字属上。 非是无真实也。 意明二性皆依于此真实上立。 今经无苦而有无相故。 疏依三无我开三无相。 故彼论释无我之中皆有无相。 又亦依此三种无相对于三苦。 以论对疏广略可知。 疏然皆融摄下。 通妨。 可知。 疏。 然此唯识略有二分者。 以唯识第二四师不同。 谓安慧唯立一。 自证分。 二难陀立二。 谓相见二分。 三陈那立三。 加自证分。 四护法立四。 于前三上加证自证分。 依彼论宗。 即以四分而为正义。 故今疏。 云略有二分。 以诸经论及彼论文多说二故谓离二取相等故。 而论文有三。 初明立二。 二明立三。 三明立四。 而安慧一分于二分中破之。 傍出初立二分。 论云。 然有漏识自体生时。 皆似所缘能缘相现。 彼相应法应知亦尔。 似所缘相说名相分。 似能缘相说名见分。 释曰。 谓依他二分似遍计所执二分。 又以小乘相分名行相。 能取所缘故。 见分名事。 是心心所自体相故。 今似其心外之境名似所缘。 是心外法此中无故。 所变相分为所缘耳。 若明相分未是颠倒。 向心外取方为倒耳。 又言见者。 是能缘境义通心心所。 非推求义。 推求义者。 唯慧能。 故次破安慧唯立自证分。 论云。 若心心所无所缘相。 应不能缘自所缘境。 释曰。 谓缘色之心应不能缘色。 论或应一一能缘一切。 释曰。 谓随一识等能缘一切境。 以眼识无所缘。 而能缘于色。 余识无色缘。 亦应能缘色。 既余不能缘一切。 明知无所缘者。 是义不然。 此中正义缘自境时。 心上必有带境之相。 如镜面上似面相生。 次破无能缘。 论云。 若心心所。 无能缘相。 应不能缘。 如虚空等。 释曰。 同于虚空不能缘故。 论云。 或虚空等亦是能缘。 释曰。 此反难云。 谓心心所法无能缘而能缘所缘。 此虚空等无能缘。 亦应缘所缘。 论云。 故心心所必有二相。 如契经说。 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 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 释曰。 此即厚严经。 上半明无外境。 下半明有见相二分。 各各自从因缘所生名自然而转。 下结正义。 论云。 达无离识所缘境者。 则所变相分是所缘。 见分名自行相。 相见所依自体名事。 即自证分。 释曰。 此中虽是立二分家义。 已有三故。 次论云。 若无此者。 应不自忆心心所法。 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故。 释曰。 此明有自证分。 意云。 相离于见无别自体。 但二功能故。 应别有一所依体。 若无自证应不自忆心心所法。 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 谓如见分不更相分之境则不能忆。 要曾更之方能忆之。 若无自证已灭心心所则不能忆。 以曾不为自证缘故。 则如见分不曾更境则不能忆。 今能忆之。 明先有自证已曾缘故。 如于见分忆曾更境故。 次下立三分。 论云。 然心心所一一生时。 以理推徵各有三分。 所量能量量果别故。 相见必有所依体故。 释曰。 所量是相分。 能量是见分。 量果是自证分。 自证分与相见为所依故。 如集量论伽陀中说。 似境相所量。 一能取相。 二自证。 三即能量及果。 此三体无别。 释曰。 所量如绢。 能量如尺。 量果如解。 数智果是何义。 成满因义。 言无别体者。 同一识故。 则离心无境。 次立四分。 论云。 又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 三分如前。 第四证自证分。 此若无者谁证第三。 心分既同。 应皆证故。 释曰。 见分是心分。 须有自证分自证是心分。 应有第四证。 论云。 又自证分应无有果。 诸能量者皆有果故。 释曰。 见分是能量。 须有自证果。 自证量见分。 须有第四果。 恐彼救云。 却用见分为第三果故。 次论云。 不应见分是第三果。 见分或时非量摄故。 由此见分不证第三。 证自体者。 必现量故。 释曰。 意明见分通于三量。 三量者。 谓现量比量非量。 即明见缘相时。 或量非量不可非量法为现量果。 或见缘相。 是于比量及缘自证。 复是现量故。 自证是心体。 得与比量非量而为果。 见分非心体不得与自证而为其量果。 故不得见分证于第三。 证自体者。 必现量故。 第三四分既是现量。 故得相证。 无无穷失矣。 意云若以见分为能量。 但用三分亦得足矣。 若以见分为所量。 必须第四为量果。 若通作喻者。 绢如所量。 尺如能量。 智为量果。 即自证分。 若尺为所使智为能使。 何物用智。 即是于人如证自证分。 人能用智。 智能使人。 故能更证。 亦如明镜。 镜像为相。 镜明为见。 镜面如自证。 镜背如证自证。 面依于背。 背复依面。 故得互证。 亦可以铜为证自证。 镜依于铜。 铜依于镜。 此上四分即护法之后方有此义。 论如是四分或摄为三。 第四摄入自证分故。 果体一故。 论或摄为二。 后三俱是能缘性故。 摄论为二。 亦摄入见故。 论或摄为一。 体无别故。 如入楞伽伽陀中说。 由自心执着。 心似外境转。 彼所见非有。 是故说唯心。 如是处处说唯一心。 此一心言亦摄心所故。 识行相即是了别。 了别即是识之见分。 释曰。 此上论文释偈了字。 虽开合不同。 今但略举相见二分。 故彼论初便立二分。 处处多说相及见。 故若了相分唯心所变此非颠倒。 谓相为外心外取故是名颠倒。 故上释云依他二分似于遍计相见二分。 今约遍计故成颠倒。 上之四分文则似横法相之要。 故以引耳。 疏。 令寻伺名等者。 入如实观者。 此借加行位中。 四寻伺观。 四如实观。 以解经文。 四寻伺者。 一名。 二义。 三自性四差别。 今云名等等取下三。 疏。 谓了名等下。 即以意言释寻伺观相。 于中有三。 今初总释。 二意即意识下。 即引摄论第七。 释意言相。 论云。 意谓意识。 觉观思惟。 但缘名言分别。 无别有义可缘。 又必依名分别诸法。 故云意言分别。 三名言既唯下。 会论释经。 显四寻伺相。 名诠自性。 句诠差别。 名句皆名自性。 差别皆义故但云名义。 疏。 既随分别下。 二别释下半。 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 然此句牒上摄论及经一切是分别言。 故云既随分别则妄计意流者。 即引楞伽释成。 彼经第三。 因说破外道所说皆是世论。 末后婆罗门问言。 痴爱业因故有三有耶。 为无因耶。 我时报言。 此二者亦是世论。 彼复问言。 一切法皆入自相共相耶。 我复报言。 此二亦是世论。 婆罗门云。 乃至意流妄计外尘皆是世论故云妄计意流。 疏。 尚未了唯心者。 上蹑前分别之义。 为不入法性之由。 此下举况释不入义然其要观略有二种。 一唯心识观。 二真如实观。 唯心观浅尚未能了。 真如观妙彼安能入。 法性即是真如异名。 疏。 若能如是自觉通达下。 上来顺释经文不入之义。 今此反显能入之义。 即如实观。 于中先入唯心识观。 言自觉者。 对上楞伽。 楞伽云。 彼婆罗门又问。 颇有非世论不。 佛答。 云有。 外道不能知。 以于外性不实妄想虚伪计着故。 谓妄想不生觉了有无。 自心现量妄想不生。 不受外尘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论。 此是我法非汝有也。 今言自觉略其大意。 令觉自心耳。 其通达之言即摄论意。 通达唯是意言分别无有实法。 即为入唯识方便。 不取外相即入唯心。 疏即复此心下。 引起信论成真如实观。 故彼论云。 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住正念。 其正念者。 当知唯心无外境界。 释曰。 此即唯心识观。 次云即复此心亦无自相。 念念不可得。 释曰。 此即真如实观。 言妄想不生。 亦楞伽经。 已如前引。 便入法性结成上义。 疏。 上约心乖体非不即者。 通难重释。 谓有难言。 如净名等一切皆如文字性离即是解脱。 下经亦云。 一切法皆如。 诸佛境亦然。 三毒四倒皆亦清净。 如何言说不入法性。 今通有二。 一约修行人心不入理。 非约法体。 不即法性。 二约所观。 亦无可入故。 下文云。 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 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 疏。 六一偈通结者。 通结五段。 令离能所言。 亦可近结前二偈者。 能所相显故。 初明前偈。 又观一切下明后偈。 以意言观纵成如实。 亦有能所云未除遣。 加行偈云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故。 但为唯识方便。 得通达位方入唯心。 疏。 此相见二分由无始数习有种种似相似生者。 即唯识意。 而言似者。 显其无真但似二相。 若执有实便成遍计。 疏。 起法必灭下。 释下半。 然蹑上半起。 上既心境相藉即皆从缘生。 生法必灭一向绝故。 刹那不住故云安得暂停。 疏。 若了相无相下。 正显偈意。 上顺释偈文明二取之失。 今令了之。 则令离二取。 是经之意是则反释经文。 而顺经意则了唯心成唯心识观。 若了无性下。 成真如实观。 心境两亡则住无分别。 如上所引。 通达位偈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自觉智境即楞伽意。 不动法界即大般若意。 文殊室利分云。 系缘法界。 一念法界。 不动法界。 知真法界。 不应动摇。 谓若言我入法界已动法界。 能所两亡入相斯寂。 故不动法界是入法性。 疏。 故末后偈结上诸观下。 总出此偈意明通结前。 疏。 佛如是化下。 总显答意。 第三业果甚深。 疏。 四大无主等者。 即净名第二云。 四大合故假名为身。 四大无主。 身亦无我。 又此病起皆由着我。 是故于我不应生着。 今取彼文以释今经。 疏。 能造能受是谓为我者。 我在因中即为能造。 业为所造。 我在果中即为能受。 报为所受。 此中且顺我我所言。 故净名云。 无我无造无受者。 若僧伽师能造但是冥性。 我是受者。 而非造者。 若卫世师我为能造亦为能受。 疏。 此问所以也者。 此中取前缘起甚深三重问意以释今文。 疏。 业报揽缘下。 上以业遣我。 此下以缘遣于我所。 疏。 由法无我下。 上明二我俱空。 此下明不坏业果之相。 空有无碍二谛双存。 是正理量圣教所明即圣言量。 故净名云。 说法不有亦不无。 以因缘故诸法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 善恶之业亦不亡。 中论云。 虽空而不断。 虽有而不常。 罪福亦不失。 是名佛所说。 言不违现事者。 即是现量。 以现见苦乐等报。 举体即空不坏事故。 疏。 法若定有下。 反以释成。 故中论云。 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等。 疏。 无所有言该上业果者。 桉文但云作者无所有。 以偈文窄故。 实乃作者所作皆无所有。 疏。 今依法性宗亦以如来藏性为镜者。 疏中分二。 第一释文。 第二显义。 前中亦三。 初辨定镜体。 二显喻相。 三出业性。 今初。 言亦以者。 非拣本识。 识亦喻于镜故。 楞伽云。 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但法相宗不用如来藏为镜。 今双用二义故致亦言。 言如来藏为镜者。 起信论释本觉内体相合明中云。 复次觉体相者。 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 犹如净镜。 云何为四。 一者如实空镜。 远离一切心境界相。 无法可现。 非觉照义故。 二者因熏习镜。 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 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 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 智体不动。 具足无漏。 熏众生故。 三者法出离镜。 谓不空法出烦恼。 碍智碍。 离和合相。 淳净明故。 四者缘熏习镜。 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 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释曰。 四镜之名者。 一空镜。 谓离一切外物之体。 二不空镜。 谓镜体不无。 能现万像故。 三净镜。 谓已磨治离尘垢故。 四受用镜。 谓置之高台须者受用。 四中前二自性净。 后二离垢净。 又初二就因隐时说。 后二就果显时说。 又前二约空不空为二。 后二约体用为二。 又前二体。 后二相故。 云觉体相者。 今约众生。 即前二镜合而用之。 以第二为能现。 以第一显本净故。 后之二镜既在果位。 约佛为境。 故于福田甚深中用。 疏。 然有二义下。 第二显喻相有三事。 一镜。 二本质。 三影像。 以喻就法镜则无二。 质影各二。 谓一是因影。 境界为质故。 合云业性。 二是果影。 业缘为质故。 法说云果报生也。 净名云。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是故结云二文影略下。 引中论重化之义。 正显因果俱从缘空。 疏。 合云业者。 谓善恶等三下。 第三出业体。 等取无记。 及等不动各成三类。 言不失业果之相而为其性者。 上是理性此即事性。 如火热性等。 疏。 由无性故下。 第二显义。 于中有二。 先显中道。 后明染净。 今初。 即融上理事二性。 交彻无碍以成中道。 疏。 又如。 镜现秽像下。 第二约染净。 上及此段俱证。 由不坏相方显真空。 此段亦中道义相。 于中二。 先略明。 后此有四位下。 开章广释。 于中亦二。 先正显染净。 后兼明一异。 今初。 然但知。 以镜喻如来藏。 影喻生死业果。 则法喻昭然。 一由真净故能现者。 即四镜中第二镜义。 二由真净故不为污。 即第一镜义。 亦前即不染而染二即染而不染。 又前即能随缘。 二即体不变。 然二皆是能现之德。 如玉之性虽染不污。 若第三相对方显正在泥中染而不染也。 疏。 二所现二义者。 一依他无性义。 二无性缘成义。 疏。 三相对二义者。 一即真如随缘。 能成万法方是真如。 二即真如不变。 方能现染。 若变性净不能现染。 若不现染无随缘德。 疏。 四真净虚染鎔融一味者。 以如来藏。 举体成生死。 如来藏外无生死故。 生死即空是如来藏。 离生死外无如来藏故。 如波与水一味无差。 疏。 此约染净下。 结成上义。 谓如真如现依他时。 设有净分亦名为染。 如镜现像不拣净秽。 皆非镜体故。 唯能现得名为净所现皆染。 疏。 更约喻中下。 二约一异门言镜是定一者。 谓如来藏唯一味故。 所现定异者。 生死缘差故。 疏。 染净虽虚下。 通难释成。 先通异难。 谓有问言。 染净皆虚岂非一耶。 此约喻难。 生死涅槃二俱虚寂岂非一耶。 此约法难故。 此释云不相摄故。 此通法喻。 如所现像男不摄女故。 生死不能摄涅槃故。 以相就性故说生死及与涅槃二俱空寂一际无差。 以性就相有染有净。 以有诤故说于生死。 以无诤故说于涅槃。 有烦恼时非无烦恼故。 就虚相而说异耳。 欲令一者。 要如来藏而以统之。 是第三义。 疏。 镜现染处下。 二通一难。 谓有问言。 镜能现染。 复能现净。 岂非异耶。 如来藏能成生死。 复能成涅槃。 岂非异耶。 故今答云。 现染净处无异体故。 生死涅槃一性现故。 疏。 三像不异镜是非异者。 谓像本是异。 镜本是一。 今像同镜故非异也。 故释云镜外无像故。 同镜一异相便无。 生死本异。 如来藏本一。 今生死即如来藏。 故生死非异。 以如来藏外无生死故。 疏。 镜不异像是非一义者。 镜本是一。 像本非一。 今镜同像故非一也。 正现像时去像亦失镜者。 释成上义。 谓去像失镜明镜同像。 言同像者。 同像非一。 非是约镜与像一也。 思之。 如来藏本是一。 生死非一。 今如来藏全体为生死故。 同生死之万差。 正成生死时。 若去生死即无如来藏。 此明如来藏同生死之差。 非约与生死一故是非一义也。 第四亦一亦异门者。 但约不坏性相。 则一异历然耳。 四门一揆。 则一异无碍。 染净相融。 方为事事无碍之镜像也。 疏。 田喻业缘也者。 即六地经云。 业为田。 识为种。 无明所覆。 爱水为润。 见网增长我慢溉灌。 生名色芽。 谓若不造业识不成种。 如穀不入田终不生故。 疏亦本识为田名言为种者。 上约因缘合辨。 故以业为田。 今但约本识含于种子能起现行故。 以本识为田。 若初地中。 亦云于三界田中复生苦芽。 则约当果生处亦得名田。 显义无方也。 成不相知类前可解。 疏。 三幻师现幻喻。 喻所生者。 所生通因果。 从若幻色喻报下别释。 先明果为所生。 后若幻色喻业下。 辨业为所生。 业亦缘生者。 如人受五戒为人业。 必假戒师言教。 三业之具方成业。 故业亦缘生。 疏。 故中论中下。 义引论文证业果俱空。 彼论偈云。 譬如幻化人复作幻化人。 如初幻化人是则名为业。 幻化人所作则名为业果。 既业果皆幻故知并空。 疏。 若幻唯喻报下。 反成上义。 疏。 四衢喻四识住者。 瑜伽八十四云。 谓色受想行此之四蕴是识蕴所住。 疏。 如鸟在壳者。 壳为鸟卵。 为母所附者。 言含声未吐者。 庾信云。 团团竹上禽。 白玉里黄金。 里有思晨鸟。 含声未吐音。 借其言用。 疏。 轮王七宝喻。 增上业果者。 非在身内故。 言无来处者。 轮王登位从空忽来。 言七宝者。 一轮宝。 大如一由旬。 或云四俱卢舍。 三轮各减一俱卢舍。 二珠宝。 其状八楞。 大如人脾三象宝。 即金脇山中八千象中之最下者。 四马宝。 即帝释廐中者。 五兵宝。 即是夜叉。 六主藏臣宝。 即地神。 七女宝上即帝释赐。 下者人间或乾闼婆女轮。 即北方天王令四夜叉持之。 归则在门之上一由旬住。 帝释所赐。 若依此说则有来处。 多是约教有殊。 故小乘中说轮王殁后收在铁围山间。 又有相似七宝。 谓一剑宝。 二皮宝。 三殿宝。 四床宝。 五林宝。 六衣宝。 七履宝。 如智论及萨遮尼乾经第三说。 第四说法甚深。 疏。 为一耶多耶。 此亦有三重问意。 此上即直问所以。 二云偏取互乖者。 是第二带疑问。 由滞一多二途不知何据。 三云并立相违者。 即第三成难问也。 证一乖于说多。 说多违于证一故。 疏。 能证所证既并不殊者。 能证即前桉定。 所证即释成中法性。 疏。 二者所悟一法即无碍法界等者。 上之一意以法就机。 许其有一有多。 出多所以。 是答直耳问意也。 此下唯就法。 体常一常多。 遣其第二怀疑及第三难。 上疑意云。 为是一耶为是多耶。 今云亦一亦多。 上第三难云并立相违。 今云相即故不相违。 又不坏相故有一多。 岂唯不违下。 重成第三答难之意尚能相成。 岂相违耶。 疏。 然此九喻等下。 上总显偈意。 此下别释偈文。 古但直释。 今将配问。 言总答境界无量者。 下之九事。 皆佛分齐之境故。 境界为总句故。 疏。 不分而遍弥法界故者。 即出现品意。 彼身业中云。 譬如梵王住自宫普现三千诸梵处。 一切天人咸得见。 实不分身向于彼。 诸佛现身亦如是。 一切十方无不遍。 其身无数不可称。 亦不分身不分别。 略引一文。 余可例取故。 将颂文别对前问文理分明。 第五福田甚深。 疏。 一约众生。 由器有大别心有轻重故者。 俱舍等。 说由主财田异故施果差财。 前难约田。 今答约财主。 然第一意正约主异含于心异。 谓多财重心少财轻心等故。 然器约观解浅深。 假之轻重复通深浅。 约佛可知。 疏。 体外方便者。 无而别设。 如无三说三等。 体外方便者即佛权智鉴事差余。 即体上大用为体内方便。 疏。 与前镜喻因缘不同也。 义无别者前业果中喻如来藏。 约其自心故是因外。 今将喻佛是喻缘。 故起信云。 真如内熏为因。 善友习熏为缘。 约四镜中即后二镜已出缠故。 正取缘熏小镜义兼法出离镜。 以法出离是缘熏习镜之体故。 义如前引。 言余义无别者。 亦有一异染净等义。 则以佛为净。 以生为染。 自他相望而论一异。 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 疏。 普去一切烦恼故者。 阿伽陀。 此云普去故。 疏。 又此五喻下。 覆疎重释。 于中有二。 先正释五偈。 后前四即善巧下。 二总彰答意。 今初阿伽陀喻灭惑障。 日破闇喻。 喻灭智障。 月光普照喻。 喻至平等智地。 平等智地即法华意。 故彼经云究竟至于一切智地。 风喻普动诸有。 火喻皆证无为至智地。 即是菩提是灭智障果。 证无为是证涅槃。 是灭惑障果。 二因无碍二果亦融动诸有者。 即所化生。 普令众生灭二障之病证菩提涅槃之果。 是此意也。 前四已下总彰答意。 第六正教甚深。 疏。 一对初义者。 谓约一人竖论。 教能断惑亦见即合断惑。 何以久而不断。 二对后义。 后义约多人横说。 同见断惑佛教是一。 何以一断一不断耶。 悉者俱合断故。 疏。 修有勤惰等者。 先答初意。 总有六对。 略收下喻。 勤惰是总意。 障有浅深是樵湿喻。 机有生熟亦是上喻及鑽火喻。 未热数息是机生故。 缘有具阙即阙缘求火下三喻。 功有厚薄即毛滴下三喻。 疏。 修与不修下对后难意。 虽多人同见不修不益。 修则有益。 疏。 然有五相等者。 即瑜伽论八十五说。 彼云。 又有五相发勤精进速证通慧。 谓有势力者。 由被甲精进故。 有精进者。 由加行精进故。 有勇捍者。 由广大法中无怯劣精进故。 有坚勐者。 由寒热蚊虻等所不能动精进故。 有不舍善轭者。 由于无下劣无喜足精进故。 今但次不同耳。 疏。 此喻约闻下。 别释此喻。 于中四。 一通明三慧释。 二约修消经。 三结劝。 四示不息相。 疏。 圣道如火等者。 二约修消经。 即俱舍论文。 谓圣道如火能烧惑薪。 道火前相故名为燸。 疏。 燸顶已前者。 谓七方便中前三方便。 即五停心观。 别相念观。 总相念观也。 以燸法为热故。 燸顶忍世第一法。 此四方便为四善根。 是加行位。 然大小乘释小有不同。 大乘之义至初地广释。 言已熟而息者。 谓燸必至涅槃。 顶终不断善。 忍不堕恶趣。 第一入离生。 至于燸位犹尚断善。 故云已热而息。 未入见道为火向不生。 未热数息即前三方便。 更加懈怠何由造证。 疏。 故遗教经对此明小水长流者。 即是彼经八大人觉中释精进相。 经云。 汝等比丘。 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 是故汝等当勤精进。 譬如小水常流即能穿石。 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 譬如鑽火未热而息。 虽欲得火火难可得。 是名精进。 释曰。 彼以鑽火数息以况懈怠。 小水长流以比精进故。 云对此名小水长流。 疏。 禅宗六祖共传斯喻下。 三结劝。 初引内教结劝。 自达磨教可即用此喻展转相承。 但云六者后分南北。 多纷竞故。 疏。 愿诸学者铭心书绅者。 二引外典结劝。 言铭心者。 犹如刻铭长记不灭。 言书绅者。 即论语第七。 子张问行。 子曰。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 虽州里行乎哉。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 舆则见其倚于衡也。 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注孔曰。 绅大带也。 疏若直就下。 四示不息相。 以智慧鑽注于一境等者。 心一境性名之为定。 一境之言通于事理。 故遗教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下经云禅定持心常一缘等。 如了法无生名为般若。 无生即境。 此理一境。 了即智慧。 无住住故。 名注一境。 则能入理。 言方便绳者。 带空涉有。 照事照理。 喻之以绳。 有动用故。 善巧回转者。 若了无生而入理者。 或观生法求生不得。 或忘能了入无念门。 或起大悲方能入理。 如是种种若事若理名巧回转。 言心智无住者。 亦通事理。 且约理者。 若以心知如是心住境。 若以智了心是智住心。 若内若外皆名为住。 若住无住亦名为住。 故经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谓生无所住心。 则非有无住可生。 不生于心则无住心生。 即此契理亦名方便。 故大品云。 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若不住事理生死涅槃。 则事理无碍之方便也。 四仪无间者。 设尔有断亦须知断。 若不断时亦知无断常。 无念知则无间矣。 瞥然起心即失止也。 又违北宗。 暂时忘照即失观也。 亦违南宗。 寂照双流即无斯过。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三 发布时间:2025-06-14 08:07:0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0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