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六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六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疏。 土既不同下。 第二释文于中四。 一蹑前生起。 二正释经文。 三料拣解妨。 四次第钩锁。 疏。 初三者下。 第二正释经文释第一句。 疏。 文有二。 一正释。 二解妨。 今初。 言一切净秽者。 此通三土唯除法性。 以言通慧力所成故。 此即偈文智慧神通力如是也。 言为物而取拟将普应者。 除自受用皆为物故。 疏。 佛应统之下解妨。 此有二妨。 一皆名佛土妨。 谓土有净秽秽岂佛土。 故今答云。 秽亦佛土。 三界朽宅属于一人。 娑婆杂恶居华藏内是我佛土。 二然就佛言之。 故无国而不净者。 通于秽土称为净妨。 此由净名经中。 宝积愿闻得佛国土清净。 而佛答云。 众生之类是则不拣净秽秽亦净土。 故生疑云秽名佛土。 就佛统之秽名净土。 复据何理故有此答。 然佛土皆净。 所以身子见丘陵坑坎。 佛言我此土净。 而汝不见。 言既即秽而净故。 不思议者。 即以上义会下偈文。 偈云。 世尊境界不思议故。 疏。 若是法性即本识等者。 约如来藏随缘成立净秽诸土。 如三昧品引楞伽说。 此从通相不局众生。 亦不局佛。 若云法尔者。 即法尔道理如十地说故。 疏。 会二文于理可见。 疏。 业有善恶下。 先总释。 后净名下。 后引证。 引三经四文。 净名有二皆佛国品。 初云以万行为因者。 经云。 宝积。 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 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深心是菩萨净土。 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 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次列六度等。 故云万行为因。 二又云众生之类。 是菩萨佛土等者。 亦是此文。 次云为法性虽一下。 双释上二。 疏文有三。 初随业成异。 释上万行为因。 此是土因。 二佛随异类取土摄生释上文。 又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此是土缘。 三涅槃下。 别引他经成其初义。 就第二中亦具引文。 佛国品宝积献盖。 佛为现变化净土相。 便求其因故。 初问云。 愿闻得佛国土清净举果也。 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徵因也)佛答云。 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标也下徵释文)所以者何。 菩萨随所化众生。 而取佛土。 随所调伏众生。 而取佛土。 释曰。 上二句总明取土一向为物。 经云。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 而取佛土。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 而取佛土。 释曰此明土异之由。 下经徵释云。 所以者何。 菩萨取于净国。 皆为饶益诸众生故。 释经意云。 菩萨修因取土皆缘众生。 若无众生取土何用。 此皆他受用土。 及变化土缘故。 唯识中二土皆以利他行成。 明为物取故。 彼经举喻。 欲造宫室须依空地。 若无虚空终不能成。 欲修净土必缘众生。 若无众生无修土处。 疏。 涅槃微善者下。 别引他经成其初义。 即二十一经高贵德王菩萨品。 琉璃光菩萨从不动世界而来。 无畏菩萨问佛。 此土众生当造何业。 而得生彼不动世界。 佛以偈答广列十善。 一一皆生。 言微善者。 彼有偈云。 若于佛法僧供养一香灯。 乃至献一华。 则生不动国。 若为怖畏故。 利养及福德书是经一偈。 则生不动国。 又云造像若佛塔。 犹如大拇指。 常生欢喜心。 即生不动国是也。 疏。 观经三心者。 有三种。 三心第一佛为韦提希现净土竟。 韦提希愿生求因。 佛言欲生彼国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 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 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是三事名为净业。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汝今知不。 此三种业。 过去未来现在。 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释曰。 若具此三何净不致。 然以生就佛总名为生。 如上引直心是菩萨佛土。 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第二上品上生文中云。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 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足三心者。 必生彼国。 第三云。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慈心不杀。 具诸戒行。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三者修行六念。 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具此功德。 一日乃至七日。 即得往生。 释曰。 第三三心多同初三句。 而合初二开其后一。 此上诸心。 非但得生彼国而为生因。 亦能成彼净国得为修因故。 观经云。 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故。 今引为佛国因也。 疏。 上三初一因二缘三因者。 然因略有二。 一变化因。 即第一如来通慧。 二感净刹因。 即是第三。 缘亦有二。 一约境利物众生为缘。 二摄境从心皆自识变。 此中第二义而是真心随缘变耳。 疏。 次四别明有因有缘者。 如镜智所成是缘变化土因。 通因通缘。 佛以生为缘生以佛为缘。 疏。 众生菩萨共搆一缘者。 上已总明即是直心是菩萨净土等。 若菩萨自修直心。 众生谄曲何由得生。 是故劝物同修直心。 故菩萨以直心之因。 取直心之土。 以应直心众生为同搆一缘来生其国。 万行皆然故云随其行业。 言凡圣同居者。 即变化土。 若他受用唯圣所居。 变化之土凡圣同居有二意。 一就机化故。 二于凡身中初证圣果。 尚亦为居之。 疏。 三四二种他受用土因者。 略如上引唯识论文。 唯识一向就佛说因。 今通菩萨。 谓佛因中修此二因。 成他受用。 即是佛因。 二住地菩萨修此二因得他受用。 约菩萨因。 初地八地地经广说。 疏。 胜解印持随心转变者。 胜解以于境印持为性。 印持万境随心转变。 疏。 一善根所流因中者。 即圆融修行自他二利无障碍行。 故得尔也。 疏。 其法性土下。 第三料拣妨难。 问上之十句含于四土。 何以特明三土因耶。 故为此释。 次复问云。 四土之外别说圆融应有五土。 故今答云故。 其后三但融他四即是我宗。 非别有体。 其圆融之因亦如上说。 又说净土总有二义。 一者行净业为因感净相果。 二以德业为因感自在净果。 行业始自凡夫终至十地。 德业始起不动。 终至如来故。 第二别明是行业净。 第三融摄。 是自在净。 第一总明具斯二净故。 疏为三。 疏。 又此十事下。 生钩锁偈中。 疏。 成唯识下。 此下之文前已总引。 今当略释大圆镜智相应净识。 即果位第八此是依因。 依此顿变故。 由昔所修下。 此是行因。 从初成佛下。 辩其果相。 初明竪长。 后周圆下。 明其横广。 疏。 论云。 谓平等性智等者。 上已具引。 先智后行俱是缘因。 亦以行为因以智为缘。 故云因缘。 亦上二皆因。 随十地菩萨为缘。 如上随所化众生等变化为净土。 即是果相。 初地见刹等百三千。 故名为小。 二地即千三地万等。 后后大于前前。 前前即劣后后渐胜。 下所引地义并如本品。 疏。 又第七偈依中有依下。 以义料拣成无碍行门。 此即贤首华藏观意。 彼有五门。 一成立因缘。 正当此门起具因缘。 二相状布列。 即华藏品风轮香海等。 三具德圆满。 四依正融摄。 五摄成观智。 今疏有二。 先牒经略明即彼第四。 二从然其无碍通有十种下。 即彼第三但解此二自成观智。 略无第五。 然彼具德指一香树。 亦明十义。 一此香树即佛智身德。 二即转法轮。 三事理无碍。 四悲智德。 五难思德。 六体用无碍。 七定乱无碍。 八微细德。 九佛境界德。 十缘起无碍德。 而内外相参以成十门。 亦不引证。 今为顺经加减废立皆引文证。 而具事理事事无碍。 疏中有四。 初总摽。 二诸教说土下立意。 或是无常者。 通大小乘。 或云心变。 唯是大乘理事悬隔明非实教。 三一事理无碍下。 开门别释。 一中引经即第十经偈末句云。 安住于空虚今但取庄严为事法界为理无差别言即是无碍。 二成坏中不引文者。 义易了故。 亦是此偈故云一一。 刹种中劫烧不思议所现虽败恶其处常清净。 三中经云。 体相如本等者。 即第八经释刹种章偈。 及后四相入中所引。 即前偈前半具云以一刹种入一切。 一切入一亦无余体相。 如本无差别无等无量普周遍。 五相即无碍证文即第七经。 六清净珠玉等即第八香水河偈。 具云清净珠玉布若云一切香河悉弥覆其珠。 等佛眉间相炳然显现诸佛影。 今但取初后二句。 是显微细之义。 七隐显中略不引经。 以义多故。 即此中偈。 随心造业不思议一切刹土斯成立。 即其义也。 以同处异见故不可思议。 又形状偈云。 一切尘中所现刹皆是本愿神通力。 随其心乐种种殊于虚空中悉能作。 释曰。 既一尘随乐种种皆作则隐显自在也。 然疏文中略出二种隐显。 一染净隐显。 如感娑婆者。 对华藏而见娑婆。 则净隐染显。 感华藏者。 对娑婆而见华藏。 则染隐净显故。 摩竭提国其地金刚等。 二明异类隐显。 如须弥山形世界。 一类显时江河等形即皆隐也。 长刹显时短刹则隐。 余可例知。 八重现无碍亦不引文。 以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已频引故。 若更引者。 依住偈云。 或有国土周法界清净离垢从心现如影如幻广无边。 如因陀罗各差别等。 九所引即第八经释小海中偈十中。 又下文云。 即第八经河间树林偈。 疏。 此十无碍下。 四结释六相之义。 略如前说广如十地别章。 疏。 如何广大下。 随难别释。 释第八九有二义释。 前通诸教。 后由无漏下。 即事事无碍宗故。 上普贤云。 一切刹土入我身所住诸佛亦复然。 汝应观我诸毛孔。 我今示汝佛境界等。 疏。 所现国土似彼报故重重而现。 不离一毛者。 如十盏灯共照一毛。 则一毛之上有千重光也。 准喻思法。 疏。 第四刹体中诸教不同下。 即五教出体释有二意。 一则别配八微是小乘。 唯心是始教。 法性是终顿二教。 或一切法是圆教。 二则通明圆教具于四义。 顿教唯法性小乘唯八微。 始终二教通于前三。 若三各别即二是始教。 若三无碍性相圆融即是终教故。 法相宗出体之别。 一法性土。 以真如为体。 二实报土。 力无畏等。 一切功德无漏五蕴以为体性。 若摄相归性亦真如为体。 三色相土。 摄境从心自利后得智为体故。 佛地论云。 最极自在净识为相。 相即体相。 若约相别即四尘为体。 四他受用土。 摄境从心利他后得智为体。 摄相归性亦以真如为体。 若约相别亦是四尘。 五变化土同前他受用体。 是知始教具用三法。 圆教则以性融相相无碍故通一切法。 则事事无碍而为其体。 是故疏云。 今皆具之。 次引经具收。 后融无碍。 疏。 第五段刹庄严中至或宝为严等者。 然庄严有三。 即名三净。 一处所净。 即众宝为严。 二住处众生净。 即人宝为严。 三法门流布净。 即以法为严。 对文可知。 疏。 第六段明刹清净。 疏文有四。 一总摽大意。 二别显其相。 三对教拣定。 四对文拣滥。 今初。 言唯约净者。 以言清净故不同形等。 通于染净。 言行致者。 即生公意。 彼净名注云。 行致净土非造之也。 造于土者。 众生之类矣。 十四科中释致义云。 问云何致而非得耶。 答夫称致者。 体为物假虽获非己。 释曰。 谓因他而得故名为致。 谓佛修万行直趣真极不取色相。 他受用等因他众生。 遂以大悲为物取土。 故云行致。 既因万行而致于土必招净也。 疏。 然净有二下。 第二别显其相。 展转开之乃成四重。 皆以方便为因清净为果。 第一对中言以六行为方便者。 谓厌下苦麁障。 欣上净妙离故。 以色无色界而为净土。 疏。 此复二种下。 第二对二乘净土玄中已明。 疏。 然出世上上净中下。 第三对言仁王经等者。 即菩萨行品。 波斯匿王赞佛。 此前一偈半云。 正觉无相遍法界。 无生忍尽智圆明。 寂照无碍真解脱。 大悲应现无与等。 湛然不动常安隐。 光明遍照无所照。 三贤十圣住果报。 唯佛一人居净土。 在文易知。 若璎珞经亦云。 佛子有土名一切贤圣所居之处。 是故一切众生一切圣贤。 各有自居果报之土。 若凡夫众生住五阴中。 为正报之土。 山林大地名为依报之土。 初地圣人亦有二土。 一实智土。 前智为住后智为土。 二变化净秽经多劫数量应现之土乃至无垢地土亦如是。 一切众生乃至无垢地。 尽非净土住果报故。 唯佛独居中道第一法性之土。 是故我昔在普光堂。 广为一切众生说净土门。 以上二经唯佛为净。 疏。 未极之中下。 第四对也。 言永绝色累者。 即生公十四科净土义云。 夫未免形累者。 八地已前在生空观。 即净土出即居秽土。 八地已上长在生空。 即长在净土。 故须託土以自居之。 八地已上永绝色累。 照体独立神无方所。 土复何为。 意云。 八地净无生忍得色自在。 舍于分段故云永绝色累。 一切世间出世间心悉不现前。 故云照体独立。 称性普周故云神无方所。 神即心神。 易云。 神者。 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既无色累。 故其土相难以名目。 疏。 七地已还等者。 未出三界者。 依直往者。 未舍分段故。 无漏观智有间断者。 即六地已下若至七地观无有间。 依十地经六地已下为染。 八地已上为净。 七地亦名中间。 亦可名染亦得名净。 或非染非净。 今取染义故非纯净。 疏。 若依瑜伽下。 第三对教拣定可知。 疏。 然净方便下。 第四对文拣滥。 于中有二。 先对此文。 上来四对。 皆约清净为果方便为因。 今以义通方便亦果。 亲近善友即是方便。 今得人宝为严则兼于果故。 极乐等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是等流果也。 疏。 然望庄严下。 第二对前文拣也。 如庄严中云。 或以说一切菩萨功德庄严与此增长广大功德云遍法界故文同。 又彼偈中多举因显果。 与此长行同。 此云慈悲广大遍众生。 以此庄严诸刹海。 与庄严同起具因缘。 诸净刹因与此长行修净因同故。 为此拣。 疏。 文有二。 一明门别。 谓所用虽一用处不同。 犹如说法在布施门名为法施。 在智慧门名为方便等。 疏。 又起具下。 更以别理拣于二门。 则具缘是通此处则局故。 前疏。 云唯约净也。 对于庄严则多少不同。 如多药和合从疆得名。 定中有慧但资于定。 慧中有定但名般若等。 故云彼多约果。 此多约因。 从前多修善者亦从多少。 前则以因对果论其多少。 此则唯就因中自有多少。 前云菩萨无边功德海。 及普贤行愿。 诸佛子等众生劫勤修习此多修善也。 今乃文。 云净修广大诸胜解成就方便清净力。 即治恶多。 文显可知。 疏。 如善财夜神处说。 即七十三经大愿精进力夜神善财初见。 起于善知识同已等十心。 便得佛刹微尘数行。 所谓同念心常忆念十方三世佛故。 同慧心分别决定一切法故等。 广如彼说。 此下数段皆如十地经文。 疏。 前半方便。 后半清净者。 以各下句有方便清净言故。 言皆上句果下句因者。 从多分说。 则方便为因清净为果。 若从通说俱通因果。 方便约因。 善巧出生于土。 方便约果。 依正业用是净土相清净。 约因离诸障盖。 清净约果无有三恶八难等故。 疏。 初二随彼类者。 如佛出娑婆但可丈六。 若生极乐无量由旬。 不可以无量由旬之如来。 以化三尺身众生。 丈六之佛化万丈之人寿。 亦然矣。 居于此刹不满百年。 弥陀人民寿皆无量。 然此一对亦通化机多少。 次一缘广狭者。 缘广则刹广如文殊普贤之邦。 缘狭则刹狭如迦叶光德之国。 四宜闻三则秘一乘之妙宝。 宜闻一则废羊鹿之小车。 五根熟者。 化多如释迦之化。 未熟则化少如须扇多如来亦是因中缘广狭故。 疏。 一念与劫下。 释唯心方便之义。 然一念与劫。 并由想心。 此有二意。 一者由有想念。 即有刹那。 积此刹那终竟成劫。 心想若灭生死长绝。 此顺经文。 二者一切境界皆依妄念。 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此顺经意。 成唯心观是故。 疏云。 心想不生长短安在。 无长无短即心体清净。 是以经言以一方便皆清净也。 此约真性故。 第三句是不坏相义。 相性无碍刹海义也。 疏。 二唯约住劫之中居人善恶。 复有二义。 一约众生引因所得。 二约菩萨居中作用。 心纯善故染净交彻耳。 疏。 一遇恶缘故净变为染。 即是劫中染污众生住故。 七十二经云。 往昔此城邑大王未出时。 一切不可乐犹如饥鬼处。 众生相杀害。 窃盗纵淫佚。 两舌不实语无义麁恶言。 贪爱他财物瞋恚怀毒心。 邪见不善行。 命终堕恶道。 以是诸众生愚痴所覆蔽。 住于颠倒见上恶缘也。 天旱不降泽以时无雨故。 百穀悉不生草木皆枯藁。 泉流亦乾竭。 大王未兴世河池悉枯涸。 园苑多骸骨望之如旷野即劫变也。 疏。 粳米自然生等。 即是上经次文云。 大王昇宝位广济诸群生。 油云被八方普雨皆充洽。 乃翻十恶成十善也。 其中翻偷盗云。 往昔诸众生贫穷少衣服。 以草自遮蔽饥羸如饿鬼。 大王既兴世粳米自然生。 树中生妙衣男女皆严饰。 即其事也。 疏。 三即地前者。 信解是地前通称。 亦名胜解行住。 未证真如但依解力而修行故。 疏。 或以多庄严而严一刹者。 如第五回向即愿。 普摄十方三世所有佛刹一切庄严。 而严一一刹一切亦然。 至登地竟能如愿成。 如八地十地中说言。 或以一严而严多刹者。 第二回向云。 以一庄严严一切。 亦不于法生分别。 如是开悟诸众生。 一切无性无所观。 如上口光召众者。 即第六经。 其诸菩萨既至会中现自在用。 如是坐已。 其诸菩萨身毛孔中。 一一各现十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宝种种色光明。 一一光中现十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 皆坐莲华藏师子之座。 此诸菩萨悉能遍往一切法界。 诸安立海所有微尘。 彼一一尘中皆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诸广大刹。 一一刹中皆有三世诸佛世尊。 此诸菩萨悉能遍往亲近供养等。 即严微尘中刹也。 疏。 佛灭度百年乳不及水者。 育王经说。 育王常供养诸圣僧。 上座食乳稍多。 育王白言。 乳若多食恐生疾患。 上座云。 此乳有何力。 不及世尊在世时水。 今佛灭度一切精淳皆沉地下。 育王愿见佛在时水。 上座展手地下取水。 育王甞之实过于乳。 明知福人灭矣。 能事随灭。 百年上尔。 况今去圣将二千年。 尤更澹薄况于减极。 铁为上严稗为上味。 如起世等经说。 疏。 八如弥勒来者。 即弥勒下生经说。 佛告舍利弗云。 四大海水以渐减少三千由旬。 是时阎浮提地长十千由旬。 广八千由旬。 平坦如镜名华软草。 遍覆其地。 种种树木华果茂盛。 其树悉皆高三十里。 城邑次比鸡飞相及。 人寿八万岁。 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隐快乐。 有一大城名翅头末底。 长十二由旬广七由旬。 其城七宝上有楼阁户牖轩窓。 皆是众宝真珠网覆。 堑广十二里。 街巷道陌处处皆有明珠之柱。 处处皆有金银之聚。 便利不净地裂受之。 受已还合。 亦无衰恼水火力兵及诸饥馑毒害之事。 园林池沼八功德水众华异香皆悉盈满。 不生草秽。 一种七穫味甚香美。 增色力身等广如彼说。 疏。 净名足指桉地者。 即佛国品说。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言。 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 我世尊本为菩萨道时。 意岂不净。 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佛即答云。 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世尊即以足指桉地。 即时三千大千世界。 若干百千众宝庄严土。 一切大众叹未曾有。 而皆自见坐宝莲华等是也。 疏。 法华三变净土者。 即宝塔品大乐说请开塔户。 佛言。 须集分身。 大乐说请集分身佛。 世尊放光远召。 为欲受分身佛故。 一变娑婆。 二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土皆令清净。 坐佛不足。 第三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土。 皆令清净。 故云三变。 疏。 谓前九辩诸世界约相不同至皆周遍故皆释标名。 于中有三。 一约性相相对。 相则有差性则无差。 二又约权设下约权实相对。 实则无差。 三又皆是诸佛之所用故下。 收差与无差皆归果用。 前之二对性相权实二不相即。 今则融即。 言无差之差者。 是圆融上之行布也。 差之无差者。 是行布上之圆融也。 若离圆融则无可差别也。 若离差别无可圆融。 如揽别成总。 非离别外而有此总。 引法华经但明二不相离。 由依此义下。 显十八圆满由此而成。 疏。 尽海之尘一尘一刹已是含摄之义者。 以经云一一世界海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世界无差别。 谓一箇世界海。 还有世界海微尘数世界。 则义当一尘是一世界竟。 唯就此一句已显融摄释。 无差别义善成矣。 若界界相望论无差者。 无差全少。 今十句中句句各有世界海尘。 则一海之中已有十世界海尘数无差故。 须融摄思之。 疏。 而前但约平漫无差者。 即长行云。 一一世界海中所有佛威力无差别。 今乃皆云一一尘中无量光等。 即是重叠无差别也。 疏。 若云约共同事下。 结弹古人。 谓经举十事皆约融摄。 若依昔义。 何以不言一一世界海中染净无差别。 一一世界海由众生受苦无差别。 以世界海中皆有染有苦故。 故疏结云。 岂世界海中都无此耶。 今经不言。 明知约融摄无差别耳。 世界成就品竟。 华藏世界品第五(尽第二会初如来名号品)疏。 梵本具云等者梵云拘苏磨(华也)多罗(藏也)骠诃(庄严也)阿楞伽(严具也)噜迦驮都(世界也)三牟达啰(海也)钵履输陀(云遍清净也)惧曩(功德也)三牟达啰(海也)阿罗婆(上)娑(光明也)钵履勿多(品也)。 此云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遍清净功德海光明品。 然疏文有四。 一举梵名。 二译者嫌繁下申其义释。 三其梵本云下释前梵本。 四约事可尔下。 覈其本源。 不为此释岂委刹海之兴由。 三宗趣言有十德者。 前品已引四文也。 疏初明华藏因果自体者。 然第二安布庄严亦是果相故。 应对果分因。 总为二段。 谓先明刹因。 后彰果相。 以第一段中长行具有因果。 偈中双明因果。 故合于因。 属自体中。 疏谓指此刹海。 是我本师下疏文二。 先通释经文。 后随难别释。 今初疏不唯胜观释迦等者。 俱舍论第十八说。 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 又如次供养五六七千佛。 三无数劫满逆次逢胜观然灯宝髻佛。 初释迦牟尼。 释曰。 此三偈中初偈明供养佛。 数谓初无数劫供养七万五千佛。 第二无数劫供养七万六千佛。 第三无数劫供养七万七千佛。 后颂意明供养何佛。 言逆次者。 从第三无数劫向前以明。 谓第三无数劫满逢胜观佛。 第二无数劫满逢然灯佛。 第一无数劫满逢宝髻佛。 最初发心逢释迦牟尼佛。 发誓愿言。 愿我当作佛一如今世尊。 彼佛世尊末劫出世时法住千年。 今我如来一一同彼。 故今疏云。 不唯胜观者。 举第三阿僧祇劫满佛。 言释迦者。 举初发心之佛。 而言等者乃有三义。 一等然灯宝髻。 二等所供佛数。 三等余教所明。 设言供养三十六恒三十八恒佛等。 皆未足为多也。 疏。 不唯净一无生等者。 如智论说。 五华供养然灯得无生法忍。 故金刚经云。 若有少法可得。 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等。 无法可得是无生相。 而言等者等余法门。 俱舍颂云。 但由悲普施被折心无忿。 赞叹底沙佛。 次无上菩提六波罗蜜多。 于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圆满。 释曰。 初之四句即是四位。 初位一满。 谓普施成檀。 次位二满。 谓尸及忍。 被折不报故能满尸。 由内无忿故成于忍。 第三位中但一度满。 谓精进度。 第四位中定慧双满。 故云一二复一二等。 言底沙者。 此云圆满。 赞佛偈云。 天地此界多闻室。 逝宫天处十方无。 丈夫牛王大沙门。 寻地山林遍无等。 七日七夜忘下一足叹底沙。 故超于弥勒九劫先成佛。 智论之中亦同此说。 故六度满前后不多。 今经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 况于多佛况多劫耶。 故结云由上三重故云深广。 疏然瑜伽起信下。 第二随难别释。 即重释三祇。 约三乘一乘以通。 言该通十方者。 对上一方化仪言。 及树形等界者。 对上一类世界。 且如娑婆一劫方知安养得为一日。 则安养世界乃经三无数日耳。 更方袈裟幢刹未经岁月。 况于后后以劫为日之刹耶。 是则不可以此一方一类定于成佛时劫之数。 二异类刹者。 即于一界即具诸界互不相见。 时劫亦殊安知修短。 故朝菌不知晦朔。 况识春秋耶。 况于大椿之岁耶。 言宝云经者。 经云。 善男子。 菩萨不能思议如来境界。 如来境界不可思议。 但为浅近众生说三僧祇修习所得菩提。 而实发心已来不可计数。 贤首释云。 不可计者不可计数阿僧祇也。 义分齐云。 始教三祇不同小乘十十数之。 此即倍倍数之。 仍说百劫修相好等。 智度论破此别修相好。 不许三祇之外别修。 即是实教之意。 然实教之意。 自有二义。 一定。 三僧祇一方化仪故。 又是实佛故。 起信云。 或示超地速成正觉。 以为怯弱众生故。 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 以为懈慢众生故。 能示如是无量方便不可思议。 而实菩萨种性根等。 发心则等所证亦等。 无有超过之法。 以一切菩萨皆经于三阿僧祇劫故。 斯则定也。 二者不定。 复有二意。 一为通余类世界故。 如胜天王说。 即前树形等刹是。 二据佛实德无限故。 如宝云经。 若瑜伽说有二种无数劫。 一者日夜月半月等方便显时无量故。 二者如常说。 若依初义经无量劫。 若依后义但三僧祇。 然依此释不同宝云。 宝云不言为浅近众生说于大劫。 为于深胜说日月劫。 明知意殊。 是则瑜伽亦是一方所宜说耳。 疏。 又时无别体下。 别教一乘融摄以说。 如毗目仙人执善财手时经多劫。 处历无边故不可以长短思也。 若显超胜一生顿圆。 若约甚深多劫莫究。 故云不可定执贵在入玄。 疏。 第二诸佛子下彰果体相。 疏文有四。 一总相生起。 二彰其分量。 三科释经文。 四用义通局。 疏。 然所依刹量下。 第二彰其分量。 言大小之化者。 如梵网经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 即大化也。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即小化也。 小化唯一四洲。 大化总该百亿。 且依一相等者。 且依一种义相。 不坏边表。 有莲华外别佛刹海等实则称性横不可寻。 故云法界无差别。 若以性融相则一尘中法界无量。 疏然准下别显。 下第三科释经文。 言应有十事者。 以文广释十事故。 此中长行略标列故。 是以古德一品之中。 先分土因。 就果相中即分十段。 今不依者。 以下六事各有长行偈颂。 而前四事同一长行。 故科十段于文不便。 先科为三。 于第一华藏自体中长行之内。 方为四耳。 疏然其刹因下。 第四明用义通局。 已见上文者。 即起具因缘中通义易知故。 示别相。 列中疏风力遥持者。 古有二释。 一云一重风轮持一重物。 疏以出现品中。 有十风轮持欲色等。 皆是遥持故。 今桉定。 疏所持香海下。 疏有二释。 一约事释。 二又藏识下约表。 于中又二。 一约众生。 二又佛性名水下。 约通生佛。 佛性即是真法性故。 故此品初海表三义。 今举其二略不说悲。 涅槃亦云。 有人闻香即第七经。 至问明品当具引之。 疏又所发万行下。 上约事释。 此约表法。 但通相表行。 若别说者。 略示十德表于十度。 一开敷鲜荣以表施度。 二自性无染以表戒度。 三香气芬馥。 四宝茎坚固。 五宝叶扶疎。 六宝蘂光幢。 七相巧成就。 八含藏莲子。 九宝台坚住。 十普放光明。 下八如次显于八度。 疏宿因现缘经离颂合等者。 此中詺长行为经。 以取长行缀葺略说所应说义。 别相修多罗故。 言经离颂合者。 宿因即前显因深广。 现缘即前风持香海等。 此二离明言颂合者。 初偈颂总。 前半宿因。 后半现缘。 第二偈三句宿因。 第四句是现缘故。 疏所成果相。 经略颂广者。 长行云。 华藏世界海住在其中者。 即所成果相此文则略。 以十偈之内皆有果相故云颂广。 疏三现缘风轮经广颂略者。 经列十种风轮。 偈中但云风力所持无动摇耳。 疏四山地海树经有颂无者。 长行云。 金刚轮山周匝围绕。 地海众树各有区别。 此经有也。 颂无可知。 上言有四者。 但有四例唯广略一种。 乃成一对离合有无。 但成一例耳。 若成对者。 应须经合颂离经无颂有方成三对耳。 余四例二对。 此中则无下颂则有。 疏是无边之边不碍理而即事等者。 意明理无分限总曰无边。 事有分限故名有边。 若理成事理性全隐。 则无边即边。 若会事归理事相全尽。 则边即无边。 今则不尔。 不失理而事现。 云无边之边。 不坏事而理显。 云边之无边。 此是事理无碍义不是相即。 相作之义思之。 疏但云诸严下。 此句稍长故。 牒释云。 即从诸庄严具下是第九句。 摩尼妙宝下皆第十句。 疏。 准下刹种及梵本皆有十者。 以中一海管十海。 而此十海一道布列。 结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 十道皆然。 一海一种故。 有十不可说也。 言下摽种处亦然者。 摽云。 诸佛子此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中。 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 释曰。 此即摽种处无十字亦例合有。 疏。 芬陀利即白莲华者。 即唐三藏等诸师所翻而言。 亦是正敷荣时者。 即付公意故。 睿公法华序云。 华有三时之异。 华而未敷名屈摩罗。 凋而将落名迦摩罗。 处中盛时名芬陀利。 生公亦云。 器像之妙莫踰莲华。 莲华之美荣在始敷。 始敷之盛则子盈于内色香味足。 诸之芬陀利。 意亦同也。 今存二译各是一义。 梵语多含故两存耳。 疏即随一一心同时相应功德流注者。 大海既喻藏识。 小海复表种子。 二皆心王故。 河表同时心。 所谓善十一遍行别境二。 千福河流注心地也。 疏。 严中严事下。 释第二辩严也。 疏。 中先略释。 后结十句可知。 今先示十句后示别释。 十句者。 一岸体金刚。 二净光下摩尼严岸。 三常现下现佛光色。 四及诸下出同类音。 五其河下旋澓出影。 六摩尼下网铎垂覆。 七诸世界下总显多严。 八摩尼宝云下宝云覆上。 九复出妙音下浪出妙音。 十其香水下水涌光云以文易知。 故长行不出。 但偈中具示。 今示略释者。 疏。 云宝体是初句。 宝严是第二句。 圣灵游集即三四五句。 光云相映即六八。 与十万像浮辉即七九二句。 疏如剑叶林者。 其林树叶犹如刀剑下即伤人。 言如天意树者。 涅槃四十二问中。 当第二十四问云。 云何观三宝犹如天意树。 言天意树者。 随天意转故。 至第九经方始答之云。 复次善男子。 如菴罗树及阎浮树。 一年三变。 有时生华光色敷荣。 有时生叶滋茂蓊郁。 有时凋落状如枯死。 善男子。 于意云何。 是树实为枯死不耶。 不也世尊。 善男子。 如来亦耳。 于三界中示三种身。 有时初生有时长大有时涅槃。 而如来身实非无常。 释曰。 意明三宝随物转变而实常存。 如天意树随天意转而实不死。 随天之意明是善业矣。 言男女林者。 即楞伽第一百六问。 云何男女林。 一百七问。 云何诃梨勒阿摩勒。 解曰谓令观世间如男女林等。 依立世阿毗昙论第一云。 阎浮提林外有二林。 一名诃梨勒。 二名阿摩勒。 此二林南复有七林中有人林。 是人林中果形如人。 如阎浮提圣人王种。 若男子十六岁如女十五岁庄严具足状如行嫁。 是人林果可爱如是。 其子蔕形如人头髻未离欲者。 见此果子便生爱心。 诸外道等有离欲人。 若见此果即失禅定欲心还生。 其子熟时唯鸟竞食。 鸟食之余残落于地。 如尸陀林甚可厌恶。 诸退禅定者。 见是相已。 深生厌离还得本定。 意表世间男女如林所见荣饰悉皆如幻与此无别。 遍计所执妄谓之实。 菩萨观之都无所有。 故楞伽云。 观诸众生如死尸无知。 以妄想故见有往来。 若离妄想如彼死尸无鬼入中云为自在故。 有经说菩萨所见世间资生无非实相。 此之谓矣。 疏。 后三结严所因。 疏文有三。 初总明。 二然此三偈下别释。 三显华严下结叹。 二中示难思相。 总有六重。 六重之中皆通一偈而各取一句中言。 又此四句各是一义。 如第一偈初句所现之境。 二能现之处。 三所现相。 四能现之因下二例。 然其第一重料拣初句所现不同。 三偈各一世间。 而初偈是初句。 次偈是第二句。 后偈是第二三两句。 言影略其文者。 谓随一能现。 能现三世间。 今各举其一故云影略。 非但此义六重皆影略。 疏。 又初明一果。 能现下第二重约现处明矣。 初偈是第二句。 后二偈皆第一句。 疏。 又初明佛力下。 第三重约能现因差各显一因。 皆第四句。 疏。 又初果后因愿通因果者。 是第四重亦约现因明异。 重释第四句而约因果不同。 疏。 又初自下第五亦约能现因。 句亦第四约二利不同。 疏。 初明即性无性下。 第六重约所现性相明差。 三偈皆第三句。 以各见不同同体无来等故。 此之一义更须解释。 谓若顺上释既从佛力等因故。 所现之体即无生等。 二者此句亦是能现。 由体无生故。 现而叵取。 称性而来故无来去。 随机隐显各见不同。 疏。 应成四句者。 文出二句。 三一因一果释文已用。 四多因多果随修一行无德不招。 广如问明及昇兜率品四句相融故。 一一难思。 疏。 一者令多等者。 第四偈一切刹海咸周遍。 是令周给他也。 第二偈中靡暂停。 第三偈中恒闻见是令常也。 第三偈中其音美妙是令妙也。 第十偈中无等无生无有相是称性也。 第八偈能于一切微尘中。 普现其身净众刹。 及第九偈一刹那中悉能。 现皆自在也。 疏。 后半悲应即他受用及变化净。 一偈之中四土具矣。 疏。 摽二章者谓种及刹下疏文有三。 一总释徵名。 二欲明世界下双显名相。 三而言世界下对难释通。 于中二。 初通世界无边难。 后若尔下释种无体难。 虽依种类下释通。 于中先正释。 二结成。 今初。 前为成海故取种类略无别体。 今别喻蜂窠以彰有体。 蜂孔如刹一窠如种。 则显鱼龙乃成分喻。 疏。 即依后义下二结成也。 先会同晋经成种性义。 种有二义。 一类二性。 以禾喻种以粒喻刹。 禾能生穀故有性义。 二恐滥下显今经意亦是通难。 难云。 若有种生之义何不依昔为世界性故。 为此通则种兼二义。 今经存之。 疏今初也。 然此十门刹种之异下。 疏。 文分四。 一显种所依。 二对前会释。 三随文别解。 四别示义门。 疏。 所列十事下二对前会释。 于中亦四。 一总显不同。 二若别别相望下。 互出同异。 三皆显十下彰互所以。 四何以起具。 前有此无下。 牒问释成圣即问也。 问意云。 一种起具等五此无前有。 方所等五此有前无。 从前段总明下答也。 答中对上牒起具问。 而下结云余可思准者。 即是结例余四但用何等世界住言总通五难。 劫住即是果起具是因。 此通易了余四犹难。 谓清净佛出劫住转变正是果相正辩果住何得全无。 今云无者。 清净方便亦是约因。 又不通染今则通染。 又不语因佛住约人今此辩刹故亦无之。 劫住转变此二竪明。 今语现住。 亦非此要故略不说。 疏。 然与前同下第三随文别释。 但解五句。 言若圆满方所等者。 释此五句皆是十八圆满中意。 次下当明。 此中每句各二义。 方所二者。 圆满方所即自受用。 方所如上引唯识明自受用土相。 随宜方所者。 即他受用及变化净。 然依佛地十八圆满。 唯约他受用说。 今约圆通故进入自受用下该变化。 疏。 依门趣入等者。 彼有事门即如向说。 二约法为门。 今但出此。 又互相现入者。 是约此宗以辩门义。 并如下说分齐分二。 随宜即他受用等。 约佛即自受用土。 行列与下第十加持。 各约事法分为二问。 圆满方所云无处不有。 圆满分齐十方无际二相何别。 答若识随宜方所分齐。 即知圆满二相不同。 谓随宜方所者。 此之净土十方之内为在何方。 如极乐在西妙喜在东等。 言分齐者。 此之净土广狭云何。 或等一娑婆。 或等百千是分齐也。 是则圆满方所明无处不有者。 即遍在一切处也。 分齐云十方无际者。 量周法界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六 发布时间:2025-06-18 08:04:0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0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