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得道梯橙锡杖经 内容: 得道梯橙锡杖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7册No. 0785得道梯橙锡杖经No. 785得道梯橙锡杖经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汝等皆应受持锡杖。 所以者何。 过去诸佛执持锡杖。 未来诸佛执持锡杖。 现在诸佛亦执是杖。 如我今日成佛世尊亦执如是应持之杖。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教诸弟子。 亦执锡杖。 是以我今成佛世尊。 如诸佛法。 以教于汝。 汝等今当受持锡杖。 所以者何。 是锡杖者。 名为智杖。 亦名德杖。 彰显圣智故。 名智杖。 行功德本故曰德杖。 如是杖者。 圣人之表式。 贤士之明记。 趣道法之正幢。 建念义之志。 是故汝等咸持如法。 尔时尊者迦叶从坐而起。 整衣服偏袒右肩。 合掌跪。 而白佛言。 世尊。 云何名锡杖。 云何而受持。 唯然世尊。 愿敷演说。 我等奉行。 佛告迦叶。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所言锡杖者。 锡者轻也。 依倚是杖。 得除烦恼。 出于三界。 故曰轻也。 锡者明也。 持杖之人。 得智慧明。 故曰明也。 锡言不回。 持是杖者。 能出三有。 不复染着。 故曰不回。 锡言惺也。 持是杖者。 惺苦空三界结使。 明了四谛十二缘起。 故曰惺也。 锡言不慢。 持是杖者。 除断慢业。 故曰不慢。 锡者言疏。 持此杖者。 与五欲疏。 断贪爱结。 散坏诸阴。 远离五盖。 志趣涅槃。 疏有为业。 故曰疏也。 锡言采取。 持是杖者。 采取诸佛戒定慧宝。 获得解脱。 故曰采取。 锡者成也。 持是杖者。 成就诸佛法藏。 如说修行。 不令缺减。 悉具成就。 故曰成也。 佛告迦叶。 如是锡字。 其义广多。 不可具陈。 汝今且当如是受持。 迦叶白佛言。 世尊。 是锡杖者。 其义如是。 云何智杖。 乃至建念义之志。 唯然世尊。 愿为敷演。 佛言。 是锡杖者。 为修智士。 广修多闻。 解世出世。 分别善恶。 有为无为。 有漏无漏。 了智无碍。 智慧成就。 故曰智杖。 为持禁戒忍辱禅定。 一心不乱。 常修福业。 无时懈怠。 如救头然。 故曰德杖。 摄持是杖。 如斯之人。 内具十六行。 谓四谛。 苦集灭道。 四等慈悲喜舍。 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四无色定。 空处识处不用处非想非非想处。 复具三十七行。 谓三十七助道法。 于是法中。 了了分别。 自身作证。 不随音声。 于是法中。 而自遨戏。 入空无相无愿解脱门。 自在无难。 名之为圣。 内有是德。 外执锡杖。 表式此人。 必有圣德。 戒定忍慧。 三明六通。 及八解脱。 皆悉具有。 以记此人。 望表生敬。 故曰圣人之表式也。 贤士之明记者。 内有智性。 故曰贤士明记。 此人内有智性。 习功德本。 于法增进。 善心成办。 故曰贤士明记。 此人不久之间。 智慧成就。 入无为处。 寂然宴静。 涅槃安乐。 第一义道。 故曰趣道之法幢。 建念义之志者。 是杖有三鬲。 见三鬲重。 则念三涂苦恼。 则修戒定慧。 念三灾老病死。 则除三毒贪瞋痴。 念三界之无常。 则信重于三宝。 除三恶。 断三漏。 净三业。 欲具三明。 入三解脱得三念处。 通三达智。 故立三鬲。 以相重也。 复有四钻者。 用断四生。 念四谛。 修四等。 入四禅。 净四空。 明四念处。 坚四正勤。 得四神足。 故立四楞。 通中鬲五。 用断五道苦恼轮回。 修五根。 具五力。 除五盖。 散五阴。 得五分法身。 故立五也。 十二环者。 用念十二因缘。 通达无碍。 修行十二门禅令心无患。 三重四楞合数成七。 以念如来七觉意法。 成就七圣财。 通鬲钻八用念八正道。 得八解脱。 除灭八难。 故用八也。 略说锡杖其义如是。 汝当善持。 迦叶白佛。 如是世尊。 如圣法教。 尔时迦叶复白佛言。 世尊。 三世诸佛法同是也。 佛言。 有杖是同。 若用不同。 或有四钴。 或有二钴。 环数无别。 但我今日四钴十二环用是之教。 二钴者迦叶如来之所制立。 令诸众生记念二谛。 世谛第一义谛。 以立其义。 尔时世尊。 说此法已。 尊者迦叶。 千二百众。 及诸大会。 皆悉欢喜。 顶戴奉行。 ◎◎凡体法。 上台法天。 下台法地。 四支法四天王。 十二环法十二因缘。 包含天地人天上下。 无不斯尽。 凡发慈。 广生万行物不准此。 已起善本。 持此杖法。 赍天挟地。 着左胁下。 以小指句之。 使两头平正。 不令高下。 鸣则常鸣。 不令声绝。 其声均细调和。 恒使若初。 若初无声讫。 一行处不令有声。 若初有声讫。 一行处常令有声。 亦使粗细一等不得。 或粗或细。 僧置左足。 尼置右足。 不得着地。 若檀越不出。 近至三家。 远满七家。 若不得更不容多过。 若过非行者法。 若限内得食。 持杖悬之树上。 勿令着地。 若无树着地。 就地平处一不令倾侧。 眠时安杖与身相顺。 置之床后。 正与身齐。 不令前却。 持行路止息时。 头常向日。 勿令倒逆违背。 持此杖即持佛身。 万行尽在其中。 谓持天挟地。 并观十二因缘。 为护身。 一切如其倾侧。 一切万物皆亦倾侧。 如其平正。 一切含生。 皆令安隐无为。 若下台着地之时。 令三涂众生苦剧逾增。 若不着地。 令三涂众生因之得拔。 如其颠倒。 则逆世界。 亦令行者其心迷乱。 若能顺持。 彼此俱利若如是持。 具现得威仪出入护助。 后得获果。 速成正觉。 ◎持锡杖威仪法。 有二十五事。 持锡杖十事法。 一者为地有虫故。 二者为年朽老故。 三者为分越故。 四者不得手持而前却。 五者不得担杖着肩上。 六者不得横着肩上手垂两头。 七者出入见佛像不听有声。 八者杖不得入众。 九者不得妄持至舍后。 十者杖过中不出。 复有五事。 一者远请行宿过中得出。 二者至病瘦家过中得出。 三者送过世者过中得出。 四者外道请者过中得出。 五者不得将杖指人画地作字。 复有五事。 一者三师俱出不得持杖自随。 二者四人共行除上座不得普持。 三者到檀越门好正威仪。 四者入檀越门三抖擞三反不出从至余家。 五者檀越出应持杖着左肘中央。 复有五事。 一者杖恒在己房中不得离身。 二者不听下头着地。 三者不听杖许生衣。 四者日日须好磨拭。 五者杖欲出时当从沙弥边受。 若无沙弥白衣亦得。 锡杖四钴应四谛环应十二因缘中召明中道义上头应须弥顶第二应须弥山中央木应于空下错应须弥根沙门之法。 解空得道。 执此惺窹。 世间一切众生。 诸比丘等至心奉行。 得道梯橙锡杖经◎又持锡杖法(依天竺藏经重出使后人看阅知其源流也)锡杖有二十五事威仪。 持锡杖有二十五事者。 一者为蛇虫故。 二者为年老故。 三者为分卫故。 四者为出入见佛像不得使头有声。 五者不得持杖入众。 六者中后不得复杖出。 七者不得担着肩上以手悬两头。 八者不得横着膝上以悬两头。 九者不得手掉前后。 十者不得持至舍后。 十一者不得复持在三师前后。 已杖出不得复杖随。 十二者若四人俱行。 一人已持。 不得复持随。 十三者若至檀越家。 不得舍杖离身。 十四者至人门户时。 当三抖擞不出应当更至余家。 十五者主人出应当杖着左肘挟之。 十六者若至室中。 不得使着地。 十七者当持自近卧床。 十八者当数取拭之。 十九者不使头有生。 二十者欲行当从沙弥若白衣受。 二十一者至病人家宿应得暮杖。 二十二者欲远送过去者应得暮杖。 二十三者远请行宿应得暮杖。 二十四者远迎来者应得暮杖。 二十五者常当自近不得指人若画地作字。 持锡杖法 发布时间:2025-07-04 08:02: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