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出生菩提心经 内容: 出生菩提心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7册No. 0837佛说出生菩提心经No. 837[No. 838]佛说出生菩提心经一卷大隋北印度三藏阇那崛多译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 复与无量阿僧祇不可说大菩萨众。 所谓十方来集。 尔时王舍大城有婆罗门姓大迦叶。 于睡眠中。 梦见阎浮提内。 有大莲华其华千叶。 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微妙最胜七宝所成。 于莲华内见有月轮。 彼月轮内又见丈夫放大光明普照一切。 此四天下所有众生见斯光者。 生大欢喜踊跃无量皆受快乐。 尔时迦叶婆罗门睡觉已。 念所梦事心喜生疑。 此何因缘竟有何事。 于先现此未曾有相。 昔所未闻如我梦见。 作是念已生大欢喜未曾见有。 复作如是念。 此有沙门瞿昙。 我从他闻六年苦行。 降伏魔众证大菩提。 转妙法轮摧诸外道。 为诸智人之所赞叹。 聪明善巧知诸事相。 我今应往诣彼沙门瞿昙问此梦相。 尔时迦叶婆罗门。 夜既过已。 从王舍城往诣迦兰陀竹园往到佛所。 到已顶礼佛足却住一面。 住一面已。 如梦所见而向佛说。 时婆罗门具说梦已。 尔时世尊告迦叶婆罗门言。 汝善男子。 有四种善梦得于胜法。 何等为四。 所谓于睡眠中梦见莲华。 或见伞盖。 或见月轮。 及见佛形。 如是见已。 应自庆幸我遇胜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若有睡梦见莲华及以梦见于伞盖或复梦里见月轮应当获得大利益若有梦见佛形像诸相具足庄严身众生见者应欢喜念当必作调御人尔时迦叶婆罗门闻此偈已。 复白佛言。 世尊。 何者是大利诸众生等。 若为能得此利益求菩提道。 尔时佛告迦叶婆罗门言。 大利者所谓一切智者是其利也。 时迦叶婆罗门复白佛言。 世尊。 所言一切智利者。 有何因缘而可得也。 尔时世尊为迦叶婆罗门。 而说偈言。 我今说大利婆罗门善听若有利和合当作两足尊若作转轮王自在四天下众生欲作者须发菩提心若作梵天王于众得自在众生欲作者须发菩提心欲界及色界无色及上界众生欲作者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若欲作商主为商主导师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作大光明破灭诸黑暗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灭诸颠倒及以三有等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灭诸盖障及诸恶法者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灭于无明及断贪爱网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灭有及爱及灭垢无垢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灭于我慢及色使我慢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离于贡高无病命我慢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灭老我慢无常常住慢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灭多闻慢及以持戒慢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灭兰若慢乞食等诸慢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灭知识慢爱粪扫衣慢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灭神通慢一食以为净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灭一切慢所有有为慢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当欲供养佛于先灭度者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当欲供养佛所有诸如来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得转法轮世间无能转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灭应当灭当思所多思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当欲行梵行初中后最上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摄诸精进往来诸有中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说诸行苦见众生受苦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诸法无有我欲为众生说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转于法轮欲触上菩提须发菩提心若有众生等欲说寂涅槃当证胜菩提须发菩提心如是等功德发心者能得梵志当闻已应行菩提道尔时迦叶婆罗门闻此偈已。 复白佛言。 世尊。 发菩提心者应摄几许福聚。 尔时世尊即以偈颂向迦叶婆罗门。 说如是言。 若此佛刹诸众生令住信心及持戒如彼最上大福聚不及道心十六分若此佛刹诸众生令住信心于法行如彼最上大福聚不及道心十六分若诸佛刹恒河沙皆悉造寺求福故复造诸塔如须弥不及道心十六分若有佛刹如恒沙皆悉遍施诸七宝如彼最上大福聚不及道心十六分如铁围山高广大造塔无量为诸佛如是求福众生等不及道心十六分若诸众生具满劫若头若髆常担戴如彼最胜福德聚不及道心十六分如是人等得胜法若求菩提利众生彼等众生最胜者此无比类况有上是故得闻此诸法智者常生乐法心当得无边大福聚速得证于无上道尔时迦叶婆罗门复白佛言。 世尊。 如是发菩提心者有退转不。 是时佛告迦叶婆罗门言。 如是发菩提心者。 于解脱中无有退也。 但就事别有三种菩提。 何等为三。 所谓声闻菩提。 辟支佛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婆罗门。 何者是声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不教他发菩提心不令他住。 亦不为说如是经典。 不自受持亦不为人广说其义。 亦有亲近是富伽罗。 而不承事供养所须。 若有来者及不来者亦不恭敬。 而于彼所不生随喜。 以此因缘心得解脱。 婆罗门。 是则名为声闻菩提。 复次何者是辟支佛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 而不教他发菩提心不令他住。 亦不为说如是经典。 不自受持亦不广为他人解说。 亦不亲近如是富伽罗。 而不承事供养所须。 若有来者及不来者。 亦不恭敬亦不随喜。 以此因缘心证辟支菩提。 是故名为辟支佛道。 复次何者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亦复教他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既令彼住。 复为人说如是经典悉令受持。 亲近如是富伽罗等承事供养。 若有来者及不来者。 亦悉恭敬亦生随喜。 如此解脱自利利他。 为多人利益故。 为多人安乐故。 怜愍世间利益安乐诸天人等故。 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以何义故。 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上更无有胜可求。 是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以偈颂曰。 自发菩提心不教他受持因自心力故于后般涅槃为自利勤劬不教他受持是故名沙门佛子最胜师彼发菩提心教化生欢喜是故自得道果报如是知自成不成他诸仙中福田得名为缘觉婆罗门当知自发菩提心复脱多众生为世作利益故名佛导师成就自利益复令他解脱此彼无差别故名不思议尔时迦叶婆罗门白佛言。 世尊。 解脱解脱有差别不。 佛言。 婆罗门。 解脱于解脱无有差别。 道于道无有差别。 乘于乘而有差别。 譬如王路有象舆者。 有马舆者。 有驴舆者。 彼等次第行于彼路同至一城。 婆罗门。 于汝意云何。 如是等乘有差别不。 婆罗门言。 大德世尊。 然彼诸乘实有差别。 佛言。 如是如是。 婆罗门。 声闻乘。 辟支佛乘。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乘有差别。 道与解脱无有差别。 婆罗门。 譬如恒河有三种人。 有从此岸至于彼岸。 其初人者。 以草为筏倚之而度。 第二人者若以皮囊若以皮船倚之而度。 第三人者。 造作大船乘之入河。 于此船中载百千人。 其第三人。 复敕长子安置守护如此船舫。 所有众生来者。 汝从此岸度至彼岸。 为多人等作利益故。 婆罗门。 于意云何。 夫彼岸者有差别不。 婆罗门言。 不也世尊。 佛复问言。 婆罗门。 于汝意云何。 彼乘之乘有差别不。 婆罗门言。 所乘之乘实有差别。 佛言。 如是如是。 婆罗门。 然声闻乘辟支佛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乘实有差别。 婆罗门。 如第一人。 依倚草筏从于此岸至于彼岸。 独一无二。 声闻菩提应如是知。 第二人者。 若倚皮囊及以皮船。 从于此岸度至彼岸。 辟支佛菩提应如是知。 婆罗门。 如第三人。 成就大船共多人众。 从于此岸至于彼岸。 如来菩提应如是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路及解脱无有上诸乘皆悉有差别智者如是应挍量当取最胜最上乘诸法教如是正觉说此言简择诸法已胜者应当学尔时迦叶婆罗门复白佛言。 世尊。 菩萨摩诃萨当云何行云何念住。 得至摩诃衍。 尔时佛告迦叶婆罗门作如是言。 婆罗门汝听是义。 若诸菩萨摩诃萨。 如念修行至摩诃衍。 婆罗门。 若善男子善女人。 自发菩提心。 亦教他人发菩提心。 自乐修行劝他令修亦令他住。 复为解释如是修多罗义。 如是等富伽罗人。 不来亲近承受接事。 当以四摄而摄取之。 何等为四。 所谓布施爱语利益同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种种大布施一切所有物欲摄受他故菩萨无畏者示现引接道众生不依来能以妙善语数数当安慰为自他安乐彼所生善处昼夜常随顺如是众生等不信教令信破戒令住戒悭吝令布施一切巧利益教人行菩提牢固常精进同于利益事智者如教行如此智慧者菩萨之导师智慧所行者常乐大乘法勇猛是最胜智者应当学以彼胜法故最胜到彼岸尔时迦叶婆罗门。 复以偈颂而白佛言。 大德示彼行菩萨诸导师当学彼所行得至两足尊为我说彼行及行行所依菩提深广大慈愍愿为说尔时世尊告迦叶婆罗门言。 善哉婆罗门。 诸菩萨有三种行。 何等为三。 所谓天行梵行圣行。 婆罗门。 于中何者名为天行。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慈身业。 以慈意业。 以慈口业。 遍满东方无量世界慈行充满。 行此遍已。 复能善入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皆以慈身业慈意业慈口业普遍充满。 是名天行。 于中何者名为梵行。 所谓四无量。 何等为四。 慈悲喜舍。 是名梵行。 婆罗门。 于中何者名为圣行。 所谓三解脱门。 何者为三。 空无相无愿。 是名圣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勇猛行精进菩萨之导师若有具天行是人乐菩提圣行及梵行是行圣所说若有修行者是人得不动尔时迦叶婆罗门。 复以此偈。 而白佛言。 我乐深菩提今问大导师此等当来世如何集诸行为后众生等故我问世尊于佛菩提中我意无分别令我发道心利益众生故尔时世尊。 复以偈颂报彼迦叶婆罗门言。 说此修多罗令发大菩提梵志佛菩提未曾有分别说此修多罗令发大菩提能断一切疑随顺众生问说此修多罗令发大菩提能断一切疑称彼众生欲得闻此经者彼于未来世能行大布施至于檀彼岸得闻此经者彼于未来世护持戒无缺至于戒彼岸得闻此经者彼于未来世行忍为众生至于忍彼岸得闻此经者彼于未来世精进为众生至于精进岸得闻此经者彼于未来世常入诸禅定至于禅彼岸得闻此经者彼于未来世为众求胜智至于智彼岸已曾作供养怜愍众生者得闻此经典后世到其手比丘住兰若意欲佛菩提得闻此经者于后最先得过去数亿佛已持此经典为利诸菩萨发起意欲故若有婆罗门欲乐佛菩提彼时得信已是经至其手我见彼众生悉知彼所行亦知彼名字我见悉无碍一切颇具说恐迷未来人惧彼起诸过是故少分说尔时迦叶婆罗门。 复以此偈而白佛言。 大德此善持令生广大意此世大丈夫不久我当作过去及未来导师之所说为彼生善利故住于菩提尔时世尊。 复以偈报婆罗门言。 彼等住此智为谁之所说已知彼心行我今当记彼所闻此经者今现在我前彼等于后世此经当现前若有诸女人抄写此经典此经当在手能生大菩提我于先已说比丘乐兰若手得此经典于后当现前比丘闻此经悲泣而雨泪我先作何业今世得此利我于如是经未曾善思惟我已得受记何业获此果我昔婆罗门依于比丘活时比丘放逸说此修多罗梵志于彼闻时至而乞食泣泪已行出是时心作愿我于修多罗钞义及文字后世作证明亦复作拥护以彼善业果于后后末世得此修多罗执持在其手彼时有比丘悲泣泪满目当时作忏悔后得此经法于先业灭尽彼时有相现于其睡梦中得此修多罗生死诸流转欺诳大恐怖斯由阿弥陀愿力如是果破戒诸比丘为他所轻贱如是多诸过流转大恐怖如是多诸恶由得闻此经当至彼边际于后常显曜尔时迦叶婆罗门。 复以此偈而白佛言。 此大修多罗令发大道心为我及未来分别广宣说尔时世尊。 复以偈告迦叶种姓婆罗门言。 未来诸音声乃至我所说此是广经典是故汝当知说此大经典此当作阿含当作秘密藏声闻所修学此处之所说及余得道者此是诸经母梵志如此知彼时诸比丘于我灭度后杂及长阿含复名中阿含彼时有阿含具数名增一复说杂经典箧藏声闻说复当作毗尼亦作阿毗昙或于三箧藏得名诸比丘八万有四千法聚我已说一切从此出名为最胜经于此说声闻及说独一觉诸智之根本不思议经典世间之所有三界未现者诸福之根本由发菩提心施戒等功德忍辱精进行禅定胜功德此经中善说智慧胜功德解脱忍寂灭一切皆示现此经中善说苦集及以道寂灭于此现诸法皆佛法此经之所说说诸苦无常亦说无我法说寂静涅槃在此修多罗此处说声闻所住诸因缘大乘此经典摄受一切法诸法甚广大在于菩提心此为最胜典普说修多罗现前见诸佛及为彼说法当时现前闻斯由此经典三界诸众生少有闻此经闻已生爱乐为求佛乘故尔时迦叶婆罗门复白佛言。 希有世尊。 若诸众生无有智慧。 若闻如是无上无边。 乃至如是等众生当无有智慧。 若如是等无边无上修多罗。 闻已不能于此法中不生坚固乐欲。 大德世尊有何因缘既有如是妙法。 然彼众生而当虚过也。 尔时佛告彼婆罗门言。 此三千大千世界。 有百俱致(凡言俱致者隋数千万)诸魔宫殿。 彼一一魔有俱致数魔众眷属。 围绕彼诸魔辈。 常勤方便欲灭此经作种种因缘。 因彼因缘随所在处作诸障碍。 所以者何。 若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皆悉得于阿罗汉果。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此修多罗已。 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婆罗门。 以是因缘。 令俱致数诸魔。 勤求方便欲灭此经。 所以者何。 婆罗门。 此修多罗。 是一切诸法种性根本。 以是义故。 俱致诸魔勤求方便欲灭此经。 尔时佛告婆罗门。 今有修多罗。 名曰破魔众会。 汝等受持读诵。 即得破彼魔天众会。 婆罗门。 譬如日轮既出现时。 能灭一切幽冥黑暗如是如是。 婆罗门说破魔众会修多罗时。 一切诸魔隐没不现。 婆罗门。 何者名为破魔众会修多罗。 尔时世尊。 即说陀罗尼曰。 多(上)致他(一)阿谟大那(上二)菩提三摩陀波那多(三)伏哆(四)纡伏哆(五)怛怛罗伏哆(六)尼兴(蜎蝇反)伽魔(七)波罗破(八)多罗破(九)哆嘘(十)哆隆(洛中反)伽磨伽魔那(十一)毗唎磨(十二)磨素磨(十三)系(上声)履婆伽磨(十四)毗达啰魔(十五)大啰麹磨(十六)阿逻弥逻(十七)伊迦叉逻那喻(十八)婆罗门。 此陀罗尼。 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 同说此破魔众会修多罗。 婆罗门。 说此破魔众会修多罗时。 一切魔宫皆悉震动。 大动摇大摇。 一切诸魔各各从彼本座颠倒堕落不能语言。 所以者何。 彼等常为多人作不利益。 常为多人作苦恼事令失利益。 以是事故。 现得如是恐怖果报。 如佛世尊常与一切众生乐故。 乃至慈悲喜舍。 是故令彼诸波旬等皆生恐怖。 婆罗门。 若复有人。 当能转此发菩提修多罗者。 于彼人所无有障碍。 若诸天龙夜叉。 若人非人。 若魔魔子。 若魔眷属。 若水火刀杖。 若恶行者。 若诸恶兽。 若身所恼。 若意所苦。 而有受者无有是处。 何以故。 彼善男子善女人。 常为多人作利益事安乐故。 常为多人作怜愍故。 为诸天人等作覆护故。 彼等诸善男子善女人慈行力故。 应如是知。 婆罗门。 彼善男子善女人。 不作身恶行。 不作口恶行。 不作意恶行故。 彼等诸苦事。 不逼其身亦不逼心。 婆罗门。 此因缘故能灭一切苦。 尔时世尊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魔勤于此经当欲坏灭之是故此经典调御今为说令魔悉迷乱丛聚坐战栗相视不能言此恶行果报恐怖众生故常怀作恶心颠倒而堕落是故得现报慈悲和合者喜心有所说平等说法时恶心意悉散降伏诸魔王及散魔军众夜叉诸鬼等自然皆堕落彼力杖不害水火不漂然言说咒诅毒不能有伤害逼身及逼心彼等不曾有常当所作誓身口如是住闭塞诸恶道远离一切难诸魔悉摧灭为说此经故一切法巧智若欲度彼岸须闻此经典闻已即能学若能学此经无畏诸菩萨最上觉菩提是向菩提句佛说此经时。 迦叶婆罗门及诸大会众。 乾闼婆天人阿修罗等。 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出生菩提心经 发布时间:2025-07-14 08:07:2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1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