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入楞伽心玄义 内容: 入楞伽心玄义一卷西明寺沙门法藏撰将释此经十门分别。 一教起所因。 二藏部所摄。 三显教差别。 四教所被机。 五能诠教体。 六所诠宗趣。 七释经题目。 八部类传译。 九义理分齐。 十随文解释。 初教起所因者。 先总后别。 总谓一事法华云。 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 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解云。 佛意欲令以己所得授与众生为本意也。 二别显者谓诸圣教起必赖缘缘乃多端数过尘算。 智论云。 如须弥山非无因缘。 非少因缘而令震动。 般若教起亦复如是。 广如彼说。 今别显此经略显十义。 一顺古。 二满愿。 三机感。 四破恶。 五回邪。 六殄执。 七酬问。 八除疑。 九显实。 十成益。 初顺古者谓如下文。 过去诸佛亦曾于此山顶说五法三性八识二空内心所证。 我亦同彼。 是知未来诸佛亦同此说。 此则如大王路三世同游也。 二满愿者。 谓佛过去曾见古佛。 说内证法因则立愿。 今既成佛。 酬满本愿亦说斯法。 下文云。 佛告大慧。 如来本愿力故当为汝说。 三机感者。 谓诸菩萨及此城中诸夜叉等根熟宜闻。 上感如来应机说法。 如下文中罗婆那王劝请品说。 四破恶者为破诸罗刹等毒恶心故。 断诸杀生食肉等故。 如彼品说。 五回邪者。 为破四宗诸外道等。 令邪执永尽归正见故。 如下广说。 六殄执者。 为破二乘诸法执见。 乃至令彼定性二乘亦向无上大菩提故。 具如下说。 七酬问者。 谓酬大慧等百八问故。 及酬随事别别问故。 竝如文显。 八除疑者。 但初学菩萨闻诸大乘经所说深义。 未能决了生三种疑。 一闻毕竟空执无因果。 二闻如来藏具足功德。 疑同外道神我。 三闻说能所心境。 执无唯识。 今明真空其必不坏幻有。 性德举体不碍真空。 虚妄之境皆从心现。 为破此等多种疑故。 具如下说。 九显实者。 为显大乘根本实义。 所谓五法三性八识二空。 莫不皆于自心如来藏立。 为学大乘者生正见处正信。 正行由此成就。 皆如下说。 十成益者。 令诸菩萨始从正信终至正证。 断障得果。 坐宝莲华成最正觉。 略显由此十种因缘故令此教兴。 第二明藏部所摄者。 教既兴已。 次辨此教何藏所收。 略辨三义。 初就三藏。 二约二藏。 三约十二部。 先就三藏者。 一修多罗。 此云契经。 谓契理契机。 契经即藏。 持业立名。 二毗奈耶此云调伏。 谓调治三业制伏恶行。 调伏之藏。 依主立名。 三阿毗达摩此云对法。 谓简择妙理明了对智。 对法之藏。 依主立名。 二明所摄者。 于此三中正唯契经藏摄。 以涅槃中始从如是终至奉行。 唯契经故。 或亦对法藏收。 以瑜伽云世尊自说循环研覈。 明了法相为摩怛履迦。 摩怛履迦此云本母。 即对法之异名。 此经既有问答研覆。 故知亦是对法藏摄。 若据遮酒完调心行。 亦有调伏义。 此说应知。 二明二藏摄者。 谓前三藏通大小乘故。 摄论云。 由上下乘差别故。 立菩萨声闻二藏。 以诸缘觉有藉教者。 亦是资声悟道。 俱入声闻藏摄。 有不藉教者。 但由思修得果。 亦不立藏故。 彼论中不立缘觉藏。 又就所证所得理果。 不异诸声闻故。 唯立二藏。 又据教行少异声闻藏。 亦别立藏。 如普超三昧经及入大乘论。 三乘名为三藏。 今此经者唯是菩萨收。 下文亦说诸小乘义兼摄。 应知三十二部中何部摄者。 或唯一部以瑜伽中唯方广部是菩萨藏。 余眷属声闻故。 或三部摄。 谓方广希法授记。 余九是小乘故。 如法华说。 或九部摄。 除论义因缘譬喻。 余九是大乘故。 如涅槃第三说。 或具十二部摄。 谓于大乘中自具十二故。 或十二所不摄。 以小乘亦具十二非摄此故。 如法华云。 受持十二部未足为难。 信受此经是则为难。 或于大乘三藏十二总所不摄。 以理超言外。 故经云言说别施行。 真实离文字。 又云二夜中间不说一字。 以言即无言摄。 无所摄故。 第三显教差别者。 自佛法东流。 此方诸德分教开宗。 差别纷糺难备说。 及西方诸师所说差别竝如华严记中说。 若依此经宗及通诸教种类相收。 或四或五。 今且辨四。 一有相宗。 二无相宗。 三法相宗。 四实相宗。 释此四宗略以六义。 一就法数。 初宗立七十五法.有为.无为.执实之法。 如小乘说。 二破彼前宗所立法相。 荡尽归空。 性无所有。 二空真理相想俱绝。 如般若等经中观等论。 三法相宗中。 立三性三无性有为无为色心等百法。 皆依识心之所建立。 如深密经瑜伽等论说。 四实相宗。 会前教中所立法相。 莫不皆依如来藏缘起称实显现。 如金作严具。 如此楞伽及密严等经起信宝性等论说。 二就心识者。 初宗但说六识。 二无相宗明六识空。 更无别立。 法相宗立八识。 然皆生灭不同真性。 四实相宗明前八识皆是如来藏随缘所成。 亦生灭亦不生灭性相交彻。 鎔融无碍。 各如本部经论所明。 三约缘起法。 初宗说有。 二说为空。 三亦空亦有。 谓遍计空依他有。 四非空非有。 谓相无不尽故非有。 性不碍缘故非空。 理事俱融二边双寂。 不妨一味。 二谛宛然。 四就回小者。 初宗一切二乘总不成佛。 二宗中定性二乘亦不成佛。 不定性中已入见道则不回心。 自下位中可有回心入菩萨道。 三宗中定性不回。 不定种性乃至罗汉竝许回心入大。 四宗中定与不定一切俱回。 谓定者要入涅槃然后方回。 不定者即身回也。 五就乘者初宗唯三无一。 二宗亦三亦一。 谓三显一密也。 四宗唯一无三。 谓一乘究竟悉成佛故。 六就持法人。 其初宗是达摩多罗等论师所持。 二龙树提婆等所持。 三无着世亲等所持。 四马鸣坚意等所持。 更有余宗余义。 广如华严记中说。 此经于上四中。 第四所说通亦具前。 准思可见。 第四教所被机。 于中有二。 初简机后择器。 初者此经及余俱说。 众生有五性差别。 一菩萨种性。 二缘觉性。 三声闻性。 四于上三乘不定种性。 五定无三乘性。 若依权教大乘有二义。 一于此五中唯菩萨种性及不定性是此所为。 余皆非器。 以性各定故。 二亦兼为令于自位。 各得利益。 终不能获入大乘益。 若依实教大乘有其三义。 一现所被。 谓菩萨种性及不定性。 二转生被。 谓定性二乘要入涅槃后受变易身。 方入大乘。 如须陀洹八万劫乃至辟支十千劫等。 如涅槃说。 又法华云。 彼人虽生灭度之想。 入于涅槃。 而于彼土求佛智慧(云云)。 智论云。 有妙净土出过三界。 阿罗汉当生其中。 彼论亦引此文也。 三远被。 谓无性众生障重难入。 既有佛性久久会当入此法中。 如佛性论及宝性论说。 又涅槃中凡诸有心皆有佛性等。 是故五性皆是所为。 悉皆当得大菩提故。 二择其器者。 虽有种性然由现起障业差别。 于此乘法有器非器。 于中非器有五。 一无信心故。 谓尚不信有未来业果。 是以广造恶业。 何况信有菩提涅槃。 是难非器。 二着有故。 谓知有业果不造诸恶。 修诸善品求人天报。 乐着三有不求出离故。 亦非器。 三邪求故。 谓虽求出离于外道邪见以求解脱。 执见在怀根机未熟。 此亦非器。 四劣求故。 谓虽舍外道而求二乘。 根若未熟亦非其器。 五错求故。 谓虽学大乘不了真空。 妄取断灭。 或执有缘起。 求彼性空。 于此圆融无障碍法拒逆不受。 遂成非器。 次辨法器亦有五重。 一证器。 谓大菩萨闻此法已即便证入故。 二行器。 谓地前菩萨观此实法以成正行故。 三解器。 谓初心菩萨依此实法顺理生解。 以成正见。 依此起行速成大益。 四信器。 谓依此法生清净信。 发菩提心不求名利。 直心趣向。 受持领纳。 习解习行亦得为器。 胜鬘经中正智有三种。 一如实智。 当此证器也。 二随顺法智。 当此解行器也。 三仰权智。 当此信器也。 彼云唯佛所知非我境界。 但当信向故同此也。 五通器。 谓前五非器随其根熟悉皆当得入此法故。 第五能诠教体者。 通论教体。 略辨十门。 一名句能诠门。 二言声诠表门。 三声名合诠门。 四声名俱绝门。 五通摄所诠门。 六遍该诸法门。 七缘起唯心门。 八会缘归实门。 九性相无碍门。 十圆明具德门。 初名句能诠者。 若约小乘婆沙论中。 亦以名句文等次第行列等为能诠教体。 若大乘中维摩等经。 亦以文字以为诠表。 此经下文随相亦尔。 唯识论云。 名诠自性句诠差别。 文即是字。 为二所依。 准释应知。 二言声诠表者。 若小乘中依发智论。 十二部经以佛音声语音语路用以为性。 名句文等显佛教作用。 若大乘中以名句依声假立无别体性。 是故唯以音声为性。 维摩经云。 以音声为佛事。 三声名合诠门。 若小乘中由前两说诸德合为此第三句。 若依大乘十地论中。 说者以二事说。 听者以二事闻。 谓音声及名句。 耳识闻声同时意识领解名句。 又维摩云。 诸佛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 四声名俱绝者。 此义小乘无。 以彼法执不归空故。 若大乘中音声文字当相即空。 无所有故终日说法未尝说也。 经云。 其说法者无说无示。 又云如幻说等。 良以无说之说。 是如幻说前三句显之。 说即无说。 虽说性空。 此第四句显之。 合此四句为一教体。 是故离有离无竝超情表。 是谓大乘真实教体。 五通摄所诠者。 瑜伽论云。 依契经体略有二种。 一文二义。 文是所依义是能依。 此二俱是所知性。 解云以义因文显故说能依性空如幻。 准前应知。 六遍该诸法者。 非但以此声名及义。 然亦遍该色香味触及默然等。 竝成诠表。 如下文扬眉动目等。 及维摩云。 诸佛威仪进止无非佛事。 嗅香食饭皆得三昧。 性空幻有无碍准前。 七缘起唯心者。 此上所说诸教法等。 莫不皆是唯心所现。 是故俱唯识为体。 然有二义。 一约本影有无。 二说听相摄。 前中四句。 一唯本无影。 如小乘说。 但有心外无唯识故。 达摩多罗论师所立。 二有本有影。 谓由众生闻法善根增上缘力。 击佛心中利他种因。 于佛智上有文义相生。 名本性相教。 由佛此教增上缘力。 击闻法者漏无漏种。 于闻者识上有文义相生。 为影像相教。 是故本在心外影在心内。 以此宗许众生心外有佛色声诸功德故。 护法等论师皆立此义。 三唯影无本。 谓离众生心佛果唯有如如及如如智。 大悲大愿增上缘力。 令彼所化根熟众生心中现佛色声说法。 无有心外如来色声竝相功德。 龙军论师及坚慧论师等竝立此义。 四非本非影。 谓前心内所现之影离心无体。 是故本影俱无所有。 龙树提婆多立此义。 二说听相收者。 亦有四句。 一所化众生无别自体。 以如来藏为众生体。 佛智证此以为自体。 是故众生举体皆在佛智中现。 佛性论第二卷如来藏品云。 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 故名为藏。 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 一切众生决定无有出如如境者。 竝为如来之所摄持。 故名所藏众生。 为如来藏。 解云。 由此当知。 所化众生举体全在佛智中。 况所说教。 是故唯以佛心为体。 二能化诸佛无别自体。 证真之智同真。 一味众生虚妄揽真为性。 是则佛体在众生心内。 依体起用。 佛色声等既从众生心体中起。 还在众生缘起心中。 是故诸佛色声等事尚是众生心内之事。 况言教等。 是故一切唯众生心。 三由前二义不相离。 故无碍双现。 谓佛心中众生听众生心中佛说法。 众生心中佛为佛心里众生说法。 是故全摄各无障碍。 四佛唯众生心佛相尽也。 众生唯佛心众生相尽也。 既形夺两尽说听双亡。 何教体之有。 此上四句合为一事。 全此全彼。 即有即无无障无碍。 思之可见。 八会相归性者。 以妄计即空缘起无性。 经依此义说一切法即真如也。 又云。 文字性离。 是则解脱。 以相虚未尝。 不尽。 性实未尝不显。 是故终日说未曾说也。 九性相融通门者。 谓虚相尽而不碍存。 真性现而不妨用。 是则相即真而相不坏。 真即相而真不变。 性相双融二而无二。 经云。 众生即法身法身即众生。 法身众生义一名异。 然义一之旨宜深思之。 十圆明无碍门者。 先开后合。 开者于一教法开为二门。 一真性平等。 二虚相差别。 其真性有二义。 一随缘义。 二不变义。 经云。 不染而染染而不染。 是此二义也。 其虚相亦有二义。 一不存义。 二不坏义。 经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等是此义也。 二合者。 亦有二重。 一以真中随缘义。 与相中不坏义合为一义。 是真不异俗。 以真中不变义与相中不存义合为一义。 是俗不异真。 二真中不变义。 相中不坏义。 真乖俗故是非一义。 真中随缘义相中不存义。 俗乖真故是非一义。 以真中随缘未尝改变。 即性不改。 无不随缘。 随缘不改。 一味无二。 亦由相中存亡不二。 致令真俗亦一亦异及非一非异。 思之可见。 大乘法味意在于斯。 第六所诠宗趣者。 语之所表曰宗。 宗之所归曰趣。 通辨此经宗趣有十。 一或说无宗。 二或唯妄想。 三或自觉圣智。 四或说一心。 五或开二谛。 六三无等义。 七或以四门法义。 八或以五门相对义。 九立破无碍。 十显密自在。 初无宗者。 谓辨诸法性相圆融。 心言路绝。 既无所立故不可辨宗。 经云。 一切法不生者。 不应立宗。 五分论多过故。 是故以无宗为宗。 此语亦不受为趣。 二或以妄想为宗者。 以妄想有二义。 一病二药。 病谓执见。 但是虚妄之想。 是所对治故是病也。 药谓佛语众生言。 汝起有无见皆是妄想。 众生闻已即离彼见。 故是药也。 但由佛说于妄想还治妄想之病。 是故唯以妄想二字消释一部经文。 以妄念若起即是妄想。 遂令妄念止息。 即到此经处故以为宗。 是故以妄想为宗。 妄尽为趣。 三以自觉圣智为宗者。 非直觉一切法唯是自心悉皆平等。 亦复觉此能觉智之自体如理一味。 妙绝能所离觉所觉。 故下云。 无有佛涅槃。 远离觉所觉。 觉在初心满在佛果。 经文具辨。 故以为宗。 是故举觉为宗。 觉泯为趣。 四或说。 一心为宗者。 以辨诸法皆由心现。 谓习气内扰。 妄境风起吹击心海。 涛波万端。 莫不皆是心之所现。 下文所说虽有多门。 莫不皆显此唯心义。 故以为宗。 是则举唯心为宗。 心尽为趣。 下文云。 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 五二谛为宗者。 谓开前一心以为二谛。 即心相差别染净缘起。 凡圣区分以约俗谛。 心体平等染净相尽。 一味无二名为真谛。 此中真俗相对有其五义。 一相违义。 二相害义。 三相顺义。 四相成义。 五无碍义。 初者谓谈真违俗。 以违俗生灭故。 顺俗则违真。 以乖真一味故。 如水静波动。 理必相违。 若不尔者二谛杂乱。 此是非一门也。 二相害者。 非直二理相违。 亦乃互夺其体。 谓要由泯俗令尽。 真性方显。 亦由覆真令隐俗相得成。 如举水波无不尽。 取波水无所遗。 全体互夺二谛方立。 若不尔者则二谛别体不成非一。 此则非异之非一门也。 三相顺者。 谓此尽俗之真要不碍俗立。 以真非断空故。 此覆真之俗要不碍真显。 以俗是虚幻故。 如尽波之水必不碍波。 以水非木石故。 动水之波要不隐水。 以波虚无体故。 若不尔者各乖本位。 二谛不成。 上是非一之非异门也。 四相成者。 非直相顺才不相违。 亦乃全体相与方各得成。 谓真是理实故必不违缘。 举体随隐而成俗。 以俗是事虚故必不乖理。 举体相尽而显真。 如虚波揽水成。 水彻于波相则无波而非水。 成波乃名水。 则波彻于水体。 无水而非波。 动静交彻二谛双立。 若不尔者理事不融。 二谛俱坏。 此非异门也。 五无碍者。 合前四句所说。 为一无碍法界。 是故即真即俗即违即顺即成即坏。 圆融自在同时俱现。 圣智所照无碍顿见。 是谓二谛甚深之相。 经意在此。 故以为宗。 观此成行。 用以为趣。 六以三无等义为宗趣者。 一无上境。 二无等行。 三无等果。 初者谓前二谛所观之境。 依此令成悲智等行。 行满究竟得智断果。 如摄论十殊胜义释。 论师摄为此三。 谓初二殊胜为无等境。 以所知依是第八识。 及所知相是三性。 俱是所观故。 次六殊胜为无等行。 以四寻.思观。 六度.十地及三学等俱是正行故。 后二殊胜是无等果。 以彼果即是菩提。 彼果断是涅槃。 俱是所得故。 今此经中上下所辨不出此三。 故亦同彼以为宗趣。 七以四门法义为宗趣者。 一五法。 二三性。 三八识。 四二空。 初谓凡圣心境随缘为五。 剋其自实不离三性。 三性所依唯有八识。 八识义立方显二空。 或亦依空性以立诸识。 束八识以为三性。 开三性以为五法。 是则依本起末。 凡圣区分不离二空。 性唯一味。 是故于此四义或随观一门。 即起信生解行成得果。 或二或三乃至具四。 开合无碍。 以成正见。 大乘法相不越于此。 此经盛说故以为宗。 余义至文当辨。 八五门相对为宗趣者。 一教义相对。 设教为宗以义为趣。 要令寻教得其义故。 二理事相对者。 谓就义中缘起事相。 意令趣入真性故。 三境行相对者。 说真俗谛境。 意欲令成无二正行故。 四比证相对者。 于行中近说地前次行。 意在入地深证。 五因果相对者。 谓令菩萨顺行万行。 令成佛果菩提。 此上十事五对。 于此一部通皆备足。 故为宗趣。 九立破无碍者。 此经所破略有三位。 一邪见外道。 二法执二乘。 三谬解菩萨。 其外道者。 谓宗六师乃至九十五种皆悉随机以理徵破。 务令舍邪归正。 如经可知。 二二乘二部乃至十八皆亦随此破其所执。 务令舍小归大。 亦如文显。 三谬解菩萨闻说真空将谓断灭。 闻有业果谓实非空。 闻此二说将谓别体。 今并授以正理令舍妄归真。 亦如文显。 所立亦三。 一万法唯心通治三病。 二唯一真性如来藏法。 三以不动真性而建立诸法。 或亦泯事归理理现而事不坏。 二揽理成事。 事立而理不隐。 三理事圆融。 不二而二。 此法若立无惑而不遣。 即立无不破也。 障尽方证。 即破无不立也。 是则立破之破非破也。 破立之立非立也。 立破形夺双泯无寄。 经意在此故以为宗。 是则立破为宗无寄为趣。 十显密自在门者。 但入法根器有其二种。 一纯二杂。 为彼纯器直示法体令修证得果。 若为杂器以覆相密语。 亦言异意异。 名为密意。 如下文。 二夜中间不说一字。 四种平等此佛。 即彼五无间业。 证大菩提。 如是非一。 是则教有显密不同。 理无隐现差别。 随机显密。 经至八万四千。 其次统收犹为一百八句。 若摄末以归本。 唯是一心。 真如是归心一性不碍百八宛然。 散说八万四千不失一心平等。 良以本末无二圆通无碍。 是故以显密为宗。 泯二为趣。 深性宗趣包括多涂。 略举十门显斯一部宗趣之义。 略辨如是。 第七释题目者。 略以十义释。 一翻名。 二指事。 三显用。 四显德。 五表法。 六辨行。 七表玄。 八开释。 九合辨。 十解品。 初翻名者梵言楞伽。 此云难入亦云险绝复云可畏亦曰庄严。 阿伐哆陀罗此云下入。 以梵语中下入上入悉有别名。 唯从上下入别有此名。 如入菩萨等。 解四卷者。 翻为无上。 此甚讹也。 勘诸梵本及十卷中。 都无宝字。 十卷中翻为入者。 当名也。 二指事辨者。 有二义。 此摩罗耶山居南海中。 孤峙削成故名险绝。 二山顶有城回无门户。 名为难入。 非直山无入路。 亦乃城绝户扉。 唯有神通者飞空下入方预其中。 故名此城以为难入。 佛及大众应机降迹。 故名为入。 即从天及处用以题名。 罗刹居中复名可畏。 众宝校饰。 复曰庄严。 三显用者有二义。 一城为难入。 佛能入之。 二罗刹难化。 入中化之。 果用垂降至此二难。 故云入难入也。 四显德者。 谓一心真性周绝四句。 逈超情表犹崖城绝户故云难入。 垂言巧辨宣示悟入。 故云能入。 此即教入义而义现也。 五表法者有三义。 一城表理玄。 二罗刹表障重。 三入显行成。 行成离罗刹之障。 证难入之城。 对法论中转依略有三义。 一转成。 谓行成也。 二转离。 谓灭障也。 三转显。 谓证理也。 此中三义当知亦尔。 六辨行者。 谓真理性融掩绝图度。 圣智玄悟妙证相应。 故云入难入也。 此则以智入理也。 七表玄者。 谓自觉圣智举体是真。 更无余智能证此真故。 名难入。 还令即真之智证此即智之真。 此即无入入。 入而即无入。 名难入也。 八开释者开此一题为六义三对。 一通别一对。 谓入楞伽经是一部通名。 劝请品是当篇别目。 二就前通中教义一对。 入楞伽是所依所诠。 经之一字是能起能诠。 三就所诠之中境智一对。 谓楞伽是所入之境。 入是能诠之智。 是故开之有此三对。 九合辨者。 谓难往之入故即依处难显佛力也。 且依义显教依理显德。 依境显行。 皆依主释也。 难即入故境智不殊。 持业释也。 入之难及入即难二。 翻前可知。 二合教义者。 谓诠入楞伽之经。 则教依义立。 或依入楞伽城方宣此教。 则经名依处而立。 皆依主释也。 若文字性离。 是则解脱。 教即义故持业释也。 或处能表义。 经即处故亦持业释。 十释品名者。 劝谓劝发。 请谓求请。 即请佛亲降其处。 劝演内证法轮。 又亦劝请是一悟。 谓诸佛降赴。 诸佛说法。 品中明此。 故以为名。 问准余经应题序品。 何不尔耶。 答若望为经由致理是序品。 但以品内事别或题异号。 如华严妙严等。 何故四卷都名佛语心品者。 准下文此经一部俱是楞伽心也。 佛语者准梵语正翻名为佛教。 于佛教楞伽中。 此为中心要妙之说。 非是缘虑等心。 如般若心等。 此是满部之都名。 非别品目。 第八部类传译者。 先明部类依所见闻有其三部。 一大本有十万颂。 如开皇三宝录说。 在于阗南遮俱槃国山中。 具有楞伽等十本大经各十万颂。 二次本有三万六千颂。 如此所翻诸梵本中皆云三万六千偈。 经中某品即备答一百八问。 如吐火罗三藏弥陀山。 亲于天竺受持此本。 复云西国现有龙树菩萨所造释论。 解此一部。 三小本千颂有余。 名楞伽纥伐耶。 此云楞伽心。 即此本是旧云乾栗太心者讹也。 其四卷本就中人更重略之耳。 言传译者其四卷本。 宋元嘉年中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于丹阳祇洹寺译。 沙门宝云传语。 慧观笔受。 其十卷本后魏季天竺三藏菩提留支。 于洛阳永宁寺译。 今此一本即大周圣曆元年于阗三藏实叉难陀。 于神都佛授记寺译华严了。 寻奉勅令再译楞伽。 文犹未毕。 陀驾入京令近朝安置清禅寺。 麁译毕犹未再勘。 三藏奉勅归蕃。 至长安二年有吐火罗三藏弥陀山。 其初曾历天竺廿五年。 备穷三藏尤善楞伽。 奉勅令共翻经沙门复礼法藏等。 再更勘译。 复礼辍文御製经序。 赞述云尔。 其四卷回文不尽。 语顺西音。 致令髦彦英哲措解无由。 愚类庸夫强推邪。 解其十卷虽文品少具。 圣意难显。 加字溷文者泥于意。 或致有错。 遂使明明正理滞以方言。 圣上慨此难通。 复令更译。 今则详五梵本。 勘二汉文。 取其所得正其所失。 累载优业当尽其旨。 庶令学者幸无讹谬。 第九明义分齐者。 先义后文。 义者然此经中义理浩汗。 撮其机要略显十门。 一缘起空有门。 二诸识本末门。 三识体真妄门。 四本识种子门。 五佛性遍通门。 六二乘回心门。 七行位卷舒门。 八障治无碍门。 九违顺自在门。 十佛果常住门。 初者于缘起性。 此土南北诸师各执空有。 不足为会。 但西域清辨论主依般若等经习龙勐等宗。 造般若灯及掌珍等论。 确立比量辨依他空。 护法等论师依深密等经习无着等宗。 造唯识等论。 亦立比量显依他不空。 后代学人智光戒贤继其宗致。 传芳不绝。 今谓不尔。 前龙树中观无着亲释。 提婆百论世亲注解。 以龙树所辨明有不异空。 无着所说明空不异有。 是以二士相契冥合为一。 非直理无违诤。 亦乃仰称龙树为阿阇梨。 后代论师为时浇慧薄。 闻空谓断因果。 闻有谓隔真空。 是以清辨破违空之有。 令荡尽归空。 方显即空之有。 因果不失。 护法等破灭有之空。 令因果确立。 方显即有之空。 真性不隐。 此二士各破一边共显中道。 此乃相成非相破也。 若不尔者无着世亲何不破于龙勐等论。 而还造释赞述彼空。 后人不达其旨随言执取各互相违。 非直俱不见理。 更增斗诤。 得谤人法罪。 何者谓怖空恐断励力立有。 不了幻有是不异空之有故。 是故乖空则失于有。 失于有者良为取有。 既失空失有。 而谓立有。 此是情有非是法有。 岂非具谤真空幻有。 以己所见情有之法称为佛说。 是亦谤佛。 异有立空。 当知亦尔。 真空必不异有。 立灭色之断空。 谓为真空。 此是不了恶取空。 故性中不了真空。 称为佛说。 是故亦为人法双谤。 或有说言。 依他有故非无。 遍计空故非有。 将为中道者。 此乃语是非有非无。 见乃是有是无。 二见常存将为中道。 亦谤人法。 或说。 断无名为非有。 无有可对名曰非无。 此亦语是非有非无。 见是断灭空见。 或说。 缘成似有故非无。 无实体故非有。 此亦语是非有非无。 见乃唯是假有之见。 此竝唯改其语而不破其见。 莫若缘成幻有举体荡尽即有非有也。 揽荡尽真空以为幻有。 即空非空也。 以即空之有即是即有之空。 泯然一味中道。 俱离以有即空即是空即有故。 是故非有不堕于空见。 非无不堕于有见。 是则二见双尽。 然无二法体如不二法门品盛明此事。 缘起空有应如是知。 二诸识本末者。 有二义。 一据二分。 二就八识。 初者论师或说。 相见二分各别种生。 但相由而起。 俱不离识故说唯心。 有说相分皆是见分所现。 无别种性。 云前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如三摩地所行影像。 又经云。 从心相生与心作相。 是故随见分行解带彼相。 见生故说唯识。 今依此经皆是心现。 但随其相异说有彼种。 理实皆与见分无别。 二就八识者。 诸论皆说。 前七转识虽依第八。 然各自种生。 非即第八。 以识变识无实用故。 今依此经非谓第八变起七转。 但彼七转皆揽第八为体而起。 如揽水成波波无异水之体。 下经云。 于藏识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 故知皆以第八为体。 不尔岂浪异水别有自体。 波浪同喻深思可见。 诸余异说会释可知。 三识体真妄门者。 有说。 此第八识从业等种子辨体而生。 是异熟识。 生灭有为。 如瑜伽等说。 有说是如来藏随缘所成。 如金作环钏。 密严经云。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准此第八举体是真如。 此二说若为和会。 今释有二。 一约法。 二就教。 法中此识本末融鎔。 通有四句。 一摄本从末门。 唯是有为生灭等法。 二摄末归本门。 则唯是如来藏平等一味。 三本末无碍门。 起信论云。 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阿赖耶识。 下经云。 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 若生若灭。 准此本末合举。 用以为体。 四本末俱泯门。 谓形夺两亡理事无寄。 下经云。 不坏相有八。 无相亦无相等。 解云。 然此四句合为一心。 是故经论各随说一。 于理遍通。 如唯辨严具金无所遗。 唯显于金严具不失。 双存本末。 法未曾二。 俱泯性相。 不碍双在。 若虚心融会随说皆得。 若随言执着触事成碍。 二就教会者。 或得名不得义。 如小乘中。 但闻阿赖耶名。 或得名得一分生灭义。 如瑜伽等。 三或得名得全分义。 如楞伽密严起信等。 四或得义不存名。 亦如楞伽同性经等。 亦如维摩默住以显不二等。 四本识种子门者。 有二义。 一辨种子新熏本有。 二辨种子与识同异。 初者有说。 种子皆是新熏。 要是所生方能生故。 或说皆是本有。 以从无始无初际故。 或说。 诸种子熏非熏如无漏种子。 无始来而有熏习故。 若非本有初生无漏后无因故。 此亦难解。 以不离过故。 过有三种。 一此种应常。 以非所化故。 犹如虚空。 二定不能生果。 以不从因生故。 犹如真如。 三应同外道从冥生初觉。 冥非因生故。 如是等过皆不能离。 若尔初无漏法从何因生。 今总通释。 谓。 无始无明与如来藏合为习气海。 通为一切染净法因。 是故凡一种子皆有四义。 一就所依用本非新。 二据能依。 用新非旧。 三由前二义合为一种。 四二义同体。 形夺俱离。 是则于一种子或熏非熏俱不俱等。 随说皆得无所障碍。 又由习气海中有带妄之真。 名本觉。 为无漏因。 多闻熏习为增上缘。 或亦闻熏与习海合为一无漏因。 梁论云。 多闻熏习与本识中解性和合。 一切圣人以此为因。 又习气海中有带真之妄。 为染法因。 余准同前。 是故染净等种各具四义。 准上可知。 二种子与识同异者。 或说种子是实非假。 寄本识中不同识体。 谓种通三性。 识唯无记。 或说假而非实。 以离本识无别体故。 或说通二。 以体同本识用各别故。 今释。 种子但是本识功能差别。 更无别体。 是故生起现行亦与本异。 如海为波因随风缘大小起浪差别。 然于海中求差别因了不可得。 而能随缘起差别。 识海亦尔。 随境界风生诸识浪。 识中浪因无若干状。 而能为因生果差别。 故论云。 种子但是本识功能。 准释可知。 五佛性遍通门者。 有说。 一切众生中有一分无佛性者。 如五性中。 一分半有佛性。 余定无佛性等。 如瑜伽等说。 有说。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唯除草木。 如涅槃楞伽等。 如此二说。 今竝和会。 然有二义。 一就法。 二就教。 法中于一佛性融通隐显有其四义。 一就执非有门。 如小乘中。 随于法执总不说有大菩提性。 二随事亏盈门。 如瑜伽等中。 但就法尔种子有为无漏为菩提性。 是故不说普遍众生。 三约理遍情门。 如此经及涅槃等凡诸有心皆有佛性。 是故众生无非有心。 有心无非有性。 以心必有性。 性必为因。 背凡成圣。 若尔何故前教定说有无佛性耶。 佛性宝性二论自释。 为一阐提谤法罪重。 依无量时故作是说。 非谓究竟无清净性。 四相想俱绝门。 如诸法无行经。 解佛种性皆离名离相离见离念。 具如彼说。 二就教者。 佛性论第二卷末云。 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何故如来经中说有一分无般涅槃众生。 但如来说法有二种。 一了义。 二不了义。 汝不应执不了义。 解云。 此是天亲菩萨论主良断可定百篇也。 六二乘回心门者。 有说。 定性二乘定不回心向大菩提。 如深密经等。 有说。 一切二乘究竟悉皆得大菩提。 如法华等。 今会此二说亦有二义。 一法。 二教。 法中前经约就此生定入涅槃。 必不回心故作是说。 后经纵入涅槃后必当起趣大菩提。 由根有利钝法有迟疾。 如经八万六万乃至十千等。 此经三昧酒所醉等(云云)。 二约教者。 或一切二乘皆不回心。 如小乘说。 或诸二乘不定性者。 未入见道亦有回心。 余竝不回。 如大般若及净名经等。 或诸二乘定种性者一切不回。 不定种性纵得罗汉而许回心。 如深密等经。 或诸二乘定与不定。 一切皆回。 但有入灭不入灭迟疾差别。 如法华涅槃楞伽密严等说。 良由教有浅深前后差别。 故以末后方为了教。 余如前说。 七行位卷舒门者。 然有二义。 先位。 后行。 位中有五句。 一舒.二卷.三俱.四泯.五圆。 初者谓比证贤圣因果位别。 始从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阶降。 从微至着从浅至深。 次第相成方至究竟。 具如经论说。 二卷者。 有二义。 一依华严五位相收。 十信满心即具后四位。 余之四位各摄诸位。 以缘起相由故。 事随理融。 故广如彼说。 二依此经诸地相即云十地。 即为初。 初即为八地。 乃至无所有。 何次。 又思益经云。 得诸法正性者。 不从一地至于一地。 不从一地至于一地者。 此人不住生死涅槃中。 又华严说。 十地差别如空中鸟迹。 解云。 此竝就理融事同理。 无二故作是说。 三俱者以前二说不相离故。 即舒常卷即卷恒舒。 自在无碍双融俱现。 或本智就实而卷。 后智就机而舒。 二智寂用无碍动静双融故俱现也。 四泯者。 谓卷舒相夺两相俱尽。 以二智相泯同真一味俱不存也。 五圆者。 谓前四义不相离故合为一法。 无碍俱现。 或即位非位。 非位即位。 卷位即舒。 舒位即卷。 同一圆明无碍法。 余准可知。 二行者亦有五义。 一舒。 谓十度次第修。 二卷。 谓一念具万行。 三俱。 谓前二义无碍双现。 四泯。 谓行契真而俱尽。 五圆谓一行具前四。 无碍圆明俱现。 竝准可知。 八障治无碍门者。 亦有五义。 一障。 二治。 三俱。 四泯。 五圆。 初中障有五义。 一覆真所知深厚难断。 二虚妄即空体无所有。 三俱者具前二义。 障义方成。 谓若不覆真则是智非障。 若不体空则是真非障。 是故具此二义障义方立。 四泯者。 谓体无不空。 理无不障。 同体相夺则非空非障。 五圆者。 谓具前四义。 合为一障。 是则恒障理而理不隐。 体常空而理不现。 就障空有无二。 就理即隐显无二。 障即真非真。 理即妄非妄。 又即真之妄方能翳真。 即妄之真方为妄翳。 思之可见。 二治者。 谓无漏圣智亦有五义。 一照.二寂.三俱.四泯.五圆。 初者。 谓无漏智起照一切法。 同一真如证契相应。 二寂者。 谓此性证智非真契同真性。 亦乃内证自体。 是故此照未尝不寂。 若不尔者岂可此智唯见诸法同真而智独非真耶。 显是则由照证真真证亡照。 三俱者。 谓内真亡照而不碍照。 朗然圆照而不碍寂。 是故由证故有照。 由证故亡照。 以无照谁证存照乖证。 四泯者。 亦由前二义不相离。 故互相形夺寂照俱泯。 是则就照非照非不照。 就寂非寂非不寂。 竝思之可见。 五圆者。 合前四义为一圣智。 圆明具德寂用自在。 难可名目。 思之可见。 三俱者。 谓障治相对。 无漏智起诸惑种灭。 如秤两头低昂时等。 亦如筑即碑碑即筑。 麁说虽尔若依十地论非初非中后。 如是断惑又不见惑性真。 是迷不成断。 若见惑性真惑无不成断。 是故由智照非照。 由惑断非断方乃为智断。 若不尔者。 见有惑可断。 是惑而非智。 若见惑性空是智而非惑。 是则见有惑之智。 此智亦须断。 诸惑之性空。 此惑不须断。 经云。 若人欲成佛勿坏于贪欲。 又云。 烦恼即菩提等。 此竝就智见惑性相尽无断。 方为实断也。 四泯五圆准释可知。 九违顺自在门者。 有四义。 一显.二名.三用.四法。 初显者。 善行顺理不善违。 顺相显可知。 二名者。 然有二义。 一言违意顺。 谓如云不作五无间不得大菩提。 二言顺意违。 谓如外道修善背于解脱。 又如调达五邪法等。 三约用者。 谓菩萨留惑增修大行。 摄论云。 诸惑成觉分等。 经云。 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 此则虽惑而顺也。 有漏善品趣向人天。 违出离道。 此则虽善而违也。 四约法者。 诸惑就实无非称理。 如云烦恼即菩提等。 善亦准此。 善法存相亦有乖真如。 住事布施不到彼岸。 惑亦准此。 思益云。 如来或说净法为垢。 惑法为净。 谓贪着净法为垢。 见垢法实性为净。 解云。 由前四义。 是故或违顺相分。 或即违常顺。 即顺恒违。 或即顺非顺。 即违非违。 理恒不离。 思之可见。 十佛果常住门者。 先总。 后别。 初者或有处说。 三身俱常。 谓法身凝然报化相续。 或有处说。 三身俱无常。 谓法身离不离报化生灭等。 或有处说。 法身是常报化无常。 或有处说。 报亦常。 谓修生大智证真同性。 亦不思议常。 下经具显。 若尔何故唯识等论云。 生者必灭。 一向记故。 修生佛果岂得无有刹那灭耶。 解云。 此四记就相麁说。 生者必灭是就凡夫分段生死。 非约佛果证理功德。 何以故。 若言佛果修生即令有灭。 亦应灭者复生。 是分别记。 谓有烦恼者生。 无者不生。 佛果既无烦恼。 刹那灭已应更不生。 则便断灭。 当知不尔。 故知佛地大智内同真性。 一味平等机感所须智用无尽。 如置盐水器无不消尽。 然其醎味未曾有失。 佛智证真相无不尽。 本愿应机时未曾失。 是故下文佛果大智皆非刹那。 乃至广说。 二别显者。 然此修生功德与本性通有四义。 一或唯修生以功行不虚故。 二或唯本有以无不契真故。 三或修生之本有。 以法身为了因所显故。 四或本有之修生以无分别智从真如所流故。 如金严具。 亦有四义。 一或唯严具金无所遗。 二或唯真金具无不尽。 三金之严具以金显具。 明严具殊胜。 四严具之金以具显金。 明调练之金方堪作具。 是故于一金庄严具四义融通。 严具无二。 随举一门无不收尽。 佛果理智当知。 亦尔。 或摄本有以立修生。 说为无常。 或摄修生以同本有。 无二是常。 或互全收而不坏二义。 亦常亦无常。 或形夺而两亡。 二义双泯。 即非常非无常。 于一佛果四义圆通。 或就理随说皆得。 或就情随取皆失。 佛果正理应如是知。 入楞伽心玄义一卷(终) 发布时间:2025-07-28 08:08:2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1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