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苏悉地羯啰经 内容: 苏悉地羯啰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8册No. 0893a苏悉地羯罗经No. 893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大唐中天竺三藏输波迦罗译请问品第一尔时忿怒军荼利菩萨。 合掌恭敬。 顶礼尊者执金刚足。 发如是问。 我曾往昔。 于尊者所。 闻一切明王曼荼罗法。 及以次第。 复闻明王并诸眷属神验之德。 愿为未来诸有情故。 唯愿尊者广为解说。 以何法则持诵真言速得成就。 其真言字虽有一体。 所成就法其数无量。 以颂偈问。 云何真言相及阿阇梨相云何成就者并说伴侣相方所何为胜何处速易成云何调伏相及应不应作云何诵真言方便及次第何花得易成云何用涂香云何供养食复烧何等香云何然灯相云何扇底迦云何增益相云何降伏怨于此三种中各成何等事云何上中下次第成就相以何法请召云何供养之云何作护身云何广持诵何相诵真言云何作灌顶真言试何相云何当受持云何字得圆云何得增益云何作护摩及以次第法复用何等物能令速成就云何成就诸药相云何而受诸药相云何能净诸药法云何药量及多少彼诸药等并相貌唯愿尊者具慈悲一一分明为我说云何护诸成就物及以分别为分数云何受用成就物唯垂分别说彼相云何失物令却得云何被破令着彼云何先知作碍相云何成就曼荼罗云何办事曼荼罗云何灌顶曼荼罗如上诸所问及以随要者为诸众生故唯愿广分别苏悉地羯罗经真言相品第二尔时吉祥庄严一切持明应供养手执金刚大悲菩萨。 告彼金刚大精进忿怒军茶利言。 善哉善哉。 大忿怒。 能于我所发如斯问。 应当一心谛听。 是胜上微妙法则。 此苏悉地羯啰。 有五种庄严。 一谓大精进。 二谓明王。 三能除障。 四能成就一切勇猛事。 五能成就一切真言。 此苏悉地经。 若持余真言法不成就者。 能兼持此经本真言。 当速成就。 于三部中。 此经为王。 亦能成办一切等事。 所为护身结界召请等事。 供养相助决罚教授等事。 一切真言。 能得成就。 复次或有心真言中。 有三字者。 亦能成办如上所说一切法事。 三心真言。 曩(上)谟(上)啰怛囊(上二合)怛啰(二合)夜也囊(上)莽室战(二合)拏嚩日啰(二合)簸儜(上)曳莽诃(上)也乞沙(二合)细囊钵多(上)曳唵苏悉地也(二合)悉地也娑(去)大也苏悉地羯罗泮吒(二合)泮吒复次上中下成就法。 如别经中说。 欲求成就者。 须解真言上中下法。 此经通摄三部所作曼荼罗法。 佛部真言扇底迦。 观音真言补瑟征迦。 金刚真言阿毗遮噜迦。 从腋至顶为上品。 从脐至腋为中品。 从足至脐为下品。 于真言中。 亦应分别三种成就。 于此三部。 各分为三。 善须了解。 于三部中真言。 明王是上成就。 诸余使者制吒制征等真言。 是下成就。 诸余尊者所说真言。 是三种事法者。 一扇底迦法。 二补瑟迦法。 三阿毗遮噜迦法。 凡是三事。 于三部中。 各各皆有应。 须善知分别次第。 佛部之中。 用佛眼号为佛母。 用此真言为扇底迦。 佛母真言曰。 曩谟婆(去)伽嚩姤瑟腻(二合)沙(去)也唵(一)噜噜娑普(二合)噜(二)什嚩(二合)啰(三)底瑟吒(二合)(四)悉驮(去)路者宁(五)萨啰嚩(引二合)啰他(二合)娑(引)驮宁(六)娑嚩(二合)诃诵三遍莲花部中。 用观音母号为半拏啰缚悉宁。 用此真言为扇底迦。 观音母真言曰。 那啰舍(二合)曩婆缚(二合)啰舍囊(引)弊(毗也反)嚩(平)室啰(二合)嚩娑莽(二合)啰奶囊者泻莽(上)含萨啰嚩(二合)萨怛嚩(引二合)难(去)萨啰嚩(二合)微也(二合)地指枳怛瑳(上)迦怛侄他唵迦微迦迦吒微迦吒迦祯(吒应反)迦婆(去)伽(轻呼)嚩底(丁以反)微惹(而也反)曳娑嚩诃(三遍)金刚部中。 用执金刚母。 号为忙莽鸡。 用此真言为扇底迦。 金刚母真言曰。 曩谟(引)啰怛曩(二合)怛啰(二合)夜也曩莽室战(二合)拏嚩日啰(二合)簸儜(上)曳摩诃(去)药乞沙(二合)细囊钵多(上)曳唵俱(上)兰达哩满驮满驮(大声)泮吒(三遍)又佛部中。 用明王真言明王。 号曰最胜佛顶。 用此真言为补瑟征迦。 明王真言曰。 曩莽三漫多没驮难(去)唵悖论(引二合)曩莽莲花部中。 亦用明王号曰诃野釳利嚩。 用此真言为补瑟征迦。 明王真言曰。 唵闇没栗(二合)姤椰婆(上二合)嚩曩莽莎(去)诃金刚部中。 亦用明王号曰苏嚩。 用此真言为补瑟征迦。 真言曰。 曩谟啰怛曩(二合)怛啰(二合)夜也曩莽室战(二合)拏嚩日啰(二合)簸儜(上)曳莽诃(去)药乞沙(二合)细囊钵多(上)曳唵素唵(二合)婆宁(上)素唵(二合)婆釳(二合)恨儜釳恨儜阿(去)囊也薄伽(轻)[口*梵]尾尔夜(二合)啰(引)惹泮吒(二合)曩莽又佛部中。 用大忿怒号曰阿钵啰氏多。 用此真言为阿毗遮噜迦。 真言曰。 泮吒(二合)缚迦(轻)缚迦(轻)指囊悉指迦(轻二合)泮吒(二合)莲花部中大忿怒号曰。 施嚩(去)嚩(平)诃用此真言为阿毗遮噜迦真言曰泮吒(二合)嘻唎(二合)泮吒(二合)金刚部中。 大忿怒号曰军茶利。 用此真言为阿毗遮噜迦。 真言曰。 囊谟啰怛曩怛啰(二合)夜也曩莽室战拏嚩日啰(二合)簸儜(上)曳莽诃药乞沙(二合)细囊钵多曳唵闇没(二合)多军茶里佉佉佉佉却(引)醯却醯底瑟咤底瑟咤满驮满驮贺囊贺囊釳啰若征(并疑反)釳啰若征娑铺吒也娑铺吒也萨啰嚩(二合)尾近囊(上)微囊也迦(引)莽诃(去)儜(上)钵底(丁以反)饵尾旦多羯啰(引)也泮吒(二合)复次或有真言。 不入三部。 随彼真言文字。 而办扇底迦等三种法事。 其真言中。 若有扇底句噜字(令吉祥也)閦莽字(除也)钵啰(二合)閦莽字(极净也)乌波閦莽字(更除也)莎(去)诃(去)字者。 当知即是扇底迦真言。 若有补瑟征字(增益也)落乞涩民(三合具相也)那那(与也谓与)乌(去)乳字(威德也)么罗(力也)嚩(二合)地(增也)露波咩驮(聪也)但囊(财也)但宁(上)也(藏也二合)醯里宁(上)也(金也)[(薩-文+(立-一))/木]啰(引)莽(村邑也)囊(上)[(薩-文+(立-一))/木]啰(城也)啰(引)瑟吒(二合堡也)啰(引)尔阎(主也二合)那那字(与也)者。 当知即是补瑟征迦真言。 若有字贺囊(击也)畔吒(二合破也)莽他(二合摧也)畔若(打破也)乌柘吒也(楚切也)乌槎(去)肥也(用力勿放也)戍沙也(涓枯也)忙啰也(杀也)却(引)那也(食也)枳椤也(钉也)齿曳(二合)挪也(断坏也)婆(去)悉咩(二合钵也)。 句噜字者。 当知即是阿毗遮噜迦真言。 复有真言句义慈善。 当知即入扇底迦用。 若有真言句义猛怒。 当知即入阿毗遮噜迦用。 若有真言非慈非猛。 当知即入补瑟征迦用。 复次若欲速成扇底迦者。 当用佛部真言。 若欲速成补瑟征迦者。 当用莲花部真言。 若欲速成阿毗遮噜迦者。 当用金刚部真言。 复次此经深妙。 如天中天。 亦有真言上中之上。 若依此法。 一切诸事无不成就。 此经虽属金刚下分。 以奉佛教敕许通成故。 亦能成就上二部法。 譬如国王敕许依行。 此法亦尔。 准义应知。 若有真言。 字数虽少。 初有唵字。 后有莎(去)诃字。 当知真言速能成就扇底迦法。 或有真言。 初有字。 后有泮吒字。 或有[口*(肄-聿+余)]普字。 此是诃声。 有如上字真言。 速得成就阿毗遮噜迦法。 或有真言。 初无唵字。 复无莎诃字。 又无字。 亦无泮吒字。 及无[口*(肄-聿+余)]普等字者。 当知此等真言速能成就补瑟征迦法。 若复有人。 欲求摄伏诸余鬼魅及阿毗舍。 当用使者及制吒迦等所说真言。 速得成就。 若复有异部真言。 云能成就一切事者。 但能成就本部所说。 不通余部。 犹有经演彼有真言。 为除毒病故说。 亦能除余诸苦。 当即知其通一切用善知其部。 善识真言所应用处。 亦须知其真言功力。 复须善解修真言法。 随所求。 随称彼法真言言相诵彼真言。 即得成就。 苏悉地羯啰经分别阿阇梨相品第三复次我今当说阿阇梨相。 一切真言由彼而得。 故知阇梨最为相本。 其相者何。 谓支分圆满福德庄严。 善须知解世出世法。 恒依法住。 不行非法。 具大慈悲。 怜愍众生贵族生长。 性调柔软。 随所共住。 皆获安乐。 聪明智慧。 辩才无碍。 能怀忍辱。 亦无我慢。 常乐大乘。 及解妙义。 深信秘密之门。 纵有小罪。 犹怀大怖。 身口意业。 善须调柔。 常乐转读大乘经典。 复依法教勤诵真言而不间断。 所作悉地皆悉成者。 复须善解画曼荼罗。 常具四摄为求大故。 不乐小缘。 永离悭吝。 曾入大曼荼罗而受灌顶。 复为先师而叹德者。 汝从今往。 堪授灌顶为阿阇梨。 获斯印可。 方合自手造曼荼罗。 须依次第。 亦合授与弟子真言。 若依此者。 所受真言速得成就。 不可怀疑。 不于和上阿阇梨处擅诵真言。 徒用功劳终不获果。 弟子之法。 视阿阇梨。 犹如三宝及菩萨等。 为能授与归依之处。 于诸善事。 而为因首。 现世安乐。 当来获果。 为依阿阇梨故。 不久而得无上胜事所谓菩提。 以是义故。 比之如佛。 以为弟子。 承事阇梨。 无有懈怠。 勤持不阙。 所授明王及明王妃。 当得悉地必无疑也。 苏悉地羯啰经分别持诵真言相品第四复次我今演说持诵真言速获成就修行法相。 三业清净。 心不散乱。 曾无间断。 常修智慧。 能行一法。 成就众事。 复离悭吝。 所出言辞。 无有滞碍。 处众无畏。 所作速办。 当行忍辱。 离诸谄佞。 无诸疹病。 常行实语。 善解法事。 年岁少壮。 诸根身分。 皆悉圆满。 于三宝处。 常起信心。 修习大乘微妙经典。 诸善功德无怀退心。 如此之人。 速得成就。 于诸菩萨。 及以真言。 常起恭敬。 于诸有情。 起大慈悲。 如此之人速得成就。 常乐寂静。 不欲众闹。 恒行实语。 作意护净。 如此之人。 速得成就。 若闻执金刚菩萨威力自在。 闻已谛信。 心生欢喜。 如此之人。 速得成就。 若人少欲及以知足。 诵持真言。 念所求事。 日夜不绝。 如此之人。 速得成就。 若人初闻真言法。 则身毛皆竖。 心怀踊跃欢喜。 如此之人。 成就法器。 若人梦中自见悉地。 如经所说。 心乐寂静。 不与众居。 如此之人。 速得成就。 若人复有于阿阇梨所。 敬重如佛。 如此之人。 速得成就。 若人持诵真言。 久无效验。 亦不弃舍。 倍增广愿。 转加精进。 以成为限。 如此之人。 速得成就。 苏悉地羯啰经分别同伴品第五复次当说其同伴相。 福德庄严。 贵族生者。 常乐正法。 不行非法。 复怀深信。 离诸恐怖。 精进不退。 奉行尊教。 常作实语。 诸根支分。 皆悉圆满。 身无疾病。 不过大长。 复不大短。 不大肥粗。 亦不瘦小。 不用大黑。 亦不极白。 离此诸过。 福德同伴。 能忍诸苦。 善解真言。 及曼荼罗供养次第诸余法则。 常修梵行。 忍顺诸事。 出言柔软。 令人乐闻。 离诸我慢。 强记不忘。 有教奉行。 不相推托。 多闻智慧。 慈心不瞋。 常念布施。 善解分别。 明王真言。 常须念诵所持真言。 与尊行同。 兼明结界护身等法。 得如是伴。 当速成就。 三业调善。 曾于师所。 入曼荼罗。 归依佛教。 不习邪法。 善知尊者。 所须次第。 不待言教。 随有所求。 知时即送。 具如此者。 为胜同伴。 身意贤善。 心无忧恼。 决定坚固。 终不退心。 得如是伴。 当速成就。 于多财利。 不生贪着。 具如是德。 说为胜伴。 复于行者。 心无舍离。 若欲成就诸余药等。 为作强缘。 不应舍离。 自然圣戒。 具如是德。 说为胜伴。 于行者处。 无所规求。 未得悉地。 成就以来。 终不舍离。 纵淹年岁。 复无悉地。 终不怀于舍离之心。 假有大苦。 及余难事。 逼切身心。 亦不应舍。 具如是德。 说为胜伴。 若有如前种种德行。 堪能成就最上胜事。 纵无前德。 但明真言成就法则。 并须善解诸曼荼罗。 智慧高明。 复加福德。 胜持诵者。 如是之伴。 亦能成就最上胜事。 为欲成就最上胜事故。 其福德伴。 半月半月。 与持诵者。 而作灌顶及以护摩。 随时所办香花然灯。 诸余次第拥护拣择。 随所有为并须助作。 非直助修如前等事。 若持诵者。 有所亏失。 其福德伴依于经法。 以理教诲。 勿令有阙。 乃至广为开示因缘。 具如是者。 最为胜伴。 行者每日持诵之时。 及所行事。 有时忘失。 其福德伴。 随所见处。 相助作之。 使令周备。 若欲成就药法之时。 须常以手按其药。 或以草干而用按之。 念诵作法事务虽多。 终不废忘。 行者持诵欲了之时。 其伴当须侧近而立。 看彼行者。 念诵既劳。 或恐忘作。 发遣尊法。 置数珠法。 及余法等。 见彼忘处。 应助作之。 其伴常须持诵供养。 所作诸事而生福德。 并皆回向持真言者。 满所求愿。 有所指授。 唯共伴语。 既欲成就最胜事故。 更许一伴。 展转令语不得参差。 其伴所食与行者同。 行者所食如依法制。 具如是者。 堪为最上胜事同伴。 第三同伴福德亦然。 一如前说。 苏悉地羯啰经拣择处所品第六复次演说持诵真言成就处所者。 于住何方速得成就。 佛所得道降四魔军。 如是之处最为胜上。 速得成就。 尼连禅河。 于彼岸侧无诸难故。 其地方所速得悉地。 纵有众魔。 不能为障。 所求之事无不成就。 如是之处速得悉地。 或于佛所转法轮处。 或于拘尸那城佛涅槃处。 或于迦毗罗城佛所生处。 如上四处最为胜上。 无障娆故。 三种悉地决定得成。 又于诸佛所说胜处。 复有菩萨所说胜处。 佛八大塔。 或于名山多诸林木。 复多果实。 泉水交流。 如是之处。 说为胜处。 或于兰若多诸花果。 复有水流。 人所爱乐。 如是之处。 说为胜处。 复有兰若。 多诸麋鹿。 无人采捕。 复无罴熊虎狼等兽。 如是之处。 说为胜处。 或无大寒。 复无大热。 其处宜人心所乐者。 如是之处。 说为胜处。 或于山傍。 或山峰顶。 或独高台。 或于山腹中。 彼复有水。 如是之处。 说为胜处。 复有胜处。 青草遍地。 树多诸花。 中有其木堪作护摩。 如是之处。 说为胜处。 或于安置舍利塔前。 或于山中安舍利处。 或四河边或有兰若。 种种林木而饰严之。 无多人处。 或于寒林烟不绝处。 或大河岸。 或大池边。 或于曾有多牛居处。 或于迥独大树之下。 神灵所依。 日影不转。 或多聚落一神祠处。 或于十字大路之边。 或龙池边。 如是之处。 说为胜处。 或佛经行所至之国。 如是之方速得成就。 但有国土。 诸人四辈。 深信三宝。 弘扬正法。 如是之处。 速得成就。 复有国土。 多诸仁众。 并具慈悲。 如是之处。 速得成就。 既得如是上妙处所。 应须拣择地中秽恶瓦砾等物。 曼荼罗品一一广明。 如悉地法。 善须分别三部处所。 复须分别扇底迦法。 补瑟征迦。 阿毗遮噜迦。 如是三法。 复须分别上中下成。 即于是处。 随心所宜。 应涂洒扫作诸事业。 速得成就悉地之法。 苏悉地羯啰经持戒品第七复次广说制持真言法则。 若依此戒。 不久当获成就。 若有智者持诸真言。 先断于瞋。 乃至邪神不应生忿。 复于余类持真言者。 亦不怀瞋。 于诸真言。 不应擅意。 乃至功德及诸法则而分别之。 应于诸真言及以法则。 深生敬重。 于诸恶人。 善须将护。 何以故。 能障大事及怀彼故。 于阿阇梨所。 纵见愆过。 三业犹不生于憍慢之心。 口不谈说种种是非心。 意终不分别愆过之想。 纵有愆过。 尚不谈说。 况依法耶。 纵他怀恶。 终不加报。 又复不得以自所持真言缚他明王。 及生损害。 并苦治罚。 亦复不应作降怨法。 未曾经于阿阇梨处而受真言者。 不应与彼受持。 又于三宝处不生恭敬者。 及是外道。 虽于阿阇梨所受得真言。 后退本心。 亦不可与。 乃至手印及以真言。 并功能法及普行法。 并不应与。 未曾经入曼荼罗者。 亦不授与。 不应跳蓦。 一切有情两足之类。 乃至多足。 亦复如是。 又不应蓦。 诸地印过。 所谓锤轮棒杵螺拔折罗等。 及以索成并不应蓦。 诸余药草根茎枝叶。 及以子实。 亦不应蓦。 亦不弃于不净之中。 若乐成就真言法者。 应须依制不应诘难大乘正义。 若闻菩萨甚深希有不思议行。 应生谛信。 不怀疑心。 持真言人。 不应与彼。 别持诵人。 更相施验。 若缘小过。 不应作降伏法。 乐成就人。 不应歌。 咏调戏。 又为严身故。 不应涂饰及带花鬘。 亦不跳踯而行。 亦不河中浮戏。 略而言之。 身诸调笑皆不应作。 口业不善皆不应作。 所谓作虚诳语。 染污心语。 离间和合。 恶口骂詈。 所作对答。 不假多言。 无益言谈。 终不习学。 亦复不与外道共住。 及以难诘旃荼罗类。 皆不与语不应与于诸人谈话。 唯除同伴。 当念诵时。 纵是同伴。 亦不与语。 持诵余时自非所须不与伴语。 亦不以油涂身。 又不应吃五辛。 萝卜油麻并酢。 及余一切诸菜茹米粉豆饼。 并馑毕豆。 及油麻饼。 并作团食。 皆不应吃。 一切毗那夜迦所爱之食。 及供养残食。 油麻粳豆粥。 及以乳粥。 皆不应食。 一切车乘。 及以鞍乘。 皆不乘骑。 及所被蓦食。 并被触食。 并不得食。 又一切严身之具。 所谓镜花。 并以粉药伞盖非因缘事。 不应以手揩手以脚揩脚。 不于一切水中。 及侧近水大小便。 不应以手承食而食。 亦不用锤铜器食。 其诸叶中不翻盛食。 不卧大小床榻。 亦不与人同卧。 欲卧之时。 安心寂静清净而卧。 寻思智慧不覆面而卧。 亦不仰卧。 如师子王。 右胁而卧。 当卧之时。 不得张目而睡。 日不应再食。 不应断食。 不应多食。 不应全少。 于食有疑。 不须食之。 一切调戏。 及多人丛聚。 乃至女人。 皆不观看。 身口意等所受好房舍及好饮食。 皆不应着。 应受恶房舍及恶饮食。 皆不应弃。 不应着紫衣裳。 及不着故破之衣。 垢秽之衣。 念诵之时。 应着内衣。 亦不自卑下。 云多愆犯。 无由得成悉地。 复为宿世之业身婴诸疾。 终不应违阙。 念诵于阿阇梨边所受真言。 终不舍弃。 于其梦中。 或于虚空。 又声告言。 汝不应持是真言。 如是频闻。 亦不舍弃。 复不瞋彼。 何以故。 并是魔故。 唯须精进。 不应退止。 心不恶思攀缘诸境。 纵放诸根。 恒常护净。 而念诵之。 若求大成就。 自所持真言。 不应摄伏魍魉。 亦不拥护自他。 亦不救难及禁诸毒。 非持所持真言。 诸余真言。 亦不应作。 所有随用一切真言。 皆不应频频而作。 亦不与人互诤验力。 若欲求悉地。 当须三时持诵三时洗净。 洗净净时。 非但空水和真言水而洗净之。 水真言曰。 唵贺曩嚩日哩(二合)嚩日[口*(肄-聿+余)]儜(上)贺(上惊声)澡浴之时。 应用净土遍身涂洗。 用真言土诵经七遍。 土真言曰。 唵嚩日啰(二合)贺啰水土之中多有行障毗那夜迦。 先须发遣。 然后用之。 诵此真言。 而遣逐之。 于水土中遣障真言曰。 曩谟嚩日啰(引)也贺曩度曩莽他尾特瞢(二合)娑瑜瑳(去)啰也泮吒又先取水。 以手和搅。 诵真言讫。 而用澡浴。 澡浴真言曰。 曩谟啰怛曩(二合)怛啰(二合)夜也娜莽室战(二合)拏嚩日啰(二合)簸儜(上)曳摩诃(去)药乞沙(二合)细囊钵多(上)曳娜谟(上)能(去)用此真言水随意澡浴。 澡浴之时。 不应谈话。 澡浴未了已来。 常须心念次下心真言。 浴时心真言曰。 唵闇没(二合)帝泮吒(二合)澡浴既了。 应以两手掬水一掬。 用前心真言加之。 经诵七遍。 用灌其顶。 如是三度。 应结顶发。 诵真言之经七遍。 当顶作发。 若是出家。 应以右手为拳。 置于顶上。 如前遍数同结顶发。 顶发真言曰。 唵苏悉地羯哩莎(去)诃次应洗手取水三度漱口。 然后浴自本尊。 用本真言诵经七遍。 诵漱口真言。 遍身五处。 唵枳里枳里嚩日啰泮吒(二合)澡浴都了。 想浴本尊。 复于其处。 当诵所持真言。 任诵多少。 然始可往。 常念诵处。 乃至未到彼所已来。 不怀贪瞋。 随顺诸境。 身心清净。 敬想本尊。 而徐徐往。 坚持禁戒。 如前所制。 当持不忘。 既到彼所。 即应如法作诸事业。 而念诵之。 当须作曼荼罗。 常念诵既疲。 当须转读大乘经典。 或作制多诸余善事。 常不废忘。 应须三时归依三宝。 三度忏悔诸余罪业。 三时发菩提心。 若如是者。 当得成就。 三时发愿。 愿成所胜事为除罪故。 应当依教作诸善业。 常行惠施。 具大慈悲。 于诸法教。 不生悭吝。 常怀忍辱。 精进不退。 深怀归信。 六念在心。 所闻经典谛思其义。 常须转读真言功德。 当须供养真言法经。 依善画妙曼荼罗。 应须入发之。 初令谛信比丘入之。 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随次入之。 并皆坚固发菩提心决定心正见。 入曼荼罗了。 应当授与结手印法。 及真言并以法则。 亦应正说广为宣说一切真言法则。 或十四日。 或月八日。 及以月尽日。 或十一日十五日。 如是之日。 倍加供养。 及以持诵并作护摩。 加持禁戒。 常须忆念。 倍加诸事。 真言速成。 作护摩时。 常须以手持拔折罗。 诵真言之经余千遍。 或一百遍。 办事。 金刚真言曰。 唵度曩嚩日啰(二合)贺诸事金刚应用天火所烧之木。 或苦练木。 或取烧尸残火糟木。 或用白檀。 或紫檀木。 随取一木。 作拔折罗。 应施三股。 护摩之时。 及念诵时。 常以左手而执持之。 能成诸事。 故号拔折罗。 若持此金刚者。 一切毗那夜迦及余作障者。 并皆恐怖驰散而去。 以紫檀香涂是金刚。 置本尊前。 当用如前所说真言持诵花香而供养之。 其诸事业。 金刚秘密微细。 能成就诸余事等。 作诸事时。 常须右手带持珠索。 以香涂之。 诵真言之一百遍。 或一千。 珠索真言曰。 唵句兰达哩满驮满驮泮吒(二合)此明王大印名忙莽鸡。 能成一切明王真言。 亦能增益及能满足真言字句。 亦能成就诸余法乃至护身等事。 非直但是诸明王母。 亦是金刚之母。 若金刚部珠索。 着一呜噜捺啰叉。 穿于线中后系为结。 金刚部中既尔。 余二随可知。 佛部珠索应用佛母真言。 若莲花部珠索。 应用半拏啰嚩斯泥真言。 金刚部珠索。 应用忙莽鸡真言(三部母真言准前说之)。 带持此珠索者。 毗那夜迦不能为障。 身得清净。 当速成就满所求愿。 又作法之时。 当用茅草作镮。 置于右手无名指上。 应诵当部三字半心真言。 经百遍或经千遍后。 安指上。 佛部心真言曰。 尔曩尔迦(轻)莲花部心真言曰。 阿(夫)力迦(轻)金刚部心真言曰。 嚩日啰地嘞(二合)迦(轻)供养之时。 持诵之时。 护摩等时。 应着草镮。 以着此草镮故。 罪障除灭。 手得清净。 所作皆成。 复取白氎丝及以麻缕。 令童女染作红色。 或作郁金色。 合作线结为真言索。 一结应诵七遍。 真言经余七结。 置本尊前。 以真言持经一千遍。 念诵之时及护摩时。 并以卧时。 卧时者暮时也应用系腰。 夜卧之时。 不失精秽故。 常须作加持。 索真言曰。 唵贺啰贺啰满驮宁(上)束讫啰(二合)驮啰尼(上)悉驮啰替(二合)莎(去)诃(去)念诵之时及护摩时。 应须上下着衣偏袒右肩。 若以卧时洗净及浴之时。 不在此制所著上衣应真言之。 若大小便。 应着木履。 若于本尊前及和上阿阇梨前。 并余尊宿前。 不应着之。 于诸尊处。 用身口意而供养之。 若乐悉地速得成者。 若见制多及以比丘。 常应礼敬。 若遇外天形像。 但应合掌。 或诵伽陀。 若见尊者。 亦应致礼。 若闻妙法。 深生敬信。 若闻菩萨不思议相。 或闻真言所成诸事。 皆应欢喜心怀踊跃。 若乐速成者。 常应勇进不生懈怠。 如前所制。 常须思念。 若不如是者。 当违制戒。 获大重罪。 悉地不成。 身等诸根恒常忆念。 不应贪着诸欲。 复须常行如前所制。 不可废忘。 若晨朝时造诸恶业。 至于暮间即忏悔。 若于夜中纵造诸业。 至晨朝时诚心忏悔。 复须清净念诵。 及以护摩供养等。 如依本戒。 应须如是遣度时日。 当于明王戒中。 常须作意。 不久住于悉地之中。 苏悉地羯啰经供养花品第八复次分别说三品事业。 所谓三品者。 即扇底迦法。 补瑟征迦法。 阿毗遮噜迦法。 是为三品。 三部之中。 有三等真言。 所谓圣者所说。 诸天所说。 地居天说。 是为三部。 圣者所说者。 佛菩萨声闻缘觉所说。 是为圣者真言。 诸天所说者。 从净居天。 乃至三十三天中间诸天所说。 是为诸天真言。 地居天说者。 诸龙夜叉罗刹阿修罗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护罗部多卑舍遮鸠盘茶等所说。 为地居天真言。 作扇底迦法。 应用圣者说真言。 作补瑟征迦法。 应用诸天说真言。 作阿毗遮噜迦法。 应用地居天说真言。 若求上成就。 应用圣者真言。 若求中成就。 应用诸天真言。 若求下成就。 应用地居天真言。 如前三部中及求三等成就。 并作三种等法。 应用水陆所生种种诸花。 当须各依本部善分别之。 以真言加持。 应当奉献。 奉献之时发如是愿。 此花清净。 生处复净。 我今奉献。 愿垂纳受。 当赐成就。 献花真言曰。 何(上)贺啰阿贺啰萨啰嚩(二合)尾你夜(二合)达啰布尔帝莎(去)诃(去)当用此真言持花供养。 通及三部。 若献佛花。 取白花香气者供养之。 若供献观音。 应取水中所生白花而供养之。 若献金刚。 应用种种妙花而以供养。 若献地居天。 随时所有种种诸花随取而献。 忙攞底(丁异反)花。 簸吒罗花。 莲花。 瞻卜花。 龙蕊花(似牡丹花)嚩(无可反)句蓝花。 俱物头花。 娑罗树花。 末利花。 举亦迦花。 喻底(厅以反)迦花。 势破理迦花。 句噜嚩(同前)釰花。 迦淡闻华。 末度摈尼(上)迦花。 怛(二合)拏花。 彦陀补涩波花。 本囊(去)言花。 那嚩(无可反)忙里迦花。 阿输(去)剑花。 母注捃难花。 那莽难花。 注多曼折利花。 勿嘞刍乌钵罗花。 迦咤花。 建折那(上声)蓝花。 娑摈尼(上)剑花。 忧钵罗花。 得[(薩-文+(立-一))/木]花。 捃陀难花。 迦啰末花等。 于林邑兰若所生者。 及水陆生如上等花。 应须善知三部所用及以三品三等供献。 用忙攞底(丁以反)花。 得[(薩-文+(立-一))/木]花。 捃难花。 末理迦花。 喻底(听以反)迦花。 那龙絮花。 如上等花。 佛部献。 用忧钵罗花。 俱物头花。 莲花。 娑罗树花。 势破理罗阇底(丁以反)迦花。 本那言花。 得[(薩-文+(立-一))/木]花。 此上等花。 观音部中供养为胜。 青莲花。 钵孕衢花。 花叶枝条。 余不说者。 并皆通献金刚部中。 如上花中。 白色者。 当作扇底迦法。 黄色者。 作补瑟征迦法。 紫色者。 作阿毗遮噜迦法。 如是花中。 甘味者。 作扇底迦法。 辛味者。 作阿毗遮噜迦法。 淡味。 作补瑟征迦法。 或于净处所生枝蔓花条。 始生芽茅草。 或小草花。 或中树花。 大树花。 种种诸花。 随类应用。 阇底花。 苏末那花。 单通献佛。 莲花单献通供养观音。 青莲花奉献金刚各为胜上。 佛部之中。 作扇底迦法用阇底苏末那花。 作补瑟征迦法用莲花。 作阿毗遮噜迦法用青莲花。 余二部类此作之。 上色妙香花。 中色香花。 下色香花。 随事分用。 或用取花条。 或用花朵。 以献妃天等。 用说为上胜。 紫白二色羯啰末啰花。 应用奉献忿怒尊主及诸使者。 说为上胜。 句吒惹(而也反)花。 底落迦花。 娑罗花。 迦尼(上二合)迦(引)啰(引)花。 阿娑囊(去)努噜莽(二合)花。 尾螺花。 迦咤花等。 随取其一而供养之。 遍通三部。 及上中下除灾等三。 复有种种诸花合成为鬘。 或种种花聚持以供养。 遍通九种。 种种花中。 不用臭花。 或刺树所生。 或苦辛味。 或前广列花名之中。 无名之者。 亦不应用。 木堇花。 计得剑花。 阿地目得迦花。 瞢句蓝花。 宁(去)簸花等。 亦不应用。 长时供养通九种者。 红花。 闪弭花。 钵啰孕句花。 及骨路草。 并此等类。 稻谷花。 油麻相和。 如上所说。 种种花等供养。 最为胜上。 如无此类种种诸花。 但用白粳米择碎者。 而供养之。 亦通九种。 不得互用其花。 如作法之时。 求不得者随所得花。 应诵当部花真言。 而加持之。 若无花献。 应用苏啰二枝叶。 或莽噜闻叶。 滩敦叶。 耽忙(去声)罗叶。 讫(二合)瑟拏(二合)末利迦叶。 忙都抃伽叶。 阏啰惹(而也反二合)迦叶。 及兰香等类。 而替献之。 如无此等枝叶。 应用嚩(无可反)落迦根甘松香根。 卷柏根。 牛膝根。 及余香药根香果。 亦通供养所谓丁香豆蔻。 肉豆蔻。 甘橘及一切香果等。 通替花供养。 若无如上花叶根果献者。 先曾见献供。 或曾闻说。 或自曾献花。 随其所知。 应令自运心想。 而供养之。 最为胜上供养。 虽有如前花果等献。 若能至心虔诚合掌顶奉。 供养本尊花等。 如是心意供养最上。 更无过者。 致作之常应如是供养。 不得怀疑。 苏悉地羯啰经涂香药品第九次复我今说途香药法。 随诸真言。 应合供养。 能成众福。 其名曰。 香附子句吒囊(上)吒。 青木香。 嚩落迦。 乌施啰。 舍哩嚩。 煎香。 沉香。 郁金香。 白檀香。 紫檀香。 嚩啰拏(二合)那噜钵啰(或粉忙啰钵怛罗)拏(二合)剑娑啰蓝(云松木是)娑比嘞(二合)迦。 钵持莽(二合)剑(云柘木是)带啰钵尼(上二合)迦(引)利也剑(或曰翻云黑拂刷子黑)丁香。 婆罗门桂皮天木香。 钵孕瞿。 阏乳难燥啰盆泥(去)崩细攞嚩噜剑。 迦毕贪。 咾达啰讫啰(二合)母剑颇里迦宁(上)囊里迦。 始嚩(引)瞻(去)臂。 苏嚩拏(二合)赊迦。 忙睹抃伽(并皮)多利三薄娑怛(三合)拏忙(去)斯(甘松香是)那莽难。 莽噜崩梵母啰计施耽(云水苏)忙(去)罗本囊(去)言。 医罗末夜(二合)杰啰(二合)囊(上)却没痴啰嚩利嚩(引)涩比(二合)迦。 怛你阎(二合胡荽)设多补涩波(二合回香)诃[口*(肄-聿+余)]蔬蹄草拏迦(云蔬蹄草)脚句蓝(白豆蔻)惹(而夜反)底(都以反)颇罗诸啰剑劫伴蓝娑绦(二合)奶阎地夜(二合)莽剑。 战茶。 都噜瑟剑(二合苏合香)钵啰(二合)娑怛(二合)婆嚩(二合)计萨等类。 及胶汁。 所谓龙脑。 言陀罗娑。 娑遮啰娑。 安悉香。 薰陆香。 设落翅势嚩(引)娑迦等。 及余有胶树香者。 并通随其本部善须合和。 用诸草香根汁香花等三物。 和为涂香。 佛部供养。 诸香树皮。 及坚香木。 所谓栴檀沉水天木等类。 并以香果如前分别。 和为涂香。 莲花部用。 诸香草根花果叶等。 和为涂香。 金刚部用。 或有涂香。 具诸根果。 先人所合成者。 香气胜者。 通于三部。 或唯用沉水和少龙脑。 以为涂香。 佛部供养。 唯用白檀和少龙脑。 以为涂香。 莲花部用。 唯用郁金和少龙脑以为涂香。 金刚部用。 紫檀涂香。 通于一切金刚等用。 肉豆蔻脚句罗惹(而也反)底(都以反)苏末那。 或湿沙蜜苏涩咩罗钵孕瞿等。 通于一切女使者天涂香供养。 甘松湿沙蜜肉豆蔻。 用为涂香。 献明王妃。 白檀沉水郁金用为涂香。 供献明王。 用诸香树皮。 用为涂香。 献诸使者。 随所得香。 用为涂香。 献地居天。 唯用沉水。 以为涂香。 通于三部九种法等。 及明王妃一切处用。 或有别作扇底迦法。 用白色香。 补瑟征迦法。 用黄色香。 阿毗遮噜迦法。 用以紫色无气之香。 若欲成就大悉地者。 用前汁香及以香果。 若中悉地。 用坚木香及以香花。 若下悉地。 根皮花果。 用为涂香。 而供养之。 和合香时。 不应用于依有情香谓甲香麝香紫钐等类。 及以酒酢。 或过分香世不乐者。 皆不应用供养之。 时有四种香。 谓涂香末香香丸香水。 随用一类。 尽以为花欲献之时。 作如是言。 此香天妙。 清净护持。 我今奉献。 唯垂纳受。 令愿圆满。 香真言曰。 阿(去)以贺啰贺啰萨啰嚩尾你夜(二合)达啰布尔帝莎(去)诃(去)先诵此真言。 而真言之后。 诵所持真言。 净持如法。 奉献于尊。 若求诸香而不能得。 随取涂香。 用前真言。 持诵供养。 复用本部涂香真言。 而持诵已。 奉献本尊。 苏悉地羯啰经分别烧香品第十次复我今说烧香法通于三部。 沉水白檀郁金香等。 随其次第。 取一供养。 或三种香。 和通三部。 或取一香。 随通其部。 目诸香名。 室唎(二合)吠瑟吒(二合)剑汁娑折啰娑(云娑罗树谬)乾陀啰素。 安悉香。 娑落翅。 龙脑香。 薰陆香。 语苫地夜(二合)目剑。 祇哩若(西可反)蜜。 诃梨勒。 砂糖。 香附子酥合香。 沉水嚩(引)落剑。 白檀。 紫檀五叶松木。 天木。 囊里迦。 钵哩闭攞嚩乌施蓝。 石蜜。 甘松香。 及果等。 若欲成就真言法。 应合和香。 室唎(二合)吠瑟吒迦树汁香。 遍通三部。 及通诸天。 安悉香。 通献药叉。 薰陆香。 通诸天女。 娑折啰娑香。 献地居天。 娑落翅香。 献女使者。 乾陀啰娑香。 献男使者。 龙脑。 乾陀啰娑。 娑折啰娑。 薰陆。 安悉。 萨落翅。 室利(二合)吠瑟吒(二合)迦。 此七胶香。 和以烧之。 遍通九种。 复此七香最为胜上。 胶香为上。 坚木香为中。 余花叶根等为下。 苏合沉水郁金等香和。 为第一香。 加以白檀复置砂糖。 为第二香。 又加安悉及以薰陆。 为第三香。 如是三种和香。 随用其一。 遍通诸事。 地居天等。 及以卫护。 应用萨折啰娑。 砂糖。 诃梨勒。 以和为香。 供养彼等。 复有五香。 所谓砂糖。 势丽翼迦。 萨折啰娑。 诃梨勒。 石蜜。 和合为香。 通于三部。 一切事用。 或有一香。 遍通诸事。 无上好者。 众人所贵。 上妙和香。 如无是香。 随所得者。 亦通三部。 诸余事用。 如前所说合和香法。 善须分别。 应其所用。 根叶花果。 合之而献。 有四种香。 应须知之。 所谓自性。 捣丸香。 尘末香。 作丸香。 亦须要知应用之处。 扇底迦法。 用捣丸香。 阿毗遮噜迦。 用尘末香。 补瑟征迦。 用作丸香。 摄通一切。 用自性。 合捣丸香。 置以砂糖。 和尘末香安树胶香。 令作丸香。 应用好蜜酥乳砂糖。 亦通替蜜。 自性香上。 应洒少酥。 如求当部所烧香。 若不得者。 随所有香。 先诵当部香真言。 而持诵后然诵此真言。 合和香法。 不置甲麝及紫钐香。 亦不应用末你也等而和香。 亦不过分致使恶气及以无香。 以此林野树香胶。 能称一切诸人意愿。 诸天常为食。 我今将奉献。 哀愍故垂受。 阿(去)贺啰贺啰萨啰嚩(二合)尾你夜(二合)达啰布尔帝莎(去)诃(去)先用此真言而持诵之。 后用所持真言。 取彼香真言。 如法用之。 苏悉地羯啰经分别然灯法品第十一复次今说然灯法。 以依法故。 令诸天仙欢喜成就。 以金为盏。 或用银作。 或用熟铜。 或用泥瓦。 此五种中。 随取一用。 本尊喜欢。 作灯炷法。 用白氎花作之。 或新氎布作之。 或耨句罗树皮丝作之。 或新净布而作炷。 用取月诸香油众所乐者。 或以诸香酥油。 扇底迦法。 用上香油。 补瑟征迦法。 用次香油。 阿毗遮噜迦法。 用下香油。 诸香木油。 扇底迦用。 以油麻油。 补瑟征迦用。 以白芥子油。 阿毗遮噜迦。 用阿(去)怛娑果油。 真言妃用。 及余女仙。 诸余果油。 真言主用。 苦树果油。 诸天神用。 谓摩诃迦罗等。 鱼脂鬼用。 诸畜生脂。 药叉用之。 拔罗得鸡油及麻子油。 下类天用。 谓四姊妹遮门茶等。 于寒林中起吠侈罗等。 用犬肉脂。 诸油之中。 黧牛酥上。 遍通三部。 或白牛酥。 扇底迦用。 黄牛酥。 补瑟征迦用。 乌牛酥。 阿毗遮噜迦用。 或本部分别依彼而用。 诸药之中所生油。 补瑟征迦用。 诸香出油。 扇底迦用。 恶香气油。 阿毗遮噜迦用。 如上所略说灯然次第。 善自观之。 纵此不说。 而审用之。 虽有灯油。 而不依本部者。 以本部真言。 而真言之供养。 此灯能却障。 能净及除昏。 我今持奉献。 哀愍故垂受。 真言曰。 阿路迦也阿路迦也萨啰嚩(二合)尾你也(二合)达啰布尔帝莎诃诵此真言已。 复诵本尊真言。 而真言已。 复作净法。 除诸过故。 如前已说。 苏悉地羯啰经献食品第十二复次我今说献食法。 令诸天仙悉皆喜欢速得成就。 略说食献。 应用圆根及长根果。 酥油饼等。 非酥油饼诸余羹等味。 或种种粥及诸饮。 如此四种饮食通于诸部献。 末惹(而也反)布啰迦果遍通三部。 或以石榴或注耽果亦通三部。 以其次第各通一部。 甘味扇底迦用。 甘酢味补瑟征迦用。 苦辛淡味阿毗遮噜迦。 多罗树果。 椰子果。 尾罗果。 你跛果。 及余臭果。 众所不乐。 亦不应献。 或有上味果。 世复多饶。 而复最贵。 献如此果。 获上成就。 或有诸果。 其味次美世复易求。 价无苦贵。 如此果获中成就。 或有诸果。 其味苦辛淡。 世复丰足。 价复最贱。 献如此果。 获下成就。 复欲加意奉献。 应取女名果。 所谓柹子杏桃等。 而献女天。 诸树生果无苦味者。 献真言妃。 室利泮罗果。 通三部一切忿怒。 嚩拏果通求一切药叉。 劫比贪果。 室利夫用。 钵夜攞树生果。 钵囇使迦用。 如是类前诸果更有多种异名。 随观其味。 而用献之。 或于村侧。 或兰若中清净之处。 有诸草根。 其味甘美。 取之奉献。 速得成就。 微迦那唎根。 通一切用。 复有奇美味。 亦通一切奉献。 非直天神人中复用。 山中所生根美味者。 佛部献。 熟芋根亦通佛部。 迦契噜剑根。 征那唎根。 嚩也赐根。 举知根。 及余圆根。 从水生者。 莲花部用。 一切药圆根。 苦辛味花。 及多种生芋。 金刚部用。 色香白香极甘美足味。 如是圆根。 佛部奉献。 色黄中香中美不大酸不太甜味。 如是圆根。 莲花部用。 赤色苦辛淡味臭气不甘。 如是圆根。 金刚部用。 如是三部扇底迦等及上中下并同通用。 略说圆根。 善随其部。 上中下等而用献之。 如是别分速得成就。 前说圆根。 长根生长。 及所用之如圆根类等。 韭根。 及余极臭辛苦味等。 不应供养。 莎悉底食。 乌路比迦食。 布波食。 嚩拏迦等食。 及余粉食。 或作种种胡麻团。 复有种种白糖所作食。 欢喜团食。 莽度失食。 毗拏迦食。 宾(去)尼拏句释迦食。 阿输(去)迦嚩侈也食。 指室罗食。 饼食。 过啰比瑟吒迦食。 赊句离也食。 钵钵吒食布波食。 莽沙布波食。 微诺铎迦食。 补沙嚩多食。 罗嚩尼(去)迦(引)食。 [(薩-文+(立-一))/木]部迦(引)啰迦食。 俱举知食。 啰莽迦(引)食。 桁沙食。 昔底迦食。 钵香指里迦食。 室利布啰迦食。 吠瑟征迦食。 瞋诺迦食。 吒那啰迦食。 遇拏补啰迦食。 质但啰布波食。 却若啰食。 遇拏钵钵吒失伽吒食。 竭多食。 种种[(薩-文+(立-一))/木]避侈傧拏布波食。 啰若桁娑食。 娑若迦食。 竭多布啰迦食。 劫谟征迦食。 句娑里迦食。 三补吒食。 舍拏嚩食。 诃哩儜食。 释句囊食。 弭囊食。 种种钵啰尼(上)悖瑟吒迦食。 地比迦食。 若罗诃悉底你阎食。 羯羯啰傧拏迦食。 嚩罗伽(去)多食。 嚩底征迦。 食乞涩(二合)底迦食。 迦若羯哩尼(上)迦食等。 如上等食。 或用砂糖作。 或以酥油。 或以油麻和作。 如前其本部随取而用献。 依法奉献。 速得成就。 米粉等食。 佛部。 扇底迦及上成就。 一切麦面食。 莲花部。 补瑟征迦及中成就。 油麻豆子所作食。 金刚部。 阿毗遮噜迦及下成就等。 用一切诸味中。 以白糖而所庄者。 佛部供献之中常当奉献。 室利吠瑟吒迦食。 莲花部用。 欢喜团食。 金刚部用。 布波迦(引)食。 求药叉用。 女名食。 真言妃用。 女名食者。 剑谟里食。 钵钵征食等。 诸食中最贵而复美味者。 求上成就而献。 如其次味。 余二部中。 此中不具。 随所作者。 八部等用。 献食之时。 先敷巾叶等为庄严故。 先置莎悉底迦食。 乌路比迦食。 布波食。 如是先作三部共同。 复如本部所须饮食随力献之粳米饭。 六十日熟粳米饭。 大麦乳煮饭。 不种自生。 粳米饭粟米饭。 应须献者。 依法献之。 具诸香味奇美羹。 及诸豆臛等。 而奉献之。 乳煮大麦饭。 及成不种自生粳米饭求上成就。 粳米及饭六十日熟粳米饭。 求中成就。 粟米饭及饭等。 下成就。 用扇底迦法为上成就。 补瑟征迦法为中成就。 阿毗遮噜迦法为下成就。 供献饭食根果饭粥。 依上中下而奉献之。 扇底迦法最上。 佛部补瑟征迦法中。 莲花部阿毗遮噜迦法下。 金刚部最上悉地及与中下。 善须依法。 随类应知。 羹臛之中甘美者。 扇底迦用。 酢甜之者。 补瑟征迦用。 苦辛淡者。 阿毗遮噜迦用。 乳粥。 扇底迦用。 石榴粥酪粥等。 补瑟征迦用。 讫娑啰粥。 谓胡麻粳米豆子等。 是阿毗遮噜迦用。 如前略说。 诸食味等。 或随方所种种有异。 观上中下而奉献之。 或有诸味众所称赞。 或自爱者。 应持献佛。 或有本部真言所说献食次第。 宜当依之。 若异彼者不得成就。 食中显者。 及以恶香者。 金刚部中。 用前说涂香及与香灯食等。 先依本部扇底迦等。 亦当依之。 观真言性为喜为怒。 次复观之。 能成何事。 复细寻察满何等愿。 既观知已。 前所献食。 随力献之。 于供献法中。 见有用迦(引)弭迦食者。 应献莎悉底食。 乌路比迦食。 及余力所办食。 砂糖酪饭根果乳粥等是也。 此迦(引)弭迦食。 遍通献一切。 唯除阿毗遮噜迦。 于供献法中。 见有用征质睹食者。 应以迦(引)弭迦食中。 加三两种上异饮食即是也。 于供献法中。 见有用乌邪噜食者。 以前迦(引)弭迦食。 倍加多置即是也。 于献法中。 见有用三白食者。 应以乳酪酥饭是也。 复见有三甜食者。 酥蜜乳饭是也。 于献法中。 见有萨嚩薄底迦食者。 娑也里迦食。 陵祇里迦食。 薝没梨耶食。 底罗比瑟吒剑食。 酪饭根果。 或于前所说食中。 随取一两味置之。 稻谷花诸花及叶。 盛以大器。 置水满中。 远于持诵之处而弃之即是也。 于献法中。 见有扇底迦食者。 用莎悉底。 乳粥稻谷花酥蜜乳。 及乳煮大麦饭。 微惹布啰。 决能除灾。 无致怀疑也。 于献法中。 见有补瑟征迦食者。 应用酪粥。 欢喜团。 乌路比迦。 砂糖。 室唎吠瑟吒迦(引)等食。 决能满愿。 无怀疑也。 于献法中。 见有阿毗遮噜迦食者。 应用赤粳米饭。 或用句捺啰嚩子。 或染作赤色饭。 或油麻饼。 娑布跛迦。 薝没梨也(二合)讫娑啰粥等。 决能降怨。 无怀疑也。 若持药叉真言。 无献食法者。 应依此法而奉献之。 以用赤粳米饭根果蜜水。 及蜜并砂糖米粉饼等是也。 持女天真言等。 应献羹饭豆子臛等诸甜水浆。 钵啰拏。 钵瑟吒迦(引)缹叶味等。 及诸果子。 一切女天应献是食也。 欲求上成。 本部献法者。 依此献。 有诸饮食根果香等。 众所共啖。 其味美者多而复贵。 女此上味。 求上成就而奉献之。 如上略说诸献食法。 各随本部所求事法。 皆已略陈。 或于余方。 饮食味异。 观其色味。 随类献之。 欲献食时。 先净涂地。 香水遍洒。 净洗诸叶。 莲叶。 钵罗势叶。 诸乳树叶。 或新氎布等。 敷设其上。 后下诸肴膳。 依用此叶。 扇底迦。 用水生诸叶。 及余奇树叶。 或芭蕉叶作。 补瑟征迦用拔罗计树叶。 阏伽树叶。 及苦树叶。 或随时得者。 阿毗遮噜迦。 用以雌树名叶。 谓芭蕉叶始生。 莲叶等。 女仙真言处。 用钵隶迦使干树叶。 用地居天等。 以草用之。 求上中下法。 善须知。 先涂洒地。 后敷诸叶。 净洗手。 及数漱口咽水。 次须下食。 先下莎悉底迦食。 次下圆根长根果。 复下诸粥。 次下诸食。 次下羹臛饭。 次下乳酪。 各随法本依此下之若作曼荼罗。 及拟成就诸事。 得诸境界已者。 应当倍加。 奉献清净饮食花果等类。 初持诵时。 随其所办。 随所得味。 依彼本法而奉献之。 若黑白二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日月蚀时地动时。 即广加供养。 护摩之时。 所须之物。 先办置于本尊前。 持诵人食时。 先出一分食。 亦同置尊前。 如先作护摩而后食者。 应预作食而出置之。 先设供养所办食已。 然后应当起首念诵。 献诸花果及诸饮食。 常须念之。 不应废忘。 仍依本法。 若欲一时念诵。 一时供养诸根果食。 若欲二时念诵。 二时供养。 若言三时念诵。 三时供养。 如是依法。 当速成就。 持诵之人不献饮食。 违本部者。 其人乃着魔障。 身无精光。 所饶风惨饥渴。 恒恶思想。 不能成就本尊真言。 皆由不献本尊果食。 应当于前黑白二月等日。 广设供养。 奉献本尊并诸眷属。 初持诵时。 于前等日。 作薄底迦食。 远持诵处。 四方弃之。 于此不说。 或本部不通。 纵有所通。 以诸下味。 而求上成及。 所制食臭恶之类。 皆不应用。 常献酪饭。 于诸部中。 求上中下扇底迦等。 并通诸天真言等者。 应当如是供养。 若无本所制食。 随其所得。 以本部真言而持诵之。 此药奇香美。 唯堪奉于尊。 我今持奉献。 哀愍故垂受。 阿(去)贺啰阿贺啰萨啰嚩(二合)尾比夜(二合)达啰布尔帝莎诃此真言遍通三部。 后诵一持真言而持诵之。 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8册No. 0893a苏悉地羯罗经苏悉地羯啰经卷中大唐中天竺三藏输波迦罗译扇底迦法品第十三扇底迦法。 补瑟征迦法。 阿毗遮噜迦法。 前虽通说。 犹未能周。 今更重宣广其义理。 此三种法速成者。 应当如法次第行之。 若扇底迦念诵及作除灾护摩法者。 归命三宝。 深起慈心。 于白月一日黄昏之时。 起首念持成扇底迦法。 于此之时。 净居天下游历人间。 以天福祐。 速得悉地。 身著白衣。 坐俱尸草。 以面向北。 身心寂静。 作扇底迦。 先取未经。 堕地牛粪。 三时涂地。 普散白花。 若作护摩。 先办小麦乳酪稻谷花油麻青举虑草钵孕瞿花粳米饭以干白花及干花蕊。 用闪弥木。 或用诸树胶香。 或用夜一尔迦木。 或用诸乳树木。 应取树梢枝。 不应弃叶。 应量截之。 或用酥蜜。 此护摩具遍通诸部。 若于本法有所说者。 应当依之。 作扇底迦。 取乳树木。 相揩取九。 或应取处。 取来护摩。 作扇底迦。 当速成就。 以一搩手。 截乳树枝。 酥蜜乳等。 器内相和。 干乳木着火护摩。 或于兰若净处。 有干牛粪生火胜上。 或闪弥木。 或诸香木。 作扇底迦。 薪如一肘量团作炉。 其地上白处净。 抗深十二指。 以大母指量之。 抗上作椽。 皆四指量。 抗中四寸量作轮轮。 高一指量。 持诵之人。 结加趺坐。 所缘事如其本部法。 如依供养。 作供养佛慈复怛他[(薩-文+(立-一))/木]多嗗囊(引)胜真言妃波若波罗蜜佛眼。 次献辟支佛阿罗汉众。 次供净居天。 次难陀乌波难陀龙王等。 本真言主当中佛坐左。 佛慈佛母普贤弥勒虚空地藏除盖障等菩萨。 即次安坐辟支佛等。 及净居天等。 乃至门西难陀龙王。 其右相。 如来毫般若。 大佛顶若也。 佛顶微若也。 佛顶帝殊啰施。 苏悉地羯啰经补瑟征迦法品第十四补瑟征迦法时。 心怀踊跃。 或诵持护摩。 应依本部。 从白月十五日起首。 至后白月十五日为终。 仍依当部而作补瑟征迦。 复从寅时起首。 终日中止一随本情于此时起首者。 当尔之时。 诸尊天众游观于世。 复有帝释等天。 及诸法天。 于彼之时降临察世。 见兴善者。 心怀欢喜。 能满其愿。 持诵之人。 至于此时。 应当至诚。 不应懈怠。 身著白衣。 以面向东。 半加而坐。 作补瑟征迦。 以诸美香。 三时涂地。 于其地上。 遍散杂色花。 若作护摩。 应依此作。 以稠乳粥。 或酥乳蜜。 或酥蜜酪。 并苣蕂四物和作。 或用单酥。 或用空酪。 或用没多补涩波。 或用尾螺果。 或用粳米。 或用囊伽汁萨花。 或用莲花。 或用揭尼(上)迦花。 随各取一。 揾苏护摩。 或用酪饭。 或诸种子。 随取其一。 诸乳树枝。 如前等物。 如本法作补瑟征迦。 取刹帝利家火。 或于王宫。 取林木相揩出火。 或取大火。 得此火者。 皆悉吉祥。 木粗一握。 长一肘量。 揾酥乳酪。 而作护摩。 先取乳木生火令着。 或用花果树木作生火。 薪于黑土地如无。 此地外处取黑土填抗。 于上穿炉。 须方二肘。 深一肘量。 抗中作一莲花。 量如两指折。 高四指量。 椽阔一搩手。 于其内外。 涂以黑土。 依于本部。 如法作之。 谛想本缘。 时无间忘。 作补瑟征迦。 当前置观世音菩萨。 右边大势至。 于此左边置观世音持明王等。 右边悉达他持明王仙。 于此左边置菩萨。 于此又置七吉祥等天。 次持明王。 次置梵天与梵天众围达为求愿故。 亦任供养药叉阿利底大仙。 连花部中。 诸天仙众。 各依法作。 先自灌顶。 然后念诵。 作补瑟征迦。 求觅长年。 或求齿落令生。 发白更黑。 或求身支肥悦福力增加。 或求种种诸德心所希求。 作如是愿者。 名补瑟征迦。 苏悉地羯啰经阿毗遮噜迦品第十五阿毗遮噜迦者。 心怀瞋怒。 瞋彼所治。 自无恐怖。 应作此法。 以忿怒真言而念诵之。 或作护摩。 不择时日。 亦不作斋。 忿怒之时。 应当起首。 若看时日。 以黑月八日或十五日。 于日中时。 或于时日。 毗舍诸鬼及与部多罗刹等众。 集会一处。 或游历于方所。 于此之时。 作阿毗遮噜迦者。 忿怒心生。 易得成就。 诸余鬼类助持诵者。 使忿怒增。 所作之事速得成就。 身着赤衣或青色服。 水洒令湿而以着之。 作极忿事。 以自血洒令湿之。 以右脚踏左脚上。 面向南住。 怒目不齐。 精眉间瞋皱啮其牙齿。 作大声音。 自想己身。 此部之主身意劳苦堪能忍之。 如依此法次第。 作阿毗遮噜迦。 日别三时。 取于黑土。 涂漫茶罗。 或用驴粪。 或驰羊猪狗粪。 或烧死尸灰献。 以赤色香之花。 或献臭花。 或青色者。 或献诸谷麦豆之糠。 护摩之时。 用白芥子。 或芥子油。 或自身血。 或复用盐。 或用芥子。 或苦练叶。 或复用灰。 或足底尘。 或用驴粪。 或驼狗猪羊粪。 或人粪等。 或用毛发捣碎用之。 或用乌[合*毛]。 或鹚雕鹫鹳鹊鸟等。 或用其[合*毛]。 或用毛羽。 或用如上禽兽脂等。 或用棘刺。 或破瓦器。 或诸骨散。 或用犬肉。 或猪肉等。 或俱尾那木。 或苦练木。 或烧尸木。 或烧尸残木。 或有刺木。 或佉陀罗木。 仍依法截而用护摩。 如上等类随所用者。 皆应和以毒药及自身血盐等三种。 或所作诸事应称彼名。 取焚尸火。 或旃茶罗舍火。 或敲骨石。 取火前所说树。 取彼根本。 十指量截。 皆须擘破其两头使令尖涂其毒药并芥子油。 着火之时。 用干臭辛树木。 或擎尸木。 或烧尸残木。 先用着火。 于黑土地穿三角炉。 一角向外。 三角中间各长二十指。 深十指量。 椽阔三指。 以焚尸灰涂之。 炉底作人指量拔折罗。 高三指量。 以焚尸灰作。 或用诸糠。 或用炭作。 或取护摩物作。 谓毒药诸粪芥子及盐等作彼怨形。 片割彼形而作护摩。 或用左脚踏形。 心上而作护摩。 护摩既尔。 念诵亦同。 或以刀割分支。 或用杖鞭打。 或用皂荚刺。 或佉达罗木作杖打之。 遍通诸部。 并法如前。 本法自宣。 应当依用。 如前广说。 依法护摩所作事缘。 心不应忘。 作是法时。 先供养大忿怒金刚。 并诸眷属皆供养之。 先置拔折罗央俱尸持明妃。 次置俱里舍没宁。 此云食金刚者持明王。 次摩诃么哩。 此云大死持明王。 次设多乞使答。 此六百眼持明王。 次龙鸠盘茶罗刹娑等。 应用扇底迦真言先护自身。 如法办供。 作阿毗遮噜迦。 于诸怨处。 令彼支分相离或徙移本处。 或亲者相憎。 或令彼重病。 或令眷属离散。 或令彼顽愚。 或作种种诸余恶事。 作如此法号阿毗遮噜迦。 行此恶事惩罚恶人。 于三宝所怀起恶心。 或求其过欲令彼等现世微苦免地狱难。 见诸众生造种种罪。 或犯菩萨清净律仪。 或谤三宝。 或于师长作违逆事。 为愍彼故。 作阿毗遮噜迦。 作此法时。 须依本部。 不得擅意。 用忿怒真言。 或用诸恶罗刹等真言。 或用钵隶史使真言。 作此阿毗遮噜迦。 作此法已。 惩罚人恶。 所愿既毕。 盛其怒目视而加困笃者。 将死不久者。 速应作扇底迦。 然后徐作补瑟征迦。 此法不应作之。 若欲作时。 应用罗刹等真言为佳。 或依本法。 纵是佛部真言亦无所畏。 若作此法。 治行恶人。 心无恚恨。 具大慈悲。 虑彼恶业因缘。 长时受苦尔。 若常行是恶。 唯长苦因。 欲与彼永世安乐故。 应作此法。 须发瞋心。 行恶之人。 应堕地狱。 为欲除去地狱苦故。 诸真言主作是方便而救护之。 观彼恶行。 业有轻重。 随对治之。 不应轻罪。 致令至死。 以治彼故。 令他苦痛过分。 为令彼欢喜故。 应作扇底迦法当尔之时。 或就彼炉。 或更别作。 以乳护摩。 成扇底迦。 用阿毗遮噜迦真言。 去彼诃那。 诃那波者。 波者么啰么啰等名字。 安扇底矩噜名即成扇底迦法。 既回心已。 思念菩提心。 发菩提心。 于诸众生。 常怀饶益。 岂可合行如此法耶。 如佛经教。 若人怀瞋。 作地狱业。 智者速应起慈善心。 若欲速成作扇底迦法。 应就舍利塔前。 作补瑟征迦法。 于池侧。 作阿毗遮噜迦法。 于塞林中。 如是之处。 当速成就。 苏悉地羯啰经分别成就法品第十六(亦名悉地相品)复次悉地成就。 乘空而进。 此为最上。 藏形隐迹。 为中成就。 世间诸事。 为下悉地。 上中下成有此三种。 乘空隐形世间事等三种成就。 随上中下更分别之。 三部上成。 我今重演。 持明仙乘空成就五通。 及有多种。 或得诸漏尽。 或辟支佛。 或证菩萨位地。 或知解一切事。 或辩才多闻。 或成就吠多(去)罗尸。 或成就药叉尼。 或得真陀摩尼。 或得无尽伏藏。 具如上等事。 为上中上成就。 次说三部之内中成就法。 隐形藏迹。 身得大力。 先来懈怠而得精勤。 入修罗宫得长寿药。 成钵史迦天使。 或能使鬼。 或能成就娑罗坌尔迦树神。 或成多闻。 未经所闻。 深知义理。 或合药成才涂足顶。 纵远所涉无有疲乏。 如上所说悉地。 名中上成就。 次说下中成就法。 以真言力所令众喜见。 或摄伏众人。 或能惩罚恶人。 降诸众怨。 及余下事。 为上中下。 若欲成就药拘等者。 有三种成。 光焰生为上。 烟气为中。 熅暖为下。 复次圣者真言为上成就。 诸天所说名为中成就。 世天真言为下成就。 复次佛部真言为上悉地。 莲花部真言为中悉地。 金刚部为下悉地。 若欲以上真言欲求下者。 得下成就。 或以下真言欲求上者。 得上成就。 或以用中真言成上下者亦等。 真言之中具此四德。 当知真言上中下分能成大果报。 谓满辟支佛位。 满足菩萨十地。 乃至成佛。 为大果报。 复成大德行。 谓多诸眷属前后围绕。 满如是愿者。 为大德行。 复能久住位。 谓得胜处转轮处长寿之仙。 满如是愿者。 为久能住位。 复形仪广大。 谓威光远照。 为形广大。 具此四德者。 虽是下品真言。 能成上品。 上品之中。 其不具此德。 虽是上品真言者。 下品用也。 诸佛菩萨所说真言。 如是转次。 多佛菩萨所说之者。 虽是属下品。 亦能成就上品等事。 或尊等所说真言之中。 唯具一事者。 谓扇底迦法。 补瑟征迦法。 阿毗遮噜迦法。 虽具一事。 于中各有上中下品。 岂有下品真言。 能成上事。 犹青泥中出妙莲花。 固无疑也。 岂有上品慈善真言。 能成忿怒下品成就。 如白檀木其性清凉。 若风击相揩。 自然火起。 非无因缘也。 如是差互虽非次第。 诸余悉地皆勿疑虑也。 身分悉地为上品成。 诸药悉地为中品成。 富饶悉地为下品成。 若复有人。 久来持诵下品真言。 虽纵自无力。 于本尊边。 转求上品。 而相惠之。 若于上品真言之中。 心怀犹豫。 念持供养。 复不精诚。 虽是上品真言。 由彼念诵心轻。 感招下品成就。 故知持诵皆由心意。 且如诸天之中亦有贫者。 诸鬼部内亦有富强。 此彼如然。 真言亦尔。 一一真言皆具三悉地。 谓上中下。 诚心念诵皆获悉地。 苏悉地羯啰经奉请本尊品第十七复次若欲入本尊室。 先睹尊颜。 合十指爪。 当小低头。 复以器盛净水。 随所作事。 置本献花。 复置涂香。 依于本法。 而作阏伽。 烧香熏之。 应诵真言七遍。 而加持之取此奉请。 既奉请已后。 当依法供养。 盛阏伽器。 当用银。 或用熟铜或以石作。 或以土木。 或取螺作。 或用束底。 或用荷叶以缀作器。 或乳树叶。 如上所说阏伽器等。 当用之时。 须知次第。 若扇底迦。 当用白器补瑟征迦。 当用黄器。 阿毗遮噜迦。 当用黑器。 作上中下悉地成就。 类前所说。 应可用之。 作扇底迦所用阏伽。 置少小麦。 补瑟征迦。 应着胡麻。 阿毗遮噜迦。 当置粟米。 又扇底迦置乳。 补瑟征迦着酪。 阿毗遮噜迦应置牛尿。 或着自血遍通用者。 应着稻花涂香。 及花胡麻茅草。 环。 用熟铜器。 盛以阏伽。 若无此器。 随所得者。 亦遍通用。 请召之时。 应用当部明王真言。 及慕捺啰。 若有本法已说召请真言。 应当取用。 无烦别者。 先请当部尊。 次请明王妃。 三部之中皆应如是。 本法若无请召真言。 应用明王等真言而请召之。 本法虽说请召真言。 既是下劣。 岂合请于部主。 若以本法真言请召。 当速成就。 不应生难也。 本法若有请召真言及发遣者。 当请之时。 此真言主至部主所请云。 今有某甲。 为某事奉请。 若发遣时亦复如是。 所作事已。 愿尊证知。 随意而去。 明王妃真言用。 请女仙等明王真言。 请诸真言主。 或有真言主。 不受明王真言所请。 要以明王及明王妃真言。 然可依请。 如别部说。 置阏伽时。 应诵真言。 大者一遍。 中者三遍。 下者七遍。 极小者听诵二十一遍。 如上所说阏伽法则。 走两膝着地。 应须手着净茅草环。 如前已说。 手持阏伽。 烧香熏之。 作如是请。 仰唯尊者。 以本愿故。 降赴道场。 愿垂哀愍。 受此阏伽及微献供。 有真言主。 名曰独胜奇加忿怒。 不受诸余真言召请。 用彼所说真言。 然降所请。 彼请眷属亦不受于余真言请。 亦应用彼眷属真言而请召之。 但缘请召用心真言。 或说根本。 或明王妃所说真言而用请召。 部心真言遍通三部。 用彼请召。 当应降赴。 加翳醯字。 此更秘密。 速满其愿。 当此之时。 诚心作礼。 再三启白。 大慈悲者。 请依本愿。 来降道场。 若不诚心。 徒多念诵。 乃至真言亦皆殷重。 以用两手捧阏伽器。 顶戴供养。 为上悉地。 置于心间。 为中悉地。 置于脐间。 为下悉地。 先观本尊彼所画像。 其像若立。 持诵之人亦应立请。 像若坐。 亦应坐请。 又观彼像。 曲躬立势。 亦应效之而奉请之。 当请之时。 先观本尊所止之方。 而向彼请。 然便回身。 置阏伽器于尊像前。 复有秘密。 复观所作扇底迦等诸余方所而请召之。 或于余时。 得诸花果。 称本尊意。 应须奉请。 然可献之。 当请之时。 合手爪指。 随于本方。 但至诚心奉请。 或以两手而捧请。 或阏伽器而请召之。 然后应献所得之物。 若欲成就上中下事及扇底迦等。 皆须加以真言及慕捺啰而作请召。 作成就诸余事等。 或有障起。 或有魔兴。 或病者加苦。 当尔之时。 事缘既速。 不可当时办阏伽器。 便用心启请本尊。 作除遣法。 如上所说。 随其大小。 拟欲成就。 阏伽请之。 急难等事。 诚心请之。 若复有人欲得归仰诸部尊者。 应当作召请法则。 持诵之人速得成就。 苏悉地羯啰经供养次第法品第十八(亦名念诵法)复次奉请尊已。 次依部类或诸事业。 观其大小。 依于法则而供养之。 既说奉请已。 作如是言。 善来尊者。 愍我等故。 降临道场。 复垂哀愍当就此座。 坐受微献供。 复起诚心。 频兴作礼。 而白尊言。 大悲垂愍。 以本愿故。 而具降临。 非我所能请本尊者。 如是三时皆应依此。 如前已说。 应须办供。 先献涂香。 次施花等。 后献烧香。 次供饮食。 次乃然灯。 如其次第。 用忿怒王真言。 此等物清净善悦人心。 各用本色真言而真言之。 献涂香已。 各列其名。 如依前说。 即奉阏伽。 如是花香及饮食等。 皆亦准此。 涂香烧香花及饮食无可献者。 但诵本色真言。 及作手印。 以此献之。 表云。 无可求得。 但纳真心。 后作阏伽。 以真心故。 速满其愿离此之外。 有四供养。 遍通诸部。 一切处用。 一谓合掌。 二以阏伽。 三用真言及慕捺啰。 四但运心。 此善品中随方应作。 或复长时供养中。 最无过运心。 如世尊说。 诸法行中。 心为其首。 若能标心。 而供养者。 满一切愿。 若欲成就诸余事者。 应当发遣诸为障者。 若不遣除。 后恐伤及。 所以先须作遣除法。 诵忿怒真言。 或用当部成办诸事真言。 诵此遣除。 先次应诵本部尊真言。 而加持水。 遍请护摩及作手印等。 佛部真言曰。 唵怛他(去)[(薩-文+(立-一))/木]妒挪婆(二合)嚩(引)也莎(去)诃莲花部尊真言曰。 唵钵挪谟(二合)挪婆(二合)嚩(引)也莎诃(去)金刚部尊真言曰。 唵嚩日噜挪婆(二合)嚩也莎诃或用部心真言。 佛部心真言曰。 尔囊(上)迩迦(轻呼)莲花部心真言曰。 阿力迦(轻)金刚部心真言曰。 嚩日啰(二合)特嘞(二合)迦(轻)或用此真言。 或用部尊。 遍洒花等。 复用吉利枳罗忿怒真言及印。 口诵真言。 左手作印。 遍印涂香烧香饮食花等。 方始得净除秽。 为自身净故。 以其右手盛掬香水。 眼观香水而诵心真言灌自身顶。 自身清净除秽。 复用一切事真言并忿怒真言。 此为净座故。 真言香水而用洒之。 又诵七遍。 普洒地方。 能除诸秽。 而得清净吉利枳罗真言曰。 唵枳里枳里嚩日啰(二合)嚩曰里(二合)部啰满(二合)驮嚩泮吒(二合)此上真言护地方讫。 结虚空界。 应用次下苏悉地真言。 烧香手执。 口诵真言。 熏馥空中。 秽恶能除便得清净。 苏悉地真言曰。 唵苏悉地羯哩若嚩(二合)里多(去)难慕(轻)啰多(上二合)曳若嚩攞若嚩攞满驮满驮贺囊(上)贺曩(上)泮吒此上金刚部苏悉地真言。 遍通诸事。 结空界用。 次说佛部结空虚真言曰。 若嚩(二合)罗此上佛部结空界真言。 唯通当部。 次说莲花部结空界真言曰。 唵钵特弭(二合)宁(上)薄伽(轻)嚩底(丁以反)谟贺也谟贺也若[(薩-文+(立-一))/木]怛谟贺宁(上)莎(去)诃(去)此上莲花部结空界真言。 唯通当部。 次应当用部心真言咒。 香水散洒诸方。 复以明王根本真言。 或心真言。 或真言主使者心真言。 随取其一。 用结方界。 以此诸心真言而作结界。 所结之处。 如置垣墙。 当部仙天。 常当护卫。 无能作障。 诸部诸事有为障者。 应依甘露军茶利法。 而遣除之。 有五种护卫法。 常于道场室内。 恒须作之。 谓金刚墙。 金刚梁。 金刚橛。 忿怒吉利枳罗。 忿怒甘露军茶利。 金刚墙真言曰。 唵萨啰萨啰嚩日啰(二合)钵啰(引二合)迦(引)泮吒金刚梁真言曰。 唵微娑普(二合)啰啰乞沙(二合)嚩日啰(二合)半若啰泮吒(二合)金刚橛真言曰。 唵枳里枳里嚩日啰(二合)嚩曰利(二合)部啰满驮满驮泮吒忿怒吉利枳罗真言曰。 唵枳里枳里句(二合)驮泮吒忿怒甘露军茶利真言曰。 囊谟啰怛囊(上)怛啰(二合)夜也囊(上)莽室战拏嚩日啰(二合)簸儜曳囊谟(上)嚩日啰(二合)句(二合)驮(引)也能(去)瑟吒唠(三合)得羯吒婆(去)也佩啰嚩(引)也阿徙母萨罗钵啰戍簸舍贺娑多(去二合)唵闇没(二合)多军(去)拏里佉佉却(引)醯却醯底(丁以反)瑟咤底(丁以反)瑟吒满驮满驮贺囊(上)贺囊(上)[(薩-文+(立-一))/木]啰若(二合)微娑铺(二合)吒也微娑铺(二合)吒也萨啰嚩(二合)尾近囊(上二合)尾囊亦剑莽阿(去)言(上)儜(上)钵底饵尾旦(引)多迦啰(引)也泮吒(二合)莎诃(去)或若于本法之中。 有如是等金刚墙真言。 重应结之。 诸事既了。 次应持诵。 持诵之时。 先诵当部母真言。 佛部母真言曰。 囊(上)谟(上)薄伽嚩帝乌瑟尼(去二合)沙(去)也唵噜噜娑普(二合)噜若嚩(二合)罗底瑟咤(二合)悉驮路者宁(去)萨啰嚩(引二合)啰他(二合)娑(去)达宁(上)莎诃(去)莲花部母真言曰。 囊(上)谟啰怛囊(上)怛啰(二合)夜也囊(上)莽阿(去)哩也(二合)嚩路枳帝湿嚩(二合)啰(引)也菩地萨怛嚩(引二合)也莽诃(去)萨怛嚩(二合)也莽诃(去)迦(引)噜尼(上)迦(引)那啰舍(二合)囊(上)娑莽(三合)啰舍(二合)囊便室啰(二合)嚩娑莽(二合)啰奶囊(上)者泻莽含萨啰嚩(二合)萨怛嚩难(去)萨啰嚩微也(二合)地指枳瑳(上)迦怛你也(二合)他唵迦微迦迦吒微迦吒迦揁(吒痛反)迦婆伽(轻)嚩底(丁以反)微若曳莎(去)诃(去)金刚部母真言曰。 囊(上)谟(上)啰怛囊(上二合)怛啰(二合)夜也囊(上)莽室战拏嚩日啰(二合)簸儜(上)曳莽诃(上)药乞沙(二合)细囊钵多(上)曳唵俱(上)兰达哩满驮满驮泮吒(二合)先诵此母真言故能卫本尊。 复令罪灭。 能除诸障。 与悉地门相应。 但诵忙么鸡真言。 亦通于二部。 初后持诵。 诸天增卫。 若于本法。 而已说者。 持诵之时。 先念此者。 应随本法而念诵之。 或于本法有独胜真言。 亦应先诵。 无烦别者。 如上所说供养次第乃至除秽护净结界等事。 初持诵时。 及作法时。 扇底迦等所作事时。 皆应作之。 若以部尊主真言。 或以部心真言。 或以一切真言王真言。 或以苏悉地法王真言。 或以一切事真言。 此五种真言三部遍有。 随作诸事。 各于本部。 应取其一而用作之。 所谓护己及请召洒水。 作净结诸方界。 以法相治。 真言不真。 为增力故。 为治罚真言故。 为发觉故。 及余诸事所不述者。 亦以当部五真言中。 随取其一而以用之当速悉地。 部心真言。 能护本尊。 及护己身。 护身之时。 应诵三遍。 或经七遍。 结其顶发而作一结。 若出家人。 结袈裟角。 或结护身线。 或直咒头七遍点五处。 亦成护身。 所谓顶两肩膊咽下心上。 或用牛黄。 或白芥子。 或阏伽水。 随取其一而用护身。 若作阿毗遮噜迦法。 应用部尊主真言而护自身。 若作扇底迦法。 应用忿怒金刚真言护之。 若作补瑟征迦法。 应用部尊主真言及忿怒金刚二真言兼而护之。 若真言主现时。 持诵人怖者。 应用部尊主真言用护自身。 但作诸事之时。 常以二真言而护自身。 谓部尊主及忿怒真言。 念诵了时。 应当发遣。 发遣之时。 护彼真言主。 或部尊主真言。 或用部母。 或以部心。 亦护自身。 而作随意。 若于秽处不净等处。 缘事须往。 先诵乌枢涩摩真言作印。 印其五处。 任意而往。 仍须常诵其真言。 不得废忘。 澡浴之时。 先诵伏障真言护身。 乃至浴了已来。 不应废忘。 伏障真言者。 军茶利也。 吃食之时。 用部尊主真言。 护身念持。 欲卧之时。 用部母真言护身。 若作诸法。 遂乃忘作护持法则。 今使魔兴。 欲除魔故。 速应诵持当部明王真言。 将护自身。 一切魔障不得其便。 如上所说护身结界及余法等已。 然后摄心安详念诵。 念诵之人所须之座。 以青茅草而作其座。 座高四指阔一搩手。 长十六指。 如此之座。 初念诵时。 及持诵时。 皆应受用。 或用迦(去声)势草。 或余青草等。 或随部法而取乳树。 以用其木。 最为要妙。 用作床座。 量如前说。 而净刬治。 或用诸叶。 或以枝茎。 如上而制。 随观事法。 取枝叶用为座。 于彼座上结跏趺坐。 作扇底迦及上成就。 半跏趺坐。 作补瑟征迦及中成就。 垂两足坐。 作阿毗遮噜迦及下成就。 供养既了。 应起诚心赞叹于佛。 次叹法僧。 次观自在。 次叹明王大威金刚。 亦如是赞。 大悲救众生善导一切智福持功德海我今顶礼佛能净贪瞋毒善除诸恶趣一向真如理我今礼彼法得彼解脱门善住诸学处胜上福田德我今礼彼僧诸佛同赞叹能生种种福号为观自在我今稽首礼大力忿怒身善哉持明主降伏难降者我今稽首礼如是虔诚赞叹佛菩萨。 已复合指掌起殷重心。 赞诸佛德及余菩萨。 其赞叹文。 应用诸佛菩萨众等所说叹文。 不应自作。 赞叹既已。 起至诚心。 忏悔诸罪。 我今归命十方世界诸佛世尊罗汉圣僧及诸菩萨。 证知我等。 自从过去及以今生。 烦恼覆心。 久流生死。 及以余生。 贪瞋痴覆。 造诸恶业。 或于佛法。 及以圣僧。 或于罗汉。 菩萨圣众。 或于父母。 及尊者处。 及余众生有德无德。 于如上处。 造诸恶业。 自作教他见作随喜。 身口意业广聚诸罪。 对诸佛菩萨前。 合掌诚心顶礼。 如是频忏。 以不善业所造众罪。 如法佛知。 并皆忏悔。 起至诚心。 尽形归命佛法僧宝涅槃正路。 为除众生生死苦故。 归命三宝。 起珍重心。 如是归依。 头面作礼。 次复起诚心。 求胜上子解脱甘露果。 应怀踊跃发菩提心。 求悉地果。 世界众生无量法苦。 我当除灭。 复度令离一切恶趣。 于诸烦恼令得解脱。 所有众苦种种煎迫。 而起大悲。 发菩提心。 苦恼众生中。 为作归依。 无主众生。 我当为主。 失路众生。 为作导师。 恐怖众生。 为作无畏。 苦恼众生。 令得安乐。 众生诸烦恼逼。 我为除灭之。 我今所作诸余善业。 及发胜心所生功德。 回施一切众生。 归于正路。 所造六波罗蜜门。 及余所造诸福。 回与众生。 同归胜果。 自从过去现在未来。 略而言之。 所作胜福。 尽皆回施一切众生。 速成佛道。 乃至菩提。 不生懈怠。 而起发菩提心。 悲念诸众生。 起大慈心。 彼有众苦。 何时除灭。 为净心故。 常持六念。 念六念持专注一境而不散乱。 不应我执。 又如过去诸佛发愿。 应如是发愿所生诸净业。 回施众生。 成就诸德。 复愿我所生功德。 愿一切众生。 获无尽财。 复能舍施。 增益智慧。 成大忍辱。 常修善品。 常宿命智。 常怀大悲。 诸众生类所生之处。 具如上事。 次应合掌顶礼部尊主。 忆念明王。 次依法则作诸事业。 先以右手而取数珠。 置左手中。 合掌捧之。 思念明王。 为用数珠故而诵真言。 金刚部真言曰。 囊(上)谟(上)啰怛囊(上二合)怛啰(二合)夜也囊(上)莽室战(二合)拏嚩日啰(二合)簸儜(上)曳莽诃(去)药乞沙(二合)细囊钵多(上)曳唵枳里枳里唠捺哩(二合)尼(上)莎(去)诃(去)佛部真言曰。 囊(上)谟(上)啰怛囊(上二合)怛啰(二合)夜也唵阏那(轻)部(二合)帝微若(而也反)曳悉驮(引)啰替(二合)莎诃莲花部真言曰。 唵庵没(二合)担伽(轻)咩室哩(二合)曳室唎(二合)忙里宁(上)莎(去)诃(去)二手头指无名指捻。 右手掏念。 通一切用。 若阿毗遮噜迦。 竖其母指。 捻数珠印。 菩提子珠。 佛部念诵。 莲花子珠。 观音部用。 噜梛啰叉子。 金刚部珠。 三部遍用。 各如前说。 此等数珠。 最为胜上。 一切念诵。 应当执持。 或用木槵。 或多罗树子。 或用土作。 或螺琁作珠。 或以水精。 或用真珠。 或牙作珠。 或用赤珠。 或诸摩尼等。 或用薏苡珠及余草子。 各随于部。 观其色类。 应取念持。 若作阿毗遮噜迦法。 应用诸骨而作数珠。 速得成就。 为护净增益法验故。 更应诵。 佛部真言曰。 唵囊(上)谟(上)薄伽(轻)嚩底(丁以反)悉悌娑(去)大也悉驮(引)啰替(二合)莎(去)诃莲花部增验真言曰。 唵嚩苏(上)莽底(丁以反)室哩(二合)曳莎(去)诃金刚部增验真言曰。 唵嚩曰谰(二合)尔担若曳莎(去)诃用前珠印而念诵之。 念诵之时。 珠置当心。 不得高下。 捧数珠时。 以小低头结志诚心而礼三宝。 次礼八大菩萨。 次礼明王眷属。 次应起首持诵真言。 想真言主如对目前。 如是倾诚。 不应散乱心缘别境。 但诸真言初有唵字。 及囊(上)么塞迦(去)等字者。 应静心中念诵。 扇底迦时。 补瑟征迦时。 皆应缓诵。 或心念诵。 或有真言。 后有字及有泮吒字者。 当知皆应厉声念诵。 作阿毗遮噜迦时。 及余忿时。 用看真言字数有多少。 字有十五。 应诵十五落叉。 遍有三十三字。 应诵三落叉。 过此数者。 诵十千遍如上。 初诵之时。 满如上数。 观其部类。 或上中下。 或三种事。 或观圣者说为天说。 谓地居天说。 细观部类。 当诵持之。 乃至成就。 如是初诵。 若不先诵而遍念持。 所求下法尚不得久。 况求上中悉地成就。 以是义故。 作胜上心而先念诵。 但诸真言初诵持时。 如已先说。 诵持遍数分为十分。 然后念诵既满。 祈请真言主悉地因缘。 初无相貌。 如是从头第二第三祈请。 若有相貌。 即当依法念诵真言。 若无境界。 弃不应诵。 请祈法则与请召法同。 祈请之时。 于其梦中见真言主背面而去。 或不与语。 当应更须起首念诵。 如是再三。 若于梦中见真言主与语。 当知此人不久成就。 若无境界。 不应诵持。 若强念持。 与人为祸。 初持诵时。 于净密处起首诵持。 从初日诵持。 乃至疲极。 遍数多少。 一须依定。 不应加减。 先说三时念诵者。 昼日初分后分。 于此二时。 应当持诵。 中分之时。 加以澡浴。 及造诸善业。 于夜有三时。 亦同于上。 中分之间。 消息等事。 于此夜中持诵。 供作阿毗遮噜迦法。 安怛驮囊法。 及起身法。 于此夜分。 说为胜上。 若昼念诵。 夜作护摩。 若夜中持诵。 昼作护摩。 多具诸药。 念诵之前而作护摩。 持诵了后复护摩。 若能如是。 最为其上。 如前先出所说团食。 应作护摩。 无问前后。 但依此法念诵护摩。 或于法中。 但作护摩而得成者。 当知亦须念诵真言。 若如是者。 诸明欢喜。 法验易成。 持诵之人不生瞋怒。 不求欲乐。 不应自下劣。 不劳勤苦。 不生恐怖。 不过勤求。 不生轻慢。 念诵之时。 不作异语。 身虽疲极。 不纵于之。 制诸恶气。 世间谈语皆不思念。 不舍本尊。 纵见奇相。 不应怪之。 念诵之时。 亦不分别种种之相。 持诵了时。 应诵部主真言。 或诵部母真言。 诵此真言故。 当得卫护。 无能为障。 依于本法。 念诵了已。 或过本数。 亦无所畏。 应起诚心。 作祈请云。 我依本法念诵数满。 唯愿尊者领而为证。 于其梦中为授教诲。 正念诵时。 忽然謦咳。 及来欠上下气。 忘真言字等。 即起就水。 作洒净法。 纵掏数珠。 欠一欲匝。 有斯病至。 洒净讫已。 还从首念。 如上所说障道者。 为一一皆须从始而念念掏数珠。 将毕之时。 申礼一拜。 终而复始。 又申一礼。 于其前。 或于像所。 或于塔前。 或于座所。 随念诵处。 数珠一匝。 一观尊颜而作一礼已。 如前说念诵了已。 安心静处。 或想真言及其尊主。 三时念诵。 但初中后诚心作意。 遍数多少皆须一类。 不增不减。 三时澡浴。 涂地献花。 及除萎花种种供养等事。 皆三时作。 应具三衣。 又内衣三时浣泽。 其身燥听。 以香薰洒净。 一一时中。 随听作一。 别置睡衣及以浴衣。 于此二时替换内衣。 日别一洗。 其衣难澡。 听以熏晒。 献尊钵器三时洗涤。 既除萎花。 更置新者。 三时常读大乘般若等经。 及作制多。 涂漫茶罗。 先诵承事真言既了。 请祈未得。 于中不得废阙。 一时二时乃至一饷。 应当念诵。 不得间断。 若魔障所著。 病业婴身。 心不精诚。 恒常放逸。 身心疲劳。 违于时节。 不依法则。 或时不浴。 作如是念诵及以护摩。 不应作数摄心用行。 依法念持。 具此之者。 应记数之。 作护摩时。 念诵之时。 请召于此三事之中。 所有真言遍数。 皆不成就。 一一皆须依法满数。 纵欲数满。 欠一未了。 而有障起。 更从头数。 若有依法作曼茶罗。 或于日月蚀时。 于此二时。 就彼念诵。 其福增高。 不久成就。 无有疑也。 或于八大灵塔。 及有过去诸佛行菩萨行处。 最为胜上。 或于正月十五日时。 亦为胜时。 或于师主处。 受得真言。 先经承事。 便当念持。 不久速成。 或于梦中。 见真言主而指授者。 依彼法则亦速成就。 彼念诵人供养增加处所尊胜。 或当时分。 便加精诚。 其数未满。 唯此胜故。 真言主悦而赐成就。 当知此法悉地虽速不久当坏。 以是义故。 先承事了。 而所得者说为坚固。 先承事时。 应广供养。 于日月蚀时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复加献供诸神仙众。 如余部说。 于前等日。 加诸善事业斋戒等事。 复加献供本真言主。 复于是日。 瓶盛香水。 垂插花枝。 或取阏伽器。 用甘露军茶利真言而真言之。 自灌其顶。 能除魔障。 或于其日。 献诸饮食。 涂曼茶罗。 及以护摩。 然灯等供。 并须加之。 或有法中。 但说持诵自然验见者。 前像所舍利塔等。 或然摇动。 或光焰出。 当知不久速得成就得成就时。 有何相貌。 所谓身能轻利。 病苦永除。 增益胜慧。 心无所畏。 身威光现。 勇健增益。 夜梦常见清净实事。 心恒安泰。 于诵念时及作事业。 不生疲倦。 身出奇香。 或行勇施。 钦敬尊德。 于真言主深生敬仰。 成就之时。 现如上事。 当知即是成就相貌。 先事了。 依于法则供养本尊。 应加献供及以护摩。 先承事法依数既了。 次应须作悉地念诵复先求愿。 于其梦中。 而希境界。 作先承事法时。 所念诵处。 应作悉地念诵。 不应移处。 有诸难事而欲移者。 至所住处。 复须先作承事法则。 然后乃作悉地念诵。 若不依前念诵。 应作治罚。 令取部尊主真言诵一千遍。 或时念诵本持真言。 经十万遍。 若离此者。 还如前说。 先作承事。 正念诵时。 忽然错误诵余真言。 既知错误。 诚心悔过。 由放逸故。 致斯错误。 愿尊舍过。 便申顶礼。 复须从始而念诵之。 忽于秽处心放逸故。 诵本真言。 便自觉已。 应须治罚。 至持诵处。 诵部尊王真言七遍。 半月半月一日不食。 次服五净。 诵五净真言。 经八百遍。 然后服之。 服此五净。 半月之中所食秽恶之食。 当得清净真言增力。 佛部五净真言曰。 囊(上)谟(上)薄伽嚩底乌瑟尼沙(去二合)夜微戍悌微啰誓始吠扇帝羯哩莎(去)诃(去)莲华部五净真言曰。 唵也输(去)誓(轻)莎诃金刚部五净真言曰。 囊(上)谟(上)啰怛囊(上二合)怛啰(一合)夜也囊(上)莽室战拏嚩日啰(二合)簸儜(上)曳莽诃(去)药乞沙(二合)细囊钵多曳唵尸弃尸弃宁(上)啰莽(二合)隶钵啰(二合)鞞钵啰(二合)婆(去)娑嚩(二合)隶帝誓帝若嚩帝钵啰(二合)嚩底(丁以反)莎诃(去)取黄牛乳酪酥粪尿。 各别真言之经八百遍。 置于一处。 复八百遍。 以波罗舍中盛之。 或诸乳树叶。 或阏伽器。 复以茅草搅。 诵真言经一百遍。 后面向东。 蹲踞而坐。 顿服三合。 如是三度。 如用药汁合。 当服之时。 不应致语。 念诵之时。 像见声语。 先应拣炼。 即诵部尊主真言及印。 若是魔作自然而退。 或出语言与本法异。 当知魔作。 或出语言劝作恶事。 亦知是魔。 若见恶梦。 即须先诵部母真言经一百遍。 若不先诵部母真言。 不可念诵。 念诵之时。 其数减少。 不应休止。 若增无过。 如上所说念诵次第。 皆须依之。 若异此法。 欲求悉地。 不可得也。 苏悉地羯啰经光显法品第十九复次今说增益威神令使欢喜。 所持真言而速成就。 先具香水。 澡浴身首。 于大节日。 加诸供养。 复取苏摩那花一百枚。 取一一花。 别诵真言经二十一遍。 或经七遍。 或时三遍。 先观真言字数多少。 而念诵之。 奉献本尊。 次献涂香。 及以烧香奇香气者。 复献饮食。 如先陈说。 加以砂糖及酪。 复作护摩。 但用其木取烧之。 其木不过其量。 烧百八枚。 次用乳酪和蜜护摩一百八遍。 次用酥酪和粳米饭。 一百八遍而作护摩。 经三七日。 或一七日。 或复三晨。 此三既了。 应取乳粥。 和以牛酥。 一百八遍复作护摩。 此既终了。 取阏伽器。 诵以真言。 经一百八遍倾致少水而作护摩。 作此等法。 真言增盛。 若为异真言。 截断其威而得增益。 或真言损坏而得增益。 或被罗截。 真言不行。 或被系缚。 或异真言。 递相交杂。 或真言缺字。 或真言字增。 如上等患尽皆除去而得增威。 诸护摩中所说药草。 随取其一。 经一日夜而作护摩。 真言欢喜而得增威。 复取诸香。 和作香泥。 作本尊形。 献怛攞底花。 烧树胶香。 或坚木香。 一日三时。 诵以真言一百八遍。 真言欢喜而得增威。 作此尊形。 置荷叶上。 或芭蕉叶。 或乳树叶。 或诸草叶。 非直昼日夜亦献之。 法事了时。 如法发遣。 送置大河。 如上次第。 依此法则作者。 本尊欢喜。 速赐悉地。 苏悉地羯啰经灌顶本尊法品第二十复次先承事了。 若欲真言主增加威德故。 应灌顶之。 取以金瓶或银铜等或新瓦瓶。 盛满香水。 置于五宝花果香叶。 复置五谷。 种种涂香。 或坚香末。 以新彩帛。 系其瓶项。 插诸哆罗树枝。 或乳树枝。 用部尊主真言。 或用部母真言。 持诵一百八遍。 然后灌其真言主顶。 应用金等及以沉檀而作其形。 置于座上而灌顶之。 灌顶既了。 复当献供花香等色。 或诸璎珞种种供具而供养之。 为供养故。 复作护摩。 并加念诵。 如是作者。 能令本尊增加威力。 速得悉地。 先承事故。 作念诵时。 应灌本尊。 取阏伽器。 标想本尊而灌顶之。 或自浴了时。 复应想念本真言主。 三度七度而灌顶之。 先承事时。 不应废忘。 或复用乳。 或复用酥。 或时用蜜满瓶中。 如法复置七宝等物。 灌顶本尊。 所祈之愿速得成满。 苏悉地羯啰经祈验相品第二十一复次广说祈请法则。 于黑白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月蚀日等。 经一日不食。 或经三日。 或经七日。 澡浴清净。 着新净衣。 离此晨日而祈请者。 应用白月。 诵扇底迦真言而祈请之。 复于暮间。 以诸汤水及用真言。 澡浴清净。 除诸垢秽。 洒沾五处。 如法供养本真言主。 复献阏伽。 加诵真言一百八遍。 复用阇底花未盛开者。 洒栴檀香。 次奉献之。 又广献食。 名乌那(去)梨食中加陪酪。 以忙攞底花作鬘供养。 先取牛酥而作护摩。 一百八遍。 次娑折啰娑。 一百八遍。 复作护摩。 令童女合白氎缕。 或布线缕取作七结。 一结一诵。 真言七结都了。 复七诵真言。 系左肘上。 随右胁卧。 思念真言主。 得进止已。 随意而住。 安置茅座。 上敷散花。 想念尊形。 于其梦中。 见自部主。 或真言主。 或见明王。 当知此相成就之相。 或见三宝。 或诸菩萨。 及四众等。 并见供养者悉地之相。 或见自身诵持真言作诸事等。 或见自身着净白衣。 复见他来供养。 当知胜上悉地在近。 或见登山峰。 或见乘象。 或渡大河海。 或升果树。 或乘师子。 或牛鹿马诸余兽等。 或乘飞鹅孔雀鸟等一切飞禽。 或见美女佩带璎珞手持花瓶。 或香花盖围绕行道。 或于梦中受得象马车乘诸宝物等。 见是等相悉地之相。 或梦得花果根酥乳酪稻花等物。 所成就药。 悉地之相。 先承事时。 梦是成就药。 及得数珠。 得是相者。 当知即须便作持诵法。 或见熏馥自身。 或见澡浴清净。 或见身分佩带璎珞。 见是相已便作持诵。 当速悉地。 作持诵法。 取阇底花一百枚。 用部母真言兼本真言。 和诵一百八遍。 而供养之。 复取白檀香。 真言百遍。 如是祈请。 当随意卧时。 真言主自当见相。 又取乌施啰药。 捣和作真言主形。 以乌里弭迦蚁土。 和作器。 盛满牛乳。 置形于中。 或用酥乳蜜。 和置器中。 内形于中。 诵一百八遍。 三时供养。 如是供养。 本尊欢喜速得相现。 复于白黑二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月蚀日等。 不食持斋。 度作供养。 以七胶香及五坚香。 一一香等一诵真言一作护摩。 数满一千二百遍已。 所祈之愿速见其相。 如上广说祈请范则。 若依法作。 速得成就。 见其相貌。 不有疑也。 苏悉地羯啰经受真言法品第二十二复次广说受真言法。 双膝着地。 先于尊者阿阇梨处。 广作布施。 手捧妙花。 发殷重心。 于阇梨处。 三遍口受。 真言多者受诵不得。 应用纸叶牛黄写之。 受取随意诵之。 先入漫茶罗已。 后于余时受真言者。 于良日时。 于尊者阇梨等处。 广作奉施已。 如前受之。 如是正受。 真言速成。 纵不作先承事法。 便即持诵亦得成就。 复以新瓶无有损缺。 置诸花叶七宝五谷。 一一如法。 唯不着水。 作至诚心广作供养。 阿阇梨先书写纸叶。 作诸真言主名。 置于瓶中。 庄严供养如灌顶法。 作此法时。 或经一日。 或经三日。 不食斋戒。 于日暮间作此法。 则以牛黄抄诸真言名号。 置于瓶中。 献以涂香花香灯食。 并作护摩以本真言作百八遍。 广作勤求。 圣众护听。 如是经满三日。 令其弟子乃于瓶中擎取一叶。 先须洗浴身体香馥。 手加吉祥茅环。 以用真言诵百八遍持诵其瓶并以香熏。 倾心作礼。 令取一叶。 取已复礼。 如是受者速得悉地。 若更别诵诸余真言。 所受真言退失悉地。 若于弟子处。 心生欢喜。 授与自所持悉地真言。 应依轨则如法受之。 为先诵持故。 弟子不久当得悉地。 先于真言主处。 启请陈表。 授此真言。 与此弟子。 愿作加被。 速赐悉地。 手捧香花。 诵一百遍。 或一千遍。 便呼弟子采授与之。 复作是言。 我于今时。 回本明主授与弟子。 唯愿照知为作悉地。 弟子应言。 我于今时已受明主。 誓从今日乃至菩提。 而不废忘。 如上所说。 师主弟子受真言法。 当得成就。 离此受者不得悉地。 如此受得悉地真言。 于中决定成就无疑。 既先有悉地。 不先承事。 真言既尔。 悉地药等受法亦然。 或复有人。 先承事已。 次合念持。 依于法则。 回授与人。 所受得者。 不先承事。 但作念持便得成就。 受真言者。 为悉地故。 先于师主处。 广作奉施。 花果根药名衣上服。 金银摩尼诸杂宝物。 种种谷麦。 瓶盛好酪。 男女童仆。 种种卧具。 奇妙革屣。 严身之具。 已成就药象马牛犊。 诸余乘等乃至自身。 亦将奉施。 为仆所使。 久经承事不惮劳劬。 合掌虔诚珍重奉施。 如是行施速得悉地。 广说如上种种之物。 先须奉施上阿阇梨已。 然后受于真言妙句。 苏悉地羯啰经满足真言法品第二十三复以持诵之人于其梦中。 见真言主身诸支分加者。 应知真言字加。 支分减少应知字少。 委是相已。 作满足法。 或见真言与受持者异。 或加或减。 字数不同。 心便生疑。 应作满足作满足法。 先以纸叶牛黄。 稀写所错真言。 如法供养明王真言。 及卫护己。 置真言主座。 复取乳木。 并依本法。 但用空酥。 为求明王而加助故。 应作护摩。 布茅为铺。 先礼部尊主。 次礼部母。 次礼诸佛。 作如是启。 唯愿诸佛及诸众圣。 而加助卫。 启已于茅草上。 头面东卧。 其于梦中。 本尊示相牛黄所写纸叶之上。 有加有减。 本尊还以牛黄写之题注满足。 乃至加减点画亦皆揩定。 真言不错但云不错。 或于梦中指授满足。 作此法时。 为除魔故。 作法卫护。 苏悉地羯啰经增威品第二十四复次为欲增加威力故。 应作护摩。 或用酥蜜。 或时用乳。 各各别作。 或用油麻和酥护摩。 或用胶香和酥护摩。 或用莲花和酥护摩。 或时空用娑阇啰娑。 或于山间。 常服五净不食余餐。 取本部花满十万枚。 枚一真言奉献本尊妙好涂香及以香花然灯食等。 各诵真言经八百遍。 一日三时。 经于三日。 如是供养。 增加威力。 或用坚木然以为灯。 一日三时。 经于七日。 能令真言。 增加威力。 或用时供养迦弭迦食。 亦增威力。 如上所说念诵护摩供养法则。 亦复能令增加威力。 苏悉地羯啰经护摩法则品第二十五复次广说护摩法则。 令持诵者速得悉地。 于尊像前。 作护摩炉顿方一肘。 四面安椽深半肘量。 圆作亦然。 念诵之处。 若在房室应出于外。 望见尊形。 而穿作炉。 随其事业。 依法作之。 乳木等物及以香花。 置于右边。 护摩器皿置于左边。 用诸事真言。 洒诸物等。 坐于茅座。 摄心静虑。 手持阏伽。 启请明主。 倾阏伽水少泻炉中。 复以一花一诵真言。 献真言主。 为除秽故。 应诵计利吉里真言。 并作其印。 为卫护故。 诵军茶利真言。 水洒作净。 然后用乳木烧火。 既烧火已。 先请火天。 我今奉请火天之首。 天中之仙梵行宗敬。 降临此处受纳护摩。 次诵真言。 请召火天真言曰。 唵呬莽诃(去)部多泥(去)嚩哩使(二合)你尾(二合)若萨多(上)莽多(上)莽仡(二合)呬怛嚩(二合)护底莽诃(引)诃(去)啰莽娑泯(二合)散宁(上)呬妒婆(上)嚩阿仡囊(二合)曳合尾也(二合)劫尾也(二合)嚩(引)护底也莎诃(去)召火天已。 先以阏伽水三度洒净。 取诸五谷酥酪等物。 诵以真言三遍护摩。 奉祀火天。 祀火天真言曰。 阿蘖囊(二合)曳合微也(二合)劫微也(二合)嚩贺囊也你比也(二合)你比也(二合)你钵也莎(去)诃(去)作祀火天食已。 唯心标想。 引送火天置于本座。 然后诵计利吉里真言。 并作手印。 复净其火。 一切护摩皆应如是。 次请本尊。 先诵本尊真言一遍。 安住本座。 依法供养已。 垂受护摩。 护摩之时。 所须之木。 谓钵罗(去)输木。 乌昙么啰木。 钵攞(二合)讫沙(二合)木。 尼俱陀木却地罗木阏迦木。 吠宫讫那木。 闇没啰(二合)木。 迦湿没(二合)啰也(二合)木。 闪弭木。 阿簸么伽(二合)木。 阏说替那木。 如上十二种树枝。 量长两指一搩。 皆须湿润。 新采得者。 通于一切护摩处用。 条端直者。 观其上下。 一向置之。 香水净洗。 纤头向外。 粗下向身。 酥揾两头。 掷于炉内。 作扇底迦等法。 时各依本法。 先出搏食取作护摩。 如是轨摸遍通一切。 每日作食之时。 先出一分之食。 置在尊前。 待护摩时。 先应取用。 如念诵时。 致于两手在双膝间护摩之时。 亦应如是。 取以沉水量长四指。 鹿如头指。 揾酥合香。 百八护摩。 此法深妙益真言威。 如是作时。 遍通诸部。 或用安悉和酥护摩。 复一百八。 或时空用安阇啰娑而作护摩。 作百八遍。 皆能增益真言威力。 为欲成就真言法故。 作诸护摩。 先请部尊主。 次请本尊然后依法乃作护摩。 为欲成就真言法故。 作诸护摩。 先用部母真言。 护卫本尊。 次及自身。 然后依法乃作护摩。 为欲成就真言法故。 作诸护摩。 护摩了时。 为增益真言力故。 应当念诵部心真言。 为欲成就诸真言法故。 凡作诸护摩。 初时皆须大杓酌施。 欲了之时。 亦用大杓。 满泻三遍。 在于中间。 应用小杓。 为欲成就真言法故。 作诸护摩了时。 用部心真言。 真言阏伽而供养之。 如漫茶罗法中所说。 护摩次第。 请作护摩亦应如是。 先作阿毗遮噜迦法。 次作补瑟征迦法。 复作扇底迦法。 护摩了已。 用本尊真言。 加持净水。 以手巡绕。 散洒炉中。 如是三度。 护摩都了。 复启火天。 重受余供。 如法退还发遣。 祈愿如请召法。 去降临字置退还字。 所残余谷酥蜜酪等。 并和一处用祀前火天真言。 真言三遍而作护摩。 复观本真言字数多少。 而念诵之。 复作供养护卫本尊。 并护己身。 如法发遣。 苏悉地羯啰经备办持诵支分品第二十六复以广说诸成就支分。 为欲成就诸真言故。 先当办备诸杂物分。 然后应作先承事法。 已先承事。 次应当念诵。 所谓诸杂涂香诸烧香等。 五种坚香。 谓沉檀紫檀娑啰罗香天木香等。 七胶香者。 谓乾陀啰娑香。 萨阇啰娑香。 安悉香苏合香。 薰陆香。 设落枳(去)香。 室唎吠瑟吒迦香。 并白芥子毒药益芥子胡麻油牛酥瓶铜碗。 五谷。 谓大麦小麦稻谷小豆胡麻。 五宝。 谓金银真珠螺贝赤珠。 五药。 谓干杔迦哩药。 勿哩何底药。 娑诃药娑诃提婆药。 税多拟里讫哩迦药。 五色线。 谓青黄赤白黑。 童女所合线。 金刚杵灯炷灯盏瓦碗。 五种彩色。 却地啰木橛。 乳木枝。 苦练木碗。 大杓小杓牛黄镔铁紫檀护净线净。 浴衣黑鹿皮。 钵孕瞿花。 苏谷花。 木履。 冒饵草大茅草。 设多布涩波。 茴香是采花筐。 缘饮食所须。 酥蜜砂糖石蜜等物。 数珠。 如上所说种种等物。 皆预备之。 然后应当作先承事及广念诵。 苏悉地羯啰经成就诸物相品第二十七复次我今说成就物。 依是等物真言悉地。 所谓真陀摩尼贤瓶雨宝伏藏轮雌黄刀。 此等七物。 上中之上。 能令种种悉地成就。 增益福德。 乃至成满法王之果。 况余世事。 佛部莲花部金刚部等。 此三部真言。 皆有如是胜上成就。 于此之中。 随取受持。 获具五通。 为上悉地。 前说七物。 今又细演。 长一肘量。 作一金台。 或用银作。 庄严精细。 安摩尼珠。 着以摩尼红玻璃光净无翳。 或好水精。 置于台头。 成就此宝者。 应夜念诵。 次作台样。 PICT18062201. gif/PIC若欲成就贤瓶法者。 庄严其瓶。 如受真言品中说。 唯不着水置于幢台。 次作瓶样。 样准印法。 若欲成就雨宝法者。 法验成已。 但当诚心。 五由旬内。 能雨金银种种杂宝。 若欲成就伏藏法者。 法验成已。 但当诚心。 随所念处。 伏藏发起。 真金满藏。 济给贫乏。 种种费用。 其藏无尽。 若欲成就轮仙法者。 镔铁作轮。 量圆两指一搩。 轮安六辐。 辋缘纤利。 如是依法速得悉地。 若欲成就雌黄法。 先取好光雌黄。 如日初出。 其光烟赤。 亦如炼金作水之时。 金汁烟光。 其雌黄应取如是好者。 若欲成就刀法。 先取镔刀。 量长两肘。 以小指齐。 阔四指。 无诸病疹。 其色绀青。 如桑施鸟翎。 若欲成就佛顶法者。 以金作佛顶犹如画印。 安置幢台。 茎用颇知迦。 若欲成就莲花法者。 先以金作莲花。 花作八叶。 如两指一搩手量。 或用银作。 或熟铜作。 或白檀作。 若欲成就拔折啰者。 先以镔铁作折拔啰。 长十六指。 两头皆作三股。 或紫檀作。 或三金作。 三金者。 谓金银熟铜。 若欲成就雄黄法者。 先取雄黄色如金薄。 块成分片。 复有光焰。 如是雄黄能成上事。 若欲成就牛黄法者。 取黄牛牛黄。 若欲成就刈哩迦药者。 先取其药色如金钱花者好。 若欲成就素噜(二合)多安膳那药。 如曲蟮粪者好。 若欲成就白氎布者。 取细软者。 择去毛发。 蔚金染之。 若欲成就护身线者。 取白氎缕。 细细三合复三合之。 皆须右合。 或缕金合。 若欲成就花鬘法者。 童女合缕。 取阇底花作鬘。 若欲成就牛粪灰法者。 取兰若所干燥牛粪。 烧作白灰。 和龙脑香用。 若欲成就木履法者。 取室唎(二合)钵尼(二合)木。 作木履。 上安其盖。 若欲成就伞盖法者。 盖应以孔雀尾作。 以新端竹而作其茎。 若欲成就弓箭枪槊独股叉棒诸余器仗。 各随世人所用。 应如是作。 若欲成就世间诸物。 所谓鞍马车乘牛羊一切鸟兽诸余物等。 随其世人共将为上。 或所意乐。 或依本法应如是作制。 若欲成就吠多罗者。 应取族姓家生。 盛年无病。 卒死身无瘢迹。 由未胀坏。 诸根具足。 取如是尸而作成就。 随其所作。 上中下成。 所取之物亦复如是。 心无怖畏。 方作此法。 苏悉地羯啰经取成就物品第二十八复次我今说取物法。 于黑白二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月蚀时。 地动时日。 于其午前而取其物。 于念诵时。 得境界已。 然后应当而取诸物。 或澡浴清净。 不食持斋。 求善境界而取诸物。 所说须物。 随于方处所有是物者。 而就货买。 不酬价直而取诸物。 或时自觉增加威力。 堪忍饥寒。 种种异相。 当尔之时而取诸物。 所取诸物。 各依本性上中下品。 取上好者。 如法得已。 应加精勇。 作成就法。 苏悉地羯啰经净除诸物品第二十九复次今说净除诸物而洒净法。 先以五净洗之。 不应洗者。 五净洒之。 观雌黄量。 五净亦然。 而和末之。 雌黄和乳。 作末朱砂牛尿和。 作其末牛黄酥和。 末彩色和乳。 调安膳那药。 唯空作末。 刀轮等物。 用牛粪水洗。 余所说者。 牛尿洗之。 应洗物等。 先以牛尿和胡麻水洗讫后。 以香水洗之。 诸余物等。 世所称用其水洗应随洗之。 或可香水洗洗。 次用诸事真言。 真言水洒净。 次用部心真言。 真言水洒净。 次用部母真言。 真言水洒净。 但应洗者。 先以五净。 次胡麻水。 次用香水。 如所应净。 皆应如是。 苏悉地羯啰经诸物量数品第三十复次广说成就物量成就物者。 谓身庄严具诸倚仗等。 种种衣服。 如世常法所用量数。 应作成就。 然欲成就雌黄法者。 取末五两为最上法。 三两为中法。 一两为下法。 成就牛黄者。 一两为上。 半两为中。 一分为下法。 成就雄黄者。 二两为上法。 一两为中法。 半两为下法。 若欲成就安膳那者。 取三分为上。 二分为中。 一分为下。 成就酥者。 七两为上。 五两为中。 三两为下。 成就灰者。 五两为上三两为中。 二两为下。 若欲成就郁金香者。 量比雌黄。 于安怛法。 说种种丸欲成就者。 其数须只二十一丸为上。 十四为中。 七丸为下。 于本法中。 诸物量少。 应加数。 或依都量。 或如本法。 或世所贵尊。 量数多少。 亦可依之。 应观念诵功力。 及观同伴多少。 应当具备。 如本尊恩眷境界许多。 任可成就。 悉地之法有上中下。 诸物数量亦复如是。 苏悉地羯啰经除一切障大灌顶曼荼罗法品第三十一复次广说成就诸物。 秘密妙法。 令速悉地。 若欲起首成就法者。 先应备办诸悉地具。 次应以护摩之法而加威本尊真言。 及自灌顶。 欲灌顶者。 作曼荼罗。 如法供养。 作灌顶已。 然后起首作成就法。 次说灌顶大曼荼罗。 能得成就一切诸事。 如前所说明王曼荼罗。 净地等法皆应如是。 其曼荼罗。 顿方四角安置四门。 其量八肘。 或七肘五肘。 唯开四门。 分明界道。 以五彩色而用画之。 如其胎晕。 次外减半。 次外亦然。 于此西面。 四肘之外。 复作一曼荼罗。 其量五肘。 或四或三。 唯开东门。 或如根本大曼荼罗。 灌顶处所。 减半而作。 凡曼荼罗地势。 皆须地门而泻。 说为吉祥。 但曼荼罗地势北泻。 说为最胜。 或用一种彩色画之。 于四角外。 作三钴叉拔折罗。 于中台内。 如法画作八叶莲花。 诸曼荼罗亦应如是。 莲花叶外。 周匝画作吉祥妙印。 于四门中画拔折罗。 复于诸角。 安吉祥瓶。 于外灌顶曼荼罗亦如是作。 凡欲灌顶。 必须四种所置瓶处。 并函界角。 随所持诵真言及与明等。 于其台内。 画本尊印。 并置一瓶。 所持真言。 随其部类。 画本尊主印。 所谓佛顶莲花金刚。 应知此法置为秘密。 所持真言不识名号。 及部不贯者。 应安一瓶。 名办诸事。 或安成就义利之瓶。 或安一瓶名诸真言。 次外东面画佛顶印。 右边部母印。 左边部心印。 次右铄底印。 次左牙印。 次右阿难。 次左湏菩提。 诸余真言及明等印。 左右安置。 乃至两角。 次于北面。 画观自在菩萨印。 右边部母印。 左边部心印。 次右落涩弥印。 次左多罗印。 次右成就义菩萨印。 次左大势至菩萨印。 诸余真言及明等印。 左右安置。 乃至两角。 次于南面。 画金刚印。 右边部母印。 左边部心印。 次右金刚拳印。 次左食金刚印。 次右拔折罗印。 次左金刚棒印。 诸余真言及明等印。 左右安置。 乃至两角。 次于西面门南。 画梵王印及梵吉祥明并诸眷属。 乃至南角门北。 画达罗神印及。 妃印并诸眷属。 乃至北角。 次第三曼荼罗。 画八方神各与眷属。 令满其位。 第二曼荼罗门外。 右边画难陀龙王。 左边画拔难陀龙王。 于三曼荼罗门外。 右边画孙陀龙王。 优波孙陀龙王。 曼荼罗外。 画甘露瓶印。 如前作曼荼罗法已。 及供养已。 次应如法作三种事护摩。 为欲遣除毗那夜迦故。 应作阿毗遮噜事。 为自利益故。 应作补瑟征迦事。 为息诸灾难故。 应作扇底迦事。 应以当部成办诸事真言。 作阿毗遮噜迦事。 或用甘露瓶真言。 通三部用。 应用当部心明。 作补瑟征迦事。 应以当部母明。 作扇底迦事。 于曼荼罗所集圣者及以诸天。 各各以本真言而作三种护摩。 或以成办诸事真言。 而作其护摩处。 曼荼罗西面门南作之。 如护摩法。 酥等诸物。 以三事真言。 各供养百遍。 或加其数。 为欲加威诸真言故。 应作如是三种护摩。 次为三部诸真言等。 各供养七遍。 其三部主应加其数。 或但三部各供养百遍。 如不办者。 七遍三遍亦得满足。 所持真言主。 于台曼荼罗内部尊之下安置。 于曼荼罗外东面。 别安诃利帝母。 南面安置输利尼。 西面安置医迦热吒。 北面安置句吒啮利。 随彼所乐而奉献之。 如法供养诸真言已。 及护摩已前之安瓶。 随所为者。 诵彼真言。 而用加被。 于本尊前。 所安之瓶。 还用彼真言而加被之。 其台内瓶。 应用明王真言而作加被。 当门为军荼利所安置瓶。 亦须用彼真言加被。 于台曼荼罗东面两角。 所安置瓶。 东北角者。 以部心真言。 东南角者。 用部母真言。 西北角者。 用能办诸真言。 西南角者。 用一切真言。 如是加被此上瓶已。 及供养已。 次应右绕。 如前已说灌顶之法此亦如是。 安置吉祥。 所谓谷实药草花果香树枝叶花鬘及宝。 置于瓶内。 新帛缯彩。 用缠其颈。 诸灌顶法皆应如是。 即令同伴灌行者顶。 其同伴者。 皆须持诵如法清净。 或求阿阇梨。 与其灌顶。 为欲除遣诸作障故。 先用军荼利瓶而用灌顶。 第四应用所持真言而用灌顶。 其余二瓶随意而用。 如是毕已。 应以手黄涂香薰香芥子线钏衣服皆应受用。 如法灌顶了已。 复为息诸障故。 应作护摩。 了已便即发遣。 或于平净处所。 但一彩色作小曼荼罗。 极令方正。 其量二肘。 安置三部大印西面朔印。 如前安置净瓶。 如法灌顶。 即应离诸障难。 本尊欢喜。 不久速成此是秘密最胜悉地。 苏悉地羯啰经光显诸物品第三十二复次如法灌顶毕已。 应作护摩。 经三七日或一七日。 或经一月。 或随其成就相应。 或于本法所说。 每日三时。 用酥密及酪和以胡麻。 应作护摩。 或依本法或献乳粥。 或以酪饭。 所成就物。 每日三时。 以香熏之。 以香水洒。 以真言加被。 其眼观视其物。 以吉祥环。 安置于指。 撝按其物。 以牛黄水或白芥子。 洒散其上。 及于节日。 加诸供具。 奉献彼物。 若白月成者。 取十五日。 若黑月成者。 取十四日。 如斯光显其物。 皆用部母真言。 复重加诸香花鬘等物供养。 以香涂手。 安置茅环。 按所成物。 毕夜持诵。 于夜三时。 诵百八遍。 如斯光显成就之物。 从始至终。 皆应如是。 若具此法。 速得成就。 佛部光显真言曰。 唵帝誓帝若娑尾(二合)宁(上)悉悌娑(去)大也泮吒(二合)莲花部光显真言曰。 唵尔(去)比也(二合)尔(去)比也(二合)尔(去)钵也莽诃(去)室哩曳莎(去)诃(去)金刚部光显真言曰。 唵若嚩(二合)罗若嚩(引二合)罗也满度莎(去)诃(去)于三部法。 皆用赤羯啰微啰花。 以真言持诵。 散洒其物。 或用忙落底花。 或白芥子。 初首及末乃至中间。 皆应如是。 散沾其物。 或有境界及见异相。 亦如是散。 临欲成就亦如是散。 便成光显。 若欲成就酥等之物。 真言香水用洒其物。 便成光显。 以如是法而光显物。 纵不成者。 不应间断。 或作曼荼罗。 以为光显。 如前净地。 用五种色。 作曼荼罗。 其量四肘。 而开一门。 于内院东面。 先置轮印。 于东北角。 置钵印。 东南角。 置袈裟印。 次于北面。 置莲花印。 于西北角。 置难(上)拏棒印。 于东北角。 置军持瓶印。 次于南面。 置拔折罗印。 于东南角。 置[(薩-文+(立-一))/木]那棒印。 于西南角。 置羯攞赊瓶印。 次于西面。 置金刚钩金刚拳印。 于西南角。 置计利吉罗印。 于西北角。 置逊婆印。 复于东面轮。 右边置佛眼部母印。 次于北面莲花印。 右边置半拏啰嚩思宁部母印。 次于南面拔折罗印。 右边置忙莽计部母印。 次于曼荼罗门外。 如前所说。 置能摧诸难军荼利印。 依前供养。 复于北面。 置六臂印。 马头印。 多罗印。 战捺啰(二合)印。 及于当部所有眷属次第安置。 其形皆白。 复于东面。 置如来铄底印。 帝殊啰施印。 无能胜明王印。 无能胜妃印。 复于南面。 于当部内所有眷属次第安之。 然于西面。 随意安置三部诸印。 次于外院。 置俱尾啰等八方大神。 于其空处。 任置三部内成办诸事真言等主。 次于中台。 置所持部主印。 所成就物。 随于本法所说。 置于其中。 安其部主中台印上。 其物东边。 置真言本所持印。 其物西边。 安护摩炉。 次于西边。 持诵人坐。 各各以本真言。 依法召请。 如前所说。 次第供养。 供养毕已。 以三部母明。 次第护摩。 光显其物。 然后以本真言护摩。 而作光显。 于诸光显法中。 护摩为最。 凡初护摩。 先以部母明。 持诵香水洒净其物护摩既毕。 亦如是洒。 或用忙莽计心明。 或用四字明王真言。 通用三部。 护摩而作光显。 随其所用真言。 为护摩者。 初且诵其真言。 次诵求请之句。 复中间诵其真言。 复诵求请之句。 复亦诵其真言。 还安求请句。 如是真言之中。 三处上中下分。 安置求请之句。 最后安其泮吒莎(去)诃(去)字所谓阇嚩(二合放光)攞阇嚩(引二合)攞也(令放光)悉地(成)娑(去)驮也(令成)尔(去)[卑*也](威辉)尔(去)跛耶跛跢跛跢(去二合)南(诸威辉者)帝阇(润泽)帝阇也(令润泽)拔驮也(令增长)忙尾览摩(莫延迟)阿(去)尾赊(遍入)啰乞沙(二合护持)散尔(轻)甜(令瑞现前)俱(上)噜(日耳)泮吒莎(去)诃(去)以如是等求请之句。 光显其物。 前后中间。 种种重说亦无所妨。 护摩毕已。 次应持诵白羯啰尾啰花。 散其物上而作光显。 或持诵赤羯啰尾啰花。 或用白芥子。 或用酥摩那花而作光显。 先用涂香涂手。 以按其物。 次以诸花持诵而散。 次散白芥子。 次烧香熏之。 次后持诵香水而洒。 应知如是次第。 初中后夜三时。 以本尊主真言。 持诵香水真言而洒。 以诵本持真言。 而洒毕已。 如前护摩念诵。 乃至日出。 具此法者。 速得成就。 如是光显诸物及与己身。 决定速得成就。 其物纵少。 亦获大验。 具此法者。 其物增多。 及得清净。 是故应作光显之法。 此名一切成就秘密之法。 于诸节日。 应作如是光显之法。 余日随时而作光显。 念诵遍数满已。 欲作成就法时。 先应初夜具作光显之法。 然后成就。 苏悉地羯啰经卷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8册No. 0893a苏悉地羯罗经苏悉地羯啰经卷下大唐中天竺三藏输波迦罗译分别悉地时分品第三十三复次我今解释如说吉祥成就时节。 行者知已寻求悉地。 其时节者。 八月腊月正月二月及四月。 此等五月白十五日。 应作上成就。 其四月时。 必有雨难。 于二月时。 亦有风难。 于正月时。 有种种难。 但其腊月无诸难事。 于八月时。 应有雷雹霹雳之难。 如上所说之难皆成就相。 此五个月求但作成就亦当应作扇底迦事。 即此五月黑十五日。 应作中下二成就法。 亦当应作补瑟征迦事。 阿毗遮鲁迦二事。 于月蚀时。 成就最上之物。 于日蚀时。 通上中下成就之物。 或月十五日。 或七或一。 或十三日。 或用三日。 应作成就及一切事。 若作最上成就。 应取上宿曜时。 其中下法类此应知。 然诸宿中。 鬼宿为最。 若作猛利成就。 还依猛利宿曜时等。 或与三种事法相应。 其所成就亦依三事而作。 或如本法所说。 或依本尊指授。 然十正二月一日至十五日。 于其中间应作一切成就及事。 或取本尊指日。 或诸月中黑白十三日亦得成就。 七月八月是雨时后节。 应于此时作扇底迦法。 九月十月是冬初节。 应于此时作补瑟征迦法。 三月四月是春后节。 应于此时作阿毗遮噜迦法。 正月二月是春初节。 应于此时通一切事。 五月六月是雨初节。 要欲成者作下悉地。 如是春冬及雨后节。 亦应成就三种悉地。 此中九品分别。 随类分配。 于初夜分。 下成就时。 于中夜分。 中成就时。 于后夜分。 上成就时。 于初夜分。 是作扇底迦事时。 于中夜分。 是作阿毗遮噜迦事时。 于后夜分。 是作补瑟征迦事时。 于此三事。 九品分别。 随类相应。 知其时节。 于其时分所现之相。 辨上中下。 然于日月蚀时。 即当作法。 不观时分。 凡猛利成就及阿毗遮噜迦事。 日月蚀时最是相应。 凡起首成就。 三日二日一日断食。 上中下事。 类日应知。 苏悉地羯啰经圆备成就品第三十四复次当说本法阙少成就支身。 若恐身力不济。 勿须断食。 念诵遍数满已。 欲起成就。 更须念诵护摩。 花香赞叹种种供养。 观念本尊。 取白氎缕。 令童女合为绳。 如前作法。 系作七结。 诵明七百遍。 于晨朝时。 以系其腰。 便止失精。 明曰。 唵若(而也反)以俱忙束讫啰(二合)满驮宁(上)莎(去)诃(去)曀醯曀醯莽忙伽(去轻呼)宁(上)乞使(二合)钵啰(二合)忙尾舍苏(上)么啰(二合)帝莽若(而也反)囊莽比僧室(二合)底(丁以反)也(二合)微者[口*(肄-聿+余)]多(去)忙指嚂唵啰乞产(二合)俱噜俱[口*籠]拟(宜以反)尼(上)莎诃唵俱兰达哩满驮泮吒(二合)俱摩罗明。 佛部中用。 俱[口*籠]拟(宜以反)尼明。 莲花部用。 忙莽计明。 金刚部用。 初中后分间。 诵求请之句。 若于本法。 自无求请之句。 应取安之。 然此三明当部用之。 其持诵绳。 或每日系。 或作光显法时。 应系作曼荼罗时。 念诵之时。 于节日时。 皆须急系。 又除惛沈故。 应合眼药。 苏噜多安膳那。 涩砂蜜。 龙脑香。 荜茇。 婆罗门桂。 得[(薩-文+(立-一))/木]啰香。 自生石蜜。 各取等分。 捣筛为粖。 以马口沫。 相和细研。 复以此明持诵百遍。 成就之时。 数数洗面。 以药涂眼。 除去懈怠及以惛沈。 有诸难起。 遥皆悉见。 佛部明曰。 唵若嚩(二合)罗路者宁(上)莎诃莲花部明曰。 唵微路枳宁(上)莎(去)诃(去)金刚部明曰。 唵满度哩你异(二合)钵帝(二合)莎诃此三部明。 通一切用之。 若有持诵人。 今欲成就之时。 念诵若乏。 以白檀香和水。 用部心明持诵七遍而饮三掬。 欲成就时。 先以水洒身。 应取善相。 方可作成就。 其善相者。 谓商佉。 轮。 钩鱼。 右旋印。 白莲花幢。 莎悉底迦印。 满瓶。 万字印。 金刚杵。 花鬘。 或见端正妇人璎珞严身。 或见怀妊妇人。 或擎衣物。 或见欢喜童女。 或见净行婆罗门着新白衣。 或见乘车象马根药及果。 或见奇事。 或闻雷声。 或闻诵吠陀声。 或闻吹螺吹角诸音乐声。 或闻孔雀之声。 鹘鹧鹅鹦鹉等吉祥鸟声。 或闻善言慰喻之音。 谓起首安乐成就可意之言。 或见庆云闪电微风细雨。 或雨天花。 或有好香。 及见晕虹。 于此相中。 天所降者为上成就。 于空现者是中成就。 于地现者为下成就。 于此三相。 九品分别。 如上所现皆是吉祥。 反此见者即不成就。 见此相已。 深生欢喜。 以如是心。 方作成就。 苏悉地羯啰经请尊加被成就品第三十五复次说奉请成就之法。 如前所说。 时节星曜及瑞相等。 于作曼荼罗法中及成就法中。 广以陈说。 若不善相现时。 即以部母明。 护摩牛酥。 经一百遍。 然后作法。 亦得成就悉地。 前所分别曼荼罗地。 亦应依彼而作成就。 若上成就。 于山上作。 若中成就。 于池边作。 若下成就。 随处而作。 或与真言相应之处。 当就彼作。 不依此处。 成就稍迟。 于有舍利骨制底之中。 作一切内法真言。 皆得成就。 佛生处等八大制底。 成就之中最为胜上。 然于菩提道场。 无一切难。 能与成就相应。 魔王尚于彼处不能为难。 况余诸类。 是故一切真言决定成就。 凡是猛利成就。 于冢间作。 或于空室。 或于一神独居之庙。 或迥独树下。 或于河边。 当作成就。 若欲成就女药叉者。 于林间作。 若欲成就龙王法者。 于泉边作。 若欲成就富贵法者。 于屋上作。 若欲成就使者法时。 于诸人民集会之处作。 若欲成就入诸穴法。 于窟中作。 此是秘密分别成就之处。 拣择地定已。 先应断食。 如曼荼罗净地之法。 或如念诵室法。 应净其地。 处所清洁。 速得灵验。 先以成办诸事真言。 或用军茶利真言。 持诵白芥子等物。 散打其地。 辟除诸难。 以佉达罗木。 为橛四枚。 其量二指。 纤其一头。 如一股杵。 以紫檀香。 涂其橛上。 复以绯线缠之。 以跋折啰橛印。 作拳执之。 以此真言。 持诵一百遍。 钉于四角。 橛头少现。 作一白幡。 于曼荼罗东西。 悬长竹竿上。 以金刚墙真言。 持诵铁末百遍。 作三钴跋折啰。 皆相接围绕曼荼罗。 为金刚墙。 复以金刚钩栏真言。 持诵铁末百遍。 亦作三钴跋折啰。 各横置于竖跋折啰上。 绕曼荼罗。 为金刚钩栏。 外曼荼罗门。 以军荼利真言。 以跋折罗印。 而护其门。 第二重门。 以诃利帝母。 而护其门。 中台院门。 以无能胜。 而护其门。 此等护门三部通用。 或用其一通护三门。 此三圣者。 能摧诸难。 无有能坏。 此是秘密护成就物。 其台中心埋五宝等物。 若于人民集会之处。 作曼荼罗时。 其五宝等物。 不应埋之。 但置所成物下。 若于中庭及与室内。 或佛堂中。 作曼荼罗时。 亦复如是。 以上五处。 但持诵香水洒。 即便成净。 不假掘地。 若于本念诵室中作此法。 速得成就。 于诸室中。 必不合作成就法。 于坏室中。 亦不合作。 欲作曼荼罗时。 七日已前于黄昏时。 以敬仰心观念诸尊。 如对目前。 而奉请言。 于三部内。 一切诸尊及于本藏中。 诸尊与眷属等。 我已久时念诵护摩。 坚持戒行。 以此真心供养诸尊。 愿后七日降赴道场。 哀愍我故。 受此微供。 以大慈悲。 令我成就。 如是乃至满其七日。 依时启请。 然后作法。 又以阏伽花香饮食及赞叹等。 每日暮时。 别供一方护世诸神。 乃至三方皆应如是。 又以香涂手。 持诵其手。 以按其物而奉请之。 复以烧香熏物奉请。 又复断食。 取好时日。 略作曼荼罗。 用奉请物。 或但用一色。 作圆曼荼罗。 唯开一门。 中置八叶莲花。 其量二肘。 次余外院。 随意大小而作。 先于内院置三部主。 西面门北置摩醯首罗及妃。 佛右边置帝殊罗施。 左边置佛眼。 次观自在右边置摩诃室利。 左边置六臂。 次金刚右边置忙莽计。 左边置明王心。 西边门南置吉里吉利忿怒及金刚钩。 如上所说。 皆于内院安置。 次于外院置八方神。 及置能办诸事真言主等。 内外二院。 心所敬重真言主等乐。 皆应安置。 外门北边置军荼利。 门南置无能胜。 各以心真言而请供养。 于莲花上置成就物而供养之。 或于莲花上置满迦罗赊瓶。 于上置其成就之物。 或于莲花上置合子。 于中盛物。 或莲花置瓦器。 于中盛物。 其物或于花台中盛。 置莲花上。 加以手按。 持诵其物千遍。 或一百遍。 次复持诵花。 以掷物上。 次复以酥和安悉香。 而烧熏之。 次复香水微洒物上。 次复以部母明。 持诵其物。 于曼荼罗所有诸尊。 各以彼等真言。 持诵其物。 次复次牛酥护摩。 或用牛乳。 或以酥蜜胡麻。 和作护摩。 后以酪饭护摩。 于本法中所说诸物皆应护摩。 各取以曼荼罗内所有真言。 遍作护摩。 及各以真言持诵香水而洒其物。 如前所说光显物法。 此亦如是持诵。 自眼用看其物。 心诵真言。 如是作法。 其物即成奉请。 凡一切物作奉请法。 速得成就。 或于本法所有一切供养及祭祀法。 一一皆应具作此奉请法。 曼荼罗中。 亦通受持其物。 其物亦通光显其物。 于中若作成就。 诸作障者亦不得便。 亦通净物。 依灌顶法。 亦通灌顶其物。 亦通灌顶自身。 此是秘密能办诸事胜曼荼罗。 若作此法。 不久得成。 苏悉地羯啰经补阙少法品第三十六我今当说补阙少法。 从受持物已。 每日三时澡浴。 三时供养。 及作护摩。 手按其物。 三时换衣。 节日断食。 供养等法皆须增加。 三时礼拜忏悔随喜劝请发愿。 三时读经及作曼荼罗。 三时归依受戒。 三时护身。 如是作法。 定得成就。 或由放逸致有阙少。 即应以部母明持诵二十一遍。 便成满足。 若阙此法。 成就亦阙。 或若有阙。 更须念诵一十万遍。 复应作此曼荼罗。 补前阙少。 然后方作成就。 其曼荼罗。 方四角安四门。 如前所说。 分布界道。 东面置佛。 右边置佛毫。 左边置佛铄底。 右边置佛慈。 左边置佛眼。 右边置轮王佛顶。 左边置白伞佛顶。 右边置帝殊罗尸。 左边置最胜佛顶。 右边置超越佛顶。 左边置须菩提。 右边置阿难。 于西南角置钵。 于西北角置锡杖。 门外右边置诃利帝母。 左边置无能胜。 于曼荼罗外。 置能办诸事。 中央置轮。 于上置其所成就物。 或置本尊。 外院置八方神门。 两边置难陀及拔难陀龙王。 各以本真言请。 或以部心明都请。 依法供养。 然后护摩。 其诸尊等。 或置其印。 或置其座。 以本真言成净火已。 护摩酥密一百八遍。 又以酪饭。 及用胡麻。 各以本真言护摩百遍。 其事毕已。 复诵百遍。 此是秘密补愆过法。 所供养物。 皆须香美。 其所献食。 用呜那啰供。 及粆糖和酪。 作此法者。 诸尊皆得充滋欢喜得成就。 非但补阙。 亦应半月半月。 或于节日。 或复每日。 作此曼荼罗。 供养诸尊。 皆得充滋。 速与成就。 若不办时。 随力而作。 如前所说佛部曼荼罗法。 此莲花部法亦皆同彼。 唯改圆作。 其量随意。 东西置观自在。 右边置马头明王。 左边置毗首噜波。 右边置二目。 左边置四臂。 右边置六臂。 左边置十二臂。 右边置能满诸愿。 又右边置耶输末底。 左边置大吉祥。 右边置多罗。 左边置战捺啰(二合)近门右边置湿吠多。 左边置半拏啰嚩悉宁。 中央置莲花。 曼荼罗外。 置本部能办诸事。 此是莲花部补阙曼荼罗法。 如前所说佛部曼荼罗。 此金刚部亦复如是。 然须方作。 其量随意。 东面置执金刚。 右边置明王。 左边置忙莽计。 右边置军荼利忿怒。 左边置金刚钩。 右边置棒。 左边置大力。 右边置拳。 左边置逊婆。 右边置提防伽。 左边置钵那宁乞差(二合)跛。 右边置忿怒火。 右边近门置金刚可畏眼。 右边近门置金刚无能胜。 曼荼罗外。 置本部能办诸事。 诸余外院及供养法。 皆如前说。 此是金刚部补阙之法。 如是供养毕已。 求得好梦。 晨朝澡浴。 著白净衣。 以稻谷花及青俱蒌草香美白花。 供养所作曼荼罗地。 然后以牛粪遍涂扫。 却复作三簸多护摩。 右边置俱蒌草柴酥蜜胡麻及饭。 所有护摩之物。 皆置于右。 左边置阏伽器。 率酥杓。 及率诸物杓。 置于当前。 融酥次置杓前。 用成办诸事真言。 洒其物等。 请部主尊。 安置供养。 用本真言。 以阏伽请其本尊亦复安置。 自身前置酥。 酥前置火。 酥火中间置成就物。 最初自身。 次酥次物次火。 次本持尊及部主尊。 如前五种之物置次应知。 部主左边置帝阇宁明。 右边置成办诸事。 如前所说护摩法中次第安置。 先敷青俱蒌草。 置和酪饭。 散稻谷花。 献莎嚩(二合)悉底(二合)供。 以好美香供养。 然后依法作护摩事。 所成就物。 置于金器或银熟铜石商佉螺木啰弭迦土器等。 敷阿说他树叶。 于上置器。 或敷有乳树叶。 或阏伽树叶。 或芭蕉树叶。 或莲花叶。 或新净白氎。 随取敷之。 又叶五重。 先敷地上。 置成就物。 复以叶五重而覆其物。 或可是伞。 或种种衣。 或诸杂物。 次第应知所盛之器。 然后以不散乱心。 作三簸多法。 以心光明其物及散洒之。 手执杓。 缓其酥。 置其物上。 诵本真言。 至其莎(去)字。 即泻炉中。 呼其诃(去)字。 还触其物。 却至酥器。 如是来去三处。 触物不得断绝。 是名三簸多护摩法。 经一千遍或一百遍。 或观真言广略。 或复成就上下轻重。 乃至护摩二十一遍。 此名都说遍数之限。 三簸多时。 以枸遍沾其物。 令皆润腻。 初置物时。 先以水洒。 次按持诵。 次以眼看。 次献供养。 护摩毕已。 还须如是。 于成就曼荼罗。 所说三种成就之相。 作此法时。 若有相现。 即须禁之。 应知不久即得成就。 其物若大。 置于右边。 应右手执者。 置于左边。 而三簸多之。 若成有情之物。 作其形像。 杓触于头。 而作护摩。 若成自身。 以杓触顶而作护摩。 若为他故作三簸多者。 但称其名而作护摩。 其成就物复有三种差别。 一但称名。 二以物盖隔之。 三但露现眼所观见。 如是皆用其酥而作护摩。 若不获酥。 当用牛乳。 或酥和乳。 或用三甜。 或观成就差别。 应当用酪。 或如本所说而用护摩。 或以麻油护摩器仗。 若成吠多罗者。 应用坚木香心护摩。 或用苏合等诸余汁香。 或观其物差别及与成就差别。 当取诸类香物与法相应者。 而作护摩。 若或犬肉。 还用彼脂。 诸余肉类。 亦复如是。 其成就物。 或尽置于前。 以此所三簸多法说。 或如前说护摩之法。 当应广作三簸多法。 护摩其物。 如是作已速得成就。 三簸多已。 洗灌令净。 然后如法灌顶。 灌顶毕已。 供养护持。 置本尊前。 更加种种饮食。 供养本尊。 及当祭祀八方护世。 亦须如法供养护摩之地。 然后以诸澡豆及阿摩罗。 以自如法澡浴。 于其午时手按其物。 而加念诵。 又更别办其线。 依前如法持诵。 臂钏水灰白芥子水。 一一皆须如前持诵。 欲作成就之时。 如是护身之物。 先须持诵拟充后用。 如是念诵护身。 诸物成就之时。 有所用处。 皆即有验。 是故应须预先持诵备拟。 花等供养之物。 亦须加法持诵。 置于侧近。 次则依作曼荼罗。 如法供养而作成就。 用能办诸事真言。 持诵五色界道线。 缠四橛上。 以军荼利真言。 持诵瓶置外门前。 所缠之线两头。 俱系瓶项。 稍令宽纵。 每出入时。 思念军荼利。 举线而入。 其线若以军荼利真言持诵亦得。 或取本法真言持诵亦得。 如是所说辟除难法。 先净其处。 然后作法。 其时于外祭祀八方护世大神并诸眷属。 于其瓶上。 置跋折罗。 或置有果枝条。 其瓶及线。 或当部明王持诵。 或用部心或用部母持诵。 以护其处。 或于当部所有契印。 各于本方而安置之。 以辟诸难。 其橛以金刚栓真言持诵百遍。 其栓上一头。 作三钴杵形或一钴形。 如是作已。 于净室外四角钉之。 若作曼荼罗。 于界道角钉之。 此名金刚栓法。 能办诸事。 其曼荼罗。 或用干粖彩色。 或用种种香粖。 或以湿色。 用牛毛笔画。 于诸角外。 画三钴杵。 其诸界道。 遍作三钴杵形。 还用金刚墙真言持诵。 复于其界杵形之中。 更复横置一杵。 遍应如是。 则名金刚钩栏。 还用金刚钩栏真言持诵。 如是作已无有能坏。 是故于中作成就法。 于诸门中及门外。 由各置跋折罗。 其成就法。 或于净室中作。 或于露地作曼荼罗。 其量五肘。 或七或八。 观其所成就事。 随事大小而作。 于诸门中置跋折罗。 于诸角上置瓶。 于外门前置能办诸事瓶。 于内东面置法轮印。 右边置佛眼。 左边置佛毫。 右置牙印。 左置铄底印。 右置五种佛顶。 次第左右安置。 于佛部中。 所有诸尊随意次第左右安置。 最后两边置阿难及须菩提。 次下近门置无能胜。 次于外院东面置悉达多明王。 北面置大势至尊。 南面置妙吉祥尊。 西面置军热啰尊。 东面右置梵天及与色界诸天。 左置因陀罗上至他化自在乃至地居天神。 于东南方置火神与诸仙人以为眷属。 于南方置焰摩王与毗舍遮。 布单那。 诸魔怛罗。 而为眷属。 于西南方置泥唎帝神与诸罗刹。 而为眷属。 于西面门南置嚩噜拏神与诸龙众。 而为眷属。 门北置地神与诸阿修罗而为眷属。 于西北方置风神与诸伽路拏而为眷属。 于北方置多闻天王与诸药叉而为眷属。 于东北方置伊舍那神与诸鸠盘荼而为眷属。 复于东面一所之处置日天子及与曜等。 复于西面一所之处置月天子与宿围绕。 于西门曲两边置难陀拔难陀龙王。 于佛部中所有使者等类真言及明。 于其外院四面随意安置。 然后依法启请。 次第供养护摩念诵。 于最中央置其本尊或成就物。 如于曼荼罗法所说护身等事。 此亦如是次第应行。 此是佛部成诸物曼荼罗。 一切诸难无能得便。 于中作法速得成就。 一切诸尊增加卫护。 如前以五彩色作曼荼罗。 唯改圆作方。 于其内院东面处中置莲花印。 右置七多罗明。 左置七吉祥明。 次左右置六大明王。 右置半拏嚩悉宁。 左置耶输末底。 近门两边置一髻明妃及马头明王。 于外门前置能办诸事瓶。 于门及角置拔折罗。 中置莲花。 于其外院置其梵天及因陀罗摩醯首罗等净居诸天。 及无垢行菩萨。 光鬘菩萨。 庄严菩萨。 无边龙王。 逊陀及优波逊陀龙王。 及商佉持明仙王。 与诸持明仙俱。 如前诸方护世。 于此部中所有使者诸类真言及明。 随意安置。 如前所说安置次第。 此亦如是。 一切诸难无能得便。 应当此中作成就法。 如前方作。 如所界道。 于内院东面置苏悉地羯啰。 右置天尸金刚明妃。 左置金刚拳明妃。 右置逊婆明王。 左置计利枳里明王。 右置拔折啰尊。 左置拔折啰但吒。 右置金刚亩特伽罗锤。 左置金刚商羯罗。 右置金刚钩明妃。 左置忙莽计明妃。 于其外院东边置胜慧使者。 金刚慧使者。 摩醯首罗及妃。 多闻天王及诸药叉。 于其门前置办诸事瓶。 于金刚部中所有使者真言及明部多。 毗舍遮。 乾闼婆。 摩睺罗伽。 及持明仙八方护世。 各于外院次第安置。 然后启请。 如法供养。 护摩念诵。 起首成就。 其所启请诸尊。 应用明王真言。 或用部母明。 请于曼荼罗所有诸尊。 各为置瓶。 如前曼荼罗所有诸法。 各为置瓶。 如前曼荼罗所有诸法。 此成就法亦皆如是。 若于此等曼荼罗中作成就者。 纵不具足护身之法。 亦得悉地。 为彼诸尊自有其誓。 若请我等赴曼荼罗者。 以虔诚心如法供养。 我等当与彼所求愿。 是故于此应知无难必为加护。 若用部心真言及以部母。 或用明妃能办诸事真言。 并及内护身真言。 而用启请。 护身诸界速得成就。 此是三部秘密之法。 复次更说通三部秘密曼荼罗。 如法界道置跋折啰。 中央置本部主印。 其前置本真言主。 或如前置羯罗尸瓶。 其物盛于器等之中。 置其瓶上。 内院东面置如来印。 北面置观自在印。 南面置金刚印。 西面右边置噜达罗。 左边置多闻天王。 如前所说明王曼荼罗。 此亦如是次第安置。 右边置部母明。 左置办事明。 莲花金刚二部左右亦尔西面右置嘺(宜乔反)唎。 左置落乞涩弥。 东面两角置钵及支伐罗。 北面两角置但拏棒及军持瓶。 南面两角置跋折啰及母特伽罗。 西面两角置输罗及宝瓶。 于外门前别立置处所。 置无能胜。 东面门前置诃利帝母。 南面门前置句吒祇唎迦。 北面门前置翳迦契吒。 于其外院。 随意遍置诸印。 如法启请供养。 此是秘密都曼荼罗。 于中所作成就诸物皆得悉地。 顶行于此尚不得便。 何况诸余毗那夜迦。 以诸羔香花灯种种饮食。 持诵光显然供养。 如于念诵。 及于曼荼罗所说供养法。 此亦如是应作。 若于净室中作。 亦复如是。 其曼荼罗主种种供养。 应加四倍。 此是秘密之法。 供养毕已。 次应于外如法祭祀以酥燃灯。 其炷鲜净。 供养本尊一一之物。 皆须奉献阏伽。 若如是作法。 速得有验。 以明王真言。 持诵白芥子。 或用能办诸事真言。 或用先持有功真言持诵。 近置成就物边。 用辟诸难。 便即退散。 又用本部主印置于左边。 或但持诵大刀置于左边。 于其八方所各置丈夫。 初于东方。 其人作帝释装束。 手执跋折啰。 形色一如帝释。 于南方其人作焰摩装束。 手执但拏棒。 于西方其人作龙王装束。 手执罥索。 于北方其人作毗沙门装束。 手执迦陀棒。 于东北方。 其人作伊舍那装束。 手执三钴叉。 于东南方。 其人作火神装束。 状如仙人。 手执军持及数珠。 于西南方。 其人作罗刹王装束。 手执横刀。 于西北方。 其人作风神装束。 手执幢旗。 帝释白色。 焰摩黑色。 龙王红色。 毗沙门金色。 伊舍那白色带黄。 火神火色。 罗刹王浅黑云色。 风神青色。 其所著衣皆亦如是。 其人皆须受戒。 极令清净。 有大胆勇。 善作护身之法。 形色端正。 盛年肥壮。 所执器仗皆须持诵。 于颈两肩交络花鬘。 备白芥子。 善如难相。 若有难至。 即散白芥子而用打之。 或掷花鬘。 或若其难众多现大怖畏。 当以所执器仗而遥拟之。 彼若相逼。 以器仗击散白芥子。 及掷花鬘。 以器仗拟。 及击时不得移动本处。 若移本处。 当得便。 是故应须不动本处。 于本藏中。 所有护身之印难摧伏者。 持诵供养置己身边。 若有极大猛害难来。 应自用彼诸印以掷打之。 或比来持诵有功真言。 诵白芥子散击难者。 必若不止。 即应出外。 以好饮食加以丰多。 如法祭祀彼诸难众。 一切护法总有九种。 谓辟除诸难结地界。 结虚空界。 结曼荼罗界。 结方所。 结金刚墙。 结金刚钩栏。 护物。 护身。 以除诸难。 作成就时。 如斯等法皆须忆念。 或若不办前护方人。 应当置其当方器仗。 此亦不办。 于诸方所置那逻遮器仗。 或张弓擩箭置诸方所。 或与助成就人。 明解藏法。 有智方便。 持诵有功。 戒行清洁。 立在门中。 助办诸事。 辟除诸难。 乃至内院外院。 彼皆应助。 所有一切诸事。 至于暮间皆须办足。 日才没已。 即起首成就。 中间困时。 出曼荼罗外。 含水漱口。 以军荼利真言用持诵水而饮三掬。 或以本尊心真言。 持诵少许苏而用饮之。 所有疲极当得除愈。 复以蜜和荜茇用佛部母明持诵。 以涂其眼。 惛沈难起。 即便除愈。 先以诚心面向东立。 观察诸尊。 归命启请。 于三种吉祥瑞应。 于中随得好相。 以欢喜心而作成就。 随见先瑞成就亦尔。 是故行者应观先瑞。 先当须臾观察苏悉地羯啰明王。 次则右绕办诸事瓶。 入曼荼罗时。 随所逢瓶。 皆右绕过。 到已顶礼诸尊。 及以遍观。 各各以本真言而奉阏伽。 或以部心真言奉献。 所请诸真言主。 当以明王真言请召。 所请明王。 当以明妃请召。 请已各示本印。 及诵本真言明等。 或但都示一印诵其真言及明。 若如是作。 速得悉地。 其成就物。 有置阏伽器中。 或置瓶上。 或掬合手内。 或但心念。 或置嚩啰(二合)弭迦器。 或置叶上。 迫置于内本尊之前。 所成诸器。 皆以牛黄涂之。 次用白芥子作护。 次持诵摩辣底花。 供养其物。 牛黄涂故。 便成禁住。 用其芥子便成作护。 以花供养。 便成光显。 此三种法。 次第应作不得废阙。 于本尊前置成就物。 于中不得余物间隔。 成就之物。 用两种法为作护。 一谓手印。 二白芥子。 令成就物速有验故。 数献阏伽。 花香等具及酪。 数应供养。 其助成就之人。 护其物故。 常在其处。 如是安置供养物已。 然后以手按之。 或以眼观。 以其不散心。 徐徐持诵。 中间数数光显其物。 如是相续。 竟夜持诵。 勿令间断。 其夜三时。 以阏伽等次第供养。 若须出外漱口。 令助人替坐物前。 续次念诵。 其持诵人有所废念。 其所助人皆须补阙。 持诵之时。 若大难至。 助成之人应拒其难。 如不能禁。 行者应自散白芥子。 以辟其难。 助成之人持诵其物。 于时东方有是难现。 谓大雨电。 应知帝释之难。 于东南方有是难现。 谓火色大人。 或如昼日。 应知即是火天之难。 于其南方有是难现。 谓死尸形甚可怖畏。 高声叫唤。 手执大刀。 皆悉劓鼻。 手执髑髅。 盛人血领。 头上火燃。 应知即是焰摩之难。 于西南方有是难现。 谓雨其屎。 屎秽曼荼罗。 及种种形甚可怖畏。 应知即是泥利羝难。 于其西方有是难现。 谓雨雷电霹雳雹等。 应知即是龙王之难。 于西北方有是难现。 谓有大黑风起。 应知即是风神之难。 于其北方有是难现。 谓大药叉及女药叉恼乱行者。 应知即是多闻天王难。 于东北方有是难现。 为象头猪头狗头异形各持大山。 应知即是伊舍那难。 于其上方有诸天现具大威德。 应知即是上方天难。 下方之难。 地动及裂。 应知即是阿修罗难。 作上成就。 方现斯难。 如是等难于中夜现。 凡上成就难相还大。 中及下成准此应知。 于夜三时。 是其上中下相。 与时应即是成就。 时不相应即非成就。 其三种相。 谓暖气烟光。 如是三相应次第现。 若上成就即具三相。 若中成就具前二相。 若下成就唯现初相。 或若持诵虔诚。 于初夜时。 三相次第现者。 即以部母明。 禁住其光。 或以明王心。 禁住其相。 及以持诵牛黄涂洒。 或以手按。 或酥洒。 或以散花。 或白芥子。 或但洒水禁住其相。 便即受用亦果其愿。 或若初夜。 即成便作禁住念诵。 至其本时。 方可受用。 其中成就准此应知。 于其初夜。 下悉地成。 于其中夜。 获中成就。 明相动时获上成就。 其中成就中夜成就者。 如法禁已。 纵至明晓。 受用亦得。 其下成就准此应知。 各于本时其成者。 若不受用亦不为吉。 其物纵成不即用。 又不禁住。 至其平晓亦不受用。 其物犹若萎花。 亦如秽食。 无所堪用。 以念诵故。 请启真言入其物中。 时既过已。 其验亦失。 又成就物虽初相现。 然不成就。 当时若禁其相。 已后还作光显等法。 及诸节日。 供养灌顶。 便作成就。 经于三年。 若不成者。 当知此物不可得成。 上成就法限至三年。 若中成就至第六月。 若下成就不限其时。 祯成就法亦复如是。 苏悉地羯啰经被偷成物却征法品第三十七我今当说被偷之物却征之法。 其物成已。 或作成就之时。 其物被偷。 偷物之时。 或见其形。 或但失物。 不见偷者。 于时不择日宿。 亦不断食。 发起瞋怒。 现前速应作此曼荼罗法。 用烧尸灰三角而作。 唯开西门。 于外门前置其本尊。 内院东角置苏悉地羯啰明王。 右置金刚忿。 左置大怒。 右置金刚拳。 左置金刚钩。 右置金刚计利吉罗。 左置毗摩。 右置热吒。 左置宾[(薩-文+(立-一))/木]罗。 右置阿设宁。 左置商羯罗。 右置微若耶。 门右置迦(引)利。 门左置难地目佉。 左置金刚军。 右置苏摩呼。 及置诸余大忿怒等。 为成就故。 次第安置如法启请。 以赤色花及赤食等。 次第供养。 如前所说阿毗遮噜迦法。 于此应作。 门外所置本尊。 应以美妙花等。 如法供养。 于其外院。 置八方神。 及置本部诸余使者等尊。 亦须如是供养。 于其中央作护摩法。 其炉三角一一如前。 以七枚纤却地罗。 以己身血涂而用护摩。 或用苦练木。 或用烧尸残柴。 而用护摩。 火着已后。 以烧尸灰和己身血。 而用护摩。 及以毒药。 己身之血。 芥子油。 及赤芥子。 四种相和而用护摩。 复取四种物。 作偷物者形。 而坐其上。 以左手片片割折而取护摩。 若其能伏瞋者。 及门法者。 应作此法。 其偷物者。 慞惶恐怖。 赍持亲付行者。 便应施彼无畏。 于时与彼作扇底迦法。 若不作者。 彼便命终。 或所将物。 更复加添。 密置尊前。 又成就物盗将日久。 若欲追取。 即应作此通三部。 成办诸事曼荼罗。 四方而作。 中央安置苏悉地羯啰明王印。 内院南面置金刚忿怒。 大忿。 忙莽鸡。 金刚钩食。 金刚拳。 金刚火。 金刚母特伽罗。 金刚怖畏。 金刚商羯啰。 锁计利吉罗。 慧金刚无能胜。 及置诸大忿怒。 及诸使者。 诸大威德真言主等。 于其南面。 次第安置。 内院北面。 置能满诸愿。 观自在。 马头明王。 多面多手。 能现多形。 耶输末底。 大吉祥。 落乞涩(二合)弭。 湿吠多。 半拏啰嚩悉宁(去)多啰。 战捺啰。 末啰。 所有真言及明诸使者等。 各各次第如法安置。 内院东面。 置金轮佛顶等诸余佛顶。 佛毫佛眼。 佛铄底。 佛牙佛慈。 及无能胜等自余明主。 及能办事诸真言等诸余真言。 及诸使者。 于其东面。 各各次第如法安置。 近门两边。 及门外者。 亦复如前依法安置。 于其外院。 八方神。 西门南边置梵天王及与眷属。 西门北边。 置摩醯首罗。 及妃言那钵底等诸眷属俱。 及七忙怛啰母。 及八龙王并诸眷属。 阿修罗王与诸眷属。 归依佛者。 大威德神于其外院。 各各如法次第安置。 至诚启请次第供养。 于外西面。 置护摩炉以蜡作其盗物者形。 置簸箕中。 依阿毗遮噜法。 启请祭祀。 供养护摩。 次以刀割其形而作护摩。 或依本部所说阿毗遮噜法。 依彼而作。 或本尊自盗及不与成。 亦如是作。 从黑月五日至十四日来。 中间作法说为胜达。 其形复以杖鞭。 及以火炙。 种种猛法打棒以末但那剌。 依金刚橛法。 用刺身分。 以黑芥子油和盐。 遍涂其身。 随意苦楚而致害之。 复以盖尸之衣。 而覆其形。 以赤线缠。 献赤色花。 持诵自眼。 努目视之。 于真言中。 置诃责句。 每日打之。 若将物来。 即当休止。 中夜应作是猛利法。 用俱征那木。 涂黑芥油。 而作护摩。 又以毒药。 及己身血。 芥油盐及黑芥子。 揔与相和。 称盗物者名而作护摩。 经八百遍。 或但用己身血和盐。 而和护摩。 如是苦治。 若不还物。 即应更作至死猛法。 于阿毗遮噜法中所说杀法。 遍作其法。 于真言置其杀句。 若将物来。 即止其法。 从乞欢喜。 彼若已用其物将余物替。 亦止其事。 或已用其物。 复无物替。 但来悔谢。 亦止其事。 施彼欢喜。 彼或损失。 及分与他。 随残所有持来还者。 亦止其事。 施彼欢喜。 应当以金刚征那啰真言而作护摩。 或用大怒。 或用不净忿怒而作护摩。 或于当部所说。 却追失物真言而作护摩。 然此三种真言。 通三部用。 真言曰。 囊(上)谟啰怛囊(上二合)怛啰(二合)夜也囊(上)莽室战拏嚩日啰(二合)簸儜(上)曳莽贺药乞沙(二合)细那囊钵多(上)曳唵贺罗贺罗嚩日啰(二合)莽他莽他(上)嚩日啰(二合)度囊度囊(上)嚩日啰(二合)贺曩贺曩嚩日啰(二合)钵者钵者嚩日啰(二合)捺罗捺罗嚩日啰(二合)那啰野那啰也嚩日啰(二合)那啰野尾那啰也嚩日啰(二合)瞋(去)那瞋(去)那嚩日啰(二合)频(去)那频(去)那嚩日啰(二合)泮吒(二合)得其物已。 或得替已。 即护其物。 兼及护身。 当于节日。 次第而作光显等法。 其中成就物及下成就。 一分应奉世尊。 一分应奉于阿阇梨。 出曼荼罗外。 取其一分奉先成就者。 一分当与同伴等人。 取第五分而自受用。 或作两分。 一分自用。 一分奉四处。 诸有未物法皆如是。 先以阏伽奉献尊等。 后取本分。 其先成就者分。 以阏伽供养。 陪其价直。 自取受用。 其价直者。 供养是也。 其阿阇梨若不在时。 其分还酬价直。 而自受用。 其愧直者心生惭愧。 即是价直之曼荼罗外。 奉先成就者时。 应作是言。 诸先成者。 受取本分。 手执阏伽。 第二第三。 应如是唱。 若无取者。 即当持与同伴之人。 勿怀疑虑。 彼等以虔诚心故。 以供养故。 坚持戒故。 侍行人故。 即是先成之人。 是故其分彼等应受三唱之。 时彼同伴者应如是报。 我等即是先成就者。 行人自分其物与同伴等。 其物若少不可分者。 即安善那。 及牛黄等不可分也。 应当以心作其分量。 而自受用。 有如是物唯一人用不可分者。 轮刀等是。 随于本法所说成就。 应如是作。 其像等亦不可分。 于本法中。 成就之物其量纵少。 任加本量。 而作成就。 与伴同等。 或依先成之人物量。 而作成就。 纵减其半。 亦得成就。 或于本法所说分量。 皆须依行。 行人分物与同伴时。 应处分言。 汝等随我种种驱使。 彼然诺已。 后当与之。 或若一身成就。 利益余人。 依此藏教或余法中。 并皆通许。 分与同伴等时。 随其功劳。 节限分物。 不应偏傥。 物成就已。 先应供养本尊。 深生惭愧。 殷勤再请。 然后可分。 一切诸部法皆如是。 中下成就准此应知。 深生惭愧。 恭敬供养。 及施财物。 所得进止。 依其处分。 以如是事。 酬还物价。 物成就已。 先献阏伽。 如法分与。 诵本真言。 及作手印。 以心观念本尊。 及诵明王妃真言。 乃至观念。 然后受用其物。 随意升空。 至众仙所。 彼无能坏及以轻蔑。 纵有怨敌。 亦无能损。 彼成就者。 常念本尊。 不应废忘。 其成就物。 常须心念。 或以眼视。 为持诵明王真言故。 诸仙恭敬。 持妃明故。 无诸怖畏。 作三摩耶印。 及作部印。 及眼视物。 皆不应废。 与仙相见。 应先起敬。 而问讯言。 善来安乐复从何至。 彼若所问。 善言而答。 游行空时。 不应于神庙上过。 及独一树。 并四衢道。 诸仙居处。 及以城郭祭祀之坛。 婆罗门集会处。 假使邪法仙众所居之处。 不应过。 增上慢故。 经彼等过。 必当堕落。 为放逸故而堕落者。 即应持诵明王真言。 及以思惟。 若已堕落。 及欲堕时。 便得本位虚空。 虽无形色。 天眼见道。 譬如成者起心即至。 如亦在定不动而至。 是故游彼先成就路。 以福力故。 自然衣服随意宫殿。 用花林园观种种诸鸟。 天女游献歌舞妓乐。 种种欲乐。 炽然光明。 如意劫树能满诸愿。 为居止故。 宝石为座。 下流渠水。 耎草布地。 种种璎珞及严身具并娱乐。 诸吉祥树有甘露果。 乃至随所意乐忆念之处。 皆现其前。 纵如是已。 常须护身。 不应废忘。 应住清净园林及诸山顶。 并海洲岛江河滩渚。 以游戏故。 应住其处。 于彼便有如前胜境。 或与先成仙众共住。 又如前所说具足而作悉地之法。 其物不成者。 如法禁住。 护持藏弃。 如前更作先念诵法。 乃至还作成就之法。 如是作已。 若不成者。 重加精进。 又更念诵。 作成就法。 如是经满七遍。 犹不成者。 当作此法。 决定成就。 所谓乞食精勤念诵。 发大恭敬。 巡八圣迹。 礼拜行道。 或复转读大般若经。 经七遍或一百。 或持胜物奉施僧伽。 或于入海河边。 或于海岛。 应作一肘窣睹波数满一百。 于一一窣睹波前。 如法念诵。 满一千遍。 最后第一百塔若放光者。 当知作法决定成就。 后作一千窣睹波。 于一一前念诵千遍。 假使无间罪。 其数满已。 不须作法自然成就。 又一切真言念诵一俱胝。 决定成就。 若作时念诵者。 经十二年。 纵有重罪。 亦皆成就。 假使法不具足。 皆得成就。 又念遍数。 及时满已。 即当应作增益护摩。 或复作此成办诸事曼荼罗。 于中而作四种护摩。 或于山顶。 或于牛群先所住处。 或恒河渚。 平治其地。 作曼荼罗量百八肘。 置一百八瓶。 于其四门。 立柱为门。 各于门前。 建立宝台。 种种装严。 以名花枝条作鬘。 系其门柱。 及角幢上。 遍绕其处以酥燃灯。 满一百八。 布曼荼罗。 及一百八香炉烧诸名香。 亦置其处。 内院一面其量七肘。 外院一面三肘余是中央。 所有启请及供养等。 皆悉如前准护摩法。 次当别说。 于中以本真言。 置羯攞舍瓶。 其瓶四面。 作护摩法。 于其内院东面。 遍置佛部诸尊。 其北面。 遍置莲花部中诸尊。 于其南面。 遍置金刚部中诸尊。 于西面。 置噜达啰神。 及多闻天王。 各并眷属。 如前所说。 使者等尊。 内院若不容受。 当置外院。 其护方神与诸眷属。 各置本位方。 其三部主及噜达罗多闻天王。 先置本处。 次复各置明王明妃办事真言主等。 并诸使者。 次第安置。 于外门前。 置军荼利尊。 及置无能胜尊。 如是依法作曼荼罗成已。 用本部心而作启请。 次第供养。 即于四方而作念诵。 然后其瓶四面所置之炉。 各依彼部中。 作护摩法。 是名增益诸尊护摩。 其供养食。 用乌那罗献。 作此已。 一切诸尊便成增益。 如是念诵作护摩已。 更以部母真言而护摩酥。 次以本尊真言。 乳粥酥和而作护摩。 更以部母真言。 胡麻和三甜而作护摩。 又以部母真言。 用酥护摩。 作此法已。 一切尊即便充足。 及成增益圆满具足。 悉皆欢喜。 速与成就。 若作此曼荼罗。 乃至七度。 决定成就。 如前念诵。 及巡塔乃至七遍。 作此曼荼罗。 若不成者。 即以阿毗遮噜迦法。 苦治本尊。 以蜡作其形像。 取其真言而念诵之。 先诵部母及明王真言。 中间置本尊真言。 以阿毗遮噜迦法护摩。 用芥子油涂其形像。 便着壮热。 若伏他者。 遍身皆痛。 以瞋鞭打。 及以花打。 用前二真言。 以其瞋心而作供养。 譬如治罚鬼魅。 治罚本尊法亦如是。 如斯之法。 依教而作。 不得自专。 辄其尊即来现前。 与其成就。 满本愿已。 止其前事。 作扇底迦法。 或以毒药己身血。 胡麻油盐赤芥子。 总相和。 竟夜护摩。 本尊于时慞惶唱言。 止止莫莫与成就。 如是作法经三日已。 亦复不来与成就者。 又加勇猛。 以无畏心。 便割己肉护摩三遍。 本尊即来乞彼欢喜。 心所求愿即与成就。 若有阙过。 一一而说。 假使犯五无间。 经于九夜。 割肉护摩。 决定而来与其成就。 此是与真言。 斗争之法。 以无畏心。 如法护身。 方可而作。 必不空过。 得成就已。 即应当速作扇底迦法。 若说愆过。 即须补阙。 于诸成就事中。 此曼荼罗为最。 于中作三种事。 得三种果。 于中应作一切诸事。 及以护摩。 治罚本尊如治鬼魅。 每时供养皆用新物。 护摩之物亦复如是。 此法不应放逸。 澡浴清净。 如法护身。 不应轻慢。 明解藏教。 方以此法治罚本尊。 若违此者。 即使自损。 苏悉地羯啰经卷下右经国本同宋。 丹本独异。 捡无所据。 不敢去取。 而双存之。 以待贤哲。 此则丹本也。 发布时间:2025-07-30 08:06:0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