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苏婆呼童子请问经 内容: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必无垢秽。 以尘坌故令水浑浊。 性本元净。 以客尘烦恼浑心令浊。 真性不现。 若欲令不乱浊者。 当取数珠。 念诵人守心一境。 数珠有多种。 谓活儿子莲华子阿嚧陀啰阿叉子水精赤铜锡木槵琉璃金银镔铁商佉。 任取一色以为数珠。 虔心执持数珠。 已念诵或用右手或左手。 应念真言。 专心诵持勿令错乱。 系心于本尊。 或思真言并手印等。 由如入定心勿散乱。 调伏诸根端坐尊前。 观想成已。 微动两唇念持真言。 人心逸荡由如风电猕猴掷树海波潮浪。 谄曲自在耽着诸境。 是故应须摄心不动。 持诵真言。 若心疲倦惛沉眠睡。 心闷迷错者。 应起经行。 或观四方。 或水洒面令得醒悟。 或经行之次无故忆本师僧。 或忆旧亡父母。 或忆同学。 或想淫心即动不定。 念诵之人即责身心。 是身无主。 由业流转一切诸趣。 无所依止。 舍此身后复受余形。 善恶业因由斯不绝。 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怨憎会苦五盛阴苦。 随所至方终不得免。 蚊虻蚤虱蛇蝎辟宫。 寒热饥渴。 如是等苦处处皆有。 诸天共同无逃避路。 心欲退转拟向余方者。 以斯观门将为对治。 若贪恚盛者。 修白骨观及膀胀烂坏诸不净观。 若瞋火盛作慈悲观。 若无明盛作缘生观。 有时怨家翻为善友。 有时亲友翻为怨家。 以平等心。 若欲往者。 平等复变以为怨家。 观此亲友皆不定相。 智者不应妄起恋者。 中间心欲往亲友时。 以斯法门应须对治。 欲念诵时及行住卧。 毕不得与外道婆罗门刹利毗舍首陀。 并黄门童男童女处女寡妇等共相谈论。 法事毕已。 若欲语时。 然后共伴侣谈论善法。 若余杂语者。 皆是魔之得便。 非是正论。 若唾时当须远弃。 弃已便应澡豆漱其口。 若大小便易并须澡浴。 所献香花然灯供养。 礼拜佛。 日夜六时赞叹三宝。 常生谦下。 一切众生兴发悲意。 作救苦之心。 如上精勤念诵所修功德。 皆应回向无上菩提。 譬如众流归趣大海。 入彼海已便为一味。 回向菩提亦复如是。 一切功德合集共成佛果。 譬如有人耕田种稻。 唯求子实不望藁干。 子实成熟收获子已。 藁干不求而自然得。 行者欲获菩提种子功德。 不为世乐求无上菩提以喻其实。 诸余世乐。 况喻草干不求自获。 世乐者。 天上人中或二十八天王。 或人间作转轮王王四天下。 若复有人。 为求小利请诈往彼。 不应为前人一切退本愿。 彼前人。 宣如是语而答于彼。 待我获果长寿之身。 及获种种诸余资具。 以无厌心。 当利众生。 满足所求种种愿已。 然后往彼。 不须珍重请我往彼。 以我薄福而说谄辞。 求他供养以为活命。 违背真言密教。 而受邪命。 佛无此教我终不顺。 复次苏婆呼童子。 凡持真言者。 当须远离世间八法以善。 翻称恶名。 及以苦乐得利失利毁谤赞誉。 此世八法。 能生一切不善法故。 譬如大海不宿死尸。 乃至刹那终不住海。 念诵人若起不善思惟。 速应远离。 乃至一念勿使在心。 譬如室内然灯烛者。 只为防风。 以无风故灯焰转明。 持诵真言。 复加勤苦勇猛精进。 令善法增长亦复如是。 复次苏婆呼童子。 持诵之者。 于四威仪常须作意。 勿使身心调戏躁动。 失其志节。 不得拍手音乐歌舞婚礼博戏及往观看。 亦不毁谤在家。 及行谄曲言辞。 说人长短。 非时睡眠无义谈话。 寻学文章及诸邪法。 瞋恚忿恨悭贪憍慢。 放逸懈怠皆须远离。 亦不饮酒及以食肉。 葱蒜韭韭胡麻萝卜。 并步底那(此云驴驹蹄)。 胡麻油等并不应食。 亦不吃一切残食。 祭祀鬼神食。 并供养食。 如上残食。 皆不应食。 若食此等食者不名持真言人。 念诵无验。 复次苏婆呼童子。 以勤念诵昼夜不间。 呼召发遣皆须如法。 若欲念诵时。 敷以茅草于上坐卧。 欲睡之时。 先作慈悲喜舍之观。 并于三宝及舍利塔。 深心恭敬以求灭罪。 若不作如是观行卧者。 不名念诵人。 如卧死尸。 复次苏婆呼童子。 念诵人常服三白食。 或菜根果乳酪及酥。 大麦面饼油滓酪浆。 相和食之。 种种糜粥亦尔。 若欲成就者。 麻滓和酪浆食之。 依法作必得证验。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分别金刚杵及药证验分品第四复次苏婆呼童子。 为汝及为未来善男子。 发心念诵秘密真言门者。 说持跋折啰。 汝当谛听闻已。 广为人说。 欲作跋折啰者。 量长八指。 或长十指。 或长十二指。 或长十六指。 其量最极长者二十指若欲成就大贵自在。 及求持明悉地者即用金。 作跋折啰。 若求富贵。 纯用银。 作跋折啰。 若欲求海龙王者。 以熟铜作跋折啰。 若欲入修罗宫者。 用妙砂石作跋折啰。 若欲通成一切者。 以金银铜和。 作跋折啰。 若欲成就摧药叉众者。 以铁作跋折啰。 若欲得无病及求钱财者。 以失利般尼木。 或毗噜婆木。 而作跋折啰。 若欲疗一切病鬼魅所著者。 佉他啰木。 作跋折啰。 若欲成就药叉女母姊妹法者。 用摩度迦木作跋折啰。 若欲求灭罪法者。 用阿说他木。 作跋折啰。 若欲摧伏怨敌法者。 用害人木。 作跋折啰。 若欲降伏极恶怨敌之者。 用人骨。 作跋折啰。 若欲成就幻化法者。 用水精作跋折啰。 若欲成就令人相憎者。 用苦练木。 作跋折啰。 若欲成就龙女敬念法者。 用龙木作跋折啰。 若欲成就鬼类令人枯悴斗诤事法者。 用毗梨勒木。 作跋折啰。 若欲成就天龙药叉乾闼婆阿修罗法者。 用天木作跋折罗。 若欲成就变形法者。 用泥作跋折啰。 若欲成就起尸法者。 用迦谈木作跋折啰。 若欲成就求财法者。 用遏迦木作跋折啰。 或用龙木。 或无忧木。 皆得用之。 若欲成就对敌法者。 用失唎般尼木作跋折啰。 或阿没罗木。 或遏顺那木。 或柳木。 皆得用之。 若欲求成就意乐诸欲者。 用白檀木作跋折啰。 或用紫檀木皆得用之。 如上所说诸色类金刚杵法者。 一一皆须而作五钴。 净妙端严勿使缺减。 行者欲念诵时。 以香泥涂。 并散上妙好花而供养。 发大慈心。 手执金刚杵。 念诵真言。 法事毕已。 复重供养。 上以其杵。 置本尊足下。 后诵念时亦复如是。 若不执持妙金刚杵。 而作念诵者。 终不成就。 何以故以鬼神不惧善神不加被。 是故一切法事难得成验。 若不办造金刚杵者。 亦须应作彼印。 然后一心如法念诵。 亦得成就。 勿生放逸徒丧功夫。 不如别修余业。 复次苏婆呼童子。 凡念诵真言成就药法者。 都有十七种物。 第一雄黄第二牛黄第三雌黄第四安善那第五朱砂第六咄他香第七跋折啰第八牛酥第九昌蒲第十茂拏刈哩迦第十一衣裳第十二钴叉第十三鹿皮第十四横刀第十五罥索第十六铠甲第十七三叉如上所说之物。 皆具三种成就。 假使余真言法中。 所说成就诸物。 皆不离此三种。 临时所乐事法。 任意作之。 无不获克果者。 复次苏婆呼童子。 世间有诸障难毗那耶迦。 为觅过故。 常求念诵人。 便于中好须作意。 方便智慧善分别知。 魔党合有几部。 总而言之。 都有四部。 何等为四。 一者摧坏部二者野干部三者一牙部四者龙象部从此四部。 流出无量毗那夜迦眷属。 如后具列。 摧坏部主名曰大将其部之中有杂类形状。 有七阿僧祇以为眷属。 护世四天王所说真言。 有人持诵者。 彼类恒作障难。 野干部主名曰象头。 于其部中。 形状难可具名有十八俱胝以为眷属。 摩醯首罗天王所说真言。 有持诵者。 彼类恒作障难。 一牙部主名曰严髻。 其部之中。 种种身形面貌可畏。 有一百四十俱胝眷属。 以为随从。 大梵天王所说真言。 憍尸迦日月天王。 那罗延天王诸风天所说真言。 有持诵者。 彼等杂类恒作障难。 龙象部主名曰顶行。 于其部内。 有种种形。 不可知名。 有一俱胝那由他一千波头摩。 以为眷属。 释教所说深妙真言。 有持诵者。 彼等恒作障难。 又呵利帝儿名曰爱子。 般指迦所说真言持诵者。 彼作障难。 又摩尼贤将儿名曰满贤。 于摩尼部中所说真言。 有持诵者彼作障难。 如是诸类毗那夜迦。 各各于本部中而作障难。 不乐修道。 持真言者不令成就。 自变化而作本真言主。 来就念诵人道场中。 受于供养。 时明主来见是事已。 即却还本宫。 作如是念。 云何如来许彼誓愿。 恼乱念诵人。 令法不成。 有如是障难。 假使梵王及憍尸迦诸天龙等。 不能破彼毗那夜迦障难。 念诵人唯坚心进意。 发大誓愿。 世尊所说有大明真言之教。 我今依法修行。 要破此难是故念诵人。 遍数满已。 复应更作成就诸事妙曼荼罗。 作此法已。 彼障难者。 便即退散无敢停足。 复次苏婆呼童子。 念诵人不承师训。 持诵真言供养。 及以呼摩。 不依法教彼等诸魔。 寻得其便而作障难。 令念诵人。 心常犹预念念生疑。 为诵此明真言。 供诵彼耶。 发如是念诵时。 彼亦得便。 即多语无义。 谈世俗事。 或说兴易。 或说田农或论名利令心散乱。 譬如有人。 寻水而行影入水中。 形影相逐不相舍离。 彼毗那夜迦等。 入念诵人身中。 恒不相离亦复如是。 复有毗那夜迦。 澡浴之时得便入身。 或有毗那夜迦。 正念诵时得便入身。 有毗那夜迦。 念诵之人正眠卧时得便入身。 有毗那夜迦。 正供养时得便入身。 譬如日光照火珠而便火出。 毗那夜迦入行者身亦复如是。 念诵之时令心散乱。 增长贪痴无明等火。 亦复如是。 复有毗那夜迦者。 名曰水行。 正洗浴时。 法若有阙。 彼即得便遂入身中。 令念诵人种种病起。 所谓饥渴咳嗽懈怠多睡。 四支沉重无故多瞋。 复有毗那夜迦。 名曰食香。 正献涂香时。 法若有阙。 彼魔入身。 即令念诵人遂有病起。 所谓思想忆生缘处。 或思余处。 或思寡妇。 而生懈怠。 或思旧耽欲之处。 休废道业。 或思旧日广用财宝。 耽酒嗜肉。 伴合朝廷分别贵贱。 观诸色境。 好贪美欲而退道心。 复有毗那夜迦。 名曰灯顶。 正献灯火时。 法若有阙得便入身。 遂令念诵人种种病起。 所谓心痛壮热损心。 复有毗那夜迦。 名曰笑香。 正献花之时。 法若有阙彼即得便。 遂令念诵人种种障起。 所谓壮热鼻塞喷啑。 眼中泪出支骨酸疼。 及与伴侣相诤离散。 复有毗那夜迦。 名曰严髻。 正念诵人。 法若有阙彼即得便。 遂令念诵人有诸病起。 所谓壮热便利不出。 诸毗那夜迦入身。 即令心生迷惑。 以西为东以南为北。 作诸异相。 或即吟咏。 或无缘事欲得游行。 心怀异想有所不决。 便起邪见作如是言。 或说无有大威真言。 亦无天堂无有善恶。 亦无缠缚及得解脱。 说持诵者唐捐其功便生邪见与善相隔。 拨无因果以手断草及弄土块。 眠时啮齿。 或起欲想及欲娶妻自爱乐者彼不相爱。 自不乐者彼即爱乐。 既不顺意卧而不睡。 欲往侵他妇儿。 意卢不眠。 设若得睡。 梦见大虫师子虎狼猪狗所趁。 驼驴猫儿及鬼野干。 鹫鸟鹭鸾鸟及[訓/鳥]胡。 或时梦见着故破衣不净之人。 或时梦见裸形秃发黑体之人。 或梦见裸形外道。 或见枯池及以枯井。 或见髑髅或见骨聚。 或见坏弃舍屋宅。 或见石磓。 或见恐怖恶人手执枪刀及杂器仗。 欲来相害。 当见如是恶相。 即知彼等毗那夜迦。 令作障难。 行者等即用军茶利忿怒明王真言辟魔印等。 而作护身。 如上所说诸魔障难。 悉得消灭不能恼乱。 若有念诵彼真言者。 诸毗那夜迦终不得便。 复次苏婆呼童子。 念诵人欲救着障人。 令解脱者。 即应有群牛所居之处。 或一树下或神庙中。 或四衢道或空闲室。 或于林间。 得如上诸地。 任简取一所。 一如治地法毕已即取牛粪。 和香水涂地干已。 复取香水重涂其地。 然后以五色土下。 依曼茶罗。 用五色土。 其坛顿方。 量阔三肘。 安立四门。 于中二肘方量作坑。 坑内布以茅草。 坑外两肘。 各分位座安置明王真言主等。 于八方各画本方大神。 复取四口新瓶。 不得黑色太燋或生者。 盛满香水。 及以五宝并赤莲花诸杂草花香者。 皆充供养。 果树嫩枝等。 皆插瓶内。 以五色线缠系瓶项。 安于四方。 然后应请彼明王等。 以诸供具。 而供养之。 复以酒肉萝卜及以众多波罗罗食。 供养彼等八方大神。 及一切毗那夜迦。 将彼着障之人。 令入坑中。 面向东坐念诵人于坛西面。 面向东坐。 诵真言一百八遍已。 然后取彼所置四角瓶水。 还以阿蜜唎啰枳当伽(此云赤色)明王王。 及结唎吉啰明王。 并啰弭良拏明王等真言。 持诵数过一百八遍已。 与灌彼顶。 如是四瓶次第应灌。 作此法已。 彼着障人者。 即得解脱。 此曼茶啰。 非独能除一切毗那夜迦。 亦能利益官事之人。 及女人难嫁。 兴易之人不获资利农营不收子实。 魍魉所著。 及患壮热孩子。 鬼魅所著。 及吸精嘘鬼得便者。 夜卧常见恶梦。 痫病所缠。 及有十种病等。 作此曼茶啰。 与彼灌顶。 诸如色类。 悉皆获利。 所求窥者。 并皆满足。 诸余病疾亦复能差。 又复能消灭无量罪障。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8册No. 0895a苏婆呼童子请问经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中唐天竺三藏输波迦罗奉制译分别成就相分品第五复次苏婆呼童子。 时彼行者于诸障难。 得解脱已。 身心清净无诸垢秽。 譬如明月而埋于云。 云除散灭丽乎光天。 于虚空中朗然显现。 念诵人所修种种功德。 除断毗那夜迦所作障难。 悉皆消灭。 亦复如是。 所持真言悉得成就。 譬如种子因地及时并雨溉灌。 润泽调顺。 得好风雨。 然后芽生乃至成熟。 然其种子若在仓中。 芽尚不生况复枝叶及花果实。 持诵真言不依法则。 及不供养。 已不清净故。 真言字句或有加减。 声相不正。 不获广大诸妙悉地。 亦复如是。 譬如兴云下雨。 随众生福而下多少。 持诵之人所施功劳。 获得成就亦复如是。 若有行者。 于清净处。 依时及节所制之法。 所犯罪者渐渐消灭。 福聚圆满。 能获真言沾及成就。 若罪不灭功德不圆。 不依法则。 真言不成翻此应知。 复次苏婆呼童子。 其念诵人中间所有阙犯。 或有间断。 弃本所诵别持余明。 自所持者授与他人。 念诵遍数虽满不成。 复更应须每日三时如法供养。 念诵数满一十万遍。 即应如法呼摩供养。 当以大麦。 用稻谷花。 或用油麻。 或用白芥子。 随取其一与酥相和。 真言数满四千或七八千。 或优昙钵罗木或阿说他木或波罗赊木或遏迦木或龙木或无忧木或蜜鲁婆木或尼居陀木或奄没罗木或佉陀啰木或赊弥迦木或钵落叉木或阿波末迦木或末度迦木或谋母迦木。 如上所说诸木之中。 随取一木。 粗细如指。 长短十指许。 酥蜜酪揾柴两头。 每日呼摩。 数如上所说。 有阙犯者还得清净。 然后方诵真言。 悉地无所障碍。 复次苏婆呼童子。 行者所持真言。 余持诵者系缚明王。 或断或破。 令不成就者。 即须应作本尊形像。 置于当各部王足下。 面须相对。 然后以结利吉罗等诸部明王大威真言。 诵持。 以酥蜜灌浴本尊。 如是十日。 作此法已。 彼余明所缚即得解脱。 复次苏婆呼童子。 于真言中所制诸法。 并皆修行一无遗阙。 仍不成者。 即应以猛毒。 作彼尊形。 以结唎吉罗等诸部明王真言。 截其像形。 段段为片。 和白芥子油。 每日三时而作呼摩。 如是七日即得悉地。 若不成就应入梦中示见障因。 说真言字有加减。 或法不具。 然诸明王自说此法。 有用行者。 示现相好。 由如海潮终不违时。 其实真言。 终不相破。 亦不相断及与系缚。 其真言法亦如是。 是故行者。 不应相破明咒及真言。 乃至系缚及以禁断。 妙曼茶罗不应授与加减真言亦复如是。 不应回换彼法。 不回换彼法。 不应阿吠设那。 不应打缚。 为害彼故。 不应呼摩。 及损肢节摧灭恶族。 不应令他痴钝迷闷。 不应科罚龙鬼之类。 亦勿令人发毒相憎及损厌缚。 不应治疗婴儿之魅。 不应捕网诸众生类。 令所损害。 复次苏婆呼童子。 余外宗说。 有十种法真言得成。 所谓行人。 真言。 伴侣。 所成就物。 精勤。 处所净地。 时节。 本尊。 财物。 具此十法真言得成。 又余宗说。 具三种法。 真言得成。 谓真言行人伴侣。 又余宗说。 具四种法。 真言乃成。 谓处所精勤时节依法。 又余宗说。 具五种法。 真言乃成。 谓真言所成就物处所本尊财物。 如是诸宗。 或说十法。 或说八法。 或说六。 或四或三或二。 各于本法演说不同。 然此释教具二种法。 真言乃就。 一者行人二者真言。 行人具行戒律。 正勤精进。 于他利养不起贪嫉。 于身命财常无恋着。 真言文字勿令脱错加减。 声相圆满分明。 所成就法皆悉具足。 于佛菩萨所居之处。 如法念诵。 即便当获意乐成就。 譬如师子饥饿所逼。 以大势力杀害大象。 若杀野干及诸小兽。 所施势力与彼杀象。 一无所异。 行者成就上中下事。 所发精进亦复如是。 行者若住阓闹之处时。 即有蚊虻蝇蚤唼啮。 闻种种音乐之声。 或闻诸人歌舞吟咏小男小女。 妇人等环钏璎珞种种音声。 若住人间河涧及以大海者。 即有寒热不等。 因即有病。 苦恼逼身。 又值猛兽发大恶声。 或欲相害。 令人惊怕。 或住海边见海潮波。 及闻大声。 令行者恐怖。 若住江河池沼。 即饶蚖蛇蝮蝎毒虫之类。 皆是持真言人障碍之处。 如是种种障碍缘等。 当须远离。 觅好胜处。 勤加劳心固意。 勿使逢境心即散乱不定。 一念退心。 还从切始善行方便。 觅时观节勿以执愚。 恶人恶魔得其便耶莫令痴人获罪苦果。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念诵真言轨则观像印等梦证分品第六复次苏婆呼童子。 念诵之人不应太缓。 不应太急。 声亦如此。 不大不小。 不应间断。 勿共人语。 令心缘于异境。 名某字体。 不应讹错。 譬如大河日夜流注。 恒无休息。 持诵之人所修福报供养。 礼拜赞叹一切功德。 日夜增流亦复如是。 念诵之人。 心若攀缘杂染之境。 或起懈怠或生欲想。 应速回心。 观真言字句。 或观本尊或观手印。 譬如观行之人。 置心眉间令不散乱。 后时对境心即不动。 彼人即名观行成就。 念诵之人亦复如是。 所缘心处若不摇动。 即得持诵真言成就。 是故行者欲求悉地。 当须摄心一境。 其心调伏即生欢喜。 随其欢喜即身轻安。 随身轻安即身安乐。 随身安乐即得心定。 随其心定即于念诵心无疑虑。 随其念诵即便罪灭。 随其罪灭即心清净。 心清净故即得成就。 是故如来作如是说。 一切诸法以心为本。 由心清净。 获得人天殊胜快乐。 由心杂染。 便堕地狱乃至傍生贫穷之苦。 由心极净。 乃证远离地水火风生老病死。 不着二边寂灭解脱。 由少净真言亦成。 当离无常败坏之乐。 是故诸法皆从心生。 非自然现。 亦不由时。 复非自在天作耶。 非无因缘。 亦不从我能生诸法。 但由无明流转生死。 四大和合假名为色。 色非是我。 我非是色。 色非我所。 我非色所。 如是四蕴。 应知是空。 色是无常由如聚沫。 受如浮泡想如阳焰。 行如芭蕉识如幻化。 如是之见名为正见。 若异见者名为邪见。 复次苏婆呼童子。 若持真言者。 念诵数足。 即知自身欲近悉地。 何以得知。 当于眠卧之。 时梦中合有好相。 或见自身登高楼阁或升大树或骑师子或乘白马或骑大白虎或升大高山或骑犀牛或乘白象或于空中闻大雷声或乘白牛或骑黄牛或得钱财或得花鬘或得好净五彩衣或得酒肉或得水类之果或得白青红赤色莲花或得如来尊容或得如来舍利或得大乘经藏或身处于大会共佛菩萨圣僧同座而食或得骆驼或得犊子或得满车载物或得白拂或得鞋履或得横刀或孔雀尾扇或得金璎珞或得宝珠商佉或得端正美女或遇己身父母或得金宝严身之具或得卧牙床覆以白衣或见自身泛过大海或度江河龙池陂沼或得饮酪或见以血澡浴自身或见自身入寺塔僧房或见如来处座。 为人天八部说法。 身亦就会。 听佛说法或见缘觉为说十二因缘法或见圣僧为说四果证法或见菩萨为说六波罗蜜法或见大力诸天王为说天上快乐法或见优婆塞说厌离世俗法或见优婆夷说厌离女人法或见国王或见大力阿修罗众或见大净行婆罗门或见英俊丈夫或见端正妇人或见大富正直善心长者或见己亲眷属聚会一处或见苦行仙人或见持明诸仙或见妙持诵人或见吞纳日月或见身卧于大海。 海中众生流入腹中或见饮四洲海水或见乘龙洒水润于四洲或见自身飞空或见身却坐须弥山。 四洲龙王皆来顶礼或见自身堕于屎坑或见自饮人精或见吃人肉血或见入大火聚或见女人隐入己身。 复次苏婆呼童子。 凡持真言者。 功行欲毕。 见如是等殊特梦已。 应知一月及半月。 当获大悉地。 若论持诵真言梦相境界。 不可说尽。 略粗知耳。 精进不退即获如是上上境界。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悉地相分品第七复次苏婆呼童子。 我今说成就转近悉地法者。 其念诵人当生发爱乐心。 不得攀缘杂染之境。 亦不辞饥渴寒热等苦。 于诸违法外相之境。 心不动摇。 逢境不乱。 一切蚊虻及蛇等。 诸恶毒虫皆不敢害。 毗舍阇鬼及诸饿鬼富单那等诸余鬼类。 不敢近过念诵人影中。 何况触身。 所出言教人皆信受。 转如聪明。 善缀文章。 于诸书算转成巧妙。 以乐善法。 勤行净行。 复见地中伏藏。 身无病苦及污垢腻。 身有香气。 若有人见及已闻名。 悉生敬念。 一切诸贵媚女自来呼召。 以心净故。 于虚空中闻诸天语。 复见彼形及乾闼婆夜叉之类。 其持诵者。 见斯胜妙好相已。 即应自知。 我近于真言悉地。 即应备成就法事。 复次苏婆呼童子。 念诵人起首求悉地者。 应具八戒。 或二三日亦须断食。 然后作成就法。 尔时苏婆呼童子。 白执金刚菩萨言。 尊者先说不由食故。 获得清净。 今云何复言应须断食。 世尊亦说。 食如膏车省牛气力。 车即牵。 利众生亦尔。 若不食饮身命难全。 何况前进修道。 求望果实。 为身力故。 我今未知断食意义。 前后不同。 唯尊大悲为我略决少分。 时执金刚菩萨告苏婆呼童子言。 我今为汝及未来众生。 除去疑惑。 谛听善思念之。 勿生疑虑。 汝所问者。 先说不由食故获得清净。 今复云何而令断食。 汝言如是。 深心谛听。 童子言善哉。 唯然受教愿乐欲闻。 我所出语者。 不为心净故。 教令断食。 但诸众生。 以皮缠缚血肉髓脑肝胆肠胃心肾脾肺。 脂腻痰膜屎尿。 种种秽物常流不停。 如是之身地水火风假合成立。 如四毒蛇置之一箧。 欲令彼等。 屎尿涕唾臭秽不令出故。 为遣断食。 非为妨道而遣断已。 若持真言者心生淫想。 如上所说。 不净之身以慧观察。 所起欲心即便消灭。 于身命财亦不恋着。 有持真言者具斯观门。 此等人类。 念诵之法速疾证验。 即知自身去悉地不远。 自心知已。 应取白月八日或十四日或十五日。 一依如前。 得好上地。 用细瞿摩。 涂地净已。 次涂香等。 安置尊像。 及彼尊容。 香花饮食及遏迦水供养讫已。 便即赞叹供养十方佛菩萨。 次复供养本部之主。 次复供养自部明王。 然后所供养本所持尊。 次复重发妙菩提心。 兴广大慈悲愿。 为一切众生常溺四趣。 令得出故。 又应读大乘明经或吉祥偈。 或法轮经或如来秘密经或大灯经。 于中任随读一部。 然后即须结八方界。 并结虚空及地界等。 又以真言自身被甲如上所说诸曼荼罗。 以净彩色。 随意作一。 护八方神。 要须安置彼等。 能摧诸障难。 复次苏婆呼童子。 应以师子座明王。 真言其茅座。 安曼荼罗内。 先护其身。 所成就物安于坛上。 持诵人于彼物上。 须臾之间复香水洒。 以相应法。 呼摩一千遍。 先取三个阿说他叶。 拟所成就物。 置于叶上。 以白净氎布而覆其上。 即应如法专心念诵。 乃至当现三种相已。 即名成就。 何等三相。 温烟火光。 是名瑞相。 即名三种悉地成就其三种相现时。 不可一时顿现。 瑞有下中上。 何以如是。 有一人欲得世间求觅名利。 富贵自在。 去处令他人敬念如上一文。 是第一得温气悉地者是。 有第二中人。 厌离世间八苦所恼。 自观己身。 非久住处法。 恐畏造罪弥多。 堕落三涂。 所以欲得转形。 灭其身影。 得中寿身。 世间人不可得。 烟悉地者。 是有一人。 不欲下中生处。 直拟出于三界。 欲得永离诸苦。 作持明仙王。 变四大躯。 求清净微细之身。 龙天八部所不能见。 何况人耶。 若欲见身随意自在。 处于天人之座为众说法。 或一小劫或一大劫或无量劫。 诸法不绝利益众生。 不可尽求如是辩才。 欲绍菩萨位故。 譬如人死冷触遍身。 却得中阴来入身中。 却得稣活寿命百年。 又如日光以照火珠。 便出其火。 亦如此等于后。 有如是等上上人。 能勤苦念诵精进不解。 获真言悉地成就。 以菩提心光照无明闇。 慧珠便出四辩俱发。 证得三明三毒永灭。 八苦俱无得八圣道。 九恼休息得九次第定。 十恶屏除得十一切入。 诸力具足如金刚菩萨。 神通自在无有障碍。 当获金刚不坏之身。 是名得火光悉地者是。 是名成就之法。 若论心内成就事者其相若现即便。 悉地云何心内。 悉地或于佛像顶上见花鬘动。 或见尊容眉动或见严身诸璎珞动或见空中雨种种天花或于空中微有香风动诸林中或下细微香气之雨或觉地动或闻空中有声作如是言汝所求者今当说之或见灯焰明盛其色润泽曜如金光增长高余一丈或见油尽灯光转盛或觉自身毫毛频频悚竖心生欢喜或闻空中天乐之声或见空中本尊。 及其眷层围绕下来。 若见如上斯等相貌者。 报知自身必获悉地无疑。 即应速办香花。 于净器中盛满香水。 复安五宝。 是为遏伽珍重奉献。 即以深心恭敬胡跪叩头。 量本功夫应求愿果。 即自陈说彼尊所言。 善哉佛子汝所求愿岂不小耳。 若有众生发心修菩萨行佛身上获。 何处虑此愿不随于汝。 从今以去恣汝所欲。 终不违耶。 因汝得愿。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速发菩提早求解脱。 既得愿已欢喜。 深心顶礼胡跪赞叹。 复以遏伽如法供养。 所持真言对彼尊前诵之。 然后即应如法发遣。 一切持真言者法皆如是。 勿使错误枉弃功夫。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下钵私那分品第八复次苏婆呼童子。 若念诵人问下钵私那者。 应当如法请召。 所谓手指或铜镜。 及清水横刀灯焰宝等。 虚空尊像童子真珠火聚石等。 于如是处。 钵私那下者。 请召来已。 当即自说天上人间。 及过去未来现在。 超越三世善恶等事。 一一具说。 法若有阙。 持真言字数或有加减。 或不经诵。 不具正信亦不供养。 于不净地天不睛明。 童子身分或剩或少。 有斯过等私那不下。 若欲请下初应持诵私那真言。 持诵功毕即于白月八日或十四日或十五日。 是日不食。 以瞿摩涂地如牛皮形。 即将童子清净澡浴。 着新白衣坐于其上。 以花香等而为供养。 自亦于。 内面向其东而坐茅草。 又若欲令彼镜中相貌现者。 则先取其镜。 以梵行婆罗门呼摩之灰。 揩镜令净。 或七八遍乃至十遍。 置于曼荼罗上。 仰着镜中。 即现出世间事。 又于横刀中看事法者。 亦同如镜。 若欲于手指面上看吉凶者。 先以紫矿水清净其指。 后以香油涂之。 即现诸吉凶事。 若欲于水中看者。 净漉其水置于瓶中或瓮中。 然后遣一童子于中看之。 即皆见一切吉凶。 又欲令见下。 于宝等及真珠中看者。 即以净水洒于宝等及珠上。 端心净住念诵真言百八遍。 即现一切相貌。 又若欲令尊像所下者。 以花供养即自现之。 灯中亦如前法。 乃至梦中为说诸事。 如上所说。 下私那法。 具悉修行若不下者。 即应一日断食。 具持八戒发大慈悲。 或于制底或于端严像前。 取部母真言。 或取部主真言作如是。 复诵念法。 极须专心。 不得摇身及眠。 坐于茅草。 持前部母部主真言等。 任诵一道。 数满落叉或二落叉。 意将足。 若此法者呼我[口*菴]字。 枯木尚入其中令遣下语何况人耶。 又若欲童子所下。 即简取十个或八或七或六或五或四或三或二。 或年十二或八岁者。 身分血脉及诸骨节悉皆不现。 圆满具足。 眼目端正青白分明。 手指纤长脚掌齐平。 八处表里圆满身相具足须发青黑。 人所见者心生爱乐。 若得如是等童男。 于白月八日或十四日或十五日。 澡浴清净着新净衣。 以香花然灯涂香烧香。 与受八戒。 其日断食。 令坐其前曼荼罗内。 次即以香花然灯涂香烧香种种饮食。 供养本尊。 及护八方大神。 及阿修罗诸余鬼类。 一一皆须供养。 又以妙花散彼童子身上。 及香涂身。 然后念诵之人手执香炉。 顶礼本尊念诵真言。 先置字。 中间应呼揭唎忻拏之句。 又呼阿毗舍(云遍入字)又呼乞洒钵罗(二合云速)私那下已。 即有此相现时。 为眼目欢悦视物不瞬无出入息。 即当应知私那已下。 即取遏伽水及烧香供养。 心念最胜明王真言。 即应敬问。 尊者是何类神。 自他有所疑惑。 即应速问。 彼自当说三世之事求利失利及苦乐等。 所闻之教宜速受持。 勿生疑惑所闻事毕即速发遣。 若具此法私那速下。 若不依法即不得成就。 为人所笑。 复次私那自下者。 彼童子等面貌熙怡容颜滋润。 眼目广长。 绕黑睛外微有赤色。 精神意气有大人相。 无出入息。 眼亦不瞬。 即当应知是真私那若魔等下者。 即别有相貌。 眼赤复圆如人瞋视。 眼睛不转张口恐怖。 亦无出入息眼亦不瞬。 即当应知夜叉等下。 即须发遣。 若不肯去者。 即应便诵妙吉祥偈。 或诵不净忿怒金刚真言。 或读大集陀罗尼经。 如上读诵。 若不去者。 即应以师子座真言用遏伽水。 或波罗赊木与酥相和。 呼摩百八遍。 或以胡麻。 或稻谷花酥蜜相和。 呼摩百遍。 最后以军荼利真言呼摩七遍或三遍。 即便舍去。 智者善解如是妙法。 复能一一如法修行。 不久劳苦而获成就。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分别遮难分品第九复次苏婆呼童子。 有念诵人。 过去杀阿罗汉。 今世反逆父母。 并破和合僧。 以怀瞋心出佛身血。 恶习气故。 今生求人过自心。 触事不闲诈作解相。 如是等人不值善友。 善友恶故反生邪见。 又破窣睹波。 及杀毕定菩萨。 自污罗汉母。 教人令杀。 或盗僧财物或多或少。 世尊说是五逆无间罪人。 若犯者一罪增一倍。 若具犯五逆者。 转增五倍。 命终当入无间地狱。 受十大劫苦。 复现身造罪不知边际。 痴心高慢不忏首过。 转生我见而欲诵持真言秘藏。 假使勤苦念诵真言。 终亦不获悉地。 以障重故。 未对首忏谢其罪故。 未偿佛物法物僧物及一切众知识等物。 凶突顽愚曾未改悔一毛头分故。 何能持诵真言。 求获悉地果耶。 四趣长远一堕于中。 何时当得出离解脱。 此等苦类一切众生。 不受恶道业者。 世尊不应说有一阐提及地狱等苦。 何解须求得解脱。 苦心毁体而求悉地。 又诸佛所说微妙经典。 瞋心损坏。 或放火焚烧。 或弃水中。 或弃不净厕中。 或谤法身。 或杀持戒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或欲打骂欺陵。 恶言谤毁求其长短持火烧伽蓝精舍。 毁坏尊客及僧房等。 此等之罪。 斯人报尽命终。 当堕十方一切阿鼻地狱等。 皆受千劫。 然后堕饿鬼中。 鬼身毕已。 复堕傍生。 傍生毕已。 最后获得人身。 六根不具常生下贱家乞丐而活。 设使身力。 恒以客担死尸求财活命。 食饮不充其口。 恒受饥饿不择食饮。 或啖狗猪猫鼠等肉以充其命。 若逢善友即发菩提。 若值阐提愚痴等人。 还造恶业。 复堕地狱还经数劫。 世尊所说。 诸佛如来还供养如来。 何以故求福故。 何况凡夫。 专事顽愚不求福耶。 菩萨怜愍众生而得佛身。 不舍一切众生。 见者观视敬念无有厌足。 菩萨不害众生一生之命。 何况多命以不害故。 而得无诸病苦身得具足。 得佛之后复增寿命。 施食亦尔得寿命长。 众生遇佛影中。 皆得安乐保全身命。 菩萨常谦下众生。 承接供养。 若有所须。 不违前意皆悉给之。 若前人解法。 以身床座令坐其上。 以听妙法得以奉行。 不生退转求佛常身。 何况凡夫一无所解福无毫分。 轻慢一切而事高心。 不遵智者行檀果业。 今说罪福二等粗略言。 有罪之人先求谶悔。 对首发露其过。 一一具述。 覆藏不述罪亦难灭。 然后寻好明师。 遵承供养珍重看仰。 请求入三昧耶法。 蒙许。 得入坛已。 于后渐渐咨问真言法则。 得已修行当得悉地。 无善心者虚费语功。 唯地狱苦楚能回此等类。 复次苏婆呼童子。 若念诵人先于三宝处。 起恭敬心谦下卑顺。 向前胡跪合掌白尊者言。 我今忏悔一切罪障愿悉消灭。 于今已后更不重造。 愿尊慈悲摄受。 我等于佛法中发无上菩提。 至得佛已来。 勿值恶魔坏我菩提真实之见。 愿尊证知。 从今向去更不归余邪魔外道恶人。 亦不礼拜杂类诸天神等。 唯佛菩提及三宝所。 系心一念誓不移易。 当发如是等愿。 其所作念诵事法速得悉地。 亦得救摄众生。 代受苦恼。 众所须之物。 我虽薄福随其力办悉令充足。 以我发菩提心念诵真言威力。 令我摧伏猛害毒恶人类。 不能为害自然消灭。 令一切众生悉无畏惧。 我今以真心念诵。 诸天善神卫护故。 真言威力不可思议。 一切众灵钦敬恐怖。 何况凡夫恶人而不摧灭者耶。 行者凡持真言者。 无故以手断草木。 以脚践踏莲花及诸坛地并契印等。 亦复礼拜诸药等类。 亦勿吃供养及祭祀鬼神之食。 或吃所弃着地食。 勿共妇人语。 及畜生等。 于清净处行非为法事。 以明及药捉诸蛇类。 或乘象。 或及生驴欲令走故。 以杖打之致于病难。 及遭苦难人处不发慈悲念。 如是之人念诵真言亦难成就。 不名智人。 譬如虚空终不可量。 于三宝及众人处。 行益及损。 获善恶报亦复如是。 又勿作网罗罥索及诸方便。 伤害众生。 及畜猫狸羖羊。 笼禁鹦鹉及诸鸟类。 如是之人今世后世。 念诵真言亦不成就。 是故不应受用供养世尊之物。 所供养食亦不应践。 脚踏堕地之食不堪供养物。 不应顶戴。 亦不应礼拜大自在天。 及日月天火天那罗延天。 假令遭苦亦不应礼。 彼所设教不应诵亦不应供养。 有人持诵彼天者。 持诵之人亦莫生瞋。 但莫随喜。 当加怜愍堕邪见人。 亦勿诵彼真言赞叹彼德。 设若有财供养。 以慈悲至愿。 一切众生当住正见。 发如是愿凡所作业。 先当礼拜一切诸佛及所居处。 次礼一切金刚护法善神众。 譬如初月虽未圆满。 然诸人等致敬礼拜。 念诵之人常须尊敬菩萨缘觉金刚及声闻众。 虽未觉满。 渐渐当成菩提满月。 是故当须致敬。 礼拜诸菩萨一切圣众。 彼等菩萨。 能荷负一切众生。 以救济故。 发大慈悲已淳熟故。 有愚痴下劣众。 神力不可思议。 具大精进真言秘藏从此而出。 若不拜者。 非直真言不成。 亦毁谤诸佛。 譬如从花乃成果实。 花如菩萨果喻菩提。 是故应须顶礼归依佛法僧宝。 菩萨虽复行于欲者。 示现行欲。 于刚强者示现刚强。 于柔软者示现柔软慈悲。 然彼菩萨无憎爱。 云何不礼彼等菩萨。 以行种种真言法则。 随类能满诸众生愿故。 复能了知一切业果。 是故应礼尊师。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8册No. 0895a苏婆呼童子请问经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下唐天竺三藏输波迦罗奉制译分别道分品第十复次苏婆呼童子。 我今为念诵人。 说八圣道法为正见正分别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定正念。 此是诸佛所行之道。 念诵之人行此道者。 真言乃成。 于此报尽。 复生人天胜上妙处。 过去诸佛行此道故。 成等正觉。 现在未来诸佛亦复如是。 身口意业所修功德。 常依正教不生疲倦。 欲如是修行。 乃名正业。 饮食衣服卧具及受汤药。 常怀知足不生染着。 是名正命。 不赞己身不毁他人。 远离诸过。 如避火坑及以猛兽。 常乐寂静。 是名正语。 不学占相吉凶男女等事。 天文地理调鹰调马。 及以调象射艺书算。 世间言论无益之典。 远离斯过。 是名正分别。 不观象斗马斗牛羊鸡犬等斗。 男女相叉相扑亦不往观。 离如上之戏。 是名正念。 不说王臣盗贼斗战相杀淫女之论。 及以谜语。 说往昔之事。 念诵之人乃至未成就中间。 不应入城村落邑里。 及生缘伽蓝制底处。 外道神祀所居之处。 若园林池河。 如此等处并不应往。 若不作如前七愆事业。 常居山林高峻崖峰四绝之顶昼夜不懈念诵真言。 无不获果。 是名正勤。 复次苏婆呼童子。 若念诵人不获如前上妙胜处。 应居空闲神庙或居树下或住河边或居山侧或泉池林间。 或无人处或居空室。 一心念诵或一年之中除安居外。 春秋二时随意。 游行山林河边泉池空室专心念诵。 譬如比丘夏月安居。 念诵之人亦复如是。 行人念诵虽满遍数。 正夏安居勿作成就之法。 虽不作法。 念诵不得间断。 解夏已后如法护身。 方可作成就之法。 慎勿法外行事。 复次苏婆呼童子。 今为念诵人。 说呼摩法置炉差别之法。 此法或作团圆。 或作三角或作四方。 或如莲花之形。 并须有基。 炉口安唇。 泥拭细滑。 外边基阶并须牢固。 若作善事及求钱财。 令他敬念作息灾法者。 其炉须圆。 若求成就一切诸事。 或求女人及童子女等者。 其炉须莲花之形。 若作阿毗者啰之法。 或为走等事者。 其炉须作三角。 若欲调伏诸龙及余鬼类。 或令火烧或令苦者。 其炉须方。 基唇及炉。 以瞿摩涂。 复用茅草。 布于基上及安基下。 所涂之处。 涂花香等随所办物。 供养三宝及本部主。 并诸明王本真言主等炉中生火。 不应以口吹。 以扇扇火。 然后取稻谷花和酥。 或胡麻和酥。 以本部明王真言念诵。 而作呼摩七遍。 或八或十乃至二十一遍。 供养明王。 其作法人。 面向东坐。 取酥蜜酪等。 共和一器中。 取呼摩木。 向器中揾于两头。 掷于炉内烧之。 如是日月不停。 或七日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日或一月成百日或百二十日其验证现。 若如上作法。 不得成者。 以年为期。 三年六年或十年十二年作不退者毕得大悉地。 必须如法呼摩。 正烧火法之时。 应观火色。 于其炉中。 火色炮焰声合成。 不成者自有相貌现耳。 其火无烟焰如金色。 右旋婉转焰峰炽多。 其色或白或如红色。 或焰极赤。 由如珊瑚色滋润。 其焰上冲。 复流下广或如日月光其焰形状瓶幢伞盖吉祥字形。 螺贝莲花。 或如呼摩酥杓等形。 或似三钴五钴金刚杵。 形或如横刀如草束形。 或似车形。 或如蝇拂声吹笛筚篥等声。 或如螺声。 得如上种种音声其气由如烧酥之香。 复无炮烈。 其火不扇自然而着。 得如斯相现必当获得广大悉地。 又观烧火不成就相貌法者。 正烧火之时。 或起烟多。 亦复炮烈。 其焰难发。 假令发时亦不增盛。 后时顿灭由若无火。 焰色憔悴黑如闇云如波罗赊形。 由如一钴之叉。 又如簸箕男根牛角之形。 其火出声状如驴鸣。 又复迸火烧念诵人。 炉内香烟如烧死人之气。 现如斯相已。 念诵之人悉地难得。 行者见斯不祥之相。 即应以赤身明王或吉利吉罗。 或以不净忿怒等明王真言。 而作呼摩。 其不吉相即当消灭。 必须如法非是轻尔。 念诵人慎勿剃除三处之毛。 亦不应火烧复涂药遣落。 及以手拔。 譬如有人手执金刀。 若不善解执持。 自当损害。 持真言者不依法则。 淫乱炽盛。 以除三处之毛呈示女人。 发生欲想。 非但真言不成。 如执利刀自害其身。 念诵人纵不依法则者。 其部主明王真言主等。 皆是菩萨终不损害人。 左右侍从见被过故。 即便损害。 当须谨卓。 勿行非违自招其祸。 复次苏婆呼童子。 若念诵人。 及欲成就并作诸法。 无有障难求悉地者。 以诸饮食。 祭祀诸天修罗药叉龙等。 伽路罗共命鸟等。 羯吒布单那乾闼婆部多诸鬼魅等。 或居地或在虚空行者。 右膝着地启请言曰。 居妙高山天诸部多。 居欢喜园及余天宫。 居日月宫。 或居河海所。 或居陂泽泉水。 或居村落及诸神庙。 或居空室或居天室。 或住伽蓝制底或居外道草庵。 或居象室或居库藏。 或住街巷或居四衢道边。 或依独树或在大路。 或住冢间或居尸陀林。 或寄大树林。 或居师子大虫游戏之处。 或住大砂碛中。 或居诸洲上妙处所。 皆咨启请。 与诸眷属降临来此。 我所营办花鬘涂香烧香饮食及妙灯明。 愿垂歆飨。 我所求事满足其果。 以供养诸鬼神已。 后应别日供养护方诸神。 如前办供胡跪合掌。 即应召请。 谨请东方憍尸迦天。 与诸眷属来降道场愿垂受供。 次请东南方火天仙等。 与诸眷属来降道场愿垂受供。 次请南方阎摩罗法王等。 与诸眷属来降道场愿垂受供。 次请西南方泥唎底部多大王等。 与诸眷属来降道场愿垂受供。 次请西方嚩噜拏龙王等。 与诸眷属等来降道场愿垂受供。 次请西北方风神王等。 与诸眷属来降道场愿垂受供。 次请北方多闻天王等。 与诸眷属来降道场愿垂受供。 次请东北方伊舍罗天王等。 与诸眷属来降道场愿垂受供。 次请上方梵天王等。 与诸眷属来降道场愿垂受供。 次请地居所有诸大神王等。 与诸眷属来降道场。 各住本方所办供养愿垂纳受。 复愿常时卫护于我。 如是供养诸鬼神等及护方神王。 行者无诸难事。 意所求愿皆悉满足。 苏婆呼请问分别诸部分品第十一复次苏婆呼童子。 世尊为利益未来一切众生故。 说三俱胝五落叉真言及明。 名曰持明藏。 又圣观自在说三俱胝五落叉真言。 于此部中。 真言主名曰何耶吉唎婆(此云马头)此部曼茶罗。 名曰你毗耶(二合)。 复有七真言主。 十二臂为真言主。 六臂。 上髻满如意愿四面。 不空罥索二臂。 由如日光照耀世间。 此等七真言主。 并是马头曼荼罗所管。 复有八明妃。 为目睛。 妙白。 居白。 观世。 独髻。 金颜名利称。 苾唎俱胝。 此等皆是莲花部中明妃。 复说种种妙曼荼罗及诸手印。 我利益贫穷众生。 及摧诸鬼类故。 说七俱胝真言及曼荼罗复有十使者七明妃。 又有六十四嫔又有八大心真言又有军荼利等无量忿怒又有最胜明等无量真言王。 是故此部名曰广大跋折啰。 复有大神名曰般支迦。 说二万真言。 此神有妃名曰弥佉罗。 说一万真言。 名曰般支迦部。 复有大神名曰摩尼跋陀罗说十万真言。 多闻天王说三万真言名曰摩尼部。 复有诸天及阿修罗等。 于世尊前说无量明及诸真言。 其中有入金刚部内者。 亦有入莲花部者亦有入般支迦部者亦有入于摩尼部亦有非部所管者如上所说真言。 略教种种法则。 于五部中并应修行。 复有诸天所说真言。 世尊印可许者。 亦应修行。 如是法则者。 若乘此法者即得所愿成就。 复次世尊于内亦有胜上妙宝。 从此复流究竟法宝中。 复生八大丈夫不退众宝。 如是三宝。 世所称。 是故念诵人。 若欲灭罪生福。 希速得现前满愿者。 先归命三宝。 又若欲持诵金刚部内真言者。 初归三宝已。 次称那施旃荼跋折啰波拏曳。 摩诃药叉栖那波多曳。 次后即诵真言。 莲花部内亦然般支迦部亦然摩尼部亦如上法初归三宝。 次归部主。 然后乃可念诵真言。 若不归依释教。 复行声闻乘缘觉乘者。 信不具足。 内怀腐朽外示精进。 复怀悭贪吝者。 不应执我此跋折啰。 若有苾刍苾刍尼及优婆塞迦优波斯迦。 毁訾深妙大乘。 言此所说皆是魔教。 复怀愚痴为言。 执金刚菩萨。 是大药叉。 复不敬礼诸大菩萨。 心生轻慢。 为利故诈解。 持诵如是妙真言者。 如是等愚人。 不久当自损害躯命。 亦如前说。 佛菩萨终不害人。 然于部内。 有诸毒猛鬼神。 见彼痴人谬执金刚杵者。 便生瞋怒即害彼命。 摩醯首罗天说十俱胝真言。 那罗延天王说三万真言。 大梵天王说六万真言。 日天子说三十万真言。 伽路荼王说八万一千真言。 摩醯首罗大妃说八千真言。 火神王说七百真言。 摩登伽天王复说三千真言。 诸龙王妃说五千真言。 罗刹大将说一万真言。 四天大王说四十万真言。 阿修罗王说二十万真言。 忉利天王说三十万真言。 各各俱说真言手印及曼荼罗。 依法受持。 若为此教。 非真不诚亦当自害。 苏婆呼童子请问分别八法分品第十二复次苏婆呼童子。 念诵人所有成就之法。 总有八种。 何等为八。 谓成真言法。 成金水法成长年法出伏藏法入修罗宫法合成金法土成金法成无价宝法。 是名八法。 于中有三。 成真言法。 入修罗宫法。 得长年法是。 三种法。 是名上上悉地法。 成无价宝法。 土成金法。 出伏藏法。 此三种法。 是名为中。 合成金法。 成金水法。 此之二法是名下法。 若有众生具有戒慧。 乐此法者。 如是之人乐上上成就。 若有众生多贪财欲者。 如是之人乐中成就。 若有众生多愚痴故。 反价求利者。 如是之人得下成就。 上上之人唯求上验勿。 应求中下证。 若遭穷贫者。 应求中品。 亦勿求上。 验亦莫取下。 证下下之人依前求。 之亦勿改易。 若欲获得如上所说种种成就。 应须修福。 具福之人求前八种之乐。 延命长寿威力自在端正聪慧皆得成就。 若人恋家业修善法。 敬念三宝常不离心。 忆真言念诵不间。 如是之人速得成就。 念救众生。 复能灭己身罪。 并彼获今世及后世乐。 真言之外。 更无异法能与众生乐者。 譬如天火下降及与霜雹。 能损诸物无可避脱。 真言威力降下众生心田。 能摧苦恼及诸罪障碎坏无余。 善功德芽日日滋茂。 如意宝树。 能益有情种种意愿。 真言妙藏亦复如是。 或与成就菩萨位地乃至佛果。 或与成就明仙位地。 或与富乐色力长年。 有诸菩萨观诸有情。 遭诸苦难及余怖畏。 王难恶贼火雹等苦。 即自变身。 为真言主形。 救济众生令脱苦难。 使安无怖。 快乐恣情尽报寿命。 若复有人。 虽处居家受诸欲乐。 佛说真言发心欲持。 设得少法似行不行。 念诵多有违犯。 作其事法多不备具。 彼人每日。 不喜念诵遍数足与不足。 中间即停。 心贪余部真言。 法则无验。 却就旧业而克其心。 心不休废数当渐满。 忽觉少验心生欢喜。 欢喜已即发露。 已首诸过其罪即灭。 离五欲障还具戒体。 清净之身还入清室。 更诵真言满十万遍已。 即须作求成就法。 不久即得如意所乐真言悉地。 于后所作一切诸余真言法则。 皆得成就。 复次苏婆呼童子。 若念诵人正澡浴时。 用净土和水。 遍涂其身。 然后入于清净大水。 随意洗已。 或面向东面北。 洗手足已。 以其两手置于膝内以水遍洒于身吸水。 勿使有声。 即用右手作掬水法。 于其手掌勿令有沫。 咒水三遍吸水三遍。 勿使有声。 以手母指两边拭口。 及以洒身即作护声。 作护声讫。 然后齿间垢秽舌中觉触。 或复咳嗽涕唾。 更须如上咒水口吸。 乃至拭口澡浴毕已。 即往净室。 中间不应与余外人。 或男或女出家在家净婆罗门。 童男童女及黄门等语及与相触。 若有相触者。 一依如前澡浴及饮水拭口。 然后莫共人语。 即入净室念诵。 设使急事不得停休。 要须数满。 然后出于精舍。 亦勿受他利养。 乞食已作业。 日夜不阙。 如是之人。 妙真言神唐然入身。 若求成就者。 念诵之时有施主。 惠施衣裳金银珍宝。 鞍乘严具涂香烧香饮食卧具。 如上等物。 乃至分毫不应纳受。 复次苏婆呼童子。 念诵人大小便利毕已。 应用五聚土。 三聚洗后。 一聚洗前。 其一聚独洗。 即出恶处就于净处。 分土十聚。 先用三聚独洗左手。 复用七聚洗其两手已。 后更取三聚。 二手内外通净洗令净。 然后已重。 任用土水。 清净洗之。 譬如春时风揩树木。 自然火出。 以省功力遍烧草木。 以念诵火用净戒风。 以勤相揩尽烧罪草亦复如是。 复如寒霜日曜即消。 以用戒日。 念诵之光曜。 消罪霜亦复如是。 譬如室内久来有闇。 若将灯入即便闇灭。 以念诵灯照罪障闇。 悉得消灭。 念诵真言乃至呼摩。 便获成就。 若此法不成就者。 应近江河地上取净好砂。 印成十万窣堵波。 安置河边。 以香泥涂塔。 如是一一塔前。 各诵本真言。 至诚忏悔作灭罪法。 无始已来所造罪障悉皆消灭。 此世当获成就现报。 念诵之人持戒为本。 精进忍辱于诸佛所。 深心恭敬发菩提心。 勿使退转。 恒须念诵莫有懈怠。 譬如国王具七种法。 能治人民及自安乐。 持诵之人具此七法。 即灭诸罪乃获成就。 初应念诵如法勿有阙错。 以次呼摩。 以呼摩故本尊欢喜。 即便施与如意乐果。 复次苏婆呼童子。 念诵之人若欲成就摄喜人法。 乃至欲取百由旬外者。 皆是药叉之妇力耶。 为爱欲故求成此法。 药叉女者。 假令悉地者还与药叉之妇。 譬如炫卖女色者。 为窥财故。 共男子欲。 其药叉妇亦复如是虽复共居一劫。 终无善意。 伺人其过损害食啖。 以愚痴人贪余色故。 欲行此法。 成已。 非直犯斯邪行之咎。 亦乃自当有损。 诸念诵人法他不可废。 有业相当者。 任行此法。 于佛法中有心趣向者。 勿行此轨。 非利益事。 是愚人法。 为初学人示现说之。 非正道。 复次苏婆呼童子。 有诸菩萨金刚及天龙药叉修罗等。 对于佛前及缘觉声闻众中。 各自说真言。 世尊为我证明。 如来为利益诸有情故。 皆悉证许。 复慈加被。 我今说真言。 皆有三品。 成上品者。 谓升空而去。 入修罗宫。 自在变形。 作药叉女夫主者。 长年成幻化法。 自变己身为密迹等。 成中品者。 获得贱财乃至自在富贵。 举意从心。 下品者令人相憎。 及能摄来。 从国令去。 乃至令枯。 下中下者。 为疗鬼魅龙鬼婴儿。 令人惛沈多睡。 两手或展或舒令攫拳缚抱。 及遣耳语。 及阿引吠设那鞭打令去。 乃至损害。 及令众人共诵真言。 或令众人以脚踏地。 令着鬼魅闷绝躄地。 置于四衢道头。 以白氎盖。 来者令看。 复令一人。 从脚徐挽白氎。 随起氎尽。 还复本心。 及疗鼠毒。 摄闭人口呼召诸龙。 缚众多人令不得动。 疗治被毒。 及能移毒。 以毒毒人。 毒成人眼。 亦复治却被之人。 禁令不引发。 遣毒蛇不令伤人。 作人及成使者。 示现人龙以为音乐。 着魅者令差。 如是等类皆是外法。 不可依行。 复有毒蛇类。 合有八十。 其中有二十。 举头而行。 于中六种。 住即盘身。 复有十二种。 虽螫人无毒。 数内复有十三蛇。 蛇中之毒。 于外之地。 余虽螫人。 有时被毒有时无毒。 复有虾蟆辟宫蜥蜴蜘蛛等类及杂毒蛇虫。 如是分别。 其数虽多。 然所行猛烈毒者。 数不过六种。 一者其虫尿秽。 溺人便有毒。 二者溺着人身。 便即有毒。 三者触毒。 虫行时。 不令人见。 若触人身即便有毒。 四者涎唾着人。 即便有毒。 五者眼毒。 其虫以眼视人。 便即有毒。 六者啮毒。 其虫着人者。 便即得毒。 持真言者。 不畏彼毒。 如是诸虫。 上中下品分别。 合成数种之毒。 是故余天神。 说如是诸虫或以毒惛醉而放猛毒。 或以大瞋而放猛毒。 或恐怖而放猛毒或饥饿而放猛毒或怀怨而放猛毒或死时至而放猛毒其啮毒复有四种一者伤二者血涂三者极损四者命终其啮毒者云何知耶。 所啮之处有一齿痕。 其毒微少。 为是名伤。 血涂之毒其状云何。 有二齿痕。 致使有血。 名曰血涂。 极损之毒有三齿痕。 令使伤肉。 名曰极损。 命终之毒其状云何。 所啮之处有四齿痕。 便缠其身。 是名命终。 此之一毒。 纵使外道真言妙药。 无能治差。 譬如猛火烧身或以刀割。 被毒之苦亦复如是。 持真言者其毒即灭。 譬如大火兴盛。 若以雨洒。 其火便灭。 真言摄毒亦复如是。 智者妙解种种类。 印以持诵大威真言。 共诸毒戏。 一无怖畏。 如师子王入于牛群。 无有顾视恐惧之心。 复次苏婆呼童子。 世间人等。 常有种种鬼魅病苦或天魅或龙魅或阿修罗魅或乾闼婆魅或伽鲁荼魅或紧那罗魅或摩呼罗伽魅或药叉魅或罗叉莎魅或持明所魅或饿鬼魅或毗舍遮魅或宫盘荼魅。 如上种种诸鬼魅等。 求见祭祀故。 或戏弄故或杀害故或游行世间多求利故或常啖血肉故或伺求人过失故或常瞋怒故或系捉众生故或烦恼炽盛故或饥饿故或系众生令他心乱故或歌或舞故或喜或悲故或怀愁恼故或时乱语故。 如上种种异相。 令人怪笑病等。 应以金刚钩。 或以甘露瓶忿怒金刚等真言。 作法疗治。 即得除差。 如上病患之徒。 又火神真言风神真言摩醯首罗真言大梵天王真言忉利天王真言那罗延天王真言四天王真言日月天王真言药叉王真言金翅鸟王真言。 彼等鬼魅不惧如上余外天神真言者。 若闻金刚钩之名号者。 自然退散。 何况作法。 持真言而疗治。 不愈者。 智者知彼魅鬼性行及疗治法然后无畏。 诸佛菩萨所说真言。 以如来加被力故。 余外天神真言。 不能破坏如上真言之者。 又欲灭罪之者。 于空闲静处。 应以香泥。 或以近江河处。 以砂造制底。 中安缘起法身之偈。 梵天药叉持明大仙。 迦楼罗乾闼婆类部多等类。 闻此法已恭敬顶礼。 一时合掌而作是言。 希有尊者愍念众生希有。 如是微妙悲行。 或见尊者。 手执赫耀大跋折罗。 或执坚固铁杵。 或执猛利火轮。 或见手执不空罥索。 或见手执三钴大叉。 或见手执大横刀。 或见手执弓箭。 或见手执棒。 或见其器仗殊异。 令人怖畏。 或见相好端严令人可乐。 或见尊者为药叉将。 我等归命大慈悲者。 我等修行。 诸天修罗人非人等。 恒常护念深心恭敬。 依教修行不敢忘失。 若世间阎浮提内及四天下。 有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 得闻此法者。 现世得离苦难。 若能如法依教。 修行一切真言。 与此教相应。 报得悉地无有疑耶。 得闻上法。 何况依教修行而不获果。 我等八部眷属。 常恒护卫修道人故。 一切恶魔毗那夜迦药叉等类。 不得其便。 若有贫穷众生。 依此法教持明真言者。 现世远离贫穷苦恼。 富贵自在人所钦敬。 一切鬼神冥加护卫。 若欲进求胜上出世解脱者。 前件已列。 任意所乐依教修行。 勤精不退。 不久获得持明悉地。 威耀世间如日出现。 无有障碍心无乱动。 除不至心。 日夜不懈。 我等眷属常不离左右。 助益其力毕获成功。 时执金刚主告言。 汝等天龙八部能随我语。 卫护真言及大乘藏。 并一切众生。 助成修道者。 我亦往昔作天身龙身。 并受一切大力之身。 于彼身中以威力故。 常护佛法。 于僧宝及大乘藏真言密典。 并愍众生。 佐助修道人力。 不令恶人得其便故。 不使国王大臣生瞋怒故。 从凡至金刚已来。 此愿不曾退废。 今获如是执金刚忿怒自在之身。 我若左顾右眄。 观察十方两目视瞬。 一切世间界地六震动。 上至有顶下至水际。 于中有魔宫眷属。 光明失色由如聚墨。 在珂贝边所有宫殿。 碎坏由如微尘。 修罗种类四散逃避。 自然殄灭。 魔家眷属迷闷躄地。 或有身体由如火烧。 或身干枯者。 或有卧屎尿中者。 或被山压身者。 或卧冰山中者。 或卧铁围山中者。 卧须弥峰。 倒垂欲坠。 生恐怖者。 或卧大河波中。 生恐怖者。 或卧海底。 不见日月光者。 或卧空中。 被日所炙受苦恼者。 或饥寒者。 或受贫穷者。 或受地狱苦者。 受饿鬼身者。 或受畜生身者。 或受飞鸟身者。 或受毒蛇身者。 或失本身形生者。 或身火出。 自烧而受苦者。 或两目出火自烧面者。 或男身上生女根出不净臭秽者。 或女身上生男根。 不羞耻者。 或屎尿从口出者。 或被猛兽食啖者。 或被蛇螫。 受苦痛者。 或食饭。 口中出火烧舌齿焦者。 或手脚堕落者。 或身体洪烂者。 或病卧者。 或气欲断者。 或死者。 受牟槊苦者。 或受火轮苦者。 或受剑戟苦者。 或被白象踏者。 或被水牛抵杀者。 或被人杀者。 汝等天人杂类应知。 此等天魔常障修道人故。 我今现少右顾左视三昧神通。 其魔眷属即受如斯苦恼。 何况入火三昧。 现奋迅神通。 从往至今。 常护此修道持真言人故。 及护佛法并一切众生。 得如此力。 令魔怕惧不得正视我面。 何况世间恶人能不怕者。 若有比丘或在家菩萨。 能发丈夫心。 恭敬佛法僧宝。 及护大乘典。 并秘密藏修持真言者。 能制国王大臣及一切恶人等。 勿令得便。 毁訾恶言者。 此等获福得神通威力。 共我无异。 一切魔王怖惧。 生其苦恼。 与前件无别。 当得果报至我住处。 汝等天龙八部人非人等。 今于我前。 发大誓庄严。 护众生心。 并护法藏。 佐助其力。 以汝善心深厚故。 善哉善哉甚善。 汝亦不久当获执金刚身。 得奋迅自在无碍。 降魔劳怨。 若我同等。 时执金刚主。 告苏婆呼童子。 汝当于世流行。 勿使忘失。 时苏婆呼童子言。 如尊所教。 展转流行不敢忘失。 时会大众皆悉起立。 苏婆呼童子。 人天八部大梵天王并及四众。 围绕数匝顶礼恭敬。 头面着地各发誓愿。 愿我及一切众生。 得闻此法。 依教修行。 速获如是大威神身力。 重顶礼执金刚主足已。 各乘本座。 辞退还宫忽然不现。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下 发布时间:2025-07-31 08:07:5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