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蕤呬耶经 内容: 蕤呬耶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8册No. 0897蕤呬耶经No. 897蕤呬耶经卷上(亦名玉呬耶经)大唐大兴善寺开府仪同三司试鸿胪卿三藏和尚奉诏译序品第一我今当说通摄一切。 作曼荼罗秘密次第。 广略大小总在之经。 于诸佛部曼荼罗中。 无能胜明王曼荼罗者而为上首。 于莲华部曼荼罗中。 善住明王曼荼罗者而为上首。 于金刚部曼荼罗中。 除避明王曼荼罗者而为上首。 我今都说彼等三千五百曼荼罗中次第之法。 是故应当要此经法。 而作一切诸曼荼罗门。 阿阇梨相品第二我今当说阿阇梨相。 广解诸法具戒正直慈悲能忍净信正念加有威德。 不惧非人。 辩才无碍处众无畏。 聪明智惠善解方法。 调伏诸根能覆归者。 复有善巧深信大乘。 爱慕经典普学秘密真言行门。 并明一切曼荼罗法。 善知分量。 及知弟子好恶之相。 普诵真言及持都法。 先蒙阿阇梨及与传法二种灌顶。 少欲知足常行念诵。 普于一切阿阇梨所。 皆请学问。 于诸曼荼罗法决择无疑。 恒乐供养一切诸尊及与师僧。 惠施一切贫穷困苦。 明解大手印等一切诸印。 及善解画曼荼罗法。 又明念诵及供养法。 具如是等一切法事。 学内外明已作曼荼罗。 拣择地相品第三我今次说地相善恶。 应作不应作曼荼罗处。 谓于高下及有荆棘碎髑髅片。 近崖坑坎枯井枯池。 饶有树根及有虫窠。 咸碱炭灰饶石瓦砾。 自然干土并发虫饶如是等地。 应可远离于一切事。 诸曼荼罗于平正地。 断净润泽离如前过。 于东北方其地少下。 如是等处作曼荼罗。 入为吉祥。 先掘其地深量一肘。 还以其土而填其处。 土若余剩当知好处。 必得成就。 若反此者及有前过。 即不应作。 若强作者。 非但不成亦损己身。 复有其地无有如前过。 周边有水速得成就。 无水不吉。 或有处所地无前过。 周边有树丰足花果。 枝叶郁茂足有乳树。 作曼荼罗亦为吉祥。 地具诸德周边有树。 近有流水此地最胜。 若作息灾。 当白色地作曼荼罗。 若作增益。 于赤黄地作曼荼罗。 若作降伏。 于黑色地作曼荼罗。 于山顶上或牛居之处。 或于制底或有佛堂或有舍利者。 如是等处即作息灾曼荼罗法。 于恒河边或于莲池。 或于坛墠上或于海边。 应作增益曼荼罗事。 于其冢间。 或于诸魔跢罗天祠。 或空闲处或于空室。 或于荒秽之处。 应作降伏曼荼罗事。 于八大塔及与圣迹或意乐处。 或于清净之处。 或于山顶。 如是等处应作上成就曼荼罗。 或于开敷莲华池中。 鹅雁游戏侧近之处。 应作求财及余富贵。 诸吉祥成就曼荼罗。 于高山上。 或于山侧或于山谷。 或于山峰或于岩窟。 如是等处。 为成入修罗宫故。 应作下等金刚曼荼罗。 于龙池边或于山峰或于神庙。 如是之处。 为欲碎伏所著鬼魅之者。 应作金刚钩曼荼罗。 于大道衢上。 或于制底或于执金刚前。 如是等处。 为辟除着毗那夜迦者故。 应作军荼利忿怒曼荼罗。 于八大塔及大圣迹。 应作佛部中无能胜等。 诸胜上曼荼罗。 于莲华池边。 应作莲华部中善住等。 诸胜上曼荼罗。 于山顶上。 应作金刚部避缚等。 诸胜上曼荼罗。 已广分别如是等处。 亦须分别三种差别。 或若不获如是胜处。 即应随得之处作曼荼罗。 难得具足胜上之处。 是故但应于平正润泽。 于东北赊侧近水饶。 及有树林意所乐处。 离其地过亦无障难。 如是之处作曼荼罗。 皆得成就。 若于圣迹牛所居处。 于岩窟中及山顶上。 先所净地。 亦于窟上并与石上。 或制底边及于坛墠上诸江河边。 如是之处作曼荼罗者。 不须掘地及以治打。 勿疑高下等过。 随其地势扫治洒水。 手按其地及诵真言。 即成清净。 或于作曼荼罗处。 有其地过不得除者。 但以真言而作清净。 亦得成就。 若作急速之事作曼荼罗。 及作辟除鬼魅所著。 并与自身灌顶曼荼罗者。 勿须细拣其地随宜而作。 都以枳利枳利忿怒真言。 持诵香水洗洒其地。 及洒亦净以为净地。 若作佛部中无能胜等曼荼罗者。 应以最胜佛顶真言。 作净地法。 若作莲华部曼荼罗者。 应以吉祥明。 或悉以湿嚩(引)缚(上)诃明。 作净地法。 若作金刚部曼荼罗者。 应以军荼利忿怒真言。 作净地法。 其最胜佛顶。 湿缚(去)缚(上)诃。 及军荼利。 此等三尊。 各为于本部咒。 是其能辨诸事。 是故于一切事用此真言。 一切事者。 谓净地法及以护身。 加被弟子辟除诸难。 清净香等。 于此等事悉皆通用。 或依本法所说。 应当用之。 从迦唎提迦月。 毗舍迦满月。 于其中间如法作曼荼罗。 若欲作辟除鬼魅。 及避毗那夜迦。 或得本尊进止。 令作成就。 如是等事假使雨时。 应作此等曼荼罗。 若作灌顶弟子曼荼罗许。 及传法并三摩耶。 及与增益最上成就。 如是等曼荼罗。 即依彼时。 七个月内而作法事。 或观其国及以时节。 并有利益。 或观其时无诸障难。 具种种德。 及弟子渴仰之心。 纵于雨时。 亦通许作曼荼罗。 作法之时。 涂香及烧香饮食灯明护摩。 如是六种。 纵不获办自余等物。 必不应阙此六种物。 若阙却损。 相违上日及以恶时。 并以恶国不依其法。 必不应作曼荼罗法。 若强作者当损无疑。 如上所说七个月中。 当于黑白十五日及十三日。 或白月十一日十日一日五日七日三日。 于此十种吉祥之日。 应作胜上曼荼罗。 纵于黑月十五日及十三日。 亦通作胜上曼荼罗。 若作佛部曼荼罗者。 应用白月十五日。 若作莲华部曼荼罗者。 应用白月五日十日及十五日。 若作金刚部中入阿修罗宫。 及猛利事法。 并诸忿怒曼荼罗者。 当用前说黑月吉日。 于誓跢罗月及毗舍迦月。 于此二月应作摩诃曼荼罗。 或若办须供养等具。 无阙少。 或发大信之时。 或欲作成就及作上事。 即当应作摩诃曼荼罗。 或观其时无诸障难。 丰足诸华及与供养。 亦应作摩诃曼荼罗。 或阿阇梨见其弟子堪为法器。 或久承仕称尊意。 应作摩诃曼荼罗。 或日月蚀时。 或希奇异相现时。 或于神通月内。 如是等时。 皆悉通作大曼荼罗。 若作息灾曼荼罗者。 于日没时。 起首而作法。 若作增益曼荼罗者。 于日出时。 起首而作法。 若作降伏曼荼罗者。 于日午时。 起首而作法。 然诸曼荼罗。 皆于日没之时。 起首而作。 明相未动。 要须发遣。 此名都作一切曼荼罗法。 或须本尊进止。 或于本法作讫。 或事相应及日月蚀。 并异相现。 悉皆通作。 若违此时作曼荼罗者。 必不成就。 但是一切大曼荼罗。 勿于昼日起首而作。 若昼日作获大苦恼。 于日没时应作事者。 勿中夜作。 违本时故种种难起。 自余诸时准此应知。 于夜分时诸事寂静。 作法有验。 是故于夜。 应作三摩耶等大曼荼罗。 又于日没之时。 诸天集会观视作法之处。 加威彼人。 是故于夜作曼荼罗。 于日没时。 如法起首奉请诸尊。 即来降赴益于彼人。 取其本时依教而作。 用好宿日诚心奉请。 诸尊即来降赴成所求愿。 于其月宿。 直太白星勿离诃娑婆羝。 预直应作吉祥及增益事曼荼罗法。 若作猛害及降伏事曼荼罗者。 还取自余猛害曜直。 作彼事法。 于鬼宿直取如是等吉祥宿直。 还作吉祥增益曼荼罗法。 若作猛害及降伏事。 还取依彼损害宿直。 于其娑尾跢利须庾。 微誓夜须庾(上)补瑟(二合)拏须庾。 怛跛(二合)裟跛须庾。 皤噜醯你须庾。 娑跛须庾。 苏波怛罗(二合)须庾。 皤噜拏须庾。 皤罗(二合)诃摩须庾。 苏迷药(二合)须庾。 忙揭罗须庾。 楞比计沙拏须庾。 钵罗(二合)阇钵底须庾阿反湿(二合)尼须庾。 味跢唎(二合)须庾。 输罗须庾阿摩罗须庾。 取如是等吉祥须庾。 还作吉祥增益之事。 若取恶直者必不成就。 是故当取吉祥时日宿曜须庾。 及观征祥。 若善相现方可起首。 若不善者即不应作。 假使作其猛畏及降伏事。 还取好相方可起首。 何况吉祥事不看相。 随其先相。 即知成就及不成就。 是故殷勤观其征相方可作法。 净地品第四次说净地之法。 作曼荼罗时。 七日已前往于其地。 如法护身及护弟子。 供养地神及其地。 方起掘地除去地过。 若不去过而作法者。 必不成就。 是故当除其地骨石炭灰树根虫窠。 及瓦砾等。 尽去令净。 次当细捣其所堀土。 还填其处。 打令坚实。 复以牛尿散洒令润。 洒己还打。 捶令平正犹如手掌。 次以牛粪和水。 从东北角右旋而泥。 复于中心穿以小坑。 持诵五谷及五种宝五种药草。 安于坑中。 还令平正。 如是置宝及净治已。 次应当作是受持地法。 又三日已前。 各用本部办事真言。 持诵香水。 于日没时用洒其处。 次以右手按其地上。 持诵曼荼罗主真言。 以心受持。 此名受持地法次。 复应以办事真言。 受持弟子。 用童女合线。 以办事真言。 各持诵七遍。 以心观念一一弟子。 及称名号。 更持诵七遍。 一诵一结乃至七结。 如是受持弟子无诸障难。 召请品第五次应作召请法。 一日已前。 于晨朝看日出。 方着衣而记以心。 布置诸尊座位。 依其本法所说。 饮食如法净洁意所爱乐。 自及弟子应吃其食。 于日没时澡浴清净。 着净白衣。 及与弟子持诸供具。 诣前所净曼荼罗处。 次于中央以白檀涂香。 作圆曼荼罗。 量十二指。 为曼荼罗主座故。 即以手按上。 诵彼真言一遍。 一诵一按乃至七遍。 次复心念及称名号。 诸大尊等亦为作如前香曼荼罗。 各以部心真言奉请。 加持诸香华乃至饮食。 而用供养。 用部心真言而作召请。 复取净水和其涂香。 亦散名花。 以香薰持诵。 先须备具优昙婆罗木。 或阿修他木。 取无病者无虫食。 而作齿木。 量十二指。 非粗非细。 以香水洗已。 于其木根头。 以白线缠花。 复以香涂及烧香薰。 以手按木持诵部心真言。 诵数多遍或七遍。 随弟子数木数亦然。 皆须一向根头齐置。 嚼其小头。 应须如法护身。 及护弟子并与其处。 次第供养。 然后用诸薪木。 两头揾苏。 及胡麻和苏护摩。 次中但用苏作护摩。 最后护摩酪饭。 初杓碎伏难故。 应作降伏护摩。 次为自增益故。 以部心真言。 作增益护摩。 然后以寂静真言。 作息灾护摩。 拣择弟子品第六初应拣择弟子。 然后方可受持。 谓族姓家生。 清净无畏深乐正法。 具信能忍。 勇猛精进心求大乘不怀我慢颜貌有相。 盛年端正具解诸论。 智惠具足正直调伏。 能摄归者善言怀德。 其弟子等具此相者。 方可摄受。 不具法则。 谄曲猛害恒粗恶语。 拨无因果常乐不善。 愚痴我慢无智多言。 下贱家生诸相不具。 或加支分。 极长极短极肥极瘦。 心怀破具。 眼目常赤面貌可畏。 越分形色支分不祥。 复无善相外相不顺。 内无德行生于秽族。 作恶业事病疥无信。 淫男淫女耽酒博戏。 极恶性行。 其诸弟子若有此相必应远离。 深信三宝具律仪戒。 深信大乘应可摄受。 身无过患内怀诸德。 无病族姓。 具信大乘坚持大愿。 具足如是之相。 甚难可得。 是故但于三宝有敬信心。 深乐大乘复求福德。 应当摄受如是弟子。 若见渴仰此法。 常勤念诵善逝真言。 假使身无善相。 及见内无福德。 亦应摄受。 但四部众若具本戒。 及信大乘亦应摄受。 凡入曼荼罗者。 总有三种所求。 一谓成就真言故。 二谓灭罪获福故。 三谓来生求果故。 若为来生求果故。 以起信心入曼荼罗者。 非但成就来世果报。 亦于现在获得安乐。 若为现在求安乐者。 不如彼人求未来果。 是故智者。 为未来果入曼荼罗。 即获得二世安乐果报。 应所受持弟子等数。 或一或三或七乃至二十五只。 不得双取。 更不得已上。 其诸弟子互相有诤。 及怀怨心不应摄受。 彼等皆悉互相欢喜。 调伏寂静。 于尊者所有敬爱心。 生善因者。 如是弟子方可摄取。 其召请日遣弟子等。 令吃乳粥。 皆为一食及受律仪。 着新净衣。 皆令面向东坐。 与弟子等作召请法。 先作护身次受三归发菩提心。 若已发者重更忆念。 以忿怒真言持诵香水。 各洒其顶。 复以手按其顶上。 各诵七遍。 以香涂手复安心上。 各持诵明王真言七遍。 轮王佛顶一字真言。 是其佛部明王。 高头大尊十字真言。 是莲华部明王。 婆忿怒其彼真言有吽发字。 是金刚部明王。 其军荼利尊通是三部明王。 碎诸难故。 密迹主说。 次复手按顶上。 持办办事真言还复洒水以烧香薰。 其欲灌顶。 瓶置五谷等物。 及着花枝。 置少许水。 以明王真言持诵其瓶。 奉献阏伽薰香召请。 正作曼荼罗。 日三时持诵其瓶。 应用彼瓶持诵灌顶。 其弟子等令面向北。 坐次弟子。 受与前办齿木。 还面向东坐。 而嚼齿木。 嚼已勿碎。 莫掷左右侧边。 直向前掷。 其所嚼头。 或对向身。 及向上竖。 应知得上成就。 若嚼头背身向东。 应知中成就。 若向北者及余方横堕。 应知得世间及出世间成就。 若嚼头着地直竖者。 应知入修罗宫成就。 知其相已。 其诸弟子还如前坐。 其阿阇梨用办事真言。 持诵前所办水。 各取三掬令与饮之。 饮已然后出外漱口。 次即更复供养。 手执香炉。 以至诚心召请诸尊。 初应持诵曼荼罗主真言。 应如是真言而召请。 归命某甲明王大尊。 我今明日以大慈悲作曼荼罗。 为愍弟子故。 及为供养诸大尊故。 唯愿诸尊照知我心。 而降加被。 一切如来具诸佛大悲者。 罗汉菩萨诸真言主。 诸天善神及护世神大威补多。 及归依佛有天眼者。 悉皆忆念。 我某甲明日作某甲曼荼罗。 随力供养。 唯愿诸尊等。 怜愍弟子及与我故。 皆降于此曼荼罗处。 而作加被。 如是三请至诚礼拜。 以妙伽陀赞叹诸尊。 然后发遣。 分别吉祥不吉祥相。 次即为诸弟子。 广说愿欲相应正法。 然后教令头面向东。 敷茅草卧。 天明起已。 阿阇梨应问彼等善不善梦。 所谓梦见如来具功德海制底尊容。 及见供养。 或于僧所闻法。 或余人处闻法。 或闻决择法义。 或见转读经典。 或见僧众。 或见一僧。 或共住及语或见自出家。 或见僧伽蓝。 或见尼僧。 或见菩萨众。 或见父母及诸兄弟。 或见尊者。 或见诵真言及见真言。 或受得明。 或见成就。 或受律仪。 或见树林江河及海大山及岛。 或见敬信国王仙人及婆罗门。 或见豪富宰相。 或见牛马犊子师子及鹿吉祥鸟。 或见得金及诸珍宝。 或见得地藏种种财物及净衣服。 或得诸谷器杖花果诸严身具。 或食乳粥。 或见童男童女端正妇人。 或见交友。 或见与共语。 或蒙灌顶。 或得军持。 或于阵得胜杀害怨敌。 或见亲情眷属集会一处。 见诸天神登山。 乘象及车辂上高楼阁。 见诸希奇异相之相。 或作护摩及诸善事。 或见渡河及超大坑。 亦决恶贼。 相扑叫唤。 种种游戏。 作诸纵事。 及诸吉祥善梦。 或闻真言法则。 或见节日。 又见善人。 或蒙赞叹。 又见向起首作成就法。 亦见他作。 如是等梦应知吉祥。 若反此相即应弃舍。 若见善梦准知成就若见恶相应知不成就。 是故应弃不善梦相。 随所见梦上中下品。 获得成就准此应知。 虽见是恶欲将入者。 应以寂静真言护摩牛苏。 经以百遍。 即除灾障便成清净。 以怜愍故随意将入。 蕤呬耶经卷上灵云校本末云贞亨三稔六月九日一校了是为明日授与诸徒也。 河南教兴传瑜伽上乘沙门净严(四十有八)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8册No. 0897蕤呬耶经蕤呬耶经卷中大唐大兴善寺开府仪同三司试鸿胪卿三藏和尚奉诏译摩诃曼荼罗品第七次于晨朝时。 自应念诵。 着新净衣。 于曼荼罗所用真言。 先须熟诵。 诣于彼处。 先以办事真言。 持诵香水散洒。 还以此真言持诵五色绳。 得好瑞相方可合绳。 其五色者。 谓白赤黄青黑如。 其绳色彩色亦然。 先应归命三宝一切诸尊及与供养。 然后絣绳。 从东起首。 其阿阇梨于东南角。 手执其绳面向北住。 其执绳者。 于东北角而面向南。 记取分量。 复令彼人右绕往西南角面向东住。 其阿阇梨不移本处但右回身。 面向西住。 亦取分量。 其阿阇梨自亦右绕。 往于西北角面向南住。 其弟子者不移本处。 但右回身面向北住。 亦取分量。 又其弟子亦应右绕。 往东北角面向西住。 其阿阇梨不移本处。 但右回身面向东住。 亦取分量。 其阿阇梨住东南角及西北角。 而量二方。 其东北角及西南角。 是彼弟子所住之处。 四方定已。 又角络量等量正已。 复中心量。 其中心上打一橛子于外四角各置一橛。 其第二院及最内院。 各于四角亦置一橛。 从内院量至于外院。 半半而减。 其绕院。 但用白色而界一道。 夫曼荼罗。 又有其三重亦有四重亦有多重。 其最外院广开一门。 亦有如是开四门者。 并有门曲。 凡曼荼罗多分唯开一门。 然其中院定开四门。 凡出入者用其西门。 或依本法随说出入。 纵有如是开四门者。 要以白色围其三门。 如是三重之院。 一切曼荼罗应如是作。 余围绕院准此应知。 一切本尊置于内院。 其次诸尊置第二院。 其诸护世天当置外院。 此为是都说曼荼罗法。 或如本法依彼安置。 其界道绳令童女搓。 圆牢净洁及以坚密。 其绳五色。 而用白氎及麻等作。 取有乳木而作橛子。 头如金刚。 真言持诵。 向上小出头。 打下入地。 于曼荼罗随方应钉。 次第应知。 放绳之时若恶相现。 即不成就。 其绳若断尊者必死。 其绳粗细不圆即有病患。 忽若迷方而作法时。 弟子皆狂。 是故应当善知方所。 如法界道。 如安宅法所说次第。 依彼作法。 其阿阇梨。 先请僧众随力供养。 又复处分。 令诸弟子供养僧众。 或请僧次而作供养。 及供如来施物大众。 然后过午。 用庵摩勒等。 尊及弟子持诵军荼利真言。 如法澡浴。 澡浴毕已着新净衣。 心念军荼利尊。 将诸供养具。 以大慈心往曼荼罗。 其所弁供如法具足。 应诸要见。 其阿阇梨。 缘曼荼罗所有法事。 先须纯熟。 以牛粪及尿涂曼荼罗。 次以香水洒四面地。 亦涂牛粪及以洒水。 极令欣悦。 散诸名花。 次以其帐幕围绕其所。 建竖幢幡遍围作幔。 及以种种吉祥资具。 庄严其处。 漫荼罗北面一处。 先以军荼利真言。 辟除诸难。 置诸供具持诵而护。 及以洒净。 自作护身及护四方。 正日没时顶戴其绳。 若得好相。 欢喜之心起首作法。 或若不得善恶之相。 以无疑心皈命三部诸尊。 徐徐作法。 或若数数不善相现。 必不成就勿须起首。 若强作者。 以除难故。 当作息灾护摩之法。 以苏及柴。 各以百遍而作护摩。 于佛部中用佛眼真言。 于莲花部用耶输末底真言。 于金刚部用莽摩计真言。 皆作息灾护摩然其莽摩计通三部母。 是故三部用通。 护摩毕已即献阏伽。 其器金作。 或银熟铜宝木石瓦如法而作。 盛满香水及以白花。 持诵真言手执阏伽以烧香薰。 右膝着地当心而执。 以深恭敬。 诵根本真言而奉献之。 次献白花及美好香。 依于诸漫荼罗所用涂香烧香。 勿用有情身分及以紫矿但用美香。 凡所用水。 皆须净漉及以清净。 其所涂香及以烧香。 用一色香。 将为最胜。 其所献花用水及陆白色及香。 将为最胜。 次应呼弟子。 与彼作护及香水洒。 皆令一处次第而坐。 其阿阇梨先转般若。 至诚归命一切诸尊。 及以心观。 然后方起而作画之。 用其五铁以为彩色。 最为胜上。 或用五宝。 若无五铁及五宝者。 即用粳米粉。 色数如前。 极须微细。 或用石末。 所用彩色总有四种。 谓铁及宝粳米及石末。 凡诸曼荼罗当用之色。 或若不辨此等色者应用烧土以为赤色。 炭为黑色。 大小麦末为作余色。 若作速急之时。 及碎伏鬼魅并作降伏法者。 应用灰作曼荼罗。 于诸彩色。 五铁五宝粳米粉三色。 随所用处各自为上。 若作三摩耶曼荼罗。 应用五铁。 若作灌顶曼荼罗。 应用五宝。 若作息灾应用粳米粉。 若作增益当用石末色。 若作降伏当用其灰。 此名彩色差别等相。 从东北角而下彩色。 极令端直。 右绕而布。 勿令隔断。 其色界道若有粗细。 或复断绝及不齐正。 种种难起。 是故应当殷勤布色。 凡诸方门要当中开。 谓量九分。 其八分者。 各取四分而为两边。 取中一分而开为门。 其出入门稍应阔作。 自余诸门。 以白色末而作画闭。 其所闭者稍向外曲。 或置门印而闭其门。 或置护方契印。 中台及内院应用五色而作界道。 其第二院应用三色。 第三外院唯用白色而作界道。 其着食院及行道院。 但用白色而作界道。 余有用灰作曼荼罗。 皆是一道。 其三重院。 一一各分而作三道。 纵广分量极令平正。 于三部中诸曼荼罗法。 皆当如是。 或依本法所有分量。 当准彼作。 应置诸尊等院。 更涂牛粪及洒五净。 以明王真言持诵香水。 亦复洒净方可画尊。 其画尊法总为三种。 随取一处作曼荼罗。 一者画尊形像。 二者画作其印。 三者但置其座。 若画像者。 阿阇梨极须好能画其形貌。 一一如法。 身分支节必应相称。 分明显现与院相称。 随其本法说形像。 瞋喜坐立一一相应。 具足而作勿令阙少。 其诸圣尊像貌安置此名画形像法。 若不绝妙画者。 应置契印。 假使能画一切诸相。 一一具足难可得成。 纵欲作者淹滞时分。 多作形像亦复不善。 相貌不具。 即无灵验及不成就。 是故应当置其契印。 或当唯画三部主尊形像而置。 余作契印。 天尊契印即是佛顶。 以心持诵彼真言。 以白色画观世音自在契印。 即是莲华。 其执金刚契印。 即是五股跋折罗(二合)其诸余尊。 各依本法自说契印。 或若不获彼本印者。 应置部主契印。 悉皆通用。 随其诸尊等所执持器杖。 即是彼印。 如是略说诸尊契印。 勿须怀疑决定如是。 其噜怛罗(二合)契印。 即是利三股叉。 其妃契印即是钵置娑铏。 其那罗延契印即是轮印。 其摩诃斯那契印即是娑恶(二合)底。 其梵天王契印即是莲华。 其帝释契印即是跋折罗(二合)。 其火天契印即是火炉。 其阎摩契印即是单驮棒。 其泥利羝契印即是横大刀。 其龙王契印即是罥索。 其风神王契印是幢幡。 其多闻天契印即是伽驮棒。 摩醯首罗契印即是三股叉。 其地神契印即是满瓶。 日月契印即是圆满之相。 诸尊契印即吉祥等是也。 随所其印一一而作。 若画形像者。 契印及座三种应具。 诸曼荼罗纵使不说。 准此应作。 此名契印之法。 但置座者。 其三部尊座。 皆作圆形与院相应。 诵其真言中置一点。 自余诸尊或圆及方。 各诵彼等真言。 中置一点。 其外院尊。 但呼名号唯置一点。 亦无方圆。 如是毕已方作奉请。 此名第三安座之法。 若作速急之事。 力不及者。 应作座曼荼罗。 或作一及二三曼荼罗法。 其三部主画其形像。 余诸尊等但置契印。 外院诸尊唯置其座。 准此应知一二三法。 此名殊胜广略曼荼罗法。 其先所说形像之法。 若不具足即有难起。 最后第三处所总空亦不为吉。 中间契印非过非空最是微妙。 如法供养皆有灵验。 亦复易作能表其尊。 是故殷勤应用契印作曼荼罗。 于佛座下置无能胜。 右边置本部母。 假使于彼曼荼罗不说。 必须安置。 于中若有处空无尊位者。 应置一瓶。 瓶上置般若经甲。 及读彼经。 观自在下置马头菩萨。 右边置本部母。 纵彼不说亦须安置。 于执金刚下置军荼利。 右边置莽摩计母。 其西门边置难陀跋难陀龙王。 曼荼罗外西面一处对门厢。 当置诃利羝母。 于一切门置跋折罗。 及置金刚罥索等。 随方契印极令可畏。 于曼荼罗第三院北面。 安置摩尼跋多罗将等及诸敬信药叉。 于曼荼罗外东面一处。 别置佛法僧宝。 如法供养。 纵使彼不说亦须安置。 于曼荼罗第三院东面。 置文殊师利菩萨。 大势至菩萨。 佛长子菩萨。 虚空藏菩萨。 成就义菩萨。 无垢行菩萨。 弥勒菩萨等。 贤劫千菩萨。 如是等大菩萨。 纵使不说亦须安置。 其院南面置金刚将菩萨。 及苏磨呼菩萨。 顶行菩萨。 摩醯首罗及妃。 梵王及军阇罗持明仙王。 质怛罗(二合)迦陀持明仙王。 枳利知持明仙王。 皤摩尊慕梨持明仙王。 苏卢者那持明仙王。 只怛罗(二合)婆努持明仙王。 成就义持明仙王。 如是七仙。 纵使不说亦须安置。 其院西面置诸摩怛罗神。 佉那钵底神。 诸羯罗诃神。 罗睺阿修罗王。 婆致皤罗(二合)那陀。 及遍照阿修罗。 婆素枳等龙王。 如是诸神。 纵使不说亦须安置。 其院东面为其帝释。 置拔折罗印及与诸天眷属并净居天。 其日月天东西二面安置其印相。 作圆曼荼罗。 其色日赤月白。 于东南方置火神印及诸仙药叉众。 于其南方置檀荼印。 与诸饿鬼围绕。 于西南方置大刀印。 与诸罗刹围绕。 于其西方置罥索印。 与诸龙等围绕。 于西北方置旗幡印。 与诸风神围绕。 于其北方置伽驮印。 与诸药叉围绕。 于东北方置输罗印。 与诸部哆眷属围绕。 于西门北边置其下方瓶印。 与阿修罗围绕。 如是安置护方神已。 各并眷属如法供养。 于第二院。 置如来毫相尊。 如来舍恶(二合)底。 轮王佛顶。 超胜佛顶。 如来眼尊。 及置如意宝幢印。 并诸使者及无能胜。 如是等尊。 皆悉安置于佛左右。 耶输末底尊。 大白尊。 槃坦罗(二合)皤丝泥尊。 马头尊。 一髻尊。 多罗尊。 彻(去声)尊。 大吉祥尊。 圆满尊。 如是等尊。 置于观自在左右。 金刚钩尊。 金刚拳尊。 逊婆明王。 军荼利忿怒尊。 般坦尼讫涅(二合)婆尊。 金刚锛钵尊。 金刚棒尊。 不净忿怒尊。 如是等尊。 置于执金刚左右边。 凡作一切曼荼罗者。 皆须安置如是等尊。 其处若不满者。 即当安置自余不说三部诸尊。 复意所乐诸尊。 随意安置。 其第三院亦复如是。 于曼荼罗外。 东方及南北方。 各置一座。 以心观察三部诸尊。 各随其方都请供养。 及用阏伽而奉献之。 各诵彼部部主真言。 其东方座安置佛部。 其北方座安置莲华部。 其南方座安置金刚部。 如是三部一切诸尊并诸使者。 都而奉请如法供养皆生欢喜。 于其西方亦置一座。 奉请一切天神如前供养。 若作息灾曼荼罗者。 当置三宝及诸菩萨净居天等。 若作增益曼荼罗者。 当置明尊及真言尊。 诸大威德等敬信药叉。 若作降伏曼荼罗者。 应置忿怒诸尊。 及使者等诸猛害尊。 凡曼荼罗皆须应作三事法。 是故应当置三种尊。 其最内院若无主者。 当置般若印像。 于内院门右边置一净箧。 于上置般若经甲。 于外门左边置护摩火炉。 用净好木而为烧柴。 或东南方置其火炉。 或随事相应而置火炉。 安置诸尊准此应知。 若于佛堂。 或于窟内及以室内。 及或迮处所作曼荼罗者。 随意安置。 若作成就曼荼罗者。 不应窟内及与迮处而作。 强作即损。 凡作曼荼罗。 于露地为上。 若于神庙及与大室。 通许而作。 其处若有短树及根大石及树。 要须除却。 若除不得。 当作息灾之法而除其过。 又其树瓦石等之物。 若在第二第三之院。 许作法除。 若当内院应弃其处。 凡曼荼罗地。 以香水洒为净。 若山上作者勿见不平之过。 若平地作者勿见右过。 安置诸尊。 本位及方若差者。 应作息灾之法而除其过。 然第二院必不得错。 是故画位毕已。 安心普视。 若有错处即当复改。 其自念诵之尊。 及与弟子念诵之尊。 随其本位任意安置。 若有弟子堪灌顶者。 应作方阶。 灌顶之处以其白色而阶其道。 又以五色作一莲华。 甚令圆满。 以万字等诸吉祥印。 围绕其花。 或作其形而安置之。 其作食处以白色界道。 所有食饮皆置一处。 所有幢幡瓶等诸供养具。 亦以白色界道。 其处而安置。 瞿醯经奉请供养品第八次说奉请及供养法。 作曼荼罗毕。 及观视已。 出外洒净。 面向东。 礼一切诸尊而取好相。 念诵曼荼罗主真言。 或诵部心真言。 勿令心散乱。 乃至当见吉祥之相。 得好相已。 以心生欢喜。 然后方作护身等法。 用办事真言。 或先持诵有功真言。 要用五尊真言而作护身。 所谓枳利枳利尊。 军荼利尊。 金刚橛尊。 金刚墙尊。 金刚钩栏尊。 普通诸部。 而作护身降伏诸难。 或用曼荼罗主根本真言或心真言。 而作护身。 其诸弟子如前所说。 及心作护。 作护法已。 入曼荼罗。 执阏伽器真言持诵。 其器用金而作。 或银熟铜宝及娑颇底迦。 或白琉璃或用木石商佉树叶螺。 及新瓦而作其器。 勿令阙损如法而作。 中盛香水及置名花。 以真言泻垢乃至清净。 后以曼荼罗主真言持诵七遍。 安置内院以为供养。 余处但洒即成供养。 其应置瓶。 勿黑及以赤色。 端正新作勿令阙损。 轻及端圆。 盛香水满。 及置五谷五宝五药。 缯彩缠颈及缠华鬘。 并着花果枝叶。 亦着柑欗散花。 持诵七遍。 四方及四角诸门安置以为吉祥。 或若不办如是等瓶为灌顶者。 中置一瓶。 及四门四角各置一瓶。 于其出入三重之门。 各于当边一一置瓶。 于外当门要置一瓶。 假使不办众多瓶者。 安置一瓶或安四瓶。 其门外瓶必定勿阙。 其五谷者。 谓胡麻小豆大麦小麦稻谷。 余言一切谷者应知五谷。 言五药者。 谓僧祇(一)毗夜(二)乞罗(二合)提婆(三)娑诃提婆(四)枳羯(上)尼(五)余言一切药者应知五药。 其五宝者。 谓瑚颇金银商佉。 或珠或宝。 余言一切宝者应知五宝。 其幡竿者端直及长。 各于八方。 去处不远如法安置。 东著白幡。 东南红幡。 正南黑幡。 西南烟色幡。 西方赤色幡。 西北方青色幡。 正北黄色幡。 东北赤白幡。 如是八色随方而置。 于竿头上结絓鸩鹊鸱尾。 极令端正。 或若不办。 但于四门而置。 或但东方置一白幡。 其烧香炉但用瓦坏。 勿令火烧。 数至一十。 四方四角各置一枚。 于门及外各置一枚。 或若不辨如是坏炉。 瓦器亦得。 若不得办多。 于其门前但置一炉。 复于四面各竖一门。 于上悬铃伞盖及拂并与华鬘。 亦以大麦小麦稻谷。 而作生檗。 于外四面而置供养。 复于四面幔幕围着。 如前所涂四面之地。 散诸名花及稻谷。 花并散诸谷花。 置万字等诸吉祥印。 如是广设供养诸具。 或复随力办供养已。 然后方作奉请之法。 执持如前所办阏伽。 各以本真言奉请诸尊。 或复都用曼荼罗主真言。 都请诸尊。 或依本法所说。 如是奉请。 于佛部中。 用轮王佛顶明王及以部母真言。 而请本部诸尊。 于莲华部。 用湿缚婆诃明王及吉祥部母真言。 而请本部诸尊。 于金刚部。 用逊婆明王及莽么计部母真言。 而请本部诸尊。 或复唯以曼荼罗主之根本真言或心真言。 用请一切内外诸尊。 或以当部主根本真言或心真言。 奉请本部诸尊。 或以各各本真言。 奉请诸尊。 若先诵得者应一一请。 如是次第以其阏伽。 依法请已。 即当奉献般地夜(二合)香水。 又数奉献阏伽而作问讯之辞。 次即礼拜。 然后次第作法毕已。 方作供养。 初献涂香。 次即供养花烧香饮食。 后献灯明。 其涂香者。 用白檀香。 沉水香。 迦湿弥香。 苾唎(二合)曳应旧香。 多迦罗香。 优婆罗香。 苾利(二合)迦香。 甘松香。 丁香。 桂心香龙华香。 禹车香。 宿涩蜜香。 石南叶香。 芦根香。 瑟菟(二合)泥(去)耶汁香。 乾陀罗(二合)沙汁香。 沙陀拂瑟婆香(云回香)婆沙那罗跢迦香势(去)礼耶香。 阇知皤怛罗(二合)香(云婆罗门豆蔻叶)香附子香。 吉隐(二合)底香。 隐摩豆唎迦香。 胡荽香。 诸树汁类香。 如合香如法相和。 随所合香皆置龙脑。 应用雨水未堕地者。 而作涂香。 真言持诵。 次第供养内外诸尊。 其涂香中。 勿置有情身分及与紫矿。 勿用秽恶虫食无香等者。 当取好净者。 亦勿将水而研其香。 若供养诸佛涂香者。 当用新好郁金香或黑沉香。 和龙脑而作涂香。 若作供养观自在者。 当用白檀以为涂香。 若供养执金刚及眷属者。 当用紫檀而为涂香。 自余诸尊。 随意而合用供养之。 其供养花香。 取水陆花谓摩里迦花。 魔句花。 群(去)驮花。 摩罗底花。 那缚摩里迦花。 苫卜迦花。 阿输迦花。 奔驮迦花。 拂利曳应(二合)旧花。 归夜迦花举地迦花。 计娑罗花。 底罗迦花。 娑罗花。 迦尼迦罗花。 树花。 优波罗花。 多迦罗花。 迦罗毗罗花。 迦昙婆花。 阿输那花。 漫阇梨花。 纷荼罗迦花。 迦痴迦罗(二合)花。 于遮那罗花。 婆荼罗花。 尸多干地花。 俱罗婆迦花。 皤拏花。 婆荼罗舍花。 如是等陆地生华。 次第供养。 勿用恶者。 以干多迦花归夜迦花。 尸俱噜花。 遮婆花。 阿底目得迦花。 央句罗花。 唧迦那花。 尼婆花。 鸡跢枳花。 摩那延底迦花。 句栏荼迦花。 那摩迦花。 句吒遮花。 毗罗嚩(二合)花。 摩利迦花。 如是等不祥陆花。 于降伏事而用供养。 忿陀利花。 赤莲花。 诸类青莲花。 如是等诸水生花。 通用供养。 其赤句勿头花。 白苏干地迦花。 如是等不祥水花。 于降伏事而用供养。 取计婆罗花。 迦尼迦罗花。 摩罗底花等。 诸白香美诸花。 供养佛部。 取莲花等诸水生花。 供养莲华部。 取阿输迦花。 底罗迦花。 群多花。 那缚摩里迦花。 拂利曳应(二合)旧花。 婆句罗花。 赤迦罗毗罗花。 优波罗花。 如是等花。 供养金刚部。 其烧香者。 用白檀沉水相和。 供养佛部。 用尸利稗瑟多迦等诸树汁香。 供养莲华部。 用黑沉水香及安悉香。 供养金刚部。 次说普通和香。 非有情身分之者。 取白檀香。 沉水香。 龙脑香。 苏合香。 薰陆香。 尸利(二合)稗瑟吒(二合)迦香。 萨阇罗(二合)沙香。 安悉香。 婆罗枳香。 乌尸罗香。 摩勒迦香。 香附子香。 甘松香。 阏伽跢哩(二合)香。 柏木香。 天木香。 及钵地夜(二合)等香。 以沙糖相和。 此名普通和香。 次第供养诸尊。 或随意取如前之香而和供养。 或复总和。 或取香美者而和。 如是随辨涂香及花并以烧香。 以诚心以供养。 若置华鬘而供养者。 纵有少分秽臭之花不妨供养。 若多应弃香花等物。 所不识者。 不应供养。 其有情身分之香。 所触诸余供养之具。 皆悉成秽。 是故勿用。 其紫矿香。 于三部中总不许用。 是故行者应当通解如是差别。 其曼荼罗外四边之地。 普置香炉。 或坏或瓦石者。 皆置烧香如法供养。 纵用有情身分之香亦不妨用。 第三院世间诸尊。 随意供养香花等物。 其部主尊倍加供养。 自余诸尊各于本座。 随应差别次第供养。 于三部主尊前各置香炉。 曼荼罗主前置一香炉。 勿令香烟断绝。 或二院。 置以一香炉而用供养。 若不辨者。 但用一香炉普供养诸尊。 然供养一尊已。 即应香水洒净。 更供如前洒净准此应知。 如是奉献涂香及花等并以烧香。 于曼荼罗中一切尊已。 重奉阏伽毕已。 次供养饮食。 极令净洁。 生平等心。 皆以真言持诵饮食。 次第差别。 随应供养。 三部主尊倍加饮食。 曼荼罗主数倍而加。 自余诸尊次第差别。 准此应知。 宁增加食不得阙少。 是故以净香美饮食。 种种而供养悉皆欢喜。 所行食类若不遍者。 应以余食充其阙数。 或若不辨但供部主。 或但置于内院。 表心供养一切诸尊。 于一一院凡所行食。 从头一一遍布。 行已更取余类。 遍行如前。 其部主前。 若加供养必无过失。 正行食时若错阙少。 即应补阙便乞欢喜。 应下食处。 先布净芭蕉叶。 或布荷叶或布波罗沙叶。 先下莎悉地(二合)迦食。 次行饮食。 最后应下诸果子类。 其饮食者。 用大小麦面而作。 及用粳米粉而造。 极令净洁及与香美。 谓罗住迦食。 皤罗皤尼迦食。 脾那迦食。 末度尸罗(二合)乞那(二合)食。 阿输迦伐底食。 似菱角形食。 饼啖钵波拔吒迦食。 钵知食。 似鹅形食。 仇阿食。 羯补迦唎迦食。 布尸夜(二合)钵多食。 盛满苏食。 盛沙糖食。 烹煎饼涂沙糖食。 婆罗门餢食盼荼迦食。 渴阇迦食。 萨阇迦食。 薄饼食。 如鸟形食。 胡摩脂饼。 馓米揣。 如象耳形食。 小豆烹煎饼等。 小豆所作之食。 谓浦波食。 输瑟(二合)迦食。 钵那波浦迦饿食。 豆基食。 着针豆基食。 资跢罗(二合)浦波食。 你乌噜比迦食。 乳浮娑耶利迦食。 珍荼浦波迦食。 如是等类食。 粳米小豆胡麻。 少分相和作粥。 其小豆胡麻。 捣筛为末。 以粳米成糜。 此名枳利娑罗粥。 乳粥。 淡水粥酪粳米粥。 酪浆水粳米粥。 或赤或黄等粥。 皆以净器而盛供养。 或置所布叶上。 粳米饭及六十日熟稻粳米。 饭而广多献。 小豆羹等种种羹。 香味净洁而奉供养。 粳米饭和乳酪。 及和沙糖而奉供养。 所有种种上妙饮食而奉供养。 复依三白之食。 部底迦食。 广多食。 种种食。 粳米饭和乳酪牛苏者。 此名三白食也。 乳粥。 枳利娑罗粥。 小豆羹者。 此名部底迦食。 如前三食加粳米饭。 色色加多此名广多食。 如前四食更和酪粥。 即名种种食。 所有臭秽辛苦涩味。 古残宿不祥之食。 不应供养。 或若不辨种种羹者。 但用小豆羹而供养。 亦得。 凡所饭上皆应点酪。 若不得辨者。 必须供养六种饭食。 所谓乳粥。 小豆羹。 沙瑟(二合)迦等食。 粳米饭酪。 枳利娑罗粥。 纵使极贫。 不应阙少六种之食。 若阙一者不成供养。 凡乳粥上皆应着蜜。 凡于酪上皆致沙糖。 其小豆羹上应着牛苏。 若有姜者亦应着之。 复应供养种种果子及诸根食。 此二种食果。 一切真言及与明尊皆悉爱乐。 其果子者。 谓阿摩罗果。 石榴果。 么路子果。 蒲桃果枣。 柿子。 迦必他果。 毗阇补罗迦果。 欗子波那娑果。 吒应(二合)子果。 罗句者果。 暮止(二合)者果。 木果。 波罗曳迦果。 乞瑟利迦果。 阿么罗果。 侵(止音反)部果。 勿(二合)跢毗(二合)迦果。 迦罗末多迦果等。 种种好果而用供养。 所有臭秽果不应奉献。 谓秽果者。 尸利颇罗果。 椰子多罗果。 波罗跢迦果如是等秽果不应奉献。 亦应供养种种根药。 熟煮了以去皮。 如法奉供养。 谓毗多罗根。 芋子根等。 其诸秽根不应供养其秽根者。 谓输罗拏根。 罗卜根。 迦阙迦乾陀根。 如是等秽根。 不应供养。 其果子中。 石榴为上。 于诸根中。 毗多罗根为上。 是故应简而用供养。 其熟煮小豆。 以和牛苏。 并着胡麻而供养之。 第三曼荼罗。 于外四面地上。 布散白花。 亦以胡麻稻花遍散。 最后出外。 于诸方所。 祭祀部多诸非人类。 用粳米饭以和稻花胡麻及花。 煮小豆。 娑耶里迦饭以涂牛苏。 已上饭食总和一处。 其阿阇梨以欢喜心。 于一一方各各三遍下食。 以祀罗刹及毗舍阇等。 及与部多诸食血啖肉者种种之类。 或居地者或居树者。 或居林者及以心所念著者。 皆须祭祀。 于时。 忽然若闻大声。 以无畏心更应祭祀。 或闻野干大叫及大吼声。 或见其身。 或见拔倒树根。 及见树折或闻雷声。 及种种希奇异相者。 更复祭祀而作护身。 其阿阇梨。 如闻如解如见。 如法于诸方所。 祭祀毕已。 洗手洒净。 于其门前烧香供养。 次入于内。 奉献阏伽及烧香。 供养前所置食。 以心运供于第二院第三院。 所有诸尊。 一一奉施上妙新净衣服。 自余诸尊各奉一匹。 或若不辨。 各奉三部主尊用两匹衣服。 或若但以两匹衣服。 置于箱中。 而奉施内院。 运心普施一切诸尊。 然后各诵诸尊真言七遍。 其曼荼罗主真言。 持诵百遍已上。 其三部心真言各诵百遍。 然后次第。 应作诸尊一一手印持诵三遍。 如是作已。 悉皆欢喜满其所愿。 蕤呬耶经卷中灵云校本末云时贞亨三丙寅年六月十一日校了是明日授于诸禅侣故也。 河南教兴苾刍净严(四十八载)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8册No. 0897蕤呬耶经蕤呬耶经卷下大唐大兴善寺开府仪同三司试鸿胪卿三藏和尚奉诏译分别相品第九亦名三部三摩耶印。 于一切曼荼罗。 通用之印。 其护身印及结方印。 惊觉奉迎之印及灌顶印。 辟除障难印奉献香华等印。 息灾难印碎伏难印。 系缚难印解放难印。 如是等印。 于手印品皆悉广说。 如前所说。 净治及护身法。 其皆用手印相应而作。 若欲碎伏难伏者。 当用金刚母跢迦(二合)罗印。 及于秘密曼荼罗罗中所说。 十八大印皆应用之。 若作呼召之法。 当用金刚钩印。 若作结缚难法者。 当用金刚锁印。 若作调伏法者。 当用金刚棒印。 若作怖魔法者。 当用吃金刚印。 若有越三摩耶者。 当用受三摩耶忿怒印而作调伏。 或用大力金刚棒印。 若欲碎灭诸障难者。 当用逊婆明王真言手印。 作此法已。 其诸难等皆被火烧。 是故当用如上尊等诸印等法绕用。 即知有大威力。 是故应当于一切事。 皆顺用之。 或随彼说于彼而用。 复次应当作护摩之法。 面向东方。 茅草端坐。 燃火着已。 洒净其火。 又用茅草。 初应满杓苏护摩。 最后亦然。 次应以苏及与柴等诸物。 如法护摩。 如念诵法护摩亦然。 以寂静真言。 为一一尊七遍护摩。 心念彼尊。 为其一尊护摩毕已。 即须洒净其火。 方为余尊护摩。 护摩毕已。 都请诸尊。 更作护摩。 满百八遍。 于诸尊所而乞欢喜。 即忏悔一切罪障。 随喜功德广大发愿。 数归三宝。 及归不退大菩萨众一切真言并与明尊。 数数增发大菩提心。 次应赞叹三部尊及余诸尊。 次应诵经。 然后志诚之心。 启请诸尊深生珍重。 所烧之香勿令断绝。 数奉阏伽。 作如是次第作法毕已。 复以诚心顶礼诸尊。 然后如法。 将其弟子一一令入。 当唤一一弟子。 如前香水洒净。 以涂香等供养。 用香涂手按其心上。 诵其真言。 次以辨事真言。 持诵新帛系其面门。 复作三摩耶印。 置其顶上诵彼真言三遍。 次作曼荼罗主手印置于顶上。 诵彼真言三遍。 引将曼荼罗门前。 其阿阇梨应如是言。 我等某甲如法作此曼荼罗。 将弟子入。 随其福德及与种姓并以成就。 随堪法器。 于此曼荼罗中。 愿视其相。 次应散华。 随所堕处。 即属彼部族姓及尊。 次应开面视曼荼罗。 其阿阇梨以欢喜心。 为彼弟子作如是言。 汝今观此妙曼荼罗。 深生敬信。 汝今乃至生诸佛家中。 诸明真言已加被汝一切吉祥及与成就皆悉现前。 是故坚持三摩耶戒。 于真言法。 勤加念诵次令弟子以香华等。 普供养三部。 及以赞叹。 其阿阇梨于曼荼罗所。 授与弟子。 随其所得于本真言。 或令弟子坐第二院。 持诵所得心真言。 具看其散华。 随所堕处准知上中下成就。 谓随诸尊上下差别。 及以坐位次第。 准知上下。 花若堕于佛头上者。 当知成就佛顶真言及佛毫相等诸尊真言。 花若堕于佛面上者。 应知成就佛眼等尊诸明真言。 花若堕于佛中身分。 当知成就诸心真言。 花若堕于佛下身分。 当知成就使者真言。 随花所堕。 于身上中下分。 当知成就上中下品。 其执莲华及执金刚。 随花堕处准上应知。 自余诸尊但知上中下品成就。 若花堕处去彼尊远。 当知久远方可成就。 花若堕于食院之上。 随所属尊得彼真言。 花若堕于两尊中间。 随所近处得彼真言。 花若先堕于内院中。 即却超出于其外院中。 当知彼人信心不具。 若强持诵得下成就。 花若堕于诸界道上及行道院。 当知彼人无决定心不获成就。 花若堕于二尊中间。 非近非远及堕界道并行道院。 若欲复掷。 应为彼人作护摩法然后掷花。 花若堕于内院。 但随其院皆属彼尊。 凡作曼荼罗。 皆置三部诸尊。 复于本方更置一座。 运心以表一部诸尊。 其内院中。 要复须安置般若经甲于内院门必须安置守中门龙王。 花若堕于饮食院上。 当知成就增益等事。 花若堕于部主尊上。 当知成就作曼荼罗。 花若堕于七佛世尊身上。 决定成就三部真言。 花若堕于执莲华上。 当知成就两部真言。 花若堕于执金刚上。 当知成就本部真言。 花若先堕于第三院内。 却超出向行道院上。 应弃彼人。 后时将入余曼荼罗。 若欲强将入者。 当作护摩更与掷花。 还若不着更作护摩。 如是三回若不著者。 则须摈出。 其阿阇梨以如是法。 将诸弟子一一令入。 散华毕已。 复献阏伽及香华等。 其弟子等各各应与布施。 阿阇梨次将一一弟子。 于护摩处。 于阿阇梨左边坐其阿阇梨。 应以左手执其弟子右手大指。 用曼荼罗主真言。 用牛苏护摩七遍。 复以寂静真言。 护摩牛苏七遍。 复以牛苏于其弟子头上。 右转三遍而作护摩。 复以神袋系于右膊。 复以香涂手按其胸上。 随意持诵而发遣了。 自余弟子皆如是作应护摩。 用苏嚧婆杓而作护摩苏。 复以右手护摩诸谷。 坐于茅座。 其净水中亦置茅草。 先备茅环。 于炉四面复布茅草。 作护摩时皆应如是。 先取乳汁干柴。 置于炉中以苏洒上而生其火。 后取乳汁柴湿而作护摩。 如护摩苏遍数多少。 胡麻数量亦复如是。 其余谷等随意护摩。 最后以满苏护摩。 其请火神及与发遣用彼。 真言其洒净等用前真言。 或随余说。 如有真言之于护摩用者。 随意而用。 瞿醯坛怛啰(二合)经分别护摩品第十次说息灾增益及降伏事。 三种护摩差别之法。 依作彼曼荼罗。 随事而作护摩。 若作息灾护摩。 面向北坐。 若作增益护摩。 面向东坐。 若作降伏护摩。 面向南坐。 若作息灾曼荼罗及与护摩。 其炉圆作。 若增益方。 若作降伏三角。 若作息灾曼荼罗及护摩。 应用白色。 增益黄色。 降伏黑色。 若作息灾事者。 坐莲华座。 作增益事坐草座。 作降伏事。 以右脚押左脚。 蹲踞勿着地坐。 以寂静心作息灾事。 以欢喜心作增益事。 以忿怒心作降伏事。 或随本法所说依彼而作。 若作息灾事者。 用树最上枝而作护摩。 若作增益事者。 用树中枝而作护摩。 若作降伏事者。 应以树根而作护摩。 若作息灾事者。 应着茅草之衣。 若作增益事者。 应着刍麻之衣。 若作降伏事者。 应着青色衣及血湿衣。 或破秽衣或复裸形。 若作息灾事者。 应以苏乳稻谷花大麦蜜。 及乳粥茅草之牙。 并桾那花注多树叶。 及白檀香乌昙末罗树木及果。 阿输他木苦练木苫弥木果。 波罗阇木及诸余物。 而作护摩。 若作增益事者。 应以乳粥酪饭蜜乳。 及饭酪粥胡麻及三白食。 天木茴香及天门冬龙华尾卢婆果诸谷及柴自余物等。 而作护摩。 若作降伏事者。 应以赤白芥子血及芥子油。 毒药骨灰发荆棘仇毗多罗木。 句吒木迦多罗木有刺之树。 而作护摩。 如是三种护摩之事。 于其本法纵不说者应依此法。 次阿阇梨观其弟子。 堪授法器应灌顶者。 即当如法与彼灌顶。 其弟子先应灌顶请阿阇梨及与布施。 先辨新净座。 以辨事真言持诵其座。 置于灌顶曼荼罗中。 又辨新净白伞。 于上悬花鬘。 复悬白色彩帛。 以曼荼罗主真言。 持诵其华等。 又于曼荼罗内。 置诸吉祥之具。 其阿阇梨与其弟子。 如法护身令坐其中央。 其阿阇梨当以牛苏与香相和。 用军荼利真言持诵其香。 薰其弟子。 即将其伞当盖于上。 复令余人。 执净牦牛拂及扇香炉。 箱中置衣。 并盛商佉及筋诸吉祥物。 令执其箱。 复执酪碗。 如是等物皆令人执。 若得辨者应作音声。 又执四瓶令住傍边。 其阿阇梨与诵吉祥诸妙伽陀。 如是次第今且略说。 若欲广作当依本法。 其阿阇梨普应顶礼曼荼罗中一切诸尊。 为灌顶故至诚启请。 即应奉持前所持诵百遍之瓶。 徐徐当绕于曼荼罗。 绕三匝已。 复以三种真言。 持诵其瓶。 于其顶上而作手印。 并诵根本真言。 还诵此真言与彼灌顶若作传法灌顶。 应面向西坐。 若作息灾灌顶。 面向北坐。 若作增益灌顶。 面向东坐。 若作降伏灌顶。 面向南坐。 灌顶毕已。 次其阿阇梨自手执其衣与彼令着及以涂香涂彼身上。 并与华等供养。 亦以华鬘交络两肩。 复与臂钏令着其腕。 阿阇梨自手执其伞。 令彼弟子绕曼荼罗。 绕三匝已。 亦至西门前即数礼拜。 其伞随身来去盖头。 其阿阇梨启请诸尊。 作如是言。 我某甲与某甲灌顶毕已。 今付属诸尊令持明藏。 作是语已应放其伞。 令彼起立对曼荼罗前。 为说三摩耶戒汝今已成曼荼罗阿阇梨持明藏者。 诸佛菩萨及真言主一切天神。 已共知汝。 若见有人堪作法器。 怜愍彼故。 与作曼荼罗教使持诵。 其阿阇梨次应为彼。 依如前法而作护摩。 燃火着已。 用曼荼罗主真言。 护摩牛苏百遍。 复以寂静真言。 苏蜜及酪与饭相和。 护摩百遍。 复用胡麻护摩百遍。 如是作已。 用其净水灌彼顶上。 次当广视其曼荼罗。 解说诸尊。 教视本手印相。 复教明王真言。 次教今坐一处。 持诵所得真言。 次教以诸香华。 供养本尊及与余诸尊。 次其弟子于护摩处。 以至诚心礼拜阿阇梨。 随所须用应当布施。 或随所有物悉皆施与。 所谓自助眷属妻子钱财等物。 或随阿阇梨所欢喜者。 当施其物。 或自爱乐者应当施与。 若贫穷者以力奉事。 令尊欢喜。 然于诸施中承事为最。 凡欲布施。 先奉两疋衣服。 然后舍施余物。 求成就应如是施。 若求三摩耶。 即应布施衣服及金牸牛并犊。 及随身有皆应布施。 乃至自身。 求三摩耶者应如是施其阿阇梨次教诸弟子等次第令坐。 自读般若经令彼等听。 次为彼等都说三摩耶戒。 汝等从今。 常于三宝及诸菩萨诸真言尊。 恭敬供养。 于大乘经恒生胜解。 凡见一切三宝。 亦见受三摩耶戒者。 当生爱乐。 于尊者所恒生恭敬。 于诸天神不得嗔嫌。 应须供养。 于其外教不得信学。 凡来求者随有施与。 于诸有情恒起慈悲。 于诸功德勤求修习。 常乐大乘于明藏行。 恒勤精进持诵真言。 于经明藏所有秘密之法。 无三摩耶者。 皆不应为说真言及印。 具学明藏秘密护持。 如是说三摩耶已。 各各视彼所得本印及与真言。 所属之部并与说彼本曼荼罗。 次阿阇梨当洒自身。 更奉诸尊阏伽。 次第供养一一诸尊。 次以曼荼罗主真言。 护摩百八遍。 复以寂静真言。 护摩百八遍。 次以部心真言。 护摩二十一遍。 次以一一诸尊真言。 用牛苏各护摩七遍。 然后以其本所持真言。 随意护摩。 次更如法护身祭祀诸方。 祭祀毕已。 先洗手洒净自及弟子。 以香华等。 次第供养一切诸尊及与顶礼。 所置供养以至诚心。 奉施然后应用凡随所作曼荼罗法。 要须先成熟明了解已。 然后方作曼荼罗。 法犹傍置经数数检本。 恐有失错何以不熟凡作曼荼罗时。 当令助成就者外护其处。 每出外时。 先其助人入于其所。 令作守护必勿令空。 若无如是弟子堪执绳者。 即先钉一头。 自捉而作界道。 若无助成就者。 一切诸事皆须自作。 其助成者。 若有病患及与无戒。 亦不清净不明诸事。 纵解明藏亦不应取。 若作曼荼罗毕已。 忽有外道族姓家生。 心行耎善有力。 正直深信爱慕。 自来欣求入曼荼罗者。 其阿阇梨知彼有信。 假使作曼荼罗毕已。 令彼人入正法故。 于时与彼作召。 请法令入曼荼罗。 其弟子等。 或若不具其本善相及与法阙。 当作息灾护摩。 若作曼荼罗先应启彼国王令许于其王所诣取壮士皆有威势。 各执器杖以无畏心绕曼荼罗立。 或有如是弟子。 堪为法器受持。 召请弟子之时。 若不在者。 应作彼形而作召请等法。 或有弟子拟欲灌顶。 若不在者。 当与别弟子充数灌顶。 或有弟子。 欲求其事作受持。 若不在者。 不得为彼弟子充与别人。 若为弟子受持时。 忽若不到。 应知其阿阇梨。 着大重病乃至致死。 若作召请法已。 或有如是因缘。 第二之日辨作曼荼罗。 其日应作息灾护摩。 至于暮间更复召请。 至第三日作曼荼罗。 若正起作曼荼罗时。 忽若阙少小小之具。 不须相待。 或若过时即诸难起。 若作曼荼罗时有难事起。 当以真言避除。 或以方便令息灾。 若不能除。 所有供具以水洒净。 一时供养及奉阏伽发遣诸尊。 别日当作息灾护摩。 后作亦得。 如七明妃曼荼罗者。 应作七院。 依彼本法而作安置。 勿疑彼法此法相违。 其药叉曼荼罗法。 亦复如是。 或有曼荼罗。 本法有阙。 应依此法而作曼荼罗。 或有如是曼荼罗别指余法。 还依彼法而作曼荼罗。 或有本法虽云曼荼罗不说次第。 总依此法次第应作。 如于持明藏广说曼荼罗法。 或依本法说曼荼罗。 或如阿阇梨指授说曼荼罗如是等所说次第。 乃依依彼法而作曼荼罗。 勿生疑惑若有本法说。 瓶分量或大或小。 但依此法而作分量。 纵违本法亦无过患。 或若自余诸尊之所欲加供养。 亦无所妨。 凡随所说一切法事。 非遮增过。 若阙不成。 或有如是曼荼罗。 说令诸弟子。 各执香炉及与灯明绕曼荼罗者。 如是殊异之法必不应违。 但依彼作。 或有如是曼荼罗法。 说是三摩耶时作如是言。 汝等今者得载法船出离生死。 或诚心散华者必依彼说不得违彼。 如是等殊异之法。 各依本法而作。 若不说者必不应作。 凡入曼荼罗。 必有四种灌顶。 一者除难。 二者成就。 三者增益己身。 四者得阿阇梨位。 如是灌顶之法前已广说。 次今当成受明灌顶。 入曼荼罗随所得明欲成就者。 以彼真言持诵其瓶三百遍已。 与彼灌顶。 还用彼真言。 所护摩物持诵七遍。 然后一遍护摩。 如是乃至三遍护摩。 此名第二受明灌顶。 若有被难所著为除难故作灌顶者。 此名除难灌顶。 为求安乐及与富贵。 并求男女除不祥故作灌顶者。 此名增益灌顶。 凡蒙灌顶。 诸佛菩萨及与诸尊。 并持真言行菩萨等。 皆悉证明加被护念。 圣观自在及执金刚所有真言。 悉皆成就。 一切天神不能损害。 皆悉恭敬。 在生死中不堕恶趣。 不生贫穷家及不具足之人所恶嫌。 恒忆宿命多饶资财具戒端正。 当生天人恒遇佛世。 于其菩提心曾不退转。 施诸尊并乞欢喜。 复执阏伽。 各各以本真言如法发遣。 或依本法而作发遣所有资具当泮大河。 饮食施与贫儿。 不应与狗及乌等下鸟。 于曼荼罗所有财物。 其阿阇梨并应收取随意受用。 勿更与弟子。 其弟子等若用其物堕三摩耶。 是故其物阿阇梨用。 若阿阇梨不用其物当施三宝。 其伞拂等物应施于佛。 其座涂香烧香等物应施与法。 其衣瓶器等物应施僧伽。 若无僧伽。 应施苾刍苾刍尼及优婆塞优婆夷。 其弟子乃至少分不得用之。 其第二日为满所阙之法并息灾故护摩百八遍。 补阙品第十一次复更说如前不说阙少之法。 于诸曼荼罗法所未说者。 其阿阇梨善解明藏及与真言。 具戒清净及有慈悲。 妙解画曼荼罗。 直心清净者。 应作曼荼罗。 或于舍上。 广净其处及令平正。 以白土涂亦应得作。 或于神庙亦应得作。 或于水上密布净板如法泥治。 于上而作。 如水中行尊及鼓音尊曼荼罗者。 应于水上作也。 其婆罗门祭祀之地。 及弃秽之地。 前经所作曼荼罗地。 并应弃之。 或说但以一道真言作曼荼罗者。 则依彼法而作。 即彼多罗尊曼荼罗是也。 或若有如是曼荼罗。 具足自有眷属真言者。 还依彼法而作。 即忿怒火尊曼荼罗是也。 或若有如是曼荼罗。 于其本法真言不具足者。 当取都法通用真言作曼荼罗。 夫其真言曼荼罗所应用者。 先须各诵数满千遍。 具大福德。 不久出离生死苦海。 当得无上菩提之果。 及其灌顶者。 具如是等无量功德。 具真言族行菩佛行。 是故阿阇梨。 应解都法及得灌顶许为传法。 然后方作曼荼罗法。 若违此法作曼荼罗。 即不成就死堕地狱。 其入彼者无利益。 非但无益诸障难起。 所谓饥馑疫病亢旱。 诸贼盗起国王相诤。 其诸弟子被魔所损。 其阿阇梨必定致死。 若不依法作曼荼罗。 有如是等种种难起。 若于佛部曼荼罗中得灌顶者。 即应三部曼荼罗中得阿阇梨。 若于观自在曼荼罗中得灌顶者。 即于二部曼荼罗中得阿阇梨。 若于执金刚曼荼罗部中得灌顶者。 即于一部及摩跢利迦神诸曼荼罗中得阿阇梨大作曼荼罗时。 唯与一人受阿阇梨灌顶。 自余灌顶或三或五必不应双。 皆以各别供具而为灌顶。 其得受明灌顶之人。 应教成就曼荼罗法。 其得自余灌顶者。 应教所得真言本法及手印法。 若有愚人不入曼荼罗持诵真言。 虽满遍数终不成就。 复起邪见。 彼人命终堕于地狱。 若有人与彼真言法者。 彼亦堕三摩耶戒。 命终之后堕于噜罗婆地狱。 若以失念及放逸故。 堕三摩耶即应持诵部心真言一洛叉遍。 或诵阿那罗暮阿尼陀罗尼一千遍。 或息灾护摩。 或复更入大曼荼罗。 若有愚人不解教法。 作曼荼罗。 如犯五无间重罪。 所堕之处彼亦如是。 若有如法以求功德作曼荼罗。 彼大菩萨生于净土。 其有入彼曼荼罗者。 不被鬼魅所著。 及诸蛊毒。 毗舍遮。 摩呼罗伽。 罗刹。 种种揭罗诃。 并诸魔难悉不能伤。 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不堕恶趣。 所持诵真言皆得成就。 不久即得成菩提果。 其阿阇梨以慈悲故。 应当殷勤教一弟子。 通解都法令持我明藏。 我今已说一切曼荼罗都法。 若作曼荼罗者。 皆依此法而作。 若以此法与弟子者。 先教明王真言手印及大手印诸曼荼罗。 然后方与此秘密法。 蕤呬耶经卷下终灵云校本末云贞享三年六月十夕一校了。 净严(四十八) 发布时间:2025-07-31 08:17:4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