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 内容: 观弥勒菩萨上兜率天经题序大慈恩寺基撰原夫性质杳冥超蹄象而含总。 觉体玄眇绝视听而融贯。 方智云法縠月察神理而犹迷。 假慧仞于丛筠揆灵机而不测。 至道圆而粹容显。 实际彰而真识净。 然后俯提十地疎海目于宝方。 下控三乘挺仙仪于垢城。 若鸿锺之虚受应物扣以腾声。 譬晈魄以澂晖循器清而肆影。 故有绍隆报佛即灌顶于甄台。 纂业化身先贻神于绀殿。 抚根熟而趋座待生机而降迹。 斯乃三际受职之宏仪一生补处之灵范者也。 今此经者洒群萌之一雨。 济众兽之通津。 运弱丧之大舟。 引炎童之妙轮。 虽复探幽晓秘归乎异线之华。 然而拯溺符机寔在此筌之叶。 所以金光夕烛旗有景于昏徒。 芳蘤前雾表无亏于后实。 妙祥之俦波萎鹙子之辈云趋。 虽则禀训一时实乃津梁千祀。 若夫天宫圣境资莫限之因严。 觉苑神几叶无彊之德履。 匪心枢而揽观。 岂语极之扬光教府自陈题衡息。 赞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者。 六事齐修二因兼积。 心勤妙境欣趣日观。 弥勒梵音此云慈氏。 母志悲缠蠢类。 子性恤及怀生。 宿愿今诚俱以标号。 道圆上果迹履下因。 祈觉运生假称菩萨。 上生即往昇兜率。 言知足自在光洁神用名天。 此由补处天宫端居利他。 祈心住观必获瞻奉。 经者摄也贯也常也法也。 生资教摄永绝樊笼。 理藉文贯长离散灭。 百灵常轨千叶良规。 利物诠真目为经也。 初释经文聊以五门分别。 一佛成权实。 二慈氏所因。 三时分有殊。 四往生难易。 五问答料简。 第一佛成权实者。 权谓随宜接物。 实谓究理迬真。 佛之身说皆有此二。 只如法华经为引不定性云。 唯此一事实。 余二即非真。 显一乘教为实二乘教为权。 即涅槃经半满教也。 胜鬘经中明决定义云。 若如来随彼意欲而方便说唯有一乘无有二乘。 即唯说有一乘为权。 说有四乘为实。 谓大乘独觉声闻及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 教既如是。 身亦复然。 故金刚般若经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寻我。 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 彼如来妙体即导师法身体不可见。 彼识不能识。 其论又云。 应化非真佛。 彼亦非说法者。 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 以法身为实。 二身为权。 法华经中执粪器而着垢衣喻权身也。 现寿量而无边际显实身也。 此以受用为实。 化身为权。 然此三身有二四句。 有报非化谓自受用身。 有化非报谓现八相身。 有报亦化谓他受用身。 多受法乐可言受用。 随机而现可言变化。 有非报化谓佛法身。 复有四句。 有报非化谓自受用身。 有化非报谓随生类六趣化身。 长者居士猿猴鹿马种种之身。 有报亦化谓他受用及八相身。 前变化身亦此句摄。 有非报化谓佛法身。 虽此四句说身不同。 权实二德总皆摄尽。 略有二种。 一者法身称实。 余二并权。 实者诸法体真。 权者事相权迹。 般若论云。 应化非真佛等是。 二者法身及自受用唯佛与佛乃能知之。 是身之本俱离差别。 功德智慧一一无边。 不可以色形量而取。 都无分限起尽之相。 具真实德。 修证实成。 非应物现。 名之为实。 他受用身及八相化身随生类所示现。 身可令下类皆知见是身之末。 俱有差别。 功德智慧非并无边。 可以色心形量而取。 然有分限起尽之相。 具相状功德。 因利他取起。 应物而现。 名之为权。 故佛地论云。 佛身有二。 一实身二生身。 然此实身各居自土。 俱遍法界非方处求。 法身本有诸佛共同。 凡由妄覆有而不觉烦恼缠裹得如来藏名。 由近善友断妄生死。 出缠裹时具法身之称。 诸功德法所依止。 故胜鬘经中在缠名如来藏。 出缠名法身。 约位因果得名别。 故但可说证不可说成。 初地以上分亦证得。 佛果圆证。 自受用身新修所起有情分别事体异故。 从凡夫位但有无始无漏种子。 由近善友听闻正法。 种子渐增为报身本。 亦名如来藏。 楞伽经云。 阿梨耶识名空如来藏。 具足熏习无漏法。 故名不空如来藏。 前法身藏。 此报身藏。 发心修行如幽赞说。 在地前位唯修种子令渐增长。 由此势力令有漏善业生。 生当感报相好圆满生于八相。 变化土中至初地上便资有漏得十王位。 生生常得三十二相八十随好。 然未无漏亦未圆明。 唯有六七二识无漏。 生他受用随类土中。 如梵网经说位大小。 金刚道后有漏皆灭无漏五蕴一切圆明。 舍无常色获得常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获得无漏三十二相八十随好。 尽未来际相依相续。 然诸菩萨受变易身。 有从初地即受变易。 如入灭定怖烦恼故。 有终乃至七地满心方受变易。 如入灭定不怖惑故。 其变易身一得不舍觉。 其势尽还入定。 资乃至金刚转位方尽。 由此七地满心之中直往菩萨便生第四静虑广果天中。 避五净居不生彼。 故资此下地感现身业。 乃至十地数数资助将至金刚。 遂往色究竟上妙净土中。 华严经云。 有妙净土出过三界。 第十地菩萨当生其中。 生者起也往也住也。 十地云。 现报利益受佛位故。 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 故瑜伽第四解深密经对法论等皆作是言。 超色究竟有妙净土。 十地菩萨方生其中。 有十相现大宝华王出菩萨坐中而成正觉。 金刚心位身犹有量。 犹是因位有漏皆是在。 至解脱道身遂无边既名果位。 无漏圆满。 此所修生无漏果身等法。 身量智境两如。 事理相称皆无分量。 不可相求。 故名为实。 彼二权身各有差别。 随宜即现。 方处可求。 只如他受用身为初地菩萨现。 由彼菩萨悟十百门。 能见百佛。 一佛即是一佛所王三千大千。 此理即是百亿化身。 一佛化同故言一佛。 虽见百佛总一受用。 此受用佛坐百叶华。 一叶即是百亿化身一佛土也。 此一佛土地前所见。 为彼所现身称彼土然有二类。 一者一四天下所现之身。 二者三千界中同一主佛。 由彼地前有阶降故。 初地所见他受用身称百叶华。 不大不小。 初地菩萨随侍彼佛。 大小相称。 然彼地前随生何界身随小大多等佛半。 初地以往既证真如。 现生无漏功德渐胜。 相好转明。 故所感身称佛大小。 分段变易麁细有殊。 功德力资身量必大。 于十王位为此洲王。 随类化生。 惑受不受故。 此身量亦复不定。 正智证真如后智见彼佛。 如十百门一一宣说。 若至二地得千法门。 见受用身坐千叶华。 一一叶中百亿化佛。 其佛处坐大小相称。 菩萨随侍身量亦尔。 如化弟子侍佛大小。 故梵网经云。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座。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 亦如阿弥陀佛。 眼如四大海水。 眉间毫相如五须弥山。 法华亦云。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 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说是法华经。 等皆他受用随大小菩萨所宜便现身量不定。 现处亦尔。 非唯净土色相有殊。 感处便或在西方或在此处。 只如妙吉祥所见。 乃是他受用身。 舍利弗所见即为化身。 故华严会舍利弗如盲如聋不闻不见。 文殊师利引出会已方始知见。 后得所观。 即是权身。 正智所证即是实身。 若第十地菩萨将成佛时。 必往色究竟上大自在天妙净土中。 大宝华王坐中而取正觉。 此大宝花王量等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 十地菩萨坐中大小相称。 况此所见他受用佛。 彼佛身量无量无边。 此处定在色究竟上。 如前所引经论等文。 然此等土必无二乘女人黄门恶趣等生。 设有皆是佛及菩萨之所作化。 故无量寿经论言。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佛地论云。 设有鹦鹉等庄严道场。 皆佛菩萨为令他方菩萨来生喜心所以化作。 鼓音王经云。 阿弥陀佛父名月上。 母名殊胜妙颜。 子名月明。 奉事弟子名无垢称。 魔王名无胜。 调达名寂。 既无女人。 母非实女。 佛等所化。 如命命等。 故是报土亦不相违。 有解。 是实女人者化。 阿弥陀佛有报佛土。 螺髻所见。 劫尽常在灵山说法是报佛土。 然华严云。 摩耶夫人腹中三昧见腹含容。 无边世界诸大菩萨集会听法。 故知报佛有化父母。 此亦未爽。 观世音授记经云。 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万亿劫。 当有终极。 灭度之后观世音菩萨明相出时。 于七宝菩提树下成等正觉。 号普光功德山王佛。 国土胜阿弥陀佛国百千万亿。 不可为比。 国名众宝普集庄严。 此佛灭已大势至成佛。 名善住功德宝王佛。 不说先住何方后来补处。 不同化佛。 然于此处补处。 无失化处。 欲令欣乐心深。 所以先有住处。 其他受用即以花台为道场坐。 下位有父母。 上位不见父。 且如化身为地前菩萨二乘等现或净或染或小或大。 任物所宜。 将成佛时先昇知足。 以彼天处机宜相称厌苦心深生死乐具已知足故。 不处余天必在于此。 只如释迦弥勒处知足天。 菩萨处胎经说。 具足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 根熟方下成道。 三际成道皆有道树金刚座道场降魔等事。 其降魔不同。 如理趣疏。 金刚圣道二障已拂。 解脱道中无漏道备。 冥真契德证觉利生已故名成佛。 今此下生经明成佛事。 非法身佛理但可证非有上下生成等义。 亦非自受用。 彼无处天成佛之相说法利生令生见义。 他受用佛不处天宫。 不住摩竭提。 令地前见故。 即是化身上生成佛。 虽标化佛影彰余身。 自受用身圆成道果。 真如妙理障尽圆证。 自利果满宿愿须行。 当此会中化生。 权起他受用佛。 应十地所宜变化佛身。 随地前所现。 虽复此处彰化体。 而影显余佛。 见者自成机别。 现者身亦说殊。 非实佛身有其异体。 如月出云际圆朗彻空影现水中。 水月圆明任器器成万别。 月本一同。 岂以影有千差遂令月亦有异。 真权两体义理必然。 真即理源。 权随物迹。 故知上生成佛备彰化质。 欲令随类济生欣修易。 故钵经说。 弥勒语文殊师利言。 如我后身作佛如恒河沙等。 文殊师利不能知我举足下足之事。 鸯掘摩罗经言。 北方有国名曰常喜。 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 文殊师利即彼佛也。 文殊既是佛不知弥勒者故知化也。 摄大乘等八相成道既是化身。 故知上生定非真佛。 菩萨有三。 一者一生所系。 二者最后之身。 三者坐于道场。 上生则一生所系。 下生局得二身。 成佛由因故三皆尽。 唯化佛有余不见文。 以理而推亦应通有。 如第七地菩萨。 唯此一身即受变易名一生所系。 八地以上名最后身。 无别分段生死相故。 往大自在宫坐莲华座名坐道场。 此名成自受用身亦有三菩萨。 他受用身理亦如是。 观音之身名最后身。 其坐道场一生所系。 未见诚证。 理必定。 有说。 弥勒菩萨名一生者。 住在人中名一生。 一大生故。 如七生等。 据实并中有合有四生。 若说天中唯有半生。 并中有二生。 大智度论说为三生。 设在人中除成佛身故有三也。 然诸菩萨有五种生。 一除灾生。 由愿自在为大鱼等济诸饥乏。 为大医王救诸疾病。 为大善巧善和斗诤。 为大国王如法息苦。 为大天神断邪见行。 为火为水为乘为舟为种种物息除灾患。 二随类生。 愿自在力于傍生等恶类中生彼所。 行恶而自不行。 彼不行善而自行之。 如入酒肆能立其志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为说正法除彼失。 三大势生。 禀性生时寿量形色种姓富贵最为殊胜。 能断众生轻慢等过。 四增上生。 受十王界自在化导。 随所应示。 五最胜生。 此生资粮已极。 圆满如释迦等。 生刹帝利大国王家。 能现等觉作诸佛事。 今者弥勒住都史多天具后四生。 或二三四。 若下此洲第五生摄。 此即第一佛成权实也。 第二慈性所因者。 依正梵本应云梅呾利耶。 此翻为慈。 古云弥帝疑或云弥勒者皆语讹也。 依贤愚经第十六卷云。 生波罗奈国劫波利村辅相之家。 即上生经云。 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初生。 便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 身紫金色姿容挺特。 辅相欢喜召相师相之。 相师既见转赞其善。 因欲立名方问生时之相。 父答之言。 其母素性不调。 怀子以来慈矜苦厄。 相师占曰。 此即儿志。 因为立号名梅呾利耶。 若释此名应云梅呾利曳尼。 梅呾利尼是女声。 母性慈故因名慈氏。 父母爱重声誉远闻。 王梵摩达心恼生惧恐夺其国。 伺其未长方欲降之。 内人既知潜报父母。 私送舅氏避难习业。 舅名波罗利。 领五百弟子。 异方学道。 舅甥师弟聪颖超群。 数岁之间学通经典。 舅后闻佛出世。 遣慈氏等一十六人往至佛所而为四问。 一问几相。 二问年齿。 三问弟子。 四问种姓。 慈氏问已如来具答。 慈氏欢喜。 佛因更化余十五人得法眼净。 俱从坐起并乞出家。 佛言善来。 衣严发落。 方便更说并成应果。 唯有慈氏不预彼流。 后从世尊游迦维罗卫国。 其大爱道手自缦绩金叠袈裟系想奉持。 世尊不受令供养僧。 僧中次行无敢取者。 到慈氏所寻为取之。 身披金叠从佛游化。 身紫金色衣贯金彩。 表里相称巡行乞食。 持钵巷陌。 观者无厌。 虽皆敬欢无与食者。 有穿珠师将还供养。 妇来嗔骂言。 失穿珠之利。 慈氏得珠持还问众人。 广说过去供养所生福利佛因无灭。 说过去事便说未来慈氏之事。 慈氏后作佛。 故犹名慈氏。 庆喜问佛慈氏名因。 佛言。 过去此赡部洲有大国王。 名达磨流枝。 此云法爱。 尔时有佛号曰弗沙。 有一比丘入慈三昧。 身相安静放光照耀。 王问此僧何定致此。 佛言入慈定。 王倍生欣跃云。 此慈定巍巍乃尔。 我当习之生生不绝。 往法爱王者今慈氏是。 从彼发意常号慈氏。 久习性成佛称弥勒。 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经说。 佛在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加女村自在天寺精舍。 一时佛与千二百五十比丘经行林中。 弥勒菩萨金色相好放银光明。 黄金校饰如白银山。 来至佛所。 结发梵志五百人等遥见弥勒。 五体投地白佛。 请问弥勒光明乃与佛等于何佛所初发道心。 佛言。 梵志乃往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时有世界名胜华敷。 佛号弥勒。 恒以慈四无量法教化一切。 经名慈三昧光大悲海云。 闻者必超百亿劫罪成佛无疑。 时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 六十四能多智博达。 闻佛彼经即生难诘不能屈伏。 便发信心而发愿言。 愿持彼经必得成佛号曰弥勒。 即舍家入山谷长发梵行。 满八千岁乞食诵经。 时有星现表王淫荒。 彗星横流洪水不止。 不得乞食七日空住。 时林中有五百白菟。 有一女菟。 母子见仙无食而作是言。 仙人为法不食多日。 法山将崩法海将竭。 我今为法应不惜命。 便告诸菟。 诸行无常众生爱身未曾为法丧舍身命。 今者欲为生类作大桥梁供养法师令法久住。 即说颂曰。 若有畜生类得闻诸佛名永离三恶道不生八难处若闻法奉行生处常值佛信法无疑惑归依贤圣僧随顺诸戒行如是疾得佛必至大涅槃常受无上乐说此偈已告诸菟言。 我今以身欲供养法。 汝等随喜。 我从多劫三毒所使为鸟兽形虚受生死。 今将为法弃舍身命。 时山树神为积香木。 菟王母子绕仙七匝白言。 大师我今为法供养尊者。 仙人告曰。 汝是畜生。 此心难办菟言。 我今身供养者为法久住饶益众生。 王语其子言。 汝可随意求觅水草系心思惟正念三宝。 子闻母告跪白母言。 如尊为法欲供养者。 我亦愿乐。 即投火中。 母亦随入。 当尔菩萨舍身之时。 大地振动天雨诸花持用供养。 肉熟之后诸神白仙。 菟王母子为供养故投身赴火。 今肉已熟。 宜可食之。 仙闻神言悲不能对。 以所诵经书置树叶而说偈言。 宁当杀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慈悲者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噉肉食众生如佛所说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满足当受短命多病身仙发誓言。 愿我世世不起杀想。 恒不噉肉。 入慈三昧。 乃至成佛制断肉戒。 语已投火而死。 与菟母子併俱时命终。 地六种振动。 天神之力树有光明。 金色晃曜照千国土。 众生见光寻光来至。 见仙与菟俱死火中。 得所说偈并佛经。 已持还上王。 王遗遍宣令。 闻皆发大菩提心。 佛告梵志。 时菟王者今我身是。 其菟儿者罗睺罗是。 诵经仙人者今弥勒是。 五百菟者大迦叶等五百人是。 山树神者舍利弗目揵连等二百五十人是。 时千国王者今跋陀波罗等千菩萨是。 彼国众生得闻法者贤劫佛所得道者是。 由是菩萨乃至成佛犹名弥勒。 其所说经亦名慈三昧光大悲海云。 此说初时。 贤愚经说弗沙佛时。 乃近代也。 欲显生生常习慈行相师立名远符往性。 今古合称故名弥勒。 若依此。 姓名为慈者应云梅呾利曳那。 梅呾利那是男声。 自性修慈故称男也。 婆罗门种姓有众多。 其此慈者父王本姓。 父姓母姓俱有慈故名为慈氏。 又有云。 慈氏本姓颇罗堕。 字阿氏多。 又王姓颇罗堕。 字阿氏多。 字理无差。 姓成乖角。 其弥勒者母及自性俱行慈爱。 因以为名。 由是得号。 是心行性亦种姓也。 如释迦是姓牟尼是号一切义成是名憍答摩是皇。 如此立姓之所生圣也。 是名第二慈性所因。 第三时分有殊者。 劫有多种。 如别章说。 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云。 尔时释迦佛告大众言。 我曾往昔于妙光如来末法之中出家学道。 闻是五十三佛名心生欢喜。 复教他人。 他人闻已转转相教。 乃至三千人。 异口同音称诸佛名。 一心敬礼即得超越无量亿劫生死之罪。 其初千人者花光佛为首下至毗舍佛。 于过去庄严劫中得成为佛。 毗舍佛者即七佛中第三毗舍浮佛。 此中千佛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如来。 于贤劫中得成为佛。 后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佛。 于未来星宿劫中当得作佛。 贤劫经亦云。 过去庄严劫有千佛出现世间。 文皆同此。 其三千佛复各自类同修胜业。 俱时获果。 故别类出无垢称经第六卷。 云过去轮王名为宝盖。 今宝焰如来。 轮王千子今贤劫千佛。 月盖王子今释迦是。 五浊经云。 今当贤劫第九住劫已有四佛。 人寿四万岁迦诺迦村陀佛出世。 人寿三万岁迦诺迦牟尼佛出世。 人寿二万岁迦叶波佛出世。 贤劫经云。 人寿一千二百岁释迦始生都史。 人寿一百岁出世作佛。 都史天寿四千岁人间当五十六亿七千万岁。 正法五百年。 像法一千年。 不论末法。 仍云过千五百年后释迦法尽独觉行化。 与诸经不同。 人命转促。 正法之时人寿不减。 像末法中人寿便减至三二十岁。 有饥馑疫病刀兵次起。 人多死尽国界空疎。 仙人相诫人怀其善。 子年倍父渐渐长寿至八万四千岁。 从增六万岁至增八万。 皆有转轮圣王相次而出。 八万岁时王名儴佉。 弥勒方出。 然论释云。 劫减佛兴。 劫增转轮王出。 以此捡。 弥勒八万四千劫初减方出。 厌生死故人寿百岁慈氏生天。 人寿八万四千方始下生成佛。 当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 以此而推。 劫减时长。 劫增时短。 慈氏光照四十里。 梵志经云。 父名梵手母名梵经。 子曰德力侍者曰海氏。 智慧弟子曰慧光神足弟子曰贤精进。 正法八万岁收佛舍利共兴一大塔寺。 贤劫经云。 从迦诺迦忖陀佛至第九百九十九佛共出一大劫。 第一千楼至佛独出一劫后。 更十二劫空过无佛。 后有一佛名净光补王。 寿十小劫即是星宿劫中第一日光佛也。 翻名有异体即一佛。 过此以后三百劫中空过无佛。 楼炭经中明。 楼至佛独出一劫。 所由广如彼说。 金刚力士经云。 昔有轮王千子具足。 各发胜心共求作佛。 父王试子何者先成佛。 香水浴筹令千子取。 得第一者即最初成。 最后得者即最后成。 其最后者为余者讥。 我等成佛人已化尽。 汝何所度。 小子悲泣复思惟。 世界无边众生无数。 诸兄所度何能尽也。 愿我作佛度人寿命一等诸兄。 岌然地动佛即咸记。 由是因缘故后一佛独出一劫。 以啼泣故名啼泣佛。 和上解云。 胡卢支故卢支者此翻云父爱。 父小子偏所爱念故为名也。 于是诸兄愿作金刚。 拥护小弟。 依小乘说。 菩萨百劫修相好业。 释迦买五花以供养定光。 定光即燃灯也。 遂为授记。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又由释迦弥勒同事弗沙世尊入火光定灭光恍曜释迦赞叹复超九劫故。 先弥勒以得菩提。 故经数说。 弥勒自言。 我宁千阿僧祇劫都史天说法度人。 不能昔时舍身少分。 以稽留故在后成佛。 然释迦佛百劫修相好中九十一劫中第一劫逢毗钵尸佛。 第三十劫逢尸弃佛鞞湿婆佛。 第九十一劫逢贤劫千佛。 有云。 住劫中初五劫无佛出世。 第六劫有俱留孙佛。 第七劫有俱那含牟尼佛。 第八劫有迦叶佛。 第九劫有释迦。 第十劫有弥勒。 有云。 四佛并第九劫。 四已出讫并前即为七佛也。 弥勒当贤劫第五佛也。 即是第三时分有殊。 第四往生难易者。 且如西方天亲净土论无着往生论俱。 言报土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又阿弥陀经云。 非少善根因缘而得生彼。 又言。 其中皆是阿鞞跋致诸大菩萨。 又观经云。 上上品生得无生法忍。 须臾之间遍十法界。 奉事诸佛即得受记。 上品中生经一七日得不退转。 经一小劫得无生忍。 上品下生者经三七日其华始敷了了方闻说法音声。 经三小劫住极喜地。 中品上生应时即得阿罗汉果。 中品中生者经七日华开得须陀洹。 迳半劫已成阿罗汉。 中品下生者过七日已花开。 遇二大菩萨说法。 迳一小劫成阿罗汉。 下品上生者经七七日花敷。 经十小劫具得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者经六劫莲花乃敷。 闻二菩萨说法发无上道心。 下品下生者经十二大劫莲花乃开。 闻说法已方发道心。 百法明门说初地得。 岂阿罗汉胜初地耶。 又中品生得阿罗汉。 下品始发心。 即迂会者胜直往耶。 又言得须陀洹等。 岂由片时修故遂便得果处处皆说阿罗汉果。 若练根者六十劫成。 岂由小善遂超生死成利根阿罗汉。 又云。 作诸观成得生西方。 岂举心已诸观便成。 若由小善便得果者。 便同说假部。 由福故得圣道。 道不可修道不可长。 观无相等资粮加行便徒施设。 又无垢称经云。 若诸菩萨行于八法。 行无疮疣方生净土。 一思于有情恒作善事不希善报。 二思代有情受苦所有善根悉回施与。 三思于有情其心平等心无罣碍。 四思于有情摧伏憍慢敬爱如佛。 五信解未闻经典无碍无谤。 六于他利养无嫉妬心于己利养不生憍慢。 七调伏自心常省己过不讥他犯。 八恒无放逸当寻善法精进修行菩提分法。 岂生净土者皆具八法也。 又对法第十二卷云。 别时意趣者。 如说若有愿生极乐世界皆得往生。 意在别时。 故摄大乘云。 譬如一钱而得千钱。 意在别时。 非唯由发愿即得生。 故又云。 对治秘密者。 一治轻佛。 二治轻法。 故说我于尔时曾名胜观如来等。 与彼法身等无差别。 故法华经云。 我成佛道以来无量无数劫等皆是。 三对懈怠。 故作如是言。 若有愿生极乐世界皆得往生。 四对治小善生喜足。 故于一善根或时称赞。 为令欢喜勇勐修故。 或时毁訾。 五治贪行者称赞净土富乐庄严。 六治慢行者称赞诸佛或有增胜。 七为除悔恼障修善法说如是言。 于佛菩萨虽行轻毁。 然彼众生亦生天趣。 八为除不定性于声闻等下劣意乐说大声闻当得作佛。 又说一乘更无第二。 又佛毫相如五须弥。 岂凡地前能见此相。 身量大小可得。 初地所见。 凡若能见皆为超越。 又念弥陀弥勒功德无有差别。 现国现身相成胜劣。 但以弥勒恶处行化慈悲深故阿弥陀佛净土化物慈悲相浅。 又净土多乐欣生者多。 厌心不深。 念令福少。 非奇特故。 恶处多苦欣生者少。 厌心深重故念福多。 甚希奇。 故虽知佛力念亦可生。 圣教不同屡生心惑。 知足天宫同在此界。 外道内道大乘小乘所共信许。 既是化身决定得生。 由此经文四众行六事法。 八部闻名叹喜。 造诸恶业忏悔归依修十事行。 回愿生彼一切皆得。 菩萨处胎经第二卷云。 弥勒初会九十六亿受我五戒者。 次九十四亿受持三归者。 后九十二亿一称佛名者。 故知微善回向皆是往生成佛。 经中说由十一业来生我所。 一谓读诵分别决定修多罗毗尼阿毗昙。 为他演说赞叹义味不生嫉妬。 教于他人令得受持修诸功德。 来至我所。 乃至第十一或有恩爱别离朋党诤讼极大苦恼。 以方便力令得和解。 修此功德来至我所。 故知不由唯修胜业方始得生。 诸教共同必无异说。 或有释言。 生西方者决定不退。 生兜率者或可有退。 故不愿生。 理亦不然。 此经亦言。 诸有敬礼弥勒如来。 闻名称名暂覩豪光。 下至听闻弥勒所说一句法义归依。 生彼定不退于无上正觉。 无量劫罪皆尽消灭。 无量善法运运生长。 故见弥勒得生彼所。 虽有天女种种侍卫。 或佛菩萨所化为。 或实天女彼闻能说不退之法。 厌欲过患必无退转。 佛力所加心生决定。 岂由欲界即皆退耶。 位至不退处处皆不退。 未至不退彼何必不退。 且上圣上贤皆修此业。 西域记说。 西方即有无着天亲师子觉等菩萨。 高僧传说。 此方亦有弥天释道安庐山慧远慧持等。 近亲所见。 大唐即有三藏和尚文备神泰法师等。 皆修彼业兼有上生灵感。 或有身在现相。 或有将终现相。 或有生后现相。 人所共知。 具如别传。 西方胜处人所乐生。 此土秽方谁能愿住。 但以经论明证贤圣同修。 背苦求乐诚非上士故。 无量寿经下卷云。 阎浮提一日一夜受持斋戒。 胜无量寿国百年修善。 以彼佛国无有恶故。 又维摩经云。 阎浮提修道一日一夜。 过诸佛土百千大劫。 良以此世界中有十胜事。 谓以布施摄贫穷等。 厌苦心深有苦可拔。 西方净土便无是事。 处秽方而修净行。 寔圣者之利他。 居净域而严净因。 非上士之弘济。 愿于盲暗世界为作灯明。 邪见众中安立正道。 但业行残缺愿往西方。 万一不生。 恐成自误。 故当己行应修此业。 第五问答料简者。 依上生。 下文优波离问云。 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 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等。 明知此等皆小乘经。 大乘菩萨无是义故。 今依上生。 初列跋陀波罗文殊师利诸菩萨等。 后陈化佛说陀罗尼。 佛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 复言。 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 又云。 令五百亿天子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 明知是等皆大乘经。 小乘经中无是事故。 由是古德或说。 此经为小乘。 从阿含离出说。 慈氏佛犹是凡夫身故。 或说。 此经为大乘。 说初列菩萨众等。 复非阿含中出。 有云。 依大智度论云。 小乘经初唯列声闻。 大乘经初备兼菩萨。 今上生经初既列声闻菩萨。 明知大乘经。 下生虽略亦大乘云。 大卷成佛经中。 三会说法皆有得证声闻独觉发于无上正等觉心。 故知并大乘。 其优婆离身处小位所解局迹。 以己所知辄为此问。 岂慈氏位次为彼所知。 故定大乘。 如金刚般若唯列声闻。 岂非大乘。 此上生经并弥勒受决及一切智光经等皆晋代安阳隻译。 下生经中大卷有如是我闻者。 晋时竺法护所翻。 小卷云大智舍利弗无如是我闻者。 是晋时罗什所译。 古人解云。 小卷者阿含中出。 大者别坐所说。 又解。 翻者有异其实一本。 今大师云。 大者有三分无结集本。 其小卷无序分者是略。 偈颂即二藏中菩萨藏摄非声闻也。 问弥勒释迦谁初发意今者成道前后乃然。 答佛藏经云。 弥勒发心先四十劫释迦方发心。 佛本行经第一卷云。 昔有如来号曰善思。 弥勒菩萨于彼佛所最初发心。 在于我前四十余劫。 然后我发无上道心。 有佛名示诲幢如来。 我于彼国作转轮王名曰罕弓。 初发道心。 此中皆说后时发心。 弥勒发心因弥勒佛。 释迦发心因释迦佛。 故彼非初。 但以舍身苦行修业不同。 所以弥勒成道终后。 问如贤劫经明超劫事。 佛本行经第三卷发心供养品云。 昔有佛出世号曰弗沙。 彼佛在杂宝窟。 我见彼佛心生欢喜。 合十指掌翘于一足。 七日七夜赞叹彼佛。 佛言。 是人过九十四劫当得作佛见真理。 佛言。 是人过九十三劫当得作佛。 毗婆尸佛言。 是人过九十一劫当得作佛。 佛地论亦说。 释迦超九劫。 因事弗沙翘足而叹。 说超九劫即百劫中修相好时。 故经多言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 不说百劫。 其九十一劫初有毗婆尸。 故多作此说。 涅槃等言。 雪山菩萨为半颂舍身超十二劫。 金光明经萨埵王子投身饲虎超十一劫。 摩纳仙人布发掩泥超于八劫。 菩萨地言。 菩萨修行有超水火及日月劫。 无超阿僧祇。 彼所言超何时超也。 答虽无正文理准应尔。 翘足超九百劫中超。 余说超者阿僧祇内。 不尔何位更得说超。 问诸天胜所经说。 无边一生菩萨何独知足。 答知欲乐之足易可厌成故。 菩萨处中劝化易故。 上界欣掉既重。 恶趣慼行极深。 既无佛现。 余处不如知足。 三际诸佛皆同住故。 依智度论。 往生品说。 兜率天众利根结薄。 一生补处常住其中。 自下三天结深心乱。 自上二天结厚根钝。 所以不住。 不言他方来者。 恐生疑谤。 句化生故。 不住人中后生作佛。 非应机宜欣不深故。 问十王果报应为第四禅主。 何故一生所系居知足也。 五地菩萨定处何天。 答据因剋果应为第四禅主。 符下行化故舍而居知足。 五地剋果位处知足之天。 修行不定处一方。 何必要居兜率。 一生住此。 五地化游亦不爽也。 但说菩萨应受十位。 非诸菩萨皆定受之。 舍位修行随利生故。 问何故释迦劫减百岁出世。 弥勒劫增出世。 答释迦愿于恶劫教化行苦行等。 并异弥勒。 弥勒愿好时教化。 所以不说超劫。 又释迦众生遭苦发心。 乐即退败。 弥勒众生乐即发心。 苦即退败。 如闻俱胝耳乐妙乐具故。 所以不同见。 恶时出厌心深故。 乐时出者欣心胜故。 问何故释迦刹帝利姓。 弥勒菩萨婆罗门种。 答释迦出自恶时众乐于富贵。 弥勒出自好时众生乐于净行。 由斯二佛生姓不同。 问长阿含经云。 毗婆尸佛人寿八万岁时出世。 尸弃佛人寿七万岁时出。 毗舍浮佛人寿六万岁时出。 拘留孙佛人寿四万岁时出。 拘那含牟尼佛人寿三万岁时出。 迦叶佛人寿二万岁时出。 释迦一百岁时出。 弥勒佛人寿八万岁时出世。 岂前三佛同住劫耶。 答五浊经明。 贤劫前四佛同出第九住劫。 或云。 住劫中初五劫无佛。 阿含经说佛出世时人寿长短。 不说同劫。 亦不相违。 如是我闻。 赞曰。 今此经中总有三分。 初从如是下至合掌住立佛前。 说经因起分。 次尔时优婆离下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是发请广说。 尔后尔时尊者阿难下至礼佛而退。 是闻名喜行分。 神光炬烛惊集有缘。 舌相舒耀总持方演。 慈氏应时独悟请记佛前。 释迦为益当来因斯记别。 故名说经因起分也。 婆离见悕记相。 复念往昔佛言。 所以发言申请。 世尊为其广说。 故名发请广说分。 陈事既周时众获益。 将冀流通后代。 庆喜问其经名。 闻法者积喜于胸怀。 爱道者奉言以行学。 故名闻名喜行分。 初分之中复分为二。 一说经通所因。 如是我闻等诸经通有故。 二说经别所缘。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下是此经别有故。 或初名证信序。 委证此经破疑生信故。 后名发起序。 显发此经起之所由。 今随义增各标别称。 不尔信起岂不通耶。 若依古师通序有六。 今依佛地通序有五。 一为令生信总显己闻言如是我闻。 二说者听者共相会遇时分无别故名一时。 三法必有主。 欲显主尊法必胜益。 故须称佛四说必依处。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化身所居非报土也。 五教所被机放光召集根宜闻。 故阿难请其四事佛遣致其通。 由世尊为断众疑。 庆喜又陈别序。 俱承佛教并利玄宗。 观教释文何容一准。 佛地论说。 如是之言依四义转。 一依譬喻如。 有说言。 如是富贵如毗沙门。 如是所传所闻之法如佛所说。 定无有异。 定为利乐方便之因。 或当所说如是。 文句如我昔闻。 二依教诲如。 有说言。 汝当如是读诵经典。 此中如是远则佛之教诲。 近即传法者之教诲也。 或告时众。 如是当听我昔所闻。 三依问答。 谓有问言。 汝当所说昔定闻耶。 故此答言。 如是我闻。 四依许可如。 有说言。 我当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为如是而说。 谓结集时诸菩萨众咸共请言。 如汝所闻当如是说。 传法菩萨便许可言。 如是当说。 如我所闻或信可言是事如是。 谓如是法我昔曾闻此事。 如是齐此当说定无有异。 由此四义故经初置如是我闻。 真谛师云。 微细律说。 阿难昇坐集法藏时。 身如诸佛具诸相好。 下座之时还复本形。 勘集藏传亦作是说。 众生有三疑。 一疑佛大悲从涅槃起更说妙法。 二疑更有佛从他方来住此说法。 三疑彼阿难转身成佛为众说法。 故经初言如是我闻。 非此三事。 为令先信除此三疑。 注法花云。 如是者感应之端。 如以顺机受名。 是以无非立称。 众生以无非为感。 如来以顺机为应。 传经者以名教。 出于感应故立言如是。 注无量义经云。 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故言如是。 瑶公云。 以离五谤名为如是。 第一句如是此经离执有增益谤。 第二句如是此经离执无损减谤。 第三句如是此经离执亦有亦无相违谤。 第四句如是此经离执非有非无愚痴谤。 第五句如是此经离执非非有非非无戏论谤。 光宅云。 如是将传所闻前题举一部也。 如是一部经义。 我亲从佛闻即为我闻。 作呼辙耳。 梁武帝云。 如是如斯之义。 是佛所说故言如是。 长耳三藏云。 如是有三。 一就佛。 三世诸佛共说不异名如。 以同说故称是。 由斯可信。 以同说故。 二就法。 诸法实相古今不异故名为如。 如如而说故称为是。 既称理言不增不减。 决定可信故称如是。 三就僧。 以阿难言望佛本教。 所传不异故名为如。 求离过非故称为是。 又如是者信顺之言。 智度论云。 如是我闻生信也。 信受奉行生智也。 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信为入法之初基。 智为究竟之玄术。 信则所言之理顺。 顺则师资之道成。 因信故所说之法皆可顺从。 由顺故说听二徒师资达立。 于此信中略为十释。 一信者依仁王等经。 趣圣道之初因证谛理之鸿渐。 故四十心以信为首。 将入圣位有信根信力。 有信根故七觉因此而生。 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伏。 故由斯经首创令信生。 二依大毗婆沙论。 信者食法味之喜手。 学佛法者如大龙象以信为手。 以舍为身。 以念为颈。 以慧为头。 于两肩担集善法。 象所饮噉以鼻为手。 故学法者最初信生。 三学者大商元规法实。 故初生信获彼圣财。 显扬论云。 七圣财者。 谓信戒闻舍慧惭愧。 信即一焉。 四瑜伽论云。 入一切法欲为根本。 起希望故作意所生数警觉。 故触所集起时对境。 故受所引摄领在心。 故定为增上心微寂。 故慧为最胜择善恶。 故解脱为贤固息缠缚。 故出离为后边觉道满。 故信既为欲依。 故最初令起。 五成唯识论云。 信如水精珠。 能清浊水能治不信自性浑浊。 故宣尼云。 兵食信三信不可弃。 春秋亦谓。 苟有明信。 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薀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公王也。 六俱舍论云。 拔众生出生死泥。 正法佛手即正宗也。 信为众生手序分也。 两手相接出淤泥故。 七诸论云。 信者能越恶道离贱贫因。 故入圣已有不坏信。 故初令起。 以下三解准经为释。 八浮大溟海假手以行舟。 渡生死河资信以发慧。 九见珍财资手以採拾。 闻法宝藉信而方得。 十游旷野而有手持甲伏以捍群贼。 出生死源而有信发慧解而断烦恼。 由斯经首如是我闻。 为令众生起正信故。 以上合有二十六释。 言我闻者。 传法菩萨自指己身。 言如是法亲从佛闻故名我闻。 我谓诸蕴世俗假者。 然我有三。 一妄所执我。 谓外道等所横计我。 二假施设我。 谓大涅槃乐净常我。 除二乘倒强施设故。 三世流布我。 谓世共传天授等名。 今传法者随顺世间自指称我。 不同前二。 即是无我之大我也。 问诸佛说法本除我执。 何故不称无我闻乃言我闻。 答以四义故但称我闻。 一言说易故。 若言无我。 知此表谁。 二顺世间。 三除无我怖。 言无我者。 为谁修学。 四有自他染净因果事业等故。 所以称我。 问若尔者。 何故不称名字但称我耶。 答有三义。 一亦不乖俗。 西域方言汎皆称我。 宗虽显真说不乖俗。 理虽显妙言不乖麁。 欲显真谛不离俗故。 二我者主宰自在之义。 阿难多闻闻持。 其闻积集三慧齐修文义并持。 于三藏教总持自在。 若称名字。 虽顺正理无于诸法得自在义。 由斯称我不噵阿难。 三我者亲义。 世间共言我见我闻。 此将为亲证。 若言阿难闻。 或非亲闻。 从他传受。 今显亲闻世尊。 可说非是传闻破他疑网故。 不称字但言我闻。 闻即耳根发识听受所说。 今废耳别就我总称故名我闻。 虽依大乘根识心所境至和合方名为闻。 然根五义胜识等故根名闻。 若但闻声可唯在耳。 既缘名义便在意中。 故瑜伽言。 闻谓比量。 耳名闻者。 亲闻于声与意为门意方闻。 故因闻所成总名为闻。 若缘名义称之。 为闻既在于意。 故合名闻癈别耳意总称我闻。 以耳为门熏习在总。 因闻所成总名为闻。 故名我闻。 庆喜于时虽亦见觉知佛所说然三义。 但言我闻欲证深理要先闻故。 此界以声为佛事故。 希证菩提要闻重故。 由斯经首不说见觉知唯说我闻。 据实于时亦见佛说。 诸余佛土以光明等而为佛事可言见等。 龙军等言。 佛唯有三法。 谓大定智慧久离戏论曾不说法。 由佛慈悲本愿缘力众生识上文义相生。 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 而就强缘名为佛说。 由耳根力乃自意变。 故名我闻。 故无性云。 闻者识上直非直说聚集显现以为体性。 若尔云何菩萨能说彼增上生故作是说。 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于梦中得论咒等。 故佛亦言。 始从成道终至涅槃。 于其中间不说一字汝亦不闻。 亲光等言。 佛离分别名无戏论。 岂不说法名无戏论。 谓宜闻者善根本愿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 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 故名我闻。 世亲说言。 谓余相续识差别故令余相续差别识生。 彼此互为增上缘。 故由此经说。 我所说法如手中叶。 未所说法如林中叶。 此中二解随彼两文绮互解释。 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 谓如是法我从佛闻。 非他展转显示。 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闻。 皆离增减异分过失。 非如愚夫无所堪能诸有所闻。 或分别不能离增减异分。 结集法时。 传佛教者依如来教初说此言。 为令众生恭敬信受。 言如是法我从佛闻。 文义决定无所增减。 是故闻者应正闻已如理思惟当勤修学。 一时。 赞曰。 第二说教时分也。 法王启化。 机器咸集。 说闻事讫总名一时。 此就刹那相续无断说听究竟假立名。 论有二解。 一道理时。 说听之徒虽唯现在五蕴。 诸行刹那生灭。 即此现法有酬于前引后之义。 即以所酬假名过去。 所引之义假名未来。 并于现在法上假立。 即说听者五蕴诸法刹那生灭。 前后相生事绪究竟假立三世总名一时。 非一生灭名为一时。 二者说听二徒识心之上变作三时相状而起。 实是现在。 随心分限变作短长事绪终讫总名一时。 如梦所见。 谓有多生觉位唯心都无自体。 听者心变三世亦尔。 唯意所缘不相应行蕴法处法界所摄。 此中不定约刹那。 亦不定约相续。 亦不定约四时八时及十二时。 亦不定约成道已谢竟年数时节名为一时。 但是听者根熟感佛为说。 说者慈悲应机为演说。 听事讫总名一时。 由能说者得陀罗尼说一字义一切皆了。 或能听者得净耳意闻一字义一切皆解。 或说者少时听者多时。 或说者多时听者少时。 故不定说一念多劫之时节也。 由于一会听者之机有利有钝。 如来神力或延短念为长劫。 或促多劫短念。 亦不定。 故但约说听究竟名一时更无异义。 问何不别说四时六时。 答昼夜时分诸方不定。 经拟诸方流通。 所以不得别说。 问何不别说成道竟后若干时节。 答虽随化相亦可言之。 然凡圣所见佛身报化所说浅深成道近远各不同故。 经拟凡圣同行。 所以不得定说。 问处中有净秽。 随机定说处。 时中凡圣殊。 何容不定说。 答说处标秽净。 秽可定知。 说时短长凡圣不可准一。 会机宜有利有钝长时短时。 如何准定。 故处定说而时总言。 佛。 赞曰。 第三教主也。 佛陀梵音。 此略云佛。 有慧之主。 唐言觉者。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称为佛。 如次不同凡夫二乘菩萨三种故以为名也。 佛地论云。 具一切智一切种智。 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 如睡梦觉如莲花开。 故名为佛。 即古所言无明惛睡觉法相理中觉空智有智理智事智真智俗智如所有智尽所有智之差别也。 准依梵本。 标薄伽梵。 即第十号。 以此一名总标众德。 由此外道皆称本师名薄伽梵。 此以翻译之主意存省略随方生善故称佛名。 问此三身中何身所摄。 答准所施化即是化身。 文殊在中亦通报佛。 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推功归本即是法佛。 由机不同一处见异亦非定准。 弥勒八相之尊说者故成化佛。 理通报法义亦无违。 今显主尊教。 随最胜初标胜主。 令生喜故。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薗。 赞曰。 第四说法处也。 梵云室罗筏悉底。 言舍卫者音讹略也。 此中印土境憍萨罗国之都城名。 为别南憍萨罗故以都城为国之称。 真谛法师云。 昔有兄弟二人。 一名舍婆二名婆提。 故彼所翻金刚般若云。 在舍婆提城兄弟二人于此习仙后而果遂。 城因此号名舍婆提。 今新解云。 应云丰德城。 一具财物。 二好欲境。 三饶多闻。 四丰解脱。 国丰四德故以名焉。 祇树者应云誓多林。 祇树者讹也。 誓多云胜。 此即太子名。 太子生时隣国怨至战而得胜。 遂以为名。 给孤独者是苏达多长者。 此云善施。 善施仁而且睿。 积而能散。 拯济贫乏哀恤孤老。 时人美其德号给孤独。 是钵剌犀删特特王旧云婆斯匿。 此名胜军。 彼王之大臣也。 佛在摩揭陀未游舍卫。 给孤独长者为儿取妇遂诣王舍城。 时有长者将延请佛。 敬修供具。 善施问其所由。 长者具陈请佛。 彼闻佛德深心欢喜。 佛在鹫山相去数十余里。 遥放光照善施。 寻光遥见世尊。 悲感喜哽如子见父。 寻光诣佛。 路逢天祠。 善施礼拜佛光遂灭。 善施惭愧光明还烛。 寻明至佛。 请佛诣国普化有缘。 何独此土。 佛时许可。 令舍利子先瞻度焉。 佛言。 出家之人当须寂静。 丰德人闹。 城中小隘。 唯城南五六里余有太子誓多之园地。 唯[塽-(爻*爻)+((人/人)*(人/人))]垲泉林蘩郁壁方十里。 可设伽蓝。 善施请买。 太子不许。 因戏言曰。 布金满地厚敷五寸时即卖之。 善施许诺。 太子辞以戏言。 因陈不与。 善施请为断理。 时净居天恐人遮之曲从。 遂化为断事者。 断与善施。 善施得之布金而取。 时少五百步未满十里。 一库金尽。 使者来报。 善施思惟。 当取何金。 太子疑其情悋请悔地还金。 善施具陈心非悔买。 太子知其情邈自发胜心。 人之所贵莫过金宝。 而彼当能倾库买地以造僧园。 我何所乏而无修建。 请悔先地。 长者不从。 太子云。 许地取金。 未论林树。 地随汝主林属我身。 共助成功。 俱陈供养。 佛后游此告阿难曰。 园地善施所买。 树林誓多所施。 二人同心共崇功德。 自今已后应谓此地为誓多林给孤独园。 化身在此。 彰报佛而有净土劫尽火烧而我土由来安稳。 结集不可具陈。 二佛并显净秽之土随标一土。 义准有三。 事中有二。 理亦有三。 三身所居各有异故。 如理趣疏。 尔时世尊于初夜分举身放光其光金色绕祇陀苑周遍七匝照须达舍亦作金色。 赞曰。 第五教所被机也。 于中有二。 初放光集众。 后瞩光众集。 问何故此经放光集众。 余经不尔。 答弥勒上生因深果远。 若不警召有缘。 有缘无由闻见。 又无明昏夜觉照难生。 不警群机无由自悟。 故放光召集不类余经。 集众中有三。 初放光。 次雨花。 后化佛说言。 此即初也。 于中有六。 一明化主世尊。 二明时在初夜分。 三明处举身。 四明神变放光。 五明相状金色。 六明化境绕祇陀园照须达舍。 无垢称经佛告阿难陀。 以要言之。 诸佛所有威仪进止受用施为皆令所化有情调伏。 是故一切皆名佛事。 如涅槃经云。 佛入涅槃二月十五日等佛皆自说。 各有所表。 故此经文皆有表示。 化主可知。 二放光时者。 涅槃晨朝。 法花白日。 般若日中。 此经初夜。 各有所表。 释迦牟尼出于五浊。 是时有情烦恼已重。 其未度者愚痴更多。 所以初夜放。 要初夜者。 无始无明极昏闇故。 今佛初夜放大光明。 表说深经。 欲令于释迦不得度众生令见弥勒得圣智光破重无明故。 举者遍也。 遍身放光明。 涅槃从其面门。 法华从白毫出。 般若次第遍身皆放。 今举身以放光。 显佛慈悲普弘济故。 显修行者并得度故。 遍十方法界悲智皆照故。 要放光者。 导迷徒故。 破处黑闇诸众生故。 照愚盲者智眼开故。 作金色者。 法华白光。 涅槃四色。 此为金色。 表可宝重故。 济末代众生第一之珍宝。 故绕祇陀园警出家众。 照须达舍者。 警俗众故。 大施主故。 欲显闻经惊集二众。 二众闻经。 于当来世弥勒佛所普得度故。 言七匝者。 表令出家者现在未来破七随眠故。 除身语七诸恶业故。 持七支戒故。 当超七生得七觉分故。 法应如是。 有金色光犹如霞云遍舍卫国处处皆雨金色莲华。 赞曰。 第二明雨华有三。 一光形二光处三雨金色莲花。 光形如霞云者。 表佛法身周遍法界化身随物犹如霞云。 荫四生故。 说法雨故。 慈悲如云。 遍舍卫者。 释迦牟尼受须达请授弥勒记。 此国众生徧有缘故。 舍卫丰德表弥勒世出世财皆具足故。 雨莲花者。 花有五德。 一能掩恶。 喻灭众罪。 二能生果。 喻闻此经见弥勒佛获证圣道。 三香气远闻。 学经见佛英声远振故。 四能出水。 喻闻经等已出生死海故。 五能开敷。 喻今后佛敷妙义故。 其光明中有无量百千诸大化佛皆唱是言。 赞曰。 第三化佛说言也。 有四。 一化佛二皆唱三显因四明果。 此初二也。 化佛者。 喻弥勒上生迹非真故。 诸佛神变难思议故。 皆唱言者。 喻百亿释迦同与弥勒等授记故。 今于此中有千菩萨最初成佛名拘楼孙最后成佛名曰楼至。 赞曰。 此后二也。 今于此中有千菩萨者。 显未成佛居贤劫位。 当弥勒等现居因故。 最初成佛名拘留孙最后成佛名曰楼至。 于此有缘果当成佛故。 令诸众生各起希愿得亲近故。 如千佛因缘经具陈其事。 说是语已尊者阿若憍陈如从禅起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赞曰。 第二众集也。 于中有三。 初四众集。 次二众集。 后八部集。 初中有四。 一苾刍众。 二苾刍尼众。 三近事男众。 四近事女众。 苾刍众中有四。 一耆旧尊宿众。 二少欲杜多众。 三神通外化众。 四智慧内德众。 此即初也。 梵云阿若多解也。 憍陈那婆罗门姓中之一性也。 憍陈如讹也。 梵萨缚遏剌他悉陀(唐言一切义成旧云悉达多讹略也)太子踰城之后。 栖山隐谷己身殉法。 父王净饭乃命家族三人。 一阿湿婆此二马胜。 二拔提。 三摩男[牛*句]利。 舅氏二人。 一憍陈那。 二十力迦叶。 王云。 我子舍家修学孤游山野。 故命汝曹随知所止。 内则叔伯舅氏。 外则君而且臣。 凡厥动静宜知进止。 五人衔命相望营卫。 因即勤求欲期出要。 每相谓曰。 夫修道者苦证果耶。 乐证果耶。 二舅氏曰。 要乐为道。 三家族曰。 勤苦为道。 二三交诤未有以明。 太子思惟其理。 为伏苦行外道。 日食麻麦以资支身。 二舅氏曰。 太子所行非真失正道矣。 道由乐证。 今乃勤苦非吾徒也。 舍而远遁自思果证。 太子六年苦行未证菩提。 欲验苦行非真。 受乳糜而证果。 三家族曰功垂成矣。 今其退乎。 六年苦行已一旦损功。 遂亦逃舍相从求觅舅氏二人。 既相见已迬坐论曰。 昔见太子出王城就荒谷。 去珍服被鹿皮。 精勤苦心求无上法。 今乃受牧牛女乳糜。 败道亏志无能为也。 二舅氏曰。 君何见之晚乎。 此猖獗人也。 处深谷受尊位。 不能静志遁迹山林。 弃轮王之大宝为鄙贱之庸人。 何可念哉。 言增惨切。 太子浴尼连河坐菩提树成等正觉号天人师。 思察。 应度唯郁头蓝子者证非想定堪受妙法。 空天报曰。 彼命终来经今七日。 如来叹惜。 斯何不遇重。 更观察。 有阿蓝迦蓝证无所有处定。 可授至理。 诸天又报曰。 终已五日。 如来再叹愍其薄福。 又更谛观。 谁应受教。 唯施鹿林有五人者。 堪先诱导。 佛从觉树趣鹿野园。 威仪寂静神光晃耀。 毫含玉彩身莹金色。 安祥前进导彼五人。 五人遥见互相谓曰。 一切义成彼来者是岁月淹久都无果证。 心期屡返。 故寻我徒。 宜各默然勿起迎礼。 如来渐近。 威神所逼五人忘制各起礼迎侍从如来。 如来渐诱示之妙理。 为其示相劝修作证。 三转法轮。 佛问解耶。 时憍陈那最初答解。 地神唱告净居。 诸天亦言。 憍陈那先解如是。 乃至声遍大千。 因以为名名解。 憍陈那今与其徒大德耆旧见光晃耀雨花。 宣唱从禅定起趣世尊所。 旧经或云尊者了本际。 或云解无智。 皆得。 阿若多义。 不正得名。 又不解憍陈那之姓故也。 尊者摩诃迦叶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赞曰。 第二少欲杜多众也。 摩诃大也。 迦叶波饮光也。 略故云迦叶。 此婆罗门姓。 饮光仙人种。 昔有婆罗门获证仙果。 身皮金色饮蔽日月之光。 尊者是彼之种。 以姓标名。 又迦叶身光饮日月光故以为名。 付法藏传云。 昔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 后四部弟子起七宝塔。 中有佛形像。 佛面金色少处缺坏。 有一贫女。 游行乞丐得一金珠。 见像面坏欲补像面。 迦叶尔时作锻金师。 女即持往请令修造。 金师闻福欢喜。 为治用补像面。 因共立愿。 愿我二人常为夫妇。 身真金色恒受胜乐常修梵行。 从是以来九十一劫身真金色生天人中快乐无极。 最后託生第七梵天。 时摩竭国有婆罗门名尼俱律陀。 过去修福。 聪明多智巨富无量。 金银七宝牛羊田宅奴婢车乘比瓶沙王千倍为胜。 瓶沙王有金犁千具。 彼婆罗门恐与王齐畏招罪咎。 其家但作九百九十九具。 其家有量。 最下之者其价犹直百千两金。 有六十箪金粟。 一箪有三百四十斛。 其家虽富竟无儿息。 于其舍边有一树神。 夫妇常往祈请祭祠求乞有子。 多年无应。 嗔忿语曰。 今更七日尽心奉事。 若复无验必相烧剪。 树神愁怖告四天王。 四天王告帝释。 帝释观阎浮提无堪彼子。 即诣梵王所广宣上事。 梵王即以天眼遍观见。 一梵天临当命终。 即往劝之劝其往生。 梵天受教即来託生。 满足十月生一男儿。 颜貌端正身真金色光明赫奕照四十里。 相师占曰。 此儿宿福必当出家。 父母闻之甚怀愁恼。 夫妇议曰。 当设何方断绝其意。 覆自思惟。 世所耽着唯有美色。 当为娉取端正好女用断其情。 至年十五欲为娉妻。 语父母言。 我心清净不须妇也。 父母不听。 儿知难免便设权计语父母言。 能为我得紫金色女端正超世。 我当取之。 父母即召诸婆罗门遍行娉求。 诸婆门铸一金女端正奇特。 舆行村落高声唱言。 若有女人得见金神礼拜之者。 后出嫁时必得好婿身真金色端正殊妙。 女闻悉出。 唯有一女躯体金色端正殊好。 即是往日施金珠女也。 以昔胜缘有此妙身。 志乐清洁独不肯出。 诸女强将共见金神。 此女既到金色光明映夺金神。 婆罗门见即为娉。 得既到夫家夫妇相对。 各皆清洁了无异意。 共立要契各住一房。 父母知已严涂一房令其同舍安置一床。 迦叶语妇。 我若眠息汝当经行。 汝若眠卧我当经行。 后次妇卧垂手床前。 毒蛇入室欲螫其手。 迦叶见已以衣裹手举着床上。 妇便惊悟而责之异。 我立誓要不相近。 今复何缘窃举我手。 迦叶答言。 有蛇来入恐伤汝手妨废修道。 是故举之实无染意。 即指蛇示。 妇意乃悟。 夫妇节操深厌世间。 启辞父母求欲出家。 父母见已遂便听许。 于是夫妇俱共出家来至佛前。 佛为说法。 即于此时得阿罗汉。 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妇于后时亦得阿罗汉。 迦叶在世常与如来对座说法。 佛灭度后所有法藏悉付迦叶。 迦叶后时结集三藏竟至鸡足山。 全身不散。 后弥勒佛出世之时。 从山而出。 在大众中作十八变度人无量。 然后灭身未来成佛号曰光明。 如法华中佛为授记。 尊者大目犍连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赞曰。 第三神通外化众也。 梵云摩诃没特伽罗。 此云大採菽氏。 今讹略云大目犍连。 此婆罗门种。 上古有仙居山寂处。 常採菉豆而食。 因以为名名大採菽氏。 与舍利子小为亲友。 舍利子以才明见贵。 尊者以精鉴延誉。 才智相比动止必俱。 结要终始契同去就相与。 厌俗苦求舍家。 遂师珊阇耶焉。 舍利子遇马胜阿罗汉。 闻法悟圣。 还为尊者重述闻。 而悟法遂证初果。 与其徒众一百人俱。 亦云二百五十人。 俱到佛所。 世尊遥见指而告曰。 彼来者我弟子中神足第一。 既至佛所请入法中。 世尊告曰。 善来苾刍。 净修梵行得离苦际。 闻是语时鬓发自落俗裳变缁。 戒品清净威仪调顺。 经七日结漏尽证阿罗汉果得大神通。 后佛在无热恼池。 人天咸集唯舍利子不侍从会。 佛命没特伽罗往召来集。 没特伽罗承命而往。 舍利子于时方补护法衣。 没特伽罗曰。 佛在无热恼池。 命我召尔。 舍利子曰。 且止待我补竟。 与子同行。 没特伽罗曰。 若不速行。 欲运神力举尔石室至大会所。 舍利子乃解带置地曰。 若举此带而得动者。 我身或动。 时没特伽罗运大神通举带不动。 地为之震。 因以神足还诣佛所。 见舍利子已在会坐。 没特伽罗俛而难曰。 今乃以知神通之力不如智慧之力矣。 今标其辈云二百五十人俱。 尊者舍利弗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赞曰。 第四智慧内德众也。 梵云设利弗呾罗。 设利此云春鸎亦云鹙鸟。 弗呾罗云子。 今讹略故云舍利弗。 母未怀子前言词讷钝。 每共弟摩诃俱絺罗论议。 常不如弟。 怀子以去辨捷难酬。 捔论恒胜。 以母多辨号曰春鸎。 春鸎即今百舌鸟也。 是彼所生故复称子。 亦云鹙子也。 尊者大婆罗门种。 其父高才博识深鉴精微。 凡厥典籍莫不究习。 其妻感梦具告夫曰。 吾昨宵寐梦感。 异人身被铠甲手执金刚。 摧破诸山退立一山之下。 不知何所表。 夫曰。 梦甚善。 汝当生男。 达学贯世摧诸论师破其宗致。 唯不如一人为作弟子。 果而有娠。 母忽聪明高论剧谈。 言无屈滞。 尊者年始八岁名擅四方。 其性淳质其心慈悲。 朽坏结缚成就智慧。 与没特伽罗子少而为相友。 深厌尘俗未有所归。 于是与没特伽罗子于珊阇耶外道所正修习焉。 乃相谓曰。 斯非究竟之理。 未能穷苦际也。 各求明导。 先甞甘露必同其味。 时大阿罗汉马胜执持应器入城乞食。 舍利子见其威仪闲雅即而问曰。 汝师是谁。 曰释种太子厌世出家成于正觉。 是我师也。 舍利子曰。 所说何法可得闻乎。 曰我初受教未达深义。 舍利子曰。 愿说所闻。 马胜乃随宜演说。 舍利弗闻已即证初果。 遂与其徒一百人。 亦云二百五十人。 往诣佛所。 世尊遥见指告众曰。 我弟子中智慧第一彼来者是。 至已顶礼愿从佛法。 世尊告曰。 善来苾刍。 闻是语时戒品具足。 过半月后复闻佛为长爪梵志说法闻余论而咸悟。 遂证阿罗汉果。 后阿难承佛告灭期。 展转相语各怀悲感。 舍利子深增恋仰。 不忍见佛入般涅槃。 遂请世尊先入寂灭。 世尊告曰。 宜知是时。 告谢门人亦至本生里。 侍者沙弥遍告城邑。 未生怨王及彼国人莫不风驰。 皆悉云会。 舍利子广为说法。 闻已而去于后夜分正意系心入灭尽定。 起已而寂灭焉。 摩诃婆阇婆提比丘尼与其眷属千比丘尼俱。 赞曰。 第二苾刍尼众也。 梵云摩诃钵剌阇钵底。 摩诃云大。 钵剌阇云生。 钵底云主。 即大生主。 旧云婆阇婆提。 此云大爱道。 皆讹谬也。 佛母摩诃摩耶夫人此云大术。 早为迁寿。 生主是佛小母。 故称为姨母。 为育养世尊因证正觉。 佛之所化三乘圣人名曰大生。 或大者众义。 一切众生皆为佛子。 姨为佛母。 大生贺赉故言大生主。 佛许出家事如律说。 梵云苾刍此具五义。 一曰怖魔。 二云乞士。 三云净持戒。 四云净命。 五云破恶。 尼者女声。 女有五德名苾刍尼。 言比丘尼者音讹略也。 与其眷属一千人夜瞩神光俱来佛所。 须达长者与三千优婆塞俱。 赞曰。 第三近事男众也。 梵云邬婆索迦。 邬婆近也。 迦事也。 索男声也。 于男声中以呼之即近事男。 旧云伊[卄/补]塞优婆塞。 优婆塞云清信男。 皆讹谬也。 戒德俱圆。 皆堪能亲近承事苾刍大阿罗汉。 故善施耆尊称为长者。 灵光既照亦来佛所。 毗舍佉母与二千优婆夷俱。 赞曰。 第四近事女众也。 梵云毗舍佉。 此云黑鹿。 因儿得称名毗舍佉母。 邬婆斯迦云近事女。 斯女声也。 业行清洁皆能亲近苾刍尼众大阿罗汉尼故。 鹿子因缘如经广说。 复有菩萨名跋陀婆罗与其眷属十六菩萨俱。 赞曰。 自下二众也。 梵云菩提萨埵。 此略云菩萨。 菩提觉义。 智所求果。 萨埵有情义。 悲所度生。 依弘誓语故名菩萨。 又求三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萨。 或萨埵者勇健义。 不惮处时求大菩提。 有志有能故名菩萨。 又菩提即般若。 萨埵谓方便。 如是二法能利能乐一切有情故名菩萨。 摩诃大也。 萨埵如前。 今此菩萨位居十地。 为简于小故言大萨埵。 梵云跋陀婆罗。 跋陀者贤义。 婆罗者护义。 此云贤护菩萨。 具大贤德护念众生弘护佛法故名贤护。 与其徒十六菩萨俱。 文殊师利法王子与其眷属五百菩萨俱。 赞曰。 梵云曼殊室利。 此云妙吉祥。 文殊师利音讹也。 鸯掘摩罗经言。 是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诸有闻名敬礼归命种种事业菩萨皆能为作吉祥。 神用无比名妙吉祥。 法王子者久应证觉迹履因位。 绍继灌顶佛之太子。 由此独标法王子称。 亦与其眷属五百菩萨俱。 此二因缘如经所说。 前大智众此大悲众。 前今圣众此先圣众。 前十地众此绍位众。 故名二众。 法花论云。 跋陀波罗等十六人威仪不定具种种行。 故此别标。 何故先列声闻后彰菩萨。 声闻等类形像同佛。 出家威仪常亲近佛。 令诸菩萨于声闻众生恭敬。 故舍憍慢故。 天龙夜叉乾达婆等一切大众覩佛光明皆来集会。 赞曰。 第三八部众也。 八部者。 一天。 二龙。 三药叉旧云夜叉。 四犍达缚旧云乾闼婆。 五阿素落旧云阿修罗。 六揭路荼旧云迦楼罗。 七紧捺路旧云紧那罗。 八莫呼路伽旧云摩睺罗伽。 药叉者此云勇健或云暴恶。 飞行空中食噉生类。 亦摄地行诸罗刹婆。 罗刹婆者此云可畏。 犍达缚者此云寻香行。 诸作乐神中有此等辈。 由此西方呼诸散乐名犍达缚。 不作生业寻食香气作乐乞求。 阿素洛者此云非天。 阿之言非。 素洛云天。 提婆之异名也。 多行谄诈无彼天行故云非天。 揭路荼者妙翅鸟也。 翅羽严丽杂色庄挍特异众禽。 禽中最大。 旧云金翅鸟。 一切飞禽皆此所摄。 紧捺洛者此云歌神。 莫呼洛伽此云大腹田父。 虾蟇蟒蛇等类皆此所摄。 此中且举彼类之首。 其中一一各有无量形容异类。 如是等辈一切大众覩佛光明皆来集会。 由佛智悲广为引化。 有灵之类皆悉奔波。 希法雨以润萌牙。 冀智药而除众苦。 如归慈父若趣医王。 但由平等慈非恩沾动植故也。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放千光明。 赞曰。 上明说经通所因。 下明说经别所缘。 于中有五。 一出舌放光。 二有多化佛。 三化佛说法。 四释迦自陈。 五弥勒领悟。 此即初也。 将说深经先出舌者。 明授弥勒记济度有缘不妄语也。 三十二相中舌广博相。 凡时舌相但覆面轮至发等际。 若作神通或覆大千。 或更无量。 智度论说。 佛与阿难从舍卫国向婆罗门城。 时婆罗门城主信属外道。 闻佛欲来即立制限。 若与佛食共佛语者。 当罚金钱满五百文。 后佛来到入城。 乞食人皆闭门。 佛与阿难空钵而出。 见一老婢持破瓦器盛臭[米*番][米*定]出门弃之。 见佛相好空钵而来心念欲施。 佛知其意申钵。 从乞所弃[米*番][米*定]。 老婢净心持表施佛。 佛受施已语阿难言。 此婢因施十五劫中天上人间受福快乐不堕恶道。 后得男身出家学道成辟支佛。 当时佛边有一婆罗门。 闻佛此语即语佛言。 汝是净饭王之太子。 何故为食而作妄语。 时佛出舌遍覆面轮上至发际。 而语之言。 汝颇见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 婆罗门言。 若舌覆鼻尚不妄语。 何况覆面上至发际。 即生信心而白佛言。 我今不解少施报多。 佛即告言。 汝颇曾见希有事不。 婆罗门言。 我曾行见尼拘陀树。 其荫遍覆五百乘车。 佛即问言。 树种大小。 彼即答言。 大如芥子三分之一。 佛复语言。 谁当信汝。 婆罗门言。 实尔世尊我眼见之非虚妄也。 佛即语言。 我见此女净心施佛得大果报。 亦如此树因少报多。 时婆罗门心开意解。 向佛忏悔。 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 即时举手大声唱言。 一切众人甘露门开。 如何不出。 诸人闻已皆送五百金钱与王请佛供养。 即破制限。 王与群臣亦归依佛。 佛为说法悉获道果。 故今出舌显授当记众生修行愿至彼所定得往生。 表不妄语故。 般若论解。 不妄语者云于授记曾不妄语。 放千光者表小千界。 各有化佛破诸众生愚痴暗故。 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无量佛。 赞曰。 第二有多化佛各有千色者表中千界。 各有千化佛。 一一色中有无量化佛者表大千界。 当来同有百亿弥勒一时生故。 是诸化佛异口同音皆说清净诸大菩萨甚深不可思议。 赞曰。 第三化佛说法于中有二。 初总后别。 此初也。 身别故异口。 语等故同音。 清净诸大菩萨者。 谓第十地因已圆满障亦微细名为清净。 或八地已上一切烦恼皆不行故名为清净。 或初地已上证性净理能伏诸惑令总不行名为清净。 此三解中初解圆得。 次解任运相续而得。 后解分证。 一切无违。 甚深者微妙义。 不可思议超分别心言说道故。 梵云陀罗尼此云总持。 念慧二能总含众德以为体性。 识达简择明记不妄。 能以少略含多广故名为总持。 法者教也。 说彼法故也。 所谓阿难陀目佉陀罗尼空慧陀罗尼无门陀罗尼大解脱无相陀罗尼。 赞曰。 此下别列也。 此四别者。 一喜有。 二解空。 三于因无碍性。 四于果大解脱。 解脱即无相。 或第三谓四无碍解。 外化辨才。 第四谓诸福慧内德解脱。 或八地任运得初二。 九地得第三。 十地得第四。 或四总持。 一法。 二义。 三能得菩萨无生法忍。 四诸明咒。 如次配之。 教法名有。 所诠义名空。 无生法忍名无碍性。 得此忍已于一切法无碍达故诸咒名为大解脱。 无相能解脱障缚不可分别名无相故。 如幽赞中略已显示。 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 赞曰。 第四释迦自陈。 欲明所记不虚故今化佛同说。 如说法花。 能寂自陈犹恐他惑。 多宝塔涌为证方明。 今亦如是。 非但我言。 化佛同唱。 欲令弥勒深悟解。 故佛以法义二持广宣教理。 故以一音演其百亿。 以略含广名总持也。 说此陀罗尼已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弥勒闻佛所说应时即得百亿陀罗尼门。 赞曰。 第五弥勒领悟也。 于中有二。 一明领悟二明请记。 此初也。 因行久圆果今示证。 微假资习多有所成。 释迦一音才宣。 百亿弥勒领悟万倍解生。 由此应时即得百万亿也。 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 赞曰。 此明请记。 坐中证悟遂起整衣。 申虔敬之仪。 展请记之轨。 从坐起者。 表有所得从生死起。 言衣服者。 表四仪圆备七支无缺戒德满故。 叉手合掌者。 表心与境冥理与神会空智有智照冥真俗智德圆也。 住立佛前者。 表结使俱已断德圆备。 或住而不动。 表证三昧心不动摇定德成也。 或示将有往生相故。 所以起立。 此意总显已出生死三学久成唯希为记当生当觉。 唯此轨仪唯有身业。 事不虚设。 故各有表。 威仪进止皆法轮故。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上 发布时间:2025-08-01 08:04: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1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