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涅槃宗要 内容: 涅槃宗要元晓师撰是经有其二门。 一者略述大意。 二者广开分别。 述大意者。 原夫涅槃之为道也无道而无非道。 无住而无非住。 是知其道至近至远。 证斯道者弥寂弥暄。 弥暄之故普震八声通虚空而不息。 弥寂之故远离十相同真际而湛然。 由至远故随教逝之绵历千劫而不臻。 由至近故忘言寻之不过一念而自会也。 今是经者斯乃佛法之大海方等之秘藏。 其为教也难可测量。 由良广荡无崖甚深无底。 以无底故无所不穷。 以无崖故无所不该。 统众典之部分归万流之一味。 开佛意之至公和百家之异诤。 遂使扰扰四生佥归无二之实性。 梦梦长睡并到大觉之极果极果之大觉也。 体实性而忘心实性之无二。 溷真忘而为一。 既无二也。 何得有一真忘溷也。 孰为其实。 斯即理智都忘名义斯绝。 是谓涅槃之玄旨也。 但以诸佛证而不位。 无所不应无所不说。 是谓涅槃之至教也。 玄旨已而不甞寂。 至教说而未甞言。 是谓理教之一味也。 尔乃听满字者咸蒙毛孔之益。 求半偈者不倾骨髓之摧造逆罪者信是经而能灭燋。 善种者依兹教而还生之矣。 所言大般涅槃经者。 若也具存西域之音。 应谓摩诃般涅槃那。 此土译之言大灭度。 欲明如来所证道体周无外。 用遍有情广苞远济。 莫是为先依莫先义。 故名为大体大用无二无别。 既无彼崖可到。 何有此崖可离。 无所离故无所不离乃为大灭。 无所到故无所不到方是大度。 以是义故名大灭度。 所言经者。 大圣格言贯十方而一揆。 历千代而莫二法。 而且常故名为经。 正说之前先序时事。 以之故言序品。 第一故导大般涅槃经序品第一。 二者广开之内有其四门。 初说因缘。 次明教宗。 三出经体。 四辨教迹。 第一说经因缘门者。 问佛临涅槃而说是经。 为有因缘为无因缘。 若无因缘亦应无说。 若有因缘有为几种。 答佛说是经无因无缘。 所以然者。 所说之旨绝于名言不开因缘故。 能说之人离诸分别不思因缘故。 无因强说是经。 如此下文言。 如拉罗婆夷名为食油。 实不食油强为立名字为食油。 是大涅槃亦复如是。 无有因缘强立名字。 又摄论云。 若佛果是无分别智所显离分别。 众生。 云何得作众生利益事。 如理无倒为显无功用作事。 故重说偈言。 譬摩尼天鼓无思成自事。 如是不分别种种佛事成。 解云。 若依是义无因缘而有所说。 又复得言无因缘故亦无所说。 如是经下文言。 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菩萨具足多闻。 二夜经云。 从初得道夜乃至涅槃夜是二夜中间不说一言字。 以是证知无因无说。 或有说者。 有大因缘佛说是经。 所以然者。 如愚痴人都无因缘有无所作。 智者不尔。 有深所以乃有所作。 如智度论云。 譬如须弥山王不以无因缘及小因缘而自动作。 诸佛亦尔。 不无因缘而有所说。 依是文意有因有说。 若依是意说此经因有总有别。 别而论之因缘无量。 所以然者。 大人发言必不徒说。 一偈一句各有因缘。 一言之内亦有众缘。 此经梵本有二万五千偈则有二万五千因缘。 随其一偈皆有四句。 则十万句有尔许因缘。 又一一句各有诸缘。 由是言之有无量缘。 别缘如是不可具陈。 总因缘者如来宜以大因缘而说是经。 所谓欲显诸佛出世之大意故。 如法花经言。 诸佛如来唯以一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乃至广说。 又此经菩萨品云。 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 方乃得闻大涅槃经。 所以者何。 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 何等为大。 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之性。 以是义故名为大事。 解云。 今说是经之时正临一化之终日究意显示诸佛大意。 所谓总括成道以来随机所说一切言教。 悉为示一味之道。 普今归趣无二之性。 十方世一切诸佛悉同是意无二无别。 是谓诸佛出世大意。 是名如来甚深秘藏。 由有如是一大因缘。 是故如来说是大经。 如是总门一大因缘即摄别门无量因缘。 以其众缘不出一意。 问彼初师义无因无说。 此后师意有因有说。 如是二说何得何失。 或有说者。 二说悉得。 皆依经典不相妨故。 虽非不然故说有无无而非定然故不相违。 说经因缘应如是知。 第二辨教宗者。 此经宗旨说者不同。 有师说言。 经文始终所诠众义以为经宗。 对问而言。 即有六六三十六义。 所谓第一长寿因果乃至最后诸阴法门。 或有说者。 四种大义为此经宗。 何等为四。 一者大涅槃圆极妙果具足三事及与四德。 二者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烦恼覆故不能见。 三者三宝佛性同体无二。 四者阐提谤法执性二乘。 悉当作佛。 如是四义以为其宗。 或有说者。 出世因果以其为宗。 果即菩提涅槃。 因即佛性圣行。 如能陀章开菩提果。 [冗-几+(罩-卓+(衣-〦+一))]叹章中开涅槃果。 如来性品显佛性因。 圣行品中说行德因。 其余诸品重显因果。 故知无上因果为宗。 或有说者。 当常现常二果为宗。 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是显当常如来所证大般涅槃。 是明现常圣行等因即助显于果非为正宗。 若据佛意欲使众生各证当果。 但当果未非恐难取信。 是故自说所证将成物信。 以是义故二果为宗。 但从现立题故名涅槃也。 或有说者。 圆极一果为是经宗。 所谓诸佛大般涅槃。 所以从宗而立题名。 璎珞经六种璎珞为宗。 大般若经三种般若为宗。 当知是涅槃经一大涅槃为宗。 或有说者。 诸佛秘藏无二实性以为经宗。 如是实性离相离性故于诸门无障无碍。 离相故不垢不净非因非果不一不异非有非无。 以离性故亦染亦净为因为果亦一亦异为有为无为。 染净故或名众生或名生死。 亦名如来亦名法身。 为因果故或名佛性名如来藏或名菩提名大涅槃。 乃至为有无故名为二谛。 非有无故名为中道。 由非一故能当诸门。 由非异故诸门一味。 如是无二秘藏以为是经宗旨。 但其题目之中不能并偏存诸名。 且随时事立涅槃名。 问六师所说何者为实。 答或有说者。 诸说悉实。 佛意无方无不当故。 或有说者。 后说为实。 能得如来无方意故。 并容前说诸师义故。 当知是二说亦不相违也。 总说虽然。 于中分别。 且依二门以示其相。 谓涅槃门及佛性门。 涅槃之义六门分别。 一名义门。 二体相门。 三通局门。 四二灭门。 五三事门。 六四德门。 名义门内翻名释义。 初翻名者诸说不同。 或说无翻。 或说有翻。 有翻之说虽有诸宗。 今出一义翻为灭度。 其文证者如法花经长行言。 如来于今日中夜入当无余涅槃。 下偈颂曰。 佛此夜灭度。 如薪尽火灭。 又此大经第一卷云。 随其类音普告众生。 今日如来将欲涅槃。 六卷泥洹此处文言。 悟惔寂灭大牟尼尊告诸众生。 今当灭度。 以是等文当知灭度正翻涅槃也。 无翻之说亦有诸宗。 且出一义。 彼师说言。 外国语容含多名训。 此土语偏不能相当。 是故不可一名而翻。 其文证者如德王品第七功德文言。 涅者不槃者识。 不识之义名为涅槃。 槃言覆。 不覆之义乃名涅槃。 槃言去来。 不去不来乃名涅槃。 槃者言取。 不取之义乃名涅槃。 槃者不定。 无不定义乃名涅槃。 槃言新故。 无新故义乃名涅槃。 槃言障碍。 无障碍义乃名涅槃。 又下文言。 善男子槃者言有。 无有之义乃名涅槃。 槃者名为和合。 无和合义乃名涅槃。 槃者言苦。 无苦之义乃名涅槃。 此处略出是十种训。 上下诸文乃众多。 故知不可一语而翻。 问若立后师义是难云何通。 谓有难曰。 经说有翻耶得无翻。 如言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将欲涅槃。 岂随蜂蚁六道之音得翻涅槃之名。 而独不得此国语翻。 又当此处经文既翻云之灭度。 岂可得云不能翻耶。 彼师通曰。 涅槃之名多训之内且取一义翻为灭度。 即依此训普告众生。 非谓其名只翻灭度。 以是义故彼难善通。 问若立初师义是文云何通。 如德王品菩萨难言。 若使灭度非涅槃者。 何故如来自期三月当般涅槃。 师子孔品云。 诸结火灭故名灭度。 离觉观故故名涅槃。 以是文证明知灭度非正翻于涅槃名也。 彼师通曰。 此等经文是翻译家故汉互举绮饰其文。 若使令存外国语者。 既言若使涅槃非涅槃者。 又诸结火灭故名涅槃离觉观故故名涅槃。 如其令存此土语者。 既云若使灭度非灭度者。 下文例尔。 由是义故不相违也。 问二师所说何是何非。 答或有说者。 二说俱是。 悉依经文而成立故。 是义云何。 涅槃之名即含二义。 所谓密语及显了语。 依显了语正翻灭度。 如初师说。 若依密语即含多训。 如后师训。 由是道理二说悉得。 若依是意通彼难者。 就显了义有正翻。 故随其类音普告众生。 就其密语含多义训。 是故后文亦得善通。 说言。 若使灭度者举显了语死灭度也。 非涅槃者取密语内不识义也。 难意正言。 若使死灭之灭度义非不灭之涅槃义者。 何故以是不识之名自期三月当般涅槃。 以先树下成道之时已得不识之涅槃故。 要有烦恼乃识生死。 故师子吼言。 诸结火灭名灭度者亦是显了语之灭度。 离觉觉故名涅槃者取密语内无苦之义。 入无余时苦报灭已方离觉觉分别心故。 由是道理诸善说通也。 次释义者。 且依显了之语以释有翻之义。 此土释之言大灭度。 所言大者。 古人释云。 莫先为义。 谓释胜之时莫是为先。 非约时前后言无先也。 依下经文大有六义。 一者广之莫先故名为大。 如经言。 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无所不至。 涅槃如是故名为大。 二者长之莫先故名为大。 如经言。 所言大者名之为长。 譬如有人寿命无量名大岁夫。 三者深之莫先故名为大。 如经言。 大者名为不可思议。 一切世间声闻缘觉不能测量涅槃之义故名为大。 四者高之莫先故为大。 如经言。 譬如大山一切世人不能得上故名为大。 涅槃如是凡夫二乘及诸菩萨不能穷到故名为大。 五者多之莫先故名为大。 如经言。 譬如大藏多诸珍宝。 涅槃如是多有种种妙法珍宝故名大。 六者胜之莫先故名为大。 如经言。 如世间中胜上主人名为大人。 涅槃如是诸法中胜故名为大。 大义如是。 所言灭者略有四义。 事灭理灭德灭择灭。 言事灭者。 还无为义。 义当应化身。 正智亦亡故名为灭。 如经言。 佛此夜灭度。 如薪尽火灭。 如是事灭当体立名。 言理灭者。 寂漠为义。 谓从本来无动无起故名为灭。 如经言。 一切诸法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如是理灭寄全音。 言德灭者。 永离为义。 谓诸功德离相离性不守自性互相一味故名为灭。 如下文言。 受安乐者即解脱。 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如来即涅槃乃至广说。 如是德灭从义受名。 言择灭者。 断除为义。 佛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为灭。 若依是义。 涅槃非灭。 而受名者略有三义。 一者从处得名。 谓佛穷到无住之原。 是处能断一切烦恼。 断烦恼处故名为灭。 如经言。 涅槃亦尔。 无有住处。 宜是诸佛断烦恼处故名涅槃。 二者从因受名。 谓智灭或能显于理。 理显是果。 智灭为因。 从因立名名理为灭。 如此经言。 烦恼为薪智惠为火。 以是因缘成涅槃食。 令我诸弟子皆悉甘嗜。 三者从果受名。 谓智依理能灭烦恼。 理为灭因。 智是灭果。 从果立名名理为灭。 如佛性论云。 道依涅槃能使烦恼未来不生。 现在不灭因中说果故名涅槃为无生灭。 灭义如是。 所言度者略有二义。 谓究竟义及到岸义。 到岸义者显显断义。 烦恼灭者明非常义。 烦恼离灭众生得度。 非常非断故名灭度。 究竟义者灭德究竟故名灭度。 度义如是。 问若断烦恼非涅槃者。 何故德王菩萨品云。 不见佛性而断烦恼是名涅槃。 大涅槃以见佛性故得名为常乐我净。 故断烦恼亦得称为大般涅槃。 若断烦恼称涅槃者。 何故彼品下文说言。 断烦恼者不名涅槃。 不烦恼乃名涅槃。 善男子诸佛如来烦恼不起是名涅槃。 解云。 前所引文为简涅槃大涅槃异故举二断以显断处。 非约能断名为涅槃。 后所引文为简诸佛与菩萨异。 菩萨断处犹有余惑。 故不得受涅槃之名。 诸佛断处毕竟不生。 所以得立涅槃之称。 是答德王菩萨难意。 彼前难言。 若言烦恼灭之处是涅槃者。 诸菩萨等于无量劫已断烦恼。 何故不得称为涅槃。 俱是断处。 何缘独称诸佛有之菩萨无耶。 为答是难故依断与不生简别。 通而言之。 菩萨亦不生。 诸佛亦是断。 别门而言。 断除之称遣于已生之辞遮于未起。 遣已生者望前之义义在不足。 故说菩萨。 遮未起者望后之义义在究竟。 故说诸佛。 依是道理精别而言。 断烦恼者不名涅槃。 不生烦恼乃名涅槃。 以是义故不相违也。 名义门竟。 第二出体。 于中有二。 先出体性。 后简虚实。 出体性者诸说不同。 或有说者。 无垢真如是涅槃体。 始起功德非是涅槃。 即能证智是菩提故。 如经云。 涅槃义者即是诸佛之法性也。 又下文言。 涅槃之体本自有之非适今也。 大品经云。 诸法性空即是涅槃。 占密经云。 烦恼生死毕竟无体。 求不可得。 本来不生。 实更不灭。 自性寂静即是涅槃。 如是等文不可具陈。 故知真如正知其是涅槃。 断灭烦恼所显义门即说真如名为数灭。 数灭即是无垢真如。 或有说者。 果地万德不问。 本始总束为一大涅槃体。 如此经中总说三事即为涅槃。 又下文说八自在已总结而言。 如是大我名大涅槃。 法花论云。 唯佛如来证大菩提究竟满足一切智惠名大涅槃。 摄大乘论云。 三身所显无上菩提。 既说三身皆是菩提。 当知皆为大涅槃体。 如是二说皆有道理。 所以然者。 涅槃菩提有通别。 别门而说。 菩提是果在能证德道谛所摄。 涅槃果之是所证法灭谛所摄。 通门而言。 果地道谛亦是涅槃。 所证真如亦是菩提。 例如生死有通有别。 别而言之。 内根始终名为生死。 如经言。 生者新诸根起。 死者诸根灭尽。 通而论之。 诸杂染法皆是生死。 如经言。 空者一切生死广说乃至无我一切生死。 对此生死以说涅槃。 故知涅槃亦有通别。 问若始有功德亦是涅槃。 是是即涅槃亦有生因。 若尔何故迦叶品云。 三十七解脱门三十七品能为涅槃。 作生因。 作生因亦为涅槃。 而作了因。 善男子远离烦恼即得了了见于涅槃。 是故涅槃唯有了因无有生因。 上下诸文之中皆说唯有了因。 未曾言亦有生因。 答始有功德虽是涅槃。 涅槃之义存于寂灭。 寂灭之德合于所了。 是故说言唯有了因。 如说菩提生因所生而亦有说了因所了。 即是义准当知涅槃了因所显而亦得言生因所起。 由是道理故不相违也。 体相如是。 次简虚实。 问生死之法是虚妄。 虚妄故空。 是事可尔。 涅槃之果真如为体。 为虚为实为空不空。 答或有说者。 涅槃之体性是真决定不空。 如此经云。 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如来者即是决定。 又下文言。 空者一切生死。 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广说。 胜鬘经说。 三谛是有为是虚妄。 一苦灭谛是实乃至广说。 如是等文不可具陈。 故知涅槃。 是实不空。 而余处说皆悉空者。 是遣妄心所取涅槃说真智所证涅槃。 若使涅槃亦是空者。 是即如来佛性皆空。 十一空内入于何空。 既非空摄当知不空。 或有说者。 生死涅槃皆是虚妄空无所得。 佛法之义无有一法而不空者。 如德王品云。 般若波罗蜜亦空。 乃至檀波罗蜜亦空。 如来亦空。 大般涅槃亦空。 是故菩萨见一切法皆悉是空。 花严经言。 生死及涅槃是二悉虚妄。 愚智亦如是二皆无真实。 如是等文不可具陈。 当知悉空乃名平等。 而余处说生死虚妄涅槃不空等者。 为护浅识。 新发意者生惊怖故作方便说。 如大品经化品言。 若法有生灭相者皆是变化。 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 所谓无诳相。 涅槃是法非变化。 须菩提言。 如佛自说诸法平等。 非声闻作乃至非诸佛作。 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 云何言涅槃一法不如化。 佛言。 如是如是诸法平等乃至性空即是涅槃。 若新发意菩萨闻一切皆毕竟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即惊怖。 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灭者不如化。 须菩提言。 世尊云何令新发意菩萨知是性空。 佛告须菩提。 诸法先有今无耶。 依是文证当知余处说不空者皆是方便语不尽道理也。 是涅槃空及佛性空十一空内何所摄者。 空空所摄故说是空。 唯佛所穷。 十八空中毕竟空故。 如前所引槃若经说。 若使诸经所说涅槃皆空是遣妄心所取相者。 是即诸经所说生死法空是遣遍计所执生死。 若此不尔彼亦不然。 又若涅槃是实有者。 即不能离实有之言。 其能离实有言者即谓实有。 宜是妄语。 是故当知彼说实有唯说自心妄耶境界耳。 问如是二说何得何失。 答若如言取二说皆失。 互相异诤失佛意故。 若非定执二说俱得。 法门无碍不相妨故。 是义云何。 若就德患相对之门。 即生死是空涅槃不空。 以妄心所取无境当知故说为空。 能取妄心不得自在故说无我。 真智所证道理称心故说不空。 能证真智无碍自在故名大我。 依如是门前师为得。 彼所引文是了义说。 若就相待无自相门。 则生死涅槃等无自性。 以不空待空我待无我乃至无待待于有待故。 如起信论云。 复次一切染法净法皆是相待无有自相可说。 依如是文后说为得。 其所引文非不了说。 又大涅槃离相离性非空不非空非我非无我。 何故非空。 离无性故。 何非不空。 离有性故。 又离有相故说非我。 离无相故说非无我。 非无我故得说大我。 而非我故亦说无我。 又非空故得言实有。 非不空故得说虚妄。 如来秘藏其义如是。 何蜜异诤于其间哉。 体门竟。 第三明通局门者。 于中有二。 先小后大。 小乘之内二部异说。 犊子部说通于凡圣。 彼说涅槃有其三称。 谓学。 无学。 非学非无学。 凡夫等智断结所得涅槃名非学非无学有学。 圣位所得无为无学涅槃。 若依萨婆多部所说涅槃之名唯在无学。 无学人断结所得无为唯名灭等。 不名灭等不名涅槃。 如智度论云。 离空处欲乃至非想地八种欲彼名断名灭名无欲名谛。 不名断智不名沙门果不名有余涅槃不名无余涅槃。 尽无生智非想九种结断彼名断名灭名无欲名谛名断智名沙门果名有余涅槃。 不名无余涅槃。 阿罗汉阴界入不相续彼断名灭名无欲名谛名断智名沙门果名无余涅槃。 不名有余涅槃。 若依大乘即有四句。 一极通门。 凡夫二乘菩萨与佛音有涅槃。 如此经言。 诸凡夫人依世俗道行断结行名入涅槃。 又言得少饮食亦名得涅槃乃至广说。 圣人涅槃不待言论。 二简凡圣门。 圣有凡无。 如地持经说。 三乘圣人定有涅槃名为正定。 外凡定。 无名为邪定。 内凡不定名不定聚。 三简大小门。 大有小无。 法花论云。 无二乘者谓无二乘所谓涅槃。 今此经云。 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 诸佛亦尔故。 四者简因果门。 因无果有。 唯佛一人证得涅槃。 是义具如德王说。 通局门竟。 第四明二灭门者。 亦有二种。 先明性净及方便坏。 后显有余无余涅槃。 初明性净方便坏者。 真如法性本来无染故曰性净。 亦名本来清净。 涅槃即如如理凡圣一味。 是故亦名同相涅槃。 方便坏者。 智悲善巧坏二边着。 由是转依真如显现。 从因立名名方便坏。 由转二着不住二边故亦名无住处涅槃。 如摄论云。 诸烦恼惑灭名无住处涅槃。 故即此涅槃不通凡住。 故亦名不同相涅槃。 如地论云。 定者成同相涅槃。 自性寂灭故。 灭者成不同相方便坏涅槃。 尔现智缘灭故。 是二涅槃同一真如。 但依义门建立二种门耳。 问性净涅槃得涅槃名。 为在凡住亦名涅槃。 为圣所证乃名涅槃。 若如后者方便所证即同方便坏涅槃义。 若如前者自然所得诸凡夫人已入涅槃。 又若凡夫已入涅槃即应圣入不入泥洹。 如是错乱云何简别。 答性净涅槃得名有二。 别门而说。 如后问意在圣所证所证之有其二义。 对分别性证本来净。 望依他性证转依净。 由是道理同是所证二种别义不相杂乱。 通相而论。 如前问意亦在凡位。 若依是义得言凡夫已入涅槃。 又得说言圣人不入。 依是义故净名经言。 一切众生同涅槃相不复更灭。 起信论言。 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入于涅槃。 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 楞伽经言。 菩萨一阐提常不入涅槃。 以能善知一切诸法本来涅槃故。 当知诸佛法门非一。 随其所说而无障碍而不错乱。 所以然者。 菩萨不入胜于凡夫已。 以其善知本来涅槃故。 凡夫已入不如。 圣人不入未能知自入涅槃故。 由是道理无杂乱也。 虽无杂乱而非简别。 所以然者。 菩萨不入还同凡已。 凡已入不异菩萨不入。 以明与无明愚者谓二。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故。 虽复凡圣其性无二。 而是凡圣不为一性。 以愚者谓二。 智者了达故。 当知凡圣生死涅槃不一不异非有非无非入非不入非出非不出。 诸佛之意唯在于此。 但随浅识显设彼说耳。 次明有余无余灭者。 若依萨婆多宗义者。 涅槃体一。 约身说二。 如智度论说云。 何有余身界涅槃。 答或有说者身有二种。 一者有烦恼身。 二者生身。 阿罗汉无烦恼身而有余生身。 依此生身得涅槃故名有余身界涅槃。 云何无余身界涅槃。 答阿罗汉已灭四太诸根尽而入涅槃。 此文未分明故下即问曰。 此文不应作是说。 身诸根觉性灭名无余身界涅槃。 应作是说。 阿罗汉断一切结尽入于涅槃是名无余身涅槃界。 此不说者有何意耶。 答彼尊者依世俗言信经故而作是说。 杂心论中亦同是说。 问身智灭处何故非涅槃。 答依此宗明数灭无为体是善故名涅槃。 身智现亡是无常灭有为故非涅槃。 现在断因未来生后报法不起。 是非数灭无记故非涅槃。 以智从报亦同此说。 若依成实论宗。 假名实法二心无处是有余涅槃。 心空及身未来不起是无余泥洹。 身智现灭亦非涅槃。 故彼论云。 二空心处灭定及无余泥洹。 问此论宗无余泥洹为是数灭为非数灭。 答彼论宗说断集因故。 苦果不起亦是数灭智。 虽非报其无常边行苦所摄故。 其报起亦入灭谛。 若依譬喻部。 说断集因故苦报不起。 虽是涅槃而非数。 非非故是无记性。 如婆娑云。 或有说者。 有余身涅槃界是善是道果是谛摄。 无余身涅槃界是无记非道果非谛摄。 若就大乘即有四门。 一就化现。 二约实义。 三对大小。 四依三身。 化现门者同小乘二种涅槃。 其义同前二宗所说。 但彼谓实此似现耳。 第二约实义者。 就实言之。 是二涅槃同以转依真如为体。 但断因所显义门名为有余果。 已所显义门说名无余。 如摄论云。 烦恼业灭故言即无种子。 此显有余涅槃。 果报悉灭故言一切皆尽。 此显无余涅槃。 又瑜伽论决择分说。 问若阿罗汉六处生起即如是住相续不灭无有变异。 更有何等异转依性而非六处相续而转。 若更无有异转依者。 何因缘故前后二种依止相以而今后时烦恼不转圣道转耶。 答诸阿罗汉实有转依。 而此依转依清净真如所显而彼真如与其六处异不异性俱不可说。 问又下言。 无余依中所得转依当言是常当言无常。 答当言是常。 清净真如之所显故。 非缘生无生灭故。 又问于无余依般涅槃者于色等法当言得自在当言不得耶当言能现在前。 答当言不现在前当言得一分能现在前一分不现在前。 谓诸如来于无余般涅槃已能现在前。 所余不能令现在前乃至广说。 第三大小相对门者。 二乘涅槃名为有余。 如来所证名曰无余。 如胜鬘说。 涅槃亦二种。 有余及无余。 有为生死尽灭之处所得涅槃名曰有余。 无为生死尽灭之处所得涅槃名曰无余故。 第四依三身说二涅槃者。 应化二身身智犹在名曰有余。 即离生死一切过患故名涅槃。 如此经言。 今我此身即是涅槃故于法身中身智平等名为无余。 离一切相毕竟寂灭故名涅槃。 如金鼓经言。 依此二身一切诸佛说有余涅槃。 依法身者说无余涅槃。 何以故。 一切余究竟尽故。 若依此义即取三身为涅槃体。 又有一义。 无垢真如正是涅槃。 但望二身说此真如名为有余。 别余故。 若望法身说此真如名曰无余。 无别余故。 如摄论云。 如缘觉不观众生利益事住无余涅槃。 菩萨即不如。 是住波若波罗蜜不舍众生利益事。 般涅槃亦有余亦无余。 于法身是无余于应身是有余。 故言离住无余涅槃。 以不应彼处故。 又复即此转依真如涅槃望于三身说无住处。 所以然者。 二身生灭不同真如。 是故不住于彼涅槃。 法身离相无异真如。 故非能住于其涅槃。 故对三身说为无住。 如经说言。 依此三身一切诸佛说无住处涅槃。 何以故。 为二身故不住涅槃。 离于法身无有别佛。 何故二身不住涅槃。 二身假名不实。 念念灭不住故。 数数出现以不定故。 法身不尔。 是故二身不住涅槃。 法身不二。 是故不住于般涅槃。 二灭门竟。 第五明三事门者四句分别。 初出体相。 次明建立。 三明总别。 四往复。 出体相者。 法身体者佛地所有一切功德。 其体无二唯一法界。 法界举体以成万德。 万德之相还同法界。 法界之性不异万德。 随举一德无所不遍。 如是一切白法圆满。 自体积集故名法身。 其义具显金刚身品。 般若体者即此法身。 性自明达无所不照故名般若。 解脱体者即此法身。 离诸系缚无所障碍故名解脱。 三德实殊不可说一。 可相一味不说异。 以之故名如来秘藏。 是谓三法之体相也。 次明建立三事所由。 一体万德无非涅槃。 所以偏说此三法者。 以对生死三种患故。 何者。 生死万累不出三种。 所谓苦果五阴身故建立法身。 以除烦恼迷惑法故建立般若。 离诸叶障系缚因故建立解脱。 又复对彼小乘入涅槃时灰身灭智故说法身常存大智不灭。 对彼小乘身智存时未免苦报习气系缚故就身智立真解脱。 建立之由略说如是。 第三明总别者。 一性而言涅槃是总况。 于伊字三法是别喻对。 以三点总别成总其义有四。 一者要具三法方成涅槃。 独举一一即不得成。 如一一点不成伊字。 如经言。 解脱之法亦非涅槃。 摩诃般若亦非涅槃故。 二者三法等圆乃成涅槃。 虽具三数若有胜劣不得成故。 如三点并必有右左。 如经说言。 三点若并即不成伊故。 三者三法一时乃成涅槃。 虽无胜劣若有前后不得成故。 如三点纵必有南北。 如经言。 纵亦不成故。 四者三法同体乃成涅槃。 如说虚空不动无碍。 虽非前后而各别体不成总故。 如彼三点虽非并纵各宜别处不成一字。 如经言。 三点若别亦不成伊故。 如是三法具此四义乃成涅槃。 如世伊字故。 三是别涅槃是总。 一性虽然再论未必然。 所以足者尽理而言四种功德皆总皆别。 皆别义者。 涅槃是寂寂义。 法身是积集义。 般若是照达义。 解脱是离缚义。 故知四种无非别也。 皆总义者。 如经言。 若无法身苦报不尽。 何成涅槃。 若无般若闇感不除。 岂得涅槃。 若无解脱不免业系。 故非涅槃。 如是余三其义同尔。 何者。 若无涅槃生死未灭。 何为法身。 若无般若烦恼所缠何名法身。 若无解脱诸业所缚故非法身。 法身般若解脱具三乃涅槃成。 准前可解。 故知总如说四种总别之义。 一切功德皆亦如是。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是故总别无所障碍不同。 伊字是总非别。 其中三点是别非总。 唯取小分以为譬耳。 第四往复决择门。 问如是如来实德法身当言有色当言无色。 答或有说者法身无色。 但有随机化现色相。 所以然者。 色是质碍麁形之法。 颠倒分之所变作。 诸佛如来永离分别归于理原。 法界为身。 由是道理不须色。 乃至凡夫至无色界离色分别故无色身。 岂说如来还有色身。 如金鼓经言。 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 一切诸佛无有别法。 何以故。 一切诸佛智惠具足故。 一切烦恼毕竟灭尽得佛净地。 以是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又言。 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无分别。 以愿自在故众生有感故应化二身。 如日月影和合出生。 起信论云。 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 但随施众生见闻得益。 故说为用。 此用有二种。 一凡夫二乘心所见者为应身。 二菩萨所见者名为报身。 乃至广说。 依此等文。 当知实德永无色身。 唯有随根所现色耳。 而此经说如来解脱是色等者。 对惠眼根说色。 非实色。 如智惠非眼而说惠眼。 虽名为眼实非色根。 如是法身非色而说妙色。 虽名为色实非色尘。 由是道理当知无色。 余处说色皆作是通。 或有说者。 法身实德有无障碍色。 虽无质碍之义说色。 而以方所示现说色。 虽离分别所作麁色而有万行所感而得妙色。 如说虽无分别识而得有于无分别识。 如是虽无障碍之色而亦得有无障碍色。 如此经言。 舍无常色获得常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然色阴之色通有十入。 对眼之色唯是一入。 故彼不能会通此文。 又小泥洹中纯陀叹佛言。 妙色湛然体常安隐。 不为时节劫所还。 大圣广劫行慈悲获得金刚不坏身。 萨遮尼揵子经言。 瞿昙法身妙色常湛然体。 如是法性身众生等无差别。 摄大乘云。 为显异人功德故立自性身。 依止自性身起福德智惠二行。 二行所得之果谓净土及法乐。 能受用二果故名受用身。 依此等文当知二行所感实报有自受用身及自受用净土。 而余处说法身无色者。 约自性身说为无色。 是三身门之法身义令三事门所说法身总取始有万德为体。 是故说为法身有色。 问二师所报何失何得。 答或有说者。 定取一边二说皆失。 若非实报二义俱得。 是义云何。 佛地万德略有二门。 若就舍相归一心门。 一切德相同法界故说唯是第一义身无有色相差别境界。 若依从性成万德门。 色心功德无所不备故说无量相好庄严。 虽有二门而无异相。 是故诸说皆无障碍。 为显如是无碍法门。 金刚身品广说之言。 如来之身非身是身无识是识离心亦不离心无处亦处无宅亦宅非像非相诸相庄严乃至说广。 当知如来秘藏法门说有说无皆有道理。 三身门竟。 第六四德分别略有四门。 一显相门。 二立意门。 三差别门。 四和诤门。 显相门者。 问说法身即备四德。 四德之义有通有别。 别而言之。 常是法身之义。 对彼完身是无常故。 乐是涅槃之义。 对彼生死是苦海故。 我是佛义。 以对众生不自故。 净是法义。 以对非法是染浊故。 如哀叹品云。 我者即是佛义。 常者是法身义。 乐者是涅槃义。 净者是法身义。 乐者是涅槃义。 净者是法义。 且约一边如是配当。 就实通论无所不当。 如前三事总别门说是即四德是法身义。 又此四德是涅槃义。 望余诸皆亦如是。 如德王品云。 以见佛性而得涅槃。 常乐我净名大涅槃。 总说虽然于中分别者。 四德之相各有二义。 常德二义者。 如来通达无二之性不舍有为生死。 以不见生死异涅槃故。 不取无为涅槃。 以不见涅槃异生死故。 依是二义离断常。 乃法身常德义也。 宝性论云。 依二种法如来法身有常波罗蜜。 应知何等为二。 一者不灭一切诸有为行。 以离断见边故。 二者不取无为涅槃。 离常见边故。 以是义故圣者胜鬘经说言。 世尊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 见涅槃常住是常见非正见故。 乐德二义者。 谓离一切意生身苦及灭一切烦恼习气。 离意生身苦显寂静乐。 灭烦恼习气显觉智乐。 如论说云。 依二种法如来法身有乐波罗蜜。 何等为二。 一者远离一切苦。 以灭一切意生身故。 二者远离一切烦恼习气。 证一切法故。 我德二义是。 谓离我见边及无我见边。 非我非无我乃得大我故。 如论说云。 依二种法身有我波罗蜜。 何等为二。 一者远离诸外道边。 离虚妄我戏论故。 二者远离诸声闻边。 以离无我戏论故。 以是义故楞伽经云。 离诸外道边禁烧无我见。 令我见炽燃如劫尽火燃。 净德二义者。 通达分别性除灭依他性故。 通达分别显自性净。 灭依他性显方便净。 如论言。 依二种法如来法身有净.波罗蜜。 何等为二。 一者本来自性清净以同相故。 二者离垢清净以胜相故。 问何故常与我对二边显一。 而于乐净德遣一边说二。 答是显略门及影论门。 其作论者以巧便术也。 第二明其立四意者。 万德既圆何独立四。 立四之由略有四义。 除四障故。 翻四患故。 对四倒故。 离四于故。 除四障者。 凡圣四人各有一障。 一者阐提谤法障于净德。 贪生死为净法故。 二者外道着我障于我德。 不了真我执虚妄故。 三者声闻畏苦障于乐德。 不知彼苦即是大乐故。 四者缘觉舍心障于常德。 舍于常利而取断灭故。 为除如是四种障故。 菩萨修习四种胜因。 所谓信心般若三昧大悲。 次第得证净我乐常。 如宝性论偈云。 有四种障碍。 谤法及着我怖畏世间苦舍离诸众生。 阐提及外道声闻及缘觉。 信等四种法清净因应知。 翻四患者。 分段生死有四种患。 谓无常苦无我不净。 为翻如是四种患法故于涅槃建立四德。 此义可见。 不劳引文。 然何故四门开空无我。 此中废空立不净者。 四谛道理是正观境以理为胜。 所以开空。 今四患门是念处境为对四倒故立不净也。 对四倒者。 谓声闻四无倒行虽对治凡夫有为四倒。 而翻法身无为四德。 以不了五阴即是法身故。 为对治此无为四倒。 是故建立法身四德。 如宝性论云。 如是四种颠倒对治。 若依如来法身复是颠倒应知。 偈言。 于法身中倒故对治。 此例说有四种法身功德乃至广说。 离四相者。 变易生死有四种相。 所谓缘相乃至坏相。 离此四相故建立四德。 何者。 以离相无明染故立于净德。 以离因相业所系故立于我德。 离于生相微细苦故立其乐德。 离于坏相无常灭故立其常德。 如论说言。 住无漏界中声闻辟支佛得大力自在。 菩萨为证如来功德法身有四种障。 何等为四。 一者缘相。 二者因相。 三者生相。 四者坏相。 缘相者。 谓无明住地与行作缘。 如无明缘行。 无明倒地缘亦如是故。 因相者。 谓无明住地缘行此以为因。 如行缘识。 无漏业缘亦如是故。 生相者。 谓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 三种意生身亦如是故。 坏相者谓三种意生身缘不可思议变易生死。 如依生缘故有老死。 此亦如是故乃至广说。 问诸声闻起四颠倒。 为在正观时为在出观时。 答正入观时正证人空远离一切名言分别。 故于彼时不起四倒。 观后起此四倒。 四倒之相有总有别。 别起相者。 彼计树下成道之身实是惑业所感之报故。 谓无常苦无我等不了是化即真。 是即倒于法身四德。 总起相者。 总观五阴苦无常等不达五阴即是法身。 是即倒于法身四德。 建立门竟。 次第三明差别门者。 四德差别乃有众多。 且依一略显二四。 谓于常我各说二种。 乐净之中各开四别。 二种常者法常佛常。 法常义者无生无灭是常身义。 佛常义者不老不死是常寿义。 如下文言。 如来长寿于诸寿中最上最胜。 所得常法于诸法中最为第一。 此言常法即是法法。 言长寿者是报身寿。 又言。 以法常故诸佛亦常。 法即法身。 佛是报佛。 又诸佛者亦是化佛。 依是义故摄大乘说。 法身为二身本。 本觉常住。 未来依于本相续恒在。 如恒受乐如恒施食。 二身常住应如是知。 宝性论中依七种因成常命义。 复以三譬显常身义。 七种因者。 一因缘无边故得常命。 谓无量劫来舍身命财摄取正法无穷无尽。 既修无穷之因还得无尽之果。 偈云。 弃舍身命财摄取诸佛法故。 二众生无边故得常住。 谓初发心时结四弘誓。 众生若尽我愿乃尽。 众生无尽我愿亦无尽。 为究竟满是本愿故穷未来际常住不尽。 偈曰。 为利益众生究竟满本愿故。 三大悲圆满故常者。 若诸菩萨分有大悲尚能久住生死不入涅槃。 何况如来纯得清净大悲圆满岂能系舍入灭尽耶。 偈言。 得清净佛身起大悲心故。 四神足圆满故常者。 世间有得神足力者尚能住寿四十小劫。 岂况如来具四神足而不能住寿无量劫耶。 偈言。 修四如意足依彼力住世故。 五妙智成就故常者。 远离生死涅槃分别体证无二不动不出。 是故毕竟无有灭尽。 偈言。 以成就妙智离有涅槃心故。 六三昧成就故常者。 世间有人净得禅定者尚能不为水火刀箭所伤。 何况如来常在深定而以外缘可得坏耶。 偈言。 常得心三昧故。 七成就安乐故常者。 既归理原得大安乐安乐相应故得常住。 偈言。 成就安乐相应故。 依此七因故得常寿。 复以三喻显常身者。 一世法不染故常住者。 如来法身常在世间四染不能染四相不能相。 偈言。 常在于世间不为世法染故。 二远离死魔故常住者。 如世门甘露令人久长生。 金刚三昧灭烦恼魔故证常果远离死魔。 偈言。 得净甘露处故离一切魔故。 三本来不生故常住者。 法身之体本来湛然。 以非本无今有故非先有后无。 偈言。 诸佛本不生本来寂静故。 故彼论偈总结而言。 初七种譬喻如来色身常。 后三种譬喻善逝法身常。 若依别门。 常命是菩提德。 常身是涅槃德。 就通相门。 常身常命皆是涅槃。 其义如前出体门说。 四种乐者。 一断乐受。 以离三种分别受。 二寂静乐。 远离故无苦无乐乃为大乐。 诸行流转行苦得大寂静故为大乐。 三觉知乐。 以离无知所受苦苦无所不知故为大乐。 四坏不乐。 远离无常衰老坏苦得金刚身故为大乐。 别而论之。 前之二种是涅槃乐。 后二种者是菩提乐。 通相而言。 即无别异。 以菩提涅槃无二无别故。 如下文云。 有大乐故名大涅槃。 大涅槃无乐。 以四乐故名大涅槃乃至广说。 二种我者。 法我人我。 言法我者是体实义。 如哀叹品云。 是真是实是依是常不变易者是自在义。 如德王品初偈中说。 自在有八。 一多少自在。 如经言。 能示一身以为多身。 身数多少犹如微尘。 充满十方无量世界。 如来之身实非微尘。 以自在故现微尘身。 二大小自在。 如经言。 示一尘身满三千界。 佛身无边实不满于大千世界。 以自在故满大千界故。 三轻重自在。 如经言。 以满大千世界之身轻举飞空过恒沙等诸佛世界而无障碍。 如来之身实无轻重。 以自在故能为轻重故。 四一异自在。 如经言。 如来一心安住不动。 所可示化无量形类各令有心。 如来有时成造一事而亦众生各各成辨。 如来之身常住一立而令他立一切悉见故。 五者对境自在故。 如经言。 如来一根亦能见色闻声乃至知。 以自在。 如来六根亦不见色不闻声乃至不知法。 令根自在。 六者得法自在。 如经言。 以自在故得一切。 如来之心亦无得想。 何以故。 若是有者可知为得。 实无所有云何名得。 若使如来计有得想。 是即诸佛不得涅槃。 以无得故名得涅槃。 以自在故得一切法。 得诸法故名为大我。 是意正显诸法非然而非不然。 而不然故永无所得。 非不然故无所不得。 如是无障碍故名大自在。 七者演说自在。 如经言。 如来宣说一偈之义过无量劫义亦不尽。 而不生念我说彼听。 一切法亦无有说。 以自在故如来演说以名大我故。 八者普现自在。 经言。 如来遍满一切诸处犹如虚空。 虚空之性不可得见。 如来亦尔。 实不可见。 以自在故令一切见。 是明有所现者即当有所不现。 如来都无所不现也。 别门而言。 真实我者是涅槃我。 自在我者是菩提我。 就实通论即无别异。 是故经中总结之言。 如是大我名大涅槃。 四种净者。 一名果净亦是有净。 以离二十五有果故。 二名业净亦是因净。 以离凡夫诸业因故。 三名身净。 佛身常住故。 四名心净。 佛心无漏故。 前二离德后二修德。 离修虽异齐是涅槃。 如经言。 以纯净故名大涅槃。 云何纯净。 净有四种乃至广说。 故总而言之。 如是四德不出三事。 三事即入于二种我。 二种我者一大涅槃。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是名如来秘密藏也。 次第四明和相诤论。 诤论之兴乃有多端。 而于当偏起异诤法身常住化身起灭。 于此二身诸说不同。 唯于报身二执别起。 别起之诤不过二途。 谓执常住及执无常。 执常之内亦有二家。 一家说云。 报佛功德有生无灭。 生因所灭故不得无生。 证理究竟故离相。 离相故常住不变。 第二家云。 报佛功德虽生因得而离生相。 虽是本无始有而非本无今有。 既非今有亦非后无。 由是道理远离三际。 离三际故凝然常住。 然道后始成故非本有始。 离三际故非有生。 非有生故亦得无灭。 无生灭故定是无为常住不变。 若未能得如是正见。 不应定说有为无为。 如纯陀章云。 唯当啧自。 我今愚痴未有惠眼。 如来正法不可思议。 是故不应宣说如来定是有为定是无为。 若正见者应说如来定是无为。 长寿品云。 常当系心修心是二字佛常住。 若有修习此二定者。 当知是人随我所行至我至处。 而余处说非常住者。 皆就佛相非说报身。 如德王品云如来非常。 何以故。 身有分故。 是故非常。 云何非常。 以有智故。 常法无知。 犹如虚空。 如来有心。 是故非常。 云何非常。 有言说乃至有姓。 此故有父母。 故有四仪。 故有方所依。 是七义说非常住。 当知皆此就化相说。 若人不知如是之意亦说报佛同是无常。 即是邪见必堕地狱。 如纯陀言。 外道邪见可说如来同于有为持惑。 比丘不应如是。 于如来所生有为想若言如来是有为者。 即是妄语。 当知是人死入地狱。 如人自处于己舍宅乃至广说。 故不应说报佛无常。 执常之家作如是说也。 执无常者说言。 报佛生因所生不得无灭。 生者必灭一向记故。 然依法身相续恒存。 穷未来际永无终尽。 不同生死念念磨灭。 由是道理说为常住。 无老死故名不变易。 如四相品云。 如来成就如是功德。 云何当言如来无常。 若言无常无有是处。 是金刚身。 云何无常。 是故如来不名命终。 如来性品云。 若言解脱犹如幻化。 凡夫当谓得解脱者即是磨灭。 有智之人应当分别人中师子虽有去来常住不变。 又圣行品云。 复次善男子心性异故名为无常。 所谓声闻心性异。 缘觉心性异。 诸佛心性异。 依此等文当知报佛心是有。 为是生灭法。 而初分说定是无为。 又言。 修习常住二字随我所行至我至处等文者为对声闻无为四倒故。 约真如法身而说为常住。 以彼声闻不达法空。 不知如来法身遍一切处无为常住随于物机现此色身。 是故彼计如来色身惑业所感必归磨灭。 五分法身虽非有漏而依色身亦是断灭。 为欲对治如是病故。 故说法身无为常住。 如请僧福田经中月德居士叹佛如来涅槃。 以复法灭不久如来告言。 汝等居士应修如来常住二字。 是常住法者是一切众生二乘六道阐提五逆人之法性。 见法性者当得吾身如今无二。 如此经言。 修此二字随我所行至我至处。 故知是文正显法身。 而说慈心不杀等因之所得者。 是明了因之所显证。 有人不知是意趣。 妄执报佛亦无生灭遂同虚空知无为。 又若德王品说。 如来非常住七种因缘皆就化身说非常住。 非说报佛。 亦常者是即彼文亦以七因成非无常。 皆就法身说非无常。 不开报佛亦非无常。 如彼文言。 有生之法名曰无常。 如来无生。 是故为常。 有限之法名曰无常。 如来无生无姓故常。 有常之法遍一切处。 无常之法或言是处有彼处无。 如来不尔。 是故为常。 无常之法有时是有无。 时为无。 如来不尔。 是故为常。 常住之法无名无色。 虚空常故无名无色。 如来亦尔。 是故为常。 常住之法无因无果。 虚空常故无因无果。 如来亦尔。 是故为常。 常住之法三世不摄。 如来亦尔。 是故为常。 如是七因皆当法身。 所以然者。 彼说报佛生因所得即有因果非如虚空。 若彼救言。 随顺法身无生故常。 报佛亦同无生故常。 是故此因义通二身者。 他亦尔。 可言化身有知故非常。 报佛有知亦非常住。 是故此因义通二身。 此若不通彼何得通。 又彼强言虽是本无始有而非本无今有者。 但有其言都无其实。 所以然者。 若如所言是即虽非先有后无而是先有终无。 若许终无终无即灭。 若不许言既非后无何为终无。 既非今有何为始有。 又若非后无故灭尽者。 即应是本无故有生起也。 如是进退永不可救。 是故彼义智者不用。 执无常者作如是说。 问二师所说何得何失。 答或有说者皆得皆失。 所以然者。 若决定执一边皆有过失。 如其无障碍说俱有道理。 如楞伽经云。 如来应正遍知为是常耶为无常耶。 佛言非常非无常。 二边有过故乃至广说。 今此言虽不常住非念念灭。 如是等文破其偏执。 定取一边不当道理。 无障碍说二义皆得者。 报佛功德离相离性。 以离相故离生灭相。 究竟寂静无作无为故说常住。 以离性故离常住性。 最极暄动无所不为故说无常。 然离性无二无别。 离相不异于离性。 故常住不妨于生灭也。 离性不异于离相。 故生灭不碍于常住也。 由是道理二说皆得。 于中委悉亦有多门。 具如楞伽经宗要中说。 然执无常家义有未尽意。 谓说法身定是常故。 若定常住即非作法。 非作法故不作二身。 是故法身亦非无为。 楞伽经言。 若如来法身非作法者。 言有修行无量功德。 一切行者即为虚妄。 摄大乘说。 法身五。 于中言第三有为无为无二为相。 非惑业杂所生故。 由得自在能显有为相故。 释曰。 一切有为法皆从惑业生。 法身不从惑业生。 故非有为。 法身由得自在能数数显有为相。 谓应化二身故。 非无为是明法身虽非惑业所生有为而非凝然无动作物也。 又报常家虽乐常住而其常义亦有不足意。 谓始有功德不遍于前位故。 若此功德有所不遍即于法界有所不证。 若于法界无所不证即等法性无所不遍。 如花严经言。 如来正觉成菩提时住佛方便。 得一切众生等身。 得一切法等身。 得一切杀等身。 得一切三世等身。 得一切法界等身。 得虚空界等身。 乃至得寂静涅槃界等身。 佛子随如来所得身当知音声及无碍心复如是如来具足。 如是三种清净无量是明如来成道后所得色身音声及无碍心无所不等无所不遍。 既言等于一切三世。 岂不遍金刚以前。 然此道理诸佛秘藏非思量者之所不能测。 但依佛言起作信耳。 涅槃之义略判如是。 第二明佛性义。 佛性之义六门分别。 一出体门。 二因果门。 三见性门。 四有无门。 五三世门。 六会通门。 出体门内亦有二重。 先序诸说。 后判是非。 昔来说虽有百家义类相摄不出六种。 第一师云。 当有佛果为佛性体。 如下师子吼中说言。 一阐提等无有善法。 佛亦言。 以未来有故悉有佛性。 又言。 以现在世烦恼因缘能断善根。 未来佛性力因缘故遂生善根。 故知当果即是正因。 所以然者。 无明初念不有而已有心即有当果之性。 故修万行以剋现果。 现果即成当果为本。 故说当果而为正因。 此是白马寺爱法师述生公义也。 第二师云。 现有众生为佛性体。 何者。 众生之用总御心法。 众生之义处处受生。 如是御心之主必当能成大觉。 故说众生为正因体。 如师子吼中言。 众生佛性亦二种因者谓诸众生也。 庄严寺是法师义也。 第三师云。 众生之心异乎木石。 必有厌苦求乐之性。 由有此性故修万行终归无上菩提乐果。 故说心性为正因体。 如下文言。 一切众生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必当得成阿耨菩提。 夫人经言。 若无如来藏下得厌苦乐求涅槃故。 此是光宅云法师义也。 第四师云。 心有神灵不失之性。 如是心神已在身内。 即异木石等非情物。 由此能成大觉之果。 故说心神为正因体。 如来性品云。 我者即是如来藏义。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师子吼中言。 非佛性者谓瓦石等无情之物。 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故。 此是梁武箫焉天子义也。 第五师言。 阿赖耶识法尔种子为佛性体。 如此经言。 佛性者一切诸阿耨菩提中道种子。 瑜伽论云。 性种性者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 此意新师等义。 第六师云。 阿摩罗识真如解性为佛性体。 如经言。 佛性者名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名为智惠。 宝性论云。 及彼真如性者如六根聚经说。 六根如是从无始来毕竟究竟诸法体故。 诸说如是。 次判是非者。 此诸师说皆是非。 所以然者。 佛性非然非不然故。 以非然故诸说悉非。 非不然故诸义悉是。 是义志云何。 六师所说不出二途。 初一指于当有之果。 后五同据今有之因。 此后五中亦为二倒。 后一在于真谛。 前四随于俗谛。 俗谛四说不出人法。 前一举人后三据法。 据法三义不过起伏。 后一种子前二上心。 上心之内随义异说耳。 然佛性之体正是一心。 一心之性远离诸边。 远离诸边故都无所当。 无所当故无所不当。 所以就心论。 心非因非果非真非俗非人非法非起非伏。 如其约缘论。 心为起为伏作法作人为俗为真作因作果。 是谓非然非不然义。 所以诸说皆非皆是。 总说虽然于中分别者。 于一心法有二种义。 一者不染而染。 二者染而不染。 染而不染一味寂静。 不染而染流转六道。 如下文言。 一味药随其流处有种种味。 而其真味停留在山。 夫人经言。 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 彼心为烦恼所染。 此亦难可了知。 起信论中广显是义。 此者真谛三藏之义。 第六师说。 真如佛性得于染而不染门也。 前之五义皆在染门。 何者。 随染之心不守一性。 对缘望果必有可生。 可生之性不由熏成。 是故说名法尔种子。 第五师义得此门也。 又即如是随染之心乃至转作生灭。 识位而恒不失神解之性。 由不失故终归心原。 第四师义亦当此门也。 又若随染生灭之心依内熏力起二种业。 所谓厌苦求乐之能因。 此为本当至极果。 第三师义当此门也。 如是一心随染转时。 随所至处总御诸法处处受生说名受生。 第二师义合于是门也。 如是众生本觉所转必当得至大觉之果。 而今来现说名当果。 第一师义合于是门也。 由是义故六师所说虽皆未尽佛性实体随门而说各得其义。 故下文说。 如彼盲人各各说象。 虽不得实非不说象。 说佛性者亦复如是。 不即六法不离六法。 当知此中六说亦尔。 出体门竟。 第二明因果门。 佛性之体非因非果而亦不非因果性。 所以举体作因作果。 果佛性者佛之体性故名佛性。 如迦叶品云。 如来十力四无畏等无量诸法是佛之性。 又下文言。 如来已得阿耨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 故无三世犹如虚空。 如是等文明果佛性。 因佛性者。 作佛之性故名佛性。 如师子吼中言。 是因非果名为佛性。 非因生故是因非果。 又下文言。 众生佛性亦二种因。 正因者谓诸众生。 缘因者谓六波罗蜜。 如是等文说因佛性。 总说虽然于中分别者果有二种。 所生所了。 所了果谓涅槃果即是法身。 所生果者谓菩提果即是报佛。 对此二果说二佛性。 法佛性者在性净门。 报佛性者在随染门。 如师子吼中言。 善男子我所宣说涅槃因者所谓佛性之性不生涅槃。 是故无因。 能破烦恼故名大果。 不从道生故名无果。 是故涅槃无因无果。 是文正显法佛之性唯约隐显说为因果也。 迦叶品云。 夫佛性者。 不名一法不名万法。 未得阿耨菩提之时一切善不善无记法尽名佛性。 非佛性者。 所谓一切牆壁瓦石无情之物。 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 是文正明报佛之性以随染动心虽通三性而亦不失神解之性故说此为报佛性。 但为简别怯佛性门遍一切有情无情。 是故于报佛性不取无情物也。 别门虽然就实通论者。 性净本觉亦为二身之性随染解性亦作法身之因。 何以知其然者。 如实性论言。 依二种佛性得出三种身。 佛性论中显是意言。 佛性有二种。 一者住自性性。 二者引出佛性。 为显住自性性故说地中宝藏为譬。 为显引出佛性故说掩罗树芽为譬。 约此雨因故佛说三身果。 一者因住自性佛性故说法身。 法身有四种功德。 是故说毁败布里真金譬。 二者因引佛性故说应身。 是故说贫女如坏轮王譬。 三者因引出佛性故复出化身。 故说罗汉中佛像为譬乃至广说。 此论意者。 应得因中具三佛性。 彼应得因如理为体故。 如性净门中真如佛性通为三身而作正因。 既说性净本觉虽非生灭而得与二身作正因。 当知随染解性虽非常住而与法身作正因性。 如不增不减经言。 即此法身烦恼缠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去来生死名为众生。 离一切垢住于彼岸于一切法得自在力名为如来应正遍知乃至广说。 起信论中为显是意故引喻言。 如海水因风波动。 水相风相不相舍离。 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不相舍离乃至广说。 是意欲明法身虽非动相而离静性。 随无明风举体动转。 动转之心不失解性。 后复无明还至归本。 归本之时还成法身。 是故当知随染动心正为还静法身之因。 若依是门得说法身亦是作法。 以修诸行始得成静故。 如楞伽经言。 若如来法身非作法者。 言有修行无量功德。 一切行者皆是虚妄故。 因果门竟。 次第三明见性门者。 谓至何位得见佛性。 有人说言。 佛性法界虽无二体而义不同见位亦异。 是故初地证见真如法界而未能见佛性之义。 乃至十地犹是闻见。 至妙觉位方得眼见。 是说不了。 违文义故。 何者。 处处皆说初地菩萨证见法身。 法身佛性名异义一。 而言虽证法身不见佛性者。 不应道理违诸文。 次当广说如实义者。 若于初地得证法界。 即于此位已见佛性。 若第十地未见佛性。 亦于彼位未见法界。 欲显是义三重分别。 一者究竟不究竟门。 二者遍不遍门。 三者证不证门。 若就究竟不究竟门。 唯于佛地得名眼见。 此时究竟归一心原证见佛性之全分体故。 金刚以还未得眼见。 宜是仰信但名闻见。 以其未至一心之原不证佛性全分体故。 如说佛性法界亦尔。 余一切境皆亦如是。 若就第二遍不遍门。 初地以上眼见佛性。 遍遣一切遍计所执遍见一切遍满佛性故。 地前凡夫二乘圣人有信不信齐未能见。 以未能离一切分别不能证得遍满法界故。 若依第三证不证门。 二乘圣人得见佛性。 一切凡夫未能得见。 所以然者。 二空真如即是佛性。 二乘圣人虽非遍见依人空门证得真如。 故亦得说眼见佛性。 如长寿品言。 若于三法修异相者。 清净三归即无依处。 所有禁戒皆不具足。 尚不能得声闻缘觉菩提之果。 何况能得无上菩提。 是文欲明若二乘人入观之时唯取三宝人法异相不证三宝同体人空。 即不能具无漏圣戒。 亦不能得尽无生智。 是即反显彼能证见三宝一体故亦能得二乘菩提。 三宝一体即是佛性。 准知亦说得见佛性。 唯彼人虽实得见佛性而未能知谓是佛性。 如说眼识见青不知青。 虽未能知谓是青色而是眼识实见青色。 二乘者见佛性当知亦尔。 证不证门文义如是。 遍不遍门之文义者。 如师子吼中言。 复次色者谓佛菩萨。 非色者一切众生。 色者名为眼见。 非色者名为闻见。 法花论云。 八生乃至一生得阿耨菩提者证初地得菩提故。 以离三界分段生死随分能见真如佛性名得菩提。 宝性论僧宝品云。 有二种修行。 谓如实修行及遍修行。 如实修行者。 谓见众生自性清净佛性境界故。 偈言。 无障净智者如实见众生自性清净佛法身境界故。 遍修行者。 谓遍十地一切境界故。 见一切众生有一切智故。 又遍一切境界者。 以遍一切境界依出世惠眼见一切众生乃至畜生有如来藏。 应知彼见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 初地菩萨摩诃萨以遍证一切真如法界故。 偈言。 无碍净智眼见诸众生性遍无量境界故我今敬礼故。 解言。 此中如实修行即正体智。 遍修行者是后得智。 是知初地菩萨二智皆能证见真如佛性。 但正体智宜证真如佛性实体名如实行。 其后得智见诸众生悉有佛性故名遍行。 遍不遍门文义如是。 究竟不究竟门文证者。 师子吼中言。 佛性亦二。 言色者阿耨菩提。 非色者凡夫乃至十住菩萨见不了。 不了故名非色。 色者名为眼见。 非色者名为闻见。 瑜伽论云。 问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萨智等如来智等有何差别。 答如明眼人隔于轻系覩众色像。 到究竟地菩萨妙智于一切境当知亦尔。 如知尽事业圆布众采。 唯后妙色未净修治。 已净修治菩萨如来二智亦尔。 如明眼人微闇见色离闇见色。 二智亦尔。 如远见色如近见色。 犹如轻翳眼观极净眼观。 二智差别当知亦尔。 依此文证当知佛性境界菩萨未究竟。 于一切境皆未究尽。 未究尽故通名闻见。 得因满故亦名眼见。 所以未穷知者略有五义。 一者本识相应最纲妄想无明所识隔金刚眼。 是故似隔轻系也。 二者万行已备三智已得而唯未得大圆镜智。 如最妙色未净修治。 三者解脱二障故得净未轻极微无明住地。 是故不异微闇见色。 四者有惑障习而非亲障法空观智故。 如远色。 五者其知障气虽是微薄近晓惠眼事同轻系。 依是五义未能穷照。 故说如是五种譬喻。 于中通难会相违文。 具如二障义中广说。 第三重内文义如是。 若知如是三重别义。 诸文进退无所不通也。 第四明有无者。 有无差别略有二句。 一就圣位二约凡位。 圣位有无先作五阶。 谓前五地为第一位。 以十度行配十地门。 未得波若相同凡位故。 六七八地为第二位。 虽有出入无出入异。 齐于俗谛有功用故。 第九地为第三位。 以于真俗俱无功用故。 第十地为第四位。 具足十度因行穷满因故。 如来地者为第五位。 就此五位说事有无。 如迦叶品说。 如来十力四无畏等无量诸法足佛是佛之性。 即如是佛性即有七事。 一常二乐三我四净五真六实七善。 后身菩萨佛性有六。 一常二净三真四实五善六可见。 九地菩萨佛性有六。 一常二善三真四实五净六可见。 八住菩萨下至六地佛性有五事。 一真二实三净四善五可见。 五住菩萨下至初地佛性有五事。 一真二实三净四可见五善不善。 解言。 此五位中通有十事。 一善不善二者可见三少见并佛地七。 是十法在报佛因果非就法身真如佛性。 以彼处文相不得尔故。 然此十事有无总束以为五倒。 一真实净三贯通五位。 二者善之一事在上四位。 三者可见一事在下三位。 四者常之一事在上三位。 五者我乐少见善不善四随其所应局在一位。 所以然者。 我者即是佛义。 乐者是涅槃义。 佛与涅槃究竟之名故说此二唯在果地。 言少见者。 为前所说五对所显故此一事唯在十地。 善不善者相同凡夫未得纯善故此一事在一位。 一位四事立意如是。 所以常事在上三位者。 任运现前是其常义。 九地以上三位虽因果殊俱于真俗得无功用。 故说常事在上三位。 所以可见在下三位者。 十地因满佛地果员。 因果虽殊同员满故。 九地以下齐未圆俱足应满故说可见。 所以善事在上四位者。 六地已上已得般若善巧利物故得善事。 所以净与真实通于五位者。 此中净者是无漏义。 初地以上得真无漏。 故说净德通于五位。 离妄为真义。 在见分。 不虚为实义。 当相分。 无漏见相非妄非虚。 故说此二亦通五位。 然此十事有无之义但约一边显其阶级。 未必一向定为然也。 次约凡夫位说有无者。 如迦叶品四句中说。 或有佛性。 一阐提有善根人无。 或有佛性。 善根人有一阐提无。 或有佛性。 二人俱有。 或有佛性。 二人俱无。 解云。 如是四句显报佛。 非就法身真如佛。 彼处文势必应尔故。 四句差别略有四义。 显二门故。 别因果故。 开四意故。 遮二边故。 第一义者为显二门故说四句。 何者。 前之二句约依持门说五种性。 其后二句就缘起门显因果性。 谓初句言阐提人有者。 不定性人断善根时犹有。 作佛法尔种子故。 善根人无者。 决定二来有善根时无。 如前说作佛种子故。 第二句中善根人有者。 菩萨种性无断善根本来具有。 作佛种子故。 阐提人无者。 无性众生断善根时永无。 如前菩萨种性故。 故知此二句显五种性也。 第三句言二人俱有者。 前二句内两重二人皆有。 缘起门中因性凡有心者当得菩提故。 第四句言二人俱无者。 即第三句所说二人齐无。 缘起门中果性当时未得无上菩提故。 故知此二句显二果性。 如此经意宽无所不苞。 通取二门以说四句。 初义如是。 第二义者宜就缘起一门而说。 前立三句明因差别。 最后一句显果无二。 何者。 初句中言阐提人有善根人无者。 是明一切断善根人所有不善五阴亦作报佛之性。 第二句言善根人有阐提人无者。 是明一切有善根者所有善五阴亦为报佛。 第三句二人俱有者。 谓前二人所有四种无记五阴皆能得作报佛正因。 以彼一切三性五阴皆为一心转所作故。 为显三性皆为佛性故。 作三句明因差别也。 第四句言二人俱无者。 谓前二人虽有三因而皆未得报佛果性。 为显极果纯一善性故。 立一句显无二也。 二义如是。 第三意者。 为四种意故说四句。 第一句者抑引意说。 引断善根者除绝望心故。 抑善根人持善梦恶故。 第二句者劝请意说。 既除梦恶劝修众善。 举手低头皆成佛道故。 既除绝望心。 识离诸恶。 恶为祸本能障佛道故。 第三句者生普敬意。 无一有情不含当果。 含当果者必成大觉故。 第四句者起广度意。 虽有当果而无观觉。 无观觉者长没苦海故。 此四意内所诠义者。 第一句中约邪见说。 第二句中约信心说。 第四同望当果指当有义说为俱有。 据现无义亦说俱无。 三义如是。 第四义者。 为离二边故说四句。 谓前二句别显离边。 后之二句总显离边。 言别显者。 谓初句言阐提人有。 遮定无边非据定有。 第二句言阐提人无。 止定有边不着定无。 如下文言。 若有说言断善根者定有佛性定无佛性。 是名置答。 善男子我亦不说置而不答乃说置答。 如是置答复有二种。 一者遮止二者莫着。 以是义故得名置答。 如就阐提遮止二边。 对善根人当知亦尔。 言后二句总显离边者。 第三句言二人俱有。 是明佛性不同菟角依非无义说名为有。 第四句言二人俱无。 是显佛性不同虚空约不有义说名为无。 如下文言。 众生佛性非有非无。 所以者何。 佛性虽有非如虚空。 虚空不可见。 佛性可见故。 佛性虽无不同菟角。 菟角不可生。 佛性可生故。 是故佛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 云何名有。 一切悉有是诸众生不断灭。 犹如灯炎。 乃至菩提故名有。 云何无。 一切众生现在未有一切佛法。 是故名无。 有无合故是名中道。 是故佛性非有非无乃至广说。 若依如是离边之意。 四句皆望当果佛性。 若使四句齐望一果。 总别二意有何异者。 前二人说二句者。 依遮诠义以遣二边。 后总二人立句者。 依表诠门以示中道。 中道之义通于二人。 是故合说。 二边之执随人各起。 所以别说。 然佛说四句意趣众多。 今且略尔四种义耳。 有无门竟。 第五明三世非三世略有二义。 先就法身后约报佛。 若就别门。 法身佛性虽复因名应得果名。 至得其体平等无生无灭。 是故一向非三世摄。 是义灼然不劳引证也。 次约报佛因果性者。 依下文说即有三句。 一者如来圆果菩萨满因。 此二相对以显不同。 如来圆智穷于理原。 等一法界遍三世际。 故非过去现在未来。 后身菩萨未至理原。 虽复已得满因故已少见。 未至极果故未具见。 未具见。 边名为未来。 未成圆果故。 已少见边名为现在。 现得满因故。 犹未谢故非过去。 如经言。 如来佛性非过去非现在未来。 后身菩萨佛性现在未来。 少可见故得名现在。 未具见故名为未来故。 问未具见义犹是现在有。 何得说是名为未来。 又若菩萨现得少见故名现在者。 是即如来现得其见。 应名现在。 答如来现得得遍三世毕竟不为时节所迁。 故虽现得不在现世。 菩萨少见未免生死犹堕时节故为现在。 是通后难答。 前问者。 未具见义虽是现有具见种子犹伏未起。 由现起故名未来。 如瑜伽说。 未与果当来种子相续名未来果。 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第二句者宜就如来因果相对以明差别。 立果望因因皆未极不离生灭故随三世。 就果谈果即有二义者。 生因所生者必灭刹那不住。 故是三世。 二者已至理原体一法界无所不遍。 故非三世。 然其生灭德无不体理。 故一一念皆遍三世。 遍三世德莫不从因。 故其周遍不过刹那。 尔退刹那而遍三世不从周遍而为一念。 为一念故随于三世。 遍三世故非过现未。 是谓佛德不可思议。 但应仰信非思量流。 如经言。 如来未得阿耨菩提时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 果即不尔。 有是三世有非三世故。 问者是经文有是有非。 即应二别不就一德。 有是三世者化身色形是。 有非三世者报佛内德是。 亦如是二义灼然可见。 何劳宜就实德而作难解之说。 答如汝所见亦有道理。 为新学者应作是说。 若非新学无定执者为是等人应如前说。 为显是义故。 彼下文言。 迦叶菩萨白佛言。 世尊云何名因亦是过去现在未来。 果亦过去现在未来。 非是过去现在未来。 佛言五阴二种。 一者因二者果。 是因五阴是过现未。 是果五阴亦是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过去现在未来。 依是文证当知宜就一果五阴亦是三世亦非三世。 第三句者宜就菩萨因果相对以辨三世者。 菩萨佛性未免生死。 望后为因望前为果。 种子为因现行为果。 如是因皆随三世未至理原。 无非三世。 如经云。 后身菩萨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 果亦如是。 九地菩萨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 果亦如是。 九地菩萨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 果亦如是乃至广说故。 问第二句中明如来因乃取未成佛时因性。 今第三句明菩萨果广说当成时果性。 何故此中不取当果。 解云。 不例立果望因。 因是已修故得取。 因在望果。 果非已证。 所以不取。 是故宜就菩萨位内前后相望而说因果三世。 三世门竟。 第六会通。 于中有二。 初通文异。 后会义同。 通异文者。 问如因果门所引文云。 未得阿耨菩提之约一切善不善无记法尽名佛性。 若依是文菩提之心六度等行皆是佛性。 何故师子吼中言。 正因者名为佛性。 缘因者发菩提心。 如是相违云何会通。 通者解云。 以性摄行不摄故说一切尽名佛性。 以行望性有性非行故分性行以说二因。 又复性有二义。 一是因义。 二非作义。 就因义故尽名佛性。 约非作义行即非性。 由是道理故不相违也。 问如体相门所引文言。 非佛性者所谓一切牆壁瓦石无情之物。 又复迦叶品中说云。 或云佛性住五阴中果。 或言佛性性离阴而有。 犹如虚空。 是故如来说于中道。 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 若依后文瓦石等物外六入所摄而为佛性。 如是相违云何会通。 通者解云。 若依有情无情异门。 瓦石等物不名佛性。 若就唯识所变现门。 内外无二合为佛性。 此是唯约报佛性说。 又复前说文说报佛性。 后所引文说法佛性。 若作是说亦不相违也。 问见性门内所引论说初地菩萨无碍智眼见诸众生悉有佛性。 何故是经不能见。 如德王品第九功德中言。 住九地者见法有性不见佛性。 住十住者见法无性方见佛性。 又师子吼中言。 十住菩萨唯能自知当得菩提。 而未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又言。 十住菩萨唯见其终不见其始。 诸佛世尊见始见终。 以是义故诸佛了了得佛性。 又言。 十住菩萨唯见一乘不知如来是常住法。 以是义故言。 十住菩萨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又言。 一切觉者名为佛性。 菩萨不得名一切觉。 是故虽见而不明了。 如是等文云何会通。 通者解云。 通相而言。 为显究竟不究竟异故说十地见不明了。 若依随分证见门者。 初地菩萨亦得眼见。 余文进退隐显门说。 何者。 为显十地是因满位故说得见。 九地以还因未圆满故说不见。 又复起信论说六种染中第五能见心不相应染是九地障。 未出此障故说九地见法有性。 入第十地已出彼障。 是故说言见法无性。 且时一边显位阶降。 又说十住唯见终者众生之未终乎。 六识有情之本始。 于一心菩萨通达六识之相而未证见一心之原。 故言见终而不见始。 又言自知当得菩提未知众生有佛性者。 是约远近以说难易。 谓自当果在第二念近故易知。 众生当果即天后边远故难知。 是望当果佛性说也。 又言。 十住虽见一乘不知如来是常住法者。 是约因果显其难易。 言一乘者正因佛性。 如来常者是果佛性。 十住因满故见因性。 未得圆果不见果性。 即依是义故后文说言。 菩萨未得名一切觉。 是故虽见而不明了也。 余文相违准此可通。 次会义同者。 于同类义有异文句。 以义类而会诸文。 佛性之义有无量门。 以类相摄不出五种。 一性净门常住佛性。 二随染门无常佛性。 是二种门皆说因性。 三者现果诸佛所得。 四者当果众生所含。 五者一心非因非果。 依是五门以摄诸文。 第一常住佛性门者。 四相品云。 唯断取着不断我见。 我见者名为佛。 佛性者即真解脱。 如来性品云。 我者即是如来藏。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师子吼中言。 佛性者名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名为智惠。 智者见空及与不空。 愚者不见空与不空。 又言。 观十二缘智凡有二种。 下中智者不见佛性。 即是二乘。 上智观者不见了了。 不了了见故住十住地。 上上智者即了了见。 了了见故得阿耨菩提。 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 佛性者名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名为中道。 中道者名为佛性。 佛性者名为涅槃。 又言究竟。 究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 一乘者名为佛性。 一切众生皆有一乘。 无明覆故不能得见。 如是等文举诸异名同显性净真如佛性。 三乘同归故名一乘。 十二之本故名因缘。 离一切故名为空性。 有本觉名为智惠。 众生中实故名为义。 自体自照故名我见。 诸名虽异所诠体一。 所以说是众多名者为显诸经唯一味故。 谓名我见名如来藏者是会胜鬘楞伽等旨。 又名为空名智惠者是会诸部般若教意。 又名一乘者是会法花经等。 又名真解脱者是会维摩经等。 为显是等诸经异文同旨故于一佛性立是诸名也。 第二随染门中报佛性者。 师子吼中言。 佛性者名大信心。 何以。 信心故菩萨能具六波罗蜜。 又言。 佛性者名慈悲喜舍。 佛性者名四无碍知。 乃至佛性者名灌顶三昧。 迦叶品云。 后身菩萨佛性有六。 乃至初地佛性有五。 皆是过去现在未来。 又言。 未得菩提之时善不善等尽名佛性。 如是等文同显随染门内报佛性也。 第三明现果佛性者。 师子吼中言。 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 云何为色。 金刚身故。 云何非色。 十八不共非色法故。 云何非色非非色无定相故。 云何为相。 三十二故。 云何非相。 一切众生相不现故。 云何非相非非相。 不决定故。 迦叶品云。 如来佛性即有二种。 一者有二者无。 有者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畏乃至无量三昧是名为有。 无者如来过去诸善不善无记乃至五阴十二因缘是名为无。 是名如来佛性有无。 如是等文同明现果。 第四说当果佛性者。 师子吼中言。 譬如有人我有乳酪。 有人问言。 汝有苏耶。 答我有酪实非苏。 以巧方便决定当得故言有苏。 众生亦尔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菩提。 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迦叶品云。 如汝先问。 断善根人有佛性者亦有如来佛性亦有后身佛性。 是二佛性障未来故得名为无。 毕竟得故得名为有。 如是等文明当果佛性。 第五明非因非果非常非无常性者。 如德王品云。 善有二种。 有漏无漏。 是佛性非有漏非无漏。 是故不断。 复有二种。 一者常二者无常。 佛性非常非无常。 是故不断。 师子吼中言。 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 有因者即十二因缘。 因因者即是智惠。 有果者即是阿耨菩提。 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 是等文同显一心非因果性。 所以然者。 性净本觉是无漏善。 随染众善是有漏善。 一心之体不常二门故非有漏非无漏。 又佛果是常善。 因是无常善。 一心之体非因果非果故非常非无常。 若心是因不能作果。 如其是不能作果。 良由一心非因非果故得作因亦能为果。 亦作因因及为果果。 故言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 是故当知前说四门染净二因当现二果其性无二唯是一心。 一心之性唯佛所体。 故说是心名为佛性。 但依诸门显此一性。 非随异门。 而有别性即无有异。 何得有一。 由非一故能当诸门。 由非异故诸门一味。 佛性之义略判如是。 上来所说涅槃佛性全为第二广经宗竟。 第三明教体者。 先叙异部后显大乘。 迦退论中以名句味以为经体。 故彼论说。 十二部经名何等法。 答曰名身语身次第住故。 若依杂心有二师说。 如界品。 八万法阴皆色阴摄。 以佛语之性故。 有说名性者行阴摄。 若准婆沙第四十卷。 以音声为教体者是佛陀提婆义。 以名句味为教体者是和须蜜义。 俱舍论中又出是二。 如界品云。 有诸师执佛正教言音为性。 于彼入色阴摄。 有诸师执文句为性。 于彼师入行阴摄。 有人说言。 俱舍论中有三师说。 第三师义通取音声名句为体。 如法界品下文说言。 诸师异判如是。 众生有八万烦恼行相。 谓欲瞋痴慢等差别故。 为对治此行佛世尊正说八万法阴。 如八万法阴相。 五阴中色行二阴摄。 以是文证得知评家取此第三也。 虽有是说而实不然。 所以然者。 彼不能显论文分齐。 监取异文作是妄说。 彼论前文已出二师说摄阴竟。 次说八万法阴之量。 一出三师义。 此言诸师异判如是已下正成第三评家之说。 说法阴量已竟。 次欲更说五分法身十一切入等诸门摄义。 是故条前成后之言八万法阴相五阴中色行二阴摄。 此言总条前二师义。 是故当知彼说谬异。 当知小乘诸部之内出教体性唯有二说更无第三也。 若依成实。 相续假声以为教体。 如彼论不相应行品云。 有人言。 名句字应是心不相应行。 此事不然。 □□□□法入所摄。 解云。 此论师意假声诠用更无□□□□声性色阴所摄。 诠表之用意识所得唯□□□□□所摄也。 大乘之中音声名句及所诠义□□□□□虽无别体不相应行而有假立不相应行□□句行□所摄。 由是道理异彼二宗。 是义具如瑜伽论说。 又彼论摄决择分言。 云何为体。 谓契经体略有二种。 一文二义。 文是所依。 义是能依。 云何为文。 谓有六种。 一者名身。 二者句身。 三者语身。 四者字身。 五者行相。 □者机请乃至广说。 是论意者欲显教体无别自□□□缘含能生物解故说诸缘为教体耳。 于中余□□□□□如楞伽经疏中说 第四明教迹者。 昔来□□□□南土诸师多依武都山隐士[利-禾+登][利-禾+(ㄙ/虫)]义云。 如□□□□说无出顿渐。 花严等经是其顿教。 余名渐□□□内有其五时。 一佛初成道已为提胃等说五戒十善人天教门。 二佛成道已十二年中宣说三乘差别教门。 未说空理。 三佛成道已三十年中说空无相波若维摩思益等经。 虽说三乘同观于空未说一乘破三归一。 四佛成道已四十年后于八年中说法花经广明一乘破三归一。 未说众生皆有佛性。 但彰如来寿过尘数未来所住复倍上数。 不明佛常。 是不了教。 五佛临涅槃说大涅槃。 明诸众生皆有佛性法身常住。 是了义经。 南土诸师多传是义。 北方师说般若等经皆了义。 但其所宗各不同耳。 如般若经等智惠为宗。 维摩经等解脱为宗。 法花经者一乘为宗。 大涅槃经妙果为宗。 皆是大解起行德究竟大乘了义之说。 即破前说五时教言。 如大品经往生品中。 诸比丘闻说般若赞叹檀度遂脱三衣以用布施。 论中释言。 佛制三衣不畜得罪何犯戒为行施耶。 以此在于十二年前佛未制戒。 是故不犯。 是以文证非局在于十二年后。 又彼论云。 须菩提闻说法花举手低头皆成佛道。 是故今问退不退义。 以是文证般若之教未必局在于法花已前。 破断五时即为谬异。 又复若言般若教中不破三乘浅化者。 大品经中舍利弗问。 若都不退定复不异。 何故得有三乘差别不唯一乘。 须菩提答无二无三若闻不怖能得菩提。 此与法花无三言何别而分浅深耶。 又若般若不说佛性浅者。 涅槃经说佛性亦名般若波罗蜜亦名第一义空所。 般若及空即是佛性。 何得说云不明佛性。 又大品说真如法性。 论主释云。 法名涅槃不戏论法性名本分种。 如黄石金性白石银性。 一切众生有涅槃性。 此与佛性有何差别而不说故是浅耶。 又法花论云。 所成寿命复倍上数者。 此文示现如来常命。 以巧方便显多数量不可数知故。 又言。 我净土不毁而众生见烧尽者。 报佛如来真净土第一义谛之所摄故。 既显常命及真净土。 而言是不了说者不应道理。 问南北二说何者为得为失。 答若执一边谓一向尔者。 二说皆失。 若就随分无其义者。 二说俱得。 所以然者。 佛说般若等诸教意广大甚深浅通复不可定限于一边故。 又如随时天台智者问神人言。 北立四宗会经意不。 神人答言失多得少。 又问成实论师立五教称佛意不。 神人答曰小胜四宗犹多过失。 然天台智者禅惠俱通举世所重。 凡圣难测。 是知佛意深远无限。 而欲以四宗科于经旨亦以五时限于佛意。 是犹以螺酌海用管[门@视]天者耳。 教迹浅深略判如是。 涅槃经宗要天治元年五月廿四日书之 发布时间:2025-08-01 08:16:0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1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