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涅槃经疏 内容: 科南本涅槃经序元崇圣院传天台宗教校经沙门师正述吾佛大圣人。 最后双林会上。 为末世比丘普及大地众生明心见性。 而说是经也。 备明戒检。 广开常宗。 摩诃止观。 依之为扶律显常。 喻之以赎命重宝。 故经云。 此经若在佛法则在。 此经若灭佛法则灭。 佛法命脉存亡系焉。 始于沮渠蒙逊。 请昙无谶及勐法师。 两度翻译。 共十三品成四十轴。 行之北方。 至宋文帝勅严观二师。 同谢康乐更共治定。 开为二十五品。 缩为三十六轴。 行之江南。 其间说听领悟甚众着述申明亦多。 如僧传所载也。 去圣逾遥神根转钝。 吾祖章安尊者。 约龙树宗旨。 用天台义门。 製疏科经。 深符佛意。 荆溪删补。 法道重明。 自四明慈云讲唱孤山作记之后。 寥寥绝闻。 其故何哉。 盖由经文浩博。 疏义渊微。 加之科未入经卒难寻讨。 师正刻志斯典有年于兹。 宋之壬申寓古源法师永清轮下为座首。 遂倣法华光明体例。 以疏科句分标经上。 凡疏不牒者。 起尽难定而与诸友往复徵折。 方丈主决。 必归于是。 每夜集于猊峯轩下。 经科疏记轮环读之。 预斯集者。 大慈怀总。 报慈大成。 大云居简。 寿星文胜。 龙华清正。 园华怀坦。 天竺法杭。 始于是秋之八月。 终于明年之季春。 无极东堂可度。 重加讐订。 白云古山僧录道安。 锓梓流通。 愿与后人。 受持读诵。 如说而行。 上不孤于佛祖。 下不负于己灵。 寿祝一人。 功霑九有云。 时至元岁在壬午圣制日序。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一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序品上上代直唱消文释意。 分章段起小山瑶关内凭等。 因兹成则。 此经文句盈缩非一。 有二三四五七八。 梁武但制中前中后。 开善唯序正。 光宅足流通。 灵味问有缘起。 答有余势。 河西五门。 婆薮七分。 兴皇八门。 虽兰菊各美而经遮论开。 牧女添水遮也。 派深析重开也。 今分为五。 又为七。 一列章。 二示处。 三释名。 四生起。 五通别。 六引证。 七异解。 初列章者。 一召请涅槃众。 二开演涅槃施。 三示现涅槃行。 四问答涅槃义。 五折摄涅槃用(云云)。 二示文处者。 初从如是讫流血洒地。 是请。 从纯陀讫大众问。 是施。 从现病讫德王。 是行。 从师子吼讫品。 是义。 从迦叶讫经。 是用。 三释名者。 道不孤运待时处伴。 今涅槃时到而面门启照。 随类发声骇悟感动会此拘尸。 缘牵曰召。 招致曰请。 众有权实。 实者可召。 权者宜请。 五十二众十方奔集。 咸为显发大般涅槃。 故名召请涅槃众也。 佛于无量阿僧祇劫。 修习难得大涅槃藏。 本无秘吝但不尽能受。 所以初用毒涂后以水洗。 前同末异。 伺机时待。 因纯陀献供。 施常色力。 因比丘请住。 斥伪谈真。 殷勤劝问迦叶承旨。 随问施与使无遗滞。 法雨充溢满拘尸城。 故名开演涅槃施也。 然秘藏渊凝非行不到。 善巧方便示现令前。 所之右脇而卧默无所说示现病行。 迦叶推请乃加趺融怿说三指一。 菩萨奉行五行十德。 是故名为示涅槃行。 然涅槃以义浩然无尽。 欲举一蔽诸。 若指醎澹海。 故专问佛性联翩六重。 佛一一酬名涅槃义。 然佛性之体非善非恶。 善恶双用弥满无涯。 且囊括梗概以略该广。 用善则罗云被摄。 用恶则善星堪收。 二子既然余皆可例。 又体非邪正邪正双用。 用正则始摄陈如五人。 用邪则终收邪徒十外。 初后既尔中亦例然。 名涅槃用四生起者。 由众有施。 由施行立。 由行见义。 证义有用亦是用由于义。 义由于行。 行由于施。 施由众集。 逆顺相由故成次第。 无始而始故有召请。 不终而终故有大用。 恶尽邪亡善穷正息。 折摄既休毕竟寂灭入于涅槃。 五通别者。 初中后说莫不对众。 若无众者唐说授谁故通是众。 别说众集最在于初。 宣名召请。 通论一言一事皆施众生。 别对问缘因求而与。 其文既广其事亦明。 是故名为开演涅槃施。 通论训物莫非规矩。 悉通是行。 别论五行十德。 文多事显故名涅槃行也。 此经始终悉明佛性。 佛性则通无处不辨。 别以一番问答。 纯论佛性。 文明事显名涅槃义。 通论一部导利群萌。 如大地药草为众生用。 我法亦尔。 是故名通。 别论摄恶摄邪。 文多意显故别明用。 六引证者。 先引多文。 次引一处。 初多文者。 如声光普告。 令疾至佛所。 为最后问岂非召耶。 又师子吼云。 召请十方诸大菩萨。 集娑罗林大师子吼。 纯陀品云。 我今施汝常命色力。 德王品云。 汝今欲尽大涅槃海。 值我多有能相慧施。 圣行品云。 菩萨应当于大涅槃专心修习五种之行。 又云。 修大涅槃得十功德。 师子吼中。 则以六句问于佛性。 以何义故。 名为佛性。 如来具答。 佛性只是大涅槃义。 迦叶品云。 慈心游世间。 世间不出善恶邪正。 翻十仙之邪摄一子之恶。 即涅槃用。 次引一处文者。 师子吼云。 佛性者。 亦名首楞严三昧。 亦名般若波罗蜜。 亦名金刚三昧。 亦名师子吼三昧。 亦名佛性。 然佛性非一。 云何有五。 以五名之令解非五。 召请之众悉是如来同行知识。 若从德本乃皆住楞严。 若从示现即五十二众。 故以首楞严名证召请众。 私谓。 五十二众者。 比丘等三众。 菩萨众为一。 从二恒至千亿恒。 增数众有二十一。 同数众有八。 无数众一。 中间众有四。 六天为六。 梵众一。 修罗一。 魔天一。 大自在天一。 四方四。 合五十二。 无上调御一切种智。 周照机理纤芥无差。 开常显性发掘觉藏以施时会。 若从佛智应名般若。 若从设教名涅槃施。 当知般若之名。 何以证涅槃施。 是五一行真正调直不可倾动。 复能碎散烦恼结惑。 若从修习名之为行。 若从譬喻喻于金刚。 当知金刚三昧可以证涅槃之行。 义者名之所以。 故涅槃名下有佛性所以。 佛性即是涅槃之义。 此义自在决定无畏。 若从能譬喻师子吼。 若从所譬即佛性义。 当知师子吼名可证涅槃之义。 体用相即。 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无非佛性。 即体而用。 游化世间。 摄恶摄邪皆归正善。 当知佛性之名可证涅槃之用。 今依经分章文义有据非徒穿凿。 七出异解者。 梁武中前中后约时分经。 若以平旦中后可然。 黄昏夜半复齐何文。 居士请僧经云。 说此历一周。 为是何年中前中后。 今随法分章则无此难。 开善为序正。 序即召请。 正即四章。 光宅足流通。 只是用章少分。 灵味取问有缘起。 答有余势。 既处处有问答。 应处处有余势。 若河西。 以初两卷为引接今昔有缘门。 此得实失权。 今言召请具包权实。 以第三卷至大众问为略广门。 此但约文言多少。 今开为演涅槃施。 则兼于广略。 以五行为涅槃行门。 十功德为菩萨功德门。 行与功德俱是因中。 今合为行章则不烦文。 以师子吼尽经。 为不可思议中道佛性门溷和难解。 今分义用文则易明。 地师以第一卷为神通反示分此得权失实。 今言召请即无所偏。 彼以第二卷为种性破疑除执分。 第三卷至大众问为正法实义分。 今为一涅槃施。 则兼其二分。 彼以五行十功德为方便修成分。 彼以师子吼为不放逸入证分。 前之修成已是入证。 证又入证可非烦重。 今为义章。 彼以迦叶为慈悲住持分。 陈如为显相分。 持恶向善显邪还正合为用章。 兴皇初为引接今昔有缘门。 此用朗意。 二破疑除执门。 此用地人意。 三略广门。 四行门。 五位门。 六行中道门。 皆用朗意。 方便用门。 邪正不二门。 与河西开合之殊名味不异。 第二别释者。 召请章是经家所置。 旧呼为通序别序。 三世道同故言通序。 教门机别故言别序。 又今佛一期小大别圆悉安如是故名为通。 经经由藉悉皆有异故名为别。 又诸经初皆安如是。 同是劝信之词。 于通序中。 或五或六由主处离合。 如是者。 所传之理。 我闻者。 能传之人。 一时者。 能传传所传。 会机会理之时。 佛者禀承之主。 住者所闻之地。 众者亲承之伴。 展转相证劝信非虚。 欲使将来顺而不惑。 又小大诸经初皆劝信。 信大信小大小应异。 若不异者则无小大共别圆殊。 如其有异如何分别。 今略说之。 若言能传所传。 二事相似为如。 能传所传无非曰是。 此信三藏意也。 若言解与真合为如。 身灰智寂为是。 此信通教意也。 若言称机为如。 事逆理顺为是。 此信别教意也。 若言魔界即佛界为如。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为是。 此信圆教意也。 如是既尔。 我闻等类之可解。 故龙树云。 其信者。 言是事如是。 不信者。 言是事不如是。 若信初三。 是信方便诸权如是。 若信后一是信圆融一实如是。 此通别序诸师皆用。 世所常闻不俟多说。 具如法华疏中。 今此唯存约教一义。 他皆准彼。 今明通序五句。 亦可序于五章。 如是序请。 我闻序施。 一时序行。 住处序义。 同闻序用。 如是序涅槃众者。 夫不异曰如。 无非曰是。 若不得如是。 异则定异非则定非。 达斯意者。 异则不异非则不非。 始从列众蛣蜣已还。 诡类殊形果报纷杂幢摩梵世。 盖覆大千巨细相倾精麁映夺。 若以牛羊眼看则无非舛互岂得如是。 得如是者。 知法身大士。 作首楞严。 种种示现。 悟异不异。 是故称如。 知非不非所以言是。 当知如是为召请众作序明矣。 我闻序涅槃施者。 我昔不闻而今得闻。 见八斛粳粮周遍大众。 闻二施果报等无差别。 新伊四德秘密佛性种种法味不闻而闻。 故知我闻序涅槃施。 一时序涅槃行者。 一时之行非次第行。 一时之证非前后证。 文云。 复有一行是如来行非次第行。 于一念中即能具足。 现五趣身即一时证。 当知一时序涅槃行。 住处序涅槃义者。 处是归身止息之所表佛性是宗极究竟之地。 驱邪引恶向彼拘尸。 非枯非荣中间寂灭。 若他若自到极而止。 当知住处序涅槃义。 同闻序涅槃用者。 山林河海之神。 牛羊螽螫之类为同闻众。 即知等教三子併作三田。 善恶俱收邪正悉度。 故同闻众是序涅槃用。 已将五序别属当竟。 更说一序各序五章。 夫众不出八佛。 八佛与现佛不异名如。 无非佛者故名为是。 二施无差故言如。 同入秘藏故言是。 如来之行故言如。 一行遍摄故言是。 同一佛性故言如。 义体不二故言是。 邪恶不二故言如。 更无过者故言是。 当知如是通序五章。 我闻亦然昔闻四众非八佛。 今闻八佛即四众。 我昔闻初后优劣五果迁移。 我今闻二施无差等皆常乐。 我昔闻江河回曲不径到海。 今闻拘耶尼洲犹如直绳。 我昔闻肉眼尚不见空况能见性。 今闻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 佛眼见性了了分明。 我昔闻善恶泾渭邪正异辙。 今闻低弥神龟同皆在水。 是为我闻通序五章。 一时者。 一时奉声光召请。 一时集娑罗林。 一时显如来密藏。 一时闻涅槃常施。 一时闻顶戴奉行。 一时安秘密藏中入涅槃义。 一时已闻常住二字。 启悟父母七世宗亲。 及诸众生冤亲善恶。 是为一时通序五章。 住处者。 声光召请同向佛住处也。 佛以佛所住处施与时众。 从佛住处起涅槃行。 见佛住处乃是见义。 以佛住处引摄邪恶。 是为住处通序五章。 同皆见闻常住声光。 为如非余方便之闻。 故是同闻最后问答。 常命色力安无碍辩。 同闻拘耶直绳之行。 同闻西海秘藏之义。 同闻邪恶有佛性用。 是为同闻众通序五章。 复次五序。 序于三点。 如是总序三点。 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乃称如是。 我闻序般若。 一时序解脱。 住处序法身。 同闻序三点不虚。 复次五序。 序四德者。 如是总序四德。 我闻序乐。 一时序净。 住处序常。 同闻序我(云云)。 例以五序。 序经要义。 皆悉准此。 不复广说余例思之。 我闻者。 我我我。 无我无我我。 非我非无我。 闻闻闻。 不闻不闻闻。 不闻不闻。 三种我闻。 是昔所闻方便之义。 非我非无我不闻不闻。 圆论我闻者。 今经正意。 一时者。 一是数方。 世间义耳。 空为一者即二乘义。 真俗合一菩萨义也。 一一切。 一切一。 非一非一切。 而一而一切。 后一者。 今经正意。 一时佛者。 三身四义。 后义在今准前可知。 住处者。 具存应言拘尸那竭。 此无翻。 或翻为角城。 有三角。 华严云。 角城南者。 即其城也。 或云蓑草城。 或言茅城。 此城草覆因以名之。 或云仙人城。 昔仙人寿长崇其人。 以人名。 名于住处。 亦以名。 名国故言拘尸国。 力士生地者。 人中力士力敌千人。 凡三十万共为群党。 无所臣属以法自持。 亦不暴乱即士人也。 故言生地。 阿夷罗跋提。 此翻金沙。 在城南阔二十丈。 或言阔四十丈。 娑罗双树者。 此翻坚固。 一方二株四方八株。 悉高五丈。 四枯四荣。 下根相连上枝相合。 相合似连理。 荣枯似交让。 其叶丰蔚。 华如车轮。 果大如缾。 其甘如蜜。 色香味具。 因兹八树通名一林。 以为坚固。 只此一城有种种见。 若见土石者人所住处世间之义。 若见是无常苦空兴废者二乘住处。 若见是发菩提心处。 是值先世佛处愿处修定等处者。 是菩萨住处。 若见是四德圆满究竟具足慈悯示人。 茅城表常。 力士表我。 吉河表净。 树间表乐。 又一一事。 表四德者。 城不可坏表常。 丰有表乐。 御敌表我。 无难表净。 力士无属表常。 心安表乐。 力壮表我。 色悦表净。 河者恒流表常。 金沙表净。 清凉表乐。 吉福表我。 树者下文云。 东双表常。 南双表乐。 西双表我。 北双表净。 又双茂表常。 阴凉表我。 华以表净。 果以表乐。 若能总别识四德者。 即诸佛住处。 若谓同闻是生死人凡夫所见。 谓是圣人二乘所见。 谓登地去菩萨所见。 谓是九佛中之八佛即诸佛所见。 若得此意。 下去句句作此消之。 就同闻众又二。 初众集次威仪。 初文者。 私谓准一家意。 须以五十二众。 以为同闻。 是故同闻冠五十二。 今比丘当初故云同闻。 同闻为五。 谓与叹类众数。 今文少众义合有之。 与者共也。 释论以七一释共。 谓一处一时一戒一心一见一道一解脱。 诸比丘与佛同此七一。 故言佛与。 若三藏明义。 丈六佛与诸比丘。 同是拘尸处。 同在涅槃时。 同律仪戒。 同禅定心。 同无漏见。 同涅槃道。 同有余脱。 七皆同佛。 是故言共。 若通教明义。 五同二别。 何者体法智慧即色见空非色灭空。 此见不同摩诃衍道不同隘路道不同也。 当知二别。 若别教明义。 尊特身佛时处等七。 前两比丘之所不见。 如为盲人设烛。 何益无目者乎。 戒心见道解脱于前两比丘。 如为聋人奏乐。 何益无耳者乎。 此佛不与前两比丘共。 此中比丘尚不与前佛共况比丘耶。 若圆明义。 佛之七一。 皆佛境界。 唯与圆菩萨共住首楞严。 示比丘像者。 共尚不与前三佛共。 况比丘耶。 今言共者。 皆是大权及开显竟故也。 大者叹德也。 释论云。 摩诃者。 翻大多胜。 天王大人之所恭敬故言大。 通四韦陀三藏故言多。 胜九十五种故言胜。 此依三藏释也。 贤圣之所恭敬故言大。 通达析体法门故言多。 胜析法心慧两种解脱故言胜。 此依通教释也。 学无学人之所恭敬故言大。 通达大小法门故言多。 出过声闻辟支佛上故言胜。 此依别教释也。 七种方便之所恭敬故言大。 通达权实法门故言多。 于毕定众而作上首故言胜。 此依圆教释也。 大权开显如前。 比丘者气类也。 以三义故。 名为比丘。 不仰不下。 不方不维。 次第行乞清净活命。 故名乞士。 戒禁七支禅锁心猨怖无常狼。 伏烦恼脂是名破恶。 修此三法天魔烦毒虑其出境。 复恐度人是故愁怖。 此三藏义。 体达诸法非仰非下非方非维。 以资慧命知恶非恶。 亦无知者是名破恶。 不得怖喜无怖喜者是名怖魔。 此释通比丘义。 从浅至深历次第三谛。 求中道法喜是名乞食。 次第破五住是名破恶。 以烦恼怖故业怖。 业怖故阴怖。 阴怖故天魔怖。 是为怖魔。 此释别比丘义。 一切诸法中。 悉有安乐性。 名真乳糜。 以此自资。 安乐性中纯是佛法。 无恶可破名为破恶。 魔如佛如名为怖魔。 此释圆比丘义。 准诸经皆有众字。 四人已上和合名众。 释论有破戒痖羊有羞真实四僧。 后之二僧。 应百一羯磨。 前二不堪。 煖等是有羞。 四果是真实。 即三藏众。 乾慧性地是有羞。 八人已上是真实。 即通教众。 三十心是有羞。 十地是真实。 此别教众。 十信是有羞。 四十一地是真实圆教众。 余二比丘。 教教有之恶无差别故不别说。 有羞真实。 复有四义。 一发起。 二影响。 三当机。 四结缘。 合而明之故言众(云云)。 八十亿百千者数也。 或但人或数人法空。 或数法门。 或数实相(云云)。 次前后围绕者。 威仪也。 或以三业恭敬机动。 或以四门入空机动。 或以四门入假机动。 或以四门入中机动。 从二月十五日下。 第二别序。 正是召请文为三。 初明能召。 次明所召。 三结召。 能召又为三。 一声召。 二光召三动召。 声召有六。 一声时表法。 二声时临机。 三声之本末。 四声之横竪。 五声有感应。 六声中叹告。 初二月下。 声时表法者。 二月是仲春之时。 仲中也。 即表中道。 十五日是月满之时。 满表圆常。 故以仲时满月之日。 表于中道圆明之法。 次临涅槃时下。 声时临机道机时熟。 不待不过临赴之时。 下文云。 香山诸仙拘尸力士纯陀须跋善根成熟。 故唱涅槃。 令其得入秘密之藏。 法华云。 应以灭度而得度者。 示现灭度而度脱之。 即此义也。 三以佛下。 声本末者。 神力为本大声为末。 从本垂迹皆悉令悟非本非末。 又空慧为本种智为本宝相为本(云云)。 四其声下。 声之横竪。 遍满是横。 有顶是竪。 他解。 有顶但是梵世即尼吒天。 无色无身不应闻声。 故非有顶。 有人。 引仁王云。 无色定力。 能变化作香华云等以供养佛。 何以不能变化作身此亦堪难。 今作三番横竪。 一横被六道。 竪彻三界。 二横被四生。 竪彻三乘。 三横被十界。 竪彻等觉。 故知不唯尼吒为有顶也。 若以三有之顶即非想是。 又三有顶即无学是。 复有一顶。 即妙觉是。 两顶被召一顶被请。 此意既宽岂比梵世。 五随其下。 声之感应。 随类则感不一。 普告则应无二。 以无二之声应不一之感。 盖不可思议。 六今日下。 声之叹告。 又为二先叹后告。 叹令崇仰。 告令悲恋。 初叹又二。 初双叹两德。 次双结两德。 初先叹内德。 次叹外德。 初文者。 内德无量。 但叹三号者欲明三事。 初叹如来。 允同诸佛生其尊仰。 是为世父。 应供者。 是上福田能生善业。 是为世主。 正遍知者。 能破疑滞生其智解。 是为世师。 故下文云。 我等从今无主无亲无所宗仰(云云)。 次外德者。 外德无量。 但举四等者欲明本父君师。 本时誓愿皆具四等。 今当利益拔苦与乐斯为要也。 怜是大慈。 悯是大悲。 覆护是大喜。 等视是大舍。 次为作下结叹为二。 初为作归依结三号。 次为世间舍结四等。 次从大觉下告也。 告之言报。 初报令断疑。 次报令兴问。 大觉遍知能断前疑。 四等慈悲必听后问。 后问则教道演畅。 获涅槃施。 断疑则弃伪获真。 新伊方显。 大声普告为设教之序。 此义明矣。 前具叹三号。 今但报大觉。 大觉正是遍知。 明师即主即父故不烦文。 复次如来是初号。 大觉是后号。 叹初告后互举一边其意则遍。 若依前分别应节节明四义得意自显故不复云。 次尔时下。 光召文为四。 一光时。 次所出处。 三光所照。 四光利益初文者。 夫昏明交际旭旦之时。 表智明生惑闇消灭涅槃力也。 为此缘宜故晨朝放。 次明光处者。 面门口也。 口非六色而六色在口。 表佛性非六不离六法。 又青黄赤白是定色表随自意。 玻瓈玛瑙是不定色。 随物而变表随他意。 又大涅槃海大身众生所居之处。 种种龟鱼种种珍宝其明杂色。 正应表此。 又济六道净六根。 故放六色。 三光遍照此下明所照。 三千乃至十方。 即是横照。 若例声中应有竪照。 而不照者高广互现。 四其中下光益。 他人至此判为新众。 既有其中之言何须云新。 又云三业等可知。 今文为二。 初蠲三障。 六趣众生是报障。 罪垢是业障。 烦恼障如文。 次是诸下。 三业恋慕生善在文易见。 障除善生速得见佛。 指于光召序涅槃行意在此也。 三尔时大地下。 地动召中。 有陆动水动。 水地相依是故俱动。 表无明爱见二互相依将翻。 有缘痴爱故地动以表之。 复言震者。 起涌动是其形。 震吼觉是其声。 广则六动十八动也(云云)。 然声光动等。 或前或后或复一时感见不同岂可定执。 从时诸众生下。 次明所召。 文为二。 初总明所召。 谓时诸众生是也。 二时有下别明所召。 谓随类别出。 总召为四。 初抑苦。 二兴请。 三释请。 四释苦。 初文者。 闻师父灭何得不苦苦没忧海自他无益故言裁抑。 次当共下兴请。 若抑苦而住亦复无益。 故须兴请故言当往佛所。 一劫减劫者若请大劫则妨后佛只是请于小劫。 从人寿八万四千渐短至十岁。 是一小劫。 三互相执手下。 是释请文为三。 初发起请。 次正释请。 三结请。 言执手者。 只是更互悲悼起发之端。 次复作是言正释请意。 夫如来者乘如故来世则有佛。 如来若去世则无佛故言世间虚空欲请如来父也。 佛是应供供福不穷。 若无应供善业则竭故言众生福尽。 欲请应供主也。 遍知之智遮恶示善。 遍知若去无人示道故言不善增长。 欲请正遍知师也。 请意既尔宜急诣佛不可停留。 三结请者。 速往速往。 四又作是言下。 释苦。 夫慈悲覆世。 苦者拔之。 贫者乐之。 今慈悲双去俱婴贫苦。 双唱虚空无救无护无所宗仰。 此释无主苦。 贫穷孤露一旦远离无上世尊释无亲苦。 设有疑惑当复问谁释无师苦。 如是展转释成愁苦之意。 次从时有无量去。 是别召。 请文为二。 初召此土。 次召他土。 此土为三。 先召阎浮众。 次召中间众。 三召上界众。 阎浮有三。 谓声闻菩萨杂众。 释论明菩萨行中道故居季孟间。 具足应如法华疏文。 有事有表(云云)。 他人先分二意。 一增数列。 二减数列。 于初分道俗众等今意如前。 初声闻又二。 一僧二尼。 僧又二。 初佛边众。 次外来众。 问佛边何用召。 答虽不召来骇令后问。 又从多故亦得言召。 佛边众为三。 一所召。 二奉召。 三顺召。 初云时有无量者。 上已定数。 言无量者。 上列端首。 此通徒属故言无量。 大弟子者。 如弟如子。 尊让两楹而目一事(云云)。 尊者者。 诸梵行人。 互相敬重。 称为尊者。 如阿含中。 诸比丘从今称长者为大德少者称长老。 美其德业故言长老(云云)。 迦旃延。 此翻扇绳。 薄拘罗。 此云善容。 优波罗陀。 此翻大喜。 或云重喜。 其形端正。 父母字之为大喜。 在家为轮王舍身为魔王。 魔王知将来事。 现十八变化。 汝能出家当得如是。 父母听之得三明六通故字为重喜。 次遇佛光者。 是奉召。 应言遇声光地动。 略举一兼二。 三其身战掉去。 是顺召。 上文遇光蠲三障生三善。 今略障存善如文。 问罗汉忧悲都尽何顿至此。 答此是残习非正使也。 又示楷模令物攀慕。 又别惑未除非通惑也。 忧悲者。 是佛法界摄一切法。 下文有忧无忧悉是如来境界。 约四教分别不复委言。 次尔时复有八十百千去。 召外来众为二。 所召奉召。 所召有四。 数类叹结。 初数可解。 次比丘者类也。 释如前。 皆阿罗汉去。 先叹自行德。 罗汉是无学之位。 心自在是俱解脱人即叹不生德。 所作已办是叹无学智应供德。 离恼调根根亦是贼。 遗教云。 此五根贼。 此叹杀贼德。 次如大龙王去。 叹化他德。 既云有大威德无容自威。 知是利物为他所仰。 夫象是陆中力大譬慧。 龙是水中力大譬定。 或只呼象为龙象。 如帝释婆罗宝象步虚而行眴息之间超忽万里。 化其身为三十二牙。 牙有七池。 池七莲华。 华七玉女。 女奏乐音。 适悦三十三天。 若取龙象为喻者。 弥顺化他。 旃檀譬以戒益物。 师子譬以慧益物。 能以二法匠成于他。 还为净众之所围绕。 四如是无量功德下结也。 既言无量知结自他。 佛真子者。 迹为小乘。 真子本是大乘真子。 以大乘真子结上自他功德(云云)。 次奉召中三。 初光。 次声。 后动。 初光召。 二各于晨朝去。 是奉光召。 朝是明初。 用杨枝者即表行。 初可表机动显胜行。 初遇佛光明。 次更相谓言下。 顺光召。 望前亦无蠲三障之文而有三业善文。 更相谓言是口业善。 举身毛竪是身业善。 生大苦恼是意业善。 波罗奢是树名。 叶青华有三色。 日未照则黑日照则赤。 赤脉皆现。 日没则黄表未奉召。 三善不生如黑。 奉召悲哀如赤。 无佛如黄(云云)。 为欲利益去。 简顺召之意。 利益众生简非自行。 成就大乘简非小道。 第一空行简非浅近。 此与佛之真子文会。 次从显发如来去。 是奉声召亦二。 初大声普告令最后问今奉此召。 显发如来方便密教。 开常问极最后教兴。 次为不断绝下。 顺声召。 若顺佛声教则不断说法。 三为诸众生去。 奉地动召亦二。 初上山海震动翻邪见性。 今奉此召。 次调伏因缘疾至佛所即顺动召。 能召所召互相领悟。 智能知智此之谓矣(云云)。 二列尼众为两。 初列众。 次发迹。 列众为二谓所奉。 所召有四。 名数位叹。 等列中列上首三人。 拘陀罗未见翻。 尼姨女。 通是二方女人之称。 别论者在俗为女。 受五戒等者为姨。 出家者为尼。 但律中亦呼阿姨阿姊以法为亲作此称之。 位可知。 叹中先叹自行如上。 次如大龙去。 叹化他德亦如上。 次亦于晨朝时去。 是奉顺三召如上说次比丘尼众中去。 发迹为二。 初明初比丘尼迹也。 皆是菩萨本也。 先指通位次别指高位。 菩萨语通未知高下。 所以更释本高迹广。 初云人中龙者。 若只于世人中如龙此不多奇。 乃是贤圣人中之龙。 次位阶十地者。 释其本高。 现受女身者。 明其迹广。 迹何故广。 四无量心故。 本何故高。 得自在定故。 尚能作佛。 何以不能为九界像(云云)。 他分此文为两双。 初本迹一双。 后因果一双。 因果难见(云云)。 次列菩萨众亦为二(云云)。 所召六。 谓数类位名叹结。 初一恒河沙者数也。 诸经多以恒河为量者。 有四义故。 一人多识之。 二入者得福。 三于八河中大。 四是佛生处大圣同乡故多用之。 此乃四悉檀意。 次菩萨摩诃萨者类也。 此翻道心大道心。 释论解菩萨十义一尽教化一切众生。 二尽供养一切诸佛。 三尽净一切佛土。 四尽持一切佛法。 五尽令一切佛种不断。 六尽分别一切佛土。 七尽知一切佛弟子众。 八尽分别一切众生心。 九尽知断一切众生烦恼。 十尽知一切众生根。 如是十门为首。 复有无量阿僧祇门。 是故名为菩萨。 大品佛自明摩诃萨义。 亦有十门。 一当于无量生死中大庄严。 二当舍一切所有。 三当等心于一切众生。 四当以三乘度脱一切。 五当度一切。 度一切已忘其度功。 六当解一切诸法不生法相。 七纯以萨婆若心行于六度。 八当学智慧了达一切法。 九当了达诸法一相。 十当了无量相。 是十门为首名摩诃萨。 龙树释此十义。 一大庄严者。 不计日月岁数百千万亿劫。 于生死中利益度脱一切众生。 二舍一切所有者。 一切贵贱若内若外无所遗惜。 三一切众生等心者。 憎爱厚薄冤亲悉均。 四三乘度脱者。 随其堪任皆使同到涅槃。 五忘其功者。 不得彼我亦不见能度所度。 六知不生者。 一切法皆不生。 七行六度者。 以清净无杂心。 行六度回向萨婆若。 八了达一切法者。 世间所作之事皆悉了达。 九一相门者。 谓毕竟空也。 涅槃相离忆想分别。 十无量门者。 一二三四诸增数法门。 此十门为首。 复有无量法门。 是名摩诃萨义。 此中应明四种菩萨。 如别记文中多叹圆菩萨德。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一上 发布时间:2025-08-02 08:04: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1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