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无畏三藏禅要 内容: 无畏三藏禅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8册No. 0917无畏三藏禅要No. 917无畏三藏禅要(海仁睿)中天竺摩伽陀国王舍城那烂陀竹林寺三藏沙门讳输波迦罗。 唐言善无畏。 刹利种豪贵族。 共嵩岳会善寺大德禅师敬贤和上。 对论佛法。 略叙大乘旨要。 顿开众生心地令速悟道。 及受菩萨戒。 羯磨仪轨。 序之如左。 夫欲入大乘法者。 先须发无上菩提心受大菩萨戒身器清净。 然后受法。 略作十一门分别。 第一发心门第二供养门第三忏悔门第四归依门第五发菩提心门第六问遮难门第七请师门第八羯磨门第九结界门第十修四摄门第十一十重戒门第一发心门弟子某甲等。 归命十方一切诸佛诸大菩萨大菩提心。 为大导师。 能令我等离诸恶趣。 能示人天大涅槃路。 是故我今至心顶礼。 第二供养门(次应教令运心。 遍想十方诸佛。 及无边世界。 微尘刹海。 恒沙诸佛菩萨。 想自身于一一佛前。 顶礼赞叹供养之)弟子某甲等。 十方世界所有一切最胜上妙。 香华幡盖种种胜事。 供养诸佛及诸菩萨大菩提心。 我今发心尽未来际。 至诚供养至心顶礼。 第三忏悔门弟子某甲。 自从过去无始已来。 乃至今日。 贪瞋痴等一切烦恼。 及忿恨等诸随烦恼。 恼乱身心广造一切诸罪。 身业不善杀盗邪淫。 口业不善妄言绮语恶口两舌。 意业不善贪瞋邪见。 一切烦恼无始相续缠染身心。 令身口意造罪无量。 或杀父母。 杀阿罗汉。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毁谤三宝。 打缚众生。 破斋破戒。 饮酒啖肉。 如是等罪。 无量无边不可忆知。 今日诚心发露忏悔。 一忏已后永断相续更不敢作。 唯愿十方一切诸佛诸大菩萨加持护念。 能令我等罪障消灭。 至心顶礼。 第四归依门弟子某甲。 始从今身乃至当坐菩提道场。 归依如来无上三身。 归依方广大乘法藏。 归依一切不退菩萨僧。 惟愿十方一切诸佛诸大菩萨。 证知我等。 至心顶礼。 第五发菩提心门弟子某甲。 始从今身乃至当坐菩提道场。 誓愿发无上大菩提心。 众生无边誓愿度福智无边誓愿集法门无边誓愿学如来无边誓愿仕无上佛道誓愿成今所发心。 复当远离我法二相。 显明本觉真如。 平等正智现前得善巧智。 具足圆满普贤之心。 唯愿十方一切诸佛诸大菩萨。 证知我等。 至心忏悔。 第六问遮难门先问。 若有犯七逆罪者。 师不应与授戒。 应教忏悔。 须七日二七日乃至七七日。 复至一年恳到忏悔须现好相。 若不见好相。 受戒亦不得戒。 诸佛子汝等。 从生已来。 不杀父耶(有轻犯者。 应须首罪。 必不隐藏。 得大罪报。 乃至彼等犯者亦尔。 无犯者答无)。 汝等不杀母耶。 不出佛身血耶。 不杀阿罗汉耶。 不杀和尚耶。 不杀阿阇梨耶。 不破和合僧耶。 汝等若犯如上七逆罪者。 应须对众发露忏悔。 不得覆藏。 必堕无间受无量苦。 若依佛教发露忏悔者。 必得重罪消灭得清净身。 入佛智慧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若不犯者但自答无。 诸佛子等。 汝从今日乃至当坐菩提道场。 能精勤受持一切诸佛诸大菩萨。 最胜最上大律仪戒否。 此名所谓三聚净戒。 摄律仪戒。 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 汝等从今身乃至成佛。 于其中间誓不犯能持否(答能)。 于其中间。 不舍离三聚净戒四弘誓愿能持否(答能)既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惟愿十方一切诸佛大菩萨。 证明我等加持我等。 令我永不退转。 至心顶礼。 第七请师门弟子某甲等。 奉请十方一切诸佛及诸菩萨。 观世音菩萨。 弥勒菩萨。 虚空藏菩萨。 普贤菩萨。 执金刚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 金刚藏菩萨。 除盖障菩萨。 及余一切大菩萨众。 忆昔本愿。 来降道场。 证明我等。 至心顶礼。 弟子(某甲)奉请释迦牟尼佛。 为和上。 奉请文殊师利。 为羯磨阿阇梨。 奉请十方诸佛。 为证戒师。 奉请一切菩萨摩诃萨。 为同学法侣。 唯愿诸佛诸大菩萨慈悲故。 哀受我请。 至心顶礼。 第八羯磨门诸佛子谛听。 今为汝等羯磨授戒。 正是得戒之时。 至心谛听羯磨文。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大菩萨。 慈悲忆念。 此诸佛子。 始从今日。 乃至当坐菩提道场。 受学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菩萨净戒。 所谓摄律仪戒。 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 此三净戒具足受持(如是至三)至心顶礼。 第九结戒门诸佛子等。 始从今日。 乃至当证无上菩提。 当具足受持诸佛菩萨净戒。 今受净戒竟。 是事如是持(如是至三)至心顶礼。 第十修四摄门诸佛子等。 如上已发菩提心。 具菩萨戒已。 然应修四摄法及十重戒。 不应亏犯。 其四摄者。 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为欲调伏无始悭贪。 及饶益众生故应行布施。 为欲调伏瞋恚憍慢烦恼。 及利益众生故应行爱语。 为欲饶益众生。 及满本愿故应修利行。 为欲亲近大善知识。 及令善心无间断故应行同事(如是四法此修行处)。 第十一十重戒门诸佛子受持菩萨戒。 所谓十重戒者。 今当宣说至心谛听。 一者不应退菩提心。 妨成佛故。 二者不应舍三宝归依外道。 是邪法故。 三者不应毁谤三宝及三乘教典。 背佛性故。 四者于甚深大乘经典不通解处。 不应生疑惑。 非凡夫境故。 五者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者。 不应说如是法令退菩提心趣向二乘。 断三宝种故。 六者未发菩提心者。 亦不应说如是法令彼发于二乘之心。 违本愿故。 七者对小乘人及邪见人前。 不应辄说深妙大乘。 恐彼生谤获大殃故。 八者不应发起诸邪见等法。 令断善根故。 九者于外道前。 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妙戒。 令彼以瞋恨心求如是物。 不能办得令退菩提心。 二俱有损故。 十者但于一切众生。 有所损害及无利益。 皆不应作及教人作见作随喜。 于利他法及慈悲心相违背故。 已上是授菩萨戒竟。 汝等应如是清净受持。 勿令亏犯。 已受三聚净戒竟。 次应受观智密要禅定法门大乘妙旨。 夫欲受法。 此法深奥。 信者甚希。 不可对众。 量机密授。 仍须先为说种种方便。 会通圣教令生坚信决除疑网。 然可开晓。 输波迦罗三藏曰。 众生根机不同。 大圣设教亦复非一。 不可偏执一法互相是非。 尚不得人天报。 况无上道。 或有单行布施得成佛。 或有唯修戒亦得作佛。 忍进禅慧。 乃至八万四千尘沙法门。 一一门入悉得成佛。 今者且依金刚顶经设一方便。 作斯修行乃至成佛。 若闻此说当自净意寂然安住。 于是三藏居众会中不起于坐。 寂然不动如入禅定可经良久。 方从定起遍观四众。 四众合掌扣头。 珍重再三而已。 三藏久乃发言曰。 前虽受菩萨净戒。 今须重受诸佛内证无漏清净法戒。 方今可入禅门。 入禅门已。 要须诵此陀罗尼。 陀罗尼者。 究竟至极同于诸佛。 乘法悟入一切智海。 是名真法戒也。 此法秘密不令辄闻。 若欲闻者。 先受一陀罗尼曰。 osamayastva唵三(去)昧耶萨怛鑁此陀罗尼令诵三遍。 即合闻戒及余秘法。 亦能具足一切菩萨清净律仪。 诸大功德不可具说。 又为发心。 复授一陀罗尼曰。 obodhicittamutpadaya唵冒地唧多母怛波(二合)娜野mi弭此陀罗尼复诵三遍。 即发菩提心乃至成佛。 坚固不退。 又为证入。 复受一陀罗尼曰。 ocittaprativaidha唵唧多钵罗(二合)底(丁以切)吠(尾礼切)(引)昙(去)karomi迦噜(转舌)迷此陀罗尼复诵三遍。 即得一切甚深戒藏。 及具一切种智。 速证无上菩提。 一切诸佛同声共说。 又为入菩萨行位。 复授一陀罗尼曰。 odhajramaalaprave唵嚩日罗满吒(上)蓝钵啰(二合)避ama舍迷此陀罗尼若诵三遍。 即证一切灌顶曼荼罗位。 于诸秘密听无障碍。 既入菩萨灌顶之位。 堪受禅门。 已上授无漏真法戒竟。 又先为拥护行人。 授一陀罗尼曰。 oūthāuthā唵戍驮戍驮先诵十万遍除一切障。 三业清净。 罪垢消灭。 魔邪不娆。 如净白素易受染色行人亦尔。 罪障灭已速证三昧。 又为行者授一陀罗尼曰。 osarvavidesvāhā唵萨婆尾提娑嚩(二合)贺(引)持诵之法。 或前后两个陀罗尼。 随意诵一个。 不可并。 恐兴心不专。 夫欲入三昧者。 初学之时。 事绝诸境屏除缘务。 独一静处半跏而坐已。 须先作手印护持。 以檀慧并合竖。 其戒忍方愿。 右押左正相叉着二背上。 其进力合竖头相拄曲。 开心中少许。 其禅智并合竖即成。 作此印已。 先印顶上。 次印额上。 即下印右肩。 次印左肩。 然后印心。 次下印右膝。 次印左膝。 于一一印处。 各诵前陀罗尼。 七遍乃至七处讫。 然后于顶上散印讫。 即执数珠念诵此陀罗尼。 若能多诵二百三百遍。 乃至三千五千亦得。 每于坐时。 诵满一洛叉。 最异成就。 既加持身讫。 然端身正住如前半跏坐以右押左不须结全跏。 全跏则多痛。 若心缘痛境即难得定。 若先来全跏坐得者最为妙也。 然可直头平望。 眼不用过开。 又不用全合。 大开则心散。 合即惛沈。 莫缘外境。 安坐即讫。 然可运心供养忏悔。 先标心观察十方一切诸佛。 于人天会中为四众说法。 然后自观己身。 于一一诸佛前以三业虔恭礼拜赞叹。 行者作此观时。 令了了分明如对目前。 极令明见。 然后运心于十方世界。 所有一切天上人间。 上妙香华幡盖饮食珍宝种种供具。 尽虚空遍法界。 供养一切诸佛。 诸大菩萨。 法报化身。 教理行果。 及大会众。 行者作此供养已。 然后运心于一一诸佛菩萨前。 起殷重至诚心。 发露忏悔。 我等从无始来至于今日。 烦恼覆心久流生死。 身口意业难具陈。 我今唯知广忏。 一忏已后。 永断相续。 更不起作。 唯愿诸佛菩萨以大慈悲力。 加威护念摄受我忏。 令我罪障速得消灭(此名内心秘密忏悔。 最微妙)。 次应发弘誓愿。 我久在有流。 或于过去。 曾行菩萨行。 利乐无边有情。 或修禅定。 勤行精进护持三业。 所有恒沙功德。 乃至佛果。 唯愿诸佛菩萨兴慈愿力。 加威护念令我乘斯功德。 速与一切三昧门相应。 速与一切陀罗尼门相应。 速得一切自性清净。 如是广发誓愿。 令不退失速得成就。 次应学调气。 调气者。 先想出入息。 从自身中一一支节筋脉。 亦皆流注。 然后从口徐徐而出。 又想此气。 色白如雪润泽如乳。 仍须知其所至远近。 还复徐徐从鼻而入。 还令遍身中。 乃至筋脉悉令周遍。 如是出入各令至三。 作此调气。 令身无患冷热风等悉皆安适。 然后学定。 输波迦罗三藏曰。 汝初学人。 多惧起心动念罢息进求而专守无念以为究竟者。 即觅增长不可得也。 夫念有二种。 一者不善念。 二者善念。 不善妄念。 一向须除。 善法正念。 不令复灭。 真正修行者。 要先正念增修。 后方至于究竟清净。 如人学射久习纯熟。 更无心想行住恒与定俱。 不怕不畏起心。 为患亏于进学。 次应修三摩地。 所言三摩地者。 更无别法。 直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 名为大圆镜智。 上自诸佛下至蠢动。 悉皆同等无有增减。 但为无明妄想客尘所覆。 是故流转生死不得作佛。 行者应当安心静住。 莫缘一切诸境。 假想一圆明犹如净月。 去身四尺。 当前对面不高不下。 量同一肘圆满具足。 其色明朗内外光洁。 世无方比。 初虽不见久久精研寻当彻见已。 即更观察渐引令广。 或四尺。 如是倍增。 乃至满三千大千世界极令分明。 将欲出观。 如是渐略还同本相。 初观之时如似于月。 遍周之后无复方圆。 作是观已。 即便证得解脱一切盖障三昧。 得此三昧者。 名为地前三贤。 依此渐进遍周法界者。 如经所说名为初地。 所以名初地者。 为以证此法昔所未得。 而今始得生大喜悦。 是故初地名曰欢喜。 亦莫作解了。 即此自性清净心。 以三义故。 犹如于月。 一者自性清净义。 离贪欲垢故。 二者清凉义。 离瞋热恼故。 三者光明义。 离愚痴闇故。 又月是四大所成究竟坏去。 是以月世人共见。 取以为喻令其悟入。 行者久久作此观。 观习成就不须延促。 唯见明朗更无一物。 亦不见身之与心。 万法不可得。 犹如虚空。 亦莫作空解。 以无念等故说如虚空非谓空想。 久久能熟。 行住坐卧。 一切时处。 作意与不作意。 任运相应无所挂碍。 一切妄想。 贪瞋痴等一切烦恼。 不假断除。 自然不起。 性常清净。 依此修习。 乃至成佛。 唯是一道更无别理。 此是诸佛菩萨内证之道。 非诸二乘外道境界。 作是观已。 一切佛法恒沙功德。 不由他悟。 以一贯之。 自然通达。 能开一字演说无量法。 刹那悟入于诸法中。 自在无碍。 无去来起灭。 一切平等。 行此渐至升进之相久自证知。 非今预说所能究竟。 输波迦罗三藏曰。 既能修习。 观一成就已。 汝等今于此心中。 复有五种心义。 行者当知。 一者刹那心。 谓初心见道一念相应。 速还忘失。 如夜电光。 暂现即灭。 故云刹那。 二者流注心。 既见道已念念加功相续不绝。 如流奔注。 故云流注。 三者甜美心。 谓积功不已乃得虚然朗彻身心轻泰玩味于道。 故云甜美。 四者摧散心。 为卒起精勤。 或复休废。 二俱违道故云摧散。 五者明镜心。 既离散乱之心。 鉴达圆明一切无著。 故云明镜。 若了达五心。 于此自验。 三乘凡夫圣位可自分别矣。 汝等行人初学修定。 应行过去诸佛秘密方便加持修定法。 一体与一切总持门相应。 是故。 应须受此四陀罗尼。 陀罗尼曰。 omukmavajra唵速乞叉摩(三合)嚩日啰(二合)(别本汉注唵苏乞叉嚩日啰)。 此陀罗尼。 能令所观成就。 otiavajra唵底瑟吒(二合)嚩日罗(二合)此陀罗尼。 能令所观无失。 omupravajra唵娑颇啰(二合)嚩日啰(二合)此陀罗尼。 能令所观渐广。 osahāravajra唵僧贺(引)啰嚩日啰(二合)此陀罗尼。 能令所观广。 复令渐略如故。 如是四陀罗尼者。 是婆誐梵。 自证法中甚深方便。 开诸学人令速证入。 若欲速求此三摩地者。 于四威仪。 常诵此陀罗尼。 克念用功勿暂虚废。 无不速验。 汝等习定之人。 复须知经行法则。 于一静处平治净地。 面长二十五肘。 两头竖标。 通头系索。 才与胸齐。 以竹筒盛索。 长可手执。 其筒随日右转平直来往。 融心普周视前六尺。 乘三昧觉任持本心。 谛了分明无令忘失。 但下一足便诵一真言。 如是四真言从初至后。 终而复始。 诵念勿住。 稍觉疲懈。 即随所安坐。 行者应知入道方便深助进。 如修心金刚。 不迁不易。 被大精进甲胄。 作猛利之心。 誓愿成得为期。 终无退转之异。 无以杂学惑心令一生空过。 然法无二相心言两忘。 若不方便开示无由悟入。 良以梵汉殊隔。 非译难通。 聊蒙指陈。 随忆钞录。 以传未悟。 京西明寺慧警禅师。 先有撰集。 今再详补。 颇谓备焉。 南无稽首十方佛真如海藏甘露门三贤十圣应真僧愿赐威神加念力希有总持禅秘要能发圆明广大心我今随分略称扬回施法界诸含识无畏三藏受戒忏悔文及禅门要法一卷 发布时间:2025-08-03 08:02:0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1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