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弥陀经义述 内容: 阿弥陀经义述慧净述阿弥陀经(此云无量寿,后秦罗什师元译小无量寿,元寿求那跋陀法师重译)窃以,法身无像,像因有像之机;净土无方,方因有方之感。 虽复至理凝寂、道绝名言,大悲善巧随□□□□□□□□□□□□□□□□三转醍醐尘沙出俗,契之者必同其本,化之者或异其流,是以弥陀种觉居妙刹以弘道,释迦能仁处娑婆以接物,净土之内根就易调,秽国之中刚强难化,开三因以运四生,布九品而摧五痛。 六方诸佛现于三千,证得往生,言无虚妄,缘众生空而不舍大悲,观如来寂而不失敬养。 虽知佛□□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可谓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不动□□而建立诸法者。 佛说阿弥陀经者,乃劝生净土不退菩提者也。 皎三明以像秋月,振四辨而类春雷,赞净境以示西方,美胜因而指东土,班自我口,畅之彼心,以觉合机,故称佛说。 阿弥陀,此云无量寿,光明、说法、徒众皆悉无量,为引物情,偏标寿名,故名无量。 经有二义,训经、训常,众圣所游,曰经古经今,恒定曰常,故名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至)给孤独园」者。 述曰:经开三分:一由序、二正体、三流通。 三分例各二,由序二者:一者通序证信、二者别序发起。 正体二者:一安乐净土因果、二弥陀法身因果。 流通二者:一如来说此经已、二大众欢喜信受。 通别二序,例各有六。 通序六者:一信成、二闻成、三时成、四主成、五处成、六众成。 别序六者,至下文当释。 今通序六中,五成就也。 如是则信成也。 「如是」者,信顺之辞,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名如是。 又如则指法,是则定辞,如佛所说一切皆是,故名如是,故如是。 又信则信此经,下文云六方诸佛恒沙种觉现相证成念阿弥陀佛定生净土。 经初如是示信,经后欢喜示智,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进念定三,网罗始终,五根具足,堪受堪传,故云如是。 「我闻」者,闻成也。 亲承曰我闻,传授曰所闻,此则亲承音旨,谓阿难亲从佛边闻说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若有专念定得生生,无传闻之谬。 阿难未为侍者前非亲承,而言我闻者,佛临涅槃时,更为略说,故得称我闻也。 「一时」者,时成也。 佛说此阿弥陀经时,舍利弗、阿难等听受时,又法王启运嘉集之时,故曰一时。 「佛」者,此云觉,则主成也。 说法五人:一佛说、二弟子说、三诸天说、四神仙说、五变化说,今是佛说,故名主成就。 佛是大师之名,以觉为义。 觉有二:一觉察、二觉悟,悟则智障尽,察则烦恼障除。 于二觉而有三异,自觉异凡夫、觉他异二乘、觉满异菩萨,三者备矣,爰佛名焉。 「在」者,处成也。 在亦云住,住有八,今略有二:一境界住、二依止住。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者,出二住境界,为化在俗之徒,园是依止之处,为接出家众。 祇陀太子云战胜,太子载诞之时,王破敌军之贼,宫人闻奏因以为名。 给孤独本须达,此云善慈,内外慈而富,赈贫而恤寡,乡人美之,因以号焉。 人有上下,不可先称独园,园总树别,不可俱言祇树,二人同心共造精舍,含为名,故云祇树给孤独园。 法身实无栖詑,示化有方,假住此处,说阿弥陀五门修行定得往生。 五门者,故《往生论》云:一礼拜门、二赞叹门、三作愿门、四观察门、五回向门。 「与大比丘众(至)诸大弟子」。 述曰:众成也。 众有三:一声闻众、二菩萨众、三诸天众。 此声闻众有五:一标类、二唱数、三赞德、四列名、五结定。 「与大比丘」者,标类也。 与者,亦名共,四□□乳身自兼彼,目之为共。 《智度论》云:共一戒一见一处□□□□□□□□□□□□等名共。 大者,梵云摩诃,此有三义:一大、二多、三断,故人天王等人所恭敬故。 云何多? 数至千二百五十人,□□十六外道论议能破故。 比丘略有三义:一怖魔、二乞士、三破恶,此三即初中后也。 怖魔者,夫创轨玄门,即建降魔之志,故前剃发染衣时,天魔宫动而魔怖也。 乞士者,身为道器,身安即道隆故,已沽法服乞食以资身也。 破恶者,然圣人道长、凡夫道消,所修已满,破恶以证果也。 本觉地三名,为至果地,转怖魔为杀贼、改乞士为应供、说破恶为不生。 僧者,此云众也,多比丘一处和合故,名为众也。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唱数也。 「皆是大阿罗汉」者,赞德也。 罗汉三义,如上比丘果地三名应知。 「众所知识」者,人天大众所共知其内德、识外形也。 「长老舍利弗至阿[少/兔]楼驮」者,列名也,明列声闻众中十七人。 长老、慧命、净命等并称赞之谓。 舍利弗,此云身子,钝若有边则段陀,利若有边则身子,告往知来,雄才隼夹,神慧□悟。 目连此云赞诵,迦叶此云饮光,俱絺罗此云大膝,周利槃陀迦此云蛇奴,难陀此云庆喜,阿难此云欢喜,罗睺此云覆障,憍梵波提此云牛王,宾头卢此云上座,颇罗堕此云利根,迦留陀夷此云黑色,劫宾那此云房宿,薄俱罗此云善容,阿[少/兔]楼驮此云如意,如是等诸大弟子,结定也。 「并诸菩萨(至)如是等诸大菩萨」者。 述曰:菩萨众也,有三:初标类、次列名、后结定。 菩萨名觉士,觉义有四:一应觉、二正觉、三觉分、四全觉。 土有二训:一治、二事。 以此觉事,治化众生,故云觉士、摩诃大觉士。 真谛云:为约位言之,地前十信、十解、十行,名菩萨自利,□□回向名摩诃萨利他也,登地已上七地已还名菩萨,八地已上名摩诃萨。 《地论》云:大义有三:一、愿大;二、行大;三、利益大。 「文殊」下,列名也。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法王子当继尊位。 阿逸多此云无能胜也,乾陀诃提此云赤色,常精进身心修道如救头燃也。 「与如是等菩萨」者,结定也。 「及释提桓因(至)诸天大众俱」者。 述曰:下列诸天众,具足应云释提桓因陀罗。 因陀罗此云主,提桓此云天,释迦此云能,总名能天主。 等者等余。 通序下明发起,别序有六:一、扣机;二、指处;三、数量;四、依报;五、正果;六、弘化。 扣机,即佛告舍利弗。 指处,则示在西方。 数量,则过十万亿佛土。 依报,则极乐世界。 正果,即有佛号阿弥陀。 弘化,则现在说法。 「舍利弗! 彼土何故名极乐」者。 述云:下明正宗,略二、中五、广十。 略二者:一、净土因果;二、法身因果。 中五者:一明极乐弥陀不退之果;二明发愿起行劝修其因;三明六方诸佛现相证成;四明诸佛既证令修奖乐;五明二土世尊现相赞德。 广十者:一、安乐依报;二者、弥陀正果;三、发愿往生;四、往生之行;五、诸佛现相;六、释相所由;七、三时愿因;八、三生行果;九、此佛赞彼;十、彼佛赞此。 今依后判,即为十章。 第一明极乐依报,有二:一、问;二、答,此问也。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至)故名极乐」者,答也,有二:初标宗略答、后开宗广释。 此标宗略答也。 彼阿弥陀国,无有众苦,唯有乐事,一生彼土,横截五道,超出三界,至不退转,当初僧祇万劫修行。 《十住毗婆沙论》云:修道有二:一、难行;二、易行。 此土修道名曰难行,西方修道名曰易行,如跛人步行陆路即苦,跛人乘船水路即乐。 「又,舍利弗! 极乐国土七重栏楯(至)名为极乐」者。 述曰:下明开宗,广释有五:一明宝栏楯林严、二明宝池华光严、三明宝乐神通严、四明宝鸟法音严、五明宝树摇风严。 此是第一宝栏楯林严,有六:一宝栏、二宝楯、三宝罗林、六宝树严。 栏持内德,楯防外,罗网誓以珠绳无漏法,芝林□西方功德法庄严国界也。 「又舍利弗极乐国(至)功德庄严」者。 述曰:第二宝池华光严,有八:一宝池、二宝水、三宝阶、四宝道、五宝楼、六宝阁、七宝华、八宝光严等。 池则八解之浴池,水则八德之香水,楼则八定之高楼,阁则三空之重阁,华则七净之觉华,光则智慧之光明,能破疑生之愚闇。 「又,舍利弗! 常作天乐(至)功德庄严」者。 述曰:第三宝乐神通严,有三:一明作乐雨华、二明应供诸佛、三明结严成就。 天即六时而雨四华,人即十方而供万佛,旭旦则□□彼供养,食时即从彼到此经行。 「复次,舍利弗! 彼国常有种种之鸟(至)变化所作」者。 述曰:第四宝众鸟□法音严,有六:一总标瑞鸟、二别指其名、三歌咏法音、四闻念三宝、五破除疑执、六显不思议。 种种奇妙杂色鸟者,总标祥瑞异色之鸟也。 白鹄孔雀共命之鸟者,别指其名,略叙七鸟之名也。 六时演畅根力觉道等法者,歌咏法佛常六时观六道众生,鸟亦六时歌咏道品也。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念佛法僧」者,明闻者利益也。 「舍利弗! 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至何况有实」者,此破遣情疑,初牒疑意。 「所以」下释,彼土尚无三恶之名,况有三恶之义也。 「是诸至变化所作」者,此显不思议。 是诸鸟者,乃是弥陀化作令宣法音,庄严国界,利益众生也。 「舍利弗! 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至)如是庄严」者。 述曰:第五宝树摇风严,有四:一风摇树响、二如天乐音、三闻念三归、四结严成就。 微风吹动诸宝行树者,风摇宝树,即法说妙音也。 譬如百千种乐,音如天乐音,则譬说妙音也。 闻者同时念佛法僧者,明闻念三归,则闻者利益也。 成就如是功德者,结严成就也。 「舍利弗! 于汝意(至)阿弥陀」者。 「述曰:下明第二弥陀正报□有四:一问、二答、三结、四判位。 此问,何故名阿弥陀也。 「舍利弗! 彼佛光明」者。 述曰:此答也。 答有三:一光明、二寿命、三徒众,此光明无量也。 「又,舍利弗! 寿命(至)于今十劫」者。 述云:此明寿命无量,初通,次别。 通则其众寿命无量,别则唯论弥陀寿命,寿虽十劫,然世间不可数知,故名无量寿。 「又,舍利弗! 彼佛有无量无边(至)诸菩萨亦如是」者。 述云:明徒众。 徒众有二:一声闻众,则四向四果;二菩萨众,则五十二贤,俱雨权实之威,齐柄乘之理。 「舍利弗! (至)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者。 述曰:此略结也。 光明寿命、菩萨声闻人法虽殊,皆算数所不能及,故名无量;从本为名,故无量寿。 「又,舍利弗!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至)阿僧祇劫说」者。 述云:次明判位,有三意:一彼土即阿鞞跋致,此明因强;二多有补处大士,此明缘胜;三阿僧祇劫说,此明众大。 「舍利弗!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至)俱会一处」者。 述云:下明第三发愿往生,初标、次释。 情无胜期,半路取证,标心极果,中不牵生。 「舍利弗! 不可以少善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者。 述云:下明第四往生之行,初标、次释、后结。 此标行也。 将明久种善根生,故言不少。 「舍利弗! 若善男子、善女人闻阿弥陀佛名(至)极乐国土生」者。 述云:释行也,有五:一条机、二名本、三时分、四彼佛此迎、五此生彼。 条机,则男子女人;名本,则阿弥陀佛;时分,则七日一心;彼佛此迎,则弥陀圣众垂终迎接;此生生彼,则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也。 「舍利弗! 我见此利(至)发不可思议功德」者。 述云:结也,初结前愿,次结后行。 一生彼土,必登不退,横截五道,直超三界,生死之河虽闇不久超度,涅槃之道虽远且亦可登,故云见是利也。 「舍利弗! 如我今者赞叹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者,此结后行,亦是调前起后相证成也。 「东方亦有阿閦毗佛,乃至上方佛所护念经」者。 述云:第五明六方诸佛现相证诚。 六方即四方上下,示证佛处也。 诸佛则三世三身恒沙种觉,明证佛人也。 现相则舒舌遍满三千,明证相也。 证诚则说诚实言者,即证成教也。 文有六方则为六重,一一方中例皆有四。 东方四者,一证处则东方,二证人则阿閦毗等恒沙诸佛,三证相舌遍三千,四证教则□当信是经。 弟子说经引弟子为证,诸佛说经以□□诸佛为证,故引六方恒沙诸佛舒舌实语,念弥陀一生定得往彼极乐世界至不退转,余五方四门类可知。 「舍利弗! 于汝意云何(至)护念经」者。 述曰:下明第六释相所由,初问,后答。 此问也。 「舍利弗! 若善男子、善女人(至)三菩提」者。 述云:答也。 但闻此经名弥陀及诸佛号,能持不忘者,一切佛护,不退转菩提。 「是故,舍利弗! 汝等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者。 述曰:明第七三时愿因。 文有二:一勅听信受、二正明三时愿因,此勅听信受也。 「我语」者,释迦劝生净土也。 「诸佛说」者,六方恒沙诸佛劝证往生。 「舍利弗! 若有人已发愿(至)三菩提」者。 述云:正明三时愿也。 已发愿者,观音、势至、龙树之流。 今发愿者,现今信受之辈。 当发愿者,未来信生之类。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三时愿所生处也。 得不退菩提者,一生彼处,地胜缘强,必阶不退无上菩提也。 「于彼国土(至)生彼国土」者。 述云:下明第八三生行果也。 已生者,观音、势至之流。 今生者,现今信受之辈。 当生者,未来信受生之类也。 既前贤后圣皆愿生彼,见贤思齐,故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也。 诸佛所以殷勤只劝归西方,定获不退。 「舍利弗! 如我今者(至)不思议功德」者。 述曰:下明第九此佛赞彼,谓释迦如来赞阿弥陀诸佛净土之果。 「彼诸佛等(至)甚难希有之事」。 述曰:下次第十明彼佛赞此释迦秽土道成能为难事。 难事即五浊恶世教化众生、信归净土,定证不退。 文有三重:一标、二释、三结。 标即甚难希有之事,甚难则三章。 二释则五浊菩提之事。 三结则还结此三义。 此则标也,初总,次别。 总即明彼佛禅我功德,别则甚难希有之事。 甚难则五浊恶世,希有之事则无上菩提之事,即为众说。 为众说即秽土修因、得净土果,此是难证之法。 「能于娑婆国土(至)难信之法」者。 述曰:释三章,五浊者释甚难章门。 得菩提者,释希有章门。 为众生说者,释之事章门也。 「舍利弗! 当知我于(至)是为甚难」。 述曰:结三章也。 五浊得菩提者,二门结自利也;为一切世间说者,一门结利他也。 「佛说此经已(至)欢喜信受」者。 述曰:明流通。 两圣对扬,四部蒙益,深心欢喜,信受奉行。 阿弥陀经义述(终) 发布时间:2025-08-04 08:04: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1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