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无量寿经义疏 内容: 观无量寿经义疏(本)净影寺沙门释慧远撰此经开首先知五要然后释名。 何者五要。 第一须知教之大小。 教别二藏谓声闻藏及菩萨藏。 教声闻法名声闻藏。 教菩萨法名菩萨藏。 差别义如常释。 此经乃是菩萨藏收。 第二须知教局渐及顿。 小教名局。 大从小入目之为渐。 大不由小谓之为顿。 此经是其顿教法轮。 何故得知。 此经正为韦提希说。 下说韦提是凡夫。 为凡夫说不从小入。 故知是顿。 第三须知经之宗趣。 诸经所辨宗趣各异。 如涅槃经涅槃为宗。 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 大品经等以慧为宗。 华严法华无量义等三昧为宗。 大集经等陀罗尼为宗。 如是非一。 此经观佛三昧为宗。 第四须知经名不同。 诸经立名差别不等。 或有就法如涅槃经般若经等。 或复就人如萨和檀太子经等。 或有就喻如金刚明大云经等。 或有就事如枯树经等。 或复就处如彼伽耶山顶经等。 或复就时如时经等。 或人法为名如胜鬘经等。 或事法双举如彼方等大集经等。 或法喻并陈如法华经法鼓经等。 如是非一。 今此经者人法为名。 佛是人名说观无量寿是其法名。 诸经列人凡有四种。 一举说人如维摩经胜鬘经等。 二举问人如弥勒问经等。 三举所说人如萨和檀太子经等。 四举所为人如玉瑘经须摩提女经等。 今此言佛举其说人。 第五须知说人差别。 诸经起说凡有五种。 如龙树辨。 一佛自说二圣弟子说三神仙说四诸天鬼神所说五变化说。 此经五中是其佛说。 以知五要。 次释其名。 初言佛者标举说人。 此翻名觉。 觉有两义。 一觉察义对烦恼障。 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 此之一义如涅槃说。 二觉悟义对所知障。 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 所对无明有其二种。 一性结无明迷覆实性。 对除彼故觉法实性故名为觉。 二事中无知于事不了。 对除彼故觉知一切善不善等三聚之法故名为觉。 故地持云于义饶益聚非义饶益聚非非义饶益聚平等开觉故名为佛。 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称之为佛。 言自觉者简异凡夫。 言觉他者别异二乘。 觉行穷满彰异菩萨。 是故独此名之为佛。 下次举其所说之法。 口音陈唱目之为说。 系念思察说以为观。 无量寿者是所观佛。 观佛有二。 一真身观二应身观。 观佛平等法门之身是真身观。 观佛如来共世间身名应身观。 真身之观如维摩经见阿閦品说观身实相。 观佛亦然。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如是等也。 要而论之。 妙绝众相圆备诸义。 妙绝众相乃至无有一相可得。 圆备诸义乃至无有一德不具。 虽具众德同体义分。 犹如虚空无碍不动无有彼此差别之相。 以无彼此差别相故诸根相好皆遍法界如海十相同体周遍。 以周遍故用眼为门。 诸根相好及佛刹土一切众生莫不皆悉一眼中。 观余相好皆悉同然。 其应身观如彼观佛三昧经。 取佛形相系想思察名应身观。 此佛应身随化现形相别彼此不得一种。 应身观中有始有终。 闻菩萨藏知十方界有无量佛系想思察令心分了。 以如是等麁净信见名之为始。 以大神通亲往礼觐或复往生面覩供养名真实见此以为终。 真身观中亦有始终。 闻菩萨藏知佛法身系心思察麁净信见名之为始。 息除妄想内觉相应说以为终。 今此所论是应身中麁净信观矣。 应身观中有通有别如彼观佛三昧经说。 汎取佛相而为观察定无彼此名之为通。 观察弥勒阿閦佛等说以为别。 今此所论是其别观。 别观西方无量寿佛。 然佛名号有通有别。 如来应供正遍知等是其通号。 释迦弥勒阿閦佛等是其别号。 别中立名乃有多种。 或从种姓如迦叶佛释迦佛等。 或就色身如身尊佛身上佛等。 或就音声如妙音佛妙声佛等。 或就光明如妙光佛普明佛等。 或就内德如功德佛智慧佛等。 或就譬喻。 喻别种种或从寿命。 今此所观从寿为名。 然佛寿命有真有应。 真如虚空毕竟无尽。 应身寿命有长有短。 今此所论是应非真。 故彼观音授记经云无量寿佛命虽长久亦有终尽。 故知是应。 此佛应寿长久无边非余凡夫二乘能测故曰无量。 命限称寿。 问曰此经非直观佛亦观刹土观音势至九品生等。 何故偏名观无量寿。 观佛为主故偏举之。 又复诸事不可具名且举观佛。 经者外国言修多罗此翻名綖(或线)。 圣人言说能贯诸法如綖贯花。 是故就喻名之为綖。 而言经者綖能贯花经能持纬其用相似故复名经。 若依俗训经者常也。 教之一法迳古历今恒有曰常。 此经始终文别有三谓序正流通。 从初乃至世尊何缘与提婆达为眷属来是其由序。 唯愿为我说无忧下是其正宗。 阿难白佛言当何名此经下是其流通。 化女有由故先明序。 由序既兴正陈所说故次明正宗。 为说既周欲以所说传布末代叹胜劝学付传于后故明流通。 就初序中文别虽众义要唯二。 一发起序二证信序。 言发起者佛将说经先託时处神力集众起发所说名为发起。 以此发起与说经为由名发起序。 证信序者阿难禀承欲传末代先对众生言如是法我从佛闻证成可信名为证信。 以此证信与传经为由名证信序。 其义且然文别如何。 初如是我闻一向证信。 一时佛下义有两兼。 取其本事发起之义判为发起。 阿难引来证成可信名为证信。 义既两兼不可偏取。 人情是非备如常辨。 就初一向证信序中三门辨释。 一解如是我闻之言有之所由二明立意三释如是我闻之言。 言所由者何缘经首得有如是我闻之言以佛教故。 佛何故教阿难请故。 彼何缘请由其阿泥楼驮教故。 彼何缘教由见阿难心忧恼故。 阿难比丘何故忧恼由见如来般涅槃故。 佛将灭度在双林间北首而卧。 是时阿难以佛将灭心怀忧恼莫能自胜。 阿泥楼驮。 遂开觉阿难。 汝传法人何不请佛未来世事徒悲何益。 阿难对曰我今心没忧海知何所问。 阿泥楼驮遂教阿难请问四事。 一问佛灭度后诸比丘等以何为师。 二问佛灭后诸比丘等依何而住。 三问恶性比丘云何共住。 四问一切经首当置何字。 阿难被教心少醒悟遂便请佛。 佛依答之。 言诸比丘何为师者当依波罗提木叉为师。 若我住世无异于此。 木叉是戒比丘所学故说为师。 言诸比丘依何住者当依四念处住。 何谓四念处。 谓比丘观内身修身观精勤一心除世贪爱。 如是观外身内外身受心法亦如是。 是谓比丘所依住处。 故经说言若住四念名自境界不为魔缚。 若住五欲名他境界为魔所缚。 恶性比丘云何共居者梵檀治之。 若心调伏为说离有无经。 梵檀胡言此方名为默不共语。 一切缘首置何字者当置如是我闻等言。 故今经首同有如是我闻之言。 第二次明建立如是我闻之意。 佛本何缘教置此言为生物信。 如是之言云何生信。 阿难自已信顺佛语导佛语。 如言佛语是令他众生同己生信。 我闻之言云何生信。 阿难自是不足人。 若言此法是己所说人多不信。 由言此法从佛闻故人皆同信。 生信如是。 信有何义而为生乎。 信乃是入法初门摄法上首。 凡入佛法要先起信。 故经论中说信为手。 如人有手至珍宝所随意採取。 若当无手空无所获信亦如是。 入佛法者有信心手随意採取道法之宝。 若当无信空无所得故为生之。 第三门中次释如是我闻之言。 先解如是人解多种。 今正论之解有两义。 一约法解二约人解。 言约法者阿难噵佛言如诸法故名为如。 如来所说皆称前法。 说理如理说事如事说因如因说果如果。 如是一切故名为如。 如法之言是当道理目之为是。 良以乖法名为非故如法名是。 言约人者今释迦说如于过去一切佛说故名为如。 异说则非如说者是故曰如是。 言我闻者阿难对彼未来众生陈已飡说故曰我闻。 闻实是耳何故言我。 诸根之别皆我用具。 就主彰名故言我闻。 问曰法中无人何处有主而言就主说为我闻。 释言法中虽无定主非无假名统御之义故得称我。 故涅槃云譬如四兵合以为军。 虽无定主亦得称言我军勇健胜彼。 此亦同然。 问曰阿难得理圣人。 以何义故同凡说我。 释言阿难虽复说我不同凡夫。 云何不同。 如龙树释。 说我有三。 一见心说我。 谓诸凡夫见使未忘我见心中称说有我。 二慢心说我。 谓诸学人见使虽除慢使犹在我慢心中称说有我。 三随世流布宣说有我。 谓无学人见慢已除。 随世流布宣说其我。 然今阿难结集法时身居无学见慢已除。 随世流布宣说其我故不同凡。 问曰无我道理精胜。 阿难今者何不就胜宣说无我。 乃随世俗宣说我乎。 化我众生法须如是。 若不说我何由可得标别彼此使人识知。 是故乃至诸佛化人亦自说我。 一时已下义虽两兼对前一向证信序故自下偏就发起以释。 就中随处开分为二。 文别有五。 言处二者一异处起化序。 佛在耆阇玄起后时王宫之化。 二佛从耆阇崛山没下身往摄化序。 此与胜鬘大况相似。 诸经之中此例非一。 文别五者初言一时明起化时。 第二明佛标其化主。 三在王舍下明起化处。 四与大下辨列徒众。 五尔时王舍大城已下明起化事。 初一时者有人异解备如常破。 今正论之。 为化之晨目之为时。 于佛一代化时众多。 简别余时是故言一。 与涅槃中我于一时在迦尸国。 我于一时在王舍城。 我于一时在恒河岸。 我于一时在尸首林其言相似。 勿得异释。 佛如前解。 第三处中在王舍城就宽通举。 此城古昔多在王住名王舍城。 耆阇崛山随处别指。 此翻名为灵鹫山也。 多有仙灵居住此山。 并有鹫鸟居在此。 山名灵鹫山。 又亦翻名为鹫头山。 以诸鹫鸟居此山顶名鹫头山。 又此山顶像似鹫头名鹫头山。 游化处中目之为在。 法身平等实无栖託示化有方故云在耳。 以何义故偏在此处。 此义如彼法华论释。 为显胜法故在斯耳。 以诸城中王舍最胜五山之中耆阇最好故寄表法。 第四众中先列声闻后彰菩萨。 诸经多尔。 何故而然。 解有三义。 一近远分别。 以诸声闻常随如来故明佛后随近先列。 菩萨不尔是故后论。 何故声闻偏近如来。 解有两义。 一谓诸声闻智解微劣未闲道法。 虽得圣果进止威仪常须佛教故多近佛。 是故如来乃至双林常为制戒。 如涅槃中制诸声闻不食肉等。 菩萨人深闲道法不假佛教故不近佛。 二以声闻现蒙佛度越凡成圣荷恩深重故常随佛围侍供养。 菩萨随感游化不定故不近佛。 此是第一近远分别。 二形相分别声闻之人威仪严整世共尊敬故列在前。 菩萨随化形仪不定故彰在后。 如经中说。 文殊一夏三处安居。 迦叶呵罚即其事也。 三就德分别。 如龙树说教有二种。 一秘密教。 菩萨德尊理宜在先。 声闻德劣法须在后。 二显示教。 声闻辟支同佛漏尽故列在先。 菩萨之人随化现凡不断诸漏。 若闻菩萨在罗汉上人多惊怪故列在后。 今依显示先列声闻后彰菩萨。 声闻众中初言与者以身兼彼称之为与。 大比丘者标列其众。 大外国名曰摩诃。 此翻有三。 一名为多如多人聚名曰大众。 二名为胜胜过余道。 三名为大广备高德。 比丘胡语此方义翻备含五义。 一名怖魔。 将出家时令魔战怯故曰怖魔。 比丘出家何豫魔事而生恐怖。 魔性姡弊惧他胜己故生怖畏。 又畏比丘化他同出空其境界是故恐怖。 如涅槃说。 此之一义就初彰名。 二名乞士。 既出家已无所贮畜乞求自活故名乞士。 三名净名。 正命乞求离邪命法故曰净命。 此二就其中间立称。 四名净持戒。 精进持戒无有毁犯。 五名破恶。 以持戒故破离诸恶。 此后两义据终为目。 非一称众。 言千二百五十人俱列其数也。 此千二百五十比丘诸经多列。 何故而然。 佛初得道先度迦叶兄弟三人并其徒众合有一千。 次第来至彼舍城中。 度舍利弗及大目连并其徒众二百五十合为一千二百五十。 此等诸圣蒙佛先度舍邪归正荷佛恩重常随供养故多列之。 下列菩萨。 言菩萨者标其众别。 外国正名菩提萨埵翻者略之直云菩萨。 此方翻之名道众生。 菩提名道萨埵名众生。 良以此人内心求道而有道行。 以道成人名道众生。 若尔声闻缘觉之人斯皆求道同有道行并以道成。 何故独此偏名菩萨。 释言贤圣名有通别。 通则义齐。 故涅槃云乃至须陀亦名菩萨。 求索尽智无生智故。 亦名为佛正觉共道不共道故。 乃至诸佛亦名须陀修习无漏逆生死故。 为分贤圣是故独此名为菩萨。 等分贤圣何故独此偏名菩萨。 解有三义。 一就愿心望果分别。 唯此众生期大菩提余悉不求是故独此名道众生。 故地论言上决定者愿大菩提故独言菩萨故义当斯耳。 二就解心望理分别。 凡夫住有二乘着无。 有无乖中不会中道。 是故不得名道众生。 菩萨不尔妙舍有无契会中道。 是故其人名道众生。 三就行分别。 入佛法中凡有三门。 一教二义三者是行。 教浅义深行为最胜。 声闻软根从教为名。 声者是教飡声悟解故号声闻。 缘觉次胜从义立目。 缘者是义从缘悟解故号缘觉。 菩萨最胜就行立称。 行谓自利利他之道。 以能成就自利利他俱利之道名道众生。 故地持云声闻缘觉但能自度。 菩萨不尔。 自度度他名为道胜。 以道胜故名道众生。 三万二千辨其数也。 文殊上首列其名字。 亦得名为简胜异劣。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 自下第五明起化事。 于中有二。 一明频婆为子幽禁如来遣人为之说法。 二时阿阇世问守门下明韦提希为子禁闭如来自身往彼摄化。 以何义故前宜遣人后身自往。 释言前者频婆沙罗宜愿闻法遣人传授为化义足故身不往。 韦提夫人求生净国净土之化非佛不开故须身赴。 何故举此恶逆之事而为起发。 为彰此界极恶可厌令人弃背。 亲王之子犹相危害何况他人。 即欲使人同悕净土故。 下韦提对佛说言唯愿为我说无忧处我当往生。 不乐阎浮浊恶之世。 即其事也。 就初段中文别有四。 第一明其频婆沙罗为子幽禁。 二国大夫人名韦提下明其夫人密奉王食以济王身。 三嗽口毕下圣为说法以润王心。 四如是时间迳三七日下明王因食兼由闻法多日不死。 初中尔时王舍大城有太子名阿阇世举禁父人。 言尔时者当佛在于王舍城时。 王舍大城出其处所。 有一太子指斥其人。 名阿阇世辨其名讳。 此方翻之名未生怨。 未生之日相师占之。 此儿生已定当害父。 因以立字名未生怨。 随顺调达恶友之教者明禁父缘。 事如经说。 提婆达多是佛堂弟阿难亲兄。 出家之后修得五通。 託阿阇世而为檀越。 又于一时往至佛所求索徒众。 世尊年迈众宜付我我当教示。 佛时呵曰舍利弗目连神通大智吾尚不以徒众付之。 况汝痴人食唾者乎。 调达闻之遂生瞋恕。 往世王所说彼世王初生之日被伤因缘劝其害父。 自身为王我杀瞿昙自己为佛。 新王新佛共匡世间不亦乐乎。 世王因是生心害父。 故今说言随顺调达恶友之教也。 自下明禁父。 收执父等禁闭其身制诸群臣一不得往遮不见人。 频婆娑罗往昔有何因遭此危害。 如涅槃说。 频婆沙罗往昔为王。 于毗富山游行猎鹿空无所获。 值遇一仙。 王便作念正坐此人驱逐令去。 遂勅杀之。 仙人临终便发恶愿愿我来世还如今日心口害汝。 彼仙今日阿阇世是。 勅害者频婆王是。 是故今时还为世王之所危害。 自下第二明其夫人密奉王食以济王身。 于中先明夫人奉食。 后王食之。 前中初言国大夫人名韦提希标列其人。 此是世王亲生之母。 恭敬大王明心敬也。 由敬奉食所以举之。 澡浴净等身奉食也。 王食可知。 自下第三明圣为说以润王心。 于中初明频婆启请。 时目连下圣赴为说。 请中初言嗽口毕已牒前起后。 合掌遥礼身业请佛欲使如来垂哀授法故身礼也。 而作言下口请目连。 言大目连是吾亲友欲令汝赴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求哀汝授。 圣为说中初明目连应前口请为授八戒。 如鹰隼飞疾至王所对前吾亲身业赴也。 日日如是授王八戒对前求戒口言授也。 何者八戒。 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歌舞唱伎及往观听不着香薰衣及余严身具不上高广床不得过中食是其八也。 此乃是九何得言八。 若依毗昙。 不着香薰衣不上高床此二同是庄严处起合以为一是故言八。 若依成实及大智论。 前八是戒后一是齐。 齐戒合说名八戒齐。 八戒齐义广如别章。 此应具论。 此八是其在家之人持出家法故令授之。 下明如来赴其身请遣人为说。 何不自往义如前释。 何故偏遣富楼那为说。 以富楼那诸弟子中说法最上巧开人心故偏遣之。 下第四明频婆沙罗因食闻法多日不死。 相显可知。 自下第二明其夫人为子幽闭佛往摄化。 于中有四。 一明夫人为子幽禁。 二时韦提希被幽闭下因禁请佛。 三未举头下佛与弟子因请赴就。 四时韦提希见世尊下因见伤叹。 初中有三。 一明世王欲害其母。 二时有臣下臣劝不听。 三勅内宦下余嗔禁母。 初中三句。 一阿阇世问守门者。 王今在耶。 二守门者以事具答。 三王闻瞋怒即欲害母。 于中初言闻此语已明嗔所由。 怒其母等口言呵骂其母。 名父为贼名母为伴。 后诃沙门以为恶人。 言显可知。 即执剑下身欲加害。 此初段竟。 第二臣劝不听之中文曲有四。 一臣劝不听。 二王见惊怖。 三耆婆重劝。 四王闻放母。 就初段中先列劝人。 为王礼下明其劝相。 时二大臣说此语下劝已舍去。 劝人可知。 就劝相中作礼身劝白等口劝。 于中初先彰昔异今。 初劫已来无量恶王无人害母。 王今已下明今异昔。 今若害母汗刹利种。 臣不忍下明已嫌恶。 臣不忍闻心不忍也。 杀母眼见何得言闻。 谓不忍闻世人传说。 不宜住此身不住也。 上来劝竟下明舍去。 说此语竟结前起后。 以手按剑却行而退正明舍去。 臣已背王恐王危害。 以剑自防故须按之却行退矣。 上来臣劝。 自下第二王见惊怖。 世王惊惧内心怖也。 由见二臣按剑而退恐为异计所以惊怖。 告耆婆等口言问也。 恐彼背己亲向父王故今问之不为我也。 耆婆白下是第三段耆婆重劝慎莫害母。 是劝辞也。 王闻此下是第四段因劝放母。 闻此语者闻前耆婆重劝之辞忏悔求救悔前愆也。 谓悔向前欲害之愆求彼二臣令不杀己故曰求救。 即便舍剑止不害母息后过也。 息彼杀事。 上来四段合为第二臣劝不听。 勅语已下是第三段明阿阇世余瞋禁母。 余瞋未止并恐其母更奉王食故勅闭之。 从阿阇世问守门者至此第一明韦提希为子被幽闭。 自下第二因禁请佛。 谓请如来令遣弟子与己相见。 于中有三。 一将请先礼。 二作是言下发言正请。 三作是语已悲泣已下请已重礼前中初言被幽闭已牒前起后。 愁忧憔悴明心恼也。 向耆阇等身业礼也。 礼即身请。 第三发言正请之中世尊昔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 举昔类今望佛必遣。 今我愁等求今同昔。 我今愁忧彰己有苦。 世尊威重无由得见不敢望佛。 愿遣已下请遣弟子与己相见。 韦提何故求见目连及与阿难。 良以目连是家门师阿难佛侍先恒往来故偏求见。 又复夫人居住深宫偏求见一宜相不便故并求见。 求见何为。 韦提内心厌此恶界求生净土。 欲令二人泣传意请佛。 所以求见。 第三段中作是语已悲泣雨泪望佛哀怜。 遥向佛礼求遂所请。 前已礼竟今复重礼表己殷勤。 自下第三佛与弟子随请赴就。 于中初言未举头顷明赴时也。 机会难差故彼韦提未举头顷圣即赴之。 尔时已下明圣赴就。 尔时世尊在耆阇山彰圣所在。 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内心知也。 勅大目连及以阿难口言勅也。 佛耆阇没于王宫出身自赴也。 为赴韦提深敬之意故勅弟子乘空而去。 如来自身此没彼现。 又复韦提禁闭深宫地行难赴故现此变。 韦提希向前求见弟子。 如来何故自身亦去。 净土之化非佛不开传说难尽故须身往。 自下第四明韦提希因见伤叹。 于中初见后对伤叹。 就前见中时韦提希礼已举头明见时也。 见世尊等正明所见。 佛及弟子并是大夫世仪须避。 宫閤之化无宜辄处。 故与弟子在空而现。 下明伤叹。 韦提见佛牒前所覩。 自绝璎珞举身投地身业懊恼。 白世尊下口业怨伤。 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伤己宿愆。 世尊何缘与提婆达共为眷属问佛往因。 又复前句自伤恶子。 后句怨佛有恶徒众。 由提婆达教阿阇世兴造恶逆故为此怨。 自下第二明其正宗。 文别有四。 一韦提通请。 二尔时世尊放眉间下佛为通现。 三韦提白佛是诸佛土虽复净下韦提别请。 四尔时世尊即便微咲下如来别显。 初中有四。 一求生净国。 二不乐阎浮浊恶世下明厌秽土。 三今向世尊五体投地下对前所厌忏灭恶因。 四唯愿佛日教我下对前所忻请问善因。 初中唯愿专求辞也。 专心求佛故曰唯愿。 无忧处正明所求。 净土安适名无忧处。 我当往生明求所为。 第二明厌中不乐阎浮提浊恶世者总明所厌。 不乐阎浮即为一门。 明厌人中怨害之苦。 不乐浊恶复为一门。 明厌娑婆恶道之苦。 此浊恶下别明所厌还明前二。 从初乃至多不善聚显前不乐浊恶世也。 明有三途苦果。 所以不乐此浊恶处。 牒前总中浊恶世也。 指此娑婆为浊恶处。 地狱畜生饿鬼盈满明有三途恶道果也。 地狱外国名曰泥梨。 杂心释言不可乐故名为地狱。 地持释曰增上可厌名曰泥梨。 此皆约就厌心以释非是当相。 当相论之。 地下牢狱。 是彼罪人受报处故曰地狱。 言畜生者杂心释言以傍行名为畜生。 此乃辨相非解名义。 名义云何。 盖乃从主畜养为名。 一切世人或为驱使或为噉食畜养此生故曰畜生。 言饿鬼者杂心释言以多求故名为饿鬼。 此亦辨相非解名义。 正解名义者饥渴名饿虚怯多畏目之为鬼。 三千刹土同有此恶故曰盈满。 多不善聚恶道因也。 无人不起故名为多。 又常现行亦名为多。 杀盗淫等违理损物说为不善。 积集称聚。 以此浊世具有向来不善因果所以不乐。 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显前不乐浮提也。 以阎浮提有其恶行有其恶人所以不乐。 宿世罪行今逢恶人。 罪行名字名为恶声。 愿己不闻尚不欲闻。 况复更造未来所逢。 阿阇世等造逆众生名为恶人。 愿更不见亦可如彼。 阇世等所作造罪名之为恶。 恶逆名字名为恶声。 愿己不闻尚不欲闻况复逢值。 造逆之者名为恶人。 愿己不见此是第二明己所厌。 自下第三对前所厌忏灭恶因。 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明忏方便。 两手二足及与头顶是其五体。 五轮设礼为敬法尔故云投地。 求哀忏悔正明忏也。 求佛哀怜听己忏谢故曰求哀。 忏摩胡语此云悔过。 胡汉并举故曰忏悔。 彼韦提希何时造罪今求忏悔。 谓过去世。 韦提何缘知过有罪。 今求忏悔。 释言韦提今生恶子为之被幽闭。 将果验因明过有罪。 恐此罪业现偿不尽当更受之故须忏悔灭。 自下第四对前所忻请问善因。 唯愿佛日启告所求。 佛能破坏众生痴闇如日除昏故曰佛日。 教我观于清净业处正明所请。 余妙佛土纯善所归。 是故名为清净业处。 此净业处愿教我观。 自下第二如来对请为其通现通现一切诸佛国土。 于中初先放眉间光。 如来眉间有一毫毛白如珂雪。 其长一丈五尺五寸之围。 其间空中如瑠璃筒宛转右旋。 今从此相而发光明。 次明所放照无量土还集佛顶变为金台。 后明台中广现诸国令韦提见。 问曰韦提乐生安养。 何不望直为现彼国而通现乎。 若不通现无由得显弥陀最胜增其深乐故。 故通现之。 自下第三韦提别请。 别请安养韦提白佛是诸佛国虽复清净皆有光明通领前现。 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偏彰所求。 唯愿教我思惟正受请问其因。 思惟正受两门分别。 一定散分别。 下三净业散心思量名曰思惟。 十六正观说为正受。 第二就彼十六观中随义分别。 初二想观名曰思惟。 地观已后十四种观依定修起说为正受。 自下第四如来别显。 于中有二。 一身放光明利益彼王。 二口言说法利益夫人。 前中初明佛光照王。 王后得益。 王先须陀故今增进成阿那含。 益夫人中初佛为说。 说是语已韦提夫人五百侍女得无生下明其得益。 前中有四。 一略示其处去此不远。 二汝当系下总劝观察。 三我为汝广说喻下显示说相并显说益。 四欲生彼国修三福下正说生业。 初中汝知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者十万亿刹名为不远。 就第二段总劝观中。 汝观彼国劝观依报。 净业成者劝观正报。 谓佛菩萨及与三品往生人等名业成者。 第三段中我今为汝广说众喻显已说相。 下以此方日水等相并以此方佛菩萨像类度于彼方名为众喻。 亦令已下明说利益。 现益韦提兼益余凡故云亦令一切凡夫修净业者得生西方。 第四段中文别有二。 一教修习三种净业散善往生。 二佛告阿难下教其修习十六正观定善往生。 前中初先总劝观修习次别列之后总结叹。 欲往彼国当修三福是总劝也。 别中初门共凡夫法。 第二是其共二乘法。 第三大乘不共之法。 初门之中先明作善。 孝养奉事师长敬上行也。 慈心不杀慈下行也。 修十善业是其止行。 身除三邪口离四过意断三恶是其十也。 广如别章。 此应具论。 第二门中受持三归在家戒也。 此亦即是沙弥十戒。 三归之义广如别章。 此应具论之。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出家戒也。 不犯四重名具众戒。 离余轻过说为威仪。 又离性罪名具众戒。 谓离一切杀盗淫等离余遮过名不犯威仪。 谓离一切饮酒过等。 第三门中先修自利后明利他。 前自利中发菩提心明起愿也。 菩提是道佛果圆通说为菩提。 起意趣向名发心。 要而论之。 如佛所得我亦当得如是等也。 菩提心义广如别章此应具辨。 深信因果明修信也。 读诵大乘明修解也。 行能运通目之为乘。 乘别有三诸佛所乘余二不加是故言大。 此前自利劝进行者是其利他。 上来别列下总结叹。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是总结也。 告韦提希此三种业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叹辞也。 定善生中观别十六。 一是日观二是水观三是地观四是树观五是池观六是总想观一切楼树池等七华座观八佛菩萨像观九佛身观十观世音观十一大势至观十二自往生观十三杂明佛菩萨十四上品生观十五中品生观十六下品生观。 此十六中初之七门观其依报。 后之九门观彼正报。 前言汝当谛观彼国是初七观。 净业成者是后九观。 观别如是。 然今文中初之六观一处论之。 后十观门一处而辨。 华座之观应与前六一处论之。 以与佛观相起义便故在后说。 前六观中文别有三。 一佛勅许说二韦提请问三如来为说。 初中有五。 一总对阿难及韦提希勅听许说。 二善哉下别对韦提叹前快问。 三阿难下别对阿难劝持劝说。 四如来今下佛自彰己所说有益。 五韦提汝是凡夫下显已说相。 就初段中先告二人。 次勅谛听及以善思。 谛犹审也。 善是好也。 下许为说。 如来今为未来众生恼。 贼苦者说清净业烦恼侵害故说为贼。 能起五恶牵生五痛五烧等事名之为苦。 为说净业而为对治此。 说日等六种观门以为净业。 第二段中善哉韦提是总叹辞。 善犹好也。 哉是助辞。 快问此事出其所叹。 由前请问广开往生净土之业所以叹之。 第三段中初勅阿难。 今自受持。 后勅阿难广为他说。 第四段中如来今者举能教人。 教韦提等举所教者。 近教韦提远教未来一切众生。 圣意普也。 观于西方极乐世界出所教事。 前六观中未教观人。 是故直言观极乐土。 以佛力下明观利益益有三种。 一佛力故见。 见之分了故如明镜自见面像。 由佛教力并由神力故得见之。 二由见心喜。 三应时下由见心喜得无生忍。 由知彼国从心而现达本无法故得无生。 无生理也。 慧心安理名无生忍。 忍具有五如仁王经说。 一是伏忍在于种性解行位中学观诸法能伏烦恼故名为伏。 二是信忍二三地于无生理信心决定名为信忍。 三者顺忍四五六地破相入如趣顺无生名为顺忍。 四无生忍七八九地证实离相名无生忍。 五寂灭忍十地已上破相毕竟冥心至寂证大涅槃名寂灭忍。 今言无生是第四门。 下文宣说韦提希等得无生忍即其事也。 第五段中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彰其分齐。 不能远观彰所不堪。 韦提夫人实大菩萨。 此会即得无生法忍。 明知不小亦化为凡。 心想劣等正明不堪。 心想羸劣明心不能远照彼土。 未得天眼明目不能远见彼国。 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明已巧示。 此即略显说之相也。 教观此方日水等事令知彼方名异方便令得见矣。 上来第一佛勅许说。 自下第二韦提启请。 韦提白佛我以佛力故见彼国领荷佛恩明己已见。 韦提前于佛光台中得见彼国名佛力见。 若佛灭下为他请问。 灭后众生浊恶不善明有恶因。 浊谓五浊。 何等为五。 一曰命浊命报短促。 二众生浊无其人行。 三烦恼浊诸结增上。 四者见浊谓谤不信。 五者劫浊所谓饥馑疫病刀兵。 此五同能浊乱净心故名为浊。 恶者五恶。 杀盗邪淫妄语饮酒是其五也。 不善是其十不善业。 身三口四及意三邪是其十也。 亦可五恶通说以为浊恶不善。 五苦所逼明有苦果。 如大经说。 五痛五烧是其五苦。 何者五痛。 有人造作杀盗邪淫妄语饮酒现遭危难王法刑罚是其五痛。 何者五烧。 即前五恶当堕三途受诸苦毒名为五烧。 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正为启请。 自下第三佛为宣说。 是中应先解净土义然后释文。 义如别章。 文中初先教其观日令知方所。 后五教观彼土严相。 日观有三。 一总劝观二教三结。 汝及众生应当专心想于西方是总观也。 云何下教。 云何问也。 凡作下教。 一切有目皆见日没举所观事。 当起想下正教观察。 是为下结。 第二观中文别有四。 一辨观相二是为下结三此想成下显其成相四如此想者名粗见下结成分齐。 初中有四。 一作水想二变水成氷三者变氷以为瑠璃四观瑠璃以成大地。 于中有三。 一观瑠璃内外映彻二见地下宝柱承擎三见地上诸相庄严。 庄严有四。 一以众宝间错其地二宝出杂光成诸楼观三楼观两边有诸华幢四华幢上多有乐器演出妙音。 余皆可知。 第三观中文别有五。 一辨观相依三昧见名为地想二是为下结三佛告下劝持劝说四若观下明观利益五作是观下辨观邪正。 第四观树文别有三。 一结前生后以为起发二辨观相三总结之。 文显可知。 第五观水文亦有三。 一总生起二辨观相三总结之。 八功德水者清净不臭轻冷濡美饮时调适饮已无患是其八也。 清净色入不臭香入轻冷及濡是其触入美是味入后二法入。 下第六门是其总观。 文别有四。 一辨观相二总结之三明观益四辨观邪正。 初中有四。 一观宝楼二树三地四观宝池。 就观楼中初正观楼次观楼上及虚空中多诸音乐后结成相名为粗见。 观经义疏(本终)观无量寿经义疏(末)净影寺沙门释慧远撰后十观中文别有四。 一佛对阿难及韦提希勅听许说辨劝传持。 二由佛劝韦提求见故令彼佛菩萨俱现。 三由彼观韦提设礼仰荷佛力为物启请。 四因其请如来为说后十观法。 前中三句。 一对二人勅听劝思。 二许宣说。 除苦法者由观灭罪舍此生彼名除苦法。 三劝持劝说。 第二段中初先明其佛菩萨现后明所现威光无比。 第三段中初明韦提因见设礼次荷佛力现有所覩后为物请。 文显可知。 第四佛说余十观中相从为四。 初五。 一分佛菩萨观次有一门自往生观次一复明佛菩萨观后三明其他生之观。 就前五中初之一门作佛座观次一作彼佛二菩萨三像之观后三作彼佛二菩萨真身之观。 初坐观中文别有六。 一辨观相二是为下结三阿难下辨明此坐得成所由谓法藏愿力故成四若欲下重显观仪五此想成下明观利益六作此下辨观邪正。 文皆可知。 就像观中文别有四。 一辨观相第二令与修多罗下明观邪正三是为下结四作是下明观利益。 初中复四。 第一略观唯观一佛二菩萨像。 二此想成下明观成相。 三一一树下明其广观。 观诸树下皆有一佛二菩萨像。 四此相成下还显成相。 就初略中先观佛像后明观察二菩萨像。 佛像观中先劝观佛为佛所表。 后正观像劝观佛中应先解释三佛之义然后释文。 义如别章。 此中所观是应身也。 文中有三。 一结前生后以为起发见前事已次当想佛。 二所以下释劝所以。 三是故应当一心念下结劝观察。 第二段中所以者何徵问起发。 佛身出情所以劝想。 下对释之。 佛法界身入于一切众生心中故劝想之。 是故已下明佛心想即成前佛入众生心义。 于中四句。 一明心是佛。 言是故者乘前显后。 是佛法身入于一切众生心故。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诸佛相好。 二明心作佛成前心是。 三是心是佛结前初句。 四诸佛遍知从心想生结前第二。 云何名作云何名是。 两义分别。 一就佛观始终分别。 始学名作终成即是。 二现当分别。 诸佛法身与己同体。 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即是诸佛法身之体名心是佛。 望己当果。 由观生彼名心作佛。 上来第二释劝所以。 自下第三结劝观察。 言是故者是佛法身入于一切众生心故应当一心系念观彼阿弥陀佛。 佛号无量略举四种。 佛是佛号义如前解。 多陀阿伽度是如来号。 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阿罗诃者此名应供。 佛具智断合可供养故名应供。 外国语中三名相通。 一阿罗诃此云应供。 二阿罗汉此云无生亦云无着。 三阿卢诃此云杀贼。 今举初义。 三藐三佛陀此翻名为正真正觉。 三之言正藐之言真三复名正佛陀名觉。 上劝观佛为像所表。 想彼佛者先想像下正劝观像。 文显可识。 前观佛像下次观察二菩萨像。 先为二坐后正观察二菩萨像。 上来一段是其略观。 余如前释。 文显可知。 佛身观中别有四。 一结前生后二广辨观想三是为下结四辨观邪正。 第二段中文复有四。 一广辨观相二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下明观利益三观无量寿佛从一相好下重辨观义四见无量寿佛即见十方下重辨利益。 初中先别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已下总以结劝。 前中有三。 一观佛身色二佛身高下观其大小三于圆光下观其多少。 初段可知。 观大小中句别有五。 一观身大小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二举毫相大小如须弥。 须弥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然。 彼佛高相过此五倍。 三眼大小如四大海。 准此白毫及眼大小以度其身。 身量太长准身度其白毫及眼其量太小。 是事云何。 凡世人身五尺者一寸之眼。 身于其眼不过长短五六十倍。 佛亦应然。 无量寿佛眼如四大海。 一海纵广八万由旬。 四海合有三十三万六千由旬。 身过其眼五六十倍纵令极多无出百倍。 何缘佛身得六十万倍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准眼定身正长六十万倍那由他由旬。 言恒河沙者或传译者谬而置之。 若身实长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白毫及眼便是极小。 当亦是其传者谬矣。 观音势至身量大小准佛身量长短未定。 四身光大小一一毛光如须弥山。 五圆光大小犹如百亿三千世界。 就第三段明多少中句别有五。 一明光中化佛多少。 于圆光中有其百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二侍者多少一一化佛无数菩萨以为侍者。 三明相多少有其八万四千诸相。 四明好多少彼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之好。 五明光多少于一一好各有八万四千光明。 上来别观。 念佛众生下总以结劝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光明相好及以化身不可具说结以显多。 但当忆等是劝辞也。 此初段毕。 自下第二明其观益。 于中有三。 一明得见阿弥陀佛即得见于一切佛身。 二明得见阿弥陀佛身即见佛心。 三结劝观察。 初中三句。 一明见前阿弥陀佛身相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 诸佛体同故得见一即见一切。 二明由见一切佛故即得具足念佛三昧。 三作是观下结以显益。 第二段中句亦有三。 一明见身即见佛心。 身由心起故得见身即得见心。 又由见身心想转明故得见心。 二佛心者大慈悲下辨佛心相。 谓无缘慈普摄众生。 然慈悲心有大有小。 攀缘分别名之为小。 心想都灭而于众生无所分别自然现益目之为大。 小中有三。 一众生缘。 缘诸众生欲与其乐欲拔其苦。 二者法缘。 观诸众生无我无人但有五阴生灭法数而行慈悲。 无我无人云何行慈。 如维摩说自念为生说如斯法故名为慈。 又念众生妄为我人之所缠缚深可哀伤故行慈悲。 既无众生为谁说法念谁为我之所缠缚。 经言无者但无人性。 非无幻化假名众生故得为说念之被缚。 三者无缘。 观阴空寂本无所有而行慈悲。 法既不有云何行慈。 亦有两义。 一念为生说如斯法。 即是第一义乐与人故名为慈。 二念众生妄为有法之所缠缚深可哀伤故行慈悲。 法既不有何处有人而为说乎。 释言据彼菩萨自心实不见人亦不见法。 不见法故无所言说。 不见人故无可为说。 故经说言平等法界佛不度生。 据彼众生以望菩萨。 于众生外别有菩萨。 闻彼菩萨说无人法舍妄契实同其所得便言菩萨为生说法。 故经说言众生强分别说佛度众生。 此前三种缘观修习通名为小。 大无量心亦有三种。 一众生缘。 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 故涅槃云我实不往慈善根力令诸众生见如是事。 二者法缘。 无心观法而于诸法自然普照。 如日照物无所分别。 三者无缘。 无心观如而于平等第一义中自然安住。 今此所论是其大中众生缘也。 故今说言以无缘慈摄取众生。 此是第二辨佛心相。 三作此观者舍身他下结明观益。 此是第二明见佛心。 是故智下是第三段结劝观察。 上来第二明观利益。 观无量寿从一相下是第三段重显观仪。 四见无量寿佛即见十方无量佛等重显观益。 此是第二广辨观相第三总结。 第四辨邪正。 文显可知。 次观观音文别有六。 一结前生后二此菩萨下广显观相三是为下结四佛告下明观利益五若有下重显观仪六作是下辨观邪正。 第二段中观相有十。 一观身相二观顶相三观圆光四观宝冠五观面相六观毫相七观璎珞八观手相九观足相十其余下并举余相指同前佛。 初观身中先观身量。 向前佛身长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后观身色色如紫金。 观顶可知。 观圆光中句别有三。 一观光中化佛多少二观化佛侍者多少三观化佛色身光明。 五道众生皆于中现。 观宝冠中先观宝冠后观冠中化佛大小。 第五门中观其面色如阎浮金。 观毫相中句别有五。 一观毫色色如七宝。 二观毫光。 第三观察毫相光中化佛多少四观化佛侍者多少五观化佛所现神变。 现自在满十方界下观璎珞及手足等。 文皆可知。 自余总结观益观仪及观邪正。 文亦可知。 势至观中文别有五。 一总生起二辨观相三总结之四除无数下明观利益五此观成下总结观音及大势至二观成义。 第二段中文别有七。 一观身相二观宝冠三观肉髻四观宝瓶五诸余下并举余相同观音六行时下观其行相七坐时下观其坐相。 初观中先观身量如观世音。 后观身光。 于中先观身光广狭。 二有缘下明光利益有四。 一有缘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一切佛光。 以此菩萨与一切佛法身体同故见此光即见一切诸佛光矣。 二是故下结叹其名名无边光。 三智慧下明光利益。 明照众生令离三涂得佛上力。 四结叹其名名大势至。 次五可知。 观坐相中初劝坐时一切动摇后明分身无量诸佛观音势至悉皆云集演说妙法。 上来第二广辨观相。 第三总结。 第四观益。 第五总结观音势至二观成义。 文皆可知。 此二相须故今总结。 上来一分佛菩萨观。 次下一门自往生观。 于中有五。 一往生想二与十二下明其观仪三见此下彰成分齐四总结之五明观益。 化佛菩萨恒至其所。 初中有七。 一往生想二于花中跏趺坐想三花合想四花开想五莲华开时有诸光明来照身想六眼目开想七见佛菩萨及闻法想。 余皆可知。 次下一门重复明其佛菩萨观。 何故须重。 向前所辨佛菩萨观凡下不及故此复重教凡观察。 于中先辨后总结之。 辨中先明观察佛身后观菩萨。 观佛有六。 一正教观察丈六之像在池水上。 像表彼佛池水表彼瑠璃之地。 二如先下辨明须教观像所以。 如前所说。 佛身无边非凡所及故教观像。 三然彼下明诸凡夫观者必成生人学意。 由彼如来本愿力故观者必成。 四但想下明观多益劝人观察。 但观形像得无量福。 况复佛身。 五阿弥陀下明其所观若大若小皆是佛身拂去众疑生人重意。 众云何疑。 前闻佛身广大无量。 今闻观小疑非佛身于小不敬。 故须拂遣明皆是佛生其重意。 六所现下明其所现。 大小虽殊色身相好与前不异遮人异观。 人闻大小皆是佛身谓作异相亦得观察故说如前防其异观。 下观菩萨。 于中初明观音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难以取别。 但观已下教人别之。 但观首相即知二别。 此观头首非观手足。 观音顶上有其化佛势至顶上有其宝瓶。 故观二首便知别矣。 此二菩萨助阿弥陀者彰此二菩萨助化多益令人必观下总结之。 此佛菩萨通以观察故名为杂。 自下三观合为一分为他生观。 观察他人九品生相。 何故观此。 为令世人知其生业上下阶降修而往。 生所以劝观。 于中先以六门分别。 然后释文。 其六门者。 一定别其人二辨其因三明去时见佛不同四明到彼生时有异五彰生彼得益差别六释会经论。 初定其人麁分为三细分有九。 麁分三者谓上中下。 大乘人中种性已上说为上品。 小乘人中从凡至圣持戒无犯说为中品。 大乘人中外凡有罪说为下品。 细分九者上辈有三。 所谓上上上中上下。 大乘人中四地已上说为上上。 生彼即得无生忍故无生地。 理实于中亦有多时得无生者。 经言即得就胜为言。 初二三地信忍菩萨说为上中。 经说生彼过一小劫得无生故。 理实于中亦有二劫三劫得者。 经言一劫就近为语。 问曰地持说初地上要过一大阿僧祇劫方至八地。 此经何故说一小劫即得无生。 解有三义。 一时劫不同如华严说。 娑婆一劫当无量寿一日一夜。 彼中一劫当此娑婆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地持据此故说一大阿僧祇劫方至八地。 观经就彼弥陀国界长劫为言故说一劫得无生忍。 二去处异。 地持所说一大僧祇至八地者说初地去。 观经所云过一小劫到无生者就信忍中终处为语。 信忍之终在于三地。 若就初地不唯一劫能得无生。 三所到别。 地持所说一大僧祇到于八地。 观经所论迳一小劫得无生者到第七地初得无生在七地故。 上中如是。 种性解行说为上下。 经说此人过三小劫得百法明到初地故。 问曰地持说从种性一大僧祇方到初地。 观经何故说三小劫已到初地。 释言时劫不同故尔。 地持据此娑婆短劫说一大阿僧祇劫方到初地。 观经就彼弥陀长劫故说三劫得至初地。 问曰地持说从种性到初地时过于一大阿僧祇劫。 初地至八地亦过一大阿僧祇劫。 今此何故宣说上中经一小劫即得无生。 宣说上下过三小劫方到初地。 理实齐等举之左右。 前说上中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者。 就信忍中终处为语。 所说上下过三小劫到初地者。 就伏忍中始处为语。 此一左右。 又前宣说经一小劫得无生者。 望于七地无生之始不至过处。 后云三劫至初地者。 到其过处。 此二左右。 上辈三人分齐麁尔。 中辈亦三。 所谓中上中中中下分齐何处。 小乘人中前三果人说为中上。 生彼即得阿罗汉故。 理实于中亦有多时得阿罗汉者。 经言即得就胜为语。 问曰罗汉为生不生。 此经不说以阿罗汉更不生故。 问曰龙树说阿罗汉亦生净土。 故彼文言有妙净土出过三界无烦恼名。 是阿罗汉当生彼中闻法华经。 云何不生。 解有两义。 一就愚法声闻以释。 执小迷大为愚法。 是愚法人舍现阴形未即受身入无余灭。 不可思议劫未来无余涅槃之后心想生时方于净土受身闻法。 龙树据终说生净土。 此经就始故不说生。 二就不愚法者以释。 阿罗汉中解小知大名不愚法。 是人死已。 即于净土受身闻经而非一切。 是义云何。 土有麁妙。 麁处杂小妙处唯大。 又复麁国通有分段凡夫往生。 妙土唯有变易圣人。 弥陀佛国净土中麁。 更有妙刹此经不说。 华严具辨。 彼不愚法阿罗汉人爱结已尽专心求大。 生于妙土不生麁国。 龙树据妙故说罗汉当生净土。 故彼文言有妙净土出过三界无烦恼名罗汉当生。 观经就麁故不说生为是偏说。 前三果人以为中上。 见前已前内外二凡。 精持净戒求出离者说为中中。 经说生彼七日闻法得须陀洹过半劫已得罗汉故。 理实于中亦有多时闻法得果。 经言七日及半劫就胜为言。 见道已前世俗凡夫修余世福求出离者说为中下。 经说生彼过一小劫得罗汉故。 理实于中亦有多劫得罗汉者。 经就胜为言。 中辈如是。 下辈亦三。 所谓下上下中下下。 于彼大乘始学人中随过轻重分为三品。 未有道位难辨阶阩。 人别如是。 此一门竟。 次辨其因。 于中初先当相分别后约人论。 当相如何。 经说不同。 依大品住宣说般若空慧为因。 修空慧除灭罪障故于净土欲生即生。 依涅槃经一切善业皆净土因不可具列。 麁要有四。 一修戒为因。 远离十恶修行十善。 自持净戒不与犯重。 同共止住得生净国。 二修施为因。 旷路作井种植菓林。 施病医药造立僧房。 供持戒人及说法者。 造像立塔种种供养。 如是一切悉得往生。 三修慧为因。 书写经卷乃至一偈听受读诵为他演说得生净土。 四护法为因。 守护正法不谤方等得生净土。 此等能为一切土因。 求安乐者宜须修之。 依维摩经八法为因。 故彼经言具足八法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何等为八。 一饶益众生而不望报此即是慈。 二代一切生受诸苦恼此即是悲。 三所作功德尽以施之此即是喜。 由喜除嫉故作功德尽以施之。 四等心众生谦下无碍。 此即是舍。 舍除怨亲齐能卑敬故等无碍。 此四利他后四自利。 五于菩萨亲之如佛。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 于自所学起信敬心。 于人起敬于法生信。 六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于他异学袪息碍心。 七不嫉彼供不高己利。 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于受用事息瑕秽心。 八常省己过不讼彼短。 恒以一心修诸功德。 所修行事起专精心。 此八能为一切土因。 求安乐者亦须修之。 依往生论五门为因。 一礼拜门称名礼拜阿弥陀佛求生其国。 二赞叹门赞阿弥陀佛光明智慧一切德。 三作愿门愿生其国修弥陀佛所行所成。 四观察门所观有三。 一观彼国功德庄严二观彼佛功德庄严三观彼菩萨功德庄严。 各有多义不可具列。 五回向门不舍苦生回向为首所作功德回以施之共生彼国。 依此观经因亦众多。 麁要为四。 一修观往生。 观别十六备如上辨。 二修业往生。 净业有三亦如上说。 三修心往生。 如下文说。 心有三种。 一者诚心。 诚谓实也。 起行不虚实心求去故曰诚心。 二者深心。 信乐殷至欲生彼国。 三者回向发愿之心。 直尔趣求说之为愿挟善趣求说为回向。 愿有二种。 一愿生彼国。 二愿见彼佛。 所行所成亦尔。 此是第三修心往生。 四归向故生。 如下文说。 自虽无行善友为说佛法僧名或为叹说弥陀佛德或叹观音势至或叹彼土妙乐胜事。 一心归向故得往生。 于中或念或礼或叹或称其名悉得往生。 当相如是。 次约人论。 经说不同。 依无量寿大经之中麁约三品以别其因。 上品生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备修诸德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 中品生者不作沙门亦复不能大修功德。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少修福善奉持齐戒。 造像立塔种种供养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 下品生者不作功德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乃至十念。 闻说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 以至诚心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 依此观经九品别论。 先明上辈。 同修大乘以之为因。 于中别分。 上上生者先发三心。 一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次修三业。 一者慈心不杀是上初业。 二具诸戒是第二业。 三读诵大乘修行六念是第三业。 后回此善欲生即生。 上中生者亦须先起三种之心。 与上初同故更不论。 下亦如之。 次修三业。 慈心不杀具戒如前故更不论。 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读诵修行。 唯能解了第一义谛深信因果。 此前第三净业所收。 后回此善愿生即生。 上下生者亦复先起三种之心与前相似。 次修三业慈心不杀具戒如前。 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读诵解义。 唯信因果而为行因。 此信是前第三净业。 后回此善欲生即生。 上辈如是。 次论中辈。 同修小乘而为行因。 以其最后发菩提心念弥陀佛故得往生。 于中别分。 中上生者于小乘中前三果人。 内备圣德经文不说但明其人。 具诸戒行此犹是前第二净业。 后回此善欲生即生。 中中生者一日一夜持八戒斋。 一日一夜持沙弥戒及与具戒。 此亦是前第二净业。 后回此善欲生即生。 中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仁善。 此乃是前第一净业。 于临终时善友为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并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至心信乐欲生即生。 中辈如是。 次论下辈。 此人过去曾修大乘故大经中宣说。 此人发菩提心。 闻说深法信乐不疑。 现在遇缘造作诸罪故此经中偏彰其过。 现虽作罪善友开导。 归向之力故得往生。 于中别分。 下上生者现犯轻罪。 善友为说大乘经名教称彼佛。 灭罪故生。 下中生者现犯重罪。 善友为叹弥陀佛德欢喜信乐。 灭罪故生。 下下生者现犯四重五逆等罪。 善友教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乃至十念。 灭罪生。 辨因如是。 此二门竟。 次明去时见佛不同。 佛具三身。 一者真身谓法与教。 二者应身八相现成。 三者化身随机现起。 依如大经。 上品之人见佛应身而来迎接。 中品见化。 下品梦覩不辨化应。 真身常寂无迎接相。 为是不论。 依此观经上辈三人同皆见佛应化二身而来迎接。 但于其中见化多少为别异耳。 上人见其无数化佛中见一千下见五百。 中辈三人有见不见。 中上中中二人见佛。 中下不见。 以行劣故。 问曰大经宣说中辈一切见佛。 此经何故有见不见。 释言大经总相言之从多说见。 此经细分故有不见。 其有见者唯覩应佛不见化身劣于前故。 下辈三人有见不见。 下上下中人见佛下下不见但见莲华。 问曰大经宣说下辈不得见佛。 此经何故说有见者。 释言此经明修观行由观灭罪故。 令下辈分有见者虽后见佛但覩其化劣于前故。 问曰大经宣说上人唯见其应中唯见化下唯梦覩不辨化应。 此经何故宣说上辈应化俱见中辈见应下辈见化。 释言此经明修观行由观心明。 是故上人应化俱见中人见应下人见化。 大经之中不明观行为其不同。 此三门竟。 次论往生彼土时有异。 上辈三人生时各异。 上上生者至即花开不经时日。 上中生者经宿方开。 上下生者一日一夜其花乃敷。 中辈三人生时亦异。 中上生者至即花开与上上同。 何故如是。 此小乘中圣人往生。 余业虽劣无漏净心故往即生。 中中生者七日花敷。 中下生者文中不辨。 但云生已过七日后遇圣闻法。 下辈三人生时亦别。 下上生者经七七日其花乃敷。 下中生者罪报深重六劫方开。 下下生者罪障极重十二大劫莲花乃敷。 由其罪重尔许时节澄练其心方堪入法。 时分如是。 此四门竟。 次彰生后得益差殊。 上辈三人得益各异。 上上生者至彼即得无生法忍。 无生七地。 于中亦有多时得者。 就胜为言。 上中生者迳一小劫得无生忍。 亦有过者。 就胜为言。 上下者过三小劫得住初地。 中辈三人得益亦异。 中上生者生彼即得阿罗汉果。 亦有多时。 就胜为言。 中中生者过七日后得须陀洹。 过半劫后得阿罗汉。 中下生者过一小劫方得罗汉。 下辈三人得益亦异。 下上生者迳十小劫得到初地。 以此先是善趣人故。 下中生者过于六劫闻法发心。 下下生者过十二大劫闻法发心。 发心种性以此下辈宿习大故同发大心得益如是。 此五门竟。 次第六门释会经论。 问曰依如往生论中说。 二乘种不得往生。 此经何故宣说中辈学小得生。 释言弥陀菩萨正处唯修小行不得往生。 要由乘终发菩提心种大乘种方乃得生。 故大经中宣说其人发菩提心。 彼往生论据终为言故说二乘种子不生。 此经就始故说中辈学小得生。 问曰若此要由乘终发菩提心方得生者。 至彼应证大乘道果。 何故但得小乘果乎。 释言此人虽复乘终发菩提心。 先多学小故至彼国闻苦无常发其本解先证小果。 以其乘终发大心故得小果已于小不住必还入大。 问曰依如往生论中宣说女人根缺不生。 此经宣说韦提希等五百侍女同皆往生。 是义云何。 释言论说女人根缺不得生者就后为言。 生彼国者净报离欲故无女人。 身报精上故无根缺。 若论此者但有善心一切不简。 又问大经说五逆不得往生。 此经宣说逆罪得生。 其义云何。 释有两义。 一约人分别。 造逆罪人有上有下。 善趣已前常没造逆说以为下。 善趣位中遇缘造逆说之为上。 如世王等上人造逆必有重悔。 令罪消薄容便得生。 此经就之故说五逆亦得往生。 下人造逆多无重悔不可得生。 大经就此故说不生。 二约行分别。 造逆之人行有定散。 观佛三昧名之为定。 修余善根说以为散。 散善力微不能灭除五逆重罪不得往生。 大经就此故说不生。 定善力强能消逆罪容得往。 此经明观所以说生。 分别如是。 次释其文。 先观上辈三人往生。 于中初先三品别论后便总结。 就上上中初举次辨后总结之。 辨中有三。 一明其因。 二生彼国时此人已下因成往生。 彼国见佛已下生已得益。 就明因中初心后行。 心中初言若愿生彼发三种心总以标举。 次别其名。 何等问也。 下对辨之。 言诚者是其实心。 起行不虚名为诚心。 又实求往亦名诚心。 言深心者殷至心也。 起行殷至名曰深心。 求去殷至亦曰深心。 回向发求去心也。 狭善而求名曰回向。 谓回己善向大菩提又回己善向彼国生故名回向。 回向之义广如别乘。 此应具论。 直尔趣求说以为愿。 愿大菩提又愿生彼故名为愿。 具三必生总结。 其能行中初言复有三种当得往生总以标举。 次列其名。 先问后列。 此三犹上三种净业。 慈心不杀是上初业。 前初业中明供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行十善。 今举慈心余略不论。 具诸戒行是前文中第二业也。 读诵大乘乃至发愿是前文中第三业也。 回向已下通用前三。 愿生彼国一日至七日明修分齐。 即得往生结明修益。 上来明因。 第二因成往生之中此人精进弥陀如来与观音等彼来迎此。 行者见已欢喜已下此往生彼。 第三生彼得益之中事别有三。 一生彼国见佛闻法得无生忍。 二遍事诸佛从之受之受记。 三还本国得陀罗尼总持之门。 是名下结。 次观上中。 先举次辨后总结之。 辨中亦三。 一明其因成往生。 三生已得益。 因中初言不必受持方等经典简此异前。 善解成等正辨其因。 以此愿下用之求生。 前上品中三种之心并慈具戒此亦应有。 同前不说。 第二生中初彼迎此。 行者自见坐金台下此往生彼。 迳宿则开彰生时节。 第三益中文亦有三。 一生彼得益二遍事诸佛修学三昧三于其国迳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 生彼益中身作金色正报胜也。 足下莲华依报胜也。 佛及菩萨放光照等善友胜也。 因前习等闻法胜也。 即下金台礼佛赞等起行胜也。 迳七日等所成胜也。 次论上下亦先标举次辨。 中有三。 一因二生三明得益。 因中不明善解义趣彰此劣前。 亦信因等正辨其因。 有信同前是以言亦。 以此德下用之求生。 第二生中初彼迎此。 见此事下此往生彼。 迳一日夜莲华乃开彰生久近。 以此劣前故一日夜其华乃敷。 益中亦三。 一生彼得益见佛闻法。 二遍供诸佛从之闻法。 三于彼国迳三小劫得百法门住欢喜地。 是名上生。 第十四观总以结之。 次观中品三人往生。 于中初先二品别论后总结之。 别中先观中品上生。 先举次辨后结之。 辨中有三。 一辨其因二因成往生三生已得益。 因中初言五戒八戒是在家戒。 修行诸戒是出家戒。 此明修洽。 不造五逆无诸过患明其离过。 以此善下用之求生。 第二生中初彼迎此。 行者见下此往生彼。 莲华寻开彰生时节。 此圣往生故华即开。 第三益中初华开闻法后得道果。 得罗汉者此名无生亦名无着。 无着因亡无生果丧。 言三明者所谓宿命天眼漏尽是其三也。 言六通者所谓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与漏尽成如别章。 八解脱者经中亦名八背舍也。 名字是何。 内有色相外观色一。 自身名内他身名外。 于自身色未灭未坏名为内有观。 内外色悉皆不净名外观色。 问曰此中内外俱有以何义故偏言内有。 释言内色初有后无。 约对后无故说初有。 前三解脱未灭外色非初独有。 以是义故不名外有。 问曰此门通观内外悉皆不净。 以何义故徧言观外。 释言此乃隐显彰名。 前内彰有隐其观称。 今外彰观隐其有名。 论释如是。 内无色相外观色二。 于自己身豫作死相虫食火烧破坏之相名为内无。 观察外色悉皆不净。 此前二种是不净观。 净相解脱以为第三。 于内外色除去皮肉唯观白骨。 前三色观空处识处无所有处及悲想解脱复以为四。 通前为七。 圣人得彼四空处定即说为此四解脱也。 灭尽解脱以为第八。 谓灭尽定此八解脱。 广如别章应具论之。 次观中中。 初举次辨后总结之。 辨中亦三。 一明其因二戒香勳下因成往生三华既敷下生彼得益。 第二生中初彼迎此。 行者自见坐莲华下此往生彼。 迳于七日莲华乃敷彰生久近。 以劣前故迳于七日其花乃敷。 得益可知。 次观中下。 亦先总举次辨后结。 辨中亦三。 一明其因二因成往生三生彼得益。 因中有二。 一孝养父母行世人善。 二临终闻友赞扬彼国及闻法藏四十八愿愿乐欲生。 第二生中此人行劣无佛来迎直尔往生。 第三益中此人行劣不观见佛。 直从观音势至闻法得阿罗汉。 是名中下别结中下。 是名中辈通结中品。 下次观察下品三人。 此应在于善趣已前。 分齐难知。 于中亦初三人别论后总结之。 别中先观下品上生。 亦先总举次辨后结。 辨中有四。 一彰其罪过。 二命欲终下明其善因。 闻经灭罪称佛除恶故得往生。 三尔时彼佛遣化佛已下明其往生。 于中初先彼化迎此。 作是语已行者见下随化生彼。 迳七七日莲华乃敷彰生时节。 以罪轻故七七华开。 四花开敷时大悲观音放光已下生彼得益。 于中初先观音为说甚深经典后明其人闻法信解发心得道。 次观下中亦先总举次辨后结。 辨中亦四。 一彰其罪。 二如此罪人以恶业下明其善因。 由闻佛德及戒定等灭其罪业。 三地狱火化为风下明其往生。 于中初先化佛来迎。 如一念下寻化往生。 六劫华敷彰生久近。 此罪转重故过六劫乃开敷。 四观音势至为说法下生彼得益闻法发心。 次观下下。 亦先总举次辨后结。 辨中亦四。 一彰其罪。 作不善业总以标举。 五逆等别。 言五逆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是五逆也。 问曰如大经中五逆不生。 今此何故五逆亦生。 释言随人不同故尔。 若是宿世无道根者现造五逆终无生理。 若是先发菩提心人。 虽复遇缘造作五逆四重等罪。 必生重悔如世王等亦得往生。 乃至大乘善趣之人有造作五逆四重谤法罪故。 十恶名义备如上列。 具不善者具四重等。 此前第一彰其罪业。 二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已下明其善因。 于中有二。 一反举其告。 二善友告下顺彰其得。 失中两句。 一以恶业应随地狱。 二临终下善友教示不遑念佛。 遑犹暇也。 无暇念佛故曰不遑。 得中两句。 一善友教劝称彼佛名具足十念。 二以称佛故念念除去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此第二段明其善因。 三命终后见金华下乘善往生。 于中初先明见莲华次得往生后彰生彼。 十二大劫花乃开敷此罪极重故十二劫乃敷耳。 四观音势至以大悲下生彼得益。 总结可知。 上来广教三种净业十六正观。 下明说益。 益别有三。 一韦提及与五百侍女见安乐国佛及菩萨得无生忍。 二五百侍女发菩提心愿生彼国佛说悉生。 三诸天发心。 此正宗竟。 下明流通于中有二。 一王宫流通。 二足步下耆阇流通。 前中有四。 一列名教持。 二行此下明目连等闻法欢喜。 初中阿难先问发起。 当何名此经问经名字。 上来所说言义非一。 当于何义而名此经。 此法之要云何受持问受仪。 此法极要云何受持。 下佛答之。 名观极乐无量寿佛观音势至亦名净业生诸佛前对其初问。 汝当受持无令忘失对其后问。 无令忘失是持义也。 自下第二明修有益。 于中初明行。 前十六三昧观门得大利益。 现身得见彼佛菩萨。 男子女人但闻名下明其念佛菩萨之益。 但闻二名除无量罪何况忆念明菩萨有大利益。 举劣况胜。 若念佛下明念彼佛得大利益。 若念佛者人中分陀明其身胜。 分陀利花花中殊好。 此人同彼名分陀利。 观音势至为胜友明伴类胜。 当坐道场明所成胜。 场犹处也。 得道之处名曰道场。 如治麦处名为麦场。 如是一切随化以论。 菩提树下得佛道处名为道场。 处斯得佛故名为坐。 据实以论。 义有通局。 通则菩萨一切行德能生佛果斯名道场如维摩说。 局则末后金刚三昧亲生佛德名为道场。 依之得果义说为坐。 生诸佛家明所入胜。 亦得名为所依处也。 不思佛法是佛住处名为佛家。 初地已上入佛家中依之赴行名生佛家。 第三劝持第四闻喜。 文显可知。 第二耆阇流通之中。 初佛步空还耆阇山为增物敬奉顺其言故现此变。 次阿难说。 后天龙等闻喜礼去。 观无量寿经义疏末(终) 发布时间:2025-08-05 08:07:2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1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