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两卷无量寿经宗要 内容: 两卷无量寿经宗要释元晓选将申两卷经旨。 略开四门分别。 初述教之大意。 次简经之宗致。 三者举人分别。 四者就文解释。 言大意者。 然夫众生心性融通无碍。 泰若虚空。 湛犹巨海。 若虚空故其体平等无别相而可得。 何有净秽之处。 犹巨海故其性润滑能随缘而不逆。 岂无动静之时。 尔乃或因尘风沦五浊而随转。 沉苦浪而长流。 或承善根截四流而不还。 至彼岸而永寂。 若斯动寂皆是大梦。 以觉言之无此无彼。 秽土净国本来一心。 生死涅槃终无二际。 然归原大觉积功乃得。 随流长梦不可顿开。 所以圣人垂迹有遐有迩。 所设言教或褒或贬。 至如牟尼世尊现此娑婆诫五恶而劝善弥陀如来御彼安养引三辈而导生。 斯等权迹不可具陈矣。 今此经者盖是菩萨藏教之格言。 佛土因果之真典也。 明愿行之密深。 现果德之长远。 十八圆净越三界而迢绝。 五根相好侔六天而不嗣。 珍着法味遂养身心。 谁有朝饿夜渴之苦。 玉林芳风温凉常适本无冬寒夏热之烦。 群仙共会时浴八德莲池。 由是长别偏可厌之皓皱。 胜侣相从数游十方佛土。 于兹远送以难慰之忧劳。 况复闻法响入无相。 见佛光悟无生。 悟无生故无所不生。 入无相故无所不相。 极净极乐。 非心意之所度。 无际无限。 岂言说之能尽。 但以能说五人之中佛为上首。 依正二报之内长命为主。 故言佛说无量寿经。 设其一轴不足开心。 若至其三有余两掌。 今此经者有上有下。 无缺无余。 适为掌珍。 言之卷上。 故言噵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第二简宗致者。 此经正以净土因果为其宗体。 摄物往生以为意致。 总标虽然于中分别者。 先明果德后显因行。 果德之内略有四门一净不净门。 二色无色门。 三共不共门。 四漏无漏门。 第一明净不净门者。 略以四对显其阶降。 谓因与果相对故。 一向与不一向相对故。 纯与杂相对故。 正定与非正定相对故。 所言因与果相对门者。 谓金刚以还菩萨所住名果报土不名净土。 未离苦谛之果患故。 唯佛所居乃名净土。 一切劳患无余灭故。 依此义故仁王经云。 三贤十圣住果报。 唯佛一人居净土。 一切众生暂住报。 登金刚源居净土。 第二一向与不一向相对门者。 谓八地以上菩萨住处。 得名净土。 以一向出三界事故。 亦具四句一向义故。 七地以还一切住处。 未名净土。 以非一向出三界故。 或乘愿力出三界者。 一向四句不具足故。 谓一向乐。 一向无失。 一向自在。 七地以还出观之时。 或时生起报无记心。 末那四惑于时现行。 故非一向净。 非一向无失。 八地以上即不如是。 依此义故。 摄大乘云。 出出世善法。 功能所生起。 释曰。 二乘善名出世。 从八地以上。 乃至佛地。 名出出世。 出世法。 名世法对治。 出出世法。 为出世法对治。 功能以四缘为相。 从出出世善法功能。 生起此净土故。 不以集谛为因。 乃至广说故。 第三纯与杂相对门者。 凡夫二乘杂居之处。 不得名为清净世界。 唯入大地菩萨生处。 乃得名为清净世界。 彼非纯净。 此纯净故。 依此义故。 瑜伽论言。 世界无量。 有其二种。 谓净不净。 清净世界中。 无那落迦。 傍生饿鬼。 亦无欲界色无色界。 纯菩萨众于中止住。 是故说名清净世界。 已入第三地菩萨。 由愿力故。 于彼受生。 无有异生及非异生声闻独觉。 若非异生菩萨得生于彼。 解云。 此第三地是欢喜地。 以就七种菩萨地门。 第三净胜意乐地故。 摄十三位。 立七种地。 具如彼论之所说故。 第四正定与非正定相对门者。 三聚众生苦生之地。 是为秽土。 唯正定聚所居之处。 名为净土。 于中亦有四果声闻。 乃至复有四疑凡夫。 唯无邪定及不定聚耳。 今此经说无量寿国。 就第四门说为净土。 所以然者。 为欲普容大小。 兼引凡圣。 竝生胜处。 同趣大道故。 如下文言。 设我得佛。 国中人民。 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 不取正觉。 又言。 设我得佛。 国中声闻。 有能计量知其数者。 不取正觉。 乃至广说。 又观经中说。 生彼国已。 得罗汉果等。 乃至广说故。 论说云。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者。 是说决定种性二乘。 非谓不定根性声闻。 为简此故。 名二乘种。 由是义故。 不相违也。 又言女人及根缺者。 谓生彼时。 非女非根缺耳。 非此女等不得往生。 如韦提希而得生故。 然鼓音王陀罗尼经云。 阿弥陀佛。 父名月上转轮圣王。 其母名曰殊胜妙眼等。 乃至广说者。 是说化佛所居化土。 论所说者。 是受用土。 由是道理。 故不相违。 上来四门。 所说净土。 皆是如来愿行所成。 非生彼者自力所辨。 不如秽土外器世界。 唯由众生共业所成。 是故通名清净土也。 次第二。 明有色无色门者。 如前所说四种门中。 初一门显。 自受用土。 后三门。 说他受用土。 三门有色。 不待言论。 自受用土。 说者不同。 或有说者。 自受用身。 远离色形。 法性净土。 为所住处。 是故都无色相可得。 如本业经说。 佛子果体圆满。 无德不备。 理无不周。 居中道第一义谛。 清净国土。 无极无名无相。 非一切法可得。 非有体。 非无体。 乃至广说。 起信论云。 诸佛如来。 唯是法身智相之身。 第一义谛。 无有世谛境界。 离于施作。 但随众生见闻皆得益。 故说为用。 此用有二种。 一者凡夫二乘心所见者。 名为应身。 二者诸菩萨从初发意。 乃至菩萨究竟地。 心所见者。 名为报身。 依此等文。 当知所见有色相等。 皆得他受用身。 说自受用中。 无色无相也。 或有说者。 自受用身。 有无障碍微妙之色。 其所依土。 具有六尘殊胜境界。 如萨遮尼乾子经云。 瞿昙法性身。 妙色常湛然。 如是法性身。 众生等无边。 华严经云。 如来正觉成菩提时。 得一切众生等身。 得一切法等身。 乃至得一切行界等身。 得寂静涅槃界等身。 佛子。 随如来所得身。 当知音声及无碍心。 亦复如是。 如来具足如是三种清净无量。 摄大乘云。 若净土中。 无诸怖畏。 六根所受用法悉具有。 又非唯是有。 一切所受用具。 最胜无等。 是如来福德智慧。 行圆满因。 感如来胜报依止处。 是故最胜。 依此等文。 当知圆满因之所感。 自受用身。 依止六尘也。 或有说者。 二师所说。 皆有道理。 等有经论。 不可违故。 如来法门无障碍故。 所以然者。 报佛身土。 略有二门。 若就正相归源之门。 如初师说。 若依从性成德之门。 如后师说。 所引经论。 随门而说。 故不相违。 此是第二色无色门也。 次第三。 明共不共门者。 通相而言。 土有二种。 一者内土。 二者外土。 言外土者。 是共果。 言内土者。 是不共果。 内土之中。 亦有二种。 一者众生五阴。 为正报土。 人所依住。 故名为土。 二者出世圣智。 名实智土。 以能住持后得智故。 依根本智。 离颠倒故。 如本业经云。 土名一切贤圣所居之处。 是故一切众生贤圣。 各自居果报之土。 若凡夫众生住五阴中。 为正报之土。 山林大地共有。 为依报之土。 初地圣人。 亦有二土。 一实智土。 前智住后智为土。 二变化净秽。 迳劫数量。 应现之土。 乃至无垢地土。 亦复如是。 一切众生。 乃至无垢地。 尽非净土。 住果报故。 总说虽然。 于中分别者。 正报之土。 不共果义。 更无异说依报之土。 为共果者。 诸说不同。 或有说者。 如山河等。 非是极微合成。 实有一体。 多因共感。 直是有情异成各变。 同处相似。 不相障碍。 如众灯明。 如多因所梦。 因类是同。 果相相似。 处所无别。 假名为共。 实各有异。 诸佛净土。 当知亦尔。 若别识变。 皆遍法界。 同处相似。 说名为共。 实非共也。 若有一土。 非随识别者。 即成心外。 非唯识理。 如解深密经云。 我说识所缘。 唯识所现故。 唯识论云。 业熏习识内。 执果生于外。 何因熏习处。 于中不说果。 或有说者。 净土依果。 虽不离识。 而识是别。 土相是一。 由彼别识共所成故。 如揽四尘以成一柱。 一柱之相。 不离四微。 非随四微成四柱故。 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于中若就自受用土。 佛与诸佛共有一土。 犹如法身。 诸佛共依故。 若论他受用土相者。 佛与诸菩萨等共有。 如王与臣共有一国故。 又二受用土。 亦非别体。 如观行者。 观石为玉。 无通慧者。 犹见是石。 石玉相异。 而非别体。 二土同处。 当知亦尔。 如解深密经云。 如来所行如来境界。 此何差别。 佛言。 如来所行谓一切种。 如来共有无量功德众。 庄严清净佛土。 如来境界。 谓一切种。 五界差别。 所谓有情界。 世界。 法界。 调伏界。 调伏方便界。 解云。 此说自受用土。 诸佛共有。 非各别也。 瑜伽论云。 相等诸物。 或由不共分别为因。 或复由共分别为因。 若共分别之所起者。 分别虽无。 由他分别所住持故。 而不永灭。 若不尔者。 他之分别应无其果。 彼虽不灭。 得清净者。 于彼事中。 正见清净。 譬如众多修观行者。 于一事中。 由定心故。 种种异见可得。 彼亦如是。 解云。 此说依报。 不随识别。 若执共果随识异者。 我果虽灭他果犹存。 即他分别。 不应无异。 故彼不能通此文也。 摄大乘论云。 复次。 受用如是净土。 一向净。 一向乐。 一向无失。 一向自在。 释曰。 恒无杂秽。 故言一向净。 但受妙乐。 无苦无舍。 故言一向乐。 唯是实善。 无恶无记。 故言一向无失。 一切事悉不观余缘。 皆由自心成。 故言一向自在。 复次。 依大净说一向净。 依大乐说一向乐。 依大常说一向无失。 依大我说一向自在。 解云。 此中初复次。 显他受用义。 后复次。 显自受用义。 义虽不同。 而无别土。 所以本论。 唯作一说。 故知二土。 亦非别体也。 问如是二说。 何得何失。 答曰。 如若言取。 但不成立。 以义会之。 皆有道理。 此是第三共不共门也。 次第四。 明漏无漏门者。 略有二句。 一者通就诸法。 显漏无漏义。 二者别约净土。 明漏无漏相。 初通门者。 瑜伽论说。 有漏无漏。 各有五门。 有漏五者。 一由事故。 二随眠故。 三相应故。 四所缘故。 五生起故。 无漏五者。 一离诸缠故。 二随眠断故。 三是断灭故。 四见所断之对治自性相续解脱故。 五修所断之对治自性相续解脱故。 于中委悉。 如彼广说。 今作四句。 略显其相。 一者有法。 一向有漏。 谓诸染污心心所法等。 由相应义。 是有漏故。 而无五种无漏相故。 二者有法。 一向无漏。 谓见道时。 心心所法等。 由有自性解脱义故。 而无五种有漏相故。 三者有法。 亦有漏。 亦无漏。 谓报无记心心所法等。 随眠所缚故。 诸缠所离故。 虽复无漏。 而是苦谛。 由业烦恼所生起故。 四者有法非有漏谓甚深法不堕数故。 次别明中。 亦有二门。 一有分际门。 二无障碍门。 有分际门者。 若就诸佛所居净土。 于四句中唯有二句。 依有色有心门。 即一向是无漏。 自性相续解脱义故。 远离五种有漏相故。 若就非色非心门者。 即非有漏。 亦非无漏。 非有非无故。 离相离性故。 若就菩萨。 亦有二句。 恰论二智。 所显净土。 一向无漏。 道谛所摄。 如摄论说。 菩萨及如来唯识智。 无相无功用。 故言清净。 离一切障。 无有退失。 故言自在。 此唯识智。 为净土体故。 不以苦谛为体。 乃至广说故。 若就本识所变之门。 亦是无漏。 以非三界有漏所起。 乐无漏界。 故是无漏。 无明住地为缘出故。 名果报土。 故是有漏。 虽亦无漏而是世间。 故于无作四谛门内。 苦谛果报之所摄也。 如经言。 三贤十圣住果报故。 宝性论云。 依无漏界中。 有三种意生身。 应知彼因无漏善根所作。 名为世间。 以离有漏诸业烦恼所作世间法故。 亦名涅槃。 依此义故。 胜鬘经言。 世尊。 有有为世间。 有无为世间。 有有为涅槃。 有无为涅槃。 故此中说意生身。 乃是梨耶所变正报。 正报既尔。 依报亦然。 同是本识所变作故。 然此梨耶所变之土。 及与二智所现净土。 虽为苦道二谛所摄。 而无别体随义异摄耳。 如他分别所持秽土。 得清净者。 即见为净。 净秽虽异。 而无别体。 当知此中二义亦尔。 此约有分际门说也。 次就无障碍门说者。 应作四句。 一者诸佛身土。 皆是有漏。 不离一切诸漏故。 如经说言。 诸佛安住三毒四漏等。 一切烦恼中。 得阿耨菩提。 乃至广说故。 二者。 凡夫身土皆是无漏。 以离一切诸漏性故。 如经说言。 色无漏无系。 受想行识。 无漏无系。 乃至广说故。 三者。 一切凡圣秽土净土。 亦是有漏。 亦是无漏。 以前二门不相离故。 四者。 一切凡圣秽土净土。 非有漏。 非无漏。 以无缚性及脱性故。 如经说言。 色无缚无脱。 受想行识。 无缚无脱。 乃至广说故。 此是第四有漏无漏门也。 上来四门合为第一净土果竟。 次第二明净土因者。 净土之因。 有其二途。 一成辨因。 二往生因。 成辨因者。 说者不同。 或有说者。 本来无漏法尔种子。 三无数劫修令增广。 为此净土变现生因。 如瑜伽论说。 生那落迦。 三无漏根种子成就。 以此准知。 亦有无漏净土种子。 或有说者。 二智所熏新生种子。 为彼净土而作生因。 如摄论说。 从出出世善法功能。 生起净土。 何者为出出世善法。 无分别智。 无分别后得。 所生善根。 为出出世善法。 是本有即非所生。 既是所生。 当知新成。 问。 如是二说。 何者为实。 答。 皆依圣典。 有何不实。 于中委悉。 如楞伽经料简中说。 次明往生因者。 凡诸所说往生之因。 非直能感正报庄严。 亦得感具依报净土。 但承如来本愿力故。 随感受用。 非自业因力之所成辨。 是故说无往生因。 此因之相。 经论不同。 若依观经说十六观。 往生论中说五门行。 今依此经。 说三辈因。 上辈之因。 说有五句。 一者。 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此显发起正因方便。 二者。 发菩提心。 是明正因。 三者。 专念彼佛。 是明修观。 四者。 作诸功德。 是明起行。 此观及行为助满业。 五者。 愿生彼国。 此一是愿。 前四是行。 行愿和合。 乃得生故。 中辈之中。 说有四句。 一者。 虽不能作沙门。 当发无上菩提之心。 是明正因。 二者。 专念彼佛。 三者。 多少修善。 此观及行为助满业。 四者。 愿生彼国。 前行此愿。 和合为因也。 下辈之内。 说二种人。 二人之中。 各有三句。 初人三者。 一者。 假使不能作诸功德。 当发无上菩提之心。 是明正因。 二者。 乃至十念。 专念彼佛。 是助满业。 三者愿生彼国。 此愿前行和合为因。 是明不定性人也。 第二人中有三句者。 一者。 闻甚深法。 欢喜信乐。 此句兼显发心正因。 但为异前人举其深信耳。 二者。 乃至一念念于彼佛。 是助满业。 为显前人无深信故。 必须十念。 此人有深信故。 未必具足十念。 三者。 以至诚心。 愿生彼国。 此愿前行和合为因。 此就菩萨种性人也。 经说如是。 今此文略辨其生相。 于中有二。 先明正因。 后显助因。 经所言正因。 谓菩提心。 言发无上菩提心者。 不顾世间富乐。 及与二乘涅槃。 一向志愿三身菩提。 是名无上菩提之心。 总标虽然。 于中有二。 一者。 随事发心。 二者。 顺理发心。 言随事者。 烦恼无数。 愿悉断之。 善法无量。 愿悉修之。 众生无边。 愿悉度之。 于此三事。 决定期愿。 初是如来断德正因。 次是如来智德正因。 第三心者。 恩德正因。 三德合为无上菩提之果。 即是三心。 总为无上菩提之因。 因果虽异。 广长量齐。 等无所遗。 无不苞故。 如经言。 发心毕竟二无别。 如是二心前心难。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礼初发心。 此心果报。 虽是菩提。 而其华报。 在于净土。 所以然者。 菩提心量。 广大无边。 长远无限。 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 长远无量正报寿命。 除菩提心。 无能当彼。 故说此心。 为彼正因。 是明随事发心相也。 所言顺理而发心者。 信解诸法皆如幻梦。 非有非无。 离言绝虑。 依此信解。 发广大心。 虽不见有烦恼善法。 而不拨无可断可修。 是故虽愿悉断悉修。 而不违于无愿三昧。 虽愿皆度无量有情。 而不存能度所度。 故能顺随于空无相。 如经言。 如是灭度无量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乃至广说故。 如是发心。 不可思议。 是明顺理发心相也。 随事发心。 有可退义。 不定性人。 亦得能发。 顺理发心。 即无退转。 菩萨性人。 乃能得发。 如是发心。 功德无边。 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 犹不能尽。 正因之相略说如是。 次明助因。 助因多种。 今且明其下辈十念。 此经中说下辈十念。 一言之内。 含有二义。 谓显了义。 及隐密义。 隐密义者。 望第三对纯净土果。 以说下辈十念功德。 此如弥勒发问经言。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 如佛所说阿弥陀佛功德利益。 若能十念相续不断念彼佛者。 即得往生。 当云何念。 佛言。 非凡夫念。 非不善念。 非杂结使念。 具足如是念。 即得往生安养国土。 凡有十念。 何等为十。 一者。 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 于一切众生不毁其行。 若毁其行。 终不往生。 二者。 于一切众生深起悲心。 除残害意。 三者。 发护法心。 不惜身命。 于一切法不生诽谤。 四者。 于忍辱中生决定心。 五者。 深心清净。 不染利养。 六者。 发一切种智心。 日日常念。 无有废忘。 七者。 于一切众生。 起尊重心。 除我慢意。 谦下言说。 八者。 于世谈话。 不生味着心。 九者。 近于觉意。 深起种种善根因缘。 远离愦闹散乱之心。 十者。 正念观佛。 除去诸根。 解云。 如是十念。 既非凡夫。 当知初地以上菩萨。 乃能具足十念。 于纯净土。 为下辈因。 是为隐密义之十念。 言显了义十念相者。 望第四对净土而说。 如观经言。 下品下生者。 或有众生。 作不善业。 五逆十恶。 具诸不善。 临命终时。 遇善知识。 为说妙法。 教令念佛。 若不能念者。 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 令声不绝。 具足十念。 称南无佛。 称佛名故。 于念念中。 除八十亿劫生死罪。 命终之后。 即得往生。 乃至广说。 以何等心名为至心。 云何名为十念相续者。 什公说言。 譬如有人于旷野中。 值遇恶贼。 挥戈拔剑。 直来欲杀。 其人勤走。 视度一河。 若得度河。 首领难全。 尔时但念。 渡河方便。 我至河岸。 为着衣度。 为脱衣度。 若着衣衲。 恐不得过。 若脱衣衲。 恐不得暇。 但有此念。 更无他意。 当念度河。 即是一念。 此等十念。 不杂余念。 行者亦尔。 若念佛名。 若念佛相等。 无间念佛。 乃至十念。 如是至心。 名为十念。 此是显了十念相也。 今此两卷经说十念。 具此隐密显了二义。 然于其中。 显了十念。 与观经意。 少有不同。 彼观经中。 不除五逆。 唯除诽谤方等之罪。 今此两卷经中说言。 除其五逆。 诽谤正法。 如是相违。 云何通者。 彼经说其虽作五逆。 依大乘教。 得忏悔者。 此经中说不忏悔者。 由此义故。 不相违也。 因缘之相。 略说如是。 上来所说因果二门。 合为第二简宗体竟。 第三约人分别。 于中有二。 初约三聚众生分别。 后就四疑众生分别。 初三聚者。 如下经云。 其有众生。 生彼国者。 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 彼佛土中。 无诸邪聚。 及不定聚。 如是三聚。 其相云何。 此义具如宝性论说。 彼云。 略说一切众生界中。 有三种众生。 何等为三。 一者求有。 二者远离求有。 三者不求彼二。 求有有二种。 一者。 谤解脱道。 无涅槃性。 常求住世间。 不求证涅槃。 二者。 于佛法中。 阐提同位。 谤大乘故。 是故不增不减经言。 若有比丘。 乃至优婆夷。 若起一见。 若起二见。 诸佛如来。 非彼世尊。 如是等人。 非我弟子。 远离求有者。 亦有二种。 一者无求道方便。 二者有求道方便。 无方便者。 亦有二种。 一者。 多种外道种种邪计。 二者。 于佛法中。 同外道行。 虽信佛法。 而颠倒取。 如犊子等。 乃至广说。 有方便者。 亦有二种。 所谓二乘。 不求彼二者。 所谓第一利根众生诸菩萨等。 又彼求有众生一阐提人。 及佛法中。 同一阐提位。 名为邪定聚众生。 又远离求有众生中。 堕无方便求道众生。 名为不定聚众生。 声闻辟支佛。 及不求彼二。 名为正定聚众生。 论说如是。 此中总判二乘菩萨为正定聚。 而未分别位地分齐。 齐何等位入正定聚。 依何等义名正定聚。 决定不退堕断善根。 如是名为正定聚义。 论其位而依瑜伽说。 正定聚有二种。 一者本性正定聚。 二者习成正定聚。 若依此而说。 五种种性中。 菩萨种性人。 从无始时来。 不作五逆及断善根是名本性正定聚也。 其二乘性。 及不定性。 得作五逆。 及断善根。 断善根时。 堕邪定聚。 善根相续后。 未趣入。 为不定聚。 已趣入时。 即当分别三品。 若其本来下品善根而趣入者。 乃至燸法。 犹为不定。 入顶法位。 方为正定。 论说顶不断善根故。 若其本来中品善根而趣入者。 至燸法时。 名为正定。 若其本来上品善根而趣入者。 始趣入时。 便作正定。 如瑜伽说。 若有安住下品善根而趣入者。 当知下品。 名有间隙。 未能无间。 未善清净。 若有安住中品善根而趣入者。 当知中品。 若有安住上品善根而趣入者。 当知上品。 名无间隙。 已能无间。 已善清净。 如是为已趣入相。 又彼论云。 依此下品。 顺解脱分善根。 婆伽梵说。 若具世间上品正见。 虽历千生。 不堕恶道。 此文正明本来安住上品善根而趣入者。 始入下品。 顺解脱分善之时。 便得不退。 无间隙故。 又彼论说。 若时安住下成熟者。 犹往恶趣。 若中若上。 不往恶趣。 此文正明本来安住下品善根而趣入者。 虽至燸法。 下成熟位。 未得不退。 故往恶趣。 是约二乘位地分别。 若是不定种性人。 直向大乘而趣入时。 至种性位。 方为正定。 如起信论说。 依何等人。 修何等行。 得信成就。 堪能发心。 所谓依不定聚众生。 有熏习善根力故。 信业果报。 能起十善。 厌生死苦。 欲求无上菩提。 得值遇佛。 亲承供养。 修行信心。 迳一万劫。 信心成就故。 诸佛菩萨教令发心。 或以大悲故。 能自发心。 或因正法欲灭。 以护法因缘。 能自发心。 如是信心成就。 得发心者。 入正定聚。 毕竟不退。 名住如来种中。 正因相应。 此言名住如来种者。 名已入习种性位。 即是十解初发心住。 上来所说。 皆明习成之正定聚。 若其本来菩萨种性。 直向大乘而趣入者。 始趣入时。 永得不退。 不由业力堕于恶趣。 依此而言。 入十信位。 便得不退。 不同前说不定性人。 如是等说。 皆就秽土。 若就得生彼净土者。 定性二乘。 即不往生。 不定性中三品之人。 发大乘心者。 皆得生彼。 生彼之时。 即入正定。 由外缘力所住持故。 三聚分别略义如是。 次明有四疑惑众生。 于中先明所疑境界。 然后显其疑惑之相。 所疑境者。 如下文言。 若有众生以疑惑心。 修诸功德。 愿生彼国。 不了佛智。 不思议智。 不可称智。 大乘广智。 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于此诸智。 疑惑不信。 然犹信罪福。 修习善本。 愿生彼国。 此诸众生。 生彼宫殿。 五百岁中。 不闻三宝。 故说边地。 乃至广说。 此言佛智。 是总标句。 下之四句。 别显四智。 不思议智者。 是成所作智。 此智能作不思议事。 谓如不过丈六之身。 而无能见顶者。 不增毛孔之量。 而遍十方世界。 一念称名。 永灭多劫重罪。 十念念德。 能生界外胜报。 如是等事。 非下智所测。 是故名为不思议智。 不可称智者。 是妙观察智。 此智观察不可称境。 谓一切法。 皆如幻梦。 非有非无。 离言绝虑。 非逐言者所能称量。 是故名为不可称智。 大乘广智者。 是平等性智。 此智广度。 不向小乘。 谓游无我故无不我。 无不我故。 无不等摄。 以此同体智力。 普载无边有情。 皆令同至无上菩提。 是故名为大乘广智。 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 正是如来大圆镜智。 始转本识。 方归心原。 一切种境。 无不圆照。 是故名为大圆镜智。 此一智中。 有五殊胜。 如解脱身。 二乘同得。 如是镜智。 正是法身。 非彼所共。 故名无等。 是一胜也。 如前三智。 菩萨渐得。 大圆镜智。 唯佛顿证。 更无余类。 故名无伦。 是二胜也。 过于不思议智为最。 踰于不可称智为上。 宽于大乘广智为胜。 是为第三四五胜也。 是故名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是显四疑所迷境也。 次明四种疑惑相者。 谓如有一性非质直。 邪聪我慢。 薄道心人。 不了四智。 而起四疑。 一者疑成作事智。 所作之事。 谓闻经说十念念佛。 得生彼国。 由不了故。 生疑而言。 如佛经说善恶业道。 罪福无朽。 重者先牵。 理数无差。 如何一生无恶不造。 但以十念能灭诸罪。 便得生彼。 入正定聚。 永离三途。 毕竟不退耶。 又无始来。 起诸烦恼。 系属三界而相缠缚。 如何不断二轮烦恼。 直以十念出三界外耶。 为治如是邪思惟疑。 是故说名不思议智。 欲显佛智有大势力故。 能以近为远。 以远为近。 以重为轻。 以轻为重。 虽实有是事。 而非思量境。 所以直应仰信。 经说不可以自浅识思惟。 若欲生信。 应以事况。 譬如千年积薪。 其高百里。 豆许火烧。 一日都尽。 可言千年之积薪。 如何一日尽耶。 又如躄者。 自力勤行。 要迳多日至一由旬。 若寄他船。 因风帆势。 一日之间。 能至千里。 可言躄者之身。 云何一日至千里耶。 世间船师之身。 尚作如是绝虑之事。 何况如来法王之势。 而不能作不思议事耶。 是为对治第一疑也。 第二疑者。 谓疑妙观察智。 所观之境。 如同经中叹佛智云。 妙观察诸法。 非有非无。 远离二边。 而不着中。 由不了故。 生疑而言。 如今现见称物之时。 物重即低。 物轻必举。 若言轻而不举。 重而不低。 如是说者。 有言无义。 因缘生法。 当知亦尔。 若实非无。 便堕于有。 如其非有。 即当于无。 若言非无而不得有。 非有而不堕无。 即同重而不低。 轻而不举。 故知是说。 有言无实。 如是称量。 即堕诸边。 或执依他实有不空。 堕增益边。 或执缘生空无有。 堕损减边。 或计俗有真空。 双负二边。 堕相违论。 或计非有非无。 着一中边。 堕愚痴论。 如释论云。 非有非无。 是愚痴论故。 为治此等邪称量执。 是故安立不可称智。 欲显诸法甚深。 离言绝虑。 不可寻思称量。 如言取义。 如瑜伽说。 云何甚深难见法。 谓一切法。 何以故。 第一甚深难见法者。 所谓诸法自性。 皆绝戏论。 过言语道。 然由言说为依止故。 方乃可取可观可觉。 是故诸法甚深难见。 是为对治第二疑也。 第三疑者。 谓疑平等性智等。 齐度之意。 如闻经说。 一切众生。 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 当得菩提。 由不了故。 生疑而言。 若如来众生。 皆有佛性。 悉度一切有情。 令得无上菩提者。 是即众生虽多。 必有终尽。 其最后佛。 无利他德。 所化无故。 即无成佛。 功德阙故。 无化有功。 不应道理。 阙功成佛。 亦无是处。 作是邪计。 诽谤大乘。 不信平等广度之意。 为治如是狭少疑执。 是故安立大乘广智。 欲明佛智。 无所不运所不载。 一切皆入无余。 故言大乘。 其所运载。 无始无际。 故名广智。 所以然者。 虚空无边故。 众生无数量。 三世无际故。 生死无始终。 众生既无始终。 诸佛亦无始终。 若使诸佛有始成者。 其前无佛。 即无圣教。 无教无闻。 无言无习。 而成佛者。 即无因有果。 但有言无实。 由是道理。 诸佛无始。 虽实无始。 而无一佛本不作凡。 虽皆本作凡。 而展转无始。 以是准知众生无终。 虽实无终。 而无一人后不作佛。 虽悉后作佛。 而展转无终。 是故应信平等性智。 无所不度。 而非有限。 所以安立大乘广智。 是为对治第三疑也。 第四疑者。 谓疑大圆镜智。 遍照一切境义。 云何生疑。 谓作是言。 虚空无边故。 世界亦无边。 世界无边故。 众生亦无边。 众生无边故。 心行差别。 根欲性等。 皆是无边际。 云何于此。 能得尽知。 为当渐渐修习而知。 为当不修。 忽然顿照。 若不修习而顿照者。 一切凡夫皆应等照。 等不修故。 无异因故。 若便渐修。 终渐得尽知者。 即一切境非无边际。 无边有尽。 不应理故。 如是进退。 皆不成立。 云何得普照。 名一切种智。 为治如是两关疑难故。 安立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欲明如是大圆镜智。 超过三智。 而无等类。 二谛之外。 独在无二。 两关二表。 迢然无关。 只应仰信。 不可比量。 故名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云何于此起仰信者。 譬如世界无边。 不出虚空之外。 如是万境无限。 咸入一心之内。 佛智离相。 归于心原。 智与一心。 浑同无二。 以始觉者。 即同本觉。 故无一境。 出此智外。 由是道理。 无境不尽。 而非有限。 以无限智。 照无边境故。 如起信论云。 一切境界。 本来一心。 离于想念。 以众生妄见境界故。 心有分齐。 以妄起想念。 不称法性故。 不能决了。 诸佛如来离于见相。 无所不遍。 心真实故。 即是诸法之性。 自体显照一切妄法。 有大智用。 无量方便。 随诸众生所应得解。 悉能开示一切法义。 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是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无所见故。 无所不见。 如是对治第四疑也。 然若不得意。 如言取义。 有边无边。 皆不离过。 依非有边门。 假说无边义耳。 若人不决如是四疑。 虽生彼国而在边地。 如其有人。 虽未明解如前所说四智之境。 而能自谦。 心眼未开。 仰惟如来。 一向伏信。 如是等人。 随其行品往生彼土。 不在边地。 生着边者。 别是一类。 非九品摄。 是故不应妄生疑惑也。 两卷无量寿经宗要(终) 发布时间:2025-08-05 08:14:1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1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