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善恭敬经白话 内容: 善恭敬经白话(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凡夫白话译‘善恭敬经’是如来教弟子对老师的态度。 现今之人,求法学法均漫不经心,毫不恭敬,故得益甚少。 善恭敬经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 住在如来本所行处宝庄严殿。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及诸菩萨摩诃萨等。 并余无量百千万亿四部大众。 左右围绕共会说法。 尔时长老阿难从坐而起。 整理衣服右膝著地。 以十指爪合掌向佛。 身心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 如来常说有多闻者有大功德。 若复教他立多闻处。 世尊。 彼善男子。 得几所功德。 作是语已。 默然而住。 我是这么听佛陀说的,有一次如来处于他清净本然的宝庄严宫殿时,大比丘及诸菩萨,还有无量的在家出家男女四部弟子,都围绕在世尊跟前,准备听法。 这时长老阿难就从座位上起来,先把衣服整理妥当之后,就用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十,身心都很恭敬的问佛说:‘世尊,您常说多闻的人有大功德,如果教别人多闻的善男子,会得多少功德呢? ’问完话之后,阿难就静等佛陀的回答。 尔时世尊告长老阿难言。 阿难。 汝既问我以是义故。 我当为汝譬喻解释。 所以者何。 智者于义譬喻得解。 阿难。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树木百卉药草若小若大。 乃至似于如横一指。 从地生者彼等树木。 并著枝叶花果子实皆悉备具。 阿难。 而彼所有树木之中。 如横一指最小之者。 所生花果多少之数如一恒沙。 如向一指所生花叶果实枝等。 如横二指所生草木。 还有若干花果子实。 多少之数。 如二恒沙。 如是次第乃至从地更有出生。 如横三指还有若干枝叶花果。 多少之数如三恒沙。 阿难。 于意云何。 颇复有人能数彼树多少以不。 阿难言。 不也世尊。 佛陀跟阿难说,阿难,你既然问我这件事,我就用譬喻来解释给你听,因为很多有智慧的人,也是从譬喻的引申而了解的。 阿难,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花草树木,有大有小。 如果只有我们小指头那么粗的植物,所生长的花果有一恒河沙那么多。 两根指头粗的,有二恒河沙那么多,三根指头粗的,有三恒河沙那么多。 以此类推,三千大千世界的树木,总共有多少花果,阿难,有人能算得出来吗? 阿难回答说:‘世尊,没有人能算得出来。 ’尔时佛复告阿难言。 彼之一指以上所有花果子实。 有人尚能数知多少。 而彼善男子善女人。 教他乃至一四句偈。 为他显示不求果报。 发慈哀心怜愍之心。 乃至教他令得阿罗汉果。 复作是念。 以何方便令多众生。 以此法施因缘力故令得须陀洹果。 乃至令得阿罗汉果。 乃至令发菩提之心。 以慈愍故教他乃至一四句偈。 为他解释分别显示。 以此功德。 欲比于前譬喻功德多少之数。 于此功德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百千分不及一。 亿千分不及一。 歌罗数分不及一。 譬喻分不及一。 优婆尼沙陀分不及一彼等福德不可称量。 阿难。 彼之男女多得善根。 乃至令他住多闻中。 复能向他乃至宣说一四句偈。 佛陀告诉阿难说,粗细如一个手指头以上的一切花果数目,有人还能知道有多少。 而善男子善女人教人佛法的功德,可就算不出来了。 他们以慈哀的心,怜悯的心,不求果报,教人一四句偈语,甚至教人证得阿罗汉果。 他们心想,应该用何种方法,让很多的众生,因为他们法布施的因缘,而证得初果至四果,甚至能发菩提心。 他们完全居于慈愍之心,甚至教众生一四句偈语,为众生详细的解释分别其中的含意。 前面所说大千世界花果的数目,比起善男子善女人教人佛法的功德,是千万亿分之一都比不上的,因为他们的福德根本多得无法称量。 阿难,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善根深厚,能令别人多闻,或者只是向别人宣说一四句偈的真实第一义谛而已。 尔时世尊作是语已。 长老阿难复白佛言。 希有。 世尊世尊。 乃能作如是说。 希有。 婆伽婆如来。 乃能作如是说。 世尊。 彼之受法善男子善女人。 于是法中及法师所。 应作何等恭敬之心。 作是语已。 佛告阿难言。 阿难。 汝莫问我如是之事。 何以故。 今者众生无敬法心。 阿难复更重白佛言。 善哉世尊。 我渴仰法。 于是法中深生敬心。 如法学法。 我作世尊侍者已来。 未曾闻此如是之法。 世尊。 我从今已当作如是恭敬之心。 如世尊敕不违圣教。 世尊说完之后,长老阿难又问佛陀说:‘希有的世尊,只有世尊您才能说得出这种法。 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听闻佛法,他们应该对佛法及说法的法师,持怎么样的恭敬态度? ’阿难把话说完之后。 佛陀就告诉阿难说,阿难呀,你不要问我这种事,因为现在的众生,根本就没有敬法的心。 阿难又再度请求佛说:‘美好的世尊,我非常的渴仰法,我对佛法深深的生出恭敬之心,我都照著佛法所言去做。 自从我当世尊的侍者以来,从来都没有听过这样的法。 世尊,我从今之后,都要用今天这种恭敬的心,照著世尊所教敕的去做,绝对不违背您的教诲。 ’尔时阿难复白佛言。 世尊。 于后末世有善男子善女人等。 于诸法中或有渴仰敬重心相。 惟有口言。 为衣食故为利养故。 从贫贱中剃发出家。 而作是言我能为法。 虽复彼等求诸佛法。 世尊。 然彼众生无行法心示下贱相。 是人还起下贱之心。 世尊。 我为自身故发是问。 我等云何应住。 云何应行。 作是语已。 这时阿难又向佛说:‘世尊,未来世会有些善男子、善女人,他们有的内心真正的敬重法,有的只是嘴巴上敬重。 他们之中,有人为了衣食,有人为了得到名闻利养,于是就脱离贫贱的家庭,而剃除须发出家。 虽然他们嘴里说是为了求佛法,然而却没有修行的心。 因此,即使已现出家相,然而所作为仍属下贱,于是此人,还是会起下贱之心。 然而世尊,我是在为我自己而发此问的。 请问世尊,我们这些真心求法的人,应该如何求法,应该如何去做? ’阿难说完之后。 尔时佛告长老阿难作如是言。 阿难。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乐于法者。 欲得读诵。 彼等众生欲向和上阿阇梨所。 至已应问诸佛法言。 随心所乐所堪说处。 应说依止。 彼或十腊或十二腊。 为重法故应乞依止。 何以故。 如来往昔虽复说言五夏比丘不须依止。 而彼学者于前敬心乃能为法。 以是义故应当依止。 何以故。 彼人欲学于佛法故。 佛陀就告诉长老阿难说,阿难呀,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乐于求佛法,想要读诵佛经,他们就要到授戒师和教授师那儿,请问佛法上的各种问题。 这时和尚及阿阇梨就要随问法者的根器和性向,告诉他们要依止老师。 求法者有人或许已经受具足戒十年或二十年了,但是为了敬重法的缘故,还是应该要求依止。 原因何在? 我以前虽然说过,受具足戒五年以上的比丘,可以不须要依止师父。 然而因为他对法很敬重,因而对教授师十分恭敬,由于这个缘故,应该要依止师父。 也就是说,求学的人想要学佛法,就应该依止师父。 阿难。 而彼和上阿阇梨等。 为彼应作如是依止。 当如是耶。 我许汝耶。 汝得利耶。 我教汝耶。 汝当谨顺莫放逸耶。 应练行耶。 如是与耶。 若有比丘得具足法。 彼则堪能与他依止。 若能如是分别法句。 与他依止名依止师。 若有比丘虽复百夏。 不能闲解如是法句。 彼亦应当从他依止。 所以者何。 自尚不解况欲与他作依止师。 假令耆旧百夏比丘。 而不能解沙门释种秘密之事。 彼人为法应说依止。 虽有百夏上座比丘。 不解律法。 彼等亦应说于依止。 阿难,如果被依止的和尚及阿阇梨,已经受了具足戒,而且清楚明白下列七个问题,就可以做别人的依止师。 这七个问题是:一、此人是否可以教诲? 二、是否我该允许此人学法,三、此人是否会得到佛法的利益? 四、是否我该教此人? 五、此人是否会恭谨顺从不放逸? 六、此人是否该修练行法? 七、是否该如此教此人? 若是有比丘已经受戒一百年了,却还不清楚这七个问题,那就应当依止法师。 原因何在? 因为自己都不了解佛法,又如何能当别人的依止师呢。 因此,假使有出家百年的老和尚,而还不了解沙门佛法的秘密之事,为了求法的缘故,应该要依止老师。 虽然是出家百年的上座和尚,如果不懂戒律的话,也应该要依止老师。 若有比丘从他受法。 彼等比丘于彼师边。 应起尊贵敬重之心。 欲受法时。 当在师前不得轻笑。 不得露齿。 不得交足。 不得视足。 不得动足。 不得踔脚。 足踝齐整勿令高下。 于彼师前勿升高座。 师不发问不得辄言。 凡有所使勿得违命。 勿视师面。 离师三肘命坐即坐。 勿得违教。 安坐已讫。 于彼师所应起慈心。 向他人求法的比丘,应该要对说法的师父,生起尊贵敬重的心。 当要受法的时候,在法师面前不可以随便笑,不可以露齿笑。 不可以把脚交叉,也不可以看脚。 脚不可以抖动,也不可以翘脚。 足踝要整齐,不可以有高下。 在师父前面,不可以坐高的椅子。 师父如果没有问话,不可以自己随便说话。 凡是师父叫做的事,一概不得违抗。 不可以直视老师的脸,和师父要保持三肘的距离。 师父叫坐下即应坐下,不可以违背。 坐下来之后就要静下心来等师父说法,对于老师,应该要起慈爱之心。 若有弟子欲受法时。 长跪师前先诵所得。 诵已有疑先应咨白。 若见听许然后请决。 是时学者既受法已。 右膝著地两手捧足。 一心顶礼师所住处。 地若平正即应设敬。 若地偏隘即还却立。 乃至师过至彼平所即便请法。 若至平处礼师足已。 却缩而行至十肘地。 遥礼师已随意归还。 又复弟子应作是念。 师在我后观我是非不应放逸。 我若即来寻至师前。 请决所疑是即为善。 傥不得来应当知时。 一日三时应参进止。 若三时间不参进止。 是师应当如法治之。 做弟子的要向法师求教时,要先跪在法师前,背诵将提出问题的经典。 背完之后,再请问法师,是否可以提问题,得到允许之后,再把问题提出来。 当法师回答完学者的问题之后,学者就要五体投地,向法师顶礼。 如果所跪问之处地不平或很窄,不适于顶礼的话,就要站起来走到平而宽敞的地方,向法师顶礼。 顶完礼之后,要面向法师向后退走十肘之遥,再遥向法师顶礼之后,才可以任意离去。 做弟子的要经常想,师父在我的后面,观看我的是非对错,所以我不应该放逸。 我一有任何疑问,就应该马上到师父的跟前,请求解答疑问,这才是对的。 若是无法随时请益,也应当起码一天之中,三时请益。 要是弟子在上午、中午、下午都不来参问的话,做老师的就应当要用适当的方法来调治弟子。 又复弟子若参师时。 至彼师所若不见师。 应持土块或木或草以为记验。 若当见师在房室内。 是时学者应起至心绕房三匝。 向师顶礼尔乃方还。 若不见师众务皆止不得为也。 又复弟子于其师所。 除大小便不得粗言。 师所呵责不应反报。 师坐卧床应先敷拭。 令无尘污虫蚁之属。 若师坐卧乃至师起。 应修诵业。 若是弟子到老师处参问,而在该处不见老师,则应该留下土块、木头或草等,作为曾来参问的记号。 若是见到老师正在室内冥坐,这时学者应该起至诚的恭敬心,在房子外面绕三圈,再向老师顶礼后方可离去。 若是有事务要请问师父,而师父不在的话,其他相关事务都必须停止,不可以先做。 弟子在师父面前,不可以说粗野鄙俗的话,除非回答有关大小便的事。 师父如果有所呵责,弟子不可以反驳。 师父坐卧的床坐,要事先擦拭干净,并先安置好,不可以有灰尘和虫蚁。 师父在宴坐、睡眠,不宜打扰的时间里,弟子应该要勤于背诵经论。 时彼学者至日东方便到师所。 善知时已数往师边。 咨问所须我作何事。 当白师言。 入聚落不。 若师欲得入聚落时。 师所袈裟当须前奉先应洗手。 若洗手讫应持己衣。 还拭己手。 至彼师所身心安住。 两手捧衣长跪而授。 如法敬奉处所安住。 然后奉水令洗手面。 先奉内衣著身体者。 尔乃更当奉余衣服常所用者。 向于师所应作如是恭敬之心。 当太阳一从东方升起,学者就应该立刻到师父身边,见师父起床之后,就请问师父是否有事要他做。 要问师父是否要出门去聚落,若是师父要出门的话,就要把袈裟奉上,奉上之前,要先洗手,用自己的衣服把手擦干净。 然后才到师父那里,身心都不浮动,两手捧著师父的袈裟,跪著交给师父。 得到师父指示后,如法的把袈裟放在所应置之处,再去打洗脸水来,让师父漱洗。 接著再把师父的穿著,从里到外,一件件捧给师父穿著。 弟子对于师父,平常就必须要这般的恭敬。 又复弟子在于师前不得涕唾。 若行寺内恭敬师故。 勿以袈裟覆于肩□。 不得笼头。 师经行处应常扫拭。 天时若热。 日别三时以扇扇师。 三度授水授令洗浴。 又复三时应献冷饮。 应当知时为师乞食师所营事。 应尽身力而营助之。 取师应器洗治令净。 若师与洗先洗师器乃及己钵。 若与应洗。 如不与者不应再索。 何以故。 有因缘故。 阿难。 有诸比丘当作是念。 如来往昔钵无人洗。 彼等学佛应当自役。 虽然如来许彼。 天若热时应具冷水。 天若寒者应备暖水。 凡所须者皆应尽备。 亲在师前勿嚼杨枝。 于他人处勿说师过。 若遥见师寻起迎接。 弟子在师父面前,不可以吐口水,也不可以擤鼻涕。 在寺庙内行走,由于恭敬师父的缘故,不可以用袈裟盖住肩膀,不可以把头包住。 师父经行的地方,要经常扫擦干净。 天气热的话,早午晚三时,要用扇子替师父扇凉。 一天三次,要捧水让师父洗浴。 还要三时中拿冷饮给师父解热渴。 时间到了,要知道去替师父乞食。 师父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尽力去帮助。 师父的钵要洗干净,若是师父让弟子洗钵,弟子要先洗师父的钵,然后才洗自己的。 若是师父给洗就洗,若是不给洗,就不要再向师父拿钵。 何以故,是有因缘的。 阿难,有的比丘,想到如来以前也没有叫弟子洗钵,于是他也学佛,自己洗钵,所以他不让弟子洗,这是如来允许的事。 天气热的时候,弟子要准备冷水。 天气寒冷的时候,要准备暖水。 凡是该准备的,都应该事先准备好。 在师父的面前,不可以嚼杨枝漱口刷牙。 在别人的地方,不可以说师父的过失。 若远远见到师父走来,要立刻起身迎接。 阿难。 凡有师者。 随在谁边学四句偈或听或读。 或问或咨一四句等。 是即为师。 时彼学者于其师所。 常起恭敬尊重之心。 若不如是名不敬者。 亦不名住正行之者。 若于他边说师过者。 彼人不得取我为师。 何以故阿难。 彼无敬心不爱佛故。 彼无行人况爱法者。 彼无敬人当不爱法。 彼大恶人亦不爱僧不入僧数。 何以故。 彼愚痴人不行正行。 阿难。 佛所言说皆为行者。 阿难,不管是谁,只要能跟他学到一四句偈,不管是听到,或读到,或请问,或询问,这人都是老师。 学者应该经常对他的老师起恭敬尊重的心。 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就叫做不敬,也就不能被称为是修行正行的人。 若在其他地方,说老师过错的人,不能拜我为师,何以故? 阿难,因为他没有恭敬心,不爱佛之故。 这种无修行的人,何况还能爱法吗。 这种不恭敬的人,是不会爱法的。 这种大恶人,也不会爱僧,也不能算是僧人。 何以故? 因为这种愚痴之人,不修行正法之故。 阿难,佛陀所说的话,全都是为修正行的人说的。 尔时长老阿难闻佛说已。 悲泣流泪以手扪拭。 作是白言。 世尊。 于将来世少有众生住是行者。 世尊。 我等当行如是之行。 我今当住如是之行。 世尊。 若有比丘。 于彼师所或和上边。 不生敬心道说长短。 于将来世得何等报。 佛告阿难。 若将来世有诸比丘。 或于师所或和上边。 不起恭敬说于师僧长短之者。 彼人则非是须陀洹。 亦非凡夫。 彼愚痴人应如是治。 何以故。 阿难。 师实有过尚不得说。 况当无也。 长老阿难听佛说了之后,不禁悲泣流泪。 他用手把泪擦拭之后,向佛说:‘世尊,将来之世,很少会有众生是修如此之正行的。 世尊,我们一定会修正行,我们会住正行。 世尊,若是有比丘,对他们的老师或和尚,不生恭敬心,而论说师长的长短。 那么他们将来,会得到什么果报? ’佛陀告诉阿难说,若是将来有比丘,对老师或和尚,不起恭敬心,论说师僧长短的话,这人绝不会证初果,我说他是凡夫愚痴之人。 何以故,阿难,就算老师真的有过错,都不应该讲,何况老师并无过失。 阿难。 若有比丘于其师边不恭敬者。 我说别有一小地狱名为椎扑。 当堕是中。 堕彼处已。 一身四头身体俱然。 状如火聚出大猛炎。 炽然不息然已复然。 于彼狱处复有诸虫。 名曰钩□。 彼诸毒虫常啖舌根。 时彼痴人从彼舍身。 生畜生中受野兽形。 或野干身或受狼身。 彼诸人等见者大唤。 或唱言狼或唱野干。 阿难。 彼痴人辈。 皆由往昔骂辱于师及与和上。 是故见者皆悉不喜。 以彼往昔舌根过故。 恒食屎尿。 舍彼身已虽生人间常生边地。 生边地已舍于一切功德之事。 具足恶法离众善法。 虽得人身皮不似人。 不能具足人之形色。 不似父母。 父母憎恶。 得人身已常被轻贱诽谤陵辱。 离佛世尊恒无智慧。 从彼死已还速坠堕地狱之中。 何以故。 以不恭敬施法。 济拔难者故。 阿难,如果有比丘,对老师不恭敬的话,有一个特别的小地狱,叫做椎扑的,他们会堕落到此地狱。 生到那儿的罪人,只有一个身体却有四个头,全身都起火燃烧,形状好比出大猛炎的火堆。 这堆火从不会烧完,总是烧个不停。 此地狱中有一种叫钩□的毒虫,经常嚼食罪人的舌头。 这个愚痴的罪人,在椎扑地狱受完报之后,又生到畜生中,或者成野干,或者成狼。 人们见到它们时,总是大声叫喊狼来了,或野干来了。 阿难,这些愚痴的人,都是由于以往骂辱老师及和尚的缘故,所以看到它们的人都不喜欢它们。 由于以往舌头的罪过,因此它们经常吃屎尿。 受完畜生身之后,他们投胎做人,却经常生在没有佛法的边地。 由于生在边地,因此无法做一切的功德事,而经常行恶,远离善法。 虽然他们得生为人,却和一般正常人长得不一样,不像个人样。 由于不像父母,因此惹得父母十分憎恶。 罪人投胎做人时,经常被人轻视、毁谤、欺负。 由于远离佛法,所以天生没有智慧,死了之后,很快就又堕落地狱,因为前世不恭敬布施佛法,济拔苦难的老师之缘故。 阿难。 若有人等。 于教授师所。 施自在师所。 教法行师所。 教真行师所。 起不恭敬。 受是重殃。 阿难。 彼痴人辈。 自余更得无量无边苦患之法。 阿难。 若从他闻一四句偈。 或抄或写书之竹帛。 所有名字。 于若干劫取彼和上阿阇梨等荷檐肩上。 或时背负或以顶戴常负行者。 复将一切音乐之具。 供养是师。 阿难。 作如是事。 尚自不能具报师恩。 亦复不名深敬于师。 况敬法耶。 作是敬者。 是名敬师。 阿难,如果有人对教授师,对布施自在法的老师,对教修行法的老师,对教真实行的老师,起不恭敬心的话,就会受到这种极重的殃报。 阿难,这类愚痴的人,除了受地狱等苦之外,余生还会受到无量无边的痛苦。 阿难,把所有只要听闻一四句偈的老师,名字全都写在竹帛上,经过若干劫时间,把所有的和尚和阿阇梨,全都背在背上、挑在肩上,顶在头上走。 同时还把一切的音乐歌咏,来供养这些老师,都还不能完全报答师恩,都还不能称为是深敬老师的人,何况能被称为是敬法的人。 而必须像我前面所说去做,才能叫做敬师者。 阿难。 若有无量无边供养之具。 尔乃堪能供养师耶。 阿难。 当来之世多诸比丘得是经已。 于师和上起不敬心无有正行。 于师和上恒说于过。 阿难。 我说彼等愚痴人辈极受多苦。 于当来世必堕恶道。 阿难。 我向汝说我向语汝。 如来在世于汝等边已为说讫。 此是正道此非正道。 于当来世彼诸比丘随行何行。 还生是处得是果报。 是故阿难。 我教汝等常行恭敬。 阿难。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生恭敬尊重之心。 当得如是胜上之法。 所谓爱敬诸佛世尊敬重经法。 深爱敬僧当入是次。 佛说是经已。 长老阿难等及诸大众。 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阿难,不是有无量无边供养的东西,才能供养老师的。 阿难,未来世很多比丘,读过这部经之后,还对老师及和尚不起恭敬心,这是不修正行的人,经常会说老师和尚的过失。 阿难,我说这种愚痴的人,会受很多的痛苦,将来一定会堕落恶道的。 阿难,如来在世的时候,都已经告诉过你们,那些是正道,那些不是正道。 也跟你说了,将来世的比丘,造了什么业会生到那里,会得那些果报。 因此阿难,我教你们要常起恭敬三宝的心。 阿难,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生起恭敬尊重的心,就会得到无上之法。 所谓爱慕尊敬诸佛世尊,敬重佛陀所说之经法,深深爱敬得道的诸贤圣僧,这就是修行正法的次第。 佛说完这部经之后,长老阿难及与会大众,听了佛陀之言后,都法喜充满,决心照著佛陀之言去做。 发布时间:2024-04-09 08:13:3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