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 内容: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册No. 0997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No. 997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一罽宾国三藏沙门般若共牟尼室利译序品第一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住伽耶城。 去城不远菩萨树下。 与大比丘众七千人俱。 皆是大阿罗汉。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 已作所作已办所办。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犹如大龙得宿住智。 已舍重担逮得己利。 尽三有结无复后有。 于一切法得真实智。 深入法性到于彼岸。 于法善巧从法化生。 于顺于违心无染着。 发言和悦先意问讯。 梵行清净正念明洁。 于解脱道已得圆满。 唯有阿难住于学地。 复有菩萨摩诃萨八万四千人。 皆于一生当得菩提。 于一切智任运深入至于源底十方诸佛常现在前。 得无染着陀罗尼门。 住首楞严诸三昧门。 得大自在游戏神通。 诸解脱门。 已离一切烦恼障碍。 以大慈悲普覆十方一切世界。 遍游法界无边刹海。 以无住相入虚空性。 常勤利益一切众生。 于佛境界已得善巧。 心意智慧广大无量。 犹如虚空。 甚深无际犹如大海。 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无所染着犹如莲华。 内外清净如摩尼宝。 光明炽盛如镕真金。 具如是等无量无边诸功德聚。 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普眼菩萨摩诃萨。 普观菩萨摩诃萨普光菩萨摩诃萨。 普焰菩萨摩诃萨。 胜意菩萨摩诃萨。 增长意菩萨摩诃萨无边意菩萨。 方广意菩萨广大意菩萨。 无尽意菩萨持地意菩萨。 持众生意菩萨得胜意菩萨。 善分别意菩萨陀罗尼自在王菩萨。 执宝炬菩萨宝印手菩萨。 宝冠菩萨宝髻菩萨。 宝积菩萨宝生菩萨。 宝峰菩萨宝幢菩萨。 金刚藏菩萨吉祥藏菩萨。 无垢藏菩萨清净藏菩萨。 如来藏菩萨智藏菩萨。 日藏菩萨三昧藏菩萨。 莲华藏菩萨解脱月菩萨。 普月菩萨大势至菩萨。 普见菩萨莲华眼菩萨。 广严眼菩萨普威仪菩萨。 普端严菩萨普行意菩萨。 智慧意菩萨法意菩萨。 金刚意菩萨师子游戏菩萨。 大云自在王菩萨师子威猛音菩萨。 广大深妙声菩萨无染着菩萨。 离诸垢菩萨月光焰菩萨。 日光焰菩萨智光焰菩萨。 智吉祥菩萨月吉祥菩萨。 莲华吉祥菩萨贤吉祥菩萨。 宝吉祥菩萨妙吉祥童子菩萨。 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而为上首。 皆于贤劫当得菩提。 与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四千人。 复有无量四大王众天。 四大天王而为上首。 复有无量忉利天子。 释提桓因而为上首。 复有无量须夜摩天子。 夜摩天王而为上首。 复有无量兜率天子。 兜率天王而为上首。 复有无量化乐天子。 妙化乐天王而为上首。 复有无量他化自在天子。 他化自在天王而为上首。 复有日光天子满月天子商主天子。 各与无量天子眷属俱。 复有大梵天王。 与无量梵众俱。 复有净居诸天摩醯首罗天王。 各与无量眷属俱。 如是无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各与无量百千眷属俱。 复有无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各与眷属俱。 如是无边一切众会。 各至佛所顶礼佛足。 退坐一而恭敬围绕。 尔时如来处于众会坐金刚座。 威德巍巍超过一切。 如须弥山出于大海。 光相炳曜映夺一切。 譬如朗日高升虚空。 见者清凉如秋满月。 身心寂静如大梵王。 众所敬畏如天帝释。 具七圣宝如转轮王。 决定宣说法空无我如师子吼。 光明照彻一切世界。 如夜暗中而然大火。 放种种光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如天摩尼及众宝聚。 无所分别降伏魔怨摧诸异见如大象王。 于顺于违心无垢浊如清净池。 处众无畏犹如师子。 智慧深广无量无边。 无能至底能生一切功德宝聚犹如大海。 普雨法雨润洽一切生长成熟犹如大龙。 具如是等无量功德。 尔时一切众会一心合掌。 瞻仰如来生难遭想。 如来大悲慈眼普观身光普照。 当尔之时菩提树王。 于其四面各七由旬。 地上虚空天龙八部。 一切众会周匝遍满。 无有微尘毛端量处而无圣众。 如来所处金刚之座高一由旬。 纵广正等各半由旬。 以无量种百千万亿微妙天衣而敷其上。 悬众宝盖垂诸网铎众宝缯彩以为幢幡。 罗列建立周匝垂挂于座四周。 皆以金刚而为其地。 平坦如掌清净润泽香洁柔软。 蹈则没足举则还复。 众生见者欣乐无厌。 尔时诸天为供养佛雨天妙花。 所谓瞻博迦花阿提目多伽花婆利师迦花。 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 以如是等种种天花。 而散佛上及诸大众遍覆其地。 微风吹动出殊妙香飘涤诸秽。 忽于其地涌出无数百宝莲华。 大如车轮真金为叶。 各百千万以吠琉璃而为其茎。 帝青摩尼以为其台。 阿湿摩竭磨宝以为其须。 发众妙香出过诸天。 其花柔软光净细滑。 众生见者情无厌足。 若有触者能除热恼身心清凉。 如是皆为供养如来故现斯瑞。 当尔之时去金刚座。 于其四隅不近不远。 各有宝树从地涌出。 其树各以七宝所成。 树身高耸二由旬半枝叶。 周布覆一由旬。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 于众会中瞻仰如来处金刚座。 威德特尊光明炳着。 蔽于大众逾百千日。 映余光辉一切众会。 观无厌足发清净心。 即从座起跪合掌。 以妙伽他而赞佛言。 如来威容不可量超出人天及众圣譬如满月澄空界一切星宿夺光晖佛处慈悲大海中放百千光而照耀譬如须弥出巨海诸天依住放光明当住解脱禅定中自在光明照一切譬如三千大梵主寂静光超诸梵天功德智慧以严心宝相严身光普照如帝释光及智慧超过一切忉利天大慈悲意自庄严安立众生于圣道如四天王能护世慰喻教化诸众生佛日恒放法光明普照众生灭邪见譬如千日光明照映夺摩尼火等光佛面圆满相端严见者欢悦心清净譬如中宵圆净月众生乐见得清凉大仙恒放智光明灭除一切无明暗如夜高山大火聚无远不照发光耀佛说无我诸法空一切外道皆惊怖如山窟中师子吼百兽闻者丧精光佛身如镕紫金山光明映蔽于大众亦如摩尼宝光曜超夺一切宝光明福德智慧方便门精勤一切皆善巧遍观世界无伦匹况复能过于世尊我见大雄哀世间智慧大海光明照五体投于佛足下踊跃欢喜难自持我赞如来世间灯能生功德最胜智以此福聚利含识一切速证大菩提尔时文殊师利童子菩萨摩诃萨。 说此伽他称赞佛已。 合掌恭敬瞻仰如来目不暂舍一心思惟如来所住。 微妙法性甚深难入。 非可见相难见难解。 非是凡愚外道境界。 微妙寂静不可思议。 能生诸佛无等等智不可思议。 流出法界差别教法不可思议。 唯有如来究尽明了。 住无所住虚空境界。 现证诸法本性清净真实之际。 得于诸佛无碍解脱。 常住不变安乐寂静。 其身充满一切刹土。 普现一切众生之前。 入于三际平等源底。 非是心识称量境界。 于无量劫思惟宣说不可穷尽。 文殊师利如是审谛。 微细观察深法性已默然而住。 守护国界主经陀罗尼品第二之一尔时世尊。 常住三世平等法性而入三昧。 名普随顺众生心行。 以三昧力于时会中。 所应调伏一切大众。 各各见佛种种不同。 所谓或有众生见于如来相好之身。 或有众生见声闻身。 或有众生见菩萨身。 或有众生见梵天身。 或有众生见大自在天身。 或有众生见那罗延天身。 如是乃至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种种差别。 其无信者都无所见。 犹如生盲不见日月。 其得见者随其种类。 而见其身种种威仪。 随其类音闻种种声。 随其所乐闻种种法。 随其力能生种种解。 虽随众生如是知见。 而如来身一味无二。 所谓一解脱味。 犹如虚空离于一切粗细分别及无分别。 亦如大地能为一切世出世间。 天龙八部依持而住。 生长成熟而无厌倦。 又如火大能烧众生诸烦恼薪无有厌倦。 亦如风大能飘一切烦恼尘垢亦无厌倦。 又如水大悉能滋长一切众生所有善根。 除烦恼热得清凉乐亦无厌倦。 尔时世尊忽于顶上肉髻之中。 肤骨毛孔放大光明。 其光鲜白。 复以无量百千光明而为眷属普照世间。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 一切所有皆同白色。 其中众生皆见一切山林河海情非情物。 皆同鲜白犹如乳色。 亦如雪山。 又从口中放大光明如帝青色。 亦以无量百千光明而为眷属。 照于东方。 从金刚座东尽恒河沙世界。 其中所有山河石壁草木丛林。 情非情境皆帝青色。 彼中众生皆见一切如帝青色。 复于右肩放大光明如镕金色。 亦以无量百千光明而为眷属。 照于南方。 从金刚座南尽于南方恒沙世界。 其中所有皆镕金色。 彼诸众生亦见一切皆镕金色。 复于背上放大光明红颇梨色。 亦以无量百千光明而为眷属。 照于西方。 从金刚座西尽于西方恒沙世界。 其中所有皆红颇梨色。 彼中众生亦见一切皆颇梨色。 复于左肩放五色光。 所谓青黄赤白及于绿色。 亦以无量百千光明而为眷属。 照于此方。 从金刚座北尽于北方恒沙世界。 其中所有悉皆五色。 彼中众生亦见一切皆具五色。 如是所照一切世界。 一一下至阿鼻地狱。 上至阿迦尼吒天照诸世界。 作佛事已收光归本。 其白色光还从上下。 来至佛所右绕如来。 经三匝已从佛顶入。 帝青色光还从东方。 来至佛所右绕三匝从佛口入。 镕金色光还从南方。 来至佛所右绕三匝入佛右肩。 红颇梨色光还从西方。 来至佛所右绕三匝入如来背。 五色光明还从北方。 来至佛所右绕三匝入佛左肩。 虽此光明展照还收。 而如来身体无增减。 譬如月光遍照虚空无有增减。 亦如油水及以融酥。 投沙聚中亦无增减。 又如雪山腾出浮云遍满虚空须臾卷摄还归雪山纤毫无迹。 尔其雪山体无增减。 尔时世尊复入三昧。 而此三昧无有名字。 无言无说不可思议。 即一切智智诸佛境界。 入三昧已。 时此大地六种震动。 所谓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 名一切法自在王。 承佛神力即从座起。 整身威仪偏袒右肩。 顶礼佛足跪合掌。 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 放大光明地六震动。 尔时佛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今善能启发斯问。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善男子有四因缘放斯光明大地震动。 何等为四。 一者三世诸佛皆因入此胜三昧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亦如是三无数劫具修诸度。 六年苦行不证菩提。 由入此定便得无上正等菩提。 以是因缘故现斯瑞。 二者由此三昧既无言说。 体性寂灭不可宣示。 欲以方便善巧力故为众生说。 故现斯瑞。 三者我昔于此菩提树下。 得是三昧成等正觉。 为报恩故今于是处说此三昧。 三世诸佛亦复如是。 皆于此处说此三昧。 故现斯瑞。 四者欲为十方恒沙世界。 无数诸来菩萨摩诃萨。 及摩伽陀国主阿阇世王。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天龙夜叉。 此诸众会及与法界一切众生。 说此三昧。 以是因缘故现斯瑞。 尔时大众闻此说已。 踊跃欢喜身心清凉。 悲感欣慕不能自持。 譬如有人毒箭中心。 更无所思唯思良医。 拔除毒箭令我安乐。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不思议法唯希如来说此三昧。 拔诸有情生死大夜。 无明黑暗无所知见。 破诸烦恼开正法眼得智光明。 时此众会虽生此念。 佛威德故不敢咨问。 尔时一切法自在王菩萨摩诃萨。 承佛神力。 五体投地顶礼佛足。 跪合掌而白佛言。 世尊彼不可思议一切智智诸佛境界三昧。 为以何法而为其因。 复以何法而为根本。 云何修习云何究竟。 尔时世尊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萨摩诃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今善能咨问斯义。 于未来世多所利益多所安乐一切众生。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善男子此深三昧。 以菩提心而为其因。 以大慈悲而为根本。 方便修习无上菩提以为究竟。 善男子此中何者名为菩提。 善男子欲知菩提当了自心。 若了自心即了菩提。 何以故心与菩提真实之相。 毕竟推求俱不可得。 同于虚空故。 菩提相即虚空相。 是故菩提无所证相无能证相。 亦无能所契合之相。 何以故菩提毕竟无诸相故。 善男子以一切法即虚空相。 是故菩提毕竟无相。 尔时一切法自在王菩萨。 复白佛言。 世尊若此菩提相同虚空。 一切智体当何所求。 云何证得菩提现前。 一切智智当于何生。 佛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萨言。 善男子一切智体当于心求。 一切智智及与菩提。 从心而生。 何以故心之实性本清净故。 善男子此心之性。 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善男子一切如来说此心相。 非青非黄非赤非白。 非红非紫亦非金色。 非长非短非圆非方。 非明非暗非男非女。 非非男女亦复非是亦男亦女。 善男子此心非欲界性非色界性非无色界性。 非天非龙非夜叉非乾闼婆。 非阿修罗非迦楼罗非紧那罗非摩睺罗伽。 人非人等一切同类。 善男子此心不住于眼。 亦复不住耳鼻舌身意。 于三世中亦不可见。 何以故此心同于虚空相故。 以是义故远离一切粗细分别。 何以故此虚空性即心性故。 如其心性即菩提性。 如菩提性即陀罗尼性。 善男子是故此心虚空菩提陀罗尼。 性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 如是一切皆以大慈大悲而为根本。 方便波罗蜜之所摄受。 善男子是故当知。 我今于此诸菩萨等大众之中。 说如是法。 为净广大菩提心故。 为令一切了自心故。 是故一切法自在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欲知菩提真实性者。 当了自心。 如其心性即菩提性。 云何而能了知心性。 谓此心性于一切相。 若形若显若复色蕴受想行识。 若复色尘声香味触。 若有执受若无执受。 若十二入若十八界。 如是等法观察推求竟不可得。 善男子若诸菩萨如是了知。 即得成就第一清净法光明门。 住此门已。 任运得此不可思议一切智智诸佛境界甚深三昧。 菩萨获得此三昧已。 与一切佛平等平等。 及得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三昧。 复得随顺诸众生心陀罗尼门。 常能无间利益众生。 于无为界具足圆满。 远离断常六十二等一切邪见。 正见圆明。 善男子若诸菩萨住是三昧。 一切佛法不作功用任运成就。 善男子我今略说。 若有能住此三昧者。 无量无边无数功德皆悉圆满。 尔时一切法自在王菩萨。 复白佛言世尊。 如佛所说如虚空性即是心性。 如于心性即菩提性。 如菩提性即陀罗尼性。 其虚空性心性菩提性陀罗尼性。 无二无别者。 如是之义甚深甚深。 难可通达难得趣入。 不可思议超过心地。 非是凡愚劣解所知。 于此会中有二种人。 一者满足菩萨位人。 则得利益。 二者未得成就菩萨功德。 谓摩伽陀国主阿阇世王。 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无量众生。 则无利益。 此诸凡愚犹如生盲不见灯光。 又如聋人不闻细语。 如砂卤地不生莲华。 世尊如有国王大臣长者。 于饥俭世食众甘美天诸珍膳。 升高楼阁告于无量饥饿众生作如是言。 我食如是种种上味。 虽作是言于诸饥人都无所益。 今佛所说于此众会。 未成就者亦复如是都无利益。 尔时佛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善能咨问如是深法。 多所利乐一切众生。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及此众会。 以诸方便示教汝等。 令汝得解不可思议一切智智诸佛境界甚深三昧。 善男子若诸佛子。 欲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若欲善能知自心者。 若有欲以大慈悲手于生死泥拔众生者。 应先发起大慈悲心。 普为众生归依三宝。 受菩萨戒发菩提心。 至诚忏悔作如是言。 唯愿十方一切诸佛。 及与住地得金刚智诸大菩萨。 当证知我当忆念我。 我某甲等发菩提心未住妙道。 今将身命归依十方一切三宝。 唯愿诸佛诸大菩萨。 起慈悲心哀愍摄受。 我某甲等自从无始流转已来。 处在三界生死轮中沉溺恶趣。 入苦笼槛颠坠诸恶。 无明罗刹有大力势。 诸烦恼怨长夜逼迫。 无主无救无归无依。 无有所趣无有教导。 住于邪见险恶道中。 趣向生死背舍涅槃。 入三恶道不能自出。 堕于险恶广大深坑。 追逐恶友随顺恶教。 远离一切诸善知识。 都不觉知。 何者为损何者为益。 何者是善何者是恶。 为不善法系着不舍。 弃背一切三乘圣人。 长夜常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种种惑业之所罗网。 忧迫恐怖恒失本心自性寂静。 远离种种三摩地门陀罗尼门。 诸地诸忍般若波罗蜜多甚深住处。 亦复远离慈悲喜舍诸菩萨戒。 四无碍智六通。 十力四无所畏无忘失法无住涅槃。 一切随眠我身具足。 一切功德我身空无。 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如是等法百千万种悉皆远离。 无数苦恼障碍留难恒所恼害。 唯愿诸佛诸大菩萨。 起大慈悲哀愍护念。 与我为主为救为归为依为趣。 愿令我等速得圆满大菩提道。 及于无量菩提眷属。 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 十八不共四摄三昧。 解脱总持六通诸度福德智慧。 如是一切诸功德海。 愿令我等皆得满足。 又复十方一切诸佛诸大菩萨。 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受我供养。 愿令供具积集圆满。 及与我身充遍十方一切世界。 及摄十方无有主宰。 广大庄严无量供具。 现前供养诸佛菩萨。 所谓种种妙宝诸天宫殿。 各以妙宝而为庄严。 众宝栏楯分布行列。 宝树宝山以为映带。 宝座宝盖宝幢宝幡。 宝器宝珠宝铃宝网。 宝光宝焰及宝功德。 一一无量无数宝洲。 摩尼宝聚充满其中。 诸宝灯树种种妙宝。 间错庄严。 金焰发辉宝网罗覆。 复有无数妙宝莲华。 阎浮檀金以为其台。 真金为叶菡萏敷荣。 兴天宝云雨天宝雨。 降天宝树散天宝花。 发众宝光开众宝藏。 复有无数阎浮檀金。 诸天宫殿众宝庄严。 妙宝廊宇金刚为墙。 众宝拦楯周匝围绕。 种种天仙众妙园苑。 花林香草芬敷布濩。 无数龙宫阿修罗宫。 各有种种林木殿堂香花宝器。 以如是等无量无边。 曾未受用众宝供具。 悉将回向供养十方诸佛菩萨。 复摄十方一切世界种种妙药。 及天甘露天诸珍膳。 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又摄十方一切世界。 诸妙香树龙脑香树。 栴檀香树随时香树大叶香树。 其树四时花敷相续香气美妙。 若有嗅者沉寂虚凝。 如是无量种种香树。 芬芳郁烈能夺人心。 复有种种无有主宰如意等树。 随心所愿皆得满足。 大海之中种种摩尼及如意宝。 复有种种宝迷卢山摩诃迷卢山。 羯逻斯山健驮末陀山。 摩罗耶山尾你耶山。 民陀罗山摩诃民陀罗山。 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 金刚山等如是山顶。 种种宝庄严种种宝楼阁。 种种宝岩窟种种宝帐盖。 种种宝堂宇种种宝阶陛。 种种宝窗牖种种宝涂饰。 种种宝梁柱种种宝库藏。 吠琉璃等种种宝墙。 复有奇妙种种色类。 无有主宰诸天宫殿。 复有种种俱苏摩等天诸妙花。 见者无厌清凉悦乐。 复有种种诸妙音声。 能令闻者身心安乐。 无诸热恼而得清凉。 断伏贪瞋散灭痴毒。 摧坏恶业令无有余。 所谓天帝释声梵天王声种种天声。 诸大仙女歌咏之声。 天诸乐器不因拊击出微妙声。 箫笛箜篌琵琶琴瑟螺贝等声。 忉利天鼓声牟陀罗鼓声。 复有种种诸天鸟声。 及于山林泉流鸟声。 所谓白鹤孔雀凫雁鸳鸯。 拘枳罗鸟命命之鸟。 迦陵频伽种种好鸟鸣啭之声。 及鹿王等诸妙音声。 复有种种云声。 地声水声火声风声。 大海波涛声如是等声。 若人闻者悉能解了爱乐无厌。 耳根安静其声深远。 谛实清彻能生善根。 文字名句悉皆具足。 与义相应契深法理善合时宜。 所谓三乘平等声。 演说三明声。 庄严檀那波罗蜜声。 清净尸罗波罗蜜声。 能生羼提波罗蜜声。 勤修精进波罗蜜声。 成就禅那波罗蜜声。 广大般若波罗蜜声。 与心和合大慈声。 与觉和合大悲声。 光影和合大喜声。 同于虚空大舍声。 出生三乘声不断三宝声。 分别三聚声清净三空声。 观察四谛声观察智慧声。 智者不毁声圣者称赞声量等虚空声。 出如是等清净音声。 回向供养诸佛菩萨。 复有种种花树发妙花香。 种种鬘树垂诸鬘带。 种种幢树高显建立。 种种幡树接影连辉。 持如是等一切妙物。 以无我心回向供养一切诸佛诸大菩萨。 复以一切佛眼所见。 十方无边一切世界大供养云。 以为供养。 所谓种种花云种种香云。 鬘云帐云涂香云末香云。 宝盖云宝座云。 宝幢云宝幡云。 妙宝衣服云众宝资具云。 天诸上味云摩尼宝聚云。 如是种种无量色类诸宝供云。 回向供养一切诸佛诸菩萨等。 复当愿以小千世界为一灯盏。 满中香油百须弥量。 以为其炷然以宝焰。 发大光明供养一切诸佛菩萨。 如是供养无有穷尽。 复当劝请一切如来。 往菩提树降伏众魔。 成等正觉转妙法轮。 久住大劫莫般涅槃。 复应以此种种善根回向众生。 愿诸众生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回向时。 不见能回向心。 不取所向之境。 不着所回善根三轮清净。 复次一切如来一切菩萨一切众生。 如是等类所有功德我皆随喜复作是愿以此善根。 愿令我等一切诸障极重恶业皆得消灭。 尔时世尊即说回向陀罗尼曰。 唵(一)娑么(二合)啰娑么(二合)啰(二)微么(引)曩(三)娑(引)啰(四)摩诃斫迦啰(二合五)嚩(上六)吽(长声七)佛言如上所说种种供具。 以此回向陀罗尼力。 于诸佛前悉得成就真实供养。 一切诸佛皆悉摄受。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 有能于此大回向轮陀罗尼门。 若时非时若昼若夜。 默念一遍观察运想。 以前供具恭敬供养诸佛菩萨。 由此力故五无间等极重罪业皆得消灭。 何况轻罪而不除灭。 一切烦恼皆得轻微如前所说。 十力无畏诸功德等皆悉具足。 若人暂于此陀罗尼思惟一遍。 便得百转生帝释宫。 复得百转生梵王宫。 于夜梦中见佛菩萨为说妙法无诸恶梦。 于诸总持皆得成就。 执金刚菩萨护念摄受。 随愿往生诸佛净土。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册No. 0997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二罽宾国三藏沙门般若共牟尼室利译陀罗尼品第二之二尔时世尊如象王回普观大众。 复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萨摩诃萨言。 善男子此会之中有二种人。 一者成就二未成就。 我今重为未成就者。 以善方便随顺世谛。 譬喻言词说一乘法。 如世有法名迦楼罗。 欲修此法应先图画迦楼罗像审谛观察观行纯熟。 然去画像手结印契。 想其自身成迦楼罗。 作五大观。 一者观地作白色观。 二者观水作绿色观。 三者观火作黄赤色观。 四者观风作黑色观。 五者观空作青色观。 此观成已一切诸毒皆成非毒。 谓若有情毒若非情毒。 或令回互或取或舍纵任自在。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若欲入观。 先当默念此前回向陀罗尼门。 然后当入毗卢遮那如来三昧。 谓观此身体成金刚坚不可坏。 当以身作金刚结跏。 谓以右脚压左髀上。 端身正坐舌根微动。 唇齿相合作金刚语。 金刚语者谓无言声但心默念。 以坚牢智谛观自心以为月轮。 当于鼻端不令驰散。 清净圆满色如凝雪牛乳水精。 而此月轮为菩提心。 此菩提心本无色相。 为未成就诸众生故说如月轮。 应以右手作金刚拳。 当心握于左手头指。 此名能与无上菩提最尊胜印。 即是本师毗卢遮那如来之印。 尔时世尊即说陀罗尼曰。 唵吽惹护(平)娑云何观察此陀罗尼。 当以唵字安前所观月轮之中。 置于顶上。 观此唵字色如珂雪。 此想成已。 即见自身坐月轮中。 便得成就毗卢遮那。 以如是等无量无边微尘数智成就此身。 是即名为具一切智。 亦得名为具金刚智。 是修观者瑜伽之智。 亦是般若波罗蜜多。 亦即名为诸菩萨果。 此果能得三种真实。 何等为三。 一者得前真实不可思议一切智智诸佛境界三昧。 二者得前真实秘密真言。 三者得前真实秘密印契。 前观成已。 便想顶上出白光明。 复以百千万亿光明而为眷属。 下至阿鼻地狱。 上至阿迦尼吒天。 其中所有一切众生。 无始生死无明黑闇盲无智眼。 以此般若波罗蜜灯开彼佛眼。 如深山谷幽闇之处。 日月光明所不能照。 若然一灯久远闇瞑一切皆除。 何以故法如是故。 毗卢遮那如来三昧放白色光亦复如是。 复次善男子。 行者从此三昧起已。 次复入于不动三昧。 面向西方。 亦作如前金刚结跏端身正坐。 应以左手所被衣服。 两角交过绕其手腕。 以拳执之上出两角。 右手按地。 此即名为能摧伏印。 一切众魔及诸外道。 诸惑业等皆不能动。 即是阿閦如来之印。 次亦默诵如上所说毗卢遮那如来真言。 应以吽字处月轮中置于顶上。 观此吽字以为青色。 观想成已。 次观遍身皆作青色。 此身即成阿閦如来。 此观成已即从顶上放青色光。 亦以无数百千亿光而为眷属。 一一光中。 皆有无量青色金刚菩萨而现。 各作此印。 光照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之中。 其中众生遇斯光者。 所有欺夺杀害恶心。 皆悉舍离寂静不动。 善男子行者从此三昧起已。 复于南方面向北坐。 亦作如上金刚结跏端身正坐。 左手如前执衣两角。 右手仰掌名满愿印。 此即宝生如来之印。 次亦诵前毗卢遮那如来真言。 作惹字观。 当以此字处月轮中置于顶上如融金色。 观想成已渐观遍身皆融金色。 此身即成宝生如来。 此观成已即从顶上放金色光。 亦以无数百千亿光而为眷属。 一一光中皆有无量金色金刚菩萨而现。 各为此印。 一一菩萨各各手中雨如意宝。 光照南方恒沙世界。 其中众生遇斯光者。 所有愿求皆得满足。 复于西方面向东坐。 亦作如上金刚结跏端身正坐。 左手仰掌当于脐上。 右手仰掌重左手上。 以大母指令头相拄。 此印名为第一最胜三昧之印。 能灭狂乱一切妄念令心一境。 即阿弥陀如来之印。 亦诵如上毗卢遮那如来真言作护(平声)字观。 当以此字处月轮中置于顶上。 如红莲华色。 观想成已渐观遍身皆红莲华色。 此身即成阿弥陀如来。 此观成已即从顶上放红莲华色光。 亦以无数百千亿光而为眷属。 一一光中皆有无量红莲华色菩萨而现。 各为此印入深三昧。 光照西方恒沙世界。 彼中众生遇斯光者皆入三昧。 复于北方面向南坐。 亦作如上金刚结跏端身正坐。 左手如前执衣两角。 右手展掌竖其五指。 当肩向外名施无畏。 此印能施一切众生安乐无畏。 一切恶人不能恼害。 即不空成就如来之印。 次亦诵上毗卢遮那如来真言。 作娑(上)字观当以此字处月轮中置于顶上。 具于五色。 观想成已渐观遍身皆作五色。 成于不空成就如来。 此观成已即从顶上放五色光。 亦以无数百千亿光而为眷属。 一一光中皆有无量五色光明菩萨而现。 各作此印皆施无畏。 光照北方恒沙世界。 其中众生遇斯光者悉得无畏。 佛复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萨言。 如上所说自证之法。 唯自证知非言能说离诸见相。 为未成就诸众生故。 于无相中以相显示。 于无言说假以言宣。 譬如空中乾闼婆城。 非实现实。 尔时佛复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萨。 及诸大众言。 诸佛子十方一切诸世界中。 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异类众生。 或有众生诸根不具。 或复具足五无间业。 屠儿魁脍栴陀罗等。 于一切皆不可思议三昧之中。 修习趣入悉皆有分。 除五种人何等为五。 一者不信二者断见三者常见四者邪见五者怀疑。 此五众生不能趣入。 何以故此深三昧。 以大慈悲而为根本。 如是五人无慈悲故。 善男子若复有人。 能暂修习此三昧者。 身心轻安。 即能生于五种三昧。 何等为五。 一者刹那三昧二者微尘三昧。 三者渐现三昧四者起伏三昧五者安住三昧。 云何名为刹那三昧。 谓观月轮刹那刹那。 暂持相应寻复还失。 是故名为刹那三昧。 云何名为微尘三昧。 谓于三昧少分相应。 譬如有人不识蜜味。 得微尘许在其舌根。 爱乐安乐都忘饥渴疾病之念。 但更专心希求多得。 此三昧心亦复如是。 少分相应悉忘一切烦恼饥渴。 心得安乐转更求之。 云何名为渐现三昧。 谓由少得爱乐安乐渐渐增胜。 身毛皆竖悲泣流泪。 如黑物中见一白缕。 此亦如是由观月轮。 得少分住于无明闇烦恼之中。 见少定心微分显现。 云何名为起伏三昧。 谓观行未纯或起或灭。 如秤低昂观成惑灭观失惑生。 云何名为安住三昧。 由前四定心得安住。 悉能守护一切善法。 增长新善身心安乐。 如盛夏中远涉砂碛。 热渴日久忽得雪山清冷美水。 所有热渴忧苦皆除。 此亦如是得此三昧。 业惑苦恼一切皆遣。 是为无上菩提芽生。 善男子如上所说诸根不具。 五无间业诸恶众生。 尚于此中修入有分。 何况一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而不趣入善男子今此大众无数众生闻此法已。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神通十力四无所畏念念增进。 无数三昧皆悉现前。 所谓厌离一切法三昧超过一切法三昧。 一切法平等三昧离诸见稠林三昧。 远离无明闇三昧一切法离相三昧。 解脱一切着三昧离一切懈怠三昧。 甚深法发光三昧。 如须弥山三昧。 永无失坏三昧摧坏魔军三昧。 不着三界三昧出生光明三昧。 常见如来三昧。 以如是等而为上首。 无数三昧皆现在前。 复有无量种种众生。 得于无数陀罗尼门。 所谓观诸法性陀罗尼门发菩提心陀罗尼门。 生菩提芽陀罗尼门了金刚性陀罗尼门。 得佛平等陀罗尼门一切法本性清净陀罗尼门。 一切法本性摄受陀罗尼门一切法本性不可得陀罗尼门。 一切法出生智慧陀罗尼门一切法皆悉成就陀罗尼门。 一切法转变自在陀罗尼门一切法大光普照陀罗尼门一切法远离痴闇陀罗尼门一切法心智清净陀罗尼门。 一切法皆不可得陀罗尼门普散一切众宝妙花陀罗尼门。 本性显现出生诸法陀罗尼门远离一切诸幻化法陀罗尼门。 如镜圆明出生影像陀罗尼门出生一切众生音声陀罗尼门。 令诸众生最极欢喜陀罗尼门巧顺一切众生音声陀罗尼门。 出生种种音声字句陀罗尼门无有障碍陀罗尼门。 本性巧便陀罗尼门解脱烦恼陀罗尼门。 离一切尘陀罗尼门分别字义陀罗尼门。 解了诸法陀罗尼门一切法无碍际陀罗尼门。 犹如虚空陀罗尼门犹如金刚陀罗尼门。 近色光王陀罗尼门得最尊胜陀罗尼门。 不退转眼陀罗尼门法界出生陀罗尼门。 常施安慰陀罗尼门如师子吼陀罗尼门。 超众生福德陀罗尼门离诸忧恼陀罗尼门。 离诸过恶陀罗尼门妙花庄严陀罗尼门破诸疑网陀罗尼门诸法顺如陀罗尼门。 出现诸法陀罗尼门大声清净自在王陀罗尼门。 无尽宝箧陀罗尼门无边漩澓陀罗尼门。 海印陀罗尼门莲华庄严陀罗尼门。 能入无著陀罗尼门渐渐深入四无碍智陀罗尼门。 一切诸佛护持庄严陀罗尼门。 如是等法而为上首。 无量无数陀罗尼门皆悉现前。 尔时一切法自在王菩萨摩诃萨。 白佛言世尊。 如是无数陀罗尼门。 何等陀罗尼门。 能令菩萨总持诸佛所说妙法而不失坏。 何等陀罗尼门。 能令菩萨说此法时辩才无尽。 何等陀罗尼门。 能令菩萨说此法时一切众生爱乐欢喜。 佛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萨言。 善男子有八陀罗尼门。 若受持者能令菩萨总持佛法。 辩才无尽众生乐闻。 何等为八。 所谓大声清净自在王陀罗尼门。 无尽宝箧陀罗尼门。 无边漩澓陀罗尼门。 海印陀罗尼门。 莲华庄严陀罗尼门。 能入无著陀罗尼门。 渐渐深入四无碍智陀罗尼门。 一切诸佛护持庄严陀罗尼门。 菩萨若能于此八种陀罗尼门受持修习。 即能总持一切如来所说妙法。 辩才无尽亦令众生爱乐欢喜。 尔时一切法自在王菩萨。 白佛言世尊。 唯愿如来哀愍我等。 广分别说如此八种陀罗尼门。 菩萨得闻则能于此勤求趣入。 尔时世尊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 令诸菩萨得入此门。 善男子云何名为大声清净陀罗尼门。 若有菩萨修习于此陀罗尼门。 应以无著清净妙念安住真实。 心绝动摇威仪凝静。 以决定心说微妙法。 令一佛刹所有众生。 随其类音普闻其声悉解其义。 如是或二佛刹。 或三佛刹或十佛刹。 或百佛刹或千佛刹。 二千百千乃至十方。 无量无边俱胝那由侘百千佛刹。 其中众生亦各随类。 普闻其声悉解其义。 善男子若此菩萨。 于众会中处师子座。 其座量。 高一俱卢舍。 以师子王威力所持众宝严饰。 如是或复半由旬量一由旬量千由旬量。 或复量等须弥山王。 或复其量高至梵天。 随诸众生心之所乐。 令其各见身座大小而为说法。 正说法时十方诸佛悉现其前。 为此菩萨演说妙法。 菩萨闻已。 即能以此陀罗尼力。 一时听闻总持不忘。 深入义理现证相应身心怡畅。 一一法中成一境性。 一一字句闻无所闻。 即于如是听闻法时。 而常演说无有障碍。 若诸菩萨深入如是一字声门。 一切诸法悉入此门。 即从此门出生。 演说一切诸法。 且初第一说婀(上短呼下皆准之)字门出生无边无数法门。 所谓阿者一切法无来。 以一切法体无来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去。 以一切法体无去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行。 体无行故又阿字者一切法无住。 体无住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本性。 体本清净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根本。 体初未生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终。 体无初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尽。 体无去处故又。 阿字者一切法无生。 体无行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出。 体无作者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求。 体无相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碍。 体相涉入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灭。 体无主宰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行处。 体无愿故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生死。 体离分别无分别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言说。 体极声入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可说。 体无声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差别。 体无处所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分别。 体清净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心意。 体不可求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高下。 体本平等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可解。 体如虚空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可说。 体过言道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限量。 体无处所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生。 体无生处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本净。 体本无相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我。 体即我性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众生。 体本清净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寿者。 体无命根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补特伽罗。 体离所取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本空。 体性寂静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相。 体性实无际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和合。 体性无生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行。 体本无为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为。 体过行无行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共。 体无能解人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聚会。 体无积集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出。 体无出处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本性。 体本无身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相。 体相本净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业。 体无作者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果。 体无业道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种植。 体无种子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境界。 体不可取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地界。 体无诸结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缚。 体本散灭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聚散。 体本无为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漏。 体惑不生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自生。 体初无生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浊。 体无有对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对。 体本无作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色。 体无大种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受。 体无受者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想。 体过诸相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行。 体离有爱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识。 体无分别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界。 体空平等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入。 体过境界门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境界。 体无去处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欲。 体离分别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色。 体无根本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无色。 体难思见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乱。 体无可乱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不思议。 体不可得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意。 体本无二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可执受。 体过境界道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阿赖邪。 体无因缘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常。 体本无因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断。 体不碍因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名。 体无相貌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离。 体不相入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住。 体无住处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热恼。 体无烦恼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忧恼。 体无恶业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习气。 体本无垢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垢。 体本清净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本清净。 体无形质故又阿字者一切法无体。 体无依止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依止。 体无动作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动。 体离执着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障碍。 体同虚空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同虚空。 体无分别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色相体无境界因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显示。 体皆相似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相似。 体无境界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境界。 体如虚空常平等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闇。 体无明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明。 体无对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过。 体妙善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是。 体无妄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开解。 体无动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见。 体无色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闻。 体无声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嗅。 体无香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尝。 体无味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触。 体无所触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知。 体本无法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念。 体离心意识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不思议。 体性菩提平等平等无高下故。 又阿字者一切法寂静。 体本不生亦不灭故。 善男子菩萨如是。 得此大声清净陀罗尼门。 入第一阿字时演说诸法。 或经一年或复十年。 百年千年或百千年。 或一小劫或一大劫。 乃至无量无数大劫。 说此法时不离阿字。 如说阿字义无有尽。 说余诸字亦复如是不可穷尽。 如是建立开示法眼。 其义深远其语巧妙具足清白。 又善男子菩萨住此陀罗尼故得身清净。 威仪寂静故。 得语清净。 辩才无碍故。 得意清净。 慈悲观察故。 得施清净。 财法无吝随喜他施故。 得戒清净。 无破无穿无缺漏故。 得忍清净。 无怨无对无障碍故。 得勤清净。 于妙事业无退转故。 得禅清净。 无著无慢亦无味故。 得慧清净。 开智慧眼决痴膜故。 得业清净。 普修一切胜善业故。 得眼清净。 天眼远见一切色故。 得耳清净。 天耳远闻诸佛法故。 得鼻清净。 普嗅如来净戒香故。 得舌清净。 获得随心清净味故。 得身清净。 虽现处胎胎不染故。 得意清净。 善能分别微细法故。 得色清净。 所有色相妙庄严故。 得声清净所闻皆是顺法声故。 得香清净。 施戒闻香之所熏故。 得味清净。 获大丈夫上味相故。 得触清净。 身手所触妙柔软故。 得法清净。 所知皆获法明门故。 得念清净。 所闻忆持无疑忘故。 得心清净。 超越一切魔境界故。 得行清净。 出过所解甚深法故。 善男子菩萨得此最胜不共大声清净陀罗尼故。 大声普遍十方世界。 光明普照。 为彼一切世界众生。 分别演说一切如来所说妙法。 令彼一切法眼开明。 善男子我今略说此大声清净陀罗尼门初入次第一门之中少分之德。 若广说者。 复有无数无量无边不可说义。 如说于此一阿字门无量无边不可穷尽。 余一一字亦复如是。 皆以无著智慧之门渐渐修入。 复次善男子云何名为无尽宝箧陀罗尼门。 善男子谓一字中说一切法皆无穷尽。 何等一切法无有穷尽。 所谓说色。 无尽故。 如是说色无常。 无尽故。 说色是苦。 无尽故。 说色无我。 无尽故。 说色寂灭无尽故。 说色寂静无尽故。 说色如聚沫无尽故。 说色如幻无尽故说色如焰无尽故。 说色如水中月无尽故。 说色如梦无尽故。 说色如响无尽故。 说色如镜中像无尽故。 说色无本性无尽故。 说色本无无尽故。 说色无缘会无尽故。 说色空门无尽故。 说色无相无尽故。 说色无愿无尽故。 说色无行无尽故。 说色生法无尽故。 说色无生无尽故。 说色前际无尽故。 说色中际无尽故。 说色后际无尽故。 说色寂灭无尽故。 说色亲近寂静无尽故。 说色无心行处无尽故。 说色无言语道无尽故。 说色不可思议无尽故。 说色不可度量无尽故。 说色无我无尽故。 说色无众生无尽故。 说色无寿者无尽故。 说色无养育者无尽故。 说色无补特伽罗无尽故。 说色无知无尽故。 说色无造作无尽故。 说色如草木瓦砾石壁无尽故。 说色无求得无尽故。 说色大种所生无尽故。 说色无声无尽故。 说色无表无尽故。 说色不可说无尽故。 说色本味清净无尽故。 说色从因缘生无尽故。 说色无断无尽故。 说色无声无尽故。 说色无造者无尽故。 说色无受者无尽故。 说色无业果无尽故。 说色法界平等无尽故。 说色住真如无尽故。 说色住实际无尽故。 说色无我所无尽故。 说色无主宰无尽故。 说色无执受无尽故。 说色不可思无尽故。 说色不可称无尽故。 说色不可量无尽故。 说色无有边无尽故。 说色即菩提性无尽故。 说色如空平等无尽故。 说色即涅槃性无尽故。 如是广说界处等法名句文身一切佛法。 皆悉入于此一字声智慧之门。 如以四大同一身箧。 此亦如是一字声闻包摄出生无尽智宝甚深法门。 是故名为无尽宝箧。 我上略说此一门中少分之义。 如地一尘。 若广说者。 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可穷尽。 复次善男子。 云何名为无边旋澓陀罗尼门。 善男子所言边者。 谓断及常。 十二因缘谓无明缘行行缘识。 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触缘受。 受缘爱爱。 缘取。 取缘有有缘生。 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言无边者。 即秘密界无断常等。 趣入甚深名为旋澓。 是故名为无边旋澓陀罗尼门。 又复边者。 说名取舍。 所言旋者说不取舍故。 又复边者说有生灭。 旋者说无生灭故。 又复边者烦恼生死。 旋者本性清净故。 边者有相无相。 旋者都无所行故。 边者粗细思惟。 旋者无寻无伺故。 边者因及诸见。 旋者智了因见故。 边者谓名及色。 旋者无有表示故。 边者有为无为。 旋者三轮清净故。 边者说内及外。 旋者识体无住故。 边者谓业及果。 旋者无业果体故。 边者善及不善。 旋者无有行体故。 边者过及无过。 旋者体无有二故。 边者谓业烦恼。 旋者体性光明故。 边者我及无我。 旋者体性清净故。 边者生死涅槃。 旋者诸法本性即涅槃故。 善男子如是略说。 若广说者说边有无量门。 说旋亦无量门。 若诸菩萨住此旋澓陀罗尼门。 随顺无边一切深法。 智无穷尽或字或义亦无穷尽。 渐次趣入无边旋澓陀罗尼门。 以能随顺智光明故。 随顺觉性本清净故。 开智慧明决痴膜故。 随顺解脱觉体性故。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册No. 0997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三罽宾国三藏沙门般若共牟尼室利译陀罗尼品第二之三复次善男子。 何等名为海印陀罗尼门。 善男子如大海水印现一切。 谓四天下所有色相。 或众生色相或非众生色相。 山泽原阜树木丛林。 药草百谷。 日月星辰摩尼云电。 村营聚落城邑王都。 及与诸天男女宫殿。 一切资具香林池沼。 渠河泉流绮丽严饰。 如是等类上中下品一切色相。 于大海中平等印现。 故说大海为第一印。 最胜妙印希奇殊特无等无过。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住此海印甚深三昧。 得与一切众生身平等印。 得与众生语平等印。 得与众生心平等印。 十方世界诸佛语业转妙法轮。 菩萨皆从海印所流。 于口门中平等演说。 随有所说皆与诸佛法印无违亦无疑惑。 能令法界一切众生皆悉悟解故。 说此印诸印中上。 所谓婀(上短)字印者。 以一切法性无生故。 啰字印者。 以一切法无染着故。 跛字印者。 胜义谛门不可得故。 者字印者眼及诸行皆清净故。 娜字印者。 名色性相不可得故。 攞字印者。 爱支因缘连续不断皆不现故。 拏(上声)字印者。 悟入清净十力门故。 摩字印者。 力及菩提分皆清净故。 拏(上重)字。 印者离诸怨敌及忧恼故洒字。 印者六通圆满无挂碍故嚩字印者。 不二之道言语断故多(上声)字印者。 悟一切法真实义故也字印者。 称如实理而演说故瑟吒(二合)字印者。 制伏任持不可得故迦(上)字印者。 远离世论无作者故娑(上)字印者。 悟四真谛皆平等故莽(轻呼)字印者。 悟一切法清净道故誐字印者。 入甚深法无行取故娑他(上二合)字印者。 显云势力不可得故惹字印者。 超过老死能所生故湿嚩(二合)字印者。 烦恼所行皆远离故驮字印者。 法界体性不杂乱故舍字印者。 入深止观皆满足故佉字印者。 悟如虚空无尽法故乞叉(二合)字印者。 入于尽智无生智故娑(上)多也阿(四合)字印者。 远离昏沉懈怠障故枳穰(二合)字印者。 一切众生智慧体故贺字印者。 摧恶进善体皆离故婆(上)字印者。 惯习观察觉悟体故者车(上二合)字印者。 远离贪瞋痴覆性故娑莽(二合)字印者。 念不散动无忘失故诃婆(上二合)字印者。 可以呼召请命体故。 哆娑(二合)字印者。 勇猛驱逐诸惑体故伽(上)字印者。 散灭重云无明翳故姹字印者。 积集诸行穷尽体故波罗(二合)字印者。 随顺最胜寂照体故颇字印者。 周遍圆满果报体故娑迦(上二合)字印者。 悟解一切蕴聚体故也娑(上二合)字印者。 能除老死一切病故室者(二合)字印者。 现前觉悟未曾有故吒(上)字印者。 断生死道得涅槃故瑟姹(二合)字印者。 悟解无边无尽体故。 善男子菩萨以如是等种种法相。 分别演说诸字印门。 善男子是名深入海印三昧陀罗尼门。 复次善男子。 云何名为莲华庄严陀罗尼门。 善男子菩萨住此陀罗尼门。 随彼无量大会之中说妙法时。 即有广大妙莲花座涌现其前。 种种色相殊妙庄严。 其有见者情无厌足。 此座才现。 身便安处。 即于空中雨众宝花。 种种花中出种种声。 种种声中说种种法。 所谓或甚深无量法。 或说善巧名句法。 或说种种诸譬喻门。 如是或说修多罗祇夜。 和伽罗那。 伽他揾陀那。 尼陀那本事。 本生方广。 希法优波提舍。 说如是等十二分教及种种门。 皆为断除一切众生诸烦恼故。 而菩萨心安住大舍。 寂然正受即能等引。 如是音声说法不断。 灭众生苦作诸佛事。 又于菩萨遍身毛孔出种种光。 一一光中出生种种妙宝莲华。 一一花上有一菩萨。 遍往十方无量无边诸世界中而作佛事。 是为初入莲华庄严陀罗尼门。 若广说者不可穷尽。 复次善男子。 云何名为能入无著陀罗尼门。 善男子菩萨住此陀罗尼门。 于一法门心无所著。 如是若二若三。 若十若百若千若百千若俱胝若那由他。 乃至阿僧祇无量无边。 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法门。 皆心平等而无所著。 或恒河沙法门。 亦皆平等心无所著。 如是阎浮提微尘数法门。 四天下微尘数法门。 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法门亦无所著。 若一佛刹若十佛刹。 若百若千若恒河沙佛刹微尘数法门。 乃至一切佛刹微尘数法门。 亦皆平等心无所著。 若说一门摄如上说一切佛刹尘数法门。 皆入一门一时演说。 如于一门。 若二若三乃至无量无边法门亦皆如是。 一一门中摄一切门一时演说。 如是说时心无所著亦无所住。 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其义深远称如实理。 次第无乱文义具足。 善男子是名能入无著陀罗尼门。 复次善男子。 云何名为渐渐深入四无碍智陀罗尼门。 善男子若诸菩萨安住于此陀罗尼门。 得微细差别法门无尽智。 得微细甚深义门无尽智。 得微细词门无尽智。 得微细无边辩门无尽智。 得是智故。 东方所有一切众生同一道场。 各随类音善巧方便而问其法。 南方所有一切众生同一道场。 各随类音善巧便而问其义。 西方所有一切众生同一道场。 各随类音善巧方便而问其词。 北方所有一切众生同一道场。 各随类音善巧方便而问其辩。 如是四方一切众生。 一时发问种种法门。 菩萨一念悉能领受。 心无错乱明记无失。 于一语业出种种音。 一一音声说一切法。 随诸众生种类不同所乐各异。 皆得领解踊跃欢喜心愿满足。 善男子是为菩萨渐渐深入四无碍智陀罗尼门。 复次善男子。 云何名为诸佛护持庄严陀罗尼门。 善男子菩萨得此陀罗尼故。 于大会中处大法座。 于其肉髻最处中心顶骨交际。 忽现如来身镕金色相好庄严。 而以右手摩菩萨顶。 即时菩萨便得色身相好庄严具足圆满与佛平等。 又得如来语业庄严具足圆满。 又得如来意业庄严具足圆满。 得如是等种种佛法具足圆满。 既得是已。 随此大会一切众生心界不同欲乐差别。 所疑有异说种种法。 或一日夜或二或三。 半月一月一年百年。 或百千年。 随其心乐久近多少。 常说妙法无有穷尽。 如是说时不饮不食。 不羸不瘦身心无倦。 以是如来威德护持难思力故。 菩萨又得四种大智。 云何为四。 所谓微细了知众生心行各差别智。 微细分别一切诸法无穷尽智。 善能分别三乘修行诸次第智。 具足圆满随顺堪任演说法智。 善男子是名略说诸佛护持庄严陀罗尼门。 若广说者无量无边等虚空界无有穷尽。 与如来等皆为利益诸众生故。 善男子是为八种陀罗尼门。 若有菩萨安住此八陀罗尼门。 则能总持一切如来及诸菩萨所说妙法。 令诸菩萨辩才无尽。 一切众生若有闻者。 爱乐欢喜情无厌足。 尔时一切法自在王菩萨。 闻此法已心怀踊跃。 以偈赞曰。 善逝说八总持法决定令得微妙乘演百千亿修多罗于义及文无所著大声清净无边际百千无量刹皆闻能成众生寂静心是名大声清净义一字演说一切法多劫无有穷尽时一一字门亦复然此住宝箧真言地远离诸边得清净平等无著同如来刹那正念烦恼除是名法义漩澓处四天下中诸色相大海印现并无遗说此无思无尽门是名海印真言德具大人相处大众坐莲华座雨天花花演俱胝妙法门莲华庄严总持用入一句法无所著亿刹微尘句亦然句句演畅难思门无著总持皆自在具足法义及词辩四方众生齐启疑自他疑网皆断除此是四辩总持力菩萨升于大法座顶上现佛如金山即舒右手相端严殷重摩于菩萨顶获微妙辩同于佛此名护念佛庄严得入最胜总持门便获难思无尽德如莲不染于三界五尘不动等须弥得此最胜陀罗尼无等智超三界转能师子吼无所畏摧诸外道碎邪山得此最胜陀罗尼远离受生诸业果如地生长诸善法如水涤垢净无余如火焚烧不择薪如风飘鼓无所住如医善知于法药除众生病得安宁得此最胜陀罗尼智演诸法无倾动如月圆明净无点流光普照等无私得此最胜陀罗尼众会见者无厌足如日光轮平等照破生死闇觉群迷得此最胜陀罗尼能除有情诸渴爱如转轮王教十善如毗沙门富法财得此最胜陀罗尼慈念众生降法雨如龙兴云现威德震雷曜电并无思得此最胜陀罗尼寂静无心无执着庄严微妙如帝释大智随机演法门得此最胜陀罗尼犹如牛王处大众如大梵王住慈定遍观世界尽超过得此最胜陀罗尼常得五通无退转遍游法界难思刹如梵天王遍梵宫得此最胜陀罗尼供养十方诸佛海诸佛共观如长子同时称赞德难思得此最胜陀罗尼不久获佛诸功德辩才广博无穷尽演说深广修多罗得此最胜陀罗尼妙辩如鬘无断绝智慧聪明无妄念无边方便同虚空得此最胜陀罗尼憍慢谄诈皆除断定慧双流无断绝慈悲俱起不相离得此最胜陀罗尼永断世间诸过失善知众生语言法心行根欲悉无余得此最胜陀罗尼说法纤毫无误失念处正断及神足根力觉道定皆圆得此最胜陀罗尼便获殊妙净法智随顺诸度到彼岸通达四摄无有余得此最胜陀罗尼能知善逝诸境界自然近佛深寂静建立万行调众生得此最胜陀罗尼于一切时无错乱获得无垢蕴界入处胎不染不无知得此最胜陀罗尼见佛如莲心不着三业恒随智慧转动寂无碍利众生得此最胜陀罗尼说法常蒙诸佛护大智能作众生主多劫赞叹不能穷尔时世尊称赞一切法自在王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能赞说此陀罗尼。 如诸佛说等无有异我今随喜。 善男子今此会中。 有六十亿那由他出家菩萨。 及与无数百千万亿在家菩萨。 闻此陀罗尼门皆得无生法忍。 无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大悲胎藏出生品第三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为佛作礼。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说心及虚空陀罗尼菩提无二无别。 皆以大悲为其根者。 而此大悲复以何法而为根本。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快发斯问。 为欲利乐多众生故。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善男子此大悲根。 复以众生受苦为本。 文殊师利复白佛言。 世尊众生受苦复以何法而为其本。 佛言从烦恼生。 又问烦恼以何为本。 佛言从于种种颠倒邪见而生。 又问种种颠倒邪见以何为本。 佛言从虚妄分别生。 又问虚妄分别以何为本。 佛言此妄分别无有根本。 无有色相难知难断。 善男子以是义故。 菩萨摩诃萨为诸众生。 起大悲心劳谦忘倦。 譬如甘蔗及以胡麻。 以物压之浆油便现。 菩萨亦尔。 大悲深重复起十六大悲之心作是念言。 伤哉众生。 常为身见之所系缚。 种种邪见以为窟宅。 我当为彼演说妙法悉令除断。 伤哉众生。 于断于常执着建立。 文殊师利白佛言。 世尊云何名为断见常见。 佛言善男子。 言断见者布施供养皆无果报。 善行恶行此世后世皆无有果。 父母变化皆悉断无。 何以故譬知烧木已成其灰终无生理。 是名断见。 言常见者王常为王贵常为贵。 贫富男女端正丑陋。 象马等类常无改易。 何以故譬如种子随其本类。 各别生芽终无杂乱。 善男子此等众生作如是见皆无果报。 菩萨为彼起大悲心。 开示演说缘起之门。 令其信入因缘果报。 菩萨复念伤哉众生起四颠倒。 无常计常无乐计乐。 无我计我无净计净。 我当为彼说甚深法令除颠倒。 伤哉众生于其无我无我所中计我我所。 我当为说微妙之法。 令其除断我我所见。 伤哉众生。 为诸盖障之所覆蔽贪箭中心。 瞋火炽盛身心俱焚。 昏沉睡眠之所迷醉。 掉举恶作缠绕不舍。 于甚深法常怀疑惑。 我当为说微妙之法。 令其隳裂诸盖之网。 伤哉众生。 恋着六处眼才见色。 随色名相而生执着。 耳闻音声鼻嗅香臭。 舌尝滋味身触细滑意分别法。 皆随名相而生执着。 我当为说深妙之法。 令不乐着六处空聚。 伤哉众生。 多起诸慢。 为慢过慢及慢过慢。 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云何为慢。 谓于下劣众生计我胜彼。 言过慢者。 于己等者言我过彼。 慢过慢者。 于他胜己计我胜彼。 言我慢者。 于色计我乃至于识亦计于我令心高举。 言增上慢者。 增上圣法曾未获得向他人说我得圣法。 言卑慢者。 于彼多分胜己之人言我少劣。 言邪慢者。 于己邪见无德之中谓己为正。 翻诏他人以之为邪。 如是等慢。 我当为彼说甚深法。 令其除断住于平等。 伤哉众生。 趣向邪道远离圣道。 我当为说正道之法令远邪径。 伤哉众生。 为恩爱奴受其驱策。 妻妾男女以为枷锁。 杻械系缚染着耽味不能舍离。 令身口意不得自在。 我当为彼说离贪法。 令其三业动止无羁。 伤哉众生更相斗诤。 瞋恚结恨互为怨仇。 当为说法令其除断。 伤哉众生。 远善知识。 随逐恶友不相舍离。 如指与甲和合相依。 造诸恶业无暂休息。 当为说法令舍恶友近善知识。 伤哉众生贪求名利无有厌足。 如海吞流得之弥盛。 如火益薪远离无垢实相智慧。 我当为说真实之法。 令断名利获清净智。 伤哉众生无明黑闇。 无我法中横起我见。 众生寿命补特伽罗。 当为说法断除如是种种邪见。 令去翳膜开净智眼。 伤哉众生生死牢狱轮回禁系。 五蕴怨贼之所杀害。 当为说法令出三界。 伤哉众生为魔罥索之所系缚。 五欲缠绕不得出离。 我当为说超魔之法。 令绝魔罥断五欲缠。 伤哉众生。 闭涅槃门开生死路。 当为说法令闭三恶入涅槃门。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起十六种大悲之心。 尔时世尊复告文殊师利童子菩萨言。 善男子此大悲门。 即是一切菩萨之母。 菩萨住是大悲之中。 即能建立三十二种不共事业日夜勤修速得圆满。 云何名为三十二种不共事业。 所谓菩萨若见一切愚痴重闇长眠大夜无智众生。 便以智慧先自觉察。 复以智慧觉悟一切愚痴众生。 是名菩萨第一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爱乐二乘其心狭劣。 菩萨便起广大之心。 令其安住大乘法中。 是名菩萨第二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爱乐非法。 纵恣三业无善法欲。 菩萨自住正法园苑。 复令众生住正法中。 是名菩萨第三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邪命自活矫诈贪求。 先以自身住于正命。 复令众生安住正命清净法中。 是名菩萨第四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拨无因果。 及一切法起大邪见。 自住正见。 复令众生安住无垢正见法中。 是名菩萨第五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无知恶念积集烦恼。 自以智眼安心正念。 复令众生住于正念。 破无知闇开智慧明。 是名菩萨第六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弃舍正法住不正法。 先自安住正法之中。 复令众生解了正法。 是名菩萨第七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悭吝所覆。 菩萨自身起无悭心一切皆舍。 复令众生勤修舍行。 是为菩萨第八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毁犯净戒。 于表无表不能遵行。 便以净戒庄严其身。 复令众生坚持净戒。 是名菩萨第九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瞋恨炽然蕴积诸恶。 以慈忍力而自庄严。 复令众生安住此法。 是名菩萨第十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身心懈怠远离精进。 自以精进甲胄严身。 复令众生舍懈怠心勤勇不惰。 是名菩萨第十一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散乱妄念。 菩萨自住三摩呬多寂静观察。 亦令众生舍乱住定。 是名菩萨第十二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恶慧无智。 便以智慧而自庄严。 复令众生舍离恶慧。 具足般若波罗蜜多。 是名菩萨第十三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非理作意行于邪道。 菩萨即以善巧方便如理思惟。 亦令众生舍于非理安住正道。 是名菩萨第十四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昏乱无知烦恼所害。 菩萨自住随念分别种种分别微细分别。 一切境界远离烦恼。 复令众生断除烦恼住正法中。 是名菩萨第十五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身见有见牢狱所系。 而以智慧了达自身不为见缚。 复令众生远离身见。 不计于有住正智慧。 是名菩萨第十六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诸根纵荡。 驰流境界不能制伏。 而自柔和心无放逸。 复令众生安住律仪。 善守根门三业调顺。 是名菩萨第十七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无惭无愧不知恩报断灭善根。 便以惭愧而自庄严。 知恩知报修诸善根。 复为众生说法开示。 令具惭愧能知恩德圆满善根。 是名菩萨第十八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 随业漂溺不能勉出。 菩萨自现越渡瀑流到于彼岸。 复令众生断除恶业。 越生死流到涅槃岸。 是名菩萨第十九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刚强难化。 而以自身谦卑仁让承顺师长。 复令众生安住谦敬。 是名菩萨第二十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心怀嫉妒。 于修善者多生障碍。 便以善根自严其身。 复令众生舍离猜忌障碍之心安住正法。 是名菩萨第二十一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贫穷困苦复无法财。 菩萨示有资生无量具七圣财。 复令众生无所乏少住圣财中。 是名菩萨第二十二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长婴病苦四大毒蛇。 互相违反伤害身心。 菩萨即以无病功德而自庄严。 复置众生无诸病恼安乐法中。 是名菩萨第二十三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愚痴无智远智光明。 菩萨便以智慧光明自严其身。 复令众生安住无痴智慧法中。 是名菩萨第二十四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乐着三界秽恶深坑轮回五道。 菩萨巧能自出三界。 复以善巧出三界道运诸众生。 是名菩萨第二十五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违背正道行于邪径。 自安正法。 复令众生住正法中。 是名菩萨第二十六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爱着身命。 严饰资养冀其长存。 不知此身无常不净。 无有惭愧不知恩德。 菩萨便现厌恶自身弃舍荣好。 复令众生观察无常生厌离想。 是名菩萨第二十七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远佛法僧。 菩萨自身绍三宝种。 复令众生绍佛法僧使不断绝。 是为菩萨第二十八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退失善法。 菩萨便以善法严身。 复令众生住善法中。 是名菩萨第二十九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远离师长不行六念。 菩萨则以六念自严。 复令众生常修六念如实观智。 是名菩萨第三十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业烦恼网之所萦覆。 菩萨便现裂业惑网。 亦令众生绝生死因安住正法。 是名菩萨第三十一不共事业。 若见众生具诸不善远离善根。 菩萨便自蠲除诸恶具诸庄严。 复令众生具足善根远离不善。 是名菩萨第三十二不共事业。 善男子是为菩萨三十二种不共事业。 若诸菩萨安住此业。 一切善法恒自增长具足圆满。 复次善男子。 菩萨复有无量事业。 何以故谓众生无边。 众生烦恼亦复如是无量无边。 菩萨随彼一切众生烦恼差别。 亦说无边解脱门故。 善男子假使恒河沙数世界。 满中众生所有之行。 或声闻行或缘觉行所有事业。 比此菩萨最初所发菩提之心所有事业。 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 如是百千分俱胝分。 百俱胝分千俱胝分。 算分歌罗分数分喻分。 优波尼沙陀分皆不及一。 何以故二乘自为断除烦恼。 菩萨事业不为自身。 普为除断一切众生诸烦恼故。 是故菩萨所有事业。 比于二乘最为殊胜。 所得功德无量无边。 何以故凡夫众生所修事业。 皆与一切颠倒相应。 二乘所作其心狭劣。 菩萨事业远离颠倒无量无边。 是故菩萨所得功德。 亦复如是无量无边。 以是义故超过一切凡夫二乘。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 闻是法已踊跃欢喜。 遍身怡畅心得清凉。 而作是言希有世尊希有世尊。 善能分别甚深微妙菩萨种种陀罗尼门大悲之门。 及与不共事业之门。 我闻佛说欢喜顶受如法奉行。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册No. 0997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四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共牟尼室利译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尔时文殊师利童子。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世尊。 唯愿如来应正等觉。 为我宣说诸佛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世尊如来大悲为有几种。 以何为相以何为因。 以何为缘为何所住。 善哉世尊唯愿为我具足宣说。 及说如来一切智智现证事业。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童子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善能咨问如是深义。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诸佛如来大悲海门一渧之相。 善男子一切如来。 于诸众生所有大悲不生不灭。 何以故如来大悲。 常恒不断无时不转。 已于无量阿僧祇劫。 积集圆满诸功德故无去无来常恒不舍一切众生。 皆悉护念而摄受故。 如来大悲无量无边无有穷尽。 甚深甚深不可思议。 坚固猛利难解难入。 非是语言所能宣说。 何以故。 善男子。 譬如如来得大菩提。 于诸众生起大悲心亦复如是。 云何如来得于菩提。 善男子佛得菩提。 无有根本无有住处。 云何根本云何住处。 身见为根本妄想为住处。 而身见妄想及与菩提平等平等故。 说菩提无有根本无有住处。 依于此义佛得菩提。 一切众生不觉不知无有根本无有住处。 为欲令其如实觉悟。 是故如来普缘众生而起大悲。 复次善男子。 菩提寂静亲近寂静。 言寂静者即是于内。 亲近寂静即是于外。 何以故眼空我空我所亦空。 性如是故名为寂静。 耳空鼻空舌空身空意空我空我所亦空。 性如是故名为寂静。 由眼空故不行色境。 是故名为亲近寂静。 由耳鼻舌身意空。 故不行声香味触法境。 是故名为亲近寂静。 如是寂静亲近寂静。 众生不知欲令其知。 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 菩提本性清净光明。 何以故。 心之实性本清净故。 云何清净。 性无合故。 犹如虚空性清净故。 亦如虚空无有相故。 亦如虚空性平等故。 是故菩提名为最极清净光明。 此净光明童蒙凡夫不能觉知。 客尘烦恼之所覆故。 欲令众生如实觉悟。 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无取舍。 何以故舍生死岸横截瀑流。 至于彼岸名为取舍。 如来深入第一义谛。 不见此岸不见彼岸。 以一切法无彼此故。 是故菩提无有取舍。 凡夫不知无取无舍。 欲令其知是故。 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 菩提无相亦无观察。 云何无相。 所谓眼识不可得故。 云何名为无有观察。 眼识于色无分别故。 如是耳识不可得故名为无相。 耳识于声不分别故名无观察。 鼻识不可得故名为无相。 鼻识于香不分别故名无观察。 舌识不可得故名为无相。 舌识于味不分别故名无观察。 身识不可得故名为无相。 身识于触不分别故名无观察。 意识不可得故名为无相。 意识于法不分别故名无观察。 如是无相无有观察是圣者境。 出过三界故。 非凡小之所能知。 为欲令其如实知觉。 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 菩提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故。 三际平等断绝三轮。 云何名为断绝三轮。 于彼过去心不起故。 于彼未来识不行故。 于此现在意不作故。 此心意识无有住处。 云何名为三际平等。 过去之事不可思量。 未来之识不可宣示。 现在之意不可说故。 如是甚深三际平等三轮清净。 众生不知。 为欲令其如实觉悟。 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 菩提无身菩提无为。 云何无身。 所谓眼识不可知故。 如是耳鼻舌身意识不可知故。 云何无为。 无生无灭亦无住故。 故说无为远离三相。 如无为相有为之相亦复如是。 何以故一切诸法性如是故。 无性之性此性不无。 此二无二是菩提性。 如是无身及无为相。 童蒙凡夫不觉不知。 欲令知觉。 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 菩提不可坏无所证迹。 云何所证及不可坏。 所谓真如是所证迹。 由无住处故不可坏。 法界是所证。 由无种种故不可坏。 实际是所证。 由不可动故不可坏。 空门是所证。 由不可得故不可坏。 无相是所证。 由无分别故不可坏。 无愿是所证。 由不可求故不可坏。 无众生是所证。 由无本性故不可坏。 虚空是所证。 由不可取故不可坏。 无生是所证。 由无有灭故不可坏。 无为是所证。 由无诸行故不可坏。 菩提是所证。 由于寂静亲近寂静故不可坏。 涅槃是所证。 由本无生故不可坏。 如是所证迹及不可坏。 众生不知。 欲令觉悟。 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 菩提不可以身得。 不可以心得。 何以故身无知故心如幻故。 如是正知名得菩提。 随顺世谛说有菩提。 当知菩提体不可得无能说者。 于何不可得。 若身若心若理非理。 若无若有若实若虚皆不可得。 云何不可说。 一切诸法种种方便。 无能显说此菩提故。 无有少分而住于法。 以无住故。 非是文字言说境界。 譬如虚空无有住处不可宣说。 菩提亦尔无住无说。 如来如是如实观察一切诸法皆不可说。 何以故一切法中无有语言。 诸语言中亦无法故。 如此妙法一切众生不觉不知。 欲令觉知。 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 菩提不可取无有依处。 云何不可取云何无依处。 如来如实知见法故。 所谓眼不可得故不可取。 色不可得故无依处。 耳不可得故不可取。 声不可得故无依处。 鼻不可得故不可取。 香不可得故无依处。 舌不可得故不可取。 味不可得故无依处。 身不可得故不可取。 触不可得故无依处。 意不可得故不可取。 法不可得故无依处。 如来如是无取无依。 故于菩提现正等觉。 由眼无取色无依处故识无所依。 由耳无取声无依处故识无所依。 由鼻无取香无依处故识无所依。 由舌无取味无依处故识无所依。 由身无取触无依处故识无所依。 由意无取法无依处故识无所依。 由无所依故识无住处。 一切众生虚妄横执识有住处。 云何众生识心住处。 此有四种。 所谓色蕴受想行蕴。 即是众生识之住处。 如来了知众生住处即无住处穷无住际。 一切众生不觉不知。 欲令觉知。 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 言菩提者名体性空。 由体空故则菩提空。 由体空故一切法空。 如来如是如其体空。 于一切法现正等觉。 以是义故不以空觉而觉于空。 此即名一三菩提智。 谓若空若菩提少分无二。 空与菩提不可分别。 与一切法亦复如是无二无二相。 审谛观察一切诸法无名无相。 无有能行亦无所行无所趣向。 无言无说无执无取。 是名为空。 第一义中空亦叵得但有言说。 如说虚空但有空言空非言境。 如是说空名不可说。 是名为入一切法门。 谓一切法无有名字。 于无名中强以名说。 如是名字于一切法无有住处。 何以故依一切相假立其名。 相本性空名依何立。 如来如是以如实智知一切法。 此云何知。 知从本来不生不出不起不灭。 无障无碍无相无为。 离心意识无有名字无有音声。 如是知见而得解脱。 如是解脱不缚不解。 何以故性平等故。 而诸凡夫不觉不知。 欲令于彼如实知觉。 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 菩提虚空平等平等。 而其虚空无等无不等。 菩提亦尔无等不等。 何以故诸法如实无生无灭故。 一切法无等不等。 如来如是如实知见无等不等。 故于诸法现等正觉。 是故于中无有少法说等不等。 于一切法如实而知。 当云何知。 知一切法无有根本无生无灭。 一切诸法本无今有已有还无。 彼无生者亦无灭者。 如是生灭从因缘生从因缘转。 此中无有少法可转。 如来为断生死长远危险道故。 故说如是如实之法。 一切众生不觉不知断生死道。 亦复不知法性平等及不平等。 欲令于彼如实知觉。 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 菩提所证即是如如。 如菩提如色亦如是。 于第一义不即不离。 如菩提如。 于受想行识如亦不即不离。 如菩提如于地界如水火风界如亦不即不离。 如菩提如。 于眼界色界眼识界如亦不即不离。 如菩提如。 于耳界声界耳识界如。 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如亦不即不离。 如是诸蕴及界处等。 一切诸法不离于如。 如来称如知一切法。 是故现前成等正觉。 称于性相等正觉故。 如现在如过去未来亦复如是。 前际不生后际未至中际寂静。 如是平等即是菩提真实所证。 如是所证一法不异一切法。 一切法不异一法。 以如实中若一若二若复多法俱不可得。 如是所证凡夫众生不觉不知。 我当令觉。 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 菩提无相善入诸相。 云何为相云何无相。 此中相者谓始修起一切善法。 言无相者谓一切法皆不可得。 又复相者是无住心所住之处。 言无相者即是无相三昧解脱。 又复相者心心所法。 称量观察一切诸法。 言无相者过于称量随识作业。 又复相者于有为法审细观察。 言无相者于无为法现证相应。 如是甚深相无相门。 凡夫不觉我当令觉。 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 菩提无漏无烦恼蕴。 此中云何为漏无漏。 漏有四种谓欲漏有漏无明漏见漏。 于此四漏皆悉远离故名无漏。 云何名为无烦恼蕴。 远离四种烦恼蕴故。 所谓远离欲蕴远离邪见蕴。 远离我见蕴远离戒禁取蕴。 此四烦恼皆为无明黑暗所覆。 盲无智眼。 欲贪渴爱使令干燋。 积集建立故名为蕴。 如来知此我见等惑无有根本本来清净。 亦随顺知众生清净。 若我清净若众生清净无二无二相。 此无二相即无生义。 此无生义即无灭义。 于此无生无灭之中。 心意识等皆悉不转。 此心意识不转之处分别不生。 若有分别即生死法生。 若无分别即解脱法生。 若解脱法生即无明不起。 若无明不起即十二有支不生。 若十二有支不生。 即是无生。 若无生者即是解脱。 若解脱者即是了义。 了义即是第一义谛。 云何名为第一义谛。 所谓无我。 若无我者即不可说。 若不可说即是因缘和合之义。 如是因缘和合之义即一切法义。 一切法义即如来义。 以是义故。 若见因缘和合之法即见诸法。 若见诸法即见如来。 如是真见第一义中。 审谛观察不见少分。 云何少分所谓观察。 随观察心见其真实名真实见。 如是而知诸法平等。 是故如来现等正觉。 此之无漏无烦恼蕴。 凡夫众生不觉不知。 我当令觉。 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 菩提清净无垢无有处所。 此中何法名为清净。 云何无垢云何复名无有处所。 所谓空即清净。 无相即是无垢。 无愿即无处所。 无生即是清净。 无行即是无垢。 无起即无处所。 诸法本性即是清净。 穷究清净即是无垢。 本性光明即无处所。 体不可说即是清净。 体无分别即是无垢。 离言寂默即无处所。 真谛清净法性无垢真实之际即无处所。 知蕴清净知界本性即是无垢。 知入远离即无处所。 知于过去尽智清净知于未来无生之智即是无垢。 知于现在法界住处即无处所。 有如是等清净无垢无处所义。 皆悉入于一所证中。 言所证者即是寂静。 寂静者即是寂灭。 寂灭者即是亲证。 亲证者即是无相。 无相者即胜义谛。 胜义谛者即虚空相。 如虚空相则菩提相亦复如是。 如菩提相一切法相亦复如是。 如一切法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如诸众生一切佛刹亦复如是。 如一切刹大般涅槃亦复如是。 是故我说一切诸法即涅槃相。 此为究竟实际之相无对之相。 无始清净本来无垢。 从本已来无有处所。 如来如是于如是等种种色相见无色相。 故于诸法现等正觉。 等正觉已遍观十方。 见诸众生住不清净。 起于垢秽执着处所。 便于众生普皆发起游戏大悲。 以善方便欲转法轮。 而念梵王未来诚请。 尔时尸叶大梵天王知佛所念。 与梵眷属八十亿天。 前后围绕。 于梵宫没现如来前。 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唯愿世尊转于法轮。 唯愿善逝转于法轮。 即说偈言。 如来所证最寂静清净无垢妙光明不可宣说无名言佛净智慧方穷究为此经于多亿劫难行苦行靡不经无始痴爱我随眠颠倒众生令觉悟此会众生多善利昔于佛所已修因唯愿广开甘露门转最胜轮利含识彼当觉悟最上法摧破魔军无有余引导邪径诸众生令住如来真正道如来大悲为最上为利一切不思议我今劝请天人师转于最上微妙法如拘留孙佛所转亦如拘那含牟尼迦叶善逝转法轮今请世尊如是转譬如大云降甘雨药草卉木皆发生愿佛兴大慈悲云遍降难思妙法雨如来初生师子吼誓普解脱诸有情愿澍法水应其时以满人天深渴仰善男子尸叶梵王说偈请已。 我于尔时受梵王请。 不舍如来游戏大悲。 于波罗奈城仙人堕处施鹿林中。 最初转于无上法轮。 若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一切世间所不能转。 转法轮时其无常声。 普闻三千大千世界。 时阿若憍陈如最初闻法悟解得果。 我于尔时而说偈言。 不可说甚深胜义无文字我说非无果陈如初悟解善男子我转法轮时。 复有无量无数众生。 皆于如来游戏大悲而得调伏。 复有无量无数众生发菩提心。 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常转。 善男子是为如来具足圆满十六大悲。 常住其中不假功用任运恒转。 为一众生经恒沙劫。 于大地狱具受众苦。 而此众生或有调伏或未调伏。 要令调伏置于如来正法之中。 如为一众生为一切众生悉亦如是。 如是经于无量劫中。 受地狱苦无有疲厌。 大悲之心亦无减少。 是故如来于诸众生。 大悲深重不可思议。 二乘之悲如割皮肤。 菩萨悲心如割脂肉。 如来大悲深彻骨髓。 又复随顺佛智是声闻悲。 劝诸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悲。 授当佛记是如来悲。 因慈心起是声闻悲。 因化众生是菩萨悲。 因于究竟成熟众生是佛大悲。 求断生死是声闻悲。 运度众生至于彼岸是菩萨悲。 普能度脱一切生死一切烦恼至于彼岸是佛大悲。 是故当知如来大悲最为尊胜。 为欲调伏诸众生故。 或经一劫或复百劫。 或百千劫久住于世。 不入究竟无余涅槃。 善男子乃往久远过阿僧祇劫。 尔时有佛出现于世。 名栴檀舍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世界名有香。 劫名最胜香。 佛寿十六八万四千岁。 声闻弟子其数十六八万四千之所集会。 彼如来身诸毛孔中恒流妙香。 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普熏无诸秽恶。 垣墙舍宅树木山河。 种种色相无不皆香。 故此世界名为有香。 其中众生遇斯香者。 三业清净具足众善。 舍家修道深入四禅。 此世界中一万如来相续出现。 皆同一号名栴檀舍。 是故此劫名最胜香。 栴檀舍如来作佛事已涅槃时至。 复以出过一切人天净妙天眼。 遍观众生何等众生余佛调伏。 何等众生我当调伏。 乃见非想非非想天有一众生。 过去世中曾种善根。 乐闻大乘心得清净我应调伏。 而此众生尚经八万四千劫住彼天中。 过是已后方从天下。 生于人间未知五欲。 闻赞大乘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于大菩提永不退转。 尔时栴檀舍如来。 方便大悲遍观察已告诸比丘。 我于今夜当入涅槃。 便入大悲怜愍三昧。 入三昧已示现涅槃。 佛灭度后分布舍利。 十方人天恭敬供养。 正法住世八万四千岁。 利益安乐无量众生。 纯以正法一味化人。 无复像法流行于世。 彼佛世尊虽示涅槃。 以其大悲怜愍三昧神通力持。 复住于世八万四千劫。 隐相好身世无能睹。 过于八万四千劫已。 彼一众生住非想者。 方生人中大豪贵家。 年始八岁。 时彼如来从三昧起至童子家。 现相好身住童子前。 唯此童子及万二千天子。 应调伏者得见如来余无能睹。 时彼如来先为童子发起大乘。 复为演说五欲过患。 而告之言善男子。 五欲过恶甚可怖畏。 譬如高大五聚毒蛇。 随一毒蛇即便害人。 况于五聚。 亦如积集五聚毒药。 若尝少分便能害人。 况食五聚。 是故汝应勿生贪着。 尔时童子闻是语已。 观其舍宅资生之具。 若男若女一切所有。 皆如毒蛇深生厌离。 便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发深重心得不退转。 佛知童子身心澄净具足众善。 便与授记告诸天子言。 今此童子过七十二阿僧祇劫。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名最胜宝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于世。 佛授记时余人不闻。 唯此童子及万二千天子。 堪住法器皆悉得闻。 时诸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作是愿言彼最胜宝如来若成佛时。 我等当生彼佛国土。 时栴檀舍如来告诸天子当得往生。 彼最胜宝如来皆当与汝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尔时栴檀舍如来。 与彼菩萨授记别已。 然后究竟入于涅槃。 一切人天供养舍利。 善男子以是义故。 一切如来大悲深重具足圆满。 非诸声闻缘觉境界。 善男子如是法门。 能令汝等佛种不断。 若有众生闻此法门。 受持读诵书写解说。 乃至一字一句一偈所得善根。 未入涅槃相续不断。 何以故因不断故。 如来于此众会之中。 说是大悲深法门时。 有一恒河沙数众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二恒河沙菩萨得随顺忍。 三恒河沙菩萨得于如来十六大悲。 及一切佛灌顶法忍。 尔时一切大众闻此法门。 踊跃欢喜清凉悦泽倾竭身心。 合掌向佛而白佛言。 善哉如来善哉善逝快说斯义。 即以人天种种供具以申供养。 或以种种妙宝璎珞。 或以种种上妙衣服。 或以种种珍膳饮食。 或以法服幢幡伞盖。 持如是等种种供具。 恭敬尊重供养于佛。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册No. 0997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五罽宾国三藏沙门般若共牟尼室利译入如来不思议甚深事业品第五之一尔时世尊复告文殊师利童子言。 善男子当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现证事业。 善男子如来有三十二种正觉事业。 何等名为三十二种。 善男子如来于处非处如实而知。 善男子云何为处云何非处。 言非处者谓诸众生无有方便。 身口意业造不善行。 若得可意爱乐随心。 遂求果者无有是处。 所言处者若诸众生具有方便。 身口意业造诸善行。 获得可意爱乐随心。 遂求果者斯有是处。 复次善男子言非处者。 若诸众生无有方便。 心怀悭吝得大富贵。 破于净戒得人天身。 常有瞋恚获端正报。 身心懈怠得于智慧。 散乱之人能得解脱。 恶慧众生能断习气诸烦恼者无有是处。 若诸众生具有方便。 修行布施得大富贵。 护持净戒得生人天。 常修忍辱得端正报。 勤行精进获得智慧。 心不散乱得正解脱。 善修智慧能断习气诸烦恼者斯有是处。 复次作五逆罪得心安乐无有是处。 净持禁戒得心安乐斯有是处。 复次若有众生。 执著有见得顺忍者无有是处。 爱乐修空得随顺忍斯有是处。 复次若诸众生。 多住悔心得心安乐无有是处。 若心无悔得心安乐斯有是处。 复次若令女人得转轮王王四天下。 或得帝释大梵天王成佛出现无有是处。 若舍女人得男子身。 作转轮王王四天下。 或作帝释大梵天王。 及成佛者斯有是处。 复次若转轮王非法治化无有是处。 若转轮王正法治化斯有是处。 复次若诸帝王贪猥骄奢能理国政无有是处。 若诸帝王无贪简易能理国政斯有是处。 若诸人王执断常见令国政理无有是处。 若诸人王明信因果国政乃理斯有是处。 若诸人王心不均平。 能治国政无有是处。 若诸人王无私平等。 能治国政斯有是处。 复次北拘卢洲舍报身后。 堕三恶道无有是处。 若言北洲死后生天斯有是处。 复次若行杀害而得长寿。 乃至邪见受行邪法。 得圣道者无有是处。 若不杀生得寿命长。 乃至正见受行正法。 得圣道者斯有是处。 复次阿罗汉向不定得果无有是处。 若罗汉向定得果者斯有是处。 复次须陀洹人受第八生无有是处。 若须陀洹无第八生斯有是处。 复次若斯陀含受第三生无有是处。 若斯陀含无第三生。 一生人天能尽苦际斯有是处。 复次若阿那含还生欲界无有是处。 若阿那含不生欲界。 能尽苦际得涅槃者斯有是处。 复次若阿罗汉受生死身无有是处。 若阿罗汉不受生死入涅槃者斯有是处。 复次若有人言除佛大师。 更有圣人超过佛者无有是处。 若言唯佛是天人师。 更无过者斯有是处。 复次若有人言得无生忍有退转者无有是处。 若得无生不退转者斯有是处。 复次若有人言坐菩提场。 不成正觉无有是处。 若坐道场决成正觉斯有是处。 复次若有人言诸佛犹有烦恼习气无有是处。 若言诸佛无烦恼习斯有是处。 复次若有人言一切如来智有障碍无有是处。 若言如来智无障碍斯有是处。 复次若有人言如来顶相。 有能见者无有是处。 若言如来无能见顶斯有是处。 复次若有人言佛不加威。 能知如来心之所生无有是处。 若言佛加方知如来心所住处斯有是处。 复次若有人言如来亦有不住三昧三摩呬多无有是处。 若言如来常在三昧等引功德斯有是处。 复次若有人言一切如来言有虚妄。 及误失者无有是处。 若言如来言无虚妄亦无误失斯有是处。 复次若有人言如来作业有错误者无有是处。 若言如来诸所作业无错误者斯有是处。 善男子以如是等说。 于如来知处非处有无量门非言所及。 如于实谛无有变异。 此是如来第一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地可使行虚空可摇动如来终不说非处以为处虚空可为身同士夫五色如来终不说非处以为处一切处差别上中下不同如来已宣说决定无别异一切非处别上中下不同如来已宣说决定为非处若处若非处如来如实知随众生乐欲具足而宣说沙门婆罗门不知处非处虚妄驰诸境佛智无不知众生种种执非处求解脱具得世所尊为说真实处彼执非法器故佛舍众生机熟解脱时复当为宣说此为佛第一最胜事业门远离诸过非能脱众生苦是处非处法无量无有边难屈无不摧斯名大仙力复次善男子。 如来于过去世现在未来。 所作行业誓愿不同。 种种处所种种因缘。 种种事相种种异熟。 无量差别皆如实知。 云何而知。 善男子此中过去行业誓愿。 善根为因远离不善未来得果。 若有过去行业誓愿。 以不善根而为其因。 远离善根未来得果。 如是种种如来一一皆如实知。 复次若有行愿未来渐减。 若有行愿未来渐增。 若有行愿现在渐减未来渐增。 若有行愿现在渐增未来渐减。 若有行愿现在未来皆渐减少。 若有行愿现在未来皆渐增长。 如是种种皆如实知。 复次若有行愿现在小因来世广大。 或现在广大未来微小。 或初起微细后渐增胜。 或初广大后渐微细。 如是种种皆如实知。 复次若有行愿当得声闻。 若有行愿当得缘觉。 若有行愿当成佛因皆如实知。 复次或有行愿因苦果乐。 或有行愿因乐果苦。 或有行愿因果俱苦。 或有行愿因果俱乐。 皆如实知。 善男子如是过去现在未来。 种种行业所感异熟。 因果相顺犹如影响。 如来一一皆如实知。 如是知已随其所应而为说法。 是为如来第二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如来善巧智知众生业果三世悉无遗智眼皆无著善因当得乐异熟处人天恶是感苦因如来悉知见善业不善业各各果当成善逝悉能知如摩尼在掌有业甚微细当成广大因初大后微细如来悉见知有业声闻行有业缘觉因有业成如来善逝悉知见或因乐果苦因苦果乐殊因果苦皆同因果俱安乐业与于法性因果不相违如来如实知性相皆穷究一切众生界三世业轮回一一无有差如来悉明了复次善男子。 一切众生无数乐欲种种差别。 如来一一皆如实知。 佛云何知。 或有众生住贪欲行乐于瞋恚。 或有众生安住瞋恚乐于淫欲。 或有众生安住愚痴乐于淫欲及与瞋恚。 如来一一皆如实知。 或有众生住善法中乐欲不善皆如实知或有众生所作微小乐欲广大。 或有众生所作广大乐欲微小。 或有众生初于因中乐欲微小。 至于果中乐欲广大。 或有因中乐欲广大。 至于果中乐欲微小。 如是种种皆如实知。 或有众生乐邪见等。 因中不定当成决定。 或有乐欲正中不定当成决定或有乐欲正因决定当得解脱。 彼彼差别如来悉知。 或有乐欲当超欲界。 或有乐欲当超色界。 或有乐欲当超三界。 如是一一如来悉知。 或有乐欲日日减少。 后当渐得增胜广大。 或有乐欲最胜广大。 后渐减少得不可意。 如是种种皆如实知。 或有乐欲受种种生得种种色。 受用种种资生之具。 如是差别如来悉知。 或有乐欲处人天上。 或有乐欲当得解脱。 如是差别如来一一皆如实知。 如是知已随其所应而为说法。 是为如来第三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众生种种欲意乐无数量如来一切智如实悉能知彼彼诸众生住贪乐瞋恚住瞋乐痴冥一一如实知住痴乐欲贪住善乐不善其心种种变善逝悉能知下劣因众生心恒乐广大住广乐广大住胜劣中求或复有众生因劣果超胜因胜果中劣如来如实知住邪不定中后时当决定住正脱三界如来如实知或乐种种生色相及资具处于人天上解脱欲相应三世诸众生乐欲佛皆了随心为说法是第三业门复次善男子。 如来于无数世界。 种种界别皆如实知。 佛云何知。 谓知此世界其中众生修诸功德。 此界众生造诸恶业。 此界众生修解脱业。 此界众生当得出世。 如是种种悉如实知。 复次善男子。 如来知眼界色界眼识界。 当云何知。 有三因故。 谓知内空外空内外空故。 如是遍知。 乃至知意界法界意识界。 内空外空内外空故。 复次知于地界水火风界。 皆如虚空。 复次知欲界色界无色界。 从于妄想分别所起。 复次知有为界。 行相现前有穷尽故知无为界。 无行相故。 知烦恼界。 客尘相故。 了烦恼流。 可断绝故。 达其本性。 光明相故。 知诸行界。 妄念无明为其相故。 知涅槃界。 智慧相故。 正念相故。 善男子如是如是世界安立。 初现在前世界转灭。 至于他世生起因缘依住作业。 如是差别如来一一皆如实知。 知已随应而为说法。 此是如来第四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佛于界善巧及住转减时少善大果成人师子能了有福无福界福开解脱门解脱界不同一切智明见如来知眼界色识界俱空耳界鼻舌身意法空亦尔地水火风界如实了皆空三界妄念心人师子能了烦恼空尘相诸法性皆无行不行如空斯涅槃三相世界不善起成已坏灭同此界及他方无念皆知见十方空无际有界佛能知佛智胜无涯众生不能测此是清净主第四调生门修此不退还决证菩提果复次善男子。 如来于诸众生诸根胜劣精进懈怠。 若利若钝皆如实知。 云何能知。 善男子钝根愚闇下劣众生中根胜根皆如实知。 复次随如是根分别生贪。 随如是根分别生瞋。 随如是根分别生痴。 及托外境生贪瞋痴。 如来悉知。 复次随根分别生贪瞋痴展转增广。 或复随根分别所生。 少贪瞋痴更不增长如来悉知。 复次此根是善根因。 此根即是不善根因。 此根即是解脱道因。 此根是出生死道因。 如是种种如来悉知。 复次善男子佛如实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男女命根苦根乐根。 忧喜舍根信根进根念定慧根。 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如是种种如来悉知。 复次因于眼根心住耳根。 不住鼻舌身等三根。 因于耳根心住鼻根不住余根。 因于鼻根心住舌根。 因于舌根心住身根。 因于身根心住眼根。 如是种种根如来悉知。 复次若有众生。 有布施根现持净戒。 如来知其从无始来诸根展转有多差别。 是故为说檀波罗蜜。 若有众生有净戒根现行布施。 如来知其从无始来诸根展转有多差别。 是故为说尸波罗蜜。 或有众生有忍辱根现行精进。 如来知其从无始来诸根展转有多差别。 是故为说忍波罗蜜。 或有众生有精进根现行忍辱。 如来知其从无始来诸根展转有多差别。 是故为说勤波罗蜜。 或有众生有禅定根现修智慧。 如来知其从无始来诸根展转有多差别。 是故为说禅波罗蜜。 或有众生有智慧根现住禅定。 如来知其从无始来诸根展转有多差别。 是故为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令其修习一切广大菩提分法。 复次知此众生有声闻根。 现修缘觉所行之行。 如来知其从无始来诸根展转。 有多差别堪任声闻。 是故为说声闻乘法。 若有众生有缘觉根修声闻行。 如来知其从无始来诸根展转。 有多差别堪闻缘觉。 是故为说缘觉之法。 或有众生有大乘根修二乘行。 如来知其从无始来诸根展转。 有多差别堪闻大法。 为说大乘复有众生有下劣根现修大乘。 如来知其从无始来诸根展转有多差别。 而为说法令舍下劣修习大乘。 复有众生不任法器。 如来知其从无始来诸根展转。 有多差别久未堪任。 故且弃舍待根熟时。 堪任法器发殷重心。 如来当为殷勤说法。 善男子如来如是知诸众生。 若根已熟若根未熟。 欲出三界或不欲出。 如是种种如来悉知。 当云何知。 知其根本云何修习。 云何性云何相。 云何因云何缘。 云何思云何果。 云何报云何究意。 如来一一皆如实知。 此是如来第五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知根智到彼岸随顺众生种种殊上中下品悉了知胜业能招解脱果了烦恼际唯虚假厚薄轻重悉皆知善知诸惑对治门恶招生死善解脱知眼至意男女命苦乐忧喜及舍根信进念定慧当知已知具知根悉了知因眼根唯住耳乃至因身住眼中施根持戒为说檀戒根行施为说戒忍根修勤为说忍进根修忍为说勤定根修慧说诸禅慧根住定说般若声闻根修缘觉行以知根故说声闻缘觉根住声闻行知根为说于缘觉下劣远离上乘法大悲为说诸度门根熟未熟佛皆知是器为说舍非器诸根行相修习性随其因缘及与思果报究意如是知是佛第五真实业复次善男子。 如来于遍趣行皆如实知。 当云何知。 知正定众生界。 知不定众生界。 知邪定众生界。 云何而知正定众生。 谓此众生有大因力宿植多福。 聪敏利根智慧将开。 如来如实知昔善已。 或为说法或不说法。 称其法器皆令解脱。 云何而知不定众生。 谓彼众生有大缘力根将成熟。 若随其心得闻正法即得解脱。 若不闻法不得解脱。 如来为此不定众生。 说于因缘和合之法。 彼诸众生随机闻法。 心得清净各证道果。 如来为此不定众生出兴于世。 云何知于邪定众生。 谓此众生愚痴覆心非是法器。 更无方便可以化诱。 譬如盲者对于日光。 若为说法及不说法。 俱无利益无解脱分。 如来知其非是法器。 便置舍之为彼众生。 是故菩萨擐大悲甲。 复次善男子。 如来善知众生三毒遍趣之行。 知贪欲行有其三种。 云何为三。 谓或有贪欲从妙境生。 或有贪欲从爱想生。 或有贪欲从宿习生。 知其瞋行亦有三种。 云何为三。 谓或有瞋毒从恚而生。 或有瞋毒从违境生或有瞋毒从于过去随眠所生。 知愚痴行亦有三种。 云何为三。 谓或有愚痴从无明生。 或有愚痴从身见生。 或有愚痴从疑心生。 如是种种如来悉知。 复次如来知其苦行速疾通达。 知根利故。 又知苦行迟缓通达。 知根钝故。 知安乐行速疾通达。 知根利故。 知安乐行迟缓通达。 知根钝故。 复知有行迟缓通达。 远正念故。 复知有行速疾通达。 能坚持故。 又复善知有速疾行迟钝通达。 数息观故。 有速疾行速疾通达。 心不着故。 又复善知择法之行。 谓或复有行慧多定少。 或复有行定多慧少。 或有定慧俱不具足。 或有定慧二俱圆满。 如来悉知。 或复有行心力具足身力不具。 或复有行身力具足心力不具。 或复有行二俱不具。 或复有行二俱具足。 如来一一皆如实知。 或复有行令身业净口意不净。 或复有行令口意净身业不净。 或令三业俱得清净。 或令三业俱不清净。 如是诸行或是三界生死之因或解脱因。 如来皆以无碍智眼一切随转。 是为如来第六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一切处行佛尽知正定众生大因力不定众生根熟相邪定非器空有悲贪行众生三种因瞋恚愚痴亦三种种种无边烦恼界遍行因起佛皆知苦行疾得因利根钝根迟缓不能达乐行速疾由根利钝根劣弱佛皆知有行迟钝渐澄清复有迟钝顿清净有速疾行得微劣超过速疾无著因有行智增择法生有行定增成法器有行俱少非法器定慧和合胜道生有行心力具非身有身力具心不具大威德故身心具一切见者悉皆知有行不能净语心或有能令身语净或有不能心永净有行但能清净心或有不能净语言有行能令心语净或有不能身永净有行三业净无瑕有行建立生死因有行为因招解脱如是遍行佛皆了是第六业最胜门复次善男子。 如来于一切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伏灭烦恼生起因缘。 皆如实知。 佛云何知。 谓知众生烦恼生起。 以何因生以何缘生。 灭惑清净何因能灭何缘能灭。 此中烦恼生因缘者。 谓不正思惟以为其因无明为缘。 无明为因行为缘。 行为因识为缘。 识为因名色为缘。 名色为因六处为缘。 六处为因触为缘。 触为因受为缘。 受为因爱为缘。 爱为因取为缘。 取为因有为缘。 有为因生为缘。 生为因老死为缘。 烦恼为因业为缘。 见为因贪为缘。 随眠烦恼为因现行烦恼为缘。 此是烦恼生起因缘。 云何众生灭诸烦恼所有因缘。 有二种因有二种缘。 云何为二。 一从他闻随顺法声。 二者内心起于正念。 复次有二种因有二种缘。 能令众生清净解脱。 谓奢摩他心一境故。 毗钵舍那能善巧故。 复次有二种因有二种缘。 不来智故知来智故。 复有二种因缘。 微细观察无生理故近解脱故。 复有二种因缘。 具足行故智慧解脱现在前故。 复有二种因缘。 谓尽智故无生智故。 复有二种因缘。 随顺觉悟真谛理故。 随顺获得真谛智故。 此是众生除灭烦恼清净因缘。 如来悉知。 复次善男子烦恼因缘无有数量。 解脱因缘亦无有量。 或有烦恼能与解脱以为因缘。 观实体故。 或有解脱能与烦恼以为因缘。 生执着故。 如是广大无障碍行如来悉知。 善男子如来禅定智慧皆悉具足。 谓离欲恶及不善法。 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 初静虑起灭寻伺等。 随顺次第入八解脱三摩钵底。 逆次入住诸三摩地。 或复超间横竖无碍。 住于等至显示三昧。 如来了知三摩钵底与三昧门无少差别。 如来三昧三摩钵底不从因缘。 入一三昧一切三昧皆悉现前。 一三昧起而能即入一切三昧。 如来终不作如是念。 我今能入如是三昧。 而常三昧无不定心。 一切无能测知如来所有三昧。 缘觉三昧超过声闻。 菩萨三昧超过缘觉。 如来三昧超过菩萨。 而佛三昧无能过者。 如来智慧于一切处。 无障碍转无能过者。 随顺教化一切声闻生声闻定。 缘觉菩萨亦复如是。 如来如是种种知已。 随其所应而为说法。 此是如来第七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诸佛法王真实智知诸众生染净因如是因缘烦恼生如是因缘得解脱邪思为因无明缘无明为因行为缘识与名色六处等有支因缘悉如是烦恼为因业为缘诸见为因贪为缘随眠结惑以为因现行烦恼以为缘众生解脱二因缘从他闻声起随顺内心正念观空法解脱有海得超升止观和合互相资无少去来而可得谛观无生亦无灭亲近解脱得清凉住三种行长三明修习解脱不放逸尽无生智得实谛由此因缘清净心佛入正定三昧门出入灭定念具足法王禅定无等等入八解脱多等持逆顺次第超间游一定显示无边定心无迫隘无分别虽常住定无定心声闻缘觉三摩提菩萨亿千种种定佛三摩地过诸定此善巧业智难量复次善男子。 如来以宿住智。 知于自身及诸众生过去无数宿住生事。 所谓一生二生十生百生。 千生万生亿百千生。 成劫坏劫成坏劫。 无数成劫无数坏劫无数成坏劫。 我及众生如是名字。 如是种姓如是饮食。 如是形相如是色类。 如是苦乐如是处所。 如是寿命如是生死。 于某处殁而生某处。 无数种种宿住之事皆悉忆念。 复知彼彼众生。 过去以如是因生此世界。 如来知已随其所应而为说法。 又如实知一切众生过去心行如是前念。 次第因灭相续引起。 如是后念。 或复缘阙后念不生。 如是种种如来悉知。 如一众生如是心灭如是心生。 轮转不断无量无边。 恒河沙劫说不能尽。 如一众生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念念生灭心心相续说不可尽。 如来一一皆如实知。 假使尽于未来际劫。 说于如来所知宿住不可穷尽。 故说如来宿住智慧。 不可思议不可称量。 难知边际说不可尽。 尔时如来出大悲声。 犹如牛王普告众生。 汝等应当念念思惟。 往世久近曾种善根。 或于佛所曾种善根。 或二乘所种诸善根。 彼诸众生以佛威力皆念昔善。 如来知已随应说法。 彼诸众生得闻法已。 如昔善根各于自乘得不退转。 是为如来第八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佛世间灯念往劫无边亿数那由他谛了自己及众生如掌观五阿摩勒如是姓名色分别寿命住处生死殊以是因缘此处生善知时故为说法又知过去无边劫众生心心所不同无量种类各生心如来大智皆明了过去流注心不断一一众生佛悉知劫数量等恒河沙说彼无边行无尽尽未来际所有劫不能说佛宿住因智慧无等无有边犹如大海无涯际佛住利智胜通力念昔所修白净因及彼众生种善根过去或曾供养佛佛威神力令忆念如先所作白法因念已示教住三乘清净解脱恒无退善逝过去因无量一切众生难测量以此第八业为因无数众生悉调伏复次善男子。 如来天眼清净过于人眼。 见诸众生死此生彼。 所谓下劣最胜善色恶色若好若丑。 如是种种随业受生。 或有众生具身恶行。 或有众生具口恶行。 或有众生具意恶行。 或谤贤圣及邪见等业因缘故。 舍此身已堕于地狱。 复有众生具身善行。 或有众生具口善行。 或有众生具意善行。 不谤贤圣及正见等业因缘故。 舍是身已生于天上。 如来天眼皆悉知见。 如是十方尽于法界。 极虚空界无量无边。 超过数量所有世界。 于其中间或有世界。 劫火洞然空无所有。 或有世界种种众生死此生彼。 或诸菩萨游行诸刹。 或诸如来趣于道树。 证大菩提转正法轮。 应尽晦迹示入涅槃。 各各声闻现得解脱或入涅槃。 彼彼缘觉现种种通。 能令遇者功德增长。 如是种种佛皆明见如对目前。 复见世界无有身相诸众生等。 非外五通天眼所见。 亦非二乘及菩萨眼之所能见。 唯有如来天眼明见。 或有其地量如车轮。 其无身相诸众生等充满其中。 多于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天。 佛皆明见。 以净天眼微细观察一切世界所有众生堪调伏者。 令其一一各见佛身而现其前。 彼彼众生互不相知。 是为如来第九正觉事业尔时。 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如来光明净天眼威德照见劫无边十方一切刹难思众生受生各何相或有已现当生别有色无色种种殊或人天趣或三涂下中上品生非一垂殁将生种种异一切见者见无遗造罪恶趣所沉沦修福超处人天上或有修行菩萨行入出种植菩提根或坐道树摧众魔觉悟最胜菩提道转妙法轮皆自在人天解脱量难思作佛事已示涅槃如来天眼皆明见或从师闻获正念履践寂灭得清凉或超有海不由师解脱安乐如来见或有无数声闻众或复修行缘觉乘彼众生界无有边佛净天眼皆明见或有众生无色相等车轮量有众多过三千界内人天如是微细如来见佛见一一众生界流转五道无有边一切智了无众生以大慈悲故调伏或有利根应度者各见如来现在前为说胜法惬其心此佛第九天眼业复次善男子。 如来一切诸漏已尽无复烦恼。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自觉现前具足圆满。 作师子吼发如是言。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如来知此究尽烦恼。 极无垢染清净光明。 一切习气无不永灭。 声闻断惑有尽有量习气不除。 缘觉尽惑亦有分量。 远离大悲阙无碍辩。 唯有如来一刹那心平等相应。 一切烦恼诸相烦恼根本烦恼习气烦恼永尽无余。 大悲善摄辩才无畏皆悉圆满。 一切世间无能过者。 何以故诸佛如来。 永灭一切诸业习气烦恼习气威仪误失诸习气故。 譬如虚空本性清净一切烟尘无所依住。 如来亦尔得于烦恼究尽之智。 诸业烦恼一切习气无所依住。 而如来心以无住相。 烦恼尽处智平等中微妙安住。 为断众生一切烦恼有漏五蕴。 而说妙法作如是言。 哀哉众生于无事中横生烦恼。 汝等应当如实思惟拣择观察。 复为众生种种善巧种种譬喻。 说烦恼性本无所有。 彼诸众生如实观已。 不见少法而可执持。 种种烦恼任运永灭入于涅槃。 此是如来第十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十力世尊力圆满成就广大甚深门烦恼障尽智相应得胜菩提最寂静声闻灭惑得尽智有量习气犹未除缘觉断惑得菩提大悲辩才皆不具佛为世主人中胜惑习俱灭德皆圆尽烦恼际大悲增辩才无量皆成就佛住究尽烦恼智知众生惑妄非真愍行邪道诸有情不履如来正法迹大悲猛利为物说无常苦空无我门汝等思惟本性空常得最胜妙寂静不得众生数取趣作者及与摩纳婆为着邪见诸众生大觉兴悲说解脱于一切时无厌倦未曾一念舍众生常住三昧无动摇为利众生演妙法如是等相佛事业十力住于力地中转无等等最胜轮能摧怨敌难倾动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五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册No. 0997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六罽宾国三藏沙门般若共牟尼室利译入如来不思议甚深事业品第五之二复次善男子。 如来安住四无所畏。 能作种种诸佛事业。 谓知自身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一切世间若天若人。 无有能作如理说言如来世尊非正觉者。 以何因缘说诸如来是正等觉。 谓诸如来于一切法。 平等正觉无有高下。 何等一切法。 所谓凡夫法有学法无学法。 缘觉法菩萨法诸佛法。 如是诸法皆等正觉。 复有世间法出世间法。 善法不善法。 有漏法无漏法。 有为法无为法。 如是诸法如来正觉。 体平等故。 云何平等。 谓空平等。 见一切法本性空故。 无相平等。 相本性故。 无愿平等。 三界性故。 无生平等。 生本性故。 无行平等。 行本性故。 无出平等。 出本性故。 无阿赖耶平等。 心本性故。 如是真谛平等。 三世性故。 解脱平等。 无明有爱本体性故。 涅槃平等。 生死轮转本体性故。 如是一切诸平等法如来正觉。 以是因缘故说如来真是无上正等觉者。 成于如是正等觉故。 以大悲心出妙言词。 为诸众生说种种法。 示解脱道令出苦际。 余诸众生实非大师。 自言我是正等觉者。 如来为此诸众生故。 自唱德号作如是言。 唯我如来是正等觉。 令非法器。 皆成法器。 是为如来第十一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自然觉悟者觉诸法平等是故号如来正觉平等见一切凡夫法与佛法平等有学及无学缘觉法亦然世及出世法此二亦平等善及不善法与涅槃平等空法无相法无愿无生法无行等诸法平等而显示佛大悲广说觉悟诸众生闻法得解脱是佛最胜业复次善男子。 如来自知诸漏烦恼已究竟尽。 一切世间若天若人。 无有能作如是说言如来诸漏烦恼未尽。 云何如来诸漏烦恼已究竟尽。 所谓于欲烦恼心得解脱。 一切欲行习气烦恼证灭谛故。 于有烦恼心得解脱。 一切瞋行习气烦恼证灭谛故。 无明烦恼心得解脱。 诸愚痴行习气烦恼证灭谛故。 于见烦恼心得解脱。 诸烦恼行及与习气证灭谛故。 以是义故随顺俗谛。 说于如来诸漏烦恼究竟永尽。 圣者慧眼称于真谛。 观察现证无有少法而可得者。 所谓若能灭智若所灭惑若思若修。 乃至现证俱不可得。 何以故彼自性尽无不尽时。 不从因缘待对说尽。 如是尽者是真实尽。 此真实尽不与余法而作因缘。 故此尽者即是无为。 即此法中无生无灭亦无有住。 此无生灭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 如法界常此智成就亦复如是。 如此成就即非成就。 若能如是如所教住得无烦恼。 非断烦恼得烦恼无。 如来大悲随顺俗谛。 为众生说灭烦恼法。 是为如来第十二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曰。 佛无欲习气故无欲烦恼瞋恚习气尽有烦恼不生善逝离无明由灭痴根本诸惑习气尽见惑则不生佛依俗谛门故说烦恼尽真中不可得无减亦无增尽智不对缘圣知本自尽由无三相故此尽即无为法界常不迁知此到彼岸知已如是说此业佛能穷复次善男子。 如来平等于诸障碍。 无障碍法如实了知。 一切世间若天若人。 无有能作如理说言如说所说障碍之法非障碍者。 此中云何为障碍法。 谓有一法能为障碍。 即浊乱心。 复有二法能为障碍。 谓无惭无愧。 复有三法能为障碍。 谓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 复有四法能为障碍。 谓以贪故而行非法。 或以瞋故而行非法。 有以痴故而行非法。 有以怖畏而行非法。 复有五法能为障碍。 谓杀生偷盗邪行妄语及饮诸酒。 复有六法能为障碍。 谓不尊敬佛不尊敬法。 不尊敬僧不尊敬戒。 不尊敬定不能尊敬诸善知识。 复有七法能为障碍。 谓慢过慢及慢过慢。 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复有八法能为障碍。 谓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 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 复有九法能为障碍。 云何为九。 谓已恼害我现恼害我当恼害我。 过去憎我善友现在憎我善友未来憎我善友。 过去爱我怨家现在爱我怨家未来爱我怨家。 于此九种忆念对境。 增不善心名为障碍。 复有十法能为障碍云何为十所谓。 杀生偷盗邪行。 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贪瞋邪见是名为十。 如是乃至起不善念乐着因缘。 安住一切烦恼结使。 常与颠倒障碍相应。 爱见烦恼坚执不舍。 凡有所作身口意业。 皆与名利诸欲相应。 如是一切皆名障碍。 如来悉知亦为众生。 如实说于无障碍法。 令其障碍永断不生。 是为如来第十三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佛觉障碍法不能证解脱谓心不清净无惭及无愧身语意业中无有无表戒贪欲瞋痴怖起恶行无边杀盗及邪淫妄言饮诸酒六不敬七慢八邪道常行九恼十恶因佛说皆障碍修习不善念不得解脱门佛知颠倒源无中坚执着慈悲为说法令离障碍因复次善男子。 如来如实宣说能尽苦道。 一切众生依此修习皆得解脱。 于此义中一切世间若天若人。 无有能作如理说言如来所说非解脱道。 云何名为真解脱道。 所谓一道是解脱道。 于诸众生起清净心。 复有二道是解脱道。 谓奢摩他毗钵舍那。 复有三道是解脱道。 谓空无相无愿法门。 复有四道是解脱道。 谓四念处云何为四。 谓身受心法。 云何身念处谓观内身循身观心得安住。 观外身循身观心得安住。 观内外身循身观。 心得安住。 是名身念处。 云何为受念处。 谓观内受外受内外受循受观。 心得安住。 云何为心念处。 谓观内心外心内外心循心观。 心得安住。 云何为法念处。 谓观内法外法内外法循法观。 心得安住。 复有五道是解脱道。 云何为五。 所谓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复有六道是解脱道。 云何为六所谓念佛念法念僧。 念戒念舍念天。 复有七道是解脱道。 云何为七所谓念觉分。 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轻安觉分。 定觉分舍觉分。 复有八道是解脱道。 云何为八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 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复有九道是解脱道。 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灭受想定。 复有十道是解脱道。 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不贪不瞋不邪见是名为十。 如是所有一切诸善菩提分法。 或戒蕴相应定蕴相应。 慧蕴相应解脱蕴相应。 解脱知见蕴相应。 或圣谛相应皆解脱道。 复有解脱道所谓真正中道。 无少可得不增不减。 不取不舍不摄不散。 得真实道二念不生。 以一切法本无二故。 如来于此解脱道中真实知见。 亦为众生如是宣说。 有修习者能尽苦源。 此是如来第十四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修习清净道增益无量乐能趣甘露径佛智自然知所有众善因是佛菩提分修者得解脱无能说为非正念灭尘劳能与善和合远非不执着得安乐涅槃善巧观因缘如空无有所如幻亦如梦能脱生死流依定起悲心脱诸有轮转此是大仙业世间无等伦复次善男子。 如来身无误失。 一切凡夫若胜智者。 求得如来少分过失无有是处。 何以故如来身业。 仪范端严行无顾眄。 被僧伽梨着衣持钵。 行住坐卧进止回旋。 入出村坊往来城邑。 如是一切审谛安祥。 足不履地而令于地。 千辐轮相出现分明。 复有莲华香洁殊妙而承其足。 凡诸蠢动触如来迹。 七日七夜安隐泰然。 后生人天受胜妙乐。 如来袈裟离身四寸而不堕落。 旋岚猛风不能飘动。 身常光明凡所照触。 乃至下济阿鼻地狱离苦清凉。 由如是等故说如来身业无失。 复次善男子如来语业无有误失。 一切凡夫若愚若智。 求得过失无有是处。 何以故善男子。 如来知时而发言故。 时语真语实语义语。 如说而行无有错误。 言不再发一切众生闻皆欢喜。 以深字义庄严语言。 一音说法异类等解。 以是义故说于如来语无误失。 复次善男子。 如来意业无有误失。 一切凡夫若愚若智。 求得过失无有是处。 何以故如来常住三摩呬多。 行诸佛行常无散乱。 以无著智知一切法。 是故如来意业无失。 善男子如来自住无误失法。 亦为众生说如是法。 令得如来无误失法。 是为如来第十五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世尊内无烦恼非身口意业净无瑕世尊内无烦恼非普能利益诸含识欲断众生诸过失为说最胜寂静门令无误失同世尊此第十五如来业复次善男子。 如来无有异相苦乐等声。 是故一切人天外道若魔若梵。 无能说佛声有过失。 无何等声。 所谓如来无忧喜声。 何以故离爱恚故。 一切众生种种供养恭敬赞叹。 不生欢喜心亦不高。 一切众生不修敬养。 毁谤骂辱不生瞋恚心亦不下。 如来无悔恨声。 何以故所作事业无少艰难已究竟故。 如来无诤论声。 何以故往昔常乐住阿兰若。 离我我所无取无求。 已脱烦恼诸结缚故。 善男子如来自住无异相声。 亦为众生说如是法。 令离如是异相之声。 是为如来第十六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恭敬赞叹心不高轻慢毁呰心不下远离爱恚非法故先世妙行无讥嫌佛阿兰若昔修持我所取结皆无有住如是法如是说此最胜业唯如来复次善男子。 如来无忘失念故。 无少法而不明记。 于何无忘。 谓诸静虑解脱三昧三摩钵底。 如是法中皆无忘失。 又知众生心行起动顾视往来。 随宜说法亦无忘失。 法义词辩无所畏中亦无忘失。 如来自住无著智慧三世法中念无忘失。 亦为众生说如是法。 令得于念无有忘失。 是为如来第十七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最胜法王无忘失禅定法智等无遗众生心行悉皆知随宜为说无所畏三世诸乘一切法无著智慧并无忘随无忘失说亦然最胜丈夫之事业复次善男子。 一切如来无不定心。 谓行住坐卧饮食语默。 如是时中常住甚深三摩呬多。 入诸三昧到于彼岸。 于诸禅定无有障碍。 一切世间人天之类。 无一能观如来所住三摩呬多唯除。 世尊威德所被。 如来自住无不定心。 亦为众生说如是法令舍散乱。 此是如来第十八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如来常住三摩地行住坐卧一切时饮食语默利众生恒处三昧无摇动十方世界众生类无能测佛三昧心亦为众生说此门是佛难思之事业复次善男子。 一切如来无种种想。 以离种种诸异想故心无高下。 云何如来无种种想。 所谓于诸佛刹无种种想。 佛刹体性同于虚空无有尽故。 于诸众生无种种想。 众生本性同无我故。 于诸佛中无种种想。 同平等智证真法界。 一相无杂无破坏故。 于佛法中无种种想。 一切诸法性无染故。 见持戒者不生爱念。 见毁禁戒不生瞋恚。 自他得利心不增高自他失利心不减少。 于正见者亦不尊重。 于邪见者亦不轻贱。 何以故如来住于平等性故。 如来自住诸法平等无种种想。 亦为众生说如是法令离诸想。 此是如来第十九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善逝等无诸异想谓利众生佛法中如是诸想永皆无大名称者之所住持戒破戒及得失易调难调皆等心两足尊为诸众生说法令脱诸邪执复次善男子。 如来正觉无不择舍。 何以故如来修习诸善道舍。 非不修习而有所舍。 所谓修习身戒心慧如是而舍。 如来舍者与智相应。 非是无知是出世道。 圣解脱舍非是世间。 非圣解脱而有所舍。 如是舍者不舍大悲能转梵行。 利益众生自然成就。 非是待对因缘和合而得成就。 是如来舍无有高下。 平等安住得不动摇。 体无有二远离二相。 有量无量悉皆超越。 待时而舍不过于时非心意识动念境界。 非假安立非有分别。 非是积聚非差别见。 如是舍者是真胜义常恒不变。 此是如来圆满大舍。 亦为众生说如斯法。 令得如是圆满大舍。 是为如来第二十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如来无有不择舍修最胜道善因缘身戒心慧次第修人中最胜无爱恚非假分别无分别非积集舍共相应真实不变大舍中广为众生如是说复次善男子。 诸佛如来乐欲无减。 谓善法欲云何名为善法之欲。 所谓如来大慈欲无减。 大悲欲无减。 说法欲无减。 调伏众生欲无减。 成熟众生欲无减。 乐处寂静欲无减。 劝诸众生发菩提心欲无减。 令诸众生绍三宝种欲无减。 如来无有随心恶欲。 凡有善欲智为光导。 自满善欲。 亦为众生说如是法。 令得如来最胜圆满一切智欲。 此是如来第二十一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佛善法欲已圆极慈悲常转度众生成熟劝发菩提心绍三宝种不断绝不顺贪欲瞋痴怖凡有所欲智为先最胜智者如是知哀愍众生多懈怠无善法欲多恶欲教令善欲正勤修无等智业利众生有情因此皆调伏复次善男子。 如来所有精进无减。 如来于何精进无减。 所谓调伏众生审谛观察精进无减。 若有众生专心听法而为演说。 不惮劬劳精进无减。 若有众生一劫听法身心无倦。 佛亦一劫或过一劫。 不起于座不饮不食说法无断。 若复过于恒沙刹外。 有一众生堪任调伏。 即往教化令修正行。 而佛身心无有懈倦。 安乐寂静自行精进得圣解脱。 亦为众生赞叹精进。 是为如来第二十二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精进出生人师子是故常赞于精进念念勇悍无减时有堪闻法恒宣说善逝精进无休息身口意业不疲劳自然坚猛离诸非亦劝众生起精进复次善男子。 如来正觉于一切时遍一切处正念无减。 云何时处正念无减。 善男子如来始从无间道。 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观三世一切众生。 心行相续生灭流注。 如是知已念念不忘。 不求不退故常无减。 如来普能观察三聚正念无减。 所谓深入众生诸根心行。 虽无动念寻伺分别。 而为说法无有错乱。 是故如来念无减少。 亦为众生说如斯法令念无减。 是为如来第二十三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佛念非思常不减知众生界尽无余自从觉悟大菩提三世遍知无再念善知众生心行别诸根乐欲各不同住无功用业常恒亦为众生说胜法复次善男子。 如来所有三昧无减。 云何如来三昧无减。 如来三昧于一切法。 平等无二无高无下。 如一切法真实义谛。 何以故谓三昧平等。 即是诸法体性平等。 此性平等即三昧平等。 三昧平等即是如来。 以是义故说佛三昧得于诸法平等之性。 云何诸法平等之性。 谓染欲际平等即离欲际平等。 瞋恚际平等即离瞋际平等。 愚痴际平等即离愚痴际平等。 有为际平等即无为际平等生死际平等即涅槃际平等。 入此平等。 是故说名如来所有三摩呬多三昧无减。 何以无减。 与此平等无增减故。 又佛三昧不与眼合不与耳合。 不与鼻舌身意和合。 如来无有分别根故。 如来三昧又亦不与地界和合。 亦不合于水火风界。 亦不合于三界三世。 此不和合体性平等不增不减。 是故说言如来三昧不增不减。 亦为众生说如斯法。 皆令得此三昧无减。 此是如来第二十四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如来三昧无增减常在等引利众生体性平等无高低不与诸法而和合观察地水火风界欲色无色界亦然恒说无减无合门是故如来定无减复次善男子。 如来智慧无减。 云何名为智慧无减。 所谓现证一切诸法自体之智。 普为一切差别众生开示演说一切法智。 善巧无碍微细甚深无尽智慧。 分析一句入无数句百千亿劫受持演说无穷尽智别别咨问各各断疑于一切处皆无著智。 能说三乘差别次第相续之智。 能知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亦以八万四千法蕴随机说智。 调伏众生不失时智。 以是义故。 说于如来智慧无边无际无尽有无量门。 比是如来智慧无减。 亦为众生如是宣说。 令得如来无尽智慧。 是为如来第二十五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一切教中智现前无碍自在到彼岸自然说法利含识随根一句入无边解众生行难称量为说八万四千法智慧无边不可减最胜十力业难思复次善男子。 如来世尊解脱无减。 云何如来解脱无减。 谓声闻解脱。 随顺声得。 缘觉解脱。 悟因缘生。 如来解脱。 远离一切执着所起。 不缘前际不入后际不着现在。 于眼于色不着二相。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尔。 不着二相故名解脱。 复有微细若执若着若意分别。 远离此三即得解脱。 见心自性智慧光明。 故此解脱即是智慧。 是故说言一刹那心与智相应。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如是等正觉已。 亦为众生说如是法令得解脱。 此是如来第二十六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声闻随顺声解脱辟支佛悟因缘生善逝解脱如虚空无垢无著最尊胜了知过去心流注本性解脱得无羁于无系缚如实知故说解脱不可减复次善男子。 如来身业智为先导随智慧行。 所谓如来身业具足圆满。 或有众生才见佛身而调伏者。 或闻语言而调伏者。 或见默然而调伏者。 或受饮食而调伏者。 如是或四威仪。 或睹相好或不见顶。 或复顾视或放光明。 举足下足入出城邑聚落之时。 众生见者皆得调伏。 故佛威仪无有少分。 不能调伏一切众生。 是故说言如来身业智为先导随智慧转此是如来第二十七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若见最胜身威仪或出或入或相好或见乌瑟尼沙相皆置众生调伏中最胜尊或放光明无量众生悉安乐光所触者皆调伏两足尊业胜难量复次善男子。 如来所有一切语业智为先导随顺智行。 云何名为随顺智行。 如来说法无有障碍。 能具足说文义无缺。 所发言声入众生心发生智慧。 谓不高声不下声。 正直声不怯怖声。 不謇涩声不粗犷声无稠林声。 极柔软声有堪任声。 不破声恒审定声。 不太疾声不太迟声。 无差互声善分析声。 妙言词声妙深远声。 妙广大声涌泉声。 不断声润熟声。 深美声和合声。 庄严声利益声。 清彻声无尘声。 无烦恼声无垢染声。 无愚痴声极炽盛声。 无所著声善解脱声。 极清净声无委曲声。 无下劣声无坚硬声无慢缓声。 能生安乐声令身清净声。 令心欢喜声熙怡先导声。 先意问讯声能净贪欲声。 不起瞋恚声能灭愚痴声。 能吞众魔声能摧恶业声。 能烧外论声随顺觉悟声。 如击天鼓声智者闻喜声。 释提桓因声大梵天王声。 大海波潮声云雷普震声。 大地震动声迦陵颇伽声。 拘抧罗鸟声命命之鸟声。 鹿王声牛王声雁王声鹤唳声孔雀声箜篌声筚篥声琵琶声筝声笛声声鼓声。 易解声分明声。 可爱声乐闻声。 甚深声无厌声。 令耳安乐声能生善根声。 字句圆满声妙词句字声。 利益和合声与法和合声。 善知时节声一切时合声。 无有非时声说昔诸根展转相续声。 庄严布施声能持净戒声。 能生安忍声猛利精进声。 堪任静虑声广大智慧声。 大慈和合声无倦大悲声。 光明法喜声深广大舍声。 安住三乘声不断三宝声。 分别三聚声净三脱门声。 修习诸谛声修习诸智声。 智者相应声圣者赞叹声。 随顺虚空声无有分量声诸相具足声。 善男子如来语业。 具足如是无量音声故。 说如来一切语业智为先导随智慧转是为如来第二十八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佛语无等净无瑕一切功德皆圆满一音普遍无边刹各各得闻随类音或有得闻声闻声或有得闻缘觉法或闻如来大威德便发无上菩提心文字句义悉皆圆次第安布俱无碍而心无有异分别能说难思妙法门如是人中最胜声所出音声如谷响无功无心而普应无声之声悦物心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册No. 0997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七罽宾国三藏沙门般若共牟尼室利译入如来不思议甚深事业品第五之三尔时世尊。 复告文殊师利童子菩萨摩诃萨言。 善男子如来意业智为先导随智慧转。 云何意业随智慧转。 善男子如来无有心意识过。 何以故如来心意识俱不可知。 但从佛智而显现故。 如来智慧而为主故。 善男子如来智慧随顺一切众生心转。 随顺趣入诸众生意。 随顺解了诸众生识。 出生诸法及诸三昧。 是故如来心意识等无能知者。 超过因地远离缘生。 非三有道。 解脱诸慢诸魔事业。 谄诳幻惑我我所执。 愚痴无明黑闇翳障。 妙修道品而无散乱。 无所分别入平等性犹如虚空。 有如是等无量事业。 一一皆以智为先导。 是为如来第二十九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两足尊心不可量净智因缘世中胜佛智等同于法界随顺普入众生心禅定解脱悉皆圆心意分别无摇动超过魔境及魔业无垢无变如虚空复次善男子。 如来正觉见过去世无著无碍智慧随转。 智云何转。 所谓过去种种佛刹。 显现成坏无量无数如来悉知。 彼诸刹中卉木丛林藤萝药草如来悉知。 彼刹所有众生之类。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如是一切如来悉知。 彼诸刹中有情非情种种音声如来悉知。 彼刹所有如来出现说种种法。 种种众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众生。 于三乘中各得调伏。 种种寿量种种法住如来悉知。 彼诸众生出息入息。 种种饮食种种资具。 种种相貌种种根器。 种种行解种种心性。 死此生彼刹那流注。 生灭相续如来悉知。 如是一切现量所得非比量知。 云何现量。 谓不动念如实而知。 非流注心入于过去。 如是如时智慧具足。 随众生心种种说法。 是名如来第三十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佛智无量无所著知过去刹佛众生说法大会名相殊心行根欲多差别各依三乘得调伏究竟同归解脱源及知生灭流注心一切见者真实觉复次善男子。 如来智慧见未来世。 无著无碍如见现在。 此云何见。 谓所有未来种种众生种种诸法种种刹土。 当生当灭曾住当住如是一切如来悉知。 所有刹劫当烧当尽当成当住。 刹中当成所有诸地。 树木丛林百卉药草。 粗色细色日月星宿。 乃至微尘皆如实知。 一一刹中诸佛当现。 当有声闻当成缘觉。 当成菩萨当有资具。 出息入息往来进止。 取舍威仪如来悉知。 种种刹中如是众生。 当得解脱于三乘中。 解脱差别如来悉知。 又彼刹中一切众生。 所有诸蕴诸入诸界。 心心所法当生当灭如来悉知。 虽于一切皆如实知。 而如来心亦不流注入于未来。 为令众生悟未来性说如是法。 是为如来第三十一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佛未来世无垢眼遍见所有已当成一切诸佛及刹中无有纤毫知不尽彼彼事中无错乱复细观见未来因随众生心说法门此两足尊超胜业复次善男子。 如来知见现在无著无障碍转。 此云何转。 谓于十方现前所有一切佛刹。 以三种因微细知见。 谓知其相若生若灭。 知何等法。 谓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一切声闻一切缘觉。 一切细色一切粗色如来悉知。 一切地界微细分析。 各以若干微尘所成。 一切水界以毛滴之知其数量。 一切火界焰之起灭悉知其数。 一切风界色相飘击。 若干微尘十方虚空。 以一毛端周遍度量知其边际。 如是等境尽知其相。 亦知其生亦知其灭。 亦以三种知众生界。 知地狱界生地狱因出地狱因。 知畜生界生畜生因舍畜生因知焰摩界焰摩生因焰摩灭因。 知于人界生人趣因失人趣因。 知诸天界生天之因天退没因。 如是一切如来现前皆悉了知。 知诸众生心之流注。 有烦恼心无烦恼心。 若干众生诸根调伏。 若干众生诸根不调如来悉知。 如来如是于现前境。 无二智转不二现行。 亦为众生如是宣说。 是为如来第三十二正觉事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如来境界无边际不可思议不可称无有等等如虚空一切众生岂能测十方所有众生类现前境界事业殊如来一切悉能知最胜自然之智业善男子此三十二如来甚深事业。 诸佛皆悉具足圆满。 为欲调伏一切众生。 令其悟入略说少分而实如来所有事业。 无量无边非可宣说。 善男子如来复有真实事业。 无有分量不可思议。 一切世间所不能测。 一切文字所不能宣。 一切心识不能解了。 一切智慧不能趣入。 周遍一切安立刹土。 随顺一切佛平等智。 超过一切世间事业。 种种施为而无所作。 体性平等犹如虚空。 法界现前无有分别。 何以故善男子。 诸佛世尊显示法界无二性故。 种种诸法种种众生。 种种刹土种种心识。 种种解脱种种涅槃。 如是诸法若体若相毕竟空故。 善男子如来如是自觉法界一味无相离因缘法。 欲令众生平等悟入犹如虚空无碍法故。 为诸众生转不退转无上法轮。 善男子譬如巧匠善能磨莹摩尼妙宝。 善知宝性采之山石。 以乞叉罗药用水涂磨。 以羖羊毛緂以莹拭。 莹拭不已又以别药名利醋味。 和水润之软木揩拭。 功犹未已复用摩诃薜舍遮药。 以微细物而莹拭之。 尚未有光便入炽火焚烧七日。 余石矿秽一切消除。 知非假宝名为无价摩诃琉璃摩尼妙宝。 善男子诸佛如来亦复如是。 知诸众生爱乐生死不净垢秽。 为说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之法令生厌离。 入于圣法调伏身心。 如是如来精进未息。 次为说空无相无愿。 故令其知见觉悟佛眼。 如来精进亦复未已。 次复为转不退法轮。 如来精进亦未休息最后为说三轮清净如来境界。 令诸众生明了因缘见法本性。 乃至普入一切如来平等法体。 善男子是故汝等。 应如是解不可思议如来事业。 若诸菩萨安住于此不可思议如来事业。 虽于诸法心得平等。 而随顺知一切诸法离诸过失。 虽能随顺三世平等。 而不断绝三宝种性。 虽知身性犹如虚空本无摇动。 而于十方一切佛刹普现其身。 虽知诸法体不可说。 而以语言出随类音说一切法。 虽随众生心行不同说诸因缘。 而离众生及诸法相。 善男子诸佛如来。 为欲清净菩萨心故出兴于世。 而实如来无有变异。 常住于此难思事业。 不舍精进授菩萨记说法不断。 尔时世尊说此如来难思事业深法门已。 十方无量阿僧企耶出过算数。 诸佛刹土地六震动。 放大光明雨众天花。 此大会中诸大威德无量菩萨欲色诸天。 南阎浮提十六大国及诸小王。 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 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闻此法门心净欢喜踊跃无量。 以诸供具供养于佛。 所谓种种妙花种种名香涂香末香。 衣服璎珞幢幡鬘盖以为供养。 或以种种微妙音声。 歌咏赞叹恭敬供养。 或以顶上髻中明珠额上明珠耳珰颈珠而用供养。 或以摩尼妙宝璎珞真珠璎珞月形璎珞。 严诸身分种种璎珞。 宝锁宝印宝钏宝镮宝镜宝带宝箧宝冠。 众妙衣服种种严具诸妙铃铎。 俱散道场恭敬供养。 或以种种妙宝供养。 所谓吠琉璃宝阎浮洲宝。 阿湿摩蘖磨宝室利蘖摩宝。 因陀罗尼罗宝红颇胝迦宝如火色宝火焰光宝无边色宝。 如是等宝奉献于佛以为供养。 复有众生以金银等种种宝末而为供养。 或以沉香多伽楼香随时之香。 妙栴檀香龙花须香赤真珠香。 以如是等种种香末而以奉散。 或复有散种种天花以为供养。 所谓波利耶怛罗迦花。 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 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 卢遮迦花摩诃卢遮迦花。 萨他(上)罗花摩诃萨他(上)罗花斫羯罗花无垢斫羯罗花。 百叶花千叶花百千叶花。 普光花普香花光焰花最胜花。 无边色花大普遍花爱乐见花而以供养或有众生散陆生花。 所谓嚩哩色枳花苏曼那花。 拘苏摩花阿提目多迦花。 瞻博迦花阿输迦花。 驮努色迦哩迦花波吒罗花。 目真邻陀花摩诃目真邻陀花。 或有众生以水生花奉散供养。 所谓优钵罗花波头摩花。 拘物头花芬陀利花。 散如是等种种妙花供养于佛。 一切诸天于虚空中奏诸天乐。 清雅寥亮微妙音声以为供养。 所谓箫笛箜篌琵琶螺贝种种天鼓美妙声鼓。 种种歌舞恭敬称叹供养于佛。 复雨种种天诸妙花。 种种末香种种妙宝种种璎珞种种衣服。 如是微妙诸天供具供养于佛。 尔时十方所有世界诸大菩萨摩诃萨众俱来集会。 及此众中诸菩萨等。 为供养佛皆升虚空。 各各变身作天形像。 才变身已菩萨力故以众宝网遍覆大会。 其网周匝绕菩提树。 于其四面各四由旬皆厚八步。 种种真珠璎珞周垂。 悬众网铎宝铃和鸣。 众宝莲华以为校饰。 其珠璎珞一一珠中。 皆有无量无数菩萨俱时出现。 现已恭敬绕佛七匝。 绕佛毕已为诸菩萨。 一一各化众宝莲华师子之座。 尔时十方无量佛刹一一如来。 皆以自在威神力故。 各各令如意宝树宝网。 及诸希有殊特供具。 平等普至娑婆世界菩提树下。 罗列宝树周匝围绕。 分布供具庄严道场为欲供养释迦如来及此经故。 作此庄严供养之时。 此会无量无数众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量菩萨得无生法忍。 尔时世尊普观一切菩萨大众作如是言。 诸佛子等谁能发起广大誓愿。 以大威德能留于此不可思议种种妙宝庄严道场璎珞网覆菩萨住处及十方来诸如意树花果间列。 发焰含辉常无变易。 待弥勒佛下生之时。 年方十六坐于道场正觉始圆。 说此守护国界主经。 开示演说此陀罗尼。 当尔之时以申供养。 乃至贤劫千佛出现。 亦复如是以为供养。 说是语时于此会中。 有一菩萨名神通自在王。 于莲花座整身威仪。 右膝著于莲花之台。 恭敬合掌而白佛言。 世尊我能如是。 如佛教敕留此道场。 供养慈氏乃至贤劫一切如来应正等觉。 尔时会中有神通魔。 名妙建立住四大洲。 闻此语已即白神通自在王菩萨言圣者以何等器。 安置于此众宝璎珞庄严道场。 经尔所时令不损坏。 时神通自在王菩萨。 语彼魔言仁者当知。 一切器物速疾破坏多诸障碍。 虚空为器不可损坏无有障碍。 一切器中此为最胜。 汝勿瞬目谛观我身。 自当见我广大之器。 魔如其教谛观菩萨。 见菩萨身脐轮之中有一世界名水光王。 谓此世界大水弥漫。 犹如大海故立其名。 于此界中有一如来。 名吉祥宝莲花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唯有清净大菩萨众。 于其水中弥漫生于众宝莲花。 吉祥如来坐宝花王。 诸菩萨众俱坐宝花恭敬围绕。 时彼如来于大众中。 说深妙法示教利喜。 时神通魔见是事已即起合掌恭敬礼拜神通自在王菩萨。 尔时菩萨而告之言。 仁者见于菩萨如是广大器不。 魔言已见。 奇哉大士能办是事。 如是大器百千俱胝那由他劫亦不可坏。 故此大宝庄严道场。 任持无缺无垢清净。 无有变异于何不可。 时神通魔说此语已。 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世尊我自思惟于过去世。 未曾见此神通自在王菩萨神通之事。 未曾闻此法门之时。 于声闻乘勤行精进。 欲出三界自求涅槃。 我于今日见闻是已。 便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发起决定极深重心。 世尊设令我于恒河沙劫。 处大地狱受种种苦。 然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甘此苦终不舍于菩提之心。 尔时世尊称赞魔言。 善哉善哉汝大丈夫。 能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被大甲胄。 不久亦如神通自在王菩萨。 具足圆满一切功德。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菩萨璎珞庄严品第六之一尔时十方种种佛刹诸来菩萨。 及此大会天龙夜叉干。 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 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心生渴仰欲闻妙法。 尔时世尊知此众会心之所念。 乐闻深法堪持法藏欢喜怡畅。 复欲重为开示显说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 放大人相无见顶光。 此光名为不舍精进。 光遍绕此菩萨大会经七匝已。 复绕文殊师利童子百千万匝。 作是事已入文殊顶。 其光入已令文殊身。 及其所处师子之座。 威德光明过于大众百千万倍。 犹如满月映夺众星。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 蒙佛威神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跪合掌。 赞佛功德而说偈言。 佛放身智大光明普眼见尽无余义本性自然诸善巧不思议德悉皆圆丈夫牛王放大光普照遍净于三业绕我经于百千匝绕已从顶入身心我昔智慧及辩才总持光照皆微劣人天主光才触我超过千倍胜于前清凉我身净我心踊跃欢喜皆平等佛智妙辩无边际悉皆流入我身中如来威德量难知少力不能持念此承佛智力今咨问为欲利乐诸众生为入菩萨诸行门复令诸佛出兴世神通放光灌顶智愿成此德问如来此众集会广无边最上乘中已修入余未得者倾心念为利乐彼问如来愿无等智顺时机开妙法藏利含识魔王眷属当摧殄于如来教善修行大雄智慧无有边善巧无穷无际限而我智慧不能了是故咨问于如来世尊智慧如实知于无量劫长时转旷劫勤修今自在愿开佛智示众生尔时文殊师利菩萨。 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 如来境界不可思议。 非是菩萨称量境界。 而佛智慧说法无倦。 大悲怜愍不舍众生故我承佛力敢欲咨问。 世尊云何名为菩萨璎珞。 云何菩萨璎珞庄严。 云何菩萨得殊胜行。 云何菩萨得不思议妙法光明。 远离愚闇及诸疑惑。 云何菩萨得于如来。 大法明门悉能清净。 善哉世尊唯愿为我。 决定宣说诸菩萨众出生法门。 若诸菩萨得闻此已。 能破众魔烦恼怨敌。 入一切法永无疑惑。 现前了知如来境界。 渐次深入诸菩萨境。 复能渐入一切智境。 知众生心净众生行。 游诸佛刹摧伏魔军。 速能摄受一切佛教。 于一切法自在而转。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能发起大勇猛心作师子吼。 问于如来如是妙义。 汝已能于一切如来无量境界。 明了通达能问斯义。 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如是境界及余无量诸功德法。 皆令汝等速得圆满。 于一切法自在而转。 文殊师利唯然受教。 佛告文殊师利言。 善男子一切菩萨。 皆悉具有四种璎珞。 云何为四。 所谓戒为璎珞定为璎珞。 慧为璎珞陀罗尼门以为璎珞。 是名为四。 善男子云何名为戒为璎珞。 善男子菩萨有一净戒璎珞。 谓于众生起无瞋恚无障碍心。 令诸众生见皆欢喜无有厌足。 复次善男子菩萨有二净戒璎珞。 所谓闭恶趣门开人天路。 复次善男子菩萨有三净戒璎珞。 谓身口意皆悉清净。 复次善男子菩萨有四净戒璎珞。 谓所欲皆遂所愿皆成。 所乐皆得始终究竟。 复次善男子菩萨有五净戒璎珞。 谓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 具足解脱知见具足大般涅槃。 复次善男子菩萨有六净戒璎珞。 谓不破戒终无悔故。 不穿漏戒。 无余过故。 不杂戒无和合故。 清净戒长白法故。 自在戒随意所往体具足故。 自在转戒于一切时智自在故。 复次善男子菩萨有七净戒璎珞。 所谓施得清净忍得清净。 勤得清净定得清净。 慧得清净方便得清净不放逸得清净。 复次善男子菩萨有八净戒璎珞各别圆满。 所谓十地圆满不悔圆满。 不懈怠圆满不嫌恨圆满。 供养佛圆满离八难圆满。 修布施圆满得善友圆满。 复次善男子菩萨有九净戒璎珞。 云何为九。 所谓得无所畏得无惊怖。 得决定心得近寂静。 得调伏心得无贪心得勇悍心得知一切众生心念得寂静地。 是名为九。 复次善男子菩萨。 有十净戒璎珞云何为。 十所谓身璎珞。 圆满相好为庄严故。 语璎珞。 如说修行为庄严故。 意璎珞。 以无烦恼为庄严故。 刹土璎珞。 以圆满愿为庄严故。 利他璎珞。 能清净心为庄严故。 生处璎珞。 不造诸恶为庄严故。 菩萨行璎珞。 随学佛行为庄严故。 智慧璎珞。 了一切法皆悉幻化为庄严故。 菩提场璎珞。 一切善根皆悉回向为庄严故。 力无所畏佛不共法以为璎珞。 不舍净戒根本体性为庄严故是名为十。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诸三昧璎珞庄严。 善男子菩萨有于一种三昧璎珞庄严。 云何为一。 谓于一切众生界中发起慈心。 善男子菩萨复有二种三昧璎珞庄严。 谓质直心及柔软心。 菩萨复有三种三昧璎珞庄严。 所谓非幻非谄非假。 菩萨复有四种三昧璎珞庄严。 谓不随顺欲不随顺瞋。 不顺于痴不顺于怖。 菩萨复有五种三昧璎珞庄严。 所谓断于五种障碍。 一者爱欲二者瞋害三者昏沉四者掉悔五者疑心。 断此五盖以为庄严。 菩萨复有六种三昧璎珞庄严。 谓念佛念法念僧。 念戒念舍念天。 菩萨复有七种三昧璎珞庄严谓不忘失菩提之心。 随顺修学七菩提分。 谓念觉分择法觉分。 精进觉分喜觉分。 轻安觉分舍觉分定觉分。 菩萨复有八种三昧璎珞庄严。 谓八圣道。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 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菩萨复有九种三昧璎珞庄严。 云何为九。 善男子此菩萨心无有忘失。 大悲威力不舍众生。 修习建立九次第定。 谓离欲恶不善法。 有寻有伺离生喜乐。 入于初禅得圆满住。 除灭寻伺内净一心。 无寻无伺定生喜乐。 入第二禅得圆满住。 离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念受乐。 入第三禅得圆满住。 断乐先除苦忧喜已灭。 不苦不乐舍念清净。 入第四禅得圆满住。 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 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 于空无边处得圆满住。 超过一切空无边处。 入无边识。 于无边识处得圆满住。 超一切识无边处。 入无少所有。 于无所有处得圆满住。 超过一切无所有处。 入非想非非想处。 于非想非非想处得圆满住。 超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 入灭受想定。 于灭受想定得圆满住。 如是善巧方便力故真际现前。 由先灭力于此安住。 然后利乐一切众生。 随诸法门令得成熟。 是名菩萨九种三昧璎珞庄严。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种三昧璎珞庄严。 何等为十。 所谓法性无乱故。 妙定圆满故。 不舍精进故。 常乐寂静故。 不断善根故。 心不散乱故。 身得安乐故。 观察诸法故。 得心自在故。 得圣种性故。 善男子此是菩萨十种三昧璎珞庄严。 善男子云何名为菩萨智慧璎珞庄严。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一智慧璎珞庄严。 云何为一。 所谓一切法中断除疑惑。 复次善男子菩萨复有二种智慧璎珞庄严。 谓远离恶作现起烦恼。 菩萨复有三种智慧璎珞庄严。 谓断除愚痴破无明藏除去黑暗。 菩萨复有四种智慧璎珞庄严。 谓知苦智慧断集智慧。 证灭智慧修道智慧。 菩萨复有五种智慧璎珞庄严。 谓戒蕴清净。 戒体如空不可得故。 定蕴清净。 发胜智慧起动念故。 解脱蕴清净。 一切诸法体无二故。 解脱知见蕴清净。 了知三世体平等故。 法蕴清净。 诸法体性无染着故。 菩萨复有六种智慧璎珞庄严。 谓布施波罗蜜多三轮清净。 谓我轮清净。 知我如幻体平等故。 众生轮清净。 了所化生皆如梦故。 菩提心轮清净。 不求世间异熟果故。 净戒波罗蜜多三轮清净。 谓身轮清净。 犹如镜像体平等故。 语轮清净。 犹如谷响体平等故。 意轮清净。 了心如幻体平等故。 安忍波罗蜜多三轮清净。 谓离瞋清净。 忍受粗恶加毁辱故。 离爱清净。 断于称赞敬养等故。 断支节清净。 观察法身体无二故。 精进波罗蜜多三轮清净。 谓无功用清净。 观察生死犹如梦故。 坚固清净。 心如金刚不可坏故。 取舍清净。 超过诸相无取舍故。 静虑波罗蜜多三轮清净。 谓本性清净无转智故。 妙观清净。 无执着故。 因缘清净。 生神通故。 方便波罗蜜多三轮清净。 谓财摄清净。 成熟一切众生界故。 总持清净。 受持一切妙法门故。 大愿清净。 庄严种种净佛刹故。 菩萨复有七种智慧璎珞庄严。 所谓无念智慧。 住于离念四念住故。 无生灭智住正断故。 身心寂静住神足故。 具知根智住诸根故。 摧破四魔住诸力故。 知法本性住七觉故。 知去来智住八圣故。 菩萨复有八种智慧璎珞庄严。 谓知妙正智入寂静故。 知深观智无翳障故。 知诸蕴智悟法蕴故。 知诸界智空平等故。 知诸处智了空聚故。 知因缘智住无我故。 知真谛智心无乱故。 知厌离智如实观察真实法故。 菩萨复有九种智慧璎珞庄严。 云何为九。 谓知过去智前际清净故。 知未来智后际清净故。 知现在智中际清净故。 知正定智因无灭故。 知不定智缘和合故。 知邪定智邪业成故。 佛平等智法身德故。 法平等智法无染故。 僧平等智无为德故。 是名为九。 菩萨复有十种智慧璎珞庄严。 何等为十。 所谓知如幻智积集相故。 知如梦智分别相故。 知如焰智轮转相故。 知如像智不往来故。 知如影智因缘合故。 知如响智缘起相故。 知法界智不可坏故。 知真如智无住相故。 知真际智湛然净故。 知有为智无为性故。 是名为十。 善男子是名菩萨十种智慧璎珞庄严。 善男子云何名为一切菩萨陀罗尼门璎珞庄严。 善男子菩萨有一陀罗尼门璎珞庄严。 云何为一。 所谓正念不忘。 复次善男子菩萨有二陀罗尼门璎珞庄严。 谓文持义持。 菩萨有三陀罗尼门璎珞庄严。 谓于义善巧。 于文善巧分析善巧。 菩萨有四陀罗尼门璎珞庄严。 谓不着语不謇涩语。 分明辩语无杂乱语。 菩萨有五陀罗尼门璎珞庄严。 谓知所闻义随顺行故。 知诸文身随顺行故。 知了义经随顺行故。 知于一切补特伽罗音声法智随顺行故。 知诸世间出世间法随顺行故。 菩萨有六陀罗尼门璎珞庄严。 所谓如所说理而修行故。 证真起说随宜演故。 所言诚谛无谄诳故。 言常威德不舍大悲说正法故。 善知根器巧能演说无增减故。 得世间智知时而说不非时故。 菩萨有七陀罗尼门璎珞庄严。 所谓迅疾辩捷利辩。 如意辩无著辩。 威德辩无错谬辩。 一切世间最上妙辩。 菩萨有八陀罗尼门璎珞庄严。 所谓善知天语龙语。 夜叉语乾闼婆语。 阿修罗语迦楼罗语。 紧那罗语摩睺罗加人非人等。 乃至一切众生语言。 菩萨有九陀罗尼门璎珞庄严。 何等为九。 所谓处众无畏。 摧诸异学。 说法无畏。 善答问难知广大说。 知随意说。 行正直行显金刚力。 示现劫烧破着常想。 说诸乘法成就众生。 是名为九。 菩萨有十陀罗尼门璎珞庄严。 云何为十。 所谓善能除断一切疑难。 善知一切广大法门。 善得无师自然智慧。 善说无尽字句法门。 善说一切圆满深义。 善能开示无边佛法。 善说无边烦恼过患。 善说无量深解脱门。 善能深入众生根性。 善入如来无著无碍辩才智慧。 是名为十。 善男子是名菩萨陀罗尼门璎珞庄严。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七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册No. 0997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八罽宾国三藏沙门般若共牟尼室利译菩萨璎珞庄严品第六之二尔时世尊欲重宣此四璎珞义。 而说偈言。 大智慧者四璎珞庄严最上第一乘净戒三昧智慧门胜妙真言决定说无瞋众生皆爱乐关闭一切恶趣门能令智者处人天此圆满戒为璎珞身口意业皆清净所有愿欲悉皆圆正精进行坚固求此戒璎珞庄严体成就定慧及解脱解脱知见亦复然及证无上大涅槃此戒璎珞庄严体不破尸罗清净戒淳净无杂及清凉得身自在法亦然此戒璎珞庄严体若得具于清净施安忍精进净亦然诸禅智慧方便门及不放逸智清净不动坚固妙安立甚深教证无退心远离懒堕知足修此戒清净庄严体圣者赞戒勤精进彼人忧恼永不生所作众善无悔心此即净戒庄严体处众无畏无惊怖得极决定寂静心三有牢狱不能羁得大名称堪任力既自调伏知他意此即净戒所庄严以诸相好庄严身即是净戒庄严体如说而行能净语即具足智语庄严得无烦恼庄严心即是净戒之璎珞最胜大愿严佛刹成就众生第一乘不造一切恶业因令所生处皆严饰学佛能严菩萨行善根回向严道场力无畏法尽庄严亦复庄严变化智慈定璎珞能遍覆柔和质直智皆圆已绝幻伪谄诳心爱恚痴怖无随转断除五盖为璎珞勤修六念所庄严七觉八道三摩提九次第定常修习称性勤修于止观乐住寂静谛思惟正念不断诸善根得圣种性心自在智于诸法无疑惑现行恶作永不生无明痴闇悉皆除于谛智中光普照苦集灭道智清净不可得故净尸罗超过念慧清净禅二相兼忘净解脱智见不著于三世法蕴清净无染成亦无能念清净心智慧庄严皆具足由依智慧为璎珞能净施戒等三轮以无住相施众生便得布施三轮净众生菩提及自己知如梦幻无所求以智慧故戒庄严便能得戒三轮净身语及心如镜像如响如幻净无瑕以智慧故忍庄严彼忍三轮尽清净智达无高亦无下常观净妙真法身以智慧故勤庄严精进三轮亦清净其心任运能坚固无取无舍相皆空以智慧故定庄严禅定便得三轮净本性深观因缘净无动无著起神通以智慧故方便严彼得三轮尽清净善摄真言愿精进化生妙法刹庄严常住念处无念心正断之中心不二欲勤心观神通足知诸众生根性殊安住诸力摧众魔正念觉知诸法性无去无来道亦尔此名智慧璎珞严深入寂静奢摩他毗钵舍那无不照了知法蕴成蕴智知界平等如虚空诸处空聚亦善知法本无我因缘起知四真谛无散乱观法真实厌世间三际智净无著心为安众生了三聚知三宝体同一相皆智璎珞所庄严智积聚相如幻成分别根本皆如梦轮转无实如阳焰无往无来镜像身因缘和合如影生但从缘起犹如响法界真常性无坏真谛无住始能知真际湛然不动摇有为无为无二体此深广智为璎珞庄严菩萨证菩提得无忘念总持门所闻语义持无失一切字义微细了善巧分析智常通执着謇讷语皆亡词理分明无错乱随所闻法常求义于文具足智超胜依了义经之所行知法体中无我相善知世法出世法皆是总持之所严随真谛转如说行知时说法人敬受说此法者无空过顺时无缺无悔心获得速疾妙辩才捷利如意无所著具德无错妙分析如鬘巧饰妙庄严善知天龙诸语言夜叉乾闼阿苏洛迦楼紧那摩睺等一切众生诸语言处众无畏如牛王摧诸外道如香象说法无畏如师子问难皆答若泉流说广大法摧慢山随心乐说皆如意凶恶为现金刚像劫火焚烧五欲心随机所乐说三乘是义非义皆明断显示觉悟广大法自然智现不从师说无尽字智无余解微细义皆圆满说诸佛法无边际如烦恼过亦无边解脱功德难称量知众生根无不尽得佛所说四无畏秘密璎珞作庄严彼诸璎珞庄严身已说未说诸功德设复精勤经劫演所有功德不能穷尔时文殊师利菩萨。 闻是法已即从座起。 合掌恭敬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佛出世间说胜妙法。 多所利乐一切众生。 皆称根性令其欢喜。 于未来世能生菩萨一切善根。 能令一切初发心者生清净心。 趣向菩提行一乘道。 得不退转受佛灌顶。 即于此生得菩提分。 一生当证无上菩提。 显此菩萨因果不灭。 正定众生为说其因。 邪定众生示现大悲久令趣入。 不定众生各随其心差别安处。 乐三乘者各随其根令愿满足。 乃至天人阿修罗等。 一切世间悉令庄严。 所以者何若佛出世。 则如是等种种希有。 奇特之法皆悉出现。 大菩萨众宝座宝帐。 种种宝树微妙庄严。 大会道场悉皆出现。 一切声闻及辟支佛。 于百千劫不能思量况能显示。 世尊如我惟忖。 无智众生甚为可愍。 佛说如是甚深大乘。 显示如是奇特道场。 不能发起大菩提心。 而反希求二乘涅槃人天安乐故为可愍。 何以故菩萨初发菩提之心。 所有功德无量无边。 一切二乘不能及故。 世尊譬如有人。 弃舍无价吠琉璃宝。 乃取假伪琉璃之珠。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弃舍大乘乃求声闻缘觉菩提人天安乐。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 闻此法门或已发起大菩提心或当发起。 不久皆得无上菩提。 及前所说殊胜功德具足圆满。 说此璎珞法门之时。 于此会中三十俱胝那由他百千众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大光普照庄严品第七尔时世尊普观菩萨人天大众。 知其于法深生渴仰心未满足。 告文殊师利菩萨言。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 有于八种大光普照庄严法门。 彼光照故心开明了远离愚闇。 以大丈夫菩萨庄严而严其身修菩萨行及安众生。 于此行中何等为八。 所谓念光普照意光普照。 解光普照法光普照智光普照。 谛光普照。 神通光普照修行光普照。 是为八种光照庄严。 善男子云何名为念光普照。 善男子菩萨有八念光普照庄严。 云何为八。 所谓一者忆念普善常不忘失。 二者已修善根当令增长。 三者随所闻法忆持不忘。 四者于甚深义微细解了。 五者其心不随六尘境转。 六者恒以正念守护根门。 七者为断一切不善法故。 为令善法得圆满故常念诸佛。 八者为欲守护诸佛法城。 念为先导得大光明。 善男子是名菩萨八种念光普照庄严。 善男子菩萨有八意光普照庄严。 云何为八。 所谓依于义意不依语意。 依于智意不依识意。 依于法意不依烦恼意。 依于理意不依非理意。 依菩提心意不依二乘意。 依广大意不依狭劣意。 依于佛意不依众魔意。 依大悲意不依损害众生之意。 是名菩萨八种意光普照庄严。 善男子菩萨有八解光普照庄严。 能知诸法何等为八。 所谓知一切法知众生行。 知众生心知四无碍。 知法体性本有光明。 知于广大庄严之法。 知于了义不了义法。 知一切佛深广妙法。 是名菩萨八种解光普照庄严。 善男子菩萨有八法光普照庄严。 云何为八。 所谓世间法光照庄严。 说诸众生所造业故。 出世间法光照庄严。 为求解脱诸众生等说般若故。 无过染法光照庄严。 修习妙智及圣道故。 无烦恼法光照庄严。 不起欲有无明见故。 为无为法光照庄严。 无作解脱常现前故。 圣烦恼法光照庄严。 观察烦恼客尘相故。 无烦恼法光照庄严。 知心本性净光明故。 大涅槃法光照庄严。 知一切法本寂灭故。 是为菩萨八种法光普照庄严。 善男子菩萨有八智光普照庄严。 何等为八。 所谓八人智光照庄严。 须陀洹智光照庄严。 斯陀含智光照庄严。 阿那含智光照庄严。 阿罗汉智光照庄严。 辟支佛智光照庄严。 诸菩萨智光照庄严。 佛菩提智光照庄严。 是名菩萨八种智光普照庄严。 善男子菩萨有八谛光普照庄严。 何等为八。 所谓修习真谛能得解脱现前觉故。 是为菩萨第一谛光普照庄严。 修习真谛得须陀洹。 是为第二光照庄严。 修习真谛得斯陀含。 是为第三光照庄严。 修习真谛得阿那含。 是为第四光照庄严。 修习真谛得阿罗汉。 是为第五光照庄严。 修习真谛得辟支佛。 是为第六光照庄严。 修习真谛得菩萨忍。 是为第七光照庄严。 修习真谛悟佛菩提。 是为第八光照庄严。 是名菩萨八种谛光普照庄严。 善男子菩萨有八神通大光普照庄严。 何等为八。 所谓光明大光普照庄严。 天眼见尽种种色故。 微细智慧光照庄严。 天耳远闻种种法故。 随顺正念光照庄严。 亿念过去无量劫中宿住事故。 本性智慧光照庄严。 微细善观众生心故。 知虚空性无有障碍光照庄严。 无边类刹自在行故。 清净智慧光照庄严。 无烦恼智得圆满故。 大福德聚光照庄严。 养育慈念诸众生故。 大智慧聚光照庄严。 断诸众生种种疑故。 是名菩萨八种神通光照庄严。 善男子菩萨有九修行因得光照庄严。 何等为九。 所谓从修行因得智光照以为庄严。 从修行因得于般若光照庄严。 从修行因得于觉悟光照庄严。 从修行因得于正见光照庄严。 从修行因得奢摩他光照庄严。 从修行因得深妙观光照庄严。 从修行因得知他心光照庄严。 从修行因得不退动及正解脱光照庄严。 从修行因得极究竟光照庄严。 是名菩萨九修行因。 得普光照以为庄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过去世净业利生念不忘定慧积善根为物皆回向随闻正忆念深义微细知正念守根门尘境居然静恶法不应作善法要当修圆满念庄严自得佛加护法城能善守胜法利众生离闇慧光圆能益人天众得此念光照疑惑悉皆除自然念智中速证菩提果以义庄严意不随声及文依智清净修不依分别识法智庄严意破惑离愚痴般若教智圆菩提无错乱求胜菩提意不杂于二乘广大无劣心顺佛违魔教大悲庄严意不暂恼众生所知法无疑不了义善巧知众生无畏无碍智无边作者本来空了法因缘起善巧广大说胜要甚深门诸佛法无边解了皆穷尽以世法光照众生业悉知出世法光明般若虚空相有过及无过自在智皆知智契圣道修利物皆招果有漏及无漏法光无不知永断烦恼源能作人天益有为无为法智慧常顺知垢秽并皆无诸行得决定远离生死法无碍智常行知烦恼根源性净光明体解脱涅槃法生起本来如无边法光明庄严大乘体第八人他智须陀洹亦然及与斯陀含阿那含亦尔罗汉辟支佛菩萨及如来智于此法中一一皆随转谛光照具足勇健妙修行乘因得果圆不变真胜义修习诸圣谛入解脱果门四果次第成缘觉菩萨忍能摧诸异道犹如师子王觉悟佛菩提皆由谛光照神通天眼见微细色无遗天耳分明闻十方声普了念昔那由劫法界诸如来善知众生心自然智光照自在游诸刹智光照无遗色相如虚空无漏光严体具足无边福遍育诸众生无著智庄严有情疑网断因修得智慧觉悟辩无边正见止观心究竟无边际知教行具足心念法智圆谛光及神通光照庄严法八种皆清净是大威德光虽未得菩提能作诸佛事尔时世尊说此神通大光普照庄严法已。 十方佛刹诸来菩萨。 及诸人天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种种供养恭敬礼拜。 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量菩萨得无生法忍。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般若根本事业庄严品第八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般若峰。 承佛神力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礼佛双足。 右膝着地恭敬合掌。 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 诸大菩萨回向庄严陀罗尼门。 诸佛菩萨大悲事业。 菩萨璎珞大光普照庄严法门。 云何修得彼一切法。 为以何法而为根本。 云何得已永不忘失。 慈念养育一切众生。 尔时世尊告般若峰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菩萨若时。 能于甚深般若根本安住不动。 及能作于般若事业。 则得如前回向总持乃至光照庄严功德。 得已不失即是生长养育一切众生之处。 时般若峰菩萨复白佛言。 善哉世尊愿为我说。 云何名为般若根本。 云何名为般若事业。 佛言善男子。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善男子般若根本能生般若即般若母。 般若事业即是所生。 善男子若诸菩萨闻所未闻一切法门。 即是般若根本之母。 如其所闻广为他说。 即是般若所作事业。 随所闻法审谛思惟。 即是般若根本之母。 若思惟已为他显示。 即是般若所作事业。 正念观察是般若母。 安置众生于正念中是般若业。 所作精进是般若母。 正修行时是般若业。 自心明了是般若母。 显示他人是般若业。 乐住寂静是般若母。 知本寂静是般若业。 乐于独处是般若母。 一道清净是般若业。 修行妙观是般若母。 得慧解脱是般若业。 修三解脱门是般若母。 三智现前是般若业。 修习念处是般若母。 离念清净是般若业。 修习正断是般若母。 知法性断是般若业。 修习神足是般若母。 无功用行是般若业。 能信因缘是般若母。 超过诸着是般若业。 精纯无杂是般若母。 身心安乐是般若业。 常念善法是般若母。 不住念相是般若业。 知定次第是般若母。 得性等引是般若业。 修习善根是般若母。 善知过去展转根性是般若业。 坚住五力是般若母。 能摧诸魔是般若业。 顺忍七种菩提分法是般若母。 知诸法性随顺觉悟是般若业。 集圣道分是般若母。 知如筏喻既悟法体。 不住于法及与非法是般若业。 善能修行苦集灭道是般若母。 灭谛现前是般若业。 微细观察不了义经是般若母。 依了义经随顺修行是般若业。 随所闻法总持不忘是般若母。 随义修行是般若业。 依智观察是般若母。 随顺智行是般若业。 不执我人是般若母。 依法修行是般若业。 观察诸法皆悉无常是般若母。 知一切法本不生灭是般若业。 观察诸行悉皆是苦是般若母。 了一切法本无有行是般若业。 微细观察诸法无我是般若母。 知诸众生本清净智是般若业。 微细观察涅槃寂静是般若母。 知一切法本自涅槃是般若业。 闻甚深义心不惊怖是般若母。 得义无碍是般若业。 闻胜义谛心不惊怖是般若母。 得法无碍是般若业。 闻妙言词分析句义心不惊怖是般若母。 得词无碍是般若业。 闻佛辩才而不惊怖是般若母。 得辩无碍是般若业。 因于众生及法缘慈是般若母。 无缘之慈是般若业。 为自他悲是般若母。 远离自他二种大悲是般若业。 思惟法喜是般若母。 无取无舍是般若业。 离贪瞋舍是般若母。 无二种舍是般若业。 常念诸佛是般若母。 解了法身是般若业。 常念于法是般若母于法无染是般若业。 专心念僧是般若母。 观无为性是般若业。 常念于舍是般若母。 舍诸烦恼是般若业。 常念净戒是般若母。 知无行戒是般若业。 常念于天是般若母。 法体清净是般若业。 具足多闻是般若母。 处众无畏是般若业。 修胜善业是般若母。 知无业报是般若业。 知佛变化是般若母。 得大智慧是般若业。 为自利己是般若母。 自利利他是般若业。 能于八万四千法蕴。 平等受持是般若母。 得于八万四千法智是般若业。 知说法智是般若母。 知说不空是般若业。 教令众生发菩提心是般若母。 安置众生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不退地中是般若业。 怖畏三有因业受生是般若母。 不舍生死随意受身是般若业。 忍受音声是般若母。 修行性忍是般若业。 若得尽智是般若母。 得无生智是般若业。 得随顺忍是般若母。 得无生忍是般若业。 住不退地是般若母。 得灌顶地是般若业。 坐菩提树是般若母。 知无不尽遍觉细念现证如如。 刹那心灭与智相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是菩萨般若事业究竟庄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闻法不放逸净持般若母慈力为他说勤修般若业正念善思惟此是般若母思己为他说即般若事业若正念修习此是般若母修己令他住即般若事业若修正精进此是般若母若修已演说即是般若业若心与智俱此是般若母若能说心智即般若事业若独寂静行此是般若母若无有身心即般若事业若远离愦闹此是般若母若独住正念即般若事业若爱乐深观此是般若母若得智解脱即般若事业若修三解脱此是般若母三智现在前即般若事业若修习念住此是般若母无念现在前即般若事业舍恶修善业此是般若母此法本性净即般若事业修习四神足此是般若母神足无功用即般若事业深信解脱门此是般若母远离心无著即般若事业常精进无减此是般若母若身心安乐即般若事业善念不放逸此是般若母不住一切处即般若事业妙定随觉悟此是般若母本性等引行即般若事业若住妙慧根此是般若母知众生诸根即般若事业若修习五力此是般若母得无摧伏智即般若事业顺忍七觉分此是般若母随觉诸法性即般若事业修习圣道支此是般若母能舍法非法即般若事业知苦恶集生此是般若母寂灭现在前即般若事业观察不了义此是般若母依于了义经即般若事业听法持无忘此是般若母随教能奉行即般若事业不依识修禅此是般若母依智而奉行即般若事业无少人我执此是般若母依法而修行即般若事业知诸行无常此是般若母知法本不生即般若事业信诸行是苦此是般若母若知无有行即般若事业于空义观察此是般若母顺义无二边即般若事业无我义断疑此是般若母此法本清净即般若事业信涅槃寂静此是般若母众生本性寂即般若事业随顺观深义此是般若母随觉义无碍即般若事业若深信法性此是般若母得法无碍解即般若事业闻诸声无怖此是般若母分析词无碍即般若事业心不怖辩才此是般若母得无碍辩才即般若事业因生法起慈此是般若母若得无缘慈即般若事业为自他起悲此是般若母为无二利悲即般若事业于法爱乐喜此是般若母无忧无爱喜即般若事业若能无爱恚此是般若母于二得解脱即般若事业具足念诸佛此是般若母若随顺法身即般若事业恒时能念法此是般若母若知法无著即般若事业得具足念僧此是般若母于无为随觉即般若事业智者恒念舍此是般若母若舍诸烦恼即般若事业若念清净戒此是般若母住无烦恼戒即般若事业念大威德天此是般若母恒念于寂静即般若事业随求听闻法此是般若母更无法可求即般若事业能作妙善业此是般若母更无业可为即般若事业知示现涅槃此是般若母得大智威德即般若事业得自利具足此是般若母能多利众生即般若事业受持妙法蕴此是般若母知己悟众生即般若事业若知他心智此是般若母住三乘出离即般若事业令起利他行此是般若母若能平等利即般若事业怖诸有焚烧此是般若母不舍于生死即般若事业随顺音声忍此是般若母修行于性忍即般若事业若得于尽智此是般若母若得无生智即般若事业若修随顺忍此是般若母若得无生忍即般若事业若至不退地此是般若母若得灌顶地即般若事业若坐菩提树此是般若母若得一切智即般若事业此诸般若业由发菩提心若得心解脱成诸般若业若于菩提心常安住不动则成般若母常作诸事业如是诸善业及佛诸胜义神力无碍辩由胜菩提心若赞菩提心所有诸功德经于多亿劫称赞不能尽以生三世佛一切诸功德故说菩提心十方诸佛母若有欲供养无量寂静尊当发菩提心福过供养佛世尊说此般若波罗蜜母事业庄严法门时。 十方无量无数佛刹六种震动。 此众妙宝庄严道场亦复震动。 尔时般若峰菩萨。 白佛言世尊。 以何因缘此十方界无量无数诸佛刹土六种震动。 此众宝网庄严道场。 住在虚空亦六震动。 佛告般若峰菩萨言。 善男子由此般若波罗蜜母般若事业庄严法门。 过去诸佛已说。 未来诸佛当说。 现在诸佛今说。 若诸菩萨得此般若。 心如虚空无有住着。 我今为汝及此大众说此法门。 以是因缘今诸世界大地震动。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 名无畏辩才。 即从座起前白佛言。 世尊以何因缘而此菩萨名般若峰。 佛言善男子。 乃往古昔有佛出现。 名吉祥守护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妙有劫名无垢。 彼界众生受种种乐。 寿命半劫无中夭者。 彼世界中所有人天。 色相饮食宫殿楼阁。 受用资具皆等无异。 但人地居天处虚空以分类别。 彼世界中唯佛法王。 更无别王不事余天。 亦不礼事余诸神祇。 不作余业不起余念。 唯勤供佛听闻妙法。 不处胎藏而皆化生。 无女人名亦无罪名无犯戒名。 其中众生唯常勤修此般若母般若事业庄严法门。 彼吉祥守护如来。 有四万二千诸菩萨众八万四千声闻弟子。 善男子彼诸菩萨。 皆有广大无量无边辩才智慧。 尔时彼佛总集一百俱胝难问。 普告一切菩萨众言。 汝大众中谁能勇猛。 发起出世大丈夫心。 于我总集百俱胝难。 能于几时一一难中。 各以百千俱胝法门而解释者。 时此会中或有菩萨前白佛言。 我于一日当能解释。 或有菩萨言七日夜当能解释。 或言半月或言一月。 或言六月或言一年当解释者。 是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念意。 前白吉祥守护佛言。 世尊我当不起于座不易威仪。 对于如来及大众前。 悉能解释如是诸难。 说此语已即于此时。 作师子吼现自在力。 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放大光明普照世界令其警觉。 时会大众及四天王天三十三天。 苏夜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乃至净居如是诸天。 蒙光警觉悉来集会。 及诸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 在家出家无量品类。 蒙光警觉悉来会坐。 如是经于一刹那顷未及须臾。 令此道场纵广正等十千由旬。 尔时念意菩萨。 见此大众悉已云集。 以福德力及智慧力。 念力法力陀罗尼力。 妙辩才力大无畏力佛威德力。 以是力故于彼总集百俱胝难。 闻已受持。 对彼如来及于大众。 于前难中一一各以百千俱胝法门解释。 圆满无缺无能摧坏。 随其流类应其根器。 而演说之相续不断。 字句义理微妙分析。 说此法时其声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从四天王天乃至净居一切诸天。 悉闻其声悉解其义。 是诸天众发如是言。 奇特希有念意菩萨乃能如是。 善男子念意菩萨说此法时。 会中有六十千俱胝那由他众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四十千俱胝那由他菩萨得无生法忍。 尔时吉祥守护如来。 称赞念意菩萨言。 善哉善哉真大丈夫。 释迦牟尼佛告无畏辩才菩萨言。 善男子于汝意云何。 尔时念意菩萨岂异人乎。 今般若峰菩萨是也。 善男子以是菩萨。 有于如是无量辩才智慧高胜。 名般若峰。 因此菩萨辩才智慧。 令此般若波罗蜜母般若事业庄严法门出现世间。 佛说是已。 尔时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数不可称不可量。 种种佛刹诸大威德菩萨摩诃萨。 及大威德无量诸天。 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一切大众。 闻佛说此般若波罗蜜母般若事业庄严法门。 踊跃欢喜。 以种种花香涂香末香。 及诸璎珞鬘带衣服幢幡伞盖。 及种种音乐所谓箜篌琵琶。 鼓笛歌吹美妙乐音。 以用供养佛及大众。 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三十六俱胝那由他菩萨皆得无生法忍。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八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册No. 0997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九罽宾国三藏沙门般若共牟尼室利译陀罗尼功德轨仪品第九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 名秘密主金刚手。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顶礼佛足。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说陀罗尼门。 如是一切陀罗尼门。 云何名为陀罗尼门。 何等陀罗尼能为一切陀罗尼母。 何等陀罗尼普能利乐一切众生。 何等陀罗尼能令有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萨。 尔时世尊告秘密主金刚手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能问如来如是深义。 我今为汝分别解说。 善男子有一陀罗尼。 即是一切陀罗尼母。 名守护国界主。 若有菩萨受持证得此陀罗尼。 则得其身同如意宝。 众生见者所愿满足。 亦能速得无上菩提。 尔时金刚手闻是语已而白佛言。 善哉世尊愿为我说此陀罗尼。 少分功能轨仪法则。 我等闻已精勤修习。 便能证得此陀罗尼。 佛告秘密主言。 善男子毗卢遮那世尊。 色究竟天为天帝释及诸天众已广宣说。 我今于此菩提树下金刚道场。 为诸国王及与汝等。 略说于此陀罗尼门汝当谛听。 善男子陀罗尼母所谓。 o唵字所以者何。 三字和合为唵字故。 谓a婀u乌ma莽一婀字者。 是菩提心义是诸法门义。 亦无二义亦诸法果义。 亦是性义是自在义。 犹如国王黑白善恶随心自在。 又法身义。 二乌字者即报身义。 三莽字者是化身义。 以合三字共为唵字。 摄义无边故为一切陀罗尼首。 与诸字义而作先导。 即一切法所生之处。 三世诸佛皆观此字而得菩提。 故为一切陀罗尼母。 一切菩萨从此而生。 一切诸佛从此出现。 即是诸佛一切菩萨诸陀罗尼集会之处。 犹如国王住于王城。 臣佐辅翼婇女围绕。 或出游巡狩还归皇居。 必严四兵导从千万。 但言王住王之往来。 虽不说余而无不摄。 此陀罗尼亦复如是。 虽说一字无所不收。 尔时秘密主金刚手。 复白佛言世尊。 如佛所说诸佛常住平等三昧。 等视众生犹如一子。 今者云何但言守护国界主耶。 诸有贫穷孤茕困苦。 无依无归无救无护。 何不愍念而守护耶。 尔时如来无上调御。 告秘密主金刚手言。 善男子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诸佛如来非不住于平等三昧。 由平等故守护国王。 善男子譬如良医见小婴孩。 身萦疾病不胜医药。 乃以良药令母服之。 由母服药力及于乳。 其子饮乳疾病皆除。 诸佛如来亦复如是。 哀愍一切守护国王。 若护国王获七胜益何等为七。 所谓若能守护国王即是守护国之太子。 若守护太子即守护大臣。 若守护大臣即守护百姓。 若守护百姓即守护库藏。 若守护库藏即守护四兵。 若守护四兵即守护邻国。 若能如是一切皆安。 善男子是故国王与诸众生。 为日为月为灯为眼为父为母。 若诸有情无眼无灯无日无月无父无母身命可存。 若无国王不可安立。 又善男子如大龙池。 龙若住时水常盈满。 鼋鼍鱼鳖水族皆安。 龙若去时水便枯涸。 水性之属皆灭无余。 国王亦尔。 若诸国王受持于此陀罗尼门。 能令无量无数众生。 现在安乐长守尊贵。 身坏命终得生善道。 是知国主善能关闭诸恶趣门。 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故我偏说守护国王。 尔时世尊复告秘密主金刚手言。 善男子如汝所问轨仪法则。 谛听谛听。 我今为此陀罗尼故。 说金刚城大曼荼罗轨仪法则。 善男子若欲建立曼荼罗时。 金刚阿阇梨先择其地若山若野。 其地若有种种果木。 软草名花平坦可乐。 或有清净池沼澄潭泉流盈满。 诸佛称赞可以建立曼荼罗场。 或大河侧或近龙池莲华庄严。 所谓优钵罗花拘勿头花波头摩花芬陀利花。 复有凫雁鸳鸯白鹤孔雀。 鹦鹉舍利拘枳罗等。 诸妙鸟王翔集庄严。 或是诸佛及诸菩萨独觉声闻。 曾所止住寂静可赞。 诸天龙等所守护处。 及余城邑聚落僧房舍宅堂阁。 塔庙天祠牛所住处。 闲静园苑空舍之中。 并可建立此曼荼罗。 若无如是称法之处。 不复简择随所便宜以用安置。 但随心地作曼荼罗。 复次善男子若阿阇梨选择地时。 其地若有沙石瓦砾树根株杌发毛爪齿糠灰炭骸骨冢墓蛇窟蚁穴。 如是等地不堪建立曼荼罗场。 既择地已阿阇梨当选好宿直日。 于清旦时吉祥相时。 五体投地礼如来足。 随其力分随心广狭以建坛场。 量极大者一千由旬。 或复九百七百五百。 三百一百一由旬量。 或七肘量五肘三肘。 或一肘量或一手掌乃至一爪甲量。 我今当说作金刚城胜曼荼罗量之仪则。 当畟方作面开一门。 上安阀阅以为庄严。 一面各自有三十二磔手之量。 四周栏楯画成三重共十二角。 以种种宝用作花鬘而为庄严。 于坛中心画毗卢遮那如来之像。 并画四波罗蜜菩萨。 四方四佛各四菩萨。 或安种子。 一一菩萨各有一拘胝那由他菩萨。 以为眷属。 次安十二供养菩萨。 最外一院安置十天。 彼一一尊各有真言。 五佛真言已如上说。 唵(一)萨怛嚩(二合二)嚩(入)日哩(二合引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啰怛曩(二合二)嚩(入)日哩(二合引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达摩(二)嚩(入)日哩(二合引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羯摩(二)嚩(入)日哩(二合引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萨埵嚩(二合引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啰佐(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啰誐(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娑度(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啰怛曩(二合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谛者(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计睹(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悉蜜多(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达摩(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底乞史那(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系睹(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磨洒(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羯磨(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啰乞洒(二合引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药乞洒(二合引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珊第(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攞洗(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摩(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拟谛(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你哩(二合)谛(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努闭(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补涩闭(二合引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阿噜计(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巘第(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阿麌舍(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波(引)舍(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娑普(二合)吒(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嚩(入)折啰(二合引二)巘吒(三)娑嚩(二合引)贺(引四)唵(一)因达啰(二合)也(二)娑嚩(二合引)贺(引三)唵(一)阿仡乃(二合)裔(上二)娑嚩(二合引)贺(引三)唵(一)阎么也(二)娑嚩(二合引)贺(引三)唵(一)泥(上)以低(二)娑嚩(二合引)贺(引三)唵(一)嚩(上)噜那也(二)娑嚩(二合引)贺(引三)唵(一)么那(平)吠(上二)娑嚩(二合引)贺(引三)唵(一)拘米啰也(二)娑嚩(二合引)贺(引三)唵(一)伊舍娜(二)娑嚩(二合引)贺(引三)唵(一)陀罗抳(二)娑嚩(二合引)贺(引三)唵(一)末啰(二合)没泥(二)娑嚩(二合引)贺(引三)尔时佛告秘密主言。 依此轨仪次第安布。 皆周毕已。 其阿阇梨为入坛者。 先当授与三昧耶戒以为先导。 然后灌顶既灌顶已。 然后教其念诵真言。 唇齿相合其舌微动勿使出声。 量力记数及时多少以为常限。 要当要期得胜境界。 若无克获不出道场。 如是精勤以求悉地。 我今当说用珠差别。 而说偈言。 佛部绍佛种当用菩提子金刚部中珠亦用金刚子宝部之中用金等宝为珠真珠为念珠诸佛所称赞莲华部中用莲华子为尊羯摩部中珠种种和合作五部掏珠法用大拇指同佛部头指承金刚部中指宝部无名指莲华部合三羯摩四指承皆用于初节金珠两倍福真珠得俱胝金刚莲子珠百千俱胝福若持菩提子及以和合珠无数福庄严诸佛之所说珠有一百八摄乱心不驰毗卢遮那印当鼻端系想为除烦恼等增长三摩提当想于本尊护摩勤念诵先观月轮净想自坐轮中发焰光炽然天光严自体十方现在佛五色青白珠庄严极可尊常观现前住三千尘数佛悉来入我身我身等虚空扇底迦供养想菩萨欢喜是增长护摩忿怒入我身内外冤皆灭美色菩萨入想敬爱相成瑜伽内护摩过去诸佛说尔时世尊说此偈已。 告秘密主金刚手言。 善男子谛听谛听此一字陀罗尼门。 即是一切陀罗尼母。 无边俱胝陀罗尼门以为眷属。 若有观察此陀罗尼。 无边俱胝三昧现前。 过去现在一切诸佛。 由观察此陀罗尼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我今为诸国王。 略说一字令得受持。 若诸国王得一字观。 一刹那顷便得五种三昧现前。 所有烦恼不复现起。 善男子此大金刚城曼荼罗。 所有功能不可思议。 若善男子善女人。 有能入此曼荼罗者。 则为已见一切诸佛一切菩萨。 何以故此曼荼罗。 即是一切诸佛贤圣集会议论甚深法处。 若能入者。 则为诸佛一切菩萨证知护念。 为诸如来法王真子。 能为一切众生之父。 绍三宝种断三恶趣。 开人天门住不退地。 远一切罪得三十七菩提分法十力无畏。 以为璎珞而自庄严。 善男子随其城邑。 有此道场受持修行。 四天大王帝释诸天八部拥护。 于此国土常无饥馑亦无冤敌。 一切人畜无诸灾疫。 诸国小王钦德归化。 于诸王中殊胜第一。 远离一切忧患苦恼。 随其寿命安隐快乐。 乃至梦中常见一切诸佛菩萨。 转身受生常得安乐。 有大名称富有财宝。 好行惠施能修安忍。 具足智慧爱乐善法。 生生常得宿住智慧。 于百千世作转轮王。 那由他劫作天帝释。 百俱胝世常作人王。 秘密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世界满中七宝持用布施。 若复有人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发菩提心入此金刚曼荼罗者。 其福胜彼。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佛曼荼罗已说三身法法身及报化相续次第成修佛菩提中最胜微妙法不久当成佛三身皆得圆十方诸世尊共证知护念当成法王子持佛种常全已断恶趣因复远诸苦果随顺不退转修行趣菩提常安住勤修三十七道品又住四梵住无畏十力中若见此道场远离一切罪应受人天等敬养尊重心现世成如来众生痴闇灭诸天恒见佛常护道场门金刚道场中若得灌顶者法王子灌顶不久必当成千世为轮王那由他帝释亿劫四王位无数世人王十度悉皆圆安住于十地成就十种智十自在皆通趣三解脱门建立三乘法随顺成佛地相好以庄严转生所受身得乐大名称能脱诸病恼智慧决无疑富贵施贫穷安忍爱乐善生生知宿住世世尽端严世界如恒沙满中皆七宝净心将布施缘觉及声闻若发菩提心为利诸含识入此道场者此福胜过前从发菩提心生佛及菩萨从菩萨流出缘觉与声闻及色究竟天刹利诸族姓并余诸善业凡夫之所行菩提心出生菩萨不退地故修诸胜行先发菩提心尔时秘密主金刚手。 闻说此已白佛言。 世尊我今闻此大金刚城曼荼罗一切陀罗尼母一切如来成正觉法心。 得清净欢喜踊跃。 随其所在国土城邑。 若有建立此曼茶罗。 我秘密主以陀罗尼而为供养。 即说陀罗尼曰。 曩谟(一)啰怛曩(二合)怛啰(二合)也耶(二)曩谟嚩折啰(二合)播曩曳(平三)摩贺(四)药乞叉(二合)犀那钵戴曳(平五)摩贺(引)么攞(六)钵啰(二合)讫啰(二合)摩也(七)摩贺嚩折啰(二合八)谜啰嚩也(九)唵(十)阿没(二合)多(十一)军吒(十二)吽(十三)发(十四)翳系(十五)翳奚(十六)阿劫腊摩(十七)阿劫腊摩(十八)阿迦哩洒(二合)也(十九)阿迦哩洒(二合)也(二十)嚩(入)质哩(二合)曩(上鼻音乃也反二十一)萨嚩弩瑟吒(二合二十二)那伽难(上二十三)室啰斯(上二十四)频那频那(二十五)嚩(入)折啰(二合)曩(上鼻音乃也反二十六)跛吒(上)也跛吒(上)也(二十七)嚩(入)折啰(二合)曩(上鼻音乃也反二十八)吽吽吽(二十九)癹癹癹(三十)瞋陀瞋陀瞋陀(三十一)嚩(入)折啰(二合)曩(上鼻音乃也反三十二)萨嚩努瑟吒(二合三十三)娜健难(三十四)毗洒耶毗洒耶(三十五)仡啰(二合)娑仡啰(二合)娑(三十六)娑么娑么(三十七)弥勃多(二合)入嚩(二合)啰(三十八)摩哩那(三十九)嚩(入)折哩(二合)娜(乃也反四十)那赖也那赖也(四十一)户嚧户嚧(四十二)吽吽吽(四十三)阿没哩(二合)多(四十四)嚩(入)哩洒(二合)你(四十五)嚩(入)哩杀睹(四十六)祢嚩(上)娑(上)满低曩(上鼻音乃也反四十七)癹癹癹癹癹癹癹(四十八)佉(上已下同)佉佉佉佉佉佉(四十九)佉(上)呬(奚以反下同)佉呬佉呬佉呬佉呬佉呬佉呬(五十)攞攞攞(五十一)娑嚩(二合引)贺(引五十二)世尊我今复当说于念诵轨仪法则。 金刚阿阇梨凡欲所为。 要当先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 若有国土亢阳无雨。 金刚阿阇梨往有莲华大龙池所。 或河流岸或复小池。 当结大界。 或四方界或四隅界。 结护己身此处作坛坛上图画七头龙王。 散种种花烧种种香。 涂香末香花鬘资具种种供养。 坛场四面悬青色幡建赤色幢。 当以谷麦油麻大麦腊沓子银金钱等投龙池中。 右绕四面合掌礼拜以为供养。 次备饮食以为供养。 谓酪密酥乳糜白粳米饭种种饮食。 转读大孔雀王经。 起大悲心发大誓愿。 为诸众生祈降甘雨。 作是法已若不降雨。 当以忿怒尊陀罗尼念诵加持。 我当自来以金刚杵。 而拟龙头令彼惊怖。 时龙云中恭敬合掌。 下微细雨普遍充洽龙亦欢喜。 唯除众生有决定业甘雨不降余必应心。 念诵之时食三白食。 所谓乳酪及白粳米。 诵十万遍便得成就。 若雨过多便诵止雨陀罗尼曰。 唵(一)阿蜜低底(二)吽(三)底瑟咤(二合四)娑嚩(二合引)贺(引五)诵此陀罗尼七遍。 或以钵器或瓶缸等盛蜀葵花。 以钵瓶等覆在地上便即晴明。 若他方冤敌来相侵扰。 当诵此陀罗尼曰。 南谟(一)啰怛曩(二合)怛啰(二合)耶也(二)唵(三)阿蜜多(四)嚩日哩(二合)阿蜜低(五)吽(六)孽捙孽捙(七)曳(入)他苏佉(八)三昧也(九)摩奴三末啰(十)娑嚩(二合引)贺(引十一)烧安悉香以花置掌中。 作金刚合掌诵此真言。 四向散花冤贼退散。 若国土内一切灾难诸恶鬼神。 流行疫毒恼于人畜。 及有他方冤敌侵扰。 当作极大威德忿怒王金刚手甘露军荼利金刚。 哑哑而笑要胜秘密心法。 亦取诸毒刺。 火焚念诵而作护摩。 如上灾难皆悉消灭。 若欲效验先诵真言满十万遍即得悉地。 若欲先知善恶吉凶定不定者应当诵此陀罗尼曰。 南谟(一)啰怛曩(二合)怛啰(二合)耶也(二)南谟(三)始战(二合)拏嚩折啰(二合引)跛曩曳(四)摩贺(五)药乞叉(二合)犀那钵戴曳(平六)翳鬘(七)勿[亭*野](亭也反八)钵啰乞叉(二合)茗(九)娑茗(十)勿[亭*野](亭也反十一)三没哩[亭*野](亭也反)睹(十二)唵(十三)阿蜜(二合)低癹(十四)怛你也(二合)他(十五)战抳战抳(十六)印抳泯抳(十七)僧羯[口*束*頁]摩(十八)泯抳(十九)阿尾奢矫祢(二十)钵啰(二合)尾奢矫祢(二十一)阿悉泯(二十二)阿麌瑟咤(二合二十三)曼茶哩(二十四)钵扇努(二十五)那啰迦(二十六)那哩迦(二十七)你尾那(二十八)斫刍洒(二十九)阿闭睹(三十)摩努山(三十一)斫刍入(拈熠反)眠斫刍(三十二)跛啰(二合)嚩(入)多也(三十三)睹系那纥哩(二合)单(三十四)曳(入)写纥哩(二合)单(三十五)曳(入)怛啰(二合三十六)悉他比单(三十七)怛(三十八)萨挽(三十九)捺哩洒(二合)也(四十)莎嚩(二合引)贺(四十一引)次说持念轨仪。 金刚阿阇梨先以瞿摩夷涂成方坛。 以乳酪末作你也(平二合)阿乐多(二合乐音阑格反)各盛满碗置坛四角四角。 置灯。 然后散花烧安悉香。 或于剑中或镜或墙。 或指或掌或灯或佛像。 或水精或坛或琉璃中。 称心所欲见其善恶。 当以童男或有童女。 身无瘢痕清净无过。 澡浴身体着解白衣。 诵此真言用加持之。 我当至彼自现其身。 随其所问三世之事悉皆辩说。 随心疑惑悉皆断除。 若为癫痫鬼魅所著。 当以杨枝及石榴枝。 以上真言加持七遍。 烧安悉香于地画彼鬼神形像。 令前童子执杨枝等。 鞭彼图画鬼神形像胸背等处。 时彼病人如挞其身。 嗥叫啼泣叩头求救。 从今永去不敢更来。 时阿阇梨令鬼立誓。 若再来者愿我眷属丧灭无余。 鬼立誓后更不再来病者平复。 非唯去病种种胜事。 此总持力皆得称心成就所作。 尔时世尊告秘密主金刚手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此陀罗尼能与未来一切众生作大利益。 一切如来悉皆随喜。 此陀罗尼能令众生发菩提心。 又令一切外道异见皆悉调伏。 与诸佛法以为先导。 随诸国土有此总持。 国无饥馑人民安乐。 国主无病无复怨敌。 佛法流通无诸障碍。 秘密主菩萨以此陀罗尼为主覆护自身。 能持种种陀罗尼宝。 于夜闇中而为明炬。 又以种种陀罗尼门。 而作璎珞庄严其身。 以此陀罗尼而为先导。 以此陀罗尼而为器仗。 过现未来恒须执持。 以此陀罗尼而为室宅。 安住其中而行布施。 守护净戒修习安忍。 勤行精进深入禅定照明般若。 秘密主菩萨云何安住于此陀罗尼中而行布施。 秘密主以此菩萨。 不舍平等而行施故。 谓陀罗尼平等故布施平等。 布施平等故我平等。 我平等故众生平等。 众生平等故法平等。 法平等故菩提平等。 菩提平等故即陀罗尼平等故。 此菩萨住陀罗尼能行布施。 如是布施非随烦恼而行布施。 与胜义法相应布施。 悉能舍离一切烦恼名最胜舍。 诸见不起内外眷属一切皆舍。 秘密主此是安住陀罗尼住处修行布施。 秘密主云何菩萨。 住陀罗尼修行净戒。 此菩萨见身口意本性寂静而护持戒。 于身口意心无所著。 不依此世不依他世。 不依于内不依于外。 不依蕴界处不依菩提。 亦不依于陀罗尼门。 不依涅槃及一切法。 护持净戒亦不念言我能持戒。 是为菩萨安住总持护持净戒。 秘密主云何菩萨。 住陀罗尼修习安忍。 此菩萨修忍辱时。 不见自身不见众生。 不见补特伽罗不见寿者。 不见于我及以我所。 此菩萨内心清净众生清净一切法清净。 以无所依依清净心而行安忍。 此菩萨修安忍时。 无有少法而可修习。 亦无少法而可损减。 亦无少法而可增长。 亦不为于少法生故。 亦不为于少法灭故。 亦不为于少法尽故。 亦不为于少寂静故。 亦不为于一切众生无我性故。 亦不为于一切众生寂静性故。 亦不为于无恐怖故。 亦不为于身灭尽故。 亦不为于语言尽故。 亦不为于心意尽故。 并不为于如是等法修习安忍。 此菩萨于身修安忍时。 为他所害节节支解。 当自观察身与草木墙壁瓦砾等无有异。 此菩萨于语修安忍时。 为他毁辱以妙言词而酬答之。 自在观察言语性空不可执持。 体性寂静无有住处。 又此法体皆不相待。 刹那刹那不相续故。 如是观察修行安忍。 此菩萨于心修安忍时。 无有浊乱亦无高下。 见身与心各不相知。 了见身心无有住处。 此是菩萨安住总持修习安忍。 秘密主云何菩萨。 住陀罗尼勤行精进。 此菩萨为欲增长诸善法故。 勤行精进而观法界。 不见增长不见损减。 无少真实可得成就。 无少颠倒可得坏灭。 无世界成无世界坏。 依此清净陀罗尼门。 观察诸法亦复如是。 不见善法而可增长。 不见恶法而可减灭。 彼诸法性无大无小无有住处。 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如是知见一切诸法。 依如是法庄严自身。 为令众生真实解了颠倒法故而为说法。 如是说时观察众生实不可得。 以知众生不可得故。 则一切法亦不可得。 何以故谓离众生无有少法而可得者。 离法亦无众生可得。 又此法性即是我性。 我性即是一切法性。 一切法性即是佛性。 此彼本性体平等故。 观察寻求如是佛法无少可得。 法不可得故佛不可得。 又能观心尚不可得况所求法而当可得。 内外能所二相俱忘。 如是说法此是菩萨安住总持勤行精进。 秘密主菩萨云何。 住陀罗尼修习静虑。 此菩萨若入诸定。 当入诸禅平等体性。 非有成就非无成就。 观察诸定无增无减。 不依诸境而有观察悟诸禅定。 及一切法平等体性。 不乱不灭不相障碍。 于诸净虑支林功德。 不依身求不依心求。 如是入时依于实相真际法性而入于定。 观诸众生体性平等诸法无生。 如是相应修习于定。 如是入定心不住内。 亦不住外亦不住心。 此菩萨不住于识。 超过一切有见众生持戒入禅。 亦悉超过一切外道五通神仙声闻缘觉一切三昧三摩钵底。 此菩萨所有禅定。 从陀罗尼而得出生。 远离诸见及诸烦恼。 而皆回向无上菩提。 成就众生常住纯一真实三昧。 乃至涅槃无有变异。 是为菩萨住陀罗尼修习静虑。 秘密主云何菩萨住陀罗尼。 修习于法毗钵舍那。 谓此菩萨以智慧眼明见诸法。 非肉眼见非天眼见。 此菩萨如是见时。 见法寂静见近寂静。 见无所行见无合会。 虚闲寂静无有成就。 此菩萨以如是见见一切法。 若见少法不名为见不见少法是名为见。 何以故若见法体智慧不生。 若无智慧亦无无智。 亦无有见。 如是见法非有我见。 非众生见非寿者见。 非养育见非士夫见。 非补特伽罗见。 如是见者是名见法。 如是见法即见众生虚妄颠倒。 是故菩萨于诸众生。 起极坚固大悲之心。 作是念言奇哉众生。 如是妙法如是清净云何而为烦恼所缠恒受大苦。 为欲令其解脱妄苦而起大悲。 是为菩萨住陀罗尼修习于法毗钵舍那。 佛言秘密主我于无量无数劫中。 修习如是波罗蜜多。 至最后身六年苦行。 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毗卢遮那。 坐道场时无量化佛犹如油麻遍满虚空。 诸佛同声而告我言。 善男子云何而求成等正觉。 我白佛言我是凡夫未知求处。 唯愿慈悲为我解说。 是时诸佛同告我言。 善男子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汝今宜应当于鼻端想净月轮。 于月轮中作唵字观。 作是观已于夜后分。 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十方世界如恒河沙三世诸佛。 不于月轮作唵字观。 得成佛者无有是处。 何以故唵字即是一切法门。 亦是八万四千法门宝炬关钥。 唵字即是毗卢遮那佛之真身。 唵字即是一切陀罗尼母。 从此能生一切如来。 从如来生一切菩萨。 从菩萨生一切众生乃至少分所有善根。 善男子此陀罗尼具如是等不可思议威德功用。 穷劫演说劫数可尽。 此陀罗尼功用威德不可穷尽。 尔时世尊欲重显示此陀罗尼胜功德故。 而说偈言。 若离烦恼尘能断一切垢离垢心清净此宝炬总持若身口意净平等起慈心光明如净月此宝炬总持解脱诸二见远离念与疑得智慧想心此宝炬总持入于念智门大智功德具如空际无垢此宝炬总持不断三宝种远离三种垢脱三有惑苦此宝炬总持灭尽贪瞋痴阴翳诸烦恼不为劫浊乱此宝炬总持上中下世界所有诸音声妙入无尘相此宝炬总持具足甚深法无边诸字句脱我所二见此宝炬总持妙建立四行具足于四禅随顺得解脱此宝炬总持得胜义法眼四摄梵住圆五通为先导此宝炬总持建立妙念处常随顺正断恒修四神足此宝炬总持具信等五根安住于五力速住七觉分此宝炬总持八正道引摄住于止观峰俱解脱前导此宝炬总持自在行地满常随解脱道永断一切过此宝炬总持光明普照世如净日月轮能令眼清净此宝炬总持天眼妙清净慧眼无翳障法眼亦清净此宝炬总持能净烦恼魔及净蕴魔道死魔已降伏诸魔军退灭总持自在住那由他刹中见那由他佛听闻无上法闻斯广大法真明力念持文义悉皆圆广为众生说住此总持者于法微细知分别诸因缘心智刹那灭满此总持者无著无所依三智眼已明安住三解脱得此最胜持广说真言要获多总持法无量难可称诸定及解脱无量无有边游戏诸通明无边门悉具如大海无量能纳诸细流如是最胜明无边法归处欲悟无尽智善入无尽声永灭结缚源说此真明法若欲诸色相种族悉崇高生生殊胜身获得如意宝能入甚深教忍不出不生智地不动摇说此总持法无数诸菩萨求无上菩提得此陀罗尼菩提不难得十方一切佛说法利众生得此最胜明辩才常不断得此真明法说法皆不空知身根乐殊无量众生喜住此真明法转于最胜轮众生脱苦源最胜乘安住那由他亿劫赞叹此功能此功德无边佛说不能尽尔时秘密主金刚手菩萨摩诃萨。 闻说此已。 欢喜踊跃即起合掌。 右绕世尊经百千匝。 还复本座恭敬瞻仰。 佛说此陀罗尼功德品时。 三十二那由他菩萨得此陀罗尼。 无量无数众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九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册No. 0997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十罽宾国三藏沙门般若共牟尼室利译阿阇世王受记品第十尔时会中摩伽陀国主阿阇世王。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合掌恭敬。 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世尊如来今在菩提树下我之国土。 说陀罗尼及曼荼罗。 既有如是无量功德。 何以摩伽陀国。 风雨不节旱涝不调。 饥馑相仍怨敌侵扰。 疾疫灾难无量百千。 唯愿世尊断我疑网。 尔时世尊赞阿阇世作如是言。 大王善哉善哉快问斯义。 于未来世能多利益一切众生。 大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大王如王所言。 于我国中常有饥馑怨敌等者。 此守护国界主陀罗尼。 以十六俱胝那由他陀罗尼而为眷属。 此大金刚城曼荼罗。 三千五百曼荼罗以为眷属。 然彼一切皆以信心而为根本。 以深般若而为先导。 大菩提心及大悲心以为庄严。 大王一切善法皆悉从此陀罗尼生。 一切罪恶不信因果以为根本。 大王汝今不信因果。 耽五欲乐如大猛风。 吹其信心及菩提心。 大悲总持悉皆远逝。 大王今者虽有眼耳如聋盲人。 不闻雷霆。 不见日月。 何以故汝王名字尚不自闻况于余声。 何谓王名。 夫言王者即啰惹义。 啰字声者所谓苦恼声。 啼哭愁叹无主无归无救护声。 王当慰喻作如是言。 汝莫苦恼。 我为汝主当救护汝。 拭泪慈愍而抚育之。 言惹字声者是最胜义。 是富贵义是自在义。 是殊胜义是勇猛义。 是端正义是智慧义。 是能摧灭一切众生憍慢自高陵篾他义。 大王汝于今者不信因果。 亲近恶友提婆达多。 杀所生父囚系饥饿。 渴乏不死而刖其足。 复令调达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复放护财。 狂醉恶象暴践如来。 大王汝今复有极大重罪。 所谓挑坏一切众生清净法眼。 断灭诸佛真正之法关。 闭人天涅槃之门。 开示三涂生死恶趣。 所以者何汝是国王出游园苑。 严备象驾一万二万。 巾驭车马二三十万以为翊从。 复以百姓所有膏血用涂象马。 时阿阇世王闻此语已。 而白佛言世尊。 我今惟忖不省曾以百姓膏血用涂象马。 世尊何以作如是说。 佛言大王王之象马。 一一皆以郁金龙脑栴檀沉麝。 和为香泥用涂象马。 如是等香皆出百姓。 征科百姓如压油麻。 贫匮困苦千户资财。 不能充给一象之费。 是故当知百姓膏血甚为易得。 如是香等求之甚难。 大王若疑当自巡按一切囹圄。 万姓受苦过大地狱。 大王逼夺百姓所有资财赏赐豪贵。 遂令富者。 日益奢侈。 贫乏之者转益贫穷。 令诸贫人孤茕困苦。 投足无地皆求出家。 如是之人无有和上及阿阇梨。 自被袈裟不受禁戒无法自居。 令诸有情心生轻贱不欲见闻。 固是大王挑其法眼断灭佛法。 闭人天路开恶趣门。 是故我言大王不闻自己名字。 以是因缘如何更得此陀罗尼神力加护。 大王我今当说古昔因缘。 王当谛思解了其义。 大王乃往古世有佛出现。 名迦叶波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彼佛说法初善中善后善开示梵行。 彼时有王名讫哩枳。 于彼如来深生净信。 王于中夜得二种梦。 一者梦见有十猕猴。 其九猕猴摄乱城中。 一切人民妻妾男女。 侵夺饮食破坏什物。 仍以不净而秽污之。 唯一猕猴心怀知足。 安坐树上不扰居人。 时九猕猴同心恼乱。 此知足者作诸留难。 驱逐出于猕猴众会。 第二梦者见一白象。 犹如大山当帝王门。 首尾有口皆食水草。 虽恒饮啖身常羸瘦。 时王寤已生大恐怖。 召占相者以原其梦。 占者白王九猕猴者即是九王。 其知足者即是大王。 是则九王同心篡夺大王宝位。 象二口者即是九王食自国邑兼食王国。 王闻此语惊怖毛竖而心未决。 思欲见佛以断所疑。 即敕左右严备种种供养之具。 一心往诣迦叶佛所到已作礼。 持诸供具上献如来。 曲躬合掌而白佛言。 世尊我于昨夜得不善梦唯愿世尊为我解说使断疑网。 时王具陈所梦白佛。 佛言大王王之所梦。 不在于王勿生忧惧。 王善谛听当为王说。 此是未来五浊恶世。 有佛出现号释迦牟尼。 灭度之后遗法之相。 大王十猕猴者即是彼佛十种弟子。 王白佛言世尊何名彼佛十种弟子。 迦叶佛言一贫畏不活而作沙门。 二奴有怖畏而作沙门。 三怖畏债负而作沙门。 四求佛法过失而作沙门。 五为胜他而作沙门。 六为名称而作沙门。 七为生天而作沙门。 八为利养而作沙门。 九为欲求未来王位而作沙门。 十真实心而作沙门。 时彼大王白彼佛言。 世尊此十沙门其相云何。 彼佛答言大王贫畏不活作沙门者。 多有众生不信因果。 贪求财宝互相侵夺。 遂感天地雨泽不时。 五谷不登不充官税。 饥贫所逼鬻卖男女。 无所投寄披挂遗弃树上袈裟。 自剃须发作沙门像。 无阿阇梨亦无和上。 无戒无法相似沙门。 长时受行一切恶法。 入僧伽蓝自称我是律师禅师法师大德。 坐居众首谓余僧言。 汝等皆是我之弟子。 于清信士族姓长者婆罗门家。 出入游从多造过失。 是名第一贫畏不活而作沙门。 大王云何名为奴有怖畏而作沙门。 谓下贱奴婢作是思惟。 云何一生受他驱策。 逃窜出家是为第二。 大王云何名为怖畏债负而作沙门。 谓有众生公私债负。 息利既多酬还不遂。 既被逼迫逃逝出家。 是为第三。 大王云何名为求佛法过失而作沙门。 谓诸外道心生嫉妒遂共集议。 谁有聪明利根辩慧。 入佛法中学彼所有世出世法。 窥其是非还归我众。 对于国王大臣长者。 树论议幢出其过失。 摧坏破灭彼佛正法。 是名第四。 大王云何名为求胜他故而作沙门。 谓或有众生闻有某甲披衣落发。 多有伎能通达三藏。 心生热恼便即出家学经律论。 所修善法皆欲胜彼。 是名第五。 大王云何名为为名称故而作沙门。 谓或有人窃自思惟。 我若在家无有名称。 我应剃落披衣出家。 勤学多闻受持禁戒。 于大众中坐禅入定使物知名。 是为第六。 大王云何名为求生天故而作沙门。 谓或有人闻诸天中长寿快乐。 我无方便而得上生。 遂即剃发染衣出家。 修持善法皆愿生天。 是为第七。 大王云何名为为利养故而作沙门。 谓或有人先有财宝更求胜处。 得好精舍房院华饰。 可以栖迟受用自他所有财产。 是名第八。 大王云何名为欲求未来帝王位故而作沙门。 谓有众生见于国王。 自在尊崇富贵安乐。 便生爱乐遂求出家。 所修善根惟愿当生得居王位。 是名第九。 大王云何名为真实心故而作沙门。 谓有众生虽生刹利大臣族姓婆罗门家。 或生长者居士商主富贵之家盛年美貌。 观诸财色富贵荣显。 犹若浮云泡幻电光生灭不住。 遂起厌离发菩提心。 亲友珍财一切皆舍。 出家慕道秉持律仪。 学法修禅精勤匪懈。 凡有所作皆为众生。 唯求无上菩提之果。 是名第十真实心故而作沙门。 大王当知如王所梦。 见一猕猴少欲知足。 独处树上不扰人者。 即是释迦如来遗法之中真实沙门。 其九猕猴扰乱众人。 同心驱摈一猕猴者。 即是释迦如来遗法之中前九沙门。 无沙门法故总名为相似沙门。 同行恶行共驱于一真实沙门出于众外。 大王此恶沙门破戒行恶。 污秽一切族姓之家。 向于国王大臣官长。 论说毁谤真实沙门。 横言是非云是恶人破戒行恶。 不合与我持戒比丘同共止住布萨说戒。 亦不合同居一寺舍同一国邑。 一切恶事皆推与彼真实沙门。 蒙蔽国王大臣官长。 遂令驱逐真实沙门尽出国界。 其破戒者自在游行。 而与国王大臣官长共为亲厚。 大王彼释迦牟尼如来所有教法。 一切天魔外道恶人五通神仙。 皆不能坏乃至少分。 而此名相诸恶沙门。 皆悉毁灭令无有余。 如须弥山假使尽于三千界中草木为薪。 长时焚烧一毫无损。 若劫火起火从内生。 须更烧灭无余灰烬。 尔时迦叶波佛为讫哩枳王。 重说偈言。 贫畏不活而剃落言得敬养脱贫穷散乱高举务多财内虚不实如芦苇烦恼眷属所迷醉斯人远离大菩提如负真金翻弃捐拾薪荷担生欢喜名利萦缠增懒惰惰增灭尽净信心信心既灭净戒无无戒断灭人天果阑若闲林自安处本求名利及亲知远离戒定智慧心但依豪贵亲识住自求三恶及八难贫穷下贱边地生譬如生盲至宝洲取石弃于如意宝放逸驰荡增胜负远离戒行正念心堕阿鼻狱极怖中经俱胝劫难解脱内心恒为求名称身口现说为菩提如鸟飞空遇猛风飘落生死大苦海薄福耽染天人女破戒远离善业因佛教皆为欲火烧如须弥山遇劫火无菩提味唯求利恒为人说求菩提心不住于解脱中如猕猴得坚椰子如来为求正法宝投身悬崖大火坑既闻法已随顺修怨亲平等皆慈济云何闻佛诸功德不生一念好乐心唯爱非法远菩提如生盲人示他道迦叶如来说此偈已。 复告讫哩枳王言。 大王汝梦所见帝王门前二口白象。 恒食水草身羸瘦者。 亦非王事。 即是释迦如来遗法之中五浊恶世不信因果百官令长。 上受帝王光宠荣禄。 下于百姓非理追求。 虽复贪求而多匮乏。 赋税无度万民贫穷。 贸易子孙家业荡尽。 投寺剃落寺复荒芜。 多恶比丘发心无地。 遂投外道路伽耶等断常诸见异学出家。 邪见因缘师徒皆堕自入地狱。 复与多人开地狱门。 相引奔驰趣三恶道。 闭人天路解脱无由。 大王当知故此二梦并是释迦如来遗法之相。 非干王事。 讫哩枳王闻此说已。 永断疑网欢喜踊跃。 复以种种上妙供具。 恭敬供养迦叶如来。 顶礼佛足右绕而退。 尔时释迦如来说此语已。 摩揭陀国主阿阇世王复白佛言世。 尊如佛所言。 诸恶众生入于地狱。 云何得知谁人曾见。 复云何知当堕饿鬼及与畜生。 当生人天并谁人见。 尔时世尊告阿阇世言。 大王应当一心谛听我为王说。 令王现前而得知见。 大王当知若人命终当堕地狱有十五相。 当生饿鬼有八种相。 当生畜生有五种相。 当生人天各有十相。 大王何等名为当生地狱十五种相。 一者于自夫妻男女眷属恶眼瞻视。 二者举其两手扪摹虚空。 三者善知识教不相随顺。 四者悲号啼泣呜咽流泪。 五者大小便利不觉不知。 六者闭目不开。 七者常覆头面。 八者侧卧饮啖。 九者身口臭秽。 十者脚膝战掉。 十一鼻梁欹侧。 十二左眼瞤动。 十三两目变赤。 十四仆面而卧。 十五踡身左胁着地而卧。 大王当知若有临终具十五相如是众生。 决定当生阿鼻地狱。 大王当知若复有人。 临命终时有八种相。 当知必堕焰摩罗界饿鬼趣中。 云何为八。 一者好舐其唇。 二者身热如火。 三者常患饥渴好说饮食。 四者张口不合。 五者两目干枯如雕孔雀。 六者无有小便大便遗漏。 七者右膝先冷。 八者右手常拳。 何以故心怀悭吝乃至于水不与人故。 大王若具八相。 命终决定生饿鬼中。 大王当知若复有人。 临命终时有五相现。 是人决定堕畜生趣。 云何为五。 一者爱染妻子贪视不舍。 二者踡手足指。 三者遍体流汗。 四者出粗涩声。 五者口中咀沫。 大王若具此五者。 命终决定堕畜生趣。 大王当知若复有人。 临命终时有十相现。 是人决定生人趣中。 云何为十。 一者临终生于善念。 谓生柔软心福德心微妙心欢喜心发起心无忧心。 二者身无痛苦。 三者少能似语一心忆念所生父母。 四者于妻子男女作怜愍心。 如常瞻视无爱无恚。 耳欲闻于兄弟姊妹亲识姓名。 五者于善于恶心不错乱。 六者其心正直无有谄诳。 七者知于父母亲友眷属善护念我。 八者见所营理心生赞叹。 九者遗嘱家事藏举财宝示之令出。 十者起净信心请佛法僧对面归敬。 言南谟佛陀南谟达摩南谟僧伽我今归依。 若无佛世归五通仙。 大王若临命终具此十相。 决定得于人趣中生。 大王当知若复有人。 临命终时有十种相定得生天。 云何为十。 一者起怜愍心二者发起善心。 三者起欢喜心四者正念现前。 五者无诸臭秽六者鼻无欹侧。 七者心无恚怒八者于家财宝妻子眷属心无爱恋。 九者眼色清净。 十者仰面含笑想念天宫当来迎我。 若临命终具此十相决定生天。 大王如是临终善恶之相汝应当知。 时阿阇世王闻佛说已。 窃自思念如来此说。 为是实事为是虚邪。 世尊具足辩才权说此理。 尔时如来知阿阇世王心之所念。 即以神力令阿阇世见其恶相。 忽有地狱苦器充满。 有诸狱卒执持苦具。 无量众生颠坠地狱如驶雨点。 尔时狱卒瞋目振威。 指阿阇世而作是言。 此是恶逆杀父之人。 速当擒来付于阿鼻大地狱中而苦治之。 时阿阇世闻是语已。 极大惶怖身毛皆竖遍体汗流。 遽从座起走欲逃窜。 闷绝擗地都不觉知。 譬如猛风伐无根树久而不苏。 乃以种种方宜救之渐得苏息。 连声唱言世尊世尊愿赐寿命愿赐寿命。 愿赐寿命如我今日无依无怙从今决定。 归佛法僧于是如来。 还摄神力诸相不现。 问阿阇世言。 大王向见入地狱者诸苦事耶。 时阿阇世含悲答言我今已见。 世尊所说举其少分。 我向所见苦事甚多。 如来世尊是真语者是实语者。 世尊我于此身造诸恶业。 今对世尊诸大菩萨众僧大会发露忏悔。 止息诸恶断相续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 誓持五戒为优婆塞。 如佛所说一字陀罗尼一切功能。 以菩提心而为先导。 从今向去一日三时精勤修习。 以此善根悉皆回向一切众生。 佛赞王言善哉善哉。 大王谛听我今为王说过去佛微妙伽陀。 即说偈言。 若造五逆极重罪发露忏悔罪轻微永断相续灭罪根如壮夫拔连根树佛说偈已复告王言。 大王当知譬如团铁投水沉没。 若为钵器置水则浮。 大王有智慧人如彼钵器不沈苦海。 汝造恶业合入阿鼻大地狱中一劫受苦。 由汝有智发露忏悔暂入便出。 如壮男女以手拍毬。 暂时着地即便腾起。 从此命终生兜率天。 见慈氏尊便得授记。 时阿阇世闻佛说已心得净信。 以种种供具供养佛已还复本座。 当于如来说此法时。 无数俱胝那由他众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三十三俱胝那由他菩萨。 得随顺忍。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如来嘱累品第十一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 世尊说此陀罗尼门。 即是诸佛决定最胜妙陀罗尼。 以无边量名句字门。 宣说趣入无边义理。 其义深远。 随顺觉悟因缘性故。 难入。 懈怠懒惰无由入故。 难解。 断常见者不能了故。 难见。 依止六处不能见故。 难悟。 乐下乘者不能觉故。 超权。 是诸菩萨甚深境故。 无相。 是一切法真实印故。 无开。 法界平等无能所故。 无异。 体同虚空离二相故。 无阿赖耶。 超过一切所依处故。 知众生行。 善解一切因缘法故。 得深般若。 光明照见诸法性故出生诸度。 成就一切巧方便故。 善分别法。 具足四种无碍智故。 身心普遍。 能得广大诸神通故。 平等觉法。 安住一乘教法中故。 无无异行。 入如虚空平等性故。 亦无平等。 于一切处无有对故。 是无等等。 一切无等唯与诸佛如来等故。 远离二相。 出生诸法寂灭体故。 谛观文字。 为欲安立一切法故。 非言能说。 即是真实胜义谛故。 不碍宣说。 普能随顺世俗谛故。 能出生三宝能广大三乘。 能开三脱门能超出三界。 能善觉三智能生如来金刚三昧。 是一切法之所住处。 是一切佛智慧之门。 普能养育一切众生。 世尊诸善男子善女人等。 应当于此世尊无量三密一字陀罗尼门。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闻此法所有义理。 应当信受应当书写。 应当读诵应当修习。 应当为人开示宣说。 世尊若能如是乃至一偈一句一字。 如是之人得福无量。 是则名为知佛恩者。 是念佛恩是报佛恩。 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如汝所说如是之人。 所得福德不可称量。 善男子佛眼所见一切佛刹。 假使有人以一切宝充满其中。 持用奉施一切如来。 所得功德无量无边。 若复有人能听此经一字一句。 或生信乐或能受持。 或复书写或当读诵。 或正修习或广为人演畅宣说。 行住坐卧常勤精进。 为令妙法久住世间。 为令三宝不断绝故。 此人福德胜前布施诸佛福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佛眼所见诸佛刹满中珍宝施如来我说此福尚轻微以不闻此深经故若得闻此妙经典甚深胜义悉皆圆是故读诵受持经斯福最胜过于彼诸佛唯于法中住不因布施得菩提若有受持佛法门即是能知佛恩者是故供养佛福勘不及供养此深经最胜福聚悉皆圆从此能生于善逝若世无此胜经宝佛种法施悉皆无亦无听法及修行众生苦海常沦溺无恩众生谤此典彼破苦海法舟航断灭三宝罪根深堕阿鼻狱无由出照明六度如灯炬吉祥宝聚等须弥首楞严定等无边及一切法皆从出若有愚痴翳心眼此为慧日破迷心忧恼赫日所燋燃此为满月清凉照登最上乘不放逸此菩萨住勤修行能得最静大菩提非下劣乘之所得所有人天胜妙乐声闻缘觉得菩提此经一切悉能生如摩尼宝随心愿尔时世尊说此偈已。 出大音声普告一切菩萨摩诃萨等诸大众言。 诸佛子我于无量无数劫中。 精勤不懈一心专求修习于此诸佛世尊成就菩提不可思议秘密一字陀罗尼经。 此大众中谁能发起大勇猛心为大丈夫。 能于如来般涅槃后。 受持读诵广宣流布。 令此妙法久住于世。 尔时众中七十俱胝菩萨摩诃萨。 皆从座起恭敬合掌。 异口同音而白佛言。 世尊我等能于如来灭后。 受持于此佛无数劫勤求修习成就菩提秘密一字陀罗尼经广宣流布。 令五浊世一切众生。 闻此法门心得净信。 恭敬尊重种诸善根。 唯愿如来神力加被。 尔时世尊一切种智。 告诸菩萨摩诃萨言。 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发斯大愿。 我今当以威神之力护持此经。 而说偈言。 如来真实语常住真实法诸佛神力故拥护于此经被大悲甲胄常住大悲中怜愍众生故拥护于此经得福聚圆满从此生智聚为满福智故拥护于此经能灭一切魔摧破诸外道断除邪见故拥护于此经帝释护世王修罗寻香等为我如被故当护持是经地及虚空中十方诸天众诸佛加被故当受持是经欲得梵住圆次第庄严体及守护众会当拥护此经色可变为空空可变为色无能变于佛拥护令动摇尔时护世四天王。 俱从座起合掌同声而白佛言。 世尊我对如来发深重愿。 于未来世拥护是经。 及诸国王大臣长者一切人民受持经者。 而说偈言。 随说此经处及听法众会我与诸眷属皆当守护之若有勤受持及发菩提意当于四方面拥护常不离尔时释提桓因为欲拥护如是经典及持经者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我闻佛说此最胜微妙经决定成菩提知佛恩难报为报佛恩故如诸佛护持当守护是经及护持经者尔时大梵天王。 为护此经及持经者。 合掌白佛。 而说偈言。 四禅四无量诸乘及解脱皆从此经出由具义甚深随有说此经我舍梵天乐往彼而听受供养并护持尔时兜率陀天子。 为护此经及持经者。 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欲往兜率天次生得解脱当受持于此诸佛所护经随有说此经我当舍天乐住阎浮拥护为报诸佛恩尔时魔王子商主天子。 为护此经及持经者。 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欲竭魔业海不随魔所行当受持此经具足甚深义我念佛恩故发勤精进心守护于是经令广宣流布尔时魔王波旬。 为护此经及持经者。 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若持此经者烦恼灭不生我不于其人作障碍留难有此胜经处我当亲护持令魔不入心为念佛恩故尔时苏夜摩天王。 为拥护经及持经者。 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佛所有菩提于此经中说若受持经者已供诸如来我持佛此经为俱胝天说令殷重听受发大菩提心尔时慈氏菩萨。 为欲拥护于此深经及持经者。 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若舍诸眷属勤修菩提道为守护此经不自惜身命我承佛神力亲从兜率来令如是深经常广宣流布尔时具寿大迦叶波。 为护此经及持经者。 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我昔从世尊曾闻百千经未曾得闻此如是深妙法我今亲对佛受持于此经为诸菩萨故令广宣流布尔时世尊称赞释提桓因四大天王大梵天王兜率天子商主天子及魔波旬菩萨声闻诸护经者。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 汝等真是勇猛丈夫。 为令妙法得久住故。 能作如是大狮子吼。 诸善男子当听我说。 若诸众生修行大乘未得法忍。 以佛神力受持此经精勤修习。 次后佛所即得授记。 如是或二或三。 不过七佛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若声闻乘种姓众生得闻此经。 于慈氏佛龙华第一声闻会中。 当为最上第一声闻。 若缘觉乘种性众生。 得闻此经受持修习。 我涅槃后更不闻法。 必当得成独觉菩提。 佛说此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时。 无量无数种种众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数菩萨住不退地。 无数世界六种震动。 日月光明所不能照。 幽闇之处而皆大明。 雨众天花缤纷乱坠。 十方国土诸来菩萨在此会者。 为供养佛及此经故。 于菩提树道场四面各四由旬。 以种种宝众妙杂花庄严其地。 异口同音而白佛言。 世尊我等今日得大利益不空而还。 得闻于此决定最胜微妙经典。 唯愿世尊释迦牟尼长延寿命。 愿令此经久住不灭。 于阎浮提一切国土作大利益。 世尊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国王大臣一切人民受持此经。 除诸病苦寿命长远。 普能利乐一切众生。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 希有世尊希有世尊。 如是决定最胜经典。 言词微妙文字句义庄严圆满。 能令一切菩萨大众生欢喜心。 摧伏一切诸魔外道。 善能任持一切法门。 能令一切众生欢喜。 是能出生一切乘道。 随顺趣入一切如来功德大海。 若有能于如是经典。 精勤宣示一切不空。 复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 此经具有一千名字。 所谓名为毗卢遮那广大三密甚深一字经。 亦名三界最尊胜经。 亦名如来说大悲门。 亦名闻如来法不空得记。 亦名如来微妙法藏。 亦名如来妙究竟果。 亦名如来微妙法眼。 亦名普照诸法宝炬。 亦名能断一切邪见。 亦名显示诸法平等。 有如是等一千名字。 时文殊师利复白佛言。 世尊如是名中虽皆甚深。 唯愿如来为我决定。 说一名字令我奉持。 佛言善男子。 此经决定应名守护国界主陀罗尼。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以一千名依此生故。 尔时世尊说此经已。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 无量大众闻佛所说。 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十 发布时间:2025-08-20 08:13:4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2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