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不空罥索陀罗尼经 内容: 不空罥索陀罗尼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No. 1096不空罥索陀罗尼经No. 1096[No. 1097,cf. No. 1092(Fasc. 1)]不空罥索陀罗尼经序福寿寺沙门波仑撰若夫此经。 乃该二谛而无遗。 括因果而斯尽。 可谓引万行之导首。 进菩提之神足。 超生死之灵翼。 升涅槃之圣翮。 信知法门幽密。 教旨冲玄。 非世智之能议。 匪聪辩之所测。 有大菩萨号观自在。 大悲周于十方。 愍法界之群迷。 故说此经示其正路。 斯乃久成正觉。 是能仁之本师。 故能十方法界莫不现身。 普应群机。 随缘化益。 若其闻名灭罪。 如日销于薄冰。 礼念蒙恩。 似月敷于莲蕊。 巍巍荡荡。 圣德高玄。 事超言说之端。 理绝思量之表。 余虽愚暗。 少慕法门。 巡历两京。 寻参善友。 每念总持如饥若渴。 于大周圣历三年。 岁次戊子。 三月庚戌朔。 七日景辰。 幸得此经。 如死再生。 是西京宝德寺僧惠月。 与常州正勤寺大德惠琳叱于智藏等数人。 共请北天竺岚波国。 婆罗门大首领李无谄。 以同翻梵本不空罥索经一十六品合为一卷。 将就北天竺迦湿弥啰(二合)国。 婆罗门大德僧迦弥多啰(二合)以同勘梵本。 久视元年八月景午朔十五日庚申。 勘会粗毕则拟将进。 此十六品斯土未行。 曾闻隋朝所翻别本六十三纸未尝见也。 所愿皇基永固。 德覆十方。 金枝琼萼。 郁茂常荣。 三大愿力。 劫劫无穷。 四弘誓心。 生生无尽。 苦海倾竭。 三宝永存。 恐时代迁远。 闻者生疑。 故述拙言序之云尔。 不空罥索陀罗尼经北天竺婆罗门大首领李无谄译赞叹品第一(都合总有一十六品除根本大陀罗尼外总有二十七陀罗尼)一切明主不空罥索自在王陀罗尼第一(已下诸咒那谟两字皆上音读傍注小字皆依本写不宜着行此是注音也)。 陀罗尼咒曰。 那(上)谟啰怛那(二合)怛罗(二合)夜耶(一)那(上)么阿弥(上)跢婆(去)耶(二)跢他伽跢(去)耶(三)那(上)么阿梨耶(二合四)跋嚧枳帝(五)摄皤(二合)啰(去)耶(六)菩(去)提萨埵(去)耶(七)摩诃萨埵(去)耶(八)摩诃迦嚧尼迦(去)耶(九)怛侄他(十)唵(十一)阿谟伽(十二)钵啰(二合)底诃跢(十三)虎吽(二合下同十四)虎吽(十五)泮吒(吒半音十六)莎诃(十七)此名秘密一切明主不空自在王陀罗尼。 受持此咒诵则成诵一切明咒。 及悉能作一切事业。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复说不空罥索心咒。 名为不空成就之法。 悉能净除无量无边世界业障积集。 无量福德资粮增长善根。 皆悉能生无边智慧。 神通境界超过得入。 善巧方便六波罗蜜满足。 增长一切菩萨力无所畏不空佛法及四圣谛神足根力觉道得定因缘解脱三昧三摩钵底。 能令见者修习成就声闻缘觉佛地智慧威德之力。 成就聪明福德吉祥勤勇精进势力辩才具足。 腾空隐形自在持咒仙位。 具足世乐多财富贵。 成就贤瓶如意珠法。 紧羯啰制擿迦降伏。 出于伏藏入窟。 安善那药悉能疗除一切诸病鬼魅所著。 咒结坛法降伏诸龙。 及男子妇人童男女等。 祈雨止雨灾疫销灭降伏。 能成一切诸事。 兴一切福灭一切罪。 成就无边门陀罗尼三昧。 得于最胜广大之法。 此大不空罥索明咒王法。 常为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 部多鞞(二合)多毗舍阇鸠槃茶啰刹娑。 七耀诸宿毗那夜迦苾近那等之所供养。 礼拜赞叹皆称吉祥。 常为释梵护世四王。 成就咒仙诸仙之众。 供养随喜信受加持。 获得修行赞叹称说。 恭敬尊重供养一切供具。 而为供养承事而住。 已说第一赞叹品竟。 不空罥索明主咒王受持成就品第二尔时复说受持之法。 欲持咒者。 当净洗浴着新净衣。 受持菩萨律仪之戒。 住于慈心以大悲意。 乐真实语除于贪垢。 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诚心质直不谄曲心。 愿乐福德除贪瞋痴。 当知报恩常当洗浴。 诵咒念佛法僧勿令忘失。 设广大供养观自在菩萨。 散花末香烧香涂香。 鬘幢幡盖而为庄严。 当于彼前一心坚固意乐信心。 诵于圣者不空罥索心王之咒一百八遍。 入于不空陀罗尼定。 作莲华印默然而住莫语。 则得成就。 世尊观自在菩萨。 则于梦中现比丘身婆罗门身。 或现童男身或现王身或现大臣身。 作如是身而来示现。 赞言善哉善哉摩诃萨埵。 汝今已能摄护教法。 已成所愿更何所求。 若其咒师所须之愿应当求之。 如其所欲咒得成就。 随所作事速得成就。 一切业障尽得销灭。 永断一切地狱畜生恶趣之处此人则得智眼清净念得增长。 常为诸天作其同伴。 为除障碍所作之事令得成就。 亦令其人勇猛精进咒得成就。 一切善愿皆得成就。 不为天魔外道怨家之所降伏。 恒为圣者之所赞叹。 啰阇大臣婆罗门居士等。 一切众人之所爱敬礼拜供养。 一切众人之所称赞。 恒为一切恐怖之人作归依处。 一切善人之所依信。 若常诵者身口意中。 积集恶业皆得消灭。 若诵一遍则得衣食。 卧具医药及余资具。 皆得殊胜终不乏少。 得寿命长少病少恼。 第二受持成就品竟。 不空罥索明主咒王见成就品第三若欲亲见观自在者。 彼当往诣阿兰若处。 或阿兰若寺有塔之处。 或于园苑或于河边。 或于山林往诣彼已。 受持斋戒菩萨律仪。 三曼茶罗三轮清净。 入于三昧定陀罗尼。 着新净衣住四梵处。 于尊者乞布施欢喜。 乞欢喜已。 先当供养观自在菩萨。 供养已竟。 于彼空闲寂静之处清净房中。 以俱舒草(云吉祥草)作为座具。 坐已诵于不空罥索心王咒心不动摇。 实莫余念以昼继夜。 乃至空中出恐怖声时。 持咒者不应恐怖不应离坐。 待于空中闻音乐声。 闻其声已不应惊怪。 亦勿观看但当诵咒。 乃至天雨妙曼陀罗摩诃曼陀罗。 红色莲华青色莲华白色莲华分茶利华亦不应起。 乃至观自在菩萨自求赞言。 善哉善哉持咒仙人。 汝已供养承事于我。 此咒汝今已成就竟更何所求。 尔时当起。 于世尊观自在菩萨前。 以用香花上味饮食。 生粳米等而为供养。 右旋绕已礼足请言。 如所愿求而当求之。 一切皆与此为成就。 见成就品已竟。 不空罥索明主咒王成就像法品第四尔时复说造像之法。 与其画师授于八戒令净持斋。 当于不截净白氎上。 画观自在菩萨形像。 诸彩色中不得着胶。 作髻发色如莲华藏。 面上三眼白縠络身。 披黑鹿皮绶带系腰。 身有四手。 左上一手执持莲华。 左下一手执持澡罐。 右上一手执持数珠。 右下一手垂于向下作施无畏。 着天妙衣一切严具。 以为严身立莲华上。 百千光明庄严头冠。 并散杂花令有威德。 半月璎珞璎珞其身。 耳珰臂钏及以手钏。 而为庄严作欢喜面。 其顶上持阿弥陀佛。 造此像已。 白月八日十五日。 以吉宿日无云无风日。 或于春时或当秋时。 先于城外净料理地。 除去瓦石棘骨恶物。 其地平正不高不下。 其土白色或有青草。 种种花树果木稠林茂盛之处。 流泉浴池周遍有处。 而作方坛以五色粉布之好画。 言五色者。 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浅草色。 所谓石灰赤土雌黄金精及以金土。 以如是等五色之粉。 用严其坛坛作四门。 此门则是四吉祥门。 又作商迦(此云白螺)及难提迦室哩(二合)伐蹉(西国万字)及满瓶等(以色布地作于瓶形)于坛中心作莲华池。 池中具作种种莲华及诸杂鸟鹅雁之类充满其中。 于其池中安置尊像(其池亦以彩粉布地)以种种花花鬘末香烧香涂香。 及幡幢盖建立坛中。 于坛四面各置一瓶。 或金或银或铜或瓦。 于其瓶中满盛净水。 又以种种诸花树枝插于瓶口以缯帛束(以缯帛束瓶中树枝)并一切药宝珠金等盛其瓶内。 彩画瓶上极令妙好。 又于坛内散种种花及稻谷花。 插众花树充满坛中。 张于白帐于坛四面。 各令一人守护其坛。 其持咒者香汤洗浴着新净衣。 每日三时受三律仪。 于观自在菩萨前献白食供养。 所谓乳酪及酥蜜等。 烧沉水香檀香酥合龙脑香等烧供养已。 持咒之人结加趺坐。 作莲华印当心合掌。 礼拜一切诸佛菩萨已即当诵咒。 第二咒曰。 唵(一)阿谟伽钵啰(二合)底呵(上)跢(二)啰(上)叉(二合)啰叉(二合上)么么(三自称名某甲)虎(二合四)泮吒(吒半音五)此咒用结顶上发髻。 第三咒曰。 唵(一)阿谟伽槃陀(二)虎(二合三)虎(四)泮吒(吒半音五)此咒结坛。 第四咒曰。 唵(一)阿谟伽钵啰(二合)底诃(上)跢(二)庵虎(二合三)泮吒(吒半音四)此咒结界。 第五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帝(二合)路计也(二合三)毗社耶迦啰摩(四)虎(二合五)泮吒(吒半音六)应以此咒结四方界。 第六咒曰。 唵(一)阿谟伽啰叉(二合二)莎(去)诃(三)咒自身。 第七咒曰。 唵(一)阿谟伽虎(二合)佉(二)此咒护同伴。 第八咒曰。 唵(一)阿谟伽陀摩陀摩(二)虎(二合三)泮吒(吒半音四)应以此咒咒香烧之。 第九咒曰。 唵(一)阿谟伽讫哩(二合)诃拏(二合)讫哩(二合二)虎(二合三)泮吒(四)应以此咒咒花饮食然后供养。 第十咒曰。 唵(一)阿谟伽毗社耶(二)虎吽(二合三)泮吒(吒半音四)作一切事应诵此咒时持咒者诵咒乃至观自在像动摇为限。 咒者勿怖但当诵咒乃至烟出。 亦当诵咒乃至火然。 若动得富烟出得官。 若火然时则得腾空。 此为二种成就之法。 若火然时亦莫起坐。 观自在菩萨即自现身。 安慰咒者所须即与。 其人证得菩萨三昧。 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现身得宿命智。 更得无量百千功德。 成就像法品第四已竟。 不空罥索明主咒王成就紧羯罗品第五尔时复说成就紧羯罗法。 若欲受持紧羯罗者。 圣者不空罥索紧羯罗。 一切作事悉皆成办。 作于夜叉童子之形。 瞋面怒目发赤黄色。 向上耸竖犹如火焰。 鼻作狗牙上出。 吐舌舐唇身有两臂。 着青色衣持索。 一切严具以为庄严。 刍麻布上画其形像。 白月八日或十四日持八戒斋。 于其夜中诣四衢道。 或空室中安置其帧。 以花花鬘末香烧香涂香供养应自护身。 除血肉外一切饮食及以资具而用供养。 供养既已当于其前。 应诵不空罥索咒王一百八遍。 时紧羯罗则来现前。 随所处分依命而作。 若须驱使令其问事。 即诣彼所。 如其所见所闻之事如实来报。 若不驱使。 彼当日日与持咒者一百金钱。 得已为佛法僧用却。 不应悭吝勿向人说。 不得憎嫌勿作不净。 恒常供养随所办食供养。 常自食时每常须先出食分与之。 所饮之味亦先出与。 必不得忘。 忌贪瞋痴皆当舍离。 常当实语法语。 不为圣者之所讥嫌。 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利益之心。 唯当一心敬事于观自在菩萨勿念余事。 常以众花末香烧香花鬘涂香。 衣服幢盖及幡供养。 亦应常当知恩报恩。 如是日日五百眷属。 恒以一切饮食资具花鬘涂香。 尽其寿命终不乏少。 所须去处则能得往。 所须之物则能将来此为成就。 紧羯罗品法第五已竟。 不空罥索明主咒王成就制擿迦品第六尔时复说制擿迦法。 若欲受持制擿迦者。 彼人应作不空罥索制擿迦像。 作童子形欢喜相貌。 头上五髻一切严具以为庄严。 从观自在菩萨所生。 或用木作亦以白檀。 或紫檀香檀木天木。 亦用金银或画绢上。 用此等成。 着绯赤衣以胡燕脂。 不得着胶。 以朱砂和郁金根及郁金香。 画其身相令悦人意。 欢喜笑面面黄白色而作两臂。 其一手把阿摩罗果。 一手把花。 作此像已持斋住慈心。 应将安置自住室内。 以种种花香末香烧香。 涂香花鬘饮食灯等。 供养竟已对于彼前。 应诵不空罥索王咒一千八遍则得成就。 制擿迦验亦当现身则得自在。 随所处分依命即作。 所见所闻皆来相报。 随所驱使受教来去。 悉为能成一切事业所应作者。 悉皆能成办一切利益。 亦能与财。 意乐去处则能将去。 及能将来。 所住宅舍亦为扫洒又为泥地。 所有之事悉报令知。 常说好事令其欢喜。 所有恶事不悦意者能令消灭。 一切罪障不祥灾疫亦能消除一切病厄。 若服一切毒悉能消毒毒不能害。 所有一切愿者悉令满足。 常为咒者积集一切福德资粮。 一切罪障悉得消灭。 如忠孝子受父教命。 等无有异所欲皆与。 其持咒者若其常欲快乐利益。 莫生憎嫌心亦勿轻慢。 身行清净常当洗浴。 常当念诵常当供养常当实语。 慈心哀愍一切众生。 于佛法僧一心敬信。 常应供养观自在菩萨。 应以众花末香烧香鬘等之物。 又常供养其制擿迦。 常自食时以诸饮食。 先出食分与制擿迦。 又以花香烧香鬘等与制擿迦。 不得一日而有废忘常当忆念。 若不尔者纵得法成不受驱使。 即自隐没不能现伏。 亦不为作一切事走去。 故持咒者常莫放逸。 常当勤求实勿懈怠。 勤求受法及大聪明。 勿令忘失菩提之心。 应当随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远离贪垢常畏后世。 恒生惭愧心常在定。 一切咒法等皆受持。 如是成就终无有异。 制擿迦品第六已竟。 不空罥索明主咒王成就贤瓶法品第七尔时复说咒贤瓶法。 若欲受持其持咒人先求善人以为同伴。 先如法住十善道已。 然后一切宫殿空室。 林地方所闲无人处。 或于往昔人得道处。 于中修理作坛之所极令平正。 清净浴身着新净衣。 吉祥持斋服乳大麦。 当护同伴然后泥坛。 应以香叶雄黄赤土紫檀等末。 用布规界。 其坛方正开作四门。 于四方作四天王形。 身着衣甲一切严具而为庄严。 持刀弓箭。 又于四面作诸器仗。 当于东方作金刚杵。 南方作螺。 当于西方作圆头杵。 北方作释枳底(二合)幡(竿上系幡)又于北方作螺轮盆莲花等物。 其坛四角悬赤色幡散杂色花。 正坛中心置其贤瓶。 种种彩色以画瓶上。 又以花绦系其瓶项。 莲花及水充满其中。 上妙香药诸名果子。 及五谷子金银宝珠亦置其中。 贤瓶四面周遍行列乳糜及酪蜜饼酥饼。 简取五人胆勇不怯有威德者。 堪可委付有信之人。 以结为伴。 执刀正立守护四方。 令一人近持咒人边。 持诸器仗以充驱使。 而为供养供给。 令净洗浴着新净衣。 随持咒者所有处分。 依命即作终不违背。 应作拥护是持咒者。 应依如法建立坛已。 于其四方行列饮食。 以为供养唯除酒肉。 于此坛内当贤瓶前。 敷俱赊草(云吉祥草)以为坐具。 草上坐已持散粳米烧香供养。 以此咒结一切方界。 第十一咒曰。 唵(一)阿谟伽波奢(二)阿钵啰(二合)底诃(上)哆(三)帝路计也(二合)毗社耶(四)啰(上)叉啰(上)叉么么(自称名五)虎吽(二合)虎吽(二合六)泮吒(吒半音七)亦以此咒当护自身及于同伴。 则作大印应诵圣者不空罥索心王之咒一百八遍。 诵此咒时一日一夜。 或三日三夜断食诵之。 所有障碍毗那夜迦。 悉皆恐怖不作障碍。 其持咒者必须心定。 不应惊恐默然诵咒。 乃至南方闻于可畏夜叉之声。 闻此声时取白芥子则咒七遍。 向彼散抗其声。 即得消除止息。 终不敢而更作障碍。 南方既尔东西北方亦如是抗。 一切障碍皆悉消灭。 第十二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阿钵啰(二合)视跢(三)诃(上)那诃(上四)虎(二合五)泮吒(吒半音六)以此咒咒贤瓶即动。 若欲示现成就相时。 其持咒者心莫动摇。 亦不应起勿拟废坐。 但当诵咒令彼贤瓶有大利益同摩尼宝珠。 能与一切。 所愿极难受持。 若得成就有大威力。 能得神通与于安乐。 一切富饶令能积集。 一切福德令其增长。 是故受持勿使放逸莫令空过。 若其贤瓶出火然焰。 或若摇动亦勿惊怪。 乃至从瓶吐出金银摩尼宝珠种种璎珞及种种色殊妙衣服庄严之具。 吐出殊妙端正采女童男童女天胜丈夫具妙相者。 吐出张乘及坐宫殿园苑城邑村巷大路象马车辂步人及饮食烧香花鬘涂香幢盖及幡。 出生音乐歌咏之声。 其持咒者亦不应起。 乃至其观自在菩萨。 变作普贤菩萨身形。 从其贤瓶与诸菩萨眷属出时。 先所出者由此神力。 悉皆隐没不复更现。 唯有普贤菩萨眷属现住。 赞言善哉善哉持咒仙人。 汝今已得成就此咒。 随何所求皆当与汝。 时持咒者即起合掌右绕作礼。 礼已白言惟愿世尊。 以此贤瓶垂授与我。 则时圣者普贤菩萨告咒者言。 汝当受取随意受用。 咒者受已置于头上又置地上。 则以花香烧香花鬘而用供养。 寻当发愿归命世尊。 令我及其同伴。 满足一切诸愿。 说此语已。 随欲去处潜隐而去。 其贤瓶者随持咒者。 所欲之形随意而变此为成就贤瓶之法。 贤瓶品第七竟。 不空罥索明主咒王成就使者品第八若其欲得降伏使者。 彼持咒人画一使者作小儿形。 一切严具以为庄严作欢喜面。 头上五髻身形可喜。 着黄色衣手执莲花。 身黄白色游行空中。 置秘密处于精舍中。 白月八日或十四日。 受持斋戒香汤洗浴着新净衣。 以众香花烧香末香。 涂香花鬘灯明饮食供养彼已。 当于彼前结加趺坐。 诵不空罥索王心咒一百八遍则来现前问咒者言。 欲求何愿我当与汝。 咒者告言。 我今须汝充为侍者受我教命。 彼作是言所有教命。 我悉为作作者成办。 从是已后所有教命悉为成办。 终不敢违皆依命作。 常当供养不敢轻慢咒者每欲吃饮食时。 常当为彼先出食分。 与彼然后自当吃食必不得忘。 若如是者则得归伏。 能与财物能示伏藏。 随所须物彼皆将来。 有所见闻皆向耳中。 而来告示说之令知。 终不乏少所须之物。 皆令忆念前生之中所有事务。 过去未来现在之事。 若其问者皆悉为说终无不实。 已说使者品第八竟。 不空罥索明主咒王取伏藏品第九若欲须出伏藏之时。 先自护身。 应往塳间取于未坏男子死尸。 身无伤损无炙瘢者。 与洗浴已。 以香花鬘供养彼尸。 以用酥油摩其脚掌。 诵咒乃至待彼起语。 白言圣者有何教命欲令我作。 咒者则与纸笔并墨。 悉令抄取伏藏所在。 随其方处城邑聚落及村等名并其取法。 若其能咒一一子细悉皆为抄。 若不用抄则语彼言。 汝当为我自出将来。 彼闻此语则自为出将其物来。 所得之物悉皆受用。 为佛法僧当布施与一切众生。 彼当数数将宝物来。 若不受用施佛法僧沙门婆罗门及穷乏者。 则更不得成就此法。 若不能往诣塳间所起死尸者。 若先曾闻有伏藏处。 当于夜中往诣彼所。 与亲密人堪委诚信。 避罪求福有所知解。 和顺善者结为同伴。 先当自护。 然后然于酥灯。 当诵不空罥索王咒一百八遍。 以赊弥木(此云狗杞)为柴然火。 寻发愿言今为一切永离贫穷故发遣彼。 彼当升空而往诣彼大伏藏处至彼而住。 其火炽然而得不灭。 待持咒者到知藏处。 结界决定然后始灭。 住伏藏上令同伴掘。 掘到处已。 则以乳粥及胡麻粥供养藏神。 则取其物分为三分。 一分自用。 其第二分与同伴用。 其第三分与共同伴布施三宝。 自所取分应当布施。 一切众生悉愿同用。 由是自分布施与故取终无尽。 尽其寿命终无变异。 说取伏藏品第九已竟。 不空罥索明主咒王入窟品第十若欲入窟。 其持咒者与于善人结为同伴。 护身入山至于窟所(窟谓阿修罗住窟也)。 其窟中有香水流出有灵异者。 众人共知曾成就者。 应于白月十五日时。 持斋清净香汤洗浴。 着新净衣如法作醮(子了反烧物也)诵于不空罥索王咒乃至窟开不须恐怖亦勿停诵。 乃至有其采女出见。 持香花鬘作如是言。 持咒仙人善来受我此香花。 时持咒者未应。 即受待其三请然后告言。 姊妹善来姊妹若能摄受我者。 汝可与我同伴共之。 是时同伴随爱采女则把其手。 把取得者则为其妻。 一切所欲皆令具足。 自在为作仆使之人。 随欲去处而则能去。 随所欲作种种身形悉皆能作。 还得年少如天童子。 同共游戏受诸快乐。 不舍人身则得天身得成咒仙。 其持咒者但当诵咒。 乃至一切胜上采女。 有五百眷属围绕出来。 持衣涂香庄严之具。 恭敬供养礼拜白咒者言。 善来圣者愿领受此衣及涂香庄严之具哀愍我故。 乃至三请然后咒者为法故受。 才得受已则与采女隐没不现。 得成持咒转轮圣王。 舍于人身则得天身。 又得一切持咒仙等礼拜其足。 咸以吉祥言赞叹之。 建立百千幢盖幡等。 又复奏于种种音乐。 出妙音声闻者皆得。 受天自在安隐快乐。 念佛之心终不忘失。 菩萨之行亦不休废。 得宿命智永离恶趣。 不为欲酒之所醉乱。 常得见佛及诸菩萨。 悉能成就无量众生。 令其住于菩提道中。 能入三昧得不迷惑智陀罗尼。 已说入窟品第十竟。 不空罥索明主咒王成就安善那药品第十一(若具足言苏毗罗安善那大重似于银铆也)若欲成就安善那药者。 其持咒人当取雄黄牛黄苏毗罗安善那三物合裹。 当于白月十五日时。 持斋清净香汤洗浴着新净衣。 广大供养观自在已。 忆念诸佛。 当于彼前结加趺坐。 诵圣者不空罥索心咒一百八遍。 待其里中烟相出已。 然后涂坛。 菩提叶上置其药裹。 诵咒乃至火烟炽然放光烧融。 应知令我安善那药法成就竟。 则时应当结四方界及护自身。 出取其药当以此咒咒于其药(其咒则是第十三)。 第十三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阿钵啰(二合)底诃跢(三)虎(二合四)阇(去)皤(去二合)罗(五)阇皤(二合)罗(六)泮吒(半音七)莎(去)呵(八)咒已当取安善那等。 共磨石上细研为末。 用涂眼中能见伏藏。 则得隐形随愿去处出入自在。 无有一人而能得见。 悉皆得见一切菩萨。 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 及诸众生天趣地狱畜生之趣生时死时。 亦皆得见作罪作福。 于一切处皆得自在。 得其供养。 见一切窟一切龙宫。 亦皆能现一切之身。 意愿去处悉皆能往在于彼处。 以神通定力得神通地神通而去。 乃至见佛得蒙授于无上正等菩提之记。 得菩提记一切菩萨最胜智慧善巧方便。 获得一切禅定三昧及自在。 得一切诸根力菩提分。 皆得成就具足十力。 得一切咒陀罗尼力得无所畏。 是名成就安善那品第十一竟。 不空罥索明主咒王禁诸鬼神所著品第十二(应云禁诸恶鬼神所著品译者存略之也)若心清净信心精进。 作于善业诸众生等。 下疑惑者当得成就。 清净众生知恩决定求成就者谓诸菩萨。 非凡夫人之所能也。 是故世尊告阿难言。 摩尼咒咒药。 是三种有不思议力。 诸佛境界不可思议。 若诵此咒一百八遍。 一切事皆成就。 永离一切着病患者。 若一日若二日。 若三日若七日。 诵其不空罥索咒。 唯泮吒(半音)字能除一切壮热之气。 以绯线咒二十一遍。 一咒一结二十一结。 系一切病壮热除差。 一切七曜皆当拥护。 终不恼乱亦不横死。 次说咒法若欲燎治四日一度热发病者。 作一方坛于中散花。 令其病者坐向坛中。 咒镔铁刀诵不空王咒三遍已。 又以溲面作彼病儿形。 用其刀截。 彼当恐怖。 得见不空病则除差若欲禁人。 彼当洗浴着新净衣。 先自护身。 以牸牛粪涂作方坛。 以色画坛令规齐整。 散花坛中当以白食献供养已。 令一童男若一童女。 洗浴清净著白净衣。 以诸严具庄严其身。 令于坛中结加趺坐。 结其顶发用此咒咒。 则是用第十四咒也。 第十四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钵罗(二合)底诃跢(三)啰(上)叉啰(上)叉(称彼名四)萨皤婆曳比也(二合五)虎(二合六)盘陀(七)泮吒(半音八)莎诃(九)于彼手中满着花已。 又用花香生米散之。 烧沉水香应诵不空罥索之咒。 诵三遍已。 以花香散彼童子面上。 则得禁之(用粳米也)。 第十五咒曰。 唵(一)阿谟伽啰阇(二)钵啰(二合)底诃(上)跢(三)虎吽(二合四)布地也(二合五)菩陀耶(六)社啰(上)跛耶(七)虎吽(二合八)虎吽(二合九)泮吒(半音十)又以此咒咒水三遍。 洒彼面上彼则得语。 所问之事若吉若凶。 过去未来现在等事皆悉具说。 此即名禁无病人法禁病人法亦当作坛。 烧沉水香散花供养。 令其病者坐于坛内。 诵咒即禁。 取其中指及无名指捏之则语。 令其立誓然后放去。 用第十六咒也。 第十六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钵啰(二合)底诃(上)跢(三)伽车伽(上)车(四)莎婆(重)皤(去)南(上五)莎(去)呵(六)第十七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合二)奢婆(上)耶(三)虎吽(二合四)泮吒(半音五)若不放时。 则以此咒咒治罚之。 以此咒之放烧走去。 更莫敢来此为成就。 若被一切鬼所著病欲令差者。 取芥子咒三遍打之。 又一切鬼及以癫痫难禁鬼着。 应作醮法。 以牛粪摩地作坛。 于中然火。 以菩提树枝赊弥木(苟杞木是)为柴然之。 阿婆末迦(此云牛膝用根)与酥酪蜜相和。 咒烧一百八遍。 若一日夜或三日夜。 诵观自在不空罥索咒。 或以芥子或一切种子。 咒已烧之。 若夜叉著者。 和安息香芥子烧之。 若天龙著者。 以檀沉香末相和烧之。 一切著者。 胡麻芥子或白芥子相和烧之。 若一日夜若三日夜。 一一诵咒一切所著皆得消灭。 若一切灾疫病起时。 盐乳相和咒以烧之。 一切灾疫斗诤忧恼悉皆消灭。 说诸鬼神所著品第十二竟。 ◎◎不空罥索明主咒王入坛品第十三次说不空罥索坛法。 欲得摄受一切菩萨见大乘者。 应当观视观自在菩萨。 当如见佛齐等无二差别之相。 为欲摄受陀罗尼故。 为欲能断恐堕恶道。 自利利他二俱成办得善道故。 勤求应依如法大供养坛。 其持咒者为欲利益一切众生。 被精进甲莫秘其法。 依于文义子细教示。 勿生贪心莫怀谄诳。 常当正念于一切众生。 心行平等善巧方便。 勿有懒堕贡高之心。 勿斗诤讼。 常持净戒每日洗浴。 坛有三种。 一者王坛。 二大臣坛。 三者一切凡庶人坛。 王坛广设。 臣坛中设。 若其一切凡庶人坛。 随力所办如应而作。 若为王作不用中法。 若为臣作不用下法。 为凡人作无增减法。 各各依法作之为吉。 不依本法必过患生(王者上品臣为中品庶人下品随其所应作其坛法不宜颠倒也)。 若结坛时。 咒者先应择其地色知好恶相。 当宿候其地。 若于河边或于山林若于园苑。 其地可爱吉祥之处。 当彼方所应作坛法。 深掘除去棘石瓦骨。 去其旧土更将别处净土来填。 令满掘处筑令平正。 极精妙好平如手掌。 如镜无垢令地细滑。 修理地已于中作坛。 若为王作纵广正等三十二肘。 以金摩尼珠等为末。 相和用作规界其坛。 又取青黄赤白黑等五色作五界道。 坛开四门复应开作四吉祥门。 以诸树枝而作华鬘周遍安置。 东门两边作二神王当为守门。 右边应作护国神王。 左边应作增长神王。 身被衣甲一切严具以为庄严。 眼赤瞋面手执于戟。 其护国者手执圆头杵。 南门两边作二神王。 一名丑目二名赤眼。 以金严具庄严其身。 身被衣甲执刀弓箭。 一黄白色一身赤色(丑目为左赤眼为右)西门两边作二神王。 一者名曰摩尼跋陀。 二者名曰富那跋陀。 各自持本衣服形状。 身被衣甲。 一切严具以为庄严执索钺斧。 北门两边作二神王。 一名毗沙门。 一名执金刚。 各自形状持本衣服。 一切严具以为庄严执持器仗。 于其坛中心作观自在。 头戴天冠绀发垂下。 一切严具庄严其身。 当头上作阿弥陀佛。 作水精色菩萨。 四臂左上一手执莲华瓶(宝澡罐也)左下一手施无畏手。 右上一手把于数珠。 右下一手作施无畏。 端正殊妙悦可众心。 作欢喜状圆光围绕。 天妙华光以为庄严。 正当胸前作于卍字(西国字也)眼如低视。 当于莲华台座上立。 于其右边作大势至菩萨。 形像容仪寂静(应说天冠文中略也)以天严具庄严其身。 披天妙衣偏袒右肩。 合掌对观自在前住。 左边应作普贤菩萨。 身相端严如莲华色。 戴宝天冠绀发垂下。 一切严具庄严其身。 而有两臂欢喜颜状。 偏袒右肩合掌。 对观自在菩萨当前而住。 于其普贤菩萨底下。 作摩尼鸡神及金刚神。 俱屈双膝柱着地上。 当于势至菩萨底下。 作多罗神及毗俱致。 着天妙衣及天璎珞严身之具。 身黄白色颜容欢喜相仪寂静。 其多罗神著于白衣。 毗俱致着种种色衣。 摩尼鸡及金刚使神。 亦同着种种色衣。 俱共合掌双膝着地。 瞻仰观自在菩萨面。 于观自在菩萨底下。 作于不空罥索咒王。 身重枣色四臂四牙。 着赤色衣而有三眼。 其眼赤色如放赤光。 全身璎珞半身璎珞以为庄严。 双膝着地合掌瞻仰。 对观自在菩萨面看。 颜容欢喜眉眼分明。 耳珰殊妙其心一定。 少分曲躬状若飞腾。 菩萨两边作于梵天并梵辅天。 作自在天大自在天与其眷属。 各各自持众色衣服庄严之具。 向菩萨面合掌而住。 于其四方作四龙王。 一娑伽罗龙王。 二阿那跋答多龙王。 三难陀龙王。 四跋难陀龙王。 北方作四阿修罗王。 一名毗卢遮那王。 二名罗睺罗王。 三名毗摩质多罗王。 四名婆稚王。 如是坛中作一切印一切器仗螺轮莲华难提迦莎悉底迦圆头杆三叉戟索释枳帝(二合)都末罗室唎(二合)跋嗟华鬘幢等。 分茶利华总为华盖。 应用郁金(香也)牛黄雄黄金精朱砂。 不得和胶净色画之。 应与画师受八戒斋。 其坛四面周匝悬幡青黄赤白诸色幡等。 张于白帐。 应用八瓶若金银瓶若赤铜。 等于八瓶中满盛净水。 水中具着檀香沉香龙脑郁金诸名香等。 一切种子相和盛讫。 华果树枝插其瓶中。 以众华鬘系其瓶项。 所列之华分齐间错(花鬘上花严饰间列)香瓶四口香炉四具酥瓶四口蜜瓶四口。 乳瓶四口酪瓶四口。 安置种种华果饮食悉皆充满。 以粆糖和作诸饮食及用和水(粆糖和水以为浆也)作胡麻粥大麦粥等香美饮食。 唯除酒肉五辛以外一切皆着。 散种种华烧种种香。 及华鬘等。 缘其坛中所须之物周匝遍布。 其坛四面周匝围墙。 或张幔幕安诸乐器皆令如法。 又于四方各安一人为守护者。 又其四面各十里内。 满着步人象马车等四兵守护。 其王为欲除灾障故。 作此吉祥事已然后令王入坛。 当以手印印于其坛。 印坛已送柳枝清净。 著白净衣令持斋戒。 堪委信人若其眷属。 或其兄弟及儿子等。 若欲入坛悉与灌顶。 于其手上与系芥子。 并与柳枝令持斋戒。 依入坛法善言安慰。 则令入坛求师求神(神者神圣)以华香灯饮食供养礼观自在菩萨。 应咒芥子散其斋方。 以此咒咒(用第十八咒也)。 第十八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钵啰(二合)底诃(上)跢(三)盘陀盘陀(四)啰叉啰叉(二合五)贤啰若(若也反)萨婆萨埵(去)南(上音六)虎吽(二合七)句[口*籠](二合八)庵(九)泮吒(半音十)莎诃(十一则成结界)第十九咒曰。 唵(一)帝(二合)路计也(二合二)毗社耶(三)阿谟伽波奢(四)娑么啰(上音五)娑么耶(六)地师吒(二合)喃(上音七)摩诃娑么耶(八)钵啰(二合)跋跢(二合九)虎吽(二合十)泮吒(半音十一)(此咒第二句头帝字半音字全音。 计半音也字全音。 第五句内娑半么全。 第七句内师半吒全。 第九句内钵半罗全。 跛半全也)。 此为结坛咒。 第二十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啰(上)叉啰(上)叉(三二合)虎吽(二合四)泮吒(半音)此为护自身咒。 第二十一咒曰。 唵(一)诃谟伽(二)陀摩陀摩(三)钵啰(二合)底度跛阇(二合四)摩毗蓝皤(五)莎呵(六)此名咒香烧咒。 第二十二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阿诃啰(三)布沙波(二合)陀皤(平)毗摩(去)那(四)遮唎尼(五)虎吽(二合六)泮吒(半七)应以此咒咒华供养。 第二十三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啰阇钵啰(二合)底(三)车(去)啰伽(二合四)摩地阇(二合五)讫柳(二合)嘘拏(二合)讫柳(二合)嘘拏(二合六)么林(上音七)莎诃(八)应以此咒咒于饮食生粳米供养。 第二十四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乌波毗(上)舍(三)虎(二合四)泮吒(半音五)此咒咒座持咒者时作莲华印结加趺坐。 诵于不空罥索心咒不得停断。 待于坛中闻忏悔声及弹指声。 及善哉声乃至散华。 应知其坛已得加持。 今正是其可入坛时。 持咒者可起礼拜。 咒神则出执王右手以帛闭眼。 令其礼拜诸佛菩萨。 及其咒神并诸神等。 多罗毗俱胝摩么鸡金刚使者及大势至菩萨普贤菩萨。 寻常忏悔发愿心意欢喜敬信。 手中着华入于坛前散手中华。 看华落处到何神上。 则得彼神能与成就。 礼拜合掌持戒而作是言。 从今已后我更不食酒肉五辛。 亦不归依礼拜余神。 常当知恩报恩。 归依佛法菩萨圣者。 应当一心念阿阇梨。 及诸菩萨获法善神明咒神等悉知证明。 我从今日已后。 布施一切众生无畏。 令其与菩萨律仪。 发菩提心亦令坚固。 乃至为命不敢行恶作于罪业。 于不违负一切众生。 令其归依信敬。 终不妄语常当实语。 不行邪行正见依空不取著相。 无有我人众生寿者。 如是三说。 以此善愿我得成佛两足圣尊。 一切众生诸烦恼病悉为疗除。 悉愿同此行。 发是愿已当示其王秘密之印不空处陀罗尼。 受法既竟还将出坛经少时间。 其诸眷属应入坛者准于上法。 将入将出。 其王则应作大布施与持咒师。 广大施已辞还本宫。 此名王入大坛法竟。 若为臣作其坛纵广一十六肘。 如上应作一切咒神。 用凡色画界坛。 亦当好料理地。 不须用金银宝物等之色。 其供养具饮食随力所办。 亦当建立幢幡安四乳瓶。 一切香华烧香供养。 如其所堪作灌顶法。 此是臣中坛法。 凡人坛者纵广八肘。 其中作印及观自在菩萨之像并诸咒神。 不得同王及臣等法。 于其坛上布三界道。 所谓一白二赤三黄。 应用瓦器铜银亦得。 随其力办。 随信以用华香烧香华鬘幡帐。 一切严具悉皆应作。 亦以种种饮食供养。 还应如法与其灌顶。 将出入坛依如上法。 世尊善巧方便为度众生故。 现种种形度脱众生。 应以声闻乘得度者。 现以声闻身形教化。 应以缘觉乘得度者。 现以缘觉身形教化。 应以大乘而得度者。 现以菩萨身形教化。 应以咒法而得度者。 则为说法令住善道。 于中实莫生疑。 若佛所说若菩萨所说。 陀罗尼法及受持咒法。 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 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是故应知得入坛者获大福德果报之聚。 入坛菩萨得于智慧。 所生之处得宿命智。 及得神通得不退转。 得登十地超魔境界无能胜者。 一切怨仇一切业障悉得消灭。 五无间罪速得消灭。 得如是功德。 更得无量诸功德聚。 说入坛品第十三竟。 不空罥索明主咒王降伏龙品第十四若欲降伏龙者。 应当往诣龙住池所。 于彼池边以牸牛粪涂地作坛。 坛上散华烧檀沈等香。 应诵世尊观自在菩萨不空罥索心王咒一百八遍。 若满一百八遍之时。 其池中水悉皆干涸。 其中所有龙及龙女。 以欢喜形来现其前。 三业寂静礼拜白言。 善来圣者命何所作。 则应告言我所念者汝则为作。 尔时彼龙及其龙女又复白言。 圣者所须愿见告示。 其持咒者则当告言。 我有事时若念于汝。 汝当应时来至我所。 时彼白言如所教令。 白已礼拜。 其池应时水还盈满更倍于常。 则入其中还归本宫。 从此已后心常念持终不敢忘。 圣者但莫治罚于我。 莫令失我龙神自在。 彼于诸欲不敢放逸。 又恐于死畏堕恶道。 其持咒者。 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故忆念彼龙。 才忆念已。 寻时则到隐没龙身。 以天妙形如童子状。 以诸严具庄严其身。 现咒者前礼拜白言。 圣者所须愿示教命欲令何作。 应当告言我须财物。 为给贫穷困苦众生。 我见彼已生大悲心。 闻已白言如圣者教。 我必当令满足其愿。 则入大海取如意宝珠。 将来与持咒者白言。 此是如意宝珠。 能除众生贫穷之苦。 随意布施阎浮提内所有众生。 饮食资具皆令满足。 时持咒者受彼宝已告言归去。 若我有事忆念则来莫忘。 得此珠已应集无量贫穷乞人。 则以华香烧香华鬘。 而用供养勿令人见。 若有人见则当隐没更不得物。 自在而用变成宝直百俱胝价。 若将出卖得其半价。 若更转转将出卖时渐渐贱价。 乃至最后总不直价。 无光如石而弃掷却。 若佛出世其神变力。 还复如本大海中没。 由其咒力及福德力还得此宝。 如其不然终无得法。 若其世间旱无雨时不熟饥饿。 还当忆念应时即来。 以凡人形作礼白言。 圣者我已到来欲令何作。 告言当为成熟五谷。 告已应时以龙神力。 腾虚空中兴大黑云。 风满虚空降注大雨。 大雨充足成熟五谷。 成熟五谷已重更白言。 圣者我已利益安乐诸众生讫更何所作。 应当告言我若更忆念还则速来。 时龙受教拜辞而去还归本宫。 若欲得见龙世界时还三忆念。 才忆念已。 应时即来现咒者前。 白言圣者我今则至。 愿示教命欲令何作。 告言示我龙住世界。 才说已则从此没至龙世界。 以龙神力作彼形状。 诸龙之毒不能损害。 如龙童子游行于彼龙世界中无疑怪者。 若忆人世界。 彼龙将以天妙资具。 胜妙衣服诸庄严具。 天妙香华天妙粳米饭。 天妙工巧刻画。 悦意歌咏人间无者。 俱从彼没来此人间。 其龙即还三请。 白言圣者更命何作。 咒者告言所应作者。 汝已作讫汝今可去。 随意安乐于我无负。 闻此语已以龙神通还归本宫。 若欲将龙向别国去。 尔时咒者先当作护身法。 诣龙池所以诵此咒。 第二十五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毗(上)社耶(三)摩诃那(去)加(四)盘陀盘陀(五)莎(去)诃(六)则成结禁于一切方。 无能障碍作恼乱者。 应作方坛若土白者。 不是曾经受持之处。 涂作坛已散华涂香。 烧香供养画龙罥索(直作罥索不是菩萨)诵不空咒一百八遍。 当以右足大指蹋彼龙头索上。 其龙身热如似被火烧。 则走出来亦无有毒。 以咒索力所系缚住。 所有神通无所能为。 纵其瞋怒亦无能为。 则作蛇身咒者当以手。 擎取龙置一筐箱中。 或澡罐内盛擎将去。 随将去处则逐而去终不能走。 与其乳吃莫令遣死。 若欲将卖。 于无水国卖之亦得得杀龙罪。 欲避此过若为利益诸众生故。 出水安置则无罪过。 彼龙住已则于其国成熟五谷。 是故彼国诸众生等安隐快乐。 其国丰乐多诸人众。 稻谷甘蔗黄牛水牛充饶炽盛。 恒常欢喜少病少事。 无有死疫饥饿斗诤无恶逆贼。 猛兽潜藏不能恼乱。 彼诸众生悉皆贤善。 淳是质直住善法中。 常乐布施恒作喜乐。 作诸福业坚持斋戒。 口常宣说苦空无我无常等法。 生此边地无端不雨水旱不调。 今由此龙住持力故。 于此苦难今得解脱。 其龙亦得大致供养守护其国。 复与其龙结愿受戒。 因此善根离畜生趣得不退地。 彼于咒者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故。 得成就檀波罗蜜。 又由布施众生命故。 故得离于畜生之趣。 趣向佛地亦复不难。 降伏龙品第十四竟。 不空罥索明主咒王见不空王成就品第十五尔时若欲承事不空罥索咒王者。 彼持咒者清净洗浴着新净衣受持斋戒。 于空闲处当一树下。 或于有佛舍利塔处。 白月八日或十四日。 料理坛地。 坛前应敷俱施那草。 以水洒身结自顶发。 护身已竟以此咒咒(用第二十六咒)。 第二十六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钵啰(二合)底诃(上)跢(三)啰(上)叉啰(上)叉(自称名四)虎吽(二合五)泮吒(半音六)莎呵诵不空咒芥子三遍散于四方。 一切障碍悉皆消灭除散不能恼乱。 当加趺坐以帛裹头。 结瑜伽印诵不空咒一千八遍。 遍数满时当有大声。 亦有光明及雨于华。 咒者定心莫生恐怖。 应知已得不空王法成就竟也。 所以有此示现瑞相。 则起以华末香烧香华鬘供养。 一心念观自在菩萨观察四方。 观自在菩萨则从南方从空降。 放百千光明。 犹如火聚乘霞云来。 一切严具以为庄严。 面上三眼面重枣色。 身有四臂持火焰刀及执罥索。 狗牙上出着赤色衣。 瞋面鼻中出于云气。 以金摩尼金刚琉璃满于手足。 头戴龙王形状可畏。 咒王大笑吼而大笑。 譬如鼓声荡除山谷。 而来现彼持咒之人。 咒者勿怖但诵不空罥索咒王。 心念观自在菩萨。 散华烧香而供养彼。 彼于空中欢喜形状。 以天妙身称本体性。 寂静而住赞咒者言。 善哉咒者我今欢喜。 汝何所求为求富乐。 安达怛那为求腾空。 持咒仙人转轮之位。 梵王帝释护世四王。 求宿命智五种神通。 须陀洹果乃至第四果。 辟支迦佛无上菩萨。 无上正等菩提道也。 尔时咒者随所欲愿。 礼拜求请如上诸愿。 若不乐欲当言依我则当依之。 受其处分随其教命。 皆依命作所求则与。 意所须物则为将来。 遣去之处依命则去。 欲得去处则能将去。 须来则来所闻皆说。 常与圣者随逐行住。 若不欲得常近住时。 但忆念则来。 为将伏藏而来示现。 所有鬼着悉为除遣亦能治罚。 为除一切病及一切死。 禁火禁水禁刀禁毒。 祈雨止雨禁云禁龙。 随意所欲悉皆为作。 作咒者若瞋更不现身来。 是故咒者应当自护及护于彼。 不自加持所为之事。 而复恐怖。 懒堕修行和杂恶业。 难得成就亦难得见。 应当勤求乐福德者。 无有功用而得成就。 见不空王成就品第十五竟。 不空罥索明主咒王见如来成就品第十六若欲成就见如来者。 其持咒之人行十善道。 于诸众生利益安乐。 胜意乐心应行悲心。 于誓愿中坚固精进。 供养三宝供养已竟。 于观自在菩萨前作曼陀罗(此云坛也)随力所办华香烧香饮食华鬘。 一切资具灯明供养既设供已。 若经三日若一七日。 持斋清净三时洗浴。 着新净衣(若俗人作应著白衣)三时换衣。 结加趺坐胜妙座上。 作如来印但当诵咒。 待观自在菩萨像身震动。 现于神通隐没不现。 或坐轮上或低或立。 或现一身或现多身。 或现粗或现细。 或放光明。 现如是等诸瑞相已。 咒者应知我当见佛。 有如是等成就瑞相。 观自在菩萨普贤菩萨启请世尊。 令见神变成就之相。 如是知观自在菩萨请现相已。 世尊受请为观自在菩萨。 及欲利益一切众生故现瑞相。 尔时咒者生欢喜心。 更应供养观自在菩萨。 供养既已还当诵咒。 待于世尊以自神力隐于佛形。 于其座上变观自在菩萨形为佛形。 舒金色臂慰喻告言。 持咒仙人起汝观如来大悲。 为当满足汝愿故来至此时。 持咒者绕佛七匝。 以华散香烧香华鬘供养礼拜供养。 礼已白言我见世尊。 大悲教师我眼亲见。 世尊令我所愿悉不空过为见世尊故。 世尊告咒者言汝今何所求。 为欲求多闻求富饶财。 持咒仙位世中如来。 声闻辟支菩提萨埵。 灌顶无病长命生天。 生于大姓婆罗门家。 生于刹利大姓殊胜行家。 生转轮家。 欲得生四天王天及欲界天。 欲得具足生三十三天。 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梵天净居天佛位所欲。 皆得由于如来神力福力。 如来秘密陀罗尼力。 由观自在菩萨愿力。 及不空王咒之威力。 及心清净一切意乐皆得现前。 如来所言终无有异。 咒者随心乐欲之愿应当求取。 若欲于世尊所求亲授记。 应修菩萨行。 世尊积集加行苦行乃得成佛。 佛智甚难得。 何况其余凡夫之人。 云何由此少分咒力。 一生积集俱胝百千无数劫生。 修生善行所得之佛。 莫疑咒此少力能得。 皆由智慧方便善巧。 成就信力精进力念力及三昧力。 此则是其得佛之因。 精进勤勇慰喻方便。 所为授于无上正等菩提之记。 得授记已菩萨次第得自在定。 菩萨得于三昧自在。 成于无上菩提不远。 是故咒者心当信受。 得菩提安乐不得不信一乘。 其信于一切力得到彼岸。 若不信受。 纵于多百千俱胝劫中行精进行。 终不能得菩提之果。 彼去无上菩提甚远。 是故世尊知众生已。 为授无上菩提之记。 是故咒者于如来所求请授记。 是时如来为授记。 持咒之人得授记已。 应当自知我得成佛。 世间教师于天人中无上福田。 我知用是凡夫不净短命之身。 我以此身而欲求佛坚固之身。 彼身不作不善之事。 及其三业常善五根具足。 得发精进而求佛位。 常在心中持咒之人。 由咒力得如来菩提陀罗尼力。 不可思议功德三昧殊胜之力。 咒仙藏中所说之坛大印加持。 受此法者降伏止息恶毗那夜迦能治罚咒。 令其调伏方便增长。 菩萨神变寂静安隐善好守护。 吉祥摄受善巧方便。 除一切烦恼遮止诸恶趣。 净五无间罪消除病灾疫。 消灭起尸厌蛊不祥。 悉能除断刀毒恶药恶肿油瘘。 癫痫癞病着小儿病。 寿命色力富贵快乐具足欢喜。 心生智慧聪明之念。 相貌端正为人喜见。 能得积集福智资粮善根。 而有威德譬如摩尼如意宝聚。 世尊观自在大菩萨不空罥索心王咒法。 如迦罗波(二合)树悉皆具足无量功德。 不是少福薄德众生所能求得。 乃至百千俱胝劫中亦难得闻。 况具足得一切如来加持一切菩萨诸愿。 皆入一切如来之所成就。 一切咒仙之所供养。 常为一切诸天加持。 能与一切所愿。 能大积集福德之聚。 能入菩提道能示导法。 皆能消灭地狱畜生饿鬼之趣。 若有受持读诵此咒。 以华散香烧香涂香华鬘幢盖幡等。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之者。 彼当得生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刹。 寿命无量。 等同得共世尊观自在菩萨。 见如来品第十六竟。 不空罥索心咒王法不空成就王第二十七咒曰。 那(上)谟啰(上)怛那(二合)怛啰(二合)夜耶(一)那谟阿耶(二合)阿弭跢婆(上)耶(二)跢他孽跢(去)耶(三)那谟阿唎耶(二合)跋卢枳帝(四)摄皤(二合)啰(去)耶(五)菩提萨埵(去)耶(六)摩诃萨埵(去)耶(七)摩诃迦(去)卢尼迦(去)耶(八)怛侄他(九)唵(十)阿谟伽(十一)钵啰(二合)底诃(上)跢(十二)僧诃(上)啰僧诃啰(十三)虎(二合十四)泮吒(半音十五)作坛已竟。 然后应诵此咒扫除坛却。 新译不空罥索经咒钞功能竟。 不空罥索咒印一卷阿牟伽皤奢神通自在印咒心云自在印咒第一屈右无名及小指。 以大指押其甲上。 中指头指直申竖之咒曰。 乌(二合长引)此是迷加摄皤(二合)啰印。 最胜所说。 作一切事能成吉祥。 不空心印咒第二准前惟改屈右无名小指着掌。 则以大母指押其中节。 中指头指少曲竖之咒曰。 嘻唎(二合)此印说名不空心印。 一切众生特明咒仙众。 皆归依恭敬供养。 三摩地印咒第三二手相合十指相当。 二无名指及二中指并屈着掌各背相着。 头指小指大指并竖令各相离。 咒曰。 诃(上)此是三摩地印之咒。 作一切观世音菩萨之法。 皆得成就。 观世音心印咒第四二手作卷。 八指向内反叉在掌中。 其二大指并直竖之咒曰。 呬(醯枳反)此是观世音心印咒。 由是印咒力故。 能令持咒怜愍众生。 莲华藏法得成就无疑。 莲华印咒第五二腕相着。 十指散竖小曲向上如莲华开。 咒曰。 虎(二合)是名莲华印。 千光王所说。 所愿满足从自身出。 救拔拥护世间心印咒第六以二手无名小指作卷。 以二大指各押其上。 竖二中指指头相柱。 竖二头指令少屈头。 咒曰。 泮吒(半音大张口呼)此是救拔拥护世间心印咒。 金刚结印咒第七以二手小指无名中指向内相叉。 以右押左并屈作卷。 竖二头指及二大指并令相着。 咒曰。 莎(去)诃此是观世音金刚结印咒。 称能摧破一切魔众。 又亦能断一切厌蛊。 三摩地莲华印咒第八以二手合令掌内空。 咒曰。 寺(上声)此名三摩地莲华印。 由是力故得三摩地。 世间勇猛嗔怒印咒第九以右手无名指。 押小指背令头相着。 直竖中指。 头指少屈。 大指横屈。 咒曰。 阿(平音)此是世间勇猛瞋怒印。 能破一切诸恶鬼神。 及破夜叉罗刹娑等。 观世音顶印咒等第十以二手小指无名中指向内相叉。 竖二头指头相拄。 以二大母指捻头指侧。 咒曰。 耶(二合)此是观世音顶印。 于三有中能为拥护。 大结界印咒第十一以二手无名小指相叉入掌中。 以右押左。 竖二中指令头相柱。 竖二大母指。 屈二头指押二大指。 咒曰。 皤(上音)此是大结界印咒。 能令十方夜叉诸鬼夺精气者大揭啰(上)诃等。 见此大印悉皆退散磨灭无余。 决定无疑。 能销龙毒调伏龙印咒第十二二无名指中指头指向外相叉。 竖二小指相着。 以二大指押二头指。 咒曰。 嚧(轻呼)此是能销龙毒调伏毒龙印咒。 正等观世音菩萨说。 观世音火印咒第十三二无名指小指中指向外相叉。 竖二头指相合。 以二大指附头指侧。 咒曰。 枳此是观世音火印咒。 不为劫火之所焚烧。 摩尼海印咒第十四二手八指向外相叉。 以右押左。 以二大指押右头指。 咒曰。 帝此是摩尼海印咒。 悉能销除一切暴雨。 能解缚印咒第十五以二手小指向内相叉。 二无名指向外相叉。 竖二头指相着。 以二手中指各附头指。 指头相拄。 以二大指博头指侧。 咒曰。 摄皤(二合)此是能解缚印咒。 观世音菩萨悉能销除三世系缚。 象耳印咒第十六智者屈右大指在于掌中。 少曲头指。 余指皆申。 咒曰。 啰(去音)此是象耳印咒。 伊啰皤拏屈伏无疑(伊啰皤拏者帝释象也)。 莲华鬘印咒第十七以二无名指竖头相拄。 二小指向外相叉。 二中指头指曲竖头相拄。 竖二大指捻头指侧。 咒曰。 野(又本作耶字)此是观世音莲华鬘印。 一切咒诅悉能销灭。 正等观世音菩萨所说。 吃一切明咒印咒第十八以二小指向外相叉。 二无名指向内相叉。 竖二中指头相拄。 二头指二大指屈头相拄。 面向左倾。 状如马头。 咒曰。 嘻唎(引三合)观世音菩萨说此印法。 能吃一切明咒之法。 金刚三叉戟王印咒第十九以左右小指中指大指。 双竖相着。 二无名指头指屈在掌中。 咒曰。 诃(上音)此是金刚三叉戟王印。 与阎罗王远离最胜无能胜印咒第二十以左右小指中指大指向内相叉。 二无名指曲竖相拄。 复竖二中指令头相拄。 屈二头指近中指边。 咒曰。 呬(醯枳反)此是无能胜印咒。 火焰印咒第二十一竖二小指二无名指。 头指相拄。 竖二中指大指小曲头相离三分。 咒曰。 虎(二合)此是火焰印咒。 悉能烧于一切魔刺(从第十八乃至此咒名四字心咒虽同前印事用别)。 金刚棒印咒第二十二二手十指总屈掌中。 急把为卷。 则诵咒曰。 嘻唎(二合一)诃(上二)呬(醯枳反三)虎(二合四)泮吒(半音五)莎诃(六)此金刚棒印咒。 名声普闻。 此通前诸印中用。 是咒名为五字心咒。 已说不空罥索法竟(从第一咒以下诸咒。 除莎诃外。 皆是一字。 但有二合三合等子。 应急呼之。 傍注口者应转舌呼。 其泮吒字大张口呼。 舌拄上腭。 但惠日谨案。 西域大咒藏中说。 佛在世时凡咒法中。 云诵十万遍得成者。 以佛在世佛威力故。 得成佛成度后诵十万遍不成者。 缘众生薄福。 要须满百万遍方可得成。 以遍数多故。 一消诸障。 二则于咒绰有其功。 若有众生宿业障重。 诵满百万遍不得成者。 仍须诵二百万遍或三百万遍或四百万。 乃至诵满七百万遍必成就。 然此中言诵一百八遍得法成就者。 其先诵不空罥索咒人有功效法先成就。 为此等人故说一百八遍成就。 未曾见闻但依前所说遍数诵持悉得成就。 其咒印一品惠日续检梵本翻入。 合成一十七品。 然此罥索咒更大有方法。 翻广如大咒藏所说。 其有人未曾经和尚阇梨入大缦茶罗坛场者。 觅取大轮金刚咒诵二十一遍。 即当入坛。 然后作诸咒法。 悉得成就也)。 观世音不空罥索母身印咒二大指竖。 各捻二小指头。 两手并竖相着。 二头指相捻。 在二大指小指上。 二无名指亦尔。 二中指在上头。 少不相到掌下。 相着头指来去。 咒曰。 观世音不空罥索身印咒法准前又改开二中指。 去一寸许。 二头指无名指少举。 勿与大指相着。 头指无名指间。 开容一中指地。 头指来去。 咒曰。 跢侄他(一)湿闭(二合)多夜(二)湿闭(二合)多(三)菩阇(去音)夜(四)(去音)醯醯(五)钵啰(二合)么(六)输驮萨埵(七)摩诃迦卢腻迦(八)莎诃(九)是法印咒。 通种种用皆有大力。 亦能降伏一切恶鬼神。 疗一切病。 一切贼难皆不能害。 若被枷锁。 取施输未啰脂作。 印咒已涂枷锁上更至心咒即得解脱。 不空罥索口法印以左右小指双直竖。 右无名指秘左无名指中指背。 向头指中指岐间入。 左无名指从右中指无名指间出之。 即入食指中指岐间入。 二中指直竖头相拄。 屈二食指各钩无名指头。 并二大指直竖头相柱。 与小指离半寸许。 同诵前咒。 不空罥索牙法印准前口印。 唯改少屈二中指头。 各押二大指头。 二小指出外右押左。 总握无名指背。 咒用前咒。 是一法印。 能除一切水火风贼刀兵。 及王难夜叉罗刹一切鬼神毒龙毒蛇系缚等难。 若人日日常作供养得观世音及诸菩萨等。 皆生欢喜。 命终得生阿弥陀佛国。 又复十方净土随意往生。 若欲止风。 先以此咒咒灰一百八遍。 小片绢裹将随身去。 若风来者以右手取灰向风打散。 次以右余指作拳。 头指直竖。 向风数数诵咒瞋喝即断。 不空罥索心中心咒唵(一)悉底哩(三合)卢迦(去耶反)毗社夜(二)阿谟伽波舍(三)摩诃鸠嚧驮(四)啰阇夜(五)陀(去音)夜(六)阿波啰(上音)提诃跢(七)呜呜(八)泮(九)是一法咒。 能灭罪障忏悔治病大有神验。 具如不空罥索经说。 续验灌顶印咒二大指屈于掌中。 捻二无名指甲。 无名指中节相背。 二小指头相柱。 二中指直竖头相柱。 二头指柱屈。 各捻中指背上节。 咒曰。 唵(一)步三末罗(二)盐(三)莎诃(四)若欲续验。 每日平旦于水罐上。 结印诵咒二十一遍灌其顶。 不空罥索陀罗尼经一卷 发布时间:2025-09-09 08:21:3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2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