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解脱道论卷第四 内容: 解脱道论卷第四阿罗汉优波底沙梁言大光造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行门品第八之一问云何地一切入。 何修何相何味何处。 何功德。 一切入者何义。 几种地何地取相。 云何作曼陀罗法。 何修地法。 答是心依地相生。 此谓地一切入。 心不乱住是名为修。 善乐着地想为相。 不舍为味。 意无异念为处。 何功德者。 谓有十二功德从地一切入是相易得。 于一切时。 于一切行。 心行无碍。 如意神通。 履水游空如地。 受种种色辩。 初念宿命辩。 及天耳界辩。 随行善趣甘露为边。 问一切入何义。 答谓周普一切入。 如佛说偈言。 若人念佛德生喜充遍身观地一切入周满阎浮提此观缘地生心喜亦如是修如是观。 见曼陀罗遍一切入。 问地几种。 何地取相可修。 答地有二种。 一自相地。 二造作地。 坚为自相地界。 是谓自相地。 若手自掘若教人掘。 造作所成。 是谓作地。 成四种色。 谓白黑赤及如明色。 于是坐禅人。 于自相地不应作意。 应除白黑赤。 何以故。 若观自相地。 从此不起彼分相。 若取白黑赤色。 成修色一切入。 何以故。 观自相地离白黑赤。 若作不作当取其相。 如明相现当取其相。 问云何名不作地。 答处处平坦。 离于草莽无诸株杌。 于其眼境当令起心。 是名地想。 是谓不作地。 若旧坐禅随乐不乐。 即见彼分地相。 住于不退。 新学初禅取作地相作曼陀罗。 不观非作地。 问云何作曼陀罗。 答若坐禅人欲于地作曼陀罗。 初从当观寂寂。 或于寺舍或在石室。 或在树下。 不住幽闇无日光处非人行路。 于如是处皆远一寻。 洒扫清洁当令地燥扫。 于处所如明相现时。 土色使与地性得相发起。 筹量调适威仪恭敬。 取于器物以水和土。 删去草杌却除粪芥。 取其衣帊济漉泥滓。 于净洁地障蔽坐处。 遮断光明安置禅窟。 不近不远以规作圆。 圆内平满无有痕迹。 然后以泥泥地不杂余色。 以别色不杂于地应安。 乃至未燥当覆守护。 若至燥时以异色界其外。 或如米筛大。 或如搔牢大。 或圆或方或三角四角。 应当分别。 本师所说。 最胜圆作曼陀罗。 若于衣若于板若于壁处。 皆作曼陀罗。 于地最胜。 如是先师所说。 问云何修地法。 答若坐禅人。 欲修地一切入。 从初当观欲过患。 复应观出离功德。 问何故应观欲过患。 答欲者少气味故多忧苦。 于是处多过患。 欲者如骨喻少气味。 欲者如肉揣喻。 以多属故。 欲者如逆风把火喻。 随烧故。 欲者如炎炭喻大小故。 欲者如梦喻倏忽无故。 欲者如借物喻势不得久故。 欲者如树果喻。 为人所折故。 欲者如刀喻以斩斫故。 欲者如槊喻以为槊故。 欲者如毒蛇头喻可怖畏故。 欲者如风吹绵喻不可守护故。 欲者如幻喻惑痴人故。 欲者是暗无所见故。 欲者是障碍路碍诸善法故。 欲者是痴失正念故。 欲者如熟以烂故。 欲者是械相驻缚故。 欲者是盗功德物故。 欲者是怨家起斗争故。 欲者是苦造诸过患故。 如是已观欲过患。 应观出离功德。 名出离者谓初禅从初出家修诸善。 是名出离。 问云何出离功德。 答无盖心自在住寂寂乐。 堪忍苦乐住不忘失。 旷济众事得大果地。 堪受供养。 二处饶益。 是大智慧。 是一切善处。 名超三界。 复次名出离者。 彼出离淫欲。 是寂寂诸盖是乐无垢。 是处最胜地。 是道为得最胜。 是清净心垢。 此是功德修行所造。 是乐内所修行。 欲是麁。 出是胜妙。 欲者有烦恼。 出离者是无烦恼。 欲者是下。 出离者是上。 欲者有嗔恚。 出离者无嗔恚。 欲者非可爱果。 出离者是可爱果。 欲者有怖畏。 出离者无怖畏。 如是已观淫欲过患。 及观出离功德。 依出离生欲乐。 心生信生恭敬。 观可作非可作。 依节量食安置衣钵。 身不懈惓心无怠惰。 当小行脚。 小行脚已坐洗手足。 应念佛菩提念法念僧。 修善行念已。 当令欢喜。 我能如此得具足。 若我不得出离。 复不久安精进。 是故应作勇勐。 去曼陀罗不远不近。 如轭如寻远。 应安坐具对曼陀罗结跏趺坐。 令身平正。 内心起念闭眼小时。 除身心乱。 摄一切心成一。 心小开眼。 髣髴令观曼陀罗。 彼坐禅人现观曼陀罗形。 以三行取相。 以等观以方便以离乱。 问云何以等观。 答坐禅人现观曼陀罗。 非大开眼非大闭眼。 如是当观。 何以故。 若大开眼其眼成惓。 曼陀罗自性现见自性。 彼分想不起。 若最闭眼见曼陀罗成闇。 亦不见彼相便生懈怠。 是故应离大开眼大闭眼。 唯专心住曼陀罗。 为心住故当观如人映镜见其面像。 依镜见面面从镜生。 彼坐禅人观曼陀罗。 见其定相依曼陀罗起。 是故当观等观取相。 为心住故。 如是以等观取相。 问云何以方便。 答谓四作意方便。 一谓内隔。 二满方。 三转。 四遍满。 是时见相出散无隔。 是时当作内隔作意。 是时见小相。 或见半曼陀罗。 是时作令满曼陀罗已。 方满令作意。 是时心散乱。 及心懈懒。 是时应当策课如陶家轮。 是时若心得住。 是时令见曼陀罗。 遍满无亏当观舍。 如是以方便可知。 问云何以离乱。 答离乱有四种。 一最速作精进。 二最迟作精进。 三最高。 四最下。 问云何速作精进。 答谓急疾作意不待时节。 早坐晚罢乃至身疲。 是谓速作。 问云何迟作精进。 答谓离作意方便。 虽见曼陀罗。 不恭敬作意。 数起数眠。 若速作精进。 则成身懒心退。 心出外缘起诸调戏。 若迟作精进。 身心成懒懈怠。 起诸睡眠。 最高者。 其心退起诸调乱。 于所行处成不乐。 若不乐于初戏笑言语。 以由欲心成高。 复次若得诸相行。 由喜乐欲心成高。 最下者。 退调缘故。 于业处成不乐。 若不乐于初行处。 所作嗔处。 由嗔恚心成下。 复次久惓觉观。 从胜退落其心。 由忧受心成下。 是坐禅人。 若心速作退堕调处。 以念根定根摄伏令舍调。 若心进作退堕懒处。 以念根精进根摄伏令舍懈懒。 若高心者退堕欲处。 成现知令舍欲。 若下心者退堕于嗔恚。 成现知令舍瞋恚。 于此四处成清净心。 成专一心。 此明因三行定心成随意得见曼陀罗形。 若专一心想成。 起名相者有二种。 谓取相。 彼分相云何。 名取相若坐禅人以。 不散心现观曼陀罗。 从曼陀罗起想。 如于虚空所见。 或时远或时近。 或时左或时右。 或时大或时小。 或时丑或时好。 或时多或时少。 不以眼观曼陀罗。 以作意方便取相起。 是名取相。 从彼作多故。 彼分相起。 名彼分相者。 若作意时随心即现。 非见曼陀罗后生心念。 但作心闭眼如先所观。 若远作意亦即远见。 若近左右前后。 内外上下亦复如是。 随心即现。 此谓彼分相。 相者何义。 谓因义相义。 如佛教比丘。 彼诸恶不善法。 有相起是因缘义。 复说智义相义。 如佛说以作想当舍。 是谓智义。 复说像义相义。 如自见面像想像。 彼分无异义。 尔时得相。 坐禅人于其师所起恭敬心。 取于胜相应当守护。 若不守护是则当失。 问云何应守护。 答以三种行应守护相。 如是以离恶故。 以修行善故。 以常作故。 云何离不善。 乐于作务。 乐种种语戏。 乐睡眠。 乐聚会。 乐狎俗。 不守护诸根。 不节于食。 初夜后夜不起禅习。 不敬所学。 多恶亲友修不行处。 应离不好时节食卧坐不。 彼对治是善应常作。 问云何以常作。 答彼坐禅人善取此相。 常观其功德。 如珍宝想。 常欢喜行。 常修多修。 或昼夜多修行。 或倚坐卧心乐攀缘。 处处放心。 取相已取。 取已令起。 起已观随。 观已修。 修有时时观曼陀罗。 如是以常作见相。 彼如是现守护相。 或得自在。 若相随心得禅外行。 若外行从心者。 由是得安。 问云何禅外行。 答此事从心。 作意不乱。 以伏诸盖。 但未修行觉观喜乐一心及信等五根。 虽得定力念念犹起。 是禅外行。 安者。 从此外行是法由心得修行力。 是觉信等法于事不动。 是名为安。 问外行及安。 有何差别。 答若伏五盖是其外行。 以伏此五故成安。 以禅外行得胜定。 若得胜定是名为安。 若于身心未得寂寂。 于外定心动如船在浪。 若于身心已得寂寂。 处安不动如船无风在水。 诸根无力故。 于所为事外禅行不久住。 如小童子。 诸根有力故。 于事安静久住。 如有力人。 修不自在。 故禅外行成不和合。 如人诵经久废则。 忘以修自在故成安和合。 如人诵经恒习不忘。 若不善伏盖。 犹如盲人。 于禅外行成盲。 如是等不清净教。 若善伏盖成不盲。 于成安定如是等清净教。 从相自在所初。 乃至性除名为外行。 性除无间是名为安。 问外行者何义。 答禅近故是名外行。 如路近村是谓村路。 义一名异。 安者何义。 安为和合义。 如到曼陀罗。 出离禅安无异义。 于是坐禅人住于外行。 应令增长一切入。 或于安定或于初禅。 当令增长。 问云何应令增长。 答谓从初相如手四指节。 当令渐增。 如是作意。 如是得自在。 如是次第如轮如盖。 如树影。 如福田。 如隣如村。 如郭如城。 如是次第。 渐令渐长遍此大地。 若江山高下树木棘刺。 诸不平正。 如是一切不作意。 乃至大海作意地想。 乃至增长时心所行。 成最胜定。 若坐禅人得禅外行。 不能得安定。 此坐禅人。 以二行应令起安定方便。 一以因缘。 二以受持。 以十行从因缘起安定方便。 一令观处明净。 二遍起观诸根。 三晓了于相。 四制心令调。 五折伏懈怠。 六心无味着。 七心欢喜。 八心定成舍。 九离不学定人亲近学定人。 十乐着安定。 问云何作明净处观。 答以三种行得作分明处。 谓能修调适食乐。 修时节乐。 修威仪乐。 遍起诸根。 观者谓信等五根不令消灭。 无作懈怠。 如快马乘车。 晓了于相者。 善捉意想不急不宽。 如巧师绳墨平等无偏。 善解作意急离不离。 制心令调者。 有二种行。 以二种行成心调。 一多起精进。 二心过度处成心调。 或住淫处及种种相处。 增长乱意成于心调。 于坐禅人若多起精进。 过度处成心调。 以二行应制伏心。 以令精进起。 每中调适。 若往淫处及种种相。 增长调心。 以二行折伏。 以观觅众苦及恶果报。 制伏懈心者。 以二行成懈怠心。 以不得胜定。 令心无味故成懈怠。 若多懈怠则欲睡眠。 是坐禅人若不得胜定。 心无味着故成懈怠。 以二行当折伏。 谓观功德以起精进。 若懈怠睡眠懒心。 以四种行能伏。 若多食者取懈怠想。 转行四威仪。 以自作意。 于光明相住于露处。 令心欢喜无所复着。 以三行成无味少方便故。 以钝慧故。 以不得寂寂乐故。 于是坐禅人心若无味。 以二种行令得欢喜。 一以恐怖。 二以欢喜。 若观生老死及四恶趣。 见诸可畏心生愁恼。 若念佛法僧戒施天。 见六行功德心生欢喜。 心定成舍者。 以二行成于禅外地定。 以断诸盖心成定。 或于所得地以起禅枝。 故成心定。 是坐禅人心定有二行。 当舍非成住故。 中方便调适故。 离不学定人。 或安定。 或外行定。 或威仪定。 彼人无此不修不学。 不应供养修。 学人者。 若有安定。 有外行定及威仪定。 应从修学。 亦应供养。 乐着安者。 此坐禅人。 如彼深源。 如彼奔泉。 如彼低树。 常乐恭敬。 多所修行。 行此十事因缘生于安定。 问云何以受持能生安定方便。 答彼坐禅人善解缘起入寂寂处。 其所解相。 于所修定随心自在。 生其欲乐令心得起。 从此身意堪任有用令得受持。 从生欢喜心得受持。 从生适乐身心得受持。 从生光明心得受持。 从生悲伤心得受持。 以是悲伤令心得静。 善取静心心得受持。 如是善取。 令舍心得受持。 从无边烦恼。 心得解脱成就受持。 以解脱故。 彼成一法味。 以一味心得受持修行。 是故从此胜妙心得增长。 如是住受持。 起安定方便。 如是善解缘起。 及心受持不久起定。 彼坐禅人离欲不善法。 有觉有观。 于寂静处心所成就。 有喜有乐得于初禅。 是地一切入功德。 于是离欲者。 离有三种。 谓身离心离烦恼离。 问云何身离。 答远离诸恼出处山野。 云何心离。 以清净心到胜善处。 云何烦恼离。 无结累人无生死行处。 复次离有五种。 谓伏离彼分离断离猗离出离。 云何伏离。 谓修初禅伏于五盖。 云何彼分离。 谓修达分定伏于诸见。 云何断离。 谓修出世间道断诸烦恼。 云何猗离。 谓得果时乐。 云何出离。 谓涅槃也。 欲者有二种。 一者处欲。 二者欲烦恼。 天堂及人所爱色香味触。 此谓欲处。 于此欲处起欲染思惟。 是谓欲烦恼。 从此欲以心别离以伏别离。 是远离是出离。 是解脱是不相应。 是谓离欲。 问云何离不善法。 答谓不善根有三种。 一贪二瞋三痴。 与彼相应受想行识及身口意业。 此谓不善法。 说不善有三种。 一自性。 二相应。 三生缘性。 是三不善根。 谓贪嗔痴。 是名自性。 与彼相应受想行识。 是名相应。 所起身口意业。 此谓缘性。 以此三不善法。 是为远离。 是出是脱是不相应。 是谓离不善法。 复次离欲者。 离贪欲盖。 离不善法者。 谓离余盖。 问以说离不善法。 欲是不善已在其中。 何故别说离淫欲。 答淫欲是出对治。 佛所说欲能除烦恼。 离欲者。 佛说为出。 如得初禅。 欲想相应作意成起。 此退分法。 是故以欲和合烦恼。 欲若别离一切烦恼皆亦别离。 是故别说离欲。 复次离欲者。 已得出成离欲。 离不善法者。 若得不嗔成离于嗔。 若得明相成离懈怠睡眠。 若得不乱成离调戏。 若得不悔成离于悔。 若得安定成离于疑。 若得智慧成离无明。 若得正思惟成离邪念。 若得欢喜成离不乐。 若心得乐成离于苦。 若得一切善法则离一切不善。 如三藏说。 以不贪满故。 成就离欲。 以不嗔不痴满故。 成就离不善法。 复次离欲者。 是说身离。 不善法者。 是说心离。 复次离欲者。 是说断欲觉。 离不善法者。 是说断嗔恚害觉。 复次离欲者。 是说避欲乐。 离不善法者。 是说避着身懈怠。 复次离欲者。 是说断于六戏笑及欢喜乐。 离不善法者。 是说断戏觉及忧苦等。 亦说断于戏笑及舍。 复次离欲者。 是现得乐出于欲乐。 离不善法者。 是现得乐心无过患。 复次离欲者。 谓超出欲流。 离不善法者。 所余烦恼应生欲有而生色界。 是名超越。 有觉观者。 云何为觉。 谓种种觉思惟安思想。 心不觉知入正思惟。 此谓为觉。 此觉成就故初禅有觉。 复次入地一切入。 依地相无间成觉思惟。 是名为觉。 如心诵经。 问觉者。 何想何味何起何处。 答觉者。 修猗想为味。 下心作念为起。 想为行处。 云何为观。 于修观时随观所择心住随舍。 是谓为观。 以此相应成初禅有观。 复次入地一切入定人。 从修地相心之所观。 如观诸义为观。 问观何相何味何起何处。 答观者随择是相。 令心猗是味。 随见觉是处。 问觉观何差别。 答犹如打铃。 初声为觉后声为观。 复次如心所缘。 初为觉后为观。 复次求禅为觉守护为观。 复次忆是觉不舍是观。 复次麁心受持为觉。 细心受持为观。 若处有觉是处有观。 若处有观。 于处或有觉或无觉。 如三藏所说。 初安心于事是觉。 得觉未定是观。 如远见来人。 不识男女及识男女。 如是色如是形为觉。 从此当观有戒无戒富贫贵贱为观。 觉者求引将来。 观者守持随逐。 如鸟陵虚奋翅为觉。 游住为观。 初教为觉久教为观。 以觉守护以观搜择。 以觉思惟以观随思惟。 觉行不念恶法观行受持于禅。 如人有力。 默而诵经随念其义是观。 如觉所觉觉已能知。 观于辞辩及乐说辩是觉。 义辩法辩是观。 心解于胜是觉心解分别是观。 是为觉观差别。 寂寂所成。 名寂寂者。 谓离五盖是名寂寂。 复次色界善根。 复说初禅外行复说禅心从此心生是谓寂寂所成。 如地水生花名地水花。 喜乐者。 心于是时大欢喜戏笑。 心满清凉。 此名为喜。 问喜何相何味何起何处几种喜。 答喜者谓欣悦遍满为相。 欢适是味。 调伏乱心是起。 踊跃是处。 几种喜。 六种喜。 从欲生。 从信生。 从不悔生。 从寂寂生。 从定生。 及菩提分生喜。 云何从欲生。 贪欲染着心喜。 是名欲生喜。 云何从信生。 多信人心喜及见陶师等生喜。 云何从不悔生喜。 清净持戒人多生欢喜。 云何从寂寂生。 入初禅人喜。 云何从定生。 入二禅生喜。 云何菩提分生喜。 于第二禅修出世间道喜。 复次说喜五种。 谓笑喜念念喜流喜越喜满喜。 笑喜者。 如细雨沾身令毛皆竪。 念念喜者。 生灭不住。 如夜时雨。 流喜者。 如油下流久灌其身终不周遍。 越喜者。 周匝一切心生欢喜。 不久便失。 如贫人见伏藏。 满喜者。 身住用满。 如雷有雨。 于是小喜及念念喜。 以信起于外行。 流喜者。 有力起于外行。 越喜者。 于曼陀罗正与不正皆起处处方便。 满喜者。 生于安处。 问云何为乐。 答是时可受心乐心触所成。 此谓为乐。 问乐何相何。 味何起何处几种乐。 喜乐何差别。 答味为相。 缘爱境是爱味。 摄受是起。 其猗是处。 几种乐者。 有五种。 谓因乐资具乐寂寂乐无烦恼乐受乐。 云何名因乐。 如佛所说。 戒乐耐老。 此谓因乐。 是乐功德。 资具乐者。 如佛所说。 佛生世乐。 寂寂乐者。 谓生定舍及灭禅定。 无烦恼乐者。 如佛所说。 第一涅槃受乐。 所谓受乐也。 于此论中受乐是可乐。 喜乐何差别者。 心踊跃是喜。 心柔软是乐心猗是乐。 心定是喜。 麁喜细乐。 喜行阴所摄。 乐受阴所摄。 是处有喜有乐。 是处有乐或有喜或无喜。 初者形第二为名。 外行成就入初禅禅枝。 谓觉观喜乐一心也。 禅者何义。 谓于事平等思惟也。 奋迅五盖也。 思惟对治也。 入初禅得正受者。 已得已触已作证住。 复次离欲不善法者。 从欲界地说初禅为胜相。 从有觉观说第二禅为胜相。 以寂寂所成有喜有乐。 从寂寂所成喜乐说为胜相。 复次离欲不善法者。 谓能断对治。 有觉观者。 谓说禅相寂寂所成。 喜乐者。 谓说相似禅正受。 入住者。 谓得初禅离于五分。 成就五分三善十想。 具足二十五功德相应。 以此福善上生梵天胜妙居处。 离五分者。 谓离五盖。 云何为五。 谓贪欲瞋恚懈怠睡眠调悔疑。 贪欲者。 谓于五尘心生爱染。 瞋恚者。 谓行十恼处。 懈怠者。 谓心懒堕。 睡眠者。 谓身闷重欲得寤寐。 眠有三种。 一从食生。 二从时节生。 三从心生。 若从心生以思惟断。 若从饮食及时节生。 是罗汉眠不从心生无所盖故。 若眠从食及时节生者。 以精进能断。 如阿[少/兔]楼驮所说。 我初尽漏得不从心眠。 于今五十五岁。 于其中间断食时节卧已二十五年。 问若眠成色法。 何故为心数烦恼。 答色者一向成心数恼烦。 如我见人饮酒及食。 是则可知。 问若眠身法。 懈怠心数法。 何故二法合成一盖。 答此二种法。 一事一相。 所谓疲懈共为一。 调者心不寂寂。 悔者心恨不定。 其相既等故成一盖。 疑者心执不一。 有四种疑。 一者奢摩他难。 二者毗婆舍那难。 三者二俱难。 四者于诸非难。 于是具足为得奢摩他。 或于此疑。 或于身疑。 我堪得寂寂。 为不得寂寂。 若于彼成疑。 此谓奢摩他难。 或于四圣谛。 或于三世疑。 此谓毗婆舍那难。 或于佛法僧疑。 此二俱难。 或于国城道路。 或于男女名姓。 是谓非法难。 于此经中疑为寂寂难。 是可取。 盖者何义。 谓障碍乘义覆义烦恼义缚义。 此无异义。 问有诸细结。 谓覆恼等。 何故但说五盖耶。 答以集执取成五。 复次以淫欲执着。 能摄一切贪欲。 以瞋恚执着。 能摄一切不善法。 以懈怠睡眠调悔疑执着。 能摄一切痴不善法。 如是以五盖执着。 能摄一切烦恼。 以此相故成五盖。 五分成就者。 谓觉观喜乐一心。 问若说初禅成就五枝为禅。 不应更复别说其枝为禅。 若别说枝。 何故初禅说五枝相应。 答依禅枝成禅。 不离禅枝有禅。 无别异禅。 如依一一车分说车离分无车。 如依军分说军非离军分有军。 如是依禅枝名禅。 非离枝有禅以一种名禅。 以可分名枝。 说事名禅。 说功德名枝。 以说依制名禅。 以说依性制名枝。 问于有念精进等法。 何故但说五枝耶。 答以执着成五。 问云何为执相。 答觉者随于事心而得自安。 观者随于持心。 觉观不杂起于方便。 若方便具足喜乐生。 若起方便具足得生。 喜心增长乐心成满。 以此四功德心成就不乱。 若心不乱得定。 是名执相。 如是执着成五。 复次盖对治故成五。 初盖对治初禅。 乃至五盖对治五禅。 觉者初禅为胜枝。 以觉除欲。 若觉入正定余枝亦起。 观者于五枝第二禅是初起。 喜者于第三禅是初起。 乐者于第四禅是初起。 一心者于第五禅是初起。 如是以胜枝成五。 复次以五盖对治成五。 如三藏所说。 一心是淫欲对治。 欢喜是嗔恚对治觉是懈怠眠对治。 乐是调悔对治观是疑对治。 以盖从对治是故成五。 问此坐禅人作意于一切地相何。 故乃起喜乐耶。 答地一切入相非起喜乐。 因离五盖热随性修故。 是以法子应起喜乐。 又问。 若然法子何故。 不于第四禅起喜乐。 答非其处故。 又得第四禅已断喜乐故。 复次初已起喜乐以方便伏断。 见有过患已。 贪着最寂寂舍乐。 是故不起喜乐。 三种善者。 谓初中后善。 以清净修行为初善。 以舍增长为中善。 以欢喜为后善。 云何清净修行。 谓诸善资具。 云何舍增长。 是谓安定。 云何为欢喜。 是谓为观。 如是初禅成三种善。 十相具足。 以清净修行三相。 以舍增长三相。 以令欢喜四相。 问以清净修行云何三相。 答是禅障碍从彼心清净。 以清净故心得中奢摩他相。 以得故于彼心跳掷。 此谓以修清净三相。 问云何以舍增长三相。 答若心清净成舍。 若得寂寂成舍。 一向住成舍而舍增长此谓三相。 问云何以令欢喜四相。 答谓于此十相生法。 随逐修行令成欢喜。 于此诸根以为一味成令欢喜。 随行精进乘成令欢喜。 以能修行成令欢喜。 此谓四相。 如是初禅十相具足。 二十五功德相应者。 谓初禅觉观喜乐一心具足。 信精进念定慧具足。 初中后具足。 敛摄具足修行具足。 寂寂具足。 依具足。 摄受具足。 从具足。 观具足。 修具足。 力具足。 解脱具足。 清净具足。 最胜清净修成住二十五功德相应。 是天胜居从寂寂生。 谓喜乐住超越人间天居胜处。 如佛世尊教诸比丘。 如勤浴师浴师弟子。 以好铜槃盛豆米屑。 以水和搅合而为丸。 浸润内外相着不散。 如是比丘身心寂寂。 能生喜乐灌令遍湿。 无所不着。 如以寂寂所生喜乐。 于其身心无不着处。 是勤浴师及浴师弟子。 坐禅之人。 亦复如是。 如是铜槃一切入相如是可知。 问一切入何等相耶。 答如铜槃浴屑处坚细光焰。 善取一切入相。 成坚生喜成细清净故光焰。 心心数法以成事故。 是谓铜槃等一切入相。 心心数法如浴屑。 如是可知。 问云何浴屑等心心数法性。 答如麁浴屑。 既不和合随风飞散。 如是心心数法性。 离喜乐成麁。 离定不和合。 与五盖风共飞。 此谓是浴屑等心心数法性。 云何水等。 谓喜乐定如水。 令浴屑湿软为丸。 如是喜乐令心心数法湿软为定。 如是水等喜乐定。 如欲水搅令相着。 如是觉观可知。 问云何丸等。 答谓觉观如欲使。 以浴屑置于铜槃中。 以水挠搅以手作丸。 若作丸已合诸湿屑。 共作于丸。 不令散失置铜槃中。 如是坐禅人心心数法。 贮于事中能生寂寂。 初禅以喜乐为水。 以觉观为手。 以搅作丸。 能生寂寂。 所成心心数法。 喜乐相随成一丸。 禅心不散乱。 置于禅事。 如是丸等觉观如浴屑。 内外遍湿相着不散。 如是坐禅人。 初禅于身上下。 从头至足。 从足至髑髅。 皮发内外喜乐遍满。 住于不退。 如是成住梵天。 问名喜乐非色法无有对相。 何以遍住于身。 答名者依色。 色依名色。 是故若名已成喜色亦成喜。 若名已成乐色亦成乐。 复次色从乐生令身起猗。 一切身成彼色猗乐。 是故无碍令生梵天功德者。 初禅成有三种。 谓下中上若观胜缘不善除五盖。 不至如意自在。 是谓下禅。 若观胜缘善除五盖。 至如意自在。 是谓中禅。 若观胜缘善除五盖。 至如意自在。 是谓上禅。 于是坐禅人。 若修下初禅。 命终生于梵天种类。 彼寿命一劫三分。 若修中初禅。 命终生于梵天寿半劫。 若修上初禅。 命终生大梵天寿。 命一劫是生梵天功德成有四种有人成退分。 有人成住分有人成。 胜分有人成达分是钝根人欲。 住放逸作意相随。 成起此禅故成退分。 复次以三禅行成于退分。 最大缠故令不精进。 若人从初已起恶觉不能消除。 以此大缠故成速退。 其于乐禅事业乐话语乐。 睡眠不住精进。 是故成退。 问谁退何以退。 答有说。 若急疾烦恼成起退失。 复说悠悠烦恼故退。 复说若失奢摩他成退。 复说于有相久不修行。 于彼彼处不能令起。 以不得定成退分。 若钝根人住不放逸。 得彼法念成禅住分。 利根人住不放逸。 随意得第二禅。 无觉作意相随。 起成彼禅胜分。 利根人住不放逸。 随意得毗婆舍那。 随逐厌患想作意成起。 随意无染成禅达分。 解脱道论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5-09-10 08:04: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2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