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谛论 内容: 四谛论卷第二婆薮跋摩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分别苦谛品第三之二齿落相等不皆遍有。 苦非不遍。 云何说老是苦圣谛者。 答遍满三界诸行变异。 说名为老。 是苦圣谛。 如寿命灭。 如经言。 一切众生以老为法。 复次诸天身形微妙稍损变害。 前后异故。 非无有老。 细故难知。 犹如其身。 复次住前后异。 是有为相遍满诸行说名为老。 如牛同异。 有为不住念念灭故。 云何有老者。 答一切有为法。 刹那刹那灭实无有住。 依相续住。 故说老相。 如江灯雨。 是江水流。 念念不住见相续不断。 世人说言。 此江流急。 或言江长。 灯雨亦尔。 复次生死中间说名为老。 何以故。 初五阴起是名为生。 最后阴坏是名为死。 是二中间诸阴变异。 病对治故。 死生挍具故。 说病为苦。 若由病故身恒苦者。 云何不违此偈无病第一利等。 答冷热等病来逼迫故。 说身恒病。 免癞漏等重疾病故。 游戏威仪读诵思修有力有能。 故依此身说于无病为第一利。 复次行苦火所燃故。 说身恒病。 暂离苦故。 说无病为第一利。 复次恒治助故说常病。 身界暂调故。 说无病为第一利。 若天道无病。 一切众生以病为法。 此言应救。 答阴生为苦遍满三界。 是天道病。 如经中说。 色生是苦。 生诸病依处故。 如色余阴亦尔。 又经说。 比丘若说病者。 是五阴别名。 乃至痈刺等。 又余师说。 天将退时身心麁动。 是名天病。 正道论说。 病为业果。 是业果苦非苦圣谛者。 答是业果报不离爱果。 是故说业果报即说爱果。 贪爱不离业故。 如灯与光。 业爱我见识果苦为性故。 苦谛所摄故。 不相违佛说苦名为病。 又偈说饥为第一病。 如此二说云何为异者。 答若说病苦。 重中轻病皆悉被摄。 饥则不尔。 故二说有异。 复次不可治故。 说饥为第一病。 何以故。 饥苦难治。 治不穷故。 如间日疟病。 若眼病等则不如此。 复次无止际故。 是饥病者。 从生至终永无暂息。 余病不尔。 复次饥病恒须治故。 如朽弊屋相似无病。 如怨诈亲。 遍一切处故。 揣食众生并患饥苦。 如地狱品说。 是故饥病最为第一。 云何为死者。 答命根断绝说名为死。 遍一切众生故。 由有火大能消饮食。 身界毒蛇相乖违故。 其性尽灭由此灭故。 诸根无食随火而灭。 心及心法根为上缘。 以根灭故心法随灭。 暖命及识舍离身根。 是时名死如偈说。 煖命及意识若舍离于身眠尸委在地如枯木无知复次同聚所得。 阴界入等相续断绝。 是名为死。 死有二种。 一自性死。 二横死。 自性死者。 复有二种。 一由业尽。 二由命尽。 横死亦有二种。 一者自横。 二者他横。 复次死有三种。 一随刹那死。 二横死。 三因尽死。 随刹那死者。 从託胎以来。 乃至柯罗逻等十一位。 无眴无息刹那谢。 如偈说。 从初夜众生爱託住于胎无碍自然去一向往不回又如经说。 比丘汝等刹那刹那生老及死。 是名随刹那死。 横死者。 毒火刀杖等自作或他作。 因此命根断。 是名横死。 因尽死者。 感长寿业尽灭无余。 是死贞实。 唯罗汉有。 犹如灯尽。 是名因尽死。 云何死相云何死事云何死缘。 答命根断绝。 是名死相。 舍离本道是名死事。 生为死缘。 云何死苦者。 答怖畏苦故。 是人临终为死金刚之所破坏。 应往他方。 非所究悉。 将离亲友。 我之爱热所护身屋崩破坏时。 永离所作生重怖畏。 故说死苦。 复次火烧热故。 若人曾经作恶不乐行善。 将命终时破戒因故。 见未来生恶道相现。 起大忧悔身心焦恼。 如死法经说。 故名死苦。 复次剧胎苦故。 是人在胎中时恒受重苦。 或母饮食相违威仪疲极。 他所逼苦。 虽受大苦而不失命。 若死苦来顿夺前苦命根即绝。 出胎亦尔。 虽受大苦亦不失命。 死苦若来夺此生苦命根即灭。 复次在少壮位。 受用六尘不知厌足。 与所爱亲共住未久。 由少壮无病性力自在财物胜故。 恒起醉慢。 是时若死其苦无比。 若人过少壮位。 财宝巨富穀帛资生。 皆悉具足。 或被王重罚。 或遭困病。 作是思惟。 我必应死。 其心已决。 眼满热泪咽喉噤塞。 观爱亲属目不暂眴。 死王将去何苦剧此。 是死至者如大山来。 行四方便亦不能制。 如大力怨不可摧伏。 食噉一切如马口。 火烧曝一切如劫末日。 一切众生所不能度。 如海水动不能过岸。 如金刚霹雳碎五阴山。 如大勐风拔倒身树。 如伽楼罗吞噉阴龙。 如饮味鬼伺人过失。 如大怨贼恒夺命宝。 如重罪人心无安乐。 如恶国王重罚难谢。 如春等时必定当有。 以是义故说死名苦。 放逸死破戒死生缘死。 此三何异者。 答慧命断故。 名放逸人死。 戒清净命破坏失故。 名破戒人死。 寿命根断故。 名生缘死。 复次退惰正法名放逸死。 失比丘性名破戒死。 退聚同分名生缘死。 又有觉无觉死。 有悔无悔死。 有放逸无放逸死。 有着无着死。 有调伏不调伏死少分调伏死。 其相云何。 答行善凡夫圣及菩萨。 正起忆念舍寿命根名有觉死。 异此名无觉死。 破戒人死名有悔死。 持戒人死名无悔死。 由五醉故。 不恭敬行法律学处名放逸死。 异此名不放逸死。 于父母妻子等起爱着心而舍寿命。 名有着死。 异此名无着死。 阿罗汉等在六恒住调伏六根。 舍寿命根名调伏死。 行恶凡夫散漫心死名不调伏死。 有学圣人舍寿命根名少分调伏死。 五阴念念自灭他害等死云何得成。 答诸阴实念念灭。 相续恒流。 依相续故。 他害等死得成。 如约相续故说灯灭。 复次诸根无事能故。 譬如破瓶。 复次寿命根坏故。 有人说言。 寿命根非刹那刹那灭。 何以故。 若念念灭寿命亦无。 时死非时死他害死等皆不得成。 三种病亦不得成。 是故命根非念念灭。 云何为怨憎会者。 答怨憎亲爱不定故。 若尘是所憎怨是其聚会。 亦是所憎。 如人于猪食。 外曰。 若尔苦谛不成立。 以不定故。 答不为怨亲尘不定故。 怨憎会所生苦不定。 如境界不定。 生善则定。 恶亦如是。 怨憎会苦亦复如是。 复次宿世恶业相似果聚集。 名怨憎会立名为苦。 复次怨憎会苦者。 约苦受及资粮说。 何以故。 一切众生爱乐憎苦故。 是受会名怨憎会。 复次恶友共聚。 多过失故名怨憎会苦。 如偈所说。 与恶友共聚非聚多过失是功德最大离则无忧悔善友共聚价我思难判决分离时是苦是共聚等价复次修净戒人。 观细失怖畏。 犯受恶戒事是其怨憎。 生悔热故。 恶觉观起。 是修行人。 憎怨能枯灭善法故。 烦恼烧燃是圣人怨。 能逆心静故。 此中说恶业法烦恼果相应是名怨憎会。 云何怨憎会相。 云何怨憎会事。 云何怨憎会缘者。 答非所爱聚为相。 心忧为事。 业烦恼为缘。 云何怨憎会苦者。 答逼恼为体故。 如恶隣里。 为苦因故。 如兽见狼。 逼身心故。 如毒刺在体。 瞋恚缘故。 如见本怨。 无安因故。 如无忧王传。 复次与种种重苦品类相应。 能害自身故。 如阿难宿传。 非爱相应多生求欲。 求欲因缘生种种苦。 如偈言。 爱苦人求。 复次由恶友故生大惊怖。 如鹿见猎师。 如人坐卧天衣所覆宝床。 烧赤铁针以刺其身。 身心战动生大困苦。 是故名为怨憎会苦。 若怨憎类有聚会者。 永不相离。 此义应至者。 答一时境界性用相续。 共相连知诸法恒相聚会。 怨憎聚会异此义故。 难不得成。 复次苦受是名怨憎。 此受不离于心。 如是义者顺难。 答如经中说。 如摄有多种会义亦然。 如持散偈言。 一分具分心道用类相应类处及自性经说名法摄如摄有多种会亦如是。 谓一境不相离。 相对相着等。 是故此难违顺皆得。 云何为亲爱离者。 答是亲爱尘或名众生或。 非众生。 与其别离名亲爱离。 复次少壮无病寿命家色形富贵自在亲友相离。 亦名爱别离。 复次善业果报六入触摄。 是退失名爱别离。 如退天道。 复次乐受破坏名爱别离。 何以故。 此乐受是爱着处。 由此爱着于色等境亦生爱着。 是乐受伴。 谓想行识等亦所爱着。 若论实义唯乐受坏名爱别离。 云何亲爱离相。 云何亲爱离事。 云何亲爱离缘者。 答离爱类为相。 心忧悲为事。 遭败为缘。 云何亲爱离苦者。 答因爱别离。 是诸众生忧悲内然。 犹如空树野火烧腹。 如经说。 若天退堕爱别离苦剧于地狱。 如目连宿传。 复次若众生疑闻见忆念亲爱别离忧悲苦生。 是故名爱别离苦。 复次父母妻子所爱眷属别离因故。 如併失财懊悔失心。 如着鬼狂漫语啼哭闷绝战掉。 如临死人。 如失王位重苦所逼。 如无识无知痴乱默然。 如船舶破没忧悲海。 故名爱别离苦。 老等聚会即怨憎会。 少壮等离即亲爱离。 更说怨会爱离。 云何非重说者。 答老等聚会少壮等离。 如此二苦罗汉亦有。 唯无憎会。 如偈。 若一切永无怨憎及亲爱无忧无染心是人得涅槃以此义故不名重说。 复次由老病等无分别苦。 与罗汉共。 如前偈说。 恶老汝可患等。 怨憎会苦及爱别离因分别起。 皆属心苦。 未离欲人则有此苦。 复由老病等名依内苦。 怨会爱离名依外苦。 故非重说。 何所求不得者。 答远离苦与苦不会。 则得欢乐与不相离。 求此不得名求不得苦。 复次与生中老病死等诸苦。 求不相会而不能得。 是生定法故。 故名求不得苦。 复次求与怨憎不会亲爱不离。 既不能得故。 名求不得苦。 外曰。 此苦在前。 二苦已显现。 何用重说。 答非所爱共聚名怨憎会。 是所爱分离名爱别离。 今求怨不会求亲不离。 翻前二种立此为苦故非重说。 复次已得未舍。 与所憎尘共聚。 名怨憎会。 已得未舍。 与所爱尘不得共聚。 名爱别离。 未得未舍。 是所。 爱尘求不能得。 名求不得苦。 由三世安立故非重说。 云何求不得相。 云何求不得事。 云何求不得缘者。 答求不得者。 违逆意欲为相。 以忧渴为事。 现无功用宿不作善为缘。 云何求不得苦者。 犹如如意瓶等破故。 失求王位等愿。 复次苦因缘故。 是所求欲五尘。 由不能得欲火所然。 如述波伽等烧然成灰。 故名求不得苦。 复次三时中能生苦故。 是所求利我应不得。 今不得已不得。 由此生忧悲等苦故。 名求不得苦。 命尘即苦至得亦苦。 求之不得云何为苦者。 答以不定故。 得者未必皆苦。 何以故。 若得信根不名为苦。 复次是厌忧依止故。 求不得者。 能生求者厌恶忧恼心得五尘利。 则不如是是乐想故。 复次如少壮身老为后故。 说名为苦。 如是得五尘利败为后。 说名为苦。 如取阴为苦依止说名为苦。 得五尘利说名为苦。 义亦如是。 以何因缘求之不得者。 答因缘不具故。 譬如种子若无有缘芽不得生。 由宿世悭悋嫉妬邪见瞋故坏大家因。 今求不得。 如郁多罗比丘等宿传。 因恶法故离苦受乐求不能得。 譬如阿鼻地狱众生。 求不得者。 略说三因。 一无宿世善。 二自无功用。 三他不爱敬。 云何略说五阴为苦。 答为摄初中后苦故。 生为初苦。 死为后苦。 老等忧悲等名为中苦。 复次为摄有间苦故。 有间苦者。 如老病死等。 无间苦者。 恒随一切有分。 复次为摄各各自相无边众苦故。 故说五取阴名通相苦。 何以故。 诸苦别类无边故。 假使如来于无量劫广说苦相亦不能尽。 复次生等诸苦如火。 五取阴如薪。 如烧然经说。 复次五取阴为生等诸苦田地。 何以故。 取阴生苦名生取阴。 变异苦名老取阴。 逼恼苦名病取阴。 破坏苦名死取阴。 非爱聚苦名怨憎会取阴。 亲离散苦名爱别离取阴。 所须不遂名求不得。 略义云何。 答有三种。 一多二异三一处。 谓三世分散种类不同。 摄在一处。 故名为略。 复次略有二种。 一义略。 以一义摄多义。 譬如真宝。 二名句偈略。 能摄略义。 如真宝器。 如是苦有多义多名。 但以一义一名摄之。 皆尽说名为略。 问诸阴何相。 阴义云何。 诸阴同一行相。 云何不立一阴。 阴及取阴二种云何。 答如是等问。 五阴论思择品中已广分别。 问云何说取阴名苦。 不直名阴苦。 答欲分别谛有四相故。 说取阴为苦。 若直说阴是苦。 则二谛不成。 何以故。 明阴戒定等五阴皆成苦谛故。 问取阴何义。 答爱欲是取义此阴能生取。 为取所生与取相应。 取所随逐能有取故。 故名取阴。 问随观一苦则通达苦谛。 何用广分别诸苦相耶。 答行人须广观众苦生厌离心。 生厌心已能观通苦得入正观为此用故应须广说。 复次为分别生老等苦生思择智。 得此智已观苦一义。 决无分别智。 因此得生此智。 以平等为境不劳功用。 自然而流无有觉观。 名第八智。 依法境生。 如宝象譬。 问如经中说名为乐是乐依止。 云何而说取阴为苦。 答如偈言。 执对治乐故颠倒欲故乐经说为苦故正见故无乐此义如五阴论广说。 于轻品苦中及苦对治中。 起于乐想实唯是苦。 问此经中云何说略余经广辩色为苦。 答为多闻慧人。 是故略说取阴为苦。 若无闻慧则为广说色取等为苦。 如是为见光未见光人故广略说。 问云何说取阴为苦。 答苦盛逼故。 如人处七宝楼。 种种严饰可爱五尘。 能悦其心生大欢乐。 小针所刺即生苦受。 忘失前乐如醎酸味。 复次苦最多故。 谓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忧悲苦恼觅守失苦逼害苦等。 取阴中最多乐少。 虚妄如坏井水。 问略说八苦其义云何。 答众苦依止故生名苦。 能令变坏故老名苦。 能逼困身故病名苦。 能灭诸根故死名苦。 非爱共聚故怨憎会名苦。 可爱相远故爱别名苦。 悕望不遂故求不得名苦。 是众苦相故取阴名苦。 譬如射堋。 复次有者。 是真实苦有即是生。 生是何法。 谓名及色。 色为老病死所害。 名为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苦所害。 取阴为众苦所害。 复次老病死名为身苦。 以无分别故。 爱别离等三名为心苦。 由分别起故。 生及取阴是身心二苦。 复次由生说行苦。 由死说坏苦。 所余五句说名苦苦。 此三苦以取阴为因。 复次取阴有起名生。 六道出现故。 身变熟名老。 以萎悴故。 身界不平等及增长名病。 令相违故。 命终阴坏名死。 离本道故。 非爱受因共聚怨憎会乖意相应故。 爱受因相远名爱别离。 与爱不共故。 所欲不遂名求不得。 如愿不成故。 为一切苦种本田故。 取阴名苦。 诸苦自生无功用故。 婆薮跋摩法师分别苦谛品究竟。 思量集谛品第四说苦谛已。 云何次第说于集谛。 集者何义。 云何自问及答。 是渴爱何者。 渴爱何相。 何事何缘。 是渴爱是言胜义。 云何渴爱即集。 此言自足。 说渴爱已。 何用复说能感后有。 能感后有其义云何。 能感后有决定憙欲相。 随处处爱着。 云何作多种说憙欲。 何义随义。 云何处处爱着重言。 云何有诸别惑能作集相。 云何但说渴爱为集。 何因独说渴爱为集。 不说诸业。 若贪爱等。 亦是业烦恼集。 云何说但苦集耶。 无明缘观味缘三受缘等爱。 其异云何。 已说四大触名色各为诸阴因。 复说渴爱为因。 此二说云何不相违。 渴爱无明我慢业食皆为苦因。 此等异相云何。 憙欲欲欲等其义云何。 藤林等是贪别名。 其义云何。 汝问说苦谛已。 云何次第说集者。 答已决心信果。 未识信因。 令识信因故。 次说集为显苦谛随属因缘。 复次为受化者迷十二缘生故。 说苦谛依因缘生。 复次苦谛犹如机关。 随属因缘故。 自性羸弱及无我相。 复次世间贪爱坚锁之所系缚。 不能出离生死牢狱故。 显所缚能缚。 复次有诸众生作如是计。 此苦谛者。 无有始终。 难可除灭。 由此执故不修正勤。 是故佛说。 苦虽无始。 由因缘生故可除灭。 譬如种子。 故应修正勤。 汝问集何义者。 答平等聚生是名为集。 离此三义则不成因。 复次令起有本泉源能成能现。 遮因缘是名集义。 汝问。 云何自问及答者。 有诸弟子不解怯畏定心。 护此三事故。 佛自答者。 为破难邪因显立正因。 有诸异执。 谓梵王自在及天人。 时性四大空隣虚等。 以为正因。 为破邪执欲显正因故。 佛自答。 复次于十二缘生等诸经。 已说多种集。 有诸弟子未知此经定以何法为苦集故。 佛自答。 为欲令得决定智力。 复次为覆智受化不通达略教中义。 为令开觉故佛自答。 复次为胜智受化觉观多故。 不执持令智坚固故佛自答。 复次为了智受化令得决定智力故佛自答。 复次为分别智弟子令得了别。 犹如燃灯。 故佛自答。 汝问是渴爱何者。 渴爱何相何事何缘者。 答是诸众生恒观有为法功德。 依有用资粮心无厌足。 故名渴爱。 如饮醎水。 如人盛夏昼日光照热渴所逼。 周遍觅水来饮醎海。 醎海有竭此渴无尽。 如是世间凡夫。 常为生死资粮爱欲焦然其心。 邪妄分别令生热渴。 一向专求五欲快乐。 眼耳身识及心忆持所受用物。 已得未得永无厌足。 故说此法名为渴爱。 复次不知厌足名为渴爱。 如火草薪果苏蜡等。 是所烧燃。 于取类中无有厌足。 世间凡夫贪爱然心。 于人天中上妙五尘。 念念受用不知厌足。 如项生王。 复次渴爱类见性别异故。 各为二种。 类异者。 于取阴中起我执我爱。 是名缘内类贪。 于非取类中起我所执。 是资粮爱名缘外类贪。 见异者。 依因有见愿有胜生。 是名有爱依。 无有见愿乐我断名无有爱。 性异者。 贪爱倒起覆藏为事。 犹如云网。 故名上心。 贪爱随眠随逐为事。 犹如蹑毒。 名离心爱。 复次渴爱因依缘业别异故。 各为三种。 因异者。 愿乐未曾得尘。 是爱名求觅苦因。 于已得尘心生贪着。 是爱名守护苦因。 于已失尘心生懊恼。 此爱名忧悲内热苦因。 依异者。 谓众生处所受具。 众生者。 乐得未来阴。 求欲生故名依众生。 爱处所者。 乐三有道常求此处。 名依处所爱。 乐好声触色味香等尘境界。 求欲受用。 名依受具爱。 缘异者。 谓贪爱能作烦恼业苦缘。 及缘此三起。 业异者。 谓平等不平等相续渴爱。 平等爱者。 依道理求觅受用。 名平等爱。 翻此名不平等爱。 相续爱者。 随眠贪爱无始相逐名相续爱。 复次渴爱取道对治资粮别异故。 各为四种。 取异者。 于欲界中欲憙迷闷渴爱贪着。 名为欲取。 于我言见戒等中渴爱着亦尔。 道对治异者。 谓四圣性所对治故。 资粮异者。 谓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复次渴爱依三受别异故为五种。 于乐受中生二种爱。 谓聚集爱及不相离爱。 于苦受中亦生二种。 谓不聚会爱及相离爱。 于舍受中起无明爱。 复次渴爱以事异故。 离为五种。 谓未得求得以愿为事。 二生愿乐已求觅为事。 三求觅得已增长为事。 四增长已守护为事。 五既守护已后时失坏忧悲为事。 复次渴爱依五阴故五。 依六根故六。 依六根各有三受故成十八。 复次依结及离结故三十六。 如是等是贪爱树随眠为根。 我爱资粮受为身干。 三界贪爱为其高大。 六爱聚为枝。 爱行为茂叶。 百八爱为花。 生等为恶果。 如此渴爱为苦集因。 为苦生因。 名为渴爱。 此中应知。 渴爱相者。 心憙为相。 事者无厌足等十一种为事。 缘者观有为功德为缘汝问。 是渴爱是言胜义。 云何渴爱即集此言自足者。 答渴爱多种。 若能感后生乃是定集。 余则不取。 若不尔者。 闻正法等亦应为集。 复次是渴爱能感未来。 若不能感则非所取。 复次是渴爱若与憙欲相随。 则名为集。 若不尔者则非所取。 复次为欲简除似集谛法故。 言是渴爱。 复次是守为显证量。 如现世苦因渴爱生证量所得。 当知去苦生不离渴爱。 如郁伽长者经说。 汝问。 说渴爱已何用复说能感后有者。 答渴爱者。 此言未了故。 说能感后有显定渴爱。 若但说渴爱是集。 则阿罗汉渴爱水等亦应是集。 若有渴爱能为灭渴爱。 依止亦应成集。 汝问。 能感后有其义云何者。 答能令识等阴着后有故。 何以故。 我及我所是所执处。 如是渴爱能令识等执着此处。 如尘着湿衣种子着湿田。 复次能生未来有故。 如母生子。 复次能为未来生食。 故如识食触。 食复次能引能爱。 故故说能感后。 有又有往昔耆旧诸师释佛说。 渴爱有四因缘。 能感后有。 一能使相缘。 如经言。 随眠贪爱未被拔除。 是苦恒生恒续犹如龙池。 二能摄诸道故。 如经言。 比丘若于色等境界。 起贪欲爱着。 是识随依色住。 受想行亦如是。 三能结能续。 如经言。 能结能缝不舍境故。 令未来世三有得生。 四能令受生。 如经。 于此四食处若有爱欲。 名色即生。 汝问能感后有决定憙欲相。 随处处爱着。 云何作多种说者。 答此三句皆是渴爱别名。 譬如人手名为頞悉多。 亦名柯罗。 亦名波尼。 复次果伴境界别异。 是故多说能施。 未来果故。 说能感后有。 憙欲为伴故。 说憙欲相随。 取种种境故。 说处处爱着。 复次有法但感后有。 不与喜欲相随。 如随眠贪爱。 有法但与喜欲相随。 不能生有。 如不堕界贪。 故应具说多名。 汝问。 喜欲何义者。 答喜者于有资粮中心生安乐。 说名为喜乐。 此中生欲名为喜欲。 譬如色欲。 复次喜种类欲名为喜欲。 譬如宝瓶。 复次是乐有染名喜心着名欲。 合此二种故名喜欲。 譬如名色。 复次喜欲更互相生。 故名喜欲。 如菴罗子等。 汝问。 相随义云何者。 答共义名随。 此随眠与上心为伴。 能生后有。 复次外爱共行故。 说内爱与喜相随。 譬如爱取。 复次随者。 得地为义。 复次分别部说。 相随有四种。 一境界相随。 二相应相随。 三间杂相随。 四缘起相随。 境界相。 随者如经说。 若人起觉观。 分别与色相随。 相应相随者。 如经言。 此心与慈相随。 间杂相随者。 如经言。 是人修习信根与慈相随。 复次有经说。 染着憎恚相随思惟相随。 缘起相随者。 如经言。 修习正见与无放逸相随。 此论所明喜欲。 即是间杂相随。 汝问。 处处爱着重言云何者。 答于三有中爱着种种诸界。 于诸界中爱着种种生处。 于诸生处爱着种种众生聚。 于众生聚中爱着种种诸根。 于诸根中爱着种种诸尘。 于诸尘中爱着种种诸业。 复次心猴行境不定。 恒乐取尘随逐渴爱种种诸有及有资粮。 由随摄舍处处爱着。 复次观着求处行不定故。 如偷稻牛。 复次弃取余尘亦不离欲。 譬如五囚人母欲说处处爱着。 汝问。 有诸别惑能作集相云何但说渴爱为集者。 答为最胜故。 若渴爱王所至之处。 一切惑众皆同聚集。 复次由渴爱摄故。 若渴爱不令余惑噉味。 余惑则灭。 若诸惑不起。 贪爱亦不起。 何以故。 无分别依故。 复次设无余惑。 但有贪爱生死亦起。 如手抟湿沙。 复次难分别故。 由此渴爱亦入善法。 但观口故如内怨家。 复次至门不入故。 如阿那含至涅槃门。 由贪爱故不能得入成上流人。 问无明亦胜。 何故不立。 答不然。 无明盲人由渴爱故堕阴坑苦。 譬如盲象。 求欲后生。 故受来报不由无明。 譬如生盲入诸门。 以是义故。 故说渴爱为集。 汝问何因独说渴爱为集不说诸业者。 答烦恼胜故。 何以故。 贪爱等是实生因。 业不如此。 云何知耶。 业虽具在。 为贪爱尽故。 诸阿罗汉无复后生。 前来已说有真似集。 贪爱等能为有因故。 是实集谛业为引有因故。 说为相似集。 复次贪等由道所灭。 业则不尔。 何以故。 诸佛等究竟修道已。 犹闻有残业在。 复次业不堕界故。 不名真集。 汝问。 若贪爱等亦是业烦恼集。 云何说但为苦集者。 答有如是义。 此中为立四谛故说为苦集。 何以故。 于圣谛中简择真实因故。 说渴爱等为苦谛集。 复次有及生阴渴爱为集。 是渴爱于现世中与生等诸缘。 共作烦恼业集。 不如渴爱独为苦集故。 但说渴爱为苦谛集。 复次定以随眠渴爱为苦谛集。 为显此义。 佛说偈言。 如树根未拔虽断犹更生随眠爱未除苦体恒相续约缘内渴爱。 说缘爱起取。 约缘外渴爱。 说缘取起求觅业。 汝问。 无明缘观味缘三受缘等爱其异云何者。 答经说无明为爱。 缘此爱为烦恼缘起。 经说观味亲境起常邪等见。 因此起爱。 是爱为业缘起。 经说由贪爱故得三种受。 是爱为受缘起。 复次一切烦恼无明为缘。 此贪爱缘无明起故。 说缘无明爱。 一切诸见为诸业缘。 缘此诸见起贪爱。 此爱名业缘爱。 一切诸苦三受为体。 缘此起爱名苦缘爱。 复次不信了为因。 名缘无明爱。 观有为法乐常等味邪智为因。 名缘观味爱。 余类为因名缘爱爱。 此爱为缘起。 及界有三。 由境界有六。 汝问。 已说四大触名色名为诸阴因。 复说渴爱为因。 此二说云何不相违者。 答为显有因故说渴爱有已。 为显等分因故说四大。 为显种种因。 故说于触为触不一故受有三。 为坚信因故说名色。 如大缘生经说。 阿难。 若识不託母胎。 是迦罗啰。 得结实不。 不得世尊。 阿难。 若无迦罗啰。 是识能託胎不。 不能世尊。 由此二法更互相持故得坚住。 复次无始时因名渴爱。 一期因。 谓四大刹那因。 谓触及名色具二因。 谓宿世因及现功用因。 复次五阴宿世因。 谓渴爱于受生中四大为初因。 如迦罗啰为頞浮陀等因。 俱起因名触。 先时及俱起因名为色。 汝问。 渴爱无明我慢业食皆为苦因。 此等异相云何。 答渴爱为无别异因。 业为别异因。 食为引持苦因。 无明及我慢为一切因。 复次渴爱能为有因。 业为道因。 食为平等因。 无明及我慢为更互因。 复次渴爱为苦真正因。 是苦根本故。 所余因为资粮。 集助贪爱故。 汝问。 喜欲欲等其义云何。 答尘已到故心生欢喜。 由喜生爱故名喜欲。 求未得尘名欲。 因此生爱名为欲欲。 汝问。 藤林等是贪别名。 其义云何。 答欲尘为境界。 能染于心故。 说欲染贪着四定及果是名色欲。 贪着三摩跋提及果。 是名有欲。 能障涅槃行。 说名为刺。 能烧热心说名欲火。 能垢污心说名欲尘。 能令心浊说名欲垢。 能缠绕心说名欲辫。 无思计故说名欲缚。 令痴迷故说名欲闷。 心沉名欲着。 随有行故说名随流。 常悕望故说名无厌。 得无饱足故说名为贪。 障出离故说名为盖。 能覆藏故说名烦恼。 令不离有故说名为结。 不正思惟所触恼故。 说名为锥。 能萦朿刺故说名为藤。 向上转增故说名大。 欲周普界道丛根尘胜乐等故说名为遍。 着种种尘起种种着。 说名爱着。 于生死资粮未得及得心生欢喜。 说名喜欲无厌。 积聚欲尘利养名为渴爱。 如是方便轮回送引不离生死。 说名欲将。 游烦恼水结爱行绳。 说名欲网。 从上下流入生死海。 说名爱河。 譬如变异渴病所逼入尘海。 由此无有饱足故名渴。 如海吞流。 如火烧薪等。 此惑无满。 说名无休。 能结死生前后无间。 故名为缝。 此渴爱在。 能令生死相续不断。 或由自由他能受六道生死故。 于余惑中说名为集。 具如大有品中广说。 此品解贪爱有十一种应知。 一名。 二义。 三体。 四用。 五因。 六对治。 七净。 八不净。 九生次第。 十立难。 十一救义。 若行人识此起观。 自行教他不迷道理。 故说此义。 思量集谛品究竟。 四谛论卷第二四谛论卷第三婆薮跋摩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分别灭谛品第五经说苦灭。 云何此言。 何所因起。 何法为灭。 何相何事何缘灭名。 何义无余灭。 离灭舍断弃。 此七义何异。 云何尽无余。 名为灭谛。 不说念念灭等。 若渴爱灭名为灭谛。 无余涅槃则非灭谛。 渴爱尽者。 应名集灭。 云何说苦灭。 若由渴爱尽故苦灭者。 无渴爱人即应无苦。 现见有苦。 此理云何。 十结惑中但说渴爱灭为灭谛。 安立四果。 云何得成。 十二缘生中说灭有十二种。 云何但说渴爱尽为灭。 持散偈曰。 何节及前义七义与念灭界他灭罗汉十结十二灭汝问。 经说苦灭云何此言何所因起者。 答由是法生故是法有。 是法灭故是法无。 譬如灯。 复次已说苦谛渴爱为因。 今说由渴爱尽故显苦灭。 譬如病缘灭故疾病不起。 复次是渴爱流遍满三有。 无始时起欲对治有故。 故阿罗汉无渴爱灭。 为破外道如此邪执故说苦灭。 云何汝问。 何法为灭。 何相何事何缘者。 答灭有多种。 一中间灭。 二念念灭。 三相违灭。 四无生灭等。 中间灭者。 如施戒定三摩跋提能灭三有。 由此施等随得免离所对治法。 谓贪瞋等暂时不起。 名中间灭。 念念灭者。 一切有为随刹那谢。 名念念灭。 相违灭者。 此有为法与相违因其性相乖。 相续灭故名相违灭。 此三名相似灭。 无生灭者。 有因灭尽故。 五阴应生不复得生。 此名真灭。 又余师说。 因及有因渴爱后有不生名灭。 复次与渴共除烦恼爱业苦不生名灭。 复次是真实用经无所有离有离无。 是般涅槃名为灭谛。 如瞿昙传说。 复次灭有二种。 一非择灭。 二择灭。 非择灭者。 有为诸法自性破坏。 名非择灭。 如空石堕择灭者。 由智火故惑薪烧。 是名择灭。 如因火薪尽。 复次灭有三种。 一未有灭。 二伏离灭。 三永离灭。 若惑未生未得缘地。 名未有灭。 若惑已生已得缘地。 由世出世道现时不起。 名伏离灭。 若惑已伏离灭因灭无余故。 未来决不生。 是名永离灭。 如经言。 未生欲欲未来永不复生。 亦知此灭。 又分别部说。 灭有三种。 一念念灭。 二相违灭。 三无余灭。 譬如灯灭。 又余师说。 灭有四种。 一自性灭。 二无生灭。 三中间灭。 四永离灭。 不由因灭名自性灭。 如偈言。 诸行悉无常生灭是其法若有生还灭此寂灭是乐又经言。 若法有生是法必灭。 不由功用。 如物轻重自然浮沉。 名自性灭。 由因无故果不得生。 名无生灭。 如经言。 由无明灭故三行不起。 如七流中种芽。 因坏果则不生。 名无生灭。 由定力者名中间灭。 如经言。 伏离上心惑。 名有时心解脱。 九种次第灭。 如难提柯比丘缘事为证。 名中间灭。 由八圣道灭。 名永离灭。 如经言。 若人修无常想。 能灭一切结及随眠惑。 以明生故无明永灭。 名永离灭。 犹如覆器及被燃炬。 此论正辩永离灭。 何相何事何缘者。 无所有为灭相。 心不烧热为事。 通达实际为缘。 大德说寂静为相。 心安止为事。 极解脱知见为缘。 汝问。 灭名何义者。 答此灭名尼卢陀。 尼者训无卢。 陀训遮障。 渴爱等法能障。 此中永无故。 名尼卢陀。 相违法生起故。 渴爱流永不更生。 如熟烧坏赤色生故本青色相永不更生。 汝问。 无余灭离灭舍断弃。 此七义何异者。 答此皆是涅槃别名。 此七名依器故说。 如涅槃有六十别名。 复次上心及随眠俱尽。 如树拔根名无余灭。 次第灭尽。 如斧柯喻故名为灭。 昔缚着处由道力故无有缚着。 如富贵人不着贫贱。 是名为离。 胜异昔退如圣人离。 恶尽故名为灭。 又如前义名尼卢陀。 是名为灭。 若法与惑相离。 譬如舍物。 是名为舍现世。 是与未来永不相续。 譬如内根。 是名为断灭。 不更取如覆水器。 是名为弃。 复次一切渴爱品类净尽。 故名无余。 渐坏名灭。 由观过去不起着心。 名为远离行。 断结尽缘起亦无。 故名为灭。 解脱烦恼。 是名为舍。 缘智初惑永灭。 是名为断。 先取我执今则置舍。 故名为弃。 汝问。 云何尽无余名为灭谛。 不说念念灭等者。 答由无余灭故未来苦不更生。 不由念念灭等故说。 无余名为苦灭。 不说念念灭等。 若观无余灭寂静等相。 能灭诸惑。 念念灭等则不如是。 复次随属道故。 胜余法故。 真实善故。 不共得故。 烦恼不能坏故。 不违言故。 安心缘故。 故说无余名为苦灭。 不说念念灭等。 汝问。 若渴爱灭名为灭谛。 无余涅槃则非灭谛者。 答余论师说。 清净梵行果故。 故烦恼灭名为灭谛。 一切假名灭名无余涅槃。 此论所说无余涅槃界是真灭谛。 何以故。 为得此灭修净梵行。 如富楼那七车譬经中说。 诸阿罗汉惑尽无余。 而老病死寒热饥渴害缚等苦犹尚未免。 是故无余涅槃界是真灭谛。 此真灭谛由因尽故得。 故说渴爱尽是真灭谛。 优波及多道理足论说。 能令至无余涅槃界故。 故贪爱尽得名灭谛。 虽然有余无余二涅槃界。 皆名灭谛。 何以故。 因灭名为有余。 果灭名为无余。 由因灭故。 故有因灭。 如灯尽故光尽。 是故二灭皆名灭谛。 汝问。 渴爱尽者应名集灭云何说苦灭者。 答苦火以渴爱为薪。 若无渴爱苦薪苦火即灭。 如薪尽火灭。 复次苦谛以爱食得住。 由爱食断故苦谛即尽。 故说苦灭。 复次耆旧师说。 不为离过去及现在苦。 于世尊所修净梵行。 何以故。 过去自性已灭。 与现在决应相离。 未来有苦为令不生。 于世尊所修净梵行。 是苦不生。 由渴爱尽故。 约后际苦尽说爱断苦灭。 汝问。 若由渴爱尽故苦灭者。 无渴爱人则应无苦。 现见有苦。 此理云何者。 答忧悔热苦寂静故。 如手长者经说。 复次永离心病故。 如已拔心刺。 复次求欲苦断故。 如富足六尘。 由渴爱灭故。 诸阿罗汉永离心苦故不违理。 复次非过去未来现在苦名为苦谛。 亦非圣道所破。 何以故。 过去已尽未来未有。 与现世决定应相离故。 但由通达实际故。 渴爱灭尽。 由离渴爱故。 为后际苦不生修八圣道。 以是义故说阿罗汉无苦。 如渴病譬。 汝问。 十结惑中但说渴爱灭为灭谛安立四果。 云何得成者。 答贪爱有四种。 须陀洹果道等所破。 由此灭故。 余结共起一时俱尽。 说名灭谛。 是故安立四果于理不失。 复次同一相一味故。 若说渴爱尽则说一切结尽。 如说八圣道即说一切道品。 以同相故。 共成一事故。 复次有诸余惑。 亦能立集谛相。 而渴爱正能续未来生。 能令后有。 以是义故。 独说渴爱名为集谛。 如是一切惑尽皆入灭谛相。 但有因灭尽。 是渴爱灭名为灭谛。 汝问。 十二缘生中说灭有十二种。 云何但说渴爱尽为灭者。 答如前问此难自遣。 复次如道断爱尽欲灭涅槃。 此五名义。 一但更互相显。 是故由说渴爱尽故。 即说十二道断。 复次渴爱尽为通灭。 十二道等灭名为别灭。 问涅槃别名有六十六句。 其义云何。 答无为等一切句。 相貌赞叹。 因立对治违反等。 应广解释。 何因如此。 是涅槃无生无长无灭。 非因缘所作。 违反有为。 故说无为。 (其一)高出三界离于偏低。 无与等者。 故说无下。 (其二)永离诸流诸流不生。 非流迹处。 故说无流。 (其三)非虚妄非颠倒非相违。 故说真谛。 (其四)不疑诸界毒蛇怖畏。 穷三有际舍功用处。 度生死海。 故说彼岸(其五)。 极智所了故说听细(其六)。 如优昙花世间希遇。 故说难见。 (其七)不老不破故说无坏。 (其八)无动本有故说恒在无争。 (其九)对治除法。 体不亏故说无失。 (其十)过眼境界。 无法与等。 故说无譬。 (其十一)无有贪爱诸见慢执故无戏论。 (其十二)惑火灭尽故说寂静。 (十三)过死王界故说甘露。 (十四)是极美味寂静可爱故说极妙。 (十五)寂静无苦故说为止。 (十六)真实善法故说为安。 (十七)无烧热渴故说爱尽。 (十八)生他叹讶故说希有。 (十九)于生死中未至此德说未曾得。 (二十)老等诸横所不能害。 故说无枉。 (二十一)内无所少外无恶障。 故说无灾。 (二十二)无后有生苦究竟安乐。 故说涅槃。 (二十三)异有无相故说难思。 (二十四)与离生过失乐相应。 故说不生。 (二十五)四魔不至故说无迹。 (二十六)不由因成故说非作。 (二十七)非悲行处故说无忧。 (二十八)一得不退故说名住。 (二十九)无法能似故说无等。 (三十)永离取欲故说无求。 (三十一)无前后际故说无边。 (三十二)难可通达故说微细。 (三十三)无有可逼故说无损。 (三十四)无惑染着故说离欲。 (三十五)无诸过失故说名净。 (三十六)结缚皆断故说解脱。 (三十七)离依止故说非住。 (三十八)无有二法故说非对。 (三十九)无等等故说为等。 (四十)诸入没处故说无害。 (四十一)外人不得故说甚深。 (四十二)离佛正教不可了知。 故说难解。 (四十三)观此功德令到彼岸。 故说能度。 (四十四)上法之定上故说无上。 (四十五)攒搜法海所获贞实。 上人所得。 故说为胜。 (四十六)万行所得最上无价。 故说圣果。 (四十七)离恐怖因故说无畏。 (四十八)圣爱坚固故说不舍。 (四十九)凡圣等有故说遍满。 (五十)功德难称故说无量。 (五十一)不属六道故说无数。 (五十二)体极贞固故说不破。 (五十三)诸法无首故说为尊。 (五十四)最净可称故说应赞。 (五十五)众圣所栖故说为舍。 (五十六)能救众苦故说归依。 (五十七)战斗寂静故说无争。 (五十八)本有非作故说无假。 (五十九)离欲瞋痴故说无垢。 (六十)除无明闇故说为灯。 (六十一)诸受寂静故说为乐。 (六十二)免色等坠故说无堕(六十三)四流不没故说为洲。 (六十四)散心不证故说不动。 (六十五)遣荡十相说无所有。 (六十六)无所依故说名无着。 经部问曰。 何法名思择灭。 答结离名思择灭。 问结离何法。 答是思择灭。 若尔此二互相释。 终不能显二法体相。 是故应别方便说其体相。 圣人无分别证智所知。 是其体相。 如是可说。 为善异于余物。 或说名结离。 或说思择灭。 诸经师说。 一切无为非是物有。 何以故。 不如色受有。 于别物何者唯以无触名为虚空。 如经言。 闇中无碍无覆名为虚空。 由般若力与现在随眠惑。 体性相违余后不生。 名思择灭。 离此思择因缘不具余不得生是名非思择灭。 譬如一期中间横死残果不续。 异部师说。 随眠烦恼后不得生。 是思择力故名思择灭。 由缘不具后苦不生。 是中思择无力故说非思择灭。 论曰。 是义不然。 若离思择此灭不成故。 知属思择灭。 又诸部说。 若法已生生后自灭。 自性灭故名非思择灭。 若如此执非思择灭。 应是无常。 何以故。 法未坏时未有灭故。 难曰。 若尔思择灭亦应无常。 何以故。 思择在先后得灭故。 答此灭不以思择为先。 何以故。 未生法不生。 在思择后。 无此义故。 所以者何。 未思择时未生不生法本来已有。 是法应生。 思择正起后不得生。 由思择力。 此惑昔来未有生障。 今断其生思择力。 外曰。 若定以不生为涅槃者。 云何通释国譬经。 经云。 修数习多行信等五根能灭。 过去现在未来苦灭者。 名涅槃不生。 唯属未来非现在过去。 答有如此经义不如文。 何以故。 能缘三世苦惑灭故说苦灭。 如余经说。 汝等应舍是色爱欲。 由爱欲灭。 汝等色阴则灭离。 乃至识阴亦尔。 以此义故灭三世苦。 其义应尔。 外曰。 若说苦灭。 其义可然。 又国譬经云。 修习五根能灭过去现在未来世惑。 云何不违此经。 答如前解释。 又有别解。 过去惑者宿世所摄。 现世惑者今生所摄。 此二世惑。 于相续中已成种子。 能生未来惑芽。 由此种子灭故。 故说三世惑灭。 如果报尽说业因尽。 是未来苦及惑。 由种子无故永不更生。 是故经中说。 三世惑灭。 若不如此过去现在有何所灭。 何以故。 于已灭法及向灭法功用何施。 外曰。 上胜经说。 一切有为无为法中。 是离欲法因是不有。 云何不有胜余不有。 答我不说无为定是不有。 如我前说。 如是故有。 如世人言。 声有先无声有后无。 不由此有言使无物成有当知无为其义亦尔。 虽同是无而有。 无可赞胜于余。 无如一切灾横毕竟不生。 此无为胜最可赞叹。 为受化者起愿求心。 故佛赞叹。 外曰。 若无为唯是无法。 是灭则成圣谛。 何以故。 无所有故。 答若尔。 谛是何义。 外曰。 无颠倒是谛义。 答是二法圣人观皆无颠倒苦。 如相苦相无如无相。 以是义故何乖圣谛。 外曰。 云何无物为第三谛。 答立为圣谛。 已如前说。 依第二后次说故为第三。 外曰。 若无为唯是无法智缘。 虚空及与涅槃则无境界。 答我不说一切智以有法为境。 若缘有为非去来世。 则有物为境。 若缘余法则无法为境。 外曰。 若汝许无为有物何所有。 答若我许无为有物何所有。 外曰。 若汝许者我义被守。 答诸天应守。 若许可守汝许不实。 何以故。 是无为法不如色受其性可证。 不如眼等其事可见。 是物是灭。 云何可别是无为与有为事不相关。 何以故。 互非因果故。 但违反渴爱是其道理。 如说是惑本无名曰无为。 外曰。 若立无为是有。 由此惑至得断故。 可说此灭是此惑灭。 若说无为是无法者。 此无为何因能决至得。 经言。 是比丘已至得现法涅槃。 若涅槃是无何可至得。 答由对治起得相续。 与惑后生毕竟相违。 故说至得现法涅槃。 又诸阿含说。 唯以无法是名涅槃。 经言。 是苦灭无余舍穷尽。 及离欲苦不来续不生。 是静是妙。 何者舍。 一切取并渴爱尽及般涅槃。 外曰。 何故不许于中余物不生。 说此不生名为涅槃。 答我见此执无有胜能。 汝谓于中余物不生者。 为是有故余物不生。 为由得故余物不生。 若是有故余物不生。 涅槃恒有三有。 应永不生。 若由得故余物不生。 诸阿罗汉得证此时。 阴即应灭。 若如汝执有此过失。 故知但无所有名为涅槃。 如偈说。 譬是正道理。 偈言。 譬如灯光灭。 心解脱亦尔。 如灯光灭非是有物。 佛心解脱。 亦复如是。 分别灭谛品竟。 四谛论卷第三四谛论卷第四婆薮跋摩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分别道谛品第六经说道谛。 云何此言。 何所因起。 若道能灭渴爱。 则不应说行至苦尽。 若不尔者。 是言相违。 若俱灭集苦。 云何经中不具足说。 若道能尽苦。 修道办人应无品苦。 若不尔者。 则不应言行至苦尽。 若有为法于无为中无有行至。 云何说言行至苦尽正行义。 言正行者八圣道是。 决言何用圣名何义。 云何但说道名为圣。 不说余助道若道异分应说其相。 若言道唯是分。 则具分与分无有差别。 道名何义。 云何此经说于具分。 余经不具。 若道是有为。 云何佛说。 本昔已有。 若是无为。 云何说言有为。 若道是一。 一人修时余人应得。 譬如衣等若不尔者。 则不应说由此一道。 若诸圣人同得一道。 云何智慧不同。 若智慧不同。 云何解脱平等。 若道非心。 无情等物亦应有道。 若心非心。 法修则不具。 若是心法。 诸相违法云何一心并有。 若道至除惑。 则相违法一心并有。 若不至者于他相续云何不除。 若分俱起则有多作意。 若次第起则但有一分。 云何止立八分不增不减。 云何不取欲等余法。 云何一法作三种说。 中道能灭福恶行至尽苦。 云何说正见为初。 云何说先行正见有何义。 见者既无孰为能见正见。 与十善正见两异云何。 若由正见一时见谛应有多境。 若不尔者非念念灭。 若正见已了诸谛。 余分何用。 正觉何义。 云何三法成一。 若依二定证得流尽。 正觉不具道分有阙。 此义应救。 正言何义。 若有语言道修无定。 何以故。 佛说定以声为刺。 若无不成道分。 正业何义。 一切分皆是正业。 云何说一名为正业。 若离名正业。 离则非作。 云何成业。 离挝打等。 云何不说名为道分。 正业正命与十善正业正命两异云何。 正命何义。 正命若身口业摄。 云何别立。 何者正精进。 何相何用何缘何义。 若但灭恶是善则无二精进。 若非善者灭谛则非善。 若一心修正勤即具足者。 则无四正勤。 若次第修者。 则助道修不具何者正念。 何相何用何缘何义。 诸有为法刹那不住云何成念。 何以故。 他见他忆无此义故。 若一切诸法皆是念处。 念根即是念处则义不相应若念。 犹自不能守一法者。 云何经说有念一守。 云何有时能忆有时不忆。 何者三摩提。 何相何用何缘何义。 正定若是定。 须陀洹人应无欲瞋。 若不尔者则违道理。 汝问。 经说道谛。 云何此言何所因起者。 答此问不为开智人说。 何以故。 由闻其名已了义故。 从大悲所起辩涅槃道显隐覆义。 欲广说言灯。 为分别智弟子故佛自问。 何以故。 由先问后解多有利益。 广辩缘起已如前说。 复次受化弟子问诸外道闻种种道。 未能决了是道邪正。 为除疑倒无明等心故。 佛自问自答。 何者为道。 是八圣道。 如疑路人导之善道。 汝问。 若道能灭渴爱。 则不应说行至苦尽。 若不尔者是言相违者。 答圣人从初发心是修行用欲除灭苦。 为此起道故。 说行至苦尽。 是苦尽由因灭得成。 是故除因。 譬如师子。 复次诸佛观一切众生堕于苦难。 发心修道。 为除他苦。 是修行用如国譬经说。 又余经说。 苦尽是出家修梵行用。 如七车譬经。 又如来出世为三事故。 令他苦尽。 是最第一故。 言行至苦尽。 复次一切有为无常故苦。 离有为法故说苦尽。 如筏喻经说。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复次由八圣道能除取阴。 是故通说二灭言不相违。 汝问。 若俱灭集苦。 云何经中不具足说者。 答是渴爱灭由苦尽得显。 复次因尽非是正用。 以苦尽为正。 复次圣道能灭有为及与取阴。 故说苦尽通渴爱灭。 汝问。 若道能尽苦修道办人应无品苦。 若不尔者。 则不应言行至苦尽者。 答依因缘尽故说苦尽。 如说火尽名为灰尽。 亦如根灭说为树灭。 复次圣道能灭邪分别苦。 而不除宿业报苦及界地及苦。 譬如气嘘旃陀罗及优波斯那等。 复次圣道于有余涅槃能灭心苦。 于无余涅槃能灭身苦。 复次圣道能灭后有阴苦。 但宿行所作随逐未灭。 如轮及箭。 汝问。 若有为法于无为中无有行至。 云何说言行至苦尽者。 答涅槃无行道亦无行。 虽俱不由归向涅槃令得涅槃故。 说行至苦尽。 譬如国路。 复次是方便言。 如说诸流行没水渧行尽。 流及水渧于尽中无行。 而世说有行。 行至苦尽亦复如是。 汝问。 正行何义。 答由此了知实义故说正行。 又以进趣为行。 如说行一切处道。 又能往安隐处故。 说为正行。 复次正是不背义。 行是归向义。 由此不背归向涅槃故名正行。 汝问。 正行者是八圣道。 是决言何用者。 答为反余道。 为成立一切处行道。 为显不往余处。 复次能穷一切道苦。 能遮一切烦恼业报烧热。 能除自他恶骂重罚恶道死等怖畏。 能除积骨如毗富罗山。 能乾乳血泪。 以此功用故说决言。 汝问。 圣名何义者。 答由体无流一味解脱众生。 依此相续得名圣人。 譬如善法。 如经中说。 是圣正见。 复次圣人所行故名为圣。 譬如王路。 复次圣人所说。 故名为圣。 譬如师路。 复次圣众所事。 故名为圣。 譬如牛路。 复次令至极圣。 故名为圣。 譬如国路。 如经说。 圣正解脱。 汝问。 云何但道名为圣。 不说余助道者。 答同一相故。 皆名为圣。 譬如火性。 复次同一解脱味故。 譬如海水同一醎味。 复次八道最为上首。 能摄余助道。 如象迹譬经说。 汝问。 若道异分应说其相。 若言道唯是分。 则具分与分无有差别者。 答是具分与分差别之相。 亦可见可说。 譬如五分三昧。 亦如五分比丘住五分处。 道亦如是。 与分有异。 是分平等说名为道。 何以故。 是八种分若至平等位能除烦恼。 若沉若起则不除惑。 犹如调絃。 复次是分圆满说名为道。 能办事故。 譬之如车。 虽然若真实义分中说具分。 譬如五分音乐及五分定。 道亦如是。 唯分为道今论所说。 唯分是道六义证成。 一说道。 经言五根是道行至涅槃。 此五根即是道分。 故知唯分为道。 二为经言。 三身摄道。 三身唯分。 三由灭。 经言。 正见行于灭离道无灭。 四由除。 经言。 若修习正见。 能除欲等。 若离于道则不能除。 五由出离。 经言。 正见等诸分能出离此。 若非道不能出离。 六由清净道。 经言。 般若是道。 为得清净。 般若即正见。 故知分是道。 汝问。 道名何义。 答道以求觅为义。 何以故。 由此能得真实义故。 亦以行为义故。 亦以行为义者。 如世间言。 此道行向舍卫国等。 道亦如是。 归向涅槃。 复次真实义门方便行生理。 如此等皆是道义。 汝问。 云何此经说于具分。 余经不具者。 答法藏论说。 假名有二种。 一自在假名。 二依他假名。 说自体诸分名。 是自在假名。 如正见等道分。 依他假者。 如念等门及余助道分。 何以故。 此道品修非是散修。 复次为胜逼故。 念处等中随一法胜逼故。 念处等中随一法胜余同一名。 譬如醎酸等味。 有诸余味随胜得名。 又如诸界随一胜故。 余随得名。 复次于欲界中说道具分。 色无色界或五或四。 为灭自体。 四对治故。 余或增减。 随界地故。 以此义故有具不具。 汝问。 若道是有为。 云何佛说是古昔道。 若是无为。 云何复说是有为法者。 答由此古言道是有为。 何以故。 有为之法有新有故。 譬如穀等。 若是无为不应此言。 譬如虚空及以涅槃。 如说身是昔业而非无为。 如说圣种及法诸师。 是故由此古言道非无为。 今论所辩道是有为。 何以知之。 由广分别故。 如谛相应经及答达磨尘那。 问由有为相故。 如经言。 依正思惟若道未生得生。 已生得增长。 有生长故知是有为。 由舍除故。 又如经言。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灭是无为则不可舍。 缘内起故。 如经言。 是道依内起此归依难得。 若是无为不依内起。 由业名故。 如经言。 是道非黑白业能灭诸业。 若是业者非无为法。 由有食故。 如经言。 七菩提分以食为因。 若无为者不须食因。 以此义故道是有为。 汝问。 若道是一一人修时余人应得。 譬如衣等。 若不尔者则不应说由此一道者。 答多道非一。 何以故。 果不同故。 由道异故。 故果有异。 如路异故行异。 复次体异故道异。 谓见道修道等。 亦如四苦乐迟速。 复次根异故道异。 谓九学九无学辟支佛佛。 由根差别。 是故有异。 依种性故说由一道。 如世说一穀。 如经言。 三世诸佛若观若说是此四谛。 而苦等三谛体实不常。 由一道言亦复如是。 汝问。 若诸圣人同得一道。 云何智慧不同。 若智慧不同。 云何解脱平等者。 答观一切一切种境界得成正觉。 是故佛道不同二乘。 如经言。 若人当知一切一切种境界。 当知是人名为世尊。 通达平等道故。 唯灭本惑三乘人等。 如经言。 解脱五阴与解脱无异。 如多种火各烧然薪灰尽无异。 由火不同热触光明威德有异。 如是智慧差别。 所灭惑除解脱是同故。 佛定智威德及恩。 由道差别难可思量。 如大轮经说。 汝问。 若道非心法无情等物亦应有道。 若心非心法修则不具。 若是心法诸相违法。 云何一心并有者。 答心是生死分是世间法。 道是出世法。 两不相应。 如法非法故。 说道非心法。 依境名心。 求能名道。 两若一体则自性自知。 为免此失故。 说道非心法。 譬如寿命及无想无心等定。 虽非心法而壁等中无道。 亦如是。 道虽有心非心处位。 达皆有故无不具修。 复次修有三种。 谓守习研故无不具然。 道亦可说是心法。 何以故。 与正思惟同生灭故。 譬如一心。 如经言。 以心作增上故得一心。 是名心定。 即是道分。 同一出离。 同成一事。 故共一心而不相违。 汝问。 若道至除惑。 则相违法一心并有。 若不至者于他相续云何不除者。 答道不至惑而能除惑。 如道不至破戒能除自破戒不除他破戒。 除惑亦尔。 于自他相续虽俱不至。 但除自惑不能除他惑。 分别部说。 非至非不至此时除惑。 以不生为灭故。 譬如治病。 苦受已至医不能治。 何以故。 不可转苦为乐故。 苦受未至医亦不治。 何以故。 无所有故。 若尔为何所治。 但作违缘。 令未生苦永不得起。 道能除惑亦复如是。 汝问。 若分俱起则有多作意。 若次第起则但有一分者。 答由成一事故得俱起。 非缘别境故。 无多意相杂俱起。 由功能故差别可见。 譬如欲等。 汝问。 云何止立八分不增不减者。 答此问不穷。 是故置答。 复次对治八邪分故说八分。 复次为摄三身。 复次为对治三刺三结三火三毒故说八分。 复次藏论中说。 能成八功德心故说八分。 由得正见故心清净。 由得正觉故心鲜洁。 由得正言故心平但。 由得正业故心无悔。 由得正命故心软滑。 由得正精进故心随教。 由得正念故心安住。 由得正定故心不动。 汝问。 云何不取欲等余法者。 答但取胜法。 或取强用。 或取能任重担。 或俱摄尽正言正业正命。 是须陀洹分信为三摄故。 须陀洹具四智信。 欲即是信。 复次此信亦正见摄。 须陀洹人得智信故。 喜猗舍正定所摄。 是故八分摄诸分尽。 汝问。 云何一法作三种说。 或说中道能灭福恶行至尽苦者。 答由三胜事故。 譬如日能破闇名光。 能分别昼夜名日。 能分别刹那等故名时。 本圣道亦尔。 能离二边故名中道。 能除黑白二业名灭福恶。 拔除身心苦故。 故说行至苦尽。 或除三世道故说行至苦尽。 汝问。 云何说正见为初者。 答为上首故譬于王。 如经言。 一切有为法中般若最胜。 复次能作胜功德故。 若智慧胜诸德皆胜。 如舍利弗由正见故不观他面。 如首罗长者由正见故其心难动。 如阿输柯王由此正见他不能引。 如质多罗长者能拔除灾横本故。 如经言。 由明起故无明灭尽。 是故正见为初。 汝问。 云何说先行者。 答由得正见余分。 得出世得无流得不共。 或说由正见力余分得解脱道名。 如经言。 比丘是正见人。 身口意业为得可爱胜美果故。 如经广说。 故以正见为先行。 汝问。 正见有何义者。 答谓不倒证照为见。 自所依止真实种类无倒证照。 复次真如名正观名为见。 如实观圣谛故名正见。 复次正者可赞叹义。 见者光明义。 可赞光明故名正见。 如经言。 诸光明中此光最胜所谓正见。 复次胜德境智行。 是名正见。 何以故。 是正定位说名正见。 如种子譬经说。 复次理足论说。 由境正故智正。 不由智正故境正。 有为有流相相应故一切唯苦。 决定知此是名正见。 如佛为大迦旃延说。 又藏论说。 对治无智疑智倒智。 能度苦等。 真实此智名为正见。 汝问。 见者既无孰为能见者。 答众缘聚集共成此见。 无别一物为其见者譬如花果。 又如偈说。 有见无能见何法为见者从缘和合生见色言是虚是法集时见合散无能见但因缘所作如戾人无者法从缘生。 不可说属一。 如佛为破求那说。 我不说识为能识。 何以故。 此名具分假名所作故。 汝问。 正见与十善正见两异云何者。 答俗智在十善。 真智在八正。 能感后生。 以苦为果。 观业为境。 如此正见在十善法。 能灭三有。 涅槃为果。 缘谛为境。 如此正见在八圣道。 汝问。 若由正见一时见谛应有多境。 若不尔者非念念灭者。 答一时能成四事。 故说一时。 不为境异故。 理足论说。 修观行人以圣智慧。 通达毛孔能断诸惑。 又余经说若通观三受。 诸事已办。 无更所作。 由通相法谛无我相。 是故一时通观四谛。 如次第观中缘无常苦无我一时通苦谛。 汝问。 若正见已了诸谛余分何用者。 答一切诸分能灭自对治。 各各有用如吐下方。 复次一切诸分。 于自事中各为上首共成一事。 譬如车分及车车分。 各有自事共成运载。 道分及道亦复如是。 汝问。 正觉何义者。 答未曾有计今日如生。 是名正觉。 复次是平等法由想行缘起故。 复次体相境界果共相扶合。 故名正觉。 复次如见随择不舍名为正觉。 如牛呞食。 汝问。 云何三法成一者。 答同一相故如余道分。 复次善听计平等故。 譬如定分。 复次缘涅槃为境。 如无相定故三成一。 汝问。 若依二定证得流尽。 正觉不具道分有阙。 此义应救者。 答若依二定修八正道。 但无初定觉观分。 非无道分中觉。 譬如初定及三摩提无有觉观。 复次由事成故说有正觉。 不由体在故。 如有学五根。 复次能拔除对治故说有正觉。 譬如正言。 汝问。 正言何义者。 答永受誓不破名为正言。 如瞿师罗传。 复次是言清净。 由除愿取垢灭故。 复次法然所得永善行。 是名正言。 正言戒有二种。 一不令知。 如经言。 是人离妄语等。 二令知。 如经言。 是人时语实语等。 汝问。 若有语言道修无定。 何以故。 如佛说定以声为刺。 若无不成道分者。 答道分故非刺。 譬如正觉喜觉分等。 复次声刺不定。 如见女人。 经言。 数见女人为修梵行刺。 然非阿罗汉刺。 已除刺故。 又经言。 大象说在定行立等亦静。 若观行人正思说法。 心则有定。 不由有言故无定。 经部师说。 但离四言即是正言。 如世间说。 已离如正作。 如说。 此马快行此人善续。 汝问。 正业何义者。 答经说。 离身恶业名为正业。 又经说。 是身业不析不流不颁。 自在无取能生寂静。 是名正业。 复次由观过失远离杀生。 不作不行遮止不乐。 是名正业。 汝问。 一切分皆是正业。 云何说一名为正业者。 答若离此名别名不显。 如法界法入等。 非眼识等所缘故。 不令他知。 说名正业。 一切诸业所依止故。 譬如业基。 汝问。 若说离作名为正业。 离则非作云何成业者。 答不作故起恶业作守护善。 应知是业。 如经言。 我说作我说不作。 复次能除黑白二业故说不作。 能作对治业故说名作。 复次正业亦名正业除。 由此名故作不作义。 此名得成。 譬如由眼说见由眼亦说不见。 若不作云何知有此业。 答有多因缘此业可知。 由经言。 色有三种。 一有见有碍。 二无见有碍。 三无见无碍。 又说有无流色。 又说由七福德利故。 又说由教他亦有十业道。 又说比丘有法非十一入摄。 谓无见无碍不说无色。 复次若无此业。 八分圣道则不具足。 何以故。 正入观时不行三业故。 难曰。 是义不然。 何以故。 在方便中已修三业故。 如经言。 是人如是见如是知是正见。 得修圆满及正觉精进正念正定。 先时正言正业正命先已清净。 答依世间离欲道戒故说此言。 复次波罗提木叉戒亦不应有。 何以故。 当受时有。 后在异心不应说名比丘比丘尼。 又经说。 此业名为堤塘。 能遮破戒故。 若无不能止恶。 经部师说。 此证殊多。 甚为希有义不如此。 何以故。 汝言。 由说三色故。 知有无作者。 是义不然。 诸观行师目连阿尼楼驮等说。 有定境色由定力得。 此色非眼根境界故说无见。 不障处所故名无碍。 若汝言。 若尔云何名色者。 此与无作等故。 还难汝义。 汝言。 由说无流色知有无作者。 是义不然。 此色亦是定力生。 由定无流故色亦无流。 又诸师解。 阿罗汉色亦是无流。 非流依止故。 难曰。 此义不然。 如经言。 何者有流法。 谓一切眼一切色等。 此色非流对治故说有流。 若尔此色或有流或无流。 答若尔何有。 难曰。 相相杂故。 答如有流相无流相。 不知有何相杂。 复次若色入一向有流。 云何经中偏简择说不通途说。 经曰。 有流色者。 谓有取心坚覆藏所依故。 名有流色。 汝言。 由七福德利故知有无作者。 此义不然。 经部师说。 如汝受用施主施物。 由受者功德被利益故。 施主虽在异心。 由前施作意熏修相续次第转胜。 由此胜故能生未来随多少报。 依此相续说施主功德生长。 若汝言。 由他相续胜负及随用故。 若在异心是相续转胜。 云何得成者。 是义不然。 何以故。 与无作等故汝执无作。 由他相续胜负。 及随用因他相续。 云何得成。 问不增长福德种类中无教云何恒生。 答由数习缘戒定作意故。 乃至眼中增长随逐。 问若尔郁伽长者经其义云何。 经言。 若比丘持戒行善。 受用施主衣食等。 已修无量心定。 身证此定入林中住。 由此受用施主福德善乐增流无量。 应当信知。 此中有何作意。 故知相续转胜是正道理。 汝言。 若无作无教如他作业业道。 云何得成者。 经部师亦作此说。 由此教故。 他或离或受杀害等苦故。 能教者于微细相续善恶增胜。 由此转胜能生未来随多少报。 若人自作随事成时相续转胜。 名为业道。 是义应知。 果假因名故。 是身口事果。 假身口名义亦如是。 如意身口无教。 有大德说。 依众生取阴。 由三时作意。 得杀生罪。 谓当为我杀正杀杀已。 此解亦不然。 虽有三意业道未必得成。 何以故。 未断母等命根。 起三意人无逆罪故。 若人自害他命。 由此三意得罪可然。 难曰。 等不可见。 何故憎嫉诽谤无教而信受相续转胜。 答无此憎嫉。 但由心运身业道事成。 若谓行者有别法异心。 我所不喜。 由心加行是事得成。 此事成故相续转胜。 是义可喜。 何以故。 由心相续果得成故。 汝言。 法入佛不说无色知有无教者。 此义已答。 如定境界色。 汝言。 若无此业八道不成故知有无教者。 此义应辩。 朋友汝应为说。 入谛观人正言正业正命。 云何得有。 此人在观为有言说作业。 求觅四事故有此三。 为当不尔。 答不然。 何者正在观时。 得此三种无教。 由此得故。 若出观后不在邪言等中。 但住正言等。 是故因中假得果名。 故说无教名正言等。 论主答是中何不执如此。 若正在观中离于无教。 得在如是意。 得如是依。 由得此故。 后出观时不在邪言等中。 但住正言等。 是故因中假得果名。 故说相续转胜名正言等。 以此义故。 道有八分。 又上座部说。 但不作恶名为三分。 何以故。 由圣道力法决定不作。 依止无流道故名无流。 未必一切处被数法。 皆真实有如八世法。 谓得不得名无名誉毁乐苦。 是中不得更无别法。 又余师说。 波罗提木叉戒。 是三道分。 依先方法作信受意。 由此作意能防身口遮所作恶。 说名波罗提木叉戒。 若汝言。 人在异心则无守护者。 是义不然。 由数习故。 犯戒缘来作意即至。 说此作意名为堤塘。 何以故。 由忆先誓差不作恶。 为有此用故须受戒。 复次若如汝立。 有别无教能遮破戒者。 则不应有失念犯戒。 不须广辩。 若尔不尔。 决定应知。 八正道中戒有三分。 为道基故。 譬之如地。 以先行故。 譬如王。 能度生死蕀刺稠林故譬足。 可爱香故如天檀叶。 清净传传能到涅槃。 如七车譬。 又余师说。 引经为证。 是道果故。 恭敬利养因缘故。 非守护对治故。 翻令知所得故。 知有此戒。 又余师说。 云何无教是色而非身受。 答无教属身口业。 为色所摄。 身受者与心相应。 为名所摄。 复次无教是身业故属身。 受是心法故属心。 复次无教亦戒亦色色阴所摄。 身受心法受阴所摄。 今论所辩此法心业所依故。 由身口成就假得其名。 此法与受何异。 答受阴所摄此法通诸阴摄。 何以故。 依相续故。 汝问。 离挝打等云何不说为道分者。 答有学圣人未寂静故。 譬如制罪。 以不遍故如非梵行。 以不定故。 如布踈陀分。 为资粮故譬如施等。 今论所辩分明八戒。 此中说名三圣道分。 汝问。 正业正命与十善正业正命有异云何者。 答可坏除不可坏除。 从出世正见起。 无流甘露为果。 从世正见起有流取阴为果。 能生福德是名业道。 能离福德名为道分。 汝问。 正命何义者。 答正命有二种。 一白衣离五种贩卖。 二出家人出离五种邪命。 复次依理求觅受用衣食等四缘。 复次知足无失圣种所摄。 及守护身口。 复次先因智慧远离身心邪具。 是名正命。 汝问。 正命若身口业摄。 云何别立者。 答通在二摄。 由义异故。 别立可知。 譬如诸阴通是行摄。 由义异故别立四阴。 复次体有二故。 譬如身观。 经言。 于身观身住。 复次正命异前二分。 譬如惑数。 汝问。 何为精进者。 答行于处处随地差别。 为得种种善法。 策起身心不舍荷负。 复次为灭恶法证于善法。 常行勇勐。 是名精进。 复次修行是处不倒身心勤力。 是名精进。 汝问。 何相何用何缘何义者。 答策起身心为相。 不退堕为用。 起精进类为缘。 藏论中说。 精进者勇勐为相。 不沉为用。 四正勤为缘。 胜利行为义。 若懈怠人行无胜利行。 复次难胜力故。 若人有精进。 于烦恼战斗有难胜力。 若懒惰人则无此事。 复次此行能散破除舍。 是精进义。 汝问。 若灭恶是善则无二精进。 若非善者灭谛则非善。 答灭恶者唯是无物。 善则不尔。 故精进有二。 复次灭恶名真实善。 所余即三善。 何以故。 有四善故。 离破戒臭名为灭恶。 戒香发起名为生善。 譬如热静异于冷生。 汝问。 若一心修正勤即具足者。 则无四正勤。 若次第修者则助道修不具。 答一心得修四正勤。 譬如一心通观四谛。 何以故。 由此修故。 未生诸恶不得生。 已生诸恶不得住。 善法未生得生。 已生得坚住。 是故精进由体故一。 由用故四。 又分别部说。 若持戒观行人。 为除定对治修四正勤。 已生之恶能障定。 由精进故灭。 未生破戒后不得生。 未生定得生。 已有净戒得坚固住。 以是义故。 精进唯一事用有四。 复次有说。 四正勤次第起。 譬如得定。 何以故。 有正勤但能破上心惑。 有余正勤能拔随眠惑。 又有正勤。 能生未生根。 又有正勤。 能令已生坚固。 故道品修非是散修。 有正勤故。 汝问。 何者正念者。 答不忘先所知境。 是名正念。 犹熟取相。 如经言。 心悎心系等是名为念。 汝问。 何相何用何缘何义者。 答境界后忆为相。 心境不离为用。 六念为缘。 自忆令忆名为念义。 譬如菩提自觉令觉。 复次藏论说。 心澄净为相不忘失。 若失还现。 复次能守境界是智依止。 故名为念。 复次念有四种。 一随执名句味。 二能随所执义。 三能随所思义。 四能随通达所思义。 今论所辩正明第四。 汝问。 诸有为法刹那不住念云何成。 何以故。 他见他忆无此义故者。 答若知者异念则不成。 如张见王忆。 若智相续异念亦不成。 如见牛不忆马等。 若智一念亦不成。 无后智故。 及此三义则名为念。 又释若不相关则他见他不得忆。 如此人见彼人不忆。 若因缘相关则他见他得忆。 譬如童子少壮老弱智念得随逐生。 复次譬如种子。 不相关故。 麦种不生穀芽。 若因果相关而有异者。 是穀类等种子芽茎支节叶位得随逐生。 若一念亦不成。 因果不立故。 如种子恒一芽则不生。 由相关不异不一故念得成。 汝问。 若一切诸法皆是念处。 念根即是念处则义不相应。 答今论所辩。 念根即四念处。 但不以境界分别根故。 譬如智根智量。 复次念处有三种。 一自性念处。 但生忆念譬如王。 二杂念处。 若法能助于念。 亦名为念。 如王臣佐亦得王名。 三境界念处。 由念缘此起。 亦得名念。 如王住处。 是故念根即是念处。 义不相违。 汝问。 若念独自不能守一法者。 云何经说。 有念一守者。 答念是守护中第一增上缘。 故说一守。 譬如王胜。 如经言。 一切诸法念为增上缘。 为守护故。 复次一念能护一切行。 故说一守。 如经言。 是念行一切处。 复次一切念能守六根。 如当门人。 复次是念能录一心。 如人手捻阴阳筒口。 复次能守一相续故名一守。 如护一子。 复次六根被系。 于一念柱不散住自境。 如六众生同系一柱。 是故经言。 有念一守。 汝问。 云何有时能忆有时不忆者。 答有三因缘故能生念。 一数习。 由数习身口意如梦中见。 二相。 由顺逆相忆。 似不似境。 三澄清。 由心澄净念即得起。 如净器水得见面像。 若反此三则不得忆。 又临死及初生重苦所逼。 忘失本念故不忆宿命。 复次有六因缘能生于念。 如偈言。 顺逆及数习一处共会聚定力及因力此六为念因顺者。 如见他似儿便忆自子。 逆者。 由触热故忆昔时冷。 数习者。 如所串行事自然忆。 一处会聚者。 如人见菴罗树忆其酸味。 定力者。 如得三明人忆宿住事。 因力者。 犹如圣人及大行善人忆过去生。 汝问。 何者三摩提。 答经说心定住静名三摩提。 又阿毗达磨藏说。 能摄法不散。 名三摩提。 复次是心相续。 烦恼恶风所不能动。 如密室灯。 复次三摩提有二种。 谓世间出世间。 世间者。 能生世间果报。 与觉分相离。 能伏上心惑。 出世间者。 能令度离世间与觉分相应。 能拔随眠惑。 今论所辩。 是出世定。 汝问。 何相何用何缘何义者。 答心定住为相。 伏对治为用。 依心学为缘。 复次藏论说。 一心为相。 不散为用。 四定为缘。 安心令直为义。 如箭师调簳。 世间说为三摩提箭。 此言调直箭。 如是调直心相续名三摩提。 如偈言。 心跳掷散动难守亦难遮智人使调直如箭师调簳复次能安心平等。 譬如驭车取平坦路避嶮曲道。 观行人亦如是。 能安置心于平等处门境相行。 能遮不平等恶故。 名三摩提。 复次五盖病销。 如人不病名三摩提。 汝问。 正定若是定。 须陀洹人应无欲瞋。 若不尔则违道理者。 答所对治定在。 由得果故验其得定。 譬如五根。 复次专心向定故。 譬如蜂虽系秽处心慕莲花。 故知恒在花处。 圣人亦尔。 虽处欲尘心乐寂静。 故知恒在定。 复次如须陀洹人。 无明虽在而明不失。 复次如佛婆伽婆。 虽有觉观不出散心。 恒在定故。 须陀洹人定亦尔。 故不违理。 问圣道八分次第云何。 答由能依理观圣谛故。 先立正见。 于所观法执视不舍。 次立正觉。 从此次立正言正业正命。 于所观法为离为得。 次立精进。 于所离得永不忘失。 次立正念。 由念不失。 于所见境心不散动。 次立正定。 复次若八法俱起则无次第。 而次第说不无道理。 若人欲起涅槃。 应先求正见。 如人欲行必须有眼。 如所见理执视简择。 次立正觉。 如所择说次立正言。 何以故。 若有语言。 依觉观故。 如言而行次立正业。 此二清净。 次立正命。 是人住戒。 若起勤策次立精进。 有精进故则念不失。 次立正念。 由有念故心一不散。 次立正定。 复次阿毗达磨藏说。 此行以智慧为根本。 何以故。 四谛境深非智不了故。 先立正见心触此境。 次立正觉。 由此二分。 于四谛中对自令知。 次立正言由前二分如言发行。 次立正业。 由前两分。 口说身行受用四谛。 次立正命。 身心勤策为进谛理。 次立精进。 由此精进。 于四谛境心用澄净。 次立正念。 由此正念。 于四谛境心及诸法永不散动。 次立正定。 复次由正见故。 是观行人不堕增上慢中。 能如实分别自所得故。 由正觉发起正言。 是自所得能传至他。 由此正言能立能破能决。 令他信有智慧。 由有正业宁舍寿命不犯非法。 故令他信有圣所爱戒。 依法如量求用四缘故。 由正命令他信有圣种知足。 复次由正见正觉。 及因正言能师子吼。 由正业正命能显所说义。 由正精进未得令得。 未灭令灭。 由有正念沉起平时不忘三相。 故定无障。 由有正定灭除定障。 能引六通诸德故后俱解脱。 复次阿毗达磨藏说。 由正见故说信根信力及欲。 何以故。 由有智慧信欲成故。 由精进故。 能摄正勤及精进根力觉分。 由正定故摄心如意足。 及定根定力喜猗舍定觉分等。 以是义故。 当知三十七品。 是八道内摄。 复次正见及正念。 是毗婆舍那分。 由此灭无明故。 慧解脱为果。 所余道分属奢摩他分。 由此离欲故。 心解脱为果。 是故略说道有二分。 一毗婆舍那。 二奢摩他。 复次藏论说。 正言业命三为戒聚。 由有此戒拔除瞋恶根本。 正觉精进正定三为定聚。 由此拔除贪欲恶根。 正见正念二为慧聚。 由此拔除无明恶根。 以此义故。 道有三分。 复次道有四。 一方便道者。 由此无碍道生。 无碍道前皆名方便。 二无碍道者。 正能除障碍对治故。 惑不碍故。 名为无碍。 三解脱道者。 解脱无碍道所碍之惑。 初起名为解脱。 四胜道者。 从解脱道后所余诸道。 皆名胜道。 问此四云何名为道。 答由此进至涅槃故名为道。 若尔解脱及胜云何名道。 答道种类故。 转胜故。 令前至后故。 能至无余涅槃故。 说名为道。 复次道有四种。 一苦道迟智。 二苦道速智。 三乐道迟智。 四乐道速智乐道者。 谓依止四定具分故。 定慧平等故。 无功用行故。 以是义故。 名为乐道。 离此皆名苦道。 谓依止未来定中间定三空定等。 不具分故。 定慧不等故。 有功用行故。 未来定者有慧少定。 三空有定少慧。 中间定者分不具故。 定慧皆少。 以是义故名为苦道。 此之二道。 若信根人得名为迟行。 若智根人得名为速行。 是八分圣道。 约定约根故有四行。 复次圣道或说三十七助觉。 何法为觉。 以尽智无生智名之为觉。 由三种人成三品觉。 谓声闻菩提。 辟支菩提。 无上菩提。 能灭无明令无余故。 是自事已作不复更作。 如实觉故。 是名为觉。 助者。 三十七法随从尽智无生智故名为助。 由名故说三十七。 不由于体。 今论所辩体唯有十。 谓信精进念定慧喜轻安舍戒觉。 阿毗达磨师说。 体有十一。 即开戒为二。 所谓身口。 复有阿毗达磨师说。 体有十三。 谓足欲及心故。 经一切所得法。 皆是助觉。 但此十既胜故偏举之。 言三十七者。 谓四念处。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八圣道。 七觉分。 问此七科助觉安立何处。 答凡有四位。 一初发行位。 二通达位。 三见位。 四修位。 问次第云何。 答是观行人已住于戒。 已能了别生死过失涅槃功德。 离四谛观无别方便。 能了知此过失功德。 为摄多境散心令住一处。 为生对治伏四颠倒。 令心如理入四谛观。 是故在先观四念处。 由四念观已别诸法可取可舍。 为取善舍恶故。 次修行正勤。 因四念观正勤得成。 由正勤观惑障已净。 助法已立心随意住故。 次立四如意足。 由此定力。 于不疑境心有增上。 由此信故。 于不懈怠心有增上。 由此精进所得善心。 有助无障。 于不忘境心有增上。 由此念故摄在一境。 于无散中心有增上。 由此定故。 如实观境心有增上。 由当体增上故。 于不退位。 心有增上。 由不退故。 于通达分心有增上故。 次立五根。 是五根增长至最上上品故。 下惑不能破故。 余世间法不能胜故。 无流心次第缘故。 不退圣位故。 以是义故。 次立五力。 已见彼此得失。 已得真路。 已得决心。 已得眼。 已得足。 由五力故得出世行。 故次立八圣道。 由八圣道破见谛惑已。 得近尽智无生智故。 转此道名七觉分。 是故次第立三十七。 四念处观是初发行位。 即解脱分。 四正勤名忍位。 四如意足是名位。 五根名相位。 五力名第一法位。 此四通名决了位。 八圣道名见位。 七觉分名修位。 尽智无生智名究竟位。 是果非因故。 不立为道。 复次此道或说名梵轮。 梵轮者。 佛世尊及弟子所转故。 此圣道有六种义。 譬之如轮。 一速疾行。 谓或一心。 或十二心。 或十五心。 遍行三界四谛故名速疾。 二舍此到彼。 谓舍世间到出世间等。 三上下行故。 谓或在法忍。 或在类忍等。 四从此至彼。 谓从师师相续解。 至弟子相续解。 五毂辐辋相似故。 戒有三分为毂。 正见正觉正精进正念为辐。 正定为辋。 六圣王轮。 未伏能伏。 已伏能守护。 由无碍道能伏。 解脱道能守。 以是义故。 名为梵轮。 复次此八圣正见有五分。 戒有六种。 谓三业教无教。 精进有九分。 正念有八分。 正定亦八分。 此圣道若广说则有三十七分。 若中说则有八分。 若略说或三分。 或二分。 偈言。 若人求涅槃灭止及妙离应常行精进听思修四谛四谛论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5-09-11 08:24:1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2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