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哲学的现实意义 内容: 佛教哲学的现实意义佛教哲学的现实意义——2005年6月17日讲于北京大学——一、现实的定义(一)佛教的世界观(二)太虚大师对现实的定义二、佛陀的现实观(一)出家的原因(二)世尊之所传三、佛教的基本教义(一)缘起论(二)《瑜珈师地论》讲述的四种真实四、面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一、现实的定义现实的定义:顾名思义,现,就是现在;实,就是真实。 说现在,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虽然它和过去未来也有联系,但我们说的是现在。 实:是真实。 也就是说这一个境界不是幻想的,不是臆断的,不是空洞的,这就是现实。 哲学上讲现实,科学上也讲现实,但是佛教所讲的现实,既有理论,也有教义,也有实证。 从认识到实证来了解现实,这就与科学、哲学所讲的现实不同,它是讲求实证的。 佛教讲实证,这个实证是世尊自证的境界,由自证境界流于言教,流于言说,这与其他学派不同。 (一)佛教的世界观对于佛教来讲,世界分为三种:一种是有情世界,也叫做众生世界,三界五趣,流转生死的世界都叫做众生世界。 有情世界,佛教讲的比较宽,不但是人,还包括动物、植物在一起,是一个联系的整体。 一种是器世界,什么叫器世界呢? 就象有一个东西一样,可见可拿。 那就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从微观到宏观。 微观:佛教称为微尘,芥子;科学上讲,元素以下,称原子、电子、粒子,这是微观世界。 宏观世界就是以微观世界为基础,而集合起来的一个世界。 从佛教来讲,一个日月星辰照明就是一个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就是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大千世界,称为三千大千世界,由此推论,有无量无边的世界。 就象现在天文学讲的,无量无边的星球,一千二百个恒星组成一个银河系,有若干个银河系。 至于圣者世界,佛教讲的就是净土。 净土就是修行的人净化了心灵,经过修行后进入贤位、圣位。 小乘为三贤四圣;大乘为三贤十圣,就是菩萨行。 地前因位菩萨叫贤位,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乃至证得究竟的菩提果位,那就是圣位。 《华严经》上讲的菩萨修行之五十二位阶梯,就是从贤位到圣位,从因位菩萨到果位菩萨,乃至等觉、妙觉,这些都是圣者世界。 同时在佛教来讲,有几种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凡圣同居土就是凡圣交叉,有凡有圣;方便有余土就是声闻、独觉所居,修解脱行的;实报庄严土就是菩萨所居;常寂光土就是佛的法身所居。 分析得很详细,很有等次。 以上所介绍的是佛教对于世界的看法,有有情世界(众生世界),有圣者世界,有器世界。 而且这些世界面对现实可证、可观察、可了解,由现证因量而知就可推论。 所以过去有人认为,佛教亦宗教亦科学亦哲学。 原因就是:说它是宗教,是因为它有信仰,信仰三宝,信仰因果,类似宗教,但却不是一般宗教。 一般宗教讲神权,讲上帝,讲真主,讲神权统治,佛法不讲这个,它信仰三宝,信仰真理,是正信。 说它亦科学,因为佛教讲实证,讲因明、现量、比量、圣言量,有分析归纳,符合科学方法。 佛法也是哲学,讲思辨。 佛法的哲学除思辨外还有实证。 但说佛教完全是宗教,完全是科学,完全是哲学,也是不对的,一般意义上的宗教、科学、哲学都不能包括它的内涵。 所以说佛法是最精深博大的教义,境界很高。 (二)太虚大师对现实的定义从佛法的修持来讲,佛法修持讲实际,一般讲由三慧到三学。 三慧就是三种智慧:闻慧、思慧、修慧。 闻慧在三量中称声量,由音而入,由音声而了解;思慧,一般讲是比量,推度而知,观察而知,比较而知,得出结论,这是思。 修,就是通过实践,达到实证境界。 佛家的实践方法就是戒定慧、八正道。 当然在菩萨位次观点又不同,行,又要广大一些。 在修中由于内心的自证境界,就是真现量,这个现量如何产生呢? 就是由根本智产生。 入真见道后,产生开悟,称根本智,这个根本智离言说,绝百非,“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不可思议的。 由根本智,由于佛陀的悲心,为了方便接引度众生,建立教法,就称后得智,都是离不开智慧。 太虚大师有本著作叫《真现实论》,原名《现实主义》。 我在汉藏教理学院读书时,太虚大师亲自给我们讲过,他在解释“现实”的定义时,有这么几句话,对“现实”的四种甄别:一种现变实事二种现事实性三种现性实觉四种现觉实变现变实事:我们看见眼前变化的现象,一切现象在众生境界,分别多,执着多,什么都要分别自他、人我、男女、尊卑、上下,划出若干鸿沟。 这若干鸿沟纷纷划出,众生片面执以为实,引起贪求。 但在佛法讲,一切都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是变化的,没有实性。 所以现变实事,这个实事,众生执以为实,佛法就认为是幻现。 执以为实就颠倒、妄想,攀缘追求。 幻现就可以抛弃执着,达到《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的境界。 现事实性:现在的现象里面,从它的变化来看,不是常存的,不是自在的,不是有主宰的,是变化的。 因此它的真实性质是空性,真空之性,是诸法实相之性。 在真空中有妙有,妙有中有真空。 《心经》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一种辨证统一的观点,这种空性要怎样才能知道呢? 现性实觉:必须经过修行阶段,由闻思修止观。 唯识修四寻思观,四如实智。 经过加行位,然后进入真见道位,就可以了解诸法空性,这就是现性实觉。 这个实践不是理论上的,只讲理论称为佛学,不是学佛。 真学佛者必须实践,经过修行阶段,这时才能达到现性实觉,得到真实的觉悟,达到悟性境界。 现觉实变:反过来,看山河大地,宇宙世界,如幻如化,分分清楚。 所以菩萨在修行中不执着,随缘度生,方便度生。 这是后得智引生的,叫现觉实变。 这是太虚大师在《真现实论》里解释的现实的定义,我觉得解释得很好,这个层次很清楚,从理论到现实,又从了解到实践。 太虚大师还作了一首诗:佛法欣闻坦荡途人人在握有灵珠四边莫触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无这是鼓励新青年:你们听到佛法,走上了坦荡、光明的道路。 为什么? 人人在握有灵珠! 我们每个人都有灵珠,灵珠就是心灵。 明心见性,就是指找到这颗灵珠,常人的灵珠就是被灰尘、尘埃蒙蔽了,不能发光,现在我们就是要经过修持使灵珠拂去尘埃,使它发光。 “四边莫触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无”。 知见上去掉常见、断见,从因缘生法来了解一切法当体即空,禅宗所讲的“一切法当体即空”,这是第一义谛,就可见道,见什么道? 中道实相。 中道实相就是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从真空到妙有,从妙有见真空,就是中道实相。 所以说“中道何曾落有无。 ”从太虚大师关于现实的定义,关于这首诗,我们就可以看到佛教对现实是怎么解释的,以上就是简单所讲现实的定义。 二、佛陀的现实观(一)出家的原因那么佛陀对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 佛陀很伟大,世尊为什么出家? 一般人对出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历史的记载,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1、观察人生人生不够滋味,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加,无常变化,因此生起厌离心、出离心,寻求解脱之道。 2、树下观农当农夫拿犁头把泥巴犁起来的时候,蚯蚓被翻出地面,在地上翻滚,树上的飞鸟马上跑去啄食。 世尊生起悲心,他看到人生现实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也就是现在所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状况,众生都在痛苦之中,痛苦不堪。 再加上世尊对于当时印度的等级制度,也非常不满,印度的等级制度十分森严:婆罗门等级最高,掌握神权;刹帝利拥有政治权力;吠舍属工商阶层;首陀罗相当于贱民,连贵族衣服都不敢踏,受压迫,受歧视。 世尊本人诞生于王族,他同情平民,认为这种制度不平等,不自由。 面对现实,觉得生老病死,一切无常,生起厌离心。 “树下观农”以及印度社会的不平等制度,使他生起大悲心。 厌离心和大悲心是学佛的中心思想。 从解脱行到菩萨行的中心思想就是出离心和大悲心,也叫广大心,也叫菩提心。 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原因。 世尊出家的根性和智慧与众不同,是很有智慧、很有根性的。 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出家是因为婚姻、生活贫穷等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要认识出家的意义,就要看世尊出家的原因。 后来的弟子出家就是学习释迦牟尼佛,常随佛学嘛,是根据这个主因,而不是因为婚姻、贫穷等问题来出家,不是那回事,那些都是错误的观点。 释迦牟尼佛面对现实既有出离心,又有大悲心,要解决现实问题,广度众生,这是世尊之所证。 (二)世尊之所传世尊由根本智证空,由后得智观缘起,之后,建立经教,有三藏十二部教典、八万四千法门。 当世尊在菩提树下静坐成道,睹明星而成正觉,悟得诸法实相,说了几句话:“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种智,皆自具足”。 这是什么意思呢? 如来的真如境界,法性境界,实相境界,一切众生都有。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平等。 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 法华会上,常不轻菩萨见了人就拜,别人骂他他还拜,别人打他,他跑得远远的,还拜,他说:“汝等皆当作佛,我不敢轻慢汝等。 ”他拜的是佛,为什么呢? 众生是未来佛,他尊重。 众生平等,佛性平等,就这个意思。 佛法不分什么男女、大小、尊卑、贵贱,佛性平等,众生平等,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 那么在《法华经》上是这样讲的:世尊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为什么出世? 是个大事因缘,就是为众生开示悟入佛所证得的境界:诸法实相。 也就是佛所讲的真现实的道理,使大家都要知道,大家都要有这个智慧。 为了这个大因缘而出现于世,这是一个公案。 另一个公案,就是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供奉金色钵罗花,佛得到花后,拈花示众,大众默然不知所得。 此时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于是当众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与摩诃迦叶。 ”这是个禅宗公案,正法眼藏、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是个什么法门呢? 就是宣示在现实中的诸法实相,缘起性空的道理。 诸法缘起,当体即空。 这就是佛传的心印法,由迦叶尊者在西天传到二十八祖,二十八祖即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说过一句话:我到中国来只是为了找一个不受别人迷惑的人、一个真实有智慧的人、一个可传法的人。 后来达摩传法给二祖慧可,并一直代代相传至六祖慧能,此时禅法在中国就盛行了,成为中国八大宗派之一:禅宗。 禅宗的特点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而且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参禅,就可以悟道。 行住坐卧,搬柴运水,都可以行道,都可以对现实的真理,以平常心悟道,不脱离生活,不脱离现实,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安详寂静。 人到此境界就能智慧提高,就可以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社会、国家,所以禅学现在流行海内外。 以上所讲都是世尊所传,传的什么? 宗下是他传的,教下也是他传的。 宗下,是禅宗所讲的,参空,见真如;教下,就是讲的教义、缘起。 而这个宗下、教下都是面对现实而言的,不是说离开现实而说的,不是一般人所误会的以为佛法是玄学,是空洞的,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以它不同于普通的哲学。 三、佛教的基本教义(一)缘起论佛教缘起论说明一切现象,宇宙的森罗万象,不管精神的、物质的、社会的、自然的,都是因缘生,离不开因、缘、果三个字。 一切现象生起来会有果,果生起来离不开因,离不开主因也离不开助缘,不是无因生,不是自然生,不是偶然生,是因缘生。 世间上没有偶然生、自然生的事物,都有因缘的。 这个因缘当然有善的、恶的、无记的、染污的、清净的不同性质,性质不同的因感性质不同的果。 因果定律,非常严谨,时间长,空间宽。 时间长,通于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过去世也有过去、现在、未来。 未来世也有过去、现在、未来,相续不断。 从空间来讲,缘外有缘,无尽无边。 因为这个缘生法,彼此相望,相资相助,互相依存,不是孤立的。 所以佛教经典《华严经》的法界观讲: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小中有大,大中有小。 从数量上讲,一多不能分离。 从形象上讲,小大不能分离。 所以,一粒微尘可观大千世界,一滴水可知大海,一朵花可知整个世界的自然现象,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这个现象叫缘生法,而这个缘生法是怎么生起来的呢? 万法唯心。 万法唯心和因缘生法是佛教教育中的主要两点。 “应观法界性,一切由心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都离不开“心”,离开心就没有“法”。 佛教所讲的心,不是一般心理学、哲学讲的心。 佛法讲的心是心物的总和,有心就有物,有正报就有依报,不能分开。 有诸内必形诸外,外与内不能分开,这是总和的观点,这就是佛法所讲的“心”,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要点。 一切唯心,一摄一切,一心摄一切法,一切法入一心,在事物中互相联系来讲,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小中见大,大中见小,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 这些道理从微观到宏观都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存在,不是离开现实来讲的。 所以缘起论这个论点很重要,是佛法的基本论。 佛教有六大缘起:1、业感缘起讲业报,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个果,现在的条件成熟了现在受,条件不成熟后世受,条件再不成熟,后世以后的后世还要受,那是逃不掉的。 业报,是信不信佛法的分水岭。 讲因果,科学也讲,哲学也讲,但是业报是佛教所讲,佛教特有的。 信不信佛教的分水岭就是业报论,因果是通于三世的。 2、流转缘起这就是佛教的生死观。 解脱生死,生死怎么形成的呢? 十二有支,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假如要解脱,无明灭则行灭,生灭则老死灭,佛家有个基本论点“此生故彼生,此灭则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是流转还灭论。 一个流转,一个解脱,属出世法,三乘所共修。 3、赖耶缘起这是唯识法上所讲的。 唯识法相分析,有情有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 眼、耳、鼻、舌、身是感官,对外。 第六意识是既对内又对外的,观察、思维、分析、总和,一种思辨功夫,是思辨认识、理性认识。 末那识就是一种自私的东西,即“我执识”,执法为我,观察一个事物有一个“我”,有人我、法我,就分出种种相,有种种分别、种种执着,乃至颠倒妄想。 这就是末那识、我执识。 禅宗讲的打破黑漆桶,就是要把末那识斩断,末那识不斩断,你始终在生死中,在黑漆桶中。 末那识斩断后,就可以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后一片光明,大圆朗照,象镜子一样。 阿赖耶识是就染污位来讲的,在凡夫位称为阿赖耶识。 为什么赖耶缘起呢? 就是在凡夫位,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种子就是潜在的功能,潜在的因,这种能,遇缘就发生现行:人生现象、宇宙现象、其它各种现象,现行后又熏成种子,即种生现、现熏种。 没有遇到缘,就是种子又生种子,种子相续不断,叫做种生种,这种种现熏生,凡夫位就是染污的熏生。 到了圣者位,就由闻法开始,熏习善法种子、清净种子,转变阿赖耶识的体,恢复如来藏,达到妙明真心的境界,就是如来的境界,就是大圆镜智。 所以赖耶缘起就是种现相熏,相续不断。 4、性空缘起观诸法皆空,一切现象都空。 证得诸法实相,叫性空缘起。 5、法界缘起就是《华严经》讲的法界观。 中国的贤首宗(即华严宗),讲法界缘起,就是观察一切现象,一摄一切,一切入一,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小中有大,大中见小,都是互相联系的,是法界缘起。 法界包括一切法:精神现象、物质现象,这都是一个整体,是互相联系的,是缘起的。 6、六大缘起这是密宗所修的。 六大:地、水、火、风、空、见。 六大在密宗来讲组成清净世界、佛国世界,称曼陀罗、坛场、坛城。 这是佛菩萨所居的世界,是清净的世界,修密的人,观此世界,三密相应,达到即身成佛。 这就是六大缘起,其定义就是即事而真,即相而见法身,即相而成佛。 在事上证入佛道,见法身,叫即事而真。 (二)《瑜珈师地论》讲述的四种真实世尊根据对现实世间真实的观察,世出世间结合,得出四种真实:第一、世间真实。 尊重世间习惯,各个地方、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风俗、习惯、文字、艺术、礼仪等,凡世间上人认为是真实的,我们就要尊重这种真实,顺俗成真。 比如,外国人到中国来,到了少数民族的地方,若不尊重人家的习惯,人家就要反对你、排斥你。 第二、道理真实。 就是由各种现象,从现象论、本体论中,建立的科学和哲学。 科学从现象上来分析,来实证,哲学也是从现象上来追查它的本体,这都是讲道理的。 这两种真实都是世间上讲的真实。 第三、烦恼障净智所证真实。 这是佛家从理论到实践,修行,净化内心,使内心这颗灵珠焕发光辉,就必须要消除烦恼。 由于消除烦恼而证得人空、我空,涅槃境界就证得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无余涅槃就是有漏之身已经得到解脱,不再受果,已出离生死。 第三、所知障净智所证真实。 这是菩萨所修的了。 除主观上消除烦恼,证得人空、我空外,还要进一步对于所可了知的一切现象,消除他的迷惑、障碍,进入真实的道理,达到法空,证得二空所显真实,即如来所证境界的真实:法性真如的真实、中道实相的真实。 这就是《瑜珈师地论》所分析的四种真实,唯识学的“转八识成四智”。 佛法就是信解行证,信后必解,解后必行,行后才能得到受用,才能与佛陀境界、真如境界相契合,这是佛教基本教义的第二点。 四、面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佛法弘扬讲究契理契机。 契理,即要与佛教的真理相契合,不能违背佛法的优良传统,不能违反佛教教义,这是原则性问题。 契机就是因地点、时间、人物的不同,各种根基不同而施设教法,要与时代相合,广行方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时俱进。 我们来看现在的世界是怎样的。 就我们国家来讲,要实现一个和谐的社会,促进建设,建立一个和平稳固的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国家的政策方针。 拿世界来讲,世界需要和平时代。 但实际上,我们的国家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激发了人们的贪心,形成权钱斗争,尔虞我诈,难免贫富悬殊,影响社会稳定。 国际方面,强权主义为了争夺世界,就从军备方面发展,国防方面的预算很大,造军舰、大炮、原子弹、核武器、氢弹等来备战。 中东地区民族宗教战争不断,战争危机潜伏着。 有智慧、有理性的人必须面对现实,要想出一个如何把社会净化的方法、步骤。 这一点太虚大师早在六十年前提出建立“人生佛教”。 八十年代后,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老居士根据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建立“人间佛教”思想,据此思想推动全国的佛教工作。 现在不管大小寺庙,各个佛学院,都是据此思想推动工作。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总的来讲,做个人要完成人格,要有道德,在完成人格的基础上,再结合菩萨行,以大悲心、大智慧、大愿力,以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从各种方面来净化人心,净化世界。 在各个阶层,不管文化界、教育界、宗教界、工商界、军界、政界、经济界,都能够根据此思想,发挥此思想,使社会净化,人心净化,这样就可以制止社会的动乱,使社会稳定,就我们国家来讲,就可以实现稳步的建设,促进民族建设,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这次我在三亚开会,会上提出四和:和睦、和谐、和平、和解。 宗教界要和睦,社会要和谐,世界要和平,祖国统一要和解,这就是根据菩萨精神所讲的“和”。 菩萨大行重在“和”,僧人讲“六和合”,和谐的意义很高。 所以太虚大师提倡在人生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菩萨行,来净化人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但此庄严,不是形式的庄严,《金刚经》讲“如来说庄严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如来说此庄严,不是形式的庄严,而是内心的庄严,内心结合形式,才是真正的庄严。 内心和谐,内心净化,就会做到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相处,这是真实的和谐,做到这些必须要有菩萨精神。 所以面对现实,在我们国家来讲,必须实行人间佛教的理论,以人间佛教的思想为指导,在做人的基础上修菩萨行,净化人间,从而促使社会、世界和谐,这是我们的观点和行动。 (录音整理:肖晓;文字编辑:正根) 发布时间:2024-04-11 08:10:2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