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弥沙塞羯磨本 内容: 弥沙塞羯磨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2册No. 1424弥沙塞羯磨本No. 1424[cf. No. 1421]弥沙塞羯磨本大开业寺沙门爱同录五分羯磨夫羯磨众轨溥应圣凡秉告详唱称为办事。 事既尘沙法宁限局。 规猷浩博岂可胜言。 且开十法以总诸务。 各依其位具列轨仪。 第一作法缘起第二诸界结解第三诸戒受舍第四衣药受净第五布萨仪轨第六安居法则第七自恣清净第八受施分衣第九忏悔诸犯第十住持杂法第一作法缘起(要具七缘。 方成羯磨。 有不具者。 开制故然)。 一量事如非(羯磨既称办事。 所办必须如法。 违教亏戒圣所未听。 事类虽多大分三种。 一情如受戒。 第二非情如结界。 第三二合如示处等。 或言三者谓人法事也。 人即受戒等。 法谓自恣等。 事谓结净等。 此二三种称事。 并如或具或单离合无准。 必须约教。 不违于戒无犯。 如亏此限。 法定不成。 法等落非。 亦准于此)。 二法起假处(僧祇律云。 非羯磨地。 不得受欲行于僧事。 四分律云。 若作羯磨必先结界。 然界有二种。 若自然界。 唯秉结界羯磨一法。 自余僧法并作法界中。 若对首心念二法。 则通二界)。 三集僧分限(法起托处。 依界集僧。 界有二种。 自然作法。 二别谓大界戒场。 据四分中有三小界。 此律辩界或有或无。 小界一种无外可集。 大界戒场尽限集之。 若自然界。 则四分聚落兰若道行水界。 聚落有二种。 可分不可分。 若不可分别。 僧祇七树之量。 计有六十三步。 可分别者。 十诵尽界集之。 兰若亦二。 有难无难。 若无难者。 此律云。 练若比丘不知己界齐几许。 佛言。 自然界面去身二拘卢舍。 诸部多云。 一拘卢舍者。 大小不定。 且依杂宝藏经云。 五里为准。 若有难者如善见论。 七盘陀罗。 盘陀罗者。 二十八肘。 通计而论。 五十八步四尺八寸。 道行界者。 十诵律纵广有六百步。 言水界者。 此律所明船上作法。 以有力人若水若沙掷所及处。 此之六种并是自然。 皆取身面所向方隅。 分限之内僧须尽集。 集僧方轨诸教共明。 此律集僧自分四别。 一三唱。 时至应使沙弥守园人于高处唱。 二打揵捶。 除漆树毒树。 以鸣木作三打鼓。 除金银。 以铜铁瓦木作。 四吹螺。 应吹海螺。 然揵捶一种。 若也无人。 比丘打之。 亦不得过三通。 付法藏传令有长打。 三千威仪中具明杵下之数)。 四简众是非(体是比丘如法清净是作法人。 余非此限。 故须简择。 此律有一十三人。 不足僧数。 一非人。 二白衣。 三灭摈。 四被举。 五自言。 六不同见。 七狂。 八散乱心人。 九病坏心人。 十比丘尼。 十一式叉摩那。 十二沙弥。 十三沙弥尼。 然四分中具彰四例。 一者得满数不得呵。 谓呵责等四羯磨人是。 二者不得满数应呵。 谓若欲受大戒人。 三不得满数不得呵谓尼等四众十三难人三举二灭若别住若戒场若在空。 若隐没若离见闻。 若所为人。 此二十八人是人覆藏等四及覆藏竟本日治竟六夜竟。 此上七人不相足数。 十诵律又云。 睡眠人乱语人愦闹人入定人哑人聋人狂人乱心人病坏心人树上人白衣人。 十二人不成受戒足数。 磨德勒伽论云。 重病人边地人痴钝人。 此三人不成满众。 僧祇云若与欲人若隔障若半覆申手不相及若众僧行作羯磨住坐卧等皆不足数。 此律病人皆羯磨说戒。 佛言。 别众如舍戒中中边不相解等皆非足数。 此上诸人并是不得满数不得呵。 四者得满数呵。 若善比丘同一界住。 不离见闻处。 乃至语谤人等是。 即上诸不足数人。 若以相足并不羯磨)。 五和合无别(故律云。 应来不来。 应嘱授不嘱授。 羯磨时得诃人不同。 而强羯磨。 是名别众。 即此文中。 有三别众及别名目和。 和唯是一嘱授之法。 具如下列)。 六问答所作(秉法者应问云。 今僧和合先作何事。 众中一人应答云。 作某羯磨。 但事有总别。 答亦通两。 若结界理无双答)。 七羯磨如法(具上六缘。 合秉羯磨。 羯磨之法又有如非。 具离诸非方名办事。 略显非相。 及以成如也)。 僧法羯磨文有六非(文中辩非或一四五。 据相总论不过六种。 若准余文及四分律。 有呵不止非。 即可为七)。 一余法余律羯磨(谓僧法处事随一不如。 所作羯磨皆不成就。 非正轨则正调伏。 并名为余。 此据总说。 下约别明也)。 二非法别众羯磨(谓词句增减不依圣教。 翻非即如。 验文可晓。 别众三种如上所陈。 三种和合相翻即是也)。 三非法和合羯磨(人虽和合法落非中)。 四如法别众羯磨(羯磨虽如众不详集)。 五似法别众羯磨(词句颠倒别众如前)。 六似法和合羯磨(似法同前。 和合为异。 准文更有无事作非法事。 不现前界界外施秉体未成僧不应解等。 此并僧界事中不应圣教。 并初非摄。 不别陈之)。 第二结解诸界法(界有三种一摄僧界。 摄人以同法令无别众愆。 二摄衣界。 摄衣以属人令无离宿罪。 三摄食界。 摄食以障僧令无二内过。 今依此三次第辩相也)。 第一结解僧界法(律云。 时世饥馑。 余处比丘集王舍城。 僧房皆空无人守护。 因开各解本界通结一界。 后时丰足。 解通已还结小界。 又初缘时为界内不集别众受戒。 遂开界外结小界受。 名曰戒坛。 若受戒竟。 应舍于坊内作受戒。 又为比丘将受戒人至坛处遇贼被剥。 因听于坊内作受戒场。 应先舍僧坊界然后结界戒场。 唱相除内地更结僧坊界。 此则先结戒场后结大界。 先界外结者。 是对难结小界。 非即是戒场。 若是者。 何故令舍。 古今皆云。 五分初缘安置戒场在界外者据文不然。 今依次第有其二位。 一戒场二大界。 今且依此。 依具结解之仪)。 第一结戒场法(欲结之时依前集僧。 四分律云。 不得说欲。 此虽无文理亦同彼。 集众问和具方便已。 先唱四方界相。 然后白二结之)。 唱四方界相法(律云。 先应一比丘唱四方界相。 若不唱相不成结界。 犯突吉罗。 不得以众生及烟火作相。 不得两界相并相入。 皆不成结。 犯突吉罗。 四分云。 应令旧住比丘唱相。 意取谙委界相。 纵非旧住。 但委识方所。 亦得令唱。 相之人应具威仪。 敷尼师坛脱革屣。 礼众僧已。 合掌白云也)。 大德僧听。 我比丘为僧唱四方戒场相。 从此东南角某标。 至西南角某标。 从此至西北角某标。 从此至东北角某标。 从此还至东南角某标。 此戒场相一周讫(三说。 必有屈曲门户多少。 并须具牒称事分明。 所标相极须彰显。 若错涉差互乖文及唱相违失。 并不成结界。 既不成后秉诸法并不成就。 此既根本。 特须详审也)。 正结戒场法。 大德僧听。 如某甲比丘所唱界相。 今僧结作戒坛共住共布萨共得施。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如某甲比丘所唱界相。 今僧结作戒坛共住共布萨共得施。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结某甲比丘所唱界相作戒坛共住共布萨共得施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依四分律不牒二同。 此摽三共。 与彼宗异)。 解戒场法(诸比丘既结戒场。 不舍而去。 佛言。 应白二羯磨舍界。 方便如前)。 大德僧听。 此结界处。 僧今舍是界。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结界处。 僧今舍是界。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舍是界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文无三共者以背界故也)第二结大界法(律云。 结戒坛已更结僧坊界。 应一比丘唱四方界相。 又唱除内地。 即据此文。 应安两重标相。 一大界外相二大界内相。 其外相者。 住处方圆斜正大小规矩无定。 故诸论中。 界形有五或十七等。 随其前事即以为标。 榜标内外任以为相。 其内相者。 标相。 准前所除多少住处宽狭。 但分两界勿相并入。 古云。 一肘实为胶柱。 作法方便唱相法则。 一准于前)。 唱相法(威仪同前)。 大德僧听。 我比丘为僧唱四方大界内外相。 唱外相。 从此东南角某标。 乃至还至东南角某标。 此是大界外相一周讫(三说。 内相准此。 但称内相为异。 各三说讫。 后总云。 彼为外相此为内相。 此是大界内外相三周讫)。 正结大界法。 大德僧听。 此某甲比丘。 唱四方界相及除内地。 今僧结作僧大界共住共布萨共得施。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某甲比丘。 唱四方界相及除内地。 今僧结作僧大界共住共布萨共得施。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结某甲比丘唱四方界相及除内地作僧大界共住共布萨共得施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若无戒场不除内地。 但除内地一句为异)。 解大界法(方便如前)。 大德僧听。 此一住处。 僧共住共布萨共得施。 先结此界今解。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一住处。 僧共住共布萨共得施。 先结此界今解。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解先所结界竟。 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此解界文牒三共者。 表与戒场大小为异)。 第二结解衣界法(因憍陈如持粪扫衣路行疲极。 故开此法。 界大蓝小。 方可须结。 蓝大或等。 并不用之)。 大德僧听。 此结界处聚落中(谓城堑篱栅之内也)。 若聚落界(谓城堑等外人所行处。 及有惭愧人大小行处。 上之二处。 四分十诵并悉除之。 今不除者宗殊故也)。 共住共布萨共得施。 今结作不失衣界。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结界处聚落界共住共布萨共得施。 今结作不失衣界。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结作不失衣界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解衣界法。 大德僧听。 此结界处聚落中若聚落界。 先结作不失衣界。 僧今解之。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结界处聚落中若聚落界。 先结作不失衣界。 僧今解之。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解不失衣界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初结僧先后解僧后)。 第三结食界法(净有三种并文具显)。 一他处净(有一织师。 中路起屋。 比丘欲于屋中作食安食。 佛言。 听于白衣舍作净屋。 后以施僧。 亦听为净屋)。 二处分净(佛言。 若作新住处。 应先指某处作净地。 便可安食。 若未羯磨不得入中至明相出。 有云。 未羯磨者谓简净地羯磨。 今正以处分为羯磨)。 三羯磨净(诸比丘着食净屋中为人所偷。 佛言。 应羯磨中房作净处。 诸比丘欲羯磨一房墙内。 或齐屋溜处。 或于中庭。 或房一角。 或半房等作净地。 佛言听。 应在院外结之律。 虽无文义。 应唱相言也)。 大德僧听。 我比丘为僧唱安食净处。 此僧伽蓝内东厢厨院中。 结作净地(三说若庭中房内或诸果树下并随处称之)。 大德僧听。 今以某房作僧安食净处。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今以某房作僧安食净处。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以某房作僧安食净处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解法(律无解文翻结为解)。 大德僧听。 彼某房先作僧安食净处。 僧今解之。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彼某房先作僧安食净处。 僧今解之。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解某房安食净处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若有多处一时。 标名解结亦得若处分净。 还以处分解之也)。 通结僧坊作净地法(有比丘欲通羯磨僧坊内作净地。 佛言听)。 大德僧听。 此一住处共住布萨共得施僧。 今结作净地。 除某处(有云。 除某处者。 谓除净地。 故知此是简净地法。 今云。 除者谓僧住处。 为通结故。 所以言除。 此即结文。 非简法也)。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一住处共住共布萨共得施。 僧今结作净地。 除某处。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结作净地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解法大德僧听。 此一住处先结作净地。 僧今解之。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一住处先结作净地。 僧今解之。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解净地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净地之所为。 防二。 内煮宿。 食药。 教称不净。 以此而啖垢业滋深。 护净诸教明显。 但食为同命。 凡圣所凭。 信教存道。 特宜诫慎)。 第三诸戒受舍(受之意者。 一拟防非断。 除业惑。 二为生福证显法身故。 戒经云。 戒为净身。 定为净心。 慧清烦恼。 若无明慧烦恼不除。 若无正定明慧不发。 若无禁戒正定不成也。 以圣人业惑虽尽犹持禁戒固若金刚。 三教显功诚说非一。 然禁通俗戒分多品。 始微终着。 位列五科。 一三归。 二五戒。 三八戒。 四十戒。 五具戒。 能受之人约位有七。 即谓七众。 如下具彰也)。 第三受三归法(佛法与僧。 真归依处。 能生福智。 能为覆护。 归趣依投。 越四魔境。 多论云。 以三宝为所归。 欲令救护不得侵陵。 涅槃经三跳明过厄难。 既创翻邪。 故标为首。 佛谓清净法身。 二智显证五分成立。 法谓灭谛。 僧谓第一义。 僧于此境诚心决定崇重僧向受无疑二师授资顺明了方成也)。 我某甲尽形受。 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比丘僧(三说)我某甲尽形受。 归依佛已归依法已。 归依比丘僧已(三说)。 第二受五戒法(希有希有校量功德经云。 佛告阿难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 如稻麻竹。 若人四事具足供养。 满二万岁。 诸佛灭后各起宝塔。 复以香华种种供养。 其福虽多。 不如有人以淳净心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复以一弹指顷十善戒福转胜前。 一日一夜受持八戒。 若尽形受持五戒。 若沙弥戒。 沙弥尼戒。 式叉摩那戒。 比丘尼戒。 若比丘戒。 福转胜前不可为喻。 然于受戒前。 须具问遮难。 故善生经云。 汝不盗现前僧物不。 于六亲所比丘比丘尼所行不净行。 父母师长有病弃去。 不杀发菩提心众生。 如具问已。 若言无者。 应为说法开导心怀令生信乐。 智度论中。 时局尽形数定。 谓一分少分多分满分断淫等五。 俱舍论中。 五种定限不发律仪。 教既被机任时行用。 阿含经云。 于受戒前忏悔罪已。 然后与受也)。 我某甲。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尽形寿为优婆塞。 如来至真等正觉。 是我世尊(三说)我某甲。 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 尽形寿为优婆塞。 如来至真等正觉。 是我世尊(三说已得戒竟应为说相)尽形寿不杀生。 是优婆塞戒。 能持不。 (答言能持)尽形寿不偷盗。 是优婆塞戒。 能持不。 (答言能持)尽形寿不邪淫。 是优婆塞戒。 能持不。 (答言能持)尽形寿不妄语。 是优婆塞戒。 能持不。 (答言能持)尽形寿不饮酒。 是优婆塞戒。 能持不。 (答言能。 前四轻重一同具戒。 如优婆塞五戒相经说。 及有六重二十八轻。 如善生等经广说。 然应发愿引行令增。 然有经云。 设有持戒。 不发愿者。 得少许福。 引古证之)。 第三受八戒法(善生经增一阿含经云。 佛告优婆塞。 当于八日十五日。 诣长老比丘所受八戒。 论中总许五众受之。 若无人时自受亦得。 成实论中。 五戒八戒俱通长短。 或一年一月半日半夜。 重受减受并得戒法)。 我某甲。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一日一夜随长短称)为净行优婆塞。 (三说)我某甲。 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 (一日一夜随长短称)为净行优婆塞。 (三说)如诸佛尽形寿不杀生。 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 能持不。 (答言能持)如是不偷盗。 不淫。 不妄语。 不饮酒。 离花香璎珞香油涂身。 离高广胜床上座。 离作倡伎乐故往观听。 非时食。 (并如上问答。 然有以前八是戒。 后离非时食一是斋。 或有以第七第八合为第七离。 非时食为第八戒)。 第四受十戒法(此下三品。 是出家戒。 但出家之益难以言宣。 出家功德经云。 出家功德。 高于须弥。 深于巨海。 广于虚空。 无量无边胜明千人之眼。 又胜救千人之目。 僧祇律云。 一日出家修梵行。 灭二十劫恶道苦。 大悲经云。 若以袈裟四寸着身。 五种功德不。 出贤劫之中当证三乘圣果。 若障出家罪。 则极重广有成教。 何能繁述)。 先明作畜众法(准受戒法中。 若授人具足戒。 度沙弥。 为人作依止。 皆应具多种德。 谓成就戒。 成就威仪。 畏慎小罪。 多闻能持佛所说法。 善诵二部律分别其义。 能教弟子增戒增心增慧。 能除弟子疑。 能使人除。 能治弟子病。 能使人治。 能教弟子舍恶邪见。 能令人教舍。 能回弟子国土觉。 能使人回。 若满十岁等。 违者突吉罗。 尼戒中云。 比丘尼虽满十二岁。 种种诸病及无所知。 而畜弟子不教诫故。 愚闇无知不能学戒。 佛言。 听诸比丘尼白二羯磨然后畜众。 比丘准尼义亦应有。 又四分中。 时诸比丘辄便度人。 不知教授种种起过。 佛言。 听僧与受具足者白二羯磨畜。 依止沙弥亦尔。 文言。 应到僧中脱革屣偏袒右肩胡跪合掌乞云)。 大德僧听。 我某甲比丘。 已满十岁欲畜众。 从僧乞僧畜众羯磨。 善哉僧。 与我作畜众羯磨。 (如是三乞。 佛言。 诸比丘应筹量观察。 此比丘堪畜众不。 不堪不应与作羯磨。 若堪应与作羯磨也)。 大德僧听。 此某甲比丘。 已满十岁欲畜某甲为众。 从僧乞畜众羯磨。 僧今与作畜众羯磨。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已满十岁。 欲畜某甲为众。 从僧乞畜众羯磨。 僧今与作畜众羯磨。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与某甲比丘作畜众羯磨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初度沙弥法(律中。 听度七岁小儿能驱乌者。 僧祇云。 若过七十坐起须人不得度。 若能修习诸业亦听出家。 应为说苦事。 一食一住一眠多觉。 若能者应度此律。 若欲度人。 房房礼僧足。 自称名字。 令僧尽识。 依四分律。 作形法二问。 单白羯磨度之。 仪式钞中委述)。 正受十戒法我某甲。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 我今于释迦牟尼如来应供等正觉所。 出家作沙弥。 和上某甲。 (三说)我某甲。 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比丘僧竟。 我今于释迦牟尼如来应供等正觉所。 出家作沙弥。 和上某甲。 (三说)尽形寿不杀生。 是沙弥戒。 能持不(答言能持)不偷盗。 不淫。 不妄语。 不饮酒。 不歌舞作倡伎乐。 不往观听。 不着花香涂身。 不坐高广大床上。 不受畜金银及钱(皆如上问答。 依请僧福田经。 沙弥应知五德十数。 此既常行应如钞列)。 第五受大戒法(戒为生死舟船。 定慧根本。 三身四智无不凭斯。 必须缘法相应称教具足。 如一乖阙戒品不生。 但缘繁多岂能委叙。 今且大概要具五如。 一能受人如。 此有五种。 一报是人道。 二诸根具足。 三身器清净。 四出家相具。 五得少法。 二所对境如。 此有七种。 一结界成就。 二有能秉法僧。 三僧数满足。 四界内尽集。 五羯磨如法。 六资缘具足。 七佛法时中。 三发心乞戒。 四心境相应。 五事成究竟。 谓从请终千受竟。 前后不亏方成办事。 正授戒中须具九法)。 一请和上法(律云。 诸比丘无和上阿阇梨故威仪失节不系念在前。 不善护诸根入聚落乞食。 高声乱语被讥呵。 复有病比丘。 无人瞻视由此命终。 佛从今以十利故。 听诸比丘有和上。 和上自然生心爱念弟子如儿。 弟子生心敬重和上如父。 勤相教诫更相敬叹。 能增广佛法使得久住。 所请和上须具德位。 谓成就威仪畏罪多闻诵二部律。 能教弟子增戒心慧。 能为弟子除疑治病使舍邪见国土觉等。 若满十岁。 律有多法不能备载。 度沙弥依止亦如是。 其共别行法如律具明。 请之法式。 应偏袒右肩脱革屣胡跪合掌请云)。 我某甲。 今求尊为和上。 尊为我作和上。 我乐尊为和上故。 得受具足戒(三说和上应答云)可尔(或言)当教授汝(或言)汝莫放逸(二阿阇梨亦须加请)二安受戒人(佛言。 听将受戒人着戒坛外眼见耳不闻处)。 三差教师法(和上应语羯磨师云)长老今作羯磨(复语教师云)长老今受羯磨(如是差已羯磨师云)大德僧听。 某甲求某甲受具足戒。 某甲作教师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四教师捡(一问和上二问受人。 先问和上。 应起至和上前云)。 已度此人未(若言未应语言)先度之(若言已度应语言)为作和上未(若言未应语为作和上若言已作应问云)。 弟子衣钵具不(若言未具。 应语为具。 若言已具应问云)。 为自有从人借(若言从人借令舍。 若自有。 便往慰劳受者云)。 汝莫怖惧。 须臾持汝着高胜处。 何者是僧伽梨。 何者是优多罗僧。 何者是安陀会(若言不解者。 应教诫之。 应与三衣钵。 若先不相识。 不应云雾闇时为教。 着时应密。 无重病不。 又应语云)。 汝某甲听。 今是实语时。 我今问汝。 若实言实。 不实言不实(僧祇云。 汝若不实答。 便欺诳天魔梵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 亦欺诳如来及以众僧。 自得大罪也)。 汝不杀父耶。 汝不杀母耶。 汝不杀阿罗汉耶。 汝不恶心出佛身血耶。 汝不破和合僧耶。 汝不犯比丘尼耶。 汝非非人耶。 汝非畜生耶。 汝非黄门耶。 汝非二形耶。 汝非自剃头自称比丘耶。 汝非舍内外道耶。 汝不曾出家持戒不完具耶(随问答皆言无者又应问言)人有如是等病。 癞痈疽干痟癫狂漏热肿脂出有不。 汝非负债人不。 非官人不。 非奴不。 年满二十不。 衣钵具不。 受请和上未。 汝字何等。 和上字何等。 父母听不。 欲受具足戒不(如是问答又应教云)众中更当如是问汝。 汝亦应如实答(一一问答皆如法已)五召入众法(教师应还坛上立语羯磨师云)我已教授某甲如法竟(羯磨师应作白)大德僧听。 某甲。 求某甲受具足戒。 某甲如法教授竟应使将来。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六教乞戒法(教师应将来至僧。 次第礼僧足。 向羯磨师右膝着地合掌。 教师教乞戒云)。 大德僧听。 我某甲。 求某甲和上受具足戒。 今从僧乞受具足戒。 愿僧拔济我。 怜愍故(三说已教师还就本坐)七戒师问白法(羯磨师应作白云)大德僧听。 此某甲。 求某甲受具足戒。 今从僧乞受具足戒。 我今当问诸难事。 及为作受具足戒羯磨。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八羯磨师问法(应问言。 今是实语时。 乃至欲受具足戒不。 一一如上教师问法也)。 九正授戒法(萨婆多论云。 凡欲受戒。 先为说法开导心怀。 令于一切有情境上起慈悲心。 誓救一切众生。 令离五趣证三乘果。 勿求自度。 受持禁戒。 起此增上心。 便得增上戒。 又戒是诸善根本菩提正因。 惟人道中无遮难者得受此戒。 汝今生处人中。 身无遮难。 堪受具戒。 甚为希有。 当一心专注凭仗众僧求此戒法。 如病念医。 如饥须食。 羯磨神验众僧力大。 须臾能举法界功德置汝身中。 汝当欢喜一心谛受。 如是教已应作白言)。 大德僧听。 此某甲。 求某甲受具足戒。 某甲自说清净。 无诸难事。 三衣钵具。 已受和上。 父母听许。 已从僧乞受具足戒。 僧今与某甲受具足戒和上某甲。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僧祇律云。 作白已问僧成就不。 乃至羯磨第一第二第三亦如是问。 问已须答成与不成。 十诵云。 羯磨时当一心听。 莫余觉余思惟。 敬重正思惟。 心心忆念应分别之。 违者突吉罗)。 大德僧听。 此某甲。 求某甲受具足戒。 某甲自说清净。 无诸难事。 三衣钵具。 已受和上。 父母听许。 已从僧乞受具足戒。 僧今与某甲受具足戒和上某甲。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三说)僧已与某甲受具足戒和上某甲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次说堕相(时诸比丘受具戒已。 在前归还。 新受戒人犯重罪。 佛言。 受具戒竟应为说十二法四堕法四喻法四依法)。 汝某甲听。 世尊应供等正觉说是四堕法。 若比丘犯一一法非释种子。 汝终不得乃至以欲染心视女人。 若比丘行淫法乃至共畜生。 非沙门非释种子。 汝尽形寿不应犯。 能持不(答言能持)汝终不得乃至草叶不与而取。 若比丘盗五钱若五钱物。 非沙门非释种子。 汝尽形寿不应犯。 能持不(答言能持)汝终不得乃至杀蚁子。 若比丘若人若人类。 自手杀若教人杀若求刀与若教死若赞死。 咄丈夫用恶活为死胜生。 非沙门非释种子。 汝尽形寿不应犯。 能持不(答言能持)汝终不得乃至戏笑妄语。 若比丘实无过人法。 自称得过人法。 诸禅解脱三昧正受及诸道果。 非沙门非释种子。 汝尽形寿不应犯。 能持不(答言能持)诸佛世尊。 为示现事善说譬喻。 犹如人死终不能以此身更生。 如针鼻决永不复得为针用。 如多罗树心断更不生不增不广。 如石破不可复合。 若比丘犯一一堕法。 还得比丘法。 无有是处。 受四依法(应语言)汝某甲听。 世尊应供等正觉说四依法。 比丘尽形寿依粪扫衣住。 出家受具足戒。 能持不(答言能)若后得劫贝衣钦婆罗衣拘舍那衣他家衣。 皆是长得。 比丘尽形寿依乞食住。 出家受具足戒。 能持不(答言能)若后得僧前食后食请食。 皆是长得。 比丘尽形寿依树下住。 出家受具足戒。 能持不(答言能)若后得大小屋重屋。 皆是长得。 比丘尽形寿依残弃药住。 出家受具足戒。 能持不(答言能)若后得酥油蜜石蜜。 皆是长得(复应语言)汝某甲听。 汝白四羯磨得如法受具足戒竟。 诸天龙鬼神皆作是愿。 我何时当得人身于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 汝今已得。 如人受王位。 汝受比丘法亦如是。 当忍易共语恭敬受诫余戒。 和上阿阇梨当广为汝说。 汝当早得具足学三戒灭三火离三界。 无复诸垢成阿罗汉(时受戒人。 不知年岁及受戒时。 佛言。 应教令知。 汝受戒时某年月日。 汝应尽寿忆是事。 诸律及论并云。 和上阇梨为记。 春夏之冬时。 某月某日乃至量影。 此律又云。 时诸比丘无上下坐。 不相恭敬。 为俗讥呵。 佛言。 畜生尚有尊卑。 况我正法而不相敬。 汝等从今。 先受戒者。 应受第一坐第一施恭敬礼拜。 如是奉行。 四分律云。 当令受具戒者在前而去)。 请依止师法(诸比丘和上丧。 以无和上阿阇梨故。 着上下衣不能如法皆如上说。 佛言。 从今以十利故。 听诸比丘有阿阇梨。 自然生心视弟子如儿。 弟子自然生心视阿阇梨如父。 事如和上中说。 至阇梨所文云。 偏袒右肩脱革屣胡跪合掌请云)。 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今求尊依止。 愿尊为我作依止。 我依止尊住。 尊当教诫我。 我当受尊教诫(律不云三但一具得阇梨应答云)汝莫放逸五种不共语法(时六群比丘不敬戒。 于师无惭无愧。 不敬不爱不供养。 佛言。 应作五种不共语法)。 一语言汝莫共我语。 二汝所有莫白我。 三莫入我房。 四莫捉我衣钵及助我众事。 五莫来见我。 弟子悔过(佛言。 师作不共语时。 弟子应悔过。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以两手捧师足。 极自卑下白言云)。 我小我痴。 后不敢复作。 (若师受悔过者弟子罪则除灭)。 尼众授戒法(善见论云。 尼者女也。 摩者母也。 重尼故称之。 智度论云。 尼得无量律仪故。 应次比丘后。 佛以仪式不便故。 在沙弥后)。 授沙弥尼戒法(其畜众羯磨及剃发出家等法。 一一如比丘中说。 唯和上须满十二岁。 加尼字为异。 其度沙弥尼式叉摩那。 大比丘尼并须别作畜众羯磨。 以其年年度弟子犯罪故。 或舍畜众法故。 乞与之法并可准知。 更不重述也)。 受式叉摩那戒法(律云。 时诸比丘尼。 不先授弟子二岁戒。 便受大戒。 愚痴无知不能学戒。 佛言。 不应尔。 犯者突吉罗。 十诵中。 辄度妊娠女人招致呵责。 佛言。 与二岁羯磨可知有无。 然六法净心二岁净心。 准四分律。 十八童女十岁曾嫁各二岁学戒。 满二十十二已受具足戒。 依此律中。 或可如是。 或十八童女。 以不劳苦志节未成与二岁法。 十二曾嫁。 为经劳苦操行以成即与受具足。 不须学戒但作白四羯磨。 量其堪不故。 尼戒云。 虽满十二岁已嫁女。 而女聋哑种种诸病。 诸比丘尼与受具足戒。 愚痴无知不能学戒。 佛言。 今听诸比丘尼白四羯磨与满十二岁已嫁女人受具足戒。 彼欲受戒人。 应到比丘尼僧中白言。 阿姨僧听。 我某甲已嫁满十二岁。 求某甲和上受具足戒。 今从僧乞受具足戒。 善哉僧与我受具足戒。 怜愍故。 如是三乞。 诸比丘尼应筹量。 可与受不可与受)。 应一比丘尼羯磨如上(谓如上与畜众法中说。 或可作羯磨词句。 如上乞词中说。 更不别说羯磨之词)。 有诸德云。 此文(即是受具足戒。 今以多义知非受具。 但是请僧量宜可不请。 秉法者幸自详之)。 乞二岁学戒法(佛言。 欲受学戒人。 到比丘尼僧中三乞。 应具威仪。 偏露右肩脱革屣。 礼僧足胡跪合掌。 白言)。 阿姨僧听。 我某甲。 和上某甲。 今从僧乞二岁学戒。 善哉阿姨僧。 与我二岁学戒。 怜愍故(三说乞已。 沙弥尼应住不闻处眠见处立)。 与二岁学戒法(律云。 诸比丘尼。 应善筹量可与不与。 应作白二羯磨云)。 阿姨僧听。 此某甲沙弥尼和上某甲。 今从僧乞二岁学戒。 僧今与某甲沙弥尼和上某甲二岁学戒。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阿姨僧听。 此某甲沙弥尼和上某甲。 今从僧乞二岁学戒。 谁诸长老忍者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与某甲沙弥尼和上某甲二岁学戒竟。 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次说戒相法(佛言应与说六法名字)某甲听。 如来应供等正觉说六法不得犯一切不得淫乃至以染着心看他男子。 若式叉摩那行淫法乃至畜生。 非式叉摩那非释种女。 是中尽形寿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一切不得偷盗乃至草叶。 若式叉摩那若聚落若空地他所守护物盗五钱。 非式叉摩那非释种女。 是中尽形寿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一切杀生乃至蚁子。 若式叉摩那若以人自手断命持刀授与教人杀教死赞死。 非式叉摩那非释种女。 是中尽形寿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一切不得妄语乃至戏笑。 若式叉摩那自无过人法。 若言有诸禅解脱三昧正受若道若果。 非式叉摩那非释种女。 是中尽形寿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不饮酒。 若式叉摩那饮酒。 非式叉摩那。 是中尽形寿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不得非时食。 若式叉摩那非时食。 非式叉摩那。 是中尽形寿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 前四根本后二喜为故。 别令其二岁修学。 若犯前四应当驱摈。 若犯后二。 准四分律。 应更与戒。 然四分中。 后二同此前四。 即是四重方便。 谓与男子身相触。 盗减五钱。 断畜生命作小妄语。 若犯此四。 亦更与戒。 一切尼戒法并皆应学除自手取食授食与他。 若依僧祇。 随顺行十八事。 若日月不满二岁。 不应与受具足戒故。 四分云。 一岁者十二月)受比丘尼戒法(依此宗中尼六种受戒之法。 一八敬。 二十一众。 三二十众。 四遥受。 五十二曾嫁。 六义立边地十人。 初局波阇一人。 二准五百释女。 余之四受通于一切也)。 先明本法(须具八缘)一请和上法(须请之意。 比丘中已释。 应偏袒右肩脱革屣胡跪合掌请云)。 我某甲。 今求尊为和上。 尊为我作和上。 我乐尊为和上。 依止尊为和上故。 得受具足戒(三说和上应答言)可尔(或言)当教诫汝(或言)汝莫放逸二安受戒人(律云。 诸比丘弟子。 学二岁。 戒不合意。 便与受具足。 戒佛言不应尔。 犯者突吉罗。 从今听合和上。 阿阇梨意。 乃为集十众。 至受戒处将受戒人着眼见耳不闻处)。 三差教受师法(和上应语羯磨师云)。 长老今受羯磨(如是差已羯磨师云)阿姨僧听。 某甲。 求某甲受具足戒。 某甲作教授师。 若僧。 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四教授师捡问法(一问和上。 二问受戒人先应。 起至和上前问云)。 已度此人未(答言未。 应言先度之若言已度。 应语言)。 为作和上未(若言未。 应语为作和上。 若言已作。 应问云)。 此欲受戒人。 学二岁戒日满不。 衣钵具不(答言不具。 应语令具若言具复应问云)。 为是己有。 为从人借(答言借。 应语主令舍。 然后乃往欲受戒人所。 语言)。 汝莫恐怖。 须臾当着汝于高胜处(答言尔。 若先不谙悉。 应小披衣观看。 无遮受戒法应问言)。 何者是汝僧伽梨优多罗僧安陀会覆肩衣欲衣(彼若不识。 应语令识。 次应与受衣钵。 复应语言)。 汝某甲听。 今是实语时。 我今问汝。 若有当言有。 若无当言无。 汝不杀父耶。 汝不杀母耶。 汝不杀阿罗汉耶。 汝不恶心出佛身血耶。 汝不破和合僧耶。 汝不犯净行比丘耶。 汝非非人耶。 汝非畜生耶。 汝非黄门耶。 汝非二形耶。 汝非自剃头自称比丘尼耶。 汝非舍内外道耶。 汝不曾出家持戒不完具耶(若随问答皆言无者又应问言)女人有如是病。 癞病白癞病干痟病癫狂病痈疽漏病脂出病。 如是等重病汝有不。 汝非负债人不。 汝非他妇不。 夫主听不(随当时有者问之)汝非属官不。 汝非婢不。 汝是人不。 女根具足不。 汝非黄门不。 汝非石女不。 汝非二道合不。 月病常出不。 汝学二岁戒日满不。 汝已求和上未。 父母听不。 欲受具足戒不(若随问皆如法答者又应教言)如我今问。 后僧中亦当如是问汝。 汝亦当如是答。 五召入众中法(彼教诫师应还僧中立白言)我已问竟(羯磨师应白言)阿姨僧听。 某甲。 求某甲受具足戒。 某甲已问竟。 今听将来。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教师应往将来教礼僧众)。 六教乞戒法(礼僧足已。 将至羯磨师所。 胡跪合掌白羯磨师。 从僧乞受具足戒。 教言)我某甲。 求某甲和上受具足戒。 今从僧乞受具足戒和上某甲。 愿僧拔济我。 怜愍故(三乞已教诫师然后复坐)。 七戒师白和上(羯磨师应白云)阿姨僧听。 此某甲。 求某甲受具足戒。 从僧乞受具足戒和上某甲。 我今于僧中问诸难事。 及为作受具足戒羯磨。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八羯磨师问法(应语言。 汝某甲听。 今是实语时。 乃至欲受具足戒不一如上教授师问法彼皆具。 答已)。 九正授本法(羯磨师应随机示导令发上心。 使具本法已。 应作白言)。 阿姨僧听。 此某甲。 求某甲受具足戒。 彼从僧乞受具足戒。 自说清净。 无诸难事。 学二岁戒满。 五衣钵具。 已求和上父母已听。 欲受具足戒。 善哉僧。 今与某甲受具足戒和上某甲。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阿姨僧听。 此某甲。 求某甲受具足戒。 彼从僧乞受具足戒。 自说清净。 无诸难事。 学二岁戒满。 五衣钵具。 已求和上父母已听。 欲受具足戒。 善哉僧。 今与某甲受具足戒和上某甲。 谁诸阿姨忍默然不忍者说(三说)僧已与某甲受具足戒和上某甲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本法尼往大僧中受戒法(律云。 彼和上阿阇梨复应集十比丘尼僧。 将受戒人往比丘僧中义准尼僧自结大界护别众过之)。 请羯磨师法(律无正文准前比丘受戒亦令加请应教言)我某甲。 今请大德为羯磨阿阇梨。 愿大德为我作羯磨阿阇梨。 我依大德故得受大戒。 慈愍故(三请已彼应答言)可尔乞受大戒法(律云。 应在比丘羯磨师前。 小远两膝着地乞受具足戒。 尼羯磨师应教言)。 我某甲。 求某甲和上受具足戒。 已于众中受具足戒竟。 清净无诸难事。 已学二岁戒满。 衣钵具足。 已求和上。 父母已听不犯粗恶罪。 欲受具足戒。 今从僧乞受具足戒和上某甲。 愿僧拔济我。 怜愍故(三说)羯磨师问法(律云。 问法。 又乞戒中已言清净问。 然诸部中共行问法。 故须捡问。 羯磨师索欲问和讫。 应作白云)。 大德僧听。 此某甲。 求某甲受具足戒。 彼从僧乞受具足戒。 我今当问诸难事。 及为作受具足戒羯磨。 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正问遮难法(先应安慰如上说已。 又应问云。 今是实语时。 乃至欲受具足戒不。 一一如上。 师问法已)。 正受戒体法(说法开导诫令专心承受戒法如前所说)大德僧听。 此某甲。 求某甲受具足戒。 已于一众中受具足戒竟。 清净无诸难事。 已学二岁戒满。 先所应作已作。 衣钵具足。 已求和上。 父母已听。 不犯粗恶罪。 欲受具足戒。 今从僧乞受具足戒和上某甲。 善哉僧。 今与某甲受具足戒和上某甲。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某甲。 求某甲受具足戒。 已于一众中受具足戒竟。 清净无诸难事。 已学二岁戒满。 先所应作已作。 衣钵具足。 已求和上。 父母已听。 不犯粗恶罪。 欲受具足戒。 今从僧乞受具足戒和上某甲。 善哉僧。 今与某甲受具足戒和上某甲。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三说)僧已与某甲受具足戒和上某甲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说堕相法(应语云)某甲听。 如来应供等正觉说堕法。 若比丘尼犯此一一法。 非比丘尼非释种女。 一切不得淫乃至以染着心看他男子。 若比丘尼行淫法乃至畜生。 非比丘尼非释种女。 是中尽形寿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一切不得偷盗乃至草叶。 若比丘尼若聚落若空地他所守护物盗五钱若过五钱。 非比丘尼非释种女。 是中尽形寿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一切不得杀生乃至蚁子。 若比丘尼若人若似人自手断命持刀受与教人杀教死赞死。 非比丘尼非释种女。 是中尽形寿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一切不得妄语乃至戏笑。 若比丘尼自无过人法。 若言有诸禅解脱三昧正受若道若果。 非比丘尼非释种女。 是中尽形寿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一切不得亲近男子。 若比丘尼欲盛变心。 摩触男子身发已下膝已上。 若男子作如是摩触亦不得受。 若按若押若举若下若捉若牵。 非比丘尼非释种女。 是中尽形寿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一切不得与男子共住共语。 若比丘尼欲盛变心。 受男子若捉手。 若捉衣。 若期行。 若独共行。 若独共住。 若独共语。 若共坐。 若以身相近。 具是八事。 非比丘尼非释种女。 是中尽形寿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一切不得随顺非法比丘尼语。 若比丘尼知和合比丘僧如法举比丘。 而随顺此比丘。 诸比丘尼语言。 姊妹。 此比丘为和合比丘僧如法举。 汝莫随顺。 如是谏坚持不。 舍应第二第三。 第二第三谏舍是事善。 不舍者非比丘尼非释种女。 是中尽形寿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一切不应覆藏他粗恶罪。 若比丘尼知他比丘尼犯波罗夷罪。 彼后时若罢道若死若远行若被举若根变。 语诸比丘尼作如是语。 我先知是比丘尼犯波罗夷罪。 不白僧不向人说。 非比丘尼非释种女。 是中尽形寿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诸佛世尊。 善能说喻示现事。 犹如针鼻决不复任针用。 犹如人死终不能以此身更生。 犹如多罗树心断不生不长。 犹如石破不可还合。 若比丘尼于此八法犯一一法。 还得成比丘尼无有是处。 次说八敬法(应语言)汝某甲听。 如来应供等正觉说是八不可越法。 汝尽形寿不应越。 比丘尼半月应从比丘众乞教诫人。 比丘尼不于无比丘处夏安居。 比丘尼自恣时应从比丘众请三事见闻疑罪。 式叉摩那学二岁戒已。 应在二部僧中受具足戒。 比丘尼不得骂比丘。 不得于白衣家说比丘破戒破威仪破见。 比丘尼不应举比丘罪。 比丘得呵。 比丘尼犯粗恶。 应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 半月行摩那埵已。 应各二十僧中求出罪。 比丘尼虽先受戒百岁。 故应礼拜起迎新受戒比丘。 次说四依法(应语言)汝某甲听。 如来应供等正觉说是四依法。 尽受依是出家受具足戒。 依粪扫衣出家受具足戒。 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衣劫贝衣钦婆罗衣俱舍耶衣瞿荼伽衣麻衣应受。 依乞食法出家受具足戒。 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得僧食前食后食请食应受。 依粗弊卧具出家受具足戒。 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庵屋重屋大小房方圆屋应受。 依下贱药出家受具足戒。 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酥油蜜石蜜应受(复应语言)某甲听。 汝已白四羯磨受具足戒竟。 羯磨如法。 诸天龙神乾闼婆常作是愿。 我等何时当得人身出家受具足戒。 汝今已得。 如人得受王位。 汝今受比丘尼法亦如是。 汝当忍易共语易受教诫当学三戒灭三毒。 出三界成阿罗汉果。 余所不知者。 和上阿阇梨当为汝说。 第四衣药受净法受持衣法(三衣道摽贤圣同服。 既异外道。 又息贪瞋。 解脱僮相。 须加圣法反邪异俗。 故制有三。 又多论云。 为立义故。 遮障寒热除无惭愧。 为入聚落在道生。 善威仪清净。 方制三衣。 尼制五衣。 亦为斯立。 功能既然体须依法。 四如具足方堪受持。 一二色三量四作。 体谓十种之衣。 异于草木皮发舍堕邪命毛锦绮皆不成衣。 色谓坏色。 非俗五彩斑文绮绣。 亦不听许。 量谓三肘然五肘然。 多论中二肘四肘之衣亦听作安多会。 作谓条齿有轨缝刺如法。 下二条数。 诸教并同。 僧伽梨一。 多论分为九品。 若互增减成受有愆。 彼着受用。 律有诚说。 护净敬奉同之于塔恶心毁坏。 得罪亦然。 去即随身如鸟毛羽。 教既繁广。 岂具言哉也)。 受安陀会法(律有独受之文。 今准作其对首)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此安多会五条受(三说)受郁多罗僧法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此郁多罗僧七条受(三说)受僧伽梨法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此僧伽梨九条受(随其条数多少称之三说)受僧祇支法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此僧祇支如法作。 我受持(三说)受覆肩衣法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 此覆肩衣如法作。 我受持(三说)舍衣法(应偏袒右肩脱革屣胡跪捉衣心生口言)大德一心念。 我此僧伽梨九条。 今舍(三说余衣准知。 心念受舍。 一同于此。 但余大德一心念一句。 尼五衣等受舍亦同然)受尼师坛法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此尼师坛。 应量作。 今受持。 (三说)受钵多罗法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此钵多罗应量受。 常用故受药法(患累之。 躯有所资待。 无病凭食。 有疾须药。 通论诸药总分四种。 要不获已故圣并开。 一时药。 二非时药。 三七日药。 四尽形药。 前一时药但有手受。 后之三种有语手二受。 多论。 手受有其五义。 恐失手受故加语法。 准十诵及论。 具有语受之法。 诸律皆无此文)。 受时药(此律。 时药体分十种。 四分。 五正及五非正。 并时药摄。 识名体已。 心境相应威仪如法依教而受。 然此律中。 受有其四)一身授身受。 二物授物受。 三手授手受。 四教取而食(谓施主情速不及受食。 及恶贱比丘不肯亲授。 以食着地言可取食。 亦听以彼语即为受食)。 受非时药法(谓庵婆果等诸八种浆。 不杂时食。 如法作净。 有渴等缘。 然后如法。 义加云)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今为渴病因缘。 此是庵婆果浆。 为欲经非时服故。 今于大德边受(三说余浆准此。 若无渴病犯罪)。 受七日药法(时诸比丘得风热病。 佛言。 听以酥油蜜石蜜等四种为药受七日服。 义加云)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今为热病因缘。 此酥七日药。 为欲经宿服故。 今于大德边受(三说)受尽形药法(有诸比丘得秋时病。 佛言。 应根果等药及余一切咸苦辛酢不任为食有病因听尽形服。 义加云)。 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今为气病因缘。 此姜椒尽形受药。 今欲共宿长服故。 于大德边受(三说)长衣说净法(长衣之体。 据律唯二。 若长三衣过十日者方犯舍堕。 若长余衣乃至手巾皆突吉罗。 针三綖一。 此等已外皆须说净。 不尔皆结。 净施有二。 一者真实物付彼人。 二者展转称名作法。 强夺犯罪。 唯真实有展转称名。 无强夺义)请施主法(真实净主。 律制。 简择一五两二。 如文具明展转。 若准余文。 应求持戒多闻者充。 律无请法以义加云)。 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今请大德为衣药钵展转净施主。 愿大德为我作衣药钵展转净施主。 慈愍故(三说)。 正说净法(若众多衣物。 段段说之若束缚一处。 亦得总说)大德(长老)一心念。 我此长衣于大德(长老)边作净施(彼应问言)长老此衣于我边作净施。 我持与谁(答言某甲彼应语言)我今与某甲。 长老若须从彼取用。 好爱护之(不应语所称比丘知)。 独住作净法(有比丘独住房中。 不知云何净施。 佛言。 听作遥示净施。 心生口言也)。 我此长衣。 净施某甲。 从彼取用(独净施法。 至十一日复应如前法。 心生口言)我此长衣。 从某甲取还(然后更如前法净施口言)。 今粟净施法(萨婆多云。 钱宝谷米。 并同长衣。 十日说净。 四分云。 当持至可信优婆塞所。 若守园人所告云)此是我所不应。 汝当知之。 第五僧等布萨法(托外为因缘请而制。 识相遵奉。 遣犯僧持。 摩德勒伽论云。 云何名布萨。 舍诸恶不善法。 证得白法究竟梵行。 半月自观犯与不犯。 清净身口)。 众僧说戒法(律云。 诸比丘欲庄严布萨堂。 悬缯散花施过中饮亦施衣物。 又欲以偈赞佛法僧。 佛言。 皆听。 若有种种福事应及时作。 圣教既然。 特须敬重各相勉励准法修行。 至布萨日。 扫洒庭院装饰堂中。 说戒之座种种庄严。 唱时至等。 四种集僧。 使众咸知详心赴集。 然戒为净法非犯所闻。 若有愆违悔令清净。 未遑忏洗圣开发露。 今依次第具列轨仪)。 僧犯忏悔法(有一住处。 布萨日一切僧犯罪。 佛言。 应白二羯磨一人往他众悔过。 然后余人向彼除罪。 若不得尔。 尽集布萨堂。 白二置其犯云)大德僧听。 僧今皆有此罪(须陈名种)不能得悔过。 今共置之。 后当悔过。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僧今皆有此罪。 不能得悔过。 今置之。 后当悔过。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置此罪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然后布萨不应不布萨)临欲布萨时。 一人发露法(应向比坐心念口言)我有此罪(应说名种不得直云此罪)说戒竟当悔(疑亦如是)教诫尼众法(尼禀碍形恒拘障累阙其游方咨受法训。 大圣悲鉴故制此仪。 令尼诣僧请人教诫。 僧差具德诲以未闻。 然法有广略。 律教备明并合遵承。 无宜怠废。 但今僧尼慢教。 又具德者稀。 广诫之仪未闻。 行用且施。 略轨以备于时。 尼差使人诣僧请已。 受嘱比丘代某甲乞此律尼法云。 应于唱说不来诸比丘说欲清净时。 受嘱之人应从坐起在僧前立白言)。 大德僧听。 某寺和合比丘尼僧。 顶礼和合比丘僧足。 乞教诫人(三说已。 应至上座所云。 大德慈愍能教授尼不。 若言不堪者。 乃至二十夏已来。 一一具问。 若无有者。 还至上座所白言。 遍问众僧无有堪者。 上座即应作略教诫法云。 明日比丘尼来。 应报言。 昨夜为尼遍求。 无有堪者。 语诸尼众。 精勤行道谨慎莫放逸。 明日宣上座教告使尼。 尼使还寺中集众说欲。 使尼问和合。 宣上座教敕已。 尼众合掌恭谨听受。 应各云顶戴持。 然后礼佛而散之)。 与清净欲法(时说戒日。 有病比丘不来。 佛言。 应令柱杖人扶衣舁将来。 若恐困笃。 应取清净欲来。 若不能口语。 若举手。 举手指。 摇头。 举眼。 得名身与清净欲。 若复不能。 应舆到彼令诸病者面向说戒人。 若复不能向说戒人。 应出界外布萨。 若与尼等。 四众狂乱等三灭摈。 此等并不名与清净欲。 若至僧中狂乱等起。 并名持欲。 睡若忘得名持欲。 犯突吉罗。 又僧断事时起去。 戒云。 今听诸比丘有事与欲竟去。 应设威仪对如法境说云)。 长老一心念。 僧今断事。 我某甲比丘。 如法僧事中与欲(不言三说一说应得)僧中说云。 大德僧听。 比丘某甲。 如法僧事中与欲清净(一说)转与欲法(四分律云。 持欲比丘自有事起不及诣僧。 听转授与比丘。 应作是言)。 长老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与众多比丘受欲清净。 彼及我身。 如法僧事中与欲清净(彼至僧中但直说之)。 告清净法(佛言。 若说戒竟一切未起。 有比丘来若多若等。 应更布萨。 若少应僧中胡跪合掌云)。 大德僧听。 我比丘某甲清净(文无准说)五种说戒法(如余部说八难余缘。 开略说戒。 此虽无缘所开相似。 一广四略。 合为五说)。 一说戒序已(应云)诸大德。 是四堕法。 僧常闻(十三僧残。 二不定法。 三十舍堕。 九十一堕。 四提舍尼。 及众学法。 一一列名言僧常闻之)。 三说戒序四堕十三二不定已(余言僧常闻)五广诵使周三人二三语布萨法(设威仪已合掌说云)今僧十五日布萨。 我某甲比丘清净(三说)一人心念布萨法(威仪同前)今十五日。 众僧布萨(心念口言三说)第六僧等安居法(无事游行。 复践物命。 招讥废道。 事无过此。 举外况内。 故制斯法)。 三语安居法(修设威仪对如法境云)长老一心念。 我某甲比丘。 于此住处夏安居。 前三月依某僧伽蓝(随处称之)若房舍坏当治补(三说答言)我知(律云。 当依持律者安居。 若处所迮闹者。 应七日得往返处心念遥依。 四分云。 夏中当依第五律师广诵二部律者。 若违波逸提。 准律意应问云)。 衣谁持律(答言)依某甲律师(告言)有疑当问(若非伽蓝。 须除房舍破修治之言。 若后安居。 唯称后三月为异)。 心念安居法(准前三语。 但除初句)。 受房舍安居法(时有分房舍卧具。 竟不作心念。 亦不口言。 生疑。 白佛。 佛言。 为安居故受房舍敷具。 亦成安居。 既言。 亦不心念。 应有心念安居云)。 受日出界法(文言。 长者请僧。 惧不敢受。 因致嫌呵。 佛言。 若有请若无请须出界外。 一切皆听七日往返。 又诸外道欲祇桓中通水。 王出征罚欲往咨启。 佛言。 若有佛法僧事若私事。 于七日外更听白二受十五日夜。 若三十夜约夜为数。 不同他部缘如缘非。 教自明显。 重不重受任依恒式。 若有二难听破无罪。 开无重故夏不破成。 或可准文。 既许彼处受夏衣分。 安居彼成义亦无失)。 羯磨受日法大德僧听。 此某甲比丘。 为某事欲出界行。 于七日外更受(十五夜若三十夜)还此安居。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某甲比丘。 为某事欲出界行。 于七日外更受(十五夜若三十夜)还此安居。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与某甲更受(十五夜若三十夜)出界行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三语受日法(律无受词。 准羯磨说)。 长老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为某事欲出界行。 受七日法还此安居(三说)。 第七僧等自恣法(共居习道或有愆违。 故令夏三月最后日。 于如法比丘众。 涂地布草于上自恣请他举罪)。 差受自恣人法(作相集僧并依常轨。 具五种德应差令受。 谓不随欲恚痴畏知时。 非时若二若多文中并许)。 大德僧听。 此某甲某甲比丘。 能为僧作自恣人。 僧今差某甲某甲作自恣人。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某甲某甲比丘。 能为僧作自恣人。 僧今差某甲某甲作自恣人。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差某甲某甲作自恣人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五德被差已单白摄众法(以诸比丘杂乱无次自恣前后故。 制作白俱设威仪)。 大德僧听。 今僧自恣时到。 僧和合作自恣。 白如是(然后俱下胡跪自恣)正自恣法诸大德。 若见我罪。 若闻我罪。 若疑我罪。 怜愍故自恣说。 我当见罪悔过(三说)略自恣法(以诸白衣欲布施及听法。 诸比丘自恣淹久致彼讥呵。 因开除上八人一一自恣。 自下同岁同岁一时自恣。 余缘八难他部所开。 简德差人如前。 已辩五德被差已。 应起白众云)。 除上八人。 自下同岁一处坐自恣(若自恣犹迟应白众云也)。 各各相向自恣四人已下自恣法(自恣法中虽无此文。 准于布萨及他部。 说三语心念。 亦通有云也)。 四人对首自恣法三大德一心念。 今日众僧自恣。 我某甲比丘清净(三说。 人各施设表已清净。 应他自恣。 三人二人亦如是)。 一人心念自恣法今日众自恣。 我心念受自恣(三说。 其说欲如前布萨。 俱改自恣为异。 僧祇自恣不听说欲。 恐避举罪故。 今不同之)。 尼差人自恣法(佛言。 比丘尼不得共比丘自恣。 应先集众自恣。 然后差人就比丘僧请见闻疑罪。 四分云。 若僧尼满五不至自恣。 然后差人就比丘僧请见闻疑罪。 四分云。 若僧尼不满五至自恣日。 比丘尼至比丘所礼拜问讯。 义准若各满五。 应集僧索欲问缘答云差。 自恣羯磨应云)。 阿姨僧听。 今差比丘尼某甲。 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请见闻疑罪。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阿姨僧听。 今差比丘尼某甲。 为比丘尼僧故。 往大僧中请见闻疑罪。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请见闻疑罪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四分云。 被独行无护者。 应差二三尼为伴。 此律云。 彼尼至比丘僧已。 偏袒右肩脱革屣遥礼僧。 然后入僧中。 合掌白言)。 某精舍和合比丘尼僧。 顶礼和合比丘僧足。 我等比丘尼僧和合。 请大德僧自恣说见闻疑罪(如是三请已良久。 若无人举者。 众中上座应告使人言)。 比丘尼众三请见闻疑罪。 徒众上下各默然者。 实由尼众如法行道谨慎莫放逸(使尼礼拜辞退。 至本寺已集尼众。 等传僧敕。 如教诫中说)。 第八受施分衣法(着粪扫衣圣先赞叹。 因耆域请受家施衣。 但粪扫衣既无施主。 约缘有十家施衣者。 约心差别。 文分九种)。 一界得施(谓施主心约界而施。 还随施意。 与界内僧)。 二要得施(谓异处僧)安居共要一处得施(两界共分。 后有施物。 随要而受)。 三限得施(谓施主心摽人数定故。 律文言。 施如是人)。 四僧得施(谓施普通十方凡圣。 心既弥廓福亦弘多。 还据本心四方僧受)。 五现前僧得施(施主对面约境为定)。 六安居僧得施(无心拟施此安居僧)。 七二部僧得施(施主本意施二部僧。 纵数多少皆中为分。 若唯一部一部受之。 四分文中乃至无一沙弥。 比丘分。 无一沙弥尼。 比丘应分。 义应准彼。 即亡人衣物。 佛判属僧二部。 互无随一摄。 虽无施主。 亦此中收分摄方轨。 具如下列)。 八教得施(施三教僧非如是因)。 九人得施(施主自云施某甲人。 以前九施唯局内众。 内众之中该于僧别及时非时。 僧得一种若是常住将入四方。 若非常住约此宗中直尔分之。 不须羯磨。 故文云。 有一住处。 非安居时得施僧衣。 作是念。 佛说四人已上名僧。 我今一人不知云何。 佛言。 应受持。 若净施人。 若不尔余比丘来应分。 此既一人言受持等。 不云心念明。 纵有僧亦无羯磨。 又云。 有一人处僧得可分衣。 一比丘持至戒坛上独取受持。 佛言。 不应尔。 犯突吉罗。 现前僧应分。 若依余部。 僧伽羯磨。 以物既施僧。 分须僧法。 三人已下对首等分。 杖既齐金准用无爽。 余之八种并直分之。 约事虽殊皆无羯磨)。 分亡比丘物法(脱俗樊笼清升入道。 内蕴圣戒外饰圣仪。 为代福田堪消物供养。 利既依僧得。 身亡还以入僧。 即同非时僧得施摄。 但教分开制物异重轻。 两僧分摄具有明轨。 欲显其相须作十门)。 一同活共财(结要共财俱为物主。 随身已外皆合中分。 如有不怕准数科结。 共居同活通局有殊。 则住在者筹量处分。 必须明审依教据情。 若涉私曲便招二损)。 二负债征偿(若负他物理合先偿。 若他负物征取分摄。 若轻重相当二僧随入。 互得轻重亦依其本)。 三嘱授成不(亡人临终以物与人。 言嘱手受并有成不。 诸部共显其相可知。 此律所明其唯二种。 与已持去。 即彼人如在本处。 须僧作法。 故律云。 若生时不以与人。 现前僧应分。 若以与人未持者。 僧应白二羯磨与之。 作法云)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于此命过。 生存时所有若衣若非衣。 现前僧应分。 今与某甲。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于此处命过。 生存时所有衣若非衣。 现前僧应分。 今与某甲。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与某甲衣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作此法已。 物付彼人)。 四分物时处(时谓殡送已了。 处谓大界之中。 僧祇云。 若比丘死。 弟子不可信者。 应持户钩付僧知事然后供养舍利。 母论云。 先将亡者律殡。 送后取亡者物着僧前。 集僧分之。 此律云。 一比丘持至戒坛上独取持。 佛言。 犯告。 现前僧应分)。 五断割轻重(欲断轻重先令舍物故。 四分云。 彼持亡者物来在众中。 当作是言。 义准应设威仪已胡跪合掌白云)。 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此彼)命过。 生存时所有若衣若非衣。 现前僧应分(三说)我比丘某甲。 今舍与僧(如是舍已应正处分。 律云。 有一多知识比丘命过。 其物甚多。 佛言。 若生时已与人。 应白二羯磨与之。 若不与人。 有可分不可分。 可分者。 若婆那衣苏摩衣劫贝衣拘执毛长五指三衣若下衣。 舍勒单敷若衬身衣被坐具针綖囊漉水囊大小钵户钩。 如是等现前僧应分。 若锦绮毛毡拘执毛过五指雨浴衣蚊厨经行敷遮壁虱坐卧床床踞。 除大小瓦钵澡灌。 余一切瓦器。 除大小铁钵户钩截甲刀。 针余一切铁器。 除铜揵镃铜锣成眼药物。 余一切铜器若伞盖锡杖。 如是等是不可分。 应属僧。 但凡躯有待资具极多。 随身所用事物繁杂。 文准梗概岂尽资缘。 对事准文可为轻重。 诸部断决乖互极多。 但据宗文以为准的。 广如仪述不可穷言)。 六量德赏物(律云。 有一懒堕比丘。 不佐助众事不供师长。 病无人看委卧粪秽中。 世尊穷为洗浣除秽扶持。 安慰说法离垢证道。 因告比丘。 汝等无有父母。 不自相看谁看汝等。 因制。 师弟更相瞻视。 无师弟者劝喻次差。 然病者有难看。 瞻病德有具不具。 难看有五种。 一不能善量食。 二不服所宜药。 三不说病状。 四不从人教。 五不观无常。 易看反之。 不能看病有五种。 一不知所宜药。 二不能得随病食。 三不能为病人说法。 四恶厌病人便利吐唾。 五为利故不以慈心。 能者及说。 余部所明大概如此。 对众捡问量德具已。 然后赏之。 若为病人经理汤药。 身虽在外亦须依赏)。 七正明赏法(余律所赏。 三衣六物或以残药。 此律唯以衣钵与之)。 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命过。 三衣钵现前僧应分。 今以与看病人某甲。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命过。 三衣钵现前僧应分。 今以与看病人某甲。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与某甲比丘衣钵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三衣钵等或具随有赏之。 比丘尼命过。 应与二人。 若持尼命过。 应与三人。 各谓当众。 余众纵看不得辄赏。 劳不满故。 谓教并然。 纵赏下众等具人分)。 八正分轻物(律云。 分物无羯磨法。 准前僧得似直分之。 以其此已属僧。 僧分已物不更别属。 知用何法。 答以此与于别人文加白二。 以此僧物不属别人。 若不用法何辄嘱彼。 故赏看病人及属受与人。 物少不分并与一人。 皆有羯磨。 又准余律咸皆白二。 以此僧物并属四方。 若非以法定之。 现前僧云何能摄。 然准文行事取舍不同。 或一二三局能备述辞。 详文定理二法为长。 一即差人。 二即分付。 虽非己部终为氎准。 用无失故具列之。 若有五人须作两重白二。 一者差人。 二者分付。 若但有四不合差人。 准毗尼母论。 直作分付一法)。 差分衣人法(物既属僧。 僧差作分。 若非羯磨事无由办故。 文中分卧具人。 差受请人。 守物人等。 咸有差法。 四分。 差人亦同。 于此义准云)。 大德僧听。 此某甲比丘。 能为僧作分衣人。 僧今差某甲作分衣人。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某甲比丘。 能为僧作分衣人。 僧今差某甲作分衣人。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差某甲作分衣人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以物付分法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于(此彼)命过。 生存时所有衣若非衣。 现前僧应分。 僧今持与比丘某甲。 某甲当还与僧。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于(此彼)命过。 生存时所有衣若非衣。 现前僧应分。 僧今持与比丘某甲。 某甲当还与僧。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忍持与比丘某甲某甲当还与僧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四人直分法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于(此彼)命过。 生存时所有衣若非衣。 现前僧应分。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于(此彼)命过。 生存时所有衣若非衣。 现前僧应分。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分是衣物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若欲赏看病人。 应三人口法和以衣钵物与之。 应云)。 诸大德。 某甲比丘命过。 以衣钵物。 与看病人某甲(三说二人和赏亦如是)。 众多人三语分衣法。 二大德。 某甲比丘命过。 若衣非衣。 应属我等(三说余二人亦如是。 二人分衣亦如是也)。 一人心念分衣法。 某甲比丘命过。 若衣非衣。 皆应属我(三说)并与一人法(律云。 若衣少不欲分。 应白二与一无衣比丘)。 大德僧听。 此僧得衣若非衣。 今并与某甲比丘。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僧得衣若非衣。 今并与某甲比丘。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某甲比丘衣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亡人衣物。 义亦应尔也)。 九二众互摄(文言。 若有比丘住处。 非安居时比丘命过。 无比丘比丘尼应分。 若比丘尼住处非安居时。 比丘尼命过无比丘尼。 比丘应分。 安居时亦如是。 僧得施物亦如是。 四分律中。 乃至无一沙弥。 比丘尼应分等。 如前已说。 彼律又云若无住处僧尼命过。 出家五众先来者与。 若无来者。 送与近处伽蓝)。 十诸部杂明(诸部受分。 大论十种。 一粪扫取。 如此律水漂死者。 二见前取。 如十诵学悔人守戒共住互死者。 三同见取。 如四分律二部互死。 四功能取。 如四分律二举死同入羯磨举僧。 五二部取。 如四分律无住处死。 六面所向取。 如论二界中死。 七入和上。 如僧祇沙弥死。 八入所亲白衣。 如多论灭摈人死。 九随所得取。 如十诵寄人等。 十羯磨取。 如余律在众死。 此律应同)。 第九忏悔诸犯法(夫业如幻化。 性相无定。 遇缘而生。 无而忽有。 逢缘而灭。 有已还无。 若不深生愧耻悔责前非。 经百千劫终不失灭。 时熟缘会必当现受。 若悔恨彻心克己修改。 一念之顷消灭。 无余故未曾有经云。 前心作恶如云覆日。 后心起善如炬消闇。 又业报差别经云。 若人造重罪。 作已深自责悔更不造。 能拔根本业。 又涅槃经云。 若人修习身戒心慧。 能令地狱重苦现世轻受。 圣教既繁曷能备述。 然犯有性遮。 悔分理事。 二忏之中又分大小。 若修明慧观我法空。 福体尚无罪何容有此理。 约机自含大小。 大乘事忏方轨不同。 观礼佛像诵持神咒。 罪无轻重亦尽消灭。 律中事忏但清违教。 上来所列条贯各殊。 既没根机任情所好。 然律宗事法但取见闻。 既破律仪终须轨定。 于戒有犯必依法忏。 然教法该罗无简凡圣。 今依轻重各具陈之)。 忏悔波罗夷法(犯波罗夷名坏根本。 折石断首岂更生全。 大乘忏中虽云除灭。 然于宗法永无僧用。 此既本禁不类余愆。 特须谨克碎身坚护。 但凡情易逸对境容亏。 若无一念覆藏。 律中许其改悔。 但可清其犯业。 僧法岂得预哉。 犯悔既稀。 具如钞说)。 忏悔僧伽婆尸沙法(既曰刑残。 邻于断命。 要凭清众业累方除。 覆等四法文中具显。 自部他部咸有轨仪。 法既繁多此岂能尽。 临机行用别有钞文)。 忏偷兰遮法(此罪约缘通因及果。 因果轻重又分三品。 如破法轮僧盗食盗四钱等及初篇重因。 名为上品。 应僧中悔。 若破羯磨盗三钱已下。 互有依触及初篇轻因一篇重因。 名为中品。 应对二三人悔。 若食人肉用人发等。 着外道衣及二篇轻因。 名为下品。 应一人前悔。 前对僧中。 先应三乞别请忏主单白和僧三说而悔。 若二三人。 除乞反白。 加问边人一人。 一人又除问边人一白。 余词句如忏波逸提中说。 唯罪名有异事既稀简。 略辩大纲临机行用。 钞中详委)。 忏波逸提法(舍堕因财以成。 单提不局衣。 犯别论舍。 虽异据堕即同三十。 忏通僧别。 单提唯对别悔。 故分先后义在于兹)。 先忏舍堕对僧作法(文云。 应舍与僧。 若一二三人不得。 与余人及非人。 舍已应忏悔。 若不舍而悔。 其罪益深。 四分律中。 有其四法。 一舍财。 二舍罪。 三还财。 四不还财结罪。 罽分俱氎准用无失。 今依前三辩仪戒)。 一舍财(此舍财中须识五法。 一舍财心。 谓以贪心取此物。 违教成业当苦报。 圣应所制真实不虚。 若不忏除当来定受。 如是思已。 于此财物生极厌心。 永以舍弃必无余吝。 二所舍财。 谓衣钵药宝等。 但制舍者。 皆须总集而尽舍之。 三舍财境。 谓僧等三。 谓四分律云。 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突吉罗。 四舍财威仪。 谓敷尼师坛脱革屣作礼互跪合掌。 若对小者不须礼拜。 五舍财法。 对僧者应云)。 大德僧听。 我比丘某甲。 故畜(若干)长衣。 犯舍堕(或离衣等随事称之)。 是衣今舍与僧(一说。 如是舍已。 即付与僧。 对下境词句亦然。 但改初后二言。 为异也)。 二舍罪(对僧忏悔罪须具六。 法一乞二请三白四悔五诫六受。 此之六法诸教互明。 必须周具。 方成悔过也)。 一对众陈乞(具修威仪胡跪合掌)大德僧听。 我某甲比丘。 故畜尔所长衣。 犯舍堕。 是衣已舍与僧。 今有(若干)波逸提罪。 从僧乞忏悔。 愿听我某甲比丘忏悔。 慈愍故(三说)二请忏悔主(夫忏悔主必须清净。 彼自有缚岂能解他时为重病无清净人。 初开不同犯。 后开同犯作)。 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今请大德作波逸提忏悔主。 愿大德为我作波逸提忏悔主。 慈愍故(三说)。 三单白和僧(既对清众义无辄受。 故须咨白。 取众情和方便如常。 答云受波逸提忏悔羯磨)。 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故畜长衣犯舍堕。 此衣已舍与僧。 是中有波逸提罪。 今从僧乞忏悔。 我某甲受某甲忏悔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众既和许告示可尔)。 四正忏悔除罪(畜长之过数类稍多。 或一二三。 乃至于九犯于名种。 惟吉与提。 六是从生。 三为根本。 今依次第略显其相。 第一且如畜一长衣犯提罪。 识知是罪作覆藏心。 清净人同界而宿。 即犯覆藏突吉罗。 此一品罪随衣而生。 约位总定名覆藏罪。 但覆藏吉罗亦须发露。 而隐不发露亦生覆藏。 以覆藏而生。 名随覆藏突吉罗罪。 此一品罪亦随夜生。 显数虽多。 总名随覆上三品罪。 一提二吉。 提为根本吉罗从生。 覆即二三。 不覆但一。 第二犯长之衣举体生过。 若其着用即犯吉罗罪。 据于心脱即无过。 隐而不发亦有覆藏。 如前三品轻重为异。 第三犯前诸罪经僧说戒。 三问不发犯吉罗。 二覆从生亦同于上。 上来二三合成九。 品有具不具。 据事而思。 行忏之人特须明识。 称名历数厌而生愧。 立对治道谨克身心。 词句无乱方成忏悔。 先轻后重次第而除。 二件标牒方尽其类。 第一先忏三位覆随覆六。 以其种类轻重同故。 第二忏着用默妄二根本吉。 第三忏犯长之提。 据事虽然。 今明轨则。 先辩忏提。 余次轻者。 准此而用。 文云。 犯罪比丘应偏露右肩胡跪合掌。 余文对大须具五法。 此加露肩。 总成六法也)。 大德。 我某甲。 故畜(若干)长衣犯波逸提罪。 向大德悔过(三说。 诸部更有余词。 据宗但合如此)。 五戒勖令断(彼应问言)汝自见罪不(答言)我自见罪(彼又问言)汝欲悔过耶(答言)我欲悔过(彼又语言)汝后莫作六承受立要(应答言)尔(或言)顶戴持(上来至此。 名忏悔竟)。 三还衣(若对僧舍。 须僧还衣。 对别人舍。 别人还之。 良以罪累已除身心清净。 堪消物养为资道缘故。 四分云。 僧应还此比丘衣白二羯磨。 若其不还及故坏等皆突吉罗。 唯除五敷二宝及七日药。 此八无还。 四分律中。 锦缛斩坏亦无还法。 然彼僧还有其两种。 一即坐转付。 谓众僧多集。 或此比丘有因缘欲远行。 僧应问言。 汝此衣与谁。 随彼说便与。 若无此二缘明日直还。 二即坐直付。 谓不须经宿故付之。 然有五人得作转还。 若但四人唯得直付。 三人已下作口法还)。 即坐转付法大德僧听。 此某甲比丘。 故畜(若干)长衣犯舍堕。 此衣已舍与僧。 僧今持是衣与某甲比丘。 某甲当还此比丘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某甲比丘。 故畜(若干)长衣犯舍堕。 此衣已舍与僧。 僧今持是衣与某甲比丘。 某甲当还此比丘。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持是衣与某甲比丘。 某甲当还此比丘。 竟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即坐直付法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 故离僧伽梨宿(余衣随称)犯舍堕。 此衣已舍与僧。 僧今持是衣还某甲比丘。 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 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故离僧伽梨宿犯舍堕。 此衣已舍与僧。 僧今持是衣还某甲比丘。 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 僧已持此衣还某甲比丘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作羯磨竟。 以衣付彼)。 对众多人舍忏法(舍财同上。 须口和余人。 不用单白。 余可准知之)。 受忏口和法。 二长老听。 我受某甲比丘忏悔。 者我当受(受忏还衣。 可准前用)。 对一人舍忏法(应将比丘至自然界。 或戒场上集所犯财。 勿使遗落具修威仪同上僧法。 但称境有异。 既唯独一不须口和。 正忏还衣亦准而作)。 忏二根本突吉罗(应请忏悔主。 如前威仪说)大德。 我某甲。 犯着用不净衣及经僧说戒默妄语。 并犯突吉罗罪。 各不忆数。 今向大德悔过(余诫受等准前可知)忏覆藏及随覆藏突吉罗法。 大德。 我某甲。 犯故畜长衣波逸提罪。 及着用不净衣经僧说戒默妄语突吉罗。 各有覆藏及随展转覆藏突吉罗罪不忆数。 今向大德悔过(余三问答准前而说)。 忏单波逸提法(摽名为异忏法同前)。 忏波罗提提舍尼法(请忏悔主。 修威仪同前。 诸犯摽罪。 为异也)。 大德。 我某甲。 犯从非亲里比丘尼自手授食波罗提提舍尼罪(若干)今向大德悔过(余三问答同前)。 忏突吉罗法(律云。 高下着衣等。 若不解不问而作者突吉罗。 若解不慎而作亦突吉罗。 此二种吉。 应无轻重齐责心忏。 若解轻戒轻人而作。 犯波逸提罪。 忏此提罪同前可知。 责心吉罗不须对境。 应具威仪已云)。 我某甲。 犯高下着衣突吉罗(若干)今自责心忏悔过(一说)第十杂行住持法(止作具修。 自他并利。 教行因果据要陈之。 先述当宗。 后障异部之说)。 作六念法(律云。 比丘应知月半月日数知布萨日悔过清净。 又云。 应先心施食。 若不念施人而食突吉罗。 然文散落而不次第。 六念之轨出在僧祇。 今依彼文义准为法。 既恒须作故录在初)。 第一念知日月数(应云)今朝黑月小一日(乃至十四日。 若大言大。 白月恒大而无小。 可随称之)。 第二念知食处(若常乞食应云)我常乞食(若食僧食应云)我食僧食(若食自食应云)我食自食(若受人一请欲自赴者应云)我食某甲家食(若受多请不能遍赴者。 应自赴一请。 余者施与人。 施之人比丘沙弥。 但得应对所施人作法嘱云)。 长老。 某甲檀越施我五正食。 我有因缘不得往。 今以施汝(若时逼促无人可施者。 律开心念施人。 应作念云)。 我请分与某甲比丘(若有背请缘亦随事说。 之若无定食。 处应云)我不背请食。 第三念知受时夏数(应云)我于某年月某日时一尺木(若干)影。 受具足戒无夏(一夏多夏随数称之)。 第四念知衣钵受净(应云)我三衣钵具足。 并受持长衣并说净(若阙衣钵或未受持。 未说净等。 念持念说。 随事称之)。 第五念知身强羸(应云)我今不病堪行道(若有病应云)我有病须疗治。 作残食法(佛言。 持食着钵中。 手擎对未足食比丘。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作是言)。 长老一心念。 我某甲食已足。 为我作残食法(彼比丘为取残已问言云)是食与我耶(答言)与(便为食少许。 余残还之者。 若都不食。 但取已还之。 语言)此是我残与汝(亦名残食)白同利食前后入聚落法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比丘。 先受某甲请。 今有某缘事。 欲入某处聚落至某家。 白大德知。 白非时入聚落法。 长老。 我非时入聚落(十诵律云)至某城邑聚落某甲舍(前人答言)可尔防护贩卖求利法(律云。 若比丘欲货易。 应使净人语言)。 为我以此物货易之(又应心念)宁使彼得我利。 我不得我利(若自货易。 应于五众中。 若与白衣货易。 突吉罗)。 弟子欲辞行和上量宜法(若路有疑怖。 或行伴无知。 不知诵戒布萨羯磨。 或彼方乞食。 难得持法律解律仪人。 若好斗讼希破僧事。 若彼方得病。 无随病食药。 无看病人。 诸有一事。 皆勿听去。 弟子强去。 得轻师波逸提。 和上若不筹量听去。 得突吉罗罪也)。 持律比丘来承迎祇供法(佛言。 今为诸比丘结初应学法。 若闻持律者来。 不应避去。 应为扫洒整理戾舍及卧具半由旬迎。 疑难要当出代担衣物。 办水具中设过中饮。 应请说法。 若实求解应如法说。 若触恼问即不应答。 旦为设前食后食。 为求留安居。 复应为求施衣檀越。 应如是供养。 若不尔突吉罗罪)。 持律比丘有七种宜(一多闻诸法。 二能筹量是法非法。 三筹量比丘尼。 四善摄师教。 五若到他处所说无畏。 六自住毗尼。 七知共不共戒之)。 应说戒人法(有一住处。 跋难陀为上座。 众僧请说戒。 答曰。 诵忘。 诸比丘言。 若忘何故在上座处。 以是白佛。 佛言。 上座说戒。 若不说突吉罗。 不知齐几为上座。 佛言。 于上无人。 皆名上座)。 僧尼二众尊卑礼敬法(佛言。 从今听诸比丘随次礼上座。 诸比丘尼礼一切比丘。 亦随次相礼。 式叉摩那礼一切比丘比丘尼亦随次相礼。 沙弥亦如是。 沙弥尼礼一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 亦随次相礼。 礼敬之法。 听比丘尼去比丘不近不远合掌低头作是言。 和南。 四分律云。 塔亦应礼。 佛言。 食时。 歠粥时。 啖果时。 经行时。 不着三衣时。 闇时。 不共语时。 相瞋于屏处。 此等皆不应礼。 犯者突吉罗。 五羯磨人。 被举。 不共语本言治。 狂心。 散乱心。 病坏心。 别住。 行摩那埵。 本日。 阿浮呵那。 皆不应礼)。 净五生种(根接节果子)若食果。 应五种净(火净刀净鸟净伤净未成种净)若食根。 应五种净(剥净截净破净洗净火净)若食茎叶。 应三种净(刀净火净洗净。 于聚一器中若净一名为总净之)。 着衣高下法(佛言。 着下衣。 从脚跟下上量一搩手。 左掩其上。 两边两摄。 当后两摄之)。 受请应供法(时有长者。 请佛及僧。 比丘问佛。 若人请僧为请谁。 佛言。 若正趣正向人皆已礼请。 虽非正趣正向。 若为解脱出家。 若坐禅人。 若读诵经人。 若劝作众事人。 除恶戒人。 余一切僧皆应食。 若请僧应二众食。 比丘及沙弥。 若请二部。 应五众食)。 四方众僧有五种物。 不可护不可卖不可分(一住处地。 二房舍。 三须用分。 四果树。 五花果。 一切沙门释子比丘皆有其分。 若护若卖若分。 皆偷兰遮罪)。 佛告诸比丘。 汝等各当系念在前自防护心(何谓系念。 谓行四念处观。 内身观除无明世间若护观外身及痛心法亦如是。 何谓在前。 所谓若行若立。 若卧若睡。 若觉。 若去若来。 前后瞻视。 若屈申俯仰。 若着衣持钵。 若食饮便利。 若语若默。 常其心。 此是我教)。 佛告诸离车。 世有五宝。 甚为难遇(一一切诸佛世尊。 二善说佛所说法。 三闻法善解。 四如闻能行。 五不忘小恩)。 供养父母法(佛告诸比丘。 若人百年之中。 左肩担父右肩安母。 于上大小便利。 极世珍奇衣食供养。 犹不能报须臾之恩。 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 若不供养得重罪)。 弥沙塞羯磨本 发布时间:2025-11-19 08:10:2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4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