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境观要门 内容: 净土境观要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No. 1971净土境观要门No. 1971净土境观要门元传天台宗教兴教大师虎溪沙门怀则述夫净土法门者。 乃末世机缘出生死之要路。 横截五道之舟航。 一生彼处永无退转。 以诸天身飞行自在。 衣食自然得。 预清净海众。 常得见佛闻法速入圣位。 无虎狼师子蚊虻蚤虱有情之恼。 无寒热风雨无情之所煎熬。 莲华化生寿命无量。 既无生老病死等苦但受诸乐。 故名极乐世界。 故我释迦如来欲令此土在迷众生。 出离众苦开折伏之门。 弥陀慈父示摄受之路。 所以苦口叮咛殷勤告诫。 偏赞净土普劝往生良由于此。 是故西天此土圣贤道俗。 回向发愿临终见佛得往生者。 具载典记不可胜数。 但下劣凡夫贪着粗弊色声甘心。 流浪生死不求出离。 譬如入城句当。 若不预办安歇之处。 至乎日暮无所栖泊。 深可痛伤悲悼也。 然而诸上善人。 厌苦求乐发心念佛者多。 知于境观者少。 因引笔略书大概。 庶使信乐之人。 因此以得入道之门。 不致徒劳苦行也(初入道场当存想三宝。 心生恳恻默发愿云。 我与法界众生诸佛菩萨性体不二。 但我与众生在迷。 诸佛菩萨已悟。 我今普为法界众生。 求生安养净土。 入是道场讽诵经文称念佛号。 如补助仪)。 观无量寿佛经云。 若欲志心生西方者。 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如先所说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是则八万相好乃是十信位人方得见之。 非是凡夫初心所观境界。 是故令观丈六之身。 身有三十二相不可遍观。 须是从一相好入。 但观眉间白毫三十二相自然当现。 观若纯熟不妨改观。 观余身相无不可也。 若观此相极须明了。 其相在两眉中间白如珂雪。 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 外有八棱内则虚通。 右旋宛转显映金颜分齐分明。 莹净明彻不可云喻。 欲观此相应须先了万法唯心一切唯识。 故经云。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又云。 心如工画师。 造种种五阴。 一切世间中。 莫不从心造。 是则极乐依报国土宝树宝地宝池。 弥陀海众正报之身三十二相等。 皆是我心本具。 皆是我心造作。 不从他得不向外来。 能了此者方可论于即心观佛。 所以得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 故观经云。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至八十随形好诸句。 天台大师作二义释之。 一约感应道交释。 二约解入相应释。 若无初释则观非观佛。 若无次释则心外有佛。 是则解入相应者即心也。 感应道交者观佛也。 至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从修观边说名为心作。 从本具边说名为心。 是文出第八像观义遍初后。 夫如是例此合云是心作日是心是日。 乃至是心作势至是心是势至。 以至九品之中。 随境作观莫不咸然。 然而即心观佛亦名约心观佛者。 约心就托佛边说。 即心就本具边论由具故即也。 各举一义意必双含也。 此之境观说者虽多未见的当。 今当先引旧说评之而后正出其意。 净觉法即谓。 摄佛归心然后用观名为观佛。 今谓送想西方境在东土境观既差。 何由生彼亦滥直观于心也。 广智法师谓。 摄心归佛名为观佛。 此乃直观于佛。 祖师何名心观为宗耶。 若据二师所见必须先了万法唯心。 方可观心先了万法唯佛。 方可观佛。 此同常坐等直观三道。 是为直观心直观佛也。 二师执诤不已遂求决于四明祖师。 祖师双收二家云也。 不是摄佛归心也。 不是摄心归佛。 乃是约心观佛。 何者弥陀净土既是我心本具。 是故托彼果佛三十二相。 熏我自心本具法身性体。 观智若成自然发现。 故妙宗云。 托彼依正熏乎心性。 心性易发即此义也。 问约心观佛唯是所观。 境亦含能观观耶。 答观之一字是能观观。 心佛二字是所观境。 若尔此所观境是妄耶是真耶。 答一家所论境观永异诸说。 直观真心真佛唯属佛界。 是故凡曰观心观佛皆属妄境。 意在了妄即真。 不须破妄然后显真。 诸家直观真者。 妄必须破真理方显。 此乃缘理断九之义。 正是破九界修恶。 显佛界性善是断灭法。 乃属偏前别教非是圆顿妙观。 问既曰约心观佛。 佛是果人何得是妄。 若是妄者。 弥陀世尊应是凡夫耶。 答初心行者外境未忘以来见有他佛。 无非是忘亦是外阴入也。 则知过在于我何关佛耶。 问凡所观境不出内外。 心则属内佛则属外。 今云约心观佛。 莫也内外俱观。 若尔必须仰面观佛低头照心。 如足跨门限如首鼠两端。 毕竟如何用心。 答此尤难得的当。 今略举一家之非。 而后出其正义。 初义者先辈乃云定境属外观属唯心。 须知此说有二失。 一者正堕内外俱观之失。 二者观属唯心有滥真心之失。 以由初心行者须约妄心。 而观弥陀应身。 显真佛体方免斯过。 祖师虽有唯心观立之言。 正是唯于妄心所造之境。 用三观体之。 观若成时真佛方显也。 故知此说失之甚矣。 次出正义者。 须知我心不局方所。 如前所引经文是也。 故荆溪云。 唯心之言岂唯真心。 须知烦恼心遍。 子尚不知烦恼心遍。 安能了知生死色遍色。 何以遍色即心故。 若尔不须摄佛归乎东土。 五阴质内亦不须仰面观佛低头照心。 今断之曰。 定境属外。 境便是心。 不须摄佛归心。 方名约心观佛。 如此明之非但深得佛意。 亦乃迥出常情。 况佛亲口引喻云。 如执明镜自见面像。 镜中之像在外。 岂可摄归我身方是我像耶。 亦是引心向彼作往生因。 虽无方所在迷成局。 今以妙解融此局心。 而即于佛成三谛三观。 是则镜喻观法。 执喻修观。 见像喻观成。 即见本性佛也。 观未成时像既在外。 以譬于心何须摄归我身耶。 此譬显然人自不达耳。 问约心观佛定为外。 境乃属于妄。 其义显然无可疑者。 用于三观体此妄境成妙三谛愿示其相。 答如观白毫一心一意专想不移。 了了分明能了此境。 具足诸法此相为从我身得。 为从我心得。 佛不从我身得。 不从我心得。 不从我身得佛心。 不从我心得佛色。 何者若是心佛无心。 若是色佛无色。 不可以色心求三菩提。 所观之境既空。 能观之观亦寂。 能所俱亡不落情想。 空虽不可得随念即见。 如镜照面像现其中。 又如比丘观骨起种种光。 此无持来者亦无有此骨。 皆意作耳。 悉如幻化假。 佛本不曾来我亦无所至。 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 心有想则痴。 无想是泥洹。 是法不可示。 皆念想所为。 设有念亦无所有空耳。 中三观就能观边论。 三谛就所显边说。 谛观不二能所一如。 故祖师云。 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 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斯之谓也。 问一心三观三谛一境。 不前不后方是圆顿三昧。 据上所论似如次第一心义之何在。 答说虽前后用在一时。 且如照此白毫即是我心。 心外无法法法叵得是空。 其相宛然是假。 假即是境。 空即是观。 了了通达不为境所染亡假也。 了了通达不为智所净亡空也。 非染非净。 境观双绝能所顿亡。 即是中道何有前后耶。 若论假观亦复如是。 白毫宛然如骨起光是假。 其相叵得是空。 此无持来者。 亦无有此骨是中也。 若论中观了此白毫非空非假。 若心有想则痴。 无想是尼洹。 是法不可示皆念想所为亡二边也。 既其双亡必也双照。 以双照故空假宛然。 亡照同时不可前后。 是则一空一切空三观俱空。 一假一切假三观俱假。 一中一切中三观俱中。 不前不后绝思绝议。 问净土依正在十万亿刹外。 何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 又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耶。 答此义须约三谛三观说之其疑方解。 何者就不失自体东西宛尔边。 何妨在十万亿刹之外。 即妙假也。 就同一性体不隔毫厘边。 即妙空也。 就不一不异二相亡泯边。 即妙中也。 亦是一即一切故不妨远。 一切即一故不妨近。 非一非一切故不远不近。 以例取舍不取不舍。 合散不合不散等莫不皆然。 具如止观前六章。 依修多罗广开妙解直论诸法本真。 无非三谛妙法。 由此理具方有事用。 以即假故不失自体。 不远而远往生彼土。 复由即空故同一性体故。 以佛力故。 三昧力故。 一念能见故。 心在定故。 如弹指顷故。 不近而近实不往生双非二边。 非生非不生事既即理便是妙事。 但佛世根利随举其一必具三。 故小弥陀偏语其远。 十六观经偏语其近。 既其远近双照必也远近双寂。 是则近远非近非远。 生即无生无生即生非生非不生。 今人随语生解偏执一边不能圆解。 故十疑论云。 今人闻生便作生解。 闻不生便作不生解。 正堕此责也。 悲夫。 若不约理具三法。 而论事用三法。 则遭从心生法之过。 复招缘理断九之讥。 岂是圆顿法门。 若不尔者。 何故妙宗引般舟三昧经三力为证。 一佛力。 二三昧力。 此二非事用耶。 三者本功德力。 此非理具耶。 然末代行人而欲立行造修。 须拣入理之门起观之处。 以众生在迷未悟理故。 故至第七正修章中。 方论阴等十境的拣所观。 今亦如是如前所辩。 良由于此不见此意岂不惑哉。 问唯心净土之唯心与本性弥陀。 及十不二门唯色唯心之唯心同异如何。 答唯心净土。 是所观阴境。 本性弥陀。 是所显法门亦是能观观法。 各举一边意在互显。 若十不二门约三谛。 妙色妙心而论唯心。 故云非色非心空也。 而色而心假也。 唯色唯心中也。 此乃直约中道绝待而论。 名为妙色妙心。 岂与唯心净土所观阴心同日而语。 熟看金[金*畀]指要自见臧否。 若观二菩萨身相既同弥须拣别。 经云。 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 如是大势至。 首相者。 观音顶上有一肉髻。 如未开莲莹净红鲜。 大势至于肉髻上。 有一宝瓶盛诸光明。 若念此菩萨名时须观此相。 若念清净海众时。 须想三乘诸天。 围绕一佛二菩萨也。 所论境观之相悉例上可知。 若不精拣何称圆修。 是故不能已也。 信笔述此老眼昏华不及检文多有疏脱。 观者恕之。 至大三年冬至前三日。 净土境观要门(终) 发布时间:2025-11-28 08:11:0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4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