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四十五章) 内容: 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四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五章道眼由见瞎讲究十心的内涵以及一念顿圆法界全体全用的圆满佛法后,接著《宗镜录》又再强调性相圆融的道理。 是知一心为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相即性之相,是一中之多。 性即相之性,是多中之一。 若不了性,亦不了相,其相即妄;若不识相,亦不识性,其性即孤。 应须性相俱通,方得自他兼利。 这一段再次赞叹理论与实际功夫并行的重要,说明研究唯识,你这个本体之性要证到。 譬如禅宗经常讲的:‘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那就是讲本性。 又六祖所讲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侧重在言性,指出形而上本体的这一面。 至于六祖的师兄神秀大师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进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讲用讲相那一面。 前者指出实际理地,后者点到现实的事行,二者没有差别。 不过在教化的方法上,见地的通透上,看起来呈现形而上这边的气势来得大,但是神秀那个‘时时勤佛拭,勿使惹尘埃’,也正是一切修行做学问必走之路,也蛮可爱的。 所以,南能北秀这两个禅学是没有差别的,假定把它们切开,那就有问题了。 梦是真有还是假有? 如《首楞严经》云: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是以若偏执相而成妄,定据性而沈空。 今则性相融通,真妄交彻,不堕断常之见,能成无尽之宗。 《楞严经》讲到这一段性相的关系,说‘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指出万有是幻妄的,这一切幻妄的存在,世界的存在,物质的存在,人生种种的存在,一切所有的现象,都称为幻妄相,而能够构成宇宙万有的妄想的根本功能,佛学上叫做性体,‘其性真’是‘为妙觉明体’,是绝对唯心的,不是唯物的。 万有的本性,其性至真,微妙不可思议,是一个觉性,它有无比的灵知、灵觉,它永远是光明清净的。 《楞严经》的这两句话,我们研究佛学特别要小心,在小乘的法门,以及大乘的初步,都认为物质世界的万有是虚妄不实在的,这是佛法第一层观念。 因为一切的存在是暂时的,即使是亿万年,在整个法界宇宙来看,也不过是一瞬间就过去了。 亿万年只是一眨眼而已,因为宇宙本身的时间是无穷尽的,这是一个事实。 但是在大乘的境界就不同了,物质世界的万有是幻有。 幻有并不是讲它绝对没有,有喔! 因为它不能永恒地存在,所以称为幻,是变化出来的。 换句放说,它是那个清净本体的投影过来,而生起这个幻有。 它是第二重的投影,不是它真正的本性,故名幻有,而以如梦似幻来比喻。 一般人经常搞不清楚,看到佛经上梦幻两个字,很容易把自己带入到灰色消极的悲观中。 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在当时却是真实的喔! 譬如在梦中时,你难道认为你当时的状况是假的吗? 你在梦中的喜怒哀乐,同现在是一样。 如果你觉得:‘唉呀! 这是假的,我在做梦。 ’你已经清醒不做梦了。 所以在梦中那个短暂的一刹那,在那个立场上是真实的。 世间一切的现象作用,站在本体的立场看是幻有;站在现象与作用上看,则它当时不能说它不是真实的存在。 这是佛学的第二层观念,还属于中乘道。 但如果是大乘菩萨到了成佛的境界,看这个幻有不是幻有,是妙有,是‘妙觉明体’不可思议的一种投影的作用。 譬如这一块玻璃的本身,它永远是清净透明的,因为它清净透明,所以它立刻有显现影像的作用。 如果它不是清净透明,便不能起如此作用。 因此妙有与真空,二者是同等相对的,心物是一元的。 我们研究《百法明门论》,其中将心法一共归纳为一百种,而心法就是心物一元那个心的体,所归纳的一百种法,包括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你通达出世间法就成佛了。 成佛是什么法? 无为法。 无为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彻底的无为——成佛的境界。 一种是一半的无为,不彻底的,譬如成了阿罗汉或者是没有成佛以前的菩萨境界。 心与物相应不相应的问题除此之外在百法里头,还划出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 这下大家研究《百法明门论》有时候就搞不清楚了,既然心物一元,可是的确又有二十四种心无法同它关连的法,心法不能拉住它的,譬如时间就是。 你想:‘我今天一夜不睡,可以把一万年的时间缩短成一夜。 ’这你作不到。 你说我在打坐入定了,达到不动,可是地球还在转,它并不因为你打坐入定了,地球就乖乖跟著你打坐不转了。 还有势力,那个活动的力量,物质世界那个动力,它是你的心所不能相应的。 后世讲唯识学的犯了不少错误,把心物两个对立起来了。 各位青年同学,你们将来研究这一两百年的唯识要特别注意,别再跟著走入歧途。 其实,心不相应行法是属于心法以内的百法里头的一个范围,这个心不相应行法的心不是指本体心。 第六意识与二十四种法不相应,它要把时间缩短或拉长了,做不到。 可是在本体心那个功能上,是可以做到的,那要真正实证才行。 在实证到那个境界,万有不是幻有,而是妙有。 《华严经》的事理就是从这一点立足而来的。 我经常讲,世界上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灰色的,看这个世界都是悲观的,唯有佛法的华严境界看世界、看人生,永远是真善美,悲哀也是美,你懂得了,年轻固然是漂亮,但不漂亮也有不漂亮的美。 究竟的佛法看生死是圆融的,真空妙有是一贯的。 所以大家念《心经》就要晓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知道真空妙有是一体。 依这个道理,《楞严经》在指导大家修证佛法的某一阶段上,称万象为幻有,说‘幻妄称相’,一切万有的现象是幻妄的,又说‘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它的本体真性,称为妙觉明体,告诉我们真与妄之间的关系。 ‘是以若偏执相而成妄’,我们如果偏重在现象这边,太著相,那就掉到虚妄境界的这一边。 妄,并不是指妄念,因为大家用妄念这个观念习惯了,很容易把它解释为一个一个念头的妄念。 这里的‘幻妄称相’和‘若偏执相而成妄’,是说我们太著相的这一边、有的这一边去修持,不管你是修哪一种法门,这种偏执就是妄想。 ‘定据性而沈空’,那如果你说我只走形而上本体的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则又往往落在偏空,沉溺在空里,被困住了。 所以,我们讲修证一定要避免‘沉空住寂,滞壳弥封’。 一般人只要一念清净坐在那里便以为这个是道,实际上往往是沉空,是住寂。 还有我们做功夫也会患‘滞壳’的错误,是什么壳啊? 就是这个肉体。 你做功夫,唉唷! 我清净了,发光了,其实还是在身壳内作文章,这样也就是‘弥封’,封口被封住了,超越不了。 我们因而生下来,头顶这里有个软软跳动的部分,一长大了,两三岁这里就坚硬地封闭起来,叫‘弥封’。 你我就是在‘滞壳’的情况下被自己封起来,许多人就算他打坐,坐得好,还是不出这么一回事,在‘滞壳弥封’中玩来玩去,这是很可笑的事情。 断烦恼小心落断见,信宗教小心落常见总之偏执事相,容易成妄,太讲性理,容易沉空。 因此《宗镜录》这一部书告诉我们修持之路,特别把三藏十二部的精华抽取出来,告诉我们修持要‘性相融通,真妄交彻’,这样便‘不堕断常之见,能成无尽之宗。 ’断见与觉见是很严重的。 所谓小乘的佛法就落在断见,认为断了一切烦恼就成空,就成道,这是断见的观念。 你把相转了,烦恼化去了,它的根是不可能没有的。 所以断烦恼,实际上也就是文学上李太白那两句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浇愁愁更愁。 ’烦恼的本身就像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假使烦恼可以断的话,断一个妄念,你证一个道。 其实你不晓得你觉得很空很清净,那正是一个大烦恼,只不过换一个样子而已。 因此烦恼的本身,不是你想的那种断法去断了就能成道。 《维摩经》上不就说‘烦恼即菩提’吗? 烦恼本身即是道,这是免你断烦恼而落断见。 但因此若有人专门找烦恼的事情来干,那你就落魔障了。 学佛修持从理论最高的见地上来看,大多数人不落在断见,就落在常见。 常见认为得了道以后就不生不死了,我就永恒存在。 差不多有很多的宗教都是这一类的常见。 你也别以为你信佛教,就对了,佛学研究不好,抓一个不生不灭,那已经落在常见里头了。 哲学的唯物主义偏属于断见,因为认为一切唯物,物质消灭了也就没有了,人死了也就没什么了。 而许多的宗教,大部分都是常见,譬如我们民间的信仰,认为人死了永远存在,过个三十年想起亲人来,去找一个会走阴的灵姑,大陆上叫做走阴,走到阴间去,可以在那里把你的祖宗叫来跟你对话,出来的人那声音好像蛮像的,讲到家里的事情,什么东西放在哪里,有时候还真给他找出来。 已经死了三十多年,好像那个人躺在那里,那个灵魂永远存在的样子,这落于常见。 如果你说没有一个鬼魂或灵魂,它有时候讲得对了又是怎么回事呢? 你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把唯识研究通了才行。 五见蒙蔽众人心佛法的修持在见地上绝不可以落在断见与常见之中,那很可怕的。 佛法有五见的道理,你拿五见去看这个世界的宗教的哲学,包括佛学和学佛的人,大多数落在这五见中:身见、边见、戒禁取见、邪见、见取见。 这个‘见’字不是眼睛看见的见,拿现在的话讲,就是观念。 第一身见,我们讲身见最难去掉,你如果拿身见这个立场,来批判世界所有的宗教以及学宗教的人,大家都想身后升天堂也好,到西方也好,都想自己这个肉身不要紧,到那里(天堂、极乐世界)去我才得救得度,这就是一直在想我的存在,身见已在那里。 身见是‘我’的根本,所以身见最难去。 边见,佛法本来是无量无边的,我们拼命抓住说,我这个佛法的东西才是,你们这些宗教都不对,只有我这个才是无量无边的,这样他已经自己落在边了,落到什么边? 落到无量无边这一边,早就有边了。 思想会落边见,落边见就不圆融,非佛法。 邪见与边见有关,边见已经太严重,又加上各种不善心和偏执就是邪见。 戒禁取见,建立了许多的戒条,这些戒条本是助道之用,到后来变成一种单一的偏执,无法与心性的根本融会贯通,执著非做某一事不可在自己的信仰和行为上,建立一个森戒、一个范围,超过这个道德范围,便认为是邪道。 本来那个禁戒是由善出发的,却被僵执成一种观念的嗔心,这须同戒律、大小乘整体的教理配合来探讨才行,其中的问题很大很多。 戒禁取的取,就是抓得很牢,认为这样才是道,不是这样不是道。 见取见,自己的主观形成了,的确嘛! 我见到那个空了嘛! 那个无形的力量,就在我身上起了作用啊! 乃至有些人,嘿! 发抖呀! 清净呀! 这个不得了,照有些宗教的讲法,神、上帝已经降临到这里,我已经灵得很,菩萨给我灌了顶,很舒服呀! 你说他这样假的还是真的? 这等于我经常到精神病院里头看精神病人,我会站在那里欣赏半天,我也傻掉半天,究竟他是清楚的,还是我才是神经的,搞不清楚了。 因为全体神经病都在一起,里面两个人对话起来,谈事情像真的一样,我一听,他们的对,我的全错了。 反之,如果是我们一起去看那个神经病的,我们全对,他错了。 所以世界上谁是疯子谁不是疯子,如果你随便下断语,你就是笨人。 我到精神病院一看,再看看我自己,真是很神经,他们不可怜我们就已经很慈悲了,结果我们还觉得他们很可怜。 所以一个主观的成见你抓住了,这样才是对,抓得很牢,便是见取见。 主观的观念形成了,以有色的眼睛看整个世界,世界都变色了。 许多人学了佛有一点道,看不惯人家,就跑来跟我讲:‘唉呀! 我看世界这些人都很可怜。 ’我说:‘怎么呢? 他们活得好好的嘛! ’‘耶! 他们不晓得修道。 ’我说:‘你懂得修道? ’‘当然。 ’你说他该不该送精神病院! 我们看楼下那些人,他们勿勿忙忙跑来跑去,唉呀! 好可怜,众生、这些众生。 但他们看我们楼上这些人也够可怜的,一天吃饱了饭,没有事做,什么《宗镜录》的,录个什么嘛! 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五见是讨厌的东西,随时会把我们绑起来,万劫不能超生。 学佛的人要随时观照自己是否落在五见中,落在断见常见中,这样就‘能成无尽之宗’,成就无尽藏的智慧这一宗。 哪一宗? 佛法的心宗。 发布时间:2024-04-16 08:20:5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