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阿惟越致遮经 内容: 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09册No. 0266佛说阿惟越致遮经No. 266[Nos. 267,268]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上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不退转法轮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彼时世尊于后夜起,三昧正受,号离垢光。 文殊师利童子菩萨亦以普明三昧,弥勒菩萨导众大士普显三昧。 于是贤者舍利弗后夜寤起,自出其室,发心往诣文殊师利。 欲入其室,未入之顷,见佛神室则前进矣。 睹十万莲华不可称计围绕佛屋,又复遥闻大音乐声若干种响。 其大莲华自然衍光,遍照祇树,悉周舍卫靡不见焉,三千大千佛之境界光耀巍巍。 时舍利弗即立不行,抑而不候文殊师利,不自觉耳处于其室。 住文殊师利前,睹加趺坐淡然而定。 时舍利弗即为弹指永不寤矣,声发洪音亦不兴也,又一心观文殊师利现大变化,感动如此。 自察其身在于大海,愕然欲出文殊师利三昧之室了不能退;将以神足起踊于空亦复碍矣,尽现神力不得游腾。 又见己身与文殊师利及其室宇自然东行。 时舍利弗立文殊师利前,结加趺坐,视之无厌。 尔时,东方度是佛土恒沙等刹,其世界名不退转音,佛号最选光明莲华开剖。 贤者舍利弗从文殊师利见彼圣尊,一切毛孔悉出莲华,又其莲华各周四十万里皆照三千大千佛土。 彼诸莲华有十万数妙宝为茎,及以金刚紫磨黄金师子之座,一切菩萨皆坐其上。 于无上正真之道不退转,以得总持五通自乐成就法忍,三十二相庄严其身。 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至真.等正觉齐生莲华清净无瑕,其色百千不可称数,青琉璃茎姝妙交络,上好栴檀珍宝为座,殊异珠铃垂布四面。 彼座独空,文殊师利即处于上,与其莲华师子之座踊变上至三十三天寻还诣佛。 稽首作礼,绕佛三匝,还坐莲华,彼世尊前叉手自归。 于是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等正觉问文殊师利:“仁者! 何来枉至此土? ”文殊师利答曰:“唯然,世尊! 从忍界来。 ”尔时,彼佛侍者——号柔音软响菩萨大士,志于无上正真之道逮不退转——则莲华上更整衣服,长跪叉手问彼佛曰:“其斯忍土离是几何? ”其佛告曰:“西方去此恒沙等刹有忍世界,是文殊师利从彼土来。 ”柔音软响菩萨又问佛言:“其忍世界佛号云何? 今现在乎? ”世尊告言:“字曰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现在讲法。 ”又问佛言:“其佛大圣云何现法? ”佛言:“开三道教。 ”侍者又问:“何谓为三? ”“声闻、缘觉及弘佛道,释迦文佛说法如此,是三道教。 ”侍者又问:“诸佛世尊说经、开化不普等乎? ”佛言:“悉等。 ”柔音软响又问佛言:“何谓为等? ”世尊告曰:“讲不退转,此谓平等。 ”又问:“何故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宣三道教? ”其佛告言:“彼土人民刚强难化,心劣意弱,难以一乘救化度矣。 以是之故,诸佛世尊善权方便而为说法。 能仁如来兴五浊世,以斯善权随时之义而济度之。 ”又复问曰:“唯然,世尊! 彼忍世界讲法所化勤劳之难,乃如是乎? ”佛言:“实然,有勤危患。 ”侍者复问:“我等世尊快哉善利,不生彼土。 ”佛言:“且止,无得说此。 宜当舍之,自改悔过。 ”又问:“何故改往修来? 而忍世界讲法甚难,以故吾等不愿彼土。 ”世尊答曰:“诸贤莫念,重说此辞,当自改过。 所以者何? 于是佛土修二十亿那术百千劫殖众德本,不如忍界从明至食为人讲说度无极法,开化愚冥归命三宝、令受五戒。 释于声闻、缘觉之道,是菩萨大士甚难于彼,何况诲之使为沙门,捐俗近道以法将护,劝助导示善法之义,或复昌显立之大道,此为菩萨大士难及之教。 所以者何? 其忍世界多有患难。 ”又问:“何患? ”世尊答曰:“柔音软响! 使贤者身寿于那术亿百千劫闻受无数诸佛国土本命极长,不可穷究,共计忍界怀淫、怒、痴无量恶法而不可尽。 今吾口说彼人罪福因缘所著,又以佛慧了了分别,其忍世界瑕秽之垢,未央可竟。 ”尔时,柔音软响菩萨大士三反扬声而叹颂曰:“妙哉能仁如来! 最慈师子人中之王! 道德巍巍无所挂碍,念世尊明肃然恭敬。 因本功德其意之愿,而为众生乃忍劳谦讲说道义,除淫、怒、痴无量蹇法,教发声闻、缘觉之心,开化以渐使逮佛圣。 显道深慧用一切故,游众德本,志无荣冀。 ”诸菩萨等取七宝华——其色光耀,无数百千,清净无埃;又无量叶生金刚茎,其华之藕上犹交露,微妙栴檀众宝合成,璎珞分布而为庄严——心达眼明宿之本德,所发兴化现雅圣行,犹如幻化,欣悦盛意,踊在虚空,手执此华,遥向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顾彼忍界一心散华,如雨宝盖、缯彩、幢幡,秉志供养能仁如来。 已散众香,而烧栴檀、杂香、捣香,自于彼土五心投地,西向稽首应时赞曰:“南无能仁佛.等正觉及彼忍界菩萨大士! 无极德铠志于精进,意无慢恣德备巍巍。 其心究竟极尊圣妙,奉于正法。 以法为力慈愍众生,而奋大光等习一乘。 ”异口同音俱共叹曰:“愿欲奉觐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及诸菩萨,佛之教训令不断绝。 ”于是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闻诸菩萨歌颂之声,察其心源为诸菩萨大士衍以佛法,分别要义令心悦豫。 告菩萨言:“诸族姓子! 汝等宁睹能仁无著正觉及忍世界诸菩萨学人民之处,修彼佛教顺化众生,欲度危厄,志怀慈愍。 于深妙法未尝恐惧,不以为难;未尝谤讪,殖众德本。 心无所著不望想报,奉于六度无极之行。 菩萨大士生忍世界,即崇能仁如来宿之本愿,遵奉正法,以道为力,觉诸佛行。 ”菩萨答曰:“唯然,世尊! 承佛圣旨普悉见矣。 又去来现在诸佛之慈恩也,永无疑网。 ”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等正觉告柔音软响菩萨:“汝等当与文殊师利俱至忍界,奉修训诲使心然。 ”柔音软响菩萨白文殊师利:“吾等欲诣能仁如来观忍世界,承仁圣慧令愿得果。 ”文殊答曰:“快哉行矣。 众族姓子! 诸佛世尊难见、难遇。 所以者何? 亿世时有。 当共佥然供养奉事。 所以出世于十方界,矜愍众生,化入大道,令逮觉慧,当为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类供顺、修礼诸佛世尊,咨问经典,令十方人获致上庆。 ”菩萨答曰:“令吾等身与尊者俱,奉见诸佛归命启受,习学圣智慈化群黎。 ”于是,文殊师利稽首礼彼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至真.等正觉,绕其三匝。 与诸菩萨恭肃敬意,及舍利弗——闻佛说法、受其教,命视佛无厌,观身五事若如幻——各以华香、栴檀、杂香、捣香、缯彩、幢幡以供养佛,蒙佛本德心坚意固,遵奉三宝,欲度众生奉侍佛焉。 说此适竟,如申臂顷忽然不现,则至东方恒沙等刹佛世尊前。 皆听诸佛等衍是经,讲不退转方等无垢清净之明。 彼诸佛土悉无女人,亦无声闻、缘觉佛教,一切佛土德义悉等鲜洁之命,犹如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佛土等无差特。 菩萨道场充满佛国,彼诸世尊莲花皆同出其脐中。 文殊师利普如座上感动变化,威仪如一,供养诸佛——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方、下方——时于十方各如恒沙诸佛之土,文殊师利悉现其前,无不周遍。 彼诸如来尽悉讲是不退转轮方等无瑕。 一切侍者恭敬肃肃,志存大道,在莲华上长跪叉手,自问其佛:“能仁如来何故兴此三道之教? ”悉欲往诣能仁如来,咨启法化,从文殊师利求恩见济。 十方亦告诸菩萨曰:“汝等侍卫文殊师利,俱至能仁如来佛土。 ”于是,忍界阎浮提处——夜尚未明——贤者阿难时见光明从轩窗入,即从卧起欲出精舍。 睹其祇洹光耀如昼,仰观虚空亦不见月。 察其祇树但睹其水,青青如璧柔软且清,了不复见树木房室。 心自念言:“今日旦当讲大深法,以故先现此之瑞应。 ”于时阿难举足入水,水不着足,无所湿溺,欣然大悦。 往诣神室欲见世尊,见千万莲华绕佛神室,又闻洪音作若干伎。 莲华出光照于祇洹及舍卫城,三千大千世界靡不明达。 志怀欣豫,偏袒右肩,长跪叉手,稽首作礼,自归于佛。 明星出时,夜以向晓,诸大莲华绕佛室者,大莲华入于祇洹正住于中。 阿难心念:“今吾宜往为佛施座,此则说法本之瑞应。 ”适布座竟,寻时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十方佛土各十恒沙亦复如是,大意咸达莫不惊欣。 青莲华、红莲华、黄莲华、白莲华普遍佛国,自然生树,枝叶华实亦以茂盛。 诸比丘众各欲出屋不能自致,见祇树园为水所溺,水软且清,住精舍户惟见大光。 各心念言:“今日当说大微妙法,以故先现此之变应。 ”彼时世尊能仁大圣从三昧兴,出其神室,就师子座。 佛身适坐,应时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世尊身奋大光,色色各异不可称计,于彼黎民莫不睹焉。 于是,文殊师利周于十方,与众菩萨游诸佛土普供养遍。 是大菩萨导众大士,神足示现,不可思议救利萌类,持顺佛法教化度脱,随众所乐而以开导,为十方人各说法竟。 文殊师利见能仁如来坐师子床,诸菩萨俱于祇树园从地踊出,与无央数亿亿百千那术兆垓一切菩萨,绕佛世尊无量之匝。 各化莲华不可称计,有十万叶,其色各异,以供养佛,是诸莲华布佛境界无空缺处。 又此菩萨散栴檀香、杂香、捣香、妙香,其香悉熏三千大千之国土,皆兴美香。 布施、遵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善权方便神通之香,分流法香、六度无极菩萨微妙道慧之香、具足经义修行之香,是辈众香尽衍大光。 其明周遍十方佛前,勇猛意强承佛威化,供养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 过大精进勤修正道,其心坚固莫能逾者,归命如来。 时文殊师利与诸菩萨一切众生庄严如意摩尼,现众宝树八品行行。 有名宝树边竖幡,交露珠帐紫磨黄金,而以校成明月珠地,化造屋室讲堂楼阁,天窗轩牖刻镂笼。 泉源、陂池、江河之流、苑囿泉水中生莲华,青、红、黄、白叶皆明珠,无不周遍。 地出甘露,有八味水。 欲悦众生示现大道,发菩萨意之所当行,故为一切垂哀变化。 文殊师利承佛圣旨,顺己道力,能仁如来本之所愿,故以此变开化众生。 柔音软响菩萨等俱多所劝助,不可思议无心不心,善心思唱导被大德铠,顺其精进身行高德,昔心所志庄严虚空,一切毕竟皆住佛前。 于是,世尊游以道教,放法光明照文殊师利及诸菩萨大士之等,使有床座。 应时自然十万莲华从佛身出,光色无数不可称限,百千显耀而独照明。 以宝为茎,珍宝之珠遍垂周匝,摩尼交露栴檀杂香师子之座。 是诸菩萨大士之众皆坐其上,处于虚空。 时能仁佛脐中有光——号曰金刚,又名救济众生之类——而放此明,亿百千莲华光曜各异,无能计量。 莲华光明,清净微妙,紫磨金色。 交露之帐甚香鲜洁,显照十方无所挂碍。 此莲华中自然化出亿千莲华。 一切诸佛皆受法界平等一类,训诲众生起度脱门,及言教声空无思想,不愿之法无有邪行,不起不灭三世等空。 其目清净自然轨迹,化出亿千名宝莲华。 文殊师利安详雅步,其心寂然则坐其上,不着佛身、佛体无想。 心念:“世尊觉了一切,所志三昧号逾金刚。 而学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之法,则行越空无不慕三昧。 ”于是,世尊见文殊师利及十方佛国菩萨大士坐讫悉定,修诸佛法,供养过去无数大圣。 文殊师利所见摄持心不怯弱,顺佛道行处师子座。 时佛则告贤者阿难:“汝去遍令舍卫祇树园中内外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信乐三宝佛众僧,殖诸德本——行欲向城,悉使来集,今当说法。 ”阿难受教,遍行宣命。 比丘对曰:“吾等今夜见大瑞应,即时察知当讲大法衍深要事,欲得往会不能自致。 ”时阿难问:“何所妨碍? ”答曰:“皆见祇树为水所溺,水青如璧,柔软且清。 不见树木、屋室悉没,惟见大光。 以此之故不能自致。 ”于是阿难具以启佛。 佛告阿难:“此比丘等闭隔不解,都无有水横造水想。 如此比丘无水谓有,不但齐是心意不开,无色痛痒思想生死之识,反谓有矣。 不持信谓持、不奉法想奉、未致八等心想获矣,道迹、往来、不还、无著之道亦复然矣,不成声闻心念办矣,不了缘觉心想致矣。 汝复更往,重告来会。 ”阿难受敕,一一令语如世尊教。 还白佛言:“今四部众皆来集会。 ”于是,世尊告贤者目连:“汝至三千大千世界悉呼深学菩萨大士——被无极铠,志求大乘——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龙、鬼神、犍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睺勒、人与非人,使知今日有大法会,未闻之要。 四部弟子、人与非人——或在天上、或处世间,皆以奉敬过去诸佛,志于大乘学住一道,心慕大慧妙尊最上巍巍无极——菩萨大士被巨德铠,求利法义,精进不废,悉使来会听深妙法。 ”目连受教承佛圣旨,自以道力如申臂顷,遍三千大千世界宣告:“如是有未尝法,当共普听。 ”寻以神足还住佛前,白世尊曰:“宣告已周。 ”尔时,四辈围绕充满四十万里;诸天龙神住于虚空,五十万里无空缺处。 尔时,文殊师利白世尊曰:“今四辈人悉来聚会,诸天龙神填于虚空,悉共一心叉手礼佛。 皆观如来威神之变,光耀暐晔靡不通达。 众会坐定,恭敬恭肃,愿佛说法。 ”于时世尊即寻欣笑,七宝莲华从地踊出。 莲华之叶有无央数百千交露之帐,如大高车超天帝座,垂明月珠、赤珠、璎珞、众珍为幢,向于八方欲济八难。 一切众会四辈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诸天龙神、犍沓和等,人与非人悉坐其上,普察尊颜。 文殊师利所从菩萨大士之等,相好具足,威神巍巍,志同一类,在莲华上一心叉手,恭敬元元察佛圣德,及文殊师利志求大道。 于是,文殊师利前白佛言:“今四辈众、诸天龙神咸皆渴仰,愿佛赞说不退转轮离垢之法。 此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诸天龙神无央数千,怀笃信想、奉法之想、志八等想,道迹、往来、不还、无著,声闻、缘觉各兴此想,是故世尊蠲除此念。 何故如来光于持信至于奉法显缘觉行? ”于是,世尊默然不应。 舍利弗白佛言:“唯然,大圣! 吾于后夜寤起出屋,诣文殊师利。 睹世尊室则欲进前,见十万莲华绕如来室,出大光明照于祇树舍卫国城及三千大千刹土,闻洪法音伎乐之声。 惟佛解说此何感应? ”佛言:“今当讲此不退转轮,文殊师利俱共分别是之本瑞。 ”阿难白佛:“今于后夜见大光明从轩牕入寤,从坐起出见祇洹为水所溺。 水软且清,不见树木及与精舍,但见大光。 此何感应? ”佛言:“今文殊师利当说深法不退转轮是之本瑞。 ”于是,世尊为贤者阿难说颂曰:“此诸佛不我,一乘而无上,其软音勇猛,因缘兴问斯。 是乘则清净,佛道无有上,普柔音勇猛,今所兴问斯;此乘无想念,清净离调戏,普软音勇猛,今所兴问斯。 普软音所问,救济一切乘,非处无所成,不起亦不灭。 一切所咨嗟,此不成道果,世尊为本无,此教则成实。 普软音勇猛,今所兴问此,于此离响者,一切声平等。 普软音所问,因动而有声,其声不可获,法无响无字;普软音所问,法声等如风,离形无所立,欲令度响着。 阿难且听是,普音之所问,道正法时身,涂想亦复空。 诸佛等正觉,空寂无有相,说设若不说,一切法无住。 平等觉无色,道迹之所趣,获来不还反,此佛所说法。 离形远众相,如虚空无数,佛道如不着,此为普音闻。 过去当来佛,于今亦复然,为现道慧意,未尝见有涂。 不可睹法界,但以音声耳,分别经本无,此法乃为道。 布施度无极,净戒亦复然,忍辱度无极,此说现佛道;精进度无极,一心亦俱然,智慧度无极,现道之慧明。 佛善权方便,神通度彼岸,假声讲佛道,于俗无所著。 为现三乘教,宣扬说果声,导师之所讲,随顺察本性。 吾兴五浊世,知劣懈废人,故为佛乘者,使人成大圣。 吾现四果音,已成无著道,因音谓声闻,诸法无缘会。 所谓众合会,教皆有所立,现在获因缘,故说目前法。 罗汉谓声闻,因观成缘觉,永不起法忍,菩萨之所睹。 其空无有想,平等禅不愿,三脱之门音,以故说泥洹。 不著于往古,来现在亦然,十方之所兴,不起无所有。 普音今所问,法深妙无量,逮力之至诚,不废致果想。 以专于一乘,不想一切法,故启问于佛,德果之缘念。 此三世平等,空寂而无想,已度一切音,不猗着佛道。 犹如有二十,江水之流沙,菩萨数如此,普音之所化。 从诸佛听采,菩萨所修行,三涂适平等,赞扬入大乘。 普音志勇猛,为决除众网,兴着生德果,故问吾道惠。 此佛所建立,修愿亦如是,游演三乘等,以济勤苦患。 普音志勇猛,因为此等造,启道师讲法,示菩萨道行。 诸天亿百千,处空供养佛,志好于德果,欲决此犹豫。 其四辈比丘、比丘尼居士,想著于德果,故分别令解。 普柔是以问,拔除诸疑网,此诸菩萨会,犹欲采此法。 ”阿惟越致遮经持信品第二于是,世尊说此偈已,贤者阿难前问佛言:“唯然,大圣! 文殊师利今问如来不退转轮乎? ”告曰:“如是。 乃当讲说不退转轮耶。 ”佛言:“阿难! 诸佛世尊因不退转为应说法。 ”阿难又问:“最胜何缘转持笃信至于缘觉? 如来惟显菩萨法乎? ”答曰:“如此。 阿难当知,惟畅菩萨经典为上。 所以者何? 吾身故兴五浊世,用懈废者志怀羸劣。 诸佛当以善权方便、随时之宜讲说经道,少有志乐微妙之训,多慕卑劣。 是以如来善权方便而为现法,开演大乘乃应本要;是以观心顺所发意而救度之。 志若得入调柔安隐,无所造立苦乐得除。 诱无从生,不起不灭,无为之安,渐向大慧一切之智。 ”于是世尊默而不语也。 尔时,阿难问文殊师利:“如来何故默而不言? ”答曰:“俗人少有信此法说。 此诸罗汉无数百千心中愕然不解:‘如来何故说此殊异经教? 吾今目睹此四辈人心鬲狐疑,曷因如来演处,持信至于奉法缘觉有碍欲令进达此? ’无数亿诸天龙神咸共犹豫:‘何因如来显叙菩萨,道迹、往来、不还、无著缘觉之道? ’无量菩萨亿百千垓,不了世尊以菩萨道叹咏执信至于奉法四果缘觉。 一切江河、川流、泉源窒不通行,飞鸟在空不能进退,日月不前翳无光耀黯黮昼昏。 所以者何? 此法微妙难解如此,是故如来默然不言。 ”彼时十万莲华绕佛室者,一切同声咸共劝助:“唯然,世尊! 讲不退轮清净方等经典之要,吾等常从九十二亿百千垓佛闻此经慧,于斯佛土弘修是法。 ”时舍利弗复前求哀:“惟愿大圣演不退轮。 吾今后夜与文殊师利俱游,等至十方无数佛土,闻诸佛世尊说是妙法。 ”于时虚空中八十五亿百千垓天自归请求:“欲令如来说不退轮,吾等此土从九十二亿百千垓佛咨受此法。 ”贤者阿难复白佛言:“惟愿加哀说不退轮。 何因世尊咨嗟笃信奉法之义至于缘觉? 此四辈人静然无声,欲听世尊分别说之。 今无央数百千之众闭结不解何故? 世尊光显菩萨持信奉法至于缘觉,当决大疑。 惟愿如来兴隆大哀,蠲除所滞,普共证明信此圣道。 ”佛告阿难:“如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不释明证而说经道。 ”阿难白佛:“何谓明证? ”众祐答曰:“明证经籍及诸听者然后说法。 如来法力最明等觉,因其明证而为分别。 阿难谛听,善思念之。 今为汝了如来所因,光美菩萨持信奉法至于缘觉。 ”于是阿难与诸大众受教而听。 佛言:“阿难! 何因如来赞扬菩萨笃持信乎? 于是菩萨开化无量不可计人,使立笃信得睹诸佛。 “已见大圣,不着佛身、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所慕,五阴如空,是谓菩萨执持笃信。 “又,阿难! 菩萨信诸法空、如来所说,等无有异。 “又,阿难! 菩萨信成佛慧,心自念言:‘何因致其平夷之智? 了不见慧之所归趣? ’如是等观,谓持笃信。 “又,菩萨不信五欲,获致道力,是谓笃信。 “又,菩萨何缘调心分流法施,独逮如来.至真.等正觉? 其心澹然笃于法施,心怀此念是谓持信。 “又,菩萨一切所有皆能惠施,不惜身命劝助于道,不择布恩无所矜吝。 一切是福劝助于道,等造空观不见菩萨,如是察正则谓为信。 “又,菩萨笃于佛道而心不荒,好寂寞法攘舍六情,不慕诸种志于圣轨。 其不笃道开化立之,令顺佛经劝使兴乐、发大道意,不得彼心而无所著,等于法界。 “何谓知等惟言声矣? 等诸四大诸种叵获,有信所作,万物无常,苦空非身。 则致此力信圣戒义,而无放逸清净之禁。 “定意正受寂灭无为,信一切界悉归空尽,身等无异,是则信根。 “如此等观,不舍众生,睹一切人法界同等,则不复见法界所在。 所以者何? 一切群黎究归法界,假使笃信诸法如此,是谓持信。 “又,菩萨皆信众生诸有欲贪亦不有受,犹空自然。 不见众生之所立居,省视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类悉是泥洹。 所以者何? 众生空故审实本无,故见众生悉为泥洹。 令无数人奉信如此,以是菩萨则谓持信。 ”于是,佛颂曰:“开化无数人,令见无量佛,于彼无所著,是则谓持信。 信解一切法,分别皆为空,笃乐如此教,是则谓持信。 志慕于道慧,心常思于彼,吾已当因缘,逮心所志明。 于五乐之欲,未尝信乐之,以得此信力,是则谓持信。 信于奉禁戒,吾何因逮成,兴行于法施,犹如佛大圣。 彼勇猛之士,心信行布施,志无所想报,是则谓持信。 敢有乞求者,一切等心施,既兴无施想,是则谓持信。 好乐于惠与,一切无贪垢,皆已向圣道,是则谓持信。 蠲除于六情,睹了无所求,以获得法力,是则谓持信。 恭肃向于佛,究竟心鲜洁,常笃于道法,是则谓持信。 远舍于六病,其心无所求,五阴以永除,是则谓持信。 若人不如道,劝化令欣乐,不疑于佛法,是则谓持信。 若见欢喜者,劝导其道意,自察心不得,是则谓持信。 慧平等六衰,法界不差特,于土无所获,土界言声耳。 心常思终始,若空无吾我,于慧有大力,是则谓持信。 好修圣禁戒,清净无放逸,戒定具足成,是则谓持信。 好乐寂然界,众生亦复然,彼为有至相,是则谓持信。 不舍一切人,法界亦如是,计彼众生种,经界无思议。 如法界无异,是信乃为了,以故叹笃信,菩萨无所畏。 众生皆自然,计了无住处,普了明法空,彼处不可得。 一切人无为,其群黎亦空,此为寂泥洹,故为一切显。 菩萨若勇猛,解众生如此,以故得名号,称扬于持信。 行笃法如是,叹之为持信。 阿难! 当持是,分别说亦然。 阿难! 吾因此,遵行道无余,是法成等觉,菩萨演光明。 “如是,阿难! 如来.至真.等正觉以此之故,叹立菩萨,则为持信。 计视此义,善权方便而开导之。 ”◎◎阿惟越致遮经奉法品第三佛告阿难:“如来.至真.等正觉何因赞扬菩萨奉持法乎? 菩萨于此存于佛道而不退转。 执持觉轨了了分别,不越法界。 不可思议逮得经籍,所可总持常处不动,志顺法句质一切疑;诸法自然无所猗着,所可总持不有依立,顺于总持不专经本。 志常乐圣钦敬道者,于一切法而无所受,以不受行乃为演说法。 “志性仁调,进止安隐,讲寂然经,于此持法不猗不舍。 一切自然则圣道相,以获此义未尝越失其身所行,体常坚住世非有处。 “何谓菩萨常睹察之? 未尝见此身安谛住,自顺正法等于境界不去不来。 作是解知,诸佛菩萨所可说法,逮得此籍清净无垢,见一切法无合无散。 “睹诸经典忽然不现,所以不见诸法无为。 以故不见,以不见法则无所持。 知界虚空则演经籍,诸想自然不有调戏,无形清凉。 “离心无心,心不可得,设不可得,则为道心。 而无去来讲寂然行,不有言说无所慕求。 于法如此无依因者,所以不猗不兴法貌。 常顺经典是菩萨法,而无所著不生泥洹。 “彼说此义犹如显致,不慕种姓以获如此,舍诸种姓逮菩萨行无所得法。 “于诸往返不去、不来,一切诸慧无去来今,执信如是不动、不摇,不退、不舍,奉持诸法不急、不缓,是谓持法得菩萨道。 既得圣行则无所得,以成如是菩萨大士,名曰奉法。 ”佛于是颂曰:“一切诸佛法,未尝有退转,奉持经如此,是则为持法。 讲诸佛佛法,无想不自然,甚深不可得,是则为持法。 未尝毁诸界,法界无思议,以得致彼义,则谓为持法。 奉法殷勤悫,诸佛之所行,其心无所著,则谓为持法。 所执无进退,一切法自然,众经无所著,则谓为持法。 不立于寂灭,奉持履大迹,以随顺彼典,则谓为持法。 道常为法身,慕求微妙说,弃捐于懈怠,是则为持法。 听经则采受,学思而玩习,性仁游居安,是则为持法。 常讲澹然义,执经而不着,得致无想行,是则为持法。 坚心立于道,明智行无住,于身常无身,彼解深如是。 以致于空身,法界则平等,无往亦无来,分别身诸想。 诸佛及菩萨,所可讲说法,普逮此经典,是则为持法。 一切法无为,彼界甚清净,以奉此经者,是则为持法。 广察一切经,适见便不见,若不见诸法,彼则无所持。 是诸界皆空,则为讲法界,自然离众想,无形不调戏。 其心舍诸有,志亦不可得,设不能逮心,此念为最上。 所志无有意,讲法寂然义,无言无所著,是心乃为尊。 以能奉此法,所兴不有着,不猗于诸界,是则为持法。 菩萨所奉法,如是应经籍,不依无所举,示现无有造。 如是行善训,顺彼诸种姓;以得是义者,故赞扬种姓。 以殖于此姓,谓为菩萨义,能顺此总持,是则为持法。 了不见诸法,一切无所趣,其若咸驰至,亦不是彼法。 当来亦无趣,其解一切法,分别了总持,不制不动摇。 非舍无所追,彼则兴造法,不举无所下,总持乐于法。 于诸法无法,讲说不有着,不得于诸经,是则为持法。 阿难! 吾以故,开演菩萨行,逮致微妙道,是则赞诸法。 阿难! 吾以故,歌颂奉法者,用人想道玄,开导此等类。 降此无数法,菩萨之所赞,善权永安隐,故叹于此经。 ”佛告阿难:“是故如来.至真.等正觉赞扬菩萨总持之法,此所现义亦善权方便。 ”阿惟越致遮经八等品第四佛告阿难:“如来.至真.等正觉何故赞扬菩萨八等之义? 于此菩萨远于八邪,获致脱门而无所著。 “不猗八正,度凡夫法,立于道义,获致中正,超于凡俗,愿立道慧,不见得涂,出于邪迳,常住正观,获平等迹。 离于贪身,愿住道义,逮致佛身。 除超人想,常思佛教,等心一切。 “远众生着,常处无猗,诸法悉断。 所以者何? 法不可获,身所崇力;离世俗籍,慕度世典;获定法界。 不逮道法、亦不离俗,释有无义,遵修平夷。 舍断着想,去来现在心念无殊,不得道意。 所以者何? 等志一切遵修普慧,毒火、刀杖不能危身。 “悉舍诸界致于佛土,不离诸道立无去来,道所往来辄弘大安,故曰菩萨涂不有住。 所以者何? 佛道则空,是故无处。 以无所住,刀不向身,无能害者,斯谓获安。 适逮此行,无学不学,亦非所求。 不得圣贤,志未尝慕。 以是之故,刀不能害,身无能动摇。 一切道遵空,分别空慧,刀不能害。 “用弘大慈愍,于众生得寂定界,逮澹然界。 弘施非哀,弃捐瞋恚。 其行慈者,则发明慧,以慈化世,成就大哀。 不得人处,厥慈具足,刀不能伤。 “等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于法界、平均之界,道无若干。 不兴识念,无有瞋恚,离于调戏,寂然无音。 法界如此,度诸所有,菩萨造行,诸可专心。 一切音声所至到处,法莫有所奉,不住终始。 “群黎所趣但音声耳,所为了了讲法化者,有无说想与其言也。 以舍我想度诸音声,越于等邪,逮得是教。 解一切法,言音声耳,亦不获法,莫有度者。 是谓八等。 未尝慕着一切音声。 ”佛于是颂曰:“以住于八等,逮致八解门,于八无所著,是谓为八等。 越八凡夫行,得住于正议,不睹中间慧,是谓为八等。 超度俗夫行,得住于佛道,于是无所获,是谓为八等。 远离众邪见,遵修于正见,获致平等道,是谓为八等。 以除于贪己,而立正圣道,逮致得佛身,是谓为八等。 弃捐众生想,常志修佛行,平均吾我人,是谓为八等。 得越众生想,住于无所处,诸法尽逝过,是谓为八等。 捐离于俗法,奉修圣正教,而致寂然义,是谓为八等。 所去为俗法,佛道亦如是,于此法无得,是谓为八等。 言有一本耳,无有二元际,蠲除如此念,是谓为八等。 不处于中间,无志断着行,道慧如平一,是谓为八等。 不得过去心,当来亦如是,平夷于现在,是谓为八等。 始无心所由,其发道意者,此心不可获,何缘如致道? 以入无所著,如圣无可获,以故刀与毒,莫能危之者。 脱离于五道,众相之所由,具足于往返,是故谓无欺。 道舍不周旋,所言音声耳,弃除诸响着,是故不自欺。 不得其所由,从来亦如斯,去来惟音身,但劝于学者。 安化故有言,其安亦复空,以应如此学,故能不自欺。 菩萨所玩习,了学如此慧,一切无所断,是谓不自欺。 彼不自贪己,设有利刀刃,不能加害身,莫有动摇者。 普慈于一切,乐道之大哀,捐除恚害心,利刀莫能加。 设有欲害者,自计身空无,而致获佛道,刀则何缘伤? 逮得澹然句,弃除诸恶道,一切殃尽灭,刀刃不能害。 成就于明慧,圣达无所乏,显耀逮佛道,以故刀不害。 欲界及色界、无色为三界,等同斯三界,是故不自欺。 等种成正觉,不见名别异,无阴岂所净,清净远调戏。 入斯平等迹,故曰为菩萨,若着音声者,无离于五道。 虽言至法界,讲其无所去,以逮不住忍,谓之为八等。 分别诸响应,讲说寂然法,无念非有名,故谓为八等。 除释一切音,而得无声界,不着一切响,是谓为八等。 因声解诸法,一切法自然,诸法无有名,不见有度者。 阿难! 我是故,赞扬正八等,义响而趣斯,是亦无所获。 ”佛告阿难:“如来.至真.等正觉叹美菩萨演八等声,斯议所趣权慧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经道迹品第五佛复告阿难:“如来何故咨嗟菩萨为道迹乎? 轨能通流至于佛心,菩萨住此,诸所兴造永无所立。 不进、不懈,度一切法,逮于佛流。 不着仁慧,非猗于法,无所著行,而弗有处。 “具足妙行得获圣迹,精进菩萨其力坚强,心慈忍辱未尝懈怠,捐除慢惰慕求妙道。 世遵最上,不着圣行,亦无所住。 “存在斯道而求诸法,其所索者永无可获,未尝动摇。 虽住于道,计圣生死,佛慧平等,弃离众乐。 而等阴盖,灭除一切贪身邪见,勤修观佛。 “察彼精进以睹圣轨,悉除诸想超度吾我,是谓道迹。 不着佛路,得无为觉;不疑圣慧、佛之戒禁。 不猗于世、不睹其戒,以无所见,则不有求。 戒莫而慕除释三结,正住三界乃获大安。 “护众生想,不猗不涂,舍一切着,乃得佛道,致寂然迹。 不计身命,一切所有,施而无惜。 诸根常悦,捐除恚色。 遵修圣行,虽以惠与,无所放施,救群生隘。 既有所度,不住无为。 越一切想,兴无念法,弃捐人想,而逮斯慧。 “不惧众会,论于寂灭。 用净佛道,超度诸难,不畏生死。 所以者何? 逮澹然法而无瑕秽,圣化妙安。 知无往来,锄众类想,但正道明志清净行。 ”时佛而颂曰:“讲论彼道迹,佛圣无思议,计众有住者,则为道所持。 圣慧最上安,不猗众想网,空寂不有住,于彼无所得。 以获斯道者,菩萨志坚强,惟趣是圣教,世尊无有上。 志道不有贪,心常采大慧,以是为道迹,不猗无所著。 所谓生死想,佛念亦如是,具足正平等,是谓解道迹。 无有众阴盖,演析于道法,是故除一切,了斯为道迹。 众生皆猗身,兴心观佛道,其意志所察,常睹于圣路。 身本时兴结,凶危想有我,以故无尘埃,不著于佛道。 初志怀狐疑,将无不得佛,以释斯犹豫,正立于佛道。 假使识于戒,及佛所演禁,蠲除诸戒想,无应不应禁。 超度于三结,等住于三界,则获致佛道,分别众生想。 习空明轨迹,而愿求大慧,逮志圣寂然,不著于佛道。 常舍心布施,弃捐瞋恚色,以故无有命,存道无放逸。 一切不矜悁,救济众恼患,是故谓道迹,住处于上路。 未尝兴诸想,当习无所著,斯已而不惧,不游无禁戒。 若习诸经籍,善权舍诸求,觉了众音响,处世无所畏。 设至于众会,则不有诸难,便唱澹然法,净治于圣道。 造时兴人想,以解自然行,用无强着故,则舍众畏难。 若舍众患害,便不畏终始,逮得净然道,离垢安最上。 等了恶道休,斯以无所惧,平等上圣轨,道恩则不离。 斯即菩萨法,为现道迹事,用懈废劣人,导利彼故说。 以微妙善权,讲论佛圣道,若入菩萨者,是已为唱导。 导师所演法,常合善方便,本行亦若兹,志慕于佛道。 我是故,阿难! 分别说道迹,蒙冥如意塞,多想求如此。 为说不能解,愚騃心冥冥,谤讪慧精进,听诸志深要。 阿难! 吾是故,叹美于道迹,设了菩萨无,是辈能解耳。 无数百千籍,训化于道迹,履轨之音声,为现佛道明。 ”佛告阿难:“如来.至真.等正觉光耀菩萨谓为道迹,当知是义善权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经往来品第六佛复告阿难:“如来何故畅说菩萨为往来乎? 于是菩萨入于佛道不可思慧,志求圣觉无量因缘。 于诸愦闹无所兴造,设致大道,慧断诸缘,慕索佛明。 求不乱禅,越一切定,释诸尘埃,乃逮致法。 等佛典籍,了一切经,惟求此义——如来所护道德之明。 人未尝动,无所转移,则为法界。 “忧念众生心闭意塞、遭众苦患、不了经典,慕求佛道,立之此慧。 而志大明根力、觉意,脱门正受,分别是义。 ‘吾身如何开化众人,令慕佛道? ’常以此明劝化道场,而求佛眼心无阴盖。 若入正观导利世间,所志慧因诸圣之上。 其不了慧,一切诸法之所归趣明不可获,以是之圣,不求众生便当立之。 “于此诸慧了法无处,以故当来睹群萌界,求无上处,慕于不念,非得彼界。 不来不往,成就众生,往亦不往。 开化人民了黎民处,分别此义随其开化,睹是诸法,一切众生皆存法界。 察以不见,等御法界,则省一切。 经典平夷观于大道,以佛圣慧不得人无了人道等,求如是像。 “无持之慧,离垢尘埃,故慧无非处。 其以无慧求大明轨不可望圣,是慧慧中之大明慧。 不有诸求,求亦无所慕,是谓圣明之智。 菩萨所行能得是者,以故求来此谓往来。 ”于是颂曰:“此智有往返,佛慧难思议,是故谓往来,志求于佛道。 开化多因缘,乃成于佛路,是事顺慧均,慕求不复还。 不猗一切禅,劝化诸尘埃,欲救济斯等,具足于往来。 佛经平等法,分别人无相,晓了如本无,已故谓往返。 所可获法者,达了一切慧,吾亦当获是,欲求所住处。 未尝动众生,及计诸法界,故谓于往来,不近所归处。 忧念无数人,少智既遭患,欲立于斯慧,则求佛大道。 根力及觉意,讲咏三脱禅,分别斯义已,故求佛圣道。 志慕于道场,过去佛所猗,故谓为往来,则立存大圣。 慕乐慈愍眼,佛眼无思议,是故为往来,慕于佛大道。 诸佛之圣求,世尊微妙义,自志斯深慧,一切智最上。 明智之所了,一切法之归,其慧不可得,及以求道者。 济之无数人,立之于上慧,以故为往来,来者有所求。 怀来睹佛界,人界不思议,故以为往来,于彼救众生;省察众生界,求之不可得,故以为往来,慕心于法界。 群黎无所趣,及一切人界,若晓了彼处,顺所游分别。 睹一切诸法,见以则不现,常一心定意,求佛大圣道。 如是微妙慧,无垢而清净,而明所分别,其智不可获。 菩萨所欣乐,开化于众生,则获彼明智,何缘来至此? 吾是故,阿难! 论讲于往来,为少智之人,睹示所兴念。 吾是故,阿难! 论说于往来,人怀精进者,尔乃晓了此。 有德者分别,解深妙之义,能获于斯德,速得成大道。 ”佛告阿难:“如来.至真.等正觉颁宣菩萨为往来,当知是义亦是善权方便也。 ”◎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09册No. 0266佛说阿惟越致遮经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中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不还品第七佛复告阿难:“何故如来说美菩萨为不还乎? 于是菩萨一切所存、处处造行超越诸有,而逮佛明蠲除诸行,降伏此已则不复还。 所以者何? 见一切法不有往还。 超度凡夫,捐舍俗慧,入佛明智,获无所住,诸法平夷。 所以者何? 用致寂界非动凡夫,不立圣道塞诸恶路。 “勉济情欲,于食无食,逮上明迹。 拔去诸见则无所著,无有诸邪六十二见。 已越生死观于泥洹,逾之无为释弃众想。 不随经籍净垢恶道,捐弃贡高不怀自大。 出于无黠忧恼之先,破坏爱欲、灭除众冥、拔去贪乐,舍置尘埃、憍慢自恣,止息斯碍,远离世智,故思佛乘等获圣慧。 菩萨捐志舍爱欲界,则习本净过去圣灭之志。 厥慧无上诸佛所解,欲以显思,一切众生极尊无极,为一切乘,此则佛慧。 菩萨获斯诸想无想,等除一切狐疑之界,菩萨逮是则不复还。 “又问,阿难! 其有人不住于道,悉当立之以道是者,觉了众生明尔则道,能觉如是则制人想。 所以者何? 知于空事,人界难议,平等道慧。 所以者何? 分别若此,群黎之种则空,净界人种亦空。 远于众想,一切诸人与空无特许。 不有身、不获、不住,彼则亦空。 虚空、无空,免一切想。 无念致道,蠲除众生。 虚空之想,无弃不弃。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皆为平净,一切众生而无所捐。 等于所释,故无所得;已不有获,是以不来。 此者乃计为之不还。 有为无为,于一切法觉了所会,越度诸患,故谓不还。 ”于是,佛颂曰:“彼则无所生,造行如所处,蠲除诸所住,是谓不复还。 晓知于往还,不着一切法,所住不可得,是故不还此。 其凡夫之行,及佛世雄教,不然无所量,故谓不复还。 诸法无复来,亦不得诸住,以获无去来,是谓不复还。 其人未尝住,不至于三涂,逮致佛道明,则谓为不还。 决除一切欲,于食而不着,得至于道场,则谓为不还。 众见之所行,分别六十二,不堕于彼际,则谓为不还。 此法无终始,已舍离诸畏,斯慧如本无,是故不至此。 所应无为寂,不着诸尘劳,逝除彼众想,是故不诣此。 已断诸恶道,洗去众垢着,学寂然无为,则谓不复还。 降伏于弊魔,及官属兵刃,永无有众念,是故不诣此。 挽拔痴忧戚,蠲除爱欲根,断截盛贪淫,是故不诣此。 降制诸尘垢,拔去于众想,究竟至尊慧,故谓不复还。 捐去众愁戚,破坏于贡高,忆断于五阴,故谓不复还。 志乘得光明,佛乘无有上,不贪爱欲患,故谓不复还。 已知佛藏处,诸藏中第一,过去佛所辩,是故不诣此。 彼处于尊乘,佛圣无有上,截去诸狐疑,是故不诣此。 受千无数人,劝立于佛道,以得立圣轨,是故不诣此。 晓了空无界,等心于人界,远离诸着想,是故不诣此。 晓了一切界,法界亦如是,众生不可得,是故不诣此。 分别黎民界,虚空无思念,一切法如是,是故不诣此。 其人而无心,退除于众想,诸念不成道,则谓为不还。 吾是故,阿难! 叹说于不还,诸事永不来,得住于佛道。 ”佛告阿难:“是故如来.至真.等正觉叹美菩萨为不还,亦当知此为善权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经无著品第八佛复告阿难:“何谓如来叹美菩萨为无著也? 是菩萨没一切行,离于处土;不倚诸佛,度脱众生;不有所造尘劳之垢及与苦乐,以灭色欲救济一切,故谓为无著。 弗得众生,不获欲埃,非贪如,故谓无著。 释去侵欺处无所住,一切法空,以了寂静,不习众想。 诸想以定,则除众思。 不计有人坏灭所志,而智空法得无所著。 佛道无思,具足不怙,故谓无著。 演说典籍,破坏众瑕,叹于往古,等正觉教,当来现在,而不放逸。 清净离秽,唯论寂然,故谓无著。 “菩萨大士开化诸人,立于佛道求圣路者,于一切法而无所慕。 具足慈心行佛之仁,永不有处。 彼慈如此,故谓无著。 化立众生亦不得人,究竟大哀晓了不处,故谓无著。 为众生故,加恩见道,法无法想。 断除如此,故谓无著。 赞扬觉力,计有愿数,获于不住。 知拔除众根,志化众生,了清净法使成道义,永不有倚,故谓不着。 睹不依处,制不贪身,于诸万物非有所依求。 及与众会不毁万物,讲有为法,如是无本,故谓无著。 “游诸佛土,去无所至,不起本末,睹佛圣尊。 觉道无寂,故谓无著。 非有依处立如斯土,于无量刹平等诸国。 不调戏界清净不足,住福德之域空无诸刹。 不退转地无有女人,释去尘劳睡眠之志。 得佛圣国除阴盖土,降魔官属去诸怨敌。 入寂然土感动变化,立于愿刹土众求国。 “菩萨具足之威耀住无所住,睹获佛意净印印多所安国,舍离一切璎珞宝饰众垢之瑕,究无为地一切最尊。 成如是像微妙佛处,诸法皆空,具足道行,故谓无著。 “蠲除众乐,诸根不可,于一切法不瞋、不怒。 寂平等乘则为佛慧,身、口、心同习无上寂。 慕求圣道不着轨迹,不想思人。 悲念众生无心不心,劝化无数亿百千人,使立大道开示萌类、使念佛法等诸人物,导利无数众庶黎民,令发圣意而无等伦。 一切诸法均空特异,本空慧同立之不想。 能等如是知无所倚,已了若此应其众生而为说法,不慕诸利,无倚经籍,具足离根。 讲法如是,永不有言,多所化济,不见度人,救于众生。 “着断诸事,免诸贪身,超越贡高。 睹一切法不起不灭,开化群黎万物之想。 令不坏色、痛、痒、思想、生死之识,凡夫不动则应解脱。 而立佛法着道迹者,化之不倚则成除勖。 导利所依,令无佛想,则为勉济劝发菩萨。 “弘不念心,救道因缘,诸愦乱意,离痴狂诈。 具足三昧,成就定意,不怀众想,拔于邪智,令睹正慧,化发声闻。 慕反迹者,制倚父母、妻子、舍宅、兄弟、姊妹,令除恩爱;度着国土、财色、万物,贪求之想尘劳颠倒。 开化诸着万物之想,慕离于家而为寂志;懈废羸劣等脱诸相,成入佛土欲垢之法。 “兴发道意,心不有二,未尝生念,是无为法。 此生死法,因缘无缘,道意俗心,犯戒护禁。 开化此辈,兴二相者,使其无念,度诸根本,故曰无著。 众祐贤圣,懈怠精进;男子女人,顽愚聪达。 明圣闇结,导利此等,令无二心,救进众生,故曰无著。 “是诸菩萨成不退意,或有受别,又复不着。 斯诸菩萨近道、远道,分别此义,不生二想。 得逮圣路,至不起余而般泥洹,便离发意而不有倚。 缘此诸法以开化人,如是自然解一切法。 演无根本,故曰无著。 ”时佛叹曰:“释除一切行,所尊亦如是,弃捐诸言教,故曰为无著。 锄捐诸尘埃,度脱动苦患,救济于众生,名之曰无著。 察人不可得,欲垢亦如之,诸法无可获,故曰为无著。 蠲去众颠倒,立心处不惑,分别知法空,可曰为无著。 了解知空义,无有诸想着,除去一切颠,号曰为无著。 捐除一切想,及人众恶念,心无邪乱意,故曰为无著。 解空无所依,佛道不可量,勖勉大精进,故曰为无著。 讲经所因缘,淡靖无调戏,劝人立道德,与名曰无著。 真人修行慈,欲令众生安,劝人不可得,故曰名无著。 本无讲经籍,加恩众生类,未尝有人想,故曰为无著。 正真根力觉,为人分别说,己身逮此慧,故曰为无著。 知人之寂定,清净法致道,开演大圣教,故曰为无著。 不信诸万物,现目之所睹,一切虚无有,是谓为无著。 无倚诸佛土,在国行仁义,平等觉所处,为众生讲法。 真人觉正教,则睹于无见,如谛观圣觉,是谓为无著。 成就自然国,今我得知之,究竟无本始,是谓为无著。 除去诸所知,心不怀瞋害,应真如无恨,习成寂然道。 定意而不灭,靖泊无所起,念道亦如是,故谓为无著。 人物不增动,众生界如是,亿萌亦普然,化立道之义。 群生及与道,所处永无念,计慧悉平一,是谓为无著。 平等无像类,一切法亦然,心正若如道,故曰无思念。 所谓为应真,诸法非所著,能为人分别,寂尔而无倚。 为人讲法义,虽言而无教,普度无量人,见众不有动。 众生无可获,诸民除断着,拔人离邪见,度众勤苦恼。 一切法不起,所处亦无灭,睹众生诸想,脱群民困厄。 无增坏诸色,痛痒亦如是,想识于生死,济之令无他。 不动贤圣法,凡夫亦如斯,立之以佛义,度使志无著。 众人怀果想,及缘觉之念,超越于觉意,为人说此法。 以兴发道心,常依所布施,戒忍亦如是,故讲无所倚。 知解之颠倒,兴习于精进,以除斯诸想,故说无著法。 道意之所念,邪智若慧明,于此无所倚,故说无著法。 是法不生念,了别无若干,而说如此法,故说无所著。 自计己有身,声闻多所念,以为除此想,故说无所著。 诸法非有思,解知不若干,演说斯无根,故曰为无著。 父母兄弟子,空寂之所有,则为生死行,不能成佛道。 慕妻及姊妹,所倚皆归妄,设其不有依,故名曰无著。 造兴生死事,则有亲族念,见因有情欲,吾宿之友党。 自念身有我,心驰众诸事,分别堕颠倒,必则处魔教。 弃捐于生死,终始之灾患,赞扬泥洹德,故说于无著。 所讲劳垢法,兴衰及诤讼,斯皆言声耳,是曰为无著。 众所多竞利,放逸贪万物,欲救此等类,故说无著法。 恋慕室家者,心念行学道,顽钝意如斯,显举于无著。 唯见卑贱法,不睹真妙义,弗省于众念,故度至无著。 除弃凡夫义,专精慕佛法,拔去众民求,故曰为无著。 若睹善恶行,如是众数法,无量人亦然,故救放无著。 以具诸相好,精进不可计,而倚于此相,仁贤得济度。 庄严诸佛土,成就尊上法,依怙觉正利,度之至无著。 无为法之义,若得或不获,斯乃圣道行,则能立正愿。 无戒不睹犯,放逸及智慧,闇昧软弱人,便着斯三事。 众生兴此相,诸念不可计,蠲除若干意,故说无著法。 存慕圣众祐,亦念于无德,分别凡人法,故说无所著。 以得如是行,男子及女人、贤圣与凡夫,斯则兴二心。 人起此二事,愚行之所为,用倚是二际,故度至无著。 回动不退转,兴造而不作,欲以近圣道,故兴心此念。 获致于大道,不起无所灭,心常怀想着,用求于无为。 于彼受众生,仁人念萌类,以故曰无著,救济诸求想。 是则菩萨法,为现阿罗汉,因以发法忍,自谓为无著。 讲说罗汉事,斯应为菩萨,名住无所著,获致无上道。 ”佛告阿难:“如来.至真.等正觉赞叹说菩萨无著,亦当知之善权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经声闻品第九佛告阿难:“何故如来光耀菩萨为声闻乎? 菩萨大士开化无数不可计人,令闻佛法,分别经籍,故谓声闻。 使听圣道,净不放逸,故谓声闻。 使听无为,安隐甘露。 根力觉意、意止意断。 具足此事,速至道慧,故谓声闻。 “令得空慧身无坚固,闇昧之人闭塞不解。 所以者何? 乃贪己身诸入之事。 眼存为色,了观如是则成佛眼,其目普见不可思议。 眼无所倚,究竟此目,致一切法,故谓声闻。 “计此诸法如呼之响,莫得着音。 非有说者,亦无听者;无香想香,亦不有嗅。 譬如有人卧出梦中,嗅种种香,计此无香,此则或事思想所为。 一切诸香人所嗅者,譬若如梦而无坚固。 解斯音者则谓声闻。 “舌之味味,亦复为空。 若肉段如为舌,或智者了之,不为味惑。 譬如聚沫,以离诸论,无可为喻。 明者观之,知无所有,不可得持。 想着味者,则致恶罪。 莫思六界以分别味,心则开解,意不放逸。 若知此者,心想无为,各各分别,谓所听义。 而闻此空,故谓声闻。 “晓了其诸入之事,听之为空,身自寂然。 未尝有生,不知所起,无生不生,则为圣道,故谓声闻。 若所听者,皆无所有,解身自然,不起不灭,故谓声闻。 “听于布施,惠以法行,不可思议! 佛犹此路致于佛道。 心有所施不自见心,以无意志逮得圣慧。 所以者何? 如其所种,必获其实,亦不有果,说果之声。 听衣食施、计物之施,所与薄耳;一切所舍,法施为尊。 无得贪惜,莫怀施想,虽有所惠,不得悕望。 譬如幻人,无有心意,不与想念。 欲成行者,无得想施。 所以者何? 施不悕望则顺道行,故谓声闻。 “离诸所音,一切尘埃都无所听;离诸有为,不可以音听受佛法;分别诸响而无所倚。 所以者何? 二事造声。 虽有二事,则无所有;因缘合致,则有二事。 用有人故而致法音,故谓声闻。 ”于是,佛颂曰:“使无央数人,闻佛无念法,以故谓声闻,则勇猛菩萨。 闻寂定之道,恬静不放逸,无量人听法,故谓为声闻。 听澹泊安隐,诸乐非有像,以故为声闻,至寂然无为。 听于觉根力,具足意止断,自究竟斯事,故谓为声闻。 听身所有空,不可得坚固,愚騃之所慕,故当时了体。 其目无所睹,不听亦如兹,众生为见侵,闇塞不了了。 若得成佛眼,等自不可议,致之在本无,开化诸闇昧。 无量人闻经,诸法非有兴,此以得名号,称存于声闻。 其无所听受,了之如呼响,不见有说者,亦复无所闻。 所以名声闻,令众人听受,计本不有闻,莫为音所惑。 譬如人寐梦,嗅于无数香,恍惚不可得,游逸嗅于空。 了香亦如此,未尝有嗅香,无量人失志,菩萨令开明。 计舌无所猗,肉段不知味,设使肉解甘,舌亦当识之。 无倚此诸想,念美为凶危,六界不可念,分别诸味种。 菩萨大勇猛,目睹分别此,因听而致之,故曰为声闻。 自分别己体,是则空自然,能了此虚无,则无起不生。 若无所兴隆,则解此圣道,令群黎听法,是则谓声闻。 计心言本净,无形不可得,是者莫有人,听此为声闻。 犹如幻化生,灭尽则亦空,若有睹众想,了之为声闻。 又听所施与,法施不可念,是轨为圣路,尔乃成佛道。 随其本所种,获果亦如之,不可思议施,成大道无念。 衣食施薄福,法施为最广,未尝有悁惜,此则圣慧涂。 弘无想之心,布施不有着,如是惠施者,疾致成佛道。 释去一切心,计耳无所闻,超度诸合会,故谓为声闻。 因呼有响应,假使不着音,则于众圣尊,佛法无有上。 诸可不闻响,一切而无倚,不二无若干,畅音有声闻。 无数佛演法,令彼闻其音,计所闻如响,乐人成佛道。 善游诸佛土,所闻不以乱,平等觉所处,世尊无有上。 听千三千世,所住如虚空,计人等猗寂,若泥洹无形。 世人所著想,计倚有四大,是则为虚空,泥洹为想念。 解诸种如是,莫得计坚固,本无生死者,不灭尽尘劳。 万物不究竟,计人弗可得,此诸法寂然,未有睹众界。 令黎民听此,夙夜亦如之,彼不兴众念,我化诸人闻。 使人得听法,如此为弟子,所闻无所闻,故叹曰声闻。 雄人念往古,听受最上法,睹不分别经,一切法一切。 讲音无所偏,救度一切会,为众人说法,是则为声闻。 则讲无为界,清净不放逸,谛观无说法,佛法亦如之。 睹法不去远,佛之所讲扬,彼法亦不近,是故无所猗。 所以谓弟子,听采随此教,劝化于群黎,斯乃为闻法。 阿难! 我是故,讲说声闻化,假号曰弟子,则菩萨大士。 ”佛告阿难:“是故如来.至真.等正觉叹说菩萨为声闻,当知是义亦善权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经缘觉品第十佛告阿难:“何故如来颁宣菩萨为缘觉乎? 于是菩萨目睹诸法。 何谓目睹一切法空? 无有像类而不可坏,现在觉观法不可灭,故谓缘觉。 诸佛经籍不可思议,晓了诸萌悉如泥洹。 无有内外则不可获,一切诸法不起不灭。 “人之本际则泥洹也,所号本净但着言耳,则无所有法不可逮,因名演称语无所达。 所以者何? 其言则空。 口之所说不解已无,法本之际、佛道之无,分别观斯,故曰缘觉。 “自察色阴但是声耳。 此色阴者,计于色生唯有名矣,以离言声则无有阴。 其色阴者无身、无我。 所以者何? 因口作号,所言亦空;不起不灭,所言自然。 不着吾我、不得久存,况口言乎? 目睹色阴则为痛痒,痛痒阴灭则不有名;因口之说号为痛痒,痛痒阴身无我。 所以者何? 所谓痛阴,其言则空,不起不灭。 言不着身,则无所住,况于言乎? “晓痛痒阴,即观想阴;若寂想阴,则无思想;想阴号耳,无身无我。 所以者何? 口之所说思想阴者,其言则空,不起不灭。 分别言已,不着自然。 心无所立,何况口言? “观想阴已,则生死阴已灭行阴,则无生死。 所谓行阴,无身、无我。 所以者何? 所号行阴,言其则空。 不起不灭,但着言耳。 不得久存,况口所说? “观行阴已,则有识阴。 假使识阴惔然寂灭,则此识阴但阴声耳。 所以者何? 其号识阴是则空耳,不起不灭,其言自然。 无所住止,况言说乎? “是五阴者,皆无所有。 分别本无,故曰缘觉。 所以者何? 斯口之言缘对而致,无缘不缘。 诸因讲说,有言无言。 五阴之事于此一切永无所著,不造众因,故曰缘觉。 ”于是,佛颂曰:“目睹一切法,分别知之空,不著于诸色,究竟莫有相。 现在观此法,解空知自然,分别了澹泊,不可得根源。 现在获于斯,晓五阴如此,则为平等觉,缘觉无思念。 众生志无为,其心不可获,本际无有起,净无无思议。 一切人不起,观见无所灭,诸法无动兴,是谓为无为。 众生皆泥洹,省察是所趣,无人犹若影,故曰为无为。 不用是名称,群黎为泥洹,不起无所灭,如口所叹咏。 敢可说悉空,人不解非言,是故为众生,示现说泥洹。 口所发假言,无处亦无念,因口而有训,求本不可得。 阴不在本际,口言无所显,诸声所称说,人际亦无念。 一切愿泥洹,本无及始际,澹然无放逸,则救有所将。 本净游乎响,众生亦复然,无形则空寂,本净无心念。 法本为若此,假名而赞扬,其源不可得,所以有言说。 不以谀谄事,而可分别解,其际则空无,便了众生本。 其言不依讲,口言无所显,诸群黎如此,则不着人本。 所发阴则空,其声无所别,其说亦如此,而际亦复然。 其无谛如是,觉已无所念,是则平等道,缘觉无思议。 觉了于本色,此但阴声耳,寂灭斯色阴,则无有言声。 自然释之去,是则曰无形,吾我既自然,睹之无有处。 因言谓之阴,色本不有身,其声皆归空,不起亦不灭。 因口而告言,求本不可得,其说因痴兴,号之谓色阴。 现在观识阴,诸声无所有,此阴以寂灭,则无有响阴。 于此远离身,所谓吾我者,计已自然空,未尝有坚住。 口之所缘阴,识阴则虚空,口言本则寂,不起无所灭。 若有所颂说,察之悉本无,无黠之所言,故演为色阴。 诸音无有说,其限不可得,不起无所灭,无处而不决。 无尘劳侵欺,亦不造诸法,不执无所舍,莫调不泥洹。 彼亦无寂灭,不有所睹见,不乐施欲埃,不怠不精进。 不乱不一心,彼亦无守戒,非物可成就,何故当持禁? 五道非有念,无思亦如斯,不恐无所畏,不脱而不缚。 虽讲无所演,是为色所入,一切法音然,无获莫着言。 现在逮是觉,无尽之法说,以成是三昧,则无诸响声。 目自分别此,响之等如称,诸法亦如是,无言不有着。 晓了因缘者,知音无所有,故号平等道,是谓为缘觉。 ”佛告阿难:“菩萨大士现在分别有明无明、是行非行、有识不识、色与不色、六入无入、诸习不习、痛痒非痛痒、恩爱莫爱、不受舍受、有与不有、生若不生、老病死患,一切自然察之本无。 如是观者,故曰缘觉。 ”于是,佛颂曰:“现在了无慧,未尝倚为明,不成立有形,若如水中影。 聪达晓诸义,不着一切法,假使不倚经,是则慧者相。 明与身无异,一切诸法相,觉了此缘趣,故曰为缘觉。 所号身之行,其躯无所造,永不有内外,则超生死体。 终始犹芭蕉,非根无有貌,不起莫有灭,等譬如虚空。 现在晓了此,则勇猛菩萨,斯号平等圣,缘觉如无念。 分别一切法,寂行如幻化,其识自然尔,现在晓了之。 忽然解斯心,知识行如之,诸所道示想,明识诸法空。 分别识其然,一切无所著,了如是法者,知识亦如幻。 所可号名色,身及诸音声,众貌空不成,是谓自然相。 心驰骋六情,如幻化无言,现语非音声,计自然悉空。 久远来习之,因发诸入处,彼则分别习,名自然如空。 习以成悉无,游念起众更,若晓习本寂,则知法无住。 目睹习自然,睹众更悉寂,不兴凶罪殃,故曰为缘觉。 晓了诸痛痒,皆空如本净,譬如泡起顷,志敬空无形。 断除众恩爱,则从无著法,情欲已永尽,故曰为缘觉。 若受而不受,则空无有有,非形何成就,譬之如野马。 吾无所兴想,身生亦如是,计本自然生,无根非有形。 以离起灭法,则不畏当终,未当复成身,一切得自在。 现在获此慧,永无有著者,又缘觉之音,则造菩萨行。 ”佛告阿难:“如来.至真.等正觉以是之故,赞扬菩萨为缘觉也,亦当知是善权方便。 如来用是之故光耀菩萨大士,持信奉法八等道迹,往来不还,无著声闻缘觉也。 ”阿惟越致遮经释果想品第十一贤者阿难而说偈言:“世尊所演说,假号名泥洹,喻之若虚空,度于无所有。 虽有所讲说,则非以辞言,诸佛行善权,合集说法耳。 ”于是,阿难说此偈已,前白佛言:“惟天中天! 其世人民不解如来.至真.等正觉随时之化,则自侵欺,不了如来何因分别菩萨大士持信奉法至于缘觉也? ”世尊告曰:“若有明者,于过去佛积功累德,心开意达,不见侵欺。 所以者何? 晓了诸法譬若幻梦影响、野马水月。 所以者何? 菩萨大士分别此慧,则不自侵;殷勤修学如来之法,精进不懈,则不自枉。 ”佛于是颂曰:“世尊之所赞,赞扬于圣道,是故之因缘,菩萨行勇猛。 少智懈怠者,不能解此义,故当修精进,如来以此说。 道意所游生,世尊有开化,故分别此慧,清净之明哲。 彼解道意者,知圣不可获,若致得知轨,心觉五事空。 空者不知空,寂定非不言,悉除一切音,故赞唱空法。 捉空无所得,未尝能获者,假使不可持,则知为空义。 设有解是五,分别了空慧,成得无放逸,则不自侵欺。 ”尔时,五亿比丘志怀持信,即从坐起,住世尊前,叉手自归,异口同音而歌颂曰:“今世尊大圣,蠲除诸狐疑,平等觉所宣,志立于大道。 ”复有五亿比丘闻是之说,皆悉奉行,悉住佛前,等心颂曰:“唯世之光耀,吾今离犹豫,圣尊之所叹,分别佛大道。 志愿奉法迹,正慧无挂碍,道德自然成,开化诸十方。 ”复有千亿比丘怀八等想,闻此叹颂,即从坐起,叉手而立,俱歌颂曰:“志所怀八等,今则释疑网,心已分别了,所因见八等。 ”复有十亿比丘怀道迹念,自从坐起,叉手而立,同说偈曰:“导师及吾类,以获致法明,乃知平等觉,所因演道迹。 ”复有二百五十万比丘志怀往来心,则从坐起,叉手自归,同叹颂曰:“我等本依倚,志怀往来心,今日永无难,存亡无放逸。 ”复有五十亿比丘怀不还想,而说颂曰:“导师尊无上,今日无调戏,永舍诸果想,致圣导光耀。 ”复有三十五亿比丘怀无著想,兴立四禅,即从坐起,叉手说是偈曰:“今吾不犹豫,逮致无余法,解诸乘平等,譬之若如幻。 ”复有五十八亿比丘意怀声闻,即从坐起,叉手而立,则赞颂曰:“吾等犯斯言,意欲度众生,所演谓声闻,今日乃达知。 ”复有五亿比丘即从坐起,兴缘觉想,叉手而立,同心颂曰:“今日乃目睹,缘觉之所因,世尊分别说,缘觉无思想。 ”复有百万比丘尼,谓成道迹、往来、不还、无著果想,即从坐起,叉手而立,说是颂曰:“吾了平等法,则舍女人身,各各成佛圣,当为世最上。 ”复有八百八十万清信士、清信女,悉怀道迹想,往来、不还念,即从坐起,叉手立佛前,心同意等,俱共颁宣而颂曰:“吾等念心净,譬如琉璃器,于是当舍家,兴佛之法教。 ”复有六十亿垓彼诸天人,住于虚空而雨天华,散于佛上俱供养世尊,即下叉手,立于佛前,而歌颂曰:“吾本怀诸乘,果想亦如是,今日以永除,觉成无上道。 ”阿惟越致遮经降魔品第十二于时无数百千比丘——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阿难律、离越劫宾奴等——从坐起,叉手而立,白世尊言:“吾等今日圣道具足,不违大意,降弃魔怨。 备究五逆,得悉五乐;成就邪见,舍离正见。 吾等今日已害无数万千人命,悉成佛道,至无余界而已灭度。 ”时世尊默然。 于是,众中无量百千诸来在会,闻此所言而皆狐疑:“此谓何乎? 义所趣耶? ”心怀瞑然,如阿罗汉乃兴此言,岂况凡夫? 住者直立、坐者默坐,不能起立。 贤者阿难承圣尊旨,悉知无数百千诸众心之所念,问文殊师利曰:“闻耆年言,会者皆疑。 不审所论为何归趣? 又佛世尊默然不言。 ”文殊师利乃曰:“唯仁阿难! 此经名曰“不退转轮菩萨之地”,是耆年等所可讲说、诸得不退菩萨大士目睹信耳。 ”阿难又问:“耆年何故说此言耶? 世尊默然。 此耆年等于无上正真不退转也? ”答曰:“唯然,当成正觉,不复回还也。 ”文殊师利谓贤者阿难:“无黠之行,则曰其母。 是诸人者,究尽除害,无善思想,贪着情色。 斯则为父,除不善想,远诸情念,至无著意。 释凡夫法,洗荡不净想别圣俗,碎破众念不坏大法;兴如来意以除诸想,于一切法无所从生。 是故,耆年讲说此语:‘吾等今日具足五逆。 ’所以然者,逆无往反。 耆年所言成五乐者,察其五乐皆如梦幻影响野马。 了知此慧,行无缺减,则为五乐。 所以者何? 无有根本,设无其源,则为尽除。 乃应平等,讲具圣慧,即逮法忍,此者名曰五乐备足。 “耆年所说:‘吾等今日得离正见、住邪见’者,睹一切法皆处邪见。 欺哉诸法诈妄至诚,尽无所有。 譬之虚空,非有像貌,虚实去来,悉无归趣,不可将护。 所以者何? 其本自然,计此诸法则皆平一。 如诸法等,邪见亦然,此比丘辈非等无邪。 所以者何? 以离诸想致佛圣道,获众觉法,饱满经义而无所得。 是故,阿难! 是诸比丘悉共说言:‘吾等今日具足邪见,释于正见。 ’“此耆年等所谓:‘今日吾等害无数百千人命。 ’说斯语时,不可计无数千万人神闻之诸法。 譬若如幻梦影响野马,蠲除人想,无有吾我,远寿命人,超众德本,发大道意。 无所殖种,兴修道义,及余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舍我人寿。 无身之想,不复频更终始之患。 所以者何? 无我人想、不尽想,永尽无余,逮致究竟,不起法忍。 故说此言:‘吾等今日害无数百千人命。 ’“斯诸耆年属者所云:‘今日吾等逮得佛道,致无余界而灭度’者,开化无量亿百千人命,弃众尘埃令获圣道。 所以者何? 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说此语时,悉逮无所从生法忍。 以故咨嗟,自赞颂言:‘今日我类拔去情欲、成佛道法,无尘劳形,除有余秽,故谓我辈今获大道于无余界而灭度矣。 ’“是贤者等,以在大乘,不愿在天。 惟仁阿难! 族姓子、族姓女发无上正真道意以起俗事,其心清净,不为俗法之所系缚。 乃应发心越一切义,道舍诸想,究竟经典,则无余界而灭度矣。 是为,阿难! 习菩萨乘、行菩萨者,不习日行。 愚騃之人随日念耳,非明智者。 所以者何? 设无此诚信要御诸天宫殿,则无光明,便无出入;过去无晦,则无昼夜,便不思想。 愚冥之人兴昼夜念;菩萨大士寂修大道,习善知识,无有穹志昼夜想也。 所以者何? 永除众念乃致佛道。 ”于是,文殊师利则说颂曰:“所谓不怀施,爱己计有身,彼若不断除,则谓不可摇。 分别于瞋恚,自然不生想,圣道以无处,彼则不可动。 所可敷母者,终始所由生,拔去此根无,则谓为害命。 不顺念为父,所乐情欲法,是等解本无,究竟莫有根。 化之归无身,不知明所趣,不动无所住,向者故说此。 所修罗汉法,凡夫法亦然,诸可尽爱欲,向者故说此。 大兴有为想,察吾我自然,诸法无所怀,则无音声说。 如来之所知,古昔之所念,即拔此根株,则谓无从生。 以舍是想乐,等同而无二,假使晓了斯,则谓平等教。 所言五欲乐,俗人赞此五,蠲除非常想,念之如幻化。 具足不乏少,则怀爱欲无,以故此等类,世尊前叹之。 分别诸罪福,譬之若如梦,究竟无从生,其慧晓了斯。 识邪瞋恚法,空寂无能固,邪见为欺哉,彼分别妙智。 一切法不实,莫有近法者,虚事不可倚,如虚空无处。 普解睹一切,故难为正见,此法则平夷,了慧见正等。 厥愚冥之人,起人想则没,索人不可得,则无有死者。 无量人起生,则舍寿命想,便以无众念,计命者罪重。 蠲除众生想,非有计寿念,以故说此言,吾害无数人。 舍诸尘劳埃,法无应不应,解道无形貌,则无所坏除。 降伏诸魔力,逮清净道法,诸法莫有诤,不起不有灭。 ”时文殊师利说此偈已,应时五千怀狐疑者心开意解,获大光明,而得具成有起无所从生法忍。 各取身衣供养奉上文殊师利,同时说言:“愿令吾等致是法慧。 所说若斯,开化群黎,分别深慧,无所挂碍,亦如仁者。 ”于是,世尊赞文殊师利曰:“善哉,善哉! 斯最妙胜! 决诸疑网,近佛圣籍。 ”贤者阿难前白佛言:“文殊师利何所开化,而今世尊赞之如是? ”世尊则曰:“文殊师利诱化无数百千人类令入大道,悉解了此深经之义。 ”阿难白曰:“唯然,世尊! 讲不退转轮入圣轨乎? ”佛言:“如是,阿难! 讲不退轮兴化大道。 所以者何? 文殊师利则是善友,导利群黎。 ”阿难又问:“唯天中天! 今此比丘立佛前者,悉怀持信奉法之念,八等道迹、往来、不还、无著、声闻缘觉之想。 此辈之类发大道意耶? ”世尊告曰:“是辈懈废,羸劣心曚,无恺悌志,难可开化。 “慢懈不进,意在衣食,非习深法,慕于法利。 兴有为事愦闹之缘,感于八等迷惑卒暴,而不安详,诸根不定。 放逸其心,贡高自大。 志计有身及寿命人,不舍众瑕,犯戒贪嫉。 想求佛法,悉从恶友,乐于邪智,不肯奉受。 智度无极,顺从外缘,贪利财色、衣食之乐。 古今以来,夙兴夜寐而不专精进,违失道义;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其志怀害、转共诤讼;重于罪福,不信空.无相.不愿之法。 蠲于众行不起不灭,坏一切法永无有想,此之谓也。 ”于是,佛默然无所加言。 贤者阿难承佛威神,问文殊师利曰:“何故世尊默而不言? ”文殊师利报曰:“最于后末五浊世时,人法如是,不信深经,佛故默然。 ”阿难又问:“颇有信者悉不信乎? ”答曰:“信者少耳。 譬如阿难明智者鲜,愚冥人多。 所以者何? 不乐修行,以故不了。 如是,阿难! 其闻是法鲜有好喜,多不欣乐。 设有信者,为众弃捐,不见恭敬。 所入郡国县邑墟聚,诸人忽笑。 所以者何? 宿罪由致,阴盖所覆,本功德薄。 ”阿难又问:“向者讲说,少有信者,义何所趣? ”文殊师利答曰:“是辈之类则为舍佛,不信大道。 ”阿难白佛:“唯愿演之。 乐者虽鲜,闻佛所说,悉当欣踊。 ”尔时,世尊周观四方,便出其舌覆三千大千世界。 因从舌根出大光明,照恒沙等刹。 时四部众承佛圣旨,目睹东方恒沙等国诸佛世尊咸说此法不退转轮,是间会者悉遥闻之,等无差别。 四辈之会睹斯变化,一切等心,异口同音,皆白佛言:“唯愿大圣遵崇所叹不退转轮,如佛所言诚不异。 吾等目视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讲斯深经等无差特,唯佛说之。 ”于是,世尊还呐其舌,告阿难言:“厥妄言者,宁获斯舌。 ”阿难启曰:“不也,天中天! 奉至诚者,开化正义,积累功德,遵无数劫,阐于大慧,乃致此耳。 是故,圣尊! 惟当说之。 设族姓子有信乐者,学虽寡鲜,闻是说已,睹其明证,即当欣然兴之不废。 ”佛告阿难:“一切四辈未遭斯典,志于仿佛。 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龙、鬼神、阿须伦、犍沓和、真陀罗、摩睺勒闻是经籍得不退转,当至无上正真道最正觉。 而于此土讲于法义,等无有异,如我今也。 ”尔时,四辈及天、龙、鬼神欣然大悦,疑网永裂,皆手擎华香共散佛上,诸有女人下身宝璎以散佛上。 心同意等,普白佛言:“今日大圣如来.至真.等正觉乃无二言。 ”佛复告阿难:“实如所云,诚不有异。 如来所演,实无二言,除诸瑕疵、愚冥之贪。 假使慧觐佛天中天,则获如愿。 ”阿难问佛:“何谓慧觐佛? ”世尊问之:“汝不解之乎? ”答曰:“不敏。 安能及之? 众祐! ”告曰:“假使有人闻能仁佛,皆不退转成佛圣路。 所以者何? 佛道普慧,有益无损,除贪、恚、痴,岂况一华奉如来乎? 吾灭度后,若持舍利供养自归,悉得如意。 ”阿难又问:“精进不疑、专心听经,皆不退转,当成佛耶? ”佛言:“其有人闻能仁佛,皆当逮得无上正觉。 所以者何? 设不尔者,佛语为异,则有二言。 ”佛问阿难:“如拘类树荫五百车,若五百众处在其下,悉荷覆盖,其种大小? ”答曰:“甚小。 ”佛言:“阿难! 如拘类树其种小小,溉灌时节稍稍长大,而布枝叶广覆四远;况笃佛道,闻圣尊名? 亦当如是斯种德本,渐修其行,非坏不腐,至于无上正真之道。 所以者何? 此一切法殖种之源永非猗住。 群萌本无,故不有败;一切法种无所倚演。 ”阿难问佛:“唯佛说之是圣本愿,诸佛世尊道法然耶? ”佛言:“本发意愿,其闻我名悉不转退成最正觉;诸佛之法皆亦应然。 所以者何? 诸佛法等。 ”阿难又问:“设使等者,何用愿乎? ”佛告阿难:“菩萨大士闻说斯经,假使发愿或不兴愿,会当证明逮闻是法。 ”阿难白佛言:“未尝有,世尊! 斯法微妙,诸佛世尊乃以大慧开化群黎。 ”佛言:“如是,如是。 阿难! 诸觉洪明多所开化,立于圣旨。 吾于佛土慈愍蚑行喘息之类,不惜身命;一切所有施而不吝,精进不懈,于一切法而无所著;行菩萨法,积功累德,欲救众生,修深经籍,乃得佛道。 ”阿难问佛:“难及,世尊! 今说此经,弊魔不来废乱学者,不令兴德发于无上正真道耶? ”佛言:“魔不闻之。 所以者何? 文殊师利神足之变也。 ”于是,文殊师利即释威神。 时魔波旬遥于虚空闻讲不退法轮之声,听能仁佛所说法言,心怀恐惧,衣毛则竖,口说此言:“以得胜我,共于力势以空余界,无复国土。 ”愁忧涕泪,老极憔悴,譬如百岁男子朽耄。 时魔波旬体变如此,四部兵合集三千大千世界各各异魔及魔官属等类诸天,往诣佛所。 兵仗严整,众魔之威,逼加菩萨。 初成佛时,现于身老,执杖战痏,面皱皮缓。 置四部兵,住于虚空,普共遥闻不退转能仁佛音,心悉得定。 时魔自知非我所有,孤独一身而无侍从,直前诣佛,白世尊曰:“今吾一身都无侍从,羸瘦老极,无将扶者。 又无力势不能自胜,以空我界非有国土。 如来大慈,咸哀众生,亦可怜我。 世尊! 尽度永空吾界,而无扶我,给授水浆。 ”佛告魔言:“人种甚多,不可思议。 假使诸佛日日兴盛如恒沙等,发起无量不可称计亿百那术众生之类,人种不尽。 ”魔白佛言:“唯然,世尊! 人种虽多,今吾孤独,不有徒使,无扶接余。 假令行道忽极躄地,不能自起,愿见安抚得欢喜悦。 唯愿世尊哀速抚育,使眷属兴。 ”佛告魔言:“且自安志。 不闻斯法离于信者,悉是汝伴。 ”魔即欢喜善心生矣,意与口言:“吾当化人,虽闻是法,令不信乐。 志怀狐疑,已有犹豫,必从我教。 ”时魔波旬复白佛言:“惟愿加哀,弘以大慈,重见慰抚,令吾踊跃无有忧戚。 佛向者讲:‘闻能仁名悉不退转,必当逮成无上正真之道。 ’愿圣默然,勿宣是旨。 是群萌党闻便加精进,立于大道。 ”佛报魔言:“汝且安心,勿得怀懅。 当令众生不立道意,存于人种,人人各安,使不动摇,不震于色、痛、想、行、识。 佛当开导不离邪见、非立正观、及六十二诸所疑惑;一切无动,不念过去当来、今现在;非离害群生、杀盗、淫嫉、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及嫉恚疑。 亦不劝人入于正道;亦不化人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亦不教人导奉四恩——惠施人、爱利人、等利一切、救济合度。 无所猗动,不想人种,无念父母、兄弟、妻子、及与男女,释除亲友、夙夜、日月、一月、半月诸动之想。 波旬且安。 吾当劝人令除六度无极思想、及大道意力、无畏根力、觉意八正之行,佛法圣众及一切智道义之想,化诸群黎,于一切法使不动转。 ”时魔欢喜不自胜,即于其处颜色窈窕、面目光泽。 华散佛上,绕佛三匝,则偈说曰:“平等觉世尊,吾心本欣踊,正觉言无特,所造必如意。 ”于是,魔波旬说此偈已,即还天宫,与诸眷属五乐自娱,不复忧戚发大意者。 世尊说此降魔品时,三千大千刹土六种震动。 阿难白佛:“今魔威德地大动乎? ”佛言:“讲是降魔品时,六万四千人得不起法忍。 ”阿难又问:“宁有狐疑不了者? ”世尊曰:“向者见此,悉怀疑结,心各念言:‘余以闻之,此语何谓? 何所归乎? ’不复相见。 ”阿难白佛:“惟愿世尊速为众会现大光明,决其疑网。 所以如来为魔说之:‘波旬且安,吾化群黎使不住道,于是众生界而不动摇。 不发道意、无倚智慧,不舍邪见、不处正观,于六十二疑而不转移;亦无去来、现在之想;非离杀盗、贪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及嫉恚疑;令不施与、戒忍、精进、一心、智慧;不顺父母、兄弟、妻子;无有昼夜、一月、半月,离是众想亦非动摇;令不奉六度无极、及无所畏根力觉意佛法圣众、并一切智,使不转移。 波旬且安,吾当开化一切众生,使不动义、不立于行。 ’唯然世尊! 所因讲斯速分别之,使此会者无余疑结,心开意解;及于后世边地诸国,遭值圣明,禀受经典,持讽诵读,勿复犹豫。 ”尔时,世尊则说颂曰:“圣道无所住,慧轨非有处,说此大义时,人解及应造。 涂及一切人,无二不有处,佛以是故说,今觉非有处。 莫能动众生,人种亦如之,一切不有形,至竟无所获。 群黎类皆空,人界不可思,彼则普无念,晓了一切慧。 众人不可动,假名曰身命,四大而合成,此灭度空寂。 分别五阴空,自然不有动,灭度不可获,设总而不移。 阴止无所震,晓了不吾我,离形寂然空,究竟非有着。 身与五阴同,衰行亦如之,无行以为行,诸阴犹虚空。 所谓寂定界,不起亦不生,斯诸阴盖入,未能倾转者。 计己身吾我,其法莫摇者,尚不获曷震,故佛说此言。 众生不侵欺,计本不可得,逮之而无心,自然不可获。 所可云诸见,凡有六十二,无自然如斯,犹如水中月。 其六十二见,譬之若如影,离有形无我,自然不动震。 过去当来想,现在亦如之,诸想无处所,譬之如野马。 是法空无念,计人不可得,诸众生无处,则不可动摇。 其人喜杀生,由入大旷野,立志于灭度,故不可动摇。 虽转于众生,彼则无所有,计日不可得,则曰而不动。 说道有过去,未尝有生者,佛以了故说,人而不可动。 假使杀生者,法施无思议,以乃成道慧,彼则不可动;所谓邪淫者,爱欲无可得,以故分别说,彼则不可动;其妄言之法,起者不有脱,精进而独尊,彼则不可动;两舌及恶口、谗言亦如是,观一切诸诲,如幻如无形。 皆无有处所,不可有所倚,诸阴譬如响,其念莫有者。 所谓不怀施,爱己计有身,圣道以无处,彼则不可动。 分别于瞋恚,自然不生想,彼若不可断,则谓不可摇。 晓了众邪见,奉修于正法,超度诸有言,彼则不可动。 离劝助智慧,一切宝清净,愍哀着色财,蠲舍众恶罪。 所见及奉戒,舍远于圣道,智慧不兴此,莫求于正真。 异学怀邪心,斯外诸忍辱,等求平等道,不倚于无为。 精进于三事,异道之明说,是不归圣慧,此谓明智行。 多修于三昧,倚一切诸想,非佛之所叹,亦不劝助彼。 爱欲之瑕痏,非明哲之称,得不兴众想,佛慧不可量。 菩萨行勇猛,摄取众生类,则为说此义,虽受无所动。 寂除众生想,则发菩萨意,道意无所起,彼则不可动;思父母兄弟、姊妹及男女,一切犹如幻,彼则不可动;一切是诸念,计之无所有,群黎法悉空,彼则不可动。 其夙夜之想,一月十五日,一切除想念,譬如野马水。 布施奉禁戒、忍辱精进想,一切于此念,是诸想不动。 定意之智慧,菩萨之道力,修于无所畏,释除诸妄念。 觉意及思道,免去圣轨慕,明智未尝动,不为诸想惑。 佛法之所求,如此众圣想,无有若干念,言行之所动。 佛慧无挂碍,道想之所依,则为远佛道,佛圣非思议。 ”佛分别说化魔品时,十亿之众坏除疑网,成就大明,逮不起法忍。 得法忍已,一切同心,说此偈言:“弘道之尊圣,佛轨忽无思,为吾等大师,道勖断狐疑。 具一切光明,使住佛明道,其耀照十方,目睹亿千佛。 普见众庶元,于色无所著,蒙世尊之恩,吾等法眼净。 ”尔时,百亿人众各脱身衣以覆佛上,供养大圣,则叹斯言:“令一切人逮闻此法,光明具足,所愿必获。 ”阿难白佛:“其有闻是开化魔经受持讽诵,为得何福? ”佛言:“其福大浩。 ”阿难复问:“何谓为浩?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则旦供养百佛,日中晡时、人定夜半、天晓肃肃,各各供养百佛世尊。 一日一夜中合六百佛,一切所安随其所宜。 如此比像具足千岁,其福多少? ”阿难言:“福大多大多,天中天! 不可为喻。 ”佛言:“假使是分别魔经受信不疑,德过于彼。 ”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09册No. 0266佛说阿惟越致遮经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下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如来品第十三尔时,三菩萨各从远来,见此变化,佛所演法,得未曾有。 阿难白佛:“此三菩萨从何所来? ”世尊告曰:“东方去是恒沙等刹,有世界曰身超须弥山。 住在本土,闻说斯经,故来到是。 ”时三菩萨来住佛前,皆以香华供养世尊,俱白佛言:“余等佥然信乐斯法,不怀狐疑。 所以者何? 心中然,譬如目睹。 如来.至真.等正觉恩之所覆。 ”时一菩萨前白佛言:“如我所言,至诚不虚,吾于是经都无狐疑。 ”第二菩萨复白佛言:“余于此法亦复不疑。 ”第三菩萨复白佛言:“我之所言至诚不虚。 所谓佛者,吾则是佛,晓了斯经,无有疑网。 ”尔时,众中无数百千诸来会者悉共叉手,不乐本座:“佛兴于世,此徒何故乃宣斯言? ”其余众人各各默声,各心念言:“今佛现在,自当分别。 ”阿难复白佛:“此等菩萨皆号云何? ”佛告阿难:“一菩萨者名得如来住,第二菩萨名志得世尊音,第三菩萨名志逮得佛声。 如是,阿难! 如彼所言,等无有异,其义趣此。 ”阿难白佛言:“今此无数百千之众扰动不安,悉各叉手,一心向佛,不知斯义为何趣也? ”“是辈功德转当增加。 譬如男子,端正殊妙、颜貌洁白,净水自洗,以栴檀香熏浴其体,着好衣毕,其人体色益自光耀。 是辈功德信乐大道,叉手向佛,福转难及。 ”佛尔时说颂曰:“如来知过去,当来亦如是,见诸法本无,故曰为如来。 悉达现在事,未来悉睹喻,不造立三行,究竟如无想。 如往古诸佛,所觉不可计,无从来一等,故曰为如来。 如往古诸佛,所猗求圣道,觉者亦当然,故曰为如来。 诸法本所立,道声寂然定,音归不可得,故曰为如来。 专应过去戒,当来亦复然,现在获本无,故曰为如来。 如勇猛忍辱,为菩萨之人,彼学亦如是,此人则无上。 本为菩萨时,获勤力如是,志所行精进,故曰为如来。 如诸法平等,所说无特异,不着念在有,故曰为如来。 平等不有念,常自然等正,无有平等想,非思莫发念。 本无成三昧,具足此音声,遵修于定意,故曰为如来。 诸法悉本净,本无不有处,一切无所称,因缘不有形。 晓了智慧相,明空法亦尔,至诚无所疑,智慧度无极。 如圣之所度,逮本无思议,彼明不可得,则无量灭度。 犹获智慧爽,过度亦复然,以是慧无处,故曰为如来。 佛道不可获,如意之所念,不得一切法,故曰为如来。 获致于无为,假使多所逮,诸法非有数,叹道不可限。 世尊之威耀,无有修轨迹,彼道则雅谛,悉从智慧兴。 道尊如无漏,各分别如是,彼道则正真,涂志应自然。 有晓了圣化,法所御平等,将令至本无,故曰为如来。 圣与平等同,所住顺明轨,道与身本无,故曰为如来。 今吾讲说法,声平等如是,假使住于斯,尔乃求大道。 我是故,阿难! 口出是语耳,此事如所言,则为识之行。 晓了不退转,则勇猛菩萨,故以修精进,赞扬其义耳。 阿难! 是因缘,菩萨志所演,所以谓如来,勇猛菩萨智。 顺此诸因缘,其法为何类? 何因谓世尊? 菩萨修无畏,讲道亿百劫,所因成大圣,佛道无思念。 成就慧明迹,皆自为身求,永睹无所畏,故曰为世尊。 未尝惧生死,终始无所立,以是度群生,故曰为世尊。 何谓畏生死? 云何住终始? 何因度众生? 世尊最上觉,无道利法者。 法亦不有坏,非坚无有散,度人勤苦患,是不畏生死,此非住终始。 度群黎如此,故曰为世尊。 未曾惧诸法,永不畏诸义、及一切佛经,令闻无数法,非底不有边。 众生法悉空,诸佛道自然,不睹诸法本,即依顺此经。 专精于诸法,智空法自然,不恐无所畏,晓了道慧空。 知诸法侵欺,分别无所猗,精进次第演,则解诸法本。 勖勉一切难,弃捐众恶道,未尝有恐惧,免众生恶涂。 过度亿人民,越终始大惧,常不动生死,尔乃度群生。 过之度彼岸,至上尊无为,得致号之人,故曰为世尊。 为人分别说,说法犹虚空,亦不有畏难,故曰为世尊。 因依一切法,多所而开导,道平等无异,圣则不可获。 众生等于彼,则逮成佛道,分别说如此,则无所畏难。 开化闭鬲人,度无数群生,超越诸所畏,故曰为世尊。 释去诸人想,专修于道念,拔除群萌志,故曰为世尊。 得离众思想,菩萨无所慕,以故得号字,则亦谓世尊。 寂灭致等法,晓了一切义,当来所立志,则亦谓世尊。 不求上妙道,彼亦不求名,若脱无为称,为人讲经义。 道舍众憍慢,则不有立愿,人求尊名称,则不慕佛道。 计音如响等,因兴众想念,贪着虚伪声,我名誉乃尔。 不存一切响,口言无所著,菩萨不放逸,故曰为世尊。 大圣所说音,如是譬像法,假有菩萨号,故曰为世尊。 以故当了之,莫不迷惑者,至诚求佛道,无数无有漏。 是缘乃余事,叹说世尊音,阿难! 知随因,而号为菩萨。 我是故,阿难! 口出此语耳,所缘诸明智,佛号为世尊。 觉了众尘埃,未尝为之惑,平等觉除欲,是故号曰佛。 何以为世尊,显示斯名号? 曷从言白佛,而讲说道法? 佛法无所有,晓了空寂灭,一切无有着,故号字为佛。 觉了体悉空,见体无所属,彼不有坚固,身不可久得。 愚騃离慧明,不要谓常要,觉此悉本无,故号曰为佛。 分别无明慧,自然不有形,逮得大圣智,故名曰为佛。 过去所兴想,分别学无想,晓众想无处,不为念所惑。 觉知往古色,无生不有处,愚者为想惑,计色无所成。 分别色本无,不可得根源,不着一切法,则无有痛痒。 晓想譬如幻,无物不有形,已分别斯慧,一切法如是。 总持无所行,一切身无古,空义非有御,故身不可得。 人身不坚要,若如芭蕉树,悉分别此义,故号曰为佛。 其识自然空,计身无有内,外亦不可获,识之何等类。 睹识无所有,一切法亦然,不得处形貌,究竟不可获。 识之所知然,计本悉等寂,若了晓想者,则莫有所见。 明不作是观,一切人亦然,群生萌类同,以故无能知。 自然不有启,诸法无所行,一切莫有受,人法亦俱然。 一切法忍过,觉了未尝生,无若干放逸,故号曰为佛。 晓了佛众经,所经如正谛,一切法无处,故名号曰佛。 如空谛法尔,所觉经本无,犹佛道无异,莫能得根本。 从始发意来,所因志大道,则了不有志,诸法无所获。 何缘发其志,而慕求圣道? 其心与道同,觉了无形类。 吾以故,阿难! 演出此经耳,所因讲圣轨,吾为佛道师。 以斯法像类,其音号曰佛,假使作彼教,乃为求佛道。 则得近正道,其知是法者,不复怀二心,一切法如是。 不疑佛经籍,则致世最上,若解此讲者,普说法若斯。 ”佛分别说此如来.世尊.佛义之时,则无央数百千人众前白佛言:“吾等除疑,无复结网。 所以菩萨因由得名,号之如来.世尊为佛。 晓了此法,自逮见心,一切法空,人为之惑。 父母、妻子,恋恨、恩情,如来手授深妙之义,其心坚住不复轻发。 了不动法,如空不摇,无能震者。 如是,世尊! 一切诸法无所转移。 所以者何? 诸法如空。 ”尔时,无数百千之众稽首佛足,绕圣三匝,则还复坐。 阿惟越致遮经开化品第十四尔时,有菩萨名诸根常悦,说是颂曰:“众人兴果想,救济于异念,平等于实道,稽首世明智。 常讲说德实,演果为平等,得平夷正觉,稽首世明智。 无数人贪果,猗行众生实,佛悉度此等,稽首世明智。 说法无差特,所住而正均,觉诸法平等,稽首世明智。 人多慕德果,勖勉令不着,解脱众颠倒,稽首世明智。 所兴德具足,使众坚住道,成就一切德,稽首世明智。 ”于是,诸根常悦菩萨说偈赞佛已,绕佛三匝,去佛不远瞻圣尊颜,不以为厌,心开意悦。 于是,莲华首藏菩萨即从座起,莲华散佛已,赞曰:“众人皆怀想,度脱诸所著,永离于恐惧,稽首上能仁。 寂除一切处,说法无境界,英雄超诸受,稽首上能仁。 尊解诸法空,自然无坚固,平等法越难,稽首上能仁。 断除诸根株,众生着尘劳,勉济使无畏,稽首上能仁。 无恐而不惧,为大师子吼,超度诸境界,稽首上能仁。 无有众忧患,戚恼已永尽,心除远凶害,稽首上能仁。 ”莲华首藏菩萨大士赞佛已讫,即白佛言:“若人行此,当为作礼。 最后世时,闻是深经,智慧明达,未曾恐惧。 ”复有菩萨名离欲迹,前白佛言:“假使有人闻此深经欢喜信者,则谓明智,当以华香夙夜供养。 ”复有菩萨号曰广心,前白佛言:“说此经法尊兴佛道,不疑此者德不可量,致供养利,其心坚固。 信是经者,所愿者得;其不信者,为魔所固,则随魔行。 ”复有菩萨号曰莲华目,前白佛而赞颂曰:“若信是经者,为世作眼明,无有狐疑心,指示人道路。 ”复有菩萨名心信悦,佛前颂曰:“闻斯经法者,欢喜信为上,是等之人辈,则为世神明。 ”复有菩萨号喜神灵,而说颂曰:“其闻是经者,信之而不疑,为世之威神,人中之上尊。 ”复有菩萨名曰常戚,前白佛言而说颂曰:“若有疑是经,当为兴悲哀,志在虚妄法,则数数生死。 ”复有菩萨名曰宝衣,而说偈曰:“无数亿衣服,清净善微妙,疾化度尊长,令未曾狐疑。 ”复有菩萨名曰禅食,佛前说颂曰:“其信此深经,当为施美食,一切味具足,专精大圣行。 ”复有菩萨名曰见人住圣,佛前说颂曰:“其疑是经者,当为兴悲哀,啼哭堕泣泪,不信深经法。 或从地狱来、或还入恶道,用须臾之间,狐疑此像法。 为恶友所摄,不解深妙义;为疑网所缚,以故归非处。 则不顺正戒,观瞋恚怀恼,于是所住时,喻之如凶兽。 既不修道术,懈怠不精进,信邪无智慧,不信此典籍。 慕终始群生,着吾我恩爱,猗在三界患,不信斯微妙。 怀害为愚冥,着在欲所乐,贪猗自见身,诽谤是道教。 志慕好衣服、追逐美饮食,少存清白法,故诽谤斯经。 人在乐欲界,贪慕无德实,其人则自远,不近于世尊。 ”复有菩萨名曰弃恶法,佛前说颂曰:“当弃是辈人,譬如远溷厕,愚者疑此经,猗界而求脱。 当共远离之,犹若死臭尸,其疑深经者,远之当如此。 有人诽谤者,如贼危聚落,则住在冥处,见恶意舍走。 观此即当驰,是贼凶、恶物,若诽谤此经,不见意无乱。 ”尔时,阿难前白佛言:“未尝有。 天中天! 是诸菩萨分别经慧,乃如是乎? 因三昧力说是语也? 承佛圣旨晓了之乎? ”佛言:“承佛威神,缘此经义,得三昧力逮至无为。 所以者何? 今是住者族姓子等,于六十亿诸佛闻此经籍,信乐赞诵;亦如于今志三昧力,承佛威神讲此经。 所以者何? 如彼所言,等无有异,则为明证。 ”阿难问佛:“其闻是经,即欢喜信而不狐疑,族姓子、族姓女得何福祐? ”佛告阿难:“族姓子、族姓女志求无上正真之道,假使七宝满此天下,施与如来。 若复有人,闻此深经即欢喜信,非以狐疑,福过于彼。 ”佛言:“置是满天下宝。 如恒沙等诸佛世界满中珍宝,供养如来;其闻此经欢喜信者,福过于彼。 ”佛尔时颂曰:“假使是天下,七宝满其中,以供施如来,世尊成谛慧。 智人闻是经,信乐不回动,此福最为上,其德不可限。 使如恒沙等,诸佛界如是,供养圣世尊,不及闻是经。 ”阿难白佛言:“族姓子、族姓女闻是经法而欢喜信持、讽诵,其福如何? ”佛言:“若族姓子、族姓女求无上正觉,百劫供养如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又得五通,各各百劫晓了世间,无所复疑;不受此经,其人则为不供养佛。 ”佛尔时颂曰:“若具足百劫,奉供养世尊,饮食普备悉,则不供养佛;其受是经者,则奉于大圣,舍离猗道想,法供养诸佛。 如此顺尊教,乃为奉事佛,法供养等觉,如来则法身。 假使满百劫,选择好衣服,奉世尊正觉,此非供养佛;其受是经者,乃为尊恭肃,此应奉事佛,胜以衣被服。 若于百劫中,明珠好华香,进世尊等觉,不应供养佛;设有受此经,皆除猗果想,是则为供养,世尊最上慧。 若起七宝塔,为世雄兴立,皆高如须弥,不为供养佛;假使受此经,不自睹吾我,是供养最尊,一切无有上。 若具足百劫,有人奉禁戒,不持此经籍,彼戒无名闻;其受是经者,此戒大名称,若奉清净戒,此戒无有上。 无量不可议,明智顺是经,因缘而奉事,其禁常备足。 彼禁悉究竟,不谓之毁戒,其学是经典,即当如上教。 其不学是经,则非求佛道;奉圣虽具足,则亦无所学。 修戒如是像,分别此经义,其持是卷者,禁戒则具足。 假使百劫中,一心奉忍辱,设有瞋骂者,皆忍一切人;若受是经者,闻持而讽诵,忍此最为上,微妙不可量。 或断手足者,心未尝怀恨,不厌不以剧,其心初不起。 如是之忍辱,行之于百劫,遵行如是者,此忍无有持;若受是经者,闻持而讽诵,此忍最为上,微妙不可量。 若持此经卷,其忍最为上,巍巍无等伦,则不有虚伪。 不断至诚教,佛慧莫有上,非轻毁此经,一切逮如愿。 假使百劫中,精进不懈怠,夙夜兴不寐,一切得如愿;若修学此经,讲说成明智,是精进为上,勤修无逾者。 若满百劫中,为五通神仙,不逮闻是经,则为无神足;假使受此法,分别而无著,神通为以达,一切莫有上。 设于百劫中,修奉于智慧,超度世间明,娱乐所猗行;如不学此卷,则不成智慧,斯圣达勇猛,能持此深经。 此者则道智,晓了圣明慧,若闻深经要,欢喜受奉持。 有分别深慧,晓诸法所趣,当从说是经,此像之智慧。 修习正经典,一智无有二,故修精进行,顺持要经籍。 ”尔时,贤者阿难于佛前说颂曰:“假使四千里,若远四千里,则往听是经,顺度佛德果,便往到其家,不以道为难,智者当速行,所在推是经。 其欲速禅思,越度诸一切,诵说此经道,受持解其义,设求一切安,志慕菩萨行,讲说是经典,则至安乐国。 得睹平等觉,阿弥陀无念,而修随经义,一切佛所演。 ”佛言:“善哉,善哉。 阿难! 审如所言,等无有异。 族姓子、族姓女赞此经者,讽诵之时其心不乱,离一切想;自在其舍,见佛世尊。 赞经不乱,临寿终时,目睹无数诸佛世尊。 所以者何? 族姓子、族姓女一切诸佛皆救护之,受持是经而读讽诵之所致之也。 ”阿惟越致遮经师子女品第十五尔时,私休童女与五百童女俱问佛言:“唯然世尊! 女人若学是经卷者,获何功德? 设讽诵读,福何所趣? ”佛言:“女人若求无上正真之道,欲学此经,观余女人。 所以者何? 若学此经专精不乱,不效他女贪于尘劳,犹是之缘致女人身。 ”私休又问:“何谓女人之尘劳也? 为欲所惑奚受女身? ”答曰:“若有女人,见他妇女端正姝好、宝璎珞身,不以愿乐,自观察已。 譬如秽厕,心不乐欲,造污路观,不以为清。 若贪乐是,则受女身。 又计女人多怀嫉妒,心口各异,而不相副、不应前后。 虽见比丘,但求名闻,不用经法,多怀瞋恚。 喜会人客,未尝利求如此像经。 若读诵者,心在着求,其志愦乱,游于尘埃。 以是之故,受女人形,不能除罪。 此以女人,设除爱欲,不兴邪想,受此经本,持讽诵读。 所以者何? 是深尊经,除女尘色。 ”又问:“假使女人不愿其身,受此经法,持讽诵读。 以何因缘转女像耶? ”佛言:“欲转女身,受此经籍,持讽诵读,不愿女人,常畏秽之。 譬如有人见大炽火自投其中,而口说言:‘莫令火烧,无使伤肌。 ’于童女意云何? 彼人言尔,宁得愿乎? ”答曰:“不得。 天中之天! 所以者何? 计于火种主有所烧,烂坏肌肉不得无伤。 ”佛言:“如是。 此经亦然,烧尽尘埃爱欲无余。 设使贪着情欲之态,累世自危。 是故女人欲转是身,速当究竟成于圣道、见无央数诸佛世尊、备无量辩,当受此经持讽诵读。 ”私休童女及五百人俱白佛言:“吾等省念。 世尊! 往古从定光佛如来.至真.等正觉受此经本,持讽诵读,为无量亿百千之众演说其义。 ”阿难白佛:“此私休身虽为女人,则非女也。 所以者何? 今吾最后而目察睹,私休童女示现变化乃如是乎。 愍伤女人欲以度脱,摄诸男子不见处所,以是感动化众女人。 ”佛言:“阿难! 其私休者,非男非女,无有此法。 所以者何? 观诸法本,不得男子、亦无女人,一切诸法皆无可获,等不差特。 所以者何? 如是计之,非男非女。 私休童女分别此经,无所挂碍,逮得法明。 是故,阿难! 若有女人欲求男子,当顺私休修行之法,受是经卷持讽诵读。 ”尔时,五百比丘尼前白佛言:“吾等之类,从今日始,受是经本,持讽诵读。 不乐女人,秽厌此身。 从今以往,不复座寐,讽诵此经,通利乃定。 ”时佛赞曰:“善哉! 是之所说讽诵斯言,被大德铠通达精进,不慕女像。 是故,仁者! 益加勤修,受此经本,持讽诵读。 ”时比丘尼闻佛所说欣然大悦,即脱身衣以覆佛上,而叹颂曰:“我今日得乐,望为男子身,正觉言无异,必获世上尊。 ”于是,五百长者妻闻比丘尼被是德铠,即从座起前白佛言:“唯天中天! 吾从今始,受此经卷,持讽诵读。 愿令我等获得自在,不系缀人、莫察他颜,离于魔使难固之患。 所以者何? 正使女人生于王家,则有所属不得自在,尽其形寿给事夫婿。 是故我等今日始遵精进。 假使有人说此经中一句之义,不敢诽谤,至穷命尽不近夫婿,令我等读解此经。 ”于时世尊赞长者妻言:“善哉,善哉! 是女人等今于佛前大师子吼,此言甚佳被无极铠。 如人所志不察他颜、不负重担十月怀躯、亦不加遭而入胞胎。 所生佛国清净佛土,无女人处,莫有瘕疵。 ”阿难问佛:“此诸姊等所生世界,其号云何而无瘕疵? ”佛言:“世界号宝莲华藏,当生彼土。 ”又问佛言:“圣号为何如来.至真.等正觉? ”佛言:“佛号一切诸宝妙珍之光如来.至真.等正觉,现在说法。 是长者妻学此经籍,见彼如来。 ”时长者妻欢喜踊跃善心生矣,即解颈着百千之宝七宝珠璎,以散佛上,同声说偈言:“今日获大望,当弃女人身,等觉言无特,口演至诚语。 当除此愚形,女人殃罪体,痴騃志贪着,不解知本无。 非更于胞胎,除去所受身,逮得无上义,未尝有所处。 ”时长者妻说是偈已,瞻仰尊颜,目未尝瞬。 阿惟越致遮经叹法师品第十六于是,天帝释则取天华已散佛上,而白佛言:“唯然,世尊! 吾以奉受此微妙经。 ”答曰:“是故拘翼! 蒙此经恩,天阿须伦不兴战斗。 ”于是,文殊师利欲以开化无数百千人民之众,使立德本,前白佛言:“如来.至真.等正觉本发道意而讽诵此大法之本。 ”佛言:“是故,仁者! 于不可计百亿那术菩萨最尊光明智圣,普遍十方诸佛之土,犹日宫殿无所不照。 ”说是语时,此之国土六反震动,遍雨天华。 阿难白佛:“地何故动,而雨天华? ”佛告阿难:“无数亿天闻文殊师利之所赞咏,心怀踊跃,散此天华而兴立愿:‘吾等亦当受此经卷,逮得道慧如文殊师利。 ’适说此言,众罪悉毕,得近此经。 以故欣然稽首佛足,复礼文殊师利,是故地动。 ”阿难问佛:“是经之德,广大无极。 其闻此经,其得不小,不可妄遇。 ”佛言:“如是,阿难! 族姓子、族姓女前后供养无央数佛,尔乃逮闻是经法耳。 若闻信乐,受持讽诵,则为天上天下圣神。 ”佛语阿难:“假使是经所流布处,则不虚妄,有佛比伦。 若有受持讽诵学者,则坏罗网降伏弊魔、则逮法瑛而演法明,勖勉众冥得至道场。 若有从我闻是经籍,欢喜受持而讽诵学,则为佛子从法身生。 欲服圣食、坐于佛树,如吾坐时、讲说经法如佛所演,当受是经,持讽诵读。 ”阿难问佛:“惟愿世尊说当来者,后岂有人受此经法,持讽诵读? ”佛言:“阿难! 于今现在佛前信者,彼人后世乃信之耳,受持讽诵。 佛观天上、天下、人间、诸魔、梵天、沙门、梵志、诸天人民、及阿须伦,不闻是经。 后世闻之而信乐者,未之有也。 于今闻者,后乃信耳。 譬如长者及长者子,财富无数,独处藏宝,行到他国。 于阿难意,计之云何? 其人藏宝不还得耶? ”答言:“得之。 所以者何? 知其藏处,求辄得之。 ”佛言:“如是。 今闻是经,后世归之,犹取藏宝,如佛于此,道眼睹之。 其今现世闻是经法欢喜信者,受持讽诵;后世必获亦如是。 阿难! 汝坐佛前,听是深经。 ”阿惟越致遮经讥谤品第十七尔时,阿难白佛言:“其闻是经而不信乐、呰毁诽谤,罪何所趣? ”佛告阿难:“汝且默然,用是问为? ”阿难白佛:“愿佛说之。 若不信者,闻诽谤罪,或能自改。 ”佛言:“得五逆罪,又复如害三千大千世界人命,其罪云何? ”阿难言:“甚多甚多。 天中天! 凶殃无量。 ”佛言:“诽谤法者,罪至于此。 若复有人破坏、损毁恒边沙等佛之塔寺,佛泥洹后火烧寺舍,罪宁多不? ”答曰:“甚多甚多。 天中天! 是辈之人不当见闻。 ”佛言:“阿难! 当为其人现说此罪。 若复有人毁乱灭尽过去、当来、现在佛法,其罪如何? ”阿难言:“其罪甚深,不可称计。 ”佛言:“谤是经者,其殃如斯。 ”“若止余人使不学者,罪当奈何。 ”佛言:“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修行十善,又发无上正真道意。 若有一人尽挑其眼,彼罪何如? ”阿难言:“其罪甚多甚多。 天中天! 无央数劫中常当生盲,又泥犁火烧之难竟。 ”佛语阿难:“我故语汝殷勤嘱累。 假使有人诽谤、禁止一人不得为此法,罪逾于彼。 ”阿难又问:“若复有人发求大道,狐疑是经亦不诽谤,罪何所趣? ”佛言:“其人发意前后狐疑若干之数,常当违远诸佛世尊;随其疑数,又从疑数更若干劫乖阔道教。 ”阿难白佛:“若不信喜、禁止众人令不学之,其人受殃身大小、如受罪多少? ”佛言:“且止,阿难! 用是问为? ”阿难白佛:“愿世尊演说。 此四辈中或有尔者,及当来世边地之土诸大国人闻是经法多有疑者,当令信解不复诽谤。 ”佛言:“其人身当长一万垓,周遍勤苦毒痛,不可计之。 ”阿难问佛言:“其舌大小? ”佛言:“其舌广长各四万里,驾犁耕舌五百亿载,各五百亿岁当吞销铜,其火焰赫,及雨身上烧炙缹煮。 所以者何? 此不护舌之所致也。 ”于是四辈诸来众会衣毛皆竖,泪出而惧,颠倒躄地,同时举声求哀悔过:“当为是善男子、善女人请救其罪,乃当毒痛若干之恼,其身长大,苦不可言。 ”复有余人其泪流面前,白佛言:“不能自察今世、后世,心起狐疑。 今现佛前及违十方诸佛世尊经籍之教,阴盖所覆不自见过。 今悉自归佛前,首罪不敢覆藏,惟佛原之。 譬如愚騃无知之人,乖其理政,自睹罪咎。 惟佛大哀,愿见原赦。 ”佛告四辈:“善哉,善哉。 族姓子、族姓女疑于是法,观己过罪,悔彼殃衅,犹日除冥。 ”尔时,阿难前白佛言:“今此众会志怀狐疑,亦当复获如此罪耶? ”佛言:“阿难! 虽怀狐疑,今复悔过,是辈之罪,犹当轻微。 ”阿难又问:“愿佛说之。 ”佛言:“临寿终时,遭地狱痛。 一一毛孔,当更无数,不可计患,犹是余息。 所以者何? 在于佛前舍疑悔过,加及十方无数诸佛哀施恩德。 是故,阿难! 善男子、善女人当自察之,得身如此,遭无量痛。 闻是经卷欢喜,不当狐疑。 其不欲舍佛法圣众、去来今佛圣法之教,当信是经,持讽诵读。 ”阿惟越致遮经嘱累品第十八贤者阿难白世尊曰:“诸佛大圣悉等同一说不退轮乎? ”佛言:“如是,等无有异。 ”阿难问佛:“假使诸佛同等讲不退轮,何因大圣向者说言:‘假使有人不欲违远佛法圣众、佛所兴显去来今佛,不当远离此经之卷。 ’? ”阿难又问:“佛说法何所光兴? ”佛言:“不退轮众,为显佛法,合集聚会。 不退转种,如来所演也。 ”阿难又曰:“诸不退转菩萨大士应圣众乎? ”佛言:“阿难! 清净正意,发大道心。 观察此意,是辈皆应不退转众。 ”阿难白佛:“至未尝有。 诸佛世尊善权方便,随时之义显扬大道。 ”尔时,天帝释即以天华散于佛上而叹颂曰:“令一切人承善权方便演说经籍。 ”佛言:“拘翼! 其闻是经欢喜信者,此辈之人犹当以此善权方便说法开化,多所发起,亦复如我,等无有异。 ”尔时,有无数诸天之众皆以天华供养世尊,俱说斯言:“令一切人逮得此法。 ”阿难白佛:“惟愿世尊建立大慈,令是经卷后世人蒙之。 ”佛告阿难:“善男子、善女人来在此会,后世必值得是经卷。 假使差跌在大海中,应得是经,毕当闻之。 所以者何? 过去诸佛之所神变,摄是经法。 ”阿难白佛:“虽为过去诸佛威神,亦复现在今者如来.至真.等正觉之所建立也。 ”说是语时,三千大千世界六返震动。 应时佛前无央数亿百千之华,众宝莲华自然涌出,普光众会各照十方恒沙等国。 尔时,会者遍见十方恒沙等刹佛世尊前有宝莲华亿百千叶,无不达者也。 时天帝释自变其形,作长者身,擎若干等华分布四辈,而说此言:“愿持此华已,散如来.至真.等正觉,又加供养此深经义。 ”四辈如言,各各取华散诸佛上。 众会皆见所散之华在诸佛上化成华盖。 应时四辈各白佛言:“此何本瑞? 光明巍巍乃如是乎? 地大震动,又众宝华化现在佛前,所散诸华,一切佛上变成宝盖? ”佛言:“阿难! 皆是经卷之变应也。 故当知,建立此经,流布一切,受者则思。 ”尔时,阿难复白佛言:“今者,世尊! 圣旨之德建此经也。 ”佛言:“如是建立护,以及现在佛,亦复若此,等无差特。 ”阿难问佛:“今此经卷,所名云何? 如何奉持? ”佛言:“阿难! 是经名曰“不猗果实除德迹想”,又名“持信奉法道迹往来不还无著声闻缘觉”也,又名“开化弊魔”,又名“遵奉六度无极”。 当持。 所以者何? 闻此经若信乐者,即当具足六度无极。 ”阿难又问:“云何信乐而奉持者具足六度无极? ”佛语阿难:“若族姓子、族姓女信喜是经不疑,布施则度无极、不毁失戒则禁无极、在所忍辱则忍无极、亦不应懈怠离于怯弱则进无极、所为兴立如不轻举则禅无极、一切无念等于诸法则智无极。 是故,阿难! 说是经卷号之名曰六度无极,又名“不退转轮方等之法”。 ”阿难白佛:“唯然,世尊! 闻是经名则为大饶益,何况受持讽诵者乎? ”佛言:“如是,难值。 ”阿难又问:“闻是经名能超几劫? ”佛言:“阿难! 闻是经不退转轮,欢喜信者,则当越除无数千百劫终始之患。 ”“假使又闻,弃除贡高,信发道意,是辈云何? ”佛言:“阿难! 佛皆授决,得为无上正真之道意也。 ”尔时,四辈众会人人其前化有莲华光色无量,一一华者有无央数百千诸华,各怀悦豫,则取莲华供养世尊,同音叹曰:“愿令吾等值是法世,亦效如今分别说之。 ”时佛即笑,便有伎乐而自然鸣,香闻十方;无数千天空中雨华、栴檀粟金、及天心华,诸天之衣散世尊上。 贤者阿难长跪叉手,前白佛言:“佛不妄笑,会当有意。 ”佛语阿难:“今诸四辈,天、龙、鬼神、人及非人,闻是经者,后世所生,辄值此经演说其义,如我今日等无有异。 ”佛说是时,贤者阿难、文殊师利菩萨、诸天世人,莫不欢喜。 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下 发布时间:2024-04-19 08:02:1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