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二十九章) 内容: 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二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二十九章跨鹤出银笼《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 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 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 ’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离’是超越的意思。 普通经教讲,学佛的第一步要先发起厌离心。 所谓厌离心就是对于这个物质世界一切的诱惑,有一种想超脱的感受及观念,这是在理论方面;在功夫方面要做到离开身心作用的束缚。 比如说,我们一般学佛打坐的人,坐在那里半天,都是干什么呢? 都是在玩弄自己的身体,这边舒服或不舒服,这边痛了、那边酸了,根本没有离开身体的窠臼,无法抛开身的观念。 还有,我们学佛打坐通通都在用心,即便是有个空的境界,这也是心理意识造成这个相似于空的境界。 因此,整个来讲始终没有真正离开身及心这两方面的自我范围。 ‘离者无身’,要能做到离的超脱的人,才能有无身的感觉。 这无身也就是四大皆空,四大真正空了,不被四大转,功夫才算有了基础。 ‘微者无心’,至于心的方面,要参透它的至微细处,此心化到精微之极点,便可以达到无心的境界。 ‘无身故大身’,这个大身在佛学上又称为法身,法身是无量无边。 因为我们的功夫无法证到离身的境界,因此得不到法身。 ‘无心故大心’,所谓无心是凡夫的意识心、思想、感受及执著离开了,才能达到无心的大心境界,也就是菩萨道。 在佛经上,菩萨的另一个名称叫做大心众生。 假如有个朋友写信给你而自称大心众生,看起来很谦虚,实际上非常自负,因为这等于他自己认为是开悟了,是菩萨境界,而有如此的自称。 ‘大心故,则智周万物’,此心精微到极点到达了无心境界,则智慧成就了,因此无所不知,也就是‘智周万物。 ’‘大身故,则应备无穷’,把我们肉体的四大假合之身离了、解脱了,则证得了法身的大身,这大身的妙用可以起千百亿的化身。 应就是应化,备是无所不具备,他的能力是无尽的,因此叫无尽藏。 是以执身为身者,则失其大应;执心为心者,则失其大智。 从这段开始是永明寿禅师的评论。 这四句话是给我们学佛的人的严重警告。 ‘执身为身者’,抓著这个父母所生的四大肉体,把这个看成是自己的身体的话,‘则失其大应’,那么就堕落了,把我们众生自性原本无比的功能,可以起大神通妙用,有感就应的功能给丧失了。 这是讲我们学佛却又抓著身体在玩的人可怜! ‘执心为心者,则失其大智’,抓著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意念、思想境界当成是真心在那里玩;还有些人把思想‘空’了所呈现出来一片清清净净的境界,以为这个是空。 实际上,这个是心所造的,还是心,同前者一样不能大彻大悟,智慧发不起来,坐在那里,眼睛一闭,永远是黑漆桶一个。 身碍心碍成智障故千经万论,莫不说离身心,破于执著,乃入真实。 譬如金师,销矿取金,方为器用。 若有身者,则有身碍,有身碍故,则法身隐于形壳之中;若有心者,则有心碍,有心碍故,则真智隐于念虑之中。 他说,所以一切的佛经所告诉我们的方法,都是教我们如何解脱这个身心的修法。 ‘莫不说离身心,破于执著’,身心的执著破了,‘乃入真实’,便能明心见性,看清宇宙生命的实相。 ‘譬如金师,销矿取金,方为器用’。 譬如挖金矿的人,开了矿以后,先要把金石给挖出来,再将千万年来包在黄金上头的泥沙、矿石给去掉,一步一步把金质提炼出来成为真金,然后才可以做成金饰。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学佛就是在开我们的这个矿,我们本有自性的金矿,现在都陷在这四大里头。 这也是云门祖师讲的:‘我有一宝,秘在形山’。 我们的宝贝都被这个身体给限制住了,要是跳不出这个身体来修持的话,那么搞的都是假的,最后都抵不住生死。 ‘若有身者’,一般执著自己身体的人。 ‘则有身碍’,之所以不能悟道,不能悟得菩提,都是被身体障碍了。 ‘有身碍故’,因为有身体的障碍,‘则法身隐于形壳之中’,那无比大,无量无边、不生不灭的自性法身就被这个色壳子给限碍住了。 这点大家要注意,很多人学佛修道喜欢身体上的气脉,什么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或是密宗的三脉七轮,玩来玩去都是在身体上转。 在这个身体上转来转去,则你的法身始终都隐于形壳之中,都没有跳出这个身体的范围。 没有跳出身体的范围又如何能够解脱呢? 因此,很注重气脉觉受的人,都是给自己设下陷阱,这个是非常错误的路线。 ‘若有心者’,有心去修行,有个方法做做功夫,‘则有心碍’,那么就被心意识所障碍‘有心碍故’,因为有心去求道,有心去修持,就通通被这个心念给困住了。 ‘则真智隐于念虑之中’,因此般若智慧就埋没在后天的思想、知觉中而无法现前了。 等于一个自然界的现象,假如今天天阴,有乌云出现,这乌云被气流一转动,遍布天际,太阳被遮住,什么东西都看不清了。 我们的心念也是如此,假如我们很用心、很造作地去修行,不管打坐、念佛或观想,弄出一个清净境界就以为在修佛修道,其实你那清净境界也是念虑的一种,它一样障碍了自性的光明。 道平内外患故大道不通,妙理沉隐,六神内乱,六境外缘,昼夜惶惶,无有止息矣。 这几句话文字很美,也把我们给骂死了,几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挨骂了。 ‘大道不通,妙理沉隐’,不管是真如、涅槃或是菩提,这许多不同的名称,总括起来用中国的文化就叫‘道’。 如果有些学者来研究,就反对《宗镜录》,说是道家思想来了,因为中间有个‘道’字,所以那是外道。 一般人的智慧就是如此。 其实永明寿禅师是借用中国文化的名称来阐释、弘扬这个道理,使中国人能够很容易深入。 因此,我经常跟一国外去讲佛法的同学说,不管你学的是什么教,要知道西方文化的基础在《圣经》,要是把《圣经》的原文弄熟了,那弘法很方便。 等于中国人的文化在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佛经后来的翻译许多的名称都是借用它们的,这样才能弘扬得开,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名称不同没有关系。 你要弘扬的是真理,不要被拘束在名称上。 ‘大道不通,妙理沉隐’,自己被自己的身心塞住了,不能开悟。 ‘六神内乱’,六神是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作用。 虽然我们一天到晚在那边打坐修道,其实心里头惶惶无主,忙得很。 一下子,哎呀! 气到耳朵里发胀了,耳神在乱了。 有时候,眼睛看到东西了,哎哟! 有天眼通了,眼神在乱了。 一下子觉得脉通了,是身神乱了。 结果几十年下来都是在那里搞鬼。 ‘六境外缘’,众生的六根都是向外攀缘,才坐得比较上路点,嘿! 有一点亮光,不得了了。 然后拼命在里头看,嗯! 有一条狗、有一座山、有一个人,结果意识乱了起来,糟了,这一条狗大概是我的前身吧! 要不然,看到别人就说别人是狗变的。 其实都是自己的意识在那里发神经,不过永明寿禅师不讲发神经,而是讲‘六神内乱,六境外缘。 ’一般学佛修道的人是真地在那里修道吗? ‘昼夜惶惶,无有止息矣’,一天到晚在那里慌得不得了,惶惶无主呀! 每天都讲,哎! 我惭愧呀! 没有进步呀! 东一个惭愧、西一个惭愧。 这种心态是蛮可怜的,也就是心里不安,因此才会如此地‘昼夜惶惶,无有止息。 ’跨鹤出银笼夫不观其心者,而不见其微;不观其身者,而不见其离;若不见其离微者,则失其道要。 从这里可以知道,佛法真正的修持就在于止观。 这用语,在佛经的教理用观,而中国人觉得用佛学的教理麻烦,因此把观、思惟等等综合起来就叫看。 看是叫我们观察的,不是不用智慧盲目相信的人,以为打坐把眼睛一闭就是学佛了,结果在那里整天六神内乱,那是迷信。 但是不迷信的人,若只是在那里研究教理,那是散乱、是妄想。 应该要回转来,既不妄想也不迷信,而是要观心,参究心性的道理,察证其精微处。 ‘夫不观其心者,而不见其微’,若不向内再走观心法门入手,就不能明心见性,发现心性的精微之体。 孔子在介绍五经的道理时,讲到《易经》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洁静精微。 ’洁静精微就是形而上的道,然而后世不用这种文字了,佛法则用‘圆明清净’。 但是圆明清净只是‘洁静’的一面;而神通妙用无穷则是‘精微’的一面。 在上古时代一句‘洁静精微’就通通把道的体用都包括在里头了。 由清净圆明而起神通妙用,这个神通不是一般我们想的,我们想的都是神经。 神通和神经是两兄弟,神通是老大,神经是老二,这里讲的是老大。 真正的神通是大智慧。 第二要观身,研究所有的佛经就会发现,不管是大乘或小乘,二千多年以前佛陀在世时,当时他老人家亲自教导弟子们的修行路线,几乎都是从观身开始,例如白骨观、不净观。 到了后世才不大使用,以为是小乘法门,其实这是修学佛法的基础。 白骨观及不净观,有三十几步的工夫,包括了显教与密教都是从这里演绎出来。 ‘不观其身者,而不见其离’,若不走观身法门则永远也无法达到解脱。 有些人在这期的生命终了的时候,很潇洒地跟朋友们道别,脱开身心与名利的牢笼,驾鹤西归,眼睛一闭就走了,既不痛苦,也不需到医院上氧气,这种本事都是从观身法门来的。 ‘若不见其离微者,则失其道要’,这里把修持佛法的精华一句话就讲完了,若达不到解脱,不能做到离身微心,那么你冤枉学佛修道,因为修道的要点都抓不到,即使修一辈子也没有用。 大身非身是法身故经云:‘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心亦如是。 此谓破权归实,会假归真。 这句话出自《金刚经》,首先我们知道,法身并没有我们一般身体的观念存在。 然而我们一般人实在不容易离开这种身体的观念。 有些人说:‘老师呀! 我昨天好像得到法身了。 ’我说:‘怎么了呢? ’‘我昨天打坐的时候觉得身体好大好大,大得不得了。 ’其实,那是身体感冒,有风邪在里头转动,因此才会有这种感觉,那怎么叫法身呢? 因为他还有个身相。 有的人则说我觉得好像有一个东西从头顶分出看到一个我,那个我好小、好小,这个是法身吧! 其他这都是幻境、是妄想。 《金刚经》告诉我们‘非身’,不是我们现在这个身体的概念。 所谓大身就认为身体大得不得了,比阿里山还要大,就是证得大身,那就是妄想。 因为我们有身体的观念,因此把有这种身体的就叫做人,这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看法。 我相信外太空其他星球必是有生物,而且他们那边人的身体绝对和我们的不一样,说不定他们有好多双手,说不定他们的手形状和我们不一样。 我们不要自认为这个身体很美,我们这个身体,别的世界的人看起来可能是很丑陋的,没什么了不起。 永明寿禅师引用《金刚经》的句子,下面下了个注解,‘心亦如是’。 我们想明心见性,若认为心是有形像的那就错了,明心见性不是见到一个东西,会发亮,又光明、又洁净,那是妄想,是意识的境界,是习惯性的观念。 真正的心之体是无体相可见的。 妄念没有对不起你! ‘此谓破权归实,会假归真’。 接著「破权归实,会假归真’的文句,拿中国佛学的用法叫做分科判教,于西方文化讲就是批判。 权与实的讲法是中国后代一些有成就的大法师们把整个佛经拿来批判一番,分科归类做一个科学性的整理。 他们用分类的方法来评断化法教理的层次旨要,叫分科判教。 在分科判教里头,说有些经典属于破权归实。 这个权不是权力的权,而是方法、权便。 比如,因为你的心不能清净,于是告诉你要听呼吸或是念佛或是观想,这些都是方法、权便,不是佛法的究竟理趣。 所以佛法的经论上又说所有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黄叶止儿啼,小孩子哭了,闹个不得了,实在没办法,在路上看到黄叶子,只好拿片黄叶来哄他,说这是宝贝要他好好玩。 这只是一种权便、方便。 真正的佛法是破权显实,所有八万四千种权便的方法都不用,而把真实的东西直接显示出来的是什么呢? 就是无心。 所谓明心见性,本来无事。 有一位禅宗祖师一辈子说法只说一句‘莫妄想。 ’有人问他:‘什么是佛法? ’他说:‘莫妄想! ’问他:‘怎么才能无妄想? ’他说:‘莫妄想! ’一句莫妄想就到家了。 其实莫妄想是权便,真懂得的人连莫妄想也不要了。 像布袋和尚的说法更好,他永远背一个布袋,走在街上人家问他什么是佛法? 他就站在那里把布袋一放、看一下,也不问你懂或不懂,你不懂他提起布袋又走了。 其实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皮袋,有一天把皮袋放下就对了。 所以许多禅师的作法都是破权归实。 ‘会假归真’,权就是假的,假的东西从哪里来呢? 有许多同学说,我的妄念那么多,要如何才能把它们除掉? 我说,妄念没有对不起你,也没有吃你的饭、喝你的茶,你那么讨厌它干什么! 妄念来了,你就说,妄念请坐,你请坐吧! 它才不留呢! 那个妄念早跑掉了! 所以妄念你去除它干什么! 妄念是假的,然而假从哪里来呢? 从真来。 有许多同学问《楞严经》中的无明从哪里来? 佛说无明从明来的,就是这个道理。 悟道正好修道譬如金师,销矿取金,方为器用,灭相混融,以通大冶。 大冶者,谓大道。 此大道冶中,造化无穷,流出万宗,若成若坏。 体无增减。 有人做学术研究的,看到这一段难免会骂起永明寿禅师,说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儒家及道家的文字。 还有,宗教情绪很浓厚的人也会特别反对他这些话。 譬如金师,他说譬如一个专门取金矿的工程师。 ‘销矿取金’,把金矿挖开后去掉泥沙,把真的金子找出来。 找出金子来就是我们第一步要明心见性,找出真性。 然而光是悟了没有用,还要经过修行,没有修持不行。 ‘方为器用’,这金子找出来还要经过锻炼,还要懂得用工具把它打成金戒指、金链子等等。 若见了空性,不修八万四千法门是不会真正成就的,必须要行一切善,一切功德都圆满才行。 在空中行一切善,修一切功德,这是起用,起用的时候是‘灭相混融,以通大冶’,把金子找出来通过大火炉锻炼以后,才能变成有用的东西。 因此各位悟了,见点空性算什么稀奇呀! 悟了以后非修持不可,非起大用不可。 比如,大家都晓得妄念很难去掉,也知道一切唯心造,那么妄念有什么难去呀! 我不想它就是了。 假如做不到,那么‘一切唯心造’这句话就说不通了。 因为你心里不想它来,可是它却偏来。 或是因为一切唯心造,我把身体丢开了,若五蕴无法松开丢不掉,那么这些理明了没有用。 因此必须经过修持,不修持,那些空洞的理论一概失效。 ‘大冶者谡大道’,大道就是指心性之体。 冶是指化学锅炉或像炼钢厂的火炉,无论是什么废铁、金属一丢进去通通化成浆液,重新地锻炼,冶就是锻炼。 ‘此大道冶中,造化无穷,流出万宗’。 在心性之体的锻炼中达到造化无穷,流出万宗的境界。 心性之体的功能是无穷尽的,经过体悟又加事境的历练,更能尽显它的妙用,通达一切法与形形色色世界的事理。 有同学曾经问:‘既然众生个个都是佛,都有佛性,那为什么我们悟不到呢? ’过去普通人骂读书人就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不错,你是块金子,但是这块金子丢在厕所里头已经有几千万年的无数劫数了,外面都已被大便、泥巴给包了起来。 这块被大便及泥巴团团围住的金子是不是金子? 是呀! 说它不是金子,那冤枉啦! 真是我的本性呀! 但是无始以来那么多尘渣去不掉,非要把它丢进炉子里锻炼不行。 也就说,明白了、悟了以后还要经过修持,把无始以来的渣子、尘垢都清洗干净了,才能恢复那原来的亮光,到了这个程度,‘若成若坏,体无增减’,无论天地与人生的种种生灭变化,此消彼长,自性的本体都不增不减。 真理只有一个故经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 佛经上说,佛在世时为正法阶段,佛过世后的五百年仍可算作正法,再来的五百年中为像法阶段,有佛经、佛像,修行的人还有像真正佛法的样子,然后像法以后就进入到末法阶段。 到了末法佛法便衰落了,没有真正的佛法,连像不像都有问题。 这是一般宗教性的讲法,其中正法、像法、末法各别的时间长短,有几种不同说法。 但是大乘经典告诉我们‘有佛无佛,性相常住。 ’既是这个世界上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或是善知识及菩萨都没有了,真理却是永恒存在的,永远在那里。 尽管将来一千年、一万年以后,人类的文化没有佛教的文化,也不须担忧。 佛法不会衰弱,只是佛教的形态没有了而已。 因为真理只有一个,不会变的,只是文化或名称的表达不同而已。 所以‘有佛无佛,性相常住。 ’谈到‘性相常住’,使人想起以前年轻的时候,我们的老一辈常常担心将来长大了会很苦,我们问为什么? ‘因为以后的世界不得了了,不晓得会变得怎么样,你们苦得很哪! ’但是我觉得活了这几十年并不苦呀! 现在又听到我们这些老朋友常感叹。 ‘哎呀! 变得不得了,将来不知道会怎样? ’我说:‘你放心,我们死了,这个世界还是一样的好,太阳一样那么大,地球还是一样转下去,你不用担心了。 ’因为‘性相,常住’是不灭的。 你说现在的人没有道德,其实是新的道德观念产生了。 我常说,以前的道德是宗教性的,讲因果的。 现在的道德是经济性,讲有没有价值的。 无论如何变,总有个标准出来嘛! 总要合乎个道理! 说法不同不用担心,因为性相常住,真理是不变的。 拿衣服来说,人家说穿那身唐装好落伍呀! 但是,我看现代人穿的那个衣服才真是落伍,天气冷了怕风,还要加一条围巾;我这个就简单了,颈部的扣子一扣就好了;穿西装,睡觉时还得换睡衣,但是我这一件躲下来就是睡衣,打坐时就是盖腿巾,脏的地方就是抹布,什么都好。 这个有什么不好? 只是观念不同,没有这个对,那个不对。 所以‘性相常住’的道理要懂,真理只有一个,永远都不会变,因它是不生不灭,随时代推移而有形态的不同。 所言混融相者,但为愚夫著相,畏无相也。 ‘所言混融相者’,上面说修道要修到混然一体、融会贯通。 永明寿禅师告诉我们,他是骗你的。 那个名词也是哄哄你的,是权不是实。 他说,什么叫混融相呢? ‘但为愚夫著相,畏无相也’,只是为了那些没有智慧的人把现象抓得很牢,因此给他说个现象,说不要紧,你好好地念佛,将来可以往生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净土,那边都是琉璃做的哟! 那里一切都好得很。 究竟东方世界、西方世界、上方世界……有谁看到? 照佛经上的描写把它画出来看看,并不及现代科技文明发达所能呈现的境界漂亮。 现在假如搭一个玻璃潜水艇到海底世界去一看,那比佛经上所描写的佛世界漂亮多了。 当年佛经中的写景是依当时的生活景观给几千年前的人听,到了现代,有些人看了可能觉得那里的环境并不太好,在这里几十层楼,里头壁纸一贴比那个世界好呀! 所以经典上的这些境界都是因为愚夫著相,喜欢抓个相,‘畏无相’,怕空、怕无相的境界。 因为凡夫怕无相,所以说个相给你抓,这是教育的诱导法,再慢慢达到无相的境界。 发布时间:2024-04-20 08:01:0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539.html